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精心整理笔记

时间:2019-05-14 18:3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袁行霈、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精心整理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袁行霈、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精心整理笔记》。

第一篇:袁行霈、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精心整理笔记

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10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边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赋、比、兴是《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比较大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他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2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的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王卿大臣等各类人物的活动。《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庄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52篇,现仅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在统一中略有差异,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观点。“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和南方巫官融会、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 文化的结晶。

10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11 《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颂》《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九章》的作品分别创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时期,其内容和主题与《离骚》近似。12 《九辩》:《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孟子重视道德修养,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规范发展为仁义,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修养方法,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到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觉实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土,他的舍生取义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14 散体大赋:汉代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16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分本纪

十二、表

八、志

十、传七十,共100篇。互见法:“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情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正始时期才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反言玄远,人性放达,饮酒服药,一时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的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觉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遍特色。代表这种主流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沉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锟、郭蹼。左思风力: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独标一帜,成为太康,以至两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钟嵘认为其《咏史》诗是”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崇“左思风力”。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风格绮艳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调柔弱,内容平泛,题材狭窄,把形式主义诗风推向极致。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25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隅在音韵上做出贡献,对汉语语音的天然音调进行规范,沈约把这种音韵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的要求,“严守四声八病”之说,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个新诗体。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最优秀的“永明体”尸人是谢眺。徐虞体:由于徐离和徐陵父子和虞肩吾、虞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人们遂称这种形式的艳体诗风为“徐虞体”。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的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其中较著名的是温子晟、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志怪小说:多指朝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的。是普通百姓表达理想愿望的需要。他们将自己的反抗情绪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曲折的表达出来。志怪小说的内容是宣扬迷信思想,大谈鬼神妖异,神仙道术,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比较简略。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轶事小说:以记录人物逸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搜神记》:《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作者是干宝,原30卷,今本为20卷,作品虽然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但故事来源广泛,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世说新语》: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记叙逸闻轶事小说的先驱,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故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对后世的小说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效仿《世说新语》的作品有:唐王万庆的《续世说新语》等。

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家是:谢灵运。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风气,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对齐梁文风的批判最为自觉。四杰诗文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开拓,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他们的诗带有强烈的热情与幻想,愤懑与牢骚,不仅反映了齐梁所没有的大唐气象,而且气势雄壮,意境宏博,节奏有力,语言响亮,富于个性。四杰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间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阊阖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属游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神形毕肖的再现山水景色的自然美。有卓越的艺术独创性。善于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征,又善于以动写静的手法与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他的游记,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

花间词:五代后蜀时,卫尉少卿赵崇祚将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编为《花间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因此得名。其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琦艳婉丽,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温韦: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以宫怨闺诗为主要题材,韦庄是唐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二人齐名,并称“温韦”

38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唐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以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它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受《史记》以来历史传记文学的影响,以及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唐代传奇最繁荣的时期是中唐时期,主要创作在中唐时期,晚唐则出现了大批的专集,唐传奇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传奇的内容既有描写社会生活的,也有写宗教迷信的。但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有关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艺术上,情节比较复杂,结构相当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富于文采,唐传奇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宋人后,人们根据这类小说传述奇闻轶事的特点,泛称唐人小说为“传奇“,在明清,则指南戏演唱的戏曲。39 花间词派:

(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2)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18家词500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总集。(3)产生于西蜀,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40 元和体:

一,元和体是唐宪宗的年号。

二,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小碎篇章”、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 三,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41辋川集

一,《辋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

二,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寄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42 骈文: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43 西昆诗派(西昆体):宋代初年,诗人杨亿编《西昆酬唱集》,西昆诗体和诗派便由此而得名。《西昆酬唱集》全部为近体律诗,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西昆作家均是身居清要的馆阁之士,诗的内容无外乎歌咏宴引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创作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音节铿锵;诗文标榜学习李商隐,其中杨亿、刘筠以骈体文著称。西昆派多数作品缺乏真情实感,堆砌过甚,不免剽窃之讥。西昆派作家唯美风格固然是对宋初浅俗的白体诗风和缺乏文采的复古文风有所矫正,但其创作脱离现实,偏离传统的文学标准,馆阁气十足,仅重外表精美的艺术趣味,注定了主导文坛的时间不会长久,但在北宋文坛上仍有一定影响。

名词解释

先秦部分

1、神话:神话都是的;是远古人类用想象或幻想的方式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它是一种集体口头文学。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2、殷墟卜辞:1898年,在河南安阳发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字,这是现知中国最古老的并已初步成熟的文字。

3、今古文尚书:尚书是记言的古史,今文尚书是指秦焚书后汉初经师所保存,用当时的隶书书写的尚书;古文尚书是指在汉武帝时,在孔府壁中发现先秦时代的尚书,因用古文字抄写,故称古文尚书。

4、《吕氏春秋》:由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而成,思想观点杂驳,被认为是杂家著作。文章篇幅短小,以事实说理,文风平实畅达,多用寓言故事。

5、战国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是指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的形势,秦国推行连横术,歌个击破东方诸国;而东方诸国采取合纵对策以抗强秦,这种形势对战国时代的文学影响很大。

6、春秋笔法:指孔子修鲁国《春秋》时所采用的笔法,主要包括秉公直书与微言大义两方面,对后代历史学家与散文家的影响很大。

7、九歌:《九歌》是一组祭神的乐歌,共十一篇。是屈原吸取楚国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风格优美的抒情诗。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九歌》是袭用古曲的名称,“九”表示多,非确数,其内容虽是礼赞神明,但却有不少关于神的爱情生活的描写,充满人间的生活气息。

8、三家诗:指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三家:齐辕固生,汉景帝时立为博士;鲁人申公培,汉文帝时立于学官;燕人韩婴,文帝时立为博士。立于学官,属于今文经学。加上毛诗为四家诗。

9、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在中国南部楚国地方的一种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宋黄伯思说其特色为:“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校定楚词序》)

10、《春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过的,记事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大事。

11、《毛诗》:战国时代荀子的学生鲁国人毛亨,他所著的《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相传传自子夏、荀子,后来传给赵国人毛苌(一说其儿子),称小毛公。毛亨说诗,偏重解释字义,章句训诂多据先秦典籍,保存不少古义。也有附会处。东汉章帝时立于学官。是《诗经》最早的注释本。

12、九章:屈原九篇诗歌的合称,非一时一地之作,原是单行散篇,后人因其内容、形式相似,集为组诗。《九章》是一组政治抒情诗,与《离骚》大体相似。但《九章》中的作品,除少数片断外,较少采用幻想、夸张的手法,主要是记实之辞,并用直接倾泻的方法来表现其复杂的心曲和奔放的感情。与《离骚》的浓厚浪漫主义色彩有所不同。

13、四家诗

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三家,加上毛诗。今存毛诗及《韩诗外传》。

14、《楚辞》:《楚辞》文学总集的名称。西汉刘向辑集屈原、宋玉及汉代人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

15、《竹书纪年》:古代有百国春秋,今传只有鲁春秋和晋太康三年(282)出土的晋春秋、魏春秋残文,被后人整理后名为《竹书纪年》。

16、郑笺:汉末的郑玄的《毛诗传笺》三十卷,简称郑笺。确立了毛诗不可动摇的地位。

17、《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引朱熹语)。

18、《老子》:先秦道家代表作,凡五千文,81章,亦称道德经、德道经,简短的语录体散文,理论中心为“道”,哲理性强,有朴素辨证思想。

19、《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20、郢书燕说 :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讽刺当时学者对前贤遗言,断章取义,穿凿附会。

21、君轻民贵:见《孟子•尽心下》,表现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国策•齐策四》“赵威后问齐使”中亦有类似思想。

22、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引朱熹语)。

23、《楚辞章句》第一本楚辞注本,作者是东汉的王逸。

24、“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5、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铺陈其事直言之者也。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比,一般说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者也。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者也。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26、楚辞:是战国晚期兴起在楚国的一种新诗体。它以铺排夸饰,丰富想象为主要的表现手法。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27、《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汉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

28、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的一种赋体文章。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29、互见法(略)

30、散体大赋体:是一种既非诗由非文介于诗与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究铺叙描摹,夸饰渲染,体制长大,以体物为主,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的一种文章。

31、抒情小赋以作抒发作者入世的感慨和厌倦,描写回归山水田园后悠然逍遥的生活,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或对现实进行批评讽刺的短篇小赋。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32、《吕氏春秋》:《吕氏春秋》由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而成,思想观点驳杂,被认为是杂家著作。文章篇幅短小,以事实说理,文风平实畅达,多用寓言故事。

33、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34、乐府:原是汉代的掌管音乐的官署。由于专事搜集、整理民歌俗曲,因此后人就用“乐府”代称入乐的民歌俗曲和歌辞。在六朝,更明确地把“乐府”和“古诗”相对并举,以区别入乐的歌辞和讽诵吟咏的徒诗这两类诗歌体裁。宋、元以后,“乐府”又被借作词、曲的一种雅称。

35、曲终奏雅:汉大赋的状物表意方式,扬雄认为司马相如的赋多虚辞滥说,即以美丽的语言行式来描写宏大的世界,只是在赋的末尾才奏出正声雅音,是不可能起到讽谏作用的。

36、劝百讽一:汉大赋的功用及特点。扬雄认为司马相如的赋以虚辞滥调,铺张、夸耀王朝声威,描写宏大的世界,只是在篇末对帝王贵族的淫靡生活寄寓讽谏劝戒的意味。相比较而言,这种讽喻规劝是微不足道的。

37、《过秦论》:西汉贾谊所作的政论散文。见于《史记•陈涉世家》、《史记•秦始皇本纪》。分上、中、下三篇。《过秦论》详地分析了秦所以能削平六国及其所以灭亡的原因。为汉文帝的政治改革提供借鉴。

38、《昭明文选》:即〈文选〉。南朝梁萧统编。统为太子,未登帝位而卒,谥号昭明,称昭明太子,故所编〈文选〉世称〈昭明文选〉。为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选诗文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标准,除了史书中的论赞外,不选经史子著作,反映了文学“随时变改”、“踵事增华”的美学观。展示了此前文学发展的概况和各体文学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

39、古诗十九首:汉代无名氏作品,大致产生于东汉中后期。梁萧统将这组文人五言诗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歌词大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情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

40、建安风骨:“风”指文意,“骨”指文辞。建安时期的诗歌,反映汉末现实生活,表现建功立业精神,由充实健康的内容、明朗刚健的语言、遒劲浑成的风格相结合而成。

41、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

42、建安七子:汉末建安时期 7位文学家的合称。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傒(字伟长,171~218)、阮瑀(字元瑜,?~212)、应瑒(字德琏,?~217)、刘桢(字公傒,?~217)。后人将其并称建安七子。又因他们同居邺中,多为邺下文人集团的成员,故又称邺中七子。七子之称最早见曹丕《典论·论文》。

43、竹林七贤 :指的是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他们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放旷不羁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更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向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由是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44、玄言诗:西晋末开始流行于诗坛的一种诗歌,永嘉时达到高潮。玄言诗宣扬道家思想,大谈老庄哲理,枯淡寡味,是玄学与文学结合的诗歌现象。代表作家有向秀、郭象、孙绰、许询等。

45、太康体:中国西晋太康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主要特征是讲究辞藻华美和对偶工整。诗歌的技巧虽更臻精美,但有时过分追求形式,多失于繁缛雕饰而流于拙滞。代表作家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其中以内容充实、意气豪迈、辞采壮丽、形象鲜明而独树一帜、高于一时的诗人是左思。其代表作《咏史》8首。

46、《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为南朝宋刘义庆所撰的笔记小说集,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记载汉末到东晋士族的轶事和言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个时期士族的放诞生活和清谈风气。

47、山水诗派:南朝宋齐时出现的一种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谢灵运、谢朓等。作品中多对山水的描写,讲究对偶和声色,语言精工。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批影响很大。有过分追求语言锤炼之病,且往往有名句而少佳篇,是其所短。

48、大小谢:指六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和齐代诗人谢朓,两人同族,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均以擅长山水诗而闻名。

49、宫体诗:最早缘起于人们对徐摛(chī)诗体的称呼,以其流行于太子的东宫而得名。宫体诗指产生于宫廷的以描写宫廷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风格通常流于浮靡轻艳。也就是说,宫体诗是一种有特定内容和风格的宫廷文学。50、四声八病

南朝齐永明前后,周颙与沈约创为“四声八病”之说,四声指平上去入,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从此诗文声律日益严格讲究。

51、永明文学: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永明文学”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52.“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提出了八病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3、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 延之和鲍照。

54、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作品。

55、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其诗评主要目的是探讨作家与作品的流别,分其优劣,论述文学的进化现象,也论各家源出得失,而且建立起历史法的批评。

56、骈文:文体的一种,脱胎于汉,形成于魏晋,兴盛于南北朝,弥漫于唐,余波直到近代。其文全篇对偶,讲究平仄用韵,讲究用事用典和藻饰,后字数渐趋于四六。它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但过于注重形式美,内容较为空洞,也不便作家掌握运用。

57、左思风力: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诗歌的评价。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借咏史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58、正始体:是三国曹魏后期的一种文学风貌。因始于正始年间,故称之为正始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其主要特征是崇尚老庄。作家主要有两派:一派是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以抒发道家志趣为主,脱离现实,以至开两晋“玄言诗”之先河,世称王何;另一派是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上承建安风骨,透露着不满现实的锋芒,世称嵇阮。王、何一派与建安文学传统已经脱节,开两晋玄虚之风。而嵇、阮一派表现了时代的特色。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和“忧生之嗟”,嵇康诗亦“多抒感愤”。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他们的诗歌有比较深厚的内容,艺术技巧比较圆熟,成就大大超过前一派。阮籍的《咏怀诗》82首是最优秀的代表。这两派的综合,就构成正始体的基本面貌。

59、太康体:西晋太康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太康”(280~289)为西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太康体”之名,始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严说本于梁钟嵘《诗品》“太康中,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主要特征是讲究辞藻华美和对偶工整。诗歌的技巧虽更臻精美,但有时过分追求形式,多失于繁缛雕饰而流于拙滞。代表作家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其中以内容充实、意气豪迈、辞采壮丽、形象鲜明而独树一帜、高于一时的诗人是左思。其代表作《咏史》8首。

60、元嘉体 :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形成的一种诗风。“元嘉体”之名始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用以概括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诗风。元嘉体以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为代表;以描绘山水、讲究词藻和对偶为其主要特点。其中,谢灵运是山水诗派开创者,鲍照以乐府诗最有名,颜延之则以侍宴、应制之作居多。他们的创作在内容和风格上不尽相同,但在辞藻华美、对仗精工方面有着共同的趋向。三位诗人的创作对齐梁新诗体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61、游仙诗: 诗体名。原指专写企慕神仙游历仙境的诗,得名于曹植的一首“游仙慕神”的诗,其题即为《游仙》。其后,不少人创作同类性质的诗也往往以“游仙”为题。后世逐渐指命名为“游仙”和虽未命名“游仙”却与之题材相同的诗统称为“游仙”诗。古代游仙诗有两种倾向类型,一是所谓正格的游仙诗,单纯描绘、歌咏神仙生活,虔诚地表达对仙界的憧憬与向往;一是借写神仙生活,表达人生的苦闷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名为游仙,实则咏怀。后者实是抒情、言志诗。

62、《文心雕龙》:是刘勰在距今约一千五百年前写成的一部书,时代约当南北朝时代的南齐末年,亦即西元纪年第六世纪初。这是一本文学理论的专著,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予以分析,条列出文艺创作的各种原理。其中区分有韵的“文”与无韵的“笔”,再叙述每一种“文”、“笔”的起源与演变,并且解释各种体裁的名义,举出各自著名的篇章,进而探究文章的修辞原理,最后提出提出独特的看法。它对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唐代部分:

63、上官体: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64、诗史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玄宗、肃宗和代宗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可是在这其中又无不浸透着诗人的情感。这样的诗既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又是诗人自己生活和内心世界的自述,后人称之为“诗史”。

65、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初唐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歌逐渐摆脱绮靡文风和诗风的影响,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大为开阔了,给唐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四杰”使诗歌从没有生气的宫廷生活中挣脱出来了,转向了广阔的社会,从无病呻吟转向抒怀言志,从纤弱变为壮大,从齐梁逐渐走向盛唐。

66、次韵 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也称步韵。世传次韵始于白居易、元稹 ,称“元和体”。

67、“风骨”与“兴寄”: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这就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68、三十六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温庭筠和段成式皆排行十六,而且诗文都以以俪偶相夸,故世称“三十六体”。

69、《无题》诗: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读来令人回肠荡气。由于它们写得比较隐晦曲折,千百年来解说众说纷纭,穿凿附会者绝不在少数。在今天看来,这些作品,并非一时一地所作,也没有统一的构思贯串起来,而是诗人随时触发的各种感受与兴会的点滴结晶。

70、《花间集》:晚唐五代词选集,由赵崇祚编定。重要收录西蜀时期的文人词作。主要的词人有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其风格主要蹈温韦余风,有的秾艳华美,有的疏淡明秀,其主题也主要集中在旅愁闺怨、合欢离恨以及男女幽情。

71、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时期崛起的四位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包括王维、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72、变文:变文是民间曲艺“转变”所用的底本。主要内容有三类:一是演唱佛经故事,二是演唱历史故事,三是演唱民间传说。对后代话本、小说、戏曲影响较大。

73、唐代边塞诗派:盛唐时期以高适、岑参等为代表的描写表现边塞题材斗争作品,有的歌颂将士们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有的则是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苦以及对和平的美好向往,也有的诗歌描绘了瑰丽的边塞风光,表现了边将的骄奢淫逸。其风格多以雄壮瑰丽见称。

74、古文运动: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反对骈文,力倡古文,一改六朝以来文风之浮靡。主张文章要能够做到“文以明道”、“不平则鸣”、“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

78、话本:就是说话艺人的脚本。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宋代出现了诸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著名的作品。到了明代话本又有了新的发展。

79、新乐府: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等人以乐府——特别是新题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在艺术表现上诗歌语言平易浅显,意脉自然流畅。这些诗被称为“新乐府”。

80、唐传奇: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在唐代,传奇只是某些单篇作品或小说集的专称,至宋代才开始将传奇用作唐代新体小说的统称,以区别于旧有的志怪小说。其代表作有《柳毅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

81、馆阁体: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在对于诗律和诗艺的研炼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82、辋川集:《辋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83、大历十才子: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诗歌艺术: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84、元和体:元和体是唐宪宗的年号。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小碎篇章”、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85、长吉体:中唐诗人李贺,字长吉,所以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长吉体”。“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86、无题诗:李商隐用无题为名的爱情诗,称无题诗。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无题诗的范围,一般认为是作者抒写不原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诗篇。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准无题”近三十首。主要包括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87、苦吟诗:晚唐时期,苦吟诗的早期代表是孟郊,后来有贾岛、姚合。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苦吟著称所以称苦吟诗。

88、花间词派: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十八家词共五百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产生与西蜀,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第二篇:袁行霈本中国文学史习题集

文学史练习题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第二章 《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5篇。

四、简答

1、《诗经

》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

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6、分析《采薇》末章的艺术特色。

7、讲析《东山》。

五、论述

1、《诗经》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国风”中的民歌和雅诗中的“怨刺诗”。就你所知,谈谈它们所反映的内容。

2、举例说明《诗经》作品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分析《关雎》的艺术特色。

5、分析《氓》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一、熟读《晋公子重耳之亡》、《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并分析其结构和艺术特色。

二、解释:

1、叙事散文

2、《左传》

3、《国语》

4、《战国策》

三、填空

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

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是()。

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

4、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是()。

5、《左传》记事起于()年,止于()年。

6、《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

7、叙事散文中以记言为主的著作是()。

8、突出表现纵横家思想和纵横家人生观的史书是()。

四、简答

1、怎样理解历史意识的产生和叙事散文的萌生与成熟?

2、《左传》的叙事特征有哪些?

3、《国语》的文学成就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

五、论述

1、简述《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性。

2、试论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一、解释:

1、说理散文

2、百家争鸣

3、《论语》

4、《孟子》

5、《庄子》

6、《荀子》

7、《韩非子》

二、填空

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的()。

3、表明我国说理散文已经成熟的是()、()。

4、《孟子》散文的特点是()。

5、“养气说”的本质意义是()。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体现了庄子()。

7、“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的意思是()。

8、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是()。

9、先秦作家中大量引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是()。

10、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是成熟于战国后期的()。

三、简答

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

就体现于哪几个方面?

2、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3、《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各有什么特色?

四、论述

试论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一、熟读并讲析《离骚》(力争背诵);默写并赏析《国殇》。

二、解释:

1、《楚辞》

2、《离骚》

三、填空

1、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

2、屈赋的代表作品是()、()、()、()。

3、从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中我们基本可以认定屈原的作品共()篇。

4、屈原在《离骚》中所创造的象征手法是()。

5、被称为骚体的屈原作品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6、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是()。

7、“天问”意思是()。

8、宋玉的代表作品有()、()、()、()、()。

四、简答

1、你怎样理解《离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楚辞》在艺术上的新境界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3、如何看待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论述

1、屈原《离骚》中的爱国精神。

2、屈原《九歌》和《九章》的主要内容。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论

一、填空

1、西汉作家群体的再度生成大约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2、汉赋和楚词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汉宣帝时,王褒等人用诵读奇文等方法为太子治病。东汉时,王逸则写出了《楚词章句》的研究著作。

3、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和淮南王刘安。

4、武帝曾令淮南王刘安为《离骚》一书作注解,其宾客还集体创作了《淮南子》一书。

5、汉代乐府、洛阳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6、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人是司马相如,司马迁则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者选自《西京杂记》。

7、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自己,因此他们的作品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

8、汉代文学从对历史的批判发轫,经昌盛期的歌功颂德,最后以对现实的批判而告终。

9、汉代文人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独立到依附、再到独立的演变过程。

10、汉代文学与先秦楚地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现实精神日益增强,辞赋创作中,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都是现实性很强的作品。

11、西汉的学校教育是武帝时期经公孙弘倡导后发展

起来的。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经学的藩篱,《毛诗序》中主张诗歌“发乎情,止乎礼仪”等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

12、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骚体赋的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张衡的《归田赋》则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13、司马迁的《史记》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吴越春秋》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马第伯的《封禅仪记》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游记。

14,汉代文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初创期、全盛期、中兴期和转变期四个阶段。

二、简答

1、试析秦代文学创作的情况及其原因。

2、简述汉代文人地位的演变过程。

3、简析汉代文学经由批判,到歌功颂德,再到批判的发展演变历程。

4、简述汉赋的源流、分工和合流。

5、简述汉代文学的分期及其代表文学样式、作家和作品。

三、论述

1、试述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2、分析汉代文学激扬高昂格调的形成原因。

3、试论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4、简述秦汉文学的概貌。第一章 秦汉政论散文

一、背诵默写篇目:《谏逐客书》

二、解释:

1、《吕氏春秋》

2、李斯

3、《过秦论》

4、《淮南子》

5、《论衡》

三、填空

1、秦统一全国之前,秦相()召集门客编成《吕氏春秋》一书。全书分(《 》)、(《 》)、(《 》),再加一篇序文,共篇,二十多万言。《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其中主要包含了()、()、()等家的思想。

2、《吕氏春秋》是一篇优秀的文学散文,其《》篇讲了“圣人之治天下也,必先公”的道理,《》篇则讲了音乐的产生、本质和功用等,有《》的文风。文章中也用了大量寓言,其《》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连用了“()”、“()”和“刻舟求剑”三个寓言。

3、先生曾言:“秦代文章,一人而已”。《》是他的代表作,全文共分段,最精彩部分是()段。

4、西汉初年的陆贾曾著文12篇纵论秦汉之得失等内容,号为(《 》)。《汉书·艺文志》则记载了贾谊散文共计篇,收录于(《 》)。

5、代表汉初政论散文最高成就者是,他的作品可分为()、()、()三类,头二类的代表作品分别为(《 》)、(《 》)和(《 》)。《论贵粟疏》是()的作品,它上承(《 》)而发,进一步指陈了务民贵粟的主张。

6、《过秦论》是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内容分为篇,全文结尾时留下一个野谚,叫“

(),()”。

7、《淮南子》原称(《 》),东汉()评此书,认为“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显然是汉初思想的继续。其(《 》)篇前后引用了十几个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来进行说理;其《要略》篇运用大量句子,与陆贾、等人的文章共开了后世()之先河。

8、董仲舒的(《 》)三篇是优秀的政论散文,(《 》)一文则艰涩枯燥;刘向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品有(《 》)、(《 》)等,整理古籍时写成的(《 》)也见解深刻,文笔生动。

9、西汉散文创作极其繁荣,司马如的(《 》),东方朔的(《 》)、桓宽的(《 》)及扬雄的(《 》)、(《 》)等俱为名篇。

10、()、()和()被并称为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11、王充政论散文的代表作是(《 》),全书共篇,现存少一篇(《 》)。此书以()为写作宗旨,最能代表这种思想的有“()”、“()”、(《 》)、(《 》)等篇。

12、王符的政论散文(《 》)成书于(),是一部()之作,其(《 》)篇与汉代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有异曲同工之妙。(《 》)篇则批判了靡丽浮华的文风。

四、简答

1、简述《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和艺术成就。

2、简述《谏逐客书》的创作缘由和特点。

3、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4、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5、简述董仲舒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6、简述《潜夫论》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五、论述

1、试以《过秦论》一文分析贾谊专题政论文的写作特点。

2、简析刘向散文创作的成就。

3、简析西汉散文的演变过程。

4、试述秦及汉初散文创作的主要成就。

5、分析王充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二章 汉代辞赋

一、背诵默写篇目:《刺世疾邪赋》

二、解释:

1、骚体赋

2、新体赋

3、京都大赋

4、抒情小赋

5、《七发》

6、司马相如

7、王褒

8、扬雄

9、《两都赋》

10、赵壹。

三、填空

1、“彼寻常之汙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这句话选自贾谊的(《 》),此文是以()写成的一篇抒怀之作。作者的另一篇赋作(《 》),阐明了自己对生死、祸福达观的态度,表现出鲜明的()倾向。

2、枚乘是()群体的杰出代表,(《 》)载乘赋九篇,其(《 》)、(《 》)均为前人所称道,然而以(《 》)最为著名。

3、《七发》对先秦文学多有借鉴,其中涉及劝谏楚太子的养生理论和(《 》)的论述相关,而《七发》一文的理

论渊源可以从(《 》)找出。

4、《七发》在体制上沿袭了(《 》)的(《 》)和(《 》),区别是《七发》把铺排对象作为()因素加以了处理。《七发》一文中以()一段的描写最为精彩,作者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把描写对象写成是一支声势显赫的()。

5、《七发》辞藻繁富,多用()和(),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赋。在它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

6、()去世和()继位,是汉代文学由初期进入盛期的转折点,这一时期文坛上以赋见称的作家有()、()、()等。

7、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是(《 》)和(《 》),此外还有抒发对秦迅速败亡的(《 》),针砭崇尚神仙之事的(《 》),号称历代宫怨作品之祖的(《 》),还有(《 》)、《难蜀父老》等等作品。

8、在《子虚赋》、《上林赋》中,作者虚构了()、()和()三人。文章结构,都是篇首几段用()领起,中间用()铺叙,篇末又用()结尾。作品句法灵活,用了许多(),并间杂()。描写景物时,大量采用了(),如描写游猎主要用(),这就使得文章音节短促,应接不暇,文采斑驳陆离。

9、汉武帝以后至、()时,文坛重又焕发异彩。其中以赋名世并影响后代文坛的当推王褒和,()、父子的汉赋作品也颇有文采。

10、汉宣帝时,上层社会发生了一场关于()乃至()的讨论。在这场辩论中,宣帝指出了某些不以为宗旨的文学作品存在的合理性,对以为旨归的()流派给予了必要的肯定。在这种思潮支持下,以“()”为特征的赋,取得了较大成绩。

11、王褒的赋作主要有(《 》)和(《 》)。扬雄赋作中,《》实开了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 》)、(《 》)、(《 》)四篇是他的代表作。刘向的赋多不出《》窠臼,刘歆的(《 》)对后来的述行言志作品较有影响。上述赋中,是西汉文坛具有“辩丽可喜”、“虞说耳目”特点的代表作是(《 》)。

12、东汉初年,面对都洛、都雍的争论,作了(《 》),这篇作品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京都赋题材中,影响最大的当推的《》,的(《 》)也占有一席之地,()的(《 》)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才能,为作者赢得“辞赋英杰”的声誉。

13、东汉抒情赋主要分为()和()两类。前者开了后代文学的先声,其殿军人物是(),代表作品为(《 》)。另外,的(《 》)和的(《

》)也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为后者注入巨大活力的人物是,除了大赋作品,他也写了(《 》)、(《 》)等抒情之作。此类作品中,()的(《 》)是东汉早期的重要作品,的(《 》)和它在基本精神上多有相承。东汉末年,创作的(《 》)、(《 》)等此类作品也别具特色。

四、简答

1、简述汉赋的发展脉胳。

2、汉代骚体赋、大赋和抒情赋各有什么特点。

3、简析贾谊骚体赋作品及创作特点。

4、简析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5、简述宣、成二帝时西汉文坛的勃兴及其表现。

6、简述扬雄生平及其赋作。

7、简析王褒《洞箫赋》的内容及艺术成就。

8、简述东汉抒情赋的分类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9、简析张衡的抒情赋及其成就。

10、简析赵壹的抒情赋及其成就。

五、论述

1、试论枚乘新体赋《七发》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试论《子虚赋》、《上林赋》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3、论班固的《两都赋》。

4、试论东汉抒情赋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表现。

5、试论汉赋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发展阶段。

第三章 秦汉叙事散文

一、解释:

1、司马迁

2、《史记》

3、《汉书》

4、《吴越春秋》4《封禅仪记》。

二、填空

1、现存的秦代刻石文共有篇,大都出自之手。它们分别是()、()、()、()、()、()、()。其中除()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6篇皆为()一韵。

2、西汉散文发展中出现了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的体散文,代表著作有邹阳的(《 》)、枚乘的(《 》)、司马迁的(《 》)和杨恽的(《 》)等。

3、刘向一生有著作多种,其中(《 》)、(《 》)等书的部分篇目具有小说的意味,实开了六朝《世说新语》类小说之先河。

4、《史记》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在(《 》)中称它是“()”。

5、司马迁,字,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少年时曾随学习古文《》,向学习公羊派《》。后任(),并参与制定了(《 》),因案被处以宫刑。征和二年(前91年)最终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共历时年。

6、司马迁曾在(《 》)中提及其修史的宗旨是:“(),(),()”。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为中心的通史,全书由()、()、()、()、组成,记述了从至年间大约年的兴衰沿革史。

8、东汉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史,它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9、和《史记》()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行文(),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

别的风格。

10、《吴越春秋》是成书于的一部散文,作者是。其书今存卷,主要叙述()的故事。它在体例上兼有和()史书的特点,是()的雏形。

11、成书于的历史散文(《 》)内容许多与《吴越春秋》相同。它们都以()为主线索,又都出自文人之手,因而也都带有鲜明的()的特点。

12、东汉碑文和代文有渊源关系。崔瑗的(《 》)用简洁的文字展示了的学问品格。的(《 》)则短小精悍,多用偶语,妙语天成。的碑文在东汉最为著名,代表作是(《 》)和(《 》)。

13、()的(《 》)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后来的(《 》)、(《 》)在笔法上和它多有相似之处。

三、简答

1、简述秦代刻石文。

2、简述刘向叙事散文的成就。

3、简述司马迁的生平和他写作《史记》的密切关系。

4、简述《史记》的成书和体例特征。

5、简述《史记》所弘扬的人文精神。

6、简析《汉书·苏武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7、简述《吴越春秋》的内容及写作特点。

8、简说《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异同。

9、简述东汉碑文的发展及表现。

四、论述

1、试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2、试论《史记》在人物刻画方面的特点。

3、试论《史记》的风格特征。

4、怎样理解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试以《项羽本纪》篇为例,分析说明《史记》的艺术手法。

6、试述《史记》的地位及其影响。

7、试析《汉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一、背诵默写篇目:《有所思》、《上邪》、《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羽林郎》。

二、解释:

1、汉乐府

2、《乐府诗集》

3、寓言诗

三、填空

1、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或相当于()职能的()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

2、乐府的行政长官叫(),隶属于。西汉另一掌管音乐的机构是,隶属于(),主管()。

3、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 》)十七章,另外,的(《 》)在祭祀沛宫原庙时也用楚声演唱。

4、乐府的职能、地位在时进一步加强,至末年,乐府人员多达八百余人,登基后,下诏罢乐府官,裁减乐府人员。

5、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分属两个系统,一个是(),一个是(),后者在()时已有,实际上发挥了西汉()的作用。

6、沈约编篡《》时,其《》篇收录了大量两汉乐府诗。宋人编的(《 》),把汉代至的乐府诗搜集起来,共分为十二类。其中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和中,而以()数量最多。

7、现在所能见到的两汉乐府诗,可以认定是西汉作品的有:《 》、(《 》)17章、(《 》)19章和(《 》)18首等等。

8、相和歌辞中对人民苦与乐的反差进行了深刻揭示,其代表作分别是:苦有(《 》)、(《 》)、(《 》)等,乐有《 》、《 》、(《 》)等。(《 》)中“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的描写对后世小说(《 》)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9、两汉乐府诗在表现人世间的苦与乐、两性关系的爱与恨时,受(《 》)影响较深,有()、()的余韵;而在抒发乐生恶死的愿望时,主要继承了()的传统,是(《 》)、(《 》)的遗响。

10、两汉乐府诗都是“()、()”的,诗中既有诗,也有诗,其中以诗的成就最为突出。

11、两汉乐府寓言诗可划分为()类型,主要作品有:《》、《》、《》、《》、《》等等。

12、汉高祖刘邦的《鸿鹄歌》是言诗,《安世房中歌》是()诗,铙歌十八首各篇则均为()。成帝时长安流传的(《 》)和(《 》),都已经是标准的五言诗。

13、从西汉()到(),再到(),这就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

四、简答

1、简述汉乐府的成立及其兴废历程。

2、简析《陌上桑》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五、论述

1、试析汉乐府诗歌的思想内容。

2、试析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点。

3、试析《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4、试析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第五章 东汉文人诗

一、背诵默写篇目:《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

二、解释:

1、《古诗十九首》

2、“苏李诗”

三、填空

1、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的《》,他的其他五言诗则收录在(《 》)和的(《 》)篇中。另外,他的(《 》)今存残篇,是一首完整的诗,原来当是系于赋尾。赋末附诗,当始见于()。

2、张衡的五言诗(《 》)描写了一新婚女子,它明显借鉴了()的表现手法。张衡的(《 》)是整齐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诗,另外,附于(《 》)结尾的也是一首七言诗。

3、班固、张衡对()诗都有所继承,不过班固诗继承了()的风格,而张衡诗则继承了()的特点。二人诗班固长于,张衡则长于。从张衡起,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为主的基本走势,的(《 》)三首,成为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之作。

4、汉桓帝以前,东汉文人诗歌经历了由向、由()到()

的转折,但诗歌的基调没有太大变化。诗人们表现的是()的之美。

5、时期()、()、()的五言诗具有典型乱世文学的特征。他们的代表诗歌分别是(《 》)二首、(《 》)二首和(《 》),其中后者又是一篇诗歌。

6、《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被收录在(《 》)之中,它代表了()的最高成就,产生的年代大约不晚于时期。

7、《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称它“(),()”,刘勰《文心雕龙》也称东汉“古诗”实“()”。

四、简答

1、简述班固五、七言诗及其艺术特点。

2、简述张衡五、七言诗及其艺术特点。

3、简述东汉灵帝时期诗坛的新变及其表现。

4、简说《古诗十九首》及其作者。

五、论述

1、试述《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2、试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一、解释

1、文学的自觉

2、文笔之分

3、生死主题

4、游仙主题

5、隐逸主题

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是();第三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第二,()。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 》)始,有陆机的(《 》)、刘勰的(《 》)、钟嵘的(《 》)等,再加上肖统的(《 》)、徐陵的(《 》)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

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

1、三曹

2、七子

3、建安风骨

4、正始风力

5、嵇阮

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 》)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 》)(“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写时事。

4、(《 》)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代表作有(《 》)。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 》),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 》)。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 》)、(《 》)。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 》),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 》)3首。

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和()。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 》)。阮籍的代表作是(《 》)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

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

四、简答

1、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2、简述曹操在建安文坛上的地位和作用。

3、曹丕的《燕歌行》在诗歌发展上有什么地位?

4、简述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略论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6、简述王粲、刘桢诗歌的艺术成就。

7、试述蔡琰《悲愤诗》的成就。

8、简述阮籍《咏怀诗》的影响。

五、论述

1、试论三曹诗歌的风格差异。

2、试论曹操用古题乐府写时事的成就和影响。

3、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4、谈谈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5、试述阮籍《咏怀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第二章 两晋诗坛

一、背诵默写篇目:《赴洛道中作》二首、《咏史》(“郁郁涧底松

”、(“弱冠弄柔翰”)

二、解释:

1、太康诗风

2、咏史诗

3、玄言诗

4、兰亭诗

5、潘陆

6、游仙诗

三、填空

1、西晋太康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有、,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的以他们为代表的诗风。太康诗风的特征是()。与他们同时,号称“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的“左”是指()。

2、西晋诗人多以才华自负,陆机、潘岳等人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是追求的进步。陆机的代表作有摹拟《古诗十九首》的《》十二首和被召入洛阳留恋家乡之情的《》二首。潘岳的代表作是《》三首。

3、左思的代表作有《》八首,其内容主要是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它开创了咏史诗借的新路。

4、刘琨的代表作是,郭璞的代表作是十四首。兰亭诗的内容,表现出山水的情趣和由山水直接抒发。

5、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和。

四、简答

1、什么叫“繁缛”?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简述左思诗歌的艺术特色有影响。

五、论述

试举例说明左思《咏史》的主要思想内容。第三章 陶渊明

一、默写:《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

二、解释:

1、田园诗

2、魏晋诗风

3、《五柳先生传》

4、《桃花源记》

三、填空

1、陶渊明,又名,字,号,(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谥号为。

2、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首,赋、文、赞、述等篇。其诗可分为五类:()、、、、。其散文辞赋的名篇是(《 》)、(《 》)和(《 》)。

3、陶渊明的田园诗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其代表作品有(《 》)其一(少无适俗韵);有的是写自己躬耕生活的体念,如(《 》)其三(种田南山下);有的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生活的凋敝,如(《 》)(天道幽且远)。

4、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继承了、的传统,它围绕着诗人()这个中心,表现了自己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格。其代表作有(《 》)其二(白日沦西阿)、(《 》)其十(精卫衔微木)等。

5、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主要两点:一是、、、的浑融,二是平淡中见,朴素中见。苏轼概括为“、”。

四、简答

1、简述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谈谈陶“崇尚自然”的含义。

2、试述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

3、为什么说陶渊明的咏史、咏怀诗继承了阮籍与左思的传统。

五、论述

1、试举例说明陶诗的艺术特色。

2、论述陶渊明的典型意义。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一、默写:《西洲曲》、《木兰诗》、《敕勒歌》

二、解释:

1、“吴歌”

2、“西曲”

3、《西洲曲》

4、《木兰诗》

5、《敕勒歌》

6、“梁鼓角横吹曲”

三、填空

1、南朝乐府民歌约500首,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其中()326首,()142首,()18首。

2、吴歌产生的地点在下游,而以当时的首都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和()居多。

3、西曲歌产生的地点在(今湖北江陵)、(今江陵县附近)、()(今湖北襄樊市)、()(今河南省邓县之间),这些城市在中游和两岸,以江陵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的居多。

4、南朝民歌喜用双关语,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同音异字的,如“莲”双关“()”、“丝”双关“()”;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

5、北朝民歌主要见于《乐府诗集·()》中,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余首。

6、所谓“横吹曲”,是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乐器有鼓有号角,所以叫“()”。它是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存下来的,故又叫“()”。

7、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其中又以()语的歌辞居多,这些歌辞后来被翻译成汉语,如(《 》)。

四、简答

1、为什么说现存的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而绝大多数是情歌?

