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思维是语言训练的要求
发展思维是语言训练的要求。虽然思维训练也是其他学科承担的任务,但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有别于其 他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教学是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语言和思维又是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工具。人的思维要借助语言进行,没有语言,思想就无法 表达;只要进行思考,就有语言参与。同时语言的存在有赖于思维。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停止了,其语言也就失 去存在的理由。
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课文或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语言的统一体。一篇课 文是由字、词、句、段组织起来的。字、词、句、段、篇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要掌握这个内在的联系,既 要通过对语言结构的分析去理解,同时还要通过对逻辑关系的分析去理解,这就既进行了语言训练,又进行了 思维训练,从而把发展学生的语言与发展学生的思维紧密地结合起来。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学中的听读过程就是要求学生通 过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理解思想内容的过程,主要依靠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来实现。听和读 都是从对声音和文字的感知开始,通过词、句以达到对全部语言和整篇文章的理解。听的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 动,是通过对有声的语言的感知、理解表达的内容。学生在听话时不能把教师说的话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储存 在大脑里,还会有个别词句听不清楚,需要边听边对语言进行分析综合,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点”,理解说话 内容,这必然要求相应的思维、记忆和注意等活动的参与。
读,主要是阅读课文。课文是作者经过思维,再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阅读课 文就是“再现”作者的思维过程。它不仅涉及字、词、句、段、篇等语言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分析、综合、判 断、推理等逻辑思维问题。归纳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编写提纲的练习,明显地表现出了学生思维过程中 的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能力。
说写过程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不仅反映着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反映了思维水平。说话训练达到说得清楚、有中心、完整、连贯、有条理的要求,就应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需要 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学生说话时,教师帮助理清思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思维训练。经常进行思路训练,学生逐渐养成分析与综合、概括与抽象等思维习惯,思维就会日趋条理、严谨,口头语言也能不断提高。
作文,首先要“言之有物”。“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即要运用多种器官去认识事物,通 过思维活动进行加工,然后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作文中的立意、选材、构思等训练,既是思维训练,又是语言训练。学生作文里出现词不达意、句子不通顺、条理不清楚等错误,往往是由于思路缺乏条理性所致。如果思路有条理,再用语言表达出来,一般会合乎语法规律和逻辑规律的。所以,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必 然要有思维的积极参与,儿童思维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语文水平的提高。而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了,又会促进儿童 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能力的发展。
因此,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必 须大力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语言训练、思想教育和思维发展的高度统一。
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儿童的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呢?
一、发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儿童思维的因素
教材是发展儿童思维的主要材料,是进行语言训练的主要依据。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思维因素,可 直接用来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和发展儿童思维的 因素。注意引导学生推敲课文的语句,启发他们把握作者的思路,促使学生对文章的各种材料、各层意思进行 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例如,《科利亚的木匣》一文中,讲妈妈挖出箱子和科利亚挖不到匣子两个 自然段,在理解时可引导学生对比着进行分析。妈妈的话强调了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容易找到; 科利亚虽然也依照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抗——找不到——算术不管事。问题出在哪里?科利 亚记忆没有错误:十步;已经尽力去挖:挖得深、挖得范围大;被人挖走的可能性被排除了:大箱子在,小匣 子找不到。这里记录了科利亚思维的过程,得到的便是“这里一定有原因”的判断。科利亚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找出了问题症结。从科利亚的一段话,联系课文前面的交代,可以判断出他埋下木匣时的年龄。从中能够 看出他非常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就能受到作者在文章中所 渗透的思维训练。
语文教材中的思维因素是非常广泛的。如《跳水》中老船长的思维独特性;《司马光》《黄河象》包含着 典型的发散性思维;《林海》《凡卡》《月光曲》能启发学生想象性思维;《詹天佑》《田忌赛马》《落花生 》中的创造性思维;等等。
教材中的思考练习题,如形近字组词、词语辨析和搭配、比较句子的异同、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等,也含着较多的思维训练因素,教师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也应注意发展儿童的 思维能力,避免形式主义,防止为练习而练习。
二、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一)重视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
以形象思维为主是儿童思维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力量,对比较抽象的字、词、句、段、思想,尽可能引导学生依靠形象思维去理解。解词、造句、阅读或作文,要包含直观因素,重视形象的 感染,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发挥作用。有的课文刻画了生动感人的形象,教学时,一方面,要借助形象,唤起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要 通过有声有色的语言,感知课文中鲜明、生动的形象,以促进儿童思维、想象,激发儿童的情感。如《少年闰 土》,课文不仅描写了优美的景物、深广的情景和意境等典型环境,更主要的是在这个典型环境中刻画了闰土 这个人物的今昔形象,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少年闰土“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月下刺猹情景的描写,表现了少年闰土的勇敢、机敏和可爱。教学时要让儿童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想象课文所展示的意境,能 在头脑中构成一幅迷人的写意画,以促进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借助客观事物或教具也是发展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掌握感性材料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儿童感知力 的发展。被感知的事物越多,知觉就越完整。客观事物或教具可以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在具体形象 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有位老师在教学古诗《小池》时,将初夏时节荷塘中的泉流、树荫、小荷、蜻蜓等自然景 物用录像展示出来,同时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引导学生看着图画,听着音乐,充分发挥想象。生动形象的画 面,活泼欢快的旋律,把学生的感情融入到平凡的景物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形象思维能力也得到 了发展。
(二)引导学生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是一个逐步转化的过程。儿童只有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性 为主导的思维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概括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才能顺利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由于儿童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儿童的言 语,尤其是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丰富儿童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经验。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多层次的分 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从概括自然段到概括逻辑段,再逐步过渡到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的训练。再如作文训练,教会学生在作文之前先根据中心列出条理清楚、简明扼要的提纲;教学写人的作文,让学生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情感等方面去认识和评价,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阅读教 学中,要借助重点词句,使学生领会其意义,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 的中心思想,让学生从事物的发展、联系、变化中,合乎逻辑地去理解语言文字。
(三)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较为有效 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逻辑分析的同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 的体会、结构的理解,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把语言、篇章结构所表现的意义,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具体 感受,做到有所感、有所知。有位教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女孩的 父亲半夜不见女儿回家,你想想会怎样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展开了积极思维,通过创造性想象,有的说:“这时他生病躺在床上,听着街上的钟已经敲了十二下,他实在忍不住了,披着破烂的棉衣,顶着刺 骨的北风,踉踉跄跄地在街上走着,喊着。他一边走,一边喊:„孩子,回来吧,爸爸不打你!‟”有的说: “夜里,小女孩的爸爸焦急地等着女儿回来,左等右等不见女儿回来,就忍着病痛到外面去找女儿。到烤鸭店,被老板推了出来。他想女儿可能想念自己死去的妈妈了,他又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墓地找去,找遍了每个角落 都没有见到孩子的影子,他失望了。第二天早晨,他才在街头找到冻死的女儿。他一边哭,一边喊:„孩子啊,爸爸对不起你!‟”有不少同学认为,应该把前面同学说的最后一句话改为:“上帝啊!这是什么世道!” 这时,教师抓住学生想象父亲说的不同的话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小女孩的冻死不是 爸爸不好,是这个社会不好造成的,所以应该说:“上帝啊!这是什么世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所见 所闻的材料,进行了大胆的合乎逻辑的创造性想象,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 新形象,学生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也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阅读教学中的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表情或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结合阅读教学进 行扩写、续写和补写等片断练习,作文训练中的假想性作文、愿望性作文等,都可以借助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
