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1

时间:2019-05-14 18:2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论文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论文1》。

第一篇:教育学论文1

教育学论文

专业:电气专09—1班

班级:教育学(1)班

辅导教师:张羽翔学号: 91 号

姓名:

成 绩:

浅论我国的教育改革

1教育的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成存在并发挥作用。它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和具有什么素质的问题。对一个国家来说,不同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同,国家教育也要求不同,我国也不例外。

教育改革是改变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或革除陈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对教育除旧布新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教育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以提高教育质量。

自从文革后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教育就开始踏上了漫长的改革旅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步伐迈得更大了。至今,中国的教育制度仍存在许多问题。我国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中国的教育非改革不可呢?为什么我国的教育改革一改再改,但就是不见效果呢?是什么原因使我国的教育改革步履维艰呢?

其实影响教育改革的因素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学校的因素,与学生也有一定的关联。

2教育改革需环境不同,对教育的要求也不太,改革也不一样。○要良好的环境,其中包括要有一个好的法治环境,好的法治环境或法治化的教育环境是教育改革得以顺利推进、取得应有成效的重要前提。教育的法治环境不好,必然影响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效果。这如同一个地方的法治环境不好,必然影响这个地方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一样。但时下教育的法治环境与教育改革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尽管我国已有不少教育类法规,但法治却严重不足,法制与法治很不平衡;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的法治环境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

作为学生,我们都知道我国的教育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什么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其实这并不是教育真正的本意。教育它应该以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它应该像调酒一样,教师只需要把调酒的技巧教给学生就行了,至于要挑什么酒,调什么酒那是学生们的事情,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时下很多学校等级化、学生班级的等级化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遭受歧视性对待等不公平现象所造成的不良环境,严重挫伤了改革参与者的改革积极性。

3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改革顺利进行,但是,○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加以指导,同时还要符合社会的需求。但是我国的教育并没有遵循这一点,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国的教育改革一改再改,不仅改得多,而且改得快,根本就没有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的学习。

我们不可否认,教育部改革的初衷是为了使中国的教育逐步迈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能学到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东西。但这种教育改革越改越乱,越改越糟。改得越多越快,学生的负担就越重,离素质教育也越远。

其实,我国每次的改革都是少部分人自愿的,根本就没有征得师生的意见,每次教改都把学校闹得鸡犬不宁。我们都知道“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真正的教育痼疾,可这又能怎样呢!教育的改革,使得师生变得麻木、愚钝。可每次的教改征求过他们的意见吗?听过他们心声吗?学生为了升学就业,只能任人摆布,就连老师的权利也受到剥削,连教什么、考什么都不能自己决定。像这样的教育改革能取得好的成果,满足人们的要求吗?试问这样的教改又怎能取得成功吗?

所以,要使教育改革取得一定的成功,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符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征求广大师生的意见。而不只是对部分的人热衷。

1○3扈中平《现代教育学》

○2吴全华 《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个主观因素》 ○

第二篇:教育学论文1

关于探讨新形势下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并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在教学思想上,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即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从知识的角度。

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和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

二、课程改革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与作用

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当前在学校教育中最明显反映便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教育是以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为主的教育。它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科学知识,并具有追求真理、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而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运用一定的价值标准洞悉人生,完善心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各国教育界的共识和追求。

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与科学教育以及人文教育的内在联系,把课程改革深入到教育的本质中,发挥改革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学中转变一下思维方式,转变一下教学方式,接受新事物,新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教育之本。

三、认识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21世纪的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教学应面向大多数,面向全体学生。其实,培养人并不是排斥培养人才,它跟培养人才不应该是对立的,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地发展个性,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四、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当今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创新型的人才,对于旧的书本知识着重培养和塑造的是知识型的人才。而教学理念的更新,则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能再适应飞速变化着的社会。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精通某个领域的专门人才,而且愈来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即培养综合运用型、创新型、多元智能发展型的人才。

五、教师角色的转变

让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有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只有真正落实了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才能在改变教育观念的同时,找好教师的位置。

六、知识结构的更新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科史,了解学科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学科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教师及书本为中心,重视教师的教和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创造性的发挥。

