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民俗

时间:2019-05-14 19:5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饮食民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饮食民俗》。

第一篇:中国饮食民俗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概述

姓名:韩欢静

专业:08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摘要:饮食民俗是一种风俗习惯,一般包括节日食俗、日常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等。中国人饮食习俗主要以五谷为主食,蔬菜为辅,外加肉,还以熟食、热食为主;饮食方式上主要是聚食制,对一日三餐习以为常,另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

关键字:节日食俗

日常食俗

宗教信仰食俗

少数民族食俗

饮食民俗是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叫饮食风俗。饮食民俗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不是其他民族可以相比的。一般包括节日食俗、日常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等内容。下面具体说一下各方面。

一、节日食俗

1、春节食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人们有互相拜年、喝年酒、吃年糕、吃饺子等风俗。人们在春节必食年糕的风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明代,是我国大江南北共有的民间食俗,寓意“年年高”。饺子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佳肴,过去在除夕之夜子时吃饺子,含有“更岁交子”、“辞旧迎新”的意思,饺子味道鲜美,被誉为“东方第一美食”。喝年酒是拜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请客酒、拜年酒、新婿酒、团拜酒。

2、元宵节食俗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是整个农历新年的欢喜结尾。这一天,人们挂灯笼、吃元宵、放鞭炮。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品,寓意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又有元旦完了之意。清同治年间湖南《巴陵县志》曰:““元夜”作汤圆,即呼食元宵,圆元语同,又有完了意。”

3、端午节食俗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日。节日里,民间有赛龙舟、食粽子、饮雄黄酒、放艾草、挂香袋等活动。最主要的节令食品是粽子,有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流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饮雄黄酒流传说是避虫毒,抗病消灾。

4、中秋节食俗

中秋节指农历八月十五,此夜月亮又圆又亮,人们合家团聚赏月。吃月饼、瓜果是中秋节最流行的习俗,原为祭月供品,节日美点,现表示团圆美满之意,月饼又称“团圆饼”。明田汝成《西河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5、冬至节食俗

冬至日,标志冬天到来。冬至节,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谚,认为冬天寒冷,耗热量多,应多吃营养食品,饺子为冬令佳品,朝鲜族必吃冬至粥。福建有冬至吃糯米丸之俗。

6、腊八食俗

腊八,亦称“佛成道节”。腊八日,民间有吃腊八粥之俗,是礼佛食品、民间小吃,也是腊八节的重要礼品。清同治年间湖北《长阳县志》载“用糯米、黏米、绿豆、红豆、黄豆、黑豆、白豆,腊肉剁碎杂煮作粥者,名‘腊八粥’”。我国北方一些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吃腊八面。

二、日常食俗

1、餐制

在远古的“茹毛饮血”时代,并无食制,先民饥饱也无定时。殷商时,有了两餐制,那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比较重视早餐。战国时开始出现了一日三餐的现象,若你们不再日入而息,汉代时已有了早食、午餐、夜食之分,三餐制基本定式。

2、食具

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礼记》“饭熟毋以箸”,说明至少在殷代就开始使用筷子。我国较早时的餐具是刀和俎,后来由于不方便便用两细长之物夹菜,此为最早的筷子。汉代时,筷子流行,成为我国最有特点、最引外国瞩目的餐具。

3、食物结构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以畜牧业为主的一些少数民族则以肉食为主。

4、饮食特点

以熟食、热食为主,也是中国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古人认为,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膳”。热食不仅是中国饮食习惯,也是中餐的灵魂。

饮食方式上,中国人讲究聚食制。中国人素来以聚食为传统,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三、少数民族食俗

1、东北、华北少数民族食俗

蒙古族以畜牧和狩猎为主,他们餐餐离不开奶和肉,爱喝烈酒和砖茶,爱吃羊肉。满族人以游猎、采集和农业为主,过去以高粱米、玉米和小米为主食,现以稻米和面粉为主粮,禁食狗肉白肉血肠是满族风味名菜。朝鲜族从事农业生产,喜食米饭、善做米饭,常食用大米面制成的年糕、散状糕等,家宴时要为老人单摆一桌。鄂伦春族以狩猎、林业、农业和捕鱼为生,主食为孢子等,热情好客,尊敬老人。

2、西北少数民族食俗

回族禁食猪、马、驴、狗和一切自死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陋的飞禽走兽,以小米、玉米、青稞、马铃薯为主食,烹调技术高。维吾尔族以粮食为主,主要有小麦、水稻、高粱、玉米、豆类、薯类等,肉类、蔬菜、瓜果为辅,“羊肉抓饭”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食物。俄罗斯族以面食为主,主要吃面包和各种馅饼,副食有各种蔬菜及猪肉、羊肉、牛肉、牛奶,还有腌制的各种蔬菜,吃饭时用刀、叉、勺,先喝汤后吃菜。塔塔尔族饮食以米、面、肉、奶为主,喜欢吃各种糕点。

3、中南少数民族食俗

壮族以农业为主,日习三至四餐,喜爱甜食,大米和玉米为主食,肉类主要为猪、羊、鸡等,壮族好客,如有来客,必热情招待。仫佬族喜食酸食和酸品,有柠檬酸、酸木瓜、酸萝卜等。瑶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日食三餐,以大米、玉米为主食,爱吃杂食。

4、西南少数民族食俗

藏族每日餐数不定,以青稞、小麦为主食,其次是玉米和豌豆。纳西族只要从事农业,一日三餐,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肉食以猪为主,禁食马肉、狗肉等。侗族一般日食四餐,即两茶两饭,以大米为主食,民族食品有醋鱼肉,、侗族油茶、烧鱼等。白族主要从事农业,日食三餐,农忙或节庆时则增加早点或午点,平时多以稻、麦为主食,肉食以猪肉为主,吃饭时长辈坐首席,注重重阳节,喜饮酒、茶。

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参考文献:

【1】 徐文苑主编.中国饮食文化概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2】 谢定源主编.中国饮食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 李慕南,张林,李丽丽主编.民俗卷饮食文化[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第二篇:中国饮食民俗

第四章 中外饮食民俗 4.1中国饮食民俗

一、民俗和饮食民俗的关系

饮食民俗,亦称食俗、食风、食性、食礼或食规,它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 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食俗隶属于生产消费民俗的范畴,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最具群众 性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饮食民俗是构成中国饮食文化的要素,与中国烹饪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仅烹 调原料的开发,膳食结构的调配,炊饮器皿的择用,工艺技法的实施,养生食疗的认识,筵席燕赏的铺排,风 味流派的孕育和烹调理论的建立,会受到食俗的约制;而且烹调意识中的人情味,厨房设施里的乡土情,酒楼 的商招,厨师的行话,还有乡规民约、社交仪礼、民族食风、饮食忌讳,以及四时八节的大菜和小吃,各地肴 馔的品味和审美,也都有食俗的“酵母”在里面发生作用。所以,要总结中国烹饪近万年的理论和实践,就需 要对饮食民俗进行深入广泛的探讨,建立它的学科体系,以填补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空白。

二、中国饮食民俗的成因、表现形式和分类体系

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进步的。饮食民俗亦是如此。如果探寻其成因,中国食俗主要导源于五个方面:一是经济原因。食俗虽然是种文化现象,但其孕育和变异无疑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制约。换言之,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基础,便会产生相应 的膳食结构和肴馔风格。像元谋猿人时代茹毛饮血,北京猿人时代火炙石燔,山顶洞人时代捕捞鱼虾,河姆渡 人时代试种五谷;再如鄂温克族猎熊,哈萨克族牧羊,高山族种芋头,土家族栽栗树,无不与此有关。久而久 之,食物来源及其调制手段便会演化成为食俗事象的主体。二是政治原因。饮食民俗经常受政治形势的支配,尤其是当权者的好恶和施政方针,往往会左右民间食俗风尚的兴衰。像唐王朝崇奉道教,视鲤鱼为神仙的座骑,加上“李”为国姓,讲究避讳,故而唐人多不食鲤鱼,唐代也极少见鲤鱼菜谱。又如元代对各少数民族和宗 教采取宽容、利用的政策、重视边陲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所以“西天食品”、“畏吾尔食品”、“回回食 品”、“西夏食品”、“蒙古食品”、“女真食品”、“高丽食品”和“南番食品”得以介绍到中原。还有明 代宫廷时兴用红木八仙桌宴享群臣,清代王公以能吃到御赐的“福肉”为荣,上行下效,都蔚成风气。三是地 缘和气候原因。饮食民俗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地域和气温不同,食性和食越自然也不同。像 西北迎宾多羊馔,东南待客重水鲜,朝鲜族爱吃苹果梨泡菜,壮族会做竹筒糯米饭;以及东淡、西浓、南甜、北咸口味嗜好的分野,春酸、夏苦、秋辣、冬咸季节调味的变化,均与“就地取食”、“因时制菜”的生存习性相一致。这种饮食上的地区性差异,正是各种菜系或乡土菜种风味特征形成的主要外因。四是宗教信仰原因。“民俗是退化的宗教”,不少食俗乃是从原始信仰崇拜或现代人为宗教的某些仪式演变而来的。像蒙古族尚 白,以白马奶为贵;高山族造船后举行“抛舟”盛典,宴请工匠和村民;布朗族逮着竹鼠必须戴花游寨后方可 吃掉;水族供奉司雨的“霞神”完毕大伙才能分享祭品;还有和尚们过“浴佛节”,穆斯林过“斋月”,广州 商人正月请“春酒”,厨师八月十三朝拜“詹王”等食俗的出现,皆源于此。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教义和戒律 对教徒的约束力极大,故而此类食俗一旦形成往往就很难变更。五是语言原因。语言既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 工具,又是食俗世代传承的工具,同时语言本身也是民俗事象之一。像刀工、涨发、焯水、走油、火候、调味、端托、折花这类烹饪术语的问世;餐旅业中常见的店名、菜名、席名、台名、楹联、字幌、厨谚和歇后语的 流行;以及某些食品的传闻掌故,某些地区的饮馔歌谣,某些菜种的方言土语,某些名师的雅号美称之类,无 不具有这种属性。而且不少涉馔语言被各阶层采用后,就变成全社会习用的普通词汇;随着这类词汇的广泛传 播,它所体现的食俗也就逐步地深入人心了。

