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第六章 课堂教学
第六章 课堂教学 教学 概念
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内涵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流派
哲学取向、行为主义、认知、情感教学流派。
1、哲学取向的教学流派
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代表作
达尼诺夫
《教学论》(1957); 斯卡特金
《中学教学论》(1982); 王策三
《教学论稿》(1985)。哲学取向理论主张
1)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2)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3)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4)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
2、行为主义教学流派
华生〖美〗 《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20世纪初)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他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它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B·F·斯金纳 程序教学论 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的特定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
2)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相倚组织,就是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根据行为科学的原理设计程序,直接涉及要教什么、不教什么,他们侧重的是行为,并要以一种可以观察、测量的形式来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
3)程序教学的方法。
斯金纳认为,对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适当的陈述,必须始终具体说明三件事:反应发生的场合;反应本身;强化结果。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便是“强化相倚关系” 根据强化相倚关系,斯金纳设计了两种促进有机体行为变化所采用的技术:塑造和渐退。塑造: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相倚关系使有机体作出他(它)们行为库中原先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
渐退: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地减少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的特征,从而使有机体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作出有辨别的反应。斯金纳对程序学习的处理有两种形式:“直线式”、“分支式”。“直线式”:小步骤进行;呈现明显的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骤学习。“分支式”:较直线式复杂,通常包括一种多重选择的格式,学生在被呈现若干信息之后,即要面临多重选择的问题,如果答对便进入下一个信息系统,若不对则要给予补充信息。
3、认知教学流派
认知心理学家批判行为主义是在研究“空洞的有机体”。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布鲁纳
《教育过程》、奥苏伯尔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主张 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
教育不仅要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且还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2)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3)学科知识结构; 四个好处:知道了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或逻辑组织有助于理解这门学科;了解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助于把学习内容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把教材组织成结构形式有助于记忆具体细节的知识;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经验和对结构的合理陈述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4)发现教学方法。
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遵循其特有的认识程序,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
4、情感教学流派
力陈认知心理学的不足在于把人当做“冷血动物”,即没有感情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学习涉及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教学的本质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罗杰斯
〖美〗 非指导性教学
1、教学目标;
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2、非指导性教学过程;
1)确定帮助的情境,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2)探索问题,即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感情,必要时加以澄清; 3)形成见识,即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地发表看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 4)计划和抉择,即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学生澄清这些决定;
5)整合,即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见识,并作出较为积极的行动,教师对此要予以支持。
3、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
把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意义学习。
无意义学习:只与心有关,它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它与全人无关。
意义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意义学习四要素
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
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使有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 3)学习是渗透性的;
4)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意义学习实际上是一种非指导性学习。非指导性学习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教学模式。理论假设
每个人都有健康发展的自然趋向,有积极处理多方面生活的可能性,充满真诚、信任和理解的人际关系会促成健康发展潜能的实现。基本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安全感,他信任学生,同时感到学生同样信任他,不能把学生当做“敌人”,倍加提防。课堂的气氛必须是融洽、真诚、开放、相互支持的,以使学生自由地表达个人想法,自己引导个人的思想、情绪,自然地显示症结所在的情绪因素,并在自己调整这种情绪的变化和决定变化的方向,从而改变相应的态度与行为。
4、师生关系的品质。
罗杰斯认为,教师作为“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表现 1)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什么;
2)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 3)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4)维持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里氛围。
