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管理阅读心得报告591701018
「創新管理」閱讀心得報告591701018 張文昌
書名:「中國人的管理行為—實務篇」曾仕強博士著
前言:中國人的管理行為特性
一、西方重視「二構成一」,東方體認「一內涵二」
二、「二構成一」以「個人主義」為基礎,強調個體對立,形成「制度化」,透過「多數決」與「談判」來決定「是非」,建構「制衡」機制。
三、「一內涵二」產生「圓滿重於是非」的人性化管理行為,「是非難明」「道可道,非常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過猶不及」,以「交互主義」為基礎,既非「個人主義」(西方)也不是「集體主義」(日本),而是在兩者中找到適當的「分寸」的太極行為。
四、太極行為源於人性,以「中」為「體」,以「和」為「用」,「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庸),不同於西方(尤其美國)重視個人權益、獨立自由,與日本的「上級生」精神,既要堅持原則又能和諧相處,「致中和」才是真正圓滿。
五、中和行為的特性:
(一)「不執著」:「變鬼變怪」vs「創新應變」
(二)「不受管」:關鍵在「需要」
(三)「愛講理」:「合情合理」「合理合法」才能「管理合法化」
六、綜合結語:一切求合理
第一章 基本的理念
問題與討論
一、和諧絕非討好:
個案:王先生來了,主人李某招呼他坐下,順口問他:「喝點什麼?」
王先生循慣例回答:「隨便!隨便!」
問題:李某應如何因應?王先生可能有什麼反應?有新變數時,如何調整?
二、看開而非看破:
個案:A單位主管出缺,甲、乙、丙都有意爭取此一職位,三人實力資歷相當,且無意跳槽,都採取「不爭之爭」策略。
不久,乙獲晉升,甲丙落選,老闆分別安慰甲丙:「原本要升你,不料有一些流言,才臨時改變,希望你不要灰心」,「只要好好工作,以後還有機會」。
三、圓通絕非圓滑:
個案:朱先生經營小型零件工廠,他擁有一部國產車、一部進口車,但他堅持,到本國廠商接洽生意一定不開進口車。
他的理由是,本國廠商採購人員多是老闆親戚或親信,看見他開豪華進口車則會想到他賺了他們很多錢,因而殺價,而外商公司採購人員看到他開進口車,會對他公司的財務有信心,對公司有所交代。同理,朱先生碰到銀行界朋友便說自己公司獲利能力強,但遇到稅務界朋友則抱怨自己運氣差、賺不到錢。
問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朱先生有沒有必要這樣做?圓滑與圓通有何不同?
四、尊重而不盲從:
個案:作者常向總經理們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說什麼員工都百依百順,你覺得如何?」他們都會回答:「不好,我遲早會被他們害死!」 再問另一問題:「如果你說什麼,幹部都有意見,你覺得如何?」他們馬上回答:「那怎麼行,存心搗蛋,那還得了!」
問題:總經理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幹部?部屬要表現出什麼樣的行為?
第二章 工作的原則
個案與討論
一、流汗不流血:
個案:農曆初五清晨,王董事長率幹部拜天公,第二天,有一個作業員在工廠跌了一跤,附近的人不去攙扶他反而笑他「活該」。再過兩天,又有一個同事在原地跌倒,手上的物料飛散打到附近的人,迎面而來的領班,被打得眼角出血送醫急救。問題:作業員跌跤,為何旁人幸災樂禍?如何確保流汗不流血?
二、做事不坐牢:
個案:銀行發生鉅額冒領案,經理和承辦人員都要坐牢。承辦人員認為「我自己並不想這麼做,是經理指使的,我只是服從而已」很多人不接受他的辯解,認為「你如果不做,經理會牽著你的手去做嗎?」
但我們又常高聲朗誦「服從為負責之本!」
問題:主管若命令部屬做出違法的事情,部屬應採取什麼對策?
三、賣力不賣命:
個案:上月公司派五位同事去受訓,回來報告心得卻引起大家許多質疑。
王君談到「時間管理」說「上班時間不等於工作時間,有人都在打混,我們應把八小時作合理有效分配,善用每一分鐘」。李君談到「良好工作態度」說「任何人應表現能幹、肯拼的精神」。
焦君提到「中國人的民族性」說「中國人特別重視感情,只要動之以情,就會為知己者死」。
劉君受品管訓練強調應追求「零不良率」。
龔君轉述「老闆要求大家努力增產,每人增加百分之五產量,結果一下增加百分之十,老闆更加生氣,抱怨大家平日偷懶」。五位同事所提的重點引發的爭議都不脫一個原則「賣力不賣命」,要員工賣力可以,賣命呢?免談!問題:為何大家對五人的報告多所質疑反彈?
四、爭氣不爭功:
個案:新舊總經理交接,王董親自主持,對於舊任張總表達肯定,並推崇新任李總的經驗能力。
張總致詞時與平日判若兩人,表示因過去重視績效對某些同仁疏於照顧,希望大家多包涵,以後仍在本地任職,以後見面機會多請大家多指教。
李總致詞時誠惶誠恐,深怕大家不能接納他,偶爾添加一點幽默,贏取眾人好感。
問題:為何交接典禮大家差不多都要說些如此這般的話呢?功沒過存是真的嗎?
