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韩汉语言句子成分对比研究
韩汉语言句子成分对比研究
摘要:我国与朝鲜半岛接壤,与韩国隔海相望,两国之间长久以来一直进行着文化交流。虽然两国文字的组成部分有相似之处,都是以汉字为中心,但是句子、语言的差异性却非常大。韩语属于黏着语,汉语则比较独立。结合这两门语言的自身特点,简要分析汉语和韩语在句子成分上的异同点。
关键词:韩汉语言 对比 句子成分 语言特点
在亚洲地区,中国和韩国都属于汉文化圈,二者在历史和文化上有相似之处,但是在语言上面却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汉语是表意文字,而韩语是拼音文字;汉语属于孤立语言,也就是说一句话会因为文字的排列顺序不同而造成多种意思,韩语在这一点上跟日语相似,句子是借助于助词或者谓语的词性变化来表达的,不会因为文字的颠倒而改变意思;汉语和英语一样都是主谓宾结构,而韩语则跟日语相同,为主宾谓结构;韩汉语言上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本文从我们熟悉的汉语着手,从句子六大组成结构主、谓、宾、定、状、补进行对比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一、韩汉语言主语成分对比
主语一般是由名词和代词组成,在这一点上汉语和韩语是相通的,只是在习惯用语中,汉语会把施事性体词单位作为宾语放在动词后面,而韩语则是作为主语放在动词之前。数词以及数量结构都可以在两门语言中的形容词谓词句中充当主语。例如:“两个人的力量总比一个人强”,“”。在韩语中,数量结构可以充当动词谓语句中的主语成分,但在汉语中,数量结构一般是不能做主语的。汉语中的谓词性单位可以直接充当主语,例如:“动手打人是不对的”,而韩语中,要想让谓词性单位做主语则必须要加上转化词,例如:“”。
二、韩汉语言谓语成分对比
谓语是一个句子的核心,这一点在世界语言上是相通的,汉语和韩语也不例外。汉语是用词汇形式来表现时间范畴的,韩语则是借助于谓语动词的词形变化来体现。汉语和韩语用来表示时间的时制有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之分。在韩语中,一般用定语词尾表示相对现在时,用终结词尾表示绝对现在时,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用辅助动词表示。例如,“她现在的生活精彩了”,“”。而在汉语中,则没有这种形式讲究,汉语可以直接通过词汇的组成顺序或者是语境来判断时间。汉语中常见的用来表示现在时的词语有“现在、此时此刻、当前、目前、正在、在、正”等。
朝鲜语中可以用定语词表示相对过去时,而汉语中一般用“着、了、过、矣”等来表示相对过去时。汉语中表达绝对过去时概念时一般用到表示过去意义的时间状语如“过去、从前、以前、原来、那时”等,而韩语中要用时制词尾或者是辅助动词加时制词尾来表示绝对过去时范畴,例如:“他以前的性格跟现在有很大不同”,“”,“她过去很喜欢穿高跟鞋,现在不了”,“”。汉语用来表达将来时的词语有“将来、从今往后、日后、未来”等,用来表达相对将来概念时,就可以借助于动词顺序的不同而改变语感,韩语则完全不同,韩语中的绝对将来时用时制词尾来表示,相对将来时用定语词尾来表示。例如,“他到别人家看书”,“”,“她离开家乡去北京发展”,“”。
在礼貌用语方面,汉语是靠词汇手段来完成的,例如,对平辈和晚辈称“你”,对长辈称“您”。韩语则借助于词形的格式来表达,韩语中的礼貌用语多是用谓语动词加上表示礼仪关系的词尾后缀词来表达的,礼仪用词有两种,一种是对职位比自己高的人的阶称,一种是对于长辈或者是敬重的人的尊称。例如:“奶奶,您先坐这里”,“”;“老师,您能给我讲一讲这道题吗?”“”“老板,我一定会对这个项目认真负责的”,“”。
三、韩汉语言宾语成分对比
世界上的所有语言中体词性单位都是基础组成成分,汉语和韩语也不例外。汉语和英语相同,句子结构是主谓宾,而韩语则跟日语相同,是主宾谓。由此可以直观看出两门语言的差异,汉语的信息焦点是宾语,韩语的信息焦点是谓语。在习惯用语中,如果是强调宾语的作用,汉语会将宾语放在动词的后面,而韩语在这一点上跟英语类似,是将重点突出的词语放到句子前面,例如:“杰克被他哥哥揍了一顿”,“”。此外,汉语中的宾语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随着汉语语序的变化宾语可以转变为话题主语,韩语中宾语则没有此功能。
四、韩汉语言状语的对比
汉语中的名词、代词、数词要和介词搭配使用构成介宾短语时才可以充当句子中的状语成分,韩语则不用跟介词搭配。韩语中的动词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动词,一类是辅助动词,只有前者才可以作状语。例如:“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他哭了,哭得歇斯底里”,“”。?h语中的动词种类较多,但是充当状语成分的多为能愿动词,其他种类动词很少在习惯用语中充当状语。副词充当状语时两门语言的用法较为相似,只是在语序上面有所差异。
状语具有连接上下句的功能,韩语中的状语可以同时修饰多个分句,如果要让状语做话题中心,就要带上话题标志词语。
五、韩汉语言定语成分对比
汉语和韩语的体词性单位都可以充当句子中的定语成分,汉语中常用结构助词“的”来表现定语成分,韩语中的定语标志词是属格词尾,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在韩语中,不能独立做定语的体词是表示方向的词语,可以充当定语的是谓词性单位。谓词性单位做定语的标志是定语词尾,但是在汉语中,形容词做定语时可以不用拘泥于“的”,如坏人、美事、好书等。
当中心词同时被多个定语来修饰时,汉语语序的灵活程度要小于韩语,汉语中多项定语有固定的排列顺序,即区别性定语①+数量定语②+描写性定语③+称谓性定语④+中心词⑤,例如:从北京来的(①)那十来个(②)身强力壮的(③)清华毕业的(④)小伙子(⑤)帮乡亲们干起农活来可卖劲儿了。韩语主语中常常带有谓词性定语,整个句子结构以“定语+主语+谓语”为主,侧重修饰主语。例如:“门口那个穿黄色裙子的小女孩真漂亮”,“”。
六、韩汉语言补语成分对比
韩语跟日语一样,没有补语这一说法,它的状语成分中包含补语概念,即跟汉语中的状语+补语相对应。汉语习惯用语中,处所补语一般由介宾短语来充当,韩语的处所补语用法跟汉语相似,但是不同的是,韩语中用来强调动作的持续进行的词不能直接对应汉语的处所补语,这一点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要尤其重视,例如“”不可以翻译成“正把垃圾扔在鱼缸里”。
