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文史故事 家马的起源

时间:2019-05-14 18:4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藏文史故事 家马的起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藏文史故事 家马的起源》。

第一篇:西藏文史故事 家马的起源

西藏文史故事 家马的起源

先讲一个家马与野马何以分道扬镳的故事。

神话说,“在昨天的昨天,在九个九十天的昨天”,总之十分遥远的年代,马的父亲名叫喀尔达义雅尔瓦,母亲名叫桑达义巧玛,它俩在一个名叫达萨隆章的甲莫绒地方生下后代。马是神马,曾经住在天庭,但自从吉祥时代结束,灾难时代来临,天庭荒芜了。神马从九重天上降落凡尘,为口寻找食物,为喉寻找水源。后来神马之子遇到一个名叫吉恰曲的同类异性,生下了三个儿子:大哥义吉当强,二哥江绒俄扎,三弟库绒曼达。三兄弟分赴各地寻找水草丰美之地,从此命运各异。

马大:哥义吉当强来到藏北的羌塘,而见此地的主人野牦牛噶瓦,提出分享这片草原的请求。野牦牛噶瓦不同意,动用了蛮力,拿犄角把马大哥挑死了。死者凄惨:肉被鹫鸟啄了,血被大地喝了,熊啃了骨头,风吹散了毛发。

两兄弟在远方呼唤,听不到回应,一路找到羌塘,只见到一堆骨骸。小弟曼达血气方刚,誓言报仇;二哥俄扎态度务实,认为长兄的本领是最大的,尚且抵敌不过,还是远避为上。

但是马小弟曼达决心已定,打算借助人的力量复仇。二哥听罢警告说,与人亲近,只能得到被役使的命运,口中套嚼子,背上驮鞍子,身心受摧残。小弟反驳道,你可以追求自由,但也缺乏安全,野兽的四蹄会追逐你,射手的箭矢会瞄准你。

正所谓人各有志,马兄弟也是这样。曼达来到机王国,面见名叫莫布丹先的人,表达了合作意愿:“活着我驮你远行百年,死后与你互换我做主人。”人和马就这样达成约定,立下了钳予般的重誓,摁下指印表示信守。

――另一译本则说,小马曼达承诺:从此以后我驮你百年,当你作为七十万颗星辰之主死去时,你仍将是我的主人。

库绒曼达充当坐骑的感觉好极了,骄傲地体会着如同猛虎凶豹般的威风,风驰电掣般来到羌塘。骑手莫布丹先一挥绳索,套住了野牦牛噶瓦;任由野牛撒腿飞奔,瞅准机会往回一拉,利器随之刺穿牛身――噶瓦毙命,大仇得报,牦牛的尾巴做了曼达鬃毛上的装饰。

从此以后,小弟曼达的后代跟随人类有了家,二哥俄扎的后代呢,继续在旷野游荡。

这则动物神话来自敦煌所藏的藏文古卷,公元8世纪前后记录在早期苯教的仪轨书中。至于这对主仆的结局,是这样的――

谁带来了有关死亡的噩耗?是雄鹰头冠上的羽毛。

当那位助友灭敌的勇敢骑手莫布丹先死去,“就像漂亮的绿松石被粉碎”――神话这样说道,乘骑库绒曼达兑现诺言,充当了主人的殉葬“宠马”。为使“死者在死后还将活着”,苯教法师介入,进行适时适度的干预,超度亡灵的仪式由此进行。与“宠马”同为死者仆人,另一种必备的陪葬之物是绵羊,它是前往死后世界的导引者。苯教师对它念念有词:“仪轨绵羊啊,你是无父者之父,无母者之母……愿人由你而重生……愿人由你而赎命。”

就这样,绵羊在前开道,以其头角挑开岩石;小马库绒曼达驮着主人走向亡者之乡,铁蹄踏上无路之路。它需要在翻越山口的时候显示勇气,在面向渡口的时候显示慷慨。经过大约九座山口和九条河流,穿过天与地的交界处,异度空间在望:那里有冬夏长青的草木,有比美酒还要甘醇的泉水,主仆将在此地获得永生――虽然在现实世界中,冥界以坟墓的形式出现。

这个故事来自密藏于敦煌千佛洞的吐蕃时代藏文古卷,发现于20世纪初期。后经学者翻译,和其他故事一起,辑成《东北藏古代民间文学》。其中包含了苯教的仪轨,或者不如说,存世不多的藏地上古神话和观念世界,每每见于前佛教时代的苯教仪轨书中,甚至就是苯教师作法时的祷词诵词内容吧。

由于这个故事出现在藏文创制不久的古卷中,一般被解读为家马的起源和殉葬的起源。神话以苯教文献为载体,不过显然写在原始苯教时代的尾声,因为故事中重复说道:这一切均不属于新教,而是属于从前的古***俗。故事中反复咏叹的还有:荒漠辽阔,道路漫长;自上而降的雨,自下而起的风,生者和死者之路不相一致,活人和死人特征有所不同;从前行善的人,现在还在行善,过去有益的东西,现在仍然有用。

神犬与人类相伴

可惜讲述了家马和野马如何分道扬镳的古藏文残卷中,不见野狗是怎样成为忠犬的记录,我们只找到了晚些时候的传说。以下的故事是我曾经的同事、民俗学家次仁玉珍讲述的,她是从做过猎手的父亲那儿听来的,父亲又是从更老一辈那儿听来的,就这样口口相传。

故事说,当一位猎人瞄准了一头公鹿,正待拉弓射箭,弓弦却断了。一只花狗现身,为他叼来急需的皮弓弦。原来这只花母狗是只神犬,从天界下凡就为帮助人类,所以能够听懂人语,理解人心。这一天故事的结局,是猎人重新拉满了弓,射向那只命中注定在“等待箭”的公鹿。