2、南朝民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是什么?

3、北朝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

1、分别概述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2、比较南北民歌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体裁形式上的特点。

3、讲析《西洲曲》。

4、分析《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一、默写:《登池上楼》、《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二、解释:

1、山水诗

2、元嘉三大家

三、填空

1、谢灵运所开创的()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2、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的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谢灵运山水诗的佳句,如“(),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林壑敛暝色,()”(《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楼》)等。

4、鲍照诗歌的代表作有充满对门阀制度不满情绪的()其六(对案不能食)、有描写边塞战争,表现诗人建功立业愿望的(《 》)(羽檄起边亭)等,其风格继承了()文学的传统。

四、简答

1、简叙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2、试述鲍照诗歌的主要内容。

3、简述鲍照在七言诗发展中的贡献。

五、论述

1、试述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转变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2、试述鲍照诗歌的艺术的风格。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一、背诵默写篇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玉阶怨》

二、解释:

1、二谢

2、永明体

3、宫体诗

三、填空

1、齐永明期间,由于汉字四声的发现和声律论的提出,于是形成了具有格律的()体诗。这种诗体由于是在永明年间形成的,所以又叫()体。

2、新诗体的作家,除提出“八病”说的沈约外,还有以山水诗见长的南齐诗人(),积极参与创制新体诗的(),梁诗人()和陈诗人()等。

3、文学史上把谢灵运和谢朓称为“()”或“()”,谢灵运因袭封康乐公,故又叫(),谢朓因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称(),他们都是南朝最著名的山水诗诗人。

4、谢朓山水诗有一首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诗为李白所激赏,题为()(灞涘望长安)。它的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诗,富有南朝民歌气息,如()(夕殿下珠帘)和()(绿草蔓如丝)等。

四、简答

1、什么是新体诗?新体诗有哪些代表作家?新体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2、什么是宫体诗?简述宫体诗的内容和特色。

五、论述

1、比较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2、分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艺术特色。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诗风的北渐

一、背诵默写:《渡河北》、《寄王琳》

二、解释:

1、《拟咏怀》

2、温邢

3、邢卫

4、《哀江南赋》

三、填空

1、北朝文学的本土作家,有北魏的,由魏入齐,与温子昇并称的()和有“邢魏”之称的()。还有由南入北,著有《颜氏家训》的(),被强留西魏和北周,写有《渡河北》的()和“暮年诗赋动乡关”的()。

2、“穷南北之胜”的南北朝最大诗人是,他早年是南朝有名的诗人,后羁留北朝,写下其代表作《》27首。其五言小诗的名作是()和()。

四、简答

1、简述北朝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2、根据庾信的生平经历简说其前后期诗风的变化。

五、论述

1、试论述庾信“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2、试述庾信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律赋、骈文与散文

一、背诵默写:《登楼赋》、《归去来辞》。

二、解释:

1、骈文

2、诗体赋

3、《别赋》

4、《水经注》

5、《洛阳伽蓝记》

三、填空

1、魏晋散文刘勰以“气爽才丽”一语评价“三曹”。在建安各体文章中,曹操的()甚具异彩,有()之风。在应用文体中显露文学魅力的,是曹丕、曹植的()。在曹植传世的文章中,与书体相近的()文,如《求白试表》等也是情文并茂。

2、抒情小赋在魏晋时涌现出一批佳作:如曹植的《》、王粲的(《 》)、陶渊明的(《 》)等。

3、南朝的骈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鲍照凭吊广陵的(《 》),孔稚圭讽刺伪隐士周颙的(《 》),江淹抒写各种离情别景的(《 》)和各种人的遗憾的(《 》)。

4、南朝的山水写景文的代表作有丘迟的《》、吴均的《》和陶宏景的《》。其中丘迟描写江南暮春三月景色的有三句话,它们是:(),(),()。

5、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 》)和杨衒之的(《 》)。

四、简答

1、试述“三曹”散文的内容和风格。

2、试述魏晋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五、论述

1、试述南朝美文衍化所表现的各个方面,你对它们有何评价?

2、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有哪三个方面?试作简要说明与论述。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解释:

1、志怪小说

2、志人小说

3、《搜神记》

4、《世说新语》

二、填空

1、追寻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其次是(),第三是()。

2、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和两类,代表前者的是干宝的《》。代表后者的是刘义庆的《》。

3、《世说新语》共分门,其内容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一部的故事集。为《世说新语》作注的是梁代()。

三、简答

1、简述中国小说的渊源。

2、简述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点和影响。

四、论述

1、以《三王墓》、《韩凭妻》为例,试论述《搜神记》的批判性和现实性。

2、试论述《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绪论

一、解释:

1、华夷如一

2、士人

3、漫游

4、入幕

5、读书山林

6、贬谪

7、文以明道

8、传奇

9、词

10、《全唐诗》

二、填空

1、唐代()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唐代的思想领域,是()并存,三者思想的交融,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3、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的全面发展和作者众多上。

4、以()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5、唐散文的发展,主要出于()动机。

6、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7、词的出现,主要因为()的需要。词随燕乐起,选词配乐,依调填词,都为了()。

三、简答

1、唐代士人的人生态度怎样?

2、唐代文化的繁荣对文学有什么影响?

3、佛教对唐

文学有什么影响?

4、道家、道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

5、唐代文学繁荣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6、唐代散文文体文风革新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7、词的出现与兴起有哪些原因?

四、论述:论述唐诗的发展轨迹。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一、背诵默写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野望》、《从军行》(杨炯)、《度大庾岭》、《渡汉江》、《感遇》其三

十五、《登幽州台歌》。

二、名词解释:

1、贞观诗风

2、上官体

3、初唐四杰

4、文章四友

5、沈宋

6、王绩

三、填空

1、隋代的建立,结束了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终隋一朝,南北诗风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的过渡性质。

2、初唐四杰从宫廷诗人的写诗倾向,转向了()。

3、“文章四友”和“沈、宋”,属“台阁体”诗人,为唐代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4、陈子昂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

5、隋、唐统一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新文学,经历了隋、初唐年的探索过程。

6、.沈、宋之称,成为()定型的标志。

四、简答

1、卢思道的《从军行》如何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2、贞观诗坛对南北文学的认识是什么?

3、初唐四杰对文风的自觉追求是什么?

4、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有何得失?

五、论述

1、陈子昂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是什么?

2、试述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一、背诵篇目:《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钓鱼湾》、《题破山寺后禅院》、《江上琴兴》、《鹿柴》、《竹里馆》、《辛夷坞》、《凉州词二首》其

一、《出塞二首》其

一、《从军行七首》其

一、其

二、其

四、其

五、《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

一、《采莲曲二首》其

二、《黄鹤楼》、《长干曲四首》其

一、《古从军行》、《逢入京使》、《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凉州词二首》其一。

二、解释:

1、山水田园诗人

2、王孟

3、诗家夫子

4、崔颢

5、王翰

6、李颀

7、祖咏

8、高、岑

9、边塞诗

三、填空

1、王维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的静逸明秀诗境。

2、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之风的盛行有直接关系。

3、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作诗深受禅风重染,作品多带有()。

4、盛唐诗人中,有一群具有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才士,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之美。这一些诗人有()、祖咏等。

5、边塞诗人高岑共同的人生经历是都曾()边塞。

四、简答

1、王维早年

的诗有什么特点?

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创造了什么样的诗境?

3、裴迪、储光羲、刘昚虚、张子容、常建等诗风简介。

4、王翰及其作品简介。

5、崔颢及其作品简介。

6、李颀及其作品简介。

7、祖咏及其作品简介。

8、陶翰及其作品简介。

9、王之涣及其作品简介。

五、论述

1、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有什么特点?

2、隐逸情结与山水情怀对诗境创造有什么意义?

3、禅宗思想对诗歌感情格调有什么影响?

4、王昌龄及其创作评论。

5、高适及其创作评论。

6、岑参及其创作评论。第三章 李白

一、背诵默写篇目:《峨眉山月歌》、《古风》其二

十四、《将进酒》、《行路难》、《陪侍御叔华登楼歌》、《独坐敬亭山》、《劳劳亭》、《陪族叔游洞庭五首》其

二、其

五、《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中问答》、《静夜思》、《秋浦歌》其

十五、《越女词》其三。

二、解释:

1、乐府

2、歌行

3、紫云山

4、大匡山

5、平交王侯

6、一匡天下

三、填空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大约在李白五岁时,随家迁居蜀之()。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东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2、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的儒家思想。建立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

3、()信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能力。

4、唐文宗曾下诏:“以(李)(),裴旻剑舞,张旭草书称为三绝”。

5、明人胡应麟说:“太白(),字字神境,篇篇神物。”

四、简答

1、李白生平简述。

2、李白的思想,人格有哪些特点?

3、简述李白对古题乐府的创新及其个性特点。

4、简述李白乐府诗的抒情方式。

5、简述李白的地位。

6、简述李白对后世的影响。

五、论述

1、论述李白歌行的价值。

2、李白绝句述论。

3、李白诗歌艺术个性述论。第四章 杜甫

一、背诵默写篇目:《春望》、《秋兴八首》其

一、其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江村》、《春夜喜雨》、《水槛遣心二首》其

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

三、其五。

二、解释:

1、《箧中集》

2、安史之乱

3、元结

4、组诗“三吏”、“三别”

5、诗史

6、夔州时期

三、填空

1、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就是衔接这个转变的伟大诗人。

2、还在天宝年间,元结《箧中集》诗以悲愤写人生疾苦,()。

3、杜甫,(),生于巩县。青年时期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过了一段南北漫游,()的生活。

4、安史之乱给中

国社会带来了无数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

5、杜甫诗风格多样,沉郁顿挫之外,()是又一重要特点,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6、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兵败被俘,有(《 》)二百首。

四、简答

1、杜甫生平简介。

2、杜甫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

3、什么是“沉郁顿挫”的风格?

4、萧散自然风格与杜甫处境心境关系简述。

五、论述题

1、试论杜甫诗高度成熟的叙事技巧。

2、杜甫律诗成就述论。

3、杜诗的地位与影响述论。第五章 大历诗风

一、背诵篇目:《滁州西涧》、《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二、解释:

1、大历诗风

2、“十才子”

三、填空

1、大历诗歌的产生,主要出于两大诗人群体,一是以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钱起等“()”诗人,作品多为()之作;再就是长期在江南任职的()诗人,如刘长卿、韦应物、李嘉祐、戴叔伦等,作品大多描写()。就题材内容而言,他们的诗歌并没有比前人提供更多的新东西,其清雅闲谈的艺术追求,则深受盛唐()诗风的影响,有一脉相存的关系。

2、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的冲和平淡,成为()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往往能“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3、刘长卿的五言诗写的最好,曾自许为“()”,早年爱写篇幅较大的叙事性的(),但意脉似不甚连贯。后来他用较短的五古和()、()写离别与山水景物,颇多意象省净而极富韵味的优秀之作。

4、所谓“十才子”有钱起、卢纶、李端等十人,其中()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

5、顾况、李益的诗,与大历诗风()的主流情调有着不同的风貌,显示出异于同辈的艺术个性。

三、简答

1、大历诗风是怎样形成的?

2、为什么说韦应物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代表了大历诗风的变化?

3、为什么说刘长卿诗歌的情调,典型地反映了大历士人的孤独冷漠心态?

4、“十才子”和韦应物、刘长卿等诗人,在诗歌创作技巧上有些什么探索?

四、论述

简述顾况、李益诗歌风格特色。

第六章 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

一、背诵篇目:《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

一、《山石》、《左迁至兰关示姪孙湘》、《游子吟》、《秋怀》其

二、《南园》、《雁门太守行》、《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竹枝二首》其

一、《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江雪》。

二、解释:

1、韩孟诗派

2、不平则鸣

3、笔补造化

4、郊寒岛瘦

5、孟诗韩笔

三、填空

1、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是()、(),此外还有()、()、()等人。这个诗派的主要风格是()。

2、()与()为诗皆以苦呤著称。《寒地百姓吟》是的作品,“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的佳句。

3、()既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又是善于摹仿民间俚歌俗调作诗的诗人。他的《竹枝词》等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诗歌,都是诗人在()之间生活时写成的。

4、“旧时王谢堂前燕,()”出自(《 》)诗;“沉舟侧畔千帆过,()”出自(《 》)诗。它们都是刘禹锡的脍炙人口的佳句。

5、《江雪》和《渔翁》都是()著名的()诗。

6、韩孟诗派里的重要诗人()是从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的一个代表者。其诗歌的中心内容是()。其独特的诗风是()。

四、问答

1、韩孟诗派是怎样形成的?

2、韩孟诗派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五、论述

1、比较论述韩愈、孟郊、李贺的诗风。

2、比较论述刘禹锡、柳宗元的诗风。第七章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一、背诵篇目:《离思五首》之

四、《悯农二首》、《观刈麦》、《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大林寺桃花》。

二、解释:

1、新乐府

2、元白、3、元白诗派

4、张王乐府

5、元和体

三、填空

1、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的新思潮,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三百篇中的“()”诗和汉魏()那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后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的创作。

2、元稹的乐府诗创作受到()、()的影响,但他们的“新题乐府”却直接缘于()的启迪。()写《新题乐府》二十篇,元稹和之,白居易又在他的基础上扩充为五十首,名曰“()”,并在序里明确提出其诗歌创作主张,于是形成了一个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创作新高潮。

3、白居易的一生以()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时期,后期是“()”时期。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主张是()在(《 》)一文中提出来的。

5、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和()四类。他的《琵琶行》是属于()一类,《卖炭翁》是属于()一类,《大林寺桃花》是属于()一类。

四、问答

1、元白等诗人是怎样把重写实、尚通俗的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的?

2、比较张王乐府。

3、比较元白乐府。

4、白居易闲适诗有什么样的特色?

五、论述

1、简述白居易的诗歌革新理论。

2、简述白居易《新乐

府》创作的得与失。

3、简述《长恨歌》、《琵琶行》的艺术成就。

4、结合作品谈白居易诗的主要成就。第八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一、解释:

1、古文

2、韩柳

二、填空

1、唐代散文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而(),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2、在韩柳以前,初唐的(),盛唐的(),中唐的()等人,均曾努力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韩柳的古文革新活动准备了条件。

3、中唐士人中兴的愿望促成了()的复兴,促成了政治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体文风的改革得到了发展。换言之,是()的需要促成了文体文风改革高潮的到来。

4、韩愈的杂文(《 》)以千里马比喻贤才,寄寓了作者心中的不平。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是()所作的(《 》)一文中的句子。

6、晚唐讽刺小品继承柳宗元()的传统,在晚唐尖锐的社会矛盾下产生的,其主要作家有()、()、()等。

三、简答

1、唐代骈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2、韩愈说:“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这里所谓的“道”指的是什么?

3、韩柳在散体文创作上有众多的开拓,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古文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四、论述

1、简述韩愈的散文文体文风革新理论。

2、简述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成就。

3、韩愈《马说》浅析。

4、柳宗元《捕蛇者说》浅析。第九章 唐传奇

一、解释:

1、唐传奇

2、俗讲

3、变文

二、填空

1、敦煌遗书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与(),就是其中重要的两类作品。

2、敦煌变文是指在敦煌发现的唐代和()讲说故事的()。

3、变文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讲唱()故事和讲唱()故事两类。

4、《伍子胥变文》是()变文的重要作品,它取材于相传为赵晔所作的(《 》)。

5、唐传奇《游仙窟》是()时期的作品,《离魂记》是()时期的作品。

6、唐传奇中反映豪士侠客生活的作品,()的(《 》)、()的(《 》)、()的(《 》)等篇颇有影响。

7、现存唐传奇大部分收录在(《 》)一书里,()辑录的《唐宋传奇集》,廓清了明清书商“妄制篇目,改题撰人”的流弊,是一个较好的辑本。

三、简答

1、唐传奇比六朝志怪小说有何根本性变化?

2、《莺莺传》的思想局限性。

3、《霍小玉传》的主要故事情节。

4、唐人小说产生的基本模式。

5、俗讲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6、变文的

形式特点。

7、变文对后代文学形式的影响。

(四)论述

1、简述中唐传奇中爱情小说主要代表作的基本内容。

2、简述唐传奇的艺术成就。第十章 晚唐诗歌

一、背诵篇目:《贾生》、《安定城楼》、《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锦瑟》、《夜雨寄北》、《登乐游原》。

二、解释:

1、“小李杜”

2、“温李”

3、无题诗

4、朦胧诗

三、填空

1、李商隐思想中,()、()、()的成分兼而有之。他有“匡国”用世之心,也有过“愿为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的出世念头。

2、“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是李商隐诗(《 》)中的名句,王安石晚年喜吟之,以为“虽老杜无以过”。

3、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为中心的爱情诗。李商隐诗的朦胧,与亲切可感的()常常统一在一起。

4、齐梁诗主要兴趣在描写闺阁楼榭与女子的容貌体态服饰,重()而乏()。李商隐的爱情诗,侧重于感情领域的表现,摆脱了以满足()为特征的庸俗情调,以其()把这一题材的诗境推向高峰。

四、简答

1、中唐后期之后,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什么样的走向?

2、李商隐诗的多义性产生的原因。

3、李商隐诗歌创作的重大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论述题

1、结合《锦瑟》谈李商隐朦胧诗特点。

2、结合《春雨》,谈李商隐抒情诗幽美情调的特点。第十二章 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

一、背诵篇目:[菩萨蛮]“小山重叠”、[虞美人]“春花秋月”、[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

二、解释:

1、词

2、“温韦”

3、“花间词人”

4、“伶人之词”和“士大夫之词”

三、简答

1、燕乐的特点是什么?它对词的体制有什么影响?

2、早期民间词与文人词比较。

3、“花间词人”为什么要推崇温庭筠为其鼻祖?

四、论述

李煜词的真性情特点在词的发展史上的地位。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一、填空

1、“四大书院”指、()、()和。

2、提出“以俗为雅”命题的有()、()、()。

3、叶夑《原诗》说:“()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之()、()、()、()、(),皆愈之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二、简答

1、简述宋代的“文以载道”说。

2、简述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革新。

3、简述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通变。

4、简述宋词的突出艺术成就。

第一章 宋初文学

一、填空

1、宋初诗歌三体指()、()和()。

2、晚唐体的盟主是()。

3、《山园小梅》的作者是(),其中“()、()”一

联被称为咏梅绝唱。

4、王禹偁散文代表作有()、()和()等。

二、简答

1、什么是白体?

2、王禹偁诗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晚唐体?晚唐体有哪些主要诗人?

4、什么是西昆体?

三、论述

1、简述宋初散文复古的思潮。

2、简述西昆体主要艺术特征及缺陷。第二章柳永与北宋词风前期的演变

一、背诵篇目: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二、填空

1、“北宋倚声家初祖”是(),其“情中有思”的代表作是()。

2、在宋代词史上,()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其()最能体现清新明畅的风格。

3、欧阳修词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抒发作者(),如著名的《朝中措·平山堂》。

4、成为后来豪放派滥觞的词人是(),其代表作是(《 》)(())。

5、“张三中”得名是因写“(),(),()”;“张三影”得名是因写“()”、“()”和“()”。

6、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视张先词为“()”。

7、王安石的怀古、咏史词是(《 》)、(《 》)。

8、近人夏敬观指出慢词“始盛于(),大成于()。”

9、清人冯熙说欧阳修词“疏俊开(),深婉开()。”

10、“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的(《 》)(())。

三、简答

1、欧阳修词的开拓。

2、张先词新变的主要方向。

3、柳词对慢词的贡献与影响。

四、论述

1、柳永词的体式、内容和语言有哪些创新?

2、柳永词的主要艺术表现方法有哪些创新?影响如何?

第三章 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新

一、背诵篇目:《醉翁亭记》。

二、填空

1、欧阳修议论文(《 》)揭露批评高若讷的卑劣行为,(《 》)针对保守势力驳斥了其谬论;其记叙文如(《 》)一类历史散文言之有物,其亭台记代表作是(《 》),其文赋代表作是(《 》);其散文中(《 》)最为简洁流畅、纡徐委婉、平易自然。

2、梅尧臣论诗说“(),()”。

3、宋诗畅尽而“()”的特点,在苏舜钦诗中已见端倪。

4、王安石散文风貌被清人刘熙载称为“()”。

5、王安石咏史诗的代表作是(《 》)、(《 》)。

三、简答

1、“太学体”的产生与消亡。

2、欧、梅等人的诗歌主张。

3、王安石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4、“三十六”体。

四、论述

欧阳修的文论和散文创作有哪些主要成就? 第四章 苏轼

一、填空

1、苏轼《自题金山画

像》:“问汝平生功业,()。”

2、韩愈文依靠()和()、()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轼文却依靠()、()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苏文(),而语言却(),这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3、“不识庐山真面目”、“雪泥鸿爪”出自苏轼的()、()。

4、清人赵翼评苏诗:“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瓯北诗话》)

5、苏轼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以“(),()”来比喻多元审美情趣和对各种不同风格的欣赏倾向。

6、近人陈衍说:“余谓诗莫甚于三元,()、()、()也。”(《石遗室诗话》)

7、苏轼《祭张子野文》说张先“(),()。”

8、金人元好问认为东坡词“(),()。”(《新轩乐府引》)

9、苏词既向()开拓,也朝()拓展。

10、苏轼较成功的“以诗为词”表现手法有二:一是(),二是()。

11、宋人胡寅《酒边集序》称苏词:“(),()(),(),(),(),()。”即揭示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类作品所创造的一种新美学风范。

12、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而作歌,(),(),弄笔者始知自振。”

13、苏诗不仅影响()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和清初的()有重要启示;苏轼的()直接为南宋()所继承,形成了与()平分秋色的();苏轼的小品文,是明代()散文的渊源,直到清代的()、()散文中仍可时见苏文的影响。

二、简答

1、简述苏轼人生观及主要经历。

2、简述苏轼的散文文论。

3、简述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型。

4、简述苏轼诗歌在元祐诗人中的特点。

5、简述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三、论述

1、苏轼散文的主要类型及艺术成就是什么?

2、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及主要风格是什么?

3、苏轼的词学观是什么?

4、苏轼对词境的开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苏词的“以诗为词”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五章 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

一、解释:江西诗派

二、填空

1、江西诗派“一祖三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师道以冥心孤往的苦吟形成了________诗风,正是“有意为拙”的典型例子。3、曾季貍《艇斋诗话》说“后山论诗说________,东湖论诗说________,东莱论诗说________,子苍论诗说________。入处虽不同,然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________不可。”

4、________自身的

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

5、________和________都是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6、“新体”指________晚年诗风的主体风格。

三、简答

1、简述黄庭坚诗歌的特点。

2、简述“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3、简述“江西诗派”

4、简述江西诗派的演变过程。

四、论述

1、黄庭坚诗歌理论有哪些主要观点?

2、黄庭坚诗歌创作有哪些鲜明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 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

一、填空

1、苏门词人群以()为领袖,还有()、()、()等,此外()和()也与苏门词人过从甚密。

2、大晟词人群以()为主帅,还有()、()等。

3、苏轼重抒情言志的自由,其词()胜于();周邦彦重词的协律可歌,对()的追求重于对()的开始。其后()就是沿这两种方向分别发展。

4、晏几道词艳而不俗,浅处皆深,从()和()两个层面上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展到了极致,故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说叔原“()(《 》),()。”

5、秦观和晏几道一样,都是“()”(冯煦《蒿庵论词》),淮海词妙处在于()。秦观和晏几道皆长于情景结合,但二人取景角度有所不同,晏词多取()为意象,秦词常用()来铸境。

6、苏轼开创了以词抒写()的新格局,而秦观另辟一途,把深沉的辛酸苦闷融注在()之中,即周济所说的“(),又是一法”(《宋四家词选》眉批)。

7、秦观词语言清丽淡雅,周邦彦得其(),而发展为精雕细琢的(),李清照得其(),而朝更加()的方向发展。

8、贺铸《青玉案》的名句是“若问闲愁都几许,(),(),()。”

9、贺铸一方面沿着苏轼()的道路,写自我豪侠气概,开辛词先河,另一方面,又继承晚唐()的语言风格,而影响到南宋()等人。

10、周邦彦所作咏物词既多,又将身世之感等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开启了()的门径。

二、简答

1、简述黄庭坚词学习苏轼和柳永的情况。

2、简述晏几道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3、简述秦观词的主要特点。

4、简述周邦彦词的主要题材和类型。

三、论述

周邦彦词的主要艺术特征是什么?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一、填空

1、继元祐词人而登上词坛的是以()、()、()、()、()和()等为代表的南渡词人。

2、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之说。

3、清人李调元《雨村词话》

卷三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不在()、()之下。”

4、朱敦儒词继承和发展了()抒情自我化倾向,具有鲜明的()特点。

5、南渡词风由柔丽婉向豪情悲慨的转变,以()最为典型。

6、岳飞代表作是(《 》)(())。

二、简答

1、简述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李清照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简述李纲词代表作的意义和影响。

三、论述

李清照词有哪些独创性? 第八章 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

一、解释:

1、陆游

2、诚斋体

二、填空

1、中兴四大诗人是()、()、()、。

2、陆游诗影响南宋后期诗人()、()、等人。

3、杨万里最著名的小诗是(《 》)、(《 》)等。

4、范成大诗中价值最高的是()和()。

三、简答

1、简述陆游诗歌的渊源。

2、简述“诚斋体”

3、简述范成大田园诗、使金纪行诗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

陆游诗歌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第九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一、填空 1、12世纪下半叶,以()、()、()、()、()和()等词坛主将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把词的创作推到高峰。

2、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代时的(),北宋时的()和南渡初年的()。辛弃疾登上词坛则拓展出了()。

3、张孝祥一方面学苏轼的“()”,以“诗人之句法”抒发壮志豪情,另一方面融(的浪漫精神,以自在入神之笔表现其超迈凌云之气和潇洒出尘之姿。

4、如果说辛弃疾是以文为词,那么()几乎可以说是“以词为文”。

5、刘过的《龙洲词》第一次展现了南宋后期特殊的文士群体即()的形象精神。

二、简答

1、简述辛派词人的主要创作特征。

2、简述宋代目录学文献对词体的认同。

三、论述

1、辛弃疾对词境有那些开拓?

2、辛弃疾词的主要艺术成就是什么? 第十章 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 一)填空

1、()、()、()和()、()等属辛派后劲人物。

2、()、()、()、()和()等以姜夔的“雅词”为典范,注重((),追求()的艺术情趣,词的题材以()为主,讲究()。

3、()融合了辛、姜二派的长处,而自成一家。

4、浙西词派奉()词为圭臬,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使()、(一时黯然失色。

5、“二窗”指()、()。

6、()与()并称“双白”

二、简答

1、简述姜夔恋情与咏物词的特点。

2、简述姜夔词的主

要风格和艺术特点。

3、简述吴文英词的艺术特征。第十一章 南宋的散文和四六

(一)填空

1、岳飞政论文代表是(《 》)。2、胡铨政论文代表是(《 》)。

3、辛弃疾政论文代表是(《 》)和(《 》)。

4、陈亮政论文代表是(《 》)。)),)

5、南宋笔记散文记游的有陆游(《 》)和范成大(《 》),学术论著中含生动有趣散文的有陆游(《 》)、洪迈(《 》)、罗大经(《 》)和周密(《 》)。

6、南宋前期最重要的文选是编的(《 》),南宋后期是()编的(《 》)。

7、南宋前期四六文的代表是的(《 》),此外的(《 》)和的(《 》),也很有个性。南宋末()、()的四六文词伟气壮,慷慨激越,一扫晚宋四六的衰弊之气。

(二)简答

简述朱熹的文论。

第十二章 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

一、解释:

1、“永嘉四灵”

2、江湖派

二、填空

1、永嘉四灵指、()、()、()等四人。

2、江湖派诗人的主要代表是()、()。

3、南宋末遗民诗人主要有()、()、()、()等。

4、元好问诗最著的是“()”。

5、《颖亭留别》中的名句是“(),()。”

6、元好问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代表作是(《 》)。

三、简答

1、简述永嘉四灵派。

2、简述江湖派诗人。

3、简述宋末爱国诗人的两大群体。

4、简述元好问的诗论及创作。

第六编 元代文学 绪论

一、解释:

1、勾栏

2、对棚

3、末本

4、旦本

二、填空

1、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从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年朱元璋推翻元朝为止,其间约年。

2、金末元初,文坛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性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并与()、()、()、()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由于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和()两种类型。当时,许多文人积极参与的创作,使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成为文坛的主干。

3、剧本包括、、()三个部分。杂剧一般由折组成一个剧本,脚色可分、、三类,全剧只能由或一人主唱。南戏剧本由若干“出”组成,脚色分为、、、、等类,在剧中歌唱。杂剧和南戏的唱词多用以表现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甚至直接透露作者的(),具有强烈的()性。

4、杂剧的曲调由()民间歌曲、()的乐曲和()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由()的民间音乐与()的传统的音乐结合而成、两者在音乐文化方面均由()传统衍繁,彼此();两

者在音乐上的差别,实际是()差异的表现,加上区域()等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两大音乐系统。

5、北方戏剧圈以()为中心,包括()以北的大部地区,流行();剧作多以()故事、故事、()传说为题材,多给人以()、()的感受。南方戏剧圈以()为中心,包括()地区,既流行(),也演出();剧作更重视()的描写和()的宣泄。

6、散曲是一种新体,押韵较灵活,可以平仄(),句中可以增加()。作家纯以曲体(),与()毫无联系。散曲的语言往往呈现()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化的状态。散曲的艺术表现比近体诗和词更多采用“()”的方式加以()、()。

7、元代文学创作,均体现出()之美,与每以()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大异其趣。

三、简答

1、为什么说元代文学具有划时代意义?

2、元代戏剧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散曲为什么大盛于元代?为什么又会在元代走向衰微?

4、王国维认为元曲的审美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王国维的看法是否可取?

5、吴伟业说元杂剧“较昔之歌舞,更显而畅”,这“显而畅”的含义是什么?

四、论述

1、简析元代社会对元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2、简析元杂剧和南戏的异同。

3、怎样认识元代的叙事文学和抒情文学?

4、谈谈你对元代文坛审美情趣变化的看法。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一、解释:

1、说话

2、话本

3、入话

4、正话

5、平话

6、说经

7、诗话

8、诸宫调

9、搊弹词

二、填空

1、口传故事的传统,可远溯至上古(),后来,人们以“()”代指()的“故事”。隋《启颜录》载杨素手下散官侯白,以“()”而得杨器重,杨子玄感曾对侯说:“侯秀才,可以(与)玄感说一个好话。”这是目前所知关于“()”的最早记录。

2、宋代“说话”呈现出()化与()化特点。据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当时,“说话”有()、()、()、()四家。

3、小说话本突出的题材内容是()故事和故事。

4、“讲史”只是一种概称,“()”才是“讲史”的全貌。

5、今存的说经话本只有(《 》)。

6、(《 》)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三、简答

1、宋元话本的成书情况可分为哪三类?

2、宋元小说话本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3、宋元小说话本有哪些艺术成就?

4、《五代史平话》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5、诸宫调与说话有什么关系?

四、论述

1、简论宋元小说话本的题材内容

特点。

2、简析《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意义。

3、简论《西厢记诸宫调》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第二章 关汉卿

一、重点阅读作品:《窦娥冤》(第三折)、《救风尘》(第三折)、《单刀会》(第四折)、背诵:《窦娥冤》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单刀会》第四折[新水令]、[驻马听][离亭宴带歇拍煞])

二、填空

1、关汉卿,号,()人。至元、年间,活跃于创作圈中,是名震()的()领袖。他深受思想影响,但生活在()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处于一种进则(),退则()的难堪境地,不过他较能调适自己的。他的戏剧创作及其艺术风貌,呈现出()而()的特色。一方面对()十分关切、对()十分热爱;另一方面,在建立社会秩序的问题上认同()学说,甚至流露出对()生活的向往。他一方面写出感天动地的(《 》),另一方面又编写了充满富贵气息的(《 》)。其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是()不脱、()不离。其创作态度,既贴切社会,敢于为大声疾呼,又不失厚()、正的旨趣。他是一位以()创作来干预积极()的作家,又是一位()的浪子,还往往流露出在现实中之后解脱()、狂逸()的心态、这多层面的矛盾,是()来回激荡的产物。惟其如此,他才成为文学史上一位()的人物。他一生创作杂剧种,今存种。其中()种是否是他原作尚有()。

2、[新水令]大江东去,引着这()驾着这()。又不比(),可正是千丈()。我觑这似()社。[驻马听]水山,年少周郎()?不觉的灰烟。可怜转伤嗟,破曹的()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好教我()!(带云)这也不是,(唱)二十年流不尽的()!

3、关剧中向黑暗现实奋起抗争的英豪,往往是弱小()、《救风尘》中的()、《望江亭》里的(),本来都是()的妇女,污浊的、恶劣的,激发了她们捍卫以及拯救的潜能、她们无意以自居,但是悲剧时代了她们,使她们在令人的生存空间中爆发出极为灼热的火花,照耀了漫漫()。《金线池》中的杜、《谢天香》里的谢。《玉镜台》中的刘在剧中更多的流露出对()的不满,他们的忧愁苦恼虽然往往出于,而且最终以终场,但也曲折反映出封建时代女性地位卑下及其受摆布的命运。

4、[端正好]没来由犯(),不提防遭(),叫声动惊!顷刻间先赴(),怎不将也生。[滚绣球]有朝暮悬,有掌着权。也,只合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为善的受

更,造恶的享又。()也,做得个(),却元来也这般()。也,你不分何为?也,你错勘枉做!哎,只落得()。

5、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具有鲜明性,是名副其实的“()之曲”。他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很注意处理()的节奏,注意的冷热调剂,交替。擅于设置()。他的戏剧语言,向以()著称。

三、简答

1、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及其艺术风貌为什么会呈现出鲜明而驳杂的特色?

2、《单刀会》构思上有什么特色?

3、《西蜀梦》的主题是什么?

4、《救风尘》、《望江亭》的旨意是什么?

四、论述

1、试论《单刀会》中关羽形象的意义。

2、简析赵盼儿、谭记儿两个形象。

3、简论窦娥的悲剧命运和性格特征。

4、简论关剧的语言成就。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一、重点阅读的作品:《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第四本第三折)

背诵:第四本第三折[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收尾]五支曲词

二、解释:

1、《会真记》

2、《董西厢》

3、《王西厢》

三、填空

1、王实甫名(),()人,《录鬼簿》把他列入“()”而位于()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年间尚在世。

2、“()”是《西厢记》戏剧冲突的第一个高潮,“()”是第二个高潮,“()”是第三个高潮,老夫人听信郑恒造谣,要(),把全剧冲突推向最高潮。

3、莺莺心中“()”始终是摆在()的位置上,她是一个追求()、大胆反抗()的女性形象、张生是一个执着诚挚追求()的“()”,()是这个形象的内核、红娘是崔张爱情的“()”,她不仅见义,而且缘反,她的侠气反映了()对“()”自觉追求的态度。

四、简答

1、《西厢记》在体制上有什么创新?

2、《王西厢》对《董西厢》的题旨有哪些改造?这样的改造有什么背景和意义?

五、论述

1、简析《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2、简论《西厢记》的人物塑造。

3、简说《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第四章 白朴和马致远

一、重点阅读的作品:《墙头马上》(第三折)、《汉宫秋》(第三折)。背诵:《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二、解释:元剧四大家

三、填空

1、白朴,字,“幼经,仓皇”,幸得父友抚养,长大后又曾漂流(),看到社会()山河(),心情十分。面对残酷,决心不参与(),“放浪,期于()”。南宋灭亡,白朴长期在()居住,经常和()聚饮,题咏()名物,时常流露出()之感和之

哀。作杂剧()种,现仅存(《 》)、(《 》)。

2、马致远,号,人。青年时追求(),中年时期一度出任()行省务官,晚年以()为伴,向往()生活。他在元代()名声很大,有“()”之称。作杂剧()种,现存()种,()题材占了相当大比例。

四、简答

1、简述《梧桐雨》的内容。

2、简述《墙头马上》素材的沿革。

3、简述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与全真教的关系。

五、论述

1、简论《梧桐雨》的题旨。

2、简析李千金的形象。

3、简论《汉宫秋》的意蕴。第五章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一、重点阅读的作品:《赵氏孤儿》(第三折)

二、解释:

1、北方戏剧圈

2、大都作家群

3、河北作家群

4、山西作家群

5、山东作家群

三、填空

1、《赵氏孤儿》是()剧,具有浓郁的()色彩,基调(),作者()。屠岸贾的()与程婴、等人的()精神构成尖锐激烈的戏剧(),最后以()结局,完成了()的主题。剧中正面人物的性格是在()的展示和尖锐的()中凸现的。

2、《潇湘雨》是的代表作,石子章的杂剧今存(《 》)《,救孝子烈母不认尸》的作者是()。

3、李文蔚的(《 》)有珍贵的()价值。

()的《柳毅传书》有浓厚的()色彩,反映的是()问题。戴善夫的杂剧今存(《 》)。郑廷玉写得较好的杂剧是(《 》)。

4、康进之的(《 》)()地展示了李逵的()和丰富的(),还成功地运用了()手法。()的《双献功》突出刻画了()性格中细心机敏的一面。《张生煮海》的主旨与《西厢记》“()”的要求可谓如出一辙。武汉臣的杂剧以(《 》)较有特色。

5、《秋胡戏妻》的女主人公是(),《》写的是妓女与书生郑元和的爱情故事。李潜夫的(《 》)是剧。吴昌龄著有西游故事杂剧3种,现存(《 》)的两个残折。

四、问答:概说北方戏剧圈杂剧创作的基本情况。第六章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一、重点阅读作品:《倩女离魂》(第三折)

二、解释:

1、南方戏剧圈

2、次本

三、填空题

1、南方戏剧圈活动的中心是,()、()、()、()等江南名城也是杂剧汇萃之地。

2、郑光祖作杂剧种,今存种。(《 》)是郑光祖的代表作,(《 》)是模仿《西厢记》而作的爱情剧。《王粲登楼》根据东汉的(《 》)虚构而成。

3、乔吉作杂剧种,今存(《 》)、(《 》)、(《 》),都以()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风格与()相近,语言更()。

4、宫天挺作杂剧种,今存(《 》)、(《 》)。王国维称他“(),独树一帜”。

5、金仁杰著杂剧种,均为剧,今存(《 》),曲文()。

6、杨梓的(《 》)写唐代尉迟恭的故事,《豫让吞炭》突出一个“()”字。他的杂剧多()观念。

7、秦简夫是元后期派作家的代表,今存(《 》)、(《 》)、(《 》)三种杂剧,以(《 》)最有特色。

8、南方戏剧圈杂剧创作中()的《杀狗劝夫》、王晔的(《 》)、范康的(《 》)、朱凯的(《 》)都是较有影响的作品。

四、论述

简述南方戏剧圈的杂剧活动与创作概况。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一、名词解释:

1、南戏

2、《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3、南戏四大传奇

二、填空

1、南戏用方音演唱,分()四声。角色都可以唱。伴奏乐器以为主,以()、()为节。结构以“”为单位,一本戏往往长达()出。

2、除南戏四大传奇和《琵琶记》之外,南戏还有(《 》)、(《 》)、(《 》)、(《 》)、(《 》)等作品,影响都很深远。

三、论述

1、简述南戏四大传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简论《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3、简析《琵琶记》的人物塑造。

4、谈谈《琵琶记》的双线结构

第八章 元代散曲

一、重点阅读作品:关汉卿[南吕·四块王]、[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王和卿[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父)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双调·夜行船](秋思)张可久[黄钟·人月圆](客垂虹)、[南吕·一枝花](湖上归)乔吉[双调·水仙子](寻梅)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雎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背诵:[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尾]、[越调·天净沙](秋思)、[双调·夜行船](秋思)[离亭宴煞]、[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解释:

1、元曲

2、散曲

3、小令

4、套数

5、带过曲

三、简答

1、散曲与传统诗词相比,有哪些特点?