综上,通过以上这些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汉语和韩语两门语言的区别和联系,希望可以为相关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贺志杰.韩国语接续副词与汉语连词的对比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2014,(01).[2]徐春兰.浅谈韩国语和汉语过去时制表达方式及其特点[J].文学教育,2013,(12).[3]李泽铭.浅谈韩国语和汉语的语序比较[J].才智,2012,(31).
第二篇:中英文句子成分分析对比
中文句子成分分析
1. 什么是句子
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单句,要给它划分成分
2. 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定语()
状语[ ]
补语 < >
3.划分句子成分
①. 例: 杨亚 ‖ 写 字
例: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②. 例: 猫 ‖捉鱼
例: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注意:“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
例如: 他 ‖ 是学生
4.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住枝干(定语、状语、补语)
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补语: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例: 画眉 唱 歌
原句是 “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
①(两只美丽的)画眉 “两只美丽”是 “画眉”——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
②.[高兴]地唱 谓语中心语“唱”前边的修饰、限制成分——“高兴”为“状语”。
③.(一首)歌
宾语中心语“歌”前的修饰、限制部分——“一首”为“定语”。
④歌唱得<好> 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唱”,并放在它后面——“好”为“补语”。
5.划分句子的口诀:
(1)句子成分要划对,(2)纵观全局找主谓。(3)主前定状谓后补,(4)谓前只有状地位。(5)“的”定“地”状“得”后补,(6)宾语只受谓支配。
练习部分 :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2、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3、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4、鲁班从中得到启发。
5、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答案: 1.(鲁班)主语(是)谓语(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定语(工匠)宾语。
2.(那个时候的)(社会)定语(生产力)主语(还)(十分)状语(落后)谓语。
3.(鲁班)主语(接受)谓语(了)状语(一项大的建筑工程)定语(任务)宾语。
4.(鲁班)主语(从中)状语(得到)谓语(启发)宾语。
5.(蔡伦)主语(出生)谓语(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补语.英语句子成分分析:
一. 主语:主语(subject)是一个句子的主题(theme),是句子所述说的主体。1. A tree has fallen across the road.(一棵树倒下横在路上。)
2. He told a joke but it fell flat.3. Four from seven leaves three.7减4余3。
4.Now is the time.现在是时候了。
5. The ups and downs of life must be taken as they come.6. To find your way can be a problem.7. Smoking is bad for you.二. 谓语:谓语[predicate verb]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1)第一种是由情态动词,助动词+不带to的动词不定式构成的复合谓语:
I won’t do it again.I’ll go and move away the bag of rice with Lin Tao.(2)第二种是由连系动词+表语构成的复合谓语。例如:
You look the same.We are all here.The weather gets wamer, and the days get longer.Keep quite and listen to me.三.宾语
1.直接宾语:句中用来指出接受及物动词发出动作的事物的词或短语。
例如,在mail the letter(寄信)中的letter,就是直接宾语。
一般情况下,直接宾语指物,间接宾语指人。
2.间接宾语:有些及物动词, 比方 “教” teach, “给” give, “写” write 等等, 可以有两个宾语.例如: “ I teach him English.在这句话里”him“ 是间接宾语, ”English" 是直接宾语.I wrote Father a letter yesterday.He gave her a book.He gave a book to her.I have bought you a drink.3.介词宾语:就是放在介词后面的名词、名词短语、甚至宾语从句,或者一些代词。
如:talk about this problem about是介词,它的宾语就是this problem。其他介词有from,over,in,out a chair in the garden
speak to my father
四.定语 :修饰名词或代词的就是定语
形容词作定语:a good student(good修饰名词student,是定语)
介词短语作定语(要后置):the man in the car(in the car修饰名词the man,是定语)分词作定语:a sleeping car(sleeping是定语)
五 状语:状语说明地点、时间、原因、目的、结果、条件、方向、程度、方式和伴随状况 1.副词一般在句子中做状语.