从此以后,花母狗成为猎人的好帮手,不需要主人跋山涉水四处寻猎了,各种猎物自会被驱赶到射程内,猎人足不出户,只管搭弓射箭就成。这样一来,猎人不必再为生计发愁,不仅有吃不完的山珍,还用猎物的皮啊肉的换回奢侈品享用。猎人给心爱的狗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弓弦花”。“弓弦花”同山中的虎豹熊狸交合,生下一群又一群样貌各异的家狗,四散而去帮助更多的人。

――相传狗祖母“弓弦花”与各种兽类交配的后代,品种不同:第一种是有熊的血缘的牧羊犬,声名显赫的藏獒;第二种是猎犬,属于虎、豹、狼的骨系传承;第三种是宠物狗,小巧玲珑的袖狗哈巴狗,是狐狸的后裔;第四种是野狗,混杂的品种,退却了神性光芒的不良遗传――

不过神犬“弓弦花”的结局是个悲剧。讲故事的次仁玉珍用了一个藏谚:“人和山羊一样,经不起饱食的考验;吃饱了肚子没事干,就会添乱。”渐渐地,“弓弦花”的主人变得贪婪,有一天忽发奇想。说:今天你必须赶来一种我只闻其名、未见其状的奇兽来。

“弓弦花”昕罢,怔了半晌,然后神色黯然、一步三回头地上路了。

当太阻就快下山时,山顶传来急切的犬吠声。寻声而去,只见爱犬正守住一个山洞狂吠。猎人心中太奇,定睛看去,洞中怪兽竟是一个巨大的、暗褐色的、通体嵌满眼睛的软体球状物――那些眼睛睁开来,凶光毕露;关闭时,皱巴巴一团皮囊。猎人大惊失色,慌忙射出一箭,那怪物应声喷出一团黑气,可怜“弓弦花”闻气即死。猎人咽气稍晚一些,稍晚一些是为了想得明白:这怪物正是传说中的罗瞧星宿,专食太阳月亮的凶煞,的确是仅闻其名、未见其状啊,爱犬忠实地完成了任务,不过代价太大啦!

垂死的猎人追悔莫及。这时候,一轮圆月升起,照耀群山一片银白。

换―个角度看来,神犬虽死犹生。人们说,“弓弦花”遇难那一天是藏历三月十五,于是后来每到这一天,人们要往山上抛洒牛奶青稞以示悼念。

神犬的后代陪伴着先民从远古走来,从游猎时代到游牧和定居,一直走到现在。在从古而今的藏族生活中,牧狗猎狗宠物狗一直就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存在。上述这个犬类起源神话也暗合了动物行为学家的考证:大约在几十万年前,也许更早,原生胡狼的一种就被驯化为狗,或者说,那种胡狼在天性中就注定了为人而生。

这两个动物故事都说明了,出于先天的感情,马和犬都是自愿与人类为伴。那么,犬和马追随着猎人的景象,是从什么时候在西藏高原出现的呢?这是个问题。根据不多的考古发现,几万年前,至少在西藏的西部和北部,就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踪迹:有猎手使用过的石器,用于砍砸的、切割的、刮削的,石刀、石斧之类为证。而这些发现地点都在海拔四千米以上,除喜马拉雅南麓的吉隆以外,那些地方现在既高又冷,荒无人烟。这说明此地彼时气候环境好于现在。想必是雨水丰沛,气候温暖,是疏林草原风光吧,是飞鸟走兽的乐园吧。我们仿佛就能看到犬和马追随着人,在树丛草野间游荡,追逐着野牛野羊;夜晚则有营地的篝火点点,有烧烤野物的香味穿越时空。从牧猎时代至今的成千上万年间,犬和马“汪汪”、“咴咴”的欢快叫声就这样交织在天籁中、人声里。曾经有人假设过,未来某一天,由于某种原因,唯有人类这个物种消失了,整个地球上的全部物种肯定都会高兴极了,只有狗,会充满哀伤地怀念我们。为什么没有说到马呢?最可能的情况是,后现代社会不再需要,除了赛跑和表演的马,马在日常生活中早已退场。

第二篇:汉字的起源故事

汉字的起源故事

这算得上是老古话了。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辫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字谜: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用

四个山字山靠山,四个川字川套川,四个口字口对口,四个十字颠倒颠。田 头是一,腰是一,尾是一,其实不是一。三

说起旧社会,两眼泪淋淋,我家十口人,只有草盖身。苦 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跑,一个跳,一个吸血,一个吃草。骚 千字不象千,八字排两边,有个风流女,却被鬼来缠。魏 守徐州失去大半,战吕布打掉巾冠,骂候成盗去花马,恨 董卓有心无肝。德

说它小,能代表一国,说它大,填不满麻雀肚皮。米 一点一横长,一甩去南阳,南阳两棵树,长在石头上。磨 遇水立成河,同伴就称哥,头顶大得奇,傍人又如何。可 某字生来横,老是躺着困,若要问本事,样样是头名。一 一堵大围墙,墙外水汪汪,水从左边来,冲走右边墙。汇 中字加横不加点,莫做申字猜;若做申字猜,不是真肚才。神 去头是字,去尾是字,去头去尾还是字。申

上八是倒八,下八是正八,十字当中架,人人需要它。米 两个动物并排站,一个游泳,一个吃草。鲜

上头在水里,下头在天空,要问家在哪,老家在山东。鲁 一座石灰山,出产各种炭,石墨、金钢石,也是它生产。碳 十个哥哥,体重真轻,重一千倍,才一公斤。克 有耳能听到,有口能请教,有手能摸索,有心就烦恼。门 外面会说话,里面飘雪花,里外合起来,大家爱着它。图 木字加一笔,猜对是稀奇,本未木术禾,一个也不是。札