2、元代前期有哪几类散曲作家,有何特点?

3、元代后期的散文创作有哪些特色?

四、论述

1、试论马致远散曲的特色。

2、试论张可久和乔吉的散曲特色。

3、分析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和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第九章 元代诗文

一、重点阅读作品:刘因《白沟》、虞集《挽文丞相》、萨都刺《上京即事》(其

一、其二)、王冕《墨梅》、杨维桢《庐山瀑布谣》 背诵:《白沟》、《挽文丞相》、《上京即事》(其

一、其二)、《墨梅

二、解释:

1、“雅正”

2、“元诗四大家”

3、“铁崖体”

三、填空

1、元初诗人受()诗派和()的影响较深;中期诗坛以宗()为主导倾向,但多止于();后期诗人大多学中晚唐()之体,成就(),艺术()尤其不足。元代散文有过宗()与宗()的不同倾向。前期散文作家等主要是师法,颇有()之风;()、()等师法宋文,文风趋于()。后期()与()的倾向又逐渐()。

2、理学思想对元代诗文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的文学观念和()的写作目的。

四、简答

1、为什么说元代前期诗文作家情况复杂?这种情况给诗坛带来了什么影响?

2、元代中期出现了什么文学思潮?给诗歌创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3、元代后期诗坛发生了什么变化?

4、元末诗坛出现了一个什么特殊现象?

五、论述

1、试论元代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2、简论“元诗四大家”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一章 《三国志演义》

一、解释:

1、《三国志演义》

2、历史演义

二、填空

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历史小说是()。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后世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评点本。

2、《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是特征化的典型,有()、()、()“三绝”之称。

3、《三国志演义》处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关系是()。

4、《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是()。

5、继《三国志演义》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历史演义小说是著的(),这部书在清代乾隆年间以的名义刊印,更名为()。6.()标志着说唐故事由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化。

三、简答

1、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四、论述

1、以曹操、诸葛亮、关羽为例分析《三国志演义》的人物塑造。

2、分析《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3、《三国志演义》为什么被称为“全景式战争小说”? 第二章 《水浒传》

一、解释:

1、《水浒传》

2、英雄传奇

二、填空

1、现存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见于宋元之际的。

2、宋元之际画家()的《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最早完整地披露了宋江等36人的姓名绰号。

3、《水浒传》的版本主要有回、回、回三种。()腰斩《水浒传》,删掉大聚义以后的内容,成为最流行的版本。

4、将杨家将故事定型化的英雄传奇小说是(),叙岳飞抗金故事的英雄传奇小说是()。

三、简答

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主要版本。

2、怎样认识《水浒传》的“忠义”

思想与招安结局?

四、论述

1、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2、以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为例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方法。

第三章 明代前期诗文

一、解释:

1、“吴中四杰”

2、《郁离子》

3、台阁体

4、茶陵派

5、八股文

二、填空

1、“吴中四杰”是指()、()、()和()四位诗人,他们在明初诗坛上颇具代表性。

2、明初诗坛成就最高的诗人是(),最能体现其诗风的代表作是()。3.明初文名最著的作家是,最擅长创作散文。

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典故出自(),作者是()。

5、有明一代最擅长八股制义的作家,前数()、,后推()、胡友信。

三、简答

1、《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鉴赏。

2、概述《卖柑者言》的讽喻特色。

3、分析八股文对明代文学创作的影响。第四章 明代中期诗文

一、解释:

1、前七子

2、后七子

3、唐宋派

二、填空

1、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

2、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是()、()。

3、唐宋派的代表作家有()、()、()、()等,其中()的成就最高。

三、简答

1、简述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主张及其得失。

2、以《项脊轩志》为例分析归有光散文的特色。第五章 明代杂剧

一、解释:

1、《四声猿》

2、《南词叙录》

二、填空

1、明初宫廷派杂剧作家以()、()为代表,把杂剧当作()、()的工具。

2、王九思的()、康海的()两部杂剧,创作倾向趋于社会伦理批判,使明代中叶的杂剧创作开始转型。

3、明代杂剧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是(),其代表作是()。

4、()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研究南戏的专著。

三、简答

1、简述明代杂剧创作的基本情况。

2、概述徐渭杂剧创作的主要成就。第六章 明代传奇

一、解释:

1、昆腔

2、吴江派

3、临川派

4、《曲律》

二、填空

1、明初伦理教化传奇的代表作是邱濬的()和邵璨的()。

2、明代中叶“三大传奇”是指()、()、(),作者分别是()、()、()。

3、明代传奇演唱的四大声腔是()、()()、()。

4、明代最著名的戏剧流派是以()为首的昆山派,以()为首的吴江派和以()为首的临川派。

5、吴江派以()为首,包括()、()()、()、()、()、()等知名作家。

6、宗奉临川派创作风格的剧作家主要有()、()等。

7、《玉簪记》的作者是(),《东郭记》的作者是(),《红梅记》

的作者是()。8.孟称舜的代表作是(),有“古今一部怨谱”之盛誉。

三、简答

1、简述吴江派与临川派的艺术主张。

2、概述《曲律》的主要戏曲理论。第七章 汤显祖

一、解释:

1、“临川四梦”

2、《牡丹亭》 二。填空

1、“临川四梦”是著名戏剧家()创作的()、()、()、()四部传奇的合称,又称()。

2、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的人物形象,()是人间至情的偶像,()是封建家长的代表,()是封建教化的象征。

3、汤显祖传奇《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分别取材于唐传奇()、()、()。

4、“临川四梦”中,汤显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艺术成就仅次于它的是()。

三、简答

1、简述汤显祖“至情”论的主要表现。

2、概括《牡丹亭》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史意义。

四、论述

1、分析杜丽娘形象。

2、《牡丹亭·惊梦》是怎样刻画杜丽娘内心世界的?

3、试论《牡丹亭》的创作特色。第八章《西游记》

一、解释:

1、《西游记》

2、神魔小说

二、填空

1、明代最著名的神魔小说是(),作者是()。

2、()的出现,标志着取经故事由历史真实向神话传说过渡的完成。

3、孙悟空形象的原型,鲁迅认为是国产货,即淮涡水怪(),胡适认为是印度经典《罗摩衍那》中的神猴()。

4、取经故事在()趋于定型,一师三徒的取经队伍正式固定下来。

5、《西游记》现存最早刻本是万历二十年的()刊本。

6、《西游记》的人物塑造,具有()、、三位一体的特点。

7、《西游记》之后影响最大的神魔小说是()。

三、简答

1、简述取经故事的流传。

2、吴承恩对西游故事的再创造体现在哪些方面?

3、怎样认识孙悟空形象?

四、论述

试论《西游记》的艺术特色。第九章 《金瓶梅》

一、解释:

1、《金瓶梅》

2、世情小说

二、填空

1、明代世情小说的代表作是(),书名取小说中()、()、()三人名字而合成。

2、《金瓶梅》大约成书于(),作者署名为()。

3、《金瓶梅》最重要的版本是()、()和清代()批评本。

三、简答

1、《金瓶梅》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2、《金瓶梅》是怎样“寄意于时俗”的?

3、怎样认识《金瓶梅》的性描写?

四、论述

分析《金瓶梅》的艺术成就。第十章 明代短篇小说

一、解释:

1、拟话本

2、“三言”

3、“二拍”

二、填空

1、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集是嘉靖年间()编印的()。

2、“三言”是著名文学家()于天启年间编印的()、()和()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总称,共收短篇小说篇,包括()、()两部分。

3、“二拍”是()、()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的合称,实收拟话本()篇。

4、明末白话短篇小说“惩恶劝善”创作宗旨的代表作是()。

5、明末()选编的()是流传最广的一部拟话本选集。

三、简答

1、明朝中后期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2、怎样认识“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3、分析“三言”、“二拍”的艺术特色。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

一、解释:

1、“童心说”

2、公安派

3、竟陵派

4、复社

5、几社

二、填空

1、晚明文学家()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要求文学创作应真实地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

2、公安派的代表作家是()、()、(),他们提出的最著名的文学主张是()。

3、竟陵派的代表作家是()、()。

4、晚明小品文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5、明末文社主要有()和(),前者创始人是()、(),后者创始人是()、()、()。

6、《细林夜哭》是明末少年诗人()悼念老师兼战友()的著名诗篇。

三、简答

1、简述李贽的文学观念。

2、分析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及创作风格。

3、分析竟陵派的文学主张及其得失。

4、概述晚明小品文的文学特征。

5、结合作品分析陈子龙、夏完淳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第十二章 明代散曲和民歌

一、解释:

1、《滑稽余韵》

2、挂枝儿

二、填空

1、明代散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明初相对沉寂,()、()年间开始兴盛,()以后趋于繁荣。

2、明代散曲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风格(),南派风格()。

3、明代散曲从题材内容上可分为三类:揭露封建末世的腐败现象,以()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反映城市市民的生活状貌,以()的作品最具代表性;反映广大农民的苦难遭遇,以()的作品最具代表性。

4、现存最早的明代民歌集子是()、()、()、()四种。

5、晚明最热心收集民歌的文学家是(),他的()、()两部民歌专集代表了这个时期民歌整理的实绩,其编辑目的是“()、()”。

第八编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一、解释:

1、梅村体

2、神韵派

3、浙西词派

二、填空

1、清初的重要诗派有王世祯为代表的(),钱谦益为代表的(),吴伟业为代表的()。

2、清初的()、()、()诸家,既

是重要的思想家,也是当时文坛的主将。

3、清初散文三大家指侯方域、()、()。侯方域的散文以()见长,名篇有()和()。

4、“岭南三大家”是指()、()和()。

5、“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的诗作()中的名句。

6、清初重要词派有以朱彝尊为代表的(),以陈维崧为代表的(),另有自成一格的著名满族词人()。

7、吴伟业以()为宗,其诗歌的主要内容为()和(),他最大的贡献在七言歌行()体,代表作是()。

8、钱谦益建立起“()”的真情论,主张兼采(),创建()诗派,其代表作为()。

三、简答

1、略述顾炎武诗歌表现的爱国思想。

2、清初有哪些较重要的词人和词派?

3、清初有哪些重要的诗派?其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论述

1、试述钱谦益诗歌创作的成就和影响。

2、试述吴伟业诗歌创作的成就。第二章 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

一、解释:

1、苏州派

2、“一人永占”

3、南洪北孔

4、《闲情偶寄》

二、填空

1、《闲情偶寄》是的戏曲论者,其中()、()两部分,分别是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理论论述。

2、传奇《双熊梦》又名(),作者是();《钧天乐》的作者是(),《风筝误》的作者是(),《秣陵春》的作者是()。

3、《长生殿》的作者和《桃花扇》的作者并称为(),对《长生殿》的创作影响较大的前代作品有白居易的()和元代()的杂剧()。4、《桃花扇》是以()和()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兴亡的历史剧。

5、李渔擅写剧,体现其()的创作宗旨,作剧十种,总题为()。()为其代表作。

三、简答

1、清初剧坛上主要有哪几类作家不同风格的创作?

2、简述《清忠谱》的思想内容。

3、《长生殿》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4、简述《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5、《桃花扇》是怎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

6、简述《桃花扇》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就。

四、论述

1、试析《长生殿》的主题思想。

2、试析《桃花扇》中李香君形象。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

一、解释:才子佳人小说

二、填空

1、清代小说创作总体上已由改编迈入()的阶段。

2、清初的小说续书大致有()和()两种作法,其中较优秀的续书有陈忱的()。

3、题为“西周生辑著”的()是继《金瓶梅》之后的一部()小说,全书用()方言写成。

4、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有()和

()等,代表作家是()和()。

5、清初的拟话本有东鲁古狂生的(),圣水艾衲居士的(),酌玄亭主人的()等,创作上最有特色的是李渔的()和()。

三、简答

1、简述清初白话小说的类型及总体成就。

2、简述《醒世姻缘传》的思想内容的特点。

3、简述李渔在白话小说方面的成就。

4、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 《聊斋志异》

一、填空

1、“聊斋”是()的名字,因集中作品多写()的故事,故称“志异”。

2、“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是()在()一书中对()作品的评价。

3、《聊斋志异》之后较有影响的文言小说集有纪昀的(),袁枚的(),沈起凤的()等。

4、《聊斋志异》共近()篇,从文体上看,有简约记述奇闻异事如同六朝()的短章,也有叙事委婉曲微如同()的篇章。清代学者()讥其“()”,鲁迅称之为“()”。

5、《聊斋志异》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

二、简答

1、蒲松龄一生的境遇如何?对他的文学创作有何影响?

2、简述《聊斋志异》的成书情况。

三、论述

1、试述蒲松龄对中国文学的主要贡献。

2、试述《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3、如何理解鲁迅所说的《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创作特色?

4、分析《婴宁》的思想艺术特色。第五章 《儒林外史》

一、填空

1、《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典范之作。

2、“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在()一书中对《儒林外史》的()所作的评价。

3、《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实则展示的是()的社会状况。小说表达了作者()的基本思想。

4、小说塑造了两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笑的典型人物是()和(),还塑造了堕落无行的劣绅(),以及真儒名士的典型()。

二、简答

1、略述《儒林外史》讽刺文学的特征。

2、《儒林外史》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三、论述

1、试述杜少卿形象塑造的意蕴。

2、试述《儒林外史》思想内容的突出成就。

3、试析《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形象。第六章 《红楼梦》

一、解释:

1、脂评本

2、程甲本

3、程乙本

二、填空

1、《红楼梦》本名(),最初以回()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这些传抄本大都有署名()等人的评语,故习惯上称之为()或()。

2、《红楼梦》全书120回,后40回一般认为是()所补、乾隆五十六年,()和()将前80回与后40回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木活字排印出来,书名为(),称

()本。

3、()本的印行,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时代,使之得到广泛传播。

4、近代数以百计的《红楼梦》戏中,梅兰芳的()和荀慧生的()等经过杰出艺术家的再创作,成为戏曲节目中的精品。

5、“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在()一文中对《红楼梦》的评价。

三、问答

1、《红楼梦》的主要版本有哪些?

2、简述《红楼梦》的艺术结构特点。

3、试述《红楼梦》的影响。

四、论述

1、试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

2、怎样认识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3、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怎样认识这个评价? 第七章 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

一、解释:

1、格调派

2、肌理派

3、常州词派

4、桐城派

5、义法

6、性灵派

7、《骈体文钞》

二、填空

1、清中叶重要诗派有以沈德潜为代表的(),以翁方纲为代表的(),以袁枚为代表的()。

2、()、()与袁枚并称为“乾隆三大家”。

3、清代影响最大的古文派别是(),代表人物是()、()、(),号称()。方苞提出的主张;刘大櫆着重探讨、()、的关系;姚鼐欲合、()、()、()为一。

4、清代最杰出的骈文作家是,他的代表作()描绘了盐船失火的悲惨情状。三。简答

1、清中叶有哪些较重要的诗派?其文学主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清中叶有哪些较重要的词派和词人?

四、论述

1、试述袁枚与性灵派的诗歌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

2、试述桐城派的散文成就及其影响。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及讲唱文学

一、解释:

1、花雅之争

2、京剧

3、弹词

4、鼓词

5、子弟书

6、《吟风阁杂剧》

二、填空

1、随着考据学的兴盛,清中叶出现了许多炫耀学问的小说,代表作是()所作的()。

2、《雷锋塔传奇》为乾隆初()所作,后由戏曲艺人()父女改编,又经()加工,成为比较完善的本子。

3、清中叶较有影响的传奇作家是(),现存剧作以()最有名,另有()、()。

4、弹词流行于(),由、、、四部分组成,用()、等伴奏,语言上有()与()之分,弹词中有只唱不说的小段,称(),至今流传。今所存弹词以胡士莹()一书所收最为详备。弹词中最优秀的作品是()。

3、子弟书流行于(),属()的一个分支。分东西两派:东派以()见长,西派以()见长。

三、简答

1、试述《镜花缘》的创作特色。

2、简述清中叶戏曲创作的状况。

四、论述

试述中国戏剧史上的“花雅之争”及其重大意义。

第十编近代文学

第一章 龚自珍与近代前期的诗文词

一、解释:

1、宋诗派

2、反帝爱国诗潮

二、填空

1、龚自珍的文章著述,搜罗最为完备的是(),其散文(《 》)集中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的代表作()中的一首。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的代表作()中的名句。

4、近代前期反帝爱国诗潮的核心人物是、()和()。

5、魏源在鸦片战争爆发后所写的()、()、()、()等组诗,堪称“诗史”。

6、近代前期宋诗派的领袖人物为()和(),()的成就最高。

三、简答

1、略述魏源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2、试述龚自珍的文学成就。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一、解释:侠义公案小说

二、填空

1、近代前期的小说大体可分两派:一是与说话艺术有渊源关系的()小说,如()、()等;二是文人创作的()小说,如()、()、()等。

2、五大声腔是指()、()、()、()和()。

三、简答

1、简述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

2、近代前期有哪几部较重要的世态人情小说? 第三章 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一、解释:

1、诗界革命

2、新文体

3、南社

4、同光体

二、填空

1、“诗界革命”的口号是由()正式提出的,其标准为()。()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2、黄遵宪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是()、()。

3、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散文方面最著名的是()。他的新文体散文即(),是我国散文由()向()过渡的桥梁,代表作是()。

4、近代后期散文从文字深浅的角度大体可分为三派:()、()和()。其中,()在文坛上最有震撼力,以()为代表。严复、林纾属()。

5、“鉴湖女侠”是近代革命巾帼英雄()的自号,她的诗歌代表作有()等。

6、南社是由()、()、()等发起组织的文学革命团体,南社意为(),代表作家是()。

7、“同光体”是指()一派诗人,代表作家有()、()、()等。主张诗歌崇尚(),强调(),诗人有()、()和()派之分。

8、近代后期,词坛上()、()、()和()称为“清季四大词人”。

三、简答

1、举例说明黄遵宪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2、略述近

代后期散文创作的情况。

四、论述

1、试述黄遵宪的文学成就。

2、试述梁启超的文学成就。

3、怎样评价“诗界革命”和“新文体”。

4、试析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

一、解释:

1、小说界革命

2、四大谴责小说

3、鸳鸯蝴蝶派

4、话剧

5、戏剧改良运动

二、填空

1、“谴责小说”的名称始见于()的()一书。()和()是两位多产的谴责小说作家。

2、四大谴责小说是指()的()、()的()、的()和()的()。

3、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小说,较著名的有陈天华的(),翻译小说成就卓著的是()。

4、鸳鸯蝴蝶派亦称(),其刊物影响最大的有()和(),思想(),艺术()是其明显缺陷。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之作有徐枕亚的()和李涵秋的()。

5、与鸳鸯蝴蝶派同时而别具一格的是苏曼殊的(),代表作为()。

6、在戏剧改良运动中,是京剧改良的先驱;指导川剧改良工作的()和编演秦腔优秀剧目的()是两个戏剧改良组织;此外,河北成兆才创造了()。

7、早期话剧的诞生以()的成立为标志,其影响最大的剧目是()。此后出现的话剧团体中,()影响最大。

三、简答

1、略述新小说的特点。

2、略述谴责小说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3、评价鸳鸯蝴蝶派小说?

4、如何评价戏剧改良运动?

四、论述:试述四大谴责小说的基本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三篇: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最全)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

1.先秦文学

一、填空

l.________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________、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3.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出自《________》。

4.在先秦诸子著作中,《______》中援引神话最多,自称“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话。5.______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6.《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______篇。

7.《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不过《诗经》被称为经始见于《_______》。

8.《诗经》中有6篇______,有目无辞。

9.《诗经》中被认为是周民族史诗的作品有《生民》、《公刘》、《绵》、《皇矣》、《______》五篇。10.“风”又称“国风”,共______篇,是15个地方的歌谣,称为“十五国风”。参考答案: 1.神话 2.后羿射日 3.山海经 4.庄子 5.甲骨卜辞 6.诗经305 7.庄子·天运 8.笙诗 9.大明 10.160 11.________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1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________”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13.“四始”说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出的,他以《________》为《国风》之始,《鹿呜》为《小雅》之始,以《文王》为《大雅》之始。以《清庙》为《颂》之始。

14.南宋朱熹集宋代《诗经》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________》。15.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诗经》研究著作是《________》。16.《诗经》中的“二南”指的是《国风》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17.将诗歌的本质总结为“诗言志”,最早见于《________》。

18.诸子散文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春秋战国之交,代表作品为《论语》与《墨子》;第二阶段为战国时期,以《孟子》和《________》为代表;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19.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它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20.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________。参考答案: 11.赋比兴 12.风雅 13.关雎 14.诗集传 15.毛诗传笺 16.周南 召南 17.尚书 18.庄子 19.文史哲不分 20.甲骨卜辞

21.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________》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22.《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________》、《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23.《尚书·周书>主要有________与________两种文体,其中记周公的言论最多。24.《________》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5.《国语》是一部________体史书,分别记载周、鲁、齐、晋等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26.《春秋》三传是指公羊高的《________》、榖梁赤的《榖梁传》和《左传》。

27.后人以《左传》、《国语》为同一作者,而《左传》是传《春秋》的书.故又称《国语》为“________”。28.《战国策》是一部国别史,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最后由西汉的________刘向编校整理成书。

29.与《春秋》、《左传》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表现了________思想。30.《________》的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参考答案: 21.春秋 22.虞书 23.诰、誓 24.左传 25.国别 26.公羊传 27.春秋外传 28.刘向 29.纵横家 30.战国策

31.《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共有二十篇492章,其较为通行的注本有宋代朱熹的《________》。32.《论语·________》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对《诗经》价值的认识和诗歌创作的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33.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说的核心是________。34.《孟子》一书是记述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体散文集。

35.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________》那里已经成熟了。36.道家学派的先驱老子即老聃,他的《________》五千言是简括而有韵的理论文。37.《庄子》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二个部分,一般认为________是庄子所作。38.《________》一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其主要特征。39.《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承言为真,以________为广”。40.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_______》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参考答案: 31.论语集注 32.阳货 33.仁政 34.语录 35.孟子 36.道德经 37.内篇 38.庄子 39.寓言 40.庄子 41.荀子与孟子都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________学说。42.韩非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他师承________。43.郑人买履、郢书燕说、矛与盾等寓言出自《________》。

44.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运用楚国方言,创造了“________”。45.宋代刘辰翁称屈原的《_____》为“咏物之祖”。

46.鲁迅先生评价屈原的《_______》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参考答案: 41.礼乐 42.荀子 43.韩非子 44.楚辞体(骚体)45.橘颂 46.离骚

二、名词解释 1.神话 2.《山海经》 3.神话历史化 4.《诗经》 5.笙诗 6.二雅 7.风、雅、颂 8.赋、比、兴 9.六义说 1O.风雅 11.比兴 12.叠咏体

13.兴、观、群、怨说 14.思无邪说 15.情志统一说 16.变风、变雅说 17.四家诗 18.《易经》 19.《尚书》 20.春秋笔法 21.《左传》 22.四书五经 23.以意逆志说 24.知人论世说 25.知言养气说 26.得意忘言说 27.香草美人 28.《九歌》

29.风骚(风骚传统)30.楚辞 参考答案:

1.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5.笙诗:又称“六笙诗”,是《诗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诗的合称。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用笙演奏,因此而得名。自汉代以来。这六篇诗都有目无辞,《诗经》三百零五篇不将其计算在内。

6.二雅:“雅”是“正”的意思,是“朝廷正乐”,《诗经》中包括《小雅》和《大雅》,故又称“二雅”,共105篇。大、小雅当是音乐上的区分,《大雅》3l篇,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雅》74篇,大部分作于西周末期。这些作品的产地是西周王畿地区,《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小雅》中有少量民歌。

7.风、雅、颂:《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l篇,小雅74篇,“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8.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9.六义说: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曰雅,六日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10.风雅: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歌创作原则,确立在《诗经》时。“风雅”不是指“风雅”体裁,而是指体现在《诗经》“风”、“雅”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

11.比兴:《诗经》“六义”中的二义。“比”,一般认为它是《诗经》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相当于比喻修辞格。“兴”,朱熹认为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并说“诗之兴多是假他物举起,全不取义”。《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两义,各家所论虽或偏重社会内容,或偏重艺术表现,但都将比兴理解为与直接叙述描写相对立的,借比喻、象征等手法对某一特定内容所作的曲拆委婉的表达。“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12.叠咏体:指篇章结构上章节回环复沓、反复咏唱的民歌体,该体式在《诗经》中的运用非常显著。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因而在复唱中不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据统计,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在《诗经》的305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

3.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就足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14.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政》篇提出了“思无邪说”。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15.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向怀抱,但具体所指,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毛诗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视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统一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16.变风、变雅说:是《毛诗序》里提出来的说法,文中说:“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郑玄《诗谱序》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余十三国风均为“变风”,并且认为武王、周公、成王政治清明时期的作品是“正雅”,其余则都是“变雅”。这反映了汉代儒家学者将《诗经》作品与社会政治、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此外,变风、变雅的说法,也体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有其积极意义。

17.四家诗: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18.《易经》: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19.《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尚书》书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中的文诰都独立成篇,有完整的结构,文字古奥典雅,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

20.春秋笔法:《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的鲁国的编年史。“春秋笔法”是指在作品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用议论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2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左传》记事,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在思想内容上,《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在艺术方面,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2.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论语》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孟子》为孟子与其弟子共同编纂的孟子的言论汇编,《中庸》和《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两篇,传为曾子所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始自宋代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指《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诗》指《诗经》,《书》指《尚书》,《易》指《易经》,《礼》指《礼记》,五经合称始于汉武帝时。

23.以意逆志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来的说法:“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经》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原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的批评原则。

24.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25.知言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由此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作者必须首先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是积极的。

26.得意忘言说:“得意忘言”是指庄子对言、意关系的看法。《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他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庄子的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7.香草美人:美人、香草是《离骚》最引入注目的两类意象。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香草美人是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28.《九歌》:是战国时屈原吸取楚地的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抒情诗。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之名来源于“九天”,古传说上天有九重,故称天乐为《九歌》。《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从现存的《九歌》来看,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可以说《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29.风骚(风骚传统):“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和《楚辞》是我闻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和旅帜,故文学史上往往将其并称为“风骚”。后世诗人或受《诗经》现实主义影响,或受《楚辞》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或《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前进。因此而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称为“风骚”传统。

30.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义称“骚体”.它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一是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楚辞体诗歌集,用“楚辞”作书名,内有屈原《离骚》、《天问》、《九章》、《九歌》及宋玉、景差等楚辞体作家的作品。所以,“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

三、问答题

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试举例说明。

答: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比如在“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等神话中。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这反映了先民对现实苦难的深刻体验。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如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修务训》记他采药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此外,《山海经》中“不死之国”、“小死之药”的传说,也说明了中国神话对生命的珍视。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问的亲和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如刑天,即使断首也要对着天帝大舞干戚,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十分壮烈,他所象征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格,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抗争精神有着重大影响。

2.简述中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答:神话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等。

一、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

(一)散文中:《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至于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

(二)诗歌中:用神话人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更是比比皆是,如楚辞《离骚》中各种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

(三)小说、戏曲中: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可以说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巡游天界。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不仅将神话看作素材,更当成了全部的精神寄托,表现了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的厌弃。

三、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的,创作方法却是浪漫的。那种新奇奔放的幻想,能启发作家的想象力,提供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对作家进步世界观的形成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3.简述《诗经》的结集和流传情况。

答:《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有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称为《诗》,或以诗篇的约数称《诗三百》。汉代儒者尊之为经典,始称为《诗经》。

关于它的成书情况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多种说法。关于《诗经》中民歌的汇集,后代有“采诗”之说。《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中记载“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采诗是统治者了解民情的一种手段。《诗经》中贵族文人作品的汇集则是通过“献诗”的方式来完成。《国语·周语上》中记载“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周代有让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以表达他们对政事的批评或歌颂的意见。而孔子删诗之说并不可靠,也许孔子做过一番“正乐”之类的整理工作。春秋时期,《诗经》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宾宴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社会交往和外交应对。春秋晚期,孔子在私人讲学中把《诗三百》作为政治伦理教育、博物知识传授的教本。秦朝焚书,《诗经》依靠口耳相传得以保全。汉朝时期,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出于鲁人申培,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具体指大毛公鲁人毛亨、小毛公赵人毛苌。鲁、齐、韩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兴盛于汉武帝后百余年间,后相继失传。毛诗属于古文经学派,东汉以后,盛行于世,流传至今。

4.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

答:《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的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周部族史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伐商的许多传说和事迹,比较完整地勾画出了周人的发祥、创业和建国的历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二、政治怨刺诗。这类诗歌是生活于乱世之中的诗人们的怨愤的倾诉,不平的心声。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表现劳动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邶风·新台》揭露和嘲讽权贵者的无耻丑行。大雅、小雅中的政治讽谕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对后世诗人影响较大。

三、兵役、徭役诗。这类诗歌表现了苛严的兵役、徭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代表性的作品有《豳风·东山》、《小雅·北山》等。《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直接写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

四、婚姻爱情诗。这类作品在《诗经》民歌中占很大比例,大量的爱情作品表现出了男女恋爱生活中各种情景和心理,真实反映了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的忧喜得失。如《邶风·静女》等,描写了恋人幽会时的兴奋和不安;《秦风·蒹葭》等,表现对所思者一往情深的执著追求;《郑风·将仲子》等,揭示了外来干涉给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造成的压力和创伤。《诗经》中还有不少关于婚姻生活的诗篇,其中以《邶风·谷风》、《卫风·氓》为代表的所谓“弃妇诗”,描述了沉痛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在夫权制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五、农事劳作诗。《诗经》民歌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人们从事劳动的情景,如《七月》等诗展示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紧张辛苦的劳作生活。

六、爱国抗敌诗。如《秦风·无衣》表现了人民同仇敌忾,团结御敌,保家卫国的精神。

七、歌功颂德诗。在《诗经》的《颂》及“二雅”中有不少歌功颂德之作,它们或颂帝王、歌天命,或颂战功、扬王威,或颂宴饮,赞嘉宾,总的说来思想内涵及文学价值不高。

5.简述《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

答:《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具体说来,《诗经》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其写实精神和朴素自然的风格两方面。

首先,《诗经》的创作,遵循“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原则。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特别是国风中的作品,它们来源于现实生活,直接抒发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而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如《豳风·七月》,详尽地叙述了奴隶们从年初到年终的全部生活.无强烈的愤懑色彩,只通过铺写大量的客观现实就有力地揭示了奴隶们的哀伤痛苦,勾勒出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图景。此外,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这xie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

其次,《诗经》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具有浑朴自然的纯真之美。可以说,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总之,《诗经》的这种写实精神和朴实自然风格,体现了其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

6.简要论述《诗经》在句式和章法上的特点。

答:《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句至八言句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缓。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苢》。除同一诗章重叠外,《诗经》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重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占。如以“依依”、“霏霏”,来描述柳、雪之态。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有很多,如双声如“参差”、“踊跃”、“栗烈”等等,叠韵如“委蛇”、“绸缪”等等,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

《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见的句句用韵。《诗经》中也有不是一韵到底的,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因而《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7.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答:《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一、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诗经》作品以朴素自然的写实风格为基调,主要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思想感情。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徭役诗,还是来自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爱国诗,大都紧贴现实,直面人生,反映人民朴实的生活和愿望,是他们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诗经》中的作品,很少虚幻的描写,抒情叙事都有很强的写实性,产生出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汉代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评价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如《豳风·七月》、《周南·芣苢》、《魏风·硕鼠》、《魏风·伐檀》都是代表性作品。

二、赋、比、兴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朱熹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如《豳风·七月》几乎通篇都用赋的手法进行描述。比,就是打比喻,对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况,如《卫风·硕人》用一连串比喻来展示庄姜的美丽。兴,即是起兴或发端,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用一两句话写一下周围的景物,以引出所要歌咏的对象,兴还可以起到联想、象征、烘托气氛的作用,如《周南·关雎》以兰雎鸟的鸣叫引出描写主人公对窈窕淑女的思慕。

三、叠章结构和四言句式。章节回环复沓是《诗经》作品篇章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所谓复沓,就是指一首诗若干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在这些章节的对应位置上更换少数字词,反复地咏唱。这种结构形式便于记忆和传唱,起到加强抒情的效果。如《周南·芣苢》、《秦风·蒹葭》等就是这种结构。《诗经》的句式多是四言一句,但也依据需要而灵活多变,从一言到八言的句式都有。

四、生动的语言与和谐的韵律。首先,动词、形容词使用精当准确。其次,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格,使作品异彩纷呈。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子衿”借代所思念的人,用“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反衬主人公的痛苦心情,都令人赞叹。再次,双声叠韵的运用很有特色。如“参差”、“窈窕”、“辗转”等,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性,而用“关关”、“灼灼”拟声状貌则声情毕肖。最后,《诗经》的用韵有隔句押韵、句句押韵、句尾韵、句中韵等多种形式。

8.简要概括一下《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答:《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诗经》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首先,《诗经》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使人的创作。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了成功的艺术借鉴。《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是个中仍有表现。《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诗经》中的形象,意境等也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9.为什么说《左传》是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答:《左传》在叙事方面有以下特点:

一、《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另外,《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常用一个“初”字领起。

二、《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大都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三、《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四、《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首先,《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其次,《左传》在叙述战斗的过程中,情节曲折细致、生动逼真,往往有大量描写细节。

五、《左传》的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从中可看到志怪小说及小说中虚构人物对话的萌芽。如记载晋景公之死由三个梦构成情节。

六、《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任务写的个性鲜明。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此外,《左传》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展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由上可见,《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10.结合作品简述《左传》的语言特色。答:《左传》叙事生动简练,语言上也很有特色。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如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说辞。《左传》中的行人辞令、大夫谏说佳作甚多,如臧僖伯谏观鱼、宫之奇谏假道等等,这些辞令,由于行人身份及对象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左传》的辞令之美,“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大约当时的外交辞令已很讲究,史家记述时又加修饰,故而文采斐然。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如写“(楚)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楚王劳军的体恤之语,温暖将士之心就如披上了绵衣,以一个贴切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楚王慰勉之殷,将士愉悦之情。

刘知几曾在《史通》中这样评价《左传》的语言:“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末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反映了其高超的语言技巧。

11.简述《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答:《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颜蠲等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书中有许多夸张虚构,虽不合史著的要求,但却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于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性格得以生动展现。《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另一呕要方面。其中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都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说辞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等。其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阎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12.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有什么影响?