罗杰斯认为,发挥促进者的作用在于“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包括:真诚、接受、理解。
真诚 是第一要素,是基本的。要求教师与学生坦诚相见、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的做作和虚伪,喜怒哀乐要完全溢于言表; 接受 也称信任、奖赏。要求教师能够完全接受学生碰到某一问题是表露出来的畏惧和犹豫,并且接受学生达到目的时的那种惬意;
理解 “移情性的理解”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察或认识学生的所思、所言、所为,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的臆断来“框套”学生。课堂教学设计 概念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它把课程设置计划、课程大纲、单元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媒体教学材料等看成是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并把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基本程序 马杰指出:教学设计依次是“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课堂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依靠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媒体,通过教学效果的评价环节的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目标的完善与教学过程诸环境的健全。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教学效果的评价。
1、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 在教学之前,预期教学之后学生将从教学活动中学到些什么。
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应了解学生应该学习什么知识,获得哪些能力,同时对这些内容有清楚的表述。涉及教学目标的类型和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设置的类型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布卢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认知行为方面可能产生的改变。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形成由高到低的阶梯。
知识:对所学材料的记忆。三个层次:对特定事物的知识;对处理事物方法的知识;能凭记忆表达概念的知识。
领会: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三个层次:转换、解释、推断。
应用: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分析:将整体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三个层次:要素的分析;关系的分析;组织原则的分析。综合:将所学的零碎知识整合为知识系统。三个层次:可以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能对某种事物的处理提出自己的计划;能凭抽象思维推演出事物间的关系。评价:对所学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两种依据:内在的证据(知识或方法本身内在的特征);外在的标准。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情意方面可能产生的改变。包括: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个性化五个层次。
接受:学生在学习时或学习后对其所从事的学习活动,自愿接受并给予注意的心态。三个层次:觉知情境的存在;有主动接受的意愿;有意地加以注意。
反应: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三个层次:默从性的反应(听命式,尚未完全出于主动);自愿性的反应(完全是主动);满足的反应(反应中带有满足感、愉快感)。评价:学生对其所学在态度与信念上表示正面的肯定。三个层次:价值的接受(学生对其所学知识或观念表示认可);价值的肯定(学生对其所学知识或观念表示认可外,并主动表示对该项有价值的活动的喜爱和追求);价值的实践(学生对价值的肯定成为他的态度,对价值的追求成为他的一种信念,长期实践)。
组织:学生对其所学价值内化、概念化,纳入他的人格结构中成为他自己的价值观。两个层次:价值概念化(将所学价值在含义上予以抽象化,纳入自己的观念内,形成个人自己对同类事物一致的看法);组成价值系统(将所学的同类价值观汇聚在一起,成为他个人的价值观)。
个性化:个体通过学习,经由前四个阶段的内化之后,所学的知识观念已成为自己统一的价值观,并融入性格结构之中。两个层次:概念化心向(对同类情境表现出一般的心向);性格化(心理与行为内外一致,持久不变)。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
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的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改变。包括: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四个层次。知觉:学生通过感官获取所需动作技能的线索。三个层次:刺激辨别(能辨别出刺激的性质);线索选择(能区别不同刺激线索,并随时间表现出适当反应);动作转换(能将凭感官得来的知觉线索转换为动作)。
操作: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的能力,但不是模仿性的观察。准确:学生的练习能力或全面完成复杂作业的能力。
连贯:学生按规定顺序或协调要求,去调整行为、动作等的能力。习惯化:学生自发或自觉地行为的能力。教学目标表述的方法
行为主义目标设置方法;
马杰
行为的表述、条件的表述、标准的表述。
行为主义的表述:用可观察的、具体的行为表述教学目标,以便教师能了解学生是否已经达到其目标。条件的表述:学习者在什么情况下表现行为,也就是说在评定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时,改在哪种情况下评定。
标准的表述: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认知观点目标设置方法。
格伦兰
提出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陈述概括的教学目标,然后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例子使这个目标具体化。
2、教学对象的分析
分析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 分析学生应达到的使能目标; 分析学生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3、教学内容的组织
教学内容的深广度恰当; 教学容量合适;
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有突破措施;
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要恰当,练习的配置、方式方法要精心设计;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品质。
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课堂讲演(讲解、演示)、课堂问答、课堂自习、小组讨论、个别化教学。
5、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媒体四类
非投影视觉辅助(eg:黑板、挂图、实物);
投影视觉辅助(eg:幻灯片、投影器及其辅助设备); 听觉辅助(eg:录音机、收音机); 视觉辅助(eg:电影、电视、录像)。
教师应根据教学媒体的特点合理运用教学媒体 多媒体组合的运用;
一定程度的传媒冗余度促进信息整合; 选择适合学习者思维水平的传媒符码。
6、教学效果的评价
认知领域教学效果的评价、情感领域教学效果的评价。认知领域教学效果的评价 采用成就测验。遵循六个原则
成就测验的范围必须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配合,测验中的题目限于教师教过的重要知识,而不含教材以外的相关知识; 成就测验题目的性质,必须具有教材内容的代表性,而且在题目数量的分配上必须顾及教材中各个重点的均衡;
成就测验中题目的形式必须与测量的目的相一致; 成就测验的内容必须符合教学评价上使用的目的;
成就测验的编制应符合一定的科学指标,具体包括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指标。成就测验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更有至于学生的学习。情感领域教学效果的评价 案卷分析、观察、情感评价。案卷分析 一种常用的的评价策略,其内容主要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收集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观察