He speaks English very well.他英语说得非常好.He is playing under the tree.中的under the tree(地点状语)2.不定式在句子中可以作目的状语。
I come specially to see you.我专门来看你.3.介词短语
My parents often tell us about their bitter life in the past.六 补语:用以补充说明名词的状态,性质。主要为宾语补足语和主语补足语 1.She ordered herself a new dress.2.She cooked her husband a delicious meal.3.He brought you a dictionary.4.He denies her nothing.5.I showed
him my pictures.6.I gave my car a wash.划分句子成份练习题
We often speak English in class.One-third of the students in this class are girls.To swim in the river is a great pleasure.The rich should help the poor.Our teacher of English is an American.The weather has turned cold.His job is to teach English.They went to see an exhibition yesterday.The students got on the school bus.He handed me the newspaper.I shall answer your question after class.They went hunting together early in the morning.His job is to train swimmers.He took many photos of the palaces in Beijing.His wish is to become a scientist.Tom came to ask me for advice.To be honest;your pronunciation is not so good
He sat there, reading a newspaper.It is our duty to keep our classroom clean and tidy.He noticed a man enter the room.The apples tasted sweet.His father named him Dongming.They painted their boat white.Let the fresh air in.You mustn’t force him to lend his money to you.We saw her entering the room.We found everything in the lab in good order.We will soon make our city what your city is now.
第三篇:日语学习心得~~英、日、汉语言对比
在网上看到了这篇日语学习的文章,觉得写的非常好,而且很实用(尤其是要同时学习英、日两门语言的),看后受益匪浅,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啦~~
日语学习心得
学习日语,对中国人来讲,其实是有优势的,且不说它里面有很多汉字,就说它的发音,好多都跟汉语也很像。这也是当时我选择它为二外的一个重要原因 吧。现在一年学下来,由原来的一个门外汉,到现在的菜鸟级,应该说这其中还是有点滴感受的吧。
一、日语与汉语的比较
从语言学上来讲,日语和汉语都应该属于汉藏语系的,好多日语单词就是从汉语里来的,被语言学家称为sino-Japanese.两者应该有着很 大的相似之处。日语中平假名和片假名甚至就是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表音文字。如“ぁ”来自汉字的“安”的草体。
但我觉得,事实上,要学好日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上面所述都是一些表层的东西。从深层次上来讲,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我们学习语言的人都知道,grammar是一个语言的骨架,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语言,但我们认为很相似的日汉语的文法根本不一样。最明显 的一点就是日语的谓语动词往往放在句末,这是最特别的一点。比如说“我去学校”,在日语里面说成わたしは学校へ行きます,把“去”这个动词放在最后。其 次,日语是以其格助词为关键的,如“に”、“を”等,每一个就有很多种用法。拿“を”来说吧,它就有表示对象的用法,如本をよむ;还有表示起点的,如家を 出る;还有表示在某一范围内移动的,如海を泳ぐ。而“に”的用法就更复杂了,这里就不赘述了。而汉语里则简单得多,没有这么多的格助词。
另外,日语里有许多时态,而这些时态是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如て形,た形等等。但汉语里则没有这么多词形变化,只是通过加上一些如“了”、“曾”、“过”等副词来表示。同时,我要说的是,日语中的这些形相当难记,而且很容易忘。但是如果掌握了规律,就很容易记了,而且可以举一反三。比如掌握 了一个动词的て形,那它的其它形就可以迎刃而“记”了。比如待つ的て形为待って,由此可以推断出它的た形,就是待った。这是动1的词的用法,而动2的词就 更加相似了,直接把最后的一个假名去掉加上一个て或一个た就可以了。而其它的形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来记忆。
当然,仅仅掌握了这些词形变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它们应用于一些句型当中。仅以て形为例,它就有很多与之有关的用法或句型。如てくたさぃ表示 礼貌地请求;てぃる有表达两个含义,一方面表示动作的进行,还有一种就表示状态的持续;てもぃぃです表示可以干某事了。
日语中有如此多的词形变化,而汉语中很少,那为什么一些西方人会觉得汉语比日语更难学呢?让我们来看看日语和英语的比较吧。
二、日语和英语的比较
我认为,和汉语相比,日语和英语的相似处更多,它们都属于形合的语种,注重形式;而汉语则属于意合,西方人对此很难理解。而且日语和英语都有很 多相对应复杂的句型,时态,及与之相关的词型变化比如与て形相对应的英语时态就是现在时-ing形式,与た形相对应的则为过去时-ed形式,与なぃ形相对 应的则是英语中的否定。而且,现在随着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日语中外来语增加的速度更是快得惊人,好多词汇都摒弃了原来的和语或汉语读法,采用了英语的发 音,叫人背不胜背,这通常都要用片假名来表示。因此,好多日语词都可以用英语来发音,日本人不但不会嘲笑,反而认为你才是up to date.这样一来,西方人当然觉得日语更好学了。什么东西说不出来,仍然可以用英语来表示。但是,由于这些外来语都是用日本的语音发音,因此跟英语单词 有很大的出入,以至于我们读多了之后,许多英语单词都不会读了,比如我经常会把supermarket读成ス-パ-.マ-ケット.这也就难怪日本人读英语的时候感觉怪怪的。
