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18:4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

第一篇: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

传播学复习大纲、传播学兴起的时间、地点及背景、原因。

传播学兴起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地点在美国。

背景:

1、媒介的发展以及其带来的问题,使得许多社会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 的问题

2、战争的影响

(从历史和社会环境看)

3、衔接学科的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诞生在美国的原因:

1、美国是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

条件

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谁?他们各自提出了什么样的理论?

拉斯韦尔:宣传与传播研究:他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是分析研究宣 传的权威,《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5W的传播过程: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的效果怎样?

卢因:他提出了“把关人”概念,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或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的内在控制批判的一种重要理论。

霍夫兰:

1、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

2、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早期的“子弹论” 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当中对后来的传播学发展影 响最大的一位。

1、提出“两极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 影响,这项研究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作用,但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2、对研究方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他更多地 把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并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传播学之父是谁?他有哪些论著?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传播学之父是施拉姆。他的论著有《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新媒介》、《传播学手册》、《传播与变化》、《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的发展》

观点:曾经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信源、讯息、编码者、渠道、解码者、接受者、反馈、噪音、什么是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特点:客观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普遍性——内容分析应该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传播的定义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传播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哪些?

(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 7、什么是内向传播/人内传播、群体传播、集合行为?

人内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群体传播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试说明人内传播是否具有社会性?请用相关理论阐述。

人内传播是具有社会性的。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

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这种与自身的互动——“自我互动”在本 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3)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的过程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米德认为,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集合行为中的有哪些特殊的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模仿又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前者是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而后者则是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匿名性”原理是指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

10、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请记住几个主要学者 的观点。

定义: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

其一、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其二、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 传播信息的活动;

其三、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明“受 众”。

其四、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其五、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 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其六、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内外环 境的变化,以适应此变化,保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b、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联络、沟通和协调各种社会关系 c、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保证社会遗传代代相传

2、赖特的“四功能说”:

a、环境监视功能——在特定社会的内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包括警戒外来威胁和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b、解释与规定功能——传达信息并非单纯告知,常伴随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该采取什么行为反应 c、社会化功能——在传播知识=价值及行为规范方面的重要作用 d、提供娱乐——满族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主要是娱乐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监视(收集情报)、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 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 开创经济行为,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传媒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开,造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从而强制遵守社会规范

c、麻醉作用——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失去社会行动力,负面作用

11、什么叫拟态环境?刻板印象?

“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刻板印象”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12、有关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过程的知识点。

5W模式:Who

What

Which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13、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观点。

1、媒介即讯息:媒介自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 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2、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而“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迷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14、谈谈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大众传媒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或“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过程。在理解把关活动的实质之际,我们不应仅止于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在内。这是因为,第一,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第二,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第三,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也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15、什么是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

a.自由主义媒介规范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 ;

(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b.社会责任论:是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

C.民主参与论:1、任何民主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 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4、与大规模的单向垄断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其核心价值――小规模,双向,参与的)

16、使用与满足理论。

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意义:第一,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能动性;

第二,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局限性:(1)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2)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3)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

17、受众有哪些基本权利?

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18、你是如何看待“受众即市场”这一观念的呢?

“受众即市场”这一观念,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1)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 在市场上销售出去;

(2)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换句话说,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3)传媒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那么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 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作为消费者的受众。

这一观念有以下几个问题:

(1)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与“买方”的关系;

(2)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3)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 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4)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 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19、什么是传播效果?有哪三个层次?

双重含义:(1)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 变化,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微观);

(2)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直接间接、有意无意、明显潜在和结果的总体(宏观)。

三个层次:(1)认知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2)心理和态度层面—作用于人们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和感情变化;

(3)行动层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

20、什么是两极传播?什么是意见领袖?

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意见领袖:定义: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21、什么是子弹论?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

子弹论是有关媒介—受众关系的一种机械而简单的认识模式,认为软弱的受众像射击场的靶子一样,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刺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

议程设置是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主要有两种观点:(1)各种媒介是报道世界上的新闻上的新闻不可缺少的把关人;(2)人们需要借助把关人的帮助,以决定那些超出他们有限感受的事件和问题中那些是他们值得关心和注意的。

议程设置的特点: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

第二,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其理论主要表现在:

(1)确认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2)“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3)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4)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5)对“属性议程设置”的概念的关注;(6)一些研究从受众角度考察媒介议程设置效果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沉默的螺旋:

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构成的三个命题:

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特点:

(一)舆论观——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二)效果观——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意义:第一,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 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不足:

1、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是一个绝对 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依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 不同;

3、“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4、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 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观点:(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 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

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22、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试论述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三者的关系。

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

23、有关培养理论/涵化理论?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电 视媒介在形成‘共识’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

“培养”理论的基本观点:“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

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培养”理论的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电视的独特优势:

1、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

2、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

3、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4、现代人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

5、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

24、传播学有哪两个主要学派?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研究注重经验和实证。但它①过分偏重微观研究;②过分依赖定量方法;③很多人站在维护现行体制的立场上。

2.传播学批判学派: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25、什么是文化研究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也称伯明翰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所的S.霍尔、D.莫利等人为代表。该学派继承了葛兰西、阿尔都塞等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

文化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二,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

第三,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结合在一起;

第四,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不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作出多种多样的理解。文化研究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两种。

26.重点关注集合行为和议程设置理论、传媒组织在筛选信息时的立场及其制约因素有哪些?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议程设置是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

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主要有两种观点:(1)各种媒介是报道世界上的新闻上的新闻不可缺少的把关人;(2)人们需要借助把关人的帮助,以决定那些超出他们有限感受的事件和问题中那些是他们值得关心和注意的。

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时空因素,即在一定的实 践之内需要一定量的内容来填充版面和节目时间;第二是媒介的办报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新闻价值和倾向;第三是社会文化规范,即传播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第二篇:大众传播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传播:所谓传播就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2.传播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4.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5.传播内容:传播内容即传播信息

6.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7.传播效果: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8.信息:

(1)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2)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9.受众:是传播活动的对象,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

10.人际传播:是指在两者之间或者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11.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12.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传播形式。

13.组织传播: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14.解码:把接收到的符号或者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15.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其目的就是使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所要表达的含义,并且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16.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者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17.调查研究方法

所谓调查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为获得某一科学认识,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记录、统计、分析、有关研究对象的现状或历史状况的材料,搜索所研究问题的诸多要素,揭示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18.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9.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20.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果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1.国内传播:即一个国家社会系统内部的传播

22.国际传播:以国家为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

23.全球传播:即有国内传播又有国际传播,两者融为一体,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所进行的信息传播。

24.人内传播:即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25.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二、填空题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经历了 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 四个阶段。

2.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是 传者、受传者、信息、媒介、_效果.3.传播效果的类型有 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_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四种类型。

4.“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是 麦克卢汉 的著名观点。5.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是指 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继承 功能。6.传播调查问卷由 基本项目、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 等内容组成。

7.“把关人”概念是由 库尔特.卢因 提出的。

8.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 社会信息系统及运行规律.9.传播学研究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是

(1)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体

(2)避免使用属于特殊群体的语汇或专业语汇和缩写词(3)避免使用暧昧、多义的词语

(4)避免非现实的或虚构想象式的提问(5)避免主观诱导或提问

(6)避免提问调查对象记忆模糊的问题(7)在一个问项中避免双重提问(8)留意提问顺序的影响

(9)将调查对象容易拒绝回答的问题,尽可能放在后面。

10.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 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11.媒介既讯息是 麦克卢汉 的论点。12 .传播过程构成的五个要素是 传播者、受传者、媒介、讯息、反馈。13.非语言符号具有 普遍性、形象性、整体性、多维性 _四大特性。14.非语言符号具有 传播态度和感情、补充与强化语句、代替语词 三大功能。

15.大众传播的六大特点为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单向传播“无反馈”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6.大众传播的一般功能为 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17.组织传播是指 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18.传播过程有哪三大特点 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三、选择题

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2.各地举办的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属于哪种传播?(C)A.人际传播 B.组织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

3.网络传播属于哪种传播?(C)A.组织传播 B.群体传播 C.大众传播 D.人内传播

4.提出传播具有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D)A.卢因 B.霍夫兰 C.拉斯韦尔 D.施拉姆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拉斯韦尔模式五W要素的是(C)。

A.传播者 B.受传者 C.传播技巧 D.媒介

6.小组讨论,同事、亲友三五成群的聚会等属于哪种传播(C)。

A.人际传播 B.大众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7.两个人打电话是(B)。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限通道

8.网络传播诞生于(A)。

A.20世纪90年代初期 B.90年代中期 C.90年代后期 D.本世纪初期

9.提出”地球村”概念的传播学家是(D)。

A.施拉姆 B.卢因 C.霍夫兰 D.麦克卢汉

10.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理论的传播学家是(B)。

A.英尼斯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拉斯

11.提出大众传播环境监视、社会协调与遗产传承功能的传播学家是(A)。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麦克卢汉

12.申农是下列哪种理论的创始人(C)。

A.控制论 B.系统论 C.信息论 D.教学论

13.下列不属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5W要素的是(A)。A.噪声 B.反馈 C.媒介 D.通道

14.提出大众传播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的四功能的传播学家是(B)。

A.拉斯韦尔 B.赖特 C.霍夫兰 D.麦克卢汉

15.提出大众传播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家是(B)。A.拉斯韦尔 B.施拉姆 C.霍夫兰 D.麦克卢汉

16.首先提出”把关人”概念的是(C)。

A.拉斯韦尔 B.赖特 C.卢因

四、问答题

1.非语言符号具有哪些特性?

答:非语言符号具有普遍性、形象性、隐含性、多维性四大特性。

2.非语言符号有哪些功能

答:非语言符号具有传播态度和感情、补充与强化语句、代替语词三大功能。

3.符号的本质是什么?

