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时尚心理分析1
大学生时尚心理分析与引导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时尚借助网络等信息媒介平台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时尚现象,我们在阐释时尚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大学生时尚心理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并提出了对当代大学生的时尚心理的积极方面加以利用,对其消极方面进行正确引导,使大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身心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时尚心理;分析;引导
一、时尚的内涵及特征
(一)时尚的内涵
时尚,又称时髦或流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迅速传播或风行一时的事物”①。也就是说,时尚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是社会上一定时期内出现的或某位权威人物所倡导的事物、观念、行为方式等被大众接受、采纳,进而迅速进行推广以至消失的过程。时尚可以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是新出现的,也可以是以前出现过现在又流行的,是一种比较广泛的社会心理现象。
(二)时尚的特征
在阅读有关时尚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时尚的内涵以及社会现实,我们可以归纳出时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周期性:又称时期性。时尚是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一般认为时尚从出现到消失经历五个阶段,潜伏——蔓延——高潮——衰落——停滞。(2)价值性: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时尚的东西是具有价值的,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实际需要或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正因为人们普遍追逐时尚,时尚的事物往往价位要高出实际价值。(3)新奇性:一般来说,时尚往往不同于传统,具有反传统性以期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4)从众性:又称广泛性。时尚的流行趋势与参与时尚的群体数量成正态分布,社会上大多数人以时尚为转移,对时尚完全视而不见的只占很小的比例。
二、大学生时尚心理的表现形式与特征
时尚是一种广泛的社会心理现象,极大得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大学生是时尚发展的主力军和带头人,当前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透露着时尚的元素,主要表现为:
第一,语言时尚。现在网络上的许多流行词汇和语句由大学生创造,这些词 ① 钟元俊.大众社会心理学[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99.汇甚至在国外都榜上有名,例如“no zuo no die”。他们喜欢创造出独特的语句并把他们运用于生活中。许多外国文化和语言也因为他们的创新而变得通俗易懂,当然还有一些全国各地的地方文化。在语言文化的创新和主流趋势的引导上,善于创新的大学生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
第二,服饰时尚。当代大学生紧跟时代的潮流,不仅追求当下的流行系同时也引领着服装潮流,从欧美系到日韩系再到波西尼亚风。无一例外每个大学生都在这块领地上有自己的见解,并且有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创新性,他们用他们的独特眼光引领着服装界的潮流。
第三,生活方式的时尚。大学校园对多种文化的包容与大学生追逐自由、个性的心理相碰撞,这使得当代大学生积极接受欧美的“超前消费”、“张扬个性”、“自由空间”等新鲜的思潮。生活的时尚不仅表现在生活观念上,还表现为生活习惯上,当代大学生已经习惯和享受着网购带来的便捷和快感,已经沉醉在微博、微信、陌陌等新媒介带来的愉悦里。
第四,价值判断的时尚。随着现今传媒的不断发展,从传统的报纸、杂志、电台,到电视、电影,再到新兴的博客、互联网络等等, 大学生受到不同媒介的影响,思想观念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正如马红霞所言“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更乐于趋向于价值多元化与价值动态化”②。他们并不像以前一样固守着旧观念,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思考问题的层面上,他们善于发表自己独一无二的观点。
三、大学生时尚心理形成的因素分析
社会时尚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只有了解影响大学生时尚心理的因素,才能正确利用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时尚心理,使大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身心。
第一,外在环境因素。一方面是网络因素。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介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与外界交流和接收信息的一个主要途径,大众传媒如同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学习模式和价值观念,同时又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大众传媒营造的舆论,其信息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文化生活、心理状态等产生着巨大影响。那么作为大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当然也影响着大学生对于时尚的追求的心理;另一方面是国内外交流因素。大学生对于国外新鲜事物的好奇与追求,同时也深受国外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对于时尚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追随国外的文化也成为了一种趋势。所以会出现一些欧美风、日韩风、波西尼亚风等。这些都影响了他们对于时尚的追求。
② 马红霞.试论如何正确引导和利用当代大学生的时尚心理[J],湖南农机.2007.09.125.第二,文化因素。“文化具有认识职能、交际职能、对行为的调节功能与对个体的培育功能”③。大学校园环境是开放的,大学本身主张多种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大学生在校园里不仅可以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学习和接触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思潮。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促使他们在文化积聚基础上,紧随时代步伐,这也是时尚文化和观念得以流行的基础。第三,经济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为人们追求时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同时,现代网络的传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们更容易受到这方面信息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和以往不同,现在的家庭基本上以独生子女家庭居多,所以,他们会得到更多的他们想要的东西,这就为他们对时尚的追求提供了可能。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追求时尚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第四,消费观因素。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在一定消费观念影响下,为满足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而采取的消费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的影响下,其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现在大学生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超前消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观从而也会导致大学生对于时尚的一种追求。这种消费观也会给大学生一个误区,就是误认为自己有能力、有经济条件去追求时尚。
第五,心理因素。一是模仿的心理。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模仿是人类追求时尚的心理机制之一,模仿是人类有意或无意对某种刺激做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④。大学生的模仿行为不仅受遗传、榜样、替代强化的影响,而且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商业广告的渗透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时尚消费暗示效应,这就导致大学生产生模仿心理;二是,自我显示和自我防御。自我显示是指大学生想与众不同,希望突出自我,突出个性,不安于现状,喜新厌旧,不断追求新奇和变化的求异心理:自我防御是指大学生通过时尚类满足自己在真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目标和愿望。自我显示可以促进时尚文化向多元化发展,但是,自我显示的实现需要以物质代价为前提。自我防御可以增强群体认同度,但同时会失去自我,选择时尚也是盲目的。三是,从众心理。人都是社会人,他的行为会受到自己社会关系的约束,会受到群体的压力。大学生生活在群体关系中,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行为也会受到同学、老师的约束,他们具有不愿出众的意愿,不想随便改变自己,希望把自己隐藏在大众之中,安于墨守成规的从众心理。
综上所述,时尚的心理因素是内心的动机,大学生有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异性的注目与关心、显示自己的独特性、寻求新事物的刺激、自我防御等要 ③④ 马红霞.试论如何正确引导和利用当代大学生的时尚心理[J],湖南农机,2007.09.126.周晓红.模仿与从众: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1994(8):3.求。时尚的社会因素是: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尊重并鼓励新技术、新思想;传播媒介的便捷、商业网络的健全及权威性人物的参与,能扩大流行范围并加快传播速度;大学生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提升为其追逐时尚奠定物质基础;大学生自我显示与自我防御心理及从众等心理强化时尚发展。
