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册第三四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
第一册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 课题
作者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小狗包弟
巴金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一、文学常识及课文主题
1、《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篇》,作者以悲愤之情(沉痛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派)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记叙了刘和珍的生平及死难,猛烈抨击了反动派政府的残忍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并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
2、《小狗包弟》选自巴金的《随想录》(《忏悔录》卢梭),通过记叙“文革”中自己养的一条小狗的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表达了自己对于自己在“文革”中行为的严肃解剖和深刻反省,对“文革中自己为保平安而不惜断送小狗的生命”,表达了深重的怜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自《梁实秋散文选集》作者以梁先生的演讲过程为线索,通过记叙一次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演讲,表达了对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梁先生的敬仰之情。
4、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创作了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篇》,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坟》、《二心集》、《而己集》、《南腔北调集》,并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果的《死魂灵》、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
5、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现代著名作家,1928年写成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之
一、之
二、之三),中篇小说有《春天里的秋天》《寒夜》《憩园》等,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随想录》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重要的书,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2003年,国务院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6、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水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变法运动的领袖、学者,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词典》。
二、字音、形义。
尸骸(hái)租赁(lìn)
浸渍(jìn zì)
前仆(pū)后继风尘仆仆(pú)转弯抹(mî)角攒(cuán)射桀jiãào(骜)虐(nuâ)杀â(噩)耗
chïu chú(踌躇)和ǎi(蔼)篱笆(lí ba)解剖(pōu)
包袱(fu)创(chāng)伤铁锹(qiāo)义愤填yīng(鹰)
shì(舐犊情深
yàn(赝)品豆豉(chǐ)tā(塌)陷糟蹋(tà)忏(chàn)悔
hàng(沆)瀣(xiâ)一气莅(lì)临高亢(kàng)引吭(háng)文cǎi(采)
喝cǎi(彩)木屐(jī)如弃敝屣(xǐ)屏(bǐng)息
chìzhà(叱咤)风云
wùxū(戊戌)变法相rú(濡)以沫媲(pì)美
(shâ)拾级而上孝悌(tì)好高wù(骛)远名zào(噪)一时溘(kâ)然长逝同仇敌忾(kài)
bài(稗)官野史
蓟(jì)北山qīng(清)水秀山青水绿变本加(lì)厉火中取lì(栗)长歌(dàng)哭亟待解决(yǔn)殒身不恤山阿(ē)藏拙(zhuō)恼(老)羞成怒迅若流星皓首穷经炫目
三、词语辨析 连播(连续播)。长篇评书有省台。联播:联合同时播。新闻。
爆发:有激烈的冲突、好大的声势。多用于革命、运动、火山、战争、力量、情绪等。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侧重发生得快,多用于山洪、泥石流、疾病等。
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偶尔:是说次数少、间或、有时候,着重于偶发,次数、数量少。反义词“时常”。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的事理和规律。除表示次数少之外,还有不是必然之意。反义词“必然”。重点是“意外”。可作形容词,作定语。贡献: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和公众。奉献:献出,恭敬地交付。还可献给个人。
呈献: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地送给集体或敬爱的人。寥寥:非常少。指数量少。了了:明白,懂得。
寥落:稀少。指环境或境况。微弱:小而弱;力量有限。微漠:依稀,淡薄。向来:一向。
从来:从开始到现在都如此,一般用于否定句。正告:严正地告诉。侧重于告知时态度郑重明确。
警告:提醒,使警惕。对有错误或不正当行为的个人、团体或国家提出告诫。所指的事态一般比较严重,带有斥责语气。居然:出乎意料,“没有料到真会这样”
竟然:结果与预想的相反,多指不好的方面,指“不应该这样而这样”,常用于假设句,语气较重,用于转折。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丽。一般指建筑物。美不胜收:指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不以为意:没引起注意、警惕;不放在心上。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也指实验的工作。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作客:寄居在别处。
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单纯指动作行为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性质,副词。
经常:平常的,日常的,表示“连续不断、经久长行”,形容词;常常,时常,常常带有规律性或推论性质副词。
往往: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一起:侧重于空间上的“一同,一块儿”。一齐:侧重于时间上的同时,相当于“都”。策划:筹划,谋划。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筹措。侧重于事先做准备。淹没:强调“盖过”,指大水漫过、盖没;引申比喻一事物掩住或盖压过另一事物。湮没:强调“埋没”,多指由于时间、环境、时势等原因造成的“埋没”。鉴于: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基于:根据,由于。
爱好:喜爱,对某些事物的浓厚兴趣,作名词、动词。嗜好:特别的爱好(多指不良的),程度深,只作名词。
癖好: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既可以指好的也可以指不良的。作名词。弥漫:(烟尘、雾气、水、沙等)充满;布满。迷漫:漫天遍野,茫茫一片,看不分明。
谦逊:谦虚恭谨,多指行为、态度谦让,有礼貌。