倘若再结合中国饮食史来考察,更可看出上述诸因素与饮食民俗的相伴共生关系。例如:生食阶段与图腾 崇拜;熟食阶段与火神敬仰;烹饪草创阶段与氏族的凝聚心态;原始祭祀阶段与先民的媚神活动;食物品味阶 段对原料的开发和工艺的钻研;菜点命名阶段对口承语言民俗和杂艺游乐民俗的借鉴及移植;筵席配器阶段对 实用工艺美术的欣赏;诗酒酬酢阶段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风味流派形成阶段对乡土气息的重视;科学烹调 阶段对营养卫生的深入研究等。凡此种种都说明,中国饮食民俗根深蒂固,枝繁叶茂,花红果硕,它始终是与 中国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政治、文化紧密地胶结在一起的。

与此同时,中国饮食民俗的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其传承惯制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所也各自不同。详见下 表所述:

中国饮食民俗的表现形式

类别 传承惯制 欢度年节方面 年节文化的历史延展性和区域播布性;

趋吉避凶的心态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企盼;

敬神祭祖同宴客娱人并举;

劳逸结合、尝新品味与养生疗疾统一;

敦亲睦谊,共享天伦之乐;

节令食品中的民间故事及其教育功能等。家庭生活方面 秉承祖风的家庭膳食结构;

节俭为本,四时三餐统筹安排;

家传名食的乡土风味与调制常规;

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为目的的饮食忌宜;

宴客家规以及对特殊成员的照顾;

主持中馈的人选和全家老少厨务上的协同等。婚寿喜庆方面 特定的办宴目的与设席方式;

慎重商订客人名单;

讲究开席的时间、地点、席位与程序;

注重菜品的套路、名称与忌讳;

席间余兴及祥和、红火的喜庆气氛;

细心接待和诚挚服务中的礼仪等。乡土风情方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摄食原则;

选用当地生产的传统炊具;

按乡民口味爱好调制菜肴和小吃;

用方言土语及俗称给食物命名;

结合地方风物和历史文化铺陈饮馔典故;

依据乡规民约拟定酒礼席规等。茶馆酒楼方面 精心设计招牌、幌子与门面;

特殊的用具、工装、厨谚及行话;

一堂、二柜、三灶的分工协作;

以名店、名师、名菜、名小吃、名席作为竞争法宝

;摆台、看台、值台的操作规范和优质服务;

开张大吉,欢宴同行,酬宾三天等。信仰崇拜方面 受教义、戒律制约的食规食禁;

源于宗教典籍的饮食故事;

重视礼器、供品、法衣和祭仪;

饮食生活中的神秘气氛和极强的自制力;

施舍与自给并举的谋生手段;

服食、修炼、健身三结合等。少数民族方面 民族起源与信仰崇拜孕育的食风;

食饮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协调;

特异的饮料、干粮、调味品、餐具和餐室;

自成一格的进食方式;

宴客优礼有加;

饮食与社交、婚配、竞技、游乐、贸易集市的融 合等。

这张表告诉我们:食俗的外延宽泛,涵盖面极大,几乎波及到人类饮食生活的全部领域,并且影响到农业 开发,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城镇建设、工艺美术、中医食疗、文学艺术、娱乐杂兴、人际交往、伦理道德、社会风气、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关系等等方面。透过这些五光十色的食俗事象,人们可以增长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改造世界。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借鉴民俗学中的分类方法,将中国饮食民俗分作年节文化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含居 家饮膳食俗、人生仪礼食俗、饮食市场食俗、地区乡土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四个既有联系又 各成体系的类型,分别进行专题考察。

其中,年节文化食俗,即年节期间饮食方面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民俗事象。它是年节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观察节日家宴的最好窗口。由于年节起源于天文历法、生产和生活习俗,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一种 有固定庆贺时间、有特定主题及活动方式,有众多人群踊跃参加,世代相袭,自觉自愿的社会活动日;而年节 文化又是围绕着年节而产生的复杂的社群文化现象(包括岁时佳节的信仰、心理、伦理、道德、传说、礼仪、游艺、习俗、物质、食品,以及社会控制与调适等),涉及到祭祀、纪念、庆贺、社交、游乐、休整、补养诸 方面,故而在元旦、上元、端午、中秋、重阳、祭灶等节日里,人们多通过相应的食俗来烘托喜庆气氛,加强 亲族联系,调适家庭成员生活,弘扬民族文化和进行家风教育。这一食俗事象丰富多彩,最具研究价值。

地方风情食俗,是以风土人情作为显著标识,流传在某一区域内的饮食民俗。它们在气候环境、物质生产、文化传统和烹调习惯的影响下产生,其特色往往通过特异的食料、食具、食技、食品、食规、食趣和食典展 示出来。这一食俗中又包含活跃在千家万户的居家饮膳食俗,依附于婚寿喜庆的人生仪礼食俗,植根于茶楼饭 馆的饮食市场食俗以及孕育在东西南北的地区乡土食俗。在居家饮膳食俗中,三餐调配、四季食谱、祖传名菜、养生古法、口味偏好与中馈执掌,均与各自不同的家风家教和生活习性相关。在人生仪礼食俗中,无论“红 喜事”还是“白喜事”,只要是告知至爱亲朋,宾客无不携带重礼登门表示心意,主家在举行相应仪礼之后,所操办的盛宴大多要讲究“逢喜成中国饮食民俗的分类体系表

(附图 {图})

双、遇丧排单、庆婚求

八、贺寿重九”的排菜规矩,并且菜名注重“口彩”,把酒席与礼仪、祝愿结合起 来,以红火、风光为满足。在饮食市场食俗中,店堂装璜、厨务分工、菜点制作、经销方式、服务规程、接待 礼仪等等皆有常例,并努力呈现鲜明的地方色彩和店家的经营气派,与乡景、乡情、乡物、乡音、乡俗、乡味、乡礼珠联璧合。在地区乡土食俗中,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南、华西六个大的自然行政区划食源相 异,膳食结构与肴馔风味也相异。其食俗明显地带有经济地理的痕印,留下审美风尚的遗迹。这一食俗具体体 现在各地的菜系或乡土菜种中,有着很强的诱惑力。

宗教信仰食俗,是在原始宗教或现代宗教的制约下所形成的食禁、食性、食礼与食规。它们在行动上多有 某种手段或仪式,在语言文字上多有某种语汇或戒律,在心理上多有某种支配精神意识的神秘力量;其突出表 现便是允许吃什么和不准吃什么,什么时候吃或不吃,以什么名义或按什么方式吃,并且对于这些“清规”都 能运用宗教经典或神话传说进行有理有据的解释。这一食俗既制约出家人,也制约善男信女,日常饮食、年节 饮食、祭祀饮食、礼仪饮食都概莫例外。像大乘佛教徒“只吃朝天长,不吃背朝天”;小乘佛教徒则是“只要 不杀生,也不禁荤腥”;喇嘛们禁食奇蹄动物、五爪禽和鱼鲜;道教中的全真派禁绝“五辛”,注重“三厌”,荤酒回避,斋戒临坛;穆斯林奉行“五禁”,年复一年自觉过“斋月”;基督教徒只是在“小斋”、“大斋 ”、“封斋”期间在饮食上加以检点。与其它食俗相比,宗教信仰食俗上都具有“准法律性”,教徒奉行心甘 情愿,谦恭虔诚。宗教信仰食俗还为中国食苑培育了两朵娇艳的鲜花——清丽的素菜和清真菜。

少数民族食俗,是指各有传承或祖训,特别讲究忌宜,分别流传在55个少数民族内部的特殊食俗。其始 因有的是民族起源和英雄传说的影响,有的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限定,有的是信仰膜拜和礼俗品德的熏染,有的是文化艺术和心理感情的积淀,还有的是以上诸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在众多食俗中,这一食俗最为复 杂又最具精采。他们巧妙利用飞潜动植,食物组配顺其自然,因时而异变换餐制,就地取材制作炊具,饭菜烹 调别有章法,茶酒奶汤各有妙趣,民风食俗水乳交融,宴宾待客情意拳拳,像土家族过“赶年”,高山族爱“ 围炉”,蒙古族新春“半月不撤席”,哈萨克族“宰羊先问客”,纳西族喜欢举办“街心酒宴”,满族正月要 请“食神”,畲族娶亲常由厨师“对歌点灶火”,景颇族婚席后必给来宾赠“礼篮”,鄂伦春族迎客大摆“狍 子宴”,侗族大庆又是巧烹“酸鱼席”;再如仫佬族的“吃虫节”,布依族的“撵山礼”,瑶族“吃笑酒”,黎族“射牛腿”,怒族烤“石板粑粑”,藏族做“河曲大饼”,哈萨克族用皮囊酿制“速成酒”,京族男女谈 恋爱“以歌代言,托食寄情”等等,无不都是纯朴民风的结晶,饮馔美学的升华。

三、中国饮食民俗的特征、属性和社会功能

中国民俗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衍生物。它植根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沃土中,深深受到儒家思想和封建 宗法观念的浸润;中国的国体、国民性、伦理道德、意识形态以及历史演变的独特进程,都会对其施加积极而 深远的影响,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其它国家的食俗相区别。