四、大学生的时尚心理的影响及引导
时尚对大学生有积极的影响更有消极的影响。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追逐流行时尚的同时,摒弃流行时尚中的负面影响,应成为急需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大学生的时尚心理的积极影响
第一,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他们能够通过一些媒介以及中外的交流使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通过外国文化的传播,他们也学到了一些民俗风情和一些特殊的文化。第二,通过对时尚的追逐,大学生们也有了更多的创新意识,这对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很大的提高,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可以将其进行加以利用。大学生也可以借着时髦,实现自我个体化。第三,这些时尚心理还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也可以借此学习更多的关于时尚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减轻一些来自学习、心理上的压力。总的来说,对于大学生而言,时尚可以满足奇心及攀比心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消除抑郁、焦虑,有助于维持心理平衡;对社会而言,时尚可促进社会不断出现新事物、新观念,从而促进社会某一方面进步,使整个社会保持良好秩序和活力。
(二)大学生的时尚心理的消极影响
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西方文化在青年中广泛传播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消费主义在青年中的滋长。时尚消费观的形成会导致同学们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当前,附着在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金钱至上、消费至上的西方商业文化,正悄然深入青年思想意识,并逐步成为其消费观的重要取向。名牌运动鞋、高档化妆品、时尚手机等高档消费品都成为青年追逐的对象,追新潮、求时尚、高消费的世俗之风日渐强劲。对西方衣食住行的推崇和模仿,阻碍着青年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文化传统。大学生对于时尚的一种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这种时尚的心理趋势也会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上的变化,由于大学生容易受他人的影响,自己的立场不坚定,不能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会出现一些极端的观点作为人生的目标。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时尚心理的建议 1.培养学生形成正确消费观。
学校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消费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1)在日常的思想 4
教育中,加强宣传和正确消费观的弘扬,要教育大学生懂得什么样的消费是科学的、合理的,要注意培养他, 们吃苦耐劳、勤俭节, 约的优秀品质,以抵制不健康消费的诱惑,摒弃奢侈浪费的消费方式,引导他们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业上,不必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学会拒绝高消费求、攀比消费等非理性消费,从而进一步提高消费意识。(2)开展有关消费方面的理论知识讲座,使学生既懂得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3)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培养大学生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4)高校应加大力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一些课程和活动,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把他们的时间耗费、闲暇消费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
2.引导大众传媒传递正能量。
作为一个大众传媒包围的时代,无所不在的媒体时时处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作为走向全球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拒绝的强大力量,正在由表及里地变革着我们的社会面容,制衡着文化。大众传媒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甚至价值观都深受大众传媒的影响。许多盲目追求时尚的心理也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所以要让大学生们规避那些不利的影响必须弱化网络不利信息的传播。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的场所,校园文化的多样化能够使大学生的时尚不断涌现。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潮流活动,使同学们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也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使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时尚。
学校是大学生进行学习、沟通、互动的最主要场所,具有同辈群体、不同群体相互影响的特点,因而,许多时尚文化都会在这里迅速传播,尤其时尚文化借助当代网络迅速传播,使得校园文化更趋多元化。学校应对这些变化给予关注,使校园文化走向规范化,使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时尚不断涌现出来,成为大学生时尚的主流。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时尚观,正确认识到时尚的本质,明确只有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力的事物、观念、行为才是时尚。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新事物,新想法都是创新,并不是所有的特立独行都是时尚。在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时尚的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时尚在生活中的地位。时尚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作为大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应该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课余时间可以关注时尚,了解时尚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切不可本末倒置,耽误学业。
五、结语
大学生是时尚文化传播和践行的带头人,与此同时,时尚也在潜移默化的影 5
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判断。为了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时尚,充分享受时尚带来的积极方面,及时避免时尚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在阐述时尚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当前大学生时尚心理现像,从大学生时尚心理表现形式及特征、大学生时尚心理形成因素及大学生时尚心理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针对大学生时尚心理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出针对性建议,建议学校关注大学生时尚心理,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时尚及时尚在生活中的地位,形成正确的时尚观、消费观;建议媒体积极充当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宣传者,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时尚文化。
参考文献
[1]吴训慈,董凤,大学生时尚消费心理研究——以南宁市3所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4.2.[2]孙迎春,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3.[3]周进,我国大学生时尚类型、特点及其影响[J],创意与设计,2013.4.(27.)[4]石岩,时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4.[5]徐玉,社会学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时尚消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1.(1).[6]袁洪群,大学生时尚文化与高校德育融入的新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1.2.[7]冯莉,马瑞,时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书育人,2011.12.[8]张聪聪.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的心理机制研究[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9]李丽兰,当代大学生的时尚消费及教育干预[J],当代教育理论,2009(6).[10]马红霞.试论如何正确引导和利用当代大学生的时尚心理[J],湖南农机.2007.09.[11]韩柏光.社会时尚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03).[12]权立枝,史彦虎.当代大学生的时尚心理分析与引导[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13]周晓红.模仿与从众: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1994(8).