谦虚:不自满,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多指心里有自知之明,不骄傲。简洁:偏重于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偏重于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自已:不能控制住自己。博闻强记: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
三、人物形象
刘和珍:是一个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献身革命、和蔼善良勇毅的青年女学生。巴金:勇于自责反思。善良敢说真话。
梁任公:短小精悍、认真细致、开朗幽默、感情丰富、才华横溢、修养良好、忧国忧民。小狗包弟:忠诚、机敏
三、默写: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一册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 课题 作者
消息: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
消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报告文学:包身工
夏衍
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
一、文章内容
1、《别了,“不列颠尼亚”》以时间为线索,写的是1997年6月30日到7月1日香港回归这一重要时刻。作者写象征英国统治的港督旗的降落,写港督彭定康的离去,从而表现香港回归这一主题。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抒发了中华民族吸血百年耻辱之后炎黄子孙由衷的自豪。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以空间为线索,是作者1958年8月到波兰参观德国法西斯用以残杀人民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再现了德军的滔天罪行,从而警醒世人,在和平的日子不要忘记过去的战争。
3、《包身工》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国统区社会的黑暗。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既从面上介绍了包身工的居住、饮食、劳动等情况,又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深刻地提示了包身工悲惨生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同时也表达了对包身工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工头老板的无比愤恨。
4、《飞向太空的航程》报道的是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消息。作者以时间为序,回顾了我国载人飞船研制工作所走过的艰难历程,文中穿插议论和抒情,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对飞船的发射成功充满了无比的喜悦和自豪。
二、文体知识
新闻和通讯的区别:(1)新闻中的事实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2)新闻叙述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要有细致的描写,往往含有议论,一般比较长。(3)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强。
1、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实效性、文字少、篇幅短是其基本特征。其种类分为: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动态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综合消息:围绕一个中心,把不同地区、不同战线、不同部门的同类情况,综合起来加以报道,报道面广,声势较大。
典型消息:也叫经验消息,是对一些具体部门、单位、行业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集中报道的一种文体。
述评消息:常有评论性质的消息。
2、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迅速及时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发展趋势,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3、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A、标题包括:主题、引题和副题
主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引题(眉题、肩题):位于主题之前,引出主题。可通过交代和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结果以及具体事实引出主题。副题(子题):位于主题之后,补充解释主题。
B、导语多指一篇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出消息的主题思想。
C、主体是消息的主干,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仍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D、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衬托、深化主题。
E、结尾: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
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客观/渗透感情)性的报道。
5、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主要有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新闻的结构是多样化的,但它主要由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几部分构成。
6、报告文学是一种既具有新闻性又具有文学性的体裁。就题材而言,必须选择真人真事;就表达而言,必须用文学的表现方法,因此真实性和文学性是报告文学的两大特征。
三、字、音、形
噩梦(â)光阴荏rǎn(苒)旗gān(杆)竹gān(竿)秸gǎn(杆)黄骠(biāo)马糟粕(pî)
piào(骠)勇
piāo(剽)悍婆suō(娑)
停泊(bï)剥(bāo)皮
剥(bō)夺
zhuàn(撰)写酒zhuàn(馔)祈祷(qídǎo)主角(juã)打烊(yàng)卡(qiǎ)住荟萃(cuì)捕(bǔ)风捉影处(chù)所处(chǔ)决帐pãng(篷)
xī(嬉)笑嘻哈巨fú(幅)图案心zhì(智)健全水门汀(tīng)生肖(xiào)纰(pǐ)漏蹩(biã)脚掂(diān)量金刚钻源远流长插科打诨(hùn)荧光屏遥控器绊脚石委曲求全唏嘘弄(nîng)堂
lán lǘ(褴褛)铁锭(dìng)骷髅(lïu)船舷(xián)皮辊(gǔn)执拗(niù)惺忪(xīng sōng)蠕(rú)动谄(chǎn)媚浸(jìn)透
揩(kāi)油搽(chá)粉生杀予(yǔ)夺拎(līn)着
kē(瞌)睡安fân(分)守已籼(xiān)米一绺(liǔ)阑珊沤(îu)肥抹(mî)墙收讫莴苣(wōjù)橘(jú)红
酝酿(yùnniàng)场(cháng)院蜂yōng(拥)而至翌(yì)年莅(lì)临横亘(gân)墙垣(yuán)着(zhuï)落铤(tǐng)而走险穰(rǎng)草瓜瓤(ráng)仓huáng(皇)彷huáng(徨)惊huáng(惶)失措落(lào)枕后羿(yì)九xiāo(宵)希jì(冀)押解(jiâ)浑身解(xiâ)数辟(bì)邪复(bì)辟沉kē(疴)坎kě(坷)贻(yí)笑大方沏(qī)茶焚烧梵(fàn)文贪婪皈(guī)依模棱(lãng)两可浑(hún)水摸鱼斧凿(záo)
四、词语辨析 安置:使工作、生活、物品等有适当的位置或人或物的处置各得其所;又指安置亲属、行李、灾民等。