2.延迟评价学生的回答。即对学生的意见或想法不立即给予简单的正误判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行和成果的显示有足够的耐心,消除急躁情绪,以防止压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让学生 充分进行发散性思维,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坚持真理又不固执己见。鼓励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既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又不盲从,不苟同。延迟评价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更深 入的问题或者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得到正确答案的;学生回答错误时,可以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地方,分 析原因,加以纠正。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鼓励并支持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行为和创造性意识。如学习《骄 傲的孔雀》一文,有位学生提出疑问:“美丽的孔雀都是骄傲的吗?”在儿童的心目中,孔雀是美丽、善良的 象征,她们并不都是骄傲的。这种求异思维,反映了学生的探索学习精神。教师要避免在任何条件下用自己的 思维方式、教材内容或教师教学用书中预定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三、鼓励儿童勤于思考,大胆质疑
(一)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适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如教学低年级《小猫种鱼》一文,“农民把玉米种在地里。到 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小猫看见了,把小鱼种在地里。它想,到了秋天,一定会收到很多小鱼。”课文的 结尾给学生留下了无限思考想象的余地。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后,教师可以问问学生小猫种鱼能收到吗,为什么 ?鼓励学生动脑想,动嘴说。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提高了理 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师针对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有的课文或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认为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了,阅读时常常一带而过。而这些又往往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所在,或者是理解时容易发 生错误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故意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有时,学生常常对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思考,鼓励他们发表不同 的看法;有时,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或思维处于压抑状态而不愿思考,教师应及时加以点拨,调动他们探索问题 的积极性。如有位老师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写的是双龙洞,为什么开头要 用两大段文字来写山上的景色呢?学生自己理解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教学时,这位 老师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先让学生想想写山上景色的两段文字每句写的是什么,哪些地方写得好,怎么好,然后引导学生仔细地逐句阅读这两段文字,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学生对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山势及整个山景有了较为具体、形象的认识之后,有的说:“油桐正开花,白的、黄的,衬着绿叶,千姿百 态,样子很美,作者把景物写活了,读了课文仿佛我们也跟着作者一起游览。”有的说:“溪流一会儿宽阔而平缓,一会儿狭窄而急促,声音忽高忽低,具体写出了溪面流速的不同,形成了溪声的变化,真像一首时时在 变换调子的优美乐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作者对山上景色的描写,是为了能更好地衬托出双龙洞 的美,从而明白了文章开头两大段文字写山上景色的原因,懂得了写游记往往先交待谁从什么地方出发,在路 上看到什么景物,然后重点写游览处所的具体事物的道理。这样教学,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活跃了学生的思 维。
(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学生学习新课文,一般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也就无法进行思 考。教学时,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是什么,已经懂得了什么,再有的放矢地把新知识与已有 的知识和经验融合起来,思考课文内容,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有的教师在教《翠鸟》一课第二自然 段第二句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与„注视‟意思相近的词有哪些?课文中为什么用„注视‟而 不用其它的词?”学生提出了“盯”“凝视”等学过的近义词。经过分析比较认识到:“注视”的对象是水面,目的是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盯”的范围小,看不到水面;“凝视”强调看的精神集中,并不想发现 什么。学生将新学的词和头脑中储存的词汇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过程。这样,不仅儿童的思维 得到锻炼,还大大加强了对语言的识别、运用能力。
联系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应该把儿童的感知与课文的内容相结合。例如,《海上日出》描写了 在不同天气情况下海上太阳升起的不同景象。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平常看到的日出是什么样的,与作 者眼里的日出有什么不同,在对比中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怎样描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联 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以及同一方面的不同特点,从而认识到同一种现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环境去看,会得到不同的认识。
四、重视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是学生思维过程最基本的方法。学习字词句篇,进行听 说读写训练,必须训练学生掌握这些思维方法。
分析综合。分析是在思想中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分出它的特征和方面;整体是在思想中把事物的各个 部分或它的特征和方面联合起来。分析——综合过程贯穿在语文教学全过程。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过 程通常是采用先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分析方法。即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领会,再一部分一部 分地阅读并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在熟悉每一部分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去,形成完整的认识。教学中要 有意识地进行分析——综合训练,教会学生从整体出发,把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了解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理解所学内容。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可以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弄清楚 课文写的是什么,再深入理解课文,明确是怎样写的,并且把作者为什么要写渗透到部分中去。课文第二大段(2—5自然段)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的,各自然段写法上都具有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共性,这样 可以精讲第二自然段,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学习以下写夏秋冬景色的部分。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默读,归纳出这段主要写什么(小兴安岭春天的美景)。弄清有几句话,分 别写了哪些景物(树木、积雪、小溪、河水和木排)。接着让学生理解写作顺序的内在联系,是怎样抓住事物 特点的(积雪融化了才有小溪,小鹿才能在流水淙淙的溪边喝水,欣赏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小溪汇成河流才 能运木排。这是从林内到林外,按事物的发展变化的顺序写的。每个事物又分别抓住树木抽出新枝长出嫩叶,冰雪融化,小鹿散步、俯身喝水、欣赏影子,木排声势浩大往前进等特点来写的)。再搞清作者想告诉我们什 么(小兴安岭的春天十分美丽),最后鉴赏妙词佳句,通过朗读体味作者感情。
学完这段内容,让学生按学习上述自然段的方法学习以下三个自然段,老师检查自学情况,择要讲解点拨。然后,回到整体,要学生在比较中抓住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美的特点(同是树木,从春天枝新叶嫩,到夏天枝 繁叶茂,从秋天落叶飘零,到冬天雪压枝头,各具特色;同是动物,从春天小鹿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到冬天 黑熊躲进树洞,不耐烦地舔着脚掌盼春天,别有情趣),从整体上进一步体会小兴安岭不仅景美,而且也是宝 库,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抽象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中把对象的某些本质特征抽取出来,抛弃其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概括是在思维 中根据抽象出来的本质特征加以归类,把对象联系起来的过程。儿童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活动的锻炼,他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内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水平也不断提高。引导儿童在分析、综合、比较、归类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是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如,词语学习,可以用比 较同义词、反义词,按词义或词的属性方法归类;学习句子,可以用缩句、扩句、改变句式等方法领会句义或 体会如何表达得更具体生动。对某些意思相近的词语分辨不清,通过相互间的比较容易形成正确的认识。例如,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伯父鲁迅“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中的“爱戴”一 词,先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带“爱”的词归为一类,如“爱好”“爱护”“爱惜”“亲爱”“友爱”“热爱 ”“敬爱”等,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理解课文中为什么没用别的词,而只用“爱戴”?使学生明白“爱戴” 不仅表达敬爱,还有拥护的意思。