第二篇:90后大学生时尚消费心理研究
90后大学生时尚消费心理研究
90后大学生成长的特殊时代造就了其独特的心理特点, 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他们热衷网络,信息渠道多元化,他们享受生活,追求时尚;他们不甘平凡,富有远大理想,等等,其个性心理特点会影响其生活、学习、消费等环节。在着装方面,90后大学生的自主独立性逐渐增强,依附和从众心理不断减低,对着装具有自己的选择性,喜欢在芸芸众生中彰显自我,在着装上不仅仅是追求新颖时尚,且更要追求与众不同。本文着眼于90后大学生着装特点,重点研究其服装消费心理,并探索合理引导其服装消费的策略。实现自我发展的影响。“90 后”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求。首先,他们知道自己这一代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社会竞争,这使得他们十分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储备,为了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达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自我,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费用忙于参加各类培训、考证;其次是部分大学生为了突出表现自己个性的需要,刻意包装形象。
90后大学生所购服装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具体可以从服装款式、风格、色彩、面料等方面加以分析。在服装款式方面,大部分90后大学生喜欢穿着休闲装,其次是半休闲装和运动装,只有很少一部分穿着时装。在服装设计上侧重休闲与时尚相结合。在服装的风格方面,90后大学生喜欢的服装风格多样化,更多的90后大学生喜欢实用型的服装,优雅型的,时尚型的,经典型的服装。在服装的色彩方面,90后
大学生相对比较喜欢简洁大方的单色调服装。喜欢黑色和白色的学生比较多(主要原因是好配衣服),还有蓝色和红色分别是也很收欢迎。这几种色彩也比较容易凸显品味,通过服饰配件的搭配可以搭配出较好的效果,也有90后大学生喜欢穿着个性的渐变色和混色。在服装面料方面,90后大学生在穿着服装时经常选择穿着舒适、较为环保面料的服装。纯棉面料是最受90后大学生欢迎的,大部分90后大学生喜欢纯棉面料, 还有牛仔面料也很瘦欢迎。真丝和羊毛面料的服装优雅高贵, 穿着舒适,很多90后大学生表示喜欢这些面料的服装,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 日常生活中他们很少购买。
90后大学生也很注重品牌, 但不盲目追求品牌。品牌服装的价格一般偏高, 而大学生有限的购买能力使他们不可能经常购买名牌服装。但还是好多大学生愿意选择别叫知名,价格合理的品牌,比如美特斯邦威、以纯、艾格、ES、honeys等品牌服装是最受90后大学生喜欢的,还有一些日本韩国的品牌也很受欢迎,好多90后大学生很喜欢穿耐克和阿迪达斯的鞋。这几个品牌的服装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设计,比较适合90后大学生的穿着。由于购买能力有限,他们现在只能选择价位较低的服装品牌或在品牌店打折时购买。好多90后大学生很喜欢穿耐克和阿迪达斯的鞋还有一部分90后大学生表示没有自己很喜欢的品牌, 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品牌服装是价格不要太高, 穿着舒适, 简约大方的同时能够彰显个性的服装。虽然好多90后也很痴迷于奢侈品,但很少有90后大学生喜欢冒牌,仿造的服装和饰品。很少有90后拿着假LV包出去。
后大学生的对服装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他们不仅喜欢穿着环保面料的服装, 在旧衣物的处理上也比较环保。大部分90后大学生把穿旧的或者不想再穿的衣服留着,而不是直接扔掉。还有部分的90后大学生把不想穿的衣服送人,或者捐给贫困地区那些需要它们的人, 用他们的爱心给这些旧衣服增添新的光彩。也有少部分大学生自己动手或找专业人员进行改造旧衣服,通过简单的处理使旧衣换新颜。现在好多二手服装店也很受欢迎,他们可以拿自己不需要的衣服跟、给人的交换活着便宜的卖出去,当然同样可以便宜的价格购买他们喜欢的服饰,一般二手服装店的服饰大部分是名牌、奢侈、高级时装、高级成衣和名牌包等。
90后追求个性和自我表现的着装心理需求, 服装企业可以加
强服装设计方面的创新, 通过紧随流行不断变换款式。同时要在保证 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价格来刺激消费。在调查中我们发现90 后大学生 在选择服装时, 主要考虑的因素还有服装的款式造型、色彩和面料舒 适性等,这表明90后大学生看中的是服装本身的一些性质,相比而言,其它的外在因素对服装选择的影响较小,所以企业应该抓住90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和着装倾向, 在服装款式, 面料, 色彩, 价格等各方面都符合他们的需求,创建出一个针对90后大学生这个庞大群体的服装品牌。
政府可以构建废旧衣物回收机制, 在学校附近设置专门回收箱或 成立规范化回收网络,回收废旧衣服,交投至废旧衣物收集企业,然后进行消毒、分拣。其中符合捐助条件的衣物交由市慈善基金会处理,捐给贫困地区那些需要它们的人。其余无法用于捐助的衣物可制成纤 维制品,进而加工成服装、地毯或拖鞋、环保袋等原料,进行资源化利。90后大学生的总体消费状况而言,这部分消费人群在手机、电脑、数码商品上的消费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有上升的趋势。高校大学生在手机和电脑上的消费比较庞大,而对数码相机有很高的预期消费。功能、价格和品牌成为了高校大学生对购买手机、电脑、数码产品时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他们追求独特和自由,消费行为开始向理性化转变,出现较为成熟的价值取向。90后大学生有他们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购买心理:追求前卫与个性。在购买商品时比较喜欢追求新颖和时髦,热衷于追随时代潮流。他们往往是新产品、新品牌、新的消费时尚的追求者和尝试者。在购买电子产品时,大学生容易追求新外观、新功能、新款式的产品,尽管这类电子产品的价格较高。在现今社会,时尚和新潮所代表的是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广告昭示鼓惑下的消费意识,媒体、明星的示范效应,以及商场陈列的各式各样款式新颖的电子产品的吸引,也促使“时尚和新潮”消费越来越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品牌商品不仅仅蕴含经济价值,而且有文化价值。随着科技高速发达,品牌竞争已经超越了产品的功能竞争,人们更多的倾向于心理感受而不是从直观上判断某种商品的优劣。品牌代表的“质量”的权威性,“价格”的权威性,以及品牌的“文化”权威--体现消费者的身份、地位、增强消费者的自信心。同时大学生电子产品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
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电子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某品牌的手机,感性认识上的手机外观好,质量好,彰显个性,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学校应该进一步倡导90后大学生理性消费, 把引导大学生理性消
费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并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播工具,如校园网、广播电视台、校报、团讯、专刊专栏等传播媒介进行直观 形象的着装知识和服装消费教育,指导大学生合理搭配服装,在不同场合该如何着装等,不盲目追求个性着装,提升90后大学生对自身形象以及着装的认知。重视90 后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针对“90后” 大学生复杂的消费情况和消费行为,我们应利用全国上下正在进行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节约型社会为契机,引导他们牢记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树立健康的消费意识和科学的消费观念,分清什么是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反对超前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享乐消费、无计划消费等现象,从而改变他们的不良消费行为。作为在校大学生,着装就要符合现在的学生身份,积极营造理性消费、合理着装的校园氛围。
