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史的诗性(共五则)

时间:2019-05-14 18:23: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灵史的诗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灵史的诗性》。

第一篇:心灵史的诗性

《心灵史》——一首宗教哲学的抒情诗

读了一些张承志的作品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作家“以笔为旗”的知识分子担当,有“美则生,失美则死”的精神信仰,还有“终极关怀”的宗教情节。但我最想谈的是《心灵史》中的诗性。

《心灵史》是张承志小说的封笔之作,张承志称其为“我文学的最高峰”,他说:“甚至我还考虑,就以这部书为句号,结束我的文学的‘生命’之著”。《心灵史》是一部复杂的文本,它的复杂性在于文体上的难以归类,“它背叛了小说也背叛了诗歌,它同时舍弃了容易的编造与放纵。它又背叛了汉籍史料也背叛了阿文钞本,它同时离开了传统的厚重与神秘。[1]”还在于它叙事方法上的丰富多样,“融历史、宗教、文学于一炉,创造了一种适合表达历史上哲合忍耶民众心灵的文学叙事方法。[1]”更加在于它的内容的多义性,人道主义、宗教信仰、清洁的精神、道德的自律等等。下面将通过《心灵史》诗性的体现来谈谈我个人对于这部文学作品的见解。

文体的特殊性——形式上的诗性 《心灵史》在文体特征上确实与传统小说有很大不同,首先它并没有小说的一大特性——“虚构性”,而是遵循考据调查的原则,将历史不美化不丑化地如实呈现,“悄无声息的大规模调查开始了,近一百六十份家史和宗教资料送到了我手中。一切秘密向我洞开,无数村庄等着我去居住。清真寺里的学生(满拉)争当我的秘书,撇下年轻的妻子陪着我寻觅古迹。[1]”其次,小说被定义为“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来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心灵史》中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但似乎仅仅是客观地、节制地描写,情节的安排并没有完全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布局,而是遵照历史发展的线索不断推进。

关于《心灵史》的文体定义,较为统一的看法是:《心灵史》是一部熔历史、文学、宗教于一炉的生命之作。类似的说法有:“《心灵史》里融宗教、历史、文学于一炉的气魄使其突破了某种个别文类的束缚。[1]”还有:“今天来看,《心灵史》是将历史、文学、人类学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复合的文本,而其对族群历史的书写

[1]“可以被看作一种确定族群范围的认同和集体记忆。”至于它究竟是哪种文体,似乎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而更像是史书、小说、经书、哲学著作的一个复合体,但基于它浓厚的文学色彩、巨大的文学价值和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我还是更倾向于把它当作一部长篇小说来看。但它并不是一部纯粹的传统意义上的长篇小说,诗性贯穿了文本的形式和内容。

《心灵史》被划为7代,采用哲合忍耶内部秘密抄本作家的体例,称为7门,勾勒哲合忍耶回民的一半故事。虽然叙事顺序完全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也不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但发展线索还是有高低缓急的分辨可循的,因此更像是诗歌中的起承转合。从结构上来说,如果采用诗歌创作的起承转合来划分,起于哲合忍耶的起源和隐没,被流放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是承接,转则是圣战的牺牲和精神的凌辱,最后合是叩开现代的大门。作品的这个结构不是闭合的,而是遵循了诗意的留白的,“文学不讲究完整”,“哲合忍耶的满拉们正在苦学准备,我把希望寄托于他们,一切迹象表明,他们身上承担着更重大的使命。他们,或他们的晚辈。”文本最后终结于此,有一种未完待续的深长余味。

诗的文体特征在作品的后缀中展露出来,这一部分的形式上已经近似于诗。诗的运用在文本中也有很多处,《在无声无形之中》的结尾响起的《穆罕麦斯》就是一首诗:

“他们的神以自然的泯灭了 正如他们的湖水无缘无故的干涸 火在痛哭,水在燃烧 似乎火中含有水的湿润 那是由于悲哀

而水中却含有火的燃烧 ……”

诗的结构和形式,诗的歧义性语言,诗的哲理蕴藉,都在其中得到了体现。第四门的末尾也是以一首诗来收束: “等到轮子转回来 黑夜变成白昼 别吃惊

不要在那么多人汹涌而来时喊出来 那么多人拥挤时你还会孤苦无依的 ……”

这样的诗篇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在描写圣域时作家这样写道:“风土是不可思议的——我只能用散文或诗对它抒发一时的联想;我洞彻不了它,知识人对它的无能力,是这种宗教的黄土高原一直不为人了解的原因。”文字在这样的地域、这样的风土、这样的宗教面前实在是那样单薄无力,作家只能用诗的语言来尝试联想,因此诗的形式贯穿始终。作家有无限的热情和冲动,但必须克制住情感的喷薄用理性的文字记录一切,诗的形式既满足了作家主观情感的抒发,又不失为一个安放思想和哲理的可敞开的处所。