答: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先秦叙事散文叙述历史事件时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我国古代小说常按时问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特别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结果的完整描写.并以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追叙事件的起因,以预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这些都是《左传》等散文中就已形成的叙事传统。

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我国古代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言行,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而较少长篇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而这正是《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写人的共同特点。

第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这不仅是指诸如《东周列国志》之类以先秦叙事散文为题材的作品,同时,古代小说大量采用历史题材,也和我国叙事文学最初成果是产生在历史著述中不无关系。

13.简述先秦说理散文的成熟过程。

答:先秦时期,说理散文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

儒家和道家的代表著作《论语》、《老子》,以其弘深的思想,词约义丰的写作特点,对后世说理散文有广泛的影响。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但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论语》言近旨远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先秦说理散文,在语录体的发展变化中逐步成熟。战国中期的《孟子》散文也是语录体,全书不仅记录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时代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时代的《庄子》,则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只是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录的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庄子》中的许多篇章虽然围绕论题仍有不少对话,但许多篇章整篇不是问答式的对话结构,而是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并且在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在一起,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14.《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答:《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盂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首先,《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孟子》这种特点在一些长篇论辩文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孟子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离娄上》“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此外,《孟子》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说理,如《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形成了一种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15.简述《庄子》一书的文学成就。

答: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许多篇目都是以寓言为文章的主干,大量运用寓言,使《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并非作品的主旨,而“至人无己,圣人无功,神人无名”这个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二、意出尘外的想象和虚构。《庄子》中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如《逍遥游》中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诡奇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三、形象恢诡的论辩。《庄子》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如《逍遥游》末,庄子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

四、富有诗意的语言。《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如《齐物论》写大风,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16.试分析比较《孟子》和《庄子》的不同。

答:《孟子》是对话体的论辩文,《庄子》则是抒情性的说理文。

一、《孟子》长于论辩,其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尤其是类比推理和_二难推理的方法。使文章具有雄辩的力量。《庄子》的说理则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

二、两者的论辩都富于形象性,擅长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表现出来,但同中有异。《孟子》长于譬喻,而且运用纯熟、自然贴切,常将比喻组织在论说中,或直接用比喻性的形象说理,可以说《孟子》一书在形象运用上正处于比喻向寓言形式过渡的状态。书中也有一些纯正的寓言,比如“揠苗助长”等。其寓言故事大多不以情节的夸张性取胜,而以描写的生动性见长。《庄子》也常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被称为“寓言十九”,这使得《庄子》章法散漫、富于变化,以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也可以说是哲理性抒情散文。

三、语言上,《孟子》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而又精练准确。《庄子》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音调和谐而富有诗意。

四、《孟子》文风至大至刚而又饶有韵味,具有充沛的气势。《庄子》特别是内篇则汪洋恣肆、机趣横生,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

17.简答《韩非子》中寓言的特点。

答:《韩非子》是说理散文,其中的寓言故事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这也是《韩非子》最具文学意味的一点。寓言在《战国策》、《孟子》中还只是偶一用之,在《庄子》中虽大量使用,但都为阐明一个中心思想,寓言仍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韩非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等,都是寓言专集。《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和《庄子》中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韩非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等具有的讽刺力量,“矛与盾”等表现出的哲学智慧,都是韩非寓言思想深度的反映。题材的平实,使韩非寓言不像庄子寓言那样恢诡谲怪,但韩非寓言在艺术上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如《外储说左上》中的“棘刺母猴”,三个人物各侧重其性格的一端,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韩非子》中的许多寓言,千百年流传不衰,“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等等,都以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18.简述《离骚》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征。

答:《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离骚”二字,司马迁认为是遭遇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而王逸则解释为离别的忧愁。《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写其“美政”理想和坚贞情操: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表现其苦闷、彷徨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主要内容是其美政理想和身世之感,“美政”主要指明君贤臣共兴楚国,屈原主张两美必合,还与他自己的身世之感有关,即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离骚》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

首先,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

其次,香草美人的象征和意象。这是屈原的创造,又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还有,《离骚》中的比兴开始将物与我、情与景融合起来,从而使物具有象征的性质,情具有更具体的寄托。

再次,在诗歌形式和语言上的创新。《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还吸收了当时新体散文的笔法.从而增强了诗句的容量和表现力,此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尤其是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此外,《离骚》中充满着浓郁的浪漫色彩。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幻想的形式表达生活的波涛在内心所激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现实中遭到失败后,他乘坐由飞龙驾驶的宝车,腾空而逝,辞国远游,显示出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

19.《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比兴的手法与《诗经》的比兴有何不同? 答:《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美人香草的意象。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

楚辞中典璎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离骚》中缤纷的香草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世界上美好品德的形象化,诗人正是通过他所铸造的这些绝美意象,展示了自己高洁美好的品德。他还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追求。《诗经》的比兴手法一般是触景生情.是实写;《离骚》的比兴,大多是虚构、想象,是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诗经》的比兴大都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的客体,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比喻、联想;《离骚》却把物我、情景交融起来,使物具有象征的性质,情具有更具体的寄托,构成一种象征体。《诗经》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的片断,《离骚》则构成了一个完整庞大的比兴系列。

20.简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答:屈原对后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所说:“其农被词人,非一代也”,李白的诗“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的涛“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都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屈原精神成了安顿历代文人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陆游报国无门,身老家中,慨然叹日:“《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由此可见,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屈原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这是屈原及其辞赋对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他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诗,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还在诗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作品在悲怆、愤慨的激情里融进一种低徊往复的忧叹与哀思,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等,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

2.秦汉文学

一、填空

1.秦代在文学上的建树很少,可以称述者,只有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编成的《吕氏春秋》和李斯的《_______》。2.《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________”的完整体系。

3.《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如《______》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文中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

4.________的政论散文,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5.晁错是比贾谊稍后的一位重要的汉初政论散文家,他的名作《______》上承贾谊《论积贮疏》而发,进一步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

6.刘熙载曾评价《______》为“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

7.《淮南子》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此书原称《______》。8.新文体赋的鼻祖可以推到战国时期的______和宋玉,前者有作品《赋》篇。9.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而来,所以叫作______赋。

10.贾谊的《______》表现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和尊敬,揭露了造成诗人不幸的社会现实。参考答案:

1.谏逐客书2.法天地3.察今4.贾谊5.论贵粟疏6.淮南子7.淮南鸿烈8.荀况9.骚体10.吊屈原赋 11.标志汉大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________的《七发》,此后主客问答成了大赋一种固定的结构形式。12.《七发》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________”。

13.《子虚赋》和《________》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14.司马相如的《________》以一个受到冷遇的嫔妃口吻写成,为历代宫怨作品之祖。15.《洞箫赋》以善于描摹物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者是________。16.扬雄的《_________》开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17.班固的《________》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其传本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18.张衡拟班固《两都赋》创作了《________》,以《西京赋》、《东京赋》构成上下篇。

19.杜笃的《________》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

20.东汉中叶,标志着文坛从以大赋为主到以小赋为主转变的是张衡的《________》。参考答案: 11.枚乘 12.七体 13.上林赋 14.长门赋 15.王褒 16.蜀都赋 17.两都赋 18.二京赋 19.论都赋 20.归田赋

21.王延寿的《________》为他赢得了“辞赋英杰”的声誉。

22.纪行赋,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题材源于刘歆的《________》。23.《史记》首创以人物传记来反映历史的写法,这种写法叫作________体。

24.《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它是“史家之绝唱.________”。25.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__________”。26.《史记》完成了历史散文以记事为主到以_______为主的过渡,首创我国的史传文学。

27.《史记》一书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体例分为十表、八书、十二本纪、________世家和七十列传。

28.班固编撰的《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

29.《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________小说的雏形。30.马第伯的《________》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参考答案: 21.鲁灵光殿赋 22.遂初赋 23.纪传 24.无韵之离骚 25.成一家之言 26.写人 27.三十 28.汉书 29.历史演义 30.封禅仪记 31.“乐府”原是________的名称,始创于秦代。

32.________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33.乐府诗《________》叙述八十高龄的退役老兵返回荒芜家园的情景,其中有中途和乡人的对话、回家后烧饭作羹、饭菜熟后难以独自进餐三个场面。

34.郭茂倩编《________》,汉乐府民歌多收入其中的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三类中。35.东汉郑玄的《________》追述诗歌的起源,从政治的角度对诗歌的发展作了较细致的描述。36.《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南朝著名文论家刘鳃称之为“________”。37.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________的《咏史》,其内容是汉时缇萦救父的事。

38.张衡的《________》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通篇假托新婚女子口气自述。明显借鉴了民歌的表现手法。39.张衡的《________》是经过改造的骚体,是骚体整齐化之后形成的七言诗。40.秦嘉的《________》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参考答案: 31.音乐机关 32.两汉乐府诗 33.十五从军征 34.乐府诗集 35.诗谱序 36.五言之冠冕 37.班固 38.同声歌 39.四愁诗 40.赠妇诗

二、名词解释 l.《吕氏春秋》 2.《淮南子》 3.骚体赋 4.散体赋 5.七体

6.文章两汉两司马 7.枚、马

8.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9.劝百讽一 10.《太史公书》 11.实录精神 12.发愤著书说 13.互见法 14.苏李诗 15.乐府诗 16.抒情赋 17.纪行赋 18.述志赋 19.汉赋四大家 20.《古诗十九首》 参考答案:

1.《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的杂家著作。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撰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吕氏春秋》既为吕不韦众门客集体编成,内容自然不免驳杂,风格也不完全统一,但它有严密的体系。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组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2.《淮南子》: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编成,共2l篇,是西汉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鸿烈》,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即说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淮南子·要略》认为它并非一部抽象论道之书,其重点乃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处处紧密关合着现实,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3.骚体赋:汉赋的一种,指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体并且以赋名篇的作品。楚辟体作品的创作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意模仿屈原的《离骚》、《九尊》,有些则只是袭取楚辞体的形式,被称作骚体赋。骚体赋并不等于楚辞,它已经散文化了,是楚辞演变为汉大赋的过渡形式,在赋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代表性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等。

4.散体赋:指汉代盛行的赋体作品,以主客问答的方式“铺陈摘文,体物写志”,虽散韵结合,但散文的意味较重,所以称为散体赋。一般篇幅较长,规模宏大,所以又称为散体大赋。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干,所以散体大赋可以直接称之为汉赋,一般说来,文学史上所说的“汉赋”,都是指汉代散体大赋而言。

5.七体:汉初枚乘的《七发》“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它全篇是散文,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叫有摹拟,亦简称“七”。“七体”名目首见于《昭明文选》。

6.文章两汉两司马:“文章”的概念是汉代出现的,当时指文辞。其含义略近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作品。西汉文坛的文学形式主要是散文和赋。“两司马”是指西汉著名的作家司马相如和司马迁。“文章两汉两司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西汉散文以司马迁为代表,赋以司马相如为代表。他们二人分别在散文和赋的创作领域中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7.枚、马:是前人对汉赋著名作家枚乘、司马相如的并称。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汉初诗人,顺流而作。„„枚马同其风。”汉初枚乘的《七发》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则进一步确立了汉人赋的传统和体制。他们二人的作品都对汉赋的发展产生过重人的影响。

8.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这是西汉末辞赋家扬雄在其著作《法言·吾子》中对辞赋的评论,他把赋分为“诗人之赋”和“辞人之赋”,“诗人之赋”指屈原的骚赋,“辞人之赋”指宋玉的赋及枚乘、司马相如的散体大赋。“丽”指辞采之富丽,是一切辞赋的共同的艺术特征。“则”是“法则”的意思,“淫”是藻饰过分的意思,“则”与“淫”是区分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的界限。扬雄认为屈原的楚辞辞采华茂,合于儒家的标准,可为法则。而枚乘、司马相如的辞赋则是“极靡丽之辞”铺张过分,无补于讽谏劝谕。这样的文学观点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9.劝百讽一:语出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哲学著作《法言》。“劝”是鼓励、提倡的意思,“讽”指“讽谏”。“劝百讽一”是说二者在赋中比例的悬殊,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之语。扬雄认为汉赋本应对统治者进行讽喻,使之归于节俭,但赋中却总是用极大的篇幅和过量的辞藻铺叙他们的奢侈享乐生活,仅仅在结尾处稍微露出一点讽喻之意,结果丝毫也引不起注意和警惕,甚至欲讽反谀,适得其反,助长了奢侈的心理,如扬雄指出司马相如作《大人赋》欲以讽谏,而帝反有飘飘凌云之志,这就深刻指出了汉赋讽喻作用的虚伪性。

10.《太史公书》:《史记》原名叫《太史公书》,此书被称为《史记》是东汉后期以后的事。此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记事上起轩辕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全书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本纪”是以历朝帝王的顺序年代为纲的历史大事纪,是一种编年史的摘要;“世家”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写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所存在的各个诸侯国和汉代帝王所封的王侯;“列传”是一些有才干、有作为,卓荦不群,能不失时机地建立功业,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传记;“书”是有关经济、军事、水利、祭祀,以及礼、乐方面的制度史;“表”是把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谱列成表格,以使人一目了然。《史记》的内容广泛,艺术高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和文学杰作。

11.实录精神:“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12.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发愤著书说”对后来的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都有很大的影响。

13.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是《史记》中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手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驶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如《项羽本纪》中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中表现他猜忌功臣,《郦生陆贾列传》中则揭露他傲慢侮人等。

14.苏李诗:西汉苏武、李陵赠答的五言古诗,现存10余首,散见于《文选》、《古文苑》、《艺文类聚》、《初学记》等书,均为成熟完整的五言诗,与《古诗十九首》同一风味,多为赠答留别、怀人思归之作,充满感伤哀怨情调。《诗品》列李陵诗为上品,杜甫也在《解闷十二首》中推崇说:“李陵苏武是吾师”。但自六朝起,多数学者对此存疑.认为西汉时期不可能有成熟的五言作品。现一般认为“苏李诗”是东汉无名氏的托名之作,约与《古诗十九首》同时,其间可能还杂有六朝人的拟作。

15.乐府诗: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两汉时期,朝廷乐府机关会采撷、演唱一些新兴的俗乐歌辞,这些歌辞有的出于文人之手,也有的出于民间。乐府民歌是汉代音乐机构从民间采集的“俗乐”,大都是劳动人民或下层士人的作品,是乐府诗中的精华。乐府民歌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民的感情,其主要艺术特色是以叙事为主、诗体多样、语言朴实生动,代表了汉代诗歌的主要成就。魏晋以后的文人,大力模拟乐府诗,沿用古乐府旧题而写新诗。

16.抒情赋:以赋抒情,这是汉代作家对屈原艺术创作的直接继承,自汉初就不断地有作家将其愤懑、感伤诉诸赋中。东汉时期,由于政治文化及其他方面条件的变化,士人处于外戚、宦官争权夺势的夹缝中,志向、才能不得施展,愤懑郁结,便纷纷以赋宣泄胸中的不平。东汉抒情赋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

17.纪行赋: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感慨的赋作。这类题材源于刘歆的《遂初赋》,东汉赋家时有续作。纪行赋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述怀,写景叙事,一般篇幅不太长,和那些铺张扬厉的京都大赋明显不同,是汉赋发展过程中开辟出的一个新的境界,是赋家在抒情言志上别寻新途的一种大胆尝试,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代表作品有班彪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东汉纪行赋的殿军是蔡邕的《述行赋》。

18.述志赋:所谓“述志赋”,是指赋家在社会**、宦海沉浮中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是东汉赋向抒情方面转变的又一新发展。冯衍的《显志赋》是东汉早期述志赋的重要作品,在精神上与屈原作品相近。为述志赋注入巨大活力的当属张衡。他的《思玄赋》采用骚体句式,表现手法也较多地学习《离骚》,他的《归田赋》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和艺术才能,使张衡成为文坛上独领风骚的作家。东汉末年,赵壹创作的述志赋别具特色,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刺世疾邪赋》。

19.汉赋四大家:指汉大赋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在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是汉赋的典范之作,成为后代赋类作品的楷模。扬雄有《蜀都赋》,实开后世京都赋的先河。扬雄的赋驰骋想象、铺排夸饰,表现出汉赋的基本特征,同时又有典丽深湛、词语蕴藉的特点,和司马相如赋的意气风发、词语雄肆相比,呈现出另一种风格。二人并称为“扬马”。班固的《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而张衡的《二京赋》以规模宏大被称为京都赋之最,紧随班固之后,推动了以京都、都会为题材的文学创作的发展。二人被称为“班张”。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的赋作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故四人又合称。

20.《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其内容多写夫妻朋友的离情别绪和下层文人怀才不遇、穷愁潦倒的各种忧愤之情。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卷上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对五言诗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问答题

1.简述汉代文学的分期。

答: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多种文体基本上沿袭战国文学的余绪,同时又有新的因素萌生,出现了像《七发》那样为汉赋体制奠定基础的作品。汉初政论文受战国说辞和辞赋的影响,大多气势磅礴,感情激切。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他们的辞赋和政论文都有较高的成就。

从武帝至宜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作家。史传文学也发展到高峰.不朽的传记文学名著《史记》由司马迁撰写完毕。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逐渐定于一尊,因此,政论散文也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在风格上向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乐府的强化,使大量民歌被采集、记录下来,此时宫廷文人也竟相创作乐府诗。

从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辞赋创作掀起第二次高潮,相继涌现出扬雄、班固等著名的辞赋作家。班固的《汉书》在此期间问世,成为继《史记》之后又一部重要的传记文学作品。由于经学的日益深人人心,文坛的模拟风气日趋严重,王充的《论衡》却以其“疾虚妄”的批判精神,和当时陈陈相因的不良倾向形成

从安帝到灵帝是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张衡集中体现了汉代文学的历史转变,从他开始,抒情短赋陆续出现,京都大赋也发展到顶点。赵壹、蔡邕、祢衡等人的辞赋更加贴近现实,批判精神很强。五言古诗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作家在诗文中对人的生命、命运及价值的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诗文的日趋整饬华美,预示着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即将到来。

2.试论述“赋”这种文体在汉代的发展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赋”最早是一种文学表现的方法,如“六义”中的“赋”为不假象征、“直指其事”的意思。最早把“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是荀子,他作有《赋》篇。赋是汉代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式样,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统四言,又有新兴的五言和七言。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贾谊是汉初骚体赋的优秀作家,他的代表性作品《吊屈原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这篇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枚乘的《七发》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到了汉武帝时期,新体赋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大批辞赋作家。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子虚赋》、《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在许多方面都超越前人而成为千古绝调,是汉赋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后代赋类作品的楷模。

武帝后期及昭帝朝,即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去世后,将近30年的时间内,赋体文学创作有所低落,见于记载的作家、作品较前期明显减少。至宣帝、成帝时,文坛重又焕发异彩。以赋名世影响后代文坛的当推王褒、扬雄。土褒有《洞箫赋》,是具有“辩丽可喜”、“虞说耳目”特点的代表作,它以善于描摹物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目前最早的咏物赋。西汉后期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有《蜀都赋》,实开后世京都赋的先河。

两汉之际的社会动荡,导致东汉初期的社会生活乃至文化思想发生较大变化。杜笃的《论都赋》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它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东汉京都赋开始崛起,以都洛、都雍为题材的作品,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它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此外还有张衡的《二京赋》。抒情赋此时也开始勃兴,东汉抒情赋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所谓纪行赋,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题材源于刘歆的《遂仞赋》,东汉赋家时有续作。纪行赋是汉赋发展过程中开辟出的一个新的境界,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代表性作品有班彪的《北征赋》和班昭的《东征赋》.东汉纪行赋的殿军是蔡邕的《述行赋》。述志赋是东汉赋向抒情方向转变的又一新发展。冯衍的《显志赋》是东汉早期述志赋的重要作品。而为述志赋注入巨大活力的当属张衡,他写作了《思玄赋》、《归田赋》等抒情之作,《归田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同时,它也是汉代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赋。汉末赵壹的《刺世疾邪赋》似一篇笔锋犀利的讨伐檄文,是早期抒情小赋的名篇。

清代王国维曾把赋作为有汉一代的代表.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汉赋拥有众多才华横溢的作者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3.简答《七发》对先秦文学的继承和创新。

答:枚乘的《七发》具有充溢的气势和舒展的意象,是劝诫膏梁子弟的一篇成功之作。

《七发》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对先秦文学多有借鉴,其中吴客用以劝谏楚太子的养生理论。和《吕氏春秋·本生》的论述一脉相承。此外,在体制上沿袭《楚辞》的《招魂》和《大招》,大肆铺排饮食之盛、歌舞之乐、女色之美以及宫室游观鸟兽之事。

同时,《七发》在继承先秦文学的过程中又有很大的创造性,表现出有异于先秦时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取向,昭示出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七发》虽在体制上沿袭《招魂》和《大招》,但其铺排叙事用意并不完全相同。区别在于,《招魂》和《大招》的铺排对象都是作为正碡i事物出现,以此诱导游魂的回归;而《七发》则把这样的铺排对象作为否定性因素加以处理,是对贵族公子养尊处优生活方式的批判。另外,《七发》一文以观潮的描写最为精彩,枚乘成功地突破了宋玉在《高唐赋》中所采用的客观的描写手法,而把潮水写成一支声势显赫的军阵.从而将人的主观精神贯注入自然,具有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七发》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4.为什么说《子虚赋》、《上林赋》是汉赋的典范之作? 答:《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作品.两篇虽不作于一时,但内容联属,构思一贯,实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作品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并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畋猎的状况,他们对此事的态度,结成作品的基本骨架。《子虚赋》写楚臣子虚使于齐,齐王盛待子虚,悉发车骑,与使者出猎。畋罢,子虚访问乌有先生,遇亡是公在座。子虚讲述齐王畋猎之盛,而自己则在齐王面前夸耀楚王游猎云梦的盛况。赋的后半部分是乌有先生对子虚的批评。他指出,子虚“不称楚王之德厚,而盛推云梦以为高,奢言淫乐而显侈靡”,这种作法是错误的。作品通过乌有先生对子虚的批评,表现出作者对诸侯及其使臣竞相侈靡、不崇德义的思想、行为的否定。“彰君恶”诸语表现出较鲜明的讽喻意图。《上林赋》紧承上篇乌有先生的言论展开,写出亡是公对子虚、乌有乃至齐、楚诸侯的批评,并通过渲染上林苑游猎之盛及天子对奢侈生活的反省,艺术地展现了汉代盛世景象,表明作者对游猎活动的态度、对人民的关心。

《子虚赋》、《上林赋》的结构,都是篇首几段用散文领起,中间若干段用韵文铺叙,篇末又用散文结尾,作品气势恢弘,波澜起伏,而又气脉贯通,一泻千里。这两篇作品句法灵活,用了许多排比句,并间杂长短句。在对各种景物进行描写时,司马相如大量采用短句,描写山水用四字句,描写游猎主要用三言,音节短促,应接不暇,文采斑驳陆离。赋中假设楚国子虚和齐国乌有先生互相夸耀,蕞后亡是公又大肆铺陈汉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及天子射猎的盛举,以压倒齐楚,表明诸侯之事不足道。作品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意识地虚构人名展开辩论,后来扬雄《长杨赋》的“子墨客卿”、“翰林主人”,张衡《二京赋》的“凭虚公子”、“安处先生”都是模仿这种形式。这样极度夸张的描写赋予作品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作品具有超乎寻常的巨丽之美,它还以大量的连词、对偶、排句,层层渲染,增加了文章辞采的富丽,使这种描写确实气势充沛,波澜壮阔。在司马相如的笔下,夸张描绘的艺术渲染原则和严正的艺术旨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艺术巨丽之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社会意义即讽谏作用的依归,较好地融为一体。

《子虚赋》、《上林赋》在汉赋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汉赋自司马相如始以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其主要内容,后世赋家相沿不改,遂形成一个“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往往流为粉饰太平。它们也奠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后世赋家大都按照这一体制进行创作,但愈来愈失去了创造性。总之,《子虚赋》、《上林赋》在许多方面都度越前人而成为千古绝调,是汉赋的典范之作。

5.简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及其影响。

答:“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司马迁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迫害,因而发愤著书,写成《史记》,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等事实。对汉高祖,也既写了他的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同时又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和无赖的流氓嘴脸,真正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文学的真实性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但司马迁的“实录”必须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只能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选择事件、组织材料、裁减史实、安排情节,不能虚构人物和事件,文学的真实性则是通过艺术形象从本质上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它不同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以在不违反本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虚构人物和事件情节,构思文学作品。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中的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6.论述《史记》的叙事艺术。答:首先,是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司马迁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兴衰沿革。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二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史记》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嘶图。

其次,是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高超的技巧,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合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如《游侠列传》、《酷吏列传》等。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

再次,是对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司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司马迁对于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在叙事时反复加以强调,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司马迁对许多历史事件、人物命运因果关系的判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是他对始因的苦苦思索和在行文中的自觉揭示,使得人物传记血脉贯通,各篇都有自己的灵魂,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最后,是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无论是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游刃有余,如《陈涉世家》把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千头万绪的事件非常清晰地勾勒出来。司马迁对事态的轻重缓急明于心而应于手,成功地运用了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使人应接不暇而又无不了然于心。《史记》的场面描写也很精彩,如写荆轲刺秦王,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司马迁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史记》固然时而穿插生活琐事,但司马迁更善于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这也是《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

7.《史记》是怎样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 答:《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司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一、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如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有高下之别。可以说《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某些共性。《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结合,这是《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出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项羽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在他身上就可以发现多重人格。他爱人礼士,又妒贤嫉能;他是残暴的,焚烧咸阳,坑杀俘虏;他又是仁爱的,鸿门宴有恻隐之心,不杀刘邦,还时常虑念百姓疾苦。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有机地集于项羽一身,使得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而且显得非常真实。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三、旁见侧出的笔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史记》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要把相关传记联系起来加以观照才能全面地把握。

8.简述《史记》是怎样形成其雄深雅健的风格的。

答:《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

首先是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在《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司马迁对于战国诸侯间微妙复杂的利害关系反复予以演示,以七国争雄为背景展开了广阔的画面。《史记》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先荣后辱,有的先辱后荣,通过描写叙述他们对时势潮流的顺应与抗拒、对历史机遇的及时把握与失之交臂,以如椽巨笔勾勒出历史和人生的壮阔画面,点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其次是浓郁的悲剧气氛。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史记》也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他笔下的虞卿、范睢、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穷愁中著书立说,或历经磨难而愈加坚强,或身被刑戮而自负其材,欲有所用。所述这些苦难的经历都带有悲剧性,其中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司马迁在探讨人物悲剧的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司马迁还通过为悲剧人物立传,揭示了异化造成的人性扭曲。

再次是强烈的传奇色彩。《史记》富有传奇色彩,除了类似荒诞不经的传说之外,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如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无所取,终身不复见。《史记》中的许多故事都疏离常规,出乎意料,也富有传奇性。《史记》的传奇性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笔法,《史记》的章法、句法、用词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它别出心裁,不蹈故常,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9.论述《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答:《史记》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

一、《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记言为《尚书》,记事为《春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却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二、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人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等..《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

三、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多有渊源关系。首先,《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其次,《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r宝贵的经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都已经开始运用。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等方面都可以见到《史记》的痕迹。再次,《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许多人物故事相继被写入戏剧,搬上舞台。

1O.简述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叙事技巧。

答: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一、生活镜头的选取表现了两汉乐府叙事诗高度的艺术性。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如两汉乐府诗有两篇作品是以酒店妇女为主角的,一篇是收录在相和歌辞的《陇西行》,一篇是辛延年的《羽林郎》,通过描写她们与顾客的交往及各类人物的举止言行,艺术地展示了汉代的市井风情。选择常见生活情节时别具慧眼,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很有新意。

二、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两个生活片断,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妇病行》有临终托孤、沿街乞讨等场面,中间又穿插许多细节。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三、两汉乐府叙事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各具特点.绝无雷同。秦罗敷和胡姬都是反抗强暴的女性,罗敷以机智的言词戏弄向她求婚的使君,演出一场幽默的喜剧;胡姬则是以生命抗拒羽林郎的调戏,具有悲剧主角的品格。一个聪明多智,一个刚烈坚贞,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四、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娴熟技巧,还体现为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如《十五从军征》以景物渲染、叙述行动为主,而无直接的抒情;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如《孔雀东南飞》;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如对刘兰芝、胡姬人物形象的塑造,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天地。

总之,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技巧对传统笔法有所超越,显示出由注重形似向崇尚神似演变的征兆。11.简答东汉抒情赋的类别及其代表作。答:东汉抒情赋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

所渭纪行赋,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题材源于刘歆的《遂初赋》,东汉赋家时有续作。纪行赋是赋家在抒情言志上别寻新途的一种大胆尝试,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班彪的《北征赋》作于两汉交替的**之际,这篇赋四句一转,曲尽其意,文辞典雅,颇具情韵。班昭的《东征赋》是她随其子到陈留时所作,感情描写更为细腻,把自己内心的矛盾和苦闷曲折而真实地反映出来。东汉纪行赋的殿军是蔡邕的《述行赋》,感情痛切沉重,幽思婉转,抒发了内心的抑郁不平。

述志赋是东汉赋向抒情方面转变的又一新发展。所谓述志赋,是指赋家在社会**、宦海沉浮中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冯衍的《显志赋》是东汉早期述志赋的重要作品,这篇赋从他辞官西归长安故里写起,流露出强烈的不平。这篇赋颇多幽深哲理的思考,文风典雅深邃,语言古奥。张衡为述志赋注入了巨大活力,写作了《思玄赋》、《归田赋》等抒情之作。东汉末年,赵壹创作的述志赋别具特色,其《穷鸟赋》,以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像鸟困于樊笼般的窘境和苦恼,而他的《刺世疾邪赋》把压抑在胸中的郁闷和不平化为激切的言词公诸世人,是早期抒情小赋的名篇。

12.试论述《汉书》和《史记》在人物传记的写作上的不同点。

答:《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但二者在写作上又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时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涌现出的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极富传奇色彩。《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经师儒生,虽缺少传奇色彩,却富有戏剧性。《史记》主要写那些草莽英雄是如何建功立业的,《汉书》则展示了西汉士人宦海浮沉的情景。

二、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而《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如《张汤传》、《韦贤传》等。《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张汤、杜周是酷吏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西汉社会刑法的严酷、吏士的残暴。《汉书》的《张汤传》、《杜周传》在揭露张汤、杜周少恩寡义的同时,对他们子孙的美德懿行多有称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张汤、杜周这两位酷吏的反感,使他们的形象更接近于生活实际。

三、《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悲剧人物的传记。《汉书》中悲剧人物的数量不如《史记》那样众多,但李陵和苏武的传记,却和《史记》的许多名篇一样,写得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重。

四、《史记》采用疏宕往复的笔法,《汉书》则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如对各类逸闻逸事和生活琐事,司马迁或把它们放在传记的前面,或者穿插在中间,也有的放在末尾,没有固定的位置。《汉书》则不同.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很少有例外者。

总之.《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而《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13.结合作品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答: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谈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耳目一新的抒情艺术。《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

首先,许多诗篇都能巧妙地起兴发端,很少一开始就抒情明理。用以起兴发端的有典型事件,也有具体物象。以事件起兴发端的诗篇,往往顺势推衍成一个故事,《孟冬寒气至》和《客从远方来》都以女主人公收到远方寄来的物品发端,然后写她们对游子的信件和礼物如何珍视,或精心收藏。或巧加裁制。以具体物象起兴发端的诗篇,则由这些物象构成优美的艺术境界。诗人多选择和时序相关的景观,抒情主人公或遇春草,或临秋风,有的眼望明月,有的耳听虫鸣,由这些具体物象引发出种种思绪。《古诗十九首》以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而且又抑扬有致。

其次,《古诗十九首》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如《明月何皎皎》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构成的意境如幻如梦,朦胧而又深沉。《西北有高楼》诗中多想象之词,构成的是恍惚空灵的境界。

再次,善于通过捕捉生活情景抒发作者内心感受。通过场景的描写表达细腻的心理活动,使诗中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凛凛岁云暮》中,将对环境、梦境的叙写,人物心理状态的描绘与抒情有机融合在一起。

二、炉火纯青的语言技巧,钟嵘在《诗品》中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首先,《古诗十九首》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畅的语吉道出真情至理,其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而又异常精练,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其次,《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诗中有许多名言警句,简洁生动,哲理深而诗意浓,既清新又醇厚。

再次,诗中化用了许多古代典故,却不给人以晦涩生硬之感。叠字的巧妙连用和双关语的自然融人,又颇得乐府民歌的神韵,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等诗。

总之,《古诗十九首》在表达方式上直接继承《诗》、《骚》的抒情传统,并吸收了汉乐府的艺术技巧,成为建安五言抒情诗创作高潮到来的前奏,其含蓄蕴藉风格对后世文人抒情诗产生了长远影响。

14.结合作品谈谈《古诗十九首》中体现的汉代文人士子的世俗情怀及其产生的根源。

答: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代文人五言诗,抒发的是文人士子的世俗情怀,从这一点讲,它直接上承《诗经》国风的精神。但是和《诗经》相比,汉代文人五言诗并非是传统题材的重复,而是增加了更为深沉的内容,那就是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它几乎贯注于所有的作品当中,或隐或显地得到体现。如《冉冉孤生竹》这首诗写的是新婚久别后的妻子对远方丈夫的刻骨相思,在诗人看来,久别的夫妇虽然还会有团聚的日子,但青春的年华却一去不返,它已像盛开的蕙兰花一样枯萎凋零,正因为有了这种生命的感伤,才使这首诗具有更深的内蕴,它启发读者不但要珍惜爱情,更要珍惜青春,珍惜朝气蓬勃的生命。它的内蕴,远远超出了男女相思,电使它与《诗经》中那些同题之作有了明显的时代意识差别和抒情主体差别。它既是男女之情的表露,更是个体生命意识的高扬;既表现了汉人对生命问题的时代思考,又突出了汉代文人的世俗情怀。

从汉初时起,在两汉社会繁荣富庶的表象下,就已经处处弥漫着一种悲叹人生短促的感伤主义思潮。从汉初的《薤露》、《蒿里》,到汉武帝的《秋风辞》和《郊祀歌》中的《日出入》,西汉初中期的诗人已经把这种人生的伤悲情感表现得那么深切。而文人士子在这种时代思潮感染下,更从自身感受中强化了这种生命意识。他们汲汲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希望要得到这些身外之物,以显示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但是他们为此却要付出巨大的自我牺牲,他们的功名利禄是以个体人格的压抑和青春生命的煎熬为代价才换来的。正是在这种切身的经历中,他们才更深刻地发现了个体自我的价值,生命的另一种意义:那不是官场倾轧中的胜利,功名利禄的获取,更应该是和平安稳的世俗生活,真挚无比的男女情爱,千金难买的青春光阴;而且,只有这些才更为切实地属于自我。在这种新的生命观念的启悟之下,回顾自己的艰难追求,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到了自我的悲哀。于是,他们就带着这种生命的真诚,去抒发自己的情感怀抱,去表现自己对人生的领悟。

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以抒男女相思之情、发人生短促之慨为主,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一般文人士子共同的世俗情感。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代文人五言诗,并不是社会**的产物,而是封建社会文人个体自我意识觉醒的结果,是对萌生于先秦的这种个体自我意识的继承。它表现了从汉初以来就已经深化的人的生命哲学意识,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文化思潮的兴起。建安魏晋思潮和诗风,不过是在汉代这种思潮和诗风影响下的继承和发展,是时代变化下的再一次深化而已。正是从这一点上说,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代文人五言诗,在情感的抒发上才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才会在后世代代文人心里产生深深的回响。

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填空

1.曹操的《________》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2.曹丕所作的《________》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钟嵘在《诗品》中评价曹植的诗为“________,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4.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________。

5.曹丕在《________》中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6.魏晋南北朝诗歌以建安时期的创作最为辉煌,其中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女诗人________。

7.蔡琰的《________》重点描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惨绝人寰的遭遇,从中可以看出汉末战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命运。

8.王粲的代表诗作是《________》三首,尤以第一首最为著名,其中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诗句。9.王粲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称许他为“________” 10.阮籍的代表作是《________》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参考答案:

1.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2.燕歌行 3.骨气奇高 4.曹植 5.典论·论文 6.蔡琰 7.悲愤诗 8.七哀诗 9.七子之冠冕 1O.咏怀诗

11.嵇康散文的代表作《________》中,记载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12.嵇康的诗歌以四言成就较高,其中《________》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

13.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其中________被钟嵘奉为“太康之英”。14.西晋太康时期涌现了大批作家,著名的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其中“一左”即________。15.左思的《________》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代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的独特贡献。16.陆机的《________》十二首,基本上都是拟《古诗十九首》的,在内容上皆沿袭原题,格调上变朴素为文雅,显示出诗歌文人化的倾向。

17.由西晋末到晋室南渡之际兴起了_________诗,这种诗几乎统治了整个东晋时期的诗坛。

18.兰亭之会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撰写了一篇《___________》,此序文笔清新疏朗。情韵绵延,是一篇广为传诵的优美散文。

19.陶渊明的作品在生前流传不广,梁代的_____________加以搜集整理,编了《陶渊明集》。20._________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参考答案: 11.与山巨源绝交书 12.幽愤诗 13.陆机 14.左思 15.咏史 16.拟古诗

17.玄言18.兰亭集序19.萧统20.田园诗

21.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___________所编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22.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________》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23.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_________》中。24.长篇叙事诗《木兰诗》与《________》并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25.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诗中赞叹的“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指的是谢胱的名作《_________》。

26.讲究声律和对偶的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的永明年间,故又称“____________” 27.沈约提出了“文章当从三易”的著名论点,即易见事、易识字、____________。28.谢胱的山水名句“___________,澄江静如练”历来被人所称道。29.鲍照的代表作为《________》十八首。

30.南朝与谢胱并称为“大小谢”的诗人是谢灵运,其山水诗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_____________”被历代诗人所赞赏。

参考答案: 21.郭茂倩 22.西洲曲 23.梁鼓角横吹曲 24.孔雀东南飞 25.晚进三山还望京邑 26.永明体 27.易诵读 28.余霞散成绮 29.拟行路难 30.园柳变鸣禽

31._________被钟嵘称为“元嘉之雄”,他与颜延之并称“颜谢”。

32.“颇学阴何苦用心”中的“阴何”是指梁朝的___________和陈朝的_______,他们都深受“永明体”的影响,诗歌成就较为突出。

33.萧统的《____________》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34.“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是由——提出的。

35.“徐庾体”是指徐、庾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歌,其中“徐”是指__________、徐陵父子,“庾”是指庾肩吾、庾信父子。

36.庾信是由南人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的《__________》二十七首,直承阮籍《咏怀》组诗的抒情传统,尤称杰作。

37.北魏末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其中声名较著者有温子昇、邢邵、__________,号称北地三才。

38.由于主体意识和抒情因素的强化。魏晋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体物写志的佳作,如曹植写《_________》,构思与手法虽受宋玉《神女赋》的启发,但主题却发生了变化。

39.有“元嘉三大家”之称的是谢灵运、颜延之和____________。

40.鲍照的创作除诗歌外,赋与文俱有佳作,其中赋的代表是《_________》,文的代表是《登大雷岸与妹书》。参考答案: 31.谢灵运 32.何逊、阴铿 33.文选 34.萧纲 35.徐摘 36.拟咏怀 37.魏收 38.洛神赋 39.鲍照 40.芜城赋

41.南北朝骈体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是_________,其代表作是《哀江南赋》。42.梁代__________在《金楼子·立言篇》中对“文”加以重新界定,提出“至如文者,惟须绮毅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43._________与一代词宗沈约并称,有所谓“沈诗任笔”之誉。

44.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_________小说系统和_________小说系统。

45.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________体小说.其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

46.“小说”一词最早见于《__________》中的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47.南北朝小说的渊源有三:一是神话与历史传说,二是先秦诸子著作中的________,三是先秦两汉的历史散文。

48.南北朝文学批评代表作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_________》和钟嵘的《诗品》。49.《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论诗的著作,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50.西晋挚虞的《__________》从文体流变这个新的角度,论述了文的发展。参考答案: 41.庾信 42.萧绎 43.任昉 44.文言、白话 45.笔记 46.庄子 47.寓言故事 48.文心雕龙 49.诗品 50.文章流别论

二、名词解释 1.魏晋风流 2.建安风骨 3.三曹 4.建安七子 5.正始之音 6.嵇、阮 7.竹林七贤 8.太康诗风 9.左思风力 10.兰亭诗 11.玄言诗 12.田园诗 13.鼓角横吹曲 14.山水诗 15.元嘉三大家 16.新体诗 17.四声八病 18.竟陵八友 19.官体诗 20.徐庾体 21.北地三才 22.诗体赋 23.吴均体 24.志怪小说 25.志人小说 26.滋味说 参考答案:

1.魏晋风流: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而魏晋风流表现在外的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电可以说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而从深层看来,魏晋风流下那种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那种对个性化的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氛围,正是文学成长的良好气候。魏晋风流不仅对魏晋这两代文学产生影响,也对魏晋以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已成为一个美好的影像,映在后人的心里,不断激发出文学的灵感。

2.建安风骨:这是对汉末魏初时期的优秀诗歌创作特色所作出的概括。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3.三曹: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的创作对当时的文坛有很大影响,故后人合称为“三曹”。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涛文俱佳,风格清峻通脱。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

4.建安七子: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位作家,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以七人并举,故称“建安七子”。除“三曹”和蔡琰外,“七子”是建安诗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七子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就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当时的文学活动,都是曹氏父子的僚属和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要作家。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的现实,表现了建功立业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学的共同特征。其中王粲成就最突出,被称为“七子之冠冕”,钟嵘《诗品》列之于上品。因他们同居邺中,故亦称“邺中七子”。

5.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曹魏后期。政局混乱,因而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被称为“正始之音”。嵇康、阮籍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

6.嵇、阮:指正始时期的著名作家嵇康和阮籍,二人齐名,并称“嵇、阮”。正始时期,政治异常黑暗,嵇康、阮籍都有较进步的政治思想,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更多地带有老庄思想的色彩,但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的,在创作风格上刘勰评价他们为“嵇志清峻,阮旨遥深”。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和《大人先生传=》,嵇康的代表作是《幽愤诗》和《与山巨源绝交书》。