逻辑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掌握比较完善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儿童智 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小学生的推理能力是随着儿童掌握比较复杂的知识经验和语法结构而逐渐发展 起来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新知识的掌握需要学生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而学生的推 理往往又不合逻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指出学生推理中的错误,并把正确的推理方法教给他们,从而使 学生逐步掌握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如学一段课文带几段课文,讲读课文带阅读课文,同类课文篇与篇之间的 迁移,运用读写例话中的读写方法来阅读、练习作文。要努力沟通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懂得运用 已有知识去判断、推理,掌握新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学习的目的。
一、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思维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新教材设计精美,图文并茂。为 了让儿童读懂故事,理解课文,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并通过训练鼓励儿童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可充分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或运用儿歌、谜语、游戏、课本剧等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在阅读中思维的 积极性。
如教师在教第一册中《秋天到了》这篇看图学文时,用录像放映美丽的秋景图。用幻灯打映课文中的插图,从图入手,教给儿童进行有序观察的方法:先看天空,后看地上;先看近处,再看远处。接着要求儿童边观 察边思考,寻找表现秋天景物特点的画面,并让其说出来。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本课6个生字及新词,理解 “秋天到了”的特征,用录音示范教读课文。课中做“秋天到了”的游戏,巩固练习时让儿童想象还有哪些现 象说明秋天到了,并让孩子们通过想象自画秋景图。最后编出儿歌:“我们爱秋天,秋景实在美。秋季多迷人,祖国最雄伟!”儿童边唱边拍手,这堂课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顺利结束。教学中图文密切结合,看、听、读、说、画多种感官参与,学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诱发。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儿童思维的自觉性。
儿童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 深入,又在验证答案和应用知识中不断发展。因此,在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中,要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读的同时质疑问难,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会解答问题,激发 他们思维的自觉性。
如教第一册中《小小的船》,为了强化文中句子的训练,让儿童结合插图,自觉、主动地化解难点,教师 设计了如下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
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一句讲的是“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为什么说月儿像小船呢?(诗的第一句是理解的难点,要结合插图帮助学生弄清月亮和小船的关系,让学生看月亮图想小船的样子,弄清 月牙儿和小船都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它们的形状很相像。)
2.小女孩怎么能坐到月亮上去呢?(结合插图帮助学生弄清小女孩和月亮的关系:因为夜空太美了,小 女孩已经把辽阔的蓝天当作大海,将弯月比作船了,所以才很自然地想象自己坐到船似的月牙儿上去了。)
3.小女孩在月儿上为什么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呢?(要帮助学生弄清这是一个晴朗的夜空才能出 现的景色。同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叠词“闪闪”、“蓝蓝”。这两个词,是描绘美丽夜空的情景的:“蓝 蓝”一词,不仅描绘了夜空的颜色,而且给人以广阔而寂静的美感;“闪闪”,又给人以动态的美。从中使学 生领略到夜空不仅美,而且充满情趣。
以上提问,让儿童怀着对星空好奇的心理,自觉地进行思维,主动作答,加上教师的恰当点拨、分析,最 终使学生理解全诗意义。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有个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这个小女孩是怎样 飞上天坐到月亮上去的呢?”教师对学生的大胆提问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告诉学生:由于夜空太美了,月 儿很像小船,小女孩是想象自己上了天坐到月亮上去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联想,可以让对儿歌诗意已理解的 学生帮助作答。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消除教师代替学生思维的弊病。
三、分析课文重点词句,培养儿童思维的准确性。
儿童知识少、阅历浅,认识事物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准确地抓住特征。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童心 理特征,抓课文重点词句,抓对插图的有序观察及图意口述,充分发挥他们的智能,逐渐培养他们思维的准确 性。
如教第一册中看图学文《小山羊》,教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抓住“小鸡——虫子,小狗——骨头,小猫 ——鱼,小牛、小山羊——青草”等重点词的板书,让学生懂得这几种小动物各喜欢吃什么。抓课文中的文明 礼貌用语——“请、谢谢、您”,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教育。用比较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①小鸡请小山羊吃虫子。
②小鸡给小山羊吃虫子。
哪句写得好?为什么?让学生在对句子的比较中做到准确用词,准确思维。
四、启发学生联想、想象,锻炼儿童思维的深刻性。
《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思维的品质有: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与概括性;灵活 性与敏捷性。”低年级新教材中大部分是儿歌和短小精悍的文章。这适合儿童学习,发展语言。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来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之思维受到锻炼,逐渐具备思维的品质。
如第一册新教材《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韵文 体裁描写了雪地里的一群“小画家”画画的事。课文语言生动活泼,简单含蓄,但学生却难于理解小动物在雪 地里踩出的脚印就是它们画的画。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看图联想、想象:“什么叫小画家?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 ?它们都画了什么?青蛙为什么没有参加?”通过联想、想象,学生弄清了如下三个关系:
1.下雪和雪地的关系。学生联想到下雪地上才有积雪。
2.小画家和雪地的关系。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想象:“在雪地里小画家是怎样展现它们的才能的?如果没 有雪,小动物不用颜料,不用笔还能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呢?”通过想象冬天的积雪,再比较现实生活中小 朋友画画用的颜料和笔,结合朗读训练,学生就会理解:只有在雪地里,这群小画家才能施展自己的绘画天才。雪地是小画家们做画的必要条件。
3.小画家爪(蹄)与画的形状的关系。要弄懂这层关系,可以通过观察实物(竹叶、枫叶、梅花、月牙 的图形)进行类比联想,这些小动物在雪地里走过,留下的脚印与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很相似。为挖掘课 文深意,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小动物们在雪地里走,为什么画的画不一样?青蛙为什么不参加?让 学生发散思维,得出结论:因为小动物爪(蹄)形不同,雪地上踩出的画也就不同了;青蛙与小鸡、小狗、小 鸭、小马的生活习性不同,是冬眠动物,所以没有参加绘画。最后可让学生想象讨论:你还知道那些动物的爪(蹄)是什么样的?它们可以在雪地里画出什么样的画来?这样教学,指导学生想象、联想,使儿童的认识深 刻了,思维深化了。
五、设计创新、求异练习,开拓儿童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包括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它的特点主要是求异性、独特性。在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中,应注 意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对问题敢于提出独立的见解,使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要做 到这一点,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必须安排创新的练习,巧妙进行一些议论、争议,充分发扬民主,让儿童认真讨 论、各抒己见。
如教第二册第21课《跳伞》以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把课题“跳伞”改为“伞”可不可以?让学 生独立思考,说出独立见解。经过短时间的酝酿,学生发言了:有的说改“伞”是可以的;有的说不可以,只 说“伞”谁知是什么伞呢?是雨伞还是降落伞?还有的说这一课主要写跳伞经过,“跳”是重点,“跳”字不 能丢。这样就发生了争论。老师肯定了后者的见解后进一步问:用“跳伞”作标题好在哪里?于是争论又出现 了热潮。最后大家统一意见:课文采用“跳伞”作标题好,能表现姐姐胆子大,敢从蓝天跳伞下来的勇敢精神。这种讨论使主题思想在求异思维练习中得到概括。
思维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要从低年级起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给 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要精心设计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收敛思维。功能:求同)和发散思维(又叫求异 思维、分散思维。功能:求异)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创造性思维。
第二篇:语言思维训练
一.借物泄情法
赏读:
《生气》片断:“连草木也来欺辱我!”我生气地拉住树枝,用力把它折断,丢在地上用脚猛踩,以此出气。但其它许许多多柳枝仍在微风中摇荡,似乎在嘲弄我,我怒气上升,像怒狮一样扑进去向柳树干狠击一掌。
《伤心》片断:眼前,是迷芒的一片,雨丝飘在我的头上、脸上,也打在我的心上,那样冷,那样沉,那样痛。我好想大哭一场,可心却不让我这样,只是在雨中默默流泪,流着心中的泪。无声无息,只有雨丝知道,我的心在发颤,在哭泣„„
点妙:
此两段话把人的心情淋漓尽致地刻划出来了,你读着似乎也被她的情感所牵动,真达到了入木三分。是什么写法使作者写得如此精妙呢?是作者借用了此时此景中的物体来表达自己心情的。《生气》这段话借树枝来发泄自己的心头愤怒。《伤心》这段话借雨对人的感觉,写出了伤心的心情,情感流露地天衣无缝。写出人的情态最易打动人,让读者随文而动情,被文所吸引,这是文章的魅力,故而我称之美文。
试写:
借物泄情法可写人在遇到事时的心情表达,情有喜怒哀乐等多种,均可用此法表达,注意利用的物要此时此地随处可见的物。此法也可拓展写动物或植物或自然界所有物体的情感表达(在拟人化时运用)。请自选一事运用此法把心情写出来。
仿写:
《考试后的愤怒》 四年级罗泽斌
“真是倒霉的一天。”我说道。看了一眼考砸的试卷,我越想越愤怒。我回到家后,发现橡皮在考试时忘带了,我拿起橡皮,用劲全身力气向窗户砸去,橡皮不但安然无恙,反而弹回来的橡皮在我的头上狠狠砸了一下,我的头好痛呀,我说“我就不信我治不了你。”我拿起一把剪刀,向橡皮剪过去,橡皮被我剪成了好几块,这样才让我的心情稍稍感到心平气和一点。
可是,课本又好像在说:“你果真是一个超极大笨蛋,就连最简单的考试都应付不了。”这话就像是火上浇油,我一脚把它踢到天上,让它落下来后狠狠地踩在地上,书好像并不怕我,我顿时火冒三丈,我说:“不给你点颜色看看是不行的了。”我拿起锋利的小刀,在本子上划上几刀,本子还是坚强不屈,我把书一页一页地撕下来,眨眼间,这本书就破烂不堪了,像是一场大暴雨把熊熊燃烧的大火给浇灭了一样,我的心情才渐渐的平静下来。
点评:小作者借用橡皮、课本来发泄自己考试考砸了以后的郁闷自怒,把心情表达得栩栩如生。
四.排比比喻法
赏读:
《山》的片断:我抬头仰望,一座陡峭的石山直刺云霄。山上怪石嶙峋,有的犹如展翅翱翔的秃鹫,有的仿佛是一只怒吼咆哮的雄狮,有的则像温顺可爱的山鹿,还有的却好似风驰电掣的野马。
点妙:
这段话主要写的是山上怪石,写怪石的形状,作者采用在排比中镶衬着比喻, 在比喻中见到了山的各种姿态。使得这段话既形象又有节奏、气势。试写:
此法常用于状物,写形态各异的物体或动态。
思路1:你看见的音乐喷泉,姿态各异。
思路2校园里各种形状的假山或树形。
思路3:也可试写自己遇事产生多变的心情。
仿写:
四年级施烨梅
这歌声真动听优美,真像溪流从山涧飞泻下来,忽快忽慢;犹如百灵鸟在晨曦婉转啼鸣;仿佛敲打古代编钟一样的清脆,让我听得入了迷!