当然,说两者相似,是基于和汉语比较的基础上的。虽然两者相似处很多,但是,总的来说,Culture determines language.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语言肯定是有根本区别的,而语言正好可以反映出文化的不同。日本人宣扬的是一种“忍”的精神,以致整个民族都 很内敛,表现得很谦恭,好像什么都唯唯诺诺,而欧洲人则不同,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应该是属于个人主义的那一类。表现在语言上很容易就看出来。日本人在说话 的时候有时连ゎたし都可以省掉,而英语里面为了强调自己的意愿,经常说一些主观意愿的词,比如I think,In my opinion,I'd like to say,你看,几乎每个里面都有“我”。
三、口语和听力
口语,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语言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communication,而交际最重要的就是要去说。如果学一门语言,但是口语 不能掌握的话,等于只学了一半,这对日语来说尤为如此,因为日语的口语和我们学的书面语很不一样。我们看日剧的时候会发现日本人经常只用动词的普通体,而 不用敬体。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日语分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以及一些所谓的谦逊语,其实要说到谦虚,中国人应该是很擅长的,但是日本人的谦虚连我们中国人 都受不了。比如说すみません,它是在日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常常有一种深层次的含义,我想这是我们这些菜鸟所不能理解的,好像不管什么场合都可以用。
而与口语联系密切的听力也是让我们头疼的地方,在听同学做speech或者听磁带的时候,听到某个单词很熟,但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一个单词 要反应好长时间才知道是什么,有的时候甚至要写下来才知道。但这样一来,下面的内容就听不到了。另一点就是日语中有很多同音但不同义的词。如ひく这个音,我们现在学到的就有三种意思,一个是弹钢琴的弹(弹く),一个是得感冒的得(ひく),还有一个是查辞典的查(引く)。这样一来,听的时候觉得更困难了。我 想这也多多少少和我们平时听得少有很大关系吧。但是,以后不管是考级还是考研,听力都是很重要的,所以今后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三、部分日语句型和英语汉语的对比
1、て形
日语汉语英语
てぃます正在做某事Be doing something
てもぃぃです可以做……
You can do something
てはぃけんません不能做……
You mustn't do something
てくださぃ请您做……
Would you please do something
……て,……
干完……之后紧接着就……
After doing sth,sb do sth
2、た形
日语汉语英语
たことがあります做过某事Somebody did something.たほうがいいです最好做某事You'd better do something.たあとで,……
做完某事后再做Do something after doing something.たり……たりします一边……,一边……
Doing and doing
3、未然形
日语汉语英语
(よ)うと思います打算做某事Be going to do something
しなぃ不做某事Don't do something
4、其它
日语汉语英语
と思います我认为I think
は~より…です…比…更~ is more than~
になります变得……,越来越……
More and more…
综上所述,日语和汉语、英语是有很多共性的,同时它也有很多特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经常对这三者进行比较,比较之后才会有进步嘛。
第四篇:中美风险投资对比研究
中美风险投资对比研究
本文通过对中美风险投资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我国风险投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美风险投资发展现状对比
(一)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美国风险投资事业从1946年起步到今年2008年整整经历了62年。而且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区域产业结构的互补性等使得风险资本开始更多的跨国度、跨地区和跨行业的流动,加速了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进程。
1、多样的融资渠道
美国风险投资来源多元化,且机构资金逐步处于优势地位。从历史上来看,富裕的家族和个人曾一度是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风险资本在其来源构成中,个人和家庭所占份额逐渐下降,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养老基金所占比重稳步上升,近年来,美国风险资本来源渠道日益畅通,风险资本来源结构更趋多元化。
2、完善的市场体系
在美国,风险投资是在市场经济已经很发达的基础上,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自然发展起来的。发达的资本市场培育并发展了较完善的风险投资的咨询服务市场、风险投资项目经济市场和技术经济市场以及股权转让套现的资本市场,为风险投资的正常运作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3、适宜的组织形式和税收制度
美国风险投资基金主要采取合伙制,美国政府也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投资法》,给投资小企业的投资者以低息长期贷款和减免税收等优惠;对风险企业融资提供了由中小企业管理组织实施的政府担保。1978年美国国会将投资收入所得税从49.5%降到28%,1981年起实行长期资本利得税率20%,2003年长期投资的资本利得税被调降到15%。合伙制的风险投资公司管理的风险资金金额已占美国风险投资规模的80%左右。
4、灵活的退出机制
美国风险资本退出机制呈现多元化趋势。1999年以前,美国的风险投资者大都愿意选择上市的方式收回投资,但是通过股票上市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因周期较长、标准较严格、手续较繁琐、受证券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等,并不适合所有的风险企业。近两年购并退出方式正迅速上升为美国风险投资比较主要的退出途径。