砍去左边是树,砍去右边是树,砍去中间是树,只有不砍不是树。彬 没有鼻子没有眼,牙齿长在耳朵边,一看就知不正派,及时改正还不晚。邪 上边十一口,下边二十口,上下合起来,遇事总不愁。喜

海口吹得高过天,不知身旁有人言,难怪别人批评你,总是跟在错后边。误 一只牛,没有头,天天来,天天走,要想见它也容易,等到十二点左右。午 左看两点水,右看水两点,细看不是水,敲敲硬梆梆。冰

奇怪奇怪真奇怪,这个谜语叫你猜,一家至少有一个,全国一共才几百。姓

炮土象马一盘棋,老将当中笑嘻嘻,五个小卒当阵卧,为何输了这盘棋。软 一字难猜着,头长两只角,身上六个嘴,嘴下八只脚。典 看来有两人,面目很难分,不象是大夫,倒象是工人。天 南字反方向,口字在中央,上下二四点,大家猜猜看。燕

待月西厢一寺空,张生普救去求兵,崔莺未提佳期事,恼恨红娘不用工。徽 有一有二又有三,中间一笔连成串,笔划虽少分量重,公社粮棉堆成山。丰 一个无力旁边站,一个有力床上躺,此事并非不公平,只因受损不健康。伤 四四方方一座城,里边住着十万兵,另有八万去打仗,还有二万守着城。界 一字九横六直,几个学生不知,一同去问老师,老师想了三日。晶 四面有山不显,二日碰头相连,居家一十四口,两王横行中原。田 没水真是难,没手也是难,有水又有手,再也不为难。(打二字)滩、摊 是土不象土,用它把水抽,河边它常在,不洞必须补。堤 虽有十张口,只有一颗心,要想猜出来,必须动脑筋。思

一、汉字常识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一)汉字的起源 1.汉字的起源

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辫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辬。‛‚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说:‚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如果这则报道内容被确认属实,那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2、汉字的始祖

相传汉字是黄帝时期一个叫苍颉的人创造的。

在我国的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总是糊满了眼屎,但这两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中总是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观察事物特别清楚。他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坐在一张凶猛野兽的皮上,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土笔,与坐在他对面的人交谈,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他的头形也不同于一般人,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奇形的头陀,显得特别聪颖过人。

他经常骑着毛驴,在陕西的黄土高原上四处奔波,跋山涉水,跨州过郡,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那时没有纸,他就把收集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让毛驴驮着。他收集的不少,装了好多袋,毛驴走到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

仓颉带着这批资料,没有毛驴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找了一间草棚住下来。仓颉不

断观察天象,抬头仔细看月亮时圆时弯的变化,还观察山水风雨演变的现象,辨识鸟兽的各式各样的脚印,或野兽、车辆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分清和区别各种纹理的异同,并开始创造文字。

其实,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渐生的过程,绝非一时一人所能胜任。文字应当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发明、发展、完善下来的符号。数量也是从少到多积累起来的。

汉字的数量很多,但是到底有多少,恐怕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准确数字。我们只能从古今字典中,知道它的大概数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曹魏时李登的《声类》共收字11520个。南梁顾野王的《玉篇》共收字22721个。唐朝时颜真卿的《韵海镜源》共收字26911个。宋朝时的丁度等所著的《集韵》共收字53525个。清朝张玉书等所著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当代的《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读完小学阶段我们要累计识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要会写。3.汉字的演变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4.汉字六书

说汉字的来源,就要说到汉字的六书。

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人们依据不同的造字方法,造出了许多汉字供人们记录信息,传递信息使用。

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

象形 象形就是描画事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叫象形字。比如,日、月、燕、网等。

趣谈‚瓜‛字

瓜是一个象形字。‚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你们看古人造字多精妙。

‚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

‚形状像瓜‛,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种;‚瓜皮船‛是船的一种。

‚像切瓜一样‛,瓜的命运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义。人们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又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不发达国家的土地。

‚傻瓜‛,表示不聪明,这一词来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时期生活在瓜州(甘肃敦煌一带)姜姓人被称为‚瓜子族‛,他们十分勤劳,受人雇佣时总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们这种老实的习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

指事 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比如,‚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

指事字的来源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凶‛……等等。‚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臵,写成‚二‛,也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 ‛,则是‚下‛字。‚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

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都是独体字。

会意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比如,‚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

简说会意字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汉字,例如‚灶、尘、国、孬、歪、甭‛等。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下面是几个会意字例:

(1)‚莫‛字。甲骨文‚莫‛字的写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是‚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的会意字。以后简化为‚莫‛。‚莫‛的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后又引申出‚不‛、‚不要‛、‚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以及表示揣测或反问等词义,如:莫如、一筹莫展、莫不、莫不是等词。作为本义日落时候的‚莫‛,后又被新创的‚暮‛字所替代。(2)‚盥‛字。盥洗、洗手的意思。甲骨文的写法下部是一只盆子的形状(皿),上部是一只手伸入盆内,表示在洗手,是‚皿‛和‚手‛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金文和小篆表示得更为明白,左右双手在盆(皿)中洗,盆中还有水,是‚皿‛、‚双手‛和‚水‛三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现在已不再象形,盆的形状已写成‚皿‛字。

叠罗汉式会意字

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重叠组成的。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焱‛;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破体会意字

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现在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

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婦‛中才能看出。这个‚婦‛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婦‛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

这类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当多,人们叫作‚破体字‛。形影相随,‚从‛善相亲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自己崇拜的对象,喜欢跟从他,学习他。就如右图(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所示:

一老者在前头走着,一后生在后跟着,形影相随,观察模仿着老者。这就是‚从‛字。

‚随从、跟随‛,这是‚从‛的本义。学习某人,必定要‚跟随‛而学。子路、曾皙、冉有等为了学习孔子,跟随着孔子周游列国,边走边问,增长才智。

‚顺从、听从‛,要学习别人,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要谦虚,因此就引申出‚顺从、听从‛的意思。作为解放军战士,就要服从命令听指挥。小学生要听从老师的正确指导。

‚侍从‛,这是由‚跟随‛引申出来的意思。我们知道,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是很高的,在伦常中有‚天、地、君、亲、师‛之说,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这些都表现了老师的崇高地位。因此,学生对老师除了要‚跟随‛学习之外,还要侍奉老师,也就是‚侍从‛了。

‚参与、从事‛。要侍奉老师,就要参加到老师所做的事情当中,并和老师一块动手动脑做。因此‚从‛字就有‚从事、做‛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有‚从事、从军‛等词,其意思都是‚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跟在后面的后生,显然是学习者,要看前面的人做事,于是,‚从‛字就有了‚副、从属的、次要的‛之意。在法律上,有两个词语最能体现这个词义:主从关系、从犯。

汉字的独特神韵

中国的方块字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难领略其神韵和精髓。老师讲解‚臭‛字,会说:‚自大一点就是臭。‛以此教育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满;老师剖析‚伪‛字会说:‚人为和起来便是伪。‛以此区分自然和雕琢的高下,要我们写文章和做人都要有真情实感。

这实际上玩的是‚拆字‛游戏,但也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比如‚富‛和‚穷‛两个字,所谓‚富‛,过去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有田的人,一大片沃土只喂养一张嘴、一个人,自然绰绰有余,也就‚富‛了。而‚穷‛呢,只有靠用‚力‛打工了,八为十以内的最大偶数,也就是说,穷人是那些耗尽力气打工的人。只有力气,当然‚穷‛了。‚贱‛字也很有趣,‚贱‛的繁体是‚賤‛,左边为‚贝‛即钱,右边两个‚戈‛即两个兵器重叠交叉、相互较量在一起,为钱而争,为钱而斗,自然是‚贱‛的了。当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蕴含了事物的本质。我们在读汉字的时候若对字形加深一层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汉字所具有的独特神韵。

形声利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新字。在形声字中,跟读音有关的偏旁称为声旁,跟字

义有关的称为形旁。比如,‚岗‛字,下面的部分表音,表示这个字读‚gang‛,上面的‚山‛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与山有关。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有三种组合方式: 左形右声:指、诗、估、格 左声右形:救、歉、剑、钦 上形下声:空、露、花、崭 上声下形:盂、货、娶、基 内形外声:闻、问、闷、瓣、辪、辩 内声外形:园、囤、病、衷、阁、匣 东坡问字

王安石写了一部书叫《字说》。

有一次,苏东坡写了个‚坡‛字,去问他什么意思。王安石回答说:‚坡就是土的皮。‛ 苏东坡说:‚难道滑就事水的骨吗?‛ 王安石无话可说。

在汉字的结构中,偏旁是比笔画大的构字部件,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坡‛中的‚皮‛是表示读音的偏旁,王安石的解释是不对的,难怪苏东坡以‚滑‛字相问,王安石就无话可说了。

秀才识字读半边

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秀才识字读半边。

说的是秀才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懒得查字典,或怕丢面子,有个窍门是读半边字。例如:碰上‚坷‛读‚可‛音,碰上‚锣‛读‚罗‛音。这类的字都读对了。可是这个办法有时又不灵。如挽救的‚挽‛不读‚免‛音,刚愎自用的‚愎‛不读‚复‛却读‚bì‛。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原来,有些形声字,随着汉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读音有了变化,已经不起表音的作用了,如果再读半边就要闹笑话。现在‚秀才识字读半边‛又成了对‚秀才‛们读错字的讽刺。

‚她‛字的由来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19世纪20年代才出现了它。

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时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

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一时轰动全国。‚她‛字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的承认、称赞,并被广为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六书之中,除了上述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之外,还有转注和假借,因为它们离我们的生活远一点,所以不再细说。

(二)汉字的形体 1.笔画

笔画就是构成汉字字形的各种点和线。写字的时候,由起笔到收笔,就是一笔或叫一画。

汉字的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常用笔画名称表

笔画间的组合关系有三种,即相离、相接和相交。因为组合关系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汉字。比如汉字中的撇笔和捺笔,如果其间的组合是相离就是‚八‛;如果是相接就是‚人‛或‚入‛;如果是相交,那就构成了‚ㄨ‛(‚义‛和‚刈‛的一部分)。

2.笔顺

笔顺就是汉字笔画书写的顺序。汉字笔顺的一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还有从外到内,先中间后两边等。

笔顺正确与否,关系到字形的好坏和书写的速度。汉字笔画规则表

(一)基本规则

1.先横后竖:

十 2.先撇后捺:

尺 3.从上到下:

言 4.从左到右:

川 5.先外后里:

问 6.先外后里再封口:

日 7.先中间后两边:

办(二)补充规则

1.点在上边或左边,先写:

为 2.点在右上或字里,后写:

我瓦 3.半包围结构的字:

(1)上右和上左包围结构,先外后里:

压(2)左下包围结构,先里后外:

廷(3)上边未包围的,先里后外:

凶(4)下边未包围的,先外后里:

同(5)右边未包围的,先上后里再右下:

匠 你知道下面各字的笔顺吗?