第一章 基本的理念
結論要則:
一、和諧絕非討好:
(一)聽見隨便,馬上提醒自己保持警覺,千萬不能太隨便,以免引起對方不滿,反而害了自己。
(二)和諧可以免除許多不必要的猜忌和懷疑,對人際關係很有幫助。
(三)和諧不能存心討好,也不能掉入和稀泥的陷阱,必須用心體會,仔細調整,以求合理。
二、看開而非看破:
(一)人不可看破,一旦看破就失去了積極努力競爭的原動力。一個人不可看不開,否則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就算一時成功,後面的路也走不過,因為不可能沒有挫折。
(二)看開不是看破,看破一切,就察覺所有一切都是假的,明知是假在未破之前仍是真的,叫做看開。
(三)看破的人流於「不爭」,群體就不會進步。看開而不看破,是「不爭之爭」的最佳原則。
三、圓通絕非圓滑:
(一)將心比心是圓通的先決條件
(二)圓通絕非圓滑,圓滑等於自斷後路
(三)不要完全排斥或放棄推、拖、拉,以免勿將圓通當作圓滑。
四、尊重而不盲從:
(一)部屬最好自我反省,為什麼上司不喜歡聽我的意見?
(二)上司不要責怪部屬有意見不表達出來,卻應該自我反省為何他們不講出來?
(三)雙方面都各自反省而無不當,上司就可以放心地讓部屬表示意見。
第二章 工作的原則
結論要則:
一、流汗不流血:
(一)容易進來的錢也容易出去,守不住的錢常常害人害己。
(二)有時不小心或不得已而流血,應該極力避免以維自身安全。
(三)流汗不流血應視為工作安全守則。
二、做事不坐牢:
(一)做事可以,但絕不能違法坐牢,對自己有利也不會危害主管。
(二)上司命令自己要衡量應該服從到什麼地步?才不至於因盲目順從而害人害己,服不服從的判斷應以把事情做好為基準,而非討好上司。
(三)坐牢是一種自作自受的惡果,即使受冤枉,自己不夠謹慎也是責無旁貸。
三、賣力不賣命:
(一)中國人應賣力工作也應保命,保命才能繼續賣力,所以賣力不賣命。
(二)賣力到什麼程度自己決定,後果也是自己承擔,金錢並不能完全評量,對得起自己,不浪費生命才是賣力程度的依據。
(三)訓練有無效果要看能否付諸實踐?否則空說無益,即使聽進去也用不著。
四、爭氣不爭功:
(一)好聚不如好散,留下以後好見面的餘地。
(二)交接典禮的訊息解讀,要看個人本事,不要心存成見,才能對未來情勢有所研判因應。
(三)功沒過存是不爭事實,每一件事先想可能的後遺症,作可行性分析,才不會得不償失。
第二篇:创新管理报告
《创新管理》课程报告
姓名:胡慧玲
专业:地信122班 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创新管理的简单认识
摘 要: 管理创新是第三次产业革命之后,管理学革命的必然结果,是第三次产业革命之后实践的产物,现在反过来又成为指导管理实践的理论和措施。正确认识管理创新的作用、地位和价值,有助于正确运用管理创新指导实践。运用理性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方法对这些方面给予确切的理性规定,从而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实践加以引导。
关键词: 管理创新的作用;管理创新的地位;管理创新的价值;地理信息系统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并且作为一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创新管理的理论基础性和实践重要性。谈及对他的体会就得从他的源头和原理入手。管理创新(Management Innovation)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创造是指以独特的方式综合各种思想或在各种思想之间建立起独特的联系这样一种能力。能激发创造力的组织,可以不断地开发出做事的新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所谓管理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管理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人类有了语言,有了简单的社会分工,简单的管理行为因此而发生。管理伴随社会的向前发展而不断进步,其理论、方法、手段不断推陈出新,即不断地创新。但管理也同任何事物一样,有着“产生——成长——衰老——消亡”规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消灭管理,管理工作者是自己职业的掘墓人。
例如,一个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它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到其生存和发展。企业花费很大精力研究提高质量的措施,建立规模庞大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惜重金聘请质量监督、检查人员。由于质量管理体系发挥日益强劲的作用,由于质量管理人员高水平的工作,使得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甚至消灭了不合格品,企业效益和市场份额大增。质量管理的目的已经实现。这时,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成了多余之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注重的重点发生转移。质量管理体系完成其历史使命,必须予以解散,专职的质量管理专家纷纷“下岗”,质量管理工作者用自己的有力的砸碎了自己的饭碗。在经济发达的社会,工序的更新、产品的换代、职业的变化以非同寻常的速度进行着。企业也好,企业中的员工也罢,如果不能具备时间序列的前瞻眼光,不注意创新思维,都不会有光明的前途。创新的总方向是线性的,单项的创新又是发散的、阶段性的。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内,衡量创新要用不同的尺度。“减人提效”是管理者公认的提高管理绩效的手段,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要按不同的力度加以操作。
人类社会初期,管理由结绳记事开始,管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劳动手段的复杂化,项目不断增多,管理者的队伍亦随之不断壮大。如果,在管理产生的初期就大力推行“减人提效”,生产就不会壮大,社会也就不会发展。管理的强度沿着正态分布的曲线,从左向右由低向高,再由高向低。生产对管理者的需求,也是又少到多,再由多向少发生变化。管理水平亦不可简单地跨越阶段。管理由简到繁,管理行为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设立繁杂的职能,配备各专业的人员。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使得管理流程不断合理化,大量问题得到解决,这时便不再需要那么多的机
构和人员了。这是个递进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对管理有不同的需求。