答:1)符号代表事物。不管那一类符号,归根结底它已不再是本身的真实事物,作为一种符号,他只是某种事物的代表。

2)符号的意义来自于经验。符号的意义必须从接触具体的经验中获得。

3)符号的意义因人而异、因传播环境而异。符号的意义来自于个人的经验,而任何两个人不会有相同的经验和反映,所以说,符号的意义是属于个人的,是因人而异的。随着时间的变迁,地点的转移,符号的意义也在变化。

4)符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符号的外延意义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是客观的。符号的内涵意义,则是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性关系。

4.简述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有以下特点: a.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d.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5.网络传播具有哪些的特点? 答:【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范围广 【4】检索方便 【5】易复制 【6】多媒体,超文本 【7】交互性 【8】低成本,高效益 【9】能够方便迅速地对读者状况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与掌握。

6.简述大众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7)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8)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9)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10)单向传播“无反馈”

(1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7.简述人际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答: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4)非制度化的传播

社会功能: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对个人来说,人际传播也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人际传播的状态如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8.传播效果具有哪几个层面?

答: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9、传播效果有哪些类型?

答:1)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自主权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2)短期的非预期效果.这里也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两类.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利于社会的,如从中学习知识或领悟人生道理;可能是反社会的,例如接触有害的传播内容所诱发的青少年犯罪等等.3)长期的预期效果.指的是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4)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指的是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10.传播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答: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各环节或要素本身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11.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答:

1、准备阶段:【1】确定调查课程、【2】制定调查方案 【3】准备调查

2、调查实施阶段:【1】选定调查对象 【2】具体调查 【3】收集信息及数据

3、数据处理分析与总结阶段:【1】数据处理 【2】数据整理统计 【3】结论

12.内容分析法基本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答:1)分析对象的选定。内容分析抽选出的基本单位样本是讯息

2)内容分析的解析操作。制作分类标准、确定分析单位、将讯息的各部分纳入不同类型范畴。“言及对象”和“言及方法”是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

3)量化表示的方法。包括:出现的有无、出现的频度、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传播的强度。

13.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技术(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答:

1、确定实验课题。一种是假说发现型,另一种是假说验证型。

2、选定实验对象。实验对象的选择可采用抽样方法选出,也可以根据课题需要选择某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小群体。

3、制作信息测试材料。主要指作用于测试的内容材料

4、实施测试。

5、提出实验报告

14.传播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传播学必须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15.什么叫传播模式?传播模式具有哪些功能?

答: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法阐述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模式是对客观事物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现实的一种同构或者预期。

传播模式的功能有:

1、构造功能

2、揭示功能

3、启发功能

4、简化功能

5、预测功能

16.谈谈你对信息的理解?

答: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17.传播学研究目的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答:1)描述:及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作出符合实际的描述。2)解释:及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作出解释。

3)预测与控制:根据描述与解释的结果,预测在采取某种措施或创设一定条件后,对象可能发生的变化。

18.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答:

1、政治功能

2、社会功能

3、经济功能

4、教育功能

19.符号有哪些基本功能?

答:(1)表达和理解功能。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

(2)传达功能。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的

(3)思考功能。思考是人脑与外部信息相联系的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

20.简述姿态(体态)的传播功能?

答:自我表达的有效媒体之一是姿态。

功能有:1)强调语言。例如讲话中配合拳手、握拳、上身前倾等动作,以加强语言的力量。

2)补充语言。在语言表达不充分的时候,起到补足语言的作用。

3)代替语言。在使用语言困难或不便明说等情况下,利用动作来传达意义。4)控制语言。这就是说,体态可以利用它们所形成的情境对语言的效果加以限制和制约。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在许多场合,体态或动作比语言本身更具有雄辩力。

21.象征性行为具有哪些特点?

答:1)意义转化.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2)具有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想关系。

3)基本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的象征关系,并从个别事物和眼前事物、从包罗万象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束缚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入一个自由的传播世界。

22.谈谈你对传播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答:传播学研究对象即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收集、整理、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由此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社会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人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制约,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人能够主动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

五 论述题

1、作为网络传播的把关人,除要遵循传统媒体的一般原则外,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由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发散性和相对自由性的特征,网络媒体的把关人有必要在遵循传统把关原则的基础上,对一些新问题加以注意;

(1)应当对信息的发布施加延迟发布的控制,必须对相关不良信息加以必要的过滤;(2)由于互动性强,:“斑竹”等把关人很多时候是作为参与者出现在网络媒体中,因此,这些把关人必须注意与网络传播参与者就某些把关行为达成一定的共识;

(3)由于网络信息的来源多样,虚假信息相对传统媒体比较多,因此,把关人必须严格对待相关的信息来源,对于无法把握来源可信度的住处,应该延迟发布,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核实之;

(4)应当注意对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防止网络成为不良的温床等等。

2、试述符号的本质。

答:(1)符号代表事物。不管那一类符号,归根结底它已不再是本身的真实事物,作为一种符号,他只是某种事物的代表。

(2)符号的意义来自于经验。符号的意义必须从接触具体的经验中获得。符

(3)号的意义因人而异、因传播环境而异。符号的意义来自于个人的经验,而任何两个人不会有相同的经验和反映,所以说,符号的意义是属于个人的,是因人而异的。随着时间的变迁,地点的转移,符号的意义也在变化。

(4)符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符号的外延意义表示符号与事物间的代表性关系,是客观的。符号的内涵意义,则是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性关系。

3、试述网络传播的特点及传播模式。答:网络传播的特点:(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范围广;(4)检索方便;(5)易复制;(6)多媒体、超文本;(7)交互性;(8)低成本、高效益;(9)能够方便迅速地对读状况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与掌握。

4、试分析网络传播自由的利与弊。

答:网络传播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利与弊并存。一方面,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的传播形式,是一种全球性、多媒体、快速迅捷、互动性、个性化、内容极丰富的传播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对人类传播方式的一次解放与变革,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在网络上发布任何内容,这很好的满足了信息时代巨大的信息传播需求,有利于人们更好的行使自己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的。但是,也要看到,世界观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网络传播自由也一样。事实上,在现实中,缺乏相应制约的网络传播已经带来了一系列危害,诸如网络病毒、黑客、网络色情、垃圾信息、邪教和恐怖网站等,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社会的安全与繁荣。同时,网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网络自由有沦落为网络奴役的危险,网络病成为信息化时代的普遍症候。

5、试述群体的社会功能。

答:群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群体是将个人和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是“局部社会”。群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群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群体可以团结个人的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6、以音频、视频、音视频、互动媒体、网络新媒体等为数字媒体的技术层次,对数字媒体技术与媒介组织加以说明与介绍。

7、组织(如企业)进行对外宣传时,可采用的传播手段与技术有哪些?

答:常见的手段有:

(1)公关宣传。公关宣传,是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举办大型公共活动以引起大众传媒的注意和报道、主办新闻发布会等为传媒提供报道材料,是现代公关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公关宣传是组织对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作用包括使外界公众了解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社会意义,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以及防止和解决组织与周围公众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等等。组织体开展公关宣传的最终目的的是广泛取得社会的支持与理解,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2)广告宣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是企业组织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广告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而且具有直接的促销效果。

(3)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CIS活动是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的统一。一方面,创建企业标识系统需要经过企业内部人员的广泛参与和讨论,围绕它的三个要素达成普遍的共识和合意;另一方面需要向外界大力宣传这些标识,使这得到社会的认知和理解。CIS宣传,主要是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其效果非常显著。

常见的技术有:

(1)正反对比:现代社会要求传播者的传播内容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如果过于突出和渲染自己所倾向的事实和观点,那么很可能失去受众的信任,影响传播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因此,在传播活动中,要求传播者尽量保持立中态度,将围绕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正反面信息同时展现出来,帮助受众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判断。当然,不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同时提供正反面情况,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具体的决策。

(2)感情沟通:在传播活动中,结合特定的传播内容和传播环境,向受众传递一些能使之感到亲切、关怀、温情的信息,借此来拉近传、受双方的距离,为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创造有利条件。其基本策略是寻找与受传者之间主观和客观的共同点,善于站在受传者的情感立场来考虑问题和设计传播内容,使之产生得到尊重、理解和赞赏的情感效果。

(3)劝服诱导:在传播活动中以特殊方式对受众施加适当的心理压力或者利益诱导,可以使受众的注意力转向传播者希望的方向。

(4)湮没消除:这是在面临对组织不利的信息进入受众视野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一种传播方法。当出现对组织不利的信息时,组织可以通过大量传播正面信息湮没负面信息,阻断不利信息的传播,使其局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并通过积极举措,迅速将其消除。

(5)美化和丑化:就是对自己要树立和推广的事物和形象大加赞扬和赞美,凸显其优势和长处,同时把其不足和缺点降至最低点;而对于传播者所要否定的对象加以丑化,想方设法放大其缺点和劣势。但要注意的是,美化和丑化都不能随意浮夸,而应当建立在基本事实之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

(6)形象代言:这是利用某一公众形象,来作为组织传播中的代言人,面对受众推广组织的产品和理念。形象代言人必须与组织产品或理念的基本物质相吻合。通过这种方式,代言人良好的公众形象,将成为组织和产品组织形象的一个代符号,组织和产品被赋予了人性化的内涵。

8、为什么说电视是一个娱乐主导性的媒介。

答:电视是一个娱乐主导的媒介,这是由它的媒介特性决定的:电视集视听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方面的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它不仅是人们获得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不要提供者。

电视的出现使得人们每天的传媒接触时间由过去的几十分钟一下子提高到了几个小时,看电视成了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在电视出现以前,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媒介拥有如此众多的受众和普遍的影响。

