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与广告

时间:2019-05-14 18:26: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恐惧与广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恐惧与广告》。

第一篇:恐惧与广告

分析“恐惧”情感的产生原因与表现形式,并探讨如何利用受众的“恐惧”情感来达到广告目标。

摘 要

恐惧自古有之,恐惧从何而来,恐惧的表现都有在本篇提及。在本篇中,着力解决恐惧如何解决,广告如何运用恐惧诉求,恐惧诉求的效果。我们利用受众的“恐惧”情感时的注意点。恐惧诉求运用心理学与广告学的各种知识,综合运用。恐惧让广告深深映在受众脑海中,记住它,并开始行动。

关键词:恐惧 恐惧诉求 广告

一,理论文献解读

什么是恐惧?恐惧无处不在,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种感受,但这种感觉让我们用语言来描述的话:害怕、不安、痛苦、压抑、沮丧、忧虑不安、忧心忡忡、神经过敏等。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讲恐惧是主观的;但这些答案相近,都有统一的主题。

恐惧可以说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中呢,有两种感觉突出而清晰可辨:一为警觉,二为焦虑。警觉使注意力提高,加强记忆。我们广告中恐惧诉求主要利用这种心理。另外焦虑,是一种危险的预感,我们会把一些东西视为具有危险性,例如中国成语中的草木皆兵、杞人忧天等。这种焦虑如果适当就会提高警觉,但如果广告中一旦过强,受众则会逃避、转移、忽视,甚至产生恶感。这对于我们运用恐惧诉求须用合适的力道,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过重则摧经断骨,引发恶感;过轻则小虫叮咬,不轻不痒。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牙膏广告在广告作品中使用了四种不同程度的威胁,分别为强、中、弱、无;在类似的受众群体分别投放不同威胁等级的广告,一周后测试广告对受众的说服效果如下:强威胁与无威胁的说服效果没有明显区别,而弱等威胁的效果反而最佳。

精神分析学派中佛洛依德认为人是由本我、超我、自我三个人格构成[1]。在经历先祖遭遇过的危险时,本我会不自觉地产生恐惧的情绪,一遍躲避危险。例 如人类在野外遭遇蜘蛛,青蛙,毒蛇,闪电等,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同时在现实中还存在各种的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疾病恐惧症、动物恐惧症、童年恐惧症等。这也是一种本我恐惧的体现。另外还有对于伦理道德束缚的超我,人的社会性可能或已近被破坏的情况下,会产生一种近乎羞愧的恐惧,对自我的道德鞭笞,例如鬼、报应、诅咒、哭泣等[2]。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犹如人所需的食物金字塔一样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3]。人需要如同进食一般获得上述的需求,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时候恐惧就产生了。为了摆脱恐惧,人会尽力获得满足。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在饥饿的情况下会做出平常难以想象的事,曾经就经常发生过游轮遇难,幸存者食人而活;中国饥荒年间,流民食草根,吭树皮艰难存活,这是死亡的恐惧驱使。劫匪挟持你的时候,安全不保,产生巨大的恐惧。社会恐惧症,朋友、爱人没有时候,孤处使则会产生巨大的恐惧[4]。

我认为恐惧主要是由两方面产生。

一、本能的,遗传而来的恐惧因素。

二、在社会中人的各种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

在经历恐惧时,我们恐惧的表现一般有两种:一种为逃避恐惧的因素。另一种则为解决恐惧的事物,这是我们运用恐惧诉求的基本目标。恐惧的严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各式各样的恐惧症中看出。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2004年海飞丝推出一则去屑洗发水广告。广告内容为:造型师郑建国正在为一位长发飘飘的美女摆弄头发。女主说:“头屑又回来了”。这时郑建国问她还在用海飞丝吗。然后用透明沙漏放大女主头上的头屑。然后海飞丝就出现,并把使用后的状况与之前做了一个对比。这时郑建国说出广告语“把头屑通通甩一边,无懈秀发就是海飞丝”并配合女主角无屑,柔顺秀发的展示。此则广告播出后,便获得了一片好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海飞丝洗发水销量巨幅增长。海飞丝的这则广告运用了恐惧诉求的手法。在社会中如果出现妨碍人本身去获得满足,那就会引发恐惧情绪。一个人有了头屑,这就会严重阻碍正常的交际,无法满足自尊需求,威胁爱和归属的需求。有头屑的人们对于头屑的厌恶,恐惧被发现[5]。海飞丝运用这个元素以善意出发,控制恐惧强度(弱等的威胁,不会引 2 发反感),并给予了适合的解决办法。这则广告还展示了海飞丝独特持久的去屑能力,化解观众的恐惧情绪,将头屑消除带来的好感明确转移到海飞丝上。海飞丝这则广告激发恐惧,引起注意,加深映像,不失为一个好的广告[6]。

案例二:在一则艾滋病测试平面广告中,一男子赤裸抱住一位只留下短裤的女性在洁白沙发上亲热。地板上还有脱下的衣物。但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抱住那女子的不止有一双男人的手,而是有5双。右下角有几行醒目的英文“EACH TIME YOU SLEEP WITH SOMEONE,YOU ALSO SLEEP WITH HIS PAST”中文意思则为每次你和别人交往(包括XX等等),同等于你也顺便和他的过去上了床。这则平面广告构思精巧,画面突出,内容震撼人心。这则广告一出就减少了艾滋病的传播。这则平面广告与滴露的几则广告很像,都运用恐惧诉求的方式。恐惧源于明知道了危险而无法摆脱。为了消除这种恐惧所以还是去做一下艾滋病测试吧。这则公益广告的诉求需要去改变人们早已为常的事物、观念和行为。普通的刺激,现代人早已免疫,所以需要巨大的冲击。这则平面广告通过多只手给人予巨大的冲击,安全需求无法满足,恐惧随之而来[7]。同时这则广告还用了性这个元素来个观众更大的感官刺激,焦虑与恐惧也就更多。这则创意十足的公益广告利用恐惧带来的惊觉效应,引起观众注意,深入思考,发人深省,从而加深记忆,引发行动[8]。