文本的抒情性——内容中的诗性 “难以将《心灵史》进行文类划分的更深层原因在于作家进行创作之时注重的并不是文体,而是其所表达的内容。[1]”正如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理论所认为的那样,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因此,作家采用诗的形式是为了满足作家想要表达内容的需要,同时唤起读者的审美认同。贝尔否定叙述性的艺术品,认为这类作品只具有心理、历史方面的价值,不能从审美上感动人。诚然,作家选择的文体形式都是有意味的、和内容高度契合的。采用一种具有诗性的形式是为了满足其内容的诗意性、抒情性、哲理性和审美性的需要。我个人认为,《心灵史》内容的现实性远远超过了虚构性,有论者认为:“从艺术上讲,《心灵史》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具有明显的哲合忍耶史料汇编的教派史印迹。”小说是以一个新时代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哲合忍耶的血泪史,“依据作家发掘的回族民间秘不示人的典籍,以其惊人的真实和强烈抒情的笔调,勇敢地揭开了掩藏在沉默厚重的黄土高原下的历史机密,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哲合忍耶——中国回族中被人称之为‘血脖子教’的一个神秘主义教派的历史。”详尽叙述哲合忍耶教派发展过程中的血泪与坚忍,“代代举红旗,为了心灵的纯洁和精神的自由以容忍的方式面对惨无人道的屠杀,以隐忍的方式保存和发展教派。在作品中“鲜明地刻画了哲合忍耶的一代代导师和百姓们在迫害达到了极致的黑暗年代里与幻想决绝、以死作为信仰,追求磨难、崇尚牺牲的感人形象。1” 《心灵史》表述上的抒情性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叙事性。尽管在作品中,作家一再声明为了真实地反映历史,自己曾经喜爱的抒情的创作风格已经放弃了,“我的私人抒发也就消失了”,但是,这毕竟是一种漫长的沉默的初次诉说,这毕竟是一种深掩的秘密第一次公开,从作品字里行间中,我们仍不难感觉到作家强烈跳动的感情脉搏,察觉到他那特有的汹涌如潮、浓重深厚的民族情结。“抒情话语是‘倾诉’、‘宣泄’,抒情主人公的表现不一定需要一个接受者的存在。即使接受者缺席,倾诉或宣泄依然可以完成平息情绪的功能。”作品中有大量的表现性话语,即抒情话语,而在叙事时又采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文本中的“我”既是叙述者,又是作者本人。叙事主体、抒情主体就是作者本人,这是诗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客观纪实同主观抒情相结合,“处处浓情铺垫,用饱含激情的文字高声唱念哲合忍耶,”随处可见作家的深情流露,但又不至热情过度,而是将抒情贯穿于朴素的纪实和深邃的思考中,这正是诗歌中“诗”与“思”相结合的特点。

正如华兹华斯的观点:“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积累起来的情感。”

《心灵史》的语言富含哲思。语言是诗的质料,而语言又是人类最危险的财富。危险在于语言一旦“不断进入一种为它自身所见证的假象中,从而危及它最本真的东西,即真正地道说”,这种“道说”与张承志试图在心的长旅上寻得的真正的“道”似乎能够不谋而合。如果只是对假象进行盛装的胡乱呓语,而不是直达本质的“道说”,语言就会变的危险。而诗的本质应当是直击本质,张承志在《心灵史》中的书写就在尝试一种真正的“道说”,“这里含有人、做人、人的境遇、人的心灵和包围人的社会、人性和人道。这里有一片会使你感动的、人的光辉。”不仅仅是宗教的写作,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试图通过对宗教和历史的探险,用笔把心逼得路更狭窄,从而寻得真正的“道”。这正是一种把外在的生活经验、历史经验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达到一种主观化从而感悟到深层次的意蕴的诗性哲学。“我不再怀疑犹豫。此刻我的举念坚如磐石。我的读者们已经屏息凝神,我不能违背我的前定、让我这个作家顺从于一种消逝的无情历程;让我这个学者降服于一种无形的心灵吧——我终于解决了学问和艺术的根本形式问题,我已经决定了我的形式。[1]”作者已经将肉体降服于某种无形的心灵,因而创造出的作品将不再仅仅是艺术的形式,而具备学问的本质,这正是诗对于语言的应用,成为一种无用之用。

