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优秀校长的管理智慧》有感
读《优秀校长的管理智慧》有感
眉县常兴镇烈士陵小学 李鑫亮
在工作之余,我抽空读了《优秀校长的管理智慧》一书,颇有感受。
该书是《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周刊》近年文章精选,收录了众多优秀校长的精彩教育故事和成功管理案例,以及李希贵、李瑾瑜、尹弘飚等专家学者关于学校变革的深度思考和真诚建议。
全书分为四辑,其中第一辑学校管理的智慧,谈到“做大”与“做强”的矛盾、“以生为本”操作难题、放权管理的精彩、校园文化建设的感悟、如何搭建学生施展的舞台、发挥家长在学校的管理作用等;第二辑评聘教师的智慧主要介绍了来自一线校长管理学校的经验和方法,如:评优的思考、中层干部的选拔、表扬的艺术等;第三辑是上面提到的几位专家学者关于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建议。文章篇篇精彩,方法样样可学,理论头头是道。李希贵说:“那位匆匆忙忙为教师购书的校长,的确是一位不错的领导。但是,他真的知道教师真实的想法吗?在教师的手上,到底已经有哪些图书?他们所说的教学参考书不足,到底是什么意义上的不足?” 李瑾瑜说:“如果我们坚信,校长的根本使命是办教育而不是管学校,那么,学校管理就必须回到这样三个似乎是常识性,但有时教育‘原点’的根本问题上去重新审视:学生为什么要上学?学校为谁而存在?校长和教师的价值究竟是什么?”第四辑是学校纠纷处理方法,讲到学生校内受伤时,学校责任的界定以及律师对事件的解读,对今后工作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书在手,似乎就有了一个有着很多学校管理妙计的锦囊,很方便地为我所用,现谈谈自己的一点点心得体会:
1、校长真正成为一座“桥梁”
善疏则通,能导则安。校长不能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管理者,而要把自己看成是一座“桥梁”,主动连接师生,与师生沟通,沟通要下功夫、花力气、做文章。校长如果能把“有效沟通”融入到骨子里,能够和师生多交流,就能够及时掌握各种信息进行规划、决策,就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就能够凝聚起全校上下的共识,管理目标自然就会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教职工、学生及其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让他们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只有多沟通和民主管理,才能使学校资源得到最大的发挥和利用
2、校长成为一个“服务员”
作为一个学校的校长,不能视师生为制造分数、创造政绩的机器,而应该以人为本,更多地关注师生的内在需要,多和师生沟通、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不仅要做到锦上添花,更要做到雪中送炭,用真情感化他们,凝聚人心。
如果我们每一位校长心中有师生,真正爱师生,讲的是师生想的,干的是师生盼的,改的是师生怨的,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就一定能够激发起全校师生向上的潜力、进步的欲望。大到教职工住房问题,青年教职工的婚姻问题,教职工的健康问题,小到教职工的孩子入托等,都挂在校长心上,并尽力去办,让教职工感到家的温暖,体验到学校对生命的珍惜,对人性的善待,对价值的尊重。校长在教师中,教师在校长心中,是校长智慧管理的重要法宝。
3、校长要做成长的激励者
学校要以管理为龙头,建立激励机制,增强目标意识,将任务逐项量化分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分工明确,落实到人,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形成群英云集、争相竞技的新格局。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师生的日常行为,为公平合理评价每一位教师、每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常言说,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做到政策暖人、感情留人、行动感人、管理激人。虽然学校管理需要制度作保障,但管理不能就管理而管理。教育是一个“软任务”,是“以己心换人心”的事业,在制度管理和行政约束的基础上,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校长的情感引导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管理实践中,有人情味的校长,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更多一份关心、更多一份鼓励、更多一份宽容、更多一份赏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既让师生自己主动发展,更让学校持续发展。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带头推进领导集体化、决策民主化、制度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工作人性化,为广大教职工营造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自由的心情舒畅的环境,团结广大教师,为学校发展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第二篇:感悟优秀校长的管理智慧
感悟优秀校长的管理智慧——读《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奇迹》有感
