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鲍鹏山《说孔子——修己以安人》(范文)
◎ 鲍鹏山:《说孔子》第五章 修己以安人(阅读686次)
鲍鹏山:《说孔子》
第五章 修己以安人
说到孔子的因材施教,在子路的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四书评》里评到《论语》的时有一句话,说孔子对子路 “每下毒手”,对别的学生都比较的温和,一到子路的时候,孔子就非常的“恶毒”,下毒手来收拾他。
有一次,孔子又在那里夸奖颜回,这个学生的境界非常高,这也是事实。他说: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如果这些诸侯们重用我们,那我们就出来推行我们的道义,如果他们放弃了我们,我们没有怨言,挥一挥手就把自己的才智藏起来,隐居去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颜回啊,大概只有你和我吧。
老师不断地夸一个学生,问题也不大,但是不断地,毫不掩饰地当着其他学生的面,就会引起一些心理上的不平衡,一般的学生对孔子特别尊重,而且颜回也确实比他们强,他们也就认了。可是耿直的子路不干,马上就站出来了,说,老师,你老说颜回好,假如将来有一天你要去打仗,你是带我去,还是带他去啊?子路是一个军事人才,所以拿自己的优点比颜回的缺点,因为颜回比较文弱,身体又不好。他想表示一下自己的不满,同时也把自己的优点说出来,如果孔子顺水推舟说,不错,打仗的时候我会带你的,他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孔子就这一点机会和面子也不给他。孔子说:有一种人,空着手敢打老虎,没有船也没有桥,他敢徒步过黄河,这样的人,你以为他勇敢吗?他死了都不知道后悔。这种人,我一点也不欣赏他,我不要他在我后面跟着。仲由啊,你知道我喜欢什么人吗?我不喜欢你这样莽撞的人,我不喜欢你这样碰到什么事情都毫无畏惧的人,我欣赏的恰恰是:“临事而惧,好谋以成”的人。那种碰到事情以后,第一反应是害怕。害怕了以后会很重视它,就会很认真对待它,好好地谋划它,最后把这个事情办成,我喜欢的是这样的人。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我们看司马迁的《史记》里面的《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项羽和刘邦就有这样的区别,项羽真的是什么都不怕。他带着楚国弱小的军队和秦国章邯带领的大军交战的时候,章邯的军队在黄河的北岸,他在黄河的南岸,他的士兵只有对方的十分之一多,而且对方是训练有素的军队,他自己就是一帮起义军,他竟然就这么样子带着兵过黄河,过了河以后怎么样呢?破釜沉舟,把军锅也砸了,把船也凿沉了,没有退路了。想吃饭,把秦军消灭了再吃饭了;想活命,把他们消灭了我们再活命。他就凭着这股勇气把章邯打败了,他在战场上真的什么都不怕,但是他最终失败了。那刘邦跟他不一样,《项羽本纪》或者是《高祖本纪》很有意思,一碰到事情,感觉刘邦一点风度都没有,吓得不得了,“为之奈何”啊,“如之何”啊,他就东张西望问他手下的谋士,一会问这个一会问那个,怎么办啊,怎么办啊,好像没主张,好像很紧张,好像很害怕,但是接着非常细心的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很到位,最终取得成功的是他。“临事而惧,好谋以成”,这八个字可以用来评价刘邦。
子路不是这样的,所以他想在老师面前讨个好,老师偏偏毫不给他面子,像你这样的人,死都不知道怕的人,谁稀罕你啊,你以为我打仗要带你啊,明确地告诉你,“吾不与也”,我不带你。你看他对学生该严厉的时候就严厉,该对谁严厉就对谁严厉。他就对子路严厉,因为他知道子路这个人,任你怎么打击他,他也不记仇,他也不受伤。脸上挂着泪珠呢,马上又笑起来,子路就这么一个人。
终于有一次,孔子夸奖子路了,这个子路不错,别人穿的好,他也不妒忌,也不自卑,其他人做不到,只有仲由能做到。然后他还引用了《诗经》上的话:“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一个人,既不嫉妒又不贪,光凭这点就会好。子路这个人的优点就是他很自信,也很天真。他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一帮穿着很华丽的衣服的人在一块,一点也不自卑,一点也不拘谨,扬扬自得。子路的自信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他道德上的自信。子路最无小人之心,最无虚荣心,所以,他能穿着破衣烂衫站在一群衣着华贵的人中间,而且坦然自若。这需要足够的精神力量,有这种精神力量,才有这种自信。
而精神力量,又来自于对精神的信仰。在一个普遍信仰物质财富和艳羡世俗成功的人群中,一个有着精神信仰,从而具有精神力量的人,是鹤立鸡群的。
孔子夸他了,子路就高兴得不得了,老师今天夸我了。把这两句诗,八个字,他走到哪里都念,“又不嫉妒又不贪,光凭这点就会好”,碰到一个人就讲一次,就像给自己做广告似的。子路比孔子就小九岁,年龄不小但是个老天真,真的是一个很可爱的人。他到处吹牛,给孔子知道了,孔子生气了,我夸你一下,你就到处吹,我夸你几句话,你就像自己的招牌一样,到处拿出来跟别人看。他马上就跟子路讲,你光不嫉妒不贪婪也不行,光凭这点也不行啊,你还差得远呢!你看,唯一夸他一次,让他得意一回,当头一棒又打下来了。所以子路在孔老师这个地方,真的是没得到一点好处,得不到一点夸奖。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论语•子罕》】
但是孔子是不是老是收拾他呢?是不是老当着其他同学的面不给子路的面子呢?也不是。刚才我们讲的是先夸他后批评他。我们再来看一次,先批评他,后来又夸他。
有一天,孔子可能正在跟其他的弟子交谈,子路就在旁边鼓瑟。老师在和其他弟子谈话,你在旁边鼓瑟没问题,但是至少弹一点比较轻柔的轻音乐,像背景音乐一样。可是他弹的是什么呢?是杀气腾腾的音乐,他这个人脾气就这样。孔老师生气了,他说仲由啊,你那种琴,不配在我家里弹。这句话说的很严厉啊。孔子喜欢中和之音,过分强烈的音乐或者过分柔弱的音乐他都不大喜欢。那子路的音乐就是过分强烈而且充满杀气,所以孔子讲了这样的话。这个话一讲,导致什么结果呢?“门人不敬子路”,其他的弟子对子路没有敬佩之心,不尊敬他了。我们刚才讲了,这个子路比孔子只小9岁,他算是大师兄了,所以按说他在这个群体里面,他应该是有地位的。可是孔子老是这样批评他,导致一个不好的后果:门人不敬子路,对他没有敬意了,这可不好。孔子发现了这一点,马上就又维护他,召集弟子们说,你们不要看我老批评他,你们就觉得他不行,你们错了,“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后来就成为一句成语叫“登堂入室”。何谓升堂入室? “堂”,正厅。“室”内室。从入门,到升堂,再到入室,孔子用此来比喻在学习上由浅入深的三个阶段:从入门初步掌握;到有相当高的水平,得其堂奥;再到精微深奥的高妙境地。子路已达到第二阶段,很了不起了,你们不尊敬他就不对了。我们从这一件事情可以看出来,孔子对子路,内心里实际上是非常爱护的,打也是亲,骂也是爱,回护之情更感人。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在孔子的学生里面,孔子虽然不断地这样“下毒手”收拾子路,但是子路对老师一直忠心耿耿,一点怨言都没有。子路对老师有什么不满他会全部挂在脸上,不会隐瞒。比如说孔子见了南子,也就是卫灵公的小老婆。别的弟子想,老师要见国君的夫人,那就去呗。但是子路想着,这个女人名声那么不好,我们老师为什么要见一个名声不好的女人,他想不通啊!孔子也考虑到这一点,本来也不愿意去。所以孔子回来心里就有一点虚,有一点不好意思,但看一看其他的弟子,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一看到子路,脸拉的老长,子很不高兴,嘴上还嘀嘀咕咕,搞得孔子马上对天发誓:我做的是对的,如果我做错了,天来惩罚我,天来惩罚我。你看把孔子逼得向学生赌咒发誓,这个只有子路能够干得出来。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在卫国时,一天,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国君现在想重用你,把国家的政事交给你,你从什么地方入手,来推行你的政治呢?孔子说,如果让我来说,我首先就要正名啊。孔子觉得当时很多事是名不副实了,现在国君不像国君的样子,那么我就要让国君像国君的样子,大臣不像大臣的样子,我就要让大臣像大臣的样子,他要正名。子路一听,笑道:“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真是这样,老师啊,他们都说你迂腐,你还真迂腐。你看,他在说老师迂腐之前还要说“有是哉”,真有这么回事,他们都说你迂腐,以前我还不信,现在看来还真是迂腐。这句话里面对孔子有双重打击。一方面,是我子路说你迂腐,另一方面,我子路还转告你,别人都说你迂腐呢。你看,这样说话,老师生气不生气啊?也许孔子是迂腐,也许孔子这样的做法不一定对,但那是另一回事。问题是,一个学生跟老师这么直接的冲撞,这么直接当面批评老师,子路确实失礼。但是这正是他可爱的地方,所以孔子对他没有办法,只能骂:“野哉,由也!”你真是粗野啊,你这个仲由!跟老师这么说话!然后跟他讲了一番道理,说明为什么要正名。孔子还要老老实实跟他讲道理。他对这样的学生真的是又爱,又不放心他。因为他认识到子路的这些毛病,这些不足,可能会对子路将来的人生产生很坏的影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在《论语》第十一章里面,有非常很感人的一段。一个闵子骞,一个子路,一个冉有,一个子贡,跟着老师坐在一块。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学生围绕在自己的身边。孔子那天心情也特别好,孔子看了一下闵子骞,闵子骞那个气质很正直,很恭顺,然后冉有和子贡也是很温和又很快乐。再看仲由是什么样的态度呢?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孔子很高兴,弟子们一个个都很有气质,我的弟子,我培养出来的,都是大人,都有大人的气质,很高兴。但是他转念一想又非常悲伤,他就对仲由说了一句话,仲由啊,你总是雄赳赳的样子,你将来可能不得其死啊!现在很多人把不得其死翻译成不得好死,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意思不是很明白,我们讲不得好死,好像是干坏事不得好死。古人的死是什么意思呢?人,生死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假如你寿终正寝,到了生命该结束的时候,自然的死亡叫做死。不是自然的死亡,比如说中途被人杀了,或者年轻的时候很早就夭折了,这个叫做殇。不得其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等不到你自然死亡的那一天。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可能在中途就出事了,死于非命。老子也说过:“强梁者不得其死。”孔子讲这句话的时候很伤心啊。从这个话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孔子一再地折辱子路,他就是想把子路刚强的性格摧刚为柔,你刚嘛,我一定要把你弄柔,这是爱护你,想让你将来在社会上不要吃太多太大的亏。那结果怎么样呢?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
卫国的卫灵公大老婆生的儿子叫做蒯聩,他想谋杀自己的后母南子。事情败露后,蒯聩逃到别的国家去了。卫灵公死后,国君由蒯聩的儿子蒯辄继承。蒯聩在国外就想不通了,我儿子做了国君,他怎么不把国君的位子让给老子呢?于是他从国外就回来了。跑到他的外甥孔悝的家里,把孔悝劫持到高台上。两个人写下了盟约,说要同心同德,把国君的位子夺回来。
这时子路在孔悝的手下做官,当时在卫国做官的还有孔子的另一个学生高柴,子羔。高柴是司法部长的助理,士师,官比子路还要大一点。孔子在鲁国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他就说,这一次,高柴肯定没有事的,仲由可能回不来了。结果还真是这样。
子羔一看发生内乱了,赶紧出城逃跑了。他在出城的路上,碰到子路。在卫国发生内乱时,子路在城外,但一听说发生内乱他便往回赶。你看这两个人,同是孔子学生,选择不一样,一个是跑出去,一个人是赶回来。高柴碰到子路,就跟子路讲,现在乱了,孔悝已经被蒯聩劫持了,你现在跟我一块逃走吧。不要去了,去了你这一次可能会很麻烦。子路说,我做了别人的家臣,现在别人有难,我怎么能跑呢?他就是这么正直。
子路回去以后,对高台上的蒯聩说,你把孔悝放了。蒯聩不听他的。子路就说,你在台上不放人,我在台下就放火。我把你台子烧着了。蒯聩派出两个武士下来和子路搏斗。子路虽然很勇敢,但是毕竟60多岁了。最终两个武士就把子路给杀了。孔子的预言变成了现实。孔子一生都想让子路能够灵活一点,能够温顺一点,能够柔和一点,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子路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
我们再看孔子对子路的这些折辱也好,打击也好,我们才明白不是孔子不喜欢子路,实际上是孔子太喜欢子路,太爱护他了。
孔子对子路是非常信任的。孔子政治上很失意,看不到出路的时候,他有时发发牢骚,发发感慨: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
我的大道在这个世界已经无法推行了,我就坐个木筏到大海上去吧。到那个时候,还能够忠心不渝地追随着我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吧。从这句话里能看出,孔子对仲由是多么了解,又是多么的信任。子路非常喜欢跟着孔子出游,他追随孔子40多年,师生之间的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厚。
有人来报告子路死了。孔子面给子路摆上灵堂,弟子们都来祭典。后来从卫国来了个人,孔子把他叫来,问一问仲由死时的情况。孔子在饮食上有一个习惯,终身都要吃肉,喜欢吃肉糜。这个卫国的人也不懂事,他说子路死的很惨,死了以后那两个武士把他剁成肉糜。孔子一听这个话,赶紧挥手把他那一盆肉糜端下去。
孔子非常了解子路的优点,非常明白子路的可贵,非常知道子路这样高贵的、纯朴的人很难得。没有子路,孔子这支队伍就黯然失色了。梁山泊108个人里面,没有李逵是不好玩的,李逵在梁山泊里面,就相当于子路在孔子的师徒里面。金圣叹评价李逵时,说李逵是一路的天真烂漫到底。子路在孔门弟子里面也是属于这样的人,虽然出身很低贱,但是本质上是非常高贵的一个人。我常想,李逵碰到孔子,就会变成子路;子路跟了宋江,也会变成李逵。
所以孔子跟子路在一起的时候,谈话质量都很高,子路问孔子的问题也都是非常抽象的哲学问题,他不会像樊迟一样问些傻问题。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什么样的人叫做成人?这样的问题只有子路能够问得出来。他还请求孔子,老师,你给我谈一谈死吧。死亡是什么问题啊?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法国思想家蒙田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哲学就是学会死。诺瓦利斯讲,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去寻找家园。死亡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孔子不愿意谈,所以其他弟子也不问,偏偏是这么一个莽撞的子路,问孔子这么一个哲学的问题。孔子和子路之间谈的问题非常深奥。孔子主动对子路说的,也都是谈“大学”之道的一些大问题。
我们前面说过大学之道,首先是内圣,然后再外王。外王就是通过大学提高了境界以后,再把这个道推广到社会上去,要给人民带来幸福。所以大学之道最终要体现在政治上,这是“大学”的不可缺少的一块。在孔子的私学里面,他和谁经常讨论这样的外王之道呢?和子路、子贡、颜回,这三个人是最多的。就凭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子路在孔门弟子中的地位。而且,你只要看孔子问弟子什么样的问题,你就知道这个学生在孔子心目中是什么地位。颜回和子路在旁边的时候,他经常问他们什么呢?志向。有一次,这两个人在旁边,孔子说,你们谈一谈你们的志向吧。一般而言,这种情况下,子路总是第一个发言。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年龄比较大,大多数情况下,在场者他最大,大师兄当然先发言。还有一个原因他性子急,又坦率而无心计,别人想周到一点再回答,他不管,总是先说为快。所以你看论语中的对话,凡是有一帮弟子在一块,总是子路第一个说话,这一次又是。子路说,我的志向是: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他很慷慨。我的志向就是,我的车,我的马,我穿的衣服,都和朋友共同享用,他们把我弄坏了,我也一点不遗憾。
颜回接着讲了: 愿无伐善,无施劳。
这话讲得真是非常好,颜回确实境界比别人高一点。所以每一次孔子最欣赏颜回。他说,我希望我将来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这个话有一个潜台词,就是说我有长处,我有功劳,然而我不夸耀,我不表白。讲得好。
这两个讲完了,还是子路,急着问老师:那老师你是什么志向啊。
愿闻子之志。
孔子的回答是三句话: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圣人就是圣人啊,你可以看得出他的胸襟。人跟人不一样,不是别的,就是志趣不一样,胸襟不一样。老年人让他得到安顿,让他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老有所归;年轻人,让他有所成长,让他得到教育;一般人之间,有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有彼此相互的信任。这是大政治家的胸怀。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这一次谈话,显示出,子路豪放慷慨,颜回谦虚恭敬,孔子仁慈博爱。
又一次,“子路问君子”,子路问孔子:什么样的人叫君子?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有什么样的境界,就可以成为君子?