9、试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答:(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大众传播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单向性(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0、试对传播要素、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作以辩证关系分析。

答:(1)传播要素与传播效果

所谓传播要素,即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其包括会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传播者的观念思想理念、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倾向、认识喜好、反感等,在传播过程中都会影响到传播效果,如大家都知道“海飞丝”是去屑的洗发水,而宝洁在做“海飞丝”这款洗发水的广告时,一直都是无论这洗发水是什么味道的,或者用了什么样的先进技术,都会强调它有去屑的功能,这样就使得大多数消费者都知道“海飞丝”是一款针对去屑的洗发水了,然后可能就会去购买使用,宝洁这个传播者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定的传播效果。受传者,即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并不是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相反,它也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在收到传播者所传的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家庭、社会、价格、气质和志向等等,作出相应的反馈,即传播者所需的传播效果。如在选取班干部投票环节时,同学们会根据自己对竞选人在平常生活中的交流感受,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符不符合我心中的班干形象等,作出选择并投票,这就能关系到最终的成功选举人是谁。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可以是语言、符号、图画、图像、动态的、静态的,甚至标识、商标、图徽等等,它们都是一些讯息。讯息能极大地影响到传播效果,如交通指示灯,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要注意,行使在路上人们必须根据指示灯的颜色前行,不然就会出交通状况。

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商家在给产品做广告时,都会根据产品的市场情况做不同的广告宣传方式。如奢侈品,是一种非生活必需品,它的广告跟名牌用品的广告很不一样,也很少上电视做广告,因为商家针对奢侈品的市场人大群都是高端人士,它就无需在电视这种大众化传播平台上做宣传,一般是在一些高端的杂志上做广告。所以人们在传播时,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媒介传播相应的内容,才能更好地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者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传播效果的直接显示。

(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指的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根据传播学理论,为了求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传播者应该根据这些理论深刻剖析受众的心理,运用一定的传播技巧,针对传播目的或意图,来进行传播。传播技巧需正确使用,才能达到良性的传播效果。加多宝代理的王老吉就是一个很好的战例,加多宝代理之前的王老吉上市很多年都无人问津,而加多宝代理之后使用正确而有力的海量宣传战略,不但让王老吉的销量如日中天,而且还打造了王老吉的品牌形象,让它成为众所周知的大品牌。电视上也经常出现一些不道德的、滥俗广告,如用明星的名字的谐音做药品的名字、用外国明星的照片作为医院的某科的代言人等,这些传播技巧都是不合适的,常常会给社会带来反面影响。

传播技巧有很多,每一种传播技巧都有利和弊,我们一定要根据传播目的,使用正确的传播技巧,达到正面的传播效果。

11、试述人内传播过程,并说明其传播要素。

答:人内传播过程:一个人通过自己的感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在体内尤其是通过大脑来处理这些信息,并把处理的结果转化为信息,输出信息。

人内传播要素:

(1)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等,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的认识。(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它是在驾驭表征和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12、试举例说明共通意义空间在传播中有哪些作用?

答:(1)一个法国人与一个中国人交流,如果双方没有共同的语言,这个交流就无法进行,此时,传播中使用的语言成为双方的共通意义空间。

(2)交谈中专业术语并不是人人都能听懂,因为这些专业术语不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共通意义空间内,只有我们刻意学习了这些专业知识,一人得道与专业人士的共通意义空间,我们才能和他们畅所欲言。

(3)欧美国家朋友或家人见面时,会用亲脸或亲嘴以示友好,但在中国人看来,这些举动只能在男女朋友的亲密关系中才能进行以表爱意,大部分中国人会用扬来以示友好,此时,文化背景成为共通意义空间,如果双方不了解共同的文化背景,就会闹出笑话来。

1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用体态语来表达自己的传播目的?

答:运用体态语可以使传播形象化,有利于传播效果。人们可以暂时不用言语,但确无时无刻不在使用体态语。体态语在教学过程中,有调控、反馈、辅助、化难为易、激趣等功能。所以在老师在课堂上应该适当的使用体态语来提高教学效果。这里从手势语、表情语、空间距离语、消极体态语四个方面来分析老师的教学传播。

(1)手势语

对于学生出色的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老师可翘向其竖起大拇指表赞赏。讲到重点时,可用食指指点动几下黑板,使其集中精力,从而达到突出重点、难点的目的。当老师要某位同学起立回答问题时,应该用手掌平伸向上运动的手势来要求学生直立回答,而不应该只是伸出食指来指点学生起立,像这样的手势还有强制和命令的色彩,会让学生潜意识里产生一种被审问感。老师需要用恰当的手势语来表情达意。

(2)表情语

老师除了要注意手势外,其面部表情语,眼神也值得注意,即要讲求眼神的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分配自身表情,教师的表情对学生很重要,在教学中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受到老师目光的注意,对优生给予信任、鼓励并高标准要求的面孔,给差生以关怀、期待和耐心帮助的脸庞,如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积极投入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空间距离语

教师在课堂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学生的远近距离都会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教师在讲台下边走动、边沉思,学生也会随着教师的身影,集中精力、反馈信息、思考问题,从而学到知识。教师距离学生太近,学生思维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太远了又不太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应该靠近学生,以免给学生造成紧张感。学生做小动作时,老师没停止讲课,而是边讲边走到其身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动作代替了言语批评,所收到的效果大大强于言语行为,因为这样既避免了对其他同学的干扰又不损害做小动作的学生的自尊心。

(4)消极体态语

消极的体态语指损坏教师形象,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是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的。

教学时头仰向天,目光总是注视着后面的黑板,很少与学生的目光交流。这样会给学生一种高傲的感觉,不利于教学的展开的。

教师在课堂上或与学生谈话时,有时会用手抠鼻孔、挠头皮等,这些行为给人一种不文雅的印象。

腿部抖动,有些教师讲话时,喜欢一脚踏在讲台的横木上并不停的抖动;采取坐姿时,将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不停抖动,笔者认为这样会给学生留下轻浮、不稳重的印象。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知道体态语对教学的影响之大。首先,要求动作体态语的综合运用必须达到和谐统一,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只有密切配合才相得益彰。其次,教师体态语要与有声言语协调一致,在实际课堂中,如果伴随同一言语的体态语不同,则产生迥然不同的语义效果。体态语言是否准确、规范,关系到教师的形象和对学生的感召力。

总之,教师必须创造和运用体态语,遵循“一法为主、多法相辅”的教学方法优化原则,使语言艺术与非语言艺术得到完美的结合,使体态语因素与多种教学媒体、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协调运用,教学这样的传播目的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14、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学好传播学?

答:(1)熟练掌握传播学的五要素(传播者、受传者、媒介、讯息、反馈)。(2)灵活运用各种媒体来学习传播知识。(3)熟练掌握传播的各种手段。

(4)针对具体的人群,实施恰当适时的信息传播活动。(5)正确评价他人的传播(手段、技巧、方法),虚心向他人学习传播方法、技巧,以提高传播效果。

六、应用题

1.某网络学院,委托你对该院下设的网络学习中心,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与能力调查:

(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2)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3)试设计出对应的该调查研究方法的调查问卷。答:(1)主要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们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的主要情况,学习动机主要包括学习知识与技能,获取文凭,交朋友,调整工作等,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素养的能力与自主协作、探究等网络传播下的能力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

(2)调查研究方法

(3)为了充分了解网络学员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做一个调查,希望给予配合。

一、关于网络下的学习动机

1.参加网络学院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2.请问你参加网络学院学习的动机是什么? 3.你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有兴趣吗?

4.你认为我们学校的网络学习的平台使用方便吗? 5.你认为我们学校的学习导航好用吗?

6.你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经常遇到的哪些问题? 7.你认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化资源好何? 二.关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1.你认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对你的信息素养能力是否有帮助? 2.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对你的自主学习、探究等有益吗? 3.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否提高了你的理论知识与基础知识?

2.亮亮在妈妈的身后叫“妈妈“,妈妈没有答应,继续往前走。试分析此过程中有没有传播现象,为什么?如果有,属于哪种传播?

答:(1)根据传播的定义,生命不息,传播不止,所以,这个过程中肯定存在传播现象。(2)首先,肯定存在内向传播,比如亮亮的思考:妈妈为什么没有应?其次,存在人际传播,如:妈妈听到但没有答应。

(3)如果亮亮的妈妈听到了亮亮的呼喊而不作应答,其实这就是她对亮亮呼喊的应答,这已构成人际传播(人对人的传播)。如果她没有听到,则构不成人际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3.某社区委托你对该社区进行成人学习动机与能力的调查。

(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能较为恰当?

(3)试根据你所才用的调查研究方法,设计出具体的调查问卷。答:(1)主要内容:对成人学习动机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年龄层次的成年人的专业、职业、学习方式等。(2)调查研究法(3)调查问卷内容: 您好!这份调查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成人的学习动机,希望您能先详细阅读真题再作答(对于您所填写的答案,我们会做到绝对保密)。1.您为什么要参加成人学习? 2.您参加成人学习的动机是什么? 3.您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困惑? 4.您对成人学习有什么看法? 5.成人学习对您有什么帮助? 6.您觉得成人学习的环境理想吗?

4.某学校为了更好的制定出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职业岗位需求,特委托你做一调查。

(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你的调查?

(3)试根据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设计出具体的调查问卷。答:主要内容:(1)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所从事的行业?(2)行业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的技术要求有哪些?(3)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就业的岗位?(4)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对数字媒体行业规范、市场需求与数字媒体产品开发项目策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是否熟悉?(5)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专业和可就业行业的未来发展有什么看法。(6)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的拓展创新能力如何?