点评:小作者更是别具一格,写听歌的感觉也运用了排比比喻法,真把歌声写美了。
五年级徐蓉
学校里有很多“怪” 树:爬地柏不是向上生长,而是象螃蟹一样横着爬行,从楼上往下看,像一架架整装待发的战斗机整齐排列,又像一只只雄鹰在地上觅食;盘槐更是奇特,不但不往上长,而且往下长,枝条快要钻入泥土了,远远看去,象一把把巨大的绿伞撑在校园草坪上,又象一只只大蘑菇在等人采摘;黄杨树被老校工修剪得千姿百态,有的象一串串糖葫芦,有的象盘曲而上的缠柱龙。
点评:小作者把三种不同的树形成了一组排比句,又在每一句中运用了连喻,使得句子整齐又形象。
五.三步写细法
赏读:
《老鹰捉小鸡游戏》片断:“老鹰”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一会儿又连绕几圈,寻找机会捕捉“猎物”。突然,“老鹰”猛一转身,扑向“小鸡”。“鸡妈妈”连忙张开双臂,保护自己的“孩子”。跟在“鸡妈妈”背后的“小鸡”有些疲惫不堪了。“老鹰”就摆好架式,吸了一口气,猛一转身,扑了过去。“鸡妈妈”马上一拐弯,张开双臂拦截。“老鹰”真狡猾,突然一哈腰,“哧溜”一下从“鸡妈妈”的“翅膀”下钻了过去,恶狠狠地抓住了一只掉队的“小
鸡”,张开大嘴就要“吃”掉它。
《丢手帕》片断:接着,由张远同学继续丢手帕。只见她故作姿态地在一个同学身后做了一个“丢”的动作,然后他把手帕巧妙地放在了杨城同学的身后。没想到杨城同学早有提防,他抓起手帕,腾地站了起来,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追去。他俩一前一后,向前迅跑,张远同学越跑越快,杨城同学越追越近,同学们都起劲地为他俩加油。当张远刚要往下蹲的一瞬间,杨城抢先一步,一把拉
住了张远,这一下张远只好认输了。同学们“罚”张远表演个小节目,他扮了个鬼脸,滑稽地学了一声猫叫,引起同学们一阵畅怀的大笑。
点妙:
《老鹰捉小鸡游戏》片断中以老鹰三次用不同方式抓小鸡形成三步曲,然后鸡妈妈的保护及小鸡的动态随之产生,老鹰、鸡妈妈、小鸡,三者之间的动作交替着写,步步推向高潮。
《丢手帕》片断中由丢,追,罚三个层面把丢手帕游戏写具体的。
试写:
运用三步写细法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写法,在古曲文学中随处可见,现代语文教科书中也有许多,当然有情节三步,心理三步,环境三步等,我这里仅指细节三步。只要你留心观察,仔细分析出三步来,一定能把细节写细,写好细节就是把作文写具体,会写具体了,作文就不怕了。你随意一个动作去分三步,保证你写细了。
美文:
《发言》五年级徐蓉
“下面,有请五(3)班的代表发言。”说完,所有人鼓起了掌。我拿着发言稿走上讲台,接过话筒,开始发言了。在敬礼后的几秒钟,我的脸到耳根都有一种被燃烧的感觉,低下头,从头到脚,都可以看出我的一种心情——“紧张”。而我在默默告慰自己:别紧张!这是一个考验自信的机会,要好好把握,别人的看法并不重要,只要战胜自己就是最好的。加油!我咬了一下嘴唇,读了起来。啊!读错了,怎么办?别的同学会不会觉得我很傻!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接着读了起来,这是,我的脸不由得比刚才更红了,脸上的发着热,就像夏天的中午闷在房间里一样,腿似乎也吓了一跳,打了个寒颤,抖了几下。
点评:小作者写了发言时紧张的心理状态,分三步来写:上讲台紧张--告慰自己--怕读错神情,刻划心理状态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可用此法却很轻松地就攻克了。
《喝茶》四年级 施烨梅爷爷小心翼翼地端起茶杯,放在鼻前轻轻地闻了闻,微微闭上眼睛,感受着这一股淡淡的清香味,然后用嘴轻轻地吹开碧绿的“小船”,笼起嘴唇想去喝,可蒸汽蒙上了镜片,可能茶也太烫了。爷爷只得放下杯子在一旁凉凉。微风拂过,只带走了一阵阵热气!过了一会,爷爷又拿起杯子,悠然地吹了几下,扎扎了几声,品味起茶味来!
点评:小作者把端杯喝茶这一简单的事,采用三步写细法,写得细腻入味!
六.借人喻物法
赏读:
《春景》片断: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人间,故乡的山,故乡的水,一切被春姑娘打扮得那么美丽。群山变绿了,争先恐后换上新装;柳树发芽了,柔
软的枝条在微风中摇拽;粉红色的桃花开遍枝头,远看就像一片霞。山坡上,在绿绒绒的小草衬托下,各种鲜花争奇斗艳,散发出沁人的芬芳。
点妙:
春,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姑娘,是女人一生最漂亮时期,借人比喻春的美,很形象,有灵气。用春姑娘去打扮大自然,全文拟人化了。
试写:
全文采用拟人化手法写比文章中出现一二句拟人句不同。它既有描写的动态美,又有一股童话味,我称之童话式散文。若用此法写景,必然把景写得既美又有灵气。景,随处可见,你不妨摘取一鳞半爪,去试写一下。
仿写:
《喇叭花》四年级施烨梅
清晨!我瞧见喇叭花还在墙上睡懒觉。真懒阿,太阳都晒着屁股还不起床?过了一点点地时间,太阳跑到喇叭花前面,用光线用力射向喇叭花。这“懒虫”一碰到阳光打屁股,就用力向上爬。过了一会儿,阳光云被遮住了,喇叭花又睡觉了。阳光跳出云朵,它又开始勤劳了。真搞不懂,难道这“懒虫”中了邪了,灵魂好像被控制了,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了!