情感上的诗性——

诗歌是对普通语言有组织的悖反,语言上的颠覆性使得诗歌具有一种反叛性。张承志《心灵史》的反叛性更多地体现在情感上。“他决不能单纯地由所谓理想主义、人文精神等似是而非的描述获得恰切的解读。”这是人云亦云的方式,他是通过另类的宗教写作来实现的,“异端即美——这是人的规律。”张承志在追寻美的过程中走向宗教的异端。“美则生,失美则死”是宗教哲学的信条,有了信仰,心灵就是美的,有了信仰,牺牲也是美的。“就文学写作而言, 宗教只是张承志的批判策略, 使他获取了一个对时代和现实的批判性的另类的立足点。这么说并不是怀疑张承志宗教信仰的真诚性,相反,正是其真诚性才使这一批判具有了情感的深度与文学表达的力量。” 热情与斗志是诗歌的灵魂,作家张承志在《心灵史》的写作中充满热情的斗志,他“呈现的总是现实世界与心灵世界之间的不妥协的紧张关系,是以宗教为表征的另一精神原则对现实的不断质疑与抗争。”诗人的精神世界总是复杂的,他们的情感也总是丰沛的。“在张承志的所谓宗教小说中,永远没有对现世的厌倦、淡漠,对生存苦难的超脱、冥想和超越性的沉思,他表达的重心也不在对彼岸世界的皈依、救赎等主题上,而是对现世的不断抗争、介入的热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热情,使得看似艰深晦涩的《心灵史》具有非同一般的感染力,正像一首激情满满的抒情诗,催人奋进,激励人心。文字也会具有摧枯拉朽的非凡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作家热情的投入和思想的深度。张承志《心灵史》的写作遵循了诗的本质。正如海德格尔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所说的那样,作诗乃是最清白无邪的事情,“作诗自由地创造它的形象世界,并且沉湎于被构想之物的领域中。”作诗似乎只是一种文字的游戏,因而作诗是无害的同时也是无作用的,但这并不是诗的本质。“诗看起来就像一种游戏而实则不然,游戏虽然把人们带到一起,但在其中每个人恰恰都把自身忘记了。相反地,在诗中,人被聚集到他的此在的根据之上,人在其中达乎安静。”《心灵史》的内容亦是如此,它通过对哲合忍耶的民族史的再现,使得信仰者流泪感叹,非信仰者大受震撼,但人们在其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体会心灵的洗礼,挖掘心底的情感,“我和哲合忍耶几十万民众等待着你们,我们把真正的期望寄托给你们——汉族人,犹太人,一切珍视心灵的人,发掘出被磨钝的感性,回忆起消失了的神秘瞬间,正视这你们经常说到的爱心和人道——理解我们吧。”唤醒人们的理解意味着试图唤醒对人类心灵的珍视,情感共鸣讲究广泛性和普遍性,这正是诗的本质。有学者认为《心灵史》是一种“私人写作”,“它不为别人写作, 而是为了平衡自己的心灵倾斜而作。„私人写作‟对作者而言, 只考虑完善自我心灵;对读者而言, 要求读者具备一种追随者私人体验的耐性。[]”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是十分赞同,《心灵史》不是作家在安逸的书房里悠然写下的作品,不是单纯主观情感的抒发,更不是作家的为自我心灵满足的呓语,而是知性和感性的融合,完善自我心灵同时争取启发他人;是唤醒和斗争的合体,通过思想的传达而不是单纯的热情宣泄,获得普遍而广泛的理解和认可。

荷尔德林写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这里的“诗意地栖居”并不是附庸风雅、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我的理解是,人们若已洞悉甚或是亲身体验了人生的百般苦痛,仍然能够在精神上保持超然的心境,并且为着一个精神信仰而活,便是诗意栖居的内涵了。在《心灵史》中,哲合忍耶民族千百年来的牺牲、隐忍和坚持,不正是这一内涵最好的体现吗?他们诗意的栖居在西海固这片广阔土地上,作家对于宗教的宣扬并非简单地灌输,而是假托以对人生乃至人性的追求,对宗教情感的赞颂,也是他对人生精神追求的慨叹:“缺乏宗教式的素质情感的人,他们的世界只是失去圣洁的堆积而已。”诗意的栖居是超脱的,是自由的,是带着精神信仰的生活,诗意不是附庸风雅,不是情感恣肆,更不是风花雪月,而是身体上的历经磨难以及心灵的超然和精神的自由。这正是《心灵史》中最深刻的诗意所在。诗人的风骨

古代中国诗人的队伍十分庞大,其中不乏以气质风度和精神品格留名千古的诗人,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他们有宏大的政治抱负,忠君爱民的情怀;也可以看到道家的消极避世思想,他们壮志难酬的苦闷,纵情山水、一笑泯恩仇的态度;还可以看到佛家的禅理意趣的思想,他们对于人生的领悟,豁达超然的生活方式。多种思想的影响交融形成个人思想的复杂性。在张承志的身上亦是如此,虽然他对于孔孟之道抱有敌视和防备的态度,但毕竟仍然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写作目的正是儒家文学理论“文以载道”的贯彻和执行。儒家“仁”爱人的人道主义理念也和哲合忍耶不谋而合。作为一个宗教的虔信者,他对哲合忍耶的思想心悦诚服,并为它发声。这正是作者外在身份地位和内在精神思想复杂性的体现。

作诗是无用的,这种无用体现在它的无功利性,无用之用即作诗的意义却是伟大而难以衡量的。张承志的写作正是无用之用的体现。他远离商业化的写作,亦不图金钱名利,他说心灵史是“和人民群众结合的产物”,并且深知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既然你把这样的结合看作是光荣和重要的事情,那你就要为你获得的这种光荣和快乐付出代价。你必须解决这里面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作为一个作家,本没有人限制文笔。但在这样一个命题上,利用作家的特权,宣传过分、渲染过度、情感失衡,就必须要负责任。作为作家,本来可以轻巧甩开与我无关的问题,跑得远远,轻松快活,现在则必须放弃放任自由,让自己负起一种必须在历史、社会、神学、文学等问题上都作出一个大致正确的阐述的责任。”心中的正义和道义感使他的写作有了意义,正像诗人的风骨和担当,也正是这种担当促使他再度深入大西北和人民群众,开始新的调查,并重新审读和判断自己以及自己的写作。

心灵史,一首宗教哲学的抒情诗,首先,它的内容是关于哲合忍耶的宗教史和心灵史。其次它又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思想的作品。接着,文本中兼有叙事和抒情,但抒情色彩似乎更浓郁。最后,说它是诗,并不是指我认为它在文体上属于诗歌的范畴,而是强调它的诗性。在个人阅读的过程中,发觉心灵史与诗歌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因此想借用诗性的阐释来浅谈关于心灵史的看法,不免有生硬和肤浅之处。其实不妨试着把心灵史当作一首长诗来品读,或许能获得更多情感的共鸣和知性的理解。