安顿:妥当安排使有着落。
安排:分清轻重缓急、先后主次,有条不紊地处置人或事物,多指人、事、任务等的处理。凝重:端庄,庄重,多用于神态、脸色,还指声音浑厚,浓重。庄重:不随便,不轻浮,严肃认真,多用于言语举止。
终生:一生。侧重于事业方面,多用于事业、工作、使命、抱负、业绩等方面。终身: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而言),常用于生活、婚姻、利益、职业、职务、权利等。
盈利:扣除成本后获得的利润。同“赢利”。
营利:通过某种手段获得利润,以赚钱为目的,未必赚到钱。审定:审查决定。审订:审阅修订。
搜集:到处寻找、搜罗,然后并聚集在一起。有一定的选择,对象是物。收集:使散的东西聚集在一起。对象常是不在一起的事物或人。消失:从存在到不存在,强调过程。多用于具体事物。
消逝:一个事物随时间的过去而不复存在了,强调结果。多用于抽象事物。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物)。
竖立:物体垂直,一端向上,一端接触地面或埋在地里。用于具体事物。
震动:物体受外力影响而迅速、剧烈地颤动,多指一次;指重大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能平静。
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返运动。
物议:众人的批评;物故:去世;贬:错过;褒:失去、失掉
五、诵读感动中国颁奖词
感动中国 2003 年度人物获奖者“巴金”——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它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感动中国 2003 年度人物获奖者“杨利伟”——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你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中华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感动中国 2005 年度人物获奖者“费俊龙、聂海胜”——谁能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六、对联:
对仗:数字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不重复用字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 书写:上下联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横批书写自右而左 张贴: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第二篇:第三四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
10、《杨氏之子》
A《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B背诵、默写。
C古文翻译: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D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两点:一是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二是杨氏之子并没有直接反驳孔君平(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显得幽默有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前面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E杨氏子的特点: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11、《晏子使楚》
写出了晏子的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A课文主要内容:春秋末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
B《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答:《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开头写了事情的起因(齐
国大夫晏子出世出国,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中间写了事情的过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可以用小标题概括为(进城门,见楚王,赴宴席)或是(狗洞与狗国,下等人与下等国强盗与强盗国)】,结尾写了事情的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C晏子:机智、勇敢、爱国
12、《半截蜡烛》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
13、《打电话》
A本文是一段相声,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
B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
第四单元
14、《再见了,亲人》
A节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B课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C大娘:洗补衣服,三天没合眼;送食物,累得昏倒;救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妈妈。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5 志愿军:浴血奋战,帮助朝鲜人民赶起侵略者。D反问句
E这篇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然后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最后从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
15、《金色的鱼钩》
A写出了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他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金子般的思想光辉。
B课文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C“金色的鱼钩” 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16、《桥》
文中的老汉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精神保护了村民,老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他在人们心中目中的地位很高,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A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与我们平常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都比较简短,这样写的好处是渲染紧张气氛。B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C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
《杨氏之子》
A《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B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答:我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两点:一是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二是杨氏之子并没有直接反驳孔君平(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显得幽默有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前面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C杨氏子的特点: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晏子使楚》
