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表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你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填写这份调查报告。1)您是否有过对于信仰的相关思考?
A、从来没有 B、有过一点 C、有过,并有一些思考D、很认真的想过 2).您认为什么是宗教?
A、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B、它就是迷信,是一种荒诞学说
C、它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组织,有教义教规吧
D、它在我的脑中很模糊,我说不清楚什么是宗教 3)您认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
A、宗教即科学B、相互对立、不可调和 C、互通有无、没有矛盾D、说不清 4)您是否有宗教信仰? A有宗教信仰
B目前不信仰,但有兴趣将来也许会信教
C没有宗教信仰,以后也不会信教
5)如果您有宗教信仰,你所信仰的宗教是?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天主教
E其他 F不信教
6)你对大学生信教有何看法?
A赞成 B反对
C无所谓
7)您对宗教的传播有什么看法?
A宗教的传播对人类文明是有益的,它对文化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B宗教的传播是不利的,它有碍于真知科学的传播 C宗教的传播有利也有弊,应该辩证的看待
D宗教的传播对人类的文明和生活没有必然的联系 8)您认为最能影响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 A受家庭环境的熏陶 B受民族文化的影响
C受宗教文化独特魅力的吸引 D寻求心理寄托和精神安慰
9)您平时通过哪种渠道获得有关宗教文化的信息? A通过阅读关于宗教文化的书籍、报刊 B通过电视节目、网络信息等渠道 C通过亲人、朋友的介绍 D其他
谢谢您的合作,祝您愉快!
第二篇:宗教信仰情况调查表
宗教信仰情况调查表
您好,我们是XXX学院的学生,为了了解目前我国宗教信仰情况,请您配合我们调研人员如实填写以下问卷,我们将以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调查资料仅作研究之用,并对调查资料进行保密,请您放心。再一次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一. 选择题
1.您有宗教信仰吗?
A. 有,佛教B.有,基督教C.有,其他D.没有
若有,则做第3题—第10题和简答题第1题
若无,则做第2题和简答题第2、3题
2.将来是否有信仰宗教的打算?
A.有B.无
3.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该宗教的?
A.家人信仰该宗教B.朋友信仰该宗教C.被该宗教信仰者宣传得知
D.自己了解(互联网,相关书籍等)E.其他
4.什么时候开始信仰该宗教的?
A.从小就信仰B.12~17岁C.18~23岁D.24~29岁
E.30~40岁F.41~50岁G.50~60岁F.60岁以后
5.为什么信仰该宗教,有什么契机?
A.因为家人都是教徒,受家人影响,从小就信B.受同学、朋友影响
C.因为发生过灵验的事D.自己对宗教感兴趣E.其他
7.您认为您的信教程度深吗?
A.很浅B.较浅C.一般D.程度较深E.程度很深F.其他
8.家人对您信教的看法怎样?
A.支持B.反对C.不赞成也不反对D.其他
9.您愿意公开您的宗教信仰吗?
A.愿意B.不愿意
10.您愿意向别人宣传您所信仰的宗教吗?
A.愿意B.不愿意
二. 简答题
1.请问您认为信仰宗教对您有什么影响?是否有灵验的事情发生?
2.请问您为什么不信教?
3.请问您对于信教者的看法是什么?
再次感谢您的合作!
第三篇: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个案调查报告
组长:小组成员及学号:许佳琪09064633班级:时间:09064629 09064641 09064628 国贸0922011-5-28
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个案调查报告
一、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由我小组成员在课间和课后进行,选择调查对象时使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在大二年级国贸班进行。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则强调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相结合,以客观问题为主的设计方法。
二、小组分工
王阳升:调查问卷设计、制作PPT、撰写社会实践报告。
赵安文: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实地走访相关宗教场所。
许佳琪:实地走访相关宗教场所,PPT展示。
汪重人:整理、统计回收的调查问卷,查阅资料。
三、样本选择
在调查期间,我小组在国贸班共发放了60份调查问卷,实收58份,回收率约97%,其中男生21人,女生37人,团员52人,预备党员3人。
四、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在设计上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学生基本信息调查: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级、政治面貌。
大学生信仰与不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对宗教的认识。
对身边亲人、朋友宗教信仰态度问题。
对宗教、国家、科学三者之间关系的认知。
五、问卷发放和回收
此次调查中使用的问卷发放和回收方式为现场发放,现做现收。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摘要:宗教是一种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丰富内涵的社会性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在宗教世俗化、现代化进程中,宗教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日渐突出,信徒的组成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近年来,呈现出从农村到城市、从弱势群体到强势群体、从老年人到青年人甚至在校大学生的迁移和扩散的趋势。大学生宗教信仰是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论文调查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和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分析了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行为的影响,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引
导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基本方面。
关键词:调查宗教认知信仰态度大学生
1、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
统计中显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为6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10.34%,所信仰宗教为佛教和基督教,其中,信仰基督教的学生为5人。大部分大学生不信仰宗教,且认为人生不需要宗教信仰的学生占到不信教学生人数的51.72%。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小学阶段开始有宗教信仰的占33.3%,中学阶段开始的占50%,大学阶段开始的占16.7%;有时参加宗教活动的占50.0%,经常参加宗教活动的占33.3%;大部分大学生不信仰宗教,且认为人生不需要宗教信仰的学生占到不信教学生人数的51.72%。有31%的学生认为共产党可信仰宗教,36%的学生认为不可以,抱无所谓态度的有33%。大部分信教学生认为信教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没有冲突。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我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仍然比较大,部分学生的信教虔诚度还较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2、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原因