面向21 世纪,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内容,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学教育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重视接受已有科学结论和事实的学习方式,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从科学的本质看,科学既是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探究活动。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能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科学结论,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八、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从学校、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了解比较多,可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课外实践活动则主要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寻找和推介,所以教师还应注意发掘学生社会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第三篇:教育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浅述现代教师的角色

姓 名:

学 号:

培训学校:长春师范大学

培训班级: 六班

浅述现代教师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多种能力,不光对学生有一定的感染力,让学生敬佩,也是学生生动活泼、充满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古代教师角色主要是教育者、传授者,角色单一。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西汉扬雄也说过“师者,人之模范也。”这都是对传统教师角色最好的概括。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的复杂性,需要教师适应多种多样的社会角色。教师不在是作为单一角色出现,而是一个“角色丛”或“角色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教师角色既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与身份,同时也包含着社会所期望于教师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它既包括社会、他人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包括教师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教师角色是社会系统水平上的“特殊行为模式”,它是与学校教育结构相适的具有教育职能的职业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协调好各种角色的关系,履行好角色的职能。那么,现代教师的角色主要有哪些呢?

结合现代教育的要求,现代教师的角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现。

(一)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促进者是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提出的。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改造、塑造一个人,而是促进人的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以往的教育是以经济的增长为目的的教育,21世纪的教育是“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教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健康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如何学习上。教师已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健康发展。现代科学知识飞快发展,教师要在短短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可能。因此,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必要的辅导、支持和示范等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更深入。

(二)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首先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合作。在传授知识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教师不以权威自居,学生也不惟命是从;在智能发展上,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求知的奥秘,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其次表现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要摒弃权利与服从,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创造具有真诚、接受、理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中,逐步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白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帮助学生维持一个健康的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三)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时期,“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已为大多数人所赞同。当今社会,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教师要独立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案,就需要开展教育研究。因此,教师必须把教育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反思,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际问题。教师的研究是对实践进行的研究,是在实践过程中的研究,也是为了实践的研究。在实现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换,教师本身应该是一位积极的、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者,从“教书匠”转变成“科研型”的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的实际问题,对教学的对象进行深刻的反思,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教师的研究是紧紧联系实践而进行的,其成果最具可行性和实效性。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教师长期从事实践工作,随着经验的积累,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经验化的处理方式,他们把教学中的所感、所悟总结成经验,提升为理论,这样的理论研究最具指导意义和说服力。

(四)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现代教育的课程观强调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生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时,它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作为“复杂的会话”,既是过程,又是结果;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新课程赋予课程以新的涵义,必然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教师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的作用。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改革,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教师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要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情,建设和开发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反映本地特色的课程。让班级课堂面向社会,建立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自我,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然的多种关系,使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乐学,爱学。

(五)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应认清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这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人才。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镇舟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同时面对现代教育变革,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以学生的学习来说,要由管理者变成组织者,由传授者变成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合作者,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对课程及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教师要由教书者变成教育研究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慧.现代教师的角色研究[J].城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6(1):65-74.[2]李斌.现代教师的角色定位[J].教育探索,2002,(11):93-94.[3]佟伟.谈谈现代教师的角色[J].现代技能开发,2002,(6):47.[4]林森,刘洁.教育学[M].长春出版社,2013.[5]王艳文.试论现代教师角色.教学文摘,2011.

第四篇:教育学论文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内容摘要 本文笔者结合新教程改革特点,探讨如何正确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的质量,增强我国文化建设。文章首先结合实际,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起的重要作用。接着详细介绍了“师生关系”的定义,以及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指出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下,老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方法、思维理想、学习动机、道德品质、健康意识等方面正确恰当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阐明了学生应尊敬教师的观点。最后,通过表述自身经历,阐明了教师学生正确面对挑战的态度与做法。

关键词 课程改革、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理想、道德、健康、全面发展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变革。而课程改革的不断创新,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需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并且强调大众教育、学生的自主性。为此,师生关系的构建面临着新的挑战。

