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的阶梯

时间:2019-05-14 18:3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孩子成长的阶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孩子成长的阶梯》。

第一篇:孩子成长的阶梯

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索

江苏省建湖县中心幼儿园

吴晓霞 邮编:224700 联系电话:***

现代社会已进入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知识,任何一级的学校教育都已经不能保证人一生的充分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社会和人们本身发展的需求。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都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个系统整体,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正所谓的“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幼儿园、学校所要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作为家长,该准备些什么呢?

家长应该认识到——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家长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如:

一、激发孩子的入学愿望

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他们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他们会对上学读书产生强烈的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此时,家长要适时并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XX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

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由于受到大人们的宠爱和溺爱,使他们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而在幼儿园里,孩子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孩子进入小学后,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去完成。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因此家长们应谨记:从小就得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玩具、端饭、擦桌子、扫地等。孩子的自理能力强,相信他们入小学后一定会很快适应小学的生活。

三、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

别看孩子坐着不动,读书其实也是个“力气活”。上学后,孩子首先要面对的是作息时间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每天上午4节课、下午3~4节课,课间休息10分钟,午休时间短;且每项程序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如果没有相应的身体素质,是无法适应这样的“高节奏”过程。因此作为家长可以利用暑期,带孩子进行游泳、晨跑、上下楼梯、跳绳等运动;还可带孩子去超市购物,让他体验在收银台前排队等待的滋味;这样做既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同时也是对孩子耐力的一种锻炼。

四、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刚入小学的孩子开始几天,可能因好奇心强,上学特别积极,浑身是劲,可是没过多久,热情就冷淡了,特别想念幼儿园,不愿意上学。此时,做家长的千万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骂一顿,而应该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从心理上和思想上与孩子取得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调节生活规律。也可以带他去幼儿园看看,请教过他的幼儿园老师做做

思想工作。目的尽量帮助幼儿减少不适应的过程,使之较快、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

其次,作为幼儿园和小学,该注意什么呢?

一、明确“幼小衔接”的目标任务

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目标任务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最初的素质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健康的体质、良好的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遵守规则的品质、不怕困难的精神等。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学习,而在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小学“幼小衔接”的目标任务是将幼儿园教育成果进一步延深、开展和深化,重点在于促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向新的阶段发展。

二、遵循“幼小衔接”的规律原则 1.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小学靠,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而是双方都向孩子靠,强调的是让教育适应孩子的发展。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

3.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是指从孩子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因为孩子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衔接工作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所以要将孩子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衔接工作从孩子一入园就可以开始了。

三、重视“幼小衔接”的家长工作

“望子成龙 望女面凤”的心理导致了家长把幼儿园是否教小学所需的知识做为衡量其质量高低的标准。作为幼儿园千万不能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犯起“拔苗助长”的错误,如:幼儿教育“小学化”——在安排课程时,掺进了相当比例的应属小学一年级,甚至二年级的教学内容。这样做往往会事与愿违,让很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上课时常常心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因为课堂上的许多知识他们都学过,学习兴趣大减。因此幼小双方都应充分重视做好家长工作,可采用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等方式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幼儿园以及小学同步对孩子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作为大班和小学的老师,又该准备些什么呢?

就幼儿园大班老师而言,要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3.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及时间观念

4.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5.培养孩子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要告诫孩子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学会讲普通话,声音适度,口齿清楚,使对方能听懂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6.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班老师应该主动从幼儿学习生活的细节上入手——如孩子遇到难题时怎么办?如何收拾玩具及学习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时,要让孩子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妥善地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在活动中,特别是自由活动时,一定要尝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二、发展学习适应能力

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以读、写、算为主导。但作为大班老师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抽象符号操作等。另外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包括:

1.正确的坐写姿势

正确的坐写姿势包括三方面:①坐姿正确,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体直,头正,肩平,腿平。②执笔姿势正确,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其余三指托住,笔杆向后稍斜,靠在虎口处。③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2.良好的读书习惯

老师引导孩子读书时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也就是边读,边看,边思考。3.基本的书写技巧

大班老师可在集体教学活动时,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要的基本功,如——熟悉田字格、四线格等,侧重做好孩子入小学的特殊准备。

作为一年级的老师,要做好如下的准备工作: 一.做好了解

首先要了解孩子在学前阶段究竟学习了那些知识?如汉语拼音是否学过?识字量如何?不同的教育理念孩子的发展是不同的,只有深入了解并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才算为自己的工作做好了第一步。

二.相互学习

教育是相通的。作为幼儿教师,她们身上有着永不枯竭的活力,更有着幼儿喜欢的教学游戏和教育经验。平时要和幼儿园的老师多作交流,向他们学习一些幼儿喜闻乐做的游戏,向他们学习幼儿心理学,向他们请教一些教育教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教材研究

这里的教材研究并不是局限于一年级教材,而是指幼儿园里孩子们学的教材也应该适当进行了解和研究。这样你才能知道在教育教学时该往哪里倾斜,重点应该是什么,孩子的培养方向也就明确了。比如由于早期阅读的开展,孩子在幼儿园时已经能够流利地准确地读一些文章,识字量也很大,那么一年级时就不需要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孩子识字的重复工作上,应该注重写字,注重朗读技巧的提高和创造性文字的表达。

升入小学,是幼儿所要经历的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成人和孩子都不是一件小事。我想:只要我们家园及小学三方面认真、科学地对待,并为孩子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茁壮成长为最艳丽的花朵!