写出了晏子的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A课文主要内容:春秋末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B《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答:《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开头写了事情的起因(齐国大夫晏子出世出国,楚王想乘机侮辱晏子),中间写了事情的过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可以用小标题概括为(进城门,见楚王,赴宴席)或是(狗洞与狗国,下等人与下等国强盗与强盗国)】,结尾写了事情的结果(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C晏子:机智过人、临危不惧、爱国、能言善辩 《半截蜡烛》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打电话》
A本文是一段相声,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
B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再见了,亲人》
A节选自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B课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 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C大娘:洗补衣服,三天没合眼;送食物,累得昏倒;救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老王,失去妈妈。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
志愿军:浴血奋战,帮助朝鲜人民赶起侵略者。D这篇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然后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最后从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金色的鱼钩》A写出了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他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金子般的思想光辉。
B课文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C“金色的鱼钩” 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桥》
文中的老汉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精神保护了村民,老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他在人们心中目中的地位很高,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A这篇课文的句子和段落与我们平常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文章多用简短的句子和段落来渲染紧张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B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高风亮节、舍己为人
《梦想的力量》
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第三篇:写人记事
“写人记事”作文训练
2013-1-8
作文题目1: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与生俱来的,无法抗拒的。在人生之路上,我们能够幸福快乐地成长,是因为有亲人在默默地、不图回报地爱着我们。写自己的一位亲人,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写作导思:要写好此题,最重要的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段,通过细致刻画,来突出这位亲人的形象;内容上要着重写亲人对自己的重要影响,让亲人的关爱和帮助成为一生中鞭策自己的重要力量。
作文题目2:班主任不在的时候,大家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教室里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场景呢?请以《班主任不在的时候》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写作导思:当班主任不在的时候,没有了学习的“监督者”,总会有人露出“本来”面目。这其中,又有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在略写其他人物的基础上,重点刻画这几个“突出分子”吧!
作文题目3:有人说我们的生活是由一道道风景组成的,而生命中不经意间触动你心弦的人则是心中最美丽的风景。请以“心弦上不逝的风景”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写作导思:要写好这篇文章,要抓住三个关键词:①“心弦”,一定是内心深处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而不是过眼烟云的记忆;②“不逝”,是触及灵魂,值得永远珍藏的感动;③“风景”,不是自然风景,而是人!当然。如果能在文章中巧妙地描写自然风景,把自然风景和心弦上的“风景”有机结合起来,就更好了。
作文题目4:翻开自己的成长日记,每个人都会回忆起珍藏在心中的那份感动:也许是孤独时得到的一个问候,也许是沮丧时得到的一个鼓励,也许是跌倒时得到的一个搀扶,也许是迷路时得到的一个指点„„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得到来自父母、亲友、老师、同学乃至陌生人的关心和帮助,这点点滴滴的关爱,就象一颗颗爱的种子播撒在我们的心田。有那么一天,我们也会把爱的花朵传遍到整个世界。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因为有了他(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作文题目5: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给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他们对后人的教育意义无疑是巨大的,许多后人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取得成绩、走向成功的。那么在你的成长道路上,相信你肯定也被这些名人感动过,激励过,从而一步步走向成熟。
请以“我在 的引领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2.所填人物可以是古今中外名人。3.内容具体,要有真情实感,4.600字左右。别忽视这几种写人的方法
一、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
二、侧面衬托
如别人的反映、议沦,事件造成的影响。【举例】
我抱着练习本向任老师的办公室走去。刚走到门口,就听到里面在议论任老师,我忍不住停下脚步。只听一个粗嗓门的老师说:“她向校领导申谕再教一届,说特区急需人才,自己不能退下来。”另一位女老师接着说:“今天下午,她的病又发作了,但她硬撑着上完课.手捂着嘴回到办公室。一进来就吐了几口苦水,黑色的脸白得像蜡一样,叫人都不忍心看!”