老师有这样的学生来提这样的问题,这个老师也很幸福啊。所以我们说孔子政治上不成功,但是孔子真的很幸福,他有这么多优秀的学生,他真是一个很幸福的人。后来孟子讲,人生有三大快乐,其中有一个快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天下的英才都到我这儿来,我教他育他,使之成人,这是人生的三大快乐之一,而这种快乐做帝王我也不换。
子路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君子?孔子回答:
修己以敬。
四个字,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对这个社会、对人、对事抱一种严肃的恭敬的态度,把自己的品德修养好,然后对人对事有一种恭敬和严肃的态度。子路一听,就这么简单吗? 如斯而已乎?
孔子说,那好,再进一步:
修己以安人
修养自己,安顿别人。你觉得这几个词好不好啊?修养自己是第一步,安顿别人是最终的目的啊!你身边的亲人、师友、同事,凡是跟你打交道的人,让他们得到你的安顿,得到你的照顾,得到你的关心,这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啊,这是多么好的一个人生啊。
大概子路觉得这一点我已经做到了,我对朋友很慷慨,“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么。但是,难道这样就够了吗?
如斯而已乎?
他还不满足,你看这个子路,不简单吧?他要挑更重的担子。于是孔子就把一个天大的重担指给他:
修己以安百姓。
不仅仅是你周围的人,你熟悉的人,还有百姓,所有的人,都等着我们去安顿。修养自己,安顿天下百姓,尧舜这样的圣君,这样古代的天子,也觉得很困难啊。你照这个目标去努力吧。
从以上对话,我们分析一下孔子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修己以敬,修养自己,做事认真,对人恭敬,这是第一步。修己以安人,所有跟你有交道的人,你都能够给他们一个安顿,都能够关心、照顾、爱护他们。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还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修己以安百姓,让天下人都能得到你的恩惠。但是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有权力。所以,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一直要追求做官呢?不是因为孔子官瘾太大,而是因为他有一个这么大的理想,这个理想不做官不能实现,没有体制的资源他无法完成。他不是要追求自己个人的功名富贵,他是要安顿天下百姓。他必须通过这个渠道,必须利用体制。所以不能随便地根据自己的想象去批评孔子。做官本身不是坏事,看你用什么样的目的来做官。子路讲: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
道德的起点是什么?是修养自己的身心,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道德的终点是什么?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最后目标是什么?是能够为人民带来幸福。
没有空洞的道德境界。没有不关涉他人的独自的道德修养。一切道德修养最终都要从是否有益于人民那里受到检验。君子做官不是追求个人的富贵,是要推广道义,是要利用权力为人民谋幸福,这就是孔子的大志向。
孔子这个人爱好山水、爱好自然、爱好艺术,是一个非常性情化的人,他经常带着弟子们游山玩水,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跟他们谈话。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们,像苏格拉底、柏拉图也不是坐在教室,正襟危坐给大家讲课的,他们也喜欢散步。大家在散步的时候,在宽松的气氛中触景生情地谈问题。孔子也是这样,不讲究教学形式,但是非常讲究教学内容。所以,师生之间的或随机、或正规的讨论,几乎填满了孔子教学的全过程。无论是在鲁居家,还是在周游列国,无论是在休息时,还是在行进的路途中,孔子随时和他的弟子们进行种种主题的讨论和交流。
在这些讨论中,有关人生理想,为人志向的很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及其弟子们伟大的心胸——他们以天下家国为己任,从来没有求田问舍的小算计。这是一个圣人和一帮大丈夫。
《孔子家语•致思》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也是孔子和他的三个弟子:子路、子贡、颜回,孔子带着这三个弟子去游鲁国境内的农山。
到了山顶上,登高望远,心旷神怡。孔子特别高兴,就跟弟子们讲,站在这个地方,灵感很多啊,想法也很多啊。你们每个人都谈一谈自己的志向,我来听一听。子路马上就说了:“好,老师我跟你谈一谈我的志向。我的志向是什么呢?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发生了。在两军阵前,将帅白色的指挥旗像月亮,红色的指挥旗像太阳,战鼓隆隆,声振天地,旌旗在地面上下翻飞。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带着一支兵马冲锋杀敌,我一定能够拓地千里,杀敌立功。这就是我的志向。老师你看怎么样?他们两个比我差,到这个时候都要听我的了。”
孔子称赞他:哎呀,不简单,很勇敢。
然后子贡开始说他的志向。子贡说,在广阔的原野上,两军战鼓隆隆,两方的军队扬起的尘土都连在一起的时候,双方战士们缠打在一起,不可开交,我穿着白色的衣服,带着白色的帽子(古代的丧服是白色的。战争要杀人的,所以战争的礼节和丧礼是一样的),坐着个小马车到两军阵前,跟两军的主帅谈论战争的利和害,跟他们分析战场上的情和势,然后解决两个国家的冲突,让他们各自罢兵,一场战争,我把它平息了,这就是我的本事。老
孔子说,你真是善辩啊,很不简单。
你看孔门的弟子们都很自信,他们都是有大人格大精神的人,你看他们的志向,他们有的,是人生的筹划,是家国天下的大计,而绝没有谋生的算计,没有功名富贵的小算盘。子贡做生意做得很成功,但那不是他的志向,那是他的副业,谈起志向,他仍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高,而视财富为蔑如。孔子看看旁边的颜回,颜回一声不吭,这就是颜回的性格,颜回一般要等老师问他他才说。孔子说,颜回你说说啊,你没有理想吗?颜回说,文的事情让子贡说了,武的事情让子路说了,我就不要说了。孔子说,没事啊,他们说他的,你说你的。
颜回就说,我跟他们都不一样,我要选择一个很明智的君主,然后我去当他的宰相,对上我辅佐国君,对下我教导人民,我要让人民做到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兄弟相爱,朋友诚信。我要让人民都懂得礼乐,懂得文明,懂得礼貌。然后国家就不需要什么城墙了,也不需要什么护城河了,也不需要兵器了。那些刀枪箭戟我都拿来,放到那个火炉里面把它熔化了,铸成农具,然后让他们拿着去种田了。战马也不需要了,让战马都到田里去送粪去吧,给土地施肥去吧。这是我的志向,在我这个志向实现以后,老百姓就没有生离死别之苦了,也不会有女人在家里面思念前方的丈夫了,一千年也没有战争的祸患。到了我这一步,子路的勇敢也找不到地方了,他没有用武之地了;子贡的能言善辩也找不到他的场合了。
孔子说:“美哉!德也。”
你看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称赞,但用词不一样,称赞子路是“勇哉”,称赞子贡是“辩哉”,称赞颜回的时候是四个字了,“美哉德也”,评价不一样了。
又是子路着急了,拱一拱手:老师,你不是说等我们说完了以后,你选择一下吗?那你现在选一下啊。实际上别人早听明白了,孔子早已经有选择了,但子路有时候他就装糊涂。孔子说,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不伤害国家的财富,不伤害人民的生命,不需要有那么多的口舌之辩,你们三个人谁能够做到啊?只有颜回做到的。所以我当然选他的。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guo),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mǎnɡ-yǎnɡ辽阔]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
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孔子家语•致思》)
在这些讨论里,我们看到,无论是孔子,还是他的这些弟子们,他们主要谈的是人生的理想,谈的是为人的志向。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伟大的心胸。春秋时代是一个很混乱的时代,是一个很黑暗的社会,是一个流血的时代,是一个无道的时代。但是孔子出现了,他的弟子们聚集过来了,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一群大人,这一群大人引导着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就有了曙光了,有了光明了,有了希望了。在刀光剑影之中,我们看到一群大人,在谈他们伟大的理想,在谋划着拯救这个时代。
还有一次,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一起,又是谈志向。孔子说,你们平时老是发牢骚,没有人了解你们,没有人重用你们。那我们假设一下,假如有人重用你们了,你们能有什么样的成绩,来体现你们的才干呢?
子路讲了他的志向,冉求也讲了他的志向,公西华也讲了他的志向,这一段比较长,我就不再复述了,反正子路这些人的志向都很了不起。但是最后有一个人,曾皙,就是曾参的父亲,这父子两个人都跟着孔子学习。当前面三位师兄师弟在和孔子谈志向的时候,曾皙在那个地方鼓瑟,给他们伴奏。三个人都谈完了,孔子点名了,曾点啊,你谈一谈你的志向。于是曾皙慢慢地把他的琴声停下来了,把琴往桌子上一放,站起来说:老师,我的志向跟他们三个不一样。孔子说,没关系啊,志向不一样很正常啊,你说说看。于是曾皙讲了一段特别有诗情画意的话,他说: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我的志向是,到了暮春时节,春天的服装都做好了,冬天的大棉袄换下了,穿上宽松的春天的服装,然后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到沂水里洗洗澡,把一个冬天的污垢都洗干净,轻轻松松、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然后,再到鲁国国君求雨的时候搭的舞雩高台上,迎风乘凉,到天色快晚的时候,我们一路唱着歌回来。
孔子一听这话,立刻就被感染了,“喟然而叹”,几乎是没有任何停顿就说出一句话来:
吾与点也!
曾皙啊,你讲得太好了,我赞同你的话啊!(《论语•先进》)
曾皙这一段话,有人翻译得特别精彩,可谓“神译”:
二月过,三月三,穿上新缝的大布衫。
大的大,小的小,一同到南河洗个澡。
洗罢澡,乘晚凉,回来唱个《山坡羊》。
(张中行《负暄续话•一本译著的失而复得》)
诗情画意啊!所以一下子就把孔子就感染了。但是仅仅是诗情画意感染了孔子吗?显然不是。像孔子这样的大政治家,有大理想的人,以安顿天下百姓为自己的终身职责的人,他不可能仅仅是因为过上这样的一种悠然的生活,他会这么感动。实际上,曾皙在这一段话里面,他给我们描述的是什么呢?描述的是就是和平的、宁静的生活,是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是人民悠然自得的生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就是孔子所追求的,这正是孔子所追求的。
前面我们说过,孔子理想里面一个关键的词,就是“安”。人民都安居了,日子过得很安适,心态是安详的,生活是安逸的,社会是安宁的,状态是安定,环境是安静的,最后,民生是安乐的。所以孔子一下子就被他感动了,因为曾皙所说的话,就是孔子内心里面孜孜以求的那个理想的社会。他一生作为一个圣人,他的使命就是要安民要安邦,所以他被感动了。
如果一个统治者不能够这样做,他就觉得这个统治者不好。他晚年回到鲁国,子路和冉求在季氏的手下做官,季氏想讨伐颛臾,因为这是谋动干戈于邦内,不是“安人”,更不能“安百姓”。两个学生担心老师孔子生气,跑来跟老师说:老师啊,季氏好像要对颛臾有什么行动。孔子对这些原则性的问题毫不妥协,很生气地把这两个学生骂了一顿,然后讲了一段话。他说: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有国有家者,就是诸侯和大夫,就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孔子说,作为统治阶级,他应该考虑的是什么?不是自己的贫困,不是自己想把自己搞的更富一点,自己的财产聚集的更多一点。你应该担心的是能不能够很好地去安顿人民啊。你是执政者啊,你有义务,你有职责把人民安顿好。如果远方的人不服你怎么办?“修文德以来之”,你修养自己的德行,在国内把政治搞好,然后远方人知道你国内好了,自然来投奔你,来了以后又怎么样?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让远方的老百姓来投奔我了,我下一步就应该对他们兑现我的承诺,安顿好他们。让他们在你这个地方过上安定的生活,过上安逸的生活,至少过上安全的生活。这是孔子的志向。当时的当政诸侯,都希望人口增加。但他们的目的是,有了人口,就有了生产者,有了打仗的人,一句话,有了可供驱遣的奴隶。对他们而言,这些来者,是,既来之,则奴役之!
他们需要这些人的,是打仗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生产时,是不怕苦;打仗时,是不怕死!
他们是把人民当作生产的工具和战争的炮灰啊!
而孔子呢?是安顿他们!他一直反对战争!
孔子的眼里,就是天下苍生的安顿啊。
所以,他要说:“仁者爱人”。
他这样说治国:“治理国家,就要慎重地处理政事,诚信无欺。节省财用,爱惜百姓,只在农闲的时候征用百姓。”
子曰:“道千乘之国①,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节用,就可以减少开支,减少开支,就可以减少赋税。这是爱民。
他这样说教育:“年幼的人回到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恭敬兄长;谨慎地说话,博爱大众,还要亲近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献。”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泛爱众,而亲仁”这两句话。“泛爱众”,要我们眼睛向下,不要脱离群众,要博爱。——这是教我们如何对待一般人;“亲仁”,要我们眼睛向上,教我们如何向仁德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品德与智慧。——这是教我们如何向贤者看齐。
这是不可偏废的两极:光有前者,我们可能不能磨砺自己、提升自己;光有后者,我们可能不能造福大众、有益大众。亲近仁德,就是修己;泛爱众,就是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这是尧舜都为之奋斗终身而无止境的大事业!
孔子有何等的胸怀!