(1).有家庭信仰背景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占到50%。大学生通过家庭接触宗教,并对其有直观 的了解,成为家族宗教信仰的继承者,延续者。另外,还有3人是由于朋友宣传和迷信而信仰宗教的,这需引起注意。
(2).自身原因。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接触到全新的社交圈子,并独自面对学习生活、个人生存、就业创业等方方面面的激烈竞争,部分大学生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适应这种生存竞争机制。如果再缺少来自学校、家庭及身边人的关爱,他们就会失望、自卑,转而会相信这是命运的安排,会把虚幻、超现实的宗教当成为他们最有效的心灵避难所。在影响他们信仰宗教的原因中,仅次于“家庭因素”影响的是占到33.3%的“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可见,大学生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有其不同于社会其他阶层的特殊性。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3)受亲戚朋友宣传影响。调查学生中有13%受过宗教宣传。
3、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
(1).人生观,价值观。认为宗教对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影响的占信教人数的50%。66.7%的信教学生认为宗教可以在个人身上体现出爱,能够把爱传递给别人。宗教教义中某些方面劝导人积极向善,要有爱,与中华传统美德相吻合。但须注意的是仍有个别学生把其当做内心空虚时的心灵寄托。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对待爱更加大度,包容,心态上更加平和,对现实中的一切更能坦然接受。特别应看到,大部分信教学生认为宗教在个人身上体现出爱,能把爱传递各别人。但在自我陷入绝望时,信教学生较不信教学生更易走向极端,这一点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2).社会行为。有58.3%的不信教且有信教亲戚或朋友的学生认为能从信教的人身上发现爱和宽容,可见信教对人的社会行为有积极的影响。但宗教在约束大学生的不良行为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当信教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各种困惑和障碍时,可以通过与神沟通得到慰藉,使自己超然于现实之外。然而,正是宗教宣扬的“神的安排”,很容易使一些人陷入迷途,把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于神,只凭信心等待结果.从数
据也可发现问题,约33.3%的信教大学生认为宗教可以消除内心空虚,是心灵的寄托。
3、研究总结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的认识到:第一,宗教中有相当一部分教义教规与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要求相容,这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具有积极作用,我们不能把大学生中个别宗教徒与绝大多数非宗教徒的差异等同于政治上的对立,更不该强迫大学生宗教徒改变自己的信仰。但宗教的消极作用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需要我们进行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尤其在当前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图谋“西化”“、分化”、“分裂”的严峻形势下,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和抵御能力,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第二,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核心在于“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以及“追寻自己的信仰”,其中精神寄托是最为根本的。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大学生理性关注宗教,帮助大学生在人生信仰、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信仰。第四,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需求,应当探索建立有效途径,使得爱国宗教团体能进行正面引导和发挥积极作用。
七、我小组成员对此次调查感想如下:
1、对于大学生信教现象日益突出的情况,我们要有一份清醒的认识,既不能惊慌失措,一概否定,也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
2,大学生宗教徒皈依宗教大多是在追求某种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着重于某种现实性的需要。更多是出于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出于对心灵慰藉的探寻,出于对自己原有信念的怀疑,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困惑。
3,大学生不仅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改变。更多是通过理性的思考,从宗教中找到了生命的本源和人生的价值。一旦认可某个宗教,宗教神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便成为他们思想的内核,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4,我们认为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视野宽广、求知欲较强的一个青年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也难免会受到宗教的影响。因此,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宗教信仰自由,辨析科学与宗教的区别,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5,我们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是两种不同的信仰,中国的共产主义与信仰宗教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经过长期的探索而创立的体现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世界观、价值观;而宗教是以“神不灭”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国家既要尊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又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正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这就要求国家加强信仰教育的针对性,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单纯追求自我实现的大学生重塑自身价值观。
第四篇:大学生能与宗教信仰
对第一点,首先我们要从宗教与社会次序的关系上来分析。从历史上来看,宗教大部分时间还是为当权的统治阶级所服务,它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上帝、真主、诸神等是虚构的,但它所反映的客观内容是社会现实的价值关系,上帝、真主、诸神等只是作为社会利益的替身而存在,只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宗教狂热、宗教骚乱、宗教迫害、宗教战争”等等名词,都代表了宗教的负面形象。