而如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直接管理企业,造成职责不清,管理行为重复而低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简政放权、政企分开等一系列措施,目的是国家腾出精力搞好宏观经济的整体调控。这就要求企业把内部管理抓得更细,企业管理的任务更加艰巨。但是,在旧体制下形成的等、靠、要等懒汉思维之惯性依存。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习惯于“上行下效”。国家提出“宏观调控”、“抓大放小”,企业也跟着照喊不误。国家把管理权下放到企业,企业又下放到基层,基层下放到班组。层层只想“抓大事”、“宏观调控”,细致的管理工作没有人愿意去做了。这就造成了管理的弱化。作为管理工作者,绝不能人云亦云,否则你就是传话筒,所做的工作将会毫无意义。管理者不仅仅是领导决策的执行者,更重要的是应该做好领导的参谋。管理者占据不同的岗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集思广益的集合效能产生巨大的合力。设想,如果某个企业所用的人员都是鹦鹉学舌式的,决策的思路就会很狭窄,就很难有所创新,有所进步。企业管理的创新是各个环节的创新,诸多创新共同构建整体创新。
管理创新是一个由思想到实践的全过程,首先作为一个创新思想是对管理存在的能动的反映。管理创新首先作为创新意识又是属于管理意识的范畴,从先进和落后角度来分析,管理创新是先进的管理意识,是对原来管理思想的批判地继承和辩证地否定。管理创新是在一定的管理存在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是对管理存在高层次的、本质的反映。管理创新反映管理存在这一基本功能,决定了管理的历史性和具体性。社会的管理存在、管理活动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作为对管理存在、管理活动之反映的管理创新意识也必然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管理实践的性质和水平不同,管理也就不同。总之,管理是历史的、具体的,因而,对管理不能作抽象的、超历史的把握,只有把它置于它所赖以产生的具体的、历史的条件中,才能真正理解它,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管理创新的价值评价实质上是对管理创新的作用的一个质和量的分析。价值问题本来是哲学研究的一个专门问题。现阶段技术创新的价值和管理创新的价值已成为热点问题。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的程度,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
从质上证明管理创新是否有价值是较容易的。如果管理创新方案能使系统优化,说明是成功的、有价值的。从量上来证明是有难度的。从量上证明是用来说明管理创新方案优越性的程度,合理性的程度。我们对管理创新的方案要更多地从量上来进行分析。这样可以避免决策的盲目性,保证选择的更合理性。
管理创新的目的和规律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认识的符合目的性是认识与人的现实需要相符合的性质和趋势。柯普宁说:“当人的活动产物同社会需要比较,并回答在何种程度上将导致实现人的目的时,就产生合理与不合理的问题,除此之外,说现实或思想是合理的与不合理的,那是没有意义的。”这也反映出了认识是将合目的性视作决策参考的基础因素。管理创新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即指二者在决策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它们不能分割而孤立思考。目的与规律
不一致,这个目的最终不能实现;管理创新的规律离开了管理创新主体有目的的参与,这个规律也没法发生作用。因此,要在实践过程中做好这两个统一。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认为这是增加经济竞争力的源泉所在。
主体理性常受到人的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制约与调控,因为,人一方面具有理性思维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具有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存在。人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统一就构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和人性结构。因此,管理创新的决策既要体现和符合人的理性要求,又要体现和符合人的感情、心理等非理性的要求。在管理决策过程中,合理是在合情允许范围内的合理,任何合理都要考虑人的心理承受力,否则,即使是合理的管理创新决策也得不到支持。它虽然在理论上合乎逻辑性、规律性,在实践上合乎某种形式化的规则,由于它超越新旧转换、理论和实践转换的承受度,不能激发管理系统中人的积极性。反过来,如果决策过分考虑情感、心理等非理性因素而忽视或违背人的理性因素,那么这种管理创新决策也只能是缺乏特殊性的无创意的决策。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管理创新合理的决策是合情与合理二者的统一。合理性的决策既是考虑到了决策系统情感因素,又是充分考虑到了实践过程中客体系统的心理承受能力。
管理创新本身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运用普遍联系和系统论的方法综合考察目的与规律、战略与近期、合理与合情的关系,使理论和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近年,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经济的长足发展,城乡规划技术创新逐步具备了条件,GIS技术的积累、研究和实践也日趋成熟和完善。GIS技术提供了多层次和多目标的综合服务, 对于组织和管理地理空间信息的技术系统,它为城市规划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帮助,是城乡规划建设创新实践的技术基础,为城乡规划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GIS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为计算机数据管理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要积极主动学好专业知识,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同时发挥管理决策的能力,从而将所学知识切实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再谈管理、管理研究和管理理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1).[2] 佘诗刚.法国实施激励青年学者的政策与计划[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1,(3).[3]百度百科
致谢:
在此次报告的完成过程中,首先要对老师以及对此篇报告提出建议与意见的前辈致敬,再次也要感谢同学积极提供的一些创新管理的书籍资料。
第三篇:如何写管理创新报告
怎样写好管理创新报告
管理创新成果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第一,要有实在的创新实践
第二,要有实在的创新效果:解决了实际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写作解决什么问题?