调查研究法

调查问卷:

您好!这份调查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你们的专业能力和市场职业岗位的需求关系希,希望您能详细作答。

1.在专业方面的问题上,你觉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 2.毕业后,您希望去哪个地方工作? 3.对于专业的技术,您掌握的如何? 4.在应聘之前,您作了哪些准备?

5.您希望工作中经常得到前辈的指点吗? 6.谈谈您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看法?

5.某县教育局委托你去一个贫困乡镇做关于城乡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问题调查。

(1)试分析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的完成你的调查?

(3)试根据你所采用的调查研究方法,设计出具体的调查问卷。答:(1)主要内容: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比较,如:教师学历、教师水平、教学风格、学校教学器材的配置、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管理方式、教学系统等。(2)调查研究法(3)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您好!教育局为了解各地教育发展情况,并更好地发展当地教育,特地制作此调查问卷,想了解一些关于教育教学的情况,希望你能根据事实回答,谢谢合作!1.你在城市还是农村学校接受教育学习?

2.你学得你与城市(农村)的学生所受的教育情况相关大吗? 3.你的大部分老师的学历是什么? 4.你觉得你所在学校的管理水平如何? 5.你对你所在学校的教育理念了解吗? 6.你满意自己的现在学校的学习环境吗?

7.如果你的某门学科成绩不理想,父母会让你去上补习班吗? 8.周末、假日的时候,父母会让你去上兴趣班吗? 9.对你现在所就读的学校,你对其有什么建议或看法?

第三篇:《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一、复习指导思想及原则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后是否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历史和现状,认识大众传播的性质、作用、一般规律的特点。

二、考试范围及重点

课程主要内容:大众传播的概念、性质、特点;大众传播媒介的历史、现状、作用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大众传播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其中大众传播的概念、性质、特点;大众传播的主体、受众和大众传播的规律是重点。

三、考试形式与考试时间

本课程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四、考试题型

本课程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与论述题。(其中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多项选择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填空题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名词解释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问答题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论述题1题,12分;卷面满分100分)。

五、复习要点及参考资料

㈠、单项选择题

1、使人类得以从原始到文明的飞跃的标志是()

A.火药的发明

B.造纸术的发明

C.文字的发明

D.印刷术的发明

2、以下不属于国际传播主体的是()

A.政府组织

B.非政府组织

C.国际机构

D.个人

3、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全球信息化的表现()

A.政治全球化

B.讯息全球化

C.经济全球化

D.文化全球化

4、研究团体动力学的是()

A.卢因

B.施拉姆

C.赖特

D.马莱茨克

5、以下不属于大众传播者的是()

A.电视台

B.记者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第1页,共9页

C.校广播站

D.邮递员

6、与其它研究者相比,施拉姆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的()

A.环境监视功能

B.娱乐功能

C.社会协调功能

D.经济功能

7、以下不属于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功能的是()

A.发展

B.沟通

C.宣传

D.控制

8、是人际传播也是所有传播活动的直接功能的是()

A.文化传承

B.环境监视

C.协调关系

D.沟通信息

9、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一项显著的进步是()

A.传播学的诞生

B.诞生了四大先驱

C.新闻事业的兴起

D.廉价报纸的出现

10、在威廉斯绘制的传播史表盘上,仅限于最后3分钟的是()时代

A.口语传播

B.文字传播

C.印刷传播

D.电子传播

11、不属于组织内正式渠道的信息传播形式的是()

A.下行传播

B.人际传播

C.上性传播

D.平行传播

12、人类传播的主体是()

A.人内传播

B.大众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际传播

13、受制于他人的要求和期望的“我”,在人内传播中属于()

A.主我 B.镜中我 C.客我 D.社会我14、“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是大众传播媒介的()

A.情境义

B.接收义

C.外延

D.内涵

15、认为报刊应是“观点的自由市场”的是()媒介规范理论

A.集权主义

B.社会主义

C.自由主义

D.苏联模式

16、借名人作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利用的是()传播效果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第2页,共9页

A.子弹论

B.皮下注射论

C.两级传播

D.意见领袖

17、新闻写作中把最重要的情况放在结尾是为了造成()

A.休眠效应

B.近因效应

C.首因效应

D.轰动效应

18一般来说,在不关系受众性命时,更能打动受众的恐惧信息是()

A.轻微的 B.强烈的 C.中度的 D.适度的

19、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均衡流通”原则是针对()原则而提出的A.信息单向流通

B.信息不流通

C.信息自由流通

D.信息部分流通

20、受众对媒介中的已有信息进行评价属于()

A.反馈

B.浅层次参与

C.主动参与

D.深层次参与

21、被认为开启了大众传播媒介大门的电子媒介是()

A.电视

B.广播

C.电影

D.网络

22、关心如何传播或如何有效传播之类问题的是()

A.经验学派

B.法兰克福学派

C.批判学派

D.完形学派

23、使传播研究真正发展成为一门传播学科的人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施拉姆

24、用“玫瑰”代表“爱情”属于()

A.非语言符号

B.信号

C.象征符

D.花语

25、同人类传播联系最为紧密的视觉型非语言符号是()

A.时间语

B.身势语

C.颜色语

D.服饰语

26、传播过程具有的特征不包括()

A.动态性

B.时间性

C.序列性

D.结构性

27、人类传播使用的第一个媒介是()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第3页,共9页

A.口语

B.文字

C.印刷

D.电子

28、被认为是象征人类进入印刷传播时代的人物是()

A.毕昇

B.古登堡

C.蔡伦

D.普利策

29、提出两级传播理论的是()

A.施拉姆

B.拉扎斯菲尔德

C.霍夫兰

D.卢因

30、“水开了壶盖跳动”属于()

A.象征符

B.符号

C.非语言符号

D.信号

31、时下流行的对年轻女性通称“美女”属于()

A.情感义

B.动机义

C.模糊义

D.概念义

32、属于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的是()

A.施拉姆模式

B.德弗勒模式

C.马莱茨克模式

D.拉斯韦尔的SW模式

33、人类传播活动中出现的第一个电子媒介是()

A.广播

B.电视

C.电影

D.电报

34、提出“地球村”概念的传播学家是()

A.施拉姆

B.麦克卢汉

C.麦库姆斯

D.拉斯韦尔

35、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众多模式中,引用最广泛的是()

A.香农——韦弗模式

B.赖利夫妇模式

C.马莱茨克模式

D.罗森格伦模式

36、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的基本权利不包括()

A.传播权

B.知晓权

C.使用权

D.媒体接近权

37、不属于“子弹论”范畴的是()

A.靶子论

B.散沙论

C.魔弹论

D.皮下注射论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第4页,共9页

38、新闻写作中把重要的情况放在开头是为了造成()

A.近因效应

B.眼球效应

C.首因效应

D.关注效应

39、“国际奥委会”属于国际传播主体中的()

A.政府组织

B.非政府组织

C.个人

D.工会组织

40、“妈妈”和“母亲”的区别在于它们分别是()

A.明示义与暗示义

B.概念义与情感义

C.内涵义与外延义

D.精确义与模糊义

41、“只顾埋头拉车,不管抬头看路”的态度属于传播学的()

A.经验学派

B.批判学派

C.法兰克福学派

D.完形学派

42、构成企业标识系统的要素不包括()

A.理念价值

B.行为规范

C.视觉听觉

D.营销策略

43、受众对媒介的长远发展提出建议属于()

A.主动参与

B.反馈

C.深层次参与

D.浅层次参与

44、传播对象读取的意义和获取的信息属于()

A.动机义

B.接收义

C.情境义

D.限制义

45、在身势语中,表现最强的是()

A.表情

B.手势

C.姿态

D.眼神

46、可以“为所欲为”的“我”在人内传播中属于()

A.镜中我 B.主我 C.社会我 D.客我

㈡、多项选择题

1、互联网在传播上发生的特点有)

A.互动性

B.异步性

C.小众化

D.自由性

2、非语言符号常见的有()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第5页,共9页

A.徽章

B.体态语

C.旗语

D.交通信号

3、受众接受信息包括的环节有()

A.选择性注意

B.选择性理解

C.选择性接受

D.选择性记忆

4、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包含了()

A.传播者

B.信息

C.传播对象

D.传播效果

5、大众传播的双重属性分别是()

A.商品属性

B.信息载体

C.文化属性

D.专业组织

6、对教育程度较低的受众进行说服,应采取的传播技巧是()

A.正反两面一并陈述

B.只说反面

C.先说反面,再说正面

D.只说正面

7、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是使信息()

A.在空间传之久远

B.在空间传之广远

C.在时间上传之广远

D.在时间上传之久远

E.准确送达

8、美国30年代的廉价报纸不包括()

A.《纽约太阳报 》

B.《世纪报》

C.《每日电讯报》

D.《纽约先驱报》

E.《纽约论坛报》

9、传播学的来源并不包括()

A.人文科学

B.行为科学

C.信息科学

D.新闻学

E.自然科学

10、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

A.拉斯韦尔模式

B.香农韦弗模式

C.赖利夫妇模式

D.施拉姆模式

E.德弗勒模式

11、大众传播的受众性质是()

A.个性凸现

B.为数众多

C.异质的 D.同质的 E.匿名的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第6页,共9页

12、人际传播的功能与意义的主要体现是()

A.文化传承

B.沟通信息

C.联络感情

D.协调关系

E.环境监视

13、赖特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

A.环境监视

B.社会协调

C.解释与规定

D.社会化

E.提供娱乐

14、从构成上讲,作为社会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组成部分包括()

A.资金

B.人员

C.设备

D.组织

E.技术

15、一般来说,传播效果可以分为这么几个层面()

A.认知

B.情感

C.满足

D.行为

E.反馈

16、根据传播学者伊藤和科切弗的归类,影响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因素不包括()

A.经济发达

B.地理条件

C.地域文化

D.历史前提

E.现存关系

㈢、填空题

1、从技术上讲,印刷媒介有两大硬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符号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_______________。

3、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众传播的应用研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组织传播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6、对人类传播活动来说,最便利通用的媒介是_______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__。

7、人际传播的两种表现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符号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第7页,共9页

9、全球一体化,既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大众社会的大众所具有的特点是:心理隔绝、____________、组织松散、_____________。

11、根据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现在人们发现,在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要存在的环节是:传播者——________________——传播渠道——___________________——接受者。

12、全球传播的新特点表现为:①_________________;②互动交流增加;③________________。

13、议程设置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大众传播媒介不能________________,但能____________。

14、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物质和社会双重属性,即既是_______________,又是_____________。

15、大众报刊产生的主要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拉斯韦尔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______________、社会协调、______________。

㈣、名词解释

1、媒介;

2、系统模式;

3、大众传播;

4、传播制度;

5、媒介控制

6、接近权;

7、社会传播;

8、象征符;

9、拟态环境;

10、恐惧诉求

11、副语言;

12、休眠效应;

13、文化帝国主义;

14、新闻价值。

㈤、问答题

1、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拉斯韦尔SW模式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3、为什么说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是多媒体传播?