第三篇: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潮流的引导者。大学生所受的教育、校园的环境以及该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使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通过以问卷为主的调查方式,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并解决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对策,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和消费商品的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或外部刺激的反映,是人脑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偏好和选择,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无一不受其心理活动的支配,例如,消费者是否购买某种商品,购买哪种品牌、款式,何时何地购买,采用何种购买方式以及怎样使用等都与不同的消费者的思想、情感、气质、性格、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相应的心理反映密切相关。这种在消费过程中发生的心理活动就叫做消费心理。
图1 影响消费心理的因素
消费行为特指从市场流通角度观察的、人作为消费者时对于商品或者服务的消费需要,以及使商品或服务从市场上转移到消费者手里的活动。在消费过程中,通过人的消费行为活动才能把商品或者服务从市场上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所以消费行为比消费心理更具有现实性。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只有作用于消费行为,才能实现商品或者服务的交换及流通。
一、石家庄大学生消费现状
(一)、消费大部分以理性为主。根据中国理财网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的数据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对自身消费有着比较好的把握,绝大部分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靠的是父母。我们这次统计数据中,90.6%的学生的生活费来自于父母,其余的9.4%来自于勤工俭学、奖学金、校外兼职等。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的调查问卷和寝室访谈得知: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部分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是十分谨慎的,力求“实惠与高标”讲求实际。在对于实际消费中,大学生的消费方式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在消费时会事前做好消费计划再购买,有67.8%的同学考虑最多的就是商品是实用性。如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比以前明显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家都往往比较重视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能买到名牌,但质量即商品的使用价值显然是大家非常关注的内容,可见大学生的消费主流还是理性的,并不是情绪化、冲动的。
图2 大学生消费方式
(二)、消费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大学生消费不只是为解决温饱和满足学习需要,也不再像高中那样仅仅只是局限于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和以前相比,丰富的大学生活,让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消费呈现的是一种很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在人情消费、信息消费、旅游消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恋爱消费也成了大学生的一大支出。
(1)人情消费: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且是现代人心理平衡、事业成功的关键,缺少良好的人际交往,自我发展将受到限制,甚至影响到学习和生活。当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会有一定的支出,而且大家也普遍认为:同学、朋友、师生的交往,离不开经济的支持。所以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支出已经逐步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部分。
图3 大学生每月在人际感情中花费分布图(2)信息消费:现今大学生,离不开电脑,手机等工具,这些设备都影响着当今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这些工具都是大学生与好友联系的必备产品,因为这些,大学公话亭爆满的情况在现今已经很难发现。同时,这也已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消费方向。
(3)旅游消费:由于大学生时间相对宽松加之富有激情,遂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会在假期陪同好友一起旅游。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大学生有对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可望。
(三)、消费的差异性。消费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生源地、性别因素的差异性。
图4 男女每月在衣物上花费对比
男女相比,男生在网络上消费、人情上消费比较多,而女生普遍在衣物化妆品上消费多。但是,相比之下,即使男生在衣物上总体消费少,但是在消费400以上的占的比例却很大。而反观女生,却在各个消费段都比较平均,这些是女生
(四)、消费从众化及个性化。大学生的消费动机与行为既有从众化的一面,又具有个性化的一面。大学生往往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跟从或模仿大多数同学的群体消费行为与方式,从而保持自身行为与方式,避免个人的心理上的矛盾或者冲突,所以说现在的大学生具有消费从众性。但是身处现今的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不少人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理念,并有很强的敏感性,他们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和价值人生观,有自我见解与取舍,往往是社会时尚经济的主流消费者。他们追求个性彰显,追求与众不同以显示自我展现、显示“我有我的个性”。大学生正处在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从走访的形式,我们知道现在大学生极力的表现出了他们非主流的特征:追求标新立异,并能敏锐的把握时尚潮流,所以他们喜欢用个性化的商品追求自我,显示自我的品味和爱好。
三、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心思比较细腻,而且比较精打细算吧!