案例三:2012年林依晨高露洁360度扫描篇中,林依晨拍摄广告回去途中。一位高露洁一位工作人员拦下了她,并询问其:“能通过高露洁360度口腔扫描吗?”林依晨自信的回答:“当然,我刷过牙了。”然后一位身穿白大褂,好像医生的高露洁专家用一个口腔扫描仪器在她口腔上一扫而过,镜头切换一个电脑屏幕上显示细菌正在滋生。林依晨大吃一惊,这时工作人员递上高露洁360度。几天后,再次询问与扫描,这时细菌减少。并说出广告语“高露洁360度,持续减少细菌滋生,口腔更健康。最后林依晨说:“我能通过口腔扫描那你呢?”这则广告播出后,高露洁360度牙膏瞬间风靡全国,销量大增。

这则广告运用了科学论证—一位所谓的高露洁专家,但更主要的是采用了恐惧诉求。疾病与瘟疫曾严重威胁过人类的生命,如中世纪黑死病,天花等。对于它们的恐惧深深根植在我们的基因中,而现在看到看到细菌,我们的常识与本能就会 3 不自觉地恐惧[9]。同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它们还威胁到了我们的安全需求。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恐惧情绪。高露洁这次的广告希望让观众购买而不是产生恶感,所以用了知名明星林依晨来代言,广告也采用了鲜艳的色彩,同时提供了一种减少或消除口腔细菌的方法(用高露洁360度牙膏)。成功使得威胁强度减弱,同时使这牙膏的功用深入人心,引得争相购买[10]。三,结论与应用价值

恐惧是根植于本能,蜕变于社会。是一种情绪,一种感觉。为满足本能与自我的需要逃避,改变事物与行为。

恐惧诉求可以广泛运用于广告传播之中,在日用品及一些商品化的事物中恐惧强度要适中,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11]。在公益广告中可以稍大一点力度但也不能过强,2007新加坡的一则禁烟广告为前车之鉴[12]。

同时如果运用恐惧诉求就一定要提及解决之法,不然受众回逃避、隔绝、转移等,若提供特色的产品与服务解决,则效果拔群。

参考文献:

[1]王国芳.现代诠释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解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92-98.[2]赵山奎.论精神分析理论与西方传记文学[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03:111-117.[3]吴宏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哲学底蕴[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02:31-33+60.[4]戴正清,徐飞,徐旭辉.论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02:87-90.[5]叶晖,姚可欣.恐惧诉求广告的传播特性及效果[J].青年记者,2013,29:88-89.[6]丁淑平.浅析情感诉求在广告心理学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08,05:260.[7]戴海波,杨惠.论恐惧诉求在建构公益广告情境中的运用[J].传媒观察,2011,08:36-37.[8]刘志博.浅析恐惧诉求广告的传播效果[J].商场现代化,2013,11:100-101.[9]贺建平.恐惧诉求在公益广告中的传播效果[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28-32.[10]邹宏,王福娟.浅谈广告中的恐惧诉求[J].商场现代化,2007,03:129-130.[11]孙秀梅,高寺东,滕兴乐.试析广告的恐惧诉求[J].商场现代化,2006,14:180-181.[12]王冰.新加坡公益广告中恐惧诉求的运用[J].新闻爱好者,2010,14:39-40.

第二篇:恐惧与生命成长

恐惧与生命成长

恐惧与生命成长

(一)王学富

精神的旅途启程了,那情景象是乘一只小船,在大海上航行,去寻找陌生的岛屿。我们全心投入航行,操舵驾驶,熟而生巧。但迟早我们会遭遇恐惧……然而,象所有的探险者一样,我们象被某种东西吸引着,要去发现到底是什么在等待着我们,而且,我们并不能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有勇气能面对它们。

--Pema Chodron

恐惧与生而俱。据詹姆士(William James)说,人在出生之时即有四种基本情绪,其中之一就是恐惧(其它三种是:愤怒,爱,恨)。弗洛伊德(Sigmond Freud)和兰克(Otto Rank)都认为,出生是生命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创伤事件,其中充满了恐惧的体验,因而叫“出生创伤”(the trauma of birth)。自出生之后,个体成长中所危险处境和恐惧体验,是对“出生创伤”这个原型经验的复制,亦即,个体就象是重新体验“出生创伤”的恐惧一样。弗洛伊德说:“对个体来说,出生是他的恐惧经验的原型;我们确实倾向于这样看,成人经验的恐惧状态往往是对“出生创伤”的重新体验。”[1]

伍德(John Wood)在《你害怕什么?》一书中形象地描述道:“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最初体验很可能是充满恐惧的。我们被迫离开母亲的子宫--那个柔和,温暖,安宁,舒适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它仿佛是一场满是光亮、噪音、寒冷、疼痛的噩梦。婴儿出生的时候,它害怕得身体紧缩,疼痛得面部扭曲,双眼紧闭。也许,我们与母体脱离之后的第一种情绪就是恐惧,第一个反应就是躲避。”[2]

世界似乎是这样一个地方:一个人害怕来,住了一阵子之后,又害怕离开。来非我所愿,离开又无可奈何,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到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这一段路程,又充满着我们常常难以接受的害怕、担心和焦虑。恐惧伴随我们出生进入了世界,并且与我们一生的过程如影随形,它渗透了出生,活着,死亡。恐惧与生命的关联如此深密,以致我们要理解生命,就必须理解恐惧,而理解恐惧,对一个人来说恐怕是终其一生的难题。

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恐惧。安格尔(James W.Angell)在《学习处理恐惧》一书里这样陈述:“我们生活在各种恐惧之中。我们害怕被抛弃,害怕失败,害怕痛苦,害怕死亡。我们害怕上帝是虚构的,害怕生活不过是一场闹剧。我们害怕陌生,害怕怀孕,害怕变老,害怕陷入无助,害怕被抢劫,害怕伤害,害怕看到人受伤害,害怕破产,害怕股市暴跌,害怕不被人所爱,又害怕爱别人太多,害怕受人关注,又害怕被人忽略。害怕陌生人。害怕电梯。害怕犯错误。害怕街头地痞。害怕老鼠。害怕地震。害怕血。害怕人上门讨债。”[3] 还有许多许多的恐惧、担忧、焦虑,简直举不胜举。