点评:借人的懒说喇叭花的懒,文句优美极了。同时把太阳也拟人化了。《寒风》四年级罗泽斌
寒风这家伙撅着嘴巴一吹,小草们都被吹得倒下去了,没有了往日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都投进了土壤妈妈的怀抱里;大树的叶子全从树上跳吹落下来,片叶不留,只留下一根巨大的树杆,光秃秃的,不再像以前的大树,精神抖擞,威风无比;住在树洞里的小松鼠吱吱吱地呻吟着,冻得直发抖,不敢出来,开始了它们漫长的窝居时期;许多的小虫子被寒风冻死了,只留下一些虫茧幸存了下来,挂在树枝上,摇曳着,像一只只风铃,可寒风这家伙装聋作哑,装作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吹。
点评:把寒风,小草,叶子,松鼠,虫茧都当作人来写,平淡的一景写得充满人性的灵气。
二.拟人排比法
赏读:
《溪水》片断: 溪水远远地从山谷中奔来,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时而直脱脱的驰骋,汩汩潺潺;时而舔着崖壁静静地淌,羞羞涩涩;时而又急忙冲出一个漩涡,飞转几圈,然后向前伸出,显得那么大大方方。(拟人加排比,叠词,活了溪水)
点妙:
该段话由远到近的形状写得既动态又优美。作者采用了两种手法合拼而写。拟人手法,你看运用了〝奔来〞、〝舔着〞、〝羞羞涩涩〞、〝大大方方〞等,把溪水给写活了。排比手法,三个〝时而〞,写出了溪水的动态多变。所以运用两种修辞手法状物比运用单一修辞手法要美得多。
试写:
此法适用于写变化着物体。如写风云雨雪的多变,或阳光,树叶,海浪,霓虹灯等,抓住有几种变化的特点形成排比,再采用人的动作神态语去写特点,则必成美文,不妨你先试试。
思路1.除夕夜空的烟火多姿多彩。(写景)(写烟花之声烟花之色烟花之形)
思路2.断线的风筝。(动态)
思路3.采蜜的蜜蜂。(动态恋态)
思路4.翩翩的彩蝶。(外形恋花的动态)
仿写:
《爬山》五年级徐蓉一会儿的功夫,我就来到公园去爬山。来到山脚下,我抬头仰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形态万千。有时仿佛一位巨人,跟我比,我简直是一只小小蚂蚁,一踩就踩扁了。有时像怒吼发威的雄狮,一吼,整个世界都快要地震了。有时犹如一位和蔼可亲的母亲,在身边细心抚养着我们。我边走边看四周的风景。咦!这些花好奇怪。有的像小孩子从四面八方赶来,聚在一起,好像在讨论重要的事。有的傲然挺立,像一位严肃的家长在教育这些孩子。有时仿佛像天空中的繁星一样,一眨一闪,数也数不清。
点评:小作者的这一片断运用了两组拟人排比法,写山势的多变和山花的形态和感觉。
《除夕烟花》四年级孙宇泽
只听见“瞿”的一声,一朵“花儿”在的夜空中绽开了笑脸,仿佛在向我们拜年;又来一声“吱”的声音,一朵礼花在空中敞开了胸怀,变成了无数颗流星,忽慢忽快,忽亮忽暗;当我们还沉迷于那朵礼花时,“轰”的一声,另外一朵礼花也跳上了这个美丽的夜空,分散成了许多个小礼花,在空中发出一阵“霹雳啪啦”的声音。那朵礼花迟迟没有离开,有些礼花在空中转圈、晃晃悠悠,有些礼花极速往下落、彷佛要投入我的怀抱,还有些礼花摇摇晃晃、好像正在荡秋千。这真是一幅万紫千红的景象啊!
点评:小作者以声响的变化来组合排比,“瞿”,“ 吱”,“ 轰”,在排比中还注入了拟人,“绽开了笑脸”,“ 敞开了胸怀”,“ 迟迟没有离开”,“ 投入我的怀抱”。由此写得栩栩如生。
三.烘托法
赏读:
《跳绳》片断:一声哨响,只见小红手里的跳绳像彩环一样飞舞起来,鲜红的红领巾在胸前飘动,两条小辫子在她肩间来回摆动。她轻轻地一抬腿,绳子就从脚下一闪而过,她跳得飞快,那姿态如雄鹰展翅,轻如燕飞。
《狂风》片断: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刚回到家时,只见天空一股翻腾的云浪彷佛一条黑色的长龙,从西南方滚滚而来,顷刻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粗壮的大树竟被连根拔起。高压电线在空中剧烈地晃动,发出尖利的叫声。紧接着,电线杆断了。“轰、轰”,一座座房屋倒塌了。
点妙:
所谓烘托法就是用彼物来写此物,用彼物烘托此物。《跳绳》片断中写红领巾和小辫子的动态来写跳绳的飞快。《狂风》片断中用大树拔起,电线晃动,房屋倒塌来写狂风之猛烈。
试写:
烘托法在写文章中经常运用,不管是写人记事状物写活动,是写文章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手法。
思路1:写老师的严肃,不写老师如何如何,而写学生的动作眼神等的转变,以学生的转变来写老师的严肃。
思路2:写香味,不写如何如何香,而写猫、狗、苍蝇等动物闻香而动的姿态。
思路3:写蜜蜂、蝴蝶的动态或神态来写春天的百花争艳。
仿写:
《夏天》五年级徐蓉
汗水滴滴嗒嗒地流淌下来,转眼间就消失在我眼前,真像顽皮的小娃娃!想在石头上休息一会儿,可是石头烫的快冒“火”了。地上的蚂蚁一动也不动,好像被烧熟似的。瞧瞧土地上的花草,完全干枯死了。旁边的大树上的树叶,明显变成一条线,树下的老年人,拿着扇子疯狂地扇动着。
点评:作者写夏天的热,不写太阳如何烫,天气如何闷热,而写汗水的短时消失,蚂蚁、花草、树叶等被热的动态。
《夏天》四年级施烨梅
夏天,骄阳照在土地上,人们躲进屋子里,小动物也不敢走出家门。知了立在树枝上,靠着那一点点的阴影来乘凉,树叶也被这样的天气弄得没有了力气,纷纷垂下了头,在水中的鱼儿也不想游泳了,靠在两边的水草下,以此解暑。夏天,也变得那么静寂。
点评:都写夏天的热,但所选用的物体不同,同样写出了热得难受。
第三篇:思维训练
让情感和智慧的火花竞相绽放
„那年高考作文题是《毁树容易种树难》,傅云龙在论述了“毁树容易”和“种树难”之后,又简要论述了“毁树未必容易”和“种树未必难”,这在当时确属难能可贵,他的作文被判为满分。田老介绍,他的作文无非是运用了辩证思维。我听了深受鼓舞,(我还曾经)立刻写信给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彭漪涟教授请教(辩证逻辑),彭教授与我素不相识,却很快回信,鼓励有加,并以自己的著作《辩证逻辑概要》、《哲学大辞典》相赠。
前辈的指点令我感奋,前辈的智慧在我脑中融会贯通,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各种类型的议论文,其写作过程,大体可以归结为提炼论点,将论点分解为分论点,论证论点,修改等几个基本环节。这些环节,其实都离不开各种思维方法的运用。而学生议论文写作中一些常见的毛病,如不善于提炼论点,不善于展开说理论证,拿到题目后感到无话可说或者议论起来套话连篇,容易模式化,绝对化等,症结还是在于不能掌握、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我们认为,可以而且应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于是,对于高一论说文写作教学,形成了初步的方案:首先,在传授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单项思维训练,让学生掌握各种常用的思维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将各种思维方法运用于议论文写作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提炼论点、展开论点.如何使论点准确、鲜明、深刻、新颖,如何对论据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取舍、阐释、论证、评价等)。抓住了这条训练的主线,就抓住了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主要矛盾,就能够形成训练的序列,从而解决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议论文写作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
方案已定,成竹在胸,我心里似乎时刻涌动着创作的冲动,时刻都在急切地期盼着开学、上课,把我的设想付诸实施,与同学们分享。终于开学了,我想以一堂课作为整个思维系列训练课的开场白、总动员,让学生对训练的总体设想有个大致的了解,激发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按照阅读课堂教学 “预习——讨论——归纳——迁移”的基本模式,我课前布置学生以“谈成材”为题,写一篇作文,作为预习。作文收上来,大多是两个论点:或者说“逆境可以成材”或者说“顺境可以成材”,少数同学说“顺境逆境都可以成材,关键看自己”。论证自然也无法深入。