中国民俗的内部特征是民族之间的区别、阶级之间的差异,还有全人类的某些共通性;其外部特征是历史 性、地方性、传承性和变异性。这些特征集中起来,就表现为林林总总,千差万别的民俗事象和地方风情。中 国饮食民俗的特征与此大同小异,仅是在物产的限定性、地域的差异性、民族的共融性、家庭的传承性、宗教 的规约性、权威的倡导性、社交的媒介性、迎宾的礼仪性、年节的自娱性和传闻的教育性上显得更为突出一些。当然,这些特征也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存在的,它们之间常有联系,或纵向承袭,或横向播布,或彼此融化,或相辅相成。还由于中国饮食民俗有年节文化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和少数民族食俗四个类型,它们各自的主体特征自然也不会完全一样,这是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所促成的。中国食俗又好似一个灵敏度极 高的多棱镜,有时通过其中的某一事象,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帮助人们观察和理解经 济、政治、文化领域中的许多现象及其本质,学到活的知识。所以,考察中国的饮食民俗,特别是那些带有原 始气息、封建烙印、宗教意识和神秘色彩的食俗,一定要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判断 其是非功过,决定取舍或改造。

从属性上看,中国饮食民俗同其它食俗一样,也有食俗、俗信、迷信、陋俗和恶俗之分。所谓“良俗”,是指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积极影响,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至今仍有良效的食俗,如日定三餐、熟食为 主、荤素调配、食有定量之类。它适应今天的国情,有利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应当继承发扬。所谓“俗信”,系由原始信仰崇拜或古代迷信意识转化而来的合理的食俗,如三月三吃鸡蛋、五月五包粽子、六月六熬羊肉、九月九蒸花糕等。此类食俗有益无害,且能增添生活的色彩和节日气氛,需要保留。所谓“迷信”,是因为 相信星占、符咒、巫蛊、风水、命相、鬼神等愚味活动而诱发的食俗,像祭灶君、求神水、孕妇不许吃兔子、结婚不能吃梨子等等。很显然,这是封建社会遗留的陈迹,群众抛弃它们还得有一个过程,只能教育、引导。所谓“陋俗”,主要指背离时代要求,阻碍社会进步,助长不正之风的食俗,如有些公宴讲究“吃一留三”的 排场,有些地区流行极不文明的酒令,逢年过节饮食攀比,婚寿喜庆大操大办等。此类食俗有害无益,容易败 坏社会风气,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予以改革。所谓“恶俗”,系指严重摧残或伤害人身,毒化人的思 想,损害民族形象的食俗,如用手表拼成“彩碟”亮富,举行“世界之最”的食量比赛,江湖义气喝血酒,旧 社会土匪吃人肉等。对此,毫无疑义必须坚决废除,触犯法律者还应惩治。

由此可见,对待饮食民俗要认真分析,继承其民主性、科学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愚昧性的糟粕,逐 步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食俗取代陈腐落后的旧食俗,从而达到美化人民生活、陶冶民族情操、净化社会风气、培养良好品德之目的。欲改革饮食民俗,首先要了解它,研究它,正确评价它;没有后者作基础,前者往往 落空。就以最近几年反复强调的筵席改革来说,许多文件和文章从营养、卫生、节俭、风气等方面议论得很多,并以海外三五道菜便可以办国宴作参照,还提出一系列的设想,部分地区也试行过一些改革方案,可是从全 局看至今收效依然甚微。为什么?有三个关键性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其一,中国传统的烹调工艺习惯 于做“整料造型菜”(如全鸡、全鸭、全鱼、全膀之类),不太适应于做“零件分割菜”,这与当今倡导的分 餐制和“份饭”存在着不少矛盾。其二,公款请客、大吃大喝之风并没有遏制住,许多盛宴的规格一直居高不 下,“节俭”二字实在是无从提起,所谓的“四菜一汤”、“各自付帐”、“超支不许报销”、“筵席税”,往往流于形式。其三,这也是最重要的,许多改革方案中“洋”的成分多,“土”的东西少,对传统酒筵的礼 俗注重不够,与群众的燕乐心理极不合拍。人们总觉得限制了菜品数量与酒水,撤去座椅,改用公筷,实行自 助餐或分食制之后,筵席中的人情儿和乡土气息淡如“清汤寡水”了,很难在娱情悦志、敦亲睦谊、酒食合欢 等方面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而对某些新的酒宴规程难以接受,其表现就是“你说你的,我吃我的。”如果是 在痛下决心纠正不正之风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和改进筵席菜品的烹调工艺,并且依据中国饮食民俗本身的发生 发展规律对传统酒餐进行改造,效果可能会好得多。具体地讲,要以历史的观点和分析的态度对待传统筵席规 程,认真研究菜品编排和进餐形式中的民俗惯制,在改革时既注意其科学内容又尊重其民族形式,努力做到“ 小”(控制规模与格局)、“精”(菜点尽量少而精)、“全”(营养配给全面合理)、“特”(地方特色风 味鲜明)、“趣”(风趣、欢腾、红火)、“雅”(文明、礼貌、卫生)的完美结合。这样,新的筵席格式必 定能得到社会的认同。

从社会功能看,由于中国饮食民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结晶,起着继承历史 文化的纽带作用,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说它有历史功能,是因为中国食俗的孕育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层次,好似不同年代的历史文物埋藏在同一地 点的不同地层之中,故而它是活的社会“化石”,逼真的历史“录像带”,饮食文明史中的“特写镜头”。像 “仿唐宴”中就有唐人饮食生活的风采,“孔府宴”中就有古代书香门第的翰墨气息。通过这一功能,人们可 以记录、了解、研究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某些片断,进而探寻和总结中国饮食文化对全人类的贡献。说它有教 育功能,是因为中国食俗有着深厚广博的群众基础,它们的产生大都蕴含着一定的功利目的。丰富多彩的食俗 事象,不仅可使本民族熟悉自己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还能够通过食俗活动的潜移默化,进行传统教育,增强 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团结互助、豪爽待客的民风,在很大程度上都与食俗的长久熏陶有关。说它有娱乐功能,是因为中国食俗既被广大群众所创造,又被十一亿 人民所利用。食俗又常和社交、婚恋、欢聚、游乐、竞技、集市相结合,带有很强的娱乐性。尤其是欢腾的年 节文化食俗、喜庆的人生仪礼食俗和情趣盎然的少数民族食俗,多以社群的形式出现,表现了本民族人民对自 己优秀文化的热爱,洋溢出健康、向上的精神和情调,人们可以从中获取乐趣,调适个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 活。汉民的春节、回民的开斋节,都是这方面的生动事例。此外,通过食俗还可以传授生产技能与生活知识(如采集食科、制作炊具、学习烹调、料理家务),帮助人们学会生存的本领,能在社会上自立、自强。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和饮食民俗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入研究它们的 特征、属性和社会功能,对于国计民生无疑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四、中国饮食民俗研究的任务

饮食民俗有其产生、发展和新陈代谢的规律;饮食民俗学,就是研究和总结这些规律的科学。在当代,中 国饮食民俗学应当以研究11亿人民饮食生活方面的传统文化、健身法则和心理欲求为主要任务;以振兴民族 精神、树立食俗新风为首要目的;以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掌握必备的食俗理论和知识为具体要求。从现阶段的 迫切需要来看,以下五方面的食俗事象可作为重点研究课题:第一,本地饮食的民俗结构(包括餐制、主副食、调味品、烹制技法、菜品风味、嗜食习惯、养生食疗观念等)。通过这一研究,为各地科学地指导与调整食 物结构提供依据。第二,土特产原料及其利用中的民俗传承(包括培育、采集、加工、制作、储藏、销售、命 名、品尝以及有关的传闻)。通过这一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食物资源和增加肴馔品种提供参考。第三,日常饮 食、节令饮食和礼仪饮食中的民俗惯制(包括四时三餐的食谱、节令食品的制作、筵宴铺陈与接待、酒礼席规 等)。通过这一研究,提高群众日常制食水准,美化节日生活,对食礼进行规范,加快筵宴改革的进程。第四,不同人群的饮食禁忌与特殊信仰(着重于少数民族和宗教信徒)。通过这一研究,改进接待方式,提高服务 质量,更好地执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第五,食俗中的口头语言传承事象以及餐旅业的民俗标志(主要指饮 食业行话和饮食市场)。通过这一研究,为编写行业志积累资料,为改善餐旅业经营管理提供借鉴。

为了完成上述任务,我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手段,通 过查阅史料、实地考古或民间调查,开展至今仍在社会生活中传承的食俗事象的搜集与整理,逐步建立中国饮 食民俗学的学科体系,以之丰富中国人文科学的宝库,推进世界人文科学的发展。我们还应当用饮食民俗学的 理论和知识,武装烹调师、面点师、宴会设计师和餐旅业经理的头脑,使我国人民的饮食逐步向民族化、地域 化、季节化、风味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的标准过渡,使饮食民俗在改革开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立春民俗:饮食有讲究 生吃水红萝卜叫“咬春”

早在春秋时期,立春就作为一个节气出现了。在先秦文献中已有关于迎春礼的描述。到东汉时正式产生了迎春的礼俗和民间的饮食服饰习俗。在唐宋时,这些礼俗和习俗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明清两代是立春文化的鼎盛时期。辛亥革命以后,立春的官方礼俗骤然消亡,而民间的习俗也逐渐式微。现在,立春只作为一个节气而存在,相应的民间习俗只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或者说通过春节的喜庆延续着。因此,关于立春的礼俗和民俗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是相当陌生的了。