7.竹林七贤:三国魏正始时期七位名士的合称,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常集于山阳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文学创作上。以阮籍、嵇康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

8.太康诗风:太康是晋武帝的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画,一是拟占,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而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这一时期诗坛出现了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但除左思的作品反映了一定的现实内容,成就较高外,大都有形式主义倾向,内容稍显贫乏,追求词藻的华美,注重艺术形式技巧。

9.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情调高昂,辞采壮丽,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因而在内容与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10.兰亭诗:东晋时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做兰亭之会,聚会的目的主要是欣赏山水,饮酒赋诗,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兰亭诗无论是写山水还是写玄理,艺术水平都不高,但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这种尝试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

11.玄言诗:西晋末至东晋时期所出现的一种诗体,在东晋百年间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它在内容上宣扬老庄哲学,在艺术上缺乏形象,钟嵘《诗品》称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玄言诗中也有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大都借山水以抒情。东晋玄言诗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相当深远。

12.田园诗:是指由晋末诗人陶渊明开创的以描写乡村风光、农田劳动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陶渊明厌恶官场的污浊,亲自参加劳动体验,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他的田园诗有的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其诗质朴自然而又韵味隽永,反映了诗人的社会理想,对唐以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鼓角横吹曲:“横吹曲”,原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族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演奏的乐器有鼓有号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鼓角横吹曲现存歌词六十多首,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它们与汉乐府民歌十分相似,富有战斗性,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明快。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所以义叫“梁鼓角横吹曲”。

14.山水诗:是指以山水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曹操的《观沧海》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南朝宋时的谢灵运,他开创了山水诗派。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欤风貌。刘勰说“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关系。

15.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此时文坛上鲍照、谢灵运、颜延之三人齐名,有“元嘉三大家”之称。就诗歌创作而言,他们的共同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但诗风差异明显,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在赋与文的创作中,谢灵运以《岭表赋》、《山居赋》等作品为代表,状物写景的巧似,选字修辞的清新,与其山水诗的成就互为呼应。颜延之的骈文以典丽缜密见长,用典繁博,修辞巧丽.代表作有《赭白马赋》等。鲍照以奇峭之风运妍丽之辞,代表作是《芜城赋》与《登大雷岸与妹书》。

16.新体诗: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代表作家是沈约、谢胱、王融。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进步,为后来律诗的成熟及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其过分追求形式的华美,再加上声病的限制,产生了“文贵形似”和“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的弊端。

17.四声八病: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颐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的“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钮等八种声病。“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求过分苛细,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

18.竟陵八友: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倾意宾客,故一时天下文士纷纷归附,形成彬彬之盛的局面。其中文学成就较为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的就是“竞陵八友”,即萧衍与沈约、谢胱、王融、萧琛、范云、任防、陆倕等八人,他们和周颙等人在创制“永明体”和推动新诗风的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19.宫体诗:南朝梁代在宫廷中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这类诗歌共同的艺术特点是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咏物之作在官体诗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这些诗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贫乏,单纯咏物而毫无寄托,只讲究词藻与对偶。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徐、庾父子及陈后主等人,都是宫体诗创作的突出代表。

20.徐庾体:所谓“徐庾体”,是指徐、庾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歌,随着萧纲的入主东宫才正式获得了“宫体”的名称。徐,是指徐摘、徐陵父子;庾,是指庾肩吾、庾信父子。他们都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剧书·庾信传》记载:“(徐、庾父子)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21.北地三才:北魏末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其中声名较著者有温子昇、邢邵和魏收,史称“北地三才”。温子舁的诗留传不多,其中几篇短小的乐府,文辞都很简朴,但不免粗糙。邢邵的诗虽不够精致,却有寄寓深沉之长,多少表现出北方文学“重于气质”的优点。魏收著有《魏书》,他的诗节奏轻快,色泽明丽,放在齐梁诗中也毫不逊色。

22.诗体赋:是齐梁文章新变的成果,是对赋的抒情化或诗化的进一步尝试。如沈约《愍衰草赋》有一半的篇幅使用五言诗句式,显示出五言诗与赋的有机融合。另外还有一些作家将五言与七言诗句式错杂地用于赋体,如萧悫《春赋》有“二月莺声才欲断,三月春风已复流”之句。其后庾信把诗体赋运用得更为娴熟,使形式更为唇吻遒会。是对诗赋界域的一种消解。

23.吴均体:南朝梁代吴均善为文、工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他的作品“清拔有古气”,被称为“吴均体”。吴均体的“古气”,是对齐梁翰藻的一种变化,是对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文学的一种回应。由于其辞笔工丽而不拘忌、简淡而清新,江南山水的清秀之美得到传神写照。其代表性作品有《与宋元思书》等。

24.志怪小说:鲁迅最早将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志怪是记神鬼怪异之事的小说,是在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以及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形成的。志怪小说的内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置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等;讲说鬼神怪异的故事,如东晋干宝的《搜神记》等;记述佛法灵异的,如王琰的《冥祥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5.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或记载历史人物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按其内容也可分为三类:一为笑话,如魏邯郸淳《笑林》;二为野史,如东晋葛洪伪托刘歆所作《西京杂记》;三为逸闻轶事,这是志人小说的主要部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这类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只是粗陈故事梗概.而且基本上按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虽有人物性格的刻画,但并不成熟。不过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它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许多方面为唐传奇积累了经验。

26.滋味说:这是南朝梁代著名的诗评家钟嵘最早在《诗品序》里提出的说法。他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他认为只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为了使诗歌有“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他将“兴”放在第一位,突出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钟嵘的滋味说,既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对后代诗歌的创作及文学批评理论都有深远的影响。

三、问答题

1.鲁迅曾说过:“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请简述这一时期文学的自觉的主要表现。

答:“魏晋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说法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鲁迅在他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也提到了这一观点。但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所谓文学的自觉大体表现在:

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义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人学、玄学、史学并立,这是重要的标志。同时,这一时期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篇》中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的说明:“„„至如文者,惟须绮觳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他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是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并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上溯至《汉书·艺文志》,而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且将诗和赋分开,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论及十二种文体,对各种文体追溯其起源,考察其演变.并举出一些作品加以讨论,比曹丕和陆机又进了一步。东晋李充的《翰林论》联系风格来辨析文体,是对文体风格的进一步探讨。《文心雕龙》和《文选》则对文体有着十分系统的区分和深入的讨论。

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表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对文学作品艺术特征的论述,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2.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广泛传播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对这一时期文学所产生的影响。

答:佛教的广泛传播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在当时引起了震动,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土壤。许多文人与佛教的关系相当密切。如谢安曾“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人则言咏属文”。谢灵运则是一位笃信佛教并懂梵文的文学家,而沈约本人也笃信佛教、精通内典,杨街之所撰《洛阳伽蓝记》则是记述北魏洛阳佛寺的散文作品。

具体看来,关于这一时期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想象世界的丰富。佛教带来了三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它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人的想象世界也随之扩大了。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刘义庆《幽明录》、王琰《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等笔记小说。此外,维摩与观音的形象也在这时建立起来,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故事性的加强。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其中记载的许多故事传人中叫,甚至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有些直接来自于佛经的故事,在这时的小说里被改写为中国本土的故事,如吴均《续齐谐记》里所记“鹅笼书生”的故事。而南北朝时期,记载因果报应之类故事的小说大量出现,显然与佛教有关。

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在梵语的拼音法的启发下,人们去分析汉语的声音结构,分析汉语的声母和韵母,于是产生了反切。进而注意到汉字的声调并应用于诗歌创作。而从大的文化背景看来,四声的发现则与佛经的转读有一定关系。

四、词汇的扩大。人们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许多反映佛教概念的词语也随之大量进入汉语,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如“菩萨”、“沙门”、“菩提”等。

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如佛教中关于“真与空”、“心性”、“境界”、“象与象外”的观念,以及关于“形神”的讨论,都丰富了文学观念。

3.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在这一时期孕育发展,请简略谈一下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作为一个从“大一统”到分崩离析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的自觉的时代。文学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与追求表现得十分突出。在这一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思想上却极自由、极解放的时代,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一种活泼开拓、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诸多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这种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总的看来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就三曹而言,诗歌创作即各具特色,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二、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人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以魏晋玄学为理论形态,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佛教的传人则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氛围和文化土壤,如文学中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词汇的扩大等。

三、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尤其是两晋诗坛,讲究语言的形式美,辞采华丽,诗风繁缛。此外,就文体的发展来看: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更凸显了诗人的个性,得到较大的发展并达到鼎盛;骈文的兴盛,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强的文体,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而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并增加了骈俪的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七言古诗在这时确立起来,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南北朝民歌的新鲜气息,像一阵清凉之风吹入文坛,刺激着涛人进行新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绝句的繁荣,小说在这时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

以近四百年的时间酝酿这些新变,虽然显得长了一些,但和汉代大约四百年文学的收获相比,不能不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是相当可观的。正是这些酝酿为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简答曹丕诗歌的内容及诗风创新之处。答:魏文帝曹丕“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据史书说,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现存诗约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宴游诗。多写游赏之乐,文词富丽,多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代表作有《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等。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主要写曹军南征之事,既描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的决心,代表作有《黎阳作诗》三首。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这一类诗体现了曹丕诗的水平。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同时.《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曹丕诗风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之情大都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他敏感而多情,在众宾欢坐的宴会上,他会突然体会到“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而日暖花开,谷水潺潺的自然景物,给他带来的却是“月盈则冲,华不再繁”的忧虑。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可以说是超出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他纤丽的情思。在艺术形式上,曹丕也勇于创新,他虽然仅存四十多首诗,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如《大墙上蒿行》,长达七十五句,三百六十余字,三字至九字句都有.极尽纵横开阖之能事。三是曹丕诗代表了民歌的文人化与文人诗的民歌化之间的交互作用。曹丕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既努力摆脱民歌的束缚,又学习民歌的优长;既向文人诗迈进,又保留有民歌的某些特征,清丽自然,代表作品有《上留田行》等。

5.简析曹植诗的风格特征与艺术成就。

答: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建安之杰”。钟嵘在《诗品》中说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具体来说,他一生热衷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的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他的诗歌虽脱胎于汉乐府,但吸收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讲究艺术表现,已完全文人化了,其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形成了“辞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这一切凝聚在其诗歌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谓“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成就也主要表现在五言诗方面,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诗歌从“言志”到“缘情”,从尚质朴到重藻饰,建安诗歌是一个转折点,而曹植的诗歌正是这一转折的标志,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诗歌不仅进一步开辟了文学抒情化的道路,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诗歌艺术,主要表现在:

一、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曹植诗歌既有豪气纵横如《白马篇》者,也有哀怨缠绵如《七哀诗》者,总体风格是刚健和柔美的统一。悲凉慷慨、风格刚健,是建安诗人的共性,而曹植诗歌精工富丽、骨气奇高,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二、注重对偶、炼字和生色。如《公宴》诗中“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接连三联对偶,十分工整。其中,“被”、“冒”将静态景物赋予动感,足见诗人炼字功夫。曹植这类诗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有音乐性,孕育了新体诗的因索。

三、工于起调,善于警句。如《七哀诗》中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等,这些警句或在篇首或在篇中,为全诗增色,四、发展了《诗经》比兴手法,并融合了《离骚》象征手法,如以转莲比喻流徙生活,以女无所归比喻怀才不遇等。

曹植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6.试论述三曹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诗风差异。

答:“三曹”指三国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曹操以相王之尊,爱好文学,延揽文士,为建安文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其次,曹操开学习乐府的风气。以乐府旧题写时事.富于创新精神。曹操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所以胡应麟说曹操《短歌行》等诗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再次,他多以四言诗写汉末**,抒发理想和壮志,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也为已经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使四言诗重放光辉,开创“建安风骨”新诗风。此外,曹操还开创了清峻、通脱的散文新风气。

曹丕是建安文学的组织者与倡导者,他留守邺城时,常与文士们相聚宴游,诗酒竞豪。曹丕与这些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已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其次,他的《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自觉的先声,是在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再次,他对古代七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首先,他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推动了建安风骨的形成。其次,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诗人。他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再次,他注意诗的词彩美和气韵美。钟嵘在《诗品》中评价他的诗说:“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此外,曹植也是建安文学的积极推动者。

在诗风上,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的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占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总体说来,三曹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

7.试分析建安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或简述建安风骨的内涵,答案同)

答:

一、政治理想的高扬。东汉末年的**,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曹操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着很大的影响。曹丕、曹植也有着“救民涂炭”之志,而“七子”更是都有卓尔不凡的气质。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点。建安诗歌这种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人生苦短的哀叹。当时社会**,生灵涂炭。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如徐干《室思诗》中的“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第二种是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曹操的《短歌行》是这方面的典型。第三类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这在曹操的《龟虽寿》等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三、强烈的个性表现。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如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在诗体的运用上,建安诗人也各具匠心。曹操的四言诗独擅一时;曹丕的《燕歌行》二首被誉为七言之祖;曹植、王粲、刘桢、蔡琰则以五言诗名世。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四、浓郁的悲剧色彩。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中说他们“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思”。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他们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的名声。

8.简述嵇康、阮籍在诗歌创作风貌上的不同及原因。

答:在文学创作上,阮籍与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成就最突出的代表。

阮籍的代表作品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如果说阮籍的一生是苦闷的一生,那么这八十二首《咏怀诗》就是他苦闷的象征。阮籍的苦闷在作品中首先表现在他对人牛的感慨上。他感慨时光的飞逝,人生的短促,以及无法挽回这短促生命的深深的忧伤。其次则表现为对世俗礼法之士的厌恶,这与他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态度有关。其三则表现为对理想的人生境界的追求,这实际上是他在现实中苦闷而不可解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通过幻想的境界来摆脱世俗的污浊。嵇康的诗歌与阮籍不同。嵇康在生活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意义在于他把庄子理想的人格境界从哲学境界变为诗的境界。庄子的坐忘,在他诗中成为一种优游容与的诗歌境界,其《赠秀才人军》其十四中“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即是这种境界的典型。

在艺术上,阮籍集《诗经》、《楚辞》与汉魏诗的比兴之大成: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他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他的比兴是将象征手法和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从而形成了“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的特点和隐约曲折的风格,钟嵘《诗品》评道“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嵇康则由于其个性刚烈,诗风以峻切为特征,刘勰《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此外,在体裁上,阮籍以五言诗的创作成果最为卓越,而嵇康则以四言诗的成就最为突出。

嵇康、阮籍在诗歌内容和风格上的不同与他们的人格性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阮籍的一生,从思想上说是苦闷的一生,他始终徘徊于高洁与世俗之问,依违于政局内外,在矛盾中度日,在苦闷中寻求解脱。与阮籍的“口不臧否人物”不旧,嵇康的性格是“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在现实中,他的是非之心十分明确,对丑恶现象往往加以愤激的斥责。他与阮籍的分别即在于此。尽管他与阮籍都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但阮籍能在现实的冲突中虚与周旋,嵇康则不同,他是一个感情极热烈的人,而且对于生活的态度又极认真,这就使他自己完全与世俗社会对立起来。如山涛从吏部郎转迁为散骑常侍,举荐他以自代,他作《与山巨源绝交书》断然拒绝,表现出决不屈服的态度。文中提出“七不堪”与“二不可”,对依附司马氏集团的毫无操守者多有讥刺,又宣称自己“每非汤、武而薄周、孔”,直接击‘中司马氏借名教以篡权的要害。而他临刑前顾视日影,从容弹奏广陵散的情景也为历代文人所传颂。因而他的诗作也是随性之所至,有鄙弃世俗、高蹈隐逸之志,也有回归自然、灵动洒脱之情。因而可以说阮籍与嵇康在个性与处理世事态度上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诗歌面貌的不同。

9.试分析左思对咏史诗的创新之处。

答: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班固的《咏史》诗,直书史实,钟嵘评为“质木无文”。此后文人也都有咏史之作,曹魏时王粲、阮璃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与左思同时的张协也有《咏史》诗。但班固以来的咏史诗,大抵是“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一诗咏一事,在史事的客观复述中略见作者的意旨。而左思的《咏史》诗,既受前人影响,又有一定创新。

具体说来,左思的咏史诗多自抒胸臆,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抒怀的新的创作道路,成为后人效仿的范例,这是左思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陈祚明曾评价为“创成一体,垂式千秋”。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又如“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最能表现左思气概。钟嵘《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日:“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日“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日“怨”;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日“精切”;他的诗能起到讽谕作用,故日“得讽谕之致”。总之,左思咏史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被称之为“左思风力”,有再现建安风骨的意思。

从咏史诗的发展先后顺序来看,可以说“隐括本传”者为正体,“自抒胸臆”者为“变体”,然而左思之“变体”,成就则远远超过了前人的正体。

10.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由于西晋王室内部矛盾十分复杂,诗人们在政治漩涡中几经沉浮,逞才便成为他们的创作目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潘岳、陆机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的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了繁缛的诗风。“繁缛”,本指繁密而华茂,后用以比喻文采过人。分而言之,“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避繁琐;“缛”指色彩华丽。与汉魏古诗相比,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陆机的《拟古诗》,可以为华丽藻饰的代表。

二、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陆机的拟作《猛虎行》大大地丰富了原作的内容,文辞委婉曲折。而以繁复取胜。且情、理结合自然,描写景物细致而生动,是陆诗中的上乘之作。

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例如陆机的名作《赴洛道中作诗》二首除首尾之外,几乎都是偶句,其骈偶化的程度不但为汉诗所未见,而且也大大超过了曹植、王粲的涛作。陆机、潘岳诸人为了加强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将辞赋的句式用于诗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总之,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必然的趋势。陆机、潘岳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的作用。

11.试简要分析“玄言诗”的形成背景。

答:“玄言诗”是晋代清谈玄学的产物。玄学兴起于三国魏后期正始年间。当时由于政治的黑暗与儒学的衰微,老、庄思想便顺势而起。一般名士,无不在无为、无名、逍遥、齐物几种明理上下功夫。何晏、王弼等人“好庄、老玄胜之谈”,著书立说,一方面把经书玄学化,另一方面把老、庄哲学予以新的解释和阐发。他们的根本思想是贵“无”崇“静”,认为“有生于无”、“动生于静”,此外还强调“自然”,认为“天地任自然”。由于这类思想十分抽象玄虚,因而被称为“玄学”,谈论或发挥这类思想则被称为“玄谈”或“清谈”。

正始以后,嵇康、阮籍也推崇老、庄,他们以“自然”对抗当时执政者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思想比何晏、王弼更进了一步。及至西晋,文士名流继续发挥老庄抽象玄理,清谈不已。元康以后,祸难迭起,玄谈之风更加兴盛,其标志是向秀、郭象的《庄子注》所发挥的新庄学。东晋以后,玄学又与佛理结合起来,造成了玄、佛合流的趋势,那些“玉柄鏖尾”的名士们更热衷于高谈玄而又玄、虚之更虚的抽象哲理。玄学的盛行,必然影响到文学,当人们以诗的形式阐发抽象玄理时,便形成了“玄言涛”。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东晋时期,北方五胡交战,兵连祸结,片时时觊觎江南。东晋王朝建立之初,曾多次北伐,均告失败。北方既不可恢复,江南又山清水秀,南渡士人就在此安居下来。起源于中朝的清谈之风,也被过江诸人带至东晋,并且风气日炽,是否善于谈玄,成为分别士人雅俗的标准。东晋历史匕两位最重要的宰辅王导和谢安,皆善玄谈,处理朝政也务在清静。这种心态对东晋文人影响很大。玄言诗的兴盛,便是在这种心态下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美相混合的严物。

12.简答“玄言诗”的特点。

答:“玄言诗”曾统治晋代诗坛一百余年,它的本质特征是“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直接用玄学的词语写诗。用诗的形式阐扬玄理,把诗写得如同玄学学术论文。如孙绰的《答许询》诗:“遗荣荣在。外身身全。卓哉先师,修德就闲。散以玄风,涤以清川。或步崇基,或恬蒙园。道足匈怀,神栖浩然。”诗中所宣扬的尽是道家不竞之求、全身保性、超然物外的玄理。几乎没有生动形象的诗味。正如钟嵘《诗品》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爱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所谓“理过其辞”就是一味说理,缺乏优美的词采和生动的形象。这是因为玄学家主张“得意忘象”、“得象忘言”,反对必要的润色和修饰,所以在写诗时会轻视文采和形象。所谓“淡乎寡味”就是缺乏真挚、深沉和强烈的感情,引不起读者的感动和共鸣。这又是因为玄学家主张恬淡虚静,不为外物动心,以这种精神状态写诗,其诗自然就淡薄无味,缺乏形象了。玄言诗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影响却相当深远,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诸人的说理诗,都或多或少受其熏染。玄言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环。其为诗歌说理所积累的正反面经验尤其值得注意。

13.试举例简要说明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和影响。

答:陶渊明的作品以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凝炼、意境隽永而为人所称道,尤其是大量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更是诗坛上一枝秀丽的奇葩。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饮酒》之五,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

第四篇: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超全完整版笔记

中 国 文 学 史

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一、史家记述:

(一)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屈原、贾谊立传,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后贾谊之前辞赋家,文学发展过程初步描述。

(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史记》前史官之文发展过程追述;

(三)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以前诗歌发展历程,关于诗歌史比较详细论述。

(四)(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将22位文学上有成就的人的传记合在一起,按时代先后排列,提供文学发展线索。

二、目录学著作:

(一)斑固在刘歆《七略》的基础上撰成《汉书•艺文志》,其《诗赋略论》对诗赋发展有初步的描述。

(二)此后,如《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大都继承《汉书•艺文志》传统,在著录书目的同时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算是这类书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诗文评方面:

(一)(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论述。

(二)(梁)钟嵘的《诗品序》,文学发展详细论述。

(三)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起源,历数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厉、幽王时政治变迁与诗歌关系,政治角度对诗歌发展描述。

(四)(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

(五)白居易《与元九书》,《诗》、《骚》以来诗歌发展历程作总结。

(六)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

(七)(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从中可以看 出唐诗发展的因革流变。

(八)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汉魏六朝文学发展脉络。

(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

(十)《全唐诗》,为唐代诗人作简介,可看到唐代诗歌发展线索。

四、文学史著作:

20世纪初出现,林传甲京师大学堂编写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分别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学史著作所能达到的成就。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分体文学史最早、最有影响著作。

五、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六、其他因素对文学影响: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之简练跟书写繁难有关系; 唐宋词的演唱方式对创作的影响;

印刷术发明以后大量文献得以广泛而长久流传,这对宋代作家学者化,进而对宋诗以才学为诗特点形成有重要影响;

宋元说话艺术对小说创作影响,宋元戏曲演出方式对剧本创作影响。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一、影响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

(一)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1、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

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相反相成的因素。俗与雅;各种文体(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复古与革新;文与道。

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一、三古、七段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九个方面:

一、创作主体;

二、思想内容;

三、文学体裁;

四、文学语言;

五、艺术表现;

六、文学流派;

七、文学思潮;

八、文学传媒;

九、接受对象。

二、概述:

(一)上古期

包括先秦、秦汉。

总:体裁,思想基础,儒重社会功能,道重审美价值已形成。

1、第一段先秦文学。创作主体由群体到个体;史从巫中分化出专门从事人事记录;士兴起活跃;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2、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期的第二段。创作主体处境变化,士聚集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谲谏为己任。

(二)中古期 魏晋到明朝中叶 划分依据:(1)文学自觉在南北朝完成;(2)文学语言古奥到浅近;(3)诗、词、曲鼎盛;(4)文言小说魏晋南北朝初具规模,唐代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宋元两代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元末明初出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作品;(5)出现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传媒;(6)创作主体和对象,包括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1、第一段魏晋到唐中叶。

(1)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文向诗靠拢,出现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骈赋。杜甫承前启后。“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两个诗歌的范式确立;

(2)文学创作个性化;

(3)宫廷核心作用,形成文学集团并相互切磋,提高文学技巧;

(4)玄学佛学渗入文学。玄学真和自然,佛教真与空、心性、境界的观念,文学观念多样化。

2、第二段是唐中叶开始,“安史之乱”起,南宋灭亡止。

(1)韩、柳倡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改革,宋欧阳修等完成改革;

(2)诗歌到宋寻到新路。就宋诗与唐中叶以后诗歌延续性而言:中晚唐始,重日常生活描写,相关人文意象增多,宋代已成风气;

(3)由杜、白开创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及忧患意识,晚唐减弱,宋代加强;(4)宋诗人学者身份合一,议论成分增加,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5)唐中叶后曲子词兴盛,经温、李等之手,成为宋文学代表;

(6)唐中叶后传奇兴盛,标志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城市文化背景下唐代“市人小说”兴起,宋代“说话”的兴盛,标志文学新发展。3、第三段元代到明中叶。

(1)元代始叙事文学占主导。文学对象从案头读者转向勾栏瓦舍听众;传媒除纸上读物,还有说唱扮演;元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与以温州为中心的南戏;明传奇对元曲继承与发展;

(2)元末明初出现 《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两部长篇白话小说。

(三)近古期 嘉靖后总特点:

(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商品化;文学作品的内容、题材、趣味发生变化;(2)王学左派影响,创作主体个性;肯定情欲;理学禁欲主义冲击;(3)小说最富生命力。

1、嘉靖初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文学集团和派别大量涌现及论争。诗文方面公安、竟陵、神韵、格调、性灵、桐城派主张和实践;词方面有阳羡、浙西、常州词派主张和实践;戏曲方面有“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群体论争。

1、第二段从鸦片战争开始。

(1)向西方寻求富国强兵路同时寻求到新文学灵感;

(2)文学创作发生变化。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工具,小说地位得到肯定;外国译作逐渐增多,文学叙事技巧更新;报刊媒体出现,写作方法变化,出现报刊文体。近古期终结,在“五四”运动 爆发的1919年。三古七段和朝代分期双视角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 论

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源头

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诗经》作品都是乐歌。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 先秦文学的形态

一、文史哲不分。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

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二、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政治叙事诗—言志抒情诗。

三、楚地文学。铁器最早,间接促进战国楚文化发展。屈原说:“惜诵以致愍矣,发愤以抒情。”(《楚辞·九章·惜诵》),在楚地民风、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王逸《离骚经序》),借鉴《诗经》艺术精神和手法,作出琦玮瑰丽诗篇。

四、模糊性、争议性。有些非一时一人作,传承中可能有损益,师说和后学说可能混杂、增删;秦火后,多为汉人重新编定,难免有讹误。汉代传授先秦经典学派很多,产生很多异说,模糊了先秦文学本来面貌。

第三节 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文化承担者身份、地位发生变化。

一、夏商代和西周初,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主要承担者是巫觋,出于巫术祭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主要文学作品。

上古巫史不分,史也具宗教性。史官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从事锡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商书》中的《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诸篇,是史家最早的散文创作。史官世代传业,儒家所传经书,多为其旧藏典籍,其文辞可分质朴与文采两类:所记录的,如《周书》中的《大诰》、《康诰》、《酒诰》都是朝廷的诰誓,辞风质朴,不加文饰;自作的,如《周书》中的《洪范》、《顾命》等篇,条理细密、文思清晰。

二、西周时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官学内容,据《周礼·地官》载六艺:五礼、六乐、五射、五驭、六书、九数。贵族是西周、春秋文学主要创作者;同时也有民间歌谣,作者大都平民。

三、春秋战国时,文化知识转移到士(贵族和庶人之间的阶层)。

第四节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大致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一、夏商文化。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夏商二代文化略同。”即贯通夏商文化某些相同的制度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都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 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一)诗歌。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夏商时代已有较完整的诗歌出现。如夏启时的《九歌》,与祭天活动有关,应该是祭祀歌谣;商代如《诗经·商颂》五篇,歌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用于祭祀;商代韵文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多样,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特点。

(二)散文。巫史文化昌盛促进散文发展。商代的《商书》中《盘庚》是记录盘康迁都于殷时发表的训辞,文字古奥,是商人作品。

二、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巫术宗教文化被礼乐文化取代,自西周始中国进入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一)“礼乐”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而这些“礼乐”概念又是从前代原始巫祭文化,尤其是巫祭仪式中发展出来,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它的核心是“德”、“仁”等一些政治伦理观念。周代文化改革家们通过“神道设教”法,完成理性文化对原始文化突破。

(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史官文化”因此成熟。《周书》“诰”、“誓”以文献形式,记录周初征服商人历史,反映周初社会关系和政治理想;鲁《春秋》经孔子修订,基本精神是“道名分”(《庄子·天下》),即讲社会伦理秩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选择以寓褒贬,寄托社会理想;《左传》和《国语》继承发扬了《春秋》现实精神和表现手法,倡导儒家敬德崇礼、尊王攘夷、固本保民等思想。《左传》是先秦史传散文顶峰之作,把中国叙事文推向成熟,开《战国策》、《史记》等史传散文之先河。《国语》记言为主,言辞典雅、精练,并通过人物语言描绘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说理散文出现《论语》、《墨子》和韵散结合的《老子》。《论语》是对孔子言行记录,是先秦礼乐德治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表达了孔子对现实关怀,它所昭示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立场,倡导一种平等简朴、和平、宗教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发展了文章逻辑性,文风朴实无华;《老子》见于社会混乱和罪恶,提出“无为而治”社会政治理想,表达对现实的反省和批判,导致道家成立。

(四)文学精神和风格体现为和谐、典雅,婉而多讽特征。如《春秋》、《左传》等“书法”;《诗经》以“比兴”为主要艺术手段,加以复沓叠唱的结构形式,造成含而不露、回环往复效果。

三、战国时“百家争鸣”局面。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末,刘歆于六家之外,又增加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这些学派从不同出发点,探讨了自然、社会、人生、政治、学理等问题。就其影响言,以道家庄周、儒家孟轲与荀卿、法家韩非及纵横家最为重要。特点:

(一)立足现实,着眼现实,对社会现实深刻认识与尖锐批判。

(二)自觉创作精神,突破了春秋时温文尔雅风尚,表现出强烈个性和激情。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子和庄子。

(三)文学风格百花齐放。

1、原因:诸子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所处具体环境、政治观点、文学观念不同。2、表现:

(1)庄子运用“寓言”、“重言”、“卮言”等文学手法,使其文章充满奇思逸想,以“不言之言”、“不言之辩”,让人们“得意忘言”,自觉运用言在此而意在彼,心神交汇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与意之域”(《庄子·秋水》郭象注)的境界;(2)孟子道义感和使命感使他具有强大人格力量,极具气势。《孟子》之文纵横捭阖,凌厉逼人,比喻生动,文风至大至刚,饶有韵味;(3)《荀子》有辩才,述理密,善譬喻,长铺排,郭沫若以“浑厚”二字概括其风格;(4)纵横家充分运用夸张、排比、寓言、用韵等各种文学手法,务使其语言具煽动性。《战国策》奇谲恣肆、雄隽华赡、姿态万方;

(5)韩非子蔑视传统的礼乐德治思想,对现实政治有深刻认识,所论“势”、“法”、“术”,显示功利主义倾向。文章无所顾忌,峻峭犀利,入木三分,淋漓酣畅;

(6)屈赋以参差错落句式,奇伟瑰丽词藻,丰富奔放想象,表现屈原美好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关于神话:

(一)定义: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二)特点:

1、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2、情节: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3、意义:对自然或社会现象解释,表达征服自然、变革社会愿望。

(三)产生条件:

1、可凭语言表达感情和对自然和社会领悟时。

2、对自然界,产生神秘和敬畏感情,幻想出超自然神灵和魔力,自然被神化。

(四)目的意义:

1、为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意义和合理性,维系社会性上。

2、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精神纽带。

3、在劳动和生活中,积聚多而强烈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戏剧性属性,在对世界假想性把握中宣泄不安情绪。

二、神话少且不系统的原因:

时代久远,儒家对神话采取排斥态度,除《山海经》等书中记载比较集中外,其余散见于各类书中,往往片段,有完整情节不多。

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淮南子》)

三、《山海经》

(一)地位:最有神话学价值,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

(二)概说:

1、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间,由不同时代巫觋、方士据流传材料编选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2、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含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等方面资料。

(三)神多于神话;有大量对山神形貌描述,往往是奇形怪状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形体特征,或含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神话色彩最浓;虽是片断,不少故事已具清晰轮廓,有的甚至可得到完整故事和形象。

第二节 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一、内容:

(一)创世神话

1、代表作:盘古故事

2、意义:

(1)宇宙卵生神话对阴阳太极观念有重要影响;

(2)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过程反映对人类自身力量的信念;(3)暗喻人和自然对应关系;

(4)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始祖神话:

1、代表作:女娲故事。

2、意义:

(1)虚构人类产生;试图阐释社会地位差别的原因;

(2)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反映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也对女性社会地位认可;塑造有奇异神通、慈爱、勤劳妇女形象。

(3)各部族有自己始祖神话(商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始祖后稷),在情节或结构上多有相似之处,反映对祖先追念,民族自豪感。

(三)洪水神话:

1、国内外区别:

(1)国外:大多表现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惩罚,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对人性的反省。

(2)中国:看作自然灾害,揭示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

2、代表作:鲧禹父子。

3、意义:不辞辛劳、为民除害又充满智慧英雄形象;反映先民在同大自然斗争中所积累经验和智慧。

(四)战争神话:

1、代表作:黄帝炎帝故事,黄帝蚩尤故事。

2、黄帝始祖形象,善于发明创造的文化英雄。

(五)发明创造神话:

1、概念:人们把各类重大发明,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

2、代表作:黄帝、后弈等。

3、意义: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标志人类主体性突出;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有神异经历或本领,业绩在创造和征服。

(六)其他神话:

1、概念:显示人类英雄个性、勇气,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2、代表作: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二、体现的精神意识:

(一)忧患意识。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对现实苦难深刻体验,与奥林匹斯诸神享乐精神形成对比。

(二)厚生爱民意识。对民众生命爱护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愿望。

(三)反抗精神,对命运抗争。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神话思维与先民心智能力相联。先民思维主体和客体还不能明确区分,人和自然存在互渗关系,认为万物就和自己一样,拥有灵魂、意志和情感,能和人进行神秘交往。

一、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分开,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移到自然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表现得更为特出。

表现:①以人的一些常见的生理行为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②设想了一些巨大的、初始的神灵。

这种思维方式是先民理解神秘世界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

二、具体、形象思维。

三、伴随浓烈的情感体验。

四、神话思维实际上是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所谓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原始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原始人还不能利用抽象观念进行独立的思考,必须借用具体物象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原始神话就是由这些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往往包含特定民族精神和深厚民族感情,成为全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五、神话和文学创作比较:文学创作中的象征和情感表达更加主观化、个性化,抒发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怀;神话的情感和象征植根于集体意识之中,并带有更多的神秘意味。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一、神话不完整的原因:

(一)文人不重视。

(二)神话历史化,即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通常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

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宋代罗泌《路史》是集大成之作。

1、半人半兽神性形象被抹杀,难被纳入历史谱系,违背理性化原则。

2、改造。即对神话歪曲解释,使其成为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

3、神话的仙话化。仙话一般讲述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达到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

二、影响:

(一)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除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

(二)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情感体验地传承。第二章 《诗经》

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古代诗歌的萌芽。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一、概述和体制:

(一)《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二)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约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

(三)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四)作者包括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

(五)包括公卿列士献诗,民间诗,周王朝乐官保存下的宗教宴飨中乐歌等。

(六)按风、雅、颂分为三类,最初都是乐歌。

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十五国风即地方土乐。豳风全是西周作品,其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2、“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乐调。雅分为大雅、小雅。

(1)大雅31篇西周作品,大部作于西周初,小部作于西周末;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

(2)大雅作者,主要上层贵族;小雅作者,上层贵族、下层贵族、地位低微者。

3、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每篇只一章;鲁颂4篇,作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閟宫》体裁近乎雅诗,《有駜》、《駉》则近于国风,可见颂诗演变之迹;商颂5篇,大约是商中后期作品,内容上可分两类:《那》、《烈祖》、《玄鸟》是祭歌,主要是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长发》和《殷武》的祭祀意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主要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前三篇不分章,后二篇分章,风格近于“雅”,可能比前三篇晚出。

(七)最初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今文鲁、齐、韩三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一、《诗经》内容反映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二、内容:

(一)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大多是歌功颂德之作。如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业绩,反映了周开国历史。

(二)我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标志农业的初步发展。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如《七月》(风诗中最长)。

(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内容燕飨诗,更多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天子宴群臣嘉宾。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关系是维系社会重要纽带,统治者重视用宗法关系加强统治,表现宗法观念和亲族温情;宴饮中的仪式,体现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赞美守礼关系,否定纵酒失德;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

(四)西周中叶特别西周末,出现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如大雅《板》、《荡》,小雅《节南山》、《正月》等,反映厉王、幽王时的黑暗现实,是政治腐朽和社会黑暗的产物。

1、大雅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讽刺有节制,带更多规谏之意,又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

2、小雅怨刺诗作者,地位不高,不但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如《节南山》、《正月》。还有直接倾泄对谗佞小人的怨恨诅咒,如《巷伯》、《北山》。小雅中更多将笔锋指向在奸臣佞幸者,言辞激烈,情绪怨愤;

3、国风中辛辣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国风中针对具体人、事而发讽刺诗,直接揭露统治者的丑行,如《陈风·株林》。

(五)战争诗。

1、正面描写天子、诸侯武功,表现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大雅中的《江汉》,《常武》,这类歌颂角度写的战争诗,不重描写战斗场面,而是表现军威声势,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

2、表现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

3、徭役诗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唐风·鸨羽》;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有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

(六)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主要集中在“国风”中。

1、反映男女爱情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如《周南·关睢》、《邶风·静女》。

2、爱情遇挫的痛苦,如《齐风·南山》;爱情受阻挠时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愿望,如《鄘风·柏舟》。

3、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如《周南·桃夭》。

4、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如《邶风·绿衣》、《卫风·氓》和《邶风·谷风》。

(七)其他。如《王风·黍离》写故国之思,《鄘风·载驰》抒爱国之情。

三、特点:

(一)内容广泛,立足社会现实,无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神话。

(二)祭祀、宴饮、农事是周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是对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描写。

(三)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其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进一步强化了反映现实的深度;国风中的作品,更多对生活侧面描述,表现诗人情感、个性和生活态度。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

一、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一)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如《七月》。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三者中,赋是基础。

(二)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部分运用比手法,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以动作和事物比拟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如“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风·黍离》),“巧言如簧”(《小雅·巧言》)、“其甘如荠”(《邶风·谷风》),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

(三)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更多兴句与下文有着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比兴都是以间接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

(四)三种手法交叉使用的作品,已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境界,启发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如《秦风·蒹葭》。

二、句式:

(一)四言二节拍。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节奏感带强,是构成《诗经》韵律基本单位。

(二)重章叠句。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在表达和修辞上也具很好效果。

1、整篇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

2、一篇之中,两种叠章,如《郑风·丰》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

3、一篇之中,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首章不叠,后三章重章。

4、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

5、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6、叠字,又称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