于是我问同学:为什么我们只想到“逆境可以成材”或者“顺境可以成材”呢?因为平时我们经常听到、谈到的就是这些观点,但是耳熟能详的观点决不是富有新意的观点,也未必是我们能够充分展开论证的观点。富有新意的、能够充分展开论证的观点,一般是经过了自己的分析、思考,最后综合概括出来的观点。“谈成材”这个话题并没有限定我们非得谈论“在什么环境下才能成材”,我们为什么作茧自缚,思路为什么不能放开一点呢?一来是我们习惯于偷懒,习惯于借用现成的观点;二来我们不了解从哪些方面展开分析思考。我们今天就教同学们几“招”。说白了,这几招没有什么深文大意:无非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能无意识地采用的一些分析、思考的方法。比如,到了新的班级,我们多少总得想想:这个班级的特点如何?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条件是什么?这些特点会引发、产生哪些结果、影响?这个班级和我们原来的班级有哪些不同点相同点?等等。这
就分别是在作特性分析,因果分析,比较分析。当然,我们还会经常运用概念分析、数量分析、辩证分析等。经常地练习分析思考,我们的分析思考能力就会提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综合、概括能力也会提高,提炼论点、展开论点、论证论点自然也就形成了。那么对于“成材”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如何作上述分析呢? 学生们一下子来劲了,七嘴八舌道:可以对“成材”作特性分析,我们要“成”什么样的“材”;可以把成材和发财、和“考上大学”作比较;可以分析怎样才能够“成材”。关键时刻,我稍加点拨:这里说“怎样才能成材”,其实涉及外因、内因,同学们作文里谈的顺境、逆境其实都是外因,但是可惜的是对于“外因”,我们把它看成了囫囵的整体,其实“外因”包括很多方面,“顺境”、“逆境”也是具体的,各不相同的呀。于是话匣子打开了,外因可以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别的不说,班级环境中的某科老师,他的道德、文章、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对同学的成材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啊!这时我简单做了一个小结:学习、练习分析思考,我们在“初级阶段”的要求是做到“目无全牛”。熟能生巧,到那时候,一个概念,一个判断在我们眼中,都是“无限可分”的,这样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就会觉得“思如泉涌”。
当时同学们欢欣雀跃,我乘热打铁,又布置一道话题作文帮助学生巩固所形成的认识,题目是“说谦虚”,要求同学提炼论点、编写提纲。当场收上来,看到学生的提纲中,涉及各种分析方法。我真的想喊出声来:好聪明的孩子!同学们的提纲整理如下(第七组提纲是我加上的):
一、谦虚是一种美德。
1、谦虚就是在取得成绩时不骄傲自满;
2、谦虚就是在别人提出批评意见时虚心接受;
二、人所以能够谦虚的原因
1、人所以谦虚可能是因为教育、环境的影响;
2、人所以谦虚可能是因为认识到谦虚的好处;
3、人所以谦虚可能是因为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自己;
4、人所以谦虚可能是因为胸怀远大志向。
三、谦虚的好处——谦虚使人进步
1、谦虚让你永不自满,永远保持进取精神;
2、谦虚让你了解自己的欠缺,以便改进;
3、谦虚让你与同学同事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谦虚和骄傲的对比
1、表现的不同;
2、本质的不同;
3、结果的不同。
五、谦虚和自卑、虚伪不是一回事
(提纲与“三”大致相同。)
六、如何成为一个谦谦君子——胸怀大志方能虚怀若谷(提纲与“二”大致相同,最后指出,胸怀大志是各个原因中的重要原因。)
七、谦虚未必使人进步
1、简述“谦虚能够使人进步”;
2、指出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态度,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取得进步还需要决心、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其进步的环境,等等。
这七组提纲,分别采用了概念分析、原因分析、结果分析、对比分析、比较分析、决策分析、辩证分析。我打了个比方,同学们作分析,相当于做“白案师傅”,把各种原料切碎了;接下来可以根据特定的情境、顾客的胃口,把几种原料合在一起,当一把“红案师傅”,采用不同的烹饪方法,烧成口味各异、风格不同的美味佳肴啦!同学们哄堂大笑。
这是一堂平常的课,但是它体现了我多年的心愿和思考,也凝聚了许多前辈的智慧和他们对晚辈的期盼帮助。这堂课是成功的,但是只是开场白,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教给学生方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种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的民主氛围。当时无锡市实施的“班级集体建设研究”给了我启发:我决定在班上实行“操行等第自我评价”,班级分为几个小组,各个小组讨论制订操行等第评分标准,每个月一次民主生活,对照标准,对自己的操行等第自我评价,每个学期结束再进行总体评价,这样,“操行等第自我评价”就成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同时在班上设立“班级日记”,每天一位同学负责记录班级日记,但是其他同学可以在上面留言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为学生、老师的多方面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增强了同学的民主意识和班级的民主氛围。这个“班级日记”的内容日益丰富,从学习到生活,从班级到学校到社会,各类热门话题都成为谈论、交流、争辩的内容;“班级日记”也就成了“课外练笔”发表的园地。三年下来,同学们各自的“课外练笔”和“班级日记”放满了一箱子,重达四十余公斤,学生们全部作为礼物送给了我,成为我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88年,项飞同学以原因分析、结果分析为主体,撰写《危机,存在于中国农村的土地——给农业部长的一封信》获得89年华东六省一市作文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博得广泛赞誉;我们班同学在各类作文刊物中发表的文章五十余篇;高考中本科到线率比同等条件班级高出31%。1989年7月30日,同学们“挤挤一堂”,挥汗如雨,聚集在我二十平米的小屋里,直至半夜三更,不时提到的就是我们的思维训练、班级日记;直到现在,学生每年看望我时,还会提到我们班的思维训练和班级日记。
1989年,学生毕业后两个月,我把思维训练的总结报告寄给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朱智贤教授,朱教授卧病在床,请他的学生林崇德教授给我回信,总结以《给学生以解剖刀》为题,在《心理发展与教育》发表;1991年,经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副会长顾黄初教授推介,《高中论说文写作和思维训练》在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写作学会裴显生教授撰写书评,在《光明日报》发表;《中国教育报》1994年7月以半版篇幅、以《教海扬帆一轻舟》为题,报道我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和审美教育的经验;多年来,我在江苏教育电视台为高三学生开讲座,在江苏教育学院为全省骨干教师开讲座,在扬州大学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讲座,1999年以后连续五年,我在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为香港中文大学学生开设讲座-----我都会想起我上过的那堂思维训练的起始课。因为那堂课我包含了前辈们对我的期望和帮助,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情感和智慧,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智慧。三年来,我们教学相长,情感和智慧的火花竞相绽放,那是我“实现自我”的起始。我跟年轻的同行、朋友们也经常讲起那堂课: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未必有当老师的极好的天赋,但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仍然可以成为有成就、有特色的语文老师。
第四篇:语言训练及思维训练333(郭彦成)
[作文训练]语言创新及思维的拓展
一.创意
(一)什么叫“333式”?