民间在立春时的饮食很有讲究。比如,人们生吃水红萝卜,谓之“咬春”。

萝卜古时叫芦菔。苏东坡的诗中说:“芦菔根尚含晓露,秋来霜雪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清代吴其著有《植物名实图录》,其中说:将芦菔“以蔓箐同为羹,固可胜酥酪,至槌根烂煮,研米为糁,宽胸助胃,不必以味胜矣。”这里说到了萝卜粥有理气助消化的功能。李时珍对萝卜更是赞誉有加,认为它“根叶皆可生,可熟,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您看,李时珍开出了一串萝卜的食谱。而且,萝卜还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它可祛痰、通气、止咳,甚至解酒、解毒、补脾胃、御风寒。由此可见,吃萝卜表面看来仅是一种风俗,实际上它是古人关于营养、健身、祛病的经验之谈。

北方吃萝卜,南方吃生菜与吃萝卜有同样的意义。同时,在立春时,还有春宴用的春盘。春盘有专用萝卜做的,也有用五种辛辣蔬菜做的五辛盘。五辛的一种解释是葱、蒜、椒、姜、芥。实际上,食五辛不仅可以驱寒,还可以杀菌,也是古人的养生健身之道。

立春时,春盘是副食。主食吃什么呢?那就是春饼。春饼用小麦面制作,烙制而成。单吃面饼不够味。于是人们又有了面饼加火腿肉、鸡肉、菜心,甚至辅以柿饼、黑枣、胡桃仁、糖、豆沙,做成馅,油炸而成。这种春饼味美可口,大大超出洋人的比萨饼了。

办春宴,除了主食、副食以外,必须要有酒,这就是春酒。喝酒能烘托喜庆气氛。有时人们吃得十分尽兴,往往相互拜访、宴请,一下就吃到元宵节了。立春时的穿着也是有讲究的。官方迎春穿青衣,戴青色头巾。清代官员要穿吉服或者朝服。老百姓穿什么呢?那就花样繁多了。

青年妇女头戴彩花,称为春花。孩子则除了穿花衣以外还要放炮。儿歌说:“新年到,新年到,闺女要花儿要炮”。除春花外,还有春燕、春蝶和春蛾,这些纸做的饰物都一起上了少女的头。燕子是春天的象征,也是吉祥的象征。如果谁家有燕子来做窝,不仅象征吉祥,而且还象征多子多福。古时,人们把多子多福看成是门第兴旺的表现,没有计划生育这回事。

孩子不光放鞭炮,也得穿戴点什么。于是布做的春鸡和春娃就上了孩子的帽子和衣服。“鸡”与“吉”谐音,因而也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迎春礼中的春杖也被妇女微缩后戴在头上。真正的春杖是官方鞭春用的,没有老百姓的份儿。百姓便把微缩的春杖戴在头上,也就算是重在参与了。朝廷迎春时旗帜为青色,老百姓也就把青色的小旗戴在头上了。

人在立春时要打扮,房屋也不能亏待了。于是有人写了“宜春”二字,贴于房门之上。再发展一下,“春”字、“福”字、“寿”字也都上了门。直到现在,元旦春节期间仍然“福”字满天飞,还要倒贴,告诉人们“福到了”。

人打扮了,房屋打扮了,于是牛也跟着打扮起来,马也沾了光。牛角、马耳上有了红布,或者用红绿色搽牛角。古人认为,红色不仅象征吉祥,而且可以驱邪避灾。

青岛饮食民俗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饮食风俗也不断变化和丰富。

饮食民俗大致表现在日常生活饮食和礼仪饮食两个方面。前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主要包括饮食结构和一天的餐饮次数、时间;后者则是从礼仪等社会需要出发,包括节令食品、礼仪往来食品和信仰上的供品等。

饮食民俗有很大的稳定性,有些食俗传承下来后很难改变,如生活食制中的一日三餐,礼仪食俗中的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到,相沿至今仍继续流传着。在饮食风俗中,有一些习俗体现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青岛人在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上辈老人先吃,叫“尝鲜”。吃饭时老人“坐上首”,好菜“开头筷”,若小孩先动筷子,大人会斥责为不懂规矩。有些村庄还不新麦上场时儿媳妇给独居的公婆送第一锅饽饽的风俗,这些已成为我国“孝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对青岛地区的饮食民俗作一些简单的介绍。->饮食结构与生活食制

青岛地区的食俗属于我国北方类型,受京津一带影响很深。人们的饮食以玉米、小麦、地瓜为主,杂以谷子、高梁、豆类(黄豆、绿豆、豇豆、红豆)、黍子等五谷杂粮副食以蔬菜为主,肉类、蛋类过去是寻常人家办喜事和待客的珍品。

城市和农村都通行一日三餐,早晚称“朝饭”,午饭称“晌饭”,晚饭称“夜饭”。农村在冬闲时则一日两餐,称“吃两顿饭”。过去,农村朝饭一般为小米稀饭或高梁面、玉米面稀饭,配以玉米饼子、地瓜、地瓜干。高梁面、玉米面稀饭统称“粘粥”,也叫“糊涂”。晌饭是小米干饭,有时掺上豇豆或绿豆。夜饭是面汤(面条)。这种饮食安排叫“两稀一干”。如今农村饮食变化委大,大米白面成为寻常人家的家常便饭,鱼肉习以为常,玉米饼子、地瓜干已很少食用,农闲时的“两顿饭”也多改为一日三餐,然而早饭吃稀粥的习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没有改变。>日常食品

>玉米饼子

这是过去青岛人的主要食品,人们习惯叫“苞米饼子”,是用玉米面和带头同加水放入锅内做成,有烀饼子、蒸饼子和菜饼子等多种。菜饼子是用玉米面加野菜或青菜叶子上锅蒸熟,是人们度荒年时的主食,现已无人食用。另外还有用少许白面(小麦面)做成的“发糕”,则属玉米做法中的上品,多在节日中食用。>玉米饼子就咸鱼、虾酱

是青岛沿海渔民中最常见的吃法。咸鱼中以咸鲅鱼、咸刀鱼(带鱼)和咸白鳞为最佳,虾酱则有虾子酱、蟹酱和虾头酱(用对虾头磨成)等。山地人喜欢大葱蘸大酱就饼子吃,大酱都是农家自己制作的,有豆瓣酱、面酱(用小麦制作),其中用黄豆发酵做成的豆豉,掺以萝卜丁、胡萝卜丁、白菜丝等,吃起来鲜美可品,特别受人们喜爱。>地瓜

学名甘薯,是青岛地区,特别是即墨、莱西、崂山一带人们的主食。由于地瓜产量高,茎叶是喂牲畜的好饲料,又适于山岭薄地种植,所以在青岛山区广泛栽种。鲜地瓜怕冻,不好储藏。莱西等地冬天多把地瓜放在屋内顶棚上;即墨、崂山等地则多堆积在生火的炕头,或在屋内挖地窖存放。一般可吃到来年奏,所以有“地瓜半年粮”的说法。地瓜的吃法多种多样,除鲜地瓜煮食或擦丝煮粥外,主要地切片和擦丝晒干,分别叫“地瓜干”、“地瓜丝”。将地瓜干、地瓜丝碾碎磨成面,即为地瓜面。地瓜丝可用来做成“豆包”,不太好吃,所以就有了“别拿着豆包不当干粮的俗语,意思是别瞧不起人。地瓜干只能煮着吃,由于吃起来不可口,如今很少有人食用,只能做饲料了。地瓜面可单独和面烙饼或烀饼子,还可与其他面粉混合包饺子、擀面条或做其他面食。有些做法很有特色,如采一种叫“筋骨草”的野菜或榆树皮,捣碎后和地瓜面混合,擀成面条,放锅内箅子上蒸,锅底煮上菜卤,熟悉后将菜卤浇在面条上食用,这种饭菜一锅熟的做法,人们给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二起楼”。还有一种叫“金银卷”的食品,是用白面(小麦面)、玉米面、地瓜面分3层卷起,上锅蒸熟而成。金银卷黄、白、黑三色相间,吃起来香里透甜,这种做法在青岛地区也很盛行。地瓜以前是青岛人的主食之一,所以,在吃法和做法上有很多花样。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地瓜作为主食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地瓜食品”仍深受人们喜爱。烤地瓜、地瓜枣、炸地瓜片还拥有大批的爱好者。地瓜枣(莱西叫地瓜阴干)是在冬天把煮熟的地瓜切片晒干后密封于缸、坛内,到春天取出,上面一层白醭,味道甚佳。炸地瓜片则是把鲜地瓜切成薄片,上锅用食油炸熟后,撒上砂糖,吃起来香脆可口。如今地瓜枣、炸地瓜片,在食品摊和食品店里多有出售。>米饭

青岛地区不产大米,过去,大米饭只有在有钱人家的餐桌上方能见到,寻常人家吃的多是小米干饭。即墨等地把做干饭叫做“捞干饭”,作法是把小米加水煮成半熟后,把汤滤出再上锅蒸,滤出来的饭汁叫“饮汤”,这样,饭做好后吃的喝的就全有了。这种既省柴草又省工的作法,世代相传,直到如今。小米干饭里如加上虹豆,或红豆、绿豆,则饭更香,味道也各不相同。有时人们还用胡米(高粱米)或惨子米做干饭。惨子皮厚产量低,做出的饭味道不佳,如今已无人栽种。用黍子米做的饭叫“大黄米饭”,多用它包上面皮蒸糕,是一种节日食品。>稀饭

农家常吃的是小米稀饭、胡休米稀饭和玉米渣子饭,或用玉米面、胡休面熬成的各种面子饭。小米稀饭营养丰富,是妇女“坐月子”和伺候老人、病人时的佳品。用少许玉米面掺上野菜、再加点盐做成的稀饭叫“菜饭”是以前度荒年的食品。>饽饽