[ 2009-1-29 13:11:00 | By: 梦中得法 ]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在认真阅读了《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奇迹——中国著名校长管理智慧经典解读》一书后,我们深深感到:要想把学校管理好,校长首先要努力成为优秀的校长。优秀的校长必须是出色的管理者、优秀的规划师和坚守信念的革新家;优秀的校长必须具有极强的事业心,鞠躬尽瘁、殚精竭虑,把校长的工作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优秀的校长必须是潜心的研究者,具有清晰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办学目标。回味着校长们的教育思想、管理智慧,研读着校长们所创造的教育经典、管理奇迹,我们的内心激情涌动,感动震撼之余,更多的是激励,是振奋。反复咀嚼,细细揣摩,我们以为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校长要坚守以下几个宗旨,追求智慧的、有效的、卓越的管理。
一、理念就是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工作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所成功的学校,一定要具备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思路决定出路。先进的理念就是学校的灵魂,倘若没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学校就等于没有灵魂。
洋思中学的蔡和森校长坚持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教育理念,这是蔡校长对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提炼和感悟。多年来,他坚定不移地践行着这一理想与信念,把洋思中学作为实现自己理想和信念的“试验田”,把只有“三流硬件”、“三流师资”和“三流学生”的学校办成了“中国名校”。
翔宇教育集团的卢志文校长确定了“培养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的办学宗旨,以“现代学校的硬件设施、示范学校的办学质量、平民接受的收费标准”,培养学生成为“徳智双全、文理兼通、学创俱能、身心两健”的“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人大附中的刘彭芝校长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给自己定一个最高目标,并义无反顾、倾尽全力去实现这一目标。她提出了“全面实施人大附中素质教育工程”,创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世界名校”的宏伟目标,成为全体人大附中人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众多名校长的成功都是由于他们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所以,要真正建成有层次、有品位、有内涵的现代化学校就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引领,来支撑,来统率。
二、课堂就是阵地
叶澜教授一再强调,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是由一个又一个四十分钟的课堂所组成的。抓住了课堂,就是抓住的教育教学;推进了课堂,就是推进了改革;管好了课堂,就是管好了学校。
杜郎口中学的崔其升校长抓的就是课堂。“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在崔校长的领导下,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的三大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试),也就是其“三三六”课堂自主学习模式广受关注,迎来了全国各个地区教育者的观摩取经。杜郎口的课堂里,教室三面全是黑板,教师的讲解不得超过十分钟,很难找到教师的身影,有的是学生们争先恐后、头头是道的发言。在那短暂的时间里,看不出老师的精彩,但是却实实在在不断显现着学生们的精彩。在那“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学生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与热情都投入到了与课程有关的探讨、研究以及关注他人的展示和自我展示之中了。杜郎口的课堂,实现每一个学生对目标的全面达成,是所有学生的课堂,它激发了所有学生的热情,也开启了所有学生的潜能。
黄冈中学的曹衍清校长,注重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四十五分钟的效益,营造“活”的课堂,以“茶馆式”、“辩论式”、“答疑式”、“评讲式”等教学方法,把三分之一的课堂实践留给学生,留下三分之一的实践做练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北京东路小学的袁浩校长也是如此,他回归本位,僵持20年的翻牌式随堂听课制度,以课堂教学管理为中心推进学校管理,他抓住了课堂也就抓住了质量。
三、团队就是力量
动车组可以给我们以启示: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功能,动车就跑得快,跑得稳。如果学校的每一条线、每一个组,每一个室,都能为学校的教学改革与管理出谋划策,全力以赴,我们的学校就一定有更强的发展动力。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曾指出:“办大学是大师之学,无大师就无大学”。我们也不妨套用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名校就是名师之校,无名师就无名校。现代学校管理倡导“以人为本”,许多有成功的校长都在学校管理中坚持着“教师第一”的人本思路。
栟茶中学的姚止平校长以敏锐的眼光,把握住教师队伍建设的几个重要环节,三顾茅庐纳良才、不拘一格聘贤才、以人为本育英才、严格有序塑育才,他带领学校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抓细贝壳、抓获课堂、抓严辅导、抓精练习、抓实分析,尊崇精致管理,打造了一支具有极强的整体战斗力的教师队伍。