“节用而爱人”——这是他施政的纲领。
“泛爱众而亲仁”——这是他教育的目的。
“君子学道则爱人”,这是他求道的结果。
安顿别人的人,自己是不得安宁的。所以,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恶衣恶食也要安之若素。孔子说:“有钱和有权,这是人们所想要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获得,君子是不会安处其中的。穷困和卑贱,这是人们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君子是不躲避的。君子离开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美名呢?君子是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能违背仁的。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与仁德同在,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必须与仁德同在。”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君子有仓卒急迫之时,有流离困顿之时,但君子既然承担了安顿天下的使命,他就必须永远与“仁”同在。
第二篇: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语录摘记
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语录摘记
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自我臻至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但孔子以后儒的概念发生变化了,这个变化怎么来的,儒从术士变成了六艺专家,公务员,再往下面变,变成什么?价值承担者。
3.孔子同时办私学的就有个叫邓析的人,在郑国,是法律培训机构。因不分是非,最终破产,邓析最后也因此丧命。(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而免)
4.老子对孔子的教导: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良贾(古)深藏若虚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
5宥坐之器:当它里面没有东西没装水时它是倾斜的,你把水装到装到一半装到正中间时它是端正的,你再装,装满时它就倾覆了,6.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孔子家语 三恕》
7.人生要学会做减法,这就是什么?损之又损之道,这是道家告诉我们的也是老子告诉我们的,同时也是孔子告诉我们的。
8.老子对孔子说‘聪明深查而近于死者 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而危其身者 发人之恶者也’
9.孔子评价老子:天上的鸟我知道它会飞,地上的兽我知道它会跑,水中的鱼我知道它会游,飞的鸟我知道怎么办,用箭射;水中的鱼我也知道怎么办,用鱼钩去钓;陆地上的野兽我也知道用什么办法来制服它,我用 网。可是对老子啊我真的是没办法,因为他既不是天上的飞鸟,又不是地上的走兽,还不是水中的游鱼,他是什么呢?是一条龙。10.《左传》上面记载‘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11.景公问市场有什么样的行情啊。晏子说,市场的行情‘踊(勇)贵而履贱’踊是被砍了脚的受过刖(月)刑的人,刖刑就是把脚砍掉,受过刖刑脚被砍掉后穿的一种特制的鞋叫踊,正常人穿的鞋子叫履。12.‘他日 复问政于孔子 政在节财 景公说(悦,说)《史记 孔子世家》
13.孔子的不惑指什么?是指他有了判断力而不是有了更多的知识。孔子比我们高明也不是因为他知识比我们多而是因为他判断力比我们高。
14.荀子曾讲过一句非常好的话,他说有些知识啊‘知之不足以为君子 不知无损于为小人’
15.古希腊的西塞罗曾讲过一句话:哲学就是学会死。
16.孔子说自己四十不惑,正因为不惑,也就是对事情有价值判断力,17.《察微》 孔子见之以细 观化远也’(子贡赎救鲁国的奴隶不要赎金被孔子批评,而子路救人接受被救助者的馈赠受到赞扬)18.‘三百五篇 孔子皆弦(闲)歌之《史记 孔子世家》’
19.庄子曾用一段非常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这一段时间的生活,‘孔子 游乎缁帏(资围)之林 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 孔子弦歌鼓琴《庄子 渔夫》’
20.‘一箪(丹)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 乐’然后又来了句‘贤哉回也《论语 雍也第六》’你把这个贤和乐放在一起看,什么叫道德?道德就是快乐。什么叫快乐?快乐就是道德。只有合乎于道德的生活才是真快乐。
21.鲁迅先生曾猜测说孔子晚年可能胃下垂,为什么?你想他吃完饭就要在路上跑,那个木头车轮在不平的路上走是什么感觉,肚子刚吃饱就跑,那不是一天天往下垂,不就胃下垂了嘛
22.扬雄曾讲过孔子‘仲尼多爱’《法言 君子篇》
23.孟子讲‘万物兼备于我’,庄子也说‘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都是同样的境界,24.孔子所谓的天命包含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命运等等 25.孟子 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呢‘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6.五十知天命并不是指人到五十就应听天由命,孔子所谓的知天命实际上是在强调要尊重 人生的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从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五十知天命,人随着年龄、知识,阅历的增加更应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更应该有所担当,积极面对人生。知道不可为还要去做,这就是知天命之学。为什么?因为天命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让世道不可为;一方面却又让你怎么样,必须去为。
27.孔子有个学生叫公伯寮(辽),这个学生很糟糕,后来人们把他称为‘圣门蟊螣(毛腾)’,毛螣就是害虫
28.法国有个思想家叫萨特,写过一本书叫《词语》,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一个非常好的观点,他说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虽然他们早已去世但他们的思想还在现实生活 中发生着影响,所以这些人对我们而言不是死了而只是什么呢?缺席。所以这些人不是死人,是什么呢?是缺席者。孔子是中国两千多年政治的缺席者,思想的缺席者,道德的缺席者,他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29.贵族子弟们不服气孔子做了鲁国的大司寇就编了一首民谣,怎么唱的呢‘麛(迷)裘而韠(必)投之无戾 韠之麛裘 投之无尤《吕氏春秋?先识览第四?乐成》’什么叫麛裘?就是鹿皮做的袍子,是普通人贫寒人打工仔穿的衣服,叫麛裘。什么叫韠?韠是一种蔽膝,是大夫上朝时穿的一种服装。这个歌谣翻译过来就是,鹿皮袍子多么寒酸啊,彩绘的蔽膝是多么堂皇啊,鹿皮哪里能配上蔽膝呢?把他摘掉才像样。意思就是说像孔子这样的普通 人的身份凭什么做了大司寇,凭什么成了上大夫,应该把他撤职才合适。
司寇是干什么的?司法部部长兼公安部部长,司寇司寇就是管寇的,寇就是坏人。30.我们今天一般的民事案件是以调解为主导,这个制度非常好在中国深入人心,在国际上被人称之为东方经验 31.‘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 必偃《论语 颜渊第十二》’君子的道德像风一样小人的道德像草一样,草往哪边倒不是小人的责任是风的责任。
32.欧阳修在主持国家考试时,他给考试出题《刑赏忠厚之至 论》。刑就是惩罚,赏就是赏赐。苏轼的答卷是:‘可以赏 可以无赏 赏之 过乎仁’可以赏,可以不赏,赏他,仁德过分了。‘可以罚 可以无罚 罚之 过乎义’可以不惩罚他,可是已经惩罚了,那又怎么样了呢?义过头了。‘过乎仁 不失为君子’。但义过头了呢?‘过乎义 则流而入乎忍人’义如果一旦过头,那你就会变成一个残忍之人。所以结 论是‘仁可过也 义不可过也’。欧阳修看到这份卷子立刻给他判了第一名,32.孔子 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 彼妇之谒可以死败 盖优哉游哉 聊以卒岁《史记?孔子世家》(齐国用美色迷惑鲁国的国君及大夫,孔子无奈出走)
33.‘明日(卫灵公)与孔子语 见蜚雁 仰视之 色不在孔子《史记 孔子世家》’ 有一首诗‘一会儿看云,一会儿看我,你看云时很近,看我时很远’卫灵公此时看大雁就很近,看孔子就很远了。
33.居卫月馀 灵公与夫人同 宦者雍渠参乘出 使孔子为次乘 招摇过市《史 记 孔子世家》
34.儒家就是纠缠于世道之中,儒家就是介入当时的 纷争为正义而战,你说这个世道黑暗。不错,我就是为黑暗而生,我生下来就是和黑暗作战;你说这个世界不公,没错,我就是因为不公道我才来,这就是儒家。这就是儒家的崇高,这就是儒家的精神 是孔子给我们灌输进去的士的精神。以前的士我们说是个职业,孔子以后的士就担当道义了,就‘志于道’了。
35.‘人生在世 有不虞之誉 有求全之毁《孟子 离蒌上》’你觉得你做得很平常,但没想到竟然有好多人夸你,这叫不虞之誉,你没有预料到的夸奖;你觉得你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 没想到别人还给你怎么,求全责备。人生就是这样,人生常常会碰到不虞之 誉也常常会碰到求全之毁。碰到不虞之誉时怎么样?你不要沾沾自喜;碰到求全责备时怎么样?你也不要生气,你要把它全当 成耳旁风
36.耳顺之年的耳顺至少有三点。第一,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如果我们阅历少,一听到别人一点点批评一点点不顺耳的话就会大惊小怪,承受力太差理解力太差宽容度太小,不可以,所以耳顺 之年的第一条就是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尊重别人的意见。那只是别人的看法。第二点,听到顺耳之言怎么样,也不沾沾自喜,我知道自己的斤两。不是有人追捧就真了不起了,往往最受追捧的人 不一定有水平。第三点:。。37.在安静的角落里面做事情的人往往是真丈夫。所以庄子讲‘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而非之不加沮(举,句)《庄子 逍遥游》’这也就是耳顺的境界。如果我们把耳顺之年概括一下,八个字‘理解别人,坚持自己’
38.‘自吾得由 恶言不闻于耳《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自从我身边有了个仲由,就是子路啊,我就再听不到什么逆耳之言了
39.你想想,人类,我们谁不是丧家狗,基督教里讲,人是从伊甸园里被赶出来的,那也就是说人的家在哪?在伊甸园,你现在在哪?你现在在外面嘛,人人都是丧家狗 40.所以我们说大人有大人的思路,小人有小人的想法。小人的想法往往比大人的思路更能打动人 心,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小人的想法往往针对的是我们人性中的弱点。41.《说苑 君道》 ‘大道容下 大德容众’
42.箕踞,像农民用的竹子编的簸箕那样的形状,这是一种很傲慢的 很不恭敬的坐法。43.‘北方之君子 明于知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庄子 田子方》’ 43.‘推其长处 违其短者《孔子家语 致思》’
44.忠就是做对别人做有益的事,恕呢?就是不做对别人有害的事。做对别人有益的事你必须要有这个能力,而不做对别人有害的事,怎么样,不需要能力。
45.很多人在遭遇挫折后会感到迷 惘困惑,会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怀疑,甚至会丧失价值判断走向极端 46.‘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论语 卫灵公第十五》’什么意思?道不保护人,恰恰相反,是人保护道。热爱真理和正义的人,并不能够从真理和正义里面得到庇(必)护,恰恰相反,是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保卫真理捍卫正义,这就叫人 能弘道,而不要想着道能弘人,强者保护道,弱者总是寻求道的保护。47.颜回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史记 孔子世家》’ 48.‘君子固穷’。君子往往是在世俗的失败之中来成就自己的人格。
49.诗人昌耀,他曾写过一首诗,很短,题目叫《仁者》,这个诗我第一次读就非常震撼:人生困窘,如同在一条,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四周都见血迹,仁者之叹不独于,这血的真实,尤在不可畏避的血的义务。
50.孔子说‘要(要挟)盟也,神不听’被逼迫签订的合同不具备法律效应,(孔子适卫,遭围攻,对方要求孔子及学生退,子诺,已而之走,孔子继续去卫国。)孔子反对的不是言有信行有果,反对的是中间的那个必字。在这一点上孔子确实比我们高明。(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51.六艺我觉得有两个,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他们 都精通。还有大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
52.有一天,子路,子贡和颜回,又是这三人在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人与人之间怎么相处?子路说了‘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人对我好,我就对他好;人对我不好,我也对他不好。子路这人很直率啊,子贡说,我跟你不大一样‘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人对我好,我就对他好;人对我不好,我也就是做得合乎于礼节罢了。没有什么情分,该做什么我就给你做了。那颜回怎么讲呢?‘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韩非外传》卷九’孔子说,子路讲的话,那是野蛮人的话;子贡所说的是朋友之道;而颜回所说的呢,亲戚之道。
53.颜回的高境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安贫乐道一是自由洒脱。孔子曾夸过颜回
54.‘回也非助我者也 于吾言无所不说(悦)《论语 先进第十一》’因为他对我讲的所有话他都喜欢,所以呢他就从来不对我有什么疑义,不对我不会有什么质疑,不对我有什么反诘(结),这样的结果就是什么?对我就没有什么助力嘛。所以孔子实际上是喜欢学生怎么样?对他提出种种问题,提出种种疑问,甚至对他不服,然后可以教学相长 55.学习有三个阶段嘛,第一个阶段是什么?入门嘛,第二个阶段呢?登堂嘛。最后一个阶段是什么?入室嘛。
55.子贡,君子一言以为知 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论语 子张第十九》’你一句话就能让别人看出你这个人有没有档次有没有水平,所以说话一定要小心.56.苗而 不秀者有矣夫 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 子罕第九》’一个好的苗子啊,没有开花就枯萎了;一个好的美丽的花朵啊,还没有结果就凋落了。颜回在他的心中就是一个好苗子,没有长成栋梁之材就枯萎了 一朵鲜花没有结果就凋落了。这对孔子的打击非常之大。孔子这样的人,他一定是看穿生死看透生死的,生死对他来说不是问题,问题是什么?问题是有一种文化,有一种文明必须有人要传下去。
57.所以孔 子哀叹颜回的死就是因为觉得一种伟大的文化传统,他茫然四顾,不知道传给谁了。
58.孔子临逝钱说:‘泰山坏乎,梁祝摧乎,哲人萎乎《礼记 檀弓上》’泰山崩了,梁柱折了,哲人要 去了。从此孔子就不再属于春秋时代,他属于千秋万代了。孔子是我们民族永远的圣人,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信仰和爱。
第三篇:孔子是怎样炼成的(鲍鹏山)——名家讲座系列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一篇文章,他那个文章里面讲到智商这个问题,讲到智商和大学教育,其中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他说,如果智商有限,智商不高,那就永远不会对柏拉图感兴趣。这个话,如果换到中国就是如果一个人智商不高,也永远不会对孔子感兴趣。那今天有这么多人到这儿来听孔子,来听孔子大家都是智商很高的人,这个是没问题的,和智商高的人在一起交流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那么我们说只智商高肯定也不行,我们看到很多智商高的人,最后也没怎么样。为什么呢?因为他在人生的里程里面可能没有找到一条如何能开发自己的智商,如何让自己的智商能够达到非常充分的这么一种发展的一个渠道,我们说孔子就是一个智商特别高的人,智商非常高,天赋极高。但是我相信,在历史上有孔子天赋的人肯定不只是孔子他一个人,但是只有孔子一个人才称之为圣人,这里面就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一点就是孔子找到了一条走向圣人的一条道路。
我们都知道,孔子在他晚年曾经讲过一段很有名话,这段话用来概括他自己的一生。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时候,我们就说,孔子真的是达到了圣 人的境界了,此前的每一个境界都很高,每一个境界我们可能一般人都达不到,但是最高的境界,圣人的境界一定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最高境界。但是在这个最高境界之前,我们要注意的是什么?就是孔子通过什么样的一种渠道,通过什么样的一种途径达到了这种境界,他的起点就是志于学。注意一下,是志于学,而不是学,我们说孔子十五岁开始学习,那就错了。如果是孔子十五岁开始学习,我们说首先这个学习开始的也太晚了,其次,孔子就直接说,我十有五而学就可以了,不要讲志于学。志于学什么意思?就是在十五岁的时候,他就已经立志于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追求学问和真理。那么他这个学到底学了什么?孔子一生学什么,通过什么样学习的途经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来看一看。
他的学习有好几个层次,其中第一个层次就是谋生之学,他需要谋生。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中,他的童年都是不幸的。他3岁父亲就去世了,17岁母亲去世了,尤其是他父亲的去世对他的童年的成长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一种磨难。他的父亲去世以后,家里面没有任何遗产,恰恰相反,是给他和他的母亲留下了一大家子的拖累。他的母亲当时也就19岁,一位19岁的寡妇带着一个小孩去谋生,很多的人口拖着一个大家庭,两个人去谋生。在这个过程里面,孔子为了养活自己,也学会了很多这些下层人的谋生的手艺,孔子把它称之为“鄙事”。
在晚年的时候,曾经有一天,有一个人给孔子的学生子路说,子路先生,你的老师真 了不起,他怎么那么多才多艺啊!子路回来之后给老师讲,老师刚才有人说你多才多艺,你很了不起。孔子听了以后很心酸,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因为我少年时候出生低贱,之所以我学会了很多这方面的手艺,鄙事的鄙指的下层的意思,身份低下的意思,是谋生的手段以及手艺。所以孔子说,“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为什么这么多的弟子没有这么多的手艺呢,因为他们无须养活自己。所以在这一阶段,孔子学的是什么?学的是手艺,延伸一点也是技术,再延伸一点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大学学的专业。手艺、技术、专业,说白了都是谋生用的,是我们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但是它不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最高境界,甚至是我们学习的最低境界。一个人假如一辈子只想到谋生,那一定是一个最低的境界。我们今天大学的教育实际上是在最低的境界上挣扎,我们的大学就是专业竞争。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所有的都是教给他一门技术,教给他找一个好工作。为什么?谋生。所以我们进这个大学,严格意义上讲,根本就不能叫大学,这是孔子早年学的。但是他如果仅仅是学这些,不能称之为孔子,他本身是一个民间很有名的手艺家。
比孔子稍微晚一点,就有一个有名的手艺人——鲁班,鲁班是木匠嘛,他就是鄙事,他学的很好,他很有天赋,像孔子这样的天赋,如果他像鲁班一样,把他的精力,把他的兴趣都放在搞手艺上,他也可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一个祖师爷,鲁班现在成了木匠的祖师爷,但是孔子的志向不在于此,因为孔子出生在仕人的家庭。什么叫仕?我们简单看一下。天子管天下,他的政治身份就是天下共同的,天子之下就是诸侯,诸侯管国,他的政治身份是驹,属于国驹,之下有大夫。大夫做什么?管家,这个家跟我们现在说的家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家,而这个家两个含义,一个是一个家族,而这个家族是世袭的家族,世袭的很多贵族的权利,贵族的一些特权都是这样的家,一个普通的下层人,虽然有夫妻,有孩子,有父母,那个不能叫家。是有氏族的,有世袭的,政治权利的这样的才叫家,既然有这样的权利,世袭的权利,所以这个家很多是指一种官府。有一个官府,有一个部门归他管,他的政治身份就是家长。再往下就是仕了,仕是上层社会最低一层,仕的下面就是市民百姓,就是孔子讲的鄙人。所以仕在两者之间,往上进入了国家机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进入统治阶级了,往下就是被统治阶级。所以仕就是有知识,知识就是六艺,它通过掌握定义,通过掌握知识,然后去做官。所以仕,最终的最好的,在那时候最正当的就是这个仕。