7、双声叠韵使诗歌章节舒缓悠扬,具有音乐美。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还有用在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砲之燔之”(《小雅·瓠叶》)、“爰居爰处”(《邶风·击鼓》)、“婉兮娈兮”(《齐风·甫田》)等。

三、押韵。(举例)

(一)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

(二)还有句句用韵;

(三)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

(四)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四、语言。不仅具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很好效果。

(一)数量丰富的名词;

(二)《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贮之而扱其衽于带间也。”(硃熹《诗集传》卷一);

(三)修辞:

1、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 2、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 3、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

五、总体特色。往往能“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

(一)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

(二)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三)国风中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在雅、颂中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

这些不同反映了时代社会变化,创作主体身份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体现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口语。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抒情言志。有少数叙事史诗,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卫风·氓》这类偏于叙述的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此后,我国诗歌沿《诗经》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现实主义。《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三、“风雅”精神。《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史记·屈原列传》)

《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慷慨之音;陈子昂主张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李白;杜诗以其题材的广泛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而被称为“诗史”;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陆游到黄遵宪。

四、“比兴”、寄托。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就成固定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发展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五、体裁结构、语言艺术。

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四言诗创作;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追溯到《诗经》。

第三章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一)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卜辞所记内容包括祭祀、农业

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记事较简单,不成系统,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原貌。

(二)铜器铭文。商周铜器铭文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模式:开头交代事件发生时间,然后叙事,内容大多是殷王赏赐,最后还有告于先祖的祭日;出现记言文字,如《曶鼎》;《毛公鼎》侧重记言,文字最长。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一)《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1、《虞书·尧典》等记载尧、舜、禹等人传说,是后人的追述;

2、《商书·盘庚》是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3、《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洛诰》、《无逸》、《立政》是告诫成王之言,《大诰》是对诸侯的训令,《多土》、《多方》是对殷民的训诫,《康诰》教训康叔如何治理殷民,《君奭》是周公与召公的谈话。周公的这些谈话和训令,反映周公的心态,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社会关系。《周书》的《金縢》和《顾命》以记事为主。

4、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卜辞、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

(二)《春秋》记事系统,有自觉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1、《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通称,后特指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2、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并作大纲式叙述。

3、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具备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4、但其记事很简略,因此非真正意义上叙事散文。

5、“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

(1)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2)春秋笔法:

①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思想倾向;

②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在史著中灌注感情色彩。

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一、概述。

(一)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二)相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

(三)记事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722-前468),还有个别战国初年史料,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

(四)不只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还表达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提供历史借鉴。

(五)思想倾向:

1、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2、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周王室衰落和诸侯争霸,表现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社会变革趋势。

3、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

4、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5、在人神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在君民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

二、叙事特色:

(一)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简短记事,发展成完整的叙事散文。

(二)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简略排比或个别字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主要通过:

1、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2、创立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3、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全过程。

(1)倒叙与预叙: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写宣公之死,后写其生。

(2)插叙和补叙:常用“初”字领起。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结果,如秦晋崤之战;

4、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视角广阔灵活;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如写鄢陵之战“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师”。

(三)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最突出成就在写战争,不重对交战过程记叙,而揭示战争起因、醖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

(四)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神秘化特点。

1、道德化。如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僖公二十八年)。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

2、神秘化。以常出现的预兆为例,大都有道德化倾向:符合礼义要求之事,常有吉兆,而悖于礼义之事,则常有凶兆。如“僖公十四年”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几亡国”的预言。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鲜明时代特色。

(五)戏剧性。

1、戏剧性情节;

2、有的叙事记言,不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而出于臆测或虚构。如“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成为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

3、大量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如“成公十年”记晋景公之死的三个梦。

三、人物。

(一)人物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人物集中描写。

(二)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其一生中某一片断,反映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往往生动传神。如“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

(三)有些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如写晋文公由贵公子成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楚灵王即位前争强好胜,弑王自立,即位后残暴等,显示其是昏君,但同时又表现他宽容纳谏,不记前怨,风趣等性格特点,并写他最后悔恨自己残暴,性格复杂。

(四)人物行动、对话构成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绝少人物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展现人物性格。如齐晋{安革}之战中卻克、解张、郑丘缓三人的形象。

四、琐事的描写。大量描写琐事细节,利于生动叙事和人物刻画,如记楚白公之乱写叶公子高平叛,就叶公戴头盔这一细节反复渲染,突出国人对叶公的爱戴和叶公急于争取国人的心理。

五、语言。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一)“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刘知几《史通》),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

如生。如“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

(二)因事因人而具不同特点,都用辞典雅。

(三)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如晋楚邲之战中,写晋师溃败之状云:“舟中之指可掬也。”“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史通·叙事》)

第三节 《国语》的文学成就

一、体制。

(一)国别史,21卷,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汇编。

(二)成书约在战国初。各国“语”各有侧重。

1、《周语》对东西周的历史都有记录,侧重论政记言。

2、《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国之事,但不完整,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

3、《齐语》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记管仲和桓公的论政之语。

4、《晋语》篇幅最长,共9卷,较为全面,叙事成分较多,侧重记晋文公事迹。

5、《郑语》则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

6、《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较少记重要历史事件。

7、《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二、思想倾向。主要反映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在神与人的关系上人神并重,由崇天命,转向重人事。因而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向背为施政依据。如《鲁语上》鲁太史里革评晋人弑其君厉公时,认为暴君之被逐被杀是罪有应得。

三、语言。

(一)以记言为主,多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

(二)由于素材来源不一,编者亦未作统一润色,其记言水平参差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如《周语》旨在说教,行文委婉,多长篇大论;《鲁语》篇幅不长,语言隽永;《楚语》、《吴语》、《越语》则文字流畅整饰,颇有气势。

(三)有的为《左传》不载的辞令也颇有特色。如周襄王不许晋文公请遂,辞婉义严(《周语中》),越王勾践求成于吴,辞卑气低等(《吴语》)。

(四)一些议论说理文字,往往精辟严密,层次井然。如邵公谏厉王弭谤等。

四、叙事。

(一)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晋语中骊姬和里克。

(二)许多事件前因后果及经过都一笔带过,把重点放在议论文字上。

(三)也有情节生动曲折,富戏剧性的叙事,如写晋献公诸子争位的故事。

(四)由于国别史的特点,有时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写个人言行,如《晋语四》专写晋文公等,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但尚未把一个人的事迹有机结合为一篇完整的传记,不是独立的人物传记。

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一、体制。

(一)33卷,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非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若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二、思想倾向:纵横家思想。

(一)政治上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

(二)人生观上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三)《战国策》思想内容又比较复杂,所记人物也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大量描写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向《战国策叙录》)地位作用,是士、尤其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

三、人物塑造。

(一)对战国时各阶层人物、尤其“士”都有描写。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颜斶等,具典型意义,代表士的不同类型。

(二)虚构和想象的文学性描写。言论事迹虚构的,如苏秦;具体描写虚构的,如写苏秦夜读。夸张虚构不合史著要求,却使叙事更生动,有利于人物形象塑造。

(三)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意追求行文奇特惊人,如荆轲刺秦王,于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人物个性化言行,如苏秦落魄后的喟叹。

(四)一方面继承《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纪传体的出现开创先例。如冯谖客孟尝君,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四、语言。“文辞之胜”。

(一)春秋时期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风格“辩丽横肆”。

(二)引类譬喻,借动植物或习见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辩说。如庄辛说楚襄王。

(四)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如鹬蚌相争故事。

(五)行文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如鲁仲连义不帝秦。

(六)叙述语言长于铺张渲染,如写苏秦说秦王不行时的狼狈;有时描写精细,如写触龙入朝。

第五节 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体例、思想、艺术等的影响。

(一)体例。《史记》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汉纪》、《资治通鉴》等,是对《春秋》、《左传》等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二)艺术。

1、先秦叙事散文记述历史事件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的特点,《左传》、《战国策》的写作艺术,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影响。

2、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继承《左传》开创的既叙述故事,又描写人物的形象生动的写史传统;

3、《左传》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发展过程的重视,对历史事件故事化的描写,历史事件的叙述条理井然而又富于变化等特点,在后代史传文学中都有体现;

4、《左传》简练蕴藉的语言风格,为后代史家所继承;

5、《史记》的奇谲文风与《战国策》的辩丽恣肆有关系。

二、叙事艺术。

(一)叙述历史事件时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左传》、《国语》等作品中用“君子曰”等对事件进行的评述,在文言小说如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书中被直接借鉴,就是在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明显的痕迹。

(二)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如:

1、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

2、特别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结果的完整描写;

3、并以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追叙事件起因,以预叙方式暗示故事结局。

(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如:通过人物个性化言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较少长篇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

(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受先秦叙事散文启示。第四章 《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尚书》中记言文字,已初具说理文的论说因素;《论语》语录体,在《墨子》中得到发展,进而形成《孟子》对话式论辩文;《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体制的成熟。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 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一、语录体—《论语》。

(一)体制。

1、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录成,成书在战国初年。

2、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两字,各篇无时间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无共同主题。语录体,短小简约,未构成完整篇章,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

3、文学色彩在于表现孔子及其弟子形象、性格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二)文学性体现在:

1、记录孔子言论片断,在对人物只言片语的记载中,表现人物形象。

2、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3、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语言更为委婉。

二、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体—《老子》。

(一)老子自撰。

(二)集中反映老子哲学思想,探讨形而上学问题,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其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老子哲学理论基础是“道”,但并未忘怀现实人生,表现出作者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情感。

(三)艺术性。采用大量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常用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和《论语》相似都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先秦说理文基本特征。

三、语录体—《孟子》。

(一)成书于战国中期,篇题撷取首章首句二三字,每篇非围绕着一个主题。

(二)记录孟子只言片语,一些章节就一个论点反复论述,形成对话体论辨文。

四、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特点—孟子之前的《墨子》、同时代的《庄子》。

(一)《墨子》。

1、反映主要思想和代表说理风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

2、标题概括中心思想。

3、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4、未完全摆脱语录体影响,大量“子墨子曰”,表明是后学对墨子讲学辞的记录;

5、段与段之间有密切联系,围绕同一个论题论述,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

(二)《庄子》。许多篇章以多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成文;论述中形象情感与逻辑思辩结合,可算抒情性说理文。

五、战国末,《荀子》、《韩非子》中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有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此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体制。共7篇,主要记录孟子谈话,孟子和其弟子共著。

二、艺术特点。

(一)长于论辩。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始,逐步走向成熟。

1、逻辑上不如《墨子》严谨,却更具艺术表现力,具文学散文的性质。

2、运用逻辑推理、类比推理、二难推理,欲擒故纵,反复诘难。如《梁惠王下》、《公孙丑下》(受不受金)。

(二)“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

1、其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说有些牵强,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

2、少数就近取譬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气势浩然。

1、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使情感激越,辞锋犀利,气势磅礴。

2、大量使排偶、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气势。

(四)语言明白晓暢,平实浅近,精练准确。

第三节 《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

庄子和《庄子》一书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

一、体制。先秦说理文中《庄子》最具文学价值。

(一)《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部分。内篇庄子所作,外、杂篇庄子后学。

(二)思想。

1、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保持独立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2、源于又发展了老子思想。“道”是其哲学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

3、庄子人生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个体,生命融入宇宙万物,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

4、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二、创作方法。“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名人言语,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大都用“三言”形式说理,有时融为一体。“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二)结构线索模糊隐秘,思想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纽带,把寓言与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融为有机体。内篇多是在明确的内在主旨的统领下,用寓言从不同角度层面,加以展示,最后避开逻辑推理,以寓言作结,是哲理抒情散文。

三、想象和虚构。这些寓言具超常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

(一)哲学思想精深玄奥,具神秘色彩,适合用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暗示。

(二)从“道”的立场看,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时空无限,宇宙无穷,站在宇宙高度看待万物,因而,其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局限和物我分别,恢诡谲怪,变化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三)想象诡奇是为表达其哲学思想。“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文概》);奇幻的想象还反映了他对现实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艺概·文概》)《庄子》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情感曲折的流露,如接舆歌中,表现生于乱世的绝望和悲哀(《人间世》)。

三、形象恢诡的论辩。

(一)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逻辑推理,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体味其中的哲理,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二)站在相对主义立场提出命题,如齐是非、等寿夭、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近于诡辩。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但逻辑上并不严密。如《马蹄》。

四、诗意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方东树:“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昭昧詹言》);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如《齐物论》写大风。

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

严谨详密的论证犀利峭刻的议论 植根现实的寓言

一、《荀子》

(一)概述:

1、荀子名况,字卿。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2、与孟子思想的比较:

孟子:继承仁义学说 荀子:继承礼乐学说; 内在之仁,主张性善 外在之礼,主张性恶; 重义轻利 重义不轻利; 专法先王 兼法后王; 专尚王道 兼尚霸道。

3、现存32篇,大多说理散文,另有《成相》、《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二)“君子必辩”(《非相》)。

1、思想的深邃,理论严整,说理清晰,论辩透辟,各章相应,逻辑周密。

2、思想:《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提出“性”和“伪”。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现象,要改变这种现实,必须用礼义教化,并明确界定“性”是“天之就也”,即先天自然本性。“伪”即人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即后天通过礼义的学习而形成的道德观念;认为“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提出“圣人化性而起伪”,“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众者,伪也。”“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

3、性恶论是荀子礼乐法术论的理论基础,故而不仅此篇论述周密,而且与荀子的整个理论系统相一致。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礼义为本;也由于性恶,故须施行赏罚,于是性恶论和隆礼重法的主张,就相互贯通,相辅相成。

4、文辞也相互呼应,如《劝学》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等观点,也和“圣人化性起伪”的观点息息相通。

5、荀文思理严整,论证全面。为说明观点,层层论述,首尾一贯,理论系统严密,各篇之间有照应,故而绵密严谨,恢宏博大,风格浑厚。

(三)艺术性。

1、用常见事物为譬喻,把抽象道理具体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

2、排比句法或用韵语,增强气势,调谐音节,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韩非子》

(一)概述。是战国末期法家乃至诸子学说集大成者。继承荀子学说,发展成刑名法术之学;借鉴老子思想,对“道”赋予法术内涵,主张刚强有为;继承前期法家法、术、势,将三者冶为一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二)思想和文风。《韩非子》多针对现实而发,主张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文风峻峭犀利,如《说难》。长篇大论的如《显学》、《五蠹》、《孤愤》等,波澜壮阔;短篇多就一个问题论述,辞旨简洁爽利,如《难一》、《难二》、《难三》、《难四》中28个短篇。以论辩透彻,逻辑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集大成者。

(三)寓言故事最具文学意味,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

1、寓言在《战国策》、《孟子》中偶用,在《庄子》中为阐明中心思想,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文学体裁;

2、韩非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辑为寓言故事集,如《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体现了其法家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3、取材于历史,通过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反映自己的观点。如《庄子·人间世》和《大宗师》中论心斋和坐忘的孔子,是一个醉心于道学的形象;《韩非子·内储说上》主张释赏行罚的孔子,是冷峻的法家形象。

4、取材于现实社会和民间故事的,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外储说左上》)。

(四)题材平实,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如《外储说左上》“棘刺母猴”。

第五节 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

一、思想。以儒、道为代表的先秦说理散文,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深厚,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和作品的审美风范。

二、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

(一)后世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

(二)确立了说理文体制。拟语录体和对话体的,如《法言》。

(三)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具形象性和抒情性。

(四)先秦说理散文中的寓言本为说理存在,但独立成为一种表现手法或文学样式;以对话方式描写人物,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艺术经验。

(五)影响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

(六)语言表现力。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一、楚文化源于中原文化,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

二、政治思想方面和中原很一致。

三、习俗和审美趣味上“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崇尚巫风的习气受夏商文化和当地土著民族风气的影响。对楚国审美风气影响明显,使其艺术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

四、楚当时由盛而衰,内部政治黑暗,贵族间相互倾轧的社会现实。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一、屈原生平及思想。

(一)两次放逐经历。一次汉北,一次江南,积聚了深厚的悲痛和思念之情。

(二)主张联横,对理想充满信心,对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充满了哀怨、愤激。

二、楚辞。

(一)“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这时已经成为专门学问,与“六经”并列。

(二)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是指有楚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创作的诗赋。

(三)直接渊源是《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祭歌的浪漫精神,影响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

风格特征。由于楚辞和汉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作品又称“屈赋”。

(四)西汉末,刘向辑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楚辞》。《汉书·艺文志》载屈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共24篇。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的作品共计23篇。

第三节 《离骚》

一、概述。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一)“离骚”解释。司马迁:遭受忧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王逸: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云:“离,别也;骚,愁也。”

(二)一般认为写于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二、思想。

(一)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感情反复迸发,形成回旋复沓的特点。

1、大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到“岂余心之可惩”,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具有“内美”。他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和情操。

2、后部分幻漫诡奇,以象征性行为,突出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二)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1、“系心怀王”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用婚姻爱情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可解释为忠君。

2、国君一定程度上是国家象征,通过国君实现兴国理想,忠君是爱国的一部分。

3、爱国之情和宗族感情连在一起。

4、爱国更表现在对楚国现实关切,反复劝戒楚王向先贤学习,吸取教训。

5、对奸佞小人的仇恨,对宗国命运的担忧,批判精神。

(三)“美政”理想,即明君贤臣共兴楚国。

1、国君应该具高尚的品德。

2、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

3、修明法度。

4、对自己不幸身世的哀叹,饱含着悲愤之情。

三、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探求的热情和功业未就的焦虑,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美人、香草意象。

(一)美人意象或比喻君王,或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所以全诗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二)香草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作为独立的象征物,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香草美人意象构成象征比喻系统。

(三)“香草美人”、“求女”、香草和飞升作为象征手法,与楚文化紧密相关的。

(四)与《诗经》在形式上的比较。《诗经》:整齐划一而典重 屈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建立在对民间文学学习基础上的。屈原以前,楚地民歌句式参差不齐,并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如《越人歌》(《说苑·善说》),促成句式变化;吸收大量楚方言。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顿挫悲壮,或韵或否”,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其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第四节 屈原的其他作品

一、《九歌》。

(一)幽微绵缈的情致和优美的诗歌形式,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改定后保留,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二)体质:11篇。闻一多:《九歌》首尾两章(即《东皇太一》和《礼魂》)分别为迎、送神曲。中间的九章为娱神曲,《九歌》因中间九章而得名;所祭的神只有东皇太一,中间九章所写的诸神、鬼皆是陪衬。9篇在形式上不同于《东皇太一》,更少拘束,符合上古“索祭”之礼,主要借男女恋情来吸引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向往。

(三)思想内容:

1、诸神:《东皇太一》为至尊天神,《云中君》祭云神丰隆(又名屏翳),《湘君》、《湘夫人》皆祭湘水之神(舜妃娥皇、女英),《大司命》祭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子嗣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河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阵亡将士之魂。

2、以描写爱情为主,也表达对神灵的赞颂和祭者的虔敬,还描述了阵亡将士的勇烈悲壮。如《东皇太一》颂赞辞,庄严富丽,显示主神和陪祭诸神的区别。

3、人神情感的摹写,除《东皇太一》、《国殇》、《礼魂》外,其他篇皆有此内容。如《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王世贞推为“千古情语之祖”(《艺苑卮言》)。《九歌》中抒发的贞洁自好、哀怨伤感之情绪,可看做是屈原心情流露。

(四)艺术性。

1、具明显的表演性。

(1)歌乐舞合一。对舞乐的描述,如《东皇太一》:“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2)有独唱、对唱、合唱。如《湘君》、《湘夫人》。

2、心理描写细腻深入,除颂诉外还叙写细节,如《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论证留兮中洲?”,《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诗薮》)。

二、《九章》。

(一)体制。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9篇作品。“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二)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叙述身世和遭遇。写作年代如硃熹所说:“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楚辞集注》)。其中《橘颂》是屈原早期作品,借咏物述志。全篇比兴,四言体,;《抽思》在汉北作;其余各篇流放江南时作,抒写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哀郢》对楚国即将覆亡的哀叹。这种情绪贯穿于《九章》各篇;《涉江》抒写义行高洁不为世人理解的悲哀,表达不变心从俗的决心。以奇服象征品格清高脱俗,文气从容冲雅。

(三)更具纪实性;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表现情感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三、《天问》。

(一)体制。

1、“天问”即列举历史和自然界不可理解的现象对天发问,探讨宇宙万事万物变化发展的道理。

2、共172问,大致次序先问天地形成,次问人事兴衰,最后到楚国现实。

(二)思想。蒋骥说:“每于国运兴废、贤才去留、谗臣女戎之构祸,感激徘徊,太息而不能自己。”(《山带阁注楚辞·馀论》)焦虑而急切的情感状态,失望和愤懑,以及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

(三)以“曰”字领起,几乎都由问句组成,节奏明快而强烈;全诗基本以四言句为主,间以

少量五、六、七言;四句一组,每组一韵,也有极少数两名一韵。

四、《招魂》。

(一)怀王死后,为招怀王招魂而作。全诗由引言、正文、乱辞三部分组成。

(二)内容以屋宇、服饰、姬妾、饮食及舞乐,以招楚怀王亡魂。

(三)可能在招魂仪式中演唱。丰富的想象力,铺陈手法,根据地域方位特点,营造出或险恶阴森或华美豪奢的意境,优美抒情的描述,如乱辞:“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

第五节 楚辞的流变与屈原的地位

一、流变。

(一)《九辩》主要抒发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诚和自己的怨苦,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把秋景的凄凉寂寞和自身的失意之情交织,“悲秋”主题由此发端。悲愤深沉的风格。

(二)《高唐赋》、《神女赋》。分别写楚怀王和襄王梦遇巫山高唐神女之事。前者以铺陈景物风光为主,后者以描摹神女之美为主;《神女赋》不但写神女之美,也写她洁身自持。文笔委婉曲折,状貌传神,肆意铺陈,而且略陈讽谏,开汉大赋先河。

(三)《风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是楚辞至汉大赋的过渡阶段。

二、屈原的影响。

(一)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在逆境中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的精神。

(二)屈赋的艺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1、首先,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就句式而言,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重视外在形式美,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浪漫的精神气质。

(1)主要表现为感情奔放,追求理想,凸现抒情主人公形象,想象奇幻等。(2)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3)象征手法可概括为香草美人,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王逸:“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楚辞章句·离骚经序》),又包含了一些原始宗教的情感体验,屈原使之更富现实感。

第二编 秦汉文学

绪 论

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一、解读辞赋的风尚。

二、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西汉朝廷诏举贤良方正,州郡举孝廉秀才,东汉又增加敦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等科目。两汉拔人才重学问品行,也不排斥对有文学创作才能者的录用。

三、诸侯王招致文士;皇帝爱好词赋,进献辞赋之风;外戚招纳文学家做幕僚。

四、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如乐府(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东汉洛阳东观(主要工作是校雠经书);鸿都门学是灵帝光和元年(178)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这种专门培养文学和艺术人才的学校,在历史上是首创)。

五、游宦风气。西汉早期游宦活动主要在诸侯王间进行;武帝朝至东汉初,游宦风稍衰;东汉中后期又成为时尚。

第二节 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汉代文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作品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和巨丽之美。

二、汉代文人普遍具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建功立业的愿望,追求人生的不朽,贵于名行,为实现人生理想,不惜牺牲生命,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

三、把圣主贤臣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理想,如王褒《圣主得贤臣颂》。

四、士人命运还和时代、形势密切相关,汉代文学对历史机遇和个人命运的关系作了形象的展示和精辟的论述,《史记》及许多抒情赋在表现历史发展必然性和个人命运偶然性两者的关系方面有较大的深度。西汉昌盛期,失意文人感叹生不逢时,如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都以“遇”和“不遇”为主题;西汉后期始,文人慨叹更多集中在命运方面,转到对自身命运的关注;东汉衰落期,则由功名未立而嗟叹生命的短促,如《古诗十九首》。

五、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批判秦朝暴政,对历史进行反思,是汉初文学的重要内容,如从贾谊的政论、司马相如的《哀二世赋》,司马迁的《史记》;武帝始,转入本朝理论体系的构筑,文学也转入对现实的关注,歌功颂德、润色鸿业成为西汉盛世文学的主要使命,如大赋;东汉始再度批判,如王充、王符等人的政论,郦炎、赵壹、蔡邕、祢衡等人的诗赋,批判对象包括神学目的论、谶讳宿命论、鬼神迷信、社会黑暗,及传统价值观、人生观。后期对现实的批判更具有深度、广度和力度。

六、汉文人地位也经历从独立到依附、再到独立的过程。汉初枚乘、邹阳等人具独立人格,兼有文人和纵横家品性;武帝始,对文人倡畜之,东汉时外戚招幕僚也不自由,多数是文人兼学者型;西汉末年起,人格独立的精神又萌生,扬雄、班固、张衡等努力按照自己的理想创作;东汉后期赵壹、祢衡等人任性使气。汉代人经历了屈从、依附之后,又向个性独立回归,并达到更高层次。

七、浓郁的浪漫色彩。西汉时文人一方面对现实世界予以肯定,另一方面幻想和神灵世界沟通;东汉后浪漫色彩减弱,理性精神增强。

八、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兴旺,相互促进。五言歌谣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碑文人有意模仿,出现文人五言诗,民间五言诗在文人五言诗影响下走向成熟;史传文学也留下了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融汇的痕迹,如《史记》、《吴越春秋》。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

一、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西汉学校教育是经公孙弘倡导发展起来的,朝廷置博士官,立太学,郡国置五经率史,目的是培养经师和各级官吏。

二、浪漫的文风和经学的虚幻性。

三、汉代文学重摹拟,缺少创造性,汉代经学重承袭,前汉重师法,后汉重家法。

四、汉代文学经历了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东汉初经学界删繁就简之风兴起。

五、经学对文学思潮的影响,文学思潮很大程度上是经学的延伸和具体化。《毛诗序》阐述的基本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毛诗序》主张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情感的表现。它强调诗歌的讽谏教化作用,将其功能归结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有“工具论”色彩。汉代文学批评主要以此为尺度,对文学现象作判断;对屈原及其作品和汉赋的评价,都是从经学的基点上立论,以经论屈骚,以经论汉赋。

六、司马迁继屈原的“发愤以抒情”提出的“发愤著书”说,把文学创作视为抒发抑郁之情的方式。

第四节 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

一、文体。

(一)赋。

1、最具有代表性,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2、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且往往将诗歌融入,有四言、五言和七言。

3、文体来源多,是综合型的文学样式。枚乘《七发》标志着赋正式形成,司马相如作品代表赋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赋主要作家是扬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赋的力作,张衡《归田赋》开创抒情小赋的先河。

(二)楚辞体作品没有新发展。许多楚辞类作品依傍屈原,和新体赋形成大体明确的分工:新体赋主要用于正面的赞颂讽谕,楚辞类作品重在咏物抒情(多抑郁之情),格调和《离骚》相近。之后逐渐与新体赋合流,总称辞赋,楚辞类作品称为骚体赋,有时也以赋命名,贾谊的《吊屈原赋》即是其例。

(三)叙事散文文体有较大发展。《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汉书》使之完善;《吴越春秋》强化史传作品的文学性,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碑文是品核人物风气下成熟的新文体;马第伯《封禅仪记》是现存最早较为完整的游记。

(四)新的诗歌样式--五言诗。西汉时期多见于歌谣和乐府诗,文人五言诗在东汉大量出现,东汉五言诗已经成熟。

(五)七言句子西汉时大量出现在镜铭、识字课本等载体中,有的已是标准的七言诗句,辞赋中往往杂七言诗句或七言段,有些已可视为首尾完整的七言诗。附属于汉赋的七言诗通常是句句用韵。

二、分期。

(一)初创期:高祖至景帝。

1、多种文体基本沿袭战国文学余绪,同时又有新因素萌生,出现《七发》等作品;汉初政论受战国说辞和辞赋的影响,多气势磅礴,感情激切;楚声诗用于宫廷祭祀,成为庙堂之曲。

2、代表作家贾谊和枚乘,辞赋和政论成就较高。

(二)全盛期:武帝至宣帝。新体赋定型,出现以司马相如为首的辞赋作家;史传文学发展到高峰,《史记》撰写完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统一,政论散文也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在风格上向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乐府强化,大量民歌被采集、记录下来,宫廷文人创作乐府诗。

(三)中兴期:元帝到东汉和帝。辞赋创作掀起第二次高潮,出现扬雄、班固等辞赋作家;《汉书》成为继《史记》之后又一部重要的传记文学作品;经学深入人心,模拟风气严重;《论衡》倡导“疾虚妄”的批判精神。

(四)由盛转衰期和转变期:安帝到灵帝。从张衡开始,抒情短赋出现,京都大赋发展到顶点;赵壹、蔡邕、祢衡等人辞赋贴近现实,批判精神强;五言古诗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对生命、命运及价值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整饬华美。

第一章 秦及西汉散文

秦到西汉是古代散文诸体渐趋完备的时期。

第一节 《吕氏春秋》

一、体制。是吕不韦令门客合百家之说编写成的。约成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一)分12纪,每纪5篇;8览,每览8篇;6论,每论6篇;1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全书条分理顺,篇章整齐,成为“法天地”的体系,利于把不同学说纳入框架,是吕不韦托秦国之势从思想上和诸侯争强的产物,也许还有为秦统一天下进行理论准备的用意。

(二)内容驳杂,《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以道家、儒家、阴阳家思想较多,但在杂取各家的过程中,也进行了发展和改造,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风格不完全统一,各有特色。如《重己》篇语言朴素恳切,《贵公》篇叙述生动明快,《大乐》篇语言简洁流畅,有些是段落声中音律的押韵散文。

(四)全书的寓言共有200多则,大都化用神话、传说、故事,还有是自己创造;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往往先提论点,然后引述寓言来论证,如《察今》篇为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儿投江”三个寓言;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点明寓意。

第二节 李斯的散文

一、李斯,楚国上蔡人,主要作品是《谏逐客书》。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可谓骈体之祖。

二、刻石。现存7篇,李斯作。

(一)都以四字为句韵文,除《琅邪台刻石》为两句一韵外,其余6篇皆三句一韵,文辞整饬简洁,是秦文学独创。

(二)气魄雄伟,文字典雅,以浑朴为体,各具特色。《峄山刻石》为东巡第一篇,首述嬴政继承王位,继言以始皇为号,最后歌颂统一天下的功绩,表达群臣的敬仰;《泰山刻石》词庄严,体精深硕大;《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琅邪台刻石》铺张扬厉,具囊括并吞之气;《会稽刻石》篇幅较长,其中考验事实,称颂秦政,所言尤详,清峻为体,前后对比鲜明。

(三)刻石文贯以法家辞气,堪称碑铭之祖。

第三节 贾谊的政论文

一、多以秦亡的教训为题材。

二、陆贾著《新语》12篇纵论秦失天下、汉得天下和古代帝王的兴衰成败之理。

三、贾谊。

(一)《汉书·艺文志》载贾谊散文58篇,录于《新书》,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二是就具体问题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三是杂论。

(二)专题政论文,《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采用排比句式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极尽夸张和渲染;中篇分析秦统一后政策的失误;下篇分析秦人在危难时不能力挽狂澜的原因。有战国纵横家遗风,在遣词中流露出诗人气质,为汉初散文的典范之作。

(三)疏牍文,代表作《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论积贮疏》建议汉文帝重视农业生产;《陈政事疏》(《治安策》)阐述治国主张。

(四)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其政论散文阐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体现汉初知识分子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风貌,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四、晁错。《论贵粟疏》承贾谊《论积贮疏》而发,进一步提出务农贵粟的主张,立论深刻,逻辑严密,说服力强。文风朴素无华,质实恳切。

第四节 《淮南子》及其他散文

一、《淮南子》。

(一)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共21篇。

(二)原称《淮南鸿烈》(“鸿”广大,“烈”光明。作者认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出诸子百家上,为汉治国法典)以道家思想为主,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三)思想。

1、作为理论著作,论说博奥深宏,有完整的思想体系。重点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淮南子·要略》),关合现实。

2、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文学色彩强。刘熙载:“《淮南子》连类喻义,本诸《易》与《庄子》,而奇伟宏富,又能自用其才,虽使与先秦诸子同时,亦足成一家之作。”行文多形容铺张,繁富有序,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大量排比式的句子,与陆贾、贾谊等人的文章共开后世骈文之先河,如《要略》。

二、董仲舒。

(一)《贤良对策》3篇,政治上提出革除秦弊、德刑并用、重视德治的“更化”主张,思想上提出推尊儒术、抑黜百家的学说和春秋大一统的理论。论理宏博深刻;行文明晰晓畅,理致细密;语言素朴无华,风格儒雅雍容。

(二)《春秋繁露》大多数篇章艰涩枯燥。

三、刘向。

(一)《说苑》、《新序》等书,杂举轶闻琐事,寓以劝戒说教之意。许多篇目富小说意味,如《齐桓公出游》(《新序·杂事四》)、《楚庄王欲伐陈》(《说苑·权谋篇》)等,篇幅小,叙事生动,上承《韩非子》的《内、外储说》、《说林》之体,下开六朝《世说新语》类小说先河。

(二)政论散文如《极谏用外戚封事》,《谏营昌陵疏》。

(三)书录,如《战国策书录》,《管子书录》。

四、除上述文章外,还有如司马相如的《难蜀父老》、东方朔的《答客难》、桓宽的《盐铁论》、扬雄的《解嘲》、《解难》等。

五、西汉散文以政论为主。

先秦诸子散文:处在国家分裂和历史 西汉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上 转折时期,为建构新的政治、思想、发展起来,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 文化模式各自著书立说并相互攻讦; 之下,关心如何巩固新兴政权和建立 新时代的思想形态;

缺少思想表达的自由度但却显得严谨质实。

六、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的书信体散文,如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枚乘的《谏吴王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等。

七、武帝后政论散文向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

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第一节 从贾谊赋到枚乘《七发》

一、陆贾。用赋抒发情志,为汉文学创作揭开序幕。

二、汉初作家多集纵横家、文学家的品格于一身。

三、贾谊是促进汉文学繁荣期早日到来的最重要的作家。

(一)《吊屈原赋》。

(二)《服鸟赋》。阐明自己对生死、祸福的达观态度,在抒发对人生、社会的感慨时表现出道家倾向。

(三)在体制上对屈原作品借鉴,如《吊屈原赋》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多排比句,后部分多反问和感叹,承《九章》而来;《服鸟赋》学《离骚》主客问答形式。

四、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群体。

(一)梁孝王刘武。枚乘、公孙诡、邹阳、严忌、羊胜等从之。

1、枚乘。《汉书·艺文志》载乘赋九篇以《七发》最著名。

(1)欣赏音乐,品尝饮食,驰逐争胜,游乐遣兴,田猎,曲江观涛,致“要言妙道”。《文选》李善注所称:“《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

(2)辞藻繁富,多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完整的新体赋,标志汉赋体制确立。此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专门文体—“七体”。

第二节 司马相如时代的赋家

梁孝王去世和汉武帝继位,是汉文学由初期入盛期的转折点。这个时期作家队伍壮大,赋的数量多,作品题材广泛,艺术水平较高,出现一批代表作家。

一、东方朔。《答客难》感慨怀才不遇;《非有先生论》发愤述志。

二、枚皋——汉文坛成果最多的作家。

(一)题材广泛,从大使到日常小事皆有反映。

(二)其作品倾向有别于传统审美情趣和文学观。

(三)多匆促而就,缺少锤炼。

三、司马相如。

(一)代表作《子虚赋》《喻巴蜀檄》《哀二世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难蜀父老》《封禅文》等。

(二)司马相如有策士遗风,关注社会现实,对君主的进谏,有很强的独立精神;

(三)谏说、论事,宗旨严正,具强烈社会责任感;

(四)在赋中贯穿有所讽喻,有所针砭,注重社会效果的主线。

第三节 《子虚赋》和《上林赋》

《子虚赋》、《上林赋》不作于一时(《子虚赋》作于相如为梁孝王宾客时,《上林赋》作于武帝召见之际)单内容连属,构思一贯,结体谨严,为一篇作品上下章。

一、盛世景象的艺术显现。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并通过他们讲述齐、楚和天子畋猎的状况,他们对此事的态度,结成作品的基本骨架。

《上林赋》宗旨升华。亡是公所描绘的盛世景象成为“猎乃可喜”的前提条件,不停止于乌有先生对道义的追求,而是从天子对后世子孙的垂范作用,从天子对人民、对社稷所负使命的角度看待畋猎之事,以此诱导君主,达到讽谏目的。

二、奢华生活的生动描绘。对云梦和上林苑作了极其夸张的描绘,使作品具有超乎寻常的巨丽之美,同时夸张描绘的艺术渲染原则和严正的艺术旨趣紧密结合。

三、结构都是篇首散文领起,中间韵文铺叙,篇末散文结尾。气势恢宏,句法灵活,用许多排比句,大量采用短句,描写山水用四字句,描写游猎主要用三言。

第四节 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

一、宣帝、成帝,文坛复兴。

(一)赋体文学持续兴盛和发展,苑囿、狩猎题材,仍为作家重视;其他如祭祀、品物类题材作品层出不穷。

(二)作家或为学者,或具较高的学识。然而文学创作中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尚未同赋的讽喻、夸饰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三)追求兴趣、不以讽喻为意的创作倾向继续发展。

二、王褒。

(一)《圣主得贤臣颂》

(二)关于赋的社会意义乃至文学的性质的讨论。

1、很多大臣不赞同奖掖作赋,从文化功利角度认为赋属于“淫靡不急”之事。

2、宣帝指出了某些不以讽喻为宗旨的文学作品存在的合理性,对以娱乐为旨归“辨丽可喜”“虞说耳目”的文学艺术流派给予必要的肯定。

(三)《洞箫赋》、《甘泉赋》

《洞箫赋》善于描摹物态,作品以洞箫演奏时音调的美妙和艺术感染力为中心,并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展开描写,力求展现这动人的艺术得以形成的原因。直接启迪了东汉一些以乐器、音乐为题材和后世赏心悦目作品的作品的产生。

三、扬雄是学者而兼赋家。

(一)《蜀都赋》开后世京都赋先河。

(二)以《甘泉 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四篇最著名。

(三)扬雄赋驰骋想象,铺排夸饰,表现出汉赋的基本特征,同时又有典丽深湛,词语蕴藉的特点;和司马相如赋的意气风发,词语雄肆不同。

(四)《甘泉赋》多用“兮”字,以骚体句写成;《羽猎赋》、《长杨赋》则尽脱骚体,受司马相如影响。

四、刘向、刘歆父子。刘向赋多不出《楚辞》窠曰,作品以《遂初赋》为代表。此赋对后来的述行言志作品较有影响。

第三章 司马迁与《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史记》代表古代历史散文最高成就,鲁迅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是西汉散文前期向后期转变时出现的,风格兼有前期的气势磅礴、感情激切和后期深广宏富、醇厚典雅的特点;其内容既有前期历史反思的余绪,又有后期沟通天地人的尝试。第一节 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

动机:继承父亲一方面继承古代史学传统,同时也弘扬有汉一代的辉煌的目的,把修史看作是载“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太史公自序》),给西汉及前代历史作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是润色鸿业的自觉行动;经历李陵祸后,把修史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的寄托,磊落多感慨。