第二篇:“史诗性”与“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评估解读

“史诗性”与“红色经典”的文学价值评估

在论及被称作“红色经典”的1950~1970年代中国大陆长篇小说时,许多学者指出了其对“史诗性”的追求;还有不少论者谈到了“茅文学奖”的史诗情结。当前文学批评界更是将是否具有史诗性、是否称得上真正的史诗,作为评估长篇小说文学价值的重要尺度。关于“红色经典”是否能称得上真正的史诗性作品,目前学界否定意见较多;而当下研究“红色经典”的论著,多从其产生政治

一、怎样才算真正的“史诗”作品

虽然将史诗性作为长篇小说评估标准几乎已是学界共识,但究竟怎样才算真正的史诗性作品,却难以取得定论。我们不妨追本求源,看看美学史、文学史上得到普遍认可的史诗理论和创作。谈论小说作品史诗性的文章,理论上一般以黑格尔《美学》为依据,创作上则通常拿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等作品为样本。黑格尔在提及“史诗”这一概念时,是作为与“抒情诗”和“戏剧体诗”并列的一种文学类型来理解的。如朱光潜所言,黑格尔“对小说显然没有下过工夫”,② 他主要是将荷马史诗作为“正式的史诗”,作为叙事类文学的最高范本来界定其性质与特征的。概括起来,他认为“真正的史诗”应具备如下特性:

1.以民族和时代意义深远的事迹及其过程为对象,通过描社会的“政治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物质生活的方式,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显示出民族精神的全貌”。

2.史诗反映的时代,民族信仰与个人信仰,以及个人的意志和情感还未分裂。

3.对于作者来说,史诗所反映的时代可能已成为过去,但相隔不远。作者对那种生活及其观照方式和信仰完全熟悉,作者所处时代的信仰、观念、意识与之是一致的。

4.作者在创作时未受外来强势文化的奴役,也不受固定的政治和道德教条桎梏,他在创作上自由独立,对所描述的世界了如指掌,他自己的全副心思和精神都显现在作品里,使人读后感到亲切、心情舒畅。

5.读者能从史诗中领会到“英雄人物的荣誉,思想和情感,计谋和行动”,欣赏到“既高尚而又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史诗人物“表现出多方面的人性和民族性”,却又是完整的人。不应只表现人物的单一特征或欲望。③ 主要英雄人物“把民族性格中分散在许多人身上的品质光辉地集中在自己身上,使自己成为伟大,自由,显出人性美的人物”。

6.史诗的创作主体的因素完全退到后台,“人们从这些史诗里看不出诗人自己的主体的思想和情感”,作者不在作品中露面,“作品仿佛是在自歌唱,自出现”。但作者已“把他自己的整个灵魂和精神都放进去了”;作品表现的是“全民族的大事”、“全民族的客观的观照方式”,却是由一个具体作者来完成的。

7.最适宜史诗表现的题材是战争,“因为在战争中整个民族都被动员起来,在集体情况中经历着一种新鲜的激情和活动,因为这里的动因是全民族作为整体去保卫自己”。

8.用战争做情节基础,“就有广阔丰富的题材出现,有许多引人入胜的事迹都可以描述,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英勇,而环境和偶然事故的力量也还有它的地位,不致削弱。”而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最理想的史诗情境。

9.史诗在结构上应是有机的整体。④

在黑格尔之后,人们把某些具有史诗特征的散文体叙事作品(主要是长篇小说),也称为“史诗”或“史诗性作品”。以这种标尺衡量,《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静静的顿河》虽然写的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也是公认的史诗性长篇小说。但说司汤达的《红与黑》、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也属史诗型,就有些牵强。

这里需要辨析目前学界的一个误区:史诗性虽是对长篇小说的一种褒扬性评价,却并非衡量长篇小说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它只是长篇小说中一个类型的标准。比如,最优秀的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就不属史诗型,因为它的题材不是时代的重大政治或军事事件,不着力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主人公也不是英雄;它是以细腻描述日常生活琐事取胜的。《三国演义》属“史诗性”长篇,《儒林外史》却不能算,尽管它写了众多的形形色色的儒林中人。我们说苏电影《莫斯科保卫战》、《解放》是史诗性作品,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或《克莱默夫妇》不是,并不意味着后者的思艺术水平就比前者低。

但,无论如何,史诗性作品特有的审美价值、艺术震撼力,是决定长篇小说文学价值的一种重要因素。

“红色经典”中,《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不属于史诗型,《红岩》虽然写的是英雄,似乎也不能算。虽然《红旗谱》、《创业史》、《保卫延安》、《红日》、《三家巷》都具有一定的史诗性,但最合乎“史诗性”标准的,首推姚雪垠的《李自成》。

二、《李自成》是“红色经典”中最具史诗性品格者

《李自成》的史诗性并非学界公认。肯定的观点不少,1987年刘再复与姚雪垠论争之前持此论点者占多数,之后也有。⑤ 否定性观点,当以王彬彬《论作为“人学”的〈李自成〉》⑥ 为代表。概括起来,王文否定《李自成》史诗性品格的理由是:1.作者不是全力写人,人物基本淹没在事件中;2.《李自成》写人有欠缺:人物性格没有发展,没有深度,缺乏对人物心灵的洞察和灵魂的开掘,没有写出人物“心灵的搏战”;3.全书结构支离破碎;4.“再现历史生活的风貌”、“反映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创作意图是错误的,是导致全书“支离破碎”的原因;5.作者意图过于直白,不耐人咀嚼,无法形成“李学”。

