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分析

时间:2019-05-13 20:2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分析》。

第一篇: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分析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分析

长沙理工大学数计学院信计1001 杜铁江(学号XXXXXXXX)

【摘要】近来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时期,本文从心理方面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因素,并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宗教的教育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心理

大学生信教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凸现得一个社会现象,根据2009年对北京地区10所高效2820名大学生的调查信封各种宗教的大学生占9.2%,远远高于10年前社会科学家们估计的18~30岁青年信教人权占1%~30岁的比例。这次调查主要对象是大学生中的党员和预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这三部分人占了被调查人员的70.12%。这几类学生一般而言是大学生中政治和思想上比较积极向上的部分,在但学生中属于精英部分,大约占到在校生的15%左右。这个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诸多问题和价值多元化对当代青年的影响,也反映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上还存在不足。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成因的心理分析 1.寻求慰藉

现在的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奋斗来到了梦想中的大学,而来到大学后周围的环境突然改变,周围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原来环境中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全失,很多来自外地的同学对天气,饮食,风俗习惯等不适应,离开了父母的怀抱要独自处理学习生活感情上的诸多事情。总的来说大学生意识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责任与压力,当这种压力无法倾泻时他们就会产生恐慌,而这时宗教往往是不错的心灵避难所。于是很多大学生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而选择了宗教,在我个人看来也就是为了逃避压力而选择了宗教这样一个心灵的避难所,从而解决自己由生存压力而引发的心理焦虑。2.心理防卫意识不健全

当代的大学生信教一般是从大一开始的,这是由于刚刚从高中这个单纯的环境中走出来,进入大学这个半社会的环境,周围存在好多信教的人,存在试一试的心理,或者被周围的人所渲染去信教,结果被宗教的思想深深禁锢,以至于心理上不能脱离宗教,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大学生从简单的高中走出来心理防卫意识不强,被宗教思想而俘虏。3.宗教思想适应了当时的需求

有些信封宗教的大学生个方面都很优越,家庭和睦,本人也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异,一般不存在人生道路的挫折问题,但是他们涉世不深,带着一种幼稚的理想主义来看社会,但社会并不符合让他们的理想,而是越来越暴露出许多缺陷,结果他们愤世嫉俗,他们惴惴不安,抱怨自己周围的环境,不能很好的接受现实的社会,而这时以仁爱和行善为核心的精巧由深奥得宗教学说很容易乘机而入,正好符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宗教学说中展现的那种理想社会正好与他们所想象的社会所吻合,于是他们选择了信教的道路。4.家庭长期的熏染

由相当的一部分人信教是由于家庭的原因,从小就接受爸妈的熏染,以至于把信教当做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且由于时间的关系,宗教已经深深埋藏在了他们心中,逃离宗教他们自己心理都脱不开,家庭原因,宗教信仰问题中最难处理的一个问题。

总结:大学生宗教信仰从心理上总的来说就是因为缺少爱,心理防卫意识不健全,还有就是对社会的期待值太高,家庭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因为心理不够健全,才会别宗教思想所侵蚀。

二、从心理方面谈解决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方法 1.学校应该给予大一学生特别关照,大一处于各种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也是心理最动荡的时期,各种思想都在身边,要让他们相信党,相信祖国,相信自己,而不是把信念寄托在宗教上,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周围的环境,改变自己的现状。2.学校要从小就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要让他们学会抵制不良诱惑,要让学生有基本的心理安全意识,不能轻易被各种宗教学说而俘获,同时也要跟学生交代社会的现实,以避免对社会期望值过高而带来的巨大失落感,从而别宗教理想社会所吸引的事情的发生。3.政府和各种组织要发挥自身的作用,不能让家庭式信教这种现象愈演愈烈,要同过各种手段去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同时要提升自身的形象,要让人民相信政府,而不是把思想寄托在各种宗教上。