我数年来从事心理咨询,曾与为数不少的求助者晤谈。晤谈范围广而且深,涉及问题多而且繁,但我发现,在许多不同的问题之下往往隐藏着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恐惧(意识到的,更多的是没有意识到的),以及与恐惧相关的担忧、焦虑等。担忧、恐惧、焦虑这三种情绪状态是互相联系的,但又各有自己的特点。担忧往往表现为对某种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的恐惧性预测;恐惧是面对危险或威胁的应激性反应,它往往有明确的对象;焦虑也是一种恐惧,只是这种恐惧没有明确的对象,即,一个人恐惧不安,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因而这种情绪里混杂着紧张、担忧、惧怕、焦急等。所有这一切与恐惧相关联的情绪,可以说是源自于一种深植人性的不安全感。我们可以说,不安全感是许多心理问题的内在根源。

[1].S.Freud, Inhibitions, Symptoms and Anxiety(London: Hogarth

Press, 1961), p.47.[2].John T.Wood, What Are You Afraid Of?(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76), pp.2-3.[3].James W.Angell, Learning to Manage Our Fears(Nashville:

Abingdon, 1981), p.13.恐惧与生命成长(二)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概念,叫“恐惧-逃避”机制,它是我提出“直面方法”的前提。

恐惧是面临或预测到危险或威胁时的一种应激情绪;它是一种原始的,剧烈的,常常具有破坏性的情绪;伴随这种情绪往往有三种基本反应模式:逃跑、隐藏、攻击(也有理论认为有两种反应模式:逃跑与攻击)。当这三种反应模式超越了合理的范围,变得过度和不真实的时候,它们就成了病理性的“逃避”。

这里需要做一点阐释。不管是人还是动物,机体内存在着一种先天的或本能的恐惧。格雷(Jeffrey A.Gray)的《恐惧与应激心理学》阐述了对动物的恐惧与应激反应的研究成果。简单说来,某一种动物先天存在着对另一种动物的恐惧,这种本能性的恐惧使它对其掠食者能够提前警觉,迅速识别,以便及时逃避,这使它得以在相当的范围内求得生存。例如,某种水鸟内部先天存在着对鹰的本能恐惧和识别能力。实验者用纸作成具有不同相似等级的鹰的形状,让它们掠过水面,以此对水鸟的应激反应进行等级测验。实验结果表明,纸鹰的形状越是趋向逼真,水鸟表现的恐惧越是变得剧烈。象动物因本能恐惧而对威胁物作出应激反应一样,人类在生活中也常常靠着本能的恐惧去避开危险,求得安全。

可见,在一定程度上,恐惧是合理的,逃避是必需的,为了安全和生存,人可以合理而必要地采用“恐惧-逃避”机制。当一个人选择逃避,他至少有这样一个基点:有一个明确而真实的恐惧对象,和一个真实而明确的奔趋之地;在这个基点之上,他还可以选择对自己的恐惧对象作更合理的认知,可以选择更合理地处理自己的情绪,选择采取程度与方式适当的逃避;或者,更进一步,他也可以选择不逃避,亦即直面--这时,他开始选择超越“恐惧-逃避”机制。“恐惧-逃避”机制的病理范畴是,当恐惧变得过度,并失掉了与世界真实的联系时,人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在惧怕什么,也不大清楚自己正在逃避向何处,这时,他的恐惧与逃避是病理的。也可以说,他的恐惧是虚幻的,他奔逃的方向和目标与保存生命的目的背道而驰,结果只能给生命带来危害,甚至毁灭。这种病理性的恐惧与逃避是“直面方法”处理(辅导与治疗)的范畴。

恐惧与生命成长(三)

人自出生,面临一个陌生可怖的世界。人的成长,可以说是一个遭遇恐惧和突破恐惧的过程。面对恐惧的时候,逃避并非唯一的选择,还有一种态度和方式超越“恐惧-逃避”机制,就是直面。我们的生活似乎是这样:恐惧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恐惧让我们逃避,逃避使我们得以生存;但过度的恐惧又导致我们过度的逃避,以致破坏了我们的生存,甚至导致我们的毁灭。这个看似悖论的性质里有一个秘密,就是“度”。这个度也反映我们对生活本质的理解或把握。我的理解是,我们需要合理的恐惧得以生存,我们又需要直面恐惧、突破恐惧才得以成长。生活有一个本质的目的,就是成长,它与恐惧深切相关。从生命开始成长至今,我们或者选择逃避,或者选择直面,不同的选择导致了不同的后效,二者互动,或损或成,渐渐塑造了弗兰克尔(Viktor E.Frankl)所说的“我之的我”(the being that I am)。“我之为我”生活在过程中,被自己的选择塑造着,正在遭遇和即将遭遇各样的恐惧(外在的,内在的,意识的,潜意识的)。我们在恐惧里生活,成长的态度和方式是直面。特别是当我们面临和陷入病理性的恐惧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这直面的态度和方式。有一个寓言故事叫“黔驴技穷”,其中含有丰富的关于恐惧医治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恐惧,学习面对恐惧,最后战胜恐惧。故事是这样说的:

“黔地无驴。有一个人从用船北方运来一头驴。当地的人不知道这个动物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到山里去了。这样,驴每天都无忧无虑地在山坡上吃草。

有一天,有一只老虎路过这里,它从来都没有看过象驴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因此吓得惊恐万状地逃跑了,还以为遇到了一头食虎的神兽呢。

老虎朝树林奔逃,回头张望,见驴并没有追上来。过了一会儿,老虎悄悄溜到树林边缘,偷偷打量着驴,见它还在那里吃草,但老虎不敢靠近它。

过了一阵子,老虎不甘心,又来到驴周围睃巡。正在这时,驴突然仰头朝天,发出雷鸣般的叫声,以至整个山谷都震颤起来。老虎以为这下子驴可是要来吃它了,赶忙惊慌失措地逃窜而去。

老虎躲进树林,见身后没有动静,这才平静下来。过了一会儿,它又一次鼓足勇气走出树林,来到驴吃草的地方转来转去,还悄悄打量着驴。驴一仍吃草,象没有看到它一样,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老虎在那里打量着驴,虽然看不出它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就是不敢靠近。时而,驴还会发出震天动地的叫声,老虎依然感到心慌,吓得忍不住又要逃掉。

就这样,老虎时常壮着胆子来到驴吃草的山坡,在那里逗留得久了,也慢慢习惯了驴的叫声。虽然它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前去跟驴厮斗,但终于敢跟驴靠得近一点,靠得更近一点。甚至有一天,老虎还跟驴有了一次身体的接触,还故意跟埋头吃草的驴挤一挤,撞一撞,想试一试看它到底有什么本领。