《李自成》作者在写人方面是不是尽“全力”了,这个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一般读者和评论家,对于其中的人物形象,还是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未感觉人物被“淹没”在事件中。且撇开有争议的李自成、高夫人等形象,起码刘宗敏、郝摇旗、牛金星、宋献策、张献忠性格鲜明,崇祯、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等明朝君臣的形象没有脸谱化,作者把他们当做“人”来写,比较细腻地剖析了其内心世界。崇祯借饷、杨嗣昌督师、洪承畴降清、卢象升殉国等单元应当说在中国现代小说里属于精彩篇章。至于说“人物性格没有发展”,这种判断并不客观。通读全书,不难发现主人公李自成从第一、二卷的处逆境而不气馁,到第三卷事业鼎盛时逐渐暴露缺点,再到第四、五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过程中自信发展为刚愎,对个人情欲从克制到逐渐放开而又并不特别放纵,与下属的关系从平等亲近到逐步拉开距离等明显变化。即使性格没有发展,也不影响其为史诗——《伊利亚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性格有几多发展?对怎样判定作品“灵魂开掘的深度”,不同的读者和批评家各有自己的理解。新时期以来似乎有一种倾向,似乎只有写出人的潜意识或突出人物灵魂的分裂才算有人性深度。确实,弗洛伊德理论产生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发现了以往小说不曾触及的领域,算是将心理描写深入了一步。但我们不能反过来说,写了潜意识的作品肯定比没有写的深,不能说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就肯定比司汤达《红与黑》深刻,施蛰存《石秀》就肯定比施耐庵《水浒传》高明。再说,不一定非要写了“心灵的搏战”才能算史诗性作品,恰恰相反,按黑格尔的理解,由于史诗反映的时代,民族信仰与个人信仰、个人的意志和情感还未分裂,古典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如阿喀琉斯、阿伽门农,并没有特别强烈的“心灵的搏战”,他们很坚定地按自己的既定信念行事,“他本来是那样人,就做那样人”。⑦《李自成》全书的结构经过作者精心设计,并不“支离破碎”,在40多年的创作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其美学成就已被许多批评家肯定,即使否定《李自成》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与作者历史观念的,对这一点似乎也没有太多异议。先写第五卷再写第四卷,恰恰说明作者已成竹在胸。有意追求“再现历史生活的风貌”、“反映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这几乎是史诗型作品的共同特点,与塑造人物并不矛盾。至于该书未能形成“李学”问题,容下文论及。

还有论者认为,“红色经典”难称真正的史诗性作品,是因其依据主流意识形态,对正面人物的描写过于理想化,“缺乏对所表现历史的超越性把握”。⑧ 那个年代的作品都受主流意识形态的框范,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理解那个年代的作家,但文学史是无情的,后世读者是无情的,他们判定作品是否具有文学价值、是否优秀之作,当然不会因理解体谅而给“感情分”;作品能否传世,还得凭自身。那么,我们就用“史”的眼光检验一下“红色经典”对人物的理想化描写,研究其“对所表现历史的超越性把握”问题。

先谈理想化。《李自成》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现代化”与正面人物形象的完美化一直是其受到诟病的主要因素,有所谓“李自成太成熟、高夫人太高、红娘子太红、老神仙太神、老八队像老八路”之说。笔者以为,单论“现代化”,须得区分两种情况:如果是让古代人物具有只有现代人才有的思想(比如阶级观点),说出只有现代人才能说的话,如果不是像鲁迅《故事新编》那样有意“油滑”或如现今某些“戏说”之作那样“恶搞”,无疑当属败笔;但如果是指从古代题材作品那里看到某些现代气息,则属正常。如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代人看历史,必然会站在今天高度“重读”,历史小说的作者虽然写的历史,却必会将自己的现实生命体验融汇进去。这不仅不是缺憾,反能给作品带来活力。中外文学史上此类例证很多: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12世纪的丹麦人,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16—17世纪之交英国的现实;《三国演义》、《水浒传》创作情况与之相似。至于正面人物的理想化,不只《李自成》,其他“红色经典”也普遍存在;不只“红色经典”,文学史上的名著以及当今某些文艺作品也有:《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悲惨世界》中的米里哀、冉阿让,《还珠格格》中的紫薇,不都属于这种形象吗?那些有明显缺点的人物可能更具真实感、给人印象更深刻,但塑造理想化人物,也并不一定导致艺术上的失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两股主要潮流,因为人类既要认识现实真相,又要追求比既存现实更美好的东西;现实不完美,人们就借助艺术,在幻想中塑造这种完美,把它作为追求的目标或现实缺憾的虚拟补偿。现在青年人喜欢看“青春偶像剧”,正是出于这种需求:现实中有漂亮的男女,也有心灵美好、善良、崇高的青年,但将出众的英俊漂亮与极致的善良、聪明、脱俗综合于一身的情况,一般只能在艺术世界中见到。现实中有阶级斗争,有爱情,有练功习武的人,但他们一般不会终生只搞阶级斗争,一辈子只追求爱情或练功比武。某些“红色经典”单突出阶级斗争与革命,是对现实的高度“提纯”,正如琼瑶小说里的人物毕生追求爱情、金庸小说里的人物只知练功习武一样。这类完美人物艺术上是否成功,取决于他的思想、语言、行为是否基本合乎情理,是否能从情感上打动人。如果真实反映了作者的审美理想,这类人物也自有其不可取代的认识价值。