孩子成长的阶梯

江苏省建湖县中心幼儿园

吴晓霞 邮编:224700 联系电话:***

现代社会已进入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断地更新知识,任何一级的学校教育都已经不能保证人一生的充分发展,终身教育已成为社会和人们本身发展的需求。从终身教育的观点来看,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都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个系统整体,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相衔接,正所谓的“幼小衔接”。泛指幼儿进入小学前家长、幼儿园、学校所要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作为家长,该准备些什么呢?

一、激发孩子的入学愿望

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他们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他们会对上学读书产生强烈的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

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当今社会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由于受到大人们的宠爱和溺爱,使他们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而在幼儿园里,孩子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孩子进入小学后,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已去完成。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因此家长们应谨记:从小就得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玩具、端饭、擦桌子、扫地等。孩子的自理能力强,相信他们入小学后一定会很快适应小学的生活。

三、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刚入小学的孩子开始几天,可能因好奇心强,上学特别积极,浑身是劲,可是没过多久,热情就冷淡了,特别想念幼儿园,不愿意上学。此时,做家长的千万不要置之不理,或者把孩子大骂一顿,而应该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从心理上和思想上与孩子取得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调节生活规律。也可以带他去幼儿园看看,请教过他的幼儿园老师做做思想工作。目的尽量帮助幼儿减少不适应的过程,使之较快、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

其次,作为幼儿园和小学,该注意什么呢?

一、明确“幼小衔接”的目标任务

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目标任务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最初的素质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健康的体质、良好的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遵守规则的品质、不怕困难的精神等。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学习,而在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小学“幼小衔接”的目标任务是将幼儿园教育成果进一步延深、开展和深化,重点在于促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向新的阶段发展。

二、遵循“幼小衔接”的规律原则 1.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小学靠,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而是双方都向孩子靠,强调的是让教育适应孩子的发展。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

3.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是指从孩子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因为孩子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衔接工作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所以要将孩子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衔接工作从孩子一入园就可以开始了。

三、重视“幼小衔接”的家长工作

“望子成龙 望女面凤”的心理导致了家长把幼儿园是否教小学所需的知识做为衡量其质量高低的标准。作为幼儿园千万不能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犯起“拔苗助长”的错误,如:幼儿教育“小学化”——在安排课程时,掺进了相当比例的应属小学一年级,甚至二年级的教学内容。这样做往往会事与愿违,让很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上课时常常心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因为课堂上的许多知识他们都学过,学习兴趣大减。因此幼小双方都应充分重视做好家长工作,可采用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等方式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幼儿园以及小学同步对孩子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后,作为大班和小学的老师,又该准备些什么呢?

幼儿入学后,学习成了其主要活动,以读、写、算为主导。但作为大班老师千万不能进入让孩子提早接受具体课本知识的误区,而应重视孩子进行认、读、算背后的智能发展,如:空间关系理解、观察比较、抽象符号操作等。另外还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升入小学,是幼儿所要经历的人生第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成人和孩子都不是一件小事。我想:只要我们家园及小学三方面认真、科学地对待,并为孩子们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的孩子一定会茁壮成长为最艳丽的花朵!

第二篇:成长阶梯

成长阶梯0-3岁婴幼儿测评系统介绍

成长阶梯0-3岁婴幼儿测评系统是基于婴幼儿父母(看护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宝宝的特定行为活动,对婴幼儿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

每次测评需要5分钟左右的时间。具体作答的题目数,根据宝宝的月龄和答题情况会有所不同。

测评结果将从身体运动与控制、探索与操作、语言、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用“测试月龄”标示各能力项的发展水平。

四大能力项:

身体运动与控制:大肌肉的运动能力、身体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探索与操作:用于探索的感知觉、手部精细动作和支配探索的思维能力。

语言:感受、理解、表达语句的能力。

社会适应: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和适应的能力。包括情绪、自我意识、交往、独立等方面。

为什么要做测评:

1、进行定期测评,可以了解宝宝能力发展的基本情况。

2、每个题目都是一个能力点,这些能力点组成了宝宝成长的一个一个小阶梯。父母(看护人)能够通过答题、对照,了解宝宝能力发展的科学规律,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该怎样观察和引导宝宝,促进宝宝各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

如何对待测评结果:

测评,不是为了“诊断”,只是帮助父母(看护人)了解宝宝的发展情况。每一个宝宝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其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些也可能是我们的父母(看护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加以特别关注的,因此,千万不能根据一次测评结果给宝宝贴标签。如果父母(看护人)看到测评结果的总体分析落后于其他宝宝,千万不要焦虑,可以更加细心地进行观察,关注宝宝的发展,体验他/她成长的喜悦。当出现连续几个月的测评结果显示发展都比较缓慢时,应请专家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建议的测评周期是:

0-12个月的婴儿,每1个月测评一次; 13-24个月的幼儿,每2个月测评一次; 25-36个月的幼儿,每3个月测评一次。我们建议婴幼儿父母(看护人)能固定一个具体的时间,这样可以使测试周期有更好的持续性。

第三篇:为孩子的阅读搭建成长的阶梯

为孩子的阅读搭建成长的阶梯—海北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2009年9月,高安路第一小学语文校本课程教材《读书阶梯伴我成长》完稿,全校学生开始正式使用这一教材。回顾起来,这一课程经历了三年的开发过程。

校本课程既求“有”又求“优”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实施好国家课程,还要开发、实施好校本课程,以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证明,能考高分的是人才,下一手好棋,打一场好球,写一手好字,唱一口好曲的也都是人才。因此,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设计校本教材、转变教学方式这种单一的层面上,更应该考虑课程的依据、主体、途径、目的、方式、实施及评价等诸多要求。一门好的校本课程,绝不是一朝一夕能赶制出来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只有经过精细打磨,才能结出硕果。

怎样打磨呢?首先是选好主题。纵观近年国内语文校本课程的走向,大多受“亲近母语”流派的影响,所设计的语文校本课程较多地关注了读本的内容和体裁,忽视了读书习惯的养成。而学会读书是现代人的重要素养,其中涵盖了情感、习惯、态度、意志、方法等等。鉴于此,我们设计了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语文校本课程。我们相信,如果能扎扎实实地上好这些课,将会让学生终身受益的。

有了主题,该怎样用一条主线贯穿起来呢?毫无疑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也就是说,要针对小学1~5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相应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纳,继而形成习惯。

我们始终认为,学语文,主要就是学读书,如果能有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又掌握了恰当的方法,也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让本教材不同于一般的课外书,就要为学生的阅读精心搭建一个成长的阶梯。经过几番试教与修订,我们确定了教材编写序列:

一年级上:认识学校图书馆

一年级下:整理我的书

二年级上:认识一本书

二年级下: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三年级上:学做文摘卡

三年级下:走进上海图书馆

四年级上:学会上网查资料

四年级下:读书要关注作者

五年级上:学会批注

五年级下:学写读后感

仅有校本教材是不够的现在有一种误区,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校本教材,只要编成一本教材,哪怕只是一堆材料,就认为自己开发了课程。不管该课程的价值如何,学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实施的时间、场地、师资,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评价等等。其实,既然是课程,就应该有课程所必备的要素。于是,我们开始了实践和探索。

首先是课程的方式。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呢?我们觉得,小学生每学期养成一个读书习惯足矣,五年下来,便会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其次是课程的实施。我们利用每学期的读书节活动,辟出固定的时间由语文教师来上这一课。但仅仅固定时间还不够,重要的是课程实施主体--教师。带着教师逐步走进课程,我们经历了阵痛期。

比如《学会批注》一课,在开发初期,执教的五年级孙捷老师非常头痛。以前从来没有上过类似的课,而这种课最不容易把握的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度。后来,孙老师阅读了《文章例话》中的叶圣陶点评《背影》一文,对如何指导学生批注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由教研组

老师和孙老师一同备课、反复试教,思路逐渐明晰。

在选取阅读材料的时候,又遇到了困难:是任意选一篇课外阅读材料作批注,还是选取经典作品作为范例?经过讨论,大家认为,作为五年级学生,应该引领他们阅读经典作品,加之我校学生家庭普遍比较重视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大,校本教材就应该适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并给予他们更广阔的舞台。于是,孙老师选取了《金圣叹评点〈水浒传〉》和《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作为教学材料,学生头一次见到这种读书方式,很新奇,也很活跃,课堂上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和思维碰撞的火花。设计片段如下:

„„

二、介绍经典的批注著作

多媒体出示: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

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选段)

1.简介金圣叹。

2.分角色朗读4个片段,说说作者写的是什么。

3.片段练习:你读了这段会怎样做批注?

a.自己读文后做批注。

b.交流。

c.出示金圣叹的批注进行比较,谈谈感受,交流。

小结:金圣叹是文学批评家,他多从语言艺术角度去分析,进行批注。

多媒体出示:

《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文章节选

1.简介《二十四史》。

2.读读、看看、讲讲,让学生自己说说作者写的是什么。

3.毛泽东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批注的?