【分析】
借另外老师的口,写任老师抱病工作、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
三、背景衬托
人都离不开社会和生活大背景,而人的性格、品质等也不是无缘无故形成的。
【举例】
朝霞铺满了整个海面,远处的小山、脚下的渔舍都笼罩在一片灿烂的光晕里,好似泼墨山水画大帅的巨幅鼎力之作。这次全国少儿国画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林坊就生活在这里。
【分析】
生活在“泼墨山水画大师的巨幅品力之作”之中.在“全国少儿国闷大赛”中获个一等奖当然是手到擒来。
四、人物反衬
第四篇:写人记事
如何写好写人作文
写人的作文,就是通过记叙人物的具体活动,来表现人物特点、性格、道德品质、精神风貌及思想感情。要想写好写人的作文,必须学会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方法。
一、抓住特点。有的同学爱学习、有的同学爱帮助别人,有的同学爱做小手工,有的同学爱吃零食,等等。这“爱学习”“爱帮助别人”“爱做小手工”“爱吃零食”就是这些人的主要特点。写人的作文就是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特点反映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等等。这些特点抓得越准确,事例写得越具体,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如《胆小的我》,就是抓住了“我”胆小的事,写出了“我”胆小的性格特点。
二、选好事例。写人的文章,也要写事例,通过一个或几个事例来表现出这个人的特点(最好用两、三件事来写一个人)。选择事例时,要选那些能打动人、影响人、感染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事例,也就是要选择典型、新颖的事例。作文时,你第一个想到的事例不要用,第二个想到的事例也不要用,第三个甚至是第四、第五个想到的事例,你用在作文中一般容易吸引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你容易想到,别人也容易想到,大家都把这样的事写在作文中,作文就成了人云亦云的“大路货”,得不到高分或老师的好评。所选的事例要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当你读完《胆小的我》后,你对“我”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了,作文就成功了。
三、运用描写。要想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就要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肖像等多种描写方法。如《胆小的我》中“吓得我大叫一声,赶忙把眼睛蒙住,心„怦怦‟地跳个不停。”这句动作描写,把“我”胆小的性格写得惟妙惟肖。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对同一个事物,一个小学生说的话肯定同大学教授说的话不一样。
四、写出细节。要把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其变化,写具体,写生动。如《胆小的我》中“把礼物放在了一个明显的地方”,第二天“故意给„忘了‟”。一“放”一“忘”,把“我”胆小的性格特征,给写活了。
五、善用对比。对比是写人作文经常用到的写作方法。可以拿自己的某一方面特点、爱好、特长和他人的对比,即横向对比;也可以写自己现在在某一方面怎么样和过去自己在某一方面如何进行对比,即纵向对比。通过横、纵对比,能把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主要特点给突出形象地表现出来。运用对比描写,不应该勉强凑合,适合采用对比写法就用,不适合采用对比写法的就不要用。
优美词语整理:
1、令人惊讶的是,四个陌生人长的都是同样的脸膛,真象同一家工厂的同一样产品:黑黑的眼窝前面都戴着一副墨镜,薄薄的嘴唇都叼着烟卷,头上的帽檐一律垂下来,上衣的颜色完全一样。
2、老人瘫了,整天恹恹的躺在床上,他的脸象是迟暮的黄昏,笼罩着浓重的不散的愁云,他浑浊昏花的老眼里一片茫然无际的黄色沙漠。
3、他转过身来,我看到一张清晰的面庞,上面刀刻一样的皱纹象条理分明的叶脉,向人们显示着他饱经沧桑的阅历,一双明亮的眼睛闪着慈祥的光,显得格外亲切。
4、她笑了,圆圆的脸庞就象一盘盛开的金葵花。
5、我特别爱看妈妈的脸,乌黑发亮的秀发下一张端庄秀丽的脸,脸色泛着红润。
6、他那充满稚气的椭圆形的面孔,在夕阳的余晖中呈现着很健康的琥珀色。
7、他的脸蛋鼓鼓的、红红的,就象刚刚开放的桃花。
8、不大会儿她又破涕为笑了,红扑扑的脸蛋上还挂着两滴泪珠,格外逗人。
9、离我不远的花园边上,蹲着一个老农民,他那饱经风霜的脸布满了深深的皱纹。
10、我有一个表弟,还不到十岁,长得虎头虎脑,脸蛋又胖又圆,两只大眼睛又圆又亮。
11、伯伯原先的红脸膛变得灰白,一点血色也没有了,憔悴得很难看。
12、看着老师的笑脸,我心理甜滋滋的,象喝了蜜糖水一样。
13、一张圆脸庞,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总爱一眨一眨的、闪耀着欢乐温和的光,那小巧玲珑的鼻子,微微向上翘着,一张不大不小的嘴,长在圆圆的小脸上,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使人心悦诚服。
14、她长的很纤弱。脸是鹅蛋形的,加上一双明净的眼睛,眼睛上面是弓形的,象是画上去的眉毛。一个小巧笔直的鼻子,一个圆圆的、象生气似的嘟着的小嘴。她的气色不太好,总是有些苍白。
【例文】
胆小的我我是一个胆小的女孩。说起我胆子小,那事可多了。
我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可是遇到可怕的镜头时,我都不敢看。有一次,我看《多拉A梦》,里面有一只大鳄鱼张着大大的嘴巴,露出锋利的牙齿,突然从水中冒出来,要吃一个小女孩,吓得我大叫一声,赶忙把眼睛蒙住,心“怦、怦”地跳个不停。就连晚上睡觉也梦见了那条可怕的大鳄鱼,我只好把妈妈喊来陪我睡到天亮。
去年教师节,我给老师准备了一份精美的礼物。晚上睡觉前,我怕第二天忘记带礼物,把礼物放在了一个明显的地方。可第二天早上,我又不敢送了,就故意给“忘了”。到了学校看见很多同学高高兴兴地把礼物送给老师,老师高高兴兴地接过同学送的礼物。看到这些,我非常后悔,也非常羡慕他们的勇敢,心里想下次教师节我也一定送老师一个礼物。
我一定要改掉胆小的毛病,变得勇敢些!