第三篇:心灵感悟

《心灵感悟》

(一)周末假日的早晨,妩媚的阳光透过玻璃折射,烘托一室的温暖。我打开窗,那满世界浓郁的绿一下子映入眼帘。夏天的绿,比以往任何时候不同,她绿的彻底,绿的妖娆,绿的芬芳。让世间万物都显得真诚而自然,处处勃勃生机。她那变动不拘、无以伦比的姿态,火一样的激情,高亢的性格,渗入我的心田,怡畅了我的肺腑。于是,心里便有闪亮的,一串串美丽的思绪,穿越时空的限制,纷纷坠落,让茫然的心灵找到归宿,使生命的方程式得到求解。

随着岁月地流失,便有了更多的人生经历,同时也积淀了我对心灵的感悟。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朵永开不败的鲜花,四处洋溢着醉人的清香;心灵是一首朦胧的散文诗,抒写着人生历程的坎坷。俗话说:“一花一生命,一草一永生。”只有心灵感悟,才能放飞心灵,才能超越自我、改变命运,才能把自身蕴藏着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把自己的人生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让生命的每一天过得充实而精彩。

人的心灵充满无以遏制的激情、智慧和力量。一旦打开心灵这扇窗,你会觉得如同闲云野鹤般自在,眼前一切都变得云淡风轻,闲情逸致;你会觉得如同静观庭前花开花落,笑看是非得失,成败荣辱,永远拥有一颗从容自如的心态;你会觉得如同身临一个平和、宁静的世界,理解“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深刻含义。这时候,也许你明白了“有一种跌倒叫站起”、“有一种失落叫收获”、“有一种失败叫成功”的生活哲理。从而让我们轻松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考验,充分享受生活给予我们的各种乐趣。

一个人的外貌美,令人羡慕。但一个人的心灵美,才更令人称道!再美的鲜花,也有凋谢的时候,再美的容颜,也有衰老的时候,只有心灵美,方能经久不衰。那外在美往往迷惑的是人的眼睛,而内在美却可以深深打动人的内心。心灵美,是一种美好的心里素质。这种素质,可以从他对人生、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已的思想感情和态度中得到展示,并从这个人极其平常一言一行中得到充分体现!让旁人看得清清楚楚。

心灵美的人总是传播爱与善良,把别人的心灯点亮,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这种感觉,只有付出、给予、播洒的人才能体验到,才能享受其中„„这是人类不能缺少的人际之间的互爱、互助,就如人的生存不能缺少太阳、空气和水。我们的炎黄子孙们,有着代代相传优良传统,华夏儿女的心灵美的事例处处可见。纵观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那必是心灵深处迸发出的永恒光芒,让人间的那股英雄气驰骋纵横。今天所展现眼前的那些可歌可泣、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人和事,更是现代人的心灵交汇,撞击出的火花!

仰首是春,俯首是秋,岁月的车轮无休止地转动着。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微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雨露,从花丛中走过,留下阵阵芳香„„我们人也一样,在别人的笑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又悄悄的在别人的哭泣中离开„„整个过程渗透着我们存在的痕迹。在此间,我们承受了来自每个人的爱,亲情,爱情,友情„„因为有了爱,我们的心灵才会觉得富足;因为有了爱,我们的人生价值才会得到提升,生命的花朵才不会枯萎!

让我们精心呵护心灵这粒种子吧!不管在何等环境中,千万别膨胀了体力,萎缩了根;更不要在岁月的沙尘里,风干了纯净的嫩芽!珍惜人生,放飞心灵,诠释生命的价值,叩击生命之魂,仰起希翼的笑靥。给心灵多一份关注,给生命多一点关爱。让心灵多一份宽容,多一种感动,多一点坚强。勇于冲破世俗的樊篱,用不息的奋斗跳跃艰辛的历程,用博大的胸怀容纳世事的变幻,在岁月的风霜雪雨中轻松安然的实现完美、幸福的人生!

《心灵感悟》

(二)就像无边的黑夜里点亮的一盏刺破黑暗的灯,来自心灵的那份感悟,能够穿透黑暗寻到光明;就像广袤千里的大地上穿梭奔流的一条小溪,来自心灵的那份感悟,竭力延展汇就像无边的黑夜里点亮的一盏刺破黑暗的灯,来自心灵的那份感悟,能够穿透黑暗寻到光明;就就像无边的黑夜里点亮的一盏刺破黑暗的灯,来自心灵的那份感悟,能够穿透黑暗寻到光明;就像广袤千里的大地上穿梭奔流的一条小溪,来自心灵的那份感悟,竭力延展汇聚成江河;一个人不管资质多么聪慧,只凭偶尔开放在心灵原野上的一朵顿悟的花蕾,不会摘取到思想的果实,只有漫山遍野的鲜花,才可能丰盈他心灵的园地。