行为检查单(使用检查单记录其在教学中的观察结果);
轶事记录(要求教师纯粹记录所观察道德内容,可以提供比较详细的信息);
等级评价量表(采用预先设计的评定量表,分项观察记录学生行为,再分析学生行为特质的一种方法)。情感评价
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开放式问题以了解学生的情绪、动机、价值观等内容。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以教为主、以学为主、“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
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理论基础:奥苏伯尔的“学与教”的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与动机理论)。
设计原则:强调以教师为主,研究主要内容是帮组教师把课备好、教好。设计思想:以教师为中心。具体内容与方法 1)确定教学目标; 2)分析学习者的特征;
3)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
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 5)制定教学策略;
6)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
7)进行教学评价,并根据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上述教学社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作出修改或调整。
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设计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主。
设计思想: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构建、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容易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具体内容与方法 1)教学目标分析; 2)学习者特征分析; 3)确定教学起点; 4)学习情境创设;
5)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 6)自主学习设计;
支架式学习法、抛锚式学习法、随机进入学习法。支架式
围绕主题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遵循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以便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抛锚式
根据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去确定某个真实事件或真是问题(“抛锚”)。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随即进入
进一步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上述主题的多种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一种情境去学习。7)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
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
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记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
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8)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9)强化练习设计。
3、“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
介于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之间,吸收其长处,避免其短处。思想
教师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天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具体内容与方法 1)分析教学目标; 2)分析学习者特征;
3)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以教为主策略的子策略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启发式、自我反馈式、基于因特网的探索式;
以学为主策略的子策略有: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伙伴等。4)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
由于学习过程中主要心理活动有注意、知觉、记忆和概念形成,所以对媒体的设计就要遵循注意的选择性、新型性、简洁性、适中性;遵循知觉的整体性、相对性、对比性;记忆的组块性和有限性,要注意从实例出发,正反结合,用列出属性表来定义等方法来有效地形成概念。
5)形成性评价设计。以教为主的评价
收集反映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关信息; 三种收集方法:测验、调查、观察。
根据信息资料所反映的教学状况来做及时反馈。
三种反馈:校正反馈(大多数学生未能达到教学目标时)、鼓励性反馈(大多数能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帮助性反馈(个别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以学为主的评价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的评价来看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根据小组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一套可供选择并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以纠正原有错误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教学策略 概念
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归纳式、演绎式。
1、归纳式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呈现形成概念和定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归纳式教学策略既有发现学习的特征,又有接受学习的特征。主要适用于概念、规则、原理、以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教学。步骤
教师提供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的例证,并揭示某些解题线索;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思维和操作,经过辨别、概括、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思维过程,发现新知;
教师再举出正、反面例证,使学生辨别概念和规则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正确理解新知识;
学生将发现的知识(概念、规则、定理、解题方法等)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归纳式教学策略的模式
演示(或列举)实例—归纳推理—实验(例)验证—概括得出结论。归纳式教学策略是一种能够达到多种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有利于学会学习,学会发现的技能;有利于知识的保持。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的时间较多,且不适于大班教学。
2、演绎式教学策略
先提出概念、规则,然后再举例证明。
加涅和奥苏伯尔主张的教学方法属于演绎式的策略。步骤
教师提出或让学生直接阅读概念、公式、定理、规则部分的教材内容; 讨论讲解有关的术语,使学生理解新知识; 提出正面的和反面的例证,使学生能辨别新知识的本质与非本质属性,并学会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进行各种变式的学习,巩固新知识。