(二)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1、风险资本规模与投资总量增长迅速截至2007年底,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内外资风险投资机构所管理的投资中国内地的风险资本总额高达1205.85亿元人民币,在投资方面,2007年投资总额超过398.04亿元,投资项目数也高达741个项目。
2、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
截止到2007,海外资本比例继续上升,达到55.6%。而来源于企业的资金比例则由2005年的30.7%持续下降到2007年的23.8%。来源于政府的资金比例也出现持续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21.1%下降至2007年的10.7%。在本土资金中,政府由直接投资者转变为间接投资者,不再直接投资设立风险投资公司,而是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引导更多的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并引导这些资金的投资方向。
3、组织形式逐渐调整
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基金主要以风险投资公司的形式存在。我国1992年颁布实施的《合伙企业法》明确规定合伙人负有无限责任,将有限合伙排除在外。2006年8月,修订后的新《合伙企业法》,确定了有限合伙的合法地位,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已准备组建合伙制企业。
4、投资行业进一步分散
我国风险资本逐渐将投资重点由IT行业转向传统行业。2001年至2005年,风险基金投资的中国超大金额项目中,以金融服务行业和批发零售行业为主的传统企业独占鳌头。2006有16.2%的风险投资项目属于传统行业,该行业吸收了20.57亿美元的风险资本,所占比例上升至14.3%,仅次于IT行业。
5、IPO成为主要的退出方式
在我国,IPO正成为风险资本最主要退出方式,资本市场在风险资本退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以前,风险资本退出渠道较单一,大多数是通过股权/股份转让来实现。但2006年仅有27%的项目退出方式为股权/股份转让,通过IPO实现退出已升至30%,成为风险资本最主要的退出方式。
二、中美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分析
(一)中国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风险投资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出现频率也日渐提高,中国的风险投资资本结构也努力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包括政府风险投资资本、国内企业风险投资资本、外资机构风险投资资本、金融机构风险投资资本和其他类型风险投资资本。根据
《2003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和《2005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报告》显示,2004年,政府资本占到了39%,国内企业资本占28%,外资资本占21%,金融机构资本占7%,其他资本也占到了6%。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风险投资资本来源主要是政府资本、国内企业资本,以及外资资本。但随着我国加入WTO,更深入地参与世界贸易,企业对政府资本的依赖逐渐减小,但政府资本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国内非国有独资公司资本跃升为第二大资本来源。并且由于国内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的建立,他们更频繁地参与金融市场的活动,使得我国对外资资本的依赖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金融机构资本所占比重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其他资本是指除以上类型的风险投资资本以外的来源,这一来源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到了2004年,其比重已接近于金融机构资本。
(二)美国资本来源分析
风险投资是美国经济链条中很有特色和魅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美国经济的运行做出了巨大的推动,像苹果、微软和英特尔公司都是借助于风险资金成长和发展起来的。Paul.A.Gompers(1999)和Venture Economics Investors Services(2006)列出了美国从1993年到2003年间的风险投资资本结构的变化趋势。其中养老金由59%下降到了43%,公司由8%下降到了2%,个人和家庭由7%上升到了10%,捐赠基金由11%上升到了20%,银行和保险公司由11%上升到了25%。
从此可以看出,美国的风险投资中养老金占的比重虽然整体有一个下降趋势,但相对于其他资本来源,仍然居于绝对优势。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作用除个别年份外都在不断加强,成为美国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公司资本主要是指大型企业基金,它们在风险投资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在1997年达到25%后就呈现出逐年下降,到了2003年只占到了2%,但它们对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创业企业来说,仍然是获得风险投资资本的重要来源。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介入,个人和家庭的投资比重逐渐下降,1993年~2003年期间基本稳定在10%左右。
综上,由于美国的风险投资业起步较早,且由于美国政府资本的强大支持,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本世纪初,美国政府资本让位于民间资本,风险投资资本来源更具多元化。机构投资者成为主要的资本来源渠道,资本总量非常庞大,同时抗风险能力也很强,可以长期投资于需要长期资本的风险投资业和创业企业,与风险投资业的特征相符。