1、明确写什么创新成果:在众多可写的创新成果实践中筛选,确定主题与命题
2、把创新成果写清楚、写生动,具有:
科学性,内容严谨 系统性,思路清楚 吸引力(愿意看)说服力(有道理)感染力(希望学)为什么要下功夫写好?
1、提高总经验的能力,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2、形成PDCA管理循环,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3、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与吸引力
第二部分的内容
一、创新主题的提炼与成果命名
二、创新成果主报告四个构成部分的中心内容与基本要求
三、背景部分的内容与写法
四、主要做法部分的内容与写法
五、内涵部分的内容与写法
六、效果部分的内容与写法
七、写作方面需要强调的几个问题 在内容方面:
解决什么问题要清楚—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实践性)具有一定特色—创新性
适应国内国际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时代性 突出重点与精华,能忍痛割爱 在步骤方面:
摆实际(问题、举措、效果)找亮点(突出的地方)做归纳(共性)定主题(视角)
重沟通(与上级 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
(四)组织形式
畅谈会、研究会、专家座谈会
四个构成部分:产生的背景、基本内涵、主要做法、实施效果 四个构成部分的具体安排: 四个部分的内容必须都有
全文具体内容与结构安排,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和写作需要,灵活处理 产生背景:针对实际,阐述清楚 基本内涵:简明扼要,准确到位 主要做法:重点突出,条理清楚
内容具体,图文并茂
实施效果:用数据说话,同先进水平相比
背景部分的内容与写法:
中心内容中是回答为什么:长处、不足处 “四要”“四不要“
要紧紧地针对成果题目,回答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一创新,不要离题 要把理由一条一条梳理清楚,彼此之间一重复,有一定逻辑,不要写乱了
要把理由一条一条表述清楚,让读者看明白,并且心服口服,不要匆匆忙忙,一条没有讲透彻就转入别的话题
眼光要看得高一些,充分说明它的重要性切性,不要仅仅就事论事讲理由
中心内容 :回答怎样做的
具体内容: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总体部署、规划、计划
组织领导
实施过程(步骤、阶段)
主要内容、工作重点
所遇问题、困难、矛盾
解决办法
典型实例
但因成果不同而有所不同
设置好题目,解决好从几个方面总结 创新成果的做法问题,做条理清楚、内容系统、合乎逻辑
突出重点、突出特点、突出亮点,不要硬性求全
具体内容分层次地一一表述清楚,不要毛毛草草、一个没有说清楚就转入其它的话题。
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想一想,外行是否能看明白。结合实例,生动活泼。
图文并茂,形象具体,同时也可压减文字。不要强塞理论。
内涵部分的写法:
什么是创新成果的内涵?是一个类似定义、概念。是对一个具体成果是怎样一个成果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可以先写主要做法,再写内涵,但是如果对成果有较深的思考,又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时,要先写内涵,再写主要 做法。
内涵的概括和表达方法:国际化,简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人本化。
效果部分的内容和写法:
内容要紧扣成果课题,分成几个步骤去写,注意社会效益。用数据说话,不能空讲效果,进行对比(企业自身、行业水平、国际水平)
写作时强调:
一切从实际出发,反映实际。
有主有次,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亮点、难点。有条理、分层次地阐述,不说则以,说就说明白。结合行业、企业的特点,把道理说清楚。专业术语要让外行看明白。图文并茂,形象具体。
提高成果的理论性,但也不硬塞理论。
企业怎样组织管理创新、培育创新成果、撰写好成果主报告
(发言提纲)
一、企业怎样组织管理创新——主要在决策层面
(一)创造企业开展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1、创新主体(企业家、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应具有谋划管理创新的思路。
2、创新主体应具有较强的能力结构,包括 :
核心能力——突出表现为创新能力
必要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增效能力——控制、协调、推进的能力
3、企业应具备较好的基础管理条件,如基础数据、档案资料、统计记录、信息收集、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标准等。
4、企业应营造一个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在良好的氛围下,人们才能思想活跃,创新点子涌现。
5、管理创新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具有介决问题、求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了介当今企业管理呈现的新趋势