衡水中学的李金池校长,同样重视教师团队的建设,他要求每一位教师远离庸俗、远离铜臭、远离低级趣味,心中永远有追求;他激励教师在力争合格的基础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不断成为“希望之星”、“教学骨干教师”、“最受学生欢迎教师”、“优秀学科带头人”、“功勋教师”,成为“事业型”的“教育家”。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李烈校长立足管理的各个方面,强调教师团队意识,积极倡导教师之间的横向平等交流与分享,设立“和谐团队奖”,努力改善教师人际沟通的理念与技巧,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获得自主发展,使学校的教师团队名声鹊起。
四、学生就是根本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发展是人的发展。马克思也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学生的许多生命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在每一节课上,学生是“积极存在”还是“消极存在”,都决定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再精彩的讲演也替代不了学生的精彩,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自由积极的学习状况,才能创造真正精彩的课堂。
杜郎口中学提出“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从人格上去尊重每一个学生”,它不光是口号,是宣言,更是行动。虽然简单,却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中只有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建平中学冯恩洪校长带领全体建平人遵循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信任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微型课程等多样化的课程,创设了学科知识类、生活技能类、文化拓展类等各种门类,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张建数学拔尖,就由专人辅导,专车接送到大学请专家上课,培养他获得中学数学竞赛皇冠上的明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学子们对证券市场感兴趣,学校就干脆请金融专科学校的高级讲师来开金融知识选修课„„冯校长就这样带领全体建平教师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合格加特长”的建平人,摘取了一个又一个教书育人的“金苹果”。
安丘四中的韩中玉校长同样注重人的发展,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狠抓学生细节习惯的培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信心教育、理想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等系列教育活动,对学生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他们的老师每天做到“三个一”:每天送给学生一个微笑,每天说一句鼓励学生的话,每天找一名学生谈话;他们的学生立下誓言:“我非常聪明,我潜力无穷”,他们树雄心、立壮志。可以说,学校的每一个人、每一项工作都围绕学生的发展所展开,他们引导学生坚信潜能,成就学业,个个成才。
五、特色就是品牌
有教育专家说:一所没有特色的学校是一所没有生命力的学校。特色就是区别于其他同类学校而属于自己特有的优势。这一优势是在学校办学实践中创造并积累而成的,且是以学校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作后盾而日益彰显的学校个性。特色不仅意味着独特,更是意味着超越,是其他同类学校一时难于企及的。特色体现优势,优势代表质量,它是使学校产生社会影响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志,是形成学校品牌的重要内容。
草堂小学蓝继红校长的“诗歌校园”她倡导生活是诗,教师是诗,学生是诗,教育也是诗,匠心独运中国传统文化,打造了别具一格的学校文化之“诗文化”品牌。
行知小学的杨瑞清校长与社会联合班村级大教育,创办了第一家让城市孩子了解农村科技与发展、体验乡村生活的“行知教育基地”,创造了自身优势来发展学校。磨子桥小学的刁荣普校长,通过一些列以人为本的“阳光环境”的打造和“阳光策略”的实施,培养“阳光教师”、塑造“阳光学生”、建设“阳光学生”、实施“阳光教育”,亮出了学校品牌。
闸北八中的刘京海校长面对被称为“差生集中营”的“垃圾学校”,开展“成功教育”。首先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发展自己,获得成功。其次又通过教师帮助学生成功,让学生尝试成功,逐步达到学生自主成功,开创了光荣的闸北八中新景象,堪称奇迹。
六、坚持就是胜利
自古以来,从大到小,凡是改革就没有一帆风顺的,就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和压力。如果改革者没有坚定的信念、决心和毅力,不能坚持到底,再好的改革也是决然不会成功的。
杜郎口的成功贵在坚持,贵在磨练,贵在亮剑。崔其升校长咬定青山不放松,默默无闻,潜心磨练。面临十年质量倒数第一,即将撤并的绝境,他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扯起了改革的大旗;面临改革初期的重重困境,班子不思进取,教师人心涣散,学生厌学严重,家长怨声载道,他认定了“治乱必然要批评人、处理人,建制必然要规范人、限制人”,大刀阔斧,如火如荼地治乱建制,稳定人心;面对脱困后的良好运行状况,他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立足课堂找问题,瞄准课堂求突破,群体行动、激情澎湃、深度开掘、再度飞跃;面对可喜的教改成功局面,他没有洋洋得意,而是理性梳理,深入总结,依靠专家引领,成就优秀成果。“三三六”就这样产生了,教育质量就这样领先了,杜郎口教育就这样打响了。这一剑一磨就是十年,倘若不是坚持,岂能获得了成功,创造了奇迹?