演绎式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效果较高的教学策略,由于省略了学生用来探究、发现的时间,教学效率高,教学结构严谨,但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
第二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思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突破“预设”的巢臼,根据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成为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空过程。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本文试结合初中政治课堂的实践与思考,谈自己“预设与生成”的一些想法。一课前精心预设——“预设”为了“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也有人说,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做出重点预设:
1预设明确的教学目标;
2预设恰当的教学情景;
3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
4预设弹性的教学板快。
二课只强化生成——“生成”也是“预设”
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只得到完美展现,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一种是采取巧妙回避,因为这些信息往往是顺利执行教案的障碍;另一种是有效利用,但这需要高超的驾御课堂的能力,对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对预设教案的超越。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提倡后者,因此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三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处——“我思故我在”
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挖掘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已成为大家的不懈追求。一节好课表现为两点:(1)课前准备是不是充分,有没有为学生的“学”竭尽全力;(2)对生成性问题(确切地说是资源)的处理方式,是利用还是回避,是有效利用还是形式主义。这无疑告诉我们:精心预设,强化生成,是我们想在课堂教学上有所作为的教育追寻者必须反思的一个重要话题。
综上,在预设与生成的理念下,以教师的精心预设引发课堂的动态生成,以教师不断反思实现专业化成长,定会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的理想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一切皆有可能”,这是课堂的理想,也是理想的课堂,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新的追求。
第三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观念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按经验教学,认为传授完知识,就完成了任务。而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组织教学要有严谨性
所谓组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绪、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组织教学而应贯彻教学的始终。其严谨性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对所授课程要有严谨的态度。即每次课前认真备课,保证授课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性。第二,对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做到周密思考、张弛有致、紧凑有序。第三,教师对教育对象要严格管理。从上课起立的站姿,课堂上的坐姿和眼神、回答问题、操作练习等,都要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把问题推给班主任,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三、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调查、信息搜集及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政治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的新型伦理关系。其次,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赞赏他们的付出所表现出来的微小的变化及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此外,除了以上几点,笔者还认为,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教学语言要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
以上几点,既是“传道、授业、解惑”有效性教学必不可少的内涵,又是一名教师综合实力的反映。具备这样几点,非一日之功,需要千锤百炼。
第四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激趣四步曲”
监利县新沟镇新建中学邓爱明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以积极主动地姿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还应当创设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帮助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一)用朗读来导入新课,诱发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既是一种教学要求,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手段。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感知文意。第一步可以由教师范读引路,扫除字词障碍,然后让学生模仿朗读,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得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朗读要求,即: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韵味。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处理好重音、节奏、语速,帮助学生确立文章的感情基调。朗读的方法可以由学生试读、自由朗读、分组朗读、朗读竞赛等,如果能利用多媒体教学,在画面背景下配乐朗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深厚,效果可能更佳。
(二)用提问创设学习障碍,提升学习兴趣。
中学生活泼好动,学习兴趣难以持久,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教学节奏,适时抛出一些疑点难点,让学生动动脑筋讨论交流,对发言积极的同学可以掌声鼓励或发放一些小奖品以示表扬,在这种有张有弛的学习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竞争与合作的快乐。提问的角度是多方面的。(1)品味语言,找出课文中写得精美的词句,体会其作用。如《花钟》一文,教师可以提问:作者的语言多么丰富,把花儿开放写得那么逼真可爱,请找出文中描
写各种花开放的词句填空:蔷薇绽开了笑脸,万寿菊欣然怒放,睡莲从梦中醒来,月季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2)研读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乡下人家》最后一段: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教师让学生再次想象课文中描述的美好画面,从中感到作者对优美恬静的乡村生活的由衷喜爱之情。(3)揣摩人物形象。在学习写人叙事类文章时,教师都可以让学生说说文中的主人公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怎样评价他?