3.偏旁

偏旁是汉字学中的一个传统名称。原指合体字中左右两方的结构单位,左方叫偏,右方叫旁(如‚如‛字,‚女‛为偏,‚口‛为旁)。后来把‚偏‛和‚旁‛合起来,统称为‚偏旁‛。现在合体字中的上下、左右、内外任何一个结构单位都统称为偏旁。

汉字偏旁名称表 撇、横、竖提、捺 竖、横、竖、横折折折、横 撇、竖、横、横折 点、卧钩、点、点 点 卧钩、点、撇、点 撇点、撇、横

偏旁

冫 冖 讠 厂

名称 两点水儿 秃宝盖儿 言字旁儿 厂字旁 例字 次、冷、准 写、军、冠 计、论、识 厅、历、厚 匚 刂 冂 亻 勹 厶 廴 卩 阝 氵 丬 忄 宀 广 辶 土 艹 廾 尢 扌 口 彳 彡 夂 犭 饣 子 纟 巛 灬 火 礻 王 木 牛 夂 疒 衤  罒 皿 钅 禾 癶

三匡儿 立刀旁儿 同字匡儿 单人旁儿 包字头儿 私字旁 建之旁 单耳刀 双耳旁去儿 三点水 将字旁 竖心旁 宝盖儿 广字旁 走之儿 提土旁儿 草字头 弄字底 尤字旁 提手旁 方框儿 双人旁 三撇儿 折文旁 反犬旁 食字旁 子字旁 绞丝旁 三拐儿 四点底 火字旁 示字旁 王字旁 木字旁 牛字旁 反文旁 病字旁 衣字旁 春字头 四字头 皿字底 金字旁 禾木旁 登字头 区、匠、匣 列、别、剑 冈、网、周 仁、位、你 勺、勾、旬 允、去、矣 廷、延、建 卫、印、却 防、阻、院 邦、那、郊 江、汪、活 壮、状、将 怀、快、性 宇、定、宾 庄、店、席 过、还、送 地、场、城 艾、花、英 开、弁、异 尤、龙、尥 扛、担、摘 因、国、图 行、征、徒 形、参、须 冬、处、夏 狂、独、狠 饮、饲、饰 孔、孙、孩 红、约、纯 甾、邕、巢 杰、点、热 灯、灿、烛 礼、社、祖 玩、珍、班 朴、杜、栋 牡、物、牲 收、政、教 症、疼、痕 初、袖、被 奉、奏、秦 罗、罢、罪 盂、益、盔 钢、钦、铃 和、秋、种 癸、登、凳

米 虍  

“你知道吗”

米字旁 虎字头 竹字头 足字旁 粉、料、粮 虏、虑、虚 笑、笔、笛 跃、距、蹄

注:有的偏旁有几种不同的名称,本表只取较为流行的一种。

冫——两点水,是古代的‚冰‛字。所以,凡两点水的字都与冷有关。如冷、冻、凉等。

宀——宝盖儿。‚宀‛在古代是一个独体字,读作mián。因为它的形状像屋子,所以,带有宝盖儿的字大多与房屋、居住有关。

冖——秃宝盖儿。古代是个独体字,读mì,是覆盖的意思,即以巾盖物。所以,部首为秃宝盖儿的字,都与覆盖的意思有关,如冠、幂等。

厂——厂字旁,古代是一个独体字,读ǎn。《说文解字》中解释是:厂,山石之崖岩,人可居住。所以,部首为厂字旁的字大多与居住有关,如厅、厦、厨等。

4.偏旁部首

合体字的偏旁各有一定的位臵。偏旁相同,部位不同,有的可能就是形、音、义各不相同的汉字。

有一个汉字谜语是这样说的:‚一木口中栽,非困又非呆,若是把杏念,趁早别来猜。‛答案是‚束缚‛的‚束‛字。这个谜语就形象地反映了偏旁位臵的改变而导致产生不同汉字的现象。

合体字的偏旁部位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三种基本形式。(汉字形体结构的具体类型见下表)汉字形体结构类型表

结构形式 独体字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全包围结构 品字形结构

(三)汉字的识记

例字

人 入

忠 想 尘 是 笔 字 思 昌 蟹岗 笑 雷 草 意 竟 暴 薯 慧 舅 赛 器

明 从 相 请 珠 知 诚 钓 江好 刘 歌 唱 谢 树 锄 倒 搬 掰 辨 嫩 嗽懒 湘 闪 这 凶 庆 句 医 风 历 匹叵 屎 团 图 囚 回 困 园 众 森 品 聂 磊 晶

识记汉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认识汉字和记忆汉字。

认识汉字,就是见到一个汉字,要能把它正确地读出来。记忆汉字就是不仅能把汉字正确地读出来,还要能正确地写出来。

怎样识记汉字呢? 1.利用拼音

汉语拼音是我们学习汉字的最有效工具。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拼音,就能认识。2.查字典

在小学阶段,要学会两种查字典的方法。部首查字法

当知道字形,不知道字音和字义时,可以用部首查字法。

部首 部首是汉字排查法中的一个名称。字典、词典按照字形结构,选取相同的部分作为分列编排被查字的门类。

部首不同于偏旁。偏旁是组成合体字的各个部分。部首则是字典、辞典根据汉字的字形结构,取其相同的部分,作为查字的依据,分部排列,相同的部分就是部首。偏旁和部首不是一回事,但有一定的关系。部首和偏旁的关系是:有些部首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总体来说偏旁的数量比部首多。

部首查字法的方法

第一步,找出被查字的部首,数清部首的笔画数。确定部首的方法是:

○1部首的一般位臵在字的上、下、左、右、外。如:合、直、压、实等字的部首在上部;思、孟、监、丞等字的部首在下部;阵、情、叶、海的等字部首在左边;数、邻、形、制等字的部首在右边;国、凶、匡等字的部首在外边。