再看,杨瑞清经历了20年的艰苦奋斗与探索,钟情于乡村教育才创造了奇迹;刁荣普校长14年坚守爱的主题曲,将爱的阳光雨露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田,培养“心灵柔软的人”;怀柔一中的李鹤年校长19载风雨、19载艰辛,19年如一日地不断探索教改之路,实行人本文化治校、人本文化育人,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可见,坚持是一种品质,坚持就是胜利,我们要坚持把理念转变为一种信念,一种行动,一种结果。
走近这些名校长,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有着深厚的理论积淀,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有着独到的管理智慧。从他们身上,我们始终可以坚信:一名好校长,的确就是一所好学校。
第三篇:读《中国智慧》有感
读《中国智慧》有感
《中国智慧》是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易中天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中国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易教授对于词语的解读方法。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阐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时,他一般会费尽心思从正面角度罗列许多词汇去描绘个人心中的见解。但易中天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反面先说它不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让人们对于它是什么有了更清楚清晰的认识,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有时语言的巧妙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中庸”一词在文中,易中天是这样评价的: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第三,中庸是处世哲学;第四,中庸是做人艺术。
我想“中庸”是一种品德,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当你有了很高艺术成就,物质财富积累,那时“中庸”很值得你去品味。但年轻人就应该有拼劲,当然不是要去否认“中庸”,而是将其放在较次要的位置,因为“中庸”这个奇妙的东西必须随着岁月积淀,人生阅历的增长才能慢慢显现出其自身的魅力。语言的畅谈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无论你对“中庸”一词的见地如何,或推崇或反对,但你都要尊重“中庸”,因为它是中国智慧。
其实“中庸”一词是适中之道,不高调同时不走极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想来,倘若每个人都摆出一副傲视他人的架子高调行事,走着极端,谁都不愿承认理亏而退让,这个社会没有了包容,遇到一点小事就针尖对麦芒,产生口角,找这种趋势发展,社会又谈何“大爱”,又谈何“和谐家园”。那些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们从不愿意别人称自己是历史家,仿佛那是对“历史”这一字眼的大不敬。在浩大无垠的岁月长河中,他们更愿意成为为别人供给养料的的藻类。就如主持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的李济,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使,将中国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但他却视名利为粪土,坚持着对考古学的固执。伟大的人通常甘做孺子牛,享受中庸,这也正体现出他们的卓越不凡。如果身边能有一个中庸的朋友就再好不过了,他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高于自己,就谄媚奉承;他也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低于自己,就轻视不屑。他总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对待身边的朋友,那是正直的表现,那是人文修养的表现,而这就是中庸的价值。
中庸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事,永不极端,那才是切实可行的。好人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你,而是好人都喜欢你,坏人都不喜欢你。中庸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认可你,而是领悟中庸之人都认可你,不甘于中庸之人都不认可你。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对《周易》的理解。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它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虽然易中天的这本《中国智慧》对许多学派的思想方面解读得并不算特别全面,但是作为一本国学入门的书是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了解的。
第四篇:读智慧背囊有感
感悟智慧人生 做快乐教师
——读《智慧背囊》有感
西河乡中心学校
李丽君
“那些在你生命中留下美丽印痕的文章,就如一颗颗灿烂的珍珠,而此书就是将那些珍珠串连了起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映亮了青春的每一个角落。如流水一般,浸染着年轻的思想,让那些真善美篷篷生长。如点点帆影,引领你向梦想的远方启航。”这是《智慧背囊》的卷首语,一看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了„„
《智慧背囊》是系列丛书。它里面没有高深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词语,有的是一个个令人感动的小故事,是一句句让人思考的“心灵对话”,走近它,你就靠近尊严,体验尊严的高贵。走近它,你就靠近人格,感受人格的强健;走近它,你就靠近宽容,体会宽容的博大。更主要的,她让你打破心灵的束缚,把浩瀚的海洋装入胸膛,让心帆远航。
《长大了就不苦了》:
一位年轻人向大师诉说内心的痛苦。“长大了,就不苦了。”大师说。“可我已经长大了。”年轻人说。
“可你指的长大,是年龄的长大,是身体发育的成熟。” “一个人,除了年龄的长大和身体发育成熟外,难道还有别的什么长大和成熟吗?”