当我们读一本书时,心灵往往会从那字里行间迸发出一些美好的思想。当我们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心灵往往能从那连绵的山峦、空旷的幽谷、浩渺的大海、苍茫的森林里,采撷到许多灵感和诗意,甚至是一棵小草、一片树叶、一朵白云、一块石头孕育的美,都能使我们的灵魂超然于物欲之外,使心灵中那些隐隐的烦恼与痛苦,就像冰雪一样渐渐消融在大自然的春水里。

总有那个时候,我们和身边的朋友相处或者与远在天边的朋友,从他们的言行或信笺中看到感觉到一个与我们内心极不相同的世界,这一个个世界正是我们自己内心渴望扩展的世界。在这个被扩展了的世界里,我们心灵的视野更开阔了,我们也从这个扩展的世界里,感悟到了自己不能给予的东西„„

心有所悟,就如一位雕刻家手持刻刀精心琢磨细细修剥一块玉石,那落在玉石之上的每一刀,正如我们心灵中的一次次感悟,那块玉石在雕者一刀刀着意的雕刻下成了不朽的艺术品,而我们的心灵也正是在一次次不断的感悟中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地。

因为有所感悟,所以我们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

因为有所感激,所以我们甘心承受难言的苦楚;

因为有所追求,我们义无反顾;

因为有所作为,我们问心无愧!

这,就是我的心灵感悟。

第四篇:关注心灵

关注心灵,关注健康。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心灵的声音!”各位同学,大家好!“心灵驿站”又和大家见面了。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开心的歌《大笑江湖》。(播放音乐《大笑江湖》小沈阳)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困扰,例如亲人的故去,升学的失败,学习上的困难,生活的拮据,疾病的折磨等都会造成一定的精神紧张和痛苦,产生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反应,例如悲伤,抑郁,恐惧等等。这些情绪反应会导致机体的内分泌失调,有损于健康,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怎样克服这些不良情绪、消除精神紧张呢?

(1)保持幽默感

我们每个人都应活得轻松些,尤其当自己身处逆境时,要学会超脱,所谓“来日方长”,要看到生活好的一面,无忧无虑,自得轻松。

(2)对人礼貌

如果你对别人施之以礼,别人也会对你以礼相待。有时,一声“感谢”,一个微笑或一次过路礼让,都能使你感到受欢迎。记住,别人对待你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你的自我形象。

(3)自信

这里所说的自信不是狂妄自大,也不是自以为是,而是要学会自我控制。办任何事情首先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不要将希望寄托与别人,否则将坐失良机,产生懊丧心理,加重精神紧张。

(4)当机立断

死守着一个毫无希望的目标,毫无意义。一个聪明的人一旦打算完成某项任务时,就应马上做出决断并付诸行动,当他发现已做的决定是错误的,就应该立即另谋办法,优柔寡断,会加剧精神负担。

(5)以仁待人

身处困境时应乐于助人。善有善报,如果你有朝一日也出现某种危机时,如果对方是一位真诚的朋友,他也会来帮助你的。

(6)不传闲话

传闲话会招来仇恨和互相犯忌,也容易使你失去朋友,背个“小广播”的名声,给自己添麻烦。

(7)灵活圆通

我们要完成一件工作,可能有许多办法。当事情不按你的想法发展时,你就会烦恼、生气。其实你的目标只应是把事情办好,至于方法,不必拘于某一种。

(8)衣着整洁

衣服穿的整洁与否,它象征你是否尊重别人,当然也象征着你的自尊自重。衣着不仅显示你是男性还是女性,还能为你的自身价值和重要性提供一种保证。相信以上建议会对一直受困扰的同学有一些帮助!下面我们简单的向大家介绍怎样塑造心理健康:

对自己不过分苛求 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但抱负不可不切实际,应该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

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

当我们勃然大怒时,很多错事都会做出来,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加以自制。

偶尔亦要屈服

一个做大事的人,处事要从大处看,不必过分坚持。

暂时逃避

在生活受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睡眠或看电视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亲爱的老师,同学 大家好!

“关注心灵,关注健康。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心灵的声音。”很高兴心灵驿站今天和同学们正式见面了。

新学期我们学校迎来了初一年级的全体新同学和部分新老师,新学期,新风尚,新希望,新的好心情。相信在这充满了希望的新学期里,老师和同学们一定都能收获一份成功的喜悦。

这一学期学校的“心灵驿站”心理辅导广播,每两周一次,通过校内有线广播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小测试,播放沁人心灵的乐曲和动人心弦的歌曲。

心灵驿站是同学们心灵的栖息地,愿心灵驿站能在新学期陪伴大家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体验追求梦想过程中经历的起起落落。

至于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心理学家给出了七个标准:(1)、智力正常。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2)、情绪健康,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3)意志健全。行动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行为表现协调有度。

(4)人格统一完整。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5)自我认识正确,能接纳自我。(6)人际关系和谐。(7)社会适应良好。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学生应该养成的十个良好学习习惯吧。

1、认真听取别人讲话的习惯

认真听取别人讲话是对讲话人的尊重,在听取别人讲话时眼睛要盯住对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能够及时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内心的分析与评价,并时时配合以点头、微笑等表情,让讲话人自始至终都感觉到你在专心听他人讲话。有不同意见要善于和敢于与人交流,态度诚恳、不卑不亢。

2、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并能坚持始终。

3、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

4、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5、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6、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

7、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色、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8、及时完成作业和练后反思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项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

9、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10、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知识结构 同学