小结:毛泽东是开国领袖,他读二十四史的评点,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评点,只以政治得失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三、阅读经典,尝试批注

多媒体出示朱自清《背影》(节选)

1.看叶圣陶如何在此文上做批注(节选)。

2.(隐去原文的批注)同样的内容你有什么想法?试着自己做做批注。

交流,评议,小结。

孙老师不仅引领学生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而且关注到学生良好批注习惯的养成。课后她还不忘提醒学生:“希望你们能多阅读经典著作,不断地有新想法。但要注意自己的书可以随时、经常、反复做批注,公共的书绝对不可以。”

再次是课程的调整。三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不断调整,不断完善,努力开发出适合学生的课程。我们认为,只有适合学生的课程,满足学生多种需求及年龄特点,才是优秀的校本课程。

比如,《走进上海图书馆》一课开始定在四年级,后来经过反复斟酌,第二年我们又将它调整到三年级,原因有二:一是在一年级时设置了《认识学校图书馆》这一课,到了三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他们有着浓郁的阅读兴趣,此时,应该引领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阅读;其二,上海图书馆离我校咫尺之遥,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社会资源,将其作为固定的教育场所。当孩子们走进这样的大型公共场所,在这里借书、阅览时,应该具备怎样的行为习惯呢?基于这两点认识,我们将四年级的《走进上海图书馆》移至三年级上学期,效果较好。

最后是课程的评价。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之一是改变纯学科的单一的体系,兼容其他学科的内容和形式,促进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比如,《学做文摘卡》其实是融合了语文和美术学科;而《学会上网查资料》则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教材延伸,达到互补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更多元,更凸显学生的兴趣、习惯及积极的参与度。

在每学期读书节结束时,我们会设计一张问卷,组织全体学生在网上完成问卷,开展学生测评,对读书节活动及校本教材做评估,并由此梳理出经验与不足,以便对校本课程作进一步的修改。

生活有多广,语文就应该有多宽

生活有多广,语文就应该有多宽。我们认为,开发校本课程的前提是维护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要确保培养目标上的一致,让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更具活力,让师生双边活动发挥到极致,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让语文更具魅力。

比如,我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发了《整理我的书》一课。我们发现,孩子们爱看书,家长也乐于购书,但一年级孩子往往依赖家长整理书籍。其实整理书籍也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只有爱惜书的孩子才是真正爱读书的孩子。考虑到低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我们设计了下面的呈现方式:

书宝宝的家:书架、书箱、抽屉、书橱、盒子。

怎样帮书宝宝整理它的家:

1.按照书的大小来整理。

2.按照书的厚薄来整理。

3.按照购买的时间或人来整理。

4.按照书的类别来整理。

最佳整理书的方法:按照书的类别来整理。这样,能使我们快速而又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书。

帮书宝宝分类:故事书、科普书、动漫书、工具书、教辅书。

动手试一试:先将书宝宝按类别进行整理,再把它们放回它们的家。

温馨提醒:随着书宝宝家里的书越来越多,我们可要养成定期整理图书的好习惯,让书宝宝陪伴我们学习和成长。

这样的设计让书籍的整理更具趣味性、实效性,使语文学习弥漫在孩子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编制校本课程的重要目的是与语文学科课程达到互补作用,让课本知识延伸,使学生与教材产生互动,从而达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例如,四年级的《学会上网查资料》,就是对教材的进一步发展。小学生查阅资料时往往存在不会筛选信息的问题,既费时又费力。我们在设计这一课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在资料中筛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其实就是一种语文能力--收集、获取信息的能力。比如,当查到“老舍”的生平简介后,还需要对资料进行进一步归纳,筛选出主要信息向大家介绍。这样的定位,既是书本知识的延伸,又教学生掌握了一种语文学习的本领。比如:当学生查到老舍夫人胡絜青的“絜”字不会念,老师就教方法--如何利用百度查找生字解释和读音。既实用又快捷,学生学得其乐融融。

“读书阶梯伴我成长”就这样在历经困惑——实践——思考——总结——再实践的过程中孕育生长。

“读书阶梯伴我成长”从孕育到成熟,经历了三年的历程,它的诞生过程从容而自然,绝非一日之功。其中,既有教师个人的刻苦钻研,又有教研组的群策群力,更有学校课程管理者的合理规划,适时把握和正确引领。它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还打造了语文学科特色。

第四篇:“成长阶梯“总结

成长阶梯——党团共奋进

——应用技术学院团委“成长阶梯计划”2011年9月-11月工作总结

2011年9月接到校团委《关于举行重庆工商大学共青团员创先争优“成长阶梯计划”的通知》,学院党总支和院团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创先争优的“成长阶梯计划”,鼓励倡导党员带团员,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强化创先争优意识,引导、激励广大团员树立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和奋发有为报效祖国的远大目标,共同营造勤奋学习,执著追求,积极进步,健康成长的育人氛围。

一、统一思想,上下联动,深度落实党建带团建的工作

“党建带团建”是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加强团的建设的关键。坚持“党建带团建”,能够使共青团组织的先进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使青年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更好地为党的各项工作服务,不断巩固党的基础。

我院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目的就是为了将“成长阶梯计划”落到实处。我们印制了600多份“成长阶梯计划”的需求申报表、引导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对接登记表,根据各个系学生党支部、系团总支、各个团支部的实际需求情况下发需求表,按照高年级党员带低年级党员、低年级党员带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带广大团员的理念,安排落实相关学生作为引路人并落实具体的引导服务对象的一项重要工作。之后,我们将需求登记的情况做了相关的归类、总结,制定了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政治思想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对接方案,并对引导员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和指导,要求引导员要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加强对广大青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及民主法制的教育,帮助广大基层党员、团员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宣传了科学精神,增强了青少年的民主法制意识,倡导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团的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深度落实“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口号,积极强化整体意识和党、团组织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使团建工作在党建工作的带动下得到了同步发展。