我们看这个仕,是在士上面加了一个人字旁,表示什么?一个仕族人家的土地,一旦成人之后,他就以正当的名义去做官。所以,这个仕就是做官的意思。虽然孔子的父亲去世的早,虽然他的家境很贫寒,但是他父亲,虽然没有给他留下一个家产,但是给他留下了一个身份,这个身份就是仕。他一直是从事鄙人之事,从事下层人的工作,成为了庶民百姓,这当然是他不愿意的,所以,他学什么?学知识,这个知识就是六艺。
这是孔子学习的第二个层次,谋仕之学,要谋求将来进入国家政府机关,去做公务员,去做官。要想做官,他必须学会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那个时代,各个不同场合里面的一些礼数,一些礼节,一些礼仪,这个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用礼来约束的话,一个社会用礼来规范的话,那么这个社会是文明的,这个人也才是文明的。没有礼,社会不文明,人类也不文明,个人也不文明。所以礼是什么?礼,说白了是文明的一种载体,礼这方面中国人特别讲究礼,现在全世界人都在讲。比如说,我们师范也在讲。那你说,不讲就不行吗?你不讲就没有文明,人们越是上层社会越讲究这些东西。为什么?因为他们向往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今天联合国里面也是有讲究的,不是谁先到谁就坐哪个位置。咱们的张部长说,我先给你占一个位置,这里是谁先来了谁坐。我说,这个部长与民同乐挺好。联合国就不可以,不是谁先来了就坐前面去了,他有一个规则,是按照规律来排,不然这个社会就乱了。我们现在有人说到处都在讲孔子,难道我们今天还要恢复周礼吗?这个是没有文化的问的话题,周代有周代的礼,我们今天有今天的礼吗?礼的形式是不同,但礼的本质是永远会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两个字——文明。所以孔子那个时代六艺及其重要。
所以乐是什么?乐和礼是结合在一起的,有礼的地方就有乐。然后射,射箭,相当于军事训练,那时候的武不就是射箭嘛,我们今天有枪有炮,有飞机导弹,那时候就是武器。
御,就是驾车,平时出门要驾车,贵族出门,必须驾车。我们今天领导如果步行上班或者骑自行车上班,我们觉得这个领导真好。但那时候就不行,如果官员上班步行不符合周礼,大夫不可以徒行,身份决定了你必须坐车。所以你平时也得坐车,你既然做官你就得学会这一点。然后打仗就是车架,所以也得学会御。
书,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一个动词,这个非常重要。
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把这个就忘了。我昨天碰到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学的是一个理工科的专业。我说,你们大学四年里面除了你专业的课以外,有没有学别的东西啊!他说,我们就学了一门课叫毛泽东思想概论,其他的什么都没学。我说,你大学四年除了这一本其他的全是工科啊。他说,是。这样的学校肯定很糟糕,真的不好。我说,那你们写作文吗?他说,肯定比中学差了,因为中学老师还教写作文,大学的时候根本就不教了。我说,你们怎么写论文啊?他说,论文不是很好办吗?他说在网上一搜改一下就行,这样是非常不好的,听说读写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这个能力好了,你一辈子的发展空间就大,这个能力差了你的发展空间就非常小。所以,从孔子那个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
数,就是数学,跟我们今天的数学差不多,可能内容比现在的数学更广一点,包括数数。我们今天的数学,就是做一些无聊的练习和题目,那时候不是做题目,让你有一种数学的观念,这是数学的本质。孔子他还学这些,学这些的目的不是为了养活自己了,是干什么?将来要学做官,谋仕,要进入国家机关。学的怎么样?我告诉你,孔子学的非常好,至少在孔子20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鲁国的六艺专家,这个是当时这个国家的专家,因为鲁国是文化最高的,鲁国是周代的礼乐文化的故乡,因为周礼的这么一个关键的人物,就是周公,鲁国的始祖也就是周公。所以,鲁国在当时各个诸侯国里面文明文化程度是最高的。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孔子在20岁的时候,他生儿子了,他生儿子的时候,鲁国当时的国君鲁昭公给孔子送了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这就说明了孔子凭着他六艺方面的知识,已经得到了上层社会的肯定,那时候没有考试,要是今天要考个级,拿一个考试的合格证,那时没有,那就是上层社会的认可。
我们说孔子以前生活那么贫寒,孤儿寡母,甚至有很多下层的谋生手段,在外面卖卖水果,给人家补补皮鞋,修修自行车来谋生。20岁生儿子的时候,鲁国国君就给他送礼。鲁国国君为什么要抬举他?鲁国国君为什么要对这样一个年轻人另眼相看?他没有显赫的家族,没有任何别的凭借,也没有一个比较安全多的财产,那唯一的解释就是,孔子此时成了六艺的专家,凭着他自己的知识获得了鲁国国君的认可。
于此相对比的是,三年之前,孔子17岁的时候,当时鲁国的执政,相当于鲁国的国务总理,在鲁国发了一个通告,要招待鲁国的所有仕族人家的子弟到他家里去吃一顿饭,装成是一次宴会。其实这次宴会不仅仅是吃一顿饭,因为这是鲁国的总理的邀请,实际上是相当于鲁国仕族身份的一种认证大会,如果你得到仕族的身份,仕族的人数也会不断地扩大,越来越多的。那么有些不大如意的,家族不好的已经变成庶民了,有他这样的身份,从什么时候开始取消的呢!如果像孔子这样的子弟一直都保留身份,那这个数字会越来越庞大,一个老子生十个儿子,一个仕就变成十一个仕了。十一个儿子再生十一个儿子,那就一百个了,那是非常厉害的,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鲁国承受不了,所以这个时候,实际上他要认证一下,有一些仕过了五服以后就不再认可了。所以举行的这次宴会相当于什么?就是给你发一个仕族的身份证,那个时候孔子正好母亲去世,他在家守丧,这个时候孔子出现一个大问题,这次宴会他参加不参加。如果去参加了,他是在守丧期间,如果不参加的话,那就是这次认证大会他没去,他以后这个仕的身份就永远丢掉了,丢掉这个身份以后,他就没有资格再去做公务员了。所以孔子硬着头皮就去了,走到门口,有一个大管家,这个家就相当于官府,既然主人相当于国务总理,他的家就相当于鲁国的国务院,这里的大管家就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室主任,这次宴会由国务院办公室主任来负责操办,这个办公室主任就在门口接待,别人进去了,来了都很客气地请他进去了。孔子来了以后,管家在门外说,你来干什么?孔子说,我接到通知了要来宴会啊!管家说,我们家主人请的是仕。你说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们家主人请的是仕,也就是说你不是仕,也就是说孔子在17岁的时候,他的仕的出身已经被上层社会否定了,至少是怀疑,至少没有认证,这个对孔子的打击非常大。
我们如果把这个事情和他20岁生儿子以后,国君给他送鱼的时候看,你就知道这三年之间孔子作出了多大的努力,然后就知道鲁昭公给他送的大鲤鱼对孔子一生而言是多么重要的影响。因为这送来的不是一条鲤鱼,是什么?是对他仕族身份的一个重新的认证,而且是对他的学问,对他的地位是一种肯定。所以,孔子特别感动,孔子一辈子都特别感谢鲁昭公啊!即使是鲁昭公死了多少年,孔子还在维护他。因为什么?因为鲁昭公对他真是太好了。所以孔子给儿子取名叫孔鲤,字伯鱼,把名和字合起来就是鲤鱼,他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鲤鱼。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要永远记住鲁昭公对他的恩惠,甚至是感恩戴德的。那么既然有鲁昭公的认可,孔子做官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听听鲁国的政治,鲁国最高的代表,鲁国的最高那就是鲁公,鲁国的国君鲁公。三桓,就代表家,三桓就是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季孙氏当时是司徒,管理政务,相当于鲁国的国务总理。孟孙氏是司空,管经济。叔孙氏,是司马,管军事。三大家族,鲁国的三大家族。自从鲁昭公给孔子送了一条大鲤鱼之后,鲁国的上层就给孔子打开了大门,季平子马上就请孔子到他家去做官了,孔子在季平子家里做官,从20岁到30岁,整整10年,也就是说从20岁到了国务院去做官了,官有多大?大小我不是很明白,做了两任官。第一任官就是相当于是后勤处的处长,第二任官是管畜牧业,是畜牧或者是司长,大概是这样。这个官不一定很大,但是大家知道衙门很大。我们今天一个大学毕业生,你毕业以后你到国务院去吧。你说一到国务院就给你处长干干吗?你就是在国务院办公室倒倒水,你出来以后你也是很神气啊。一说在哪儿工作?在国务院呢!那孔子就是这样,20岁就进去了,一直做到30岁,做的怎么样?可以说真的非常好,很有政绩。做后勤的时候,来往帐目很清楚,孔子不是学过数吗?他会记帐,来往帐目很清楚。做第二任官管畜牧业的时候,牛羊的繁殖率也很高,成栏率也很高,所以孔子的政绩很好。按所有的人的想法,一个人在国务院做了10年了,资历有了,经验有了,又有政绩,而且孔子的个性又特别好,我们知道现在有时候在说,这个人才华横溢什么都好,就是个性不好,老是和别人发生冲突,可是孔子没有这个毛病。孔子的个性是什么?文,非常地谦让,个性很好,孔子一生很少和别人发生非常激烈的正面冲突,这是他的个性使然的。这点和孟子是不一样的,孟子经常和别人发生激烈的冲突,但是孔子不一样。
他个性好,政绩好,有资历,学问又好。按说到了10年了他应该有进一步地提拔了,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孔子又辞职不干了。辞职干什么?是不是又去谋其他的官道去了?不是的,干什么呢?自己创办私学,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一个非常伟大的决定。我们想想,一个人在国务院做了十年了,正在进一步提拔的时候,突然辞职不干了,然后自己租一间房子,贴一张广告,招几个学生,这是需要勇气的。
有一次我在广州某一家报纸的记者来采访我,前面谈的还不错,后来他突然来了一句话,他说,我们都知道孔子就是一个官迷。我一听我真的一下子非常生气,我说,我们采访结束了,我不跟你说了。他还挺糊涂的说,为什么呢?我说,你一句话讲错了两个问题。他说,为什么?我说,谁告诉你孔子是一个官迷,你对孔子有多少了解,你就说孔子是一个官迷。一个在国务院干了十年,要政绩有政绩,要资历有资历,要能力有能力的人,辞职了回家了,自己搞了一间房子,招几个学生,你见过这样的官迷吗?从此以后,30到51岁,人生最好的年华。因为古人以50为老,孔子可以说50岁之前,从30到50岁,20年时间孔子坚持不做官,就待在家里教书,这个时候不是没有机会。鲁国的老百姓都认为他应该做官,鲁国的贵族都认为他要出来做官,孔子的学生也认为他应该出来做官。当时有一个,鲁国有一个掌管大权的人,就是把孔子赶出来的那个人,鲁国的大权全在他手里,这个阳货逼着孔子出来做官,孔子都坚决拒绝。阳货把鲁国的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国君也得听他的,国务总理也听他的,然后他就想把孔子招来。他让孔子到他这里来,意思是你到我这里报个道,我就给你官做,但孔子不去。
后来没有办法,后来想了一招,给孔子送礼,趁孔子不在家,给他送礼。为什么呢?因为周礼有一个规定,大夫给仕送礼,阳货是个大夫嘛,那孔子不就是一个仕嘛。大夫给仕送礼,仕如果没有在家里面当面接受表示感谢,仕必须回访大夫。阳货就用这种办法来趁孔子不在家给他送礼,然后按照周礼的规定你必须回访我。来了嘛,我就让你做官,就把礼给送过去了。孔子回到家一看,送了一个什么?蒸熟的一个小猪蹄,也不是很贵重的礼物,古人送礼很纯朴,不像我们今天动不动送钱。孔子回家一看有一个熟猪蹄在这个地方,怎么回事啊,阳货大夫送来的。孔子就明白了,就是让我去见他。怎么办?不去吧,违背周礼,去吧,他会逼我做官,而且去的话,要表示一下姿态啊。孔子在想一个办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也趁你不在家我去拜访你。他早就打听好了,今天阳货不在家,好,我这就去。他一去,阳货不在家,很高兴去了,心想,这下好了,我来拜访你,你不在家,我也没违背周礼,我俩又没见这面。正当孔子兴冲冲往家走的时候,非常不巧,在路上俩人就碰到了。那阳货他一看到孔子,阳货那时候全鲁国的大权全在自己的手里,大权在握,说实话口气也很重,来,走进一点,我给你说话。你看这个口气很冲啊,大权在握嘛,居高临下。我们说孔子的个格是比较温和的,一般不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嘛,你让我去给我说话,那我就去,孔子就老老实实地走过去了。阳货一看孔子也不说话,阳货就先说话了,阳货说:““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一个人怀抱着巨大的才能,却眼看着自己的国家走向衰弱,不出手相救,这样的人能够叫仁德吗?他这个话是不是讲的非常有道理啊。你一个人有很高的才华,然后看着自己的国家走向衰败,你不出手相救,你不愿意为国家贡献你的聪明才智,你这是仁德吗?这个理讲的一点儿都不错啊,所以孔子也没说话,也就点点头,这样的人不能叫仁德。“不可”,两个字非常简单。阳货又问了一句话,“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智)乎?”你孔子不是不愿意做官吗?我也知道你以前也做过啊,可是现在这么好的机会在你的面前你不抓住,你这个叫智慧吗?孔子又回答了两个字,“不可”。你看这个回答很有意思啊,孔子不愿意和别人有正面冲突,但是孔子也不愿意冒犯,我不接受你的要求,但是我也不愿意冒犯你,所以回答两个很简单的字,你说的再多,我就回答两个字——不可。阳货说,那加起来就四个字,四个字除了重复就两个字,就是不可。你别光说不可啊,到底怎么样,你得表个态啊。孔子就是不讲话,然后阳货着急了,阳货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先生,你已经快五十岁的人了,你还等什么,时日以待啊。孔子说,好,那我考虑考虑,两个人对话就结束了。
阳货在孔子这里没有得到任何的承诺,孔子没有对阳货有任何的保证。我们从这个事情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孔子是不是个官迷啊?你见过这样的官迷吗?后来阳货倒台以后,鲁国真的是面临一次非常大的危机,这个时候鲁定公请孔子出来救难,这个时候真的是国家危难之际呀,圣命难为,危难之际啊。孔子出来了,51岁开始出来做官,到54岁,3年多的时间,孔子从乡长开始,做到鲁国的司法部部长,甚至临时代理执政鲁国的副总理,相当于一个副手。3年的时间,从乡长做到副总理,这个官做的够大了吧!可以了吧,可是孔子就在这个时候,因为反对鲁定公送来的美女,他又辞职不干了。
都做到这个程度了,随便又把副总理辞掉了,你见过这样的官迷吗?有人说,不是他不干了,是人家不让他他干了。那你要问,为什么人家不让他干了,他如果想做官,他把关系搞好一些,你要干什么我就干嘛。在孔子做鲁国副总理的时候,孔子之前就几个人呀,孔子之前就学过这些。鲁定公特别欣赏孔子,季桓公特别信任孔子,因为信任所以才让他当助手。孟倚子是什么人呢?是孔子的学生。你说,有这三个人,信任孔子,欣赏孔子,甚至是孔子的学生,他想在鲁国保持一个职务,这太容易了吗?为了坚持原则,放弃,然后走了。到卫国,周游列国14年,很多人都说孔子周游列国14年就是想做官,孔子如果有机会他固然愿意做官,但是做官的目的是什么?做官的目的,用孔子的学生子路的话来说,就是寻其义,推广道义,所以做官不能推广道义,我就不做官。所以,孔子最终周游列国的时候走了七个国家,在这七个国家里面,孔子实际上都有一个非常具体的,现在有非常确切的证明的官职。不是这些国君不让孔子做官,而是因为孔子不愿意和这些国君合作,如果不能推广道义,那就不做官,这个不光是孔子做到这一点,当时的先秦诸子很多人都做到这一点。
我举一个例子,比孔子晚一点墨子,孟子有一个学生在楚国,有一天从楚国回来给墨先生说,楚王让我请你去,楚王准备把楚国的一大块土地封给你。给你一块土地什么概念啊?比方说,现在石家庄市市长让我来说,你来吧,我给你一块土地,多值钱啊,要是给我,我肯定就来了。可是墨子没有,墨子问学生,他给我土地什么意思啊?他愿意不愿意听我的话,愿意不愿意实行我的义啊,推广我的主张啊。孟子的学生说,这一点好像楚王没有表达,是不是提倡你的主张,我还真不知道。墨子说,既然不愿意推广我的主张,我为什么要他这块地啊。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有这个特点,不像我们今天把你请来,动不动就有官做了,有一点好处了就来了,不是那么回事。墨子都如此,更何况孔子。孔子离开鲁国第一个去的国家就是卫国吗?到卫国以后,卫国的国君出城来迎风,因为孔子当时的名声太大了,全国都是出了名的学者,当时不叫全国,叫天下。天下最著名的学者,最有名的政治家,孔子在鲁国已经做了副总理了嘛!也是一个外交家,这样的人还愁找不到工作吗?所以,卫宁公出城来迎接,然后卫宁公问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孔先生,你在鲁国的俸禄是多少?孔子说,我在鲁国的俸禄是六万。六万是多少呢?如果是六万担,那太多了,我们算少一点,六万斗。六万斗是多少?一斗12斤,六万斗就是七十二万斤粮食。孔子的俸禄,那时候没钱,俸禄就是发粮食,七十二万斤,鲁国当时小麦的亩产也就是几十斤,你以为孔子丢掉这个官职不是一个飞跃啊!那真是一个飞跃啊,丢掉就丢掉了。卫宁公为什么问孔子这个话,孔子说了六万之后,卫宁公很爽快,好,我也给你六万。那什么意思呢?你到我这里来,我也给你这样的待遇。可是孔子后来在卫国没有做官,为什么呢?很简单,他不喜欢卫宁公。卫宁公当时在干什么?我讲一句不是很恰当的话,今天是在这里讲的,都是关着门讲的,有些话大家知道就行了,卫宁公就相当于是国家老百姓饿死了也不管,反正我就打仗,我就搞核武器。卫宁公就跟着齐景公整天在东征西讨,实行先君政策,老百姓就不行了,和他没关系,核武器最重要。所以,有一天卫宁公就问孔子,他说,你能不能给我谈一下打仗的事儿。这个其实很简单,不是问打仗的事情,就是问问你的政治立场,孔子如果愿意做官的话,那他随便拍一点马屁,给他讲一讲就是了,孔子会呀,孔子的军事才能很了得啊。可是孔子怎么说的?对不起,我没学过。你要问一问我如何把国内搞好,搞好政治,搞好经济,这个我会,要打仗我不会,对不起。这是孔子委婉地拒绝,这样看来他不是一个想做官的人。所以说,我们对孔子有一个很深的误解,这个误解是最深的。
我们现在回到这个话题,孔子从三十岁开始出来辞职了,做这个私立学校的校长兼老师,校长也是他,老师都是他,然后一开始招学生不招太多,一个,两个或者三个,生活特别艰苦了,但是他愿意,他选择了。
稍微做一下总结,前面孔子学了谋生之学,学手艺,学技术,学专业,目的是养活自己。谋仕之学是学知识,有了能力是为了把握世界,今天我不想多讲了。然后到三十而立的时候,他创办了私学,大家可以想一个问题,既然孔子在20岁的时候就成为了鲁国的六艺专家,为什么他那个时候不出来办学校,他去做官,为什么30岁才来创办私学?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很简单,因为孔子早就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因为在20岁的时候,孔子感觉自己还没有资格做老师,为什么?因为孔子对老师的标准要求是非常高的。我们今天认为一个人只要有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孔子说不可以,孔子对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就是一种知识,知识就是故,什么叫知识?知识就是既已成事实,已经是被大家认可的,客观的知识。孔子是春秋时期人,这一句话就叫什么?叫知识。你能不能改变它,不能改变它,这就叫知识。一加一等于二,这就叫知识,这些就是一个客观规律,客观事实,不可改变。掌握知识是不是就可以做老师了呢?孔子说,不可以,还要什么?知新,新是以前没有的,是你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判断。给你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以前没有答案,没有结论。或者说以前有答案,但是这个答案并不是客观的,你能不能给他你自己的观点,你能不能说出你自己的想法,你能不能提出带有启发性的,自己的一种观点和判断。这样的人才有资格称之为老师,这是对老师的要求。我们今天的老师,说白了,做到温故就已经很不错了。我们无法问老师没有标准答案的事,因为他答不出来,今天的大中学老师都是这样。
因为这样,所以孔子在20岁的时候不做老师。所以这句话我可以想象的到,可能就是孔子自己在办学之初,自己对自己说,我现在不仅温故了,而且知新了,我现在可以做老师了,既然我可以做老师了,那我就不做这个官了,所以就辞职了,办私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最关键的是老师不是告诉你客观的事情,客观的事情不需要老师教,也就是说凡是知识都不需要老师去教,因为既然是知识,你可以通过自学。孔子在春秋时期,这句话不要让老师给你讲,你看书就知道了,你为什么一定要等到让老师告诉你,孔子是春秋时期人,然后你记下来,老师讲的,没有用。老师就是告诉你新的知识,告诉你找不到的东西。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就是教材中没有的,如果一个老师老讲教材中都有的,这种人就不配做老师。我们有很多老师打开课本说,请大家翻到322页,从第五行到第八行画一下,再翻到323页画第九行和第十行,这种老师简直是混帐畜生,真的是混帐畜生,误人子弟,一辈子都昧着良心。所以孔子为什么要30岁做官,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下面我要讲孔子之学的最高层次——谋道之学、大学。什么叫大学?我刚才讲了,这跟我们今天的所谓的大学,河北大学,北京大学不一样,不是指一个机构,是指一种学问。这种学问是干什么的?我简单地给大家看,你把这个词倒过来读你就知道了,大学就是学大。物理学是学物理,数学学数,地理学是学地理的,历史学是学历史的,大学就是学大的。什么叫大?学着让自己大起来。