众所周知,教育在一国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端技术在二十一世纪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所以为了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课程改革正热火朝天的进行着。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如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是秉承着这一理念,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新教材注重以学生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探究性学习、多元化评价,学习不再是一种可怕的负担,而是一种可以表现自我,掌握新知的过程。教师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与学生平等交流,带领学生成长的真正园丁。从“繁、难、偏、旧”的问题到“自由发挥”,学生的心灵得到释放与解脱;从“机械灌输”到“正确引导”,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和中心;从“唯一答案”到“思维创新”,学生的思想不再受框架的束缚„„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而这些潜力的发挥与发展,还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客观对待。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未来命运取决于今天的教育,国家的振兴取决于人的解放。没有一种以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为特征的教育价值观的确立,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教育是催化剂可以加快国家富强的脚步。而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现实的教育是最有力的教育。教师要根据青少年新的思维特点,摆脱过时的空洞说教方式,增强说服力,真正做到把青少年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主旋律上来。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含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栽培者。”而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老师和学生同时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或大或小的推动作用。

关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有什么地位的问题,教育史上有着两派学说,一派是教师中心说,另一派是学生中心说。以卢梭和杜威为代表的学生中心论,将老师比作“自然仆人”。他们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1]不要对学生多加干涉。另一种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他认为,学生的心智成长全仰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求工和定式指导。以上两种学说,似乎是两个方向的极端。现代社会中,教师职业对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其次,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故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不可取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依旧是课堂的主导者,只是课堂的中心从教师转向学生。现代教育取两个学说的中心点,即学生重要,教师也很重要。

课程改革前,课程的内容即教师讲解,学生安静听课。这种方法不仅单调乏味,而且一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身心俱疲,有的学生甚至上课过程中打起呼噜。这种教学方式效率很低。毕竟,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快慢、理解能力高低等。而课程改革后,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亲自得出实验结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这种教学背景下,老师更应了解和研究学生,与学生有共同语言,使教育内容“深入人心”。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老师的关注,所以“民主平等”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原则。而且要主动和学生沟通,善于和学生交往,比如和学生一起参加活动,邀请学生到家做客等。这样有利于相互了解,增加信任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变化多端,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我修养,加强学习和研究,并学会自我控制。

如今,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各类信息媒体随处可及。于是,学生的心理也成熟较早,对社会的认识亦比较深刻,稍有不慎,就会将人生理想、目标定在不合理的位置。“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的思想本来很纯洁,有时候是被社会的反面事例玷污了。“经济形势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等许多社会现象,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比如,现在农村学生中有很多认为“上学是一件没有必要去做的事儿,何必去学校浪费脑子,还不如自己做买卖。”也许,经济的多样化使得一些没有太多知识的人拥有了一定的财富,这便是社会对学生的一大影响。同样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也一步一步地侵蚀着学生的思想。于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或多或少会出现问题。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个人的价值观选择适当,人生方向必然迷失。

刚刚被处决的药家鑫,相信大家耳熟能详,正是因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对社会的认识,法律的学习不够,才落得这般下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只有为学生不断的输入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方向,那些迷失了的孩子才能重返美好的精神家园。比如,利用闲暇时间,给学生开班会,宣传人文主义,成功模范,放一些纪录片或“感动中国”等纪实节目,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树立崇高理想,摒弃不良的社会风气。

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现象比比皆是,食品安全问题、建筑工程问题、战争问题等,对学生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冲击。这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教育学生树立良好道德从自我做起,丛身边做起,牢记“八荣八耻”,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相信如此感化,如此教导,教师在学生心目的形象会变得更加伟大正派,当然会赢得学生的尊重。

而学生的健康问题是首当其冲的,鼓励学生多进行一些课外活动,积极参加校园学生活[2]动,学生会从中受益匪浅。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算是二十一世纪的杰出人才。而且,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活动或者进行比赛,这样可以增进师生间情谊,增加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然,作为一名学生,要懂得尊敬老师,理解老师。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完成老师交予自己的任务。每个老师都会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而做到这一点,又是作为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