也叫“馒头”,是逢年过节、祭祖供神和亲友之间礼仪往来的主要食品,花样繁多。枣饽饽是在饽饽顶端做上5个枣鼻子,嵌上红枣蒸熟,作供品用;磕饽饽则是用面模(俗称“饽饽磕子”)磕出莲蓬、鱼、桃、蝉、狮、猴等形状的面食,用以赠送亲友和节日期间食用。在重要节庆日,如祭海,渔妇们还在悻悸上做上鱼、虾、蟹、贝、花卉或鸡、燕等动植物面塑,形象逼真,造型美观,使人乐于观赏,不忍心吃掉。>面条

青岛人习惯叫“面汤”,由农妇们和面用擀面杖擀成,按形状分,有宽面汤、棋子块面汤(用刀切成菱角型)和细面汤等,宽面汤(也叫“宽心面”)是结婚时新郎新娘必吃的食品,现在城乡婚礼中仍很流行。按粮食品类分,有白百汤、豌豆面汤、杂面汤由白面、豆面混合而成)、“三条腿面汤”(由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成)等。用直豆面褂成的面汤,片薄光滑,吃起来非常可口。>饺子

在青岛农村叫“滑扎”,是青岛人最爱吃的一种食品。过去,老百姓家只有过节或招待客人时才包饺子。常见的有白菜猪肉馅、萝卜丝虾皮馅、韭菜馅等饺子。沿海一带的鱼饺子很有特色,其中以鲅鱼饺子为最佳。青岛市区至今在谷雨前后鲅鱼上市 时,子女还有向老人送鲅鱼、让父母尝鲜鲅鱼饺子的习俗。近年来,还有一种野菜(养菜)馅饺子很得青岛人青睐,春季在一些大饭店的餐桌上常可见到。>野菜

旧时,农村百姓度荒年时,多在野菜里掺上少许粮食或麸皮做成菜团、菜饭食用。青岛人常吃的野菜有山菜、苦菜子、荠菜、扫帚菜、灰菜、蛐蛐牙、七七菜、阴青菜、蚂炸菜等,也吃槐花和榆树钱。如今已无人以野菜代粮了,但山菜、苦菜子和养菜在春天仍有人叫卖。人们多用它来包包子。许多昆虫也经常成为青岛人饭桌上的菜肴或零食,如桑蚕、柞蚕蚕蛹、松毛虫蛹、蝉和蝉的幼虫(“知了鬼”)、蚂炸等,油炸豆虫、油炸蝎子已成为人们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佳肴。->特殊食品

在青岛人的家常饭中还有许多做法独特、味道别致的食品,至今仍很受人欢迎。>馇渣

又名“小豆腐”,是将水泡的黄豆用水磨磨成豆沫子掺菜煮成,叫“馆渣”。可做值渣的菜很多,萝卜缨、胡萝卜缨以及苦菜子、七七菜、阴青菜等野菜都经常被人们采用。莱西一带用竿头叶的馇渣,人们认为味道最美。>粘占

小麦刚熟时,将青麦穗上的麦粒煮熟,搓去外皮,用石磨磨成长条食用,别有风味。>萝卜冻

这是沿海地区渔民喜欢吃的一种菜肴,是把青萝卜切成小方块与咸鱼一起混合煮成。煮熟后,萝卜与咸鱼粘连成冻,味道鲜美。用跋鱼、始鱼、白鳞鱼做的萝卜冻属冻中上品。>石花菜凉粉

将从海中捞来的石花菜上锅熬煮成乳白色原汁,原汁凝固后切成小块,拌上香菜未、胡萝卜、咸菜未及香油、醋等调料即可,色佳味美,已成为外地旅游者乐于品尝的佳品->礼仪食俗

青岛人豪爽、好客,重视礼仪往来,不管平日生活如何简朴,遇到办席请客,也必尽力操办。这本是一种良好的习俗,但过分讲体面、重形式也助长了铺张浪费风气,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

在当地,客人进门时,即便已近中午,主人也要先打荷包鸡蛋,叫“烧水喝”,然后再备酒备菜,开正席。临别前还要再设一餐,表示送行。民间筵席一般先设茶点,再上4至6个冷菜拼盘,然后逐步上8到12个热菜,叫做“几盘几碗”,城市筵席以精巧为上,农村筵席以丰厚为好。

胶州马店、沽河、胶菜等乡镇寿辰、婚丧等筵席要上5道饭菜:第一道是4盘点心和茶水;第二道是米粥,加4种小咸菜;第三道才是大菜,一般为24个或48个,最多的可达64个菜;然后还有第四道的水果、茶点和第五道的糖果、花生、瓜子等。第五道上席后。主人宾客还可边嗑瓜子边海阔天空地神聊,从上午9点坐下,要吃到掌灯时分,方尽兴而散。筵席的上菜顺序也有规定,第一道菜上鸡,因为鸡象征吉利。然后是海鲜、肉类等,无特别规定,最后一道必是鱼,而且是带鳞的全鱼,取连年有余之意。这样,首尾两道菜就概括成“吉(鸡)庆有余鱼)”了。

人们乐于把这种筵席称作“光铺张不浪费”,因为许多大菜都是青菜垫底,上面盖上一层猪肝、猪肚等肉类,仅仅走走过场而已。但这种繁琐而又浪费时间的礼俗,也足以使一些年轻的赴宴者望而生畏了。逢宴必备酒,无酒不成席。在筵席上,主人总希望客人开怀畅饮,敬酒的礼节也多种多样。斟酒必须斟满,叫“茶要倒浅,酒要倒满”;敬酒要自己先喝,叫“先喝为敬”;敬酒还要连敬双杯,叫做“好事成双”;而劝酒的辞令更是五花八门。

近来,有一些劝酒词很时兴,如“感情深咱就一口闷,感情浅你就舔一舔”。被敬者则推辞:“咱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吧!”于是推推让让,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中大家都一醉方休了。过去,筵席上多喝即墨黄酒和农家自己用地瓜酿造的白酒,用小锡壶烫热后喝。如今,白酒、啤酒、黄酒、果酒并用,不再热烫。另外,一些很有民间特色的各式小酒壶也不多见了。

即墨、峪山一带有一种叫“代桌”的习俗。农家办红白喜事,因客人大多,应接不暇,可请邻里帮忙。邻里在自己家里备宴代为招待一桌或数桌客人,以后邻里有事再代为接待,叫“还桌”。这一习俗解决了当事人的一时困难,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至今仍在民间流行。

汉族的各类岁时节庆日从年初开始直到年终,每个节日差不多都有相应的特殊食品和习俗。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就寓含着亲人团聚、阖家安康的意义和祝愿;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寓含着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步步升“高”(糕)的良好祝愿。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庭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

端竿节吃粽子的习俗,被赋予深厚的文化意义,它把深切怀念杰出的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重的乡土感情结合起来,千百年来传承不衰;端竿节的雄黄酒则将保健效用和信仰心理作用结合为一体,成为既驱虫又避邪的吉祥饮品。

中秋节的月饼,与自然天象的圆月相对应,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和祝福,月饼既成为自然景象的象征物,又被赋于浓重的文化意义。

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面、寿糕等,都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且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节日习俗中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非洲

蚂蚁:爆炒一盆 非洲人喜欢吃蚂蚱和白蚁。有的人用小木棒插进蚁窝里引白蚁,插进去是黑的,拔出是白的,然后用手一捋,幼虫纷纷落盆,据说可炒着吃。至于蚂蚱,那里遍地都是一抓一麻袋。

玉米:家常大餐 用玉米制作的当家饭叫作“乌嘎里”,算得上是非洲“大餐”。把水烧沸后,陆续投入玉米面,不断地用木勺搅拌直到干稠,然后将锅一扣,把蛋糕似的面砣子托在手上,再翻个面放入锅中继续烤,直到散出香味为止。据说,当地人待客可以没有大鱼大肉,但“乌嘎里”断不可缺,否则客人说你饭不管饱。

土酒:“布萨”称王 非洲人说喝开水不解渴,还是灌凉水快住在海边上的人喜欢喝椰汁,他们也用椰子或其他粮食酿造酒,现在政府惟一允许销售饮用的土酒叫作“布萨”。喝“布萨”的景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可能同时把自己携带的三五米长的细管子插进酒坛子,一边吸一边谈天说地,直到歪歪斜斜地打“醉拳”。

吃饭的礼仪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饭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而用手抓饭。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撒在地上,这是主人所忌讳的。饭毕,长者未离席时,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须向父母行礼致谢;客人则应等主人吃完后一道离开。在非洲的不少地方,吃饭时有着严格的礼仪,甚至连牛羊鸡鸭的每个部位归谁吃都有规定。如在马里,鸡大腿属年长的男人吃,鸡胸脯肉归年长妇女吃当家的人吃鸡脖、胃和肝;鸡的头、爪和翅膀由孩子们分食。

欧洲饮食文化拾趣:吃葡萄不吐葡萄核

在欧洲生活多年,深感欧洲饮食习惯奇趣斑斓。

摩尔多瓦人“吃生肉”

有一次,我国驻摩尔多瓦使馆组织野外烧烤。头一天,使馆雇的当地司机伊万将采购来的十几斤肉切成小块,用各种调料腌起来,使肉“入味”,切剩下来的几块硬硬的零碎生肉皮,我们正准备扔了,但没想到伊万却拿起来就塞进嘴里,并有滋有味地大嚼起来,令我们惊诧不已。我们问伊万:“好吃吗?”伊万说:“挺香的,很好吃!”在佩服他有一副好牙齿之余,我们不禁问他:“吃生肉会不会有病菌?”伊万毫不在乎地说:“肉皮都是在火上熏过以后才拿到市场上来卖的,已经消过毒了!”的确,摩尔多瓦市场卖的肉,卫生检疫挺严,都是在火上熏过的。