为什么孔子把所有的人都分成两类啊,一类是君子,君子是大人,还有一类是小人,你翻开《论语》你看一看,《论语》里面出现最多的词就是君子,与君子对立的就是小人。什么样的人叫大人呢?学过大学,学着让自己大起来的人就是大人,没有通过大学之学,没有让你大起来,就是小人。所以,那时候的小人不是今天所说的坏人,现在很多人讲小人就是坏人,这就错了。真正的坏人不多,什么人多呢?小人多。孔子明白一个道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坏事不是坏人做的,因为坏人数量就不多,坏人做坏事的能力也不是很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坏事是小人做的。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首先要改变人。那么对小人来说就学大学,让他们学大学变成大人,这就是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教育。
所以大学是什么?大人之学,大学还是大成之学,大成不是小成,小有成绩叫小成,学一门技术,学一门专业,学一门手艺,了解文化知识那是小成。你说我今天学会开车了,那是小成。学会开飞机了,怎么样呢?还是小成。即使是会开轮船了,还是小成。什么叫大成?人格上的完成,才叫大成,所以大学是大成之学,是成人之学。什么是成人?完成的人,完善的人,完美的人,这就是大学。大学之道不是学技术,也不是学知识,学什么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就是一个人内心的光明的一面,第一个明就是发扬光大内心中光明的东西,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光明的一面,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阴暗的一面。我们把光明的一面加以发扬光大,把阴暗的一面正在减少,我们就一步一步地成了大人,成了君子。大学之道就是让我们走这样的路,所以在亲民,解释就是亲民,就是焕然一新。这个大学什么时候毕业啊?永远不毕业,止于至善,最高的善到那时候才停,最高的善,永远是一个目标,是一个极限。所以,我们一辈子都在追求,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停住脚步,就叫大学之道。
所以我们看《论语》里面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什么现象呢?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没有讨论过什么技术问题,也不会讨论知识问题。所以我们今天了解一下,孔子平时教学的时候教学生什么?他教学生的情形是什么样的,教学都什么样的内容?我们只要看《论语》就知道了。为什么?《论语》相当于孔子学生的听课笔记,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这一帮弟子们怀念孔子,开始着手编撰《论语》这本书,大家把平时,在老师生前对他们讲的话,分组记下来,然后编辑起来,所以,这就是孔子教学的思路。我们通过这一点就知道,孔子平时教学生什么?孔子的学生问老师什么?然后你看,里面有什么现象,在这里面,孔子的学生,很少问老师知识问题,知识不要问,自己找书看。很少问老师技术问题,问的都是什么问题?一些大问题。什么叫仁,很多学生问孔子什么叫仁?凡是问仁,孔子说,仁者爱仁。颜回问仁,孔子说,客气服礼为仁。司马牛问仁,孔子说,言之以任,说话慢一点就叫仁。
答案都不一样,所以说,孔子今天如果到中学当老师,家长都把他打死了,你这个没有标准答案,我儿子怎么考呢!一个教育有标准答案的民族和国家是决不可能有前途的。《论语》里面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刚才说的仁,孔子就有这么多不同的回答。他根据仁的不同的个性,你比如说司马牛问的,孔子说,说话慢一点就叫仁。司马牛就糊涂了,老师啊,仁的境界那么高,说话慢一点这么简单,那怎么就叫仁了呢?大家一看《史记》就知道了,我们司马牛这个人怎么样?言多而躁,话很多,而且浮躁。孔子针对他的特点,对他说,你话太多了,你性情又这么浮躁,你话再少一点,性情安定一点,然后就可以一步一步达到仁的境界了,他是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回答。
很多人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的回答也是不一样的。很多人问孔子如何去从政,孔子的回答也都是不一样的。看这个问题,什么叫仁,有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因为仁不是知识,仁也不是技术,没有标准答案,不是客观的问题。什么是孝,没有标准答案。如何从政,没有标准答案。孔子的学生都是问的孔子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技术,也不是知识。
当然有一个人问了孔子一个技术问题,就这个樊迟。就是《论语》里面可以说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问孔子技术问题的一个问题。樊迟有一天也糊涂了,这个人本来也是不错的,我刚才讲了,樊迟问仁,子曰:爱仁。这个问题问的多好,对仁者最好的解释就是仁者爱仁,这个解释就是樊迟问老师答出来的。所以,我们得感谢樊迟啊!樊迟那天一口气问了老师三个问题,有一次樊迟和孔子两个人在外面散步,樊迟就对老师说,今天就我们两个人,我斗胆问你三个问题,如何修特,辨惑,储德。就是如何提高德行,如何改变缺点,如何辨别迷糊。孔子特别高兴,就夸奖他,你问的好啊。孔子一般如果问题问的好,就先是表扬,要是善再问。就是你很善良的问题,大问题,就是你的问题问的很根本,是个大问题,是很有价值的问题,不是没有价值的问题,提问要学会,首先你问的是大问题,是一个根本的有价值的问题,其次要善于提问。
那今天樊迟就问了一个傻问题,他说,老师啊,你能不能教我怎么种庄稼?孔子这一下子问糊涂了,他怎么问我这么个问题呢!孔子也没想到,孔子就不高兴了,冷冷地回答了一句,我不如老农民,你问这个问题找老农民问去。这个樊迟还没有看到老师的脸色已经不好了,他又问了一个问题,那老师,怎么样种白菜啊。这孔子真的是很生气啊,我不如老菜农。樊迟一看老师真的发火了,赶紧就出去了。樊迟走了以后,孔子首先就骂了三个字,小人哉,樊须也。所以你看这里面的小人,不是指坏人吧。人家问种白菜,种庄稼就是坏蛋吗?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小人是什么意思?志向不高,眼界不开,老想着学一门技术,学一门手艺,老想着找一份工作,老想着挣一份工资高的,然后买房买车,这都是小人的想法。所以我说,今天的大学教育,就是小学教育,为什么是小学教育,小人教育嘛。你看我们今天的大学真是小人教育,好好学习啊,将来找一个好工作,就业指导啊,等等等等,全是小人教育。
然后孔子又说了三句话,“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句话提到了三个关键的词,礼、义、信,三个关键的词。那么现在我们要问一个问题,礼义信是什么?礼义信是不是技术啊?肯定不是。是不是知识啊?不是,它不是知识,因为知识是客观的。客观的,不一定的事实就叫知识,这个都不是。那么礼义信是什么呢?我告诉你,是价值,它就是价值。
所以我们一辈子学习是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学技术,比技术高的是知识,比知识高的是价值。技术很必要,没有技术我们无法谋生,很重要。知识也很重要,没有知识我们无法把握世界。但是价值更重要,因为没有价值我们无法把握自己。你不知道你做什么人,你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好人,你不知道是非善恶,你不知道美丑,所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价值的教育,是价值观的教育。你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今天的教育有没有到这个层次呢?没有,我们缺乏的就是最高的境界。孔子的大学,孔子的教育就是在这个层次上。所以孔子的弟子就问,老师什么叫仁,什么叫义,如何从政,什么是完成的人,什么是孝等等这是什么,都是价值。所以,孔子的私学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学,他是是教人学大,是大人之学,是大成之学。也正是因为孔子这样的大,有这样的教育,后来孔子培养出一大批独立的知识分子啊。从孔子以后,孔子对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小人儒就是职业,能干什么?给别人办办丧事,办办喜事,吹吹打打,小人儒。君子儒是什么?承担价值。所以钱穆说:孔子欲其弟子为道义,勿其为职业。道义就是承担价值,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不是一个器。器是什么?
有一次我去北大讲课,北大的学生问我,他说,鲍老师这个器怎么翻译啊!我说,这个器你就可以理解为专业技术人员。君子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君子要有专业要有技术有知识,但是仅仅有专业,有技术,有知识不能称为君子,因为君子最重要的是懂得价值,所以孔子讲的君子不器是这个意思。
所以,孔子说,他带来了儒仕功能的变化,原来是仕目标就是做官的,后来孔子就至于道,道德,价值承担者。孔子培养出中国历史上最早懂礼的人,他们承担的是价值,是道义的良知,这些都有。所以孔子之前,我们之前我们看不到独立的知识分子,孔子之后,我们看到一大批独立的知识分子。诸子百家才出来了,百家争鸣都出现了,没有孔子就没有先秦的百家争鸣;没有百家争鸣就没有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化,这就是孔子对我们这个民族伟大的贡献。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刚才讲,原先士是什么?士就是一种身份吗?而且是一种很尴尬的身份,上不上下不下的,通过刻苦的努力的学习,然后得到上层社会的赏识,然后到他那里做个公务员,做个家童,这就是士嘛。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什么人格,也不受社会的尊重。但是孔子以后的仕就不一样了,仕在孔子时候的社会阶层里面脱颖而出,因为他承担了更多道德上的义务,所以对仕的品质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于是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这个话你可以这样讲,你可以两个方面理解。正面的理解就是一个仕应该宏达坚定,但是还有一个反面问题,其他的人可以不弘大,不坚毅,但是仕必须弘大坚毅。为什么?因为仕承担了别人没有承担的东西,任重而道远。
什么责任这么重大?下面回答仁以为己任。仁是什么?仁是价值啊。我们每天都在挑着担子,都有几个担子,你是家长,你挑着家庭的担子,你得养家糊口。你上有老你要孝敬,下有小你要抚养,这是我们家庭的担子。我们在单位做领导,做部门负责人,我们有单位的担子,有工作的担子。每个人都有具体的担子。可是仕呢,除了这些具体的担子之外,他还有一个抽象的担子,这担子是什么?就是价值,就是仁。这个仁就是这个社会的良知、公道、正义,一个正常的社会必须有人承担价值,不然这个社会发生事情以后找不到说理的地方,这个社会就没有是非了,就把你圈住了。我把你圈住了,就把你打残废了。世界上有公道吗?如果没有,那不就是谁钱多谁就是老大吗?最近几年不就是有人把人家胳膊打断了吗?他就以为社会没有公道了。他错了,毕竟孔子过去都两千多年了,我们是不是有公道?我们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为什么?我们人心就是正道,人心当中的秤,就是人生的价值的一杆称,就是人心都有一个价值存在。知道是非,不是你有钱你就牛,是由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我们今天学了承担,可是在孔子时代不是这样的,孔子时代普通老百姓不受教育,所以普通老百姓也无需承担,承担价值的就是受教育者,知识界的人。所以仕不可以不承担,因为他必须要承担。而且承担了以后,你不能说我哪天不承担了,不可以,死而后已。所以我们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的出,仕阶层是多么的自豪,我们是仕,所以我们要比别人更加弘大,更加坚定。为什么?因为我们比别人承担了更多担子,很自觉地把担子挑在肩上,仕阶层从此崛起了。社会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层出现了,整个中国的面貌都改变了,孔子伟大的攻击啊,听了这些我们真的很感动啊。
后来到北宋张载,讲到这里也把他的话讲一讲。读书人是干什么?读书人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你看古代的读书人是多么的有志向,古代的读书人是多么的有情怀。我们今天的读书人,今天的大学教授,整天想着评职称,整天想着拿项目,评上职称了,工资就高了,拿到项目就有钱了,项目的钱不都是纳税人的钱嘛。特别拿项目,把纳税的钱变成自己的钱,他还觉得自己很有成就。
看看古代的读书人,这四句话多好啊。孔子就是为天地立心,天心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心。心是什么?就是价值。天地有是非吗?你做了坏事之后,天真的会用雷把你打死吗?你做了好事以后,天会让你出门捡到大钱包吗?没有。天地无心,天地的心就是人的心,世人的心。客观的自然世界没有价值,价值是人建立的,价值是主观的,孔子就是为天地立心的人,孔子就是为生命立命的人,孔子就是往圣继绝学的人,他把这些都有了,孔子整理六经。孔子以前六经就有了,通过他的整理传下来了,这是为往圣继绝学,孔子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以后,中华的礼仪早就有两千多年,现在有人动不动就把礼方面的事归给孔子身上,这个太可笑了,你自己没复习你赖古人。孔子公元前479年去世的,中华民族领先世界至少是在明代中叶,这个时间是在两千年。你能不能找到一种文化让一个民族领先世界两千年,除了中国没有了。美国现在不就领先我们60年嘛,对于孔子文化,这样伟大的文化开创,我们没有敬业,这是一种堕落,这是一种下流。所以我们现在很多民间对孔子有误解,这一点我不生气,我生气的有很多学者也对孔子有很多不敬之事。有人说,孔子也就是一个普通人。你凭什么说孔子是普通人,你也是普通人,孔子也是普通人,你能给他比吗?汉代的司马迁,那么牛的人,碰到孔子以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你能跟司马迁比吗?司马迁面对孔子都把孔子看作是高山,司马迁都谦虚地说,我永远达不到孔子的境界,只能向往孔子的境界。
我们现在随便的一个大学教授写两本破书,就说,孔子也就是个普通人。更糟糕的是,北大有一个张教授说了一个很糟糕的话,“100个孔子也比不上1个章子怡。”
你们的笑声就是对他最好的一个耳光了。听了这个话,我真的很生气啊。有人说,我要写东西骂一骂他。我说,这种话不能骂,因为这种话没有道理,完全不符合逻辑,不合逻辑的话,是不能用符合逻辑的文章来骂的。所以古人有一个词叫不可理喻,什么叫不可理喻呢?就是有一些人完全没有道理的,胡说八道,下流的话,你不能用理来给他说。你不说吧,我生气;你说吧,又不对,所以我气了两年多。
去年我终于出了一口恶气,有一个新浪网的网管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来说,鲍老师,您能不能在我们那儿开了一个微博?我说我不懂啊,我不知道怎么开。他说,你同意了就行,我来帮你开。过了半个小时,他说,鲍老师你的微博已经开通了,你现在通过手机可以发微博了,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张教授,我这个人也很记仇的,记了两年多。我就发了一条短信,我是这么讲的,我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没有文化,一种是缺少基本的文化知识的没文化,比如说假如有人说孔子是唐代,这就是缺少基本知识的没文化,我们可以把他称之为文盲式的没文化。没读过书,文盲。还有一种没文化,就是缺少基本的文化价值观的没文化,没有价值观。比如说有人说,100个孔子也比不上一个章子怡。我说这叫什么呢?这叫流氓式的没文化。流氓文化是很久的,有很多流氓是读过书的,有很多流氓还天天说相声呢,他本身就是流氓。但是他认识字啊,他有很多知识啊,他还会辩护啊,还说的振振有词,这就是流氓式的没文化。我就发过去了,发过去以后,我觉得不行,还有一股气还没出完,我又发了一条。我说,文盲式的没文化,往往在大街上;流氓式的没文化,常常在大学里。大学里有很多流氓式的没文化,他就胡说八道,哗众取宠,毫无价值观,没 有世界观。
那么孔子的这个人,自己创办私学以后,他教学生什么?前面六艺,后面他自己又搞了一个新的六艺,就把前面说的称之为小六艺了,孔子就称之为大六艺了,小六艺就是小学,大六艺就是大学。小六艺是什么?知识、技术,礼、乐、射、御、书、数不就是知识和技术嘛!大六艺是什么呢?就是诗、书、易、礼、乐、春秋,不是某一项专业,不是某一项技术,是六本书。这六本书是什么?六本书教你价值。所以孔子教学生,主要教这六艺,是教学生价值观的。从孔子以后中国的传统教育《四书五经》,在这个基础上延续看,还有大学中庸,然后诗、书、易、礼、乐、春秋,这个乐后来失涵了,就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经,加四书,中国传统读书就这些。
也就是因为我们中国古代是这样的教育,我们古代的教育其实就是教学生。所以我们就发现,我们中华人民两千多年以来,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准在全世界靠前的,整体的文明成果靠前的,中国人的整体的素质是靠前的。我们也不像以前他们说的中华民族是礼仪之帮,好像我们很文明,他们不文明,这些我们暂且不说,至少不比别人差吧。
元代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元代的时候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即使这样,从欧洲来到元代的马可•波罗,仍然发现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为什么?因为我们教这些东西。今天我们的文明程度怎么样?今天中国人的整体的人文素质怎么样?我昨天在来的飞机上,我看了一个环球时报。其中有一次大的调查,调查了很多。其中有一项就是,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国民的整体的素质和世界上八大国相比,怎么样?有四个选项。第一,差距非常大。第二,有差距。第三,没差距。第四,说不清。我告诉你这四种答案怎么选择的。差距非常大51%,有差距41%,也就是说有92%的人认为我们中国今天的整体的国民素质和世界有差距,甚至很大的差距。
为什么我们以前没有差距,甚至比它们都强,为什么我们今天差距这么大?那一个大的调查里面讲到一点,就是中国现在在世界上有没有话语权?我觉得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专家们认为,中国现在在世界上没有什么话语权。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说,我们的话语权,我们中国现在的经济地位提高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但是我们的话语权不但没有增强,反而减弱了。为什么?因为话语权不是你有钱你就有话语权的。话语权是需要有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思想,而这一点正好是我们中国现在缺乏的。我觉得这个教授讲的非常非常有道理,你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自己的价值观,你没有自己的思想,你凭什么有话语权?你的这种价值观,你的思想不能引导世界,不能给世界解决现在问题提供思路,你凭什么有话语权啊?你有钱你就有话语权?那是打人的,相声演员的东西。
我们现在看看孔子的大学,我们就从诗经的角度来做分析。诗经在孔子之前就有了,诗经在孔子之前就已经被为是一种教材了,这是没有问题的。孔子办私学嘛,孔子已经有官学了。什么叫官学啊?就是政府办的,天子办的有私学,诸侯办的也有官学。比如说鲁国就有官学,官方办的,官方办的官学教贵族子弟。在这个官方办的官学里面,诗经也是教材,但是官学里面拿诗经来助教,来教学生什么呢?教给的是知识,诗经里面有很多礼仪知识。同时教诗经可以让你懂得很多语言学的知识,学会说话,学会写文章,这都叫知识。诗经里面还有很多的历史,相当于搞传统教育,这个官学也教。可是孔子拿到诗经的时候,孔子对诗经进行了全新的处理。孔子接触诗经的四个大字——兴观群怨。
孔子给他的弟子们说,你们一定要读诗经啊!因为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读完诗经,可以让你兴,可以让你观,可以让你群,可以让你怨啊。兴观群怨,下面我们就讲讲这些。
先简单地看一下,兴有情怀,观有洞察力,群有引导力,怨有批判精神。我们分别来看一看。兴,感发志意,这个解释非常好。兴,就是把一个人培养成有情怀的人,把人培养成一个有热情,有性情,有温度,一个能爱能恨的人,这个真是太重要了,一个人有没有情怀太重要了。
我们今天这样一个非常功利的教育,一点情怀都没有。古人讲,“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会带动景物的变化,春天来了,树发芽了,花开了。秋天来了,树叶落了,景物的变化。景物的变化又能够感动人的情怀,这样人就会有一种情怀,性情摇荡,最后又是唱歌又是跳舞,这就是一种性情。不是一个对大自然的变化,对人间的悲欢离合无动于衷的人。一个人如果对大自然的变化,对人间的悲欢离合都无动于衷,都麻木不仁,这种人有再多的知识,有再高的能力又怎么样呢?很可怕。所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样才可爱啊!