(三)掌握当前本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确定主攻方向,突出创新重点
二、如何培育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主要在执行层面
与各种成果一样,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也需要培育,培育的基础首先要有管理意识和创新观念,即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具有内在的需求,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一)培育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要针对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进行培育。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要体现在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在管理理论、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人才等方面提出具有改进、创新因素,并有明显作用和效果的办法和措施上。
2、创新性原则
管理成果要符合管理科学原理,能反映一定管理领域的客观规律,结构、功能明显优于原来采用的管理方法,并达到或超过国内先进管理水平;应用国内巳有的管理成果,在实践中又有改进和发展的创新因素;国外先进管理技术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创造性应用。
如果成果的创新点已在历届参评、发表过,又无更为突出的内容,不要重复审报。
3、实践性原则 成果要符合国家经济技术政策、法规,体现国家指导企业工作的客观要求,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4、效益性原则
成果的实施,能促使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实际应用(截至成果申报时间),取得实效,并有科学的计算依据和量化分析。
5、重要性原则
即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抓住企业管理中急需介决的关键问题组织创新,重点突破。比如:发展战略问题、风险管理问题、节能减排问题、成本控制问题、项目管理问题、信息化建设问题、细化管理问题、市场开拓问题、国际化经营问题、人本管理问题、品牌建设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安全管理问题、知识产权管理问题、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优化管理问题、现场管理问题、设备管理问题、重组整合机制转换问题等等。
有关创新重点,管理成果组织审定部门在每届的工作通知中均有列举,可以遵循。
(二)如何培育
1、找准重点问题,明确主攻方向
2、制定创新方案
(1)介决什么问题?(2)达到什么目标?
(3)如何组织实施——谁负责?何时达到何种效果?相应激劢与责任。(4)组织创新团队(5)落实创新经费
(6)注重创新效果——及时总结、持续改进(应用PDCA循环)
总之,在培育管理创新成果的时候,一要找准管理切入点;二要夯实基础管理;三要结合企业实际持续创新。
三、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的提炼和成果主报告的撰写——主要在操作层面
(一)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主报告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1、论文混同管理成果报告。无论是技术论文还是管理论文都不能参加评审,即便是管理论文也只是管理上的研究成果,缺乏本企业的实践。
2、科技成果报告混同管理成果报告
前者主要介决的是技术问题,突出科技创新,应用的是技术手段(改进工艺、调整参数、革新材料等)——着眼于物。
后者主要介决的是管理问题,突出管理创新(管理思想、理念、方法、手段、组织、控制等)——着力于人。
当然,创新管理也需要技术支撑(比如信息技术),但主要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3、工作总结、经验介绍混同管理创新成果报告
前者主要是工作的回顾,一般的描述。
后者需要提炼、升华,突出管理上的创新性,具有推广价值,实施后效果显著。
4、主报告层次不清,逻辑混乱
背景、内涵、做法、效果扭在一起;有些做法和效果明显违反逻辑关系。
5、点题不够醒目,既缺乏新意,又不符合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命题要求。
6、违反管理科学原理,生编硬造一些概念,使人难以理介。
7、文字表达冗长、咬口、不通顺、欠精炼,标点符号使用不准确。8、主报告平铺直叙,缺少图、表、文相得益彰的生动表达。
9、管理创新成果效益表达没有抓住关键、重点,数据不准确,计算不规范。
(二)主报告的撰写要求
主报告是反映企业在管理方面创新实践的主要材料,亦是成果审定的非常关键的材料,主报告达不到要求,成果审定不可能通过。企业应该精心总结、提炼,认真组织撰写,避免做得好,而由于主报告未能充分反映、表达而造成的损失。为此,领导要重视,亲自组织、筹划,提供条件,落实责任。
1、主报告要回答好三个方面的问题:(1)为什么要实施管理创新?(2)如何有效实施?
(3)实施后取得了哪些变化及效益?