他们吃鸡蛋也特别讲究鲜嫩。鸡蛋只是稍微煮一下,仍然是稀汤状,并放在专门用来吃鸡蛋的高脚玻璃杯上,然后一小勺一小勺地舀着吃。

地下酒城

摩尔多瓦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酒城”。处在地底下八十多米深的这个酒的王国,以各种名酒命名的街道纵横交错。如果没有交通路标的指示,你的汽车就没法走出这个酒的迷宫。街道两旁整齐排列的都是20吨左右容量的大酒桶。酒桶必须用考究的橡木制作,有利于发酵,并赋予酒一种芳香。

当然,访问酒城最愉快的项目,是不可缺少的“品酒”。这个名为“克里科?quot;的地下酒城,有着大大小小好几个装潢考究、别致的品酒厅。品酒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一要看色泽;二要闻其香;三要摇,看它是否挂杯;四才是品其味。品酒的专家,能品出每一种酒的生产年代、葡萄的品种。1966年10月8日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这里欢度了整整一个夜晚,翌日早晨离开时,他说:”地下酒城应该荣获堆满屋子的奖章。如果地球上的奖章还不够,我再从别的星球上去摘取。“

吃葡萄不吐葡萄核

欧洲人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也不吐葡萄核,一起嚼碎咽下去。开始我对此觉得十分惊讶,后来听人解释说,连皮带核一起吃营养好,是有科学根据的。的确,欧洲有一种名叫OPC-3的营养保健药,在美国广泛畅销,就是用高科技的手段,从葡萄籽和葡萄酒里提取的一种粉末状药,有抗氧化、助循环、保机体的作用,对糖尿病、高血压都有疗效。

但是,我没有想到果核还有更加奇妙的功效。有一次在外地出差,中午在饭店吃饭,司机伊万同我们一起吃。照例头一道菜是凉菜拼盘,有欧洲的”臭豆腐“奶酪和营养丰富的油橄榄。产于意大利的腌油橄榄,其核又大又尖,按常理应吐掉的。可是我们惊奇地发现,伊万居然连核一起吞咽下去。

这”么大的尖核,你不怕把胃戳坏了?“

伊万却一本正经地为油橄榄核做起了广告:”我过去的一位邻居老太太告诉我,吞吃油橄榄核能治胃溃疡。你不妨也试试。“

我看看那些尖尖的橄榄核,有点望而生畏。可是转念一想,同样是人,他能吃,我为什么就不能吃呢?于是壮起胆来,也硬吞了几颗。一天下来,居然什么问题也没出。非但如此,第二天早上,感觉到消化和大便都有改善。从此,见到那些大大的油橄榄核,我再也不畏惧了,而且视之为宝,非要吞吃几颗才罢休。

绿色药物

罗马尼亚人爱吃鱼,尤其爱吃腌过的生黑鱼籽。但罗马尼亚人在享用鱼类佳肴之后,往往都要说:”鱼要游水。“要乘兴喝点酒。鱼酒交融,兴味无穷。

吃野菜是罗马尼亚人”尝鲜“的又一种广泛爱好。那里除了荠菜以外,还有遍地的”野芹菜“。这种叶子宽宽的季节性野菜,采摘下来后,用开水焯一下,挤干后放在冰柜里,可以存放很长时间。罗马尼亚人在自留地里种的菜蔬更是品种繁多。一次,我的邻居廖尼亚请我参观他的自留地,我头一次见到一种”星形南瓜“,每个南瓜都是整整齐齐的五角星形状;一种”土苹果“,外形像姜,吃起来像土豆。小小1亩自留地,竟然种了五十多种瓜果!本来我认为国外没有的蚕豆,在这里也见到了。

欧洲人对中国的中草药十分欣赏,认为是”绿色药品"。欧洲自身也有不少民间药方。布加勒斯特市里街道两旁布满了浓密的菩提树,夏日夜晚,到处飘荡着沁人心肺的菩提花香。罗马尼亚人用菩提花泡茶喝,有类似菊花茶清热解毒的功效。

第三篇:浅析土家族饮食民俗

20124493 周园园 对外汉语2班 浅析重庆土家族饮食民俗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于湘、鄂、黔、渝毗连的武陵山区,人口数仅次于汉、壮、满、回、苗、维,也是湖南、湖北与重庆三省市仅次于汉族的第二大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土家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巴楚文化,其渊源流长的饮食文化,更以其独特的风味让世人青睐。

我生活在重庆,高中时期同寝室室友为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土家人,平时酷爱酸辣口味,她家人寄来过许多吃食,在和她平时聊天中谈到过他们土家族人平时的生活状况。基本了解之后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查阅过一些相关书籍资料,深入了解了土家族饮食民俗。

土家族饮食民俗是一个活化石,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历史,与土家族其它文化因素之间密切联系,并且发挥着客观作用。

“民以食为天”是众所公认的道理。首先在食文化上,重庆土家族聚居地区多山地,田地较少,从而导致土家族以杂粮(玉米、洋芋、红薯)为主、稻米为辅的饮食结构,有首诗就真实反映了土家族人的日常饮食,“深山饮食匆拘墟,天地施生美可茹;露邑黄梁村酿早,雪翻白溢米炊初。晚松待买峰头饭,新釜留 烹洞里鱼;更有高田洋芋熟,也堪宴客伴嘉蔬。”

智慧的土家人将这些杂粮进行创新加工并且花样繁多,典型的有包谷饭、洋芋饭。“包谷饭”顾名思义就是玉米和大米混合加工制作,用木甑子蒸出来,粗看之下是金灿灿的颜色,细看又能见到白米的本色,因此又有美名为“金包银”;在土家族地区还盛行吃“洋芋饭”,其做法和“包谷饭”的制作原理大相径庭,我去室友家做客时吃过几次洋芋饭,非常香脆可口。

还有用粗粮做的各种各样便于携带的粑粑,做法也比较简单,就是将杂粮或者其他材料浸泡磨成浆状,经发酵以后做成各种形状蒸制,有荞粑、苦荞粑、软荞粑,用麦子做的麦粑,用蕨做的蕨粑,用玉米做的包谷粑,用黄豆做的“马打滚”,用高粱做的高粱粑,用红薯做的红苕粑,用野菜做的野菜粑等。

为了丰富种植和饮食结构,土家人还利用田边地头种植了各种豆类作物,因而食品中豆类十分丰富,如豆芽、水豆腐、豆腐脑、豆腐干、豆腐丸子、霉豆腐、水豆豉、干豆豉等。在所有重庆土家族以豆类为原料的食品中,菜豆腐最具民族和地方特,菜豆腐又叫“合渣”,也称“合渣闹”,是用黄豆水磨后加菜叶加热经卤水点制而成。

像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有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多数重庆土家族所居地区山高林密,“住山靠山,靠山吃山。”是土家人的生活经验。林下丰富的各种野菜也被人们创造性的开发成各种特色食品,非常受欢迎,如蕨菜、地米菜、折耳根、地木耳、葛、土茯苓、芭蕉蔸、野苋菜、牛客膝、鸭脚板等。九月是枞菌旺季,满山遍野随手可采,枞菌是菌类佼佼者,炖肉煮汤,味道肥美鲜香;用油烹炸的“菌肉”,香纯味鲜。

以前重庆土家族地区普通百姓长期稀缺食盐,为保障身体健康、弥补食盐之不足,土家人形成喜食酸辣的饮食习惯。所以在土家族地区普遍喜食酸辣,故有俗语“三天不吃酸和辣,心里像有猫儿抓,走路脚软眼也花”,而且重庆许多地区也很适合辣椒的生长,如石柱辣椒“石柱红”就非常好,还形成了一个品牌。土家人制作辣椒的方法也十分多样,辣椒制品有调味的辣子糊糊、腌制后很下饭的酸辣子、渣海椒以及灌辣椒等。同样的在土家族地区,酸菜几乎家家制作,在土家族的厨房随处可见数量不等的酸菜坛子,酸白菜、酸萝卜、酸豇豆等几乎是日常必备食品,但凡不能及时处置的荤菜如猪肉、鱼等,人们就会将其拌上糯米粉装入陶坛进行腌制保存,制成美味可口的酸鲊系列食。可见重庆土家族的酸系食品亦是丰富多彩。

重庆土家族的饮食中,油炸食品也相当多,如以红薯、蕨粑、糯米、玉米等为原料的油炸系列食品,还有俗名“米花”的“团馓”,称“油粑粑”的油炸“果子”,油果子清香酥脆,味道独特。此外,油炸糯米粉团、油炸包谷泡、油炸粑、油炸锅巴、油炸糍粑等多种炸制食品也是土家族的风味小吃。

土家族腌制腊肉也是非常具有土家独特风味的。为较长时间保存肉类,土家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腊味食品制作工艺,地方史志文献《秀山县志•土官志》有云:“沥取苦蒿水,代盐以鲊宿肉,以为珍味”,使用资源丰富的青蒿作为腌制的原料,再佐以食盐、花椒、五香、八角等香料将肉块腌制十天半月,然后取出挂在火塘上进行熏烤,熏好的腊肉被土家人独具匠心地放进谷仓的稻谷中,不仅保存时间长,而且愈久愈香;或者将腊肉挂在火塘之上,即食即取。在自食或待客时,土家不同风味的腊肉菜品如辣椒炒腊肉、渣海椒炒腊肉、蕨菜炒腊肉、笋子腊肉等,都是土家族日常待客必备的佳肴。除猪肉外,重庆土家族地区的其他肉类如鸡、鱼、鸭等也有腌制品,重庆土家族腊味板鸭色香味俱全,外形饱满,体肥皮白,肉质细嫩紧密,食之酥、香回味无穷,“干、板、酥、烂、香”,实属土家族的又一珍贵美食。