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生是一种挑战,当然对于老师更是一种新的挑战。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将教育分为两大类:即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论和非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有依附特点和等级特点,而且在教育方法和考试方法上也有许多弊端。教学方法除了呆读死记之外,还有训斥和体罚,学术自由遭到限制。中国封建社会对教育的社会政治“功利”相当关注。而这种“非正常”教育占据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的文明里程。终于,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有所改变。而这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教育历程,发展却很迅速。只是,有些观念根深蒂固,比如“体罚”。

每年媒体都会爆出一些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十余年的学习历程中,我也深有体会。辱骂、殴打学生的情况也见过几次。也许,是这几位老师的自制力不好,也许是这些学生做得实在过分。种种原因,造成这一现象。我也挨过几次罚,不是很严重的体罚。到现在,我却要感激那几次适当的“体罚”,因为它们告诫我要努力学习,不能松懈。可能正是那些督促,我才能坐在大学的课堂上,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体罚”有时候也是有必要的,只要不是非常严厉就好。现在的家长过分宠溺子女,常常因为一些小事与教师针锋相对,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对教师无益,对孩子更不利。

随着计算机的迅猛发展,教学条件也在发生着变化。多媒体的熟练使用是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在信息社会,教师也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学生思想的新动态。比如网络邮箱、微博、网站等的使用,都是与学生很好的交流平台。这样的交流方式,可以减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学生是推动一个时代进步的主力军,教师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角色。正如花草需要雨露的滋润,小树需要阳光的抚摸,一个孩子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所以,一个社会应该给予教师最崇高的荣誉,因为他们是文明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 王庆坤 著 《教育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230—233页 【2】 陈琦 刘儒德 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20—124 页

第五篇:教育学论文

论教师对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摘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而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核心和指导的作用,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实施主体和学生最重要的到的榜样,其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德育过程中转变德育观念和教师角色。

《关键字》 教师

榜样

德育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身教的重要性,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教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教师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学生最重要的道德榜样。但部分教师的师德不佳,在教育过程特别是道德教育过程中,常常有意无意地出现自身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感染力和实际效力。虽然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其中教师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教师自身道德缺失现象

教师在对学生施教的过程中,应该遵守教育道德,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树立榜样。但部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出现自身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即教育道德的悖逆。如一所学校进行募捐活动,教师们都当着学生的面把百元钞票塞进募捐箱,学生们见教师慷慨解囊,也纷纷把自己的零花钱捐了出来,活动效果很好。可是在清点捐款时,教师们又背着学生把自己的钞票拿了回去。这件事被披露后,在全校引起轩然大波,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教师的“榜样”作用也适得其反。,教师自身道德行为的“失范”,削弱了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影响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效力。因此,要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效力,就不得不考虑教师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

二、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人的活动,都不能离开人的参与而顺利进行。道德教育尤其如此。然而,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关注更多的是德育体制的完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于人的关注,忽视了学校德育实施主体———教师的人格示范力量和榜样作用。道德教育作为一种人的教育,其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完善的德育体制、切实的德育内容和恰当的德育方法,更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生命的相互关照、情感的相互沟通和人格的相互对话。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离开人的德育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能的。教师,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学校道德教育工作中占重要地位,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主体。

(二)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道德榜样

榜样是教师的表现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的一种承诺。教师是学生的道德榜样,即教师具有怎样的道德态度,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实践能力和修养水平,成为一位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好老师。教师的权威使教师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道德榜样。教师的权威也使教师能够通过自己所树立的榜样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学生也倾向于选择自己身边的师长或同伴作为自己道德学习的榜样。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道德榜样中,教师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有感染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德育。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施教的过程中,应该遵守教育道德,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树立榜样。