二、明确方向,创新思路,扎实抓好组织班子建设工作

明确方向,就是要不断研究新情况,创新思路,就是要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党要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也要走在时代前列。我院党总支和院团委非常重视基层团

组织建设,把加强团组织建设作为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团的基层组织是团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截至目前,我院团委下设五个系团总支:应用贸易系团总支,应用酒店与旅游系团总支,应用营销系团总支,应用会计系团总支,应用计算机系团总支,共有53个团支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按照每个系专业特色要加强分类指导,积极调整组织设置,创新工作方式,拓展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这使得中心的党建带团建工作能够保持旺盛的活力并持续向前发展。

团干部队伍是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团的干部队伍建设好,不仅是团的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我院与2011年10月29日,10月30日成功举办了应用技术学院第十三期团校,原校党委书记周希贤教授,以“青年干部的发展”为题开始了本期团校的第一课。周希贤教授从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及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逐步展开,以他年轻时的经历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教育学员们要认识现在、把握现在。讲座中,周教授还特别强调了“创新”能力对学生干部的重要性,他指出“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干部必须具备创新的能力,如果说大学里面有比考试更重要的事情话,那这件事情就是锻炼创造性的思维”。周教授的讲座案例丰富、语言富有哲理、教育意义深远,让全体学员深受启发和鼓舞。

重庆工商大学学生处华杰处长,以“孙子论将——学生干部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为题为团校主讲了第二课。讲座中,华处长以丰富的古今故事和案例,用风趣、新潮的语言,从“三教十家”到历史演变,从孔子、孙子到曹操、刘备,为全体学员讲授了一堂精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尤其是由孙子论将发散开来,详细阐述了一名优秀学生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智、信、仁、勇、严”。华处长在讲座过程中引经据典、言辞贴近学生实际,赢得了满堂彩。

团校的第三课由思想与政治理论学院党总支书记陈松教授主讲。陈教授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及其发展趋势”为题,用大量详实的数据和生动、形象的图片逐一分析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对中美、中日、中俄等大国关系进行了全面剖析。讲座中,陈教授指出,青年学生干部应学会分析和把握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顺应国内热点话题开展有益于提升青年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活动,争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开展活动,创先争优,充分发挥党团生力军的作用

我们在第十三期团校学习期间,为切实贯彻校党委“党旗领航”行动,响应校团委“成长阶梯计划”,分别举行了三次团干沙龙,三次团干沙龙分别为“成

长阶梯——党团共奋进”、“青马工程——支部思想建设”、“我与工商大学共成长——支部成长历程”,邀请了党员干部同学、先进团支部和五四红旗团支部的团支书、先进班集体的班长交流和分享了个人和集体的成长和发展经验,让全体学员颇受启发,团干沙龙是一次创新工作的大讨论,主题围绕“成长阶梯计划”开展,从“青马工程”,学生干部培训出发,以理论学习、理论研讨、结合实际为落脚点。加强了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同时也加强了对青年活动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为广大青年学习教育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为了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弘扬先进,树立典型,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我院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奋发创新,开拓进取,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对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采取授予荣誉称号、公示表扬、颁发奖金等多种形式,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目前,评优评先在申报阶段,已收到各个支部、班级近200名同学的申报材料,这是我院推进“成长阶梯计划”,先进带后进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将这类评优,作为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党的发展对象是共青团发挥党的后备军作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学院党总支的领导下,各级基层党组织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把“推优”与发展青年党员工作衔接起来,使之成为发展青年党员的主渠道,也是充分发挥党团生力军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能。

第五篇:教师成长阶梯

教师成长阶梯:终身教育学习和研究

“终身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理念是相对于以往的“学龄教育”而言的。从纵向讲,它包括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各个年龄、各个阶段的教育,强调的是不间断的发展,即持续性;从横向讲,它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强调的是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即整体性。终身教育就是人的不断构建,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构建,是人的判断力和行为的不断构建。它使人得以不断地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从而体验存在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

终身教育的现代理念在不断地发展深化。从法国教育家朗格朗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成人教育会议上最初使用法语education Permanente(恒久教育)一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译成英文lifelong education(终身教育),再到1994年克林顿总统在签署教改法令中将终身学习列为美国教育发展的八大目标之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终身学习是打开21世纪光明之门的钥匙”的口号,及至今日人们越来越倡导和鼓励的“终身研究”,反映出人们由外向内的追溯和对教育由被动到主动的寻觅。本文便就“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理念的发展与教师成长的关系作一分析。

一、角色转变:凸显创新

随着教育时间的延伸和教育空间的拓展,教育越来越呈现出终身化和全球化的趋势。终身教育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由维持型教师转向创造型教师