4、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5、施拉姆的传播模式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6、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7、如何理解“受众即市场”的受众观?

8、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作用?

9、两级传播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评价?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第8页,共9页

10、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与控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11、传播情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2、人内传播有哪些特性?

13、什么是新媒介?有何特点?

14、如何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㈥、论述题

1、试论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交往的两个基本观点?

3、举例论述传播媒介的内部控制。

4、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结构的不平衡表现在哪些方面?

5、论述大众传播中受众的特征。

6、以我国为例,说明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世界信息与传播不平衡的现状。

7、什么是“镜中我”?它包含哪些内容?你如何评价?

8、说明是信息环境?说明是“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有什么积极意义?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第9页,共9页

第四篇:2016年春《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要

第一章绪论

一、重点名词:

1.传播学 2.大众传播学 3.信息

4. 信息社会 二、一般了解:

1.信息的作用:信息是物质的普

通属性,物质、能量与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信息的功能在于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趋势,减少或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2.信息的分类:信息分为物理信

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指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的传播称为社会传播。

3.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就是社会

传播。社会传播既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社会信息在一定系统内的运行。它具有行为性、过程性和系统性。

4.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最早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它是指整个社会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

5.传播学的流派:传播学是一门以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作为一门学料,它诞生于20世纪中叶,迄今已经形成两大研究学派:其一是美国的经验学派,其二是欧洲的批判学派。经验学派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张扬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的行为科学,二是以香农创立的信息论、威纳创立的控制论以及系统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三是探讨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学。

6.五大先驱:在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诞生过程中,有五位杰出的学者贡献突出,影响广泛,被视为这门学科的奠基人物,他们是政治学家纽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和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7.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一控制结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会分析。

8.卢因的主要贡献:从其团体动力学方面对人际传播问题做服了许多研究,此外就是最早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和理论,开辟了传播学的把关研究。

9.拉扎斯菲尔德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实际上扭转了早期传播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倾向一一媒介万能而效果无限。

10.霍夫兰的主要贡献在于以社会心理学的态度及其改变的研究方面,为有效地进行传播而提供了一系列具体的、有益的、切实可行的“劝服”策略,进而为传播学的研开拓了阔的领域。施拉姆的贡献在于使传播研究真正发展成为一门传播学学科,被誉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三、重点掌握:

1.人类传播活动的四个阶段:人类历史进入信息社会经过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其间依据媒介的演进可以划分出四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传播学及大众传播学,就是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传播学派的理论来源:(1)行为科学;(2)信息科学;(3)新闻学。

3.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论:

(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①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

②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水平制约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水平; ③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决定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关系。

(2)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二者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辨证的相互作用:

①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②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不同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特殊规律; ③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状况将成为制约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一、重点名词: 1.符号 2.信号 3.象征符 4.语言符号 5.非语言符号 6.身势语 二、一般了解: 1.符号的分类。2.符号的主要功能。3.信号的特征。4.象征符的特性。

5.信号和象征符的区别。6.非语言符号的用途。7.副语言的主要用途。8.符号的意义的划分。

三、重点问题:

1.语言符号的主要用途:

(1)语言符号是一套构成最为严密、表意最为准确、使用最为便利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在人类传播活动中,非语言符号的使用通常要以语言符号的使用为前提,如果没有语言符号的存在,非语言符号也将失去应有的功能。2.身势语的特点和用途。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章 传播的过程与类型

一、重点名词: 1. 人内传播 2. 人际传播 3. 群体传播 4. 组织传播 5. 大众传播 二、一般了解:

1.传播类型 2.传播过程的三种理论模式:一是信息从传播者到接受者单向流动的直线模式,二是传播者与接受者双向互动“共享信息”的循环模式,三是把传播过程置于社会背景之中进行整体考察的系统模式。

三、重点问题:

1.传播过程的主要要素:

(1)传播主体:即传播者,信源;

(2)传播对象:即受传者,受众,信宿;(3)传播内容:即讯息;

(4)传播媒介:即方式、手段、工具、渠道、信道;(5)传播效果:即反馈。

2.人际传播的主要作用: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有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和借助媒介〈打电话、写信等〉的间接交流两种形式。不管哪种形式,它都是人类传播活动最普通、最基本、最通行的类型。

3.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是一神“多媒体”传播,因为它除了使用语言媒介,还同时调动许多非语言媒介,特别是与人体有关的所谓体语,如眼神、表情、手势、姿态、动作、服饰、气味等。

4.组织传播:是发生在社会组织之中的传播活动。组织是一个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个人和集体目标的社会集合体。区别组织和一般群体的标志,就是看其中有没有一个管理系统,即马克斯·韦伯说的“管理主体”。

5.组织传播的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而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连为一个整体,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和目标的有效实现。具体说来,组织传播的功能有四点:一是内部协调,二是指挥管理,三是决策应变,四是形成共识。

6.组织外传播的主要形式:这是一个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互通信息的过程,包括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两个方面。信息输出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公共关系、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

第四章 大众传播

一、重点名词: 1.大众传播 2.信息环境二、一般了解:

1.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2.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3.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的说法。

三、重点问题:

1.大众传播的四层含义:(1)为数众多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3)人数众多的受传者;

(4)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2.大众传播的特点:

(1)受众的性质——为数众多的、异质的、匿名的受众;

(2)传播实践的性质——信息是公开而迅速地传播,不具有耐久性,往往稍纵即逝;

(3)传播者的性质——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工作的一群人。

3.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施拉姆的功能理论、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4.信息环境有如下特性: 第一,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 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

第二,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 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传达的并不仅仅是消息或知识,而且包含着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第三,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

5.大众传播的优势:

首先,大众传播通过信息的大量生

产、复制和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其次,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公开 性、权威性和显著性,这样,大众传播就拥有了其他类型的传播所不可比拟的强大力量。

6.电视媒介的特性:

(1)电视集视觉听觉于一身,通过影象、画面、声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种形式,调动和刺激人的全部感应系统,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

(2)不仅提供新闻和服务信息,而且还提供了娱乐和消遣内容;

(3)对受众的文化水平要求比印刷媒介低,可以获得更大数量的受众。

第五章 大众传播媒介

一、重点名词:

1. 大众传播媒介

2. 新媒体 二、一般了解:

1.大众传播媒介的组织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营目标,这是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是宣传目标,主要通过言论和报道来实现。2.传播媒介作为社会组织有其特殊的性质特征,突出体现在组织目标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传播者的主体性和把关作用。

3.了解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实践和人类思想的进程中,形成的一些有影响力的和已经在现实中被应用的媒介规范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和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三、重点问题:

1.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特征:

(1)信息的载体:大众传播媒介是向为数众多的社会公众传播信息的载体和工具。

(2)专业的组织:

①大众传播者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主体; ②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一定的经营目标。

2.传播媒介的运行要受一定制度和社会因素的控制和制约,其中主要包括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社会利益集团的控制、社会公众的监督和媒介组织的内部控制。

3.政治控制:是媒介控制的主要万面。内容包括:规定媒介机构的所有制形式;对媒介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某些信息的传播;为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4.社会公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和控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个人信息的直接反馈;以消费团体的方式施加影响;诉诸法律手段;制约媒介市场。

5.传播媒介的内部控制:包括制定编辑方针和报道方针,对传播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进行自律约束等方面。

6. 集权主义理论是封建专制制

度控制传播媒介的规范理论,核心是绝对的控制。

7. 盛行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

自由主义理论,则强调放任自流,奉行绝对的不控制。

8. 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

理论的修正,在坚持自由原则的前提下,开始考虑传播媒介的社会责任。

9. 民主参与理论,又是对社会责

任理论的发展,突出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小型化、双向性和平等性。

10.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是适

应第三世界国家国情、以发展为主导价值的媒介规范理论。

11.社会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还在发展和探索之中。目前,它的主要内容有: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防止私有资本的垄断,保障社会主义的新闻自由;坚持党性原则,服从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领导;执行报道新闻、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通过沟通生产、流通和消费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其本身也是新兴的信息和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1)对人类传播的作用:

①大众传播媒介将人类的传播活动推向了公共阶段;

②大众传播媒介使人类的传播活动进入系统化、网络化时代; ③大众传播媒介使人类的传播活动更加技术化、专业化。(2)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作用:

①普遍提高了人们传播和接受信息的能力,建立了社会群体之间的快速信息通道;

②大众传播媒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③大众传播媒介使不同的人接触信息的机会越来越不均等。

第六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一、重点名词: 1.大众 二、一般了解:

1.大众社会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分类:一是广泛的大众,一是少数的精英,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传媒精英。精英永远在试图控制和影响大众;大众虽然是被动的、沙粒般的存在,但由于数量庞大,能够产生巨大的压力。所以,谁掌握大众,谁就掌握一切。

三、重点问题:

1.在传播学和社会学中“大众”的概念:这是伴随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而出现的一个特定概念。这种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分界点。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大众社会打破了以往传统社会的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

2.大众社会理论对受众的看法:受众无非是一大群沙粒般的、孤立的、分散的个体,他们在大众传播媒介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活动面前缺乏抵抗能力,只能任由宰割。传播研究早期盛行的“子弹论”、“靶子论”或 “皮下注射论”等,都是建立在这一受众观之上。这一受众观显然失之偏颇。因为,现代社会的受众除了接触大众传播媒介,还参与各种能动的社会实践,有着丰富的社会关系,而这些关系和实践都对他们接触大众传播发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就是说,受众不仅是被动的,而且还是能动的。

3.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与大众社会理论的受众观的对立:它认为,受众并不是孤立的个人集合,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社会群体。受众接触媒介虽然属于个人行为,但是这种活动通常受到他所属的集团或群体及其规范的制约。所以,大众传播媒介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左右受众。

4.“市场”受众观:19世纪30年代后,随着大众传播媒介采取企业化经营形态而形成了作为“市场”或“消费者”的受众观。在这种观点看来,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媒介竞争向潜在的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而受众就是这些消费者的集合体。这种观点反映了大众传播的某些属性,如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等,但其局限性也很突出:它把复杂的传播关系简化为单纯的买卖关系;它主要着眼于受众的有关商品购买行为,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意识形态;它容易把“商品销售量”一一收视率和发行量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唯一评判标准,而把社会公益标准置之度外;它只从媒介的立场而不是受众的立场考虑问题。

5.受众的基本权利:受众并不仅仅只是大众传播活动里的消费者,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成员,他们还拥有正当的传播权利。这些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一般意义上的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权利;知晓权一一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信息的权利,尤其是对公共机构及其活动的知情权或知察权;媒介接近权一一利用大众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媒介监督权一一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涉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利益,所以他们有权对此进行监督。

6.“使用与满足”的理论:它把受众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体,把他们接触媒介的活动视为满足这种需求而对媒介的使用。其要点是:受众接触媒介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有其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的根源;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一是媒介印象。根据媒介印象选择媒介,开始接触行为;接触行为可能有两种结果,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未得到满足;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据此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

7.“使用与满足”研究的意义:把受众的媒介接触看作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自主性,有助于纠正“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揭示了受众对媒介使用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一些基本效用和影响。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一、重点名词: 1.子弹论 2.有限效果论 3.沉默的螺旋论 4.意见领袖 二、一般了解:

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2.了解效果研究三个时期的划分。3.选择性因素的基本思想。

4.了解传播方式方面涉及的四组关系

三、重点问题:

1.传播效果的两层含义:一是在狭义和微观的层面上,指具有说服或宣传意图的传播活动在传播对象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一是在广义和宏观的层面上,指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对社会和受众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

2.意见领袖的作用。

3.具体的传播效果,受制于哪三个方面:一是传播主体,二是传播方式,三是传播对象。传播主体方面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者的可信度和权威度:传播者的可信度和权威度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大。

4.传播对象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一是传播对象不同程度的听从性,二是恐惧信息的程度,三是事先给传播对象注入适当的反面信息,以增强其抗拒大规模反面信息的免疫力。

5.知识沟理论,是关于信息社会中大众传播与社会阶层分化问题的理论,由美国学者卡茨曼、蒂奇诺等人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尽管大众传播可以带来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但在现存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下,由于富有者能比贫困者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和知识,因此,大众传播越发达,富有者和贫困苦之间的知识沟壑就越大。在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资源和财富的今天,如何防止知识沟的扩大巳经成为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八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一、重点名词:

1.国际传播 2.全球传播 3.信息主权 二、一般了解:

1.了解“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大论争的概况。2.文化帝国主义的特征。

三、重点问题:

1.国际传播的渠道:它是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文化体系的信息交流,涉及所有透过个人、团体、政治组织、科技传播、文化交流以及大众媒介而传递的信息及数据,大致分为6个渠道:〈1〉印刷媒介,如报刊、杂志、图书等;〈2〉电子媒介,如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带、录像带等;〈3〉卫星通信;〈4〉商务活动,如信件、电报、电话等;〈5〉人际交流,如旅游、移民等;〈6〉政治、外交及文化往来,如会议、演出、比赛等。

2.作为信息的发出者国际传播主体的分类: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个人。

3.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联系和区别。把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为一体、以全球人类为关照对象的就是所谓的全球传播。国内传播的重点在于本国事物,国际传播的重点在于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而全球传播的重点则在于“地球村”的生存与发展,涉及人口爆炸、环境恶化、资源短缺、贫困蔓延以及和平与发展等重大问题。

4.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三项功能:(1)沟通功能;(2)宣传功能;(3)控制功能。

5.信息主权的内容:它是在国家主权的概念上衍化而来的,是信息时代国家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本国的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二是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体制;三是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信息主权在高科技的全球化时代,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第九章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一、一般了解:

1.对大众传播现象的研究,应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2.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是:发现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就研究提

出新的问题就假设;选择并拟定适当的研究万案;搜集相关资剌;穷析资剌并提出研究报告。

3.抽样调查的分类及作用

4.资料搜集的主要方法:问卷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5.内容分析法。6.实验法。7.控制实验法。

二、重点问题:

1.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通常 应用在以下四个方面:(1)对媒体的功能研究;(2)对受众状况的研究;(3)对传播效果的研究;(4)对与其他社会结构关系的研究。

一、名词解释:

1. 传播学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 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2.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主要研究基于大众传媒而发生的传播现象以及大众媒介运行规律的学问。3. 信息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与信息)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就人类传播而言,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性因素的东西;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4.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而出现的第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是指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简言之,就是大量生产、传播和消费信息的社会。5. 符号

符号又称指号、记号、符码、代码等,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的物质载体。6. 信号

信号就是反映指示对象的特征,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然因果关系的一类符号。7. 象征符

象征符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用作指示对象的代表,与指示对象建立起非必然性联系的一类符号。8. 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语言符号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

9.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10.身势语

身势语又称身体语言(简称体语),是指以表达者的身体为载体或与表达者的身体有关的非语言符号。11.人内传播

也称自身传播,自我传播,内向传播。是发生在自身内部的信息传播过程,沉思默想及自言自语等都属于此类。人内传播是其他人类传播得以展开的基础,没有人内传播能力,任何形式的传播活动都无从进行。

12.人际传播

又称人际沟通,它是人类传播的主体。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而彼此交流信息,沟通情感,协调行为的社会活动。一般认为它有两种方式:面对面的交谈和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如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手段进行的交流。

13.群体传播

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14.组织传播

是发生在社会组织中的传播活动,其功能在于通过信息传递而将组织的各个部分连为一个整体,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行和目标的有效实现。具体来说功能有四点: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15.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分解为四层含义:(1)为数众多的传播者(2)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3)人数众多的受传者(4)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16.信息环境

就是由大众传播所建构的一个拟态环境。17.大众传播媒介

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18.新媒体

新媒体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19.子弹论

又称魔弹论、靶子论、皮下注射论,是强效果阶段的代表性理论。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传播效果,其情形犹如子弹(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射向坐以待毙的靶子(受众)。表明大众传播媒介具有无法抵抗的传播效力,受众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刺激。20.有限效果论

20世纪40至60年代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的主流观点。“有限效果”理论是对早期“魔弹论”的否定,其主要观点: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提出的理论假设主要有“先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补强效果”、“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等等。“有限效果”论的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克拉帕。他们通过实证调查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对理解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是有意义的;但是,他们的结论过于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这就脱离了现代信息社会的实情。在70年代以后,“有限效果”论受到了人们的批评。

21.沉默的螺旋论

是德国大众传媒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创立的一种大众传播理论,指的是社会少数派越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越不受社会关注,形成一种螺旋形下降的现象,这一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从众效应。“沉默的螺旋”过分夸大了人的心理中从众行为和趋同心理的作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传播媒介对舆论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22.意见领袖

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23.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基本主体是国家,除了国家外,还包括: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24.全球传播

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主要手段的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传播。25.信息主权

指的是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和传播数据内容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信息主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对本国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②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③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26.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知识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经济形态。

二、重点问题(含简答题、论述题)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史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人类传播活动的四个阶段:人类历史进入信息社会经过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其间依据媒介的演进可以划分出四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传播学及大众传播学,就是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

3.传播学形成的三个来源是什么?

(1)是以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基础的行为科学

所谓行为科学,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客观依据的科学。(2)是以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即“三论”为主干的信息科学;

传播学在理论上借用了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一些概念及理论模式,把系统、信息和反馈等概念及有关理论引入对传播活动的研究,为建立有关传播规律的理论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3)是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

这种学科交叉既体现在学科之间横向的融合吸纳,如传播学之于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又表现在学科内部纵向的传承演进上,这条线索就是三点一线的报学—新闻学—传播学。新闻学是对报学的发展和超越;传播学是对新闻学的发展和超越;新闻学比19世纪兴起的社会科学更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传播学相对于新闻学,则更具科学性和学术性 4.语言符号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特点:线条性

任意性

不变性

可变性

生成性

系统性

5.非语言符号的用途是什么? 补充作用 替代作用 强调作用 否定作用 重复作用 调节作用

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交往的两个基本观点?

(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①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

②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水平制约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水平; ③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决定着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关系。

(2)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与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二者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辨证的相互作用:

①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②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具有不同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特殊规律; ③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状况将成为制约社会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

7.一个传播过程主要有哪些要素?