而中国的风险投资业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开始发展起来,因此与美国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相比,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发展历程显示出转轨经济时期独有的产业特点,其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风险投资资本来源比较单一。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的风险投资业属于政府主导型,政府资本和金融机构资本占到了40%以上,而外资资本所占比重不升反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限制了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活力。由于更多的采用直接投资的形式,民间资本没有被充分地吸引到这一领域,且中国目前尚未出现特定的天使投资者,风险投资资本来源渠道的单一严重影响了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三、中美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对比分析
1.美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分析。美国风险投资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其发达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美国的资本市场体系相当发达,拥有主板市场、二板市场、NASDAQ市场和地方性证
券市场四个层次。特别是NASDAQ市场,为美国的风险投资提供了良好的退出渠道,促进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微软、英特尔、雅虎等一些世界闻名的高科技企业最初都是借助其发展起来的。
自NASDAQ市场建立后,美国的风险资本大部分都是通过IPO方式退出的,这也是能给风险投资家和风险投资公司带来最高回报率的一种退出方式。自2001年开始,美国风险投资以IPO退出的数量急剧下降。2000年,以IPO退出的项目数有262个, 2001年就猛跌到41个,到2003年只有29个项目以IPO方式退出。近年来,美国风险投资以兼并收购方式(M&A)退出的数量占风险投资退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
1997年至今,随着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开始,风险投资家更多地采用并购的方式退出。1998年美国风险企业的并购数目达到186家,募集到的资金79亿美元,同期的公开发行上市却只有77家,募集的资金只有38亿美元。到2001年风险企业并购的数目更是达到324家,比IPO数目高了近十倍。特别是近年来由于IPO深受美国二板市场低迷的影响,并购退出在整个风险投资退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美国的统计可以看出,尽管IPO的退出方式回报率最高,但其发生的概率在各种退出方式中仅占20%,与此同时,并购占25%,企业回购占25%,转售占10%,清算占20%。这表明,相当多的创业企业在风险资本退出时得不到公开上市的机会,非IPO的退出方式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2.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分析。《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06》指出:并购(包括国内外企业收购、股权转让、划拨等)等资本重组方式仍是2005年中国风险投资退出的主渠道,占全部退出项目的44.4%。2005年境内外上市比例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005年风险投资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包括创业家、管理者等在内的回购比例有所上升,清算比例较2004年也有所提高。
另外,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2008年1月9日发布的《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调研报告》指出:在退出渠道方面, 2007年共有77家具有风险投资背景的企业在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总额达1569.41亿元,其中有50家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实现IPO,包括中国内地A股市场28例和中国香港地区22例,大大超出2006年的22家IPO退出数量。并且这些IPO退出基本都是由本土风险投资机构主导,其中仅深圳创新投一家就有10家投资企业实现IPO。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IPO退出方式日趋流行,本土风险投资初见成效。这表明风险投资家越来越多的渴望通过IPO方式来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
四、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对策
(一)拓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渠道
政府应积极参与风险投资基金组建,扩大风险资本规模;引导那些对风险投资有正确认识、有资金实力、有承担风险能力的企业甚至个人参与风险投资;允许各种中介机构对风险投资的间接融资,充分利用闲置资金;积极引进国外风险资本进入中国,拓宽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并借此吸取国外成熟的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以推动我国风险投资1胡海峰·风险投资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20.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二)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政策法规环境
我国政府应当在已做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各种有利的优惠政策,完善相关法律。一方面,政府应对有关的企业发展和上市的产业政策、税收信贷政策、鼓励扶持的优惠政策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深刻的检查和反思,更新观念;另一方面,在政策内容中,政府还应进一步在对金融、财政、税收等有关部门的管理中,增强服务意识,改革目前有关体制的不合理之处,进一步加大政策体制的灵活性。
(三)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
为有利于风险资本的退出,我国应尽早在创建风险投资退出的主渠道。同时,规范兼并收购行为,使收购兼并由政府行为转向市场行为,以利于风险资本的退出。最后,我国还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如产权交易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通畅的退出渠道。