(三)教师是点化学生善端,培养学生道德理想的主体

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或认可,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力量,鼓励其向前发展。所谓认可,是指对优秀者的肯定和鼓励,当人们认可某人时,就为他指明了一个更好的自我,并鼓励他向前发展,增强对自己道德理想的期望。人对于自己潜在的善意往往没有自觉或自信,然而当有人将之从纷乱的行为中点化出来时,其迈向理想自我的信心将大增。老师对学生的最大影响正表现在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上,这期望是建立在对学生潜能和善端的认识的基础上的。通过教师对学生善端的点化和认可,增强学生的道德自信,坚定学生的道德信念,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当然教师在认可学生时,并不是只说学生的好话或只说学生爱听的话,而掩饰其过错,变成一种溺爱或放任。而是看清楚所有外在纷扰的线索中所掩藏的真实心意,也点出其中的盲点,而非放任其发展。道德理想是非常脆弱的,需要积极的呵护和培养。而教师能够恰当地发挥认可的实际功能,把握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时机,因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

三、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确立以人为本教师德育观念

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成是教育服务的对象,一切从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使用对学生无伤害的教育形式,强调学生的内省和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健康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德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全面认识德育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的价值。以人为本的德育不仅要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人,将社会所需要和倡导的思想道德品质、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使之社会化;而且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在德育工作中,从学生出发,真正把学生当作人来对待,尊重人,理解人,平等待人,教学生学会做人。同时,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把人与社会相对立而是要教学生不仅对社会负责,也要对自己负责。

(二)转变教师角色,由教育的权威变成学生的朋友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绝对的权威,高高在上,具有神化的不可悖逆性。德育工作者也成了“警察”和“消防队员”,“严”字当头,“章”为命根,“罚”为手段,使德育工作远离了教育的真谛,成为一种“无人”的教育,更是一种无效的教育。传统的“权力加制度”的德育模式,不能有效地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这种德育模式下的教师也不能有效地对学生施以道德影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转变教师角色,使教师由教育的权威变成学生的朋友,应该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从初中开始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朋友:当心情苦闷时,愿意找朋友倾诉的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48%;遇到困难时,通常愿意和朋友一块儿解决的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46%;对朋友给自己的劝告、批评难以接受的仅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4%。可见,朋友间存在着极大的互动能源。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德育工作者,要想对学生施以较大的影响,就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观念,成为学生可以信赖的朋友、可以学习的榜样。

(三)改进学校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其影响也不容忽视。.重智轻德、升学竞争与学校德育工作之间的不和谐。重智轻德在社会生活中拥有很大的市场。有的学校为了追求知名度,创“名校”不得不狠抓教学质量,把德育置于智育的从属地位,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仍然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常常流于形式。一位一线的教师说:“当升学率成为管理者心中唯一的追求时,当教学质量至上、先进学校的奖杯在他们的眼中闪烁着璀璨光芒时,他们便会淡忘包括师生的休息权在内的一切权利,法律也只能作用于校园的围墙之外,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这是教师在制度下生存的真实写照。因此学校领导应充分关注教师生存状态,切实改进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充分肯定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工作业绩和劳动价值,正确评价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劳动与付出,努力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积极营造尊重他们辛勤劳动的良好氛围,增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吸引力。

总之,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效性的提高,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密切配合。但教师,作为学校德育的实施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随时检视自己的道德行为,增强自身的道德示范力量;同时,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使他们亲近德育,投身德育。

下载教育学论文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论文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论文.doc

    浅谈教育思想转变与观念更新 摘要:当今的日益进步对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教育主体即学校首先要转交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探究适应时代......

    教育学论文

    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 顾牡丹 ( 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学院 )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学论文

    谈中学师生关系 摘 要:师生关系融洽既是构建和谐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对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对此,本文根据多年在学校学习......

    教育学《论文》(范文)

    吉林体育学院武术系 07级8班 邓威 学号:88号 浅析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

    教育学论文

    高校学生不在课堂现象研究 [摘要] 学生不懂得大学学习内容的重要性,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只陷入自己的思想怪圈,对课堂无兴趣,为此,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关键字] 逃课自卑......

    教育学论文

    论教育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净月一班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 伍禾 学号:397 教育从产生之日起,一刻也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教育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更......

    教育学论文

    小学地方课程中加入方言文化课的构想 孙慧翠陈君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0814班, 2008520091/2008520101) [摘要]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方言在繁荣发展的表象下逐渐濒临着......

    教育学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材培养一、时代呼唤创新人材99年6月中央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