4.对于学校要更多关注大学生精神方面的问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有针对性的展开心理健康将于,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存在的困惑、疑难、不安。反过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教育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盲目信教的从众心理。5.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大学生宗教信仰不同于一般的宗教信仰,感性成分大大高于理性的追求,大部分所谓的“信教”学生对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认识不足,所以大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最好还是不信教,按照国家的要求和当代的需求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让自己在先进的思想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总结:从心理上解决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方法就是注重加强大学生心理的训练,并让他们相信共产党,相信祖国,相信自己。参考文献

〔1〕 金志霖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2003.5 〔2〕 许颂连 《当代宗教研究》2002.6 〔3〕 沈德立主编《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4〕 麦独孤 《心理学-行为的研究》2002.9 〔5〕(意)安瑟伦 《信仰寻求理解》

〔6〕 陶国富 王祥兴主编 《大学生挫折心理》 2009.10

第二篇:关于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分析

关于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分析

宗教是人类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也是当今世界大多数人的精神信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引人关注的“宗教升温”现象。大学生是时代的寒暑表,“宗教升温”自然在他们中间得到了反映,并冲击着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

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不仅表现为宗教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还表现为大学生对宗教认识和态度的变化,个别大学生的入教、信教。

改革开放后,过去长期沉闷的空气被打破,出现了思想解放、言论自由的新氛围,各种思想文化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互相交织、互相激荡。大学生作为最有条件和机会接触民族的和世界的、传统的和当代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知识群体,对于包括宗教在内的一切文化财富,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些宗教书籍、宗教器物就已成为大学生中十分畅销的抢手货。据了解,20多年来基督宗教为教徒读经文,印刷了上千万本《圣经》在教堂内销售,结果大量地被教外人士购买,其中不少就是为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所吸引的大学生。至于根据各种宗教经文编写的故事书籍更是受到青睐,仅某学者编译的一本《圣经故事》就曾印发到100万册,其读者群主要是有一定文化基础,且对西方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

所以,在今天的大学生中,宗教已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字眼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然远不至于信仰某种具体的宗教,但宗教中的思想精华对他们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不仅有兴趣研读宗教故事、宗教典籍,而且已经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践履着一些以宗教文化为底蕴的流行时尚。比如,佩带个十字架项链,怀揣个观音护身符,发送个圣诞贺卡,馈赠个开光圣物,进寺庙拜个佛、求个签,去教堂听会儿赞美诗、感受一下宗教氛围。尤其是每年的圣诞节,不少城市的教堂都拥挤不堪,人满为患,造成这一景观的主要就是在校大学生。

很显然,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批“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他们或是出于对某种文化的兴趣,或是受到身边教徒的感染,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了一些宗教的观念和思想,对宗教的距离感消失了,神秘感、好奇感产生了。这时,如果再遭遇特殊的心境和机遇,比如,当面临学习和生活的困扰时,当苦苦追寻生命的价值时,观摩了宗教仪式,聆听了信教见证,研读了宗教经文,接受了传道带领,亲自感受了宗教的观念和氛围,就极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灵产生强烈震撼,动摇他们在长期教育中形成的无神论信仰,由“望教”到“慕道”,最后皈依宗教,成为教徒。

1998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项目“北京青年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显示,北京市大学生中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占13.4%; 2000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研究”显示,上海市大学生中因各种原因而信教的合计为11.8%。综合各地资料,对大学生中宗教徒所占比例的估计,最高在20%左右,最低在3%—4%之间。尽管不同调查的结果出入很大,但宗教徒在大学生中的出现,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一般特征

大学生是我国众多人口中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极少数,他们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一直接受着无神论思想的灌输,一旦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皈依了宗教,成为了教徒,在宗教观念、宗教行为、宗教组织等方面,必然表现出与其他信教群众所不同的特征。

第一,从信仰选择上看,在中国五大宗教中大学生宗教徒皈依最多的是基督教。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年轻人,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他们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还对承载着