(4)归纳主题,谈谈从中获得的人生感悟。如学习《生命 生命》时,教师先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个事例,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把自己的感悟批注在旁边。在全班交流后,最后教师又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三)开展活动营造乐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在教学《用心灵去倾听》时,教师让学生课堂表演《打电话》,随着“苏珊”与“汤米”的一问一答,学生仿佛被带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他们都被电话里的交谈深深地吸引住了。电话打完了,教师让大家谈谈对主人公的印象,同学们踊跃发言,都明白了“苏珊”作为一名问讯处的工作人员对求助者那样细心和耐心,正好印证了文中的一句话“不是母子,胜似母子”。
除了情景剧表演,教师还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内容,组织课堂辩论或实话实话。低年级识字教学可以更加灵活,比如有教师在教学《口 耳 目》一课时,让学生做拍字游戏、找生字宝宝和到超市购物识字,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在师生互动的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自信。
(四)读写结合,“我是小作家”,调动学生创作的兴趣。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表现在阅读技巧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语言的丰富积累和能否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适时地指导学生练笔就显得尤为必要了。一篇课文学到最后,教师留出一点空白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或者仿照课文句式写几句话,或者顺着作者思路续写下文,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要留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文采的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如果能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创作激情一定会日益高涨,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大大增强。
二0一一年十月
第五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十字诀”
1.用“情”字概括和谐课堂
教学设计: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学过程:把教师的笑容、精神、激情带进课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
课堂导语:创设与课堂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
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情合理的问题,师生关系:教师要真情付出。理解、接纳、关心、爱护每一位富有个性差异的学生,赞许的微笑,鼓励的点头,发自内心的称赞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对学生要有宽容之情、理解之情、善待之情。
作业布置:考虑学生的实情,分层布置作业。
2.用“趣”字概括和谐课堂
教学设计:充分挖掘研究,让兴趣隐藏其中。
导语设计:把握良机,渲染气氛,用兴趣做伏笔。
课堂提问:变换语言形式,辅助表情手势,以兴趣为调剂。
师生关系:充实提高自我,让学生亲师信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生生关系:采用激励的小组竞赛和学习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丰富英语课外活动样式,营造语言氛围,在运用中增加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采用直观生动的辅助教学手段,创设趣味英语情景。
作业布置:精挑细选,有层次有重点,不求数量但求质量,强化学习兴趣。
3.用“精”字概括和谐课堂
教学设计: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细品教参,用心构思,精心设计。
课堂导语:结合教材,针对学生,辅以激情,调动兴致,短小精炼。
课堂提问:具体情况,个别学生,针对问题,选择时机,牵动知识。
小组合作:根据教材,考虑学生,结合课堂,有机合作,提高效率。
板书设计:抓住要点,突出内容,合理安排,工整书写,画龙点睛。
4.用“新”字概括和谐课堂
教学设计新思想:不因循守旧,不照搬照抄,以新的教学设计引领整个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新开端:课堂导语努力做“七性”即目的性、计划性、激励性、趣味性、简练性、新奇性、灵活性,使课堂导语启迪学生,引人入胜。
师生关系新境界:坚持用始终如一的热情关怀学生,坚持用公平无私的品格感染学生,坚持用文明庄重的举止引领学生。
板书设计新形式:在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的基础之上,突出强调式板书、设问式板书、序列式板书,通过新颖的板书设计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业布置新技巧:作业布置不搞“一刀切”;根据个人的问题布置作业内容,通过“个性化”的作业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5.用“实”字概括和谐课堂
教学设计:结合教材,落实重点。
课堂导语:讲求实效。
课堂提问:敦本务实。克服浅表,体现深度。
师生关系:和谐实在。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平等。
生生关系:实心实意。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小组合作:名符其实。
作业布置:扎实练习。
6.用“融”字概括和谐课堂
教学设计:积极钻研教参,深挖教材,抓各部分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堂导语:设计融睿、风趣的课堂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课堂提问:合情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思维活跃融融。
师生关系:师生间像朋友一样和睦融洽;
生生关系:学生间像兄弟姐妹一样团结、融聚、融和;
小组合作:学生在乐融融的小组合作氛围中学会知识;
板书设计:提炼课堂精华,将课本知识与课堂实际融为一体。
作业布置:课堂知识与课外延伸合理融汇融合,让知识更好的为生活服务。
7.用“真”字概括和谐课堂
课堂活动:真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注重与学生平等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展潜能,不低估、束缚学生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心悦诚服。
课堂教学:真诚。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的一种认知活动,还是一种情感活动。用“心”上课,靠“情”交融。
师生关系:真爱。关心学生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是唤发学生热爱学习的强大精神动力。
8.用“序”字概括和谐课堂
课堂提问:有秩序,先易后难,先把机会让给差生。
师生关系:要有序,体现尊师爱生。
生生关系:要有序,积极发言,侧耳聆听,尊重别人,尊重自己。
小组合作:要有序,发言要有序,分工有序。
板书设计:要有序,体现重点,层次分明。
作业布置:要有序,体现层次性,先基础,后拓展。
9.用“平”字概括和谐课堂
教学设计:平中见奇。遵循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自己的特色,发挥课件作用,提高学生兴趣。课堂导语:平中激趣。承上启下。
课堂提问:机会平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和表现的机会。
师生关系:平等适度。不偏心,不袒护。体现民主。
生生关系:平安和睦。
小组合作:平实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时效性,不走过场。
板书设计:平中见精。反应课堂教学的精华内容。
10.用“全”字概括和谐课堂
教育教学:“全” 心“全”意,用自己的全心去教学,使自己心中装满教育。
教学设计:针对全体学生找到最佳的教学点,进行安排。
练习设计:想得周全。分层次,因人而宜,全面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接受水平。
课堂提问:让全体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每个人都全面得到发展。
课堂活动:关注全体学生,与全体学生进行眼睛与眼睛的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
课堂评价:全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及时给学生一个全面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