2、主报告的结构应有五个层次组成:
一是前言——简述企业所属行业、地区、产权性质、主营业务、规模、效益、行业地位等。
二是管理创新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反映针对什么问题和企业内外部环境或条件的变化,促使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以及创新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是创新成果的内涵——概括、明了地反映该成果的创新之点,精确表达该成果的本质含义。
四是管理创新的做法(主报告的核心部分)——阐明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回答是怎么做的)和为什么要这么做。说清楚是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还是其他什么创新,以及相应的管理原理(必要时可展示原理图)。
五是成果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反映背景中所提到问题的介决情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职工利益、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注意之点:成果效益心须是该成果的直接效益,即必须严格把成果效益从企业总效益中真实地分离出来(也就是说,成果效益不能包括非管理因素创造的效益)。
3、撰写主报告应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主题问题——主题的确定要围绕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的重点领域,符合国际、国内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主题要集中,重点要突出。
二是标题问题——标题的确定要鲜明地反映成果的核心内容及特色,画龙点睛。
注意:标题不要用研究报告或技术报告式标题;不要出现本企业的名称、创造人姓名、费解的数字或字母缩写等、不要以××模式、××法来命题。
三是表述问题——表述方式上应与一般工作总结、经验介绍有区别,突出创新性和可操作性;表述要集中,切忌泛泛而谈,面面俱到,逻辑混乱;文字要简炼、准确、朴素,篇幅控制在1万字左右,最多不超过1.5万字,报告中未能详述的内容,可以附件的形式加以补充;主报告层次不宜太多,尽量不要超过
一、(一)、1、(1)4级;举例说明时,每个问题最好只选取一个例子即可。
随着现代企业进一步的国际化和市场化,企业越来越觉得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企业管理创新对企业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创新管理案例分析心得
题 目: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管理创新内涵及案例分析
申正印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应用化学
2班 1882110223
创新管理案例分析心得
内容摘要:企业的管理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的企业,就不可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企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企业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快速发展和壮大。全面理解人本管理的内涵及精髓,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工程和机制,是时代的要求,企业成功的关键。
一、前言
管理创新可以理解为是为了更有效地运用资源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活动。最早论述管理创新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另外提出管理创新概念的还有芮明杰在《管理创新》中提出:“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的整合资源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度等方面的细节管理。
二、案例
(一):上海通用汽车的柔性化生产
在上海通用汽车3年的发展历程中,柔性化管理也已经成为上海通用的一道亮丽风景。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汽车工厂都是采用一个车型、一个平台、一条流水线、一个厂房的制造方式。惟有上海通用是另类,上海通用最多可以一条线上共线生产四种不同平台的车型。这种生产方式就是“柔性化”生产方式,它在国内汽车企业里是绝无仅有的。柔性化生产能为厂家和消费者最直接带来的就是时间和金钱。上海通用的别克GS、别克赛欧就是很好的证明。上海通用,以柔性化生产线为基础,严格而规范的采购系统,科学而严密的物流配送系统,以市场为导向高度柔性化的精益生产系统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共同构成了其柔性化生产管理的支撑体系,使上海通用汽车成为GM(通用公司)全球范围内柔性最强的生产厂家,形成了企业柔性化管理的经典范例。
(二)、联想的“大船结构”管理模式
联想的决策者认识到,没有一支组织严密、战斗力很强的队伍,企业就成不了气候,也就无从谈起进军海外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提出了“大船结构”管理模式,使之产生 1+1>2的总体效益。
“大船结构”。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指挥,分工协作”,具体包括四层意思:
集中指挥,统一协调。公司以开发、生产、经营三大系统为主体,围绕这三大主体,公司设置了一个决策系统,一个供货渠道,一个财务部门,实行人员统一调动,资金统一管理。根据市场竞争规律,企业内部实行目标管理和指令性工作方式,统一思想,统一号令,接近于半军事化管理。
“船舱”实行经济承包合同制。1988年起,公司按工作性质划分了各专业部,比如业务部下设:汉卡、微机、网络、小型机、CAD工控、软件、资料等专业部,实行“船舱式”管理,任务明确,流水作业,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实现按劳分配,调动职工积极性,体现企业主人翁地位。
逐步实现制度化管理。从1998年起,公司开始完善各种企业管理制度。比如,财务制度、职工培训制度、干部聘任制度、库房管理制度等等。着力进行规范化企业管理。实行制度管理,使各“船舱”衔接起来,既要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又要顾人整体目标和利益,制度化管理使企业不但有了强大的动力机制,同时也建立起一套企业约束机制,以保证企业高速正常动转。
实行集体领导,董事会下设总经理(总裁)室。总经理室四名成员,两个在香港,两个在国内,实行海内外统一指挥。公司高度重视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带头作用。由于领导班子成员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思想基础,又配合默契,使总经理一班人成为公司的坚强核心,在职工面前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并保证了企业决策的正确性,避免在竞争中产生失误和失利。
三、案例评述
上海通用的柔性生产管理绝不仅仅是生产线上柔性的制造技术,而是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从采购、物流、工程、制造、质量到销售、服务的一个大概念的柔性与精益的理念。多年来,它已经成为上海通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1、以市场变化为导向
市场竞争激烈,需求日趋多样,每一个消费者有自己对产品的嗜好,上海通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着千差万别的客户定单,“大规模、单一化”的生产模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多品种、小批量”的定制生产方式开始走俏。面对加入世贸之后更为激烈的制造业竞争,上海通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系统和生产流程的变革,推行柔性化生产管理,满足了不同用户多样化需求。