这些知识的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往往欣赏、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并很容易在这种欣赏、羡慕中追寻西方文化,触及基督教。而基督教本身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的“口味”,比其他宗教更具吸引力。一则基督教《圣经》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典籍,不仅文学性、故事性强,而且通俗易懂(佛经则晦涩深奥),大学生很容易由欣赏到接受,逐步确立信仰;二则基督教经过两千年多的发展,萃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同中国传统宗教相比,更具理性色彩,更容易引起善于探究、敏于思辨的大学生的共鸣;三则受基督教“赎罪”观念的影响,生活中的基督徒多以“爱”和“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这对于那些本来就为社会道德“滑坡”而沮丧,且极具叛逆精神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感召;四则基督教是一种外向型的宗教,在《圣经》中耶稣便鼓励教徒到各处去传福音,结“果子”(即发展教徒),谁结的“果子”越多,谁在上帝面前越荣耀,大凡基督徒都有高涨的传教热情,基督教在社会各群体中发展最快,在大学生群体中也不例外。

第二,从信仰动机上看,大学生宗教徒皈依宗教大多是在追求某种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着重于某种现实性的需要。这同社会上一般信众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他们那里,皈依宗教大多是因生存中的苦难或不幸要在现实中寻求解脱,很少有人去追寻精神家园,更少有人达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层次。但对大学生而言,皈依宗教固然有缘于上述因素的,但更多是出于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出于对心灵慰藉的探寻,出于对自己原有信念的怀疑,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困惑。总之,他们都是带着对人生问题的形而上的思考,触摸到宗教的。而宗教提供的答案,正好给他们以“合理”解释,使他们对宗教的态度由长期教育而形成的排斥,到耳濡目染而产生的暧昧,最终到世界观改变而确立的信仰。与一般信众不同的是,作为大学生宗教徒,多年来一直接受着学校的唯物论和理性主义教育,头脑中的固有观念同宗教观念截然对立。所以,在他们的皈依决定中,往往蕴涵着认知与情感、理性与感性、经验与判断等层层密密、难解难分的庞杂因素,经历的皈依时间更长,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斗争也更激烈。正因为此,他们的信仰一般显现得更内在、更深沉,较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不易为他人的说教所影响,不易随外界的变化而改变。

第三,从信仰组织上看,大学生宗教徒较少参与“正式的宗教团体”,一般都有联系紧密的团契生活。以大学生中皈依最多的基督教为例,尽管所有的基督徒都信仰同一个上帝,但由于大学生基督徒较高的文化素质、独特的信仰追求,他们一般觉着建制教会的成员复杂,不便沟通,而散布在大学校园及周边的家庭教会大多由大学教师或其家属、留学生或其他外籍人士带领,来此参加宗教活动的也多是同龄的大学生。大家不仅可以一起证道、唱诗、查经、祷告,而且可以就从信仰到生活的各种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此外,许多家庭教会还经常举办一些建制教会不可能举办的活动,如春游秋游,不定时的聚餐,请专家讲授神学知识,为遇到问题的教友“代祷”等。所有这些,一般教徒都能直接参与,相互之间的关爱体现得特别充分。正是这些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活动,既营造了家庭教会温馨宽松的聚会氛围,又满足了聚会者的个性化需求,这使得不少大学生基督徒不习惯或者不愿意去建制教会作礼拜、过宗教生活,而是更乐于参加建制教会以外的家庭团契,认为在这里更有助于他们信心的交流、灵命的成长。尤其是那些原本通过家庭教会而入教、信教的,更是对家庭教会以外的宗教团体有着天然的不接受,甚至认为建制教会是“官办”教会,不属灵,不得救。

第四,从信仰影响上看,大学生宗教徒不仅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在他们的宗教皈依中,虽然也不乏对“神迹”的感应和回报,但更多是通过理性的思考,从宗教中找到了生命的本源和人生的价值。一旦皈依,宗教神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便成为他们思想的内核,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信教以后,他们有了新的最高人生目标——灵魂得救,大多都会按照教义的要求,勤勉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活出见证,作盐作光”。同时,由于信靠神,敬拜神,凡事都向神祈祷,与神沟通,加上宗教组织内的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现世的诸多困惑与苦恼,获得了精神上的欣慰与满足。此外,宗教教义中的伦理道德也强有力地规范和引导着他们的行为,使他们不仅更加注重外在的道德行为,而且特别强调通过内心的良知和自律来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尊崇神的“诫命”,做一个德行“至善”、“荣神益人”的人。当然,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宗教教义中的保守和消极成分也对大学生宗教徒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大学