(一)、追求时尚,表现个性
大学生思维活跃,富于幻想,勇于创新,渴求新知,追求新潮,积极向上。这些心理特征反映在消费心理方面就是追求新颖与时尚,力图站在时代前列,领导消费新潮流,体现时代特征。他们总是对新产品有极大的兴趣,喜欢更换品牌体验不同的感受。大学生消费者往往是新产品或新的消费方式的尝试者和推广者。
(二)、突出个性,自我表现
处于青春期的消费者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追其个性独立,希望形成完善的儿子我形象。反映在消费心理上就是愿意表现自我个性与追求,非常喜欢个性化的商品,有时还往往把所购买的商品同自己的理想、职业、爱好和时代特征,甚至自己所崇拜的明星和名人等联系在一起,并力求在消费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
(三)、追求实用,表现成熟
大学生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从不稳定向稳定过渡,因而追求时尚、表现个性的同时,也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要求商品的积极实用,货真架势。由于大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准,接触信息较多,因而在选择与购买过程中盲目性较少,购买动机及购买行为表现出一定的成熟性。
(四)、注重感情,冲动性强
大学生消费者思想倾向、志趣爱好等还未完全稳定,行动易受感情的支配。上述特征反映在消费活动中,表现为大学生消费者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感情变化剧烈,经常发生冲动性购买行为。同时直观选择商品的习惯使他们往往忽略了综合选择的必要,款式、颜色、形状和价格等因素都能单独成为大学生消费者购买的理由,这也是他们冲动购买的一种表现。
五、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愈演愈烈的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这一概念来源于凡勃伦,他将之定义为通过消费使他人能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力和身份,从而使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大学生炫耀性消费主要表现在对品牌和时尚的消费,对他们来说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符号价值,品牌作为符号表达了商品的档次、信誉以及消费者的身份、荣耀和心情。齐美尔指出时尚消费是“示同”和“示异”的结合,所谓“示同”就是借消费来表现与自己所认同的某个社会阶层的一致性,所谓“示异”就是借消费显示与其他社会阶层的差异性。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这个问题,很多大学生买了新东西比如说新衣服,可能会在隔壁寝室走几圈,让别人看看,听到别人夸奖的语句,自己的虚荣心就会得到很大的满足。通过走访调查,其实很多大学生买品牌产品,真正的原因仅仅只是因为那个品牌在大学生心中代表的一个虚荣的身份。
(二)、消费结构分配失衡。现在大学生购买资料所用的资金很小,而相对的,在购买衣物,旅游,通讯等方面的花费越来越大。这些花费都远远高于大学生在学习资料上的开销。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人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和个人形象。然而,大学生作为基本无自身收入来源的特殊消费群体,本身可支配的钱就有限,应该学会合理的安排,统筹规划,把钱主要用于生活必需品和学习上。生活水平提高,人从物质生活向精神生活的过渡是很正常的,可是现在这种结构是失衡的,通过我们的走访寝室了解,很多现在的大学生,会为了买自己想买的产品比如最新电子产品,游戏光盘等而在饮食消费上消减,甚至有的人宁愿饿着。
图5 大学生记账统计情况
(三)、无计划消费。现在很多大学生为了追求个性,虽然部分消费都是做好计划再做消费,可是很多消费都是率性而为,甚至有时突然在看到自己感兴趣或者觉得不错有个性的东西都会购买,作为一个仅仅只是消耗而几乎没有任何收入的大学生,这样的消费只会增加家庭的负担。通过问卷,我们知道很多大学生没有记账的习惯,甚至不少大学生月底会发生惊叹“咦,我的钱怎么没了”都不知道自己这个月的钱到底怎么花完的。
(四)、攀比消费。追求虚荣,攀比消费。攀比消费是目前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过分追求时尚,片面崇尚超前消费,不懂量入为出;部分同学存在严重的家庭优越感或自卑心理。高消费学生有着比较明显的特点: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等。有的不顾自己的家庭条件,为满足虚荣心,甚至不惜去偷窃。还有的在人情消费方面,生日请客、得奖学金请客,而且请客的档次要比别人高,这也成为校园中的一大消费热点。
六、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
当代大学生在消费上出现炫耀性消费,消费比重失衡,无计划消费和恋爱过度支出等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经常是有求必应,这样使得孩子的消费欲望加强,毫无节约意识。而高收入家庭的家长一些铺张浪费不良行为成为了子女最初始效仿的对象,这样的误导作用又通过孩子传到学校,再传给别的同学。而收入一般的家庭也怕孩子在学校低人一等,也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是大学生走向消费误区的因素之一。
(二)、学校因素。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直接吸取养份的地方,目前很多高校非常注重能力知识的培养,而缺乏人文知识的哺育,使得很多学生知识面广,而人文精神缺失。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这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消费观念走不上正轨。加之大学生校园个别教师之间良莠不齐,一些如送礼、请客现象也对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社会因素。我们国家近三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的提高传统的生活观念受到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传统的勤俭朴素风格丢失。电视及户外广告铺天盖地而来,“明星效应”等都左右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身为年轻人的他们,在特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没有全方位的与社会接触,缺少对现实理性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因此很难避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另国外的一些消费理念,如超前消费等传到我们校园,西方发达国家消费方式带来的“国际示范效应”使得许多大学生也开始盲目跟风,这样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自身因素。大学生一般都处在青春期,思想认识不成熟,还不能很好的驾驭自己、把握自己。没有形成稳定的消费观念,储蓄观念淡薄和盲目攀比心理非常严重,自控能力不强。该年龄阶段正是对新生事物敏感、接触时尚、追求时髦、渴望浪漫的时期,消费时比较容易冲动,且效仿能力较强,不具备独立、理性思考的能力。所以对一些社会现象不能加以区分吸收,这样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消费行为。
七、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虽然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一种个人行为,不应受到他人评论,但是从某种意义上看,大学生的这种不合理消费折射出了当今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这种高消费现象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正确的消费意识及消费行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大学生这一群体作为我们寄予希望的一代,应该逐步去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使之健康成长。
(一)、家庭要注意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的影响尤为密切。家庭教育在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基础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大部分的经济来源依靠家长,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消费单元,社会地位、消费意向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消费行为。而父母的消费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有些家庭家长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或多或少的纵容了孩子奢侈浪费的消费行为,使他们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因此长在给予孩子自主消费的同时,要注意一个消费尺度的把握,不能“有求必应”,对孩子的消费要有意识的引导并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步入健康的消费轨道。
(二)、学校要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大学生一般都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学校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教育的引导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建立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分清什么是正常消费,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倾向,对部分学生挥霍性或炫耀性消费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他们有的逆反心理较强,所以在教育引导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因此有必要通过学校有形、无形的或者是潜在的教育形式共同完成。可以在校园建立一些有益的消费活动场所,如健身房、书吧等。积极倡导消费文明,也可以把讨论怎样正确消费放到课堂上来,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使学生提升在个人理财方面的能力,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同时应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念,并大力推行绿色消费教育,倡导消费文明。
(三)构建和谐的社会消费环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与整个社会风气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首先,从政府来看,最好能出台一些措施来约束社会的不良消费行为,如加大针对不良消费的征税幅度,来净化社会环境。其次,媒体要开展健康积极的消费宣传,对宣传铺张浪费的主题进行严格把关,不要为自己的一点经济利益而忘却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企业也应该多提供更多勤工俭学的岗位,为贫苦学生解决后顾之忧等等。
(四)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当代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修养,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责任。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从日常生活出发,克服年轻人的盲目冲动和任性,抵制畸形消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它来指导我们的消费行为,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正确的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大力配合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倡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关系到我国实施人才战略的宏伟事业,也是缓解我国能源紧张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迫切需要,是建立节约型高校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晓霞.消费心理学[J].2006(7).[2] 王官诚.消费心理学[J].2004(3).[3]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 童旭,李雪莲,大学生消费思潮的问题及对策,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2).[5] 张美红,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与消费趋势分析,经济师,2006(8).