“有。那就是内心的长大和成熟。”大师说,“你内心没有长大和成熟,当然会觉得痛苦。”大师说完,拿来两枚果子,一枚成熟的,一枚青涩的,然后再把两枚果子从中间切开。大师问:“你比较一下两枚果子的横截面,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年轻人仔细对照了一番,说:“那青涩的果子内心是空的,而那成熟的果子内心是实的。另外,成熟的果子内心有果核,而青涩的果子却没有。”
“这果核,就是果实的种子,它代表着内心的希望和信念。”大师说
年轻人顿悟了:当他内心充实,饱含着希望和信念,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内心充满甜蜜的人。
感悟:是啊,成熟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美好的向往。真正的成熟不仅仅表现在时光的流逝和外在变化上,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充实。但是,渴望成熟的人们却将大把的时间用在外在的成熟上,从而忽略了内心充实的追求。成熟的内心世界,永远充满着希望和信念。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飞速发展,而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关注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变得平静,变得充实,从平凡的工作中去感悟快乐。
《不止你一人在努力》:
他4岁时,便能在舞台上独自表演儿歌;11岁时,便能自导自演家庭晚会;同样是11岁那年,他还获得了市口头作文大赛第一名;上初中二年级时,他代表学校参加全市中学生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在以后的各类演讲比赛中,他每次都能拿第一。离高考还有3个月,当别人都在为高考而忙碌时,他却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北大学习期间,他还被中央电视台邀去做节目主持人,他就是《今日说法》栏目的主持人撒贝宁。
在同龄人中,撒贝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每天中午,当撒贝宁去北大食堂吃饭的时候,电视里便准时播出他主持的《今日说法》节目,他真希望食堂里有人认出自己来。可是居然没有一个人从电视上认出他。
一天中午就餐时,他故意问坐在对面的一位女同学:“请问,你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节目吗?”那位女同学说:“看过,怎么啦?”撒贝宁说:“那你一定知道那个节目的主持人了?”那女同学说:“不就是一个主持人吗,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件事让撒贝宁从此正视了自己的不足和渺小。在以后的岁月里,撒贝宁更加脚踏实地地学习和主持,终于成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的当家主持人。
记者采访《今日说法》栏目的当家主持人撒贝宁时,他说:“其实我的成功,只不过是比别人的运气好点罢了,当机会来临时,如果当时站在机会面前的是另外一个年轻人,他也一定能行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止你一个人在努力。虽然你暂时得到了机会,比别人领先了一步,但是如果你就此骄傲自满。放弃努力,很快就不属于你了。”
是的,努力吧,别人随时都可能超越你,你停止不前或后退时,别人的努力会落下你一大截,别自满,要随时感受到危机,否则就不可能做好,做长久。
感悟:因为渴望抵达成功之巅,所以一路攀援着。当达到一定高度时,选择俯视,也就意味着将会因自己已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自满,放弃努力;选择平视,也就意味着将会因感受到来自身边那些同样在努力攀登的竞争者的压力而继续努力;选择仰视,也就意味着将会因渴望那“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而产生的无限动力激励自己登达峰巅。不止你一个人在努力,唯有那些不懈努力着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强者。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更需要人格魅力和健康的心理状况。人生处处需要努力。《不要在必败的领域里和人竞争》让我有别致的感悟: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优势和局限,成功的人生规则,就在于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而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爱因斯坦喜爱物理与数学,终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比尔盖茨钟情计算机,终成为世界首富。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善于经营自己长处的人,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增值。
一则则小故事,一段段小经历浓缩着生命的真谛,《智慧背囊》带给我无穷的乐趣。三尺讲台是我们爱的源泉,多读好书会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教师渊博的知识,豁达的人格,美好的心灵。让我们用无尽的爱谱写出感人的交响乐,在平凡的工作中去体验快乐的人生。