生信教以后,因过分倚重教义,在人生观上产生了宿命论思想,对世俗之事漠不关心,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于宗教的传播,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片面、简单。

三、高度重视并审慎处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我们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还是有少数人成为了“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甚至皈依了宗教,成为了信徒。对此,学校和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同时,还应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大学生宗教徒的宗教观念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一,客观、准确地评价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既不惊慌失措,一概否定,也不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漫长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将长期存在。宗教走向最终消亡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的认识误区,现实中的不少人只看到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对立,看不到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等特点,头脑中存在“宁左勿右”的思想,害怕别人谈论本地区或本单位的宗教情况,对宗教问题紧张、敏感、回避,有着很深的顾虑。这样的认识和态度,在一些高校领导和德育工作者中间同样存在。他们或是出于对宗教渗透的高度警觉,把大学生中极个别宗教徒与绝大多数非宗教徒信仰上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甚至采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迫大学生宗教徒改变自己的信仰;或是出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绩的过高估计,不愿正视或不敢承认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对大学校园里宗教徒的潜滋暗长掩耳盗铃,文过饰非。所有这些,其实都已严重违背了党的宗教政策和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目标,必须坚决予以纠正。为此,应从高校领导和德育工作者做起,摆脱对宗教的某些不准确认识,既不能对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掉以轻心,也不能简单地把大学生信教看作思想上的愚昧、政治上的异己。

第二,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在充分尊重大学生宗教徒信仰选择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其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作为公民的大学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接受的学校教育,要求他们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然而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宗教徒在大学生中的出现并增多,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在此情势下,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党的宗教政策和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目标,审慎处理好保护公民个人宗教信仰自由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认识到,大学生宗教徒的精神信仰固然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但同时也“是人对终极意义的自由追求,是人的一种深刻的精神需要”,不能因为他们的信仰特殊而歧视他们,应当尊重他们的信仰,依法保护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防止简单从事而伤害他们的宗教感情,防止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迫他们不信教。另一方面,还要认识到,尽管宗教问题是很复杂的,境外势力一直把大学生作为宗教渗透的重点,但绝大多数大学生宗教徒的信仰只是一个信仰问题,并没有什么政治企图。如果我们能够在尊重他们信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开展耐心细致的引导和深入的思想工作,就完全可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立志成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上来。这样,既能在大学生宗教徒中实现爱教与爱国相统一,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也能使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思想渗透,离间大学生宗教徒与党和政府关系的企图难以得逞。

第三,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对大学生宗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保护,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和打击。宗教信仰问题是公民个人的私事,但“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不能以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为借口,放弃或摆脱国家对宗教事务的管理”。面对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一般高校都应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在尊重大学生宗教徒信仰的基

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到经过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并在活动中接受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神学思想,淡化不同信仰的差异,以实际行动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中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内容,为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击校园内外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明确要求大学生宗教徒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尤其是大学校园内)传教、布道、宣传有神论,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不得到未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宗教活动;依法规范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华宗教活动,如有在大学校园内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发展大学生宗教徒的,就当劝阻、制止,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全面清理大学校园内及周边的宗教活动场所,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并由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部门加强管理,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取缔,谨防成为境内外宗教势力向大学校园渗透的基地。

第四,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注重培育他们的科学精神,使他们在国际国内“宗教升温”的大环境中处变不惊,自觉作出正确选择。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念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扩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实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内容。使大学生明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宗教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消失了,但宗教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宗教变成了公民个人的私事,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开办的高等学校来说,就不单纯是个人的私事,极有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国家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但并不是对宗教活动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还必须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此同时,各高校还应适时开设一些宗教选修课,既满足大学生对宗教在文化层面上的浓厚兴趣,又让大学生了解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握宗教的实质和社会作用,进而对不少著名科学家相信宗教、某些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确能“惩恶扬善”等经常令大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作出科学解答。只有这样,善于用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宗教信仰的根源,下工夫在大学生中培育起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的科学精神,才能使他们尊重客观规律,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自觉地防止和抵御宗教观念以及各种有神论的侵蚀,经过不断地努力,最终成长为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掌握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一代新人。