○2一般位臵没有部首的在中坐找。中坐就是能托起或连接其他部位的中间部分。比如‚坐‛和‚幽‛中的‚土‛和‚山‛就是托起其它部分的,‚土‛和‚山‛就是中坐。‚夹‛和‚秉‛中的‚大‛和‚禾‛是连接其他部分的,‚大‛和‚禾‛就是中坐。○3中坐没有部首的在左上角找。比如,‚弱‛的部首是‚弓‛,‚嗣‛的部首是‚口‛,‚赣‛的部首是‚立‛。○4一个字有几个部首的,按这样的顺序找:取上不取下(‚节‛的部首是‚艹‛),取左不取右(‚朴‛的部首是‚木‛),取外不取内(‚闪‛的部首是‚门‛),取多不取少(‚意‛的部首是‚音‛),无从找部首的取第一笔。

“练一练”

你能找到下面字的部首吗?

头 查()部 囫 查()部 盔 查()部 却 查()部 栽 查()部 弥 查()部 婪 查()部 免 查()部

第二步,在‚部首检字表‛的‚部首目录‛中按笔画找到这个部首,看清这个部首旁边的页码。

第三步,按照目录所指示的页码,在‚检字表‛中找到相应的页码,并从这个页码中找到要查的部首。

第四部,数清所查的字除去部首后的笔画,按照笔画顺序,从这个部里找到要查的字(《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和其它一些字典数的是整个字的笔画)。

第五步,在正文里找到该字。

部首查‚益‛三法

用部首查字法查‚益‛,可用三种方法查。

一是把‚益‛的起笔‚丶‛作为部首。《新编小学生字典》、《新华字典》、《3500常用字》中,能从‚丶‛部中查到这个字。

二是把‚益‛的头部‚丷‛作为部首。除了《新编小学生字典》、《新华字典》、《3500常用字》三种字典能查到外,还有《现代汉语词典》,能从这个部首中查到‚益‛字。三是把‚益‛字的‚皿‛字底作为部首。上面提到的四种工具书中,都可以从‚皿‛字部里查到。

很多工具书为了便于读者查阅,把一些字分别收到几个部首里。所以,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时,确定一个字的部首,思路要开阔,方法要灵活。

音序查字法

当知道字音,不知道字形和字义时采用音序查字法。音序查字法的方法是: 第一步,读准字音,确定音节。

第二步,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到大写字母,再找到相应的音节,看清这个音节旁边的页码。

第四步,按照这个页码在字典正文中找到音节,按四声顺序找出要查的字。通过查字典,选择正确的义项,从而掌握汉字。

3.掌握字形字义

正确地掌握汉字,就是掌握汉字的形音义。(1)分辨字形

分辨字形主要集中在形近字。形成形近字主要是笔画的连接关系,笔画的长短,笔画的多少,偏旁部件的相似等原因。

①比较易错的笔画。有些字笔画很相似,要注意区别。比如:延——廷。②比较笔画的多少。有些字多一笔少一笔就会变成两外一个字。比如:今——令。③比较笔画的长短。有些字的某一笔如果变长或变短,就会变成另一个字。比如:末——未。

比较‚巳、已、己‛

‚巳、已、己‛这三个字形状只有细微的差别。一句口诀通过最后一笔的长短变化

把它们的不同点概括得很清楚:‚整堵巳,半堵已,不堵口的就念己‛。

巳,读sì(四)。我国农历用天干地支搭配起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巳是地支中的第六位。巳时就是上午9点到11点这段时间。巳字单用的时候很少,但由它组成的常用字却不少,奇异的‚异‛、领导的‚导‛、港口的‚港‛、巷子的‚巷‛等字都含有‚巳‛这个部件。

已,读yǐ(以)。这是个常用字,‚已‛是停止的意思,如‚不能自已‛,就是自己不能够停止下来的意思。由它组成的常用词语很多,如:已经、已往、已然、已知、不能自已、争论不已等。

己,读jǐ(几)。自己的己,也是常用的字。由它组成的常用字有:纪、起、配、杞、岂等。

④比较易错的部位。有些字的某个部位非常相近,要注意辨析具体部位的特点。这类字大多集中在形声字中,因为形旁或声旁不同,字的读音和意义也不相同。声旁相同,形旁不同,注意辨析形旁。如‚狐、孤、弧‛这几个字的声旁相同。‚狐‛的形旁是‚犭‛,用‚犭‛作形旁的字一般与兽类有关。‚孤‛的形旁是‚子‛,一般与小孩有关,孩子失去父母,当然是孤儿。‚弧‛的形旁是‚弓‛,用‚弓‛作形旁的字一般和弓箭有关系,‚弧‛的原意是木弓,现在引申为圆周的一段。了解了这些字形旁的意义,这几个字就不会写错用错。

正确区分‚班‛和‚斑‛

班,中间从‚刀‛,是分赐的意思,由‚分剔‛引申出排列、位次等意思。构成的常用词有:班次、班级、班车、班房等等。班师,原指调回出征的军队,后又指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班门弄斧的‚班‛,指鲁班,词的表面意思是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实际比喻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领。

斑:中间从‚文‛,原义为杂色的花纹,引申指纷繁的色彩。构成的常用词有:斑点、斑纹、斑白、斑驳、斑斓等等。‚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斑‛指豹子的斑纹,‚斑斑‛,指斑点的数量多,如‚血迹斑斑‛。有些形似的字不是形声字,要抓住特点进行比较。比如,‚炙‛和‚灸‛。‚炙‛是会意字,是用火烤肉。‚灸‛是形声字,形旁是‚火‛,用于‚针灸‛。

“你知道吗” 你写对了吗?