第四篇: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提要: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特殊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消费需求旺盛,追求新颖,消费冲动而又不具有理性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针对大学生消费的特点,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关键词:消费心理;大学生;消费观
一、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最近,我们组织了一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抽样调查,选取安徽理工大学和淮南师范学院一至三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学生分布于东、中、西三个区域。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6份,样本的有效回收率为95.2%。此次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年级、家庭年收入及家庭所在地区,学生的消费支出水平及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等几个方面。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1、消费收入单一化。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收入主要来自家庭、贷款和勤工俭学三大渠道。样本显示,约96.3%;的同学把家庭供给作为消费的主要来源,占其消费总额的92%,家庭收入越高,对大学生提供的数量越大,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的消费收入越高,大学生的消费收入与家庭的收入呈正方向变化。由于家庭收入存在地区、城乡等差异,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同时反映了这一差异,其中城市和东部地区的学生消费收入要明显高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在调查中显示大学生收入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来自于勤工俭学,约占大学生总收入的11%,有极少数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消费收入完全依赖于此。为了维持自己的开支,有的学生同时兼任几份家教,并利用空闲时间到街头散发传单、推销产品,在调查中显示,约48%;的学生为了增加消费收入有过勤工俭学的经历。贷款是少数大学生收入的另一渠道,由于贷款数量和名额的限制,只有少部分符合条件的学生能够的限制,只有少部分符合条件的学生能够。
2、消费支出层次化。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呈现多层次性。其中月支出额在300元以下的占6.26,有 2.42%的学生支出高于1200元,大部分学生的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00到500元和500到800元之间,两者分别占被调查学生总人 数的47.78% 和39.77% 调查中显示,面对消费支出的层次化,不同消费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70%以上的同学对于自己目前的消费状况表示不太满意,尤其消费水平低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经济条件差,不能与他人礼尚往来,面对时尚产品没有能力购买而觉得低人一等,由此产生了自卑心理,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少部分高消费水平的学生表示很满意自己目前的消费水平,这部分学生由于没有经济困扰,可以跟着潮流走,在精神上无忧无虑,相对低消费水平的学生,学习和生活都很轻松;还有部分消费水平不高的同学表示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消费状况,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能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无谓的攀比和消费上,因此也很少经济上的心理负担。
3、消费结构多样化。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改变了过去支出单一地用于学习和生活的消费方式,转向了多样化的消费,尽管生活和学习消费仍然占支出的主要部分,但用于交往、娱乐、旅游和健身等方面的费用有较快的增长,其中女同学用于美容及化妆品的支出已占支出的较大比重并且用于非生活消费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呈现日渐增长势头。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局面,大学生用于提高自身素质的花费也在日渐增多,这是近年来大学生消费结构出现的新变化。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用于各种资格证书和技能培训的费用约占支出比重的8%。此外,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变化还体现在他们使用的物品上,在校大学生的手机普及率不低于,电脑拥有率也在30%左右,20% 的人拥有PAD, 24%的人拥有mp3,高档消费品也渐渐进入大学生的消费中,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一些名牌产品备受大学生的青睐。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1、个人形象塑造,爱美之心人间有之,而正处于花年华的大学生在拥有足够余钱的时候也开始为自己的形象进行改造和设计。例如美容美发以及化妆品的改变与选择,可跟多的是盲目的跟随潮流走,又贪图商品的便宜,对化妆品的使用有64.1%使用的是50元以下的,却不知太便宜的对皮肤不好。不管适不适合,他们要的是品牌与同学的评价。许多大学生在平时的时候,省吃俭用为的就是自己想要买的品牌商品,这应该就是大多数大学生都拥有的虚荣心在作怪。
三、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主要特点
1、盲目心理,很多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锻炼才开始自主消费对于支配手中的钱还存在一定盲目性开支缺乏计划性出现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的情况。
2、攀比心理,大学生在校期间为了适应社会也越来越明显,表现出了别人有我也要,我要更好的趋势。这种现象既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产生负面影响让学生误入歧途。
3、从众心理,从众性是指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足、缺乏判断力,在同学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其他同学一致的观点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引发大学生从众效应最值得注意的是“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入学后都在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寻求新的学习动力。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在某些 方面也不同程度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不仅如此作息习惯、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也易趋同和从 众共同合成对班级、宿舍成员的影响力。“班级效应”、“宿舍效应”在班风、舍风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在大学生的消费方面从众心理会导致无谓的浪费甚至会养成恶习。
4、炫耀心理,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 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各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许多大学生以拥有各类名牌物品作为炫耀的资本。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出大学生心理上的一个症结,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或以此来提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尤其是一些家庭条件好而学习成绩不甚理想的“纨绔子弟”更想以此来塑造自己的形象 理的平衡。这种现象也会对周围的同学产生影响,重物质的消费蔚然成风。校园里的这种炫耀之风玷污了大学生的声誉还腐蚀了大学生的心灵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分析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追求时尚,超前消费。大学生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自我需求强烈而多样,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求新异,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总希望用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我,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来表示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激情他们是新商品、新的消费方式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他们喜欢拥有独特风格的商品,引领着青年消费的潮流。