对第二点,宪法确实给了公民信仰自由的权力,但作为大学生而言,首先应该相信科学,追求真理。科学是关于事实关系的学问,其本质是以严谨而精确的逻辑形式把各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系统地联系起来,并使其理论化、现实化、形象化。宗教与迷信从思想本质看,两者都崇拜超自然力量,都是唯心主义,都反对实践实验,都要人盲目崇拜宗教,本质就是用主观的、虚假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的、真实的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
对第三点,要明确科学和宗教的区别。首先,科学是唯物主义的,宗教是唯心主义的。科学概念从现实经验对象开始(客观性),而摈弃一切神秘主义的东西。神秘主义导致我们对一些基本概念不再追究,反正把它交给某个万能的主就行了,其它不管我们的事。科学从人的实践和观察开始,并且建立关于某个分类学科的体系。科学要求提供假设和解释,并依据正确的逻辑建立体系。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我们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还是有少数人成为了“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甚至皈依了宗教,成为了信徒。对此,学校和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同时,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大学生宗教徒的宗教观念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五篇: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研
新形势下,不同文化相互激荡,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日趋复杂,特别是近年来有些在校大学生以不同形式参与宗教活动,表明了大学生宗教信仰与宗教观问题已不容忽视。我们对我校大学生宗教信仰进行了调查。
一、大学生信教的原因
1、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里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因素与民族、家庭环境因素。首先是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以至于向宗教靠拢。这些年社会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思想理论界某些导向一度混乱,国际共运遭受严重挫折,处于低潮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与道德、经济与政治、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似乎日趋尖锐,难以解决,如道德良心的沦丧,丑恶现象的卷土重来,权钱交易,腐败现象屡屡发生,战争恐怖活动此起彼伏,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物种灭绝等等,一句话,人们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这一切现象,哲学、社会科学似乎解释不了,自然科学也无能为力,有些恶果看起来甚至是由科学的发展直接引起的。这就使得思想活跃、敏感的大学生深感迷惑,一部分人产生严重的信仰危机,转而祈求万能的神拯救世界,保佑自己。其次是民族、家庭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生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整个民族都信教,他也就信了;有些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大学生从小受其熏陶、感染,自然而然地信了教。
2、内在心理的需要。
很多大学生认为,教堂、寺院是人际联络思想感情的好场所,“佛”、“主”是人们倾诉隐私的最佳对象;信教能弥补、治愈心灵的创伤,能使寂寞无聊的心绪找到寄托之所,能起鼓舞作用,给人以力量、信心。如一学生写道:我妈生病多年,看医生、吃药,效果一直不好。信教后,认识了很多教友,大家一起祈祷,做弥撒,互相关心,相互爱护。不久我妈心情舒畅多了,病也好多了。在这里,宗教成了最高明的“心理医生”。
3、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
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这么一些道德诫律、规范: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这些戒律在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确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因而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当今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尤需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
4、“事实胜于雄辩”,很多事实证明“使你不得不信”。
大学生常举的事实有:很多名人,甚至大科学家也虔诚信教;“圣经”上的很多预言都得到了证实,特异功能,灵魂存在的迹象很多;社会发展至今,世界末日的景象越来越明显,这一切都只能有赖于耶稣基督的第二次降生;求神拜佛灵验得很,能预测过去未来,能医治痼疾,能带来幸福生活。
二、大学生信教群体与其他信众的不同
1、从信仰选择上看。
在中国五大宗教中大学生宗教徒皈依最多的是基督教和佛教。大学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年轻人,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他们不仅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还对承载着这些知识的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往往欣赏,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并很容易在这种欣赏,羡慕中追寻西方文化,触及基督教。而基督教《圣经》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典籍,不仅文学性,故事性强,而且通俗易懂,大学生很容易由欣赏到接受,同中国传统宗教相比,更具理性色彩,更容易引起善于探究,敏于思辨的大学生的共鸣。
2、从信仰动机上看,大学生宗教徒皈依宗教大多是在追求某种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着重于某种现实性的需要。
这同社会上一般信众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他里,皈依宗教大多是因生存中的苦难或不幸要在现实中寻求解脱,很少有人去追寻精神家园,更少有人达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层次。但对大学生而言,皈依宗教固然有缘于上述因素的,但更多是出于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出于对心灵慰藉的探寻,出于对自己原有信念的怀疑。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困惑。总之,他们都是带着对人生问题的形而上的思考,触摸到宗教的。而宗教提供的答案,正好给他们以“合理”解释,使他们对宗教的态度由长期教育而形成的排斥,到耳濡目染而产生的暧昧,最终到世界观改变而确立的信仰。与一般信众不同的是,作为大学生宗教徒,多年来一直接受着学校的唯物论和理性主义教育。头脑中的固有观念同宗教观念截然对立。所以。在他们的皈依决定中,往往蕴涵着认知与情感,理性与感性,经验与判断等层层密密,难解难分的庞杂因素,经历的皈依时间更长,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斗争也更激烈。正因为此,他们的信仰一般显现得更内在,更深沉。较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不易为他人的说教所影响,不易随外界的变化而改变
3、从信仰组织上看,大学生宗教徒较少参与“正式的宗教团体”,一般都有联系紧密的团契生活。