有人可能会说,举的都是文学家的例子,那我举政治家的例子。在中国搞政治的人应该很冷静,很理智,应该无论如何不要冲动,考虑问题一定要考虑的很周到,厉害关系要搞清楚,浅规则要搞明白。是这样吗?不是这样的。有情怀的人才能成为政治家,没情怀的人最多只能做一个政客。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举汉代,有那么多的皇帝,西汉东汉那么多皇帝。如果我们在汉代选两个,你觉得最成功的皇帝,你选哪两个?我不让你选三个,选三个你可能选不清,选两个一定没问题。刘彻没问题,还有一个刘邦嘛那肯定没问题,开国皇帝刘邦,还有汉武帝刘彻这两个肯定没问题的。但是你知道不知道,汉代那么多皇帝,最有成就的两个皇帝,恰恰是只有他们两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诗歌作品。
刘邦这个人不怎么样,我们如果看《史记》的话,你会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司马迁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司马迁可能对相如太喜欢了,所以他对相如的弟兄刘邦非常不喜欢,他把刘邦的形象写的不是很好,你要是看司马迁写的刘邦以后有失落,有时候你感觉他就是一个流氓,刘邦其实也很流氓的感觉。他到饭店吃饭的时候不给钱,打白条子。别人家结婚了,请他去吃饭,他一分钱不带,但是在进门的时候大喊一声,我带了一万钱,记帐的就把一万钱记下了,但是他没钱,就是很无赖,很流氓。他看到读书人,就把读书人的帽子取下来,放到地上,然后对着这个帽子撒尿,这就是刘邦。所以说你看到这个以后,觉得刘邦真是一个流氓。我也常常讲,刘邦确实是一个流氓,但是一定要明白一点,刘邦不是小流氓,听明白了,大流氓。没错,你不要相信一个人做流氓就可以做成大事。有很多认为做流氓就可以成大事,成不了的,你可以一时得志,但是绝对不可能成功。所以做人要做大人,不要做小人,做流氓都要做大流氓,不要做小流氓。小流氓不可能有出息的,小流氓就是一个公安局的去,一个警察一手就把你拎走了。刘邦为什么能做大流氓?刘邦的情怀,我刚才讲,他做了很多坏事,但是刘邦他有他的情怀。他带着一帮人到咸阳去,咸阳不是老是修长城啊,要修墓啊,修宫殿啊,他不是找了很多劳动力去干活儿吗?他就负责这一帮人,他就弄了这一大批的人,找个长绳把他们都拴起来,他就拿着个鞭子赶着这帮人到咸阳去。就这样走,走了很久以后,有一天刘邦把绳子解开了,他说,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你们太苦了,这个王朝也太黑暗了,你们都逃走吧,我去顶罪。这一帮人特别感动,我们都不走,我们都跟你干。
没有情怀的人会干出这样的事来吗?没有情怀首先想了我怎么能顶罪呢,怎么让我顶罪呢?所以他的成功,他能得到天下,他就是从那里来的。他做了皇帝以后,你到故乡,和故乡的父老们在一起喝酒,在一起唱歌,在一起跳舞。父老们感动地哭,他也感动地哭。小孩们唱歌,他就编歌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你一读这样的诗,你就感觉到这是一个内心何等丰富的人,才有这样苍凉的情怀。大风起兮云飞扬,就是大。汉武帝刘彻也跟着他,他在文学史上保存了十几篇文学作品,他的诗的质量特别高。鲁迅先生说,汉武帝的文学,诗歌的质量比专业的诗人写的还好,也是一个特别有情怀的人。
我们跳到三国来看一看,三国最厉害的是谁呀?那肯定是曹操,曹操自己倒是谦虚,还有一个刘备。但是刘备要和曹操比,差别还是很大的,全方位的差距。但是刘备也有他厉害的地方,没有他厉害的地方,他也不可能建立蜀汉帝国。曹操和刘备为什么厉害呢?有情怀啊。因为刘备有情怀,所以才有了那一帮英雄豪杰跟着他干,张飞、关羽、赵云,还有更厉害的人物,古今第一人——诸葛亮,这些人为什么跟着他,因为这一帮都是乌合之众啊!都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关羽是熟读祖传的,熟读春秋的人,有谋划的人,诸葛亮就不说了,这些人都有理想,刘备正是用理想把他们结合起来,兴复汉室,还予救邦,这就是一种理想。
有一天刘备以前的一个朋友叫许汜,来拜见刘备,一见到刘备就抱怨,说刘先生,我刚从陈宫那个地方来,说这个人真不够朋友,我去拜访他,他对我一点儿都不礼貌,他自己睡大床,让我睡小床。这个床我有时候把它理解为椅子,也就是说他自己坐在沙发上,让我坐在板凳上。哪儿有这么待客的,太不礼貌了。许汜抱怨,陈宫对他不好。刘备怎么回答的呢?刘备说,许先生,陈宫为什么这么对你,你明白吗?现在国家四分五裂,生灵涂炭,你这个人有国仕之名,是国家的名仕,在这个时候你本来应该承担更多,应该忧国忧民,可是你在干什么,你在求钱问舍,你天天在搞房地产,在买二套三套。生灵涂炭,国家崩溃你毫不关心,你这种人凭什么受人尊重。陈宫对你够好的了,你今天你知道我怎么对待你吗?我晚上睡在白池高楼之上,我让你睡我的地下室里去。
通过这个话,你看刘备的这个情怀,国家有难,人民有难了,我要担当起,这就是情怀。没有这个情怀你能做皇帝吗?你以为搞政治,有一点手腕,有一点权谋,懂一点浅规则,你就能上去了?拜托,不可能,一定要有情怀。
那曹操就更厉害了,我们现在把曹操的形象搞坏了,曹操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有情怀的人,董卓谋反,他刺杀董卓,这个事你能干吗?他干了,刺杀不成,逃出洛阳,回到叫做的故乡,把家产卖了,招集三千人,带着三千人去跟董卓拼命。当时有几十万大军,准备进攻董卓,可是这帮人都不进攻。为什么?怕董卓,要保存自己的实力。曹操劝他们,他们都不答应,这些人都为自己打算。曹操说实在不行,就自己带着三千人马上去了,结果打的全军覆没,差点连自己都死了。你说,曹操怎么这么不成熟啊。不能这么看问题,你要求人家什么样的政治角色,有人说岳飞政治不成熟,岳飞政治头脑很硬实。你怎么能这么判断呢?那么你希望岳飞成为什么样的人呢?你希望岳飞把民族大业放一边,考虑自己的得失,就叫成熟吗?所以我们很多的学者没有价值观念,没有是非啊!曹操带着三千人马上去,没了,但是就这样的人,你以为他失败了,他自己东山再起,那么多不可一世的人物全部都被他消灭了,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大事。你看他的诗写的多好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你读一读这首诗你就知道,人跟人真的是不一样,你真的感觉我们的情怀那么浅薄,那么贫乏。为什么有的人的情怀那么苍凉那么悲壮,那么浑厚,那么博大。不担心自己的年华衰老,我担心的是天下得不到治理。老百姓死了那么多,我一想到这些,我的肠子都断了。天下在苦难之中,国家在危难之中,人民在生灵涂炭之中。所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都是曹操的诗啊。
曹操写大海,他站在大海边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大海在他的心目中是吞吐日月,包围宇宙啊!这是一个伟大的情怀呀,诗歌说白了就是情怀啊!文章说白了就是情怀啊!我们的中学老师天天写作文老教不好,你首先没把他的情怀培养好,他怎么能写好作品。有情怀才有好文章,这就是曹操的情怀,所以他是三国的第一英雄。
你也别把曹操看成是坏人啊!当时的人口死了多少,你知道吗?三分之二都死了,剩了三分之一,如果不是曹操,就死光了,河北就没人了,今天就没人了。你还天天骂曹操?这是成功的人,为什么成功?有情怀。不是天天我自己算计,不是天天为自己打算。
我们看唐代,唐代皇帝会写诗的就多了,但是你看看这些诗,但是保留下来诗歌最多的,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一个是唐玄宗李隆基,你们想一想唐代是不是这两个皇帝最厉害?
我不讲唐代了,也不讲古代,我们讲近代,我讲毛泽东好不好?
观众:好。
鲍鹏山:毛泽东是什么人物啊?
我到湖南去上课,然后主办方说,我们河南有好多好玩的地方,我们都去玩一玩。我说我们先去湖南第一师范,其他的地方不去看。我们搞红色旅游,我特别希望我们宣传部把干部带到湖南第一师范去看一看。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我自己不说,我用鲁迅的话说,用鲁迅的话说是这样。鲁迅是在信中是这样描述中国的,我讲的是一个大义啊,不是一字不差的背下来。鲁迅说,中国注定会成为世界民族的典型,因为假如中国将来灭亡了,中国对世界其他人民就是一个警告,千万不要像中国这样,不然就会灭亡了,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假如中国将来没有灭亡,反而更新了,他也给人类一个信心,人类太伟大了。即使堕落到像中国这样,竟然还有希望。
你从鲁讯这个话里你就能感觉到什么?对中国的绝望。然后我们看看中国的今天多么的自豪,但是你知道在鲁迅的绝望,和我们今天的辉煌成就之间,有一个什么东西,有一个什么样的桥梁,让我们过度到今天。你到湖南师范去看一看,你看看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时候,毛泽东在干什么,毛泽东在想什么?毛泽东同学这些人在想什么,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在想什么?你就知道了。
真的各位,今天的大学生啊,真的跟今天的大学老师不一样,给大学的同学都不一样,他们想的就是救国救民,就是挽救国家民族与苦难之际。那个时候毛泽东表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情怀,24岁的时候毛泽东写的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你读这样的诗你不要管他内容是什么?写的是什么?你要能感觉到一种激情,一种情怀。然后你再看毛泽东的这首词,毛泽东把很多的这些都送到法国留学了,然后从上海飞到湖南,站在湖南的湘江的旁边,桔子洲头写下了这首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你看这种感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我们今天的年轻人问什么?问还有多少年我可以买到房子,问还有多少年我可以升职。所以,为什么《杜拉拉升职记》一下子那么多读者,那么多观众,有人评价说,这些读者就是看中了两个字——升职。
你看下面: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我也给中学老师讲,你给学生讲这样的词,你不要给他讲内容,也不要给他讲深刻的道理。你要让他明白什么?这一首词,就是两个字——激情,就是一种激情,就是一种情怀。你看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激情的。毛泽东深更半夜,狂风大作,大雨倾盆,拉上几个同学爬山。为什么?我们要锻炼胆量,因为我们将来要救国救民,任重而道远啊。
毛泽东每天早晨,大冬天从井里提一桶水上来,凉水洗澡,锻炼身体。毛泽东发明了一套体操,不但自己练还叫做同学们练。毛泽东有一句话,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为什么他如此地锤炼自己,在精神上,在肉体上都要锤炼自己。因为有担当嘛,有情怀嘛。
你看周恩来,19岁的周恩来到日本留学,去留学之前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词。“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是何等的伟大的情怀,他有一句名言大家都知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批有情怀的人,我们才有今天,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有情怀的少年,我们才能从绝望的时代走到今天的辉煌,没有情怀什么事都做不成。
我们很多人把自己的一生安排的井井有条,他可以走得快,他未必走得远。情怀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未必能让你走得快,但是它一定可以走得远。
我们来看这个,中国奥数尖子为什么会被美国的一些大学拒绝。面试的老师和学生之间有一段对话。
A:你读书读得那么好,是为了什么?
B:为了挣钱。
A:那挣钱又是为了什么?
B:为了周游世界。
A:周游世界还想干什么呢?
B:还可以买房子。
A:买了房子干什么?