2、贪慕虚荣,攀比消费。攀比消费是目前大学生的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往往相互影响,相互攀比,他们消费时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消费行为,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不管自己是否需要,也要追随去购买,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西方时尚的“消费主义”也日渐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不少估量的影响。在西方推崇物质消费、追求享乐、及时行乐思想的同时,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容易形成攀比心理,不少同学认同及时享乐的观点,在日常消费中,常不顾自己家庭条件,为满足虚荣心,使用时尚电子产品,追求个性化,超前消费,购买高档名牌商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发生了盗窃行为,有的大学生甚至把消费,享用物质财富的多样化作为彰显个性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从而走入消费的误区。
3、激情冲动,非理性消费。大学生中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初次自行支配钱财,理财能力较差,缺乏开支的计划性,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经常受到其他因素冲击而改变消费初衷,使得自己在消费时 “跟着感觉走”。现代是信息社会,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的途径,媒体通过制作大量形象和信息,向大学校园传递着外界的消费潮流和时尚,常使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不能够真实地认识现实世界,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跟随着媒体创造出的新潮流亦步亦趋,在消费上失去应有的判断力,造成很多非理性的盲目消费。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消费观是消费者对消费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是消费者对消费内容、消费 目标、消费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涉及整个消费活动各种因素的一种价值判断的态度。消费观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更多大学生开始注重自生素养的提升在不良风气的不断的侵袭下,在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情况下,很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的消费原则立场也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大学生在面对着传统与现代消费观的冲突时产生了很多困惑,在消费中出现许多误区,所以社会、家庭和教育部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在校大学生消费观的引导。笔者认为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主要给观念,适当提供给大学生的消费,同时,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消费观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为大学生的消费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要加强传统消费观和现代消费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的认识。
1、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消费不但是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过程,也是社会表现和社会交流的过程,无论你是属于哪个社会阶层,也无论你觉得其他人的行为对你的影响有多么小,你都无法逃避消费环境的影响。因此,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消费环境非常重要。在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外部消费环境时,首先应该积极呼吁媒体本着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作科学健康的消费宣传。据调查,大学生获取消费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是媒体,大众传媒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主渠道,成为联结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的桥梁和纽带。媒体把外界的消费信息毫无保留地传输给了大学生,但是,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不够成熟稳定,易于不加辨别地全盘接受外界的信息,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盲目消费。因此,要为大学生营造健康消费的社会氛围,必须呼吁各种媒体宣传正确、积极、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同时,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媒体“创造出的新消费”、广告中虚构出的消费需求与自我需要的界限,辩明媒体诱导下的通过物质消费以彰显个性的误导分清基于需求的消费和基于欲望的消费,正确进行消费决策,不被流行所诱惑。明确消费是为了健康的生存,消费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不能被媒体所左右,人的消费应该具有理性,更多的无谓消费并不等于自身价值的提高,要引导大学生控制消费的冲动性和被动性。其次,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要为孩子养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为子女提供正常的消费支持,这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经济支柱,可以免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要掌握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内容和结构,对于大学生的消费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大学生做好预算安排,并及时纠正一些消费误区。家长要转变 无私奉献 的无遏制供给观念,适当提供给大学生的消费,同时还应该把上一代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言传身教给子女,切忌自己平时消费时大手大脚,无预算,铺张浪费等不良消费行为,帮助子女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
2、加强传统消费观和现代消费观的教育。学校在加强消费教育时,应该把传统消费观和现代消费观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俭而有度的消费观念。一方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引导大学生树立适度消费观念,另一方面提倡在消费时不过分节俭,应该使个人的消费支出与消费收入相适应。把传统消费观和现代消费观结合起来的消费观念,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节俭消费的传统美德,又承接了提倡积极消费的现代消费观,既不是禁欲主义,也不是享乐主义,既重视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又重视人的精神需求,并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学校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大学生的消费教育,一方面,把消费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具体的消费教育工作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学生。首先,在大学生中开设消费指导和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学习科学的消费知识,提高其辨别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提出合理的消费建议;其次,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立不同层次的消费咨询与指导部门,对学生的日常消费提供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在选择丰富多样的商品时,注意经济适用,克服随意性,增加消费的计划性、自制性,从而减少消费误区。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消费方式。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浪潮,代表世界先进消费伦理观念的绿色消费将对人们的消费观念产生巨大冲击。这种新的消费观主张以知识和智慧的价值代替物质主义的价值,以适度消费代替过量消费,以简朴的生活代替奢侈和浪费的生活,消费生活转向追求生态保
护和对社会有责任感的生活方式。这种消费观念代表了消费的未来主流,学校应该大力宣传,用这种科学的消费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使大学生把提高自身素质作为消费重点,实现可持续消费,建立现代科学健康的消费观。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例案分析
10月31日,晋江籍清华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洪某从泉州市区某高校学生公寓4楼阳台跳下,坠楼身亡。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着“书好读、工作难找,爸爸妈妈对不起了”。
消息传来,许多学生家长为小洪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关注起自己读大学的孩子:进入大学,面对接踵而来的学习、生活、求职压力,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如何?