第二节 《史记》的叙事艺术

一、体制。

(一)《报任安书》中说修史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二)创立纪传体通史。

(三)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相互配合,构成整体。1、12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 2、10表、8书作为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3、30世家围绕本纪展开,“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辐共一毂”(《太史公自序》)。

4、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使叙事范围更广,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图。

5、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二、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

(一)编排人物上尊重历史,又合乎逻辑。

1、分类。(举例)惠帝、吕后

2、排列基本以时间为序,兼顾各传记之间内在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造成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传记编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

(1)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类型相同的人物放在一起,如《游侠列传》等,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

(2)合传中有时叙事手法高超,天衣无缝。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叙事追根溯源,揭示出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1、重视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

2、往往误入宿命论的歧途。

3、反复强调对事件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始动因,成为贯穿人物传记的主线,使各篇都有统摄全篇的主导思想。

(三)叙事。

1、有详略之分,一般详写事情发展的起因,而略写结果,如《李斯列传》。

2、多写对人物活动有原始动因性质的生活琐事,和主线相关的事件都是详写的对象,如《商君列传》以任法为线索。

3、驾驭材料,如诸吕之乱和七国之反,成功运用顺叙、倒叙、正叙、侧叙等手法。

4、场面描写,如写荆轲刺秦王险象环生、惊心动魄。不同场面有不同的气氛,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感受。善于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是《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

第三节 《史记》的人物刻画

一、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覆盖面广。对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但因无人奖掖而难以扬名的布衣平民怀有同情,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把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所收人物广泛,且栩栩如生。

二、共性与个性的展现。不同类型人物迥然有别,同一类型人物形象也不雷同。

三、渲染对象的基本特征,使人物个性突出,如《万石张叔列传》。

四、充分注意到人物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方面因素,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有或明或暗的显示。使《史记》中人物的说话行事,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教养。

五、人物具有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即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共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知恩图报,以德报德。百倍、千倍地报偿恩人,以示不忘本、不负人。

(二)以牙还牙,以怨报怨。

(三)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四)富贵还乡是人物共同的理想和追求。项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本纪》)

六、有许多人物所做事情相近,但是怎样去做,却各人有各人的方式。人物的共性寓于鲜明的个性之中,二者都得到充分的表现。

七、采用多维透视方法,笔下人物显露多方面性格特征,一方面能把握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重视,如项羽。

八、有的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第四节 《史记》的风格特征

一、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叙事写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有一系列历史大事穿插其间,多选择重大题材;同时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思考,透过表象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规律,使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

把人物置于社会背景下表现,通过描写、叙述他们对时势、潮流的顺应与抗拒,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二、浓郁的悲剧气氛。

(一)悲剧人物。

1、有些悲剧人物体现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其行动具有超前性。如吴起、商鞅。

2、相信已经过时的制度仍然是合理的,并为 之而奋斗拼搏,如田横。

3、按品格划分,又有完美型和缺失型两类。

(1)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完美型的悲剧英雄,如孙杵臼、程婴。(2)还有一些悲剧人物的品格存在明显的弱点,由这些弱点而导致的失误最终毁灭了自身,是缺失型悲剧英雄,以项羽为代表。

(二)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同情,其中暗含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在探讨人物悲剧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难以把握之感,如在《伯夷列传》中慨叹“天道是邪,非邪!”。

三、强烈的传奇色彩。

1、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神秘感;

2、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如鲁仲连、张良、商山四皓。

3、叙事写人的笔法具有传奇性。司马迁为文疏荡多变,令人莫测端倪,章法、句法、用词独特,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

第五节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一、传记文学的开端。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首创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二、继承先秦文学传统。《史记》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对《诗经》和《楚辞》均有继承,同时借鉴战国散文酣畅淋漓的风格,体现大一统王朝各种文学传统的融汇。

三、弘扬人文精神。《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

(二)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三)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

(四)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

(五)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

四、艺术性。

(一)在语言上平易简洁,富表现力,把古书词句译成汉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史记》语言多是单行奇字,不刻意追求对仗工稳,亦不避讳重复用字,形式自由,不拘一格。

(二)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用多种手法,如: 1、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

2、通过具体事件或生活琐事显示人物性格; 3、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等。

五、题材。许多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 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诗

一、行政体制。

(一)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行政长官是乐府令,隶属于少府,是少府所辖的十六令丞之一。

(二)西汉负责管理音乐的还有太乐令,隶属于奉常。

(三)乐府和太乐在行政上分属两个系统,起初在职能上有大体明确的分工:太乐主管的郊庙之乐,是前代流传下来的雅公布古乐;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17章。

二、体制的沿革。

(一)乐府的职能在武帝时进一步强化,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歌诗外,还搜集各地歌谣。文人所作乐府歌诗可在祭天时演唱,乐府诗地位提高。武帝到成帝期间的一百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期。

(二)哀帝取消乐府建制。

(三)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一个是太予乐署,行政长官是太予乐令,隶属于太常卿;一个是黄门鼓吹署,由承华令掌管,隶属于少府。东汉由承华令掌管的黄门鼓吹署为天子享宴群臣提供歌诗,实际上发挥着西汉乐府的作用。

(四)魏晋时旧的乐府歌辞有的还在继续沿用。

三、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12类:

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以相和歌辞最多。

四、现存两汉乐府诗的作者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现在所能见的、可认定是西汉的作品有《大风歌》、《安世房中歌》17章、《郊祀歌》19章、《铙歌》18首。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书·艺文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乐府诗作者表现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

一、苦与乐。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一)平民百姓的疾苦,对这些贫民百姓寄予深切同情。如相和歌辞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东门行》)。

(二)用欣赏笔调渲染富贵之家,如相和歌辞中的《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相逢行》“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鸡鸣》警告豪门荡子不要胡作非为,带劝谏和批判的成分。三妇织绵鼓瑟的段落,名为“三妇艳”,成为富贵之家的象征。

(三)表现平民疾苦和反映富贵之家奢华的诗同被收录在相和歌辞中,形成对比鲜明的画面,其客观效果是引导读者领略人间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

二、表现爱与恨大胆泼辣,毫不掩饰。

(一)爱。鼓吹曲辞《上邪》铙歌18篇之一,是女子自誓之词。

(二)恨。一旦发现对方移情别恋,就会变爱为恨,果断分手,绝不犹豫。铙歌《有所思》反映未婚女子由爱到恨的变化。

(三)《孔雀东南飞》—另一种类型的爱与恨。作者在叙述这一婚姻悲剧时,爱其之所爱,恨其之所恨,倾向鲜明。

(四)还有像《陌上桑》和《羽林郎》赞扬和鞭挞明显的诗。

三、表达乐生恶死愿望。

(一)恶死。

1、正常死亡如《薤露》、《蒿里》是丧歌,收在相和歌辞中。2、夭折横死如铙歌《战城南》表现对阵亡将士的哀悼。

3、这类诗在描写死亡的凄惨悲哀时,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对死亡的疏远和拒斥,死亡被写成是无法回避而强加于人的残酷事件。

(二)乐生。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

1、人入仙境。郊祀歌《日出入》由太阳的升降联想到人的个体寿命,杂曲歌辞中的《艳歌》描绘天国画面,再如相和歌辞中《长歌行》、《董逃行》。2、写神界精灵到人间。如郊祀歌《练时日》、《华烨烨》,铙歌《上陵》。

3、把人神置于同一层面,通过人神仙化、神仙世俗化,表达沟通天人的理想。

四、表现苦与乐、爱与恨时,有国风、小雅的余韵;在抒发乐生恶死愿望时,主要受《庄》、《骚》的遗响,继承了楚文化的传统。

第三节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一、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

(一)酒店及其女主人。相和歌辞《陇西行》和辛延年的《羽林郎》。

(二)京都,《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

(三)《陌上桑》以春日采桑为背景,相和歌辞《艳歌行》择取女主人为他乡游子缝补衣服,引起丈夫猜忌的情节,都是以常见而又富有情趣画面入诗。

二、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

(一)弃妇遇故夫。古诗类《上山采蘼芜》是乐府诗。

(二)相和歌辞《艳歌何尝行》以鹄喻人,写夫妻同行,妻子生病分手。

三、题材选择的尚奇倾向。来自异域的新鲜事物,如郊庙歌辞《天马》,杂曲歌辞《蜨蝶行》,杂曲歌辞《乐府》;迎神求仙诗,更体现崇尚奇异倾向。

四、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代表作品都是讲述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如《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

五、人物刻画,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个性化对话,注意细节描写,善于利用环境或景物作衬托。

六、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大体遵循以下规则:

(一)自觉的叙事意识,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言事尽而言情不欲尽。

(二)铺陈场面、详写过程而略写始末。

(三)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显示出由重形似向尚神似演变的征兆。

七、先秦只有《诗经·豳风·鸱鸮》是严格意义的寓言诗。两汉乐府有多首寓言诗。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成为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点。

(一)一种类型假托动植物之口进行自述,如鼓吹曲辞《雉子班》,相和歌辞《乌生》、《豫章行》,杂曲歌辞《蜨蝶行》;

(二)另一类寓言是植物和人对话,如宋子侯《董娇娆》。

第四节 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两汉乐府诗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一、两汉乐府诗最初是配乐演唱的,楚声的流行对乐府诗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离骚》体通常每句六言或七言,七言句最后一个字往往是语气词。稍加延伸,去掉语气词,就变成七言句;把六言句拆开,就变成两个三言句;楚声四言诗,如刘邦《鸿鹄歌》。因此,汉代乐府用楚声演唱的歌诗,就出现了三言句和七言句,如《安世房中歌》用楚声演唱,其中第六章是七言和三言相杂:“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大山崔,百卉殖,民何贵?贵有德。”到了武帝时代的《郊祀歌》19首,纯四言诗只有9首,其余或是三言,或是杂言,尤以三言和七言居多。

二、少数民族歌曲。鼓吹曲辞铙歌18首配合北狄西域之乐演唱,均是杂言。鼓吹曲本是军中用乐,来自北方少数民族。三、五言歌谣。西汉戚夫人《舂歌》,六句中有五句是五言;《尹赏歌》、《邪径败良田》歌谣,都已经是标准的五言诗。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这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

第五章 东汉辞赋

一、东汉士人地位变化,现实生活的动荡不定,关注热点跨出宫廷,各个时期社会问题,成为他们创作的诱因。

二、创作宗旨变化。赋的讽喻效果与主观愿望存在着差距,东汉讽喻可能招来灾难,赋的社会功能退化,社会黑暗以及高压政策使士人受压抑,抒情赋出现。

三、赋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方面由昔日的铺张扬厉、汪洋恣肆的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代替;散句单行演变为骈俪对偶。

第一节 班固、张衡的京都赋

一、京都赋。

(一)杜笃《论都赋》主张返都长安,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

(二)班固《两都赋》开创京都赋范例。1、《两都赋序》赋予作品以较强的理性色彩。

传本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实为上下章。

《西都赋》抒“怀旧之蓄念”、“思古之幽情”,集中展现西都豪华,表现壮丽之美。《东都赋》体现礼乐文明的新京都观,着力描绘洛阳的制度之美。2、艺术。

(1)上下篇相互对比的结构,主客问答的形式,划分畛域、逐次铺叙的过程。(2)以往赋“劝百讽一”,《两都赋》下篇《东都赋》通篇讽喻。《西都赋》汪洋恣肆;《东都赋》平正典实。

(3)大量运用对偶句式。

三、张衡《二京赋》。

(一)上下篇《西京赋》、《东京赋》。《西京赋》铺叙的品物之盛,《东京赋》表现对西京奢糜生活的否定,表现东都礼治。

(二)创作宗旨:“苟好剿民以媮乐,忘民怨之为仇”,突出奢俭对比。作者在铺陈中面面俱到,不追求素材的代表性与典型意义,以规模宏大被称为京都赋之极轨。

四、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为之赢得“辞赋英杰”声誉。扬雄《甘泉赋》。

第二节 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一、以赋抒情的传统。以赋抒情是汉作家对屈原的继承,汉初贾谊《吊屈原赋》,司马相如《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扬雄的《逐贫赋》等,东汉蔚为大观。

(一)纪行赋。

1、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抒发感慨。源于刘歆《遂初赋》。纪行赋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述怀,写景叙事,一般篇幅不长,是游记文学的先声。

2、班彪《北征赋》就途中所见历史遗迹抒发感慨,主张以德化边,为人民苦难而悲伤。这篇赋四句一转,曲尽其意,文辞典雅。

3、班昭《东征赋》是效法《北征赋》作,记叙自洛阳至陈留的经历,触景生情,发为感慨,感情描写更细腻,曲折地反映内心矛盾和苦闷,低徊往复,文风古淡。

4、殿军是蔡邕《述行赋》。

(1)以被迫赴京经历地点为线索,联想起前代兴亡、善恶事,抒发内心不平。

(2)感情痛切沉重,幽思婉转。写人写事写景皆有所寄托、指斥现实。前半篇为吊古,后半篇为伤今,层次清晰。以秋天淫雨为衬托,气氛悲凉沉重。

(二)述志赋。

1、是指赋家在社会**、宦海沉浮中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冯衍《显志赋》是东汉早期述志赋重要作品,这篇赋从他辞官西归长安故里写起,流露出怀才不遇的不平。

2、班固《幽通赋》追述家族遭乱世而不泯的发展历史,思考自己如何才能继承父亲的遗志,以“复心弘道”,“保身遗名”,作为人生选择,颇多幽深哲理的思考,文风典雅深邃,语言古奥。

3、张衡《思玄赋》、《归田赋》等。(1)《思玄赋》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多学《离骚》。(2)《归田赋》构想出充满自然情趣的田园景象,体现出身心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带有鲜明的道家色彩。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乐趣的作品,同时也是汉代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赋。

4、东汉末赵壹《刺世疾邪赋》,抒发胸中的郁闷和不平,对时政揭露深度和力度空前,体制活泼自由,篇幅短小,语言刚劲朴素,是早期抒情小赋的名篇。

二、理性态度。

(一)汉代抒情赋通常理胜于情。西汉赋家把“悲士不遇”作为抒情的主题,感慨未能遭逢历史的机遇;东汉抒情赋以知命为解脱,反映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同时流露出个人无力把握命运的惆怅。

(二)隐逸倾向和积极参与现实、关心国家命运并行。冯衍《显志赋》沉缅于倾述自身不幸;班彪《北征赋》把自身坎坷和百姓疾苦相联系;班昭《东征赋》表现对时政民生的关注;蔡邕《述行赋》主要着眼于国家和人民,东汉抒情赋由早期的自怨其生转到为社会伸张正义。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从总趋势看,东汉散文向骈俪化方向发展;同时不少语体散文作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正。

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一节 《汉书》

班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一、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

(一)《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最引人注目的是草莽英雄和战将谋士;《汉书》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尤其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的生动记叙,其阅历虽然缺少传奇色彩,但富戏剧性。

(二)《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概述武帝宣帝朝各类人材,其中绝大多数人物都在《汉书》中立传。通过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展现了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精神风貌,如公孙弘和朱买臣。

二、家族兴衰史的展示。

(一)除《世家》外,《史记》人物传记基以写单个人为主;《汉书》记叙许多世袭官僚家族历史,如《霍光金日磾传》等,记叙几代人事迹。通过描述其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多方面展示。

(二)《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在他们身上体现了西汉社会刑法的严酷,吏士的残暴。《汉书》也批判酷吏,但《汉书》在揭露酷吏寡恩少义的同时,对他们的子孙的美德称扬,更接近生活实际。

三、《汉书》悲剧人物数量不如《史记》众多,但《李广苏建传》中李陵和苏武的传记,和《史记》一样,悲剧气氛很重。李陵的悲剧结局既是客观形势所迫,又有性格原因;苏武形象完美无缺,却遭受种种苦难,是另一种悲剧人物,通过多方面描写苏武在艰难困苦绝境中所表现出的镇定自持,塑造出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

三、《史记》笔法疏荡往复;《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一)笔法精密,在直叙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准确,如《霍光金日磾传》。

(二)不但清晰地叙述事情来龙去脉,而且对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特别强调,以引起读者注意,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汉代各种制度演变,强化叙事力度。如西汉旧例以列侯为相,先封侯,后拜相,公孙弘却属例外。

(三)对某些材料位置的安排有特殊规定,并一以贯之。如轶闻逸事和生活琐事,《史记》

或放在前面,或穿插在中间,或放在末尾,没有固定位置;《汉书》中凡属传闻类生活小故事几乎全置于篇末。

《汉书》有精细笔法,有固定的叙事规则,以谨严取胜。

第二节 《吴越春秋》

一、《吴越春秋》。

(一)体制。

1、成书于东汉的历史散文,赵晔撰。其书今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故事,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

2、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全书所叙重要事件标明年代,但多有讹误。

3、叙事完整,以吴越争霸为主线,各章有重点,相对独立,叙述具连续性。

(二)故事情节曲折多变。

1、许多故事正史中有记载,但作者依据传说或发挥想象,增加许多细节,如伍子胥奔亡过程中的渡江、乞食二事。许多情节是通过移植联缀而把本来互不相关的故事糅合在一起,但依然给人以真实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浪漫色彩,是在正史基础上演绎成,有其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又吸收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它的荒幻离奇主要源于此,开志怪小说先河。

(三)人物形象刻画。

1、书中主要人物如伍子胥等人个性突出,写伍子胥奔亡吴国后,前期小心谨慎,后期成托孤老臣后直言强谏,出语激切,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

2、注重外貌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特征,对后代小说人物形象刻画影响很大。

二、东汉历史散文《越绝书》。许多内容和《吴越春秋》相同。区别在于《越绝书》各篇独立成篇,比较松散;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感。

三、《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都出自吴越文士之手,因此具吴越文化特点。吴越之民重剑轻死,信巫淫祀,书中故事情节、神话传说、复仇意识和崇武尚勇的义侠形象,和吴越文化相关,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三节 《论衡》和《潜夫论》

一、东汉政论散文—王充《论衡》。

(一)自觉的批判意识,志在纠正世俗的虚谬。《论衡》是发愤之作,创作目的是使语言的表达轻重得体,合乎实际,提出辨别真伪的标准。

(二)体制。全书85篇,现缺《招致》篇。

1、《逢遇》篇到《物势》篇共14篇,选取当时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分别加以阐述,其中包括人的遭遇、命运等议题,围绕着自身困扰展开,体现王充对现实的积极参与。

2、最能代表王充疾虚宗旨的是“九虚”、“三增”、《论死》、《订鬼》诸篇,所论述的都是世俗迷妄已久、沉溺最深的问题,涉及范围广泛,其中包括天人感应之说、灵魂不死观念等,不但批判世俗的虚妄之说,而且对圣贤之言、经典之文也多有辩驳。

(三)论辩性强。

1、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批驳各种虚妄之论。

2、采用同类相证、比喻等手法,或从生活经验出发,或进行逻辑推理,从必然性、偶然性、可然性等多方面展开论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每篇都反复诘难,文风雄辩。

(四)文字较接近汉代口语,用词朴实无华,准确精练,通俗易懂;行文不摹拟前人,根据内容需要组织文辞。

(五)《艺增》、《超奇》、《佚文》、《对作》、《自纪》诸篇中提出许多很有价值的文学观点,这些理论和他写作倾向是一致的。

(六)局限。理论建立在朴素直观的基础上,否定神学目的论,不承认意志上帝,但认为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危受时数的支配;不认为人可以长生不死,却相信相面术;不承认有雷公龙神存在,但认同民间求雨术。

二、王符《潜夫论》成书于东汉中期,也是指斥时弊、愤世嫉俗之作。

(一)在议论政治上得失时,往往采用正反对照和排比笔法,如《考绩》篇。

(二)汉代用人制度有诏举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有道、贤能、直言、敦朴、质直、清白等科目,王符认为群僚举士名不副实,于是把应举科目和所举之人的品格才能用对比鲜明的反义词逐一加以标示,句法整齐,揭露得非常深刻。

(三)批判靡丽浮华的文风,文字朴实无华,准确简练。书中虽不时显露批判锋芒,但以温雅弘博见长,不为卓绝诡激之论。

(四)王充、王符以及后来的仲长统,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

三、成熟的碑文和游记。

(一)东汉碑文和秦代刻石铭文有渊源关系,但东汉碑文不时有清丽之作。如崔瑗《河间相张平子碑》,胡广《征士法高碑》。

蔡邕碑文从人物鉴赏的角度撰写碑文,在东汉最著名,如《郭有道碑》《陈太丘碑》。

(二)马第伯《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第七章 东汉文人诗

东汉文人诗创作出现新局面,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赋末附诗,始见于东汉。

第一节 班固、张衡、秦嘉的诗

一、班固。

(一)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咏史》,内容是缇萦救父事。按时间先后道来,以叙事为主,以写纪传体史书的手法创作《咏史》诗,用辞质朴。

(二)《竹扇赋》今存残篇,是完整的七言诗,叙述竹扇的制作过程,它的形制、功用,遣词造句质朴无华,浅显通俗,原来当是系于赋尾。

(三)班固很大程度上以史学家的笔法写五、七言诗,以叙事为主。他的五、七言诗和系于《东都赋》的五首四言及骚体诗有质、文之别,前者质朴,后者典雅。原因在于对于五、七言诗比较生疏,还处于模拟阶段。

二、张衡。

(一)《同声歌》假托新婚女子口气自述,借鉴民歌手法,措辞奇妙,兴寄高远。

(二)《四愁诗》是经改造的骚体,是骚体整齐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诗。除每章首句中间有“兮”字外,其余全诗皆为七言句。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

(三)《思玄赋》结尾的七言诗。

(四)张衡的五、七言诗在技巧上明显较班固高。班固五、七言诗继承质朴风格,张衡的五、七言诗则沿着缛丽华美的方向发展;班固的五、七言诗以叙事为主,张衡的五、七言诗则长于抒情。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以抒情为主的倾向。

三、秦嘉《赠妇诗》3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一)《赠妇诗》在时间上有连续性。第一首写秦嘉赴京之际遣车迎妇;第二首写秦嘉要前往徐淑处面叙;第三首写启程赴京时以礼物赠徐淑。

(二)在抒发离愁别绪时,把夫妇情爱放到彼此的人生经历中加以审视,点出少与多、早与晚的矛盾。

(三)都用对车驾描写来衬托诗人的复杂心情。“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传达的是失望之情;“良马不回鞍,轻车不转毂”,表现的是临路怅惘、徘徊不定;“肃肃仆夫征,锵锵扬和铃”,暗示车铃催促启程,流露出无可奈何之情。

《赠妇诗》是一组艺术成就较高的抒情诗,是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之作。

第二节 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

一、桓帝前,东汉文人诗歌经历了由叙事向抒情、由模仿民歌到作家独创的转折,但诗歌基调一直保持前后的连续性。班固、张衡、秦嘉的五、七言诗均表现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东汉末年的几位著名诗人则通过控诉、呐喊,以对现实猛烈批判告终。

二、郦炎五言体《见志诗》2首,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和遭受压抑的不平之气。

(一)第一首诗通篇坦露自己高远的志向;第二首诗格调有些低沉,倾诉坎坷。

(二)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前首以修翼、陵霄羽、千里足等词语构成连绵意象,把自己比作巨鸟和骏马;第二首以灵芝困于洪波、兰荣摧于严霜象征志士遭受压抑。

(三)赵壹《疾邪诗》2首均是5言,附在《刺世疾邪赋》后。

1、以秦客、鲁生对唱的形式出现。

2、第1首诗以“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开头,表示对东汉王朝的绝望。

3、两首诗通过对比,暴露黑暗,指斥时弊。“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批判贿赂公行,取士用人看重钱财而轻视学问。

4、“伊优北堂上,抗脏倚门边。”揭露取士用人不注重品德,致使谄媚之徒升堂而坐,耿直之士倚门而立。

5、“势家多所宜,颏吐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控诉权势成为价值判断的唯一尺度,从而出现善恶颠倒,正义和真理被扭曲的反常现象。

6、《疾邪诗》所表达的感情在东汉文人诗中最为激烈,有东汉党人的婞直之风。

三、蔡邕《翠鸟诗》是乱世文人全身远害心态的写照。

四、上述五言诗都作于灵帝时,具有乱世文学的特征。蔡邕《翠鸟诗》流露出深重的忧患意识;郦炎、赵壹诗都以批判社会黑暗为宗旨,表现压抑感和抗争意识,体现出汉代作家的独立人格。郦炎、赵壹的作品大声疾呼,锋芒毕露,影响了后来建安文学梗概多气、志深笔长特点的形成。

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

一、《古诗十九首》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不是一时一地作,作者多人,其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二、游子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相互补充,是基本内容。

(一)游子情怀。

1、思乡情结。《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明月何皎皎》:“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以往的史传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是富贵还乡的场面,《古诗十九首》作者多是失意士子,充满沦落凄楚;《诗经》中思念对象有妻子,更多的是桑梓情中渗透亲子爱,《古诗十九首》思乡焦点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和怀内密不可分。

2、作者之所以离家在外,目的建功立业,步入仕途。《今日良宵会》:“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回车驾言迈》:“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两汉乐府诗除叙事诗外,也有抒情诗,格调上和《古诗十九首》相近,但表现积极用世精神的作品很少。

3、由于仕宦成功率低,需要寻找慰藉,以保持心态平衡。作者人生意识清醒,追求现实享受:“荡涤放情志”(《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目的是寻求补偿,话虽达观,有深层悲哀。

(二)思妇心态。

1、盼望游子早归。盼而不归,反应不同。

(1)有的珍视婚姻:保存游子的信“三岁字不灭”(《孟冬寒气至》)。(2)有的因“游子不顾返”,日感衰老,宽慰自己“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

(3)有的在春光明媚的季节经受不住寂寞,“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

2、其作者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揣摹思妇心理而作,重在表现独处的苦闷。《古诗十九首》中思妇和游子的形象都是孤独的。和游子相比,思妇更孤独。

(三)游子思妇徘徊于礼教与世俗之间,时有违礼之言,但无违礼之行。游子即使决心“荡涤放情志”,一旦面对燕赵佳人,又“沉吟聊踯躅”。(《东城高且长》)女子先是埋怨对方的迎娶过迟,但又表白:“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冉冉孤生竹》)游子从立功立名转向佳女美酒体现了失路士人的趋势,徘徊于礼教与世俗之间的做法,是东汉士林风气的折射。

二、展示游子思妇复杂心态,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

(一)永恒与有限。《古诗十九首》把人生短暂写得充分,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手法:一是物长人促,以物的永恒反衬人生的有限,“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青青陵上栢》、《驱车上东门》;有时也写物我同构,外物和人命都有限;多首表现节序感,都是推物及人,点出人生的短暂。

(二)人心态与生命周期。《行行重行行》和《冉冉孤生竹》有“思君令人老”语,前者是思妇叹息,后者是待嫁女子怨艾,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惋惜。她们是思念使芳华早逝,更悲哀,背后隐藏潜台词;男主人公的羁旅情怀,也有早衰的感慨。抑郁、思念使他们衰老速度加快。

(三)忧郁与欢乐。《古诗十九首》揭示忧与乐的关系,并提出消极的解脱方式。“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解脱办法是及时行乐:“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诗人从精神解脱的高度看待行乐,对物质条件并十分注重,即使“驱车策弩马”,也不妨到繁华都市游戏(《青青陵上栢》)得乐且乐,化忧为乐,甚至以忧为乐。

(四)来去亲疏。“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诗人从历史长河中看待亲疏的推移变化,揭示时间带来的角色转换;生者间亦有来去亲疏之异,《西北有高楼》、《明月皎夜光》等诗篇对此作了表现。

三、游子漂泊生活使他们产生独特感受:

(一)敏锐的节序感。明确标出季节的有6篇,反映节序感的占绝大部分,作为激发诗人情感的对象出现,也是表达情感的载体。诗人以感伤情调回应季节变化,不同季节多种物候都被愁思笼罩。萧瑟秋风引起苍凉之感,“东风摇百草”的春天,也使他们“所遇无故物”(《回车驾言迈》);闺房思妇更因春天牵动愁肠。

(二)微妙的空间感。诗人把自己置于不同空间,产生微妙感受。“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客从远方来》)是远距离的心灵沟通;“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是近距离的感情交流受阻;“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回车驾言迈》)通过展现空间距离的遥远,抒发未能及时建功立业的惆怅,道路漫长暗示宦游前程渺茫;“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以远距离行走比喻人生历程,人生短暂感和距离遥远感交织。

(三)深切的世态炎凉感。作者饱经忧患,需要同情和帮助,对人间冷暖感受深切。《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明月皎夜光》:“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富贵易交的悲伤。

四、长于抒情,委曲宛转。

(一)许多诗篇巧妙起兴发端,有具体物象,如《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以物象起兴发端多选择和时序相关的景观,引发思绪;以事件起兴发端的诗篇,往往推衍成故事,如《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以具体物象起兴的诗篇,由这些物象构成优美的艺术境界;以写景叙事发端,自然地转入抒情。

(二)许多诗篇以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凛凛岁云暮》《明月何皎皎》典型写境;《西北有高楼》“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抒情主人公绝大多数在诗中直接出现,《迢迢牵牛星》例外。

五、语言,钟嵘《诗品》称“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用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

情至理,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具高度概括性和表现力;名言警句,哲理深诗意浓;多日常用语,造语平淡有韵味;化用古代典故,不晦涩生硬;《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连用叠字;《客从远方来》双关语。

六、《文心雕龙·明诗》谈“古诗”时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 论

魏晋南北朝至唐前期是中古期第一段,以五七言古近体诗兴盛为标志。五古在魏晋南北朝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前期鼎盛。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文学创作个性化,期间宫廷起核心作用,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趋同性使文学呈现群体性风格,使文学发展阶段性明显。对两汉文学的继承在五古和辞赋方面最明显。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一、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繁荣。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出现。文学自觉的标志:

(一)文学从学术中分化成为独立门类。

1、汉朝人所谓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

2、南朝文学有独立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儒、玄、史学并立,《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同时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萧绎《金楼子·立言篇》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文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

(二)体裁的细致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有明确认识。

1、《艺文志》、《东观汉纪》蔡邕《独断》刘熙《释名》等反映早期文体辨析意识。

2、《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明晰而自觉。

3、《文赋》将文体分为10类,对每类特点有所论述,并将诗赋分成两类,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4、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论及12种文体,追溯起源,考察演变,并列举作品。

5、东晋李充《翰林论》联系风格辨析文体。

6、南朝梁任昉《文章缘起》分84题。

7、《文心雕龙》上篇主要讨论文体,分33大类,“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追溯起源,叙述演变,说明名称意义,并举例评论。

8、《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文学总集。

(三)对文学审美特性自觉追求。文学自觉最终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1、四声的发现及其运用,用事和对偶的讲究。

2、《文心雕龙》多论述作品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等,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二、从人物品评到作品品评。

(一)人物品评。

1、汉末察举制度,士族流行乡党评议,如许劭、许靖、郭太。

2、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人物品评的风气更盛。刘劭《人物志》总结鉴察人物的理论和方法,重视人的材质,形成才性之学。

3、《世说新语》的《识鉴》、《赏誉》、《品藻》、《容止》等门,记载评人事例。

4、汉末人物品评多带预言成败意味,偏重识鉴人才,重点在政治、道德方面;

5、魏晋以后人物品评在预言性和政治、道德评议外,增加审美成分,为已享名的人物用形象的语言、比喻象征的手法品题。《世说新语》中品题人物常见的审美概念有:神、朗、率、真等,最常见的是:真、深、朗;用作比喻的不乏自然物象。

6、人物审美对文艺审美起催化作用;人物流品的划分也直接影响文艺批评,如锺嵘《诗品》、庾肩吾《书品》、谢赫《古画品录》。

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体系。

(一)《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1、共50篇,包括总论5篇,文体论20篇,创作论19篇,批评论5篇,《序志》一篇是全书的自序。

2、贡献:

(1)论述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外部原因:“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将文学与社会风俗、政治兴衰联系;内部规律总结为“通”和“变”,即继承和创新相互作用;此外《明诗》论述文体演变过程,《才略》评论历代作家;(2)总结文学创作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书中许多精辟的概括,如“体性”、“风骨”、“定势”、“情采”等,涉及形象思维、艺术风格等。

四、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萧统的《文选》

(一)李善注《文选》60卷,选录先秦到梁代共130人作品,另有古乐府3首和《古诗十九首》,共700馀篇。

(二)编排方法:先将文体分为赋、诗、骚、诏、册、令等37大类,大类下按题材分若干小类。

(三)诗占近13卷,共334首,各类中数量最多。

(四)选诗带较大宽容性,选诗最多的三位诗人是:陆机52首、谢灵运40首、江淹31首。在标举一流诗人方面眼光不高;推崇被忽视的诗人方面眼光高。

五、新文学思潮: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探寻文学特点、文学分类、文学创作规律及文学价值。

(一)汉代儒家诗教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占统治地位,诗歌被视为“经为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

(二)魏晋后诗学摆脱经学束缚,追求文学独立的意义,提出新理论概念,如风骨、风韵、形象,并形成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各类文艺互相沟通。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第二节 **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乱世文学,作家在战乱中易感受到人生短促,生命脆弱,命运难卜,祸福无常及个人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悲剧性基调及作为补偿的放达,后者常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这种悲剧性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带上了政治色彩。

二、文学创作的某些共同主题,如生死、游仙、隐逸,并与药和酒相连。

(一)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短促,死亡不可避免,及如何对待生死的思考。1、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薤露》、《蒿里》之作,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后生死主题普遍。2、对待人生的四种态度: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四是陶渊明所采取的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

(二)游仙主题主要想象神仙世界,表现对其向往及长生的愿望。1、《离骚》、《远游》开游仙主题先河。

2、魏晋后,游仙主题作为生死主题的补充,企求长生的意思变浓。如曹操《气出唱》,曹植的《游仙》、《仙人篇》,张华的《游仙诗》,郭璞《游仙诗》构成游仙系列。

(三)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1、隐逸思想在《庄子》中较早体现。

2、隐逸主题可追溯到《楚辞》中淮南小山《招隐士》、张衡《归田赋》早期作品。3、魏晋后左思和陆机《招隐诗》、王康琚《反招隐诗》、潘岳《闲居赋》;陶渊明描写隐逸生活、表现隐逸思想的作品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诗品》)。4、隐逸主题与魏晋后因战乱和玄学导致的希企隐逸之风有关。

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一、门阀制度使士族和庶族对立成为这个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寒士不平也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一)战国时代作品中有反映,宋玉《九辩》:“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最早。

(二)《古诗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反映寒士希望改变地位的要求。

(三)魏晋南北朝左思《咏史》、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拟行路难》其六)。

二、文学家族大量出现。如:三曹、三张、二陆、两潘。

(一)与门阀制度有直接关系,文学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

(二)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如:曹植《责躬》,潘岳《家风诗》,陆机《与弟清河云诗》,陆云《答兄平原诗》。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一、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魏晋玄学。

(一)其形成和老庄思想有关,东晋后又吸取佛学成分,步入新阶段;

(二)是一种思辨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行了纯哲学思考,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

二、玄学重要论题: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派。

(一)崇尚自然派。

1、“自然”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是一种状态,即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而然的;郭象《庄子注》中进一步发挥:

(1)老庄认为有先天地万物而生的道,郭象认为之所以有万物,万物之所以如此是自然地如此;“我”也是自己而然的,完全独立;

(2)只要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无所待,无所使,就可进入自由自如的境界。2、“真”是道家特有的哲学范畴。

(1)老子把“真”视为道的精髓、修身的极致;(2)《庄子》对“真”的界定:“真者,精诚之至也。……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渔父》)即:

①是至淳至诚的精神境界,这境界是受之于天的,性分之内的,自然而然的。②圣人谨慎地守住这个精神境界,不受外物的干扰。

③不受礼教约束的、没有世俗伪饰的、保持其天性的人,就是“真人”。

3、“真”和“自然”相通,不仅属于抽象理念范畴,又属于道德范畴。玄学崇尚自然的思想进一步确立了以“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

二、言意之辩内容是言辞和意旨的关系,其中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影响重大。

(一)言不尽意论。代表荀粲认为言可达意,但不能尽意,指出了言意之间的联系差别和及

言辞在表达意旨时的局限。

(二)得意忘言论。代表王弼认为象的功用是存意,言的功用是明象,只要得到象就不必拘守言,只要得到意就不必拘守象,不忘象就不能真正得意,不忘言就不能真正得象。言不尽意论—创作论,得意忘言论—鉴赏论。达意最好方法: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唤起读者的联想,让他们自己体味字句外的情思和意趣,达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三、魏晋风流。

(一)定义:魏晋人追求的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是“玄”的心灵世界的外观,也是乱世下痛苦内心的折射,是对汉儒为人准则的否定,认为名教是执和障,主张破执除障,保持本来面目。

(二)构成条件: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三)外在表现特点:颖悟、旷达、真率,即追求艺术化人生,或用言行、诗文、艺术使人生艺术化。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

(四)与文学的关系:

1、表面看来,阮籍、嵇康等文学家同时也是魏晋风流的代表,其作品体现魏晋风流的特点,《世说新语》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2、深层看来,魏晋风流下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对个性化的向往,自我表现的要求和无拘无束的氛围,是文学成长的好条件;

3、魏晋玄学转化为文学。直接转化,玄言诗;陶诗以从生活中体悟玄理为艺术特色,理趣被宋人发挥到极致。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翻译。

(一)约前6C到5C,释迦牟尼创佛教。

(二)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景卢受大月氏国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是佛教初传的历史坐标。

(三)约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天竺僧竺法兰、迦叶摩腾以白马驮《四十二章经》及佛像到洛阳。

(四)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大月氏僧支谶到洛阳弘佛,译出《道品行经》等,大乘佛教经典系统地传入中国。

(五)建和二年(148)安息僧人安世高到洛阳弘法,译出《人本欲生经》等,小乘佛教经典系统地传入中国。

(六)汉末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大量翻译,出现支谦、康僧会、竺法护、道安、鸠摩罗什、法显、佛陀跋陀罗、昙无谶、求那跋陀罗、菩提支流、真谛等翻译家。

二、文人与佛教的关系。曹植为月氏人支谦详定所译《太子瑞应本起经》;谢安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支遁是诗人;慧远与谢灵运、刘遗民、宗炳等文人有交往;谢灵运是笃信佛教并懂梵文的文学家,他受竺道生影响著《辨宗论》,应慧远之请撰《佛影铭》,又撰《慧远法师诔》、《昙隆法师诔》、《维摩诘经中十譬赞》,《十四音训叙》是他参加佛经“改治”,向慧睿请教后所撰;萧子良于齐武帝永明五年(487)赵继文士造经呗新声;沈约笃信佛教;刘勰、徐陵与僧人交往;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北魏洛阳佛寺。

三、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一)想象世界丰富。佛教三世(前、今、来世)观念,因果轮回观念,三界、五道观念把思维时间空间和想象世界扩大了。用因果报应观念解释人间现象,如刘义庆《幽明录》、王琰《冥祥记》、颜之推《冤魂志》等。维摩与观音形象在这时建立。