维持型教师和创造型教师是就知识文化的传播状态而言进行的划分。维持型教师注重的是对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其目的是维持原有的秩序和现状,使后一代不逾其矩,不越雷池。创造型教师则不受教条的限制和传统的约束,在强调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要求给予更多方法上的指导,在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其目的是凸显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创造型教师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已由“传授者”转变为“激励者”。作为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激励者,教师必须完成这样三项任务:第一:激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如何利用知识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欢乐与光明的教学环境中愉快学习。在兴趣中学习,学生便成为主人。学习也不再是为了他人、为了学校等外在要求所进行的“殉难”,而是为了生活、为了自身等内在需要所得到的享受。第三:提供知识材料,为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背景下滋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思想创造条件。教师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提供”给学生;教师提供的知识也不是现成的答案或结论,而是学生理解世界、认识生活的富有意义的材料。

第二,由支配型教师转向指导型教师 支配型教师与指导型教师是就知识文化传播中师生关系的方式而言进行的划分。支配型教师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握有对学生进行控制、支配和指挥的权力,师道尊严绝对不可侵犯。指导型教师则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位置上,站在学生的背后给予必要的指导。这种指导既包括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的指导,又包括成长中面临困惑与疑虑的指导。

指导型教师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已由“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通常处于中心与指挥的地位,这使教学活动实际上变成了“教”的单方面活动,学生仅仅是作为配角若隐若现、可有可无,教师则行使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力。这种单向度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包含着权力主义、专制主义、命令主义、霸权主义的因素。现代教育体系对教师的要求却改变了。教师的作用就如杜威所说,不是站在学生前面去指挥,而是站在学生背后,在学生探索知识时提供帮助,在学生解决问题时给予指导,在学生谋求发展时提出忠告。他只是作为一个“伴奏者”或“组织者”的形象而出现。于是,师生双边活动就超越了纯粹的认知内容而具有了更深刻的精神内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科的现状与发展前景,指导学生有效地选择有利于学习和成长的内外环境,有效地预防和排除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和干扰,在知识增长、智力发展、品德进步的同时保持心理的健康,以使学生真正履行他们生活中的责任。

第三,由再现型教师转向研究型教师

再现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是就教学的态度而言进行的划分。再现型教师是指那些只传播理论,不注重与实际的结合,将学生当成容器,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的教师。研究型教师则不仅向学生介绍未来社会的信息和最新的理论成果,同时更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对实际生活的研究、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对学生心理的研究,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的提高,时时都在思考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研究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由“复制者”转变为“生产者”。以往的教学是由教师以社会代言人的身份对既有知识进行复制,教师无须思考,也毋庸争辩,只要把现成的教材、教参、辅导资料稍加整理,就可完成复制工作,学生则顺从、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现代教育不应按照教师的模式复制出千篇一律的人,而应从学生自身的经验中、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中造就出各具特色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进行研究:研究当代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研究新课改,研究新教材,以使自己能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研究品德培养的规律,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使自己能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事半功倍地工作;研究自身,研究自己的成长规律,使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教学风格能及时得以提炼升华。学生则从中享受智慧、品味欢欣、尝试成功、体悟人生。教育就由“外烁”转向“内养”,富有了更生动的韵味和丰富的含义。

第四,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

单一型教师与综合型教师是就学科知识与能力结构而言进行的划分。单一型教师指在教学活动中仅仅能教

一、两门课的教师。这些教师囿于传统知识框架的限制,满足于教

一、两门课的轻松,长期从事着自认为驾轻就熟的课程教学。但是,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教育的社会化,都要求那种具有广泛适应性的通才和综合型的教师,再加上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横向学科的不断涌现,只会教

一、两门课程的教师已无法生存下去。而综合型教师不仅熟谙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术前沿,且精通相关学科,了解新兴学科,能自如地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于教育教学当中。这样的教师已经成为教育发展与变革的主力军。

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以单科课程分科进行的,分科教学决定了教师的构成以各个学科为前提,每位教师在进入教职之时,都是以某学科教师的身份就职于教学岗位的。师范大学也以此作为系科设置的依据。然而,这种模式在新课改中受到了挑战。新课程设置了“科学”、“社会”、“艺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这些课程所需的师资已不能由传统的师范大学设置的系科中获得,更多地则需现有师资自身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多方面进行的调整。这就是综合型教师出现的背景。托夫勒在批评传统学校时说,为什么必须围绕诸如英语、数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固定学科来组织教学,而不围绕出生、童年、青春、婚姻、职业、退休、死亡这些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组织教学?不围绕过去乃至将来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组织教学?不围绕无数其它可以想象到的、可供选择的事物组织教学?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从“学科知识型”向“素质全面型”转变。

上述教师角色的变化是渐进的。它不仅得到了理论界的普遍认可,在观念层面已产生影响,而且在实践中逐步被第一线的教师所接受。不少教师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转变自己的职能。当然,真正要胜任这些新角色的要求,教师还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必须接受教育、主动学习、深入研究。因而,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研究就不仅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教师自身成长的要求。

二、强化主体:体验意义

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在教育中,就是《学会生存》一书所提出的崭新的概念:学习化社会。它要求教育既要突破狭隘的学校教育的界限,扩展到整个社会,又要求教育突破局限于人生某一个阶段的界限,扩展到人的一生。这给传统的教育体系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走向学习化社会