终于,驴给老虎弄得不胜其烦,只见它抬起后腿,踢了这个讨厌的家伙(老虎)一蹄子。老虎为此大喜过望,心里说:“原来你的本领不过如此呀!”随即跳到驴的背上,咬断它的喉咙,把这个一直让自己恐惧的对象变成了一顿丰盛的美餐。”

恐惧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陌生的事物尤其让人感到惧怕。当人惧怕某一陌生的对象,往往会把它想象得异常巨大而可怖。老虎遇到驴的时候,所经历的就是这样一个把陌生对象“巨大化”的心理过程。一个人会把恐惧的对象想象得非常巨大、不可战胜,与此相对,他又会把自己看得十分渺小、无法匹敌。典型的案例是旧约记载以色列人进入迦南之地,他们满以为上帝应许的“流奶与蜜之地”,只是等待着他们去拥有它。但当他们来到这里,看到这块土地上早已有人居住,并且建有坚固的城池。这一切让他们心虚。因此,他们的探子去侦察时,把当地人看成巨人,而觉得自己“如同蚂蚱”。把陌生对象“巨大化”是采取逃避的心理前奏。选择逃避往往出于对陌生对象存在不真实的看法,当陌生对象变得熟悉起来,它就不再那么可怕,也不再导致逃避。但是,熟悉陌生对象需要一个过程,因而,逃避有时候是合理的;甚至,我们常常是在逃避的过程中学习直面。非常重要的是,要前去面对自己陌生而害怕的对象,需要一次次尝试着那样做。在上述寓言里,老虎因为不熟悉驴而害怕,因为害怕而逃避,但它并没有一逃了之。试想,如果老虎逃开之后,至此躲藏起来,不再露面,它对驴的恐惧将是永远的恐惧。但老虎几次逃开,又几次回转,再一次一次尝试着把自己暴露在陌生和害怕的对象面前,让自己渐渐熟悉陌生的对象,也让自己的恐惧在这个过程里慢慢消减。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直面的过程。

直面不贪图一蹴而就之功,不管是在态度上还是在行动上,直面都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人要完成这样一个直面过程,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耐心、信心、意志、精神、行动的力量。直面是生命的合力参与。霍克(Paul A.Hauck)如此建议:“当你试图克服恐惧的时候,不要冲上前去,让自己一下子面对一切;这样做会很糟糕,结果会与你预想的目标适得其反,使你原存的恐惧陡增十倍。最好的办法是这样,与你惧怕的对象保持一点儿距离,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接近它。这样,你会越来越适应你害怕的处境。”[4] 这种方式,正是老虎处理自己“恐驴症”的方式。

恐惧症的对象不管是什么,它本质上是一“黔驴”,而人的对它的恐惧是不真实的。恐惧症者需要了解的是这样一个本质:他自己是老虎,而他恐惧对象是驴。这个理解不是别人告诉他的,要有这样的理解,他需要象老虎那样去行动,一步一步接近驴,理解驴的真相。

[4].Paul A.Hauck, Overcoming Worry and Fear(Philadelphia: The

Westminster Press, 1975), p.66.恐惧与生命成长(四)

象动物一样,人有本能的恐惧和本能的逃避;与动物不同,人还有文化“置入”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产生的各种各样的逃避。自出生之日起,个体就开始了一个在文化环境中成长的过程。那种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可能会在婴幼儿的感知体验中相当活跃,它在日后也并不因为文化的影响而消失。文化影响会导致两个基本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是,它被文化削减了;坏的可能性是,它受到文化的强化。孩子害怕失掉爱,害怕被抛弃,害怕陌生;他的世界是不安全的,他常常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躲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如果这个地方不存在,他会幻想一个安稳而有序的世界,让自己躲在里面,不要出来最好。说成长是痛苦的,也可以有另一个说法,直面是痛苦的。直面意味着一个人必须离开舒适的逃避之所,走出去面对真实,而真实常常让人害怕,让人不舒服,让人失掉平衡感和安全感。但正是在这个时候,在才能成长。凯根(Robert Kegan)说,人生活在平衡与失衡的循环状态里,是失衡(而不是平衡)使人成长。每一个失衡都是一个危机,这危机既给人提供逃避的理由,又是促人成长的契机。一个人在这个时候做出选择,他选择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其中之一是安全需要,它包括人寻求安全、稳定,免受恐吓和混乱的折磨,以及对体制、法律等的需要。安全需要也透露了人性里一个基本事实:无法根除的不安全感。要解决这种深置人性的不安全感需要文化的力量,它同时又是文化力所不逮的任务,它似乎在要求一种高于人性的力量,这成了宗教产生的内在动因。这种不安全感还有一个文化影响的来源,例如,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剥夺、被抛弃、被威吓、被强迫等的体验,它们把一种不安全感注入这个孩子的内部。这种不安全感的致生条件(事件或其他)可能会在日后不再被记起,但深入到内部的不安全感本身往往并不随一个人度过了儿童期而消失,甚至不因为一个人受了怎样的教育而销声匿迹,它潜隐地伴随一个人进入以后的人生阶段,会象弗洛伊德说的那样,存在于潜意识的领域,使人意识不到它的影响。特别是在受到某种现实条件的诱发,它更会以某种症状的方式出现,对人格、心理、精神产生破坏作用。

临床经验发现,某些类型的神经症患者和精神病患者身上存在着一种儿童式的不安全感,他们会把心理上受到威胁的感觉泛化或投射到周遭的环境,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和威胁的世界中,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表现得好象随时都会有大难临头似的焦虑,他们还会幻想一个能够保护自己的强有力的人物,或者对自己进行夸大妄想,让自己成为至高权力或无上智慧的拥有者,从而给自己供应一点安全感。马斯洛对此有很好的描述:

可以极为有用地将神经病患者描述为保留着童年时代的世界观的成年人。也就是说,一个患神经症的成年人,可以说一举一动都仿佛是真的害怕要被打屁股,或者惹母亲不高兴,或者被父母抛弃,或者被夺走食物。仿佛他的孩子气的惧怕心理和对一个危险世界的恐惧反应已经转入了地下,丝毫没有受到长大成人和接受教育过程的触动,现在又随时可以被一些会让儿童感到担惊受怕威胁重重的刺激因素诱导出来。[5]