B:和父母一起住。
你看他缺的是什么?不就是情怀嘛,这样的人他怎么可能走的远,怎么可能有伟大的成就,我这个大学每年招收就那么多,我的资源如此珍贵,我把你弄来。你要知道美国的这一类的大学,我觉得有一点非常的可贵,他是为人类在培养人才,你这样没有情怀的人你到我这里来学习,你将来只是为自己,想到的都是自己,不要,肯定不要。
今年,北京考的理科状元,这个名字我就不讲了,这个小伙子非常优秀,非常出色,但是被美国11所名校拒绝。你看他多么出色,人大附中第一试验班的班长,人大附中学生会主席,联合国大会主席,获得北京赛区一等奖,但是像美国哈佛,史丹福,耶鲁等11所名校申请入学全部遭到拒绝。为什么?因为重视各种奖学金,但是美国的名校更看中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学生内心世界里最真诚最有兴趣的,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就是美国人认为你这些东西都是有目的的去做的,不行。
所以有一次荷兰的一家报纸问我说,鲍老师,你能不能对我们的青年,对他们的人生的设计,人生的规划讲几句话。我说,我非常讨厌人生规划这个词,我说人算不如天算,就做到一点,我保持一颗永远上进的心,我不断地向上走就行了,你不要把每一步都规划的很好,这是一种功利的人生,因为想着功利的人不可能走的远。我在大学里面就经常碰到这样功利的人,他博士毕业了,他到学校来工作了,他第一件事就是去查,我什么时候可以评副教授,查好了,两年以后评副教授,要什么条件,知道了,什么项目。好了,这两年我什么都不干,就干这个,两年以后这些条件我够了,给我吧。好,副教授给他了。然后他又问,我几年可以成正教授,搞明白,这个条件也搞明白了,五年之内我就干这个事,五年以后他又把材料抱来了,又是正教授了,他真的走的很快,他一点儿都不耽误。但是我说,这种人第一走不远,第二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学者,因为他的研究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他的研究也不是根据别人的需要。比如说解决问题的需要,他是为了什么需要?解决职称的需要。这样的非常功利的人生,那不可能有大成就。所以美国的学者在这一点做的还真是非常好,他一看就知道,这些事都是有规划做出来的,不要,你再厉害我都不要,你走不远。你将来明白了可以走远,不明白真的走不远。
我们再看看这个,刚才讲了两个反面的例子,我们再来看正面的例子。燕京大学的校训,讲起燕京大学我们好多人都不知道啊!我这里有一个材料,从1919年到1952年,燕京大学总共办学33年,注册学生9988名,燕京大学在北京,大家可能知道校长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因为毛泽东的一篇文章,是以他的名字为题目的,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就是这个大学的校长,燕京大学的校长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学办学,到美国去留学,从美国拿钱来给大学办大学,这个大学的校训就是这么一句话: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关键词,真理、自由、服务。我们今天的家长肯定不上这样的大学,这个大学专业在哪里啊?真理自由不是专业啊!它就是搞服务怎么行呢,我儿子毕业了,还服务啊!你知道中国大学里面,什么专业招收最好招吗?管理这个专业最好招,工商管理行政专业,很多家长都觉得这个专业好,学完就可以管别人了。这个多好的校训,没有功利的东西在里面,真理自由情怀,服务更是一种情怀,就是这样的情怀,我们看看燕大的成果。总共办学只有33年,培养出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42人,太厉害了,33年,每年都不止一个院士啊!工程院院士11人,各学科带头人,全国的各学科带头人100人。中国在世界各国,各大城市,90%以上非常有名的,包括美国有一次3名记者都是出自燕大。甚至一直到1979邓小平访美,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开始,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时间,见证这一事件,邓小平访美带去了21个人,这21个人里面,燕京大学毕业生占7个。燕大一点儿都不功利,燕大也不专业,燕大就培养学生的情怀,追求真理,追求自由,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最后他的成果是这样,所以我想在这里讲的就是有情怀你才能做大事,有情怀你才能走的远。
这也就是孔子在他两千多年以前他就已经意识到了,所以他培养学生,首先就是情怀,培养志和义,志就是志向,义就是情怀。咱们再看观,观就是观察力,观就是判断力,就是把人培养成有观察力,有洞察力,有判断力的人。有价值观,有是非观,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讲到这里说一下,孔子之所以这么厉害,地位这么高,是不是孔子知识多?我告诉你不是这样。孔子的知识怎么样?不多。孔子在那个时候那个时代还算是多的,所以那个时候就有人问孔子,孔子也是压力挺大的,每天都不知道有什么地方人问他问题,凡是搞不明白的都来问。有一个人看人家在家里挖井,挖井的时候竟然挖出一个羊来,这个事件本来就很离奇。我后来想通了,这个肯定不是挖井挖出一只羊来,他肯定是井不可能一天挖成,他肯定是头一天挖了一半,然后晚上睡觉的时候,羊掉进去了。第二天他发现井里面有一只羊,他们就以为是挖出来的,太可笑了。从井里挖出一只羊搞不明白,搞不明白怎么办?好办,有孔子嘛,有孔子在,什么都可以问,就像我们今天有百度,有谷歌,查就是了。他就派人跑去问孔子,这个人还挺坏。他这个人说,你去问孔先生的时候,你别说是羊,你就骗他说是狗,看看他怎么说?然后这个人就跑到孔子那里去了,说,孔先生我们家主人在家里请人挖井,挖出一条狗来,是怎么回事?孔子说,不应该是狗啊,应该是羊吧。把这一帮人都吓坏了,这个人太厉害了,骗都骗不了。
不光鲁国的人啊,吴国的人,其他国的人,只要有问题就问他,所以就是孔子的知识太多了?孔子为什么伟大?事实是不是这样,不是这样。司马迁的《史记》里面记了这么多事,别人要问孔子的问题他都回答出来了,所以,别人问孔子的问题他都答出来了,不能这样说。为什么?很简单,因为肯定有很多人问孔子,孔子没有回答出来的,那你说为什么没有记呢?没有记是因为不记啊,这太简单了。
你总不能说,记孔子的传记,记了一大堆别人问他,孔子回答不出来的东西,对不对?一般人不会这样。但是,有一个这样的人,就把孔子给问住了。列子就讲到孔子有一个问题被小孩问住了。两个小孩辨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那不就把孔子给问着了吗?两个小孩问孔子,到底太阳是早上近,还是晚上近?孔子回答不出来。然后,列子就借助小孩的口来讽刺孔子说,孰与女为读知乎?谁说你知识多啊,来讽刺孔子。列子讲话就是如果你知识不多,你就不能称为圣人。这错了,孔子之所以称之为圣人,不是因为他知识多,是因为他判断力强。孔子自己早就说了,他自己的知识不多。
我这里有一段话,有一天孔子给他的学生子路解了一段话。子路,姓干木,名赐。所以孔子很亲切地称他为赐,说,赐啊,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你是不是认为我学了很多就记下来了,学了很多不就是知识嘛。这句话直接翻译就是,你是不是认为我知识多啊?子路就回答,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回答:非与,予一以贯之。”不是这样,我不是以知识来说的,我是予一以贯之。什么意思呢?一方面表示知识,一表示的是价值观,判断力。所以孔子要明确地告诉我们,孔子的伟大不是知识多,孔子的伟大是因为他有价值观,并且能够根据这个价值观来进行判断,这才是最重要的,知识不重要,老师说知识根本不重要。为什么?因为知识太多,而且知识无用。你说一个人能掌握多少知识啊?所以庄子讲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化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要觉得读书无用,读书我们是增加知识,拓宽知识面啊!你读多了你就不读了,为什么?你发现知识太多了,看到什么时候才能有头啊,这些知识有没有用,所以我说中国人打麻将不读书啊?为什么不读书?因为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如果他就天天增长知识,你就天天打麻将。他增长了半天发现这个知识一点没用,还不如打麻将呢,结果打麻将的人越来越多,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关键一个问题,读书不是为了增长知识,读书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判断力,你把这些搞明白你就知道了。因为是有很多知识是及其无聊和无用的。所以孔子的学生子夏讲:“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所以很多人讲了,这个知识是什么?知道了总比不知道好,我们承认,知道了总比不知道好,但是你要知道,你要明白一点,你的生命有限。你拿着有限的生命去了解这些,不一定有多大用处的知识,不就耽误了你干大事吗?所以,子夏说了,致远恐泥。一个人如果对那些无聊的无限的,无用的知识太感兴趣,他就不可能走的很远,因为他被这些小的知识,无聊的知识纠缠住了。很多知识特别无聊,现在我告诉你,各种媒体上所谓的知识竞赛那个节目,你不要看,因为那个知识都无聊,都无用,都无趣。
山东报纸搞了一个知识竞赛的题目让我给他们审一下,审完了以后我就说,你这些知识太无聊了。因为都非常无聊,让我给他们审一下,审完我就说,胡萝卜为什么是中国的?宦官什么时候可以起息。你说你好好的人,你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你要研究胡萝卜什么时候是中国的,干什么?你知道了和不知道有什么区别啊,你知道了你就牛了?我不知道我就不行了。我来换个位置,你来,这就是无聊嘛。当然,你说知道了不挺好吗?知道了是挺好,可是你有那么多时间吗?
我有一天在上海坐出租车,那个司机打开一个收音机听一个知识竞赛,估计是电视的知识竞赛,我听了那个节目,有一个女主持人,放了五个小时的片段,每个音乐放个10来秒,放完就问一个小伙子,刚才放的这五个音乐片段其中有两个片段是出于同一首歌,你知道吗?这个小子知道。那个女主持人就特别夸张地说,你太了不起了,加10分。你说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就想不明白呀!下面又来一个问题,那这四首歌里面,其中有两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个时候我特别紧张,我紧张不是怕他不知道,我这是怕他知道。因为他不知道他是正常人,他知道他就是神经病。
你好好一个人,你喜欢音乐就喜欢,你要知道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出自同一张盘,你说你了解这些有什么用。我们的经历多么可贵啊,你的时间多么可贵,你搞这些无聊的东西,没想到那个小孩真知道。那主持人又夸张地说,你太伟大了,再加十分。
我就给司机说,你赶紧给我关了,你再不关我就不给你钱,因为你在污辱我的智商,这种节目就是污辱人的智商你知道吗?我们生命多么有限,我们的生命多么宝贵啊。你说你搞这些无聊的东西,因为很多人就在这些无聊的知识当中打转。
我在大学的时候,我的隔壁住着一个小青年,每天都看这一类的娱乐杂志。我有一天拿他开玩笑,我说最近有什么新闻啊?有啊,他一下子就震惊起来了。最近贝克汉姆绯闻缠身啊!最近的教练有点烦呢!我真想煽他一个耳光,你说你整天搞这些玩意儿。我说你到复旦大学这样的学校来,你那么多有用的东西,你天天搞这些无聊的东西。我们现在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年轻人了,某某明星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他的新著是什么?他是什么颜 色,他喜欢的新著跟你什么关系?这就叫知识的无用、无聊和无趣,一个人如果在这样无用、无聊和无趣的事情里打转,时间长了,你自己也会变的无聊和无趣,更可怕的是他的生命浪费了。
所以荀子讲过一句话,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你不知道并不说明你就不是君子,你知道也不一定说明你从此就不是小人了。你知道某一个明星他的新著是什么?你就能成为君子吗?你不知道他的新著是什么,你难道你就是小人嘛。所以这一类的知识,完全可以弃之不顾,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价值判断力,你要知道是非,善恶和美丑。所以孔子比我们高明,不是他的知识比我们多,而是他的判断力比我们强。人的境界也不取决于他的知识的面有多大,而取决于他的价值判断力有多强,这才是最重要的价值判断。什么是价值判断力?我说就是是非、善恶和美丑的判断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你比如说,有一天有一个人问孔子一个问题说,孔先生,人死了以后还有没有知觉啊,人死了以后有没有鬼啊。就这个话题。孔子怎么回答,要不有,要不没有吗?孔子的回答是,不能说。那个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能说啊?孔子说,我们既不能说人死后没鬼,又不能说人死以后没鬼。说人死了以后没鬼,会导致父母去世以后,子女随便处置父母的遗体,没有鬼嘛!死了以后就随便遗弃嘛,对父母遗体不敬吗?这不不好。说有鬼好不好,也不行啊,说有鬼,那子女一定会这样想,父母死了以后,虽然死了,但是有鬼啊,鬼在看着我们。为了让鬼高兴一点,我们把家里头很多财产都拿去陪葬,结果影响了活人的生活质量。这孔子给我们提示一个什么问题?就是任何一个事实的背后它一个样价值,所以你讲话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不要去损害价值,我们今天的很多人在这一点上有很严重的缺陷。
从普通的老百姓到专家学者都是这样的。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前一段时间,我回到我的母校安徽师大,我的老师大学的辅导员老师给我一本书。我把这本书翻到一个表格,这张表格讲到了什么呢?是一个比较性的表格,一个是杨振宁和翁帆结婚,一个是上海的某一个大学教授嫖娼。这个在网络上有很多讨论,然后我们老师就把这两个事放在一起,用8个指标来评价一下,我们老师特别认真。比如说,是不是出自爱情,是不是违法乱纪呀,是不是钱权交易啊等等,8个评估指标。实际上这个事情已经不需要评估指标了,假如让我们来判断,你觉得杨振宁和翁帆结婚,你觉得该不该支持啊!毫无疑问,你应该支持。教授嫖娼,你该不该支持啊?你毫无疑问,不应该支持。
但是我们老师为什么研究出这个表格来,因为他在网上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他通过8个指标以后,他得出的结论是正常的。就是说杨振宁结婚我们应该支持,教授飘娼应该反对,这是毫无疑问。
但是网上的是什么结果呢?他在网上统计的结果是65%的人认为杨振宁结婚是不可原谅的,还有将近20%左右的人认为杨振宁结婚是不对的,但是我们也原谅他,赞成杨振宁结婚的只有15%。我们的国民的判断力就是这样的标准。
然后对于教授嫖娼,网上的评价是什么?网上的评价,根据网上的网友的统计结果?92%的人赞同的教授嫖娼的。你可以看看我们的国民的整体的价值判断力,这个价值判断力真的是非常非常糟糕的。
美国的911事件发生以后,国际上有一个说法,911事件导致两个民族,名义受损,一个阿拉伯民族,这点我们可以理解,因为那些恐怖分子都是阿拉伯人,阿拉伯民族爱好和平,阿拉伯民族不是恐怖民族,但是这一帮人做了,所以他们的名义上受损了,他也真的受委屈了,但是有道理。还有一个民族名义受损,中华民族,一点道理也没有。为什么?实在想不通,这事和我们无关,炸的不是我们,被炸的也不是我们,我们凭什么名义受损呢?因为这件事情发生以后,中国的网民,无论在虚拟的世界里面,还是现实的世界里面,一片的叫好之声。当时上海的很多大学的学生,当天晚上都走在大学校园里庆祝,全是支持恐怖主义的,炸的好。所以我刚才讲了,复旦大学的教授讲了,中国现在的话语权不但没有增强,反而减少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缺少基本的价值观,一个支持恐怖主义的民族,他能在这个世界上有话语权嘛。这太可怕了!
美国后来发生了一次校园枪击案,一个韩国人拿枪杀死了32个同学,最后自杀,这是一个多大的悲剧啊!这个事儿传到中国,而且一开始人家说这个是中国人,你知道中国的网民怎么反应的?高兴啊,叫好啊,网民就开始疯了,这个人是一个民族英雄,我看下面留言是民族英雄。下面还有一条,他不止是民族英雄,他就是我们的民族魂啊,他一个人干掉了美国32个人。你说你这样的一种国民,这样的一种言论,在网络上流行,你在多大程度上损害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名义啊!你让别人怎么样来判断咱们中国人的道德良知呢?后来人家证明是韩国人,韩国人怎么反映的呢?其实不是韩国人啊,这个人已经移民于美国了,他就是韩国的血统。韩国总统道歉,韩国大使馆道歉,韩国大使馆道歉,老百姓守夜,几天几夜为死难者守夜。
我们老觉得韩国是一个小国,我们是一个大国,可是在这件事情上谁小谁大?所以我们中国人今天最严重的问题是缺少基本价值观,不知道是非、善恶和美丑,这是普通老百姓。
专家学者怎么样?有时候更糟糕,清华大学有一个学生糊里糊涂地跑到公园里去用硫酸泼那个狗熊,这是几年前发生的事了,对吧?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事儿,这个学生当然也有问题,学生的问题也就是缺少是非吗?这个事儿发生以后,讨论特别有意思。大家都知道这个事不该干,为什么不该干呢?有人就说,因为狗熊是国家财产。你说这话,这老百姓的判断力有多差,因为狗熊是国家财产,就该干,那如果狗熊在野外生长那就该干了,他缺少这种基本的对生命的尊重,对动物的尊重。这一点在孔子的时代就知道尊重动物了,就知道爱护动物了。孔子家里的一条狗死了,孔子找子贡去埋掉,而且一再叮嘱他,一定要好好地把它包起来埋掉,千万不要轻视。可是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怎么对待动物的?这个学生。
后来专家们出来就更糟糕了,这个学生为什么干这个事儿呢?专家有一个讨论,因为他有精神病。很多的心理专家,在公共的媒体上说他有精神病,你说这个专家是不是混帐,一个大学生一时糊涂干了这个事儿,他烧坏了一只狗熊,但是你专家在公共媒体上你说他有精神病,你想这个大学生还那么年轻,按能找对象嘛,还能找工作吗?你说他有精神病,他连个对象也找不着,工作也找不着。他杀害了一只狗熊,你这个专家伤害了什么?你伤害了一个人。后来媒体报道,就这个大学生家里是单身家庭,他跟他母亲在一起生活,父亲和他母亲离婚了。那专门们就更严重了说,你看,我说他是精神病吧。因为是单身家庭长大的,所以成长的环境不健康,因此他就心理上有疾病,所以他干了这个事儿。你看看我们的专家多糟糕啊,我们的专家在讲这个话的时候,他就不明白,他就没有想到,我们这个社会里面有多少人是在单亲家庭里面长大的。有多少人现在正在单亲家庭当中成长,还有多少人将来有可能在单身家庭成长。你在公共媒体上这么一说,所有的单身家庭,长大正在成长的,将来成长的,都有可能受到歧视啊!