《学会生存》在确认终身教育概念时,也同时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学习化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学会生存》指出,在教育活动是分散的、片断的、为少数杰出人才服务的时代,人们建立的学校体系曾经发生过巨大的作用。然而,现在学校体系与环境之间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不和谐”。因而,我们必须超越体系的概念之外,来考虑事物的另一种安排。这就是学习化社会。“如果我们要学习的所有东西都必须不断地重新发明和日益更新,那末教学就变成了教育,而且就越来越变成了学习。如果学习包括一个人的整个一生,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那末我们除了对‘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

学习化社会的出现,是因为: 第一,教育在空间上向全社会的扩展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制度化的教育出现以后,其主要载体便是学校。这是一种目的明确、结构坚固、权力集中的体系。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它逐渐成为教育的核心机构。它有着相对封闭的环境,有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有较稳定的教育内容,也有就学年龄大体接近的学生。而学校的存在本身便意味着社会的委托----社会把培养人才的重任交给学校,期望通过学校教育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和各类人才的输送。这一委托事实上又是通过教师具体实施的。于是,教师就成为社会的代理人,学校也成为社会的缩影。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社会是以放弃了其它社会机构对后代的教育来衬托学校教育的使命的。

在学习化社会里,教育不再是学校的特权而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部分。一方面,频繁的职业流动要求劳动者对不同的劳动岗位有更强的适应性,这就要求教育系统不能仅仅培养青年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培养起他们在各个职业间流动的能力和自我学习、自我培训的欲望。另一方面,社会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师,它包含着巨大的教育潜力。人们从社会交往和大众传媒中获得的信息与日俱增,学校外的教育随时随地都在对每一个人产生影响。这样一来,社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使教育更加具有活力,而且社会已经成为一所培养公民感情和相互了解的学校,学习者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仅是他所接受的广阔的社会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学习者来说,学习是个体的自我教育活动,他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他有自由的选择、探索、生活的权利。他也不再作为对象而存在,而是作为教育他自己的主人而存在。他所受的教育不是外人的赏赐或他不得不履行的一种社会义务,而是他自己依靠征服知识而获得的,是他的一种责任。他通过学习认识自我、确证自我、完善自我并学会生存,这才是教育的本意,也是教育的目的。

教师也同样。传统观念下的教师奉行的是一种以自己的生命去满足学生、满足教育需要的原则,这事实上是一种客体行为,这样的教师将目光聚集于“自己能为别人做点什么”,忽视了自己本身的需要。发展中的教师是一种焕发个体主体性的教师,是通过主动的学习、自觉的提升而使自己得到发展的人。主体性的学习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了内在的、持续进步的基础。教师作为学习者,他不仅要接受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的学历教育,更要持续不断地学习。这是自我提高的驱动使然,是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惟其如此,他才能够顺应教师专业化的潮流,才能成为合格的、出色的、优秀的、卓越的专家型教师。

第二,教育在时间上向全人生的延续强化了学习者的生命意义。

传统学校教育的存在,是以人生划分为学习与工作两个阶段为前提的。在人生的学习阶段,其任务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掌握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在人生的工作阶段,其任务是用前面学习阶段所获得的各种本领立足于世、求得生存。如果说,在人类知识容量十分有限的过去,人们确可以依赖于在学校的短短几年时间里所学得的一切去面对社会的话,那么,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仅靠学校所提供的知识就够享用终身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过时。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对学校教育的过度依赖,二是学校自我完结性的过度强化。“对学校教育的过度依赖不仅加深了整个教育是以知识教育为主的色彩,而且还带来了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机会和社会活动时间的减少等问题。学校自我完结性的过度强化,不仅危害学校教育本身,同时还成为阻碍终生学习发展的因素”。它将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而彻底转变。

在学习化社会里,教育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的机会而延续到人生的全过程。就个人来说,他的学习与工作、教育与劳动是交互进行的,他必须不断地将自己投入到学习中,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并获得工作的动力,他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生存的本领并建设起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因而学习活动是伴随着他生命的始终的。“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首先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的各个阶段与人格的不断成熟的各个阶段是一致的”。人生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教育,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生命的物质状态走向生命的精神状态的过程。

教师也同样。教师职业具有教人求真、向善、臻美的属性,这是人类赋予教师职业的职责,也是教师职业社会存在的依据。如果说人的终极关怀是真、善、美的完全体现,那么发展性的教师在唤醒学生对真、善、美追求的同时,也展示了自我、实现了自我,满足了自己求真、向上、创美的需要。然而,教师若要胜任这一使命,必须从内在素养的提高开始。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读书、思考、学习本来就是他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是他内在生命的表现形式。没有书本的阅读,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自主的学习就没有他生命的存在。所以,教师人生的构成是与读书分不可开的,是与思考紧密联结的,是与学习攸命相关的。这也是教师生命的价值所在:因了学习,他的内心充满阳光;因了学习,他的存在获得意义;因了学习,他的生命焕发光彩。(二)走向终身学习