(二)故事性加强。佛经故事传入中国。有的直接来自佛经,如梁吴均《续齐谐记》“鹅笼

书生”;有的是印证佛教思想的本土故事,如《幽明录》。

三、反切产生和四声发现。反切产生于汉末。在翻译佛经过程中,梵语的拼音法启发人们分析汉语声音结构,分析出声母韵母,产生反切;反切欲求准确,就发展到对声调的注意。四声发现始自南朝宋代周颙。

四、词汇扩大。用原有汉字翻译佛教概念的,如“因缘”、“境界”等;外来语音译词,如“佛陀”、“菩萨”、“沙门”、“菩提”等。

五、文学观念多样化。佛教中真与空、心性、境界、象和象外等观念,及关于形神的讨论丰富了文学观念。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始自汉末建安,建安是汉献帝年号(196-220);终结以隋文帝统一中国(589)为标志,共经历了393年。

二、建安文学。

(一)实际包括建安年间和魏前期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以七子为骨干。

(二)政治理想抱负和务实精神,通脱态度和应变能力,不拘于儒学,个性鲜明。

(三)其创作反映**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构成“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三、正始文学。

(一)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

(二)条件: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屠杀异己,形成恐怖政治局面;哲学上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代表何晏和王弼;文学上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三)对抗司马氏残暴统治,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

四、太康文学。

(一)是西晋武帝太康(280-289)年号。

(二)代表:“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锺嵘《诗品序》)

(三)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左思《咏史》诗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

五、发展脉络: 西晋末,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影响,产生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助长其发展→宋初转向山水诗,谢灵运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晋宋易代之际,陶渊明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开创田园诗;使汉魏古朴诗风纯熟,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晋宋间文学转折,追求艺术形式华美→宋鲍照七言乐府作出突破→齐梁两个重要文学现象:一是诗体发生变革,周颙发现四声,沈约运用到诗歌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创“永明体”,试图建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律,并且在词藻、用事、对偶等方面做了新探索。“永明体”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重要形式;二在皇帝太子周围聚集文人,形成3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萧衍、萧统,梁萧纲为中心,导致取材和风格的趋同性,并在切磋中提高技巧→梁陈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主流,主要以艳丽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女性题材。

六、文学风格。

(一)南北对峙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南北文风不同:南方清绮,北方质朴。如南北朝民歌。

(二)南北文化交流:北朝诗歌模仿南朝明显,梁末,庾信北促进南北文风交流;北朝散文佳作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和《颜氏家训》。北方文化对南方影响在音乐和佛学方面明显。

(三)魏晋南北朝新变:

1、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创作趋于个性化;

2、玄学兴起和佛教传入带来新因素;

3、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四)文体发展: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传统得到长足发展并达到鼎盛;一种抒情性强、可以充分发挥汉语语言形式美的诗化散文即骈文兴盛,成为重要文学现象;抒情小赋因骈文兴盛增加骈俪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七言古诗确立;南北朝民歌加其他因素,使唐绝句繁荣;中国小说基础奠定,出现一批志怪志人小说。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建安诗歌:操古直悲凉,丕便娟婉约,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创作,完成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正始时政治险恶,作家苦闷,阮籍《咏怀》组诗,用比兴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一、曹操。现存20诗馀首都是乐府诗,内容和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精神一脉相承。

(一)内容:

1、反映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的,如《蒿里行》写关东义军讨董卓。这些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被称为“汉末实录”(锺惺《古诗归》)。

2、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壮志。前者如《度关山》、《对酒》;后者如《短歌行》。

3、《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二)艺术:

1、学汉乐府: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蒿里》本是挽歌,操用来写现实;《陌上桑》本写罗敷故事,操改写求仙;《秋胡行》本写秋胡戏妻,操用来抒发感慨。

2、继承汉乐府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感慨,语言古朴率真,胡应麟说《短歌行》等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诗薮》)。

3、于悲凉中多跌宕慷慨之气,锺嵘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陈祚明“跌宕悲凉,独致超绝”(《采菽堂古诗选》);冯班“慷慨悲凉”(《钝吟杂录》);宋敖器之《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三)聚集“建安七子”、蔡琰、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李坚,学者邯郸淳、仲长统,诗人繁钦等,开创“建安文学”局面。

二、曹丕。

(一)现存诗40首,分三类:

1、宴游诗,如写夜游铜雀园《芙蓉池作诗》,纪游玄武池《于玄武陂作诗》等,多写游赏之乐,模山范水细致,文词富丽,常用对偶,在山水诗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2、抒情言志之作,如《黎阳作诗》3首,《煌煌京洛行》。

3、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体现丕诗水平。如《于清河县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代刘勋妻王氏杂诗》、《杂诗》2首等,最著名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二)清沈德潜:“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曹丕新变:

1、个人情感的抒发。曹操所抒之情多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抱负有关,曹却更努力于表达个人情感。他敏感多情“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善哉行》),“为乐常苦迟”(《大墙上蒿行》)对人生凄凉情感的体验,是超出同代其他诗人的。

2、文人化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纤丽的情思;艺术形式上勇于创新,诸体具备。长篇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75句,360馀字,三字至九字句都有。王夫之:“长句

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船山古诗评选》)。

(三)丕与邺下文人诗酒唱和,开创文人雅集先河,已具备文人集团性质。

第二节 曹植

一、曹植创作以建安2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

(一)前期主要歌唱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

(二)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内容分为4类:

1、是对自己和朋友遭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分7章,以感情活动为线索,集中抒发诗人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

2、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美女篇》、《七哀诗》、《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等。这类诗歌或叹盛年无偶,或自述无辜被弃,其主旨在于抒发自己的失意。

3、述志诗。用世黄初后诉诸诗赋,《杂诗》(“仆夫早严驾”)是代表作。

4、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诗中描绘的神仙境界明净、高洁,是诗人理想世界的象征;《赠白马王彪》:“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游仙诗实际是其忧生之心、忧患之词。

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兼父兄之长,风骨与文采完美结合。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90馀首,其中60多首是五言诗。既体现《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奇谲;既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完成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三、对后世影响:胡应鳞:子建“《虾旦篇》、太冲《咏史》所自出也;《远游篇》,景纯《游仙》所自出也;„南国有佳人‟等篇,嗣宗诸作之祖;„公子敬爱客‟等篇,士衡群制之宗。诸子皆六朝巨擘,无能出其范围。”(《诗薮》)

四、植诗受后人推崇的原因:

(一)文采富艳;

(二)对五言诗发展的重大影响;

(三)作为失意文人的典型,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文心雕龙·才略》)。

第三节 王粲、刘桢及蔡琰

一、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其中王粲、刘桢成就最突出。

二、“七子之冠冕”王粲,今存诗23首。

(一)内容。

1、建安13年归曹操以前,作品或纪战乱,或写其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代表诗作《七哀诗》3首,第一首最著名。沈德潜许为:“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古诗源》)。

2、归曹后较重要的作品是《从军诗》5首,主要写随操出征的感受,再现汉末战乱后农村田园荒芜、满目疮痍的景象,歌颂操英明神武,表达追随操为国效力的意愿。

3、邺下与丕、植兄弟及其他文人唱和的作品,如《公宴诗》等,虽是“怜风月、狎池苑”之作,但在诗题开拓、技巧探索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二)艺术:

1、粲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自伤”是主要感情特征。谢灵运:“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自伤情多。”(《拟魏太子邺中集·王粲诗序》)。

2、虽有对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负的愿望,但都是从个人身世的感伤中展开的。因此“发愀怆之词”(《诗品》)为其主要特点,难免“悲而不壮”(刘熙载《艺概·诗概》)。

(三)地位:刘勰:“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方东树:“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昭昧詹言》)。

三、刘桢,存诗20馀首。曹丕称“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刘勰:“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文心雕龙·体性》)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诗品》)

(一)内容:

1、赠答诗,一类是游乐。

最著名的是《赠人弟》3首,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对从弟赞美,也是自我写照。第二首最佳:“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豪迈凌厉,有“挺立自持”(陆时雍《诗镜总论》)、“高风跨俗”的气概。

2、游乐诗包括《公宴诗》、《斗鸡诗》、《射鸢诗》等。

(二)艺术:

1、风格“壮而不密”(曹丕《典论·论文》)。更多表现个人的愤慨,充满慷慨磊落之气,风格俊逸而奇丽的。

2、《赠徐干》哀叹命运多舛,抒发愤懑不平;

3、《赠五官中郎将》4首,表现与曹丕的深厚友谊。

4、以气势取胜,显出目无千古、踔厉奋发的气概,元好问《论诗绝句》:“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四、蔡琰。今存诗3首,其中五言体的《悲愤诗》较可信。此诗540字,分三段,一段以叙事为主,夹以抒情,写董卓作乱,自己被俘,及俘虏所受的虐待;二段写胡地生活及被赎归时与儿子分别时的苦况;三段写回乡后的生活,这两段以抒情为主,夹以叙事。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各种场面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悲愤诗》受汉乐府叙事诗影响,可和《孔雀东南飞》比美,杜甫《北征》等诗受其影响。

五、陈琳和阮瑀。

(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托秦筑长城事,写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具现实意义。以对话方式写成,语言质朴,感情深挚,格调苍劲悲凉,接近乐府民歌风格。

(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写孤儿遭后母虐待的情状,侧面反映汉末世风日下的现实,风格与乐府《孤儿行》接近。

六、徐干今存诗4首,都是五言诗。

(一)《室思诗》为拟思妇词,共分6章,描写思妇忧愁苦闷的心绪,文辞凄厉深婉,感情哀怨缠绵。而“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二句,尤为后人推重。

(二)《情诗》在情调与风格上也都与此诗相似。

(三)《答刘桢诗》表现与刘桢的友情,高简浑朴,反映建安人通脱真率的风貌。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一、政治理想的高扬。汉末**激起建安文人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一)曹操的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曹丕有“救民涂炭”之志,植抱“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壮志。王粲《从军诗》:“服身事干戈,岂得念所私。”“被羽在先登,甘心除国疾。”陈琳《诗》:“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庶几及君在,立德垂功名。”刘桢《赠从弟》其三:“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形成“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的是个特点。

(二)“慷慨”一词的习用,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丕《于谯作诗》:

“慷慨时激扬。”陈琳《诗》:“慷慨咏坟经。”吴质《思慕诗》:“慷慨自俛仰,庶几烈丈夫。”曹植《薤露行》:“慷慨独不群”;《野田黄雀行》:“秦筝何慷慨”;《赠徐干诗》:“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情诗》:“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弃妇诗》:“慷慨有馀音,要妙悲且清”等。

(三)“悲风”意象经常出现,如曹操《苦寒行》:“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阮瑀《诗》:“临川多悲风。”曹丕《燕歌行》其二:“悲风凄厉秋气寒。”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杂诗》:“高台多悲风”,“江介多悲风”,“弦急悲风发”;《赠丁仪王粲》:“悲风鸣我侧”等。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具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人生苦短的哀叹。

(一)生命的短促。

(二)建安诗人对人生的态度:

1、单纯哀叹,如:“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刘桢《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诗》);“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阮瑀《七哀诗》);“常恐时岁尽,魂魄忽高飞”(阮瑀《诗》)。

2、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曹操《短歌行》;曹植《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灿以繁。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

3、努力突破天命限制,追求更高人生价值。如曹操《龟虽寿》等诗。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

三、创作个性的高扬。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诗歌创作时,不肯效法同辈或前贤,而是努力展现独特风貌。

(一)风格上,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王粲刘桢:“仲宣躁竞,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刘勰《文心雕龙·体性》);

(二)诗体运用上,曹操四言诗独擅一时;曹丕《燕歌行》2首为七言之祖;曹植、王粲、刘桢、蔡琰则以五言诗名世。

(三)诗歌语言上,操、瑀、琳朴质,丕、粲等秀美;植文采风骨兼备。

四、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思”(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具浓郁的悲剧色彩:操诗“悲凉”(钟嵘《诗品》),植诗“颇有忧生之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平原侯植诗序》),粲诗“发愀怆之词”(钟嵘《诗品》),桢诗“感慨深至”(方东树《昭昧詹言》)。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一、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正始诗人政治理想落潮,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抒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故籍诗“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生之嗟”(李善《文选注》),嵇康诗亦“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二)受正始玄风影响,诗歌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沧浪诗话·诗体》:“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

二、阮籍代表作《咏怀诗》82首。

(一)非一时一地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开创政治抒情组诗先河。

(二)内容:

1、充满苦闷、孤独情绪。

(1)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如:“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朝为咸池晖,濛汜受其荣。”(其十八)“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其三十二)

(2)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如:“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记。”(其三)“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其十二)“清露为凝霜,华草成蒿莱。”(其五十)“不见日夕华,翩翩飞路旁。”(其五十三)

(3)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无奈,如孤鸟、寒鸟、孤鸿、离兽等意象经常出现,特别是蟋蟀、蟪蛄,成为反复歌咏的对象。

(4)慨叹人生各种创痛,如少年忽成丑老,功名富贵难保,以女色事人不可靠。

2、其一“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可视为全部《咏怀诗》。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诗中迁逝之悲、祸福无常之感触目皆是,体现了忧愤深广的情怀。

3、悲哀、凄怆、咨嗟、辛酸、蹉跎、忧伤、愤懑、怨尤、悲悼等词语常见。

4、阮籍无法找到出路,诗中设计游仙和隐居作为精神出路。诗中常赞美巢、由、夷齐、邵平等隐士,讽刺苏秦等人因贪利禄而致杀身之祸。

5、有济世志的作品,对时局的关注和自己的怀抱。

(1)如其三十一批评曹魏政权荒淫腐朽,指出其必定灭亡的命运。

(2)有的揭露礼法之士的虚伪,如其六十七。

(3)有的诗则抒发自己的壮志,如其三十九。

(二)艺术:

1、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常借比兴、象征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李善《文选注》:“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2、诗歌精神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严羽《沧浪诗话·诗评》:“黄初以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内骨。”

三、嵇康诗,现存50馀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以四言成就较高。何焯《文选评》:“四言不为《风》、《雅》所羁,直写胸中语,此叔夜高于潘、陆也。”

(一)内容:

1、以表现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如《幽愤诗》自述平生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其四言《赠秀才入军》诗共18章,与《白马篇》相比,既有游侠儿的英武豪侠气概,又有洒脱神情。

2、如《游仙诗》、《答二郭》3首、《述志诗》2首等,多写鄙弃世俗、回归自然、高蹈隐逸之志。

(二)风格:《文心雕龙》:“嵇志清峻。”(《明诗》),“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体性》)突出嵇康诗风与其人格性情之间的关系。《诗品》评其诗为“峻切”。

四、应璩《百一诗》为代表,主旨是对曹爽的规劝。态度平和,温柔敦厚,语言质朴,以言事与说理见长,形象有所不足。

第二章 两晋诗坛

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过渡状态。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左思《咏史》诗独树一帜;郭璞《游仙诗》借游仙写坎壈之怀,文采富艳;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以王羲之、孙绰、许询为代表,“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东晋末陶渊明开创描写田园生活风气,成为魏晋古朴诗风集大成者。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一、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代表,太康诗风即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惠帝时贾谧专权,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等投其门下,为“二十四友”。

二、逞才成为创作的目标。

三、潘、陆诸人努力方向:拟古;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一)拟古。摹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成为风气。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寺》8章、《与弟清河云诗》10章,潘岳的《关中诗》16章等均为四言体,学习《诗经》,但文辞趋向华美;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多数曲调都有陆机拟作;陆机《拟古诗》12首,基本拟《古诗十九首》:内容上沿袭原题,格调上变朴素为文雅,显示出诗歌文人化倾向。

(二)追求形式技巧进步—繁缛。

1、“繁缛”正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所说:“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繁缛”本指繁密华茂,后用以比喻文采过人。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避繁琐;缛,指色彩华丽。

2、“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如陆机《拟古诗》。(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如陆机《拟古诗·猛虎行》,潘岳《悼亡诗》3首。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如陆机《赴洛道中作诗》2首除首尾外,几乎都是偶句。陆、潘诸人为加强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将辞赋句式用于诗歌,丰富了诗歌表现手法;诗中山水描写成分增加,用排偶之句描写山姿水态,为山水诗起先导作用。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一、咏史诗的渊源。

(一)以“咏史”为诗题,始于班固。班固《咏史》诗,直书史实,钟嵘评为“质木无文”(《诗品序》)。

(二)曹魏王粲、阮瑀《咏史诗》,曹植《三良诗》,张协有《咏史》诗。

(三)左思咏史诗的继承性和创新性。胡应麟:“《咏史》之名,起自孟坚,但指一事。魏杜挚《赠毋丘俭》,叠用八古人名,堆垛寡变。太冲题实因班,体亦本社,而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千云,遂为古今绝唱。”(《诗薮》)清何焯认为左思《咏史》诗是变体:“咏史者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隐括本传,不加藻饰,此正体也。太冲多自摅胸臆,乃又其变。”(《义门读书记》)。

二、左思《咏史》诗。

(一)主要内容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1、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如其二(郁郁涧底松);

2、慨叹司马相如等四位贤才的厄运(第七首):“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3、其四前写贵族豪奢生活,后写扬雄生前寂寞及死后声誉,反衬贵族之速朽。4、其六云: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赞扬荆轲等卑贱者的慷慨精神,表达对豪门的蔑视。5、第一:“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自信可为国立功,终极目标是“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第三首借赞扬段干木和鲁仲连,肯定寒士能为国排忧解难,不图封赏,歌颂他们视功名富贵如浮云的态度。6、第五首最能表现左思气概: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二)艺术性:

1、《诗品》置左思于上品:“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多引史实,故曰“典”;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曰“怨”;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曰“精切”;能起到讽谕作用,故曰“得讽谕之致”。

2、《诗品》说左诗:“出于公干”。

3、论陶渊明“又协左思风力,”“风力”与“风骨”义近。标举“左思风力”,有左思再现建安风骨之意。

4、左思《咏史》8首,开创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创成一体,垂式千秋。”(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三、刘琨。《扶风歌》是刘琨的代表作之一;被段匹磾拘时写《答卢谌》和《重赠卢谌》,是绝命诗。《晋书·刘琨传》 “托意非常,摅畅出愤”。刘琨诗感情深厚,风格雄峻,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一、“游仙”诗的渊源。

(一)“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游仙题材可上溯到战国。

(二)清朱乾《乐府正义》认为:

1、一类游仙诗出于屈原之《远游》,《远游》中“悲时俗之迫厄兮,将轻举而远游”是此类诗主旨,如曹植《五游诗》、《远游篇》、《仙人篇》、《游仙诗》,抒其愤世之情;

2、另一类起于秦代,内容当不出求仙访药、追求长生之类,如汉乐府《吟叹曲·王子乔》、《董逃行》、《长歌行》等,以求仙为主旨。

二、郭璞游仙诗今存19首,其中9首为残篇。

(一)内容:《诗品》:“辞多慷慨,乖远玄宗”,“坎壈咏怀”。

1、许多评论家将其诗与玄言诗联系,并不符合实际,原因:

(1)玄言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是一种自我保全、超世绝俗的生活方式。(2)郭璞“好经术”,立身行事接近儒家。(3)因“才高位卑,乃著《客傲》”(《晋书·郭璞传》)。所以《游仙诗》写隐居高蹈实是仕宦失意的反映,非鄙弃仕途;所抒发的不是逍遥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实际上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咱特殊方式。

2、《游仙诗》第一、二首,集中写隐逸之情。

3、最能显示“坎壈” 之怀的是第五首:

4、也有几首是写神仙世界的,但多别有怀抱,如第三含有讽刺权贵势要之意;第六首寓有警诫统治者灾祸将至之意。陈祚明:郭璞“《游仙》”之作,明属寄托之词,如以„列仙之趣‟求之,非其本旨矣”(《采菽堂古诗选》)。

(二)艺术:

1、西晋后期至东晋初,孙楚、潘尼诸人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品序》)。郭璞《游仙诗》则以文采富丽见称。王隐《晋书》说郭璞“文藻粲丽”(《世说新语·文学》);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景纯艳逸,……仙诗亦飘飘而凌云矣。”钟嵘《诗品》评郭璞“始变永嘉平淡之体”。“平淡”,即淡乎寡味,郭璞的诗与这类作品相反,无论是写隐逸还是写神仙,都是以华美的文字将隐士、神仙境界及山川风物都写得十分美好,具形象性,故刘勰说其“足冠中兴”。

2、借游仙写坎壈之怀,继承《诗》、《骚》比兴寄托传统。朱自清:“后世的比体诗可以说有四大类。咏史,游仙,艳情,咏物。”“游仙之作以仙比俗,郭璞是创始的人。”(《诗言志辨·比兴·赋比兴通释》)

第四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一、晋穆帝永和九年(353)3月3日兰亭之会。“修禊”习俗:古人于三月上旬巳日,在东流水洗濯,祓除不祥;后发展为暮春之初在水边宴饮嬉游。其时作诗规矩当是每人作四、五言诗各一首,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

二、兰亭诗或写山水游赏之乐;或由山水直抒玄理。写游赏的乐趣,中心内容是在自然

第五篇: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http://www.xiexiebang.com/

1、上古神话,主要收藏于《山海经》。《淮南子》中有后羿射日的故事。《周易》是专为巫卜所用的系统的卜筮著作,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2、《诗经》收录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305篇。由风、雅、颂组成。风有15国风,160篇;雅有大小雅,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从内容上可分成祭祀、颂赞、怨刺、农事、婚恋、征役。

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前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4、叙事散文有《左传》、《国语》、《战国策》(刘向编),《国语》包括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战国策》(纵横家代表)有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南辕北辙 等寓言;说理散文有《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等。其特点一是重民思想增强,在《孟子》里达到了高峰;二是作品主人公的身份、地位不断下移。

5、《尚书》是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包括虞、夏、商、周之书。

6、《老子》即《道德经》,《庄子》即《南华经》,分内

7、外

15、杂11篇。《孟子》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有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文艺见解。荀子有单篇的《成相》和《赋》,对汉赋影响很大。《韩非子》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寓言。

7、屈原有《离骚》、《天问》、《招魂》、《九歌》(11篇)、《九章》(9篇为《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宋玉《九辩》(悲秋)、《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对楚王问》。刘向编《楚辞》。

8、西汉散文:《吕氏春秋》有刻舟求剑、掩耳盗铃、齐人攫金等寓言。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刘安《淮南子》。董仲舒《春秋繁露》。刘向《说苑》《新序》。桓宽《盐铁论》。

9、西汉辞赋:贾谊《吊屈原赋》《服鸟赋》。枚乘《七发》标志汉赋体制确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王褒《洞箫赋》。杨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10、《史记》原名《太史公书》。130篇,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五个部分。本纪是以历朝帝王顺序的历史大事纪;世家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列传是一些有才干的建立功业的人物传记;表是排列帝王侯国间的大事;书是有关经济、军事、水利、祭祀、礼、乐方面的制度史。班固称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称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述其创作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1、东汉散文:班固《汉书》。赵晔《吴越春秋》(“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出于此)。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最早的游记文学。

12、东汉辞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归田赋》《思玄赋》。左思《三都赋》。祢衡《鹦鹉赋》。赵壹《刺世疾邪赋》。冯衍《显志赋》。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赋》。蔡邕《述行赋》。

13、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蜀都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4、《孔雀东南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见于徐陵《玉台新咏》,时间为汉末建安年间。

15、汉代五言诗:班固《咏史》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郦炎《见志诗》。辛延年《羽林郎》。赵壹《疾邪诗》。蔡邕《翠鸟诗》。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见于萧统《昭明文选》。

16、汉代七言诗:班固《竹扇赋》是七言诗。张衡《四愁诗》较为整齐的七言诗。

17、建安七子指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18、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被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19、曹植《洛神赋》。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20、孔融《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七子之冠冕”王粲《七哀诗》《登楼赋》。蔡琰《悲愤诗》。

21、正始文学代表是阮籍和嵇康。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

22、太康诗风代表是陆机和潘岳。左思《咏史》“左思风力”。

23、《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分吴声歌曲、神弦曲和西曲歌);《玉台新咏》(南朝徐陵编);《世说新语》(宋人刘义庆编)。

24、南朝民歌《西洲曲》。北朝民歌《木兰诗》。

25、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被钟嵘称为“元嘉之雄”。

26、永明体代表是沈约、谢朓。宫体诗代表是萧纲、萧绎、徐摛。

27、齐梁的三大文学集团:齐竟陵王箫子良,梁文帝箫衍、箫统,晋安王箫纲。

28、“元嘉体”之名始见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指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诗风。

29、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均属北朝文学。30、北地三才温子昇、邢邵和魏收。

31、中国古代小说的三大源头是神话、寓言和史传。

32、《世说新语》志人小说集,《幽明录》志怪小说集,作者为刘义庆。干宝《搜神记》志怪小说集。

33、刘勰《文心雕龙》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大部分。钟嵘《诗品》是最早的论诗著作。

3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洛宾王。文章四友: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胡应麟《诗薮》称杜为初盛唐五律之冠)。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和张若虚。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粗豪内江潮水连海平,海上名月共潮生”。

35、陈子昂批判六朝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文风,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概括为“风骨”和“兴寄”,被称为“疏朴近古”(《四库全书总目》)

36、王维《山居秋暝》《鹿柴》。孟浩然《归故园作》《过故人庄》《春晓》。王昌龄《从军行》、《出塞》、《闺怨》。王之涣《凉州词》《登鹳雀楼》。崔颢《黄鹤楼》。高适《燕歌行》《别董大》,杜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7、大历诗风有韦应物和大历十才子(姚合《极玄集》所载)。韩孟诗派的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元白诗派的元稹、白居易、顾况等,注重写实和通俗性。白居易有闲适诗和讽喻诗两种以及新乐府,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38、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核心是文以明道。柳宗元被视为游记之祖有“永州八记”,苏轼称柳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韩愈《原道》《原性》《原人》《师说》等。

39、“皮陆”即陆龟蒙、皮日休。陆龟蒙《笠泽丛书》。杜牧《阿房宫赋》。40、“三十六体”指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

41、唐传奇是文言小说的成熟,大都收录于宋初编的《太平广记》。沈既济《任氏传》《枕中记》、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杜光庭《虬髯客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陈鸿《长恨歌传》。

42、词即依照燕乐乐曲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歌词,根据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根据分段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南唐词主要有冯延巳和李璟、李煜父子。花间词有温庭筠和韦庄等人,后蜀赵崇祚编辑《花间集》。

43、晚唐体指贾岛、姚合,以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和九僧为代表。西昆体因《西昆酬唱集》(杨亿编辑)而得名,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最。

45、晏殊《珠玉词》。晏几道《小山词》。秦观《淮海词》。周邦彦《片玉集》。李清照《漱玉集》。陈与义《简斋集》。杨万里《诚斋集》。范成大《石湖词》。陆游《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45、宋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百科)、《太平广记》(小说)、《文苑英华》(诗文)、《册府元龟》(政史),前三者作者李昉,后者作者王钦若。

46、中国古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北堂书钞》(唐代虞世南)、《艺文类聚》(唐代欧阳询)。

47、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一祖三宗,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方回《瀛奎律髓》,后有吕本中《江西诗社宋派图》。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褒。永嘉四灵: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江湖诗派代表为刘克庄和戴复古,陈起编《江湖集》。

48、王士祯《渔洋诗话》“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指李清照和辛弃疾。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辛弃疾“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评张孝祥“淋漓痛快,笔饱墨酣”。张炎《词源》评姜夔“清空”“骚雅”、评吴文英“质实”。

49、文天祥“集杜诗”。元好问“纪乱诗”。赵翼《题元遗山集》“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严羽批评苏黄两家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50、元代戏剧分为杂剧和南戏,杂剧有末、旦、净,南戏有生、旦、净、末、丑等,唐代有传奇小说、变文俗讲。宋代讲话分小说、说经、讲史、合生。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又称话本,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唯一保存了全本的诸宫调作品。

51、元杂剧多收录于钟嗣成《录鬼簿》。郑光祖的《驺梅香》是仿照《西厢记》,《王粲登楼》是仿照王粲《登楼赋》。关汉卿《单刀会》、《西蜀梦》、《救风尘》、《窦娥冤》。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评白朴《梧桐雨》唐明皇“沉雄悲壮,为元曲冠冕”。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北曲之祖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周德清《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

52、南戏最早出现于温州,有南戏之祖高明(菜根道人)《琵琶记》。四大南戏为《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

53、讲史话本称为平话,《全相平话五种》:《三国志平话》、《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

54、元诗推崇“雅正”,四大家为虞集、杨载、范亨、揭溪斯。杨维桢的“铁崖体”,古韵、瑰奇绮丽。

55、章回小说源自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演义》是最早的。余韶鱼《列国志传》是最早的列国故事小说。

56、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卉。

57、台阁体,永乐至成化年间,杨士奇、杨荣、杨溥。

58、茶陵派,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麓堂诗话》“格调说”,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59、明朝嘉靖年间三派:前七子为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后七子为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唐宋派为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而主张取法唐宋古文。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首。

60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南词韵选》,有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范文若的博山堂三种《鸳鸯棒》《花筵赚》《梦花酣》。临川派,亦玉茗堂派,有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源自《杜丽娘慕色还魂》)《邯郸记》《紫钗记》(霍小玉黄衫客)《南柯记》、吴炳的粲花斋五种《西园记》《绿牡丹》《疗妒羹》《情邮记》《画中人》、阮大铖的石巢四种《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孟称舜 《娇红记》。汤显祖至情论《邯郸记》《南柯记》标志爱情向社会剧转变。

61、王九思《中山狼》(最早单本杂剧)。徐渭《四声猿》(出自《水经注》),《南词叙录》(最早的南曲研究著作)。朱权《太和正音谱》。高濂《玉簪记》(源于《古今女史》)、62、明代戏剧的主体是传奇。三大传奇为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范蠡西施)、王世贞《鸣凤记》。63、《西游记》施耐庵故事源于唐朝,最早雏形为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出现师徒四人。《金瓶梅》是最早的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64、冯梦龙“三言”《醒世恒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凌蒙初“二拍”。65、复社是张溥,几社是陈子龙、夏完淳。

66、岭南三家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江左三家为钱谦益、吴伟业(梅村体《圆圆曲》)、龚鼎孳。清初三家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京华三绝是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虞山诗派受钱谦益影响,以冯班(《钝吟杂录》反七子、竞陵和严羽)为代表。阳羡词派的陈维崧。浙西词派的朱彝尊(标榜南宋,推崇姜夔、张炎,纂辑《词综》)。清季四大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

67、康熙词坛上,南朱北王指朱彝尊、王士祯,南施北宋指施瑞章、宋琬。乾隆三家指袁枚、赵翼、蒋士辁。赵执信《谈龙录》“诗中有人”。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原名恶姻缘。李百川《绿野仙踪》。李汝珍《镜花缘》。《好逑传》的主人公为铁中玉、水冰心。

68、桐城派,戴名世是先驱,方苞是奠基者,刘大櫆、姚鼐。主要义法、雅正,义理、考据、辞章。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姚门四弟子为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阳湖派有恽敬、李兆洛、张惠言,后继有曾国藩的湖乡派和桐城嫡系严复、林纾,曾门四弟子为张裕钊、吴汝伦、黎庶昌、薛福成。常州词派:张惠言《词选》和周济的《词辨》。汉魏六朝派:王闿运、邓辅纶。晚唐派:樊增祥、易顺鼎。宋诗派郑珍成绩最高。同光体:沈曾植、陈三立、陈衍。陈衍《石遗室诗话》认为开元、元和、元祐为为古代古代诗歌三大鼎盛时期。69、说唱艺术,宋有陶真、鼓子戏,金元有诸宫调、词话,明有道情、宝卷,清有弹词、鼓词和子弟书。弹词由说、表、唱、弹四部分组成。

70、《三侠五义》(俞樾改为《七侠五义》)在石玉昆说唱《龙图公案》基础上发展的章回小说。俞万春《荡寇志》。文康《儿女英雄传》。小说分为侠义公案和狭邪小说,前者的开山作是《施公案》,后者描写优伶为主。清末四大遣责小说: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受《儒林外史》影响)、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玉贤和刚弼、璵姑和逸云)和曾朴的《孽海花》。顾炎武《日知录》、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王夫之《思问录》《船山遗书》。

72、南社有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创办了最早戏剧刊物《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南社四大家:陈去病、高旭、马君武、苏曼殊。春柳社(东京话剧)曾孝谷、李叔同、陆镜若、欧阳予倩。

73、鸳鸯蝴蝶派(近代小说魏秀仁《花月痕》“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徐枕亚《玉梨魂》(文言小说奠基作)、李涵秋《广陵潮》(白话小说奠基作)、苏曼殊哀情小说《断鸿零雁记》、包天笑《上海春秋》《留芳记》、周瘦鹃《此恨绵绵无绝期》。论语派:以林语堂为代表的现代文学流派,创办《论语》刊物。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

73、陈森《品花宝鉴》(京都风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吴语小说)。

74、林纾翻译《块肉余生记》(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茶花女》被曾孝谷改编为《黑奴呼天录》。75、茅盾农村三步曲《春蚕》《秋收》《残冬》,“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巴金激流三步曲《家》《春》《秋》,高尔基自传三步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但丁《神曲》三部《地狱》《炼狱》《天国》。左联五烈士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76、1956-1957年百花时期,《译文》(1959年该名《世界文学》)刊登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77、批判电影《武训传》导演为孙瑜。批判箫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原名《红楼梦辨》)、胡适《红楼梦考证》。后有周汝昌《红楼梦新证》。78、《倪焕之》是叶圣陶惟一的长篇小说。

79、巴金《灭亡》第一部自传色彩中篇小说,《还魂草》风格转变,《寒夜》主人公汪文宣、曾树生。曹禺《日出》主人公陈白露、李石清,《北京人》主人公曾文清、愫方、曾思懿与曾皓。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裕民、程仁、钱文贵。

80、左联成立于1930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于1938年3月27日在汉口成立。1949年、1953年、1960年、1979年分别召开第1234次文代会。81、1981年出版《白色花》收录七月派诗歌作品。82、邵燕祥诗歌的中心意象是“远方”。83、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白毛女》《暴风骤雨》。李准《不能走那条路》《黄河东流去》。周立波《暴风骤雨》(1948)、《铁水奔流》(1954)、《山乡巨变》(1958)。柳青《创业史》梁生宝。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吴强《红日》。梁斌《红旗谱》。曲波《林海雪原》.姚雪垠《李自成》。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欧阳山“一代风流”五卷《三家巷》1959年。郭沫若《蔡文姬》为曹操翻案。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1934)。84、1985年方法论年,刘再复《论文学主体性》,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85、伤痕文学:1977年刘心武《班主任》,1978年卢新华《伤痕》。改革文学:1979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知青文学转折点:1981年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和孔捷生《南方的岸》。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文学的“根”》。现代派小说:1985年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先锋小说:1984年马原《拉萨河的女神》。

86、张贤亮1957年因《大风歌》而被划为右派。李国文1957年因《改选》划为右派。邓友梅因《在悬崖上》成右派。冯骥才1984年《神鞭》,1986年《一百个人的十年》为“口述实录文学”。高晓声1957年因与陆文夫等人创办《探索者》而被划为右派。刘心武因1987年编辑发表马建的《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藐视西藏人)而被停职。87、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叶集》,称为九叶派或中国新诗派。

88、朦胧诗的标志:1978年《今天》创刊。1980年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从而确立了“朦胧诗”的名字。89、三崛起:谢勉《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1980)、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诗刊》1981)、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90、王安忆“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91、1952年5月《文艺报》展开“关于塑造新英雄人物问题的讨论”。

92、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1951)、蔡仪《中国新文学史讲话》(1952)、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稿》(1956)。93、巴人(王任叔)《文学论稿》(1954)第一部马克思文艺理论著作。94、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1954年发表于《文史哲》。95、陆定一1956年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96、1957年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发表于《文艺月报》。97、1957年巴金、靳以《收获》创刊。98、1958年毛泽东提出两结合,1960年周扬在第三次文代会上作《我们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予以确立。99、1961年《文汇报》发表细言(王西彦)《关于悲剧》引发悲剧问题讨论。

100、曹丕在《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庄子》“得意忘言”、“虚静”。《孟子》“与民同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浩然之气”。《楚辞》“发愤抒情说”。司马迁“发愤著书说”。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笼天地于形内,搓万物于笔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萧统“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钟嵘《诗品》“滋味”论。皎然《诗式》“取境”说。韩愈“不平则鸣”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韵外之致味外之旨”韵味说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欧阳修《六一诗话》(最早的诗话)“诗穷而后工”。梅尧臣“平谵论”。吕本中《江西诗社宋派图》“活法论”。殷璠《河岳英灵集》“兴象论”。王昌龄《诗格》“诗境论”。朱熹“文道统一论”。陆游“工夫在诗外”。陈子昂“兴寄论”。杨万里《诚斋诗话》“去词”“去意”论。黄庭坚“点石成金说”。严羽《沧浪诗话》“别才”、“别趣”、以禅喻诗的“妙悟”说、“以盛唐为法”。王若虚“自得论”、“形神论”。方回《瀛奎律髓》“格高论和情景合一论”。李贽“童心说”《童心说》、《忠义水浒传序》。王夫之“兴观群怨论”和“情景融合论”。李清照《论词》别是一家;叶燮《原诗》“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张炎《词源》“清空”说、“意趣”说。方苞“清正古雅”的“义理说”。姚鼐“义理”、“考据”、“辞章”。谢榛《四溟诗话》诗有兴、趣、意、理四格,诗有体、志、气、韵四要素;李东阳《麓堂诗话》“格调说”;

101、清代四大诗歌理论派别:袁枚《随园诗话》“性灵说”;王士祯《渔洋诗话》“神韵说”;沈德潜《古诗源》《说诗晬语》“格调说”;翁方纲《石洲诗话》“肌理说”。

102、王夫之《薑斋诗话》;姜夔《白石道人詩說》;瞿佑《归田诗话》;刘熙载《艺概》;唐代的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高棅《唐诗品汇》;张戒《岁寒堂诗话》;王灼《碧鸡漫志》;刘知几《史通》;嵇康《声无哀乐论》;胡应麟《诗薮》;陈廷焯《白雨斋诗话》;况周颐《蕙风诗话》;赵翼《瓯北诗话》;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李渔《闲情偶记》;杜佑《通典》; 103、“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对罗贯中《三国演义》的评价。“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是对洪昇《长生殿》(唐明皇)的评价。“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孔尚任《桃花扇》(李香君、侯方域)。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作”。孔子《论语·阳货》兴观群怨。《尚书·尧典》诗言志。《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沈约四声八病。沈约认为建安风骨是“以气质为体”,刘勰评三曹为“气爽才丽”。高适被殷璠《河岳英灵集》赞之为“诗多有胸臆语,兼有风骨”。李白被杜甫赞之“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被秦观赞之“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 张先被评价为“古今一大转移”(陈廷焯《白雨斋诗话》)。柳永是创作最多词调的词人,被称为“骫骨皮从俗,天下咏之”(陈师道《后山诗话》),苏轼被称为“以诗为词”(同前)。辛弃疾“以文为词”。黄庭坚“以俗为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批评《聊斋志异》“一书兼而二体”。

下载袁行霈、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精心整理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袁行霈、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精心整理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