同样据马斯洛,孩子和成年人都有安全需求,但幼儿和成年人对危险和威胁会作出不同的反应;幼儿受到威协时会作出更直接和明显的反应,并不抑制和掩饰自己的害怕,而成年人往往会不惜代价地压抑这种恐惧。成年人压制自己的恐惧有一个现实原因,就是文化的强制,它导致弗洛伊德所说的那种本我与超我之间的严重冲突,以至成年人的自我在被逼无奈之时,把这种恐惧用神经症的方式表现出来,而这种恐惧表现的特点仿佛是对童年恐怖体验的退回(regression)。这样,恐惧不但没有促进成长,反而导致退回,这在本质上也是艾利斯(Albert Allis)所说的“逃避成长”。这种恐惧是过度的、虚幻的,它导致了病态的、自欺的逃避,结果是人在逃避中丧失了直面能力,也因而丧失了真实的自我。

[5].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48页。

恐惧与生命成长(五)

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发现人内部的心理防卫机制。这个心理防卫机制(也称心理应付机制)的目的本是为了保护心理免受伤害或痛苦,但很有意思的是,人用心理防卫的手段去处理问题,结果反而会加重自己的心理痛苦。原因就在于,心理防卫行为有一个本质特征,就是逃避真实,例如,否定真实的心理感受,歪曲造成痛苦的客观事件等。心理应付方式往往会收到暂时的效果,就象一个人遇到问题去买酒求醉,从而把问题“忘掉”一样。但是,问题的根子还在那里,会在日后产生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人和动物都会因为恐惧而逃避,但动物的逃避是明显无饰的,而人总会找出许多理由,使自己的逃避显得合理和正当;这种“合理化”是人的心理应付方法中的一种。人可以寻到许多条心理的逃路,在这些岔路上逃得久了,人会忘掉了事情真实的来由,会在曲曲折折里迷失自己。逃避是力图避开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结果造成问题层层累积,导致心理防卫失效,恐惧与痛苦加深。使人区别于动物一个根本性方面是文化。文化提升了人类,但也给人类制造了许多的恐惧,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逃避的理由。一个人害怕,但出于文化的原因(例如,害怕因为表现害怕而被看作懦夫),他不敢表达自己的害怕(他害怕自己害怕,生活在双重的害怕之下),因而制造理由来掩盖自己的害怕。在许多情况下,人不自觉地制造理由(假象)来自欺欺人,柏拉图称这是一种“内在自欺机制”,它对生命起到的只是破坏作用,并不促进生命的成长。

面对恐惧,人可以做出选择:逃避或直面。逃避或直面,是不同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行动方式。结果会大不同。詹姆士说过这样一段话: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符合一个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且不止于此,它也正如耶稣所说,种下一粒麦子,会收获许多子粒来。生活是选择,它对生命的要求是,你必须做出选择。逃避选择,就是逃避成长,就是逃避生活。当人选择逃避,他会臆造理由让自己安然于逃避,命运会是他逃避的最大理由。这种命运感是虚幻的宿命,它给生活下的定义是“不可控制性”。当一个人选择直面,命运会成为他直面的支持--勇往直前的使命感,他对生活的阐释是:生活是人选择的结果,这个结果叫命运。不同的选择会垒造出不同的命运。

恐惧与生命成长

(六)人的出生关涉两个基本情况:一是与母亲分离,这被认为是人生不安全感的源头;一是进入一个陌生而怖的环境,惧怕陌生便成了人的基本恐惧。继而,人开始了自我成长的过程,那情景象是对陌生环境进行探索与拓进。成长是拓展生命土地,让陌生的变成熟悉的,这时,曾经可怕的就不再那么可怕。但是,在尚未探索的前路,还有属于陌生的领域,仍然让我们害怕,我们需要走向前去,继续探索与拓进,就象我们从开头到现在曾经做到的那样。就是这样,我们惧怕而又成长。

成长象是一场谨慎而又谨慎的冒险,每朝前迈出一步,都须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进行。马斯洛曾谈到寻求安全与自我成长的关系,他描述了这样一个意象:一个幼儿从母亲的膝头溜下来,开始探索家里每一个房间,再去探索屋子周围的环境,而他的探险必须有一个安全保证:母亲在那里!如果母亲突然间不见了,他就会陷入焦虑,对探索世界不再有兴趣,只求回到安全范围里来;甚至,他会丧失能力,不敢走着回来,而是爬着回来。“ [1]

成长是需要学习的,学习须受到支持才得以有效地进行。婴儿最初的支持者是他的母亲。受到母亲的支持,他学习着一点点去接触和探索这个陌生而恐怖的世界。他开始学习用眼光看跟踪移动的物体,又开始学习用手摸去抓,去牙齿去咬。母亲不在的时候,他会哭;接着,他允许母亲离开他一会儿,他从经验里学习到,当他需要的时候,这个熟悉而可爱的人会回来满足他的需要。他逐渐熟悉了更多的陌生事物,陌生的在变成熟悉的,曾经可怕的不再那么可怕,他越来越感到安全一些。在他刚刚学会走路的某一天,他在母亲的支持下开始了新的冒险--目的地是家门前的那片神秘、可怕,但又充满吸引力的小树林。有那么一些时日,他的脑子里一次又一次闪现过要进小树林去冒险的念头,但是他害怕。这天,这个念头又出现了,而且在脑子里逗留了好一阵。他决定实施冒险。他从母亲的膝头溜下来,他大概是这样想的“我一定能够。”他向树林走去。接近小树林的时候,他脑子里那个”我一定能够"变得有些单薄了。他回头看母亲,又转头看树林。他害怕,管不往自己的脚,跑了回来,重新坐在母亲的膝头。一会儿之后,那个念头象是充足了电,又在脑子里出现了。他走到了小树林边上。他回头看母亲。母亲坐在那里,望着他,还向他招招手。他走进了小树林,在林边逗留了一会儿,有一种他无法说明白的兴奋和满足。走出小树林,向母亲走去的时候,他像一个凯旋的战士。

接下来的日子,这个孩子又进行了几次冒险。几次回头看母亲,几次走进小树林。那片陌生的小树林变成了他熟悉的小树林,他不再害怕它。接着,他得离开家去读书了。有一天坐在教室里,他突然掉下泪来,他被一个可怕的念头吓坏了,就离开教室赶回家去确认一个事实:母亲并没有死。后来,他得离开家乡到很远的地方去读书,这个遥远的地方像是一片更大的陌生树林,神秘、阴郁而可怕,但他还是走进去了。他熟悉的世界变大了,他的土地越来越开阔,而且总有阳光灿烂的日子。原来,把陌生变为熟悉,把恐惧变为安全,是人成长的路。最终,我们需要走到那个人生旅途的目的地--整个陌生的世界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家。