重庆土家族饮酒历史久远,在巴人时代他们便已用富余的粮食酿酒以供奉祖先。土家人热情好客,宗法气息浓重,祭祀神灵和聚集亲友无不以酒为礼,因此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酿酒与饮酒的习俗,土家酿酒工艺精道且种类繁多,如五谷杂粮酒、葛根酒、药材酒、果品酒、蛇酒、虎骨酒、猴头酒,几乎无物不可酿酒。重庆土家族所酿造的酒类当中,最有名者莫过于“咂酒”,“咂酒”酿造工艺较为简单,史志文献多有记述,《补辑石砫厅志•风俗志》:“厅人酿酒,置秔米或黍、稷、梁、粟磁瓶中,月余始熟。”据传咂酒始于明代,士兵赴东南沿海抗倭作战,土家族人将酒坛放在路边,内插竹管,每过一名土家子弟咂酒一口,寄以祝福,后来传习成俗;“咂酒”能沟通情感,和睦亲友。

茶,也是土家族生活必需品。重庆土家族地区气候湿润、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是盛产茶叶之地,在各个地方志都有大量的记载,例如《补辑石砫厅志》“物产”记载:“药之属”有“茶叶”,“花之属”有“山茶”等。凉水甜酒茶、凉水 蜂蜜茶、糊米茶、姜汤茶、锅巴茶、绿茶、灯笼果茶、老叶茶、茶果茶、还有炒米茶、蛋茶等充斥于土家人生活的每时每刻。并且土家族人饮茶也有自己独特的饮法,除了直接用开水冲泡以外,土家族人还喝罐罐茶,即用土罐作为泡茶的器具,先将茶叶放在罐中用火烤焙,待香味溢鼻时,用沸水冲泡,喝时清香鲜美,沁人心脾。

土家族人不仅讲究饮茶,还知道“茶食同源”的道理, 所以土家人发明了“油茶汤”。既可以说它是一种家常饮料,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具有民族地方风味的特色小吃,其作法是:先将阴米、豆腐干、花生、胡桃、包谷子等用油炸酥舀起作为辅料,再向锅里放油、放入茶叶,待炸变色后渗入山泉水,加入生姜,煮沸后倒入辅料,放些葱蒜即可食用。食用方法同样有讲究,只能用嘴喝,可用一支筷子,喝时里面的料要和着汤一起喝下, “油茶汤”油而不腻,清香可口。至今,许多土家族人仍是每餐不离“油茶汤”甚至“一日不饮,则神不清爽”,“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一日三餐三大碗,做起活来硬邦邦”;“一天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肉都不香”。

禁忌作为一种典型的民俗文化现象,往往渗透着人类初民的思维意识,同时显示出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所以土家人饮食禁忌也反映了土家族的民族特性:(1)剩饭忌倒与狗吃,土家人认为狗会吃掉人的灵魂;(2)忌食鸡爪鸡翅、猪鼻猪尾,担心染上不好的习性,如吃猪鼻回落后怠惰等;(3)忌食一些动物的内脏与血液,土家人认为这些不干净,吃了会招灾惹祸;(4)吃饭时忌敲空碗,敲碗被认为是乞丐型饮食方式,忌摹仿;(5)忌端着饭在别人背后吃,“背食”谐音“背时”,不吉利;(6)未婚男女忌食猪蹄叉,蹄叉会“叉”走好运,“叉”走“月老”,会影响未来的婚嫁;(7)拿筷忌用左手,土家人认为左手拿筷是违反常规的,可能带来命运的反常与难以预料的灾难;(8)宴席上,客人忌先于主人饮食,俗谚“主不动,客不吃;主不食,客不饮”,既是对主人的尊重,又体现了客人的礼仪素养,等等。到现在,土家的年青一代大部分已经不知道这些禁忌的存在,只有老人们还沿袭着这些禁忌,尽力保留民族传统特色文化。

结合之前的介绍重庆土家族的基本饮食特点有:①风格粗犷。不仅表现在主食结构,还表现在其菜肴刀工成型上,如“年肉,一块足有四两半斤重”;②滋味调和,嗜酸辣。菜肴讲究酸、辣、香,杂粮粗涩难咽,配以酸、辣、香,益于开胃;③注重食疗养生。所处地理环境比较阴冷潮湿,所以土家人运用的调料大都既可以调味,又可以治病,如魔芋可消肿攻毒;花椒,温中祛寒驱虫;姜“御湿之菜”等等,土家人喜饮茶,也有茶可治病的缘故。综上所述,重庆土家族人具有独特的饮食民俗,它们见证了土家族的历史发展,丰富了土家族的文化内涵,融入土家人生活中:教育下一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培养了土家人尊老爱幼、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优良美德,使之产生强烈的民族的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第四章__饮食民俗教案

第四章 饮食民俗

教学课题:饮食民俗

包含三节内容:

1、饮食民俗的基本定义

2、饮食民俗的功能、范围与类别

教学要求:了解:饮食民俗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饮食民俗的功能、范围。

理解:饮食民俗的含义;饮食的类别。

教学目的: 认识饮食及其民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的饮食习俗,学习饮食民俗的有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旅客的饮食习俗,以此为契机,帮助酒店管理者做好餐饮部的营销和管理,发挥饮食业在酒店业中的应有地位。

教学重点:饮食民俗的定义、类型。

教学难点: 饮食民俗的类型及具体中餐习俗中的八大菜系。类型总共

五大类,而每个类型的细节也很多。

解决策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每一个环节我都充分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学生身边的实例,便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和学生通过多媒体、实例、交流,从而是教学更加直观,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不管我们每天是否工作,我们都必须要吃饭,是不是?

生:是!

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吃的菜肴是什么?(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提问,一说到吃多数人一定会感兴趣,为本课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机会。)生:„„

师:是的,大家都说出了自己最喜欢菜肴,有××、×ׄ大家有没有发现同学们喜欢的菜肴都不尽相同,为什么会不相同呢?(这时同学们可能会回答因为个人口味不同)继续追问:“为什么口味会有不同呢?”(同 学们会一时无法回答应该开始思索。)这时,我就开始引入本课的课题:这时因为饮食民俗对同学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堂课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和了解“饮食民俗”。、讲解

师:现在我们进入第四章《饮食民俗》,好的,首先让我们学习第一节 饮食民俗的基本定义(在主板书区板书课题标题)。要理解饮食民俗的定义,我们首先要弄清楚饮食的定义。通俗的说,饮食就是吃喝,我们可以从字面来理解一下(板书饮、食的字面意思):饮即指饮料,食即指食物。是的,饮食就是维持人的基本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料:食物和饮料。但是在饮食民俗里的饮食就不单单指实物和饮料,它还包括了人类的饮食活动以及在饮食过程中形成的习惯、风俗和文化。所以书作者给饮食民俗的定义就是:饮食民俗主要是指人们在加工、制作、食用有关食物和饮料过程中形成的习俗风尚,是民俗中最具有特色的事项之一。师:饮食和穿衣不同,穿衣一开始便是是一种文化创造,而饮食却首先是人的天然本能的生理需要。但是,人类终究是属于高等动物与其他动物不同,懂得运用智慧和技能创造了文明的饮食及其习惯,不仅要满足吃喝的基本生理需要,而且还要吃的有滋有味,及推动自身的生理素质的提高,也推动了社会生活文化的发展。我国饮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如果探寻其成因,则源于以下四个方面(在主板书区板书四个原因):

一是经济原因。饮食民俗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其孕育和变异无疑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和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制约。东部以种植业为主,西部以牧业经济为主;北方农区以面粉、杂粮为主食,南方农区以稻米为主食,茶和酒为主要饮料。

二是自然条件的原因。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饮食民俗对自然条件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各地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因素都有较大的差别。地域及气候等条件的不同,食性和食趣也不一样,如东辣西酸南甜北咸的口味嗜好分别。东南待客重水鲜,西北迎宾多羊馔,均与就地“取食” 的生存习性相一致。这种饮食民俗的地域差异,正是各种民间风味和各种菜系形成的重要原因。三是民族原因。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变异,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自己所特有的传统饮食民俗。特殊的饮食民俗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强化民族意识的作用(在副板书区板书强化民族意识)。

四是宗教信仰的原因。人们常说,“民俗是退化的宗教”,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不少饮食民俗就是从原始信仰崇拜和某些人为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道教、佛2 教、伊斯兰教的兴起、传播和流行,对我国的饮食民俗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教义和戒律对教徒的约束力很大,因此,这类约束民俗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如佛教教徒不杀生吃斋饭、穆斯林不吃猪肉等等。

师:同学们,刚刚你们都说了自己喜欢的菜肴,是不是发现品种很丰富呢?是不是我们的祖先一开始就有这多的烹调菜品的习俗呢? 生:不是。

师:呵呵,看来同学们对饮食的历史还是有所了解,好的,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溯历史,看看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过程。饮食民俗共经历了生食、熟食和烹饪三个阶段(在主板书区板书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生食也就是自然状态饮食阶段。人类和其他动物相似,当我们的祖先还是原始人阶段时采集到任何果实以及抓到任何动物及鱼类等,均为生食,虽然到后来有稍加处理,但不用火烤。

师:同学们想想,为什么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不知道用火烤食物呢? 生: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火。

师:是的,火的使用是饮食民俗发展的一个关键转转点(在副板书区板书火,并强调),没有火的年代根本就算不上有饮食习俗的存在,是火的出现开启了人类绚烂的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第二个阶段便是熟食阶段。当火发明之后,首先出现的是烤制食品,逐渐地生食习俗也就被取而代之了。但生食习俗并没完全消失,它以另一种方式传承下来,因为有些食材生吃营养和口感都更佳。烤是古老的食俗,方法很多。烤的最初阶段时直接将食物放于火上烧、烤,逐渐又发展为间接烤,如用烧红的石片、石块烤肉吃。还有的地方是这样烧烤鸡块的:先杀鸡,掏干内脏,后用泥封好埋入地下,再在地面上烧火,到时挖出,呈现在面前的就是喷香的烤鸡了,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叫花鸡最原始的做法了。再伺候不久又才出现了煮,这种烹调方法。