第三篇: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个案调查报告

组长:小组成员及学号:许佳琪09064633班级:时间:09064629 09064641 09064628 国贸0922011-5-28

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个案调查报告

一、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由我小组成员在课间和课后进行,选择调查对象时使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在大二年级国贸班进行。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则强调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相结合,以客观问题为主的设计方法。

二、小组分工

王阳升:调查问卷设计、制作PPT、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赵安文: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实地走访相关宗教场所。

许佳琪:实地走访相关宗教场所,PPT展示。

汪重人:整理、统计回收的调查问卷,查阅资料。

三、样本选择

在调查期间,我小组在国贸班共发放了60份调查问卷,实收58份,回收率约97%,其中男生21人,女生37人,团员52人,预备党员3人。

四、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在设计上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 学生基本信息调查: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政治面貌。

 大学生信仰与不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对宗教的认识。

 对身边亲人、朋友宗教信仰态度问题。

 对宗教、国家、科学三者之间关系的认知。

五、问卷发放和回收

此次调查中使用的问卷发放和回收方式为现场发放,现做现收。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摘要:宗教是一种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的社会性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在宗教世俗化、现代化进程中,宗教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日渐突出,信徒的组成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近年来,呈现出从农村到城市、从弱势群体到强势群体、从老年人到青年人甚至在校大学生的迁移和扩散的趋势。大学生宗教信仰是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论文调查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了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行为的影响,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引

导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基本方面。

关键词:调查宗教认知信仰态度大学生

1、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

统计中显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为6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10.34%,所信仰宗教为佛教和基督教,其中,信仰基督教的学生为5人。大部分大学生不信仰宗教,且认为人生不需要宗教信仰的学生占到不信教学生人数的51.72%。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小学阶段开始有宗教信仰的占33.3%,中学阶段开始的占50%,大学阶段开始的占16.7%;有时参加宗教活动的占50.0%,经常参加宗教活动的占33.3%;大部分大学生不信仰宗教,且认为人生不需要宗教信仰的学生占到不信教学生人数的51.72%。有31%的学生认为共产党可信仰宗教,36%的学生认为不可以,抱无所谓态度的有33%。大部分信教学生认为信教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没有冲突。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我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仍然比较大,部分学生的信教虔诚度还较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2、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原因

(1).有家庭信仰背景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占到50%。大学生通过家庭接触宗教,并对其有直观 的了解,成为家族宗教信仰的继承者,延续者。另外,还有3人是由于朋友宣传和迷信而信仰宗教的,这需引起注意。

(2).自身原因。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接触到全新的社交圈子,并独自面对学习生活、个人生存、就业创业等方方面面的激烈竞争,部分大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适应这种生存竞争机制。如果再缺少来自学校、家庭及身边人的关爱,他们就会失望、自卑,转而会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会把虚幻、超现实的宗教当成为他们最有效的心灵避难所。在影响他们信仰宗教的原因中,仅次于“家庭因素”影响的是占到33.3%的“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可见,大学生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有其不同于社会其他阶层的特殊性。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3)受亲戚朋友宣传影响。调查学生中有13%受过宗教宣传。