所以我说,我们今天很多的专家,有专业,有知识,没有什么?没有价值观。他不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他不知道什么话该在什么地方说。我们有人会讲了,那单身家庭确实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啊,没问题。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单身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不利,首先它是一个统计学上的概念,统计学上的概念,不能说到具体的人。具体的人会有差异的。我后来写了一篇文章,我说孔子就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孟子也是单身家庭长大的,没有精神病的,这是第一。
第二,像这样的结论,你可以在专业的杂志上发表,单身家庭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有哪些不利,从专业角度上说,你不能在公共媒体上大肆宣传,因为 有那么多的单亲家庭,我们今天在座的也有。我如果在上面讲,那个小孩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吗?所以他就这样嘛,你听了你舒服嘛。身边的人如果知道你是单亲家庭,你就会这样看着你,你也会得病的。你只要有矛盾,人家说你是精神病,太混帐了,所以我们的专家经常会说这样混帐的话。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有一个教授,几年前还是政协委员呢,说是北京的交通很拥挤,人员也很紧张,住房也很紧张,怎么办呢?把一部分人赶出去。怎么赶呢?以后对进京人时行甄别制。有些人有资格进北京让他进来,没资格就不让他进来了。在现在中国竟然还有人提到这种观点?所以鲁迅先生曾经讲过,在中国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活在什么年代,我看了这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这个话,我真不知道中国活在什么年代?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中,我们不是帝国,不是皇权,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有人提出对进入北京的人民实行甄别志。有的人民能够进来,有的人民不能够进来。有的媒体就问这个老太太,这是一个老太太,是一个教授。说为什么呢,有些人不能进来呢?她说,有些人是北京不需要的,有些人也不需要北京。你看这叫什么话,这不是人讲的话。有的人需要不需要北京,他用不着你来判断,他如果不需要,他自己会走。他如果留在这儿,证明他需要,这个由他自己来判断。其次,有些人是北京不需要的,所以就把他赶出去。你知道这里面包含了一个什么样的野蛮的观念,你知道吗?这个野蛮的观念就是根据一个人的能力来决定他公民的权利。这也太野蛮了,这是中世纪的观点,奴隶时代的观点,根据人的能力决定他的权利。你可能听了这个话以后,你觉得那我没有关系,我有能力。为什么?因为我有文凭,你不要认为是这样。
我们来做个判断,哪些是北京不需要的?首先离退休人员北京人员不需要,赶出去。后来果然就有一个北京的某一个博士就提出来,把离退休人员赶到郊外去养老。真有人提出来了,这些不需要。哪些人不需要赶出北京,我也在想,北京不需要,哪个地方需要呢?你北京不需要,我河北为什么就需要呢?你北京不需要,你赶到我们石家庄来吗?我又不是离退休人员,我还有大学文凭,我总是不会被赶出去的吧。那我告诉你,任何一个人,你敢说你是需要的吗?我就敢说,我用一分钟都不需要,我就敢说北京连张老太太都不需要。你相信不相信呢?我就不相信这一个人大的张老太太坐火车离开北京以后,回头一看灯都黑了。我还能用一分钟的时间来证明,中国都不需要她,我不相信她去美国以后,中国就不发展了。我还不相信地球一定需要她,我们把她送到月球上,我相信地球还在转。所以,她提出这种说法,一个大的北京针对任何一个具体的对象,每一个具体的对象都可以是北京不需要的。
毛泽东去世了,在北京去世的,我们中国照样搞啊,邓小平搞改革开放,搞的更好啊。你谁能说,哪个地方就一定需要。所以,张老太太这个就说明什么呢?我们只要想把你赶出去,我们总有理由,因为是你不需要的,我们的学者现在还在说。所以美国人老说我们没人权,我就怀疑这一帮学者们是不是跟美国串通好了,当成他们攻击我们的把子。
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都不能进北京了,你有什么人权。今天这个事儿为什么讲,因为我这两天又看到一个报纸。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搞了一次调研,感觉人口多了,提出一个对策,什么对策呢?把低端人员挤出北京,吸引高端人员的同时,把低端人员挤出去,吸纳低端人员较多的企业,强制淘汰出局。北京经过这么多年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是张老太太的思维,一个国家的首都,人大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北京是人大啊。我都怀疑他对得起,对不对人民这两个字啊!难道低端人员就不是人民吗?所以,我们说中国现在缺少的价值判断力,从普通老百姓到专家学者,到人大。人大是什么?在国外就是议员,议会。
我昨天看报纸有一个作者就讲到了,如果有人在西方国家敢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是学者他会身败名裂,如果是政治家他要辞职,如果是议员,他同样他必须道歉,然后辞职。
所以我说,我们中国现在最缺的就是价值判断力。所以孔子说,培养人,有情怀之外,第二个就是观,观就是判断力,非常非常重要的。时间有限我跳着讲了。
还有第三个就是群,和而不流,群是什么?把人培养成有群体意识的,有公共意识的,能维持公共的,而不是个人的一己之私。我的理解是合群、协群、导群。首先要合群,你不能孤僻,不能老是在人群里面老是跟别人有矛盾,这是合群。然后还要学习要善于组织群众,然后还要有引导力,要引导群众。因为孔子所进行的教育是基因教育,合群而不是随波逐流,解释就是合而不流,你是你要学,但不是谋取私利,导群,但不是专制独裁。所以,你看孔子一生的理想,他从来不离开人民,不离开群众。所以我在央视讲孔子,我就讲到一个问题,我说,孔子一辈子,鄙人,但是他从来不鄙事,孔子绝不隐居。有一个隐士讽刺他说,天下都已经这样了,你还想改变它,你还不如来隐居。孔子怎么说的?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我是人,人就应该生活在人群之中,就要勤奋,就要生活在人群当中,就要解决人群的问题,就要解决这个问题。正是因为有问题有矛盾,所以我才来解决这个矛盾,所以孔子是主动地把群体,把社会带出来介绍,这就叫群。
你看他的影响,有一天他的两个弟子,一个颜回,一个子路。陪着他座谈,谈到他们的志向,子路问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谈谈您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不就是群吗?还有一天子路问孔子说,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君子?孔子回答了三个境界,第一修己以敬,修养自己,然后怀着一个敬意来面对这个人世间,面对这个人群,你任何人对任何人,包括对物,都有一个敬意,这是第一个境界。第二个是,修己以安人,修养自己,安顿他人,这不就是群吗?什么叫修己以安人呢?这个人就是指和你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人。你在家里你要安顿好父母,你在家里要安顿好子女。兄弟姐妹既然是你的兄弟姐妹你也得要对他有一个交代,有一个要安顿,对他有一个帮助。朋友既然是你的朋友,他有问题,他有困难,你也应该帮忙,你在单位有领导,你得对上级负责,同时也要对下级负责,这都叫安人呢!你做企业的,你要对消费者负责,你就不能对这些形象损坏,你要不修就会有人恨你,你能走的远吗?他走的快,但是走的远吗?没了。
所以,群非常重要,孔子就告诉我们,要生活在人群当中,要从群中谋福利,谋利益。要合群,要协群,这就是群。
最后还有一个乐,孔子讲的爱人有三个地方,就是三句话,节用而爱人,凡是人皆需爱,爱君子学道才爱人,三个爱人。还有一个,第四个,泛爱众,实际上也是爱人。这都是群,在一起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爱,而不是恨。
最后一个是怨,怨而不怒,把人培养成永不满足,永不固步自封的人,在清醒的同时,又能保证自己的独立见解,有个人的立场。批判社会却并不仇视社会,批评人性的弱点却并不反人类。恰恰相反,对人类是有帮助的。
这就是几的兴观群怨,记住这四个字,我今天讲的核心也就是这四个字。孔子的教育核心也就这四个字,一个人有了情怀就会爱社会,一个人有了观察力和洞察力,他就会有价值判断,有是非,有善恶。一个人能够协群,能够导群,能够合群,他就能为群众谋福利,一个人有了怨,既能合群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一个人同时具备兴观群怨这四个字,这个人就是一个大人,就是一个君子。这个国家如果有太多这样的大人,这样的君子,这个国家就会充满希望,这个国家这样的大人少了,这个感觉就会充满威胁。教育就是培养大人的,教育就是培养君子的,教育就是让我们兴观群怨,培养我们做到这四个字的。
谢谢大家!
速记公司:石家庄泽宇速记
第四篇:读鲍鹏山《迷悟之间》有感
以飞扬的文字追逐古人的寂寞
——读鲍鹏山《迷悟之间》有感
华池县实验小学 温世强
此书为学者型作家鲍鹏山的经典历史随笔,上至先秦圣哲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屈原、韩非等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下至两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的文人,“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切入历史,切入人性;充满逻辑的力量、诗性的力量、思想的力量。讲述得犀利辛辣、又不乏细腻温情。是一本线索完整的品人录。
阅读完此书,不得不被鲍先生熠熠生辉的文采,气势如虹的论证,恣肆汪洋的文思,还有那不时出现直抵心扉的真知灼见所折服。
圣贤们都是与时代拉开距离,他们或留恋前朝,或超前时代,他们的知音都不和他们同一个时代,于是就把他们的寂寞留给了那个时代,然而他们的思想却绵亘千年,化成了民族的潜意识,深深根植于我们的心中。也许是应于那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不仅仅思想,他们也都活成“圣人”的模样。不论是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还是孟子“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或者是庄周梦蝶,击缶而歌。或仁爱,或大义,或超脱,他们圣人的形象穿过层层历史迷雾,越发清晰,令人敬佩。不过把这些圣人称之为“哲人”,在我眼里却是值得商榷的。心目中的哲人一直是那个大白天提着灯笼寻找自己的苏格拉底。哲人总是寻思生存的意义,世界的本质,和自己的存在,他们不太关心政治。而我们这些先秦诸子,他们都是在乱世中想用自己的理论辅佐君王,从而匡济天下。不论是执迷旧王朝的昌盛,提出克己复礼;还是提出治国如烹小鲜,小国寡民的天真构想,失败是他们一样的宿命,所以他们应该是寂寞伟大却不成功的政治家。然而不成功让他们更有悲剧色彩,也更深刻,趋向另一种永恒。
没有研读过他们的原著,只能总结一下鲍先生眼里的圣贤们。
骑着青牛出关,留下洋洋洒洒五千箴言的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治国方略。他洞察人世的灰暗,奉行“不敢为天下先”的处世哲学。随物赋形的水在他眼里成为生存的最高智慧,正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独来独往,不吝去留的庄子,对于权贵他一而不党,超凡脱俗;对于苍生,他却心怀悲悯,喋喋不休用一个又一个预言,教给世人如何在乱世中自我救赎。
一生都在礼崩乐坏的世间奔波的孔子,一心一意想寻找明君,恢复周礼实行仁政,来拯救苍生于水火。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悲壮却最具有知识分子的道义与使命感。“大德者不官不王,充满浩然之气”亚圣孟子,一身铮铮铁骨,响当当地掷出了“民贵君轻”。然而作为人性善德拥趸者,他还是对君王抱有幻想。“内圣外王”的一厢情愿,使他在那个合纵联横,强权当道的世间,注定是个孤独者。
师从荀子的韩非子,以荀子的理论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相信人性恶,而且对它更没有信心,因而用权势来达到统治的意愿,法势并治。只不过他的法是屈于权力的法,尊君抑臣带来不受约束的君王权力,断送了强秦也断送了自己。
平民出身的墨子具有侠客气质。他提出“兼爱”反对礼的等级尊卑,提出“尚贤”反对亲亲贵族世袭,以战反战,以守反攻,背周道而用夏政。
屈子在他眼里“政者,正也”,容不得一丝玷污。他自投汨罗江,乃是对世人和自己的不宽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成了千古喟叹。
正如作者所言“一个真正的读者,是永远把情感与思想的历练放在第一位”。人一旦放弃了思想,就只能是工具性的存在。那么从这些先秦诸子,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呢?那就是文化要以社会批判为天职,知识分子应该是人类基本价值——理性、自由、公平的维护者。
第五篇:《鲍鹏山品水浒》读书心得
过有奔头的生活
——《鲍鹏山品水浒》读书心得
从小就常听人说起中国的四大名著,可惜我只囫囵吞枣般读过《红楼梦》,其他三大名著我只是零零散散的读了一些。《水浒传》中,我们比较熟悉的人有宋江,武松,林冲,李逵和鲁智深,没想到鲍老师就以我们耳熟能详的五个人向我们解读水浒,让我这个文学素养不高的人对这部名著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感悟。难怪说,看不懂《红楼梦》就读《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看不透《水浒传》就读《鲍鹏山品水浒》。
这五位好汉与我记忆中的印象有出入的是宋江,因此我就格外关注他。在我印象中宋江是个大慈大悲有大智慧的儒雅君子,可是按照鲍鹏山老师的分析,他是个有大格局,大算盘的人,有野心,有抱负,却也是个没心肝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的小人。就这样一个想要忠孝两全的伪君子居然受到各路好汉的膜拜,却是不得不令人佩服的。只是我很好奇,一个小吏,一开始居然就在江湖上有那么好的名声,是怎么回事呢?那时的交通可谓是落后的,步行、骑马或坐马车,通讯也是相当落后的,可是他每遇到的好汉都要翻马下拜,他固然有笼络人心的非凡手段,也是在被好汉认可的前提下,否则他做什么都是徒劳的,甚至都没有做的机会。
他在小县城郓城县只是一个小吏,末流官都算不上,他能有多大能耐呢?原来,他利用别人对他的信任干了一件利己的大事,救了晁盖,从而有了好名声,这为他一步步登上老大的位子奠定了基础。可是我很奇怪,这样一个背信弃义的人,屡次做下伤害朋友的大事,怎么会有好名声呢?在现今社会他绝对是个坏人,被朋友唾弃的小人。可是在那时的社会,他是人中豪杰,是英雄,是各路好汉心里的“及时雨”。可见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往往看他在什么环境里,处于什么关系中。
作为梁山的第三代领导人,我们自然的就会把王伦,晁盖和宋江三人进行比较分析。第一代领导人王伦,无疑是个下三滥的小人物,只是苟且于眼前的生活,有钱喝酒吃肉,没钱再去打家劫舍,这样的日子纯属今日有酒今日醉,现今的不少人依旧是这样的生活。晁盖呢,是个有正义感,品行端,能容忍人的好汉,他可以在自己的天地里有所作为,却做不了领导者。有事,他就干,大多也是能干好的,比如他千里奔波救宋江;没事,他是不会想事干的,找事干的。如果社会是所学校,他充其量做一个班的班主任,而宋江注定是要做校长的。宋江很有野心,有雄心壮志,有筹划,有步骤,他对学校的未来发展都有通盘的考虑,他总想着如何把学校做大,做强,如何让老师们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做更好的自己,更好地服务学生。他能广纳贤才,知人善用,他天生就有超强的治人本领,泼皮李逵,居然对他忠心耿耿,即使最后被宋江用药酒毒死也心甘情愿;还有忠国爱家的卢俊义居然也被他降服住了。各路好汉,能被他降服已属不易,居然唯命是从,该是多大的能耐和手腕呢?
义气冲天的宋江,为了朋友成为了逃犯,被赶出了体制,令人可敬,却也是出于私心。宋江只是一个小吏,政治、社会地位相当卑下,而一个人一旦做吏,一般情况下就不能再做官,这种制度实际上已剥夺了宋江继续向上发展的可能性。于是宋江救了晁天王,他为自己赚取了好名声,赚取了立足江湖的雄厚资本。然后他用尽心思,耍尽手段,笼络人心,壮大队伍,扩大势力,最终只是为了能体面风光的回到体制内。可是社会依旧,体制不变,进出之间区别在哪里呢?天罡地煞,散了,死了,埋了,都没了;谗臣贼子,一个一个还在朝廷作奸作恶,作威作福。可见,宋江的格局还是不够大,境界还是不够宽,逃来逃去还是想要被人管。这往往也是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在自己的小天地折腾还是不够的,还想要被更多的人赏识和认可,这就是所谓的追名逐利吧。
人生要有一个奔头,才有意义。正如宋江和吴用等人的再三商议,梁山好汉今后生活的奔头在哪里呢?我也在搜肠刮肚的替他们谋划着,按鲍老师分析仅凭梁山的势力是无法推翻旧王朝取而代之,而长期蜗居此处又不是长久之计,朝廷不会坐视不管的。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那也是不现实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多么悠然,民风多么淳朴。英雄最大的成全或许就是冲锋陷阵,战死沙场,只是像宋江那样被赐死,他还不忘拉着李逵一起被赐死,实在让人唏嘘不已,所谓兄弟不求同生但求共死。唉,李逵不负宋江,宋江不负朝廷,而朝廷呢?
无论做什么,在体制外的宋江活的更像样一点,而千方百计接受招安后的宋江却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他好像无形中被人套住了,他不再是振臂高呼的英雄,而只是听命于人的唯唯诺诺的普通人。
其实无论是处于体制内的人,还是体制外的人,都要做好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做更好的自己。现今社会,我们要不断完善自我,做好自己,有实力,才有话语权,才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更大发展的空间,才是有奔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