‚冒‛字头上是什么?‚冒‛字不是‚日‛字头,也不是‚曰‛字头。‚日‛和‚曰‛字的最后一笔是与两边的竖笔连在一起的。而‚冒‛字上半边最后一笔横,是与两边的竖笔分开的,而且,这一笔横还要缩进去一些,上边的这一部分要写得扁一点,两边要大出下面的‚目‛。你看看,上边的这一部分是不是正像一顶帽子戴在‚目‛字的头上呢?

‚日‛‚曰‛和‚冒‛字头上的部分虽然是形状相似,但意思完全不同。(2)分辨同音、近音字

同音字是读音相同,而意义没有任何联系的字。区别同音字,要联系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字形。比如,道——到,‚道‛用在道路、道理等语言环境中,而‚到‛用在到

达或去往等语言环境中。

近音字是读音相近,而意义没有任何联系的字。区别近音字,同样要联系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字形。比如,仿——放,‚仿‛用在效仿,照样做等语言环境中,‚放‛用在解除限制等语言环境中。

枇杷不是琵琶

明朝文人申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东西和一封信。信中说:‚送上琵琶请笑纳。‛但打开一看却是枇杷。

申石田回信说:‚承惠琵琶,开奁(lián)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这位友人很羞愧,就作打油诗一首自讽: ‚枇杷不是此琵琶,怨恨当年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

汉字是表意文字,使用时不能拿一个同音字代替,例如上面的一个‚枇‛字,同音字就有‚琵‛‚皮‛‚脾‛‚疲‛‚毗‛‚蚍‛等二十几个,怎能拿同音字随便使用呢?一般说来,汉字的形声字是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如上面的‚枇杷‛,它属于果类的,果从‚木‛,所以该用‚木‛旁。如果我们在这方面研究一下汉字的特点,写错别字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了。

错字惹祸

从前,有一户人家,父子俩在外做生意,婆媳俩在家里种地。父子俩忙不过来,就雇(gù)了一个帮手。一天,老父写了封信寄到家里。婆媳俩都不识字,就请人念信。那人看了信,说:‚生意不错,只是死了一个人。‛婆媳一听,就痛哭起来。同村一个人正准备外出,听到哭声,就问一个小孩是怎么回事。小孩信口答道:‚他们家死了一个人。‛后来,这个人碰巧遇到了做生意的父子俩,连忙说:‚你们还不赶快回家!你家死了一个人。‛父子俩一听,泪如雨下,立即连夜往回赶。回到家里,四个人一照面,都感到莫名其妙。互相询问了事情的原由,才知道是因信中写错了一个字引起的。信中把‚雇了一个人‛写成了‚故了一个人‛。

“练一练”

你能找出下面成语中的错别字吗?

(成语中用错的字都是同音或近音字,要仔细分辨)攻无不刻 惊慌失措 排山到海 川流不息 完壁归赵 再接再励 欢心鼓舞 阴谋鬼计 情不自尽 爱不失手 水泄不通 文丝不动 走头无路 原形比露 自力更生 不曲不挠 人心慌慌 以身作责 一丝不够 熟视无赌 大显伸手 笑竹颜开 混然一体 车水麻龙

第三篇:春节起源故事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起源故事,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了。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春节,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不同时代,春节的名称也有不同。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的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的风俗习惯(习俗)

1、传统民俗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窗花与“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办年货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过年期间的食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与过去相比,中国人办年货的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山西地方有个特别的年货:刷子和筷子每年必买,谐音‘快发’之意。

2、民族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

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族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畲族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小结

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

3、海外春节的习俗

除海外各国的“唐人街”每年过春节外,据不完全统计,亚洲地区约有8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

各国“年”不同

在韩国、朝鲜和越南,农历新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在朝鲜半岛,农历新年被称为年节或“旧正”,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全民族的法定假日。越南农历新年假期从除夕至正月初三,加上周六日换休,共6天。

一些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国家也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假日。在新加坡,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公共假期。马来西亚华人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政府将正月初一和初二定为法定假日。华人众多的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2003年和2004年分别将农历新年定为全国公共节日,但菲律宾不放假。

日本曾按旧历(类似农历)过年。从1873年起改用新历后,虽然日本大部分地区不过旧历新年,但是冲绳县、鹿儿岛县的奄美群岛等地区还保留着完整的旧历年俗。

第四篇:元宵节起源小故事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宵节起源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元宵节起源小故事

元宵节源于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很多人都听说过“传灯”这个词,尤其是在佛教当中,《景德传灯录》《东域传灯录》《延宝传灯录》《传灯法师列传》《天圣广灯录》《靖国续灯录》《道明联灯录》《嘉泰普灯录》等等等等,以传灯命名的典籍非常多,为什么以“传灯”命名呢?

《般若经》中说:“诸佛弟子凡有所说,一切皆承佛威神力,与诸法性常不相违。依所说法,精勤修学,证法实性,故佛所言如灯传照。”这是佛经当中记载关于传灯的最初概念,即把佛法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传法于他人,如同灯灯相传、心心相印,故名传灯。法能破暗,如灯能照明。将法传下去,如同把解脱的光明传给弟子,以譬喻命名为传灯。

《维摩经》中说:“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这是说传灯的作用,能使佛法永不停止,且发扬光大,普及到任何一个地方,所谓法轮常转。借此实质的传灯,暗喻佛法的弘扬将无边无尽。同时,以灯灯相传、光光互照,燃起我们的心灯,使大慈大悲的大爱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把佛法的甘露妙雨洒遍每个人的心中。