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受传者:又称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信息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产播者的反作用。

功能: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8.怎么理解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9.为什么说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是“多媒体”传播?

10.组织外传播的三种主要形式是什么?

组织外传播的主要形式:这是一个组织与其外部环境互通信息的过程,包括信息输

入和信息输出两个方面。信息输出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公共关系、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

11.大众传播的四层含义。

12.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赋予人物、事件和社会活动以某种社会地位:美国社会学家P.F.拉扎斯菲尔德和R.K.默顿在《大众传播,大众兴趣和有组织社会行为》(1949)一文中认为,大众传播可以使社会事件和人物等正当化,树立威信,得到显著地位;也可使之威信扫地,败下阵来。

社会控制中介作用:大众传播处于上层社会控制和广大成员之间的中介领域,能将某种公德和社会规范得到宣传和明朗化,广为人知,取得社会承认,使腐败现象受到舆论谴责。

模拟社会环境:W.李普曼在《舆论》(1922)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概念,认为报纸给人们提供的消息和知识,即“头脑中的影像”能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环境的作用。60年代末期以来,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对生活的冲击和渗透作用,使人们又提出信息环境及其现代人性特点的变化问题。

13.大众传播的特点。

①具有组织性。它的传者通常是一个庞杂的机构,内部有精细的分工。如以报纸传递信息的报社,即由采访、编辑、评论、广告、经理等许多部门组成。

②在传播内容上具有公开性和易逝性。大众传播与密码、旗语、信鸽、书信等传播现象不同,它不带有保密的性质。这就决定了各种社会制度下的政府部门,往往以不同的方式或在不同的程度上,对传播内容加以审查和控制。报纸刊登的消息,广播、电视播送的节目,通常只具有一次性阅读、视听的价值,除非受传者为了某种用途,以剪报、录音、录相等方式将信息贮存起来。这就迫使传者必须注重信息传递的时效。

③具有很强的选择性。一是传播工具对受众有一定的选择;二是受众对传播工具有一定的选择,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素养、个人兴趣等可以使受众分为不同的读者层、听众层或观众层而偏爱某种传播工具;三是受众对传播的内容可以任意选择;四是受众对参与大众传播的时间可以自由选择。受众的选择性表明,大众传播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人的传播。

④受众具有不知名和参差不一的特点。传者可能了解受众总体的某些情况,但对具体的受传者往往是不熟悉的。

⑤在信息流通上具有单向性。受众无法当面提问、要求解释,整个传播过程缺乏及时而广泛的反馈。

⑥具有快速性。不断吸收最新科学技术,提高传播信息的速度,是大众传播的一个发展趋势。

14.电视媒介的特性。

15.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有何影响?

16.信息环境的特性。

第一,构成信息环境的基本要素, 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信息符号;

第二,一系列的信息符号按照一定 的结构相互组合,便构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讯息,大部分讯息传达的并不仅仅是消息或知识,而且包含着特定的观念和价值,它们不仅仅是告知性的,而且是指示性的,因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第三,当某类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17.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18.在一定传播制度下,传播媒介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9.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0.新媒介的发展趋势。

21.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1)对人类传播的作用:

①大众传播媒介将人类的传播活动推向了公共阶段;

②大众传播媒介使人类的传播活动进入系统化、网络化时代; ③大众传播媒介使人类的传播活动更加技术化、专业化。(2)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作用:

①普遍提高了人们传播和接受信息的能力,建立了社会群体之间的快速信息通道;

②大众传播媒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③大众传播媒介使不同的人接触信息的机会越来越不均等。

22.如何理解“受众即市场”的观点?

23.受众的特征。

24.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拥有哪些权利?

2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26.国际传播的内容。

27.全球传播的新特点。

第五篇: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复习范围

名词解释:

1、综合调查:综合调查指的是新闻研究或受众研究机构对某一地区的受众接受各种媒介信息的情况或对某一媒体的受众接受情况进行的全面调查。

2、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为主要传播手段,以社会大众为传播对象,以文化时尚为传播内容的文化样式。

3、万能效果论:万能效果论主要指的是魔弹论,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或称机械的刺激反应理论,这是西方最早产生的一种传播效果模式,一种典型的媒介传播强效果论。这一理论假定,媒介自身具有无可抗拒的力量,受传者除了无条件接受和信服媒介的传播外,绝无反抗力。

4、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内在传播以外的一切人类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发生在个人之间的传播行为,所以有人称之为面对面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发生在个人之间的传播行为,所以有人称之为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

5、全球化:全球化指的是世界上不同部分渐增的联结,这样的过程产生复杂的互动与相互依赖的形式。

6、长期效果论:长期效果论,是与短期效果论相对的理论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府与社会各界日益关注大众传播的影响,于是很多研究者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群体效果问题上,而且多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而这类效果往往是长期的、延缓的、非控制的。

7、受众调查:受众调查是提高大众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其内容主要是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各阶层受众对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反应。它是一种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手段及数理统计方法收集、整理、统计、报告受众意见,测定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

8、个体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也叫亲身传播,这汇总传播形式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为了适应周围环境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9、美联社:美联社成立于1848年,是美国联合通讯社的简称。最初由6家纽约市报纸为共同采访外地新闻而联合组建的合作性新闻通讯机构,以后又有更多的报纸相继加入该社而发展成现今美国最大的通讯社。总部设在纽约。

10、社会责任理论:这一理论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取代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一种新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主张传播媒介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对媒介传播活动的干预,宣扬政府是新闻自由的保护者。

11、信息源: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在信息论中被称为信息源。

12、受众:受众是信息传播的对象或“目的地”,是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同时又是传播的反馈信源。

13、社会类别:社会类别论认为,按照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文化程度、收入、职业等社会要素,可以将受众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类别。社会类别论实质是对个人差异论中的文化素养、职业习惯等因素的放大和扩展。

14、有限效果理论:有限效果理论即有限效果模式,正式建立在劝服效果研究的两大流派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其主要观点的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

15、知沟理论:提契纳等人提出。这一假说的基本内容是:流入社会系统的大众媒介信息一旦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吸收信息的速度会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快,以至这两类人的知识差距会扩大。

16、电影:电影是一种运用电影胶片记录信息的传统媒介,它在传播信息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视觉性和逼真性。

17、编码和解码: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的过程和行为称为编码也称为制码。而当我们把传播者传送出的语言、显像、体姿等符号再转变为思想、概念、理念时,这个过程就是解码过程,也成为译码过程。

18、媒介帝国主义:任何国家媒介的所有权、结构、发行或传播与内容,单独或总体地受制于他国,受制国却无相等的力量去影响对方。

19、反馈:反馈是指把给定信息作用于被控对象后所产生的结果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

20、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具体地说,它要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传播的社会作用,传播的效果,传播的控制,传播者与受众的格子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

21、“沉默的螺旋”:不赞同大多数意见的受众,常常对有关话题保持沉默,这一现象往往会使主导性意见增强。纽曼认为“沉默的人”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免不了孤独,要消除孤独感就必然地接近主导观点。而大众传播在这一方面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大众传播的巨大压力下,保持沉默的人久而久之会越来越少,其变化过程如同一个上大下小的螺旋,这就是著名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22、选择性注意:所谓选择性注意,指的是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

23、公众传播:所谓公众传播,指的是一种个体对群体的传播活动。

24、电子媒介:电子技术的产生和运用是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25、通俗文化:通俗文化在所有的文化中产生的历史最为悠久。它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而产

生和发展的。常常以各种口传文化形式出现,如民歌、民谣、传说以及其他民间仪式活动,如傩舞、秧歌等。

26、内在传播:人的内在传播也叫亲身传播,这种传播形式既是人的自我需要,也是人的社会需

要,是人为了适应周围环境而进行的自我调节。

27、拉斯韦尔模式:拉斯韦尔认为,描述传播行为最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说了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

28、使用—满足理论: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反向的研究角度,即以研究人们如何为达到某种需要的实现和满足而使用媒介,一改以往研究媒介如何影响受传者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典型的受众中心模式。其基本观点是:(1)心理与社会需求的满足。(2)透过大众媒介的消费。

29、新华社:新华社创建于1931年11月,其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家通讯社。它是中国最大的新闻中心,是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舆论机构。

30、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利用传播工具,借助传播媒介,把某种具体的思想、观点、信息传播给大众的一种传播模式。

简答:

1、简述电视媒介的特点:

(1)电视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视听兼备

(2)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3)电视媒介更能使观众产生参与感

2、对于“依附理论的批评”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1)“依附理论”用经济决定论去解释国家发展问题显得过于狭义;

(2)就概念来说,在一个世界体系里面,每个国家都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心国家本身也相互依附,并不仅仅是第三世界国家衣服发达国家;

(3)“依附理论”把第三世界不发达的原因归咎于西方世界的剥削,而不检讨本国文化是否是一个导致不发达的原因;

(4)“依附理论”所谓切断与中心国家的联系,实际上并无多大意义;

(5)这一理论的论点过于宿命。

3、简述社会责任论的主要内容:这一理论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取代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一种新理论,其核心内容是:主张传播媒介对政府负责、受政府控制,强调国家队媒介传播活动的干预,宣扬政府是新闻自由的保护者。

4、试述受众对于传播的影响和控制:(1)抵制(2)评定等级(3)来电、来函(4)质询

5、印刷媒介的特点有哪些:

(1)读者可自由控制阅读

(2)可重复阅读

(3)可充分提供某一问题的相关信息

(4)能满足读者的特殊兴趣和需要

(5)能够形成一定的权威性

6、传播者的任务和责任有哪些:

(1)搜集信息

(2)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

(3)加工、制作信息

(4)对传播内容和方式加以控制

(5)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7、涵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电视文化可以涵化、建构受众的世界观