师:我们接着看第三个阶段—烹调阶段。烹调是在熟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食物来源扩大了,也丰富了,从而也就有了主食和副食的划分。稻米、小麦、玉米、高粱、小米等成了人类社会的主要食物;蔬菜、禽蛋、肉类成了副食。各种主食与副食的不同配制,形成了不同的风昧和民族特色食品。也才有了你们最喜欢吃的菜肴。

师:饮料在饮食习俗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随着生产的发展饮料从简单的饮水佐食,到追求丰富的有滋味、有营养并有刺激性的饮料,是一个饮食习俗随文化的发展而积累,并与精神文化的发展日趋紧密的过程。饮料最普遍的有茶、酒和奶。其中以茶和酒为主。酒是人们最早发明的饮料之一,最初制酒的 原料是植物的块茎和果实。农业兴起后,就开始用谷物酿酒,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师:大家知不知道我们国家的“国饮”是什么(在副板书区板书“国饮”)? 生:„„

师:我刚刚已经讲过酒了,所以肯定不是酒对不对!(在副板书区“国饮”的后面板书“茶”)是“茶”。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饮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饮茶习俗。在这由于时间关系我不深讲,后面有时间,我专门丑一堂课的时间给同学们讲讲茶习俗。

师:任何事物之所以能发展,那是因为它对人类有用,能起到一定的功能。所以饮食民俗也一样,它也有着属于它的功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饮食民俗的功能。

师:(在主板书区板书饮食的功能)第一个功能,饮食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用于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与人的生存和繁衍密切相关。第二个功能,饮食将食用和养生融为一体。人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常常通过饮食而进行新陈代谢,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饮食中的五味调和不仅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还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使身心在五味调和中得到和谐的统一。第三个功能,从古至今,饮食还起着社交纽带的作用。在各种婚丧喜庆、往来应酬、亲朋聚会中,人们常常通过饮食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第四个功能,专门从事于饮食的活动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工作和职业。随着人们对食物口味和烹饪技艺要求的提高,饮食渐渐转变成一种行业—饮食业,它为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五个功能,各地独具风味的饮食也是中药的旅游吸引物,从未推动了酒店业的发展。

师:正因为饮食民俗具有这么多的功能,才得以不断地传承、发展。但是饮食民俗涉及的范围很广,很难每个小点都去研究。所以学者们就选择出了5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在主板书区板书饮食民俗的范围)第一个方面,食物的原料、结构的传承及其类型,也就是各式各样的菜肴和饮料。第二个方面,分工精细的烹饪技法即饮食调制发的传承及其类型,比如我国的各大菜系食谱。第三方面,琳琅满目的餐具器用,即炊具、餐器的传承机器类型。第四方面,纷繁复杂的餐饮礼节,即饮食方法、餐制的传承及其类型。第五方面,饮食职业者的传承及其类型。师:接下来,我进入本节课的重点问题—饮食民俗的类别。饮食类型一共有5个来要点,我们一一来解读。(在主板书区板书饮食民俗的类别)

1、日常食俗

日常食俗主要是指人们一日三餐时的主要食物和习惯。我们先从食物这个方面来看看各个地方的不同食物类型。我们的一日三餐包括主食和副食两部分,各个地区主食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的自然地理因素带来的五种不同而产生。例如中国的汉族南方以米饭、粥、糕为主食,北方以馒头、面条、烙饼为主食,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多喜食糯米。副食主要是蔬菜、肉类和饮料等,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饮食习俗发展至今副食的差别已不在于食材,而在于调味和烹饪方式。调味习惯和烹饪方式传承了各个地方的饮食民俗和特色,已形成了地方特产。如北京烤鸭、广州“龙虎斗”、四川麻婆豆腐、云南汽锅鸡等等,都有有名的菜肴。在菜肴的发展基础上,慢慢形成了各大不同的菜系。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八大菜系分别是什么?(在副板书区板书“八大菜系”)生:„„

师:是的,看来对吃的,大家的热情都很高啊!我国的八大菜系为:鲁菜、川菜、浙菜、苏菜、徽菜、粤菜、湘菜、闽菜。至于这八大菜系的各自特点我们在下节课会个大家详细讲解。

日常食俗除了食物和制作方式外,还包括了使用方法。在用餐时间和次数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是早、午、晚三餐制,北方有些地方在农闲季节有一日两餐之习俗。而在农忙季节则一日四餐,在早、中、晚三餐之外,下午加一次点心。这些习俗还是有着科学性的。一来有利于生产,二来有利于生活。接着我们学习第二个类别:节日食俗。各个国家的很多节日都具有民间传统性质或宗教色彩,所以在这种特定的日子里,人们常常会食用某种具有特殊色彩火含有一定意义的食物,以此表示对节日的庆祝和纪念。在中国众多的节日中。饮食方面也是有所区别的,并且还带有浓厚的地方性与民族特色。如饺子、年糕、腊八粥、元宵(汤圆)、粽子、月饼等等。从年节和仪礼的社会需要出发,这种特殊节日的特殊食俗也形成了多种类别。设宴席时,席上的盘盏数量、菜肴名目花色,又要有祝吉的含义(在副板书区板书“祝吉”)。祝吉是大部分节日食俗形成的嘴根本原因,不管是我国在春节时象征团圆吉祥的汤圆,还是欧洲国家感恩节时的火鸡都展现出了不同民族人民对于未来美好期许的普同愿望。

师:同学们,说一说你们家里会遵循的特殊节日食俗,或者你所看见别人还在沿用的节日食俗。生:„„

师:这些食俗之所以还保留延续至今,它已成为了一种文化遗产。即是它有时候不太符合现代人方便、经济的原则,但它却是人们的希望的一种寄托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多多去了解这些食俗,并将之传承和发扬下去。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三种类别—祭祀食俗。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灵魂不灭的观念。自古以来就有把人类饮食生活转移到信仰生活中去的习俗。人类饮食的本能额习惯,被人类祖先理解为万物都具有的本能和习惯,所以从很古的时代便有了以“牺牲”供奉各种神灵火祖先的。原始时代的“血祭”、“祭酒”、“供果”等,都是这种饮食习俗的转移形式。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文明的进步,现今大型祭祀活动已基本不复存在,仍保留和被人们沿用的是清明节扫墓的食俗,和农历的七月十五(俗称鬼节)时,人们会以各种菜肴食品祭祀祖先。祭祀食俗还有一层含义,即是人们把祭品当做神和人相通的中介,认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灵祖先的福佑。

第四各类别是—待客食俗。食物礼品的赠答往来,是很重要的民俗现象。待客食俗是人们在接待宾客、宴请亲朋中渐渐形成的。各国、各族常常以自己特有的食品和礼节来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尤其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待客食俗更是纷繁复杂。我以彝寨的待客食俗为例给大家展示一下。(多媒体播放视频文件)

师:除了视频中展示的彝族待客食俗,还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蒙古族的“全羊宴”,日本的“茶道”等等都是一种接待宾客的特殊礼节。

最后一个类别是特殊食俗。有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原始的平均分配的传统。如山上打猎时,不仅参加的人可以平均分到猎物,就连路过看见猎物的人也可以分到一份。这种“见者有份”的习俗在饮食民俗中属于特殊食俗。师:其实大家仔细想想,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见者有份”这种习俗的演变情况? 生:„

师:有时,同学间听到其他人在说某某人因为中彩票或则其他一些原因得到了利益时说要请大家吃饭,这时会不会有人会说:是不是见者有份啊?这些都是特俗食俗对于我们的意写潜移默化的影响。

归纳总结:师:今天的课堂的内容就结束了,这堂课,我们主要讲了饮食食俗的定义、形成原因、功能和类别。同学们似乎还沉浸在这些食俗里面。给大 家布置一点作业,让大家继续去体会各种食俗。下节课我们要讲八大菜系,每个组选择一个菜系,进行资料收集,做成ppt,汇报展示你们的收集结果。

板书设计:左边是我的主要板书区,是我讲的知识点的大纲,右边是我为学生补充的知识和一些强调的知识点。这样既让板书清楚明了,又让学生简单易懂。

第五篇:端午节饮食民俗

端午节饮食民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必须慎用。

下载中国饮食民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饮食民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的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 ——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 历史11201班陆健 【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递了......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的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 ——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 历史11201班 陆健 【摘 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 ,传......

    中国饮食作文

    chinese food culture Famous for its abundance and exquisite, Chinese food culture has occupi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nation's tradition cultures. China is of......

    中国饮食教案★

    篇一:中国饮食文化教学设计《中国饮食文化》教案教学过程: 一、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一)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简史 1、有巢氏(最早,旧石器时代) 造巢 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 但当时人......

    中国饮食礼仪

    第五章 中国饮食礼仪 教学内容: 1. 食礼的含义及分类 2.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发展 3. 中式宴席活动的性质 4. 现代中式宴席的各种礼仪 第一节、食礼 一、食礼概念 作为“礼”......

    精华讲稿:第二讲 饮食民俗

    第二讲 饮食民俗 一、饮食民俗的形成与发展 (1)定义:指人们在生存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传统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食物的属性、食物的范围、制作过程和仪式、餐桌上的......

    宜宾特色饮食民俗及其社会意义

    宜宾饮食民俗一二及其社会意义 宜宾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是川、滇、黔3省的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3江的汇流地带。宜宾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山水旅游观光的圣地。她地理区......

    饮食民俗-在旅游活动中作用

    饮食民俗是指人类选择食物和饮料、加工制作的方法,以及食用方式等的风俗习惯。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