第五篇:读中国智慧有感
易中天的大名是早有耳闻,也零星的听过他一些讲座,感觉通俗易懂,符合大众口味又有名家风范。一个月前,偶然得到这本易中天的《中国智慧》,一看小标题,竟大多是我感兴趣的,思辨的哲学贯彻始终,这正是我喜欢的,便作为囊中物一直携带品读。周易的启示 说到《周易》,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八卦,没错,现在很多人迷信的风水八卦的确出自这本古老的书籍。还有我们常用的口头禅“你怎么变卦了?”也是从这儿来的。但这只是其一,《周易》其实是我们民族最早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智慧的昆仑山,万水之源。它试图以最简约的系统解释最纷繁的世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大成之卦)——这就是《周易》“可爱的野心。”我这么个凡夫俗子自然是读不懂《周易》的,但看了易中天的解说,恍然大悟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原来从来没有废弃过。阴阳相生相克也好,忧患意识也好,变革与中庸也罢,无不闪耀着文化瑰宝的光芒,甚至连“九五之尊”这个后人冠以帝王的称号都是从卦辞上衍伸而来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用在《周易》身上再合适不过 了,哲学家读出了变革,史学家读出了忧患,儒学家读出了中庸,科学家读出了理性,阴阳家读出了风水------当之无愧的人类精神文明的“金字塔”。中庸的原则 孔子有三个最高境界:做人——仁;治学——乐;做事——权。“权”是权益、权变。有经有权谓之中庸。“经”就是不变,“权”就是变。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庸之道就成为我们民族的正统思想,它延伸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每一个神经末梢处。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庸思想最典型的处世哲学。我们现在提到中庸,多少带有贬义,老好人啊,和稀泥啊,没原则呀------其实都是对中庸本质的误解。中是不走极端,庸是不唱高调,所谓守住底线,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灵活权变,切实可行谓之中庸。兵家的思考 从来都认为战争是残酷无比的,没想到还有如此彬彬有礼的战争,“远古无章法,春秋讲规则,战国无底线”。炎黄时代是不开化的,自然就是群殴、乱打一气。到了春秋,那规则可大了,日出以后集合打仗,打完以后吃早饭,最长也就打到日落收兵。地点只在边疆(疆场就是这样来的)。礼仪特讲究,“列阵如球赛,宣战如请客,格斗如竞技”,彬彬有礼,绝不越雷池一步。游戏规则也多:一是不斩来使,二是不鼓不成列(对方没有摆好,不能击鼓进军),三是不重伤(重复受伤,即对方受伤了不能再打,无论伤在哪),四是不擒二毛(头发花白之人),五是不逐北(原来五十步是可以笑一百步的:敌人打败了逃跑不能追,要追也以五十步为限,跑五十步就不会做俘虏了,不必跑一百步。)更有趣的是有一次晋楚作战,晋国军队逃跑时,有一辆战车陷在坑里跑不动,楚国军队追上来了,就教他们怎么办,教 了两次,晋车跑掉了,然后晋国逃兵一边跑一边掉过头来讽刺楚军:到底是大国的军队啊,逃跑的事很内行嘛!你说,有这么可爱的战争吗? 当然有,但仅限于春秋时期,到春秋末期就逐渐变味啦,战国就简直无底线了,将“兵不厌诈”用”到了极致,也将残酷用到了极限。孙子是一个“战争经济学家”,对利弊权衡得十分精到,于是提出慎战和善战,战争不是儿戏,“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没有必胜的把握,不可随便用兵。理性是《孙子兵法》的灵魂,“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是《孙子兵法》的本性。战争不是慈善事业,更不是游戏,没有规则诚信可言,所谓道德诚信,那是留给太平盛世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充满理性的孙子是早就认识到了的。老子的方法 孙子讲用兵,老子讲做人,只是老子的人道常常被兵家借鉴,因此很多人认为《老子》是兵书,也不足为奇。只不过老子的出发点还是做人。所谓“上善若水”,因为“水”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上德若谷”,兼收并蓄,虚怀若谷的包容才是最伟大和崇高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正话反说,祸福相依。老子永远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难怪古代皇家都自称“孤、寡、哀家”,看来老子的影响力是扎了根的。《周易》讲变革,老子喜欢不变,孔子讲中庸,老子喜欢否定,韩非讲斗争,老子喜欢转化。所谓“无为而治”既可以是“无为而无不为”,也可以是“无为而无以为”。总之,人往低处走,一切就OK。魏晋的风度 魏晋人的肆意洒脱是很多文人墨客追求的,我也心向往之,看了这一节,再将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看一遍,却原来荒诞与洒脱背后,正是古人对真善美的不懈的追求。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魏晋人活得率真而高雅。在我们凡夫俗子看来,那样的崇尚和追求是 高不可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