“333式”是进行语言创新训练的一种构想。其具体含义是:
第一个“3”,任选课本中的三篇文章题目。(也可以是三件事、三种景物或三个人物等)第二个“3”,根据以上三个题目,自设三个比较点,例如作者、重要句子、艺术特点等。第三个“3”,根据三个比较点,围绕一个中心,各写一段文字,共三段。
(二)示例第一步: 课题陈情表赤壁赋滕王阁序 1作者 李密苏轼王勃 2朝代晋宋唐 3文体 奏章赋序
4.主旨 忠孝抉择人生知己难遇 5.语言悲恻动人 骈散结合骈俪藻饰 6.人文情感(孝)态度愿望
第二步:重要语句
陈情表赤壁赋滕王阁序
臣无祖母惟江上之清风杨意不逢无以至今日 与山间之明月 抚凌云而自惜 祖母无臣„„钟期既遇
无以终余年而吾与子之共适 奏流水以何惭
第三步:创新实践
根据以上内容,围绕一个中心,练习语言表达。
第四步:示例
1、李密陈情,悲恻动人 苏轼作赋,慨叹人生 王勃为序,难遇知己------人生竟如此的动人
2、李密的奏章,悲恻动人 苏轼的词赋,骈散结合 王勃的语言,典故翻新------自古为文各有所长
3、李密痛陈忠孝情 苏轼作赋叹人生 王勃为序叹知己 我生为何不作为
4.没有王勃的班门弄斧,哪有知己难遇的人生叹息;没有李密的艰难抉择,哪有忠孝难全的美好史话;没有苏子的清风明月,谁知豁达乐观是何等情结
5.讲孝心,李密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诚意,感动过多少至诚的心;论豁达,苏子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共适的乐观,慰藉了无数矛盾的灵魂;叹知己,王勃以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的期冀,震撼过古往今来多少读书的人。
第五步:学生创新练习提示
单句类::陈述 祈使感叹反问倒装 复句类::因为„„所以„„
只有„„才„„ 只要„„就„„ 与其„„不如„„
请以以下几组课文为例进行比较阅读并练习语言表达 1 六国论 伶官传序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2 祭十二郎文 祭妹文项脊轩志 3 阿Q正传陈奂生上城长亭送别 4 致橡树琵琶行并序七律-长征 第六步:总结
课本知识是创新的基本要素,要努力学好 任何文体任何作家都可以对比解读 要善于挖掘课内的人文因素 要敢于尝试不同语言形式的创新 要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要与考试中的语言表达联系起来 要与写作联系起来 三.借鉴实例
(一)1.三篇文章:《阿Q正传》《墙上的斑点》《将进酒》 2.比较点:作者,主旨,内容。3.语言创新:
——鲁迅的呐喊,伍尔夫的遐想,李白的豪放,他们各显英雄本色。
一双犀利的锐眼,洞察国民的劣根,一枝不朽的笔杆,唤醒沉睡的国民;一次意识的流动,展示内心的真实,一串自由的联想,表现真正的生活;一声惊人的呐喊,吐净心中的悲愤,一腔旷达的情怀,书写人生的精彩。因为这,让风颤抖,让云止步,让花朵绽放,让人惊叹。
一部《阿Q正传》是一段缩剪的历史,是对国民弱点的警示。阿Q,微乎其微而又千千万万,精神胜利法让人忍俊不禁,更让人深思反省。区区几千字,悲哀始至终,至今振聋发聩,震撼心灵。
不经意的一瞥,引起一串串的漫无边际的遐想。这是意识的流动,是内心的独白,更是生活的真正状态。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化作心中深沉的悲愤,放歌纵酒,是抒发自己满腹的郁结,是重拾人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是“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气!
(二)1.三篇文章:《人是什么》《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2.语言创新
——留守那份孤独的美,憧憬那个晶莹的梦,打拼那种传神的真:人生原来如此之美丽。——回忆是暮霭,希望是晨光,我愿走出暮霭,步入晨光;作官得威福,守月得闲福,我原抛舍威福,尽享闲福;丰满是现实,飘渺是虚灵,我原超越现实,捕捉虚灵。
——要走一条路,就走一条对得起自己又对得起别人的路,要做一件事,就做一件既值得做又做得器的事;现在的自己总是最好的自己,如果没有曾经的失去,就没有最好的现在;出来喜欢把发生的事看作命中注定,心中就多一些坦然和超脱,把未来的事扭做命运在握,心中就多一份希望和信念。
(三).三篇文章:《蜀道难》《阿Q正传》《兵车行》 2.语言创新
——是谁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缘”就是人类之最艰辛,青藏铁路的竣工不就打破了传统的神话吗?是谁说精神胜利法是愚昧的胆怯的自我安慰,试看历史上具有博大胸襟的人哪个不是借助这种精神给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又是谁说“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是对生命的亵渎与浪费,倘若没有忠贞爱国将领的舍己为国,中华民族怎么能绵延五千年灿烂文明。
——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吟诵李白的“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缘”,我们的心灵是否会为远古人的生活之艰和现代人的生活之美而感到忧伤和自豪?躺在母亲的怀里,耳边传来杜甫的“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我们是否会感到阳光般的温暖?走进鲁迅的《阿Q正传》,品味阿Q的“得得,锵锵!毁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我们的心情是否会从悲痛的阴影中走出?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饶林间”,这是太白沉甸甸的忧民之心,“得得,锵锵!毁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这是阿Q永不凋谢的笑声,“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杜甫忧国忧民的哀叹。
(四)1.三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谈中国诗》《人生的境界》 2.三个比较点:语言,人文,思想感情。3.语言创新
——鲍鹏山用精练而又铿锵有力的语言将庄子剖析得有血有肉,呼之欲出;钱钟书借诙谐简练
且富含哲理的语句把中国诗描绘得唯善唯美,美不胜收;冯友兰驾朴实但不乏庄严端重的言辞把人生的境界解说得淋漓尽致,通晓易懂。
——不事污浊,远离黑暗,坚守节操的人生态度像潺潺流水由鲍鹏山的笔端缓缓淌过我们的心房;相信自己,保持自我,发扬传统的精神观念像蒙蒙细雨自钱钟书的神采轻盈盈洒向我们的脸庞;崇尚哲学,争创天地,挚争上流的人文思想像闪闪光芒从冯友兰的太阳沸腾腾地闯进我们的胸膛。
——没有你对庄子酣畅的敬畏与追慕,哪有我们对庄子由衷地佩服与推崇;没有你对中国诗刻骨的热爱与博大的关怀,哪有我们对中国诗沸腾的自豪与滚烫的骄傲;没有你对哲学沉默的炙爱与人生的无声的积极向上,哪有我们对哲学的理解和对人生境界的彻悟。
(五)1三篇文章:《蜀道难》《将进酒》《兵车行》 2.三个比较点:语言,主旨,人文素养。3.语言创新
——道尽蜀道之难,看透人之悲欢,愤诉兵役之苦——人生的道路竟如此曲折坎坷!——《蜀道难》,人生道路坎坷的写照;《将进酒》,仕途曲折不达的反映;《兵车行》,战乱残忍无情的诉说——人生的感叹与百姓的疾苦尽显其中。
——蜀道之中见豪迈,觥筹之间显豁达,咸阳桥上露真情——演绎一副壮与悲的图景。
(六)1.三篇文章:《人是什么》《阿Q正传》《变形记》 2.三个比较点:作者评价,文中修辞手法,人文素养。3.语言创新
——一本书,一个世界,我自酣品精神的魔力;一个人,一种思想,我享受思考的满足;一句话,一种慰藉,我获得最美的人生感悟。
——“人是什么?”赵鑫珊问天问地问读者,问得一千个的一千个回答,他说,人是对往事的追忆对现实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阿Q,鲁迅先生的“孩子”,勤勤苦苦,终其一生,凭空冤死。虽未成家,却“子孙满堂”延绵不息;一夜之间的甲克虫,卡夫卡没有了亲朋家人,孤独地走向死亡的深渊。——不同的人,不同的笔,书写丰富的人生悲喜,展现深刻的个人才情。
——设问引用,《人是什么》给我们自斟自酌,读书解疑的空间,充分认知熟悉而又陌生的“人”;讽刺双关,《阿Q正传》向我们展示一个脆弱的生命被倾轧,一个愚昧的人要付出何等昂贵的生命代价;想象对比,《变形记》使我们明了一个残暴的世界了,无论是多么受排挤遭唾弃。
三、写作练习
1、从所学的文学作品中任选三个主要人物,自设比较点,写一组句子。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自设比较点,写一组句子
3、从课本中概括三件事例,自设比较点,写一组评论性的句子。4自选三首诗歌,自设比较点,写一组赏析性的句子。
第五篇:“思维训练”从“改变语言习惯”开始(最终版)
“思维训练”从“改变语言习惯”开始.txt鲜花往往不属于赏花的人,而属于牛粪。。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空白人生有三样东西无法掩盖:咳嗽 贫穷和爱,越隐瞒,就越欲盖弥彰。尽管我们使用语言表达我们的思维,可是,思考和表达并不总是一前一后的过程,有些时候,我们的思维会因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段之一)而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
成长过程中,父亲常常帮助我纠正不良的语言习惯,比如,有一次当他看到七八岁的我指责别人说脏话的时候,告诉我“其实有的时候有些话‘话糙理不 糙’„„其实不说脏话的人不一定不脏;而有时候说点脏话有助于心理健康。”关于这事我就不多作解释了,读者很容易明白这是多么真实而又健康的教育。
但是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禁止我在任何情况下说类似以下的句式:
“„„本来/原本就是么!”