第五篇:中日茶文化对比研究
浅谈中日茶文化对比
——儒家思想与禅宗思想的碰撞
【摘要】中日文化相互之间的影响深远,其中茶文化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中国的茶文化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而日本茶文化则受禅宗思想影响。两者一个是本国主流文化的附属,一个则是本国主流文化的砥柱。相比之下同宗同源,却也各有特色。本文讲从中日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征入手,对中日两国茶文化进行简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中日文化 茶文化 饮茶 儒家思想 茶道精神 审美
【正文】
自隋唐时代以来,中日两国就展开了悠久的文化交流。从政治制度到语言文字,从吃穿习俗到建筑规划,无一不互相影响着。而中日的茶文化交流,更可以说是两国历史交流历程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中国有茶艺,日本有茶道,若是论对于茶的喜爱,两国人民可是谁也不输给谁。
什么是茶道?著有《わびの茶道》一书的京都学派学者久松真一先生是这么认为的: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是禅。主张“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的禅十分重视日常生活的修行,即修行不必去读经,而要求在起居饮食的修炼上下功夫。茶道忠实地实践了“禅”的这一思想。[1]
本文讲从中日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征入手,对中日两国茶文化进行简略的分析研究。
中国的茶文化——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产物
茶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精华之一,最初的起源点,就是在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最早栽种茶树、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树主要产于我国的南部。饮茶之风据说源于西周时期。然而唐代之前,中国还没有“茶”这个字。在《诗经》、《礼记》及《楚辞》等先秦古籍中只有“荼”的记载,从唐代的《茶经》开始,“荼”字才“始减一画作‘茶’”。而且在汉代之前,中国人主要是发现了茶根的医疗作用。直到东汉,人们才开始饮用茶叶。
就这样直到780 年,陆羽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才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学。《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其分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共十个部分。[2]自《茶经》出世以后,茶开始成为全中国普遍性的饮料。茶文化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茶由“饮用”变为“品饮”,由爱好升华为一种文化。
与日本的茶道文化不同,中国的茶道更多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中庸”、“和谐”的思想,贯彻“礼、义、仁、德”的精神。唐末宦官刘贞亮曾提出所谓“饮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祛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从中可明确地看出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笔者认为,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茶文化,强调所谓高雅、淡洁、雅志、廉俭等品格。实际上,这些品格本质上都是孔孟的中庸、和谐思想的产物。深受儒教影响的中国人,其实性格就像茶一样,清醒、理智、平和。自古以来,无论是文人学士还是凡夫俗子,饮茶品茶,其目的都是使人心平气和,从而达到自省的目的,也能冷静、理智地待人接物。这些何尝不是儒家思想的要求呢?通过饮茶文化的推广,营造一个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环境,达到互敬、互爱、互助的目的,这就是儒家思想的中庸和谐之道的茶文化。
自宋以后,茶与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更是息息相关。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到了近代茶馆业的兴起,饮茶与文化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起来,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著名作家老舍更是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不朽剧作《茶馆》,揭示出了20 世纪中国的生活场景。
日本茶文化——禅宗思想的充分体现
据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古代日本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饮茶的习惯和随之形成的茶文化是在约八世纪时,由遣唐使从中国大陆传入日本的。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在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史中,有一位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他被誉为“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将中国禅宗思想引入日本茶道,提出了茶道的“四规”,即“和、敬、清、寂”。“和敬”是寄语社会安定, 国家和平以及主客谐和,人与人之间,突出了“平和”之意。而“清寂”,则表示茶室环境的幽雅清净与陈设的古色古香,隐含着洁身自好,清心寡欲之意。这四个字,是茶道的精髓和宗旨,也是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千利休或者其他的人物把禅宗的思想内涵引入茶道,那么如今日本人席间的茶水可能早就被可乐或其他饮料所代替了。日本茶道之所以在文化中拥有如此高的地位,与它的传入与发展过程是密不可分的。日本茶道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日本国民文化的形成过程。日本人选择茶来赋予特殊意义,与禅宗思想密不可分。茶道之茶被称为“侘び茶”,“ 侘び”在日语中是“幽居安乐”的意思。日本茶道强调“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的一部分内容,却也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精神追求。它劝告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朴实廉洁,修身养性。这一点实际上也与儒家思想有着微妙的共同点。