(1)电视有涵化功能(2)电视是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工具

涵化理论可以显示为以下几个层次:(1)看电视较多者会比看电视较少者更觉得世界是丑陋的、令人不舒服的(2)电视所描绘的世界与真实世界迥然不同(3)看电视较多者对世界的认知与电视所描绘的情形十分接近

8、简述网络媒介的特点:

(1)从传播的速度来看,网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2)从传播的范围、覆盖面来看,网络媒介消除了地理疆域的界限

(3)从传播形式来看,多媒体传输时的信息量更大,更具有吸引力

(4)网络能够实现传播着与受众之间的互动

(5)从媒介的使用代价和易得性来看,网络媒介成本较低

9、简述传播研究的五大要素:(1)控制分析(2)内容分析(3)媒介分析(4)受众分析(5)效果分析

10、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学派得名于它的诞生地—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卢卡契,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有一个普遍的倾向,即都以宣传人道主义异化理论而著称,由于对“文化工业”保持一种批判姿态,因而也就是这一学派形成了带有锐利批判锋芒的研究风格

11、简述行业或团体组织对传播的影响:(1)游行、集会(2)罢工(3)大众传播媒介宣传(4)组织会议或党内活动

12、极权主义传播理论在世界上表现的形式有哪几种:(1)新闻自由遭到完全控制(2)新闻批评政治虽然是可能的,但检查制度仍然发挥作用(3)以特殊法律歧视性的立法加诸编辑人员,随时可以逮捕与控制他们(4)运用非正式的办法,削弱报界所形成的反对力量

13、简述霍尔于1973年提出传播不同文本解码方式的假说,他区分了哪三种解码方式:(1)优先的解读(2)协商的解读(3)抵抗式解读

14、简述国际传播不平等的几种现象:(1)媒介发布不平等(2)传播信息量和内容上的不平等(3)资源利用的不平等

15、试述个人差异论的主要内容:霍夫兰提出的,这一观点的核心认为,媒介信息包含了特定的刺激性,这些刺激性与受传者的个性特征有着特定的相互作用,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受众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6、简述麦克卢汉理论价值:(1)大胆思考,富有创新意义(2)开拓了人们的媒介研究思路(3)强调了受众在媒介接受中的作用(4)积极的思考(5)独特的思维方式

17、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求可分为五类:第一层次是生理需求、第二层次是安全需求、第三层次是归属与爱、第四层次是被尊重、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

18、麦克卢汉的“三论”:(1)媒介即讯息(2)媒介冷热说(3)媒介延伸说

19、简述手中的具体内涵: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它是传播活动的目的地,是传播内容的归宿,同时又是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没有手中的参与,传播活动就不完整。所以,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这些都可以算作是受众概念的内涵

20、试述依附理论区别与现代化理论的不同之处:“依附理论”有别于现代化理论之处主要有两点:第一,现代化理论试图设计一套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线,而“依附理论”则试图找出发展中国家因何不发展的原因;第二,现代化理论是从国家政府的角度分析发展问题,而“依附理论”则强调外在的力量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21、传播国际合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2)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3)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

22、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促进时代潮流的发展(2)赋予价值和地位(3)维护社会规范(4)激励斗志与麻醉精神

23、简述传播与现代化的关系:(1)传播媒介可以创造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气氛。充分使用媒介,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加速向前迈进,传播媒介是社会改革的“加速器”(2)媒介可以提供有关国家发展的信息,传播必要的技术,使人民群众通过媒介有机会参与“决策过程”,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24、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流派有哪些:(1)法兰克福学派(2)英国文化研究学派(3)政治经济学派(4)多伦多学派

论述:

1、论述“效果模式”的衍变过程:P270

效果模式的衍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5—1955年)是所谓“魔弹论”阶段,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传播媒介具有巨大威力,是万能的

第二阶段(1950—1960年)是对第一阶段进行质疑、反驳,认为传播媒介极难改变受众的意见、态度和行为,媒介并没有多大威力甚至是无能的

第三阶段(1960年至今)学术界对传播媒介的功能重新认识,认为传媒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并不是万能的

2、西方国家用于控制大众传播的手段有哪些:P342

(1)制定法律(2)检查传播内容(3)政治与经济的软化、拉拢(4)暴力干预(5)利用官方媒介进行舆论导向

3、大众媒介在舆论形成中的作用:263

(1)大众传播媒介是舆论的酝酿机器

(2)大众传播媒介最重视社会舆论的代言人

(3)大众传播媒介是公众舆论的激活器

(4)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舆论的控制器

4、我国政府对于大众传播控制措施的主要特点是:P345

(1)强调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我国政府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作为传播的出发点。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指导思想

(2)监控机制多元化、有序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齐抓共管,措施得力有效。中宣部、文化部等都对大众传播行使着监控职能

(3)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发展:我国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坚持“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对于错误的传播活动和言论,予以坚决的制止,同时对于各种有利于国家、民族发展的言论与以提倡和引导

5、试述大众传媒新媒介的主要特点:P195

(1)受众的自主性高(2)服务条件现成(3)传递手段科学(4)传播速度快捷(5)互动性强(6)虚拟性的影响大

6、试论述受众观念的发展历程:P229

(1)早期的受众认知:

1.靶子论 2.“缓冲提论” 3.“使用与满足论” 4.“亚文化群体论” 处于亚文化中的受众,他们不仅仅区别于大众,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类别所能区分,他们有自己的话语、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他们构建了自身的文化,而这对大众传播中信息的接受与理解产生了影响。5.“受众商品论”

(2)受众研究的新概念:霍尔于1973年提出传播过程中不同文本解码方式的假说,他区分了三种解码方式:1.优先的解读 2.协商的解读 3.抵抗式解读

7、试论述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P221

梅罗维茨分三个步骤来阐述他的理论观点,这三个步骤正是梅氏理论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情境论—对情境作传播学的界定;第二个层次是传播情境,这一情境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第三个层次是电子媒介所产生的情境。

(1)批判地吸收传统的情境决定论

(2)传播情境的影响和制约

(3)电子媒介组成情境合并:梅罗维茨进一步提出了电子媒介能组成情境合并的观点。而情境的合并,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知识结构层面所形成的情景合并。二是生活风尚的合并。三是公私情境的合并

(4)梅氏理论的不足之处

8、试论述学术界对“知沟理论”批评的主要内容:P301

(1)知沟理论完全站在传播者立场去考察所传播的信息对人的影响

(2)知沟发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传播的知识是不受限制的,它们也包含了态度和行为

(3)知沟研究将信息接收产局限定在高地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之间过于简单化,有学者认为“显著的知沟也发生在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

(4)信息的使用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接受和理解

(5)知沟研究只在探讨受众是否知悉一个主题,而没有探讨不同的受众对某一主题的了解程度

9、“两级传播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P279

两级传播理论最早是凯兹等人引入的,凯兹和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首先是传到“意见领袖”那里,“意见领袖”再将信息传递给周围人,周围人成为意见的给予者,可以再向其他人传递信息,因此在拉扎斯菲尔德之后有人将其修正为“多级传播模式”。

两级传播模式包含了以下主要假设:

(1)个人在社会中并不是孤立的单位,而是与他人互动的团体成员。

(2)个人对一个媒介的反应不是直接的、立即的

(3)流通包含两个过程,一是接受和注意,另一个是反应,接受并不等于反应

(4)在媒介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相等的

(5)哪些比较主动的角色(意见领袖)可能具有使用媒介较多、乐群性程度较高、自认对他人有影响力等特征

10、试论述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构成特点:P233

(1)受众在数量上难以统计(2)受众构成成分复杂(3)受众是富有个性的单个人(4)受众接受活动的“休闲性”和“家庭化”(5)受众在接受活动中的积极态度

11、试述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P395

(1)走合作的道路:1.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 2.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 3.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

(2)传播手段走向高科技化

(3)国际传播媒介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12、试说说对于“依附理论”批评的主要观点:P357

(1)“依附理论”用经济决定论去解释国家发展问题显得过于狭隘

(2)就概念来说,在一个世界体系里面,每个国家都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中心国家本身也相互依附,并不仅仅是第三世界国家依附发达国家

(3)“依附理论”把第三世界不发达的原因归咎于西方世界的剥削,而不检讨本国文化是否是一个导致不发达的原因

(4)“依附理论”所谓切断与中心国家的联系,实际上并无多大意义

(5)这一理论的论点过于宿命

下载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子商务复习大纲(共五则)

    电子商务复习大纲 考试目的 1、电子商务基础理论的理解水平2、电子商务个案的认知水平3、电子商务个案的判断能力 4、清晰的逻辑,且能完善的表述案例的分析结论 考试形式 ......

    复习大纲

    复习要点: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节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第一个提出,李大钊提出要把马列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2、1935年遵义会议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3、19......

    复习大纲

    1市场调查的含义,特征,作用,种类; 2市场调查的原则与程序; 3 文案调查的定义,作用。 4 实地调查方法的含义,种类, 5 实验调查方法的含义及类型 (实验前后有对比;实验前后无对比)。 6 典......

    复习大纲

    知识抢答赛复习大纲 1.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____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重要论述. A.江苏 B.河北C.安徽 D.河南 正确答案:C 2. 改革开放以来,......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一、根据受众选择性注意理论,传播信息应遵循的原则 从传播者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易得性:所传播......

    大众传播学论文

    级数:2013级 专业: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 姓名:陈琪元 大众传播学和当今的娱乐文化问题 当今社会,新闻的即时传播性已经在各种媒体的发展中不断增强,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不停地侵蚀......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大众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

    自学考试《大众传播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头脑空洞,不知从哪里着手开展工作。下面是小编搜索整理的自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