【点评】
读完这个文章,一个胆小的小姑娘的形象,立即跃然纸上。文中有两处笔墨非常真实地写出了“我”胆小的情形:“吓得我大叫一声,赶忙把眼睛蒙住,心„怦、怦‟地跳个不停”,使人替小作者胆小而捏了一把汗;“怕忘记带礼物”“晚上睡觉前把礼物放在了一个明显的地方”,但因为作者胆小“第二天早上,我又不赶送了,就故意„忘了‟”,使人感觉到胆小是多么的误事!好在作者能够认识道胆小的害处,决心勇敢起来,给了我们安慰。
记事作文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
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要交代清楚六要素。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有些小朋友看见同学写出一些好文章来,便惊叹道:“这些内容,我也熟悉的,怎么我没能把它们写出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说穿了,那是因为你缺乏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的能力。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成为举世公认的巨著。
那么,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
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写文章应该怎样开头?怎么结尾?谁也不会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警察,因为警察不是教语文的,跟他关系不大。然而有一则外国幽默,却说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而这个警察终于谈出“门道”来了。全文摘抄如下: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报告的开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报告的结尾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看了这则幽默,同学们可能会捧腹大笑,其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性”,就是说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做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 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自热而然结尾。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我的一次新尝试》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结尾是: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毛病。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不少同学的作文,不是写拾到皮夹子交公,就是写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不是写帮助同学补课,就是写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总之,尽是写一些人家写“烂”的材料。于是语文老师常常在他们的作文后面写上类似的评语:选材陈旧,希望今后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是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读《出彩作文》——《背上的纸条》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不是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在巴掌中长大》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另外,写文章时还要围绕中心安排详略,重点突出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歌诀
(一):
掌握记事六要素,能把事情写清楚。
动笔之前定顺序,顺叙倒叙和插叙。
事情经过写具体,细节描写莫忘记。
真情实感要表达,真人真事说真话。
做个生活有心人,随手可得好文章。
歌诀
(二)写事之前细审题,明确要求脑中现。
开头结尾宜简洁,事情经过写具体。
随感联想不能忘,故事情节要精炼。
围绕中心事意明,起因结果交代全。
第五篇:散文阅读(二)——写人记事类
散文阅读(二)——写人记事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桃花源记 汪曾祺
汽车开进桃花源,我在车中一眼就看见一棵桃树上还开着花,只有一枝,四五朵,通红的,如同胭脂。十一月的天气,还开桃花!这四五朵桃花似乎想努力地证明:这里确实是桃花源。
有一位原来也想和我们一同来看桃花源的同志,听说这个桃花源是假的,就没有多大兴趣,不来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桃花源怎么可能是真的呢?《桃花源记》是一篇寓言。中国有几处桃花源,都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记》附会出来的。是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才有桃花源的。