现在想来真的感激父亲,他就那样简单而又“粗暴”地用几个星期的时间使我一生永不再用这样的句式——它在生活中其实只有一个用处:找(最后的)借口。
长大之后,在一部关于某重大新闻事件的电影里看到报社的老板呵斥一位刚入行的记者:
永远不要再跟我说“我认为[1]„„”了!你的看法关我屁事?我要的是事实„„
从那之后,那个毛头小伙刻意让自己的句子都用“事实上”作为开头,而为了配得起这个开头,后面的陈述不知不觉之间就真的剔除了很多“偏见”。电影里 的这个小细节再次触动了我,这才明白原来在很多领域里,有些所谓的“思维训练”,其实只需要改改语言习惯就可以瞬间大有改观。当然,再次在心里狠狠地感激 了一下父亲。
有些句式最好回避[扩展],而另外一些句式,最好经常使用,因为这些句式特别有助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且也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是一回事儿,而„„是另外一回事儿。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说„„
„„可能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有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这些句式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却往往能带来不同凡响的思考结果。平时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不妨把这些句式套进去填空——就当想着玩了,没多久就会体 会到这种游戏的有趣之处。不出意外的话,读者会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就因为这些句式的运用而发生了思维上的巨大转变。例如,“„„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儿”这个句式往往瞬间就能使一个人“脑子更加清楚[2]”。
备注:
1:想:“我认为”这三个字是不是真的不可以说,看来不是的,如果是提建议的时候“我认为”是很好的开头,如果是做重大结论时最好不要用。
2:人们最终习惯于用“概念”组织思考。“概念不清”基本上就是一个人“脑子不清楚”、“逻辑混乱”的根本原因。
遇到弄不明白“爱情”与“婚姻”不是一回事儿的异性,最好敬而远之,否则痛苦的一生“就在不远处等着
你”„„
遇到搞不清“政府”与“国家”之间区别的人,轻易不要与之沟通,否则你可能会因此发现麻烦不断祸患无穷„„
不知道“目标”与“计划”并非一回事的人,并不知道他们自己可能会因为“死守计划”(Stick to the plan)而最终无法达成目标„„
没搞清楚“科学”与“科普”与“科普作者”之间相去甚远的人们会骂来骂去——手段比泼妇还不科学„„ 不知道“上学”和“学习”不是一回事儿的人,其中一些可能会因为自己有博士学位就瞧不起中专毕业的人;反过来,另外一些可能会因为自己只有中专文凭而憎恨那些有博士学位的人„„
不知道“一个人”和“一个人的看法”之间的区别的人,要么可能迷信权威,要么可能把自己当作绝对权威„„ 不知道“Action”和“Reaction”之间的差异的人,弄不好一辈子都是周遭环境的奴隶而已却又完全处于无意识状态„„
很多学生讨厌历史课,其实只不过是没弄明白“历史”与“历史书”之间的重要差异„„
最终,永远是那些能够把概念区分清楚、定义清楚的人才能够想清楚,进而改变整个世界
华盛顿他们一帮人想明白了“三权”是可以分开的,于是造就了今天的美国;
邓小平弄清楚了“政治”与“经济”是可以分开的,于是造就了今天的中国;
有程序员想明白原来“内容”与 “表现形式”是可以分开的,于是,“html”之外分离出来一个“css”——这个互联网都变了„„
尽管我们使用语言表达我们的思维,可是,思考和表达并不总是一前一后的过程,有些时候,我们的思维会因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手段之一)而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
成长过程中,父亲常常帮助我纠正不良的语言习惯,比如,有一次当他看到七八岁的我指责别人说脏话的时候,告诉我“其实有的时候有些话‘话糙理不 糙’„„其实不说脏话的人不一定不脏;而有时候说点脏话有助于心理健康。”关于这事我就不多作解释了,读者很容易明白这是多么真实而又健康的教育。
但是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禁止我在任何情况下说类似以下的句式:
“„„本来/原本就是么!”
现在想来真的感激父亲,他就那样简单而又“粗暴”地用几个星期的时间使我一生永不再用这样的句式——它在生活中其实只有一个用处:找(最后的)借口。
长大之后,在一部关于某重大新闻事件的电影里看到报社的老板呵斥一位刚入行的记者:
永远不要再跟我说“我认为[1]„„”了!你的看法关我屁事?我要的是事实„„
从那之后,那个毛头小伙刻意让自己的句子都用“事实上”作为开头,而为了配得起这个开头,后面的陈述不知不觉之间就真的剔除了很多“偏见”。电影里 的这个小细节再次触动了我,这才明白原来在很多领域里,有些所谓的“思维训练”,其实只需要改改语言习惯就可以瞬间大有改观。当然,再次在心里狠狠地感激 了一下父亲。
有些句式最好回避[扩展],而另外一些句式,最好经常使用,因为这些句式特别有助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并且也有刺激思考的作用。
„„是一回事儿,而„„是另外一回事儿。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说„„
„„可能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有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这些句式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却往往能带来不同凡响的思考结果。平时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不妨把这些句式套进去填空——就当想着玩了,没多久就会体 会到这种游戏的有趣之处。不出意外的话,读者会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就因为这些句式的运用而发生了思维上的巨大转变。例如,“„„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儿”这个句式往往瞬间就能使一个人“脑子更加清楚[2]”。
备注:
1:想:“我认为”这三个字是不是真的不可以说,看来不是的,如果是提建议的时候“我认为”是很好的开头,如果是做重大结论时最好不要用。
2:人们最终习惯于用“概念”组织思考。“概念不清”基本上就是一个人“脑子不清楚”、“逻辑混乱”的根本原因。
遇到弄不明白“爱情”与“婚姻”不是一回事儿的异性,最好敬而远之,否则痛苦的一生“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遇到搞不清“政府”与“国家”之间区别的人,轻易不要与之沟通,否则你可能会因此发现麻烦不断祸患无穷„„
不知道“目标”与“计划”并非一回事的人,并不知道他们自己可能会因为“死守计划”(Stick to the plan)而最终无法达成目标„„
没搞清楚“科学”与“科普”与“科普作者”之间相去甚远的人们会骂来骂去——手段比泼妇还不科学„„ 不知道“上学”和“学习”不是一回事儿的人,其中一些可能会因为自己有博士学位就瞧不起中专毕业的人;反过来,另外一些可能会因为自己只有中专文凭而憎恨那些有博士学位的人„„
不知道“一个人”和“一个人的看法”之间的区别的人,要么可能迷信权威,要么可能把自己当作绝对权威„„ 不知道“Action”和“Reaction”之间的差异的人,弄不好一辈子都是周遭环境的奴隶而已却又完全处于无意识状态„„
很多学生讨厌历史课,其实只不过是没弄明白“历史”与“历史书”之间的重要差异„„
最终,永远是那些能够把概念区分清楚、定义清楚的人才能够想清楚,进而改变整个世界
华盛顿他们一帮人想明白了“三权”是可以分开的,于是造就了今天的美国;
邓小平弄清楚了“政治”与“经济”是可以分开的,于是造就了今天的中国;
有程序员想明白原来“内容”与 “表现形式”是可以分开的,于是,“html”之外分离出来一个“css”——这个互联网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