3、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

(1).人生观,价值观。认为宗教对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影响的占信教人数的50%。66.7%的信教学生认为宗教可以在个人身上体现出爱,能够把爱传递给别人。宗教教义中某些方面劝导人积极向善,要有爱,与中华传统美德相吻合。但须注意的是仍有个别学生把其当做内心空虚时的心灵寄托。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对待爱更加大度,包容,心态上更加平和,对现实中的一切更能坦然接受。特别应看到,大部分信教学生认为宗教在个人身上体现出爱,能把爱传递各别人。但在自我陷入绝望时,信教学生较不信教学生更易走向极端,这一点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2).社会行为。有58.3%的不信教且有信教亲戚或朋友的学生认为能从信教的人身上发现爱和宽容,可见信教对人的社会行为有积极的影响。但宗教在约束大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当信教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各种困惑和障碍时,可以通过与神沟通得到慰藉,使自己超然于现实之外。然而,正是宗教宣扬的“神的安排”,很容易使一些人陷入迷途,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于神,只凭信心等待结果.从数

据也可发现问题,约33.3%的信教大学生认为宗教可以消除内心空虚,是心灵的寄托。

3、研究总结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的认识到:第一,宗教中有相当一部分教义教规与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要求相容,这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我们不能把大学生中个别宗教徒与绝大多数非宗教徒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更不该强迫大学生宗教徒改变自己的信仰。但宗教的消极作用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需要我们进行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尤其在当前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图谋“西化”“、分化”、“分裂”的严峻形势下,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和抵御能力,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第二,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核心在于“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以及“追寻自己的信仰”,其中精神寄托是最为根本的。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大学生理性关注宗教,帮助大学生在人生信仰、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信仰。第四,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需求,应当探索建立有效途径,使得爱国宗教团体能进行正面引导和发挥积极作用。

七、我小组成员对此次调查感想如下:

1、对于大学生信教现象日益突出的情况,我们要有一份清醒的认识,既不能惊慌失措,一概否定,也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2,大学生宗教徒皈依宗教大多是在追求某种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着重于某种现实性的需要。更多是出于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出于对心灵慰藉的探寻,出于对自己原有信念的怀疑,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困惑。

3,大学生不仅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改变。更多是通过理性的思考,从宗教中找到了生命的本源和人生的价值。一旦认可某个宗教,宗教神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便成为他们思想的内核,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4,我们认为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视野宽广、求知欲较强的一个青年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也难免会受到宗教的影响。因此,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宗教信仰自由,辨析科学与宗教的区别,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5,我们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是两种不同的信仰,中国的共产主义与信仰宗教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经过长期的探索而创立的体现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世界观、价值观;而宗教是以“神不灭”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国家既要尊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又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正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这就要求国家加强信仰教育的针对性,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单纯追求自我实现的大学生重塑自身价值观。

第四篇:大学生能与宗教信仰

对第一点,首先我们要从宗教与社会次序的关系上来分析。从历史上来看,宗教大部分时间还是为当权的统治阶级所服务,它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上帝、真主、诸神等是虚构的,但它所反映的客观内容是社会现实的价值关系,上帝、真主、诸神等只是作为社会利益的替身而存在,只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宗教狂热、宗教骚乱、宗教迫害、宗教战争”等等名词,都代表了宗教的负面形象。

对第二点,宪法确实给了公民信仰自由的权力,但作为大学生而言,首先应该相信科学,追求真理。科学是关于事实关系的学问,其本质是以严谨而精确的逻辑形式把各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系统地联系起来,并使其理论化、现实化、形象化。宗教与迷信从思想本质看,两者都崇拜超自然力量,都是唯心主义,都反对实践实验,都要人盲目崇拜宗教,本质就是用主观的、虚假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的、真实的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

对第三点,要明确科学和宗教的区别。首先,科学是唯物主义的,宗教是唯心主义的。科学概念从现实经验对象开始(客观性),而摈弃一切神秘主义的东西。神秘主义导致我们对一些基本概念不再追究,反正把它交给某个万能的主就行了,其它不管我们的事。科学从人的实践和观察开始,并且建立关于某个分类学科的体系。科学要求提供假设和解释,并依据正确的逻辑建立体系。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我们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还是有少数人成为了“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甚至皈依了宗教,成为了信徒。对此,学校和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同时,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大学生宗教徒的宗教观念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五篇: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