第三篇:《一桶白葡萄酒》之叙事与“恐惧”

《一桶白葡萄酒》之叙事与“恐惧”

字数:3410 字号:大 中 小

摘 要:埃德加·爱伦·坡作为十九世纪美国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其作品是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他的经典短篇恐怖小说之一《一桶白葡萄酒》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并且通过叙述者的“内心独白”(意识流)来揭示其可怕的心理状态堪称一绝,这种叙事风格也自然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

关键词:第一人称全知叙事;内心独白;恐惧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55-02

十九世纪美国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爱伦·坡与安布鲁斯·布尔斯和洛夫克拉夫特并称为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除此,他还被冠于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鼻祖、科幻小说(science fiction)先驱之

一、恐怖小说(horror fiction)大师、短篇哥特小说、象征主义(symbolism)先驱之一,唯美主义(aestheticism)者等称呼。受其影响的人物有:柯南·道尔、波德莱尔、斯特芳·马拉美、儒勒·凡尔纳、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江户川乱步等。众所周知,爱伦·坡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是“效果论”: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确立某种效果,再为追求这种效果而思考创作。事实上,这种效果的确完美的实现了,因为任何阅读过他的短篇小说的读者都被故事中的人物(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那个人物)的叙述与其“内心独白”所深深的震撼—让读者直面其内心深处,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了其所思所想,以致受到心灵上的冲击。本文试图重新细读其经典短篇小说《一桶白葡萄酒》,来分析故事中那个复仇者“我”如何叙事并通过其“内心独白”来揭示其扭曲的性格特征等,而这种叙事模式又如何对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即:恐惧感。

一、第一人称全知叙事与内心独白

叙事的结构模式大致有三种:全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模式。在这三种结构模式中,尤其以全聚焦模式发展得最成熟和被小说家们使用得最为普遍。全聚焦模式中的叙述者可以说是“无所不知”,他所了解的信息多余任何一个故事中的人物,知道他们的一切情况等等。[1]就爱伦·坡的大多数短篇小说而言,小说中的叙述者几乎就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叙述者,主要扮演两种角色:(1)作为旁观者审视故事的整个发生过程,叙述者不参与故事;(2)叙述者就是故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或主人公,讲述故事的发生环境,情节和甚至充分展示自己的意识(内心独白)。当然,他的经典短篇恐怖小说之一《一桶白葡萄酒》也不例外,该短篇小说就是以第一人称“我”这个全知叙述者来讲述故事,并且通过“内心独白”来揭示“我”的真实的性格特征与心理状态。那么什么是“内心独白”?顾名思义,“内心独白”就是人物内心的想法或意识。事实上,“内心独白”和“意识流”几乎是同义词,或者说“内心独白”在某种意义上就等同于“意识流”。通过这种方式来刻画人物可以深刻地揭示其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等。坡把人的存在状态分为两种:一是清醒理智的状态,二是关涉现在和未来的状态。后者由暗影和怀疑构成,于是便产生了恐惧和疯狂。坡在恐怖小说的创作中经常借用主人公之口,描绘这种恐惧和疯狂。

二、第一人称全知叙事、内心独白与恐惧

《一桶白葡萄酒》作为坡的著名恐怖短篇小说之一,所使用的叙事模式就是“第一人称全知叙事”和”叙述者内心独白”的完美结合。小说一开始就是叙述者“我”的直接登场:

弗图纳陀曾多次伤害过我,我都一忍再忍,但当他竟敢侮辱我时,我发誓一定要报复。要是你对我的脾气了如指掌的话,就不会认为我不过是说说吓唬人而已。我最终会报复成功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还有一点也是确定的,我不能冒风险。我不仅要惩罚他,而且惩罚他的同时要让自己免于受罚。要是复仇者得到报应,那就不算是成功的复仇。同样,如果复仇者没有让仇家认识到自己是复仇者,那也不算真正的复仇。要知道,单从我的言行来看,弗图纳陀是不会怀疑我对他不怀好意的。我像往常一样,对他笑脸相迎,他绝不会想到我其实是笑里藏刀。这个弗图纳陀有个弱点,虽然他在其他的方面都令人尊敬甚至敬畏„„[2]

这一段是这篇短篇小说一开始关于这个叙述者“我”的叙事和“内心独白”。叙述者讲述了一个叫“弗图纳陀”的人对自己造成的无数次的伤害和侮辱,因此必须由“我”亲自来报复和惩罚之,因为“我”的性格是“有仇必报,决不手软”。这里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把即将实施的复仇的原由向读者清楚的说明了,与此同时,也让读者大脑中对他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了一个比较清晰认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个叙述者(复仇者)不仅其复仇的态度极度的强硬,而且他还是一个相当有智慧、有头脑的人: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复仇不能被任何人(包括对方)发现,所以就必须依旧表现出一副和往常一样的“亲切善意”的模样(尽管是洋装出来的),这样以来就不会被人怀疑和因此而受到惩罚,也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复仇”。从最后一句话,我们也不难看出复仇者“我”对对方是相当的了解,特别是很清楚对方的“弱点”,这就为复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段叙述者的叙述和内心独白让读者清晰的看到了一个相当有智慧,有决心的“有仇必报”的人物形象。非常关键的是,读者看到:仅仅是因为对方对他有过所谓的“侮辱”,他就发誓要复仇(大开杀戒),这就让读者立刻不寒而栗。看来,爱伦·坡的这种叙事模式确确实实产生了他所期(下转第257页)(上接第255页)待的“效果”:一个心理扭曲的复仇者的即将实施的“复仇”对读者所产生的强烈的“恐惧感”。诚然,爱伦·坡为了实现这一“效果”所作的努力的确没有白费。

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叙述者“我”利用了对方的弱点和通过自己的“智慧”(主要是通过两人的对白得以体现)将对方一步一步的引入了自己为之设计好的圈套之中。逐渐的,叙述者将对方引入那个可怕的地牢,将对方用铁链锁上以后,然后开始真正的实施谋杀:

我一边说着,一边在那堆尸骨当中忙开了,„„用这些材料和那把泥铲,我干劲十足地开始砌墙封起凹洞的入口来。水泥的第一层还没有砌好,我发现弗图纳陀快醒了。„„我接着砌起了第二层、第三层和第四层,接着我听到了铁链疯狂摇晃的声音,这声音持续了有好几分钟。为了听得真切些,我干脆停下手中的活,一屁股坐在那堆尸骨上。当这声响最终平息下来的时候,我再次开始了工作,并一口气砌好了第五层、第六层和第七层。[2]这段叙述也同样向读者展示出一个非常“凶残”的复仇者的形象。这个心理扭曲的复仇者“我”在整个谋杀的过程中不仅没有任何害怕或紧张的情绪,相反他却非常“享受”这种杀人的“乐趣”,因为正如他所说的:为了听得真切些,我干脆停下手中的活,一屁股坐在那堆尸骨上。当这声响最终平息下来的时候,我再次开始了工作,并一口气砌好了第五层、第六层和第七层。在这个复仇者看来,“享受”归“享受”,却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马上了解此事才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的。这种人物形象再一次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读者阅读到此,定会感到毛骨悚然:因为这个坡笔下的杀人犯是一个如此变态,残忍的恶魔,而这个恶魔又是相当地具有一颗清醒和智慧的头脑。

到小说末尾,复仇者“我”作了如下的一段叙述:我赶紧完成最后的工作,使劲把最后一块石头塞进去,抹上灰泥,并在这堵墙面前堆好原来那堆尸骨。半个世纪以来,再没有人去打扰他们。愿亡灵安息![2]复仇者“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同时也给这篇小说画上了句号。

三、结束语

爱伦·坡之经典短篇小说《一桶白葡萄酒》故事中那个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之叙事与“内心独白”的确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恐惧感”。这种“效果”也正是爱伦·坡精心创作所期望达到的目的。通过对该小说的叙事模式的分析也让我们对其恐怖短篇小说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也因此让我们更加深信:美国短篇小说家爱伦·坡在任何时代其文学地位都是无人能够撼动的。

参考文献:

[1]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埃德加·爱伦·坡,王敏,时静译.爱伦·坡短篇小说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第四篇:怎么克服演讲恐惧

怎么克服演讲恐惧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怎么克服演讲恐惧》的内容,具体内容:演讲恐惧使每个人在演讲前或者演讲的时候都有的,那么我们要?克服演讲恐惧的方法有哪些?下面我整理了克服演讲恐惧的方法,供你阅读参考。克服演讲恐惧的方法:五个除去恐惧的小贴士...演讲恐惧使每个人在演讲前或者演讲的时候都有的,那么我们要?克服演讲恐惧的方法有哪些?下面我整理了克服演讲恐惧的方法,供你阅读参考。

克服演讲恐惧的方法:五个除去恐惧的小贴士

1.重构羞耻感(为真实的自己感到尴尬或者感觉自己不够好)。担心自己不能像预期一样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是很正常的。操心别人究竟有多欣赏自己简直就是浪费精力。记住,大多数人正是想了解你的分享内容,才出现在观众席中(否则早就回家睡大觉去了)。你之所以演讲,是因为有值得分享的内容。与其担心别人会怎么评判你,还不如将那份心思专注在措辞和情绪表达上。

2.放松身体,集中精力。在上舞台之前,找到平复呼吸的办法,缓解体内的紧张情绪。放松身体,专注心中的信念,感受内心对演讲的热情和喜爱。然后选定一个演讲中会涉及的词,来将你的恐惧转化为更强大的正能量,比如“热情”,“爱”,或者“快乐”。提前了解演讲的关键词,以便在感到自己要脱离中心时,能够凭借这个词的力量收回来。

接下来的三个小贴士会让你在演讲时保持迷人和可爱:

1.分享你的热情,而你所担心的将不会发生。分享那些使你深受触动的故事,分享你想要倾诉的心情和自身感悟。分享如果人们不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的话,你担心会发生的事。从你的个人渴望和内心痛苦来展开演讲,而不是从你认为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个角度。“应该”就像是批判,仿佛你假定了人们不谙世事,一无所知。其实他们会从你的故事和经验中有所领悟。你的勇气将鼓舞他们向你学习。如果一味说教,他们只会远离你。不要纠结于那些对着你皱眉头或者睡觉的人,而要找到一张微笑的面孔,专注于它。

2.用沉默帮助自己回想。偶尔在讲完重要的内容后停顿一下,能够起到强调观点的作用,也能够给观众时间思考。当沉默时,你感受到的时间总是比观众感受到的要长。沉默也能够使你的思路赶上言语。适时变换一下你的节奏,使演讲变得更有效、更有用。

3.不要试图成为他人。观众是为你而来,而不是为托尼罗宾斯(译者注:励志演讲家、畅销书作家,当今最成功的世界级潜能开发专家)而来。他们是来倾听一个真实的人的演讲,就像与朋友聊天一样。不要想着自己必须成为专家,必须有着专家该有的睿智建议。你的故事将引导他们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感悟。

大多数人对于你演讲时有多紧张是毫无概念的。除非你冷汗直冒,手颤抖得连一杯水都拿不稳,否则他们是看不出你有多紧张的。事实上,比起自信的演讲者,如果他们感觉到你有一点害怕,他们反而会更支持你。站上去吧!漂漂亮亮地讲一回!如果遗漏了一些原本需要分享的内容,你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补充。但更可能的是,即便没有所有的细节,观众也能

理解你的观点。

无需追求完美。观众希望你能够呈现真实的自己,一个他们愿意去了解的人。真切的演讲者即使感到恐惧,也会站上舞台,因为他们有值得分享的内容。

克服演讲恐惧的方法:三个演讲技巧

第一:相信任何事情只要努力了到最后都会是好结果,所以,在演讲之前努力练习,胸有成竹才不会紧张,不会心虚,想的都是失败的结果。努力在台下做好准备,台上才会从容自如,做一次完美的演讲。

第二:演讲的内容要符合观众的需求。大家想听的你不讲,讲的全是大家不感兴趣的话,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内容要主题鲜明,特征明显,是符合本次演讲主题的,是听众想听你讲的,这样,就完全不用担心演讲的效果会如何,一定会令自己满意。

第三:摆正心态,摆脱不合理的预期效果。心态一定要积极,做最大的努力,做不要有思想压力,还没开始就想着失败了会怎样,要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相信自己。给自己增强信心,有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