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对终身学习做了这样的界定:“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会议之所以用终身学习而没有用终身教育一词,是因为终身教育侧重于对学习者一方的支持和帮助,而终身学习则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学习。

终身教育的真正实现,必须以终身学习为前提。因为终身教育需要社会成员具有终身自觉接受教育的主观愿望,把学习作为个人终身的历程。学习既不是外部强加于已的东西,也不是自己强加于人的东西,而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种内在需求。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如果没有学习者本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没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自觉学习,终身教育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实现。所以,建构学习社会,促进终身学习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证终身教育的真正实施、走向教育创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同时,任何个人的学习都离不开社会的支持,需要社会为之提供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这就需要一种适宜于学习的相应的教育。一般而言,如果离开了社会的教育,个人的终身学习也是难以持久和难以达到成效的。学习的主体是人,而教育的作用在于为学习的主体提供满足其学习需要的机会与条件,帮助学习主体在各个发展阶段都得到有效的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无疑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终身研究:提升自我

学习化社会的出现并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否定。“学生应从被动地获得知识和一般技能转到积极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转移将提高而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教师既要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世界的地图,又要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依此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个支柱,更凸显了学校教育阶段的基础作用。教师要胜任这一切,就必须接受终身教育的理念并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即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开放性启动教师的解放教育。

与解放教育相对立的是驯化教育,它总是把教师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而“在解放教育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同时,他还必须向受教育者建议:他应作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这是一个往来不绝的连续过程”。换言之,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教学相长、互为师生的过程。正是这种敞开的、动态的变化,才使得教师不断通过做学生而获得做教师的资格,又不断通过做教师来履行自己的职责。这种解放教育所要求于教师的是通过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研究而学会并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包括:

第一,学会如何学习。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且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要把这种教学方式传给别人,自己首先就要精通它。他们懂得应该获取什么信息、从何处去获取这些信息,同时知道怎样运用这些信息去帮助学生得到发展。尤其是在现代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各种信息蜂涌而来的情况下,教师是否具有选择的能力、学习的能力更是至关重要,它甚至是教师职业生涯持续下去的前提。

第二,学会独立自主。如果教师要教别人学会独立思考,首先自己就必须能够独立思考。选择了当教师的人,就必须不断地同扼杀教师独立判断的清规戒律做斗争。教师要学会行使自己的专业自主权----如教材教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作业的评估等,同时参与学校的管理。只有当教师充分发展起自己的独立自主能力时,他才真正得到解放和自由。这也正是教师在新世纪不可缺少的职业生存能力。

第三,学会革新创造。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革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自己也必须先具备这种意识和精神。因为,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不是由外在决定的,而是来自于内部,来自于教师每日每时都在从事着的创造性的工作。只有当教师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具有提出创造性思想并坚定不移地付诸实施的能力,他才具有了通向21世纪的“第三张通行证”----即与学术性、职业性同等重要的拓展能力,亦即个体的创造性品质。

第四,学会与人合作。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学生认识他人,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21世纪的教育更强调对全球合作精神的承诺,强调团队精神,这便要求教师自身要具有这一品质。学会与人合作绝不是一句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要求,它同样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一项。

由此,我们可以说,就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研究”是教师走向成功的阶梯,也正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才有了教师成为“教育家”的可能

下载孩子成长的阶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孩子成长的阶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长阶梯记叙文

    成长阶梯记叙文1 人生注定有各自不同的台阶。一层一层地向上爬,偶尔会力不从心。于是,你回过头,看着你所经历过的,又会渴望向上。接着,你的灵魂得以升华。就这样,你在不断地升华,......

    经典---成长的阶梯

    经典——成长的阶梯 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学初三(8)班王子豪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题记 爸妈都是老师,家中有许多藏书,因此从小就爱和书打交道。各种经典书籍......

    成长的阶梯作文

    成长的阶梯作文 成长的阶梯作文(一)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我们走在人生道路时,书籍,像一块方向牌;像一只指南针;更像一个导游。试想,在生活中,如果......

    《成长的阶梯》读后感

    《成长的阶梯》读后感 《成长的阶梯》读后感 《成长的阶梯》的作者是胡谊,是研究心理学的。他很有气魄,把一个教师成为专家教师所遇的所有问题一网打尽。最闪光的地方,还是他从......

    成长阶梯计划总结

    成长阶梯计划总结 一:在本次活动开展中 1、 首先前期准备中主要总结上学期开展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组织部调查情况下,有以下问题:部分帮扶对象没能达到预定计划,配合......

    青年律师成长阶梯

    引言: 一、职业基因 1. 心态 2. 结构——“呆” 3. 思维力 4. 表达力 5. 形象 (一)心态 心态:最重要的职业基因。 (二)结构——“呆” 一竖表示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所有其他......

    成长阶梯[范文大全]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的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 *我们不能对过去的失误和不愉快耿耿于怀,伤感也罢,悔恨也罢,都不能改变过......

    教师成长的阶梯

    教师成长的阶梯 — “阳光师训”心得体会 澄城县王庄中心学校薛园园电话: 0913-8318936 /***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不光能像常人一样做他们能够想到的、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