日本的茶道注重内观内省,自我修养,其真谛是悟禅宗之精神,成为融宗教、哲学、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异】
(一)中日茶文化,从表现上来看最大的不同,可谓是形式的不同。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其带有平民性、随意性、开放性的特征。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众所周知,其以程式严谨、繁琐为特色。
笔者曾有幸到北京的老舍茶馆体验一番,周边的环境很幽静,馆内陈列着各种精美的茶具,种有花草,养有鱼鸟,还有大荧幕上的皮影戏表演,实在是很符合中国传统观念中“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除了北京,笔者的故乡四川也有其独特的饮茶文化。四川人,特别是成都人,爱喝盖碗茶,其饮茶习惯就更为悠闲一些,通常是评书人在一旁说书,台下的饮茶人们就着各种点心——大概就是瓜子和花生之类“上不了台面”的干果——开始摆“龙门阵”(聊天)。比起日本茶道的形式严谨,中国茶文化更多的带有随意性在里面。
(二)而往深层次了说,两者文化的来源也不尽相同。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所谓饮茶十德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以及“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三)中日茶文化在两国主流文化思想中的地位也不同。中国茶文化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处于辅助性的支流地位,而日本茶道在日本的思想文化中则处于主导性的主流地位。
中国茶文化成熟于唐朝。那时适合于中国地域特点和社会特点的、塑造中国国民性的思想已完全定型。儒家思想提出了适合于中国封建社会特点的社会规范,确立了中国国民的价值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茶文化,茶文化变为了体现中国的主流思想的一种手段,只能处于辅导性的支流地位。
而日本的主流思想的形成过程和茶道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在公元七、八世纪的时候,日本还没有作为主导地位的系统的思想文化。那时,他们从中国输入大量的思想文化(包括中国茶文化),而后进行本土化。他们改造输入的中国思想文化而创立日本主流文化的过程中,中国茶文化是他们改造而注入日本特性的一种重要文化。因而,日本茶道也就必然成为反映和规范日本国民性的主流文化。
因此,日本茶道成为了日本国民修炼国民性的媒介,在文化中占有主导作用。相反,中国茶文化从来没有成为修炼中国精神与国民性的手段,而主要是成为了中国国民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
【同】
说到共同点,首先,中日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和谐的思想,贯彻“礼、义、仁、德”的精神,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仅仅是指能鉴别茶的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则是“和、敬、清、寂”,茶道的每一道严格的工序和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身养性。禅宗要求人们达到“本来无一物,勿使染尘埃”的境界。从茶室的布置,到茶具的清洗,到碾茶、插花„„每一个细节都无不体现着“和”的思想。
同时,两国茶文化都体现了两国国民对于舒放性灵的要求。中国自古以来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国的国民性。中国的国民背负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以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为己任。背负着这样的重任的中国人,在紧张的奋斗之中必然需要一种休闲娱乐予以调解。
而对于天生具有悲观情绪的大和民族来说,舒放性灵和娱乐休闲就显得更为重要。日本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伦理观念给了这个民族沉重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如今的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却又不景气。每个人都需要追求精神上的放松与安宁。茶道的在茶道和、敬、清、寂精神恰恰符合了人们这一需要。在茶室的活动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一切等级可以放下,人们平等相待。一切“忠”、“义”、“理”的观念都可放下,进入和谐、美好、融洽的心灵解放活动中。
通过茶艺或茶道解放身心,正是中、日两国国民如此爱茶的共同原因。纵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过程、境界追求与文化地位,无论是中国茶艺还是日本茶道,对于本国的国民来说,都离不开心灵的放松。理解了茶文化,也就理解了东方文化。此话可谓不假。正是因为茶文化这独特的魅力,才使得其成为东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注释:
[1]百度百科——茶道 http://baike.baidu.com/view/39397.htm [2]百度百科——茶经 http://baike.baidu.com/view/69079.htm
参考文献:
[1]朱卫新.中日茶文化的异同[J].东北亚论坛,1999(01)92-93 [2]施由明.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J].农业考古,2002(02)317-321 [3]陆留弟.传统文化如何逾越语言的障碍——试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J].农业考古,2001(04)318-325 [4]张娅萍.中日两国茶文化的渊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88-89 [5]关睿.“茶道”的蕴意——中日茶文化比较[J].成功(教育),2007(10)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