“这几年,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数量一年比一年多!”连日来,记者在华侨大学、泉州师院、黎明大学等泉州部分大学采访时,听到了这样一个不约而同的声音。据了解,这除了因为大学生的自我调节意识越来越强外,也因为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越来越明显。
调查:人际紧张情感困扰是普遍问题
职业心理咨询师、泉州师院心理咨询中心王丽馨老师告诉记者,据2000年~2005年本校新生心理状况调查显示:每年都有35%~40%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问题。其中,10%至20%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记者发现,其他一些学校的状况也相差无几。
记者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随年级的递增呈现不同特点的,大
一、大二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集中在重新定位自己、学习没有目标等方面;而大
三、大四学生大多为求职择业还是继续升学而苦恼,一部分学生还因此对就业产生恐慌。但是无论哪个年级,人际交往、情感困扰都是让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据了解,虽然不少媒体报道大学生由于求职难而产生过一些过激行为,但是,求职问题并不是大学生心理障碍中的主要问题。泉州师范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曾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前来咨询的学生中,70%到80%的大学生为人际关系问题而来。除此之外,因情感问题引发的焦虑、抑郁情绪问题也相当突出。
“情感、人际问题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华侨大学资深心理咨询师黄凌云老师告诉记者,据华大心理咨询中心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25%的学生的压力来自情感问题,18%来自人际关系,17%来自学习,只有15%来自职业。泉州华侨大学学生处处长王秀勇也表示,虽然,迷惘、信心不足是学生们面临就业时的普遍心态,但大多数学生的就业心态还是比较平稳的,就业压力并未对大学生造成太多困扰。
看来,正如资深心理咨询师黄凌云老师所说,“人际关系、情感问题才是最困扰泉州大学生的两大问题。
分析:心灵闭锁和渴望交流相矛盾
泉州师院心理咨询中心王丽馨老师在总结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时指出,大多数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困扰集中在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处理人际矛盾、如何协调宿舍成员关系等方面。因此人际交往不畅,大学四年同一宿舍的同学形同陌路的情景在大学里并不少见。“很多学生觉得主动与人打招呼很怪异。”泉州黎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叶彦琪老师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兼具心灵闭锁和渴望交流的特点,他们一般不会主动与人交往,而是期望别人主动与他交流。这是造成其人际交往不顺畅的主要原因。
叶老师说,早期的大学生以学业为主的思想还比较重,而且社会环境远不如时下复杂,学生间的背景接近,对彼此的容忍程度也高,在人际交往中不会频繁地引发矛盾。而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除了亲人外,他们学习与人相处的机会大大减少。因此,他们大多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人际亲密感荒芜。因此很容易因为彼此个性的差异、背景的不同带来人际交往的不畅。
在情感方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在亲情与恋情两方面。泉州师院王丽馨老师指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多是由中学时代持续到大学时代,比如与父母等亲人如何相处等,也是较突出的情感问题。进入大学,大学生的生理、心理进一步成熟,开始面临要不要谈恋爱、怎么交往、如何承受失恋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困扰着大学生。
案例分析:
案例一 敏感引发人际关系危机
“个头还没女生高!”因为这么一句话,泉州某高校大四学生小林这几年的大学生活过得“水深火热”。小林身材瘦小,个头不足1.6米,身高上的不足一直是小林最大的遗憾。而刚入大学时,舍友们卧谈时的玩笑话,让小林备感刺耳。
之后,小林看到舍友们私下谈话时,总是怀疑是不是在谈论自己的身高;走在校园里看到班上的女生谈笑,也总觉得是在笑话自己。为此,小林不仅和舍友们吵翻,而且还从宿舍里搬出来,平时也总是独来独往,不与同学接触。
发展到后来,小林一看到同学间相处,就忍不住怀疑,忍不住找各种借口刺探、找碴,甚至发展到无缘无故和同学吵架,几年下来,小林没有什么朋友,跟同学的关系更是糟到极点。
专家点评:
刚进入大学后,学生们都会面临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阶段。对自己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际交往。
像小林这样,过于敏感、偏执的个性,不仅使自己丧失了许多追求快乐的实践和机会,而且也无法与同学展开正常的交往,人际关系很紧张,使原本可以轻松、快乐度过的大学成为黑色时期。
建议小林动一下笔,写下如果长得像自己所希望的体高时,最想做的是什么?然后再看看,这些东西与体高是否有关?如果无关,那么,是不是应该放松对体高方面的要求了呢?案例二 网络引发失恋危机
今年大三的小黄,来自闽北山村,在班上一向文静乖巧。实际上,乖巧的小黄在感情上异常执著、热情。从大一开始,小黄就认识了一个比自己大5岁的社会男性,在网上聊得多了,慢慢就投入了感情。
网恋三年,小黄不仅与网友见过面,而且也有了亲密关系。但在今年暑假,一心向往美满结果的小黄无意间登录网友的QQ时发现,除了她之外,男友还有两三个亲密往来的女网友。大受打击之下,小黄断绝关系,提前回到学校。虽然是自己提出分手,但小黄终日郁郁寡欢,一向不逃课的她也开始了逃课,形容憔悴。
专家点评:
网恋在如今的大学校园已不算是新鲜事物。像小黄这样,性格单纯、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往往因为识人不清而被人欺骗。对于积压的负面情绪,大学生应该及时发泄,以免负面情绪积压过久,对身心健康不利。
为了避免同样的事情发生,大学生平时要加强自己的社会历练,不要太过轻信他人。平时要有意识地增强自己心理承受度,在遇到打击时,不逃避、勇敢面对,才可能尽早走出挫折。
阅读延伸:大学生,请注意心理“感冒”
“大家心里都有点事。”华侨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小李说,遇到心烦的时候,自己就沿着学校的林阴道一遍一遍地走,走到腿酸了、人累了才罢休。自己这样自虐,是因为不愿意像其他同学那样,通过喝醉酒或彻夜上网来排解。小李不明白,心理的压力怎么就像影子一样能找到自己。
华侨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黄凌云老师说,很多大学生心理出了问题也不知道是什么问题,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解决。像小李这样的大学生很多,实际上适当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对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很有好处。心理保健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大学生平时应多
积累些适合自己的心理调节方法和技巧,学会从心理保健角度来解决自己的困难,避免采取一些极端言行来发泄压力。
“防治心理问题,其实就像防治感冒一样,也是我们生活中很经常要遇到的”。黎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叶彦琪老师提到,“学会宽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大学生在与人交往、处理事情时要有宽容的心态。尤其是面对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时,不要把这种差异当成缺点来挑剔,可以退一步、接受别人不好的一面,求同存异试着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另外,人际交往时,可以尝试着主动一些,多打些招呼、多笑一下。每个人都是希望别人接纳自己的,只要心胸放宽、主动尝试,自然会有收效。
至于就业方面,许多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认为会影响今后的工作。其实大学生完全可以利用放假进入职业市场亲身体验,明确哪些知识、哪些专业的需求量最大,明确自己今后要做什么工作、有何发展目标,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充电,学习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