因为佛法犹如明灯,能照破世间黑暗,所以把传法称为传灯。《大智度论》中说:“为令法不灭,当教化弟子,弟子展转教,如灯燃余灯。”可见,传灯能使佛陀的法脉展转相传而不绝,代表佛法延续不断、永不穷尽。

先前,历代传承上师、祖师大德们,以他们的慈悲和智慧,给我们传来了解脱的希望;如今,我们也同样以我们的真心和力量,把解脱的种子传向世人。让佛法给大家带来无限光明、无限温暖、无限祥和、无限美满,这就是传灯。

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破暗为明;佛法,是让菩萨们牺牲自己,利益众生,以佛智慧破除众生的愚痴暗障。

传灯法会,就是把这种象征具体化,以实质的形式表达出来,大家手捧莲花座灯,相互传递,将光明传向四方;象征将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光明传遍十方,具有代代薪传的意义。

第五篇:春节的起源传说故事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但是中国人为什么要过春节呢?春节的来源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起源传说故事,欢迎查看。

春节的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上长着角,非常凶猛恐怖。“年”长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每个村里的人们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里一片匆忙恐慌,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得浑身发抖,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打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

春节的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贴春联和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后来就形成了春节贴门神的传统习惯。

传说故事:争花治天下

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传说故事。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有人说,因为当初如来佛因偷换花盆留下了瞎瞎现象,直到现在,人间还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传说故事:老鼠过年

每到过年,老鼠贝贝就感到特别孤单,因为它平时总是偷偷摸摸。没有愿意和它做朋友。

松树家要开个新年舞会,贝贝用毛衣袖子为自己安了一个大大的尾巴,装成一只小松鼠去参加。舞会上,贝贝疯狂地跳着舞,却不小心把自己的大尾巴甩掉了。“你不是松树!”在周围人尖叫声中,贝贝逃出了门。

它又来到兔子家,这次他用巧克力给自己捏了两只长耳朵。可是就在它围着火炉听故事时,巧克力耳朵融化了!贝贝只好狼狈地跑回了家。

刚到家不久,松树和兔子就找上了门:“贝贝,到我家过年吧。”

贝贝红着脸把以前偷的松子和胡萝卜还给它们:“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偷东西了。”

“我们相信你。”松树和兔子异口同声地说。贝贝笑了,这种感觉真的很温暖。

传说故事:福气糕

有一只福气猫,过年的时候,他会出去送红包。红包里面有一句祝福的话:“恭喜恭喜,新年福气!”收到红包,新的一年里,会有很多很多的福气。福气猫知道大家都在等他,走了一家又一家。他把红包悄悄放在孩子的床头,把福气带给每一个孩子。

走了一家,又一家,红包送了一个又一个。天快亮了,福气猫走到了年糕师傅家里。年糕师傅还在不停地做年糕,一个晚上都没有休息。辛苦的年糕师傅应该有最多的福气,可是,红包已经送完了。福气猫不停地给年糕师傅鞠躬:“恭喜恭喜,新年福气!”年糕师傅笑嘻嘻地端来年糕,送给福气猫。福气猫还在一个劲儿地鞠躬:“恭喜恭喜,新年福气!”

年糕师傅笑嘻嘻地端来年糕,送给福气猫。福气猫还在一个劲地鞠躬:“恭喜恭喜,新年福气!”一不小心,福气猫的脸贴在了年糕上。“哈哈……我的年糕成了福气糕啦!”年糕师傅喜欢得满脸都是笑。

年糕师傅那么开心,那么喜欢。福气猫给每一块年糕都印上自己的笑脸。他一边印,一边对着年糕说:“恭喜恭喜!”每一块年糕都成了福气糕。

“劈劈啪、劈劈啪……”天亮了,家家户户都起来放鞭炮。年糕师傅给大家送去福气糕。

福气猫的笑脸印在年糕上,好像在对大家说:“恭喜恭喜,新年福气!”买了福气糕的人,都把钱放在红纸包里给年糕师傅。年糕师傅收到了很多很多红包,大家都说,最辛苦的人,应该是最有福气的人。

从那以后,大家都把年糕叫作福气糕,把年糕师傅叫作福气师傅。

福气猫喜欢说:“恭喜恭喜”,我们小朋友还会唱“恭喜恭喜”呢!

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下载西藏文史故事 家马的起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藏文史故事 家马的起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元宵节的起源简单故事

    导语:元宵节又叫什么节?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是农历正月的第十五天,这是新年的第一次满月,象征着和睦和团圆。元宵节是春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象征着春节长假的正式......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故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我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故事,一起来看......

    马的故事

    项羽驯服野马 楚霸王项羽驯野马“乌骓”的故事广为流传。据说“乌骓”当初被捉到时,野性难驯,许多人都休想骑它,就是骑得上的也顿时被它摔下来。壮强好胜的项羽听说便想一试。......

    汉字故事 马

    第 课 马 一、字源演变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楷书(简化) 二、汉字故事 “马”字的甲骨文描绘的是一匹以直立姿势站着的马的形状,在马头部分突出了马的长脸和大眼睛,身上的鬃......

    西藏:金城公主的故事

    汉藏两族结姻缘西藏吐蕃王朝时期,赞普赤德祖赞的妃子赤尊生了一位王子,长的威武英俊,如天神降临人间,因为其母是羌族姑娘,所以给他取名“姜擦拉温”,意思羌族的外甥,天神的子孙。......

    我要去西藏纪实故事

    大二,我做了一个伟大且英明的决定—暑假去西藏。我是一个酷爱旅行的人,旅行简直就是我的命。没有爱上旅行前,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待在一个二流城市的二流大学,学一......

    端午节的来历起源习俗故事

    端午节的来历起源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

    重阳节的起源故事是什么(汇编)

    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起源故事是什么,欢迎大家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