2、精确无误的信息系统
“定制时代”,离不开充分的客户信息网络所传送的大量的市场信息。上海通用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核心,全面打造全国信息采集和反馈系统,将单一的产品销售模式,改造成“物流、生产、销售、维修、配件、信息反馈”为一体的模式,完善产品客户和潜在用户信息收集渠道,并推行网上订购,为企业的柔性化生产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并为将来的“定制生产”铺设“菜单传送渠道”
3、一体化的流程再造
生产模式的变革,是对企业管理体系和理念的全面提升。从过去的“生产什么就销售什么”逐步走向“按顾客的定单生产”,客户不仅是经营链的终端,更成为起点。上海通用按照柔性化生产管理的流程,对信息、物料、生产、销售、财务及技术等模块重新组合,以控制产品质量和缩短交货时间为目标,构筑新的经营管理体系,并加大对管理、生产、销售等部门的重整力度,让“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真正深入人心,为步入“定制时代”打造坚实的基石
四、总结
通过对上海通用汽车的柔性化生产案例的了解和分析中,了解到创新是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有效方式;规范化是强化执行,提高效率的有力手段,它们都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方法。但是创新和规范化不是孤立的,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创新管理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一手抓好创新,一手抓好规范,使创新和规范要做到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实现整体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如今,我们处在滚滚的竞争狂潮中,在这种环境中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一旦当产业衰退或产业环境不利于企业时,企业就会因衰退而衰退。所以要想企业持续的发展,我们就要及时的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以我们企业多年来的经验为基石,加大创新力度,加强管理创新,逐渐成长为同行业的领先者,为实现百年油田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管理创新与领导艺术心得
《管理创新与领导艺术》学习心得
近期通过参加集团公司组织的《管理创新与领导艺术》培训班的学习,使我对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什么是领导艺术?领导艺术就是指领导者在长期的领导工作和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高超的特殊才能。这种才能表现为能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和领导方法,是领导者的智慧、学识、胆略、经验、作风、品格、方法、能力的综合体现。历史上,刘邦、刘备,在有些人看来本事不大,更无一丝英雄气度,但却最终成就大业,什么原因?其实我们仔细一分析,两个人都是个人的文才武略不出众,但有驾驭群雄、审时度势的特殊才能,这种才能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领导艺术。长坂坡一战,刘备被曹操打得丢盔卸甲、仓惶逃命,爱子阿斗陷落敌阵。当赵云冒死救出阿斗时,刘备却说:“为你这个小孩子,差一点损我一员大将!”也许刘备口是心非,但不管怎样,这一行为产生的后果是赵云感到自己在刘备心目中的位置比阿斗还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为刘备打天下的热情,这就是一种独到的领导艺术。通俗的说,领导艺术就是运用各种灵活、变通的方法、手段达到你最终想要的目的。
管理者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首先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忠诚。论语中,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就是说,季康子问夫子:“要使老百姓恭敬、忠诚和听话,如何才能做到?”夫子回答:“只要为政者能以庄重的神态负责任地对待各种事务,老百姓自然就会恭敬听话。能做到对长辈尽孝敬顺,对后辈心存慈爱,老百姓自然就会忠诚于你”。一个人的忠和孝是相通的,忠是孝的延伸和升华,孝是忠的内涵和基础。如果一个管理者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下属,心甘情意为他们服务,那无疑就是一个好领导、好公仆了。二要清醒。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关键时刻、危难关头,掂得出轻重,分得清是非。这主要体现在六个“不”上: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不退;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不倒;在成绩面前戒骄戒躁,不飘;在生活面前勤俭节约,不奢;在荣誉面前泰然处之,不争;在胜败面前一如既往,不停。
其次,要有高尚的道德素质。道德素质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要谦虚谨慎。毛泽东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唐朝名相房玄龄说,“谦虚温谨,不以才地矜物。”意思是说,做人要谦虚、温和、谨慎,不要以自己的才能、门第而矜骄于人。要能正确认识自己、估价自己,虚心向别人学习,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二要宽容大度。宽容是人格的容器。宽容度愈大,人格的容量就愈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将相头顶堪走马,公侯肚里能撑船”,管理者要容人容言、容长容短、容功容过,要允许失误,宽容失败,不能一次犯错误就“永不叙录”。古人言:“闻过则喜。”管理者要听得下各种各样的话,装得下各种各样的事,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甚至不计私怨,惟才是用。
第三,要有渊博的知识素质。要具备渊博的知识素质,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思考是唯一的途径。要恒学,学无止境,学贵有恒。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到了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经常不断地抓紧学习、坚持不懈地终身学习,才能够使用一辈子,否则,就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最终也会贻误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提高驾驭全局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要善思。没有思考就没有智慧,没有思考能力的管理者难以形成独立的见解,遇事经常多问几个为什么,举一反三,时刻在思考中干工作,做到谋划在前、思虑在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第四,要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情绪稳定。无论工作顺利与否,应始终沉着应对,情绪饱满,持之以恒,不能在工作顺利时就喜形于色,而工作不顺利时就垂头丧气,甚至“撂挑子”。切忌浮躁之风,浮躁是一种常见病。其特征是:情绪不稳定,易急躁;头脑不冷静,易冲动;心理不平衡,易偏激;精力不集中,易走神;工作不静心,易分心;行为不沉着,易追风。浮躁看似是“小病”,无关痛痒,实则危害很大,甚至严重影响了各项事业发展。要乐观自信。这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心态,管理者乐观向上的风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将会对他周围人的心态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管理者都是热爱学习、奋发向上的人,同时也是富有激情、心态健康的人。