以大学生中皈依最多的基督教为例,尽管所有的基督徒都信仰同一个上帝,但由于大学生基督徒较高的文化素质,独特的信仰追求,他们一般觉着建制教会的成员复杂。不便沟通。而散布在大学校园及周边的聚会点大多由大学教师或其家属,留学生或其他外籍人士带领。来此参加宗教活动的也多是同龄的大学生。大家不仅可以一起证道,唱诗,查经,祷告,而且可以就从信仰到生活的各种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此外,许多聚会点还经常举办一些建制教会不可能举办的活动。如春游秋游。不定时的聚餐。请专家讲授神学知识。为遇到问题的教友“代祷”等。所有这些,一般教徒都能直接参与,相互之间的关爱体现得特别充分。正是这些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活动。既营造了温馨宽松的聚会氛围。又满足了聚会者的个性化需求。这使得不少大学生基督徒不习惯或者不愿意去建制教会做礼拜,过宗教生活。而是更乐于参加建制教会以外的家庭团契。认为在这里更有助于他们信心的交流,灵命的成长。尤其是那些原本通过家庭聚会而入教,信教的。更是对家庭聚会以外的宗教团体有着天然的不接受。甚至认为建制教会是“官办”教会。不属灵,不得救。如何对这些聚会点进行依法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4、从信仰影响上看。
大学生宗教徒不仅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在他们的宗教皈依中。虽然也不乏对“神迹”的感应和回报。但更多是通过理性的思考。从宗教中找到了生命的本源和人生的价值。一旦皈依。宗教神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便成为他们思想的内核。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信教以后。他们有了新的最高人生目标——灵魂得救。大多都会按照教义的要求。勤勉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活出见证。作盐作光”。同时。由于信靠神。敬拜神,凡事都向神祈祷。与神沟通,加上宗教组织内的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现世的诸多困惑与苦恼。获得了精神上的欣慰与满足。此外,宗教教义中的伦理道德也强有力地规范和引导着他们的行为。使他们不仅更加注重外在的道德行为。而且特别强调通过内心的良知和自律来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尊崇神的“诫命”。做一个德行“至善”,“荣神益人”的人。当然,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宗教教义中的保守和消极成分也对大学生宗教徒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大学生信教以后,因过分倚重教义。在人生观上产生了宿命论思想,对世俗之事漠不关心,把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于宗教的传播,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片面,简单。
三、对策及建议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我们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大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公民的大学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接受的学校教育,要求他们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们的头脑不是真空,科学思想不去占领,伪科学、反科学思想就会去占领。
高校在学术上的包容性,思想上的开放性,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宗教,对宗教产生特殊的想象。现代社会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宗教在学生中的传播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学生容易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客观上要求高校有必要对信教学生进行有效管理。通过调查和座谈了解到,我校只开设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专门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尚属空白,对信教师生的统计、宗教活动管理等方面明显不足,教育管理的手段单一,与宗教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高校和宗教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信息互动和工作配合性差,造成了对大学生组织参加的非法宗教活动的处理上处于被动局面。
面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出现的新形势,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可以在高等学校成立宗教问题研究所,组织大学中的教师以及与高等学校关系比较密切的研究所联合搞好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目前北京联合大学及有关的高校已经成立了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并开始了对大学生宗教与信仰方面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更深入地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有着很好的推进作用。
2、做好正面引导工作。在高等学校里可以通过开设宗教文化类的选修课和有关的讲座,正面介绍宗教知识,增强对宗教的感性认识,消除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同时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宗教政策,特别是在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方面,应当加大宣传的力度,使大学生去掉对宗教认识方面的神秘感,去掉盲目性。使他们对宗教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宗教的认识更加具有理性。自觉地为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做更多的工作。
3、应加强科学精神的教育。高等学校是科学的殿堂,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高等学校应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无论是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的课程中,都应当贯穿科学的精神。包括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和执著敬业的献身精神等。
4、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青年大学生中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利用党课、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进行共产主义信仰的教育,在高等学校形成一支骨干队伍,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
高等学校要发挥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方面的功能,完成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就不能忽视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而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是全面素质的提高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同时应努力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