刚放下旅行包,文化局的同志就来招呼我去吃擂茶。闻擂茶之名久矣,此来一半为擂茶,没想到下车后第一个节目便是吃擂茶,我当然很高兴。茶叶、老姜、芝麻、米,加上盐,放在一个擂钵里,用硬杂木做的擂棒“擂”成细末,用开水冲开,便是擂茶。桃源人都爱喝擂茶。有的农民家,夏天中午不吃饭,就是喝一顿擂茶。据说擂茶的来历与诸葛亮有关,是诸葛亮带兵到这里,士兵们得了瘟疫,一位民间老婆婆用擂茶治好了士兵们的病。但这一说法也是无可稽考的。
喝完擂茶后,我们上午去山上桃花观里看了看。桃花观进门是一正殿,往后高处是“古隐君子之堂”。两侧各有一座楼,一名“蹑风”,用陶渊明“愿言蹑轻风”诗意;一名“玩月”,取自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楼皆三面开窗,后为墙壁,颇小巧,不俗气。观里的建筑都不甚高大,疏疏朗朗,虽为道观,却无甚道士气,既没有三清的坐像,也没有伸着手掌放掌心雷降妖的张天师。观内楹联颇多,联语多隐括《桃花源记》词句,也与道教无关。这些联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一看山的老人摘下藏了起来,没有交给“破四旧”的红卫兵,故能完整地重新挂出来,也算万幸了。
下午下山,去钻了“秦人洞”。洞口倒是有点像《桃花源记》中所写的那样,“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洞里有小小流水,深不过人脚面,然而源源不竭,蜿蜒流至山下。走了十几步,豁然开朗了,但并不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后面有一点平地,也有一块稻田,田中插一木牌,写着“千丘田”,实际上只有两间房子那样大,是特意开出来种了稻子应景的。有两个水池子,山上有一个擂茶馆,再后就又是山了。不少人来看了,都觉得失望,说“不像”。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他们大概还想遇见几个避乱的秦人,请到家里,设酒杀鸡来招待他们一番,这才满意。
看了秦人洞,我们便下山。山下有方竹亭,亭极古拙,四面有门而无窗,墙甚厚,拱顶,无梁柱,有人说是明时所筑,似可信。亭后旧有方竹,为国民党士兵所砍尽。竹子这个东西,每隔三年,须修砍一次,不然则挤死;然亦不能砍尽,砍尽则不复长。现在方竹亭后仍有一丛细竹,导游的说明牌上说:这种竹子看起来是圆的,摸起来是方的。我摸了摸,竹子似乎有点棱。这一丛细竹是补种来应景的,和我在成都薛涛井旁所见的方竹不同——那是真正四四方方的。方竹亭前原来有很多碑,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红卫兵打碎了,剩下一些石头乌龟昂着头空空地伏在那里。据说有一块明朝的碑,字写得很好,不知还能不能找到拓本。
旧的碑毁掉了,新的碑正在造出来。就在旧碑残骸不远处,有几个石工正在刻制新的石碑。一个小伙子在一块桃源石的巨碑上浇了水,用一块油石在慢慢地磨着。碑石绿如艾叶,很好看。桃源石很硬,磨起来很不容易。我问:“磨这样一块碑得用多少工夫?”——“好多工啊?哪晓得呢!反正磨光了算!”这回答真有点无怀氏之民的风度。
晚饭后,管理处的同志摆出了纸墨笔砚,请求我写几个字。我把上午吃擂茶时想出的四句诗写给了他们:
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令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
晚宿观旁的小招待所,栏杆外面,竹树萧然,极为幽静。桃花源虽无真正的方竹,但种的竹子都可看。竹子都长得很高,节子也长,竹叶细碎,姗姗可爱,真是所谓修竹。桃花源中的树都不粗壮,而都甚高。大概树都是从谷底长上来的,为了够得着日光,就把自己拉长了。竹叶间有小鸟穿来穿去,绿如竹叶,才一寸多长。
修竹姗姗节子长,山中高树已经霜。经霜竹树皆无语,小鸟啾啾为底忙?
晨起,至桃花观门外闲眺,下起了小雨。
山下鸡鸣相应答,林间鸟语自高低。芭蕉叶响知来雨,已觉清流涨小溪。
做了一日武陵人,临去,看那个小伙子磨的石碑,似乎进展不大,而门口的桃花还在开着。
(有删改)
1.“无怀氏之民的风度”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二段和第五段分别提到了“这位同志真是太天真了”“这些同志也真是天真”,请分析作者说这两句话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八段引用了作者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联系全文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叶倾城
我是“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初到北京,一切都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狂喜。在车上一直凭窗张望,一会儿看到一大堆金发外国人,又一会儿留意遥遥的过山车,突然我大叫:“马,马,活的马,马在走路。”满车人大笑。的确,我是来了北京,才能想象城市里还有马车。时常是卖水果的,夏天是西瓜香瓜,其他季节什么都有,但都是廉贱的,绝对没有卖火龙果的。摊主不怎么吆喝,只是坐在车帮上,手里玩弄着一根系了很多七彩化纤绳子的鞭子。而他的马,就在车前站着,有时候啃一点儿干草。我观察了很久,才确定马不能像骆驼或者大象那样跪下来,草在地上,它就把双腿分开,脖子探得长长的,头控得低低地,默默咀嚼。人和马,都很安静。我喜欢马,觉得它美丽,颈背的线条既柔又矫健。拉车的马大概没什么名种,灰白、黄褐、泥色,杂色斑驳,马尾偶尔摆荡一下——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因为有个执著的知识分子,不管其他人如何打扰他,都要讲完“马尾巴的功能”。马儿们都有明亮的大眼睛,眼皮垂着,有一种良人处子般的温驯。我想去轻触它的鬃毛,但我不敢。
“马,咬人吗?”我终于忍不住问。摊主哗地笑开:“不咬,它可听话呢。”“那,我能喂它点东西吃吗?”