走进心理健康,走进心灵驿站,就如心理辅导理念所倡导的:助人,自助,帮助他人,也帮助自己。也许你的人生不能做到体魄健壮,但你却能做到心情快乐,好心情,好生活

待到心情平静时,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

找人倾诉烦恼

把所有的忧郁埋藏在心底里,只会加剧自己的苦恼,如果把内心的苦恼告诉给你的朋友,心情会顿感舒畅。

为别人做些事

助人为乐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可使自己忘却烦恼,并且可以确定自己的存在价值。

在一个时间内只做一件事

这样可以减少自己的精神负担,不应同时进行一件以上的事情,以免弄得身心交瘁。

对人表示善意

我们经常被人排斥,是因为人家对我们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树“敌人”,心情自然变得平静。

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就和大家谈到这儿,第一期的“心灵驿站”节目就要与大家说再见了!“关注心灵,关注健康”同学们,谢谢你的收听,欢迎你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下期不见不散!

第五篇:心灵感触

秋高气爽的季节无声的送走了酷热难耐的炎炎夏日,立秋后的雨水降了温,烦躁的心情变得平静许多。大自然送来了礼物,阵阵秋风带走弥漫在空气中的炎热气息。大雨倾盆让所有植物生机勃勃。大片枯黄的树叶纷飞缓缓飘落,最终都将会落叶归根。

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往的记忆已变得模糊化了,如今脑海里也这剩下残留的岁月。回忆绊住了我的脚步,一切都停留在那模糊化了的时间上。我该以怎样的生活速度去览回那昔日的时光。

在这熟悉而又觉得陌生的地方,不管走到哪里,总是孤苦伶仃,或许是为了排遣寂寞,所以一直努力的寻览着。抬头仰望蔚蓝色的天空,一缕阳光透过云朵间的缝隙照射进来。雨后的空气格外的清新,没有夹杂着刺鼻的气味,踏过的地方留下了深深地足迹。时常站在海边注视着与天相接的地方,知道再过不久将要迎来崭新的开始。

时常拿着手机敲打着键盘编辑着诉说的话语,翻看着通讯录空无一人,无奈的按下删除。夜晚的空中已是乌云密布,狂风怒吼着,云层之间不时出现闪电震耳欲聋,随后而来的便是大雨倾盆。若人失去崇高的灵魂,留下的躯体如同行尸走肉般,若失去了善心,那么这个世界将变得多么黑暗……借此希望请将这世界上玷污的灵魂啊洗濯吧,没有一丝的污染,再次变得纯洁吧。

走在黑暗的角落里,经过的地方都将变回黑暗,人内心深处也是黑暗的,但也不完全黑暗的,心中存在着光,当光的力量变强了,黑暗自然就会消失。当光出现的刹那间,觉得有什么东西脱离了身体。光芒四射每一处角落,被黑暗所笼罩的地方都变为光明。

模糊的记忆不时的浮现在脑海里,失去的时光,再也无法览回。迷茫的我站在十字路口怎么也无法抉择今后的人生。孤独的身影,一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已是深秋时节,树木已经失去了装饰,光秃秃的。踩在树叶铺满的道路上,发出沙沙声。一阵风吹过,有种的说不出来的感觉。

新学期将至,回过头来随着记忆慢慢回忆那段时光,辗转现在,又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开始。

下载心灵史的诗性(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灵史的诗性(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灵感触

    心灵感触 不知不觉中认识了你,这也许是老天的安排,自从和你在一起以后…我会变得很傻、总会乱想、会往好也会往坏的想!发现认识你很幸福、我不知道你是否有?可是,有时我不想让你......

    美丽心灵

    《美丽心灵》观后感 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电影似乎已经离不开我的生活了,而且我钟爱于欧美电影,不仅仅是一位它高超的制作技术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更多的是给予人思考,每......

    美丽心灵

    《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极富人性的剧情片。英俊而又十分古怪的纳什早年就作出了惊人的数学发现,开始享有国际声誉。但纳什出众的直觉受到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的......

    走进心灵

    走进心灵,关怀人文 ——从《心灵点滴》体会到的医学人文关怀 看完《心灵点滴》,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被他的勇敢、执着所震撼,被他的善良、乐观所感动,也被他所具有的医学人文情......

    心灵交响

    心灵交响 一本书,一个人。 千万人,一本书。 看见美丽的白天鹅,大家都会为丑小鸭的蜕变感到欣慰;看见洁白的泡沫,大家都会为海的女儿的爱情感到悲伤;看见熄灭的火柴棍,大家都会为卖......

    心灵能量

    心靈能量泥濘的雪夜和同學們躲在 La Lanterna,吃著傳說中紐約最好吃的eramisu,談論著我最近的鬱悶。突然間大家起鬨要幫我介紹男友,要我開出條件來。 「家財萬貫,身體虛弱。」我......

    心灵捕手专题

    奔走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象一棵树独自站立,又和许多树心手相连构成一片片森林,不管多么强大和乐观的人,面对着吃喝拉撒、爱与信任、理想与现实、坚持与放弃这些问题时都会有......

    读《心灵》

    读《心灵鸡汤》有感《心灵鸡汤》这本书是由杰克〃坎菲尔和马克〃韩森共同主编,两人皆是全美著名的激励演讲者,他们除了合作推出这本书外,还有其他系列作品:《心灵鸡汤II》、《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