大学生对于神灵与命运的态度宗教的世界观基础是唯心主义,神灵观点是支撑宗教信仰的核心,对神灵的态度不仅能够反映大学生世界观的取向,某种程度也能透视出大学生的宗教立场。关于“您相信世界上有神灵或命运存在吗”,选择“非常相信”的占7.2%,“比较相信”的占24.4%,两者相加达到31.6%;“半信半疑”的占31.9%,“不太相信”的占24.7%,“一点也不信”的占11.8%。后两者基本是不信的,两者相加达36.5%。从数据来看, 不相信神灵的大学生多于相信神灵的大学生,但仅是略超而已,几乎势均力敌。“半信半疑”者占了三分之一之多,这部分学生处在仿徨游移之间,如果个人碰到什么挫折和人生坎坷的话,倒向神灵的可能性极大。当代大学生中流行“星座”之风,这一点或许和相信神灵与命运有某种联系。关于“是否相信世界上有神灵或命运存在”,男生持“非常相信”和“比较相信”的共占24.8%,女生选择这两项的共占36.3%,高于男生选择“一点也不信”的男生占19.5%,女生仅占6.1%。这一情况与大学生前往宗教活动场所目的性的调查结果一致。调查显示,女生中有34.6%是为了“祈福”而去的,而男生的比例为27.3%。这说明,女生较认可宗教信仰的作用,相信神灵或命运这种模糊的外在力量,有22.6%的女生“说不清楚”自己有没有信仰,这高于男生14.1%的比例。

大学生对于他人信仰宗教的态度

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可以通过大学生对其他同学信教的评价态度获得了解。为此, 我们设计了“您如何看待某些大学生宗教信仰这一现象”的问题,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持理解态度,其中认为“非常理解,他们在宗教中寻求心灵的慰藉”的占15.5%,认为“可以理解,个人有信仰宗教的自由”的占75.8%,两项相加达91.3%。只有少部分人对大学生信教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这些人精神空虚,只是为了寻找某种寄托”的比例为4.6%,觉得“不可理解,或许是一种赶时髦”的为3%。

不难发现,持“可以理解,个人有宗教信仰的自由”这一看法的人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与其他的看法差距很大。这一数据不仅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对校园内信教现象的包容度,更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都比较高,也表明了宪法确立的信仰自由与党的宗教政策为大学生所了解。

大学生对于宗教的评价

调查显示,70.8%的大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无害的精神追求”,16.8%的大学生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宗教是“高尚的精神追求”、仅3.5%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是精神的鸦片性”,亦有3.8%的大学生认为宗教“属于愚昧迷信”。这表明,大学生对宗教的中性评价居多,一方面,认识到宗教也是人生精神追求的一个方向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宗教的评价并非很高,大多数学生只认为是一种无害的精神追求,并不是盲目的痴迷,而是有选择、有取向、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但由此折射出大学生对宗教负面性认识的不足,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情况

第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数量规模。关于“您比较倾向于认同哪一宗教”,38.5%的大学生选择“无宗教倾向”,这一数据与前面大学生不信神灵的数据非常接近,说明接近40%的学生无宗教信仰而选择“佛教”、“基督教”、“道教”、“中国民间宗教”、“伊斯兰教”的分别占29.4%、13.2%、9.3%、4.5%和2.0%,其中倾向于佛教的居首位, 显然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第二, 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的了解程度。这一调查主要了解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认识的理性根据,并由此了解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影响的深度。宗教文化包括宗教仪式、宗教教义、宗教艺术等, 调查表明, 大学生对宗教文化“一点也不了解”的占14.7%, “一知半解”的占66.0%, “大部分了解”的占15.7%, 而“非常了解”的仅占2.6%, 说明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的了解程度低, 普遍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 全面了解的大学生人数不多。这除了宗教文化的语言、教义条文的艰涩难懂外, 还反映了大学生宗教倾向的非理性的特点, 尤其是处于一知半解的人群极易受某种宗教煽动的误导, 这应当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