我找到一颗巧克力,手欲伸不敢伸地,给它。马是闻到了食物的味道吗?或者出于本能
判断,知道那是一个喂食动物?它低头来俯就,滚热的鼻息喷在我手心,像火车的汽笛。我害怕,手越压越低,都快“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马突然一个猛低头,卷走了巧克力,它的舌头,粗糙而热湿,令人印象深刻。
因为有一匹马吃过我的巧克力,我觉得我与全世界的马都交上了朋友。每次在路上遇到马,我都会多看几眼。夏天时,马的鬃毛被剪得极短,齐齐整整,像时髦男孩子的板寸。我看着就想笑,也觉得心里很暖,农业社会人与牲口的情,还留存着。
下午时分,我在三环上,车少人稀,对面车道却突发混乱,几辆车紧急刹车、避让,带出一片刺耳的摩擦声。而一辆马车,正逆行疾驰,车主策马扬鞭,马蹄在柏油路上打出一片“答答”声。我正错愕,身边的的士司机说:“得,遇到城管了。”我忧心忡忡地问:“抓到会罚多少呀?”“咳,这一车果子,都不够罚的。”
很久我都忘不掉那在三环上逆向狂跑的马,四蹄如此惊惶。我问朋友:“如果一辆车和一匹马撞上了,谁会赢?”他大笑不已:“你居然还是理工科出身,”然后才说,“你忘了马力这个词吗?捷达的马力最高可以达到300多。”那么这场PK,一旦发生,车会完胜。刹那间我想到了悲嘶、血肉横飞、粉身碎骨„„
我当然知道北京是一座城市,而马属于乡村。我完全承认马不应该进来,但是,谁有头发愿意装秃子?谁开得起宝马会自驾一辆马车?报上有这样的新闻,为了躲避城管的追捕——他们一定是开着车的,咆哮的机器怪兽——着急的马车主用小刀刺马:马儿你快点跑呀快点跑„„血,点点滴滴,洒了一路。那是同一只手同一把刀吧,为它剪鬃的,以及刺向它身体的。
我想起很多年前,尼采在路上,看到一个农夫在鞭打自己的驴,尼采不顾一切上前救护,抱着驴头失声痛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有删改)5.就文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一句话,回答问题。
(1)“兄弟”在全文中的具体对象指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受苦受难”在文中包含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着力叙写给马喂巧克力和马车逆行疾驰这两件事的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对马车进城现象持怎样的观点和态度?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这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原题为“马在走路”,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一些?请说明理
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淳朴自由,随意自然,率性而为,不受外物的束缚。
2.以小雨渲染一种澄澈清新、宁静幽雅的氛围,笼罩全文,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 整。
3.这两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他们委婉的批评。先有《桃花源记》,然后有桃花源,桃花源是后人根据《桃花源记》附会出来的。所以“秦人洞”里面的情形也肯定不像《桃花源记》里所描绘的那样,我们不能拘泥于古文。
4.表达了作者游览桃花源后的高兴的心情。因为**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可以到处游览,能“安坐吃擂茶”,也可以随意写文章,不必再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5.(1)明指拉车的马,尼采救护的驴;暗指进城做小本生意的农民。
(2)对牲畜而言,指逆向疾驰有着血肉横飞、粉身碎骨的危险,以及被主人鞭打甚至刀刺,血洒一路;对人而言指为生计辛苦劳碌,甚至为躲避城管不惜拿性命相搏。6.(1)写给马喂巧克力是为了表现马的温驯,以及“我”对马的喜爱,并为后文作铺垫,与后面的悲剧性场面形成对比。(2)写马车逆行疾驰是为了表现进城做小本生意的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可悲可怜的处境,表达对这一群体的哀悯和同情。
7.(1)作者认为马不应该进城,但也对这种现象表示极大的同情和理解。(2)略。(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8.(示例)现在的题目更好一些。理由:意思更明白,更能彰显文章主旨;语意双关,更有韵味;更有情感性,更具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