第五篇:关于恐惧的演讲稿

关于恐惧的演讲稿

开场白:各位观众、评委大家晚上好!首先,在此很感谢大家给我这么一个上台演讲,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大家给我一次热烈的掌声可以么,我想我可以更有勇气。)

正文:好的,谢谢大家。为了感谢大家的热情,下面先让我以一个故事来引出我们的主题。在那个残酷而血腥的二战时期,纳粹集中营里发生了很多惨无人道的实验,其中就有纳粹拿犹太人做了这么一个实验,测试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纳粹将一个犹太人五花大绑在黑暗的囚房里,告诉他,接下来将会发生一件恐怖的事情(停顿)。寒冷而幽暗的囚房,我会把你的手腕割破,血液将从你的身体里一滴一滴地流下来,一滴一滴地砸落在你手下的血盆里。可怜的犹太囚犯将会细细品尝生命从身体里一点一点流逝的感觉。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过去了,很正常的,这个囚犯停止了呼吸。但是,我们却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因为,在打开灯光之后我们发现囚犯身边放了一盆水,有水龙头不停的在慢慢的滴水,显然囚犯并不是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他的手腕完好无缺,而他的死状却和失血过多一模一样。

在此,我想问大家一句:“为什么?”相信,大家都很聪明,心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是的!就是恐惧。恐惧死亡的威胁,带走了这个可怜的犹太人的生命。这也正是我今晚所想讲的话题——恐惧。

恐惧,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就我个人看来,爱与恨这些高级情感,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可能都不能明确的定义。因为我们不能轻易的弄清楚你是否真的爱上一个人,或恨死了一个人,时间可以冲淡那些不明确的情感。而恐惧则十分特殊,恐惧,就是那种头皮发麻,心灵颤抖,十分畏惧,想要逃避,无法面对,会使人崩溃的感觉。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两个问题迫切的需要去解决。

第一,恐惧从何而来?做了坏事怕被发现,你会恐惧;黑夜里总觉着有一个人在跟着你,头皮发麻,你会恐惧;面对死亡的时候你更加会恐惧。数不胜数的恐惧的来源,归纳一下,我们可以总结为三点:1,对我们未知事物,我们会恐惧。2让我们展现自我时,我们会流露出恐惧。3我们追逐欲望时怕失去心中至爱,我们会恐惧。针对这两点,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人们所恐惧的,正是恐惧本身。这句话希望大家好好品味。

第二,如何克服我们心中的恐惧?对此,有一位伟人曾给出过一个很好的解答:要想克服心中的恐惧,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做让你恐惧的事,而死亡是最让人恐惧的事。在此,又可以和大家分享我读过的一个小故事。话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很不自信,做事总是畏首畏尾,他跑去找了一位大师求解。大师一语道破他身上所存在的短板,那就是他总是抱着一颗恐惧心存活在这个世上。年轻人问他该怎么办,于是,大师将这个年轻人带到了海边。大师带着年轻人走到海水中,然后,突然用双手使劲全力的将年轻人的头按入水中,年轻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冰冷的海水包围,他拼命挣扎,反抗的动作越来越大,越来越猛,直到顶开头上的那双死神之手。探出水面,他大口大口的呼吸,冷静了一会之后,有点生气了之后,他问大师为什么这么做。大师问他,你刚刚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强烈的可以摧毁一切的求生的欲望,你觉得恐惧在它面前还能称之为恐惧么。故事到此结束,我相信,大家亦能从这则小故事中领略到其中的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结尾:是的,我想,恐惧之所以恐惧,是因为我们的意愿不够强烈,我们对恐惧本身了解的不够多,我们畏首畏尾,怕展现自我。所以,在此,我呼吁那些曾经恐惧过的,现在经常活在恐惧之中的,未来可能会面对恐惧的朋友们,不必畏惧!恐惧什么,那你就去做让你恐惧的事吧,可能第一步很不容易,就像我今天站到这个讲台上来,但是,当你尝试过客服恐惧的那种愉悦,你会发现恐惧的存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好的,那么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倾听。

下载恐惧与广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恐惧与广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克服演讲恐惧

    1,充分的准备.林肯曾说:“我相信,我若是无话可说时,就是经验再多,年龄再老,也不能免于难为情的.”这话说得很深刻.要进行成功的演讲,就必须有成功的准备,否则,没有准备好就出......

    《拒绝恐惧》演讲稿

    各位在场的各位企业家朋友们,大家晚上! 我是李庆丰,来自创达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公司网络营销及电商管理!认识李庆丰,永远都年轻;认识李庆丰,一定能成功!下面开始我的演讲,我的......

    《一级恐惧》影评

    影评 怀着对法律的崇敬,总认为法庭是一个发掘真相还世间正义的地方,而影片开头,就赤裸裸地告诉观影者:“想讨回公道就去妓院,想受人凌辱就去法庭。”在这部影片中,一场以正义为名......

    恐惧的日记

    恐惧的日记1 今天我和我一个弟弟一块去了奥林新城的广场上玩,我们一开始在比赛,比赛谁当的.高,最后我赢了!我在心里想:啊哈哈哈哈我对秘诀真是有用,我竟然把以前干不过的对手给干......

    288如何克服创业恐惧

    克服创业恐惧第一招:制定创业计划 写下你对创业的想法、创业的目标,确定你将要做什么事情;看看手头存有多少钱,还需要多长时间来筹措资金,计划好你创业的时间,在此之前要为创业做......

    关于恐惧的演讲稿

    关于恐惧的演讲稿 开场白:各位观众、评委大家晚上好!首先,在此很感谢大家给我这么一个上台演讲,展现自我的机会。(如果可以的话,希望大家给我一次热烈的掌声可以么,我想我可以更有......

    与我们的小恐惧和平相处人生哲理

    王荔怕虫子,那些软体的、多足的、肉肉的无脊椎的虫子,常常令她花容失色。“这种时候测我的心率,比跑完1000米可能还要快。”有时候正在摘菜洗菜,伪装得极好的菜青虫探一下身子,她......

    广告与成语

    一. 成语对对碰 1.意义相近的成语: 例如: 守株待兔—缘木求鱼 图穷匕见—水落石出 练习: 精卫填海—( ) 锦上添花—( ) 2.意义相反的成语: 例如: 哀兵必败—骄兵必胜 得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