第三, 大学生了解宗教信仰的途径。知识是观念形成的条件, 宗教亦不例外。要深入考察大学生的宗教观, 了解其宗教观念形成的知识源十分重要。关于“了解宗教信仰的途径”, 40.2%的大学生通过“阅读相关宗教书籍”而获得从“影视节目”了解宗教的占35.1%;来自“家乡或家庭传统与教育”影响的占30.4%“;网络”影响占16.6%;“朋友或同学介绍”的占14.7%;而通过“学校教育”这一途径的仅占14.2%;还有8.6%的大学生是通过“传教人士介绍”而了解宗教的。

调查结论

大学生需要信仰

当代大学生需要信仰这种精神支柱。调查表明, 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 认识到信仰对于人生发展的积极意义, 并且希望自己也拥有信仰。大学生对于信仰重要性的认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已有的信仰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大学生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并不等于他们懂得什么是信仰, 什么样的信仰是值得追求的, 更不等于他们已经拥有信仰。调查显示, 的大学生表示没有信仰, 另有的大学生对有无信仰自己都搞不清楚, 可以说, 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是迷茫的, 也是存在信仰空白或信仰危机的。信仰危机不能理解为大学生拒绝信仰、远离信仰, 而应理解为大学生渴望信仰但却缺乏信仰, 不知道如何辨别选择信仰和建立信仰。因而, 信仰教育并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 而是如何开展的问题, 从而真正满足大学生的信仰需要。

宗教信仰不是大学生信仰的主流

毋庸讳言, 宗教信仰对当代大学生有一定影响, 调查显示, 大学生对宗教信仰包括对同学信奉的宗教都能持理解包容的态度, 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代大学生是宗教主义者。事实上, 真正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并不多, 数据表明, 完全信教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只有个位数, 准确地说, 也就在一左右, 其中相当一部分信仰宗教的学生与民族少数民族、家庭信教的传统相关。而大部分学生对宗教持一种好奇的心理状态, 是在好奇心的支配下, 产生对宗教文化的某种兴趣而已, 况且对宗教包括宗教文化并不了解, 最多是“一知半解”。总之, 宗教信仰在高校至少在上海高校中不是大学生信仰的主流。

高校信仰教育存在着缺陷

调查表明, 许多大学生没有信仰或不明白有没有信仰, 或对信仰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高校的信仰教育存在着缺陷, 至少信仰教育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高校信仰教育存在的一个误区是, 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等同于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虽然包含着信仰教育, 但不等于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不纯粹是信仰教育, 还有科学方法论等内容的教育, 而信仰教育主要着重于个体人生与精神世界发展方面的教育, 因而信仰教育有其特殊的教育规律和教育内容, 比如无神论的教育、理想精神的教育等。现在高校的信仰教育较为空泛, 有的甚至认为信仰教育就是反宗教信仰的教育, 这种简单化的教育不仅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相背离, 而且还会引起教育对象的反感, 难以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

下载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潮流的引导者。大学生所受的教育、校园的环境以及该年龄的特殊心理特......

    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提要: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特殊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消费需求旺盛,追求新颖,消费冲动而又不具有理性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针对大学生消费......

    大学生心理例案分析

    10月31日,晋江籍清华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洪某从泉州市区某高校学生公寓4楼阳台跳下,坠楼身亡。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着“书好读、工作难找,爸爸妈妈对不起了”。 消息传来,许多学......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子骄子”的身份自居,认......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摘要: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也是对其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深刻变革既为大学生提供了......

    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发 展状况分析姓名:张咏梅学号:20113915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班级:11级税务一班电话:***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承受的......

    大学生心理案例分析(精选合集)

    心理材料分析 案例: 刚高中毕业的时候,小余挺高兴的,无忧无虑,可是自从收到大学通知书的那天起,就考试莫名其妙地心烦、焦虑、紧张。自己想了半天才发现是因为自己怕远离父母,害怕......

    宗教信仰的认知分析

    宗教信仰的认知分析 张宪 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 [论文摘要] 本文尝试说明可以从认知角度对宗教信仰及其经验进行分析,以确认支持宗教信仰的特殊经验与日常感觉经验一样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