科学运用领导艺术,全面提升领导能力。领导是一种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要学会在工作中科学运用领导艺术,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1、提升统揽全局的能力。古人讲“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意思是管理者要善于抓大事,管全局,争取全局的主动,这是一种重要的领导艺术。一要想全局。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时,要把全局作为考虑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了解熟悉本单位的情况,努力使各项工作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二要抓大事。古人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的“本”,就是根本的意思。毛泽东主席也曾经指出:“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性、决定性作用,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我们做工作、办事情决不能不分主次本末、不论轻重缓急,必须善于抓根本、抓主要矛盾。抓住了根本,就能做到纲举目张。三要抓落实。再美好的蓝图,不抓落实,只能是一个“美丽的梦”,是一个“充不了饥的饼”,工作必须立足于实干。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对主要矛盾的控制就是对全局的掌控,而主要矛盾往往与主要工序、主要工程量、重点专业工程等密切关联,作为一名项目管理者,对主要矛盾的分析要客观、主动,在执行前运筹帷幄,统筹全局,在过程中创新突破,从而在进度上争取主动,确保里程碑节点的顺利落实。
2、提升决策决断的能力。决策决断是对管理者的基本要求。怎样提高管理者决策的艺术水平呢?古人云:“天下之事,谋之贵众,断之贵独,虑之贵祥,行之贵力”。概括来说,管理者决策贵在众谋、独断、祥虑、力行。第一,决策要依靠集体的力量。管理者高明之处,不在于他垄断一切智慧,而在于它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因此,在决策论证问题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各抒己见,不搞个人说了算,只有这样决策才能体现群体意志,才能有号召力。第二,深入调研。决策离不开信息,深入调查研究、善于捕捉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是成功的前提。毛泽东说:“搞好调查研究,必须有满腔的热忱,求知的渴望,眼睛向下的决心和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决策权和指导权。第三,处事果断。处事果断表现在决策上敢想敢断、敢于拍板,不优柔寡断;作风上雷厉风行,闻风而动、不拖泥带水;落实上,言出必行、一尺十寸,不打折扣。伴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及业主对建筑功能的需求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难、精、尖的项目应运而生,这就对我们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大潮中立于不败,这不仅仅要求我们管理人员个人要具备足够的项目管理知识和技能,更要求我们项目管理人员要懂得如何运用群策群力的法宝,并结合现场调研,客观、科学的对技术型难题进行分析、评定、解决,从而通过团队决策能力的提升来提升个人的决策能力。
3、提升凝聚人心的能力。凝聚人心是指按照一定宗旨、原则和形式,把组织成员凝聚起来,形成为实现总目标而奋斗的合力。如何凝聚人心,让下属甘心为你做事呢?一要具备亲和力。一个管理者,不但要有鉴别力、决断力、组织力,更应当有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是一种人格魅力,是最重要的影响力。它可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转化为强大的影响力和行动力。管理者的力量,不是建立在下属敬畏、恐惧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部下信服、亲近、主动追随的基础上。二要正确授权。现代社会,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极为繁杂,如果管理者事无巨细都事必躬亲,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会应接不暇,难免事与愿违,还打击了下属的工作积极性。三要团结协作。团结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成功要素中,“人和”是第一位的,“天时、地利”都要通过“人和”才能发挥作用。
4、提升开拓创新的能力。邓小平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一要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创造性实践的先导。提高开拓创新能力,首先要从解放思想做起。二要勇于担当。不敢担责任的人是小人,什么是大人呢,大人就是大人大量、勇于担当。三要敢为人先。“敢”,就是勇敢、胆量;“先”,就是先知先觉,指比别人早预知的事情,果断的作出相应的决策,敢于做别人不敢做或尚未做的事情。四要保持激情。开拓创新既是一种工作需要、工作责任,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一种工作激情。富有激情的人在面临挑战和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在工作中没有办法可以想出办法,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缺乏激情,精神就会萎靡不振,遇到小困难也会畏难发愁,怨天尤人,做不好工作,办不成事情,给事业带来损失,更谈不上开拓创新。
5、提升知人善任的能力。成功管理者最主要的能力,就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能力。一要善于用人。这就要求各管理者要做慧眼识马的伯乐,充分挖掘每个下属的潜能,积极主动推荐人才、大胆使用人才。以德才兼备作为知人善任的标准,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二要欣赏下属。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欣赏是对他人的肯定,可以激发人们的潜在力量,促使人们激情投入。一个高明的管理者,应当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乐于欣赏别人的优点,最大限度地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出来,有效地加以组织和整合。不仅管理者本人要善于欣赏,而且要在自己的团队中营造一种相互欣赏的氛围。当人们彼此看到优点时,这个团队就是优点的集合体;当人们彼此盯着缺点时,这个团队就变成缺点的集合体了。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当一个人受到领导和周围同事的欣赏时,他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就会被大大激发出来,并会进一步去展示和发展自己的优点,如果把所有人的潜能充分激发调动起来,我们的各项事业就一定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糜,无往而不胜。
xxx xxx xxxx年x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