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科学 旋转的莲花
旋转的莲花
--中班科学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水有吸附力的特性。2.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3.萌发乐于思考、勇于尝试的科学探究意识。活动重点
初步感知水有吸附力的特性。活动难点
掌握旋转莲花的正确方法。活动准备
塑料垫板人手一块,莲花(把乒乓球剪成莲花状)若干,湿抹布。
活动过程
一、出示垫板和莲花,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样好玩的东西,他们是两个好朋友,你想让它俩怎么玩呢?
幼儿猜测,交流,讲述。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自由探索:自由玩垫板和莲花。1.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的玩法。2.提出问题:你刚才是怎么玩的?你的玩法是什么 ?请若干名幼儿上来演示。
3.教师旋转莲花,引起幼儿的兴趣。
三、幼儿第二次尝试:旋转莲花 1.幼儿尝试无水情况下旋转莲花。
2.发现秘密(鼓励幼儿发现垫板上有水)。3.教师一边揭露秘密,一边示范旋转莲花。
4.幼儿尝试有水操作(用湿抹布在垫板上擦一下,再把莲花放上去)。
5.讨论个别幼儿不成功的原因。
小结:除了要用到沾了水的湿抹布,让垫板表面保持湿润,我们的手也要控制垫板的平衡,才能让莲花稳稳地在垫板上旋转起来。
6.请个别成功的幼儿介绍正确的操作方法,并进行演示。
四、幼儿第三次尝试:掌握旋转莲花的正确方法。1.学习旋转莲花的正确方法。2.尝试在垫板上旋转多朵莲花。
总结:水的力量真神奇啊,能让莲花吸在垫板上旋转起来,那它还能吸住别的东西吗?大家可以回到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第二篇:中班:旋转的莲花
中班科学:旋转的莲花
设计意图
水的特性有很多,怎样借助生活中简单的材料让幼儿园了解水的吸附力这一特征?“旋转的莲花”这个活动便是利用乒乓球、光滑的垫板和少许等材料,让幼儿园在玩玩乐乐中不知不觉地发现水的吸附力这一科学现象。活动中,我注意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在探索中感知现象,培养幼儿园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意识。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水有吸附力的特性
(2)发展手眼协调动作的能力,萌发乐于思考、勇于尝试的科学探究意识。
活动准备
塑料垫板,乒乓球莲花(乒乓球剪成月牙状并两两叠在一起),玻璃板两块(边缘要光滑,保证安全),装水的小碗,胶水。活动过程
1.演示旋转的莲花,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这朵小莲花漂亮吗?它为什么会转? 2.幼儿第一次尝试:无水情况下旋转莲花
(1)幼儿尝试操作小莲花,观察它是否能够旋转。
(2)提出问题:为什么莲花会掉下来?有什么方法不让它掉下来?(3)教师再次旋转莲花,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垫板上教师用的材料。
师:你们看仔细了吗?原来垫板上除了小莲花,还有水呢!3.幼儿第二次尝试:有水情况下旋转莲花。
(1)幼儿尝试用水操作。
师:那我们在垫板上放一点水再试试,看能不能让莲花漂亮的、稳定的转起来
(2)讨论不成功的原因。师:莲花为什么还是会掉下来?
小结:除了要用到水,我们的手也要控制垫板的平衡,才能让莲花稳定的在垫板上旋转。
(3)请个别操作正确的幼儿介绍操作方法,并进行演示。
4.幼儿第三次尝试:掌握旋转莲花的正确方法
(1)学习旋转莲花的正确方法,尝试运用正确的方法让莲花转起来。
(2)尝试在垫板上同时旋转多朵莲花。
小结:水的力量真神奇。能让莲花吸在垫板上旋转起来,那它还能吸住别的东西吗?大家可以再去试一试,成功了再跟小朋友分享。
评析: 水的吸附现象是很普遍的一种科学现象,但在常态环境下不容易被幼儿关注到,更容易成为幼儿主动探究的活动。本活动中,教师利用简单的乒乓球制成的“莲花”,让幼儿直观感受到这一神奇的现象,对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很有帮助。
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层层递进的三个环节让幼儿逐步感受到水在莲花旋转中的作用,感知水有吸附作用的特性。教师的度把握得非常好,整个活动中没有幼儿讲解复杂的关于水的“吸附”的原理,而是将活动定位在“感知水有吸附力”的特性上,这符合学前阶段幼儿科学学习的规律。
“旋转的莲花”这个主题,使原本比较抽象的对科学现象的感知变得生动而有趣,整个活动中幼儿在快乐地玩中轻松地学,而活动对孩子的经验和能力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是本活动比较突出和值得推崇的地方。
第三篇: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旋转的纸片》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旋转的纸片》
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旋转的纸片》 活动背景
自从体育区有了各类民间体育玩具后,孩子们个个玩得不亦乐乎。在玩耍过程中,发现他们对转陀螺游戏情有独钟。于是便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生成了主题活动“有趣的转动”,并在科学区提供了各种形状的纸片和积木,让幼儿制作、探究。有趣的是,发现孩子们在制作、玩耍时,一般都会选择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选择其他形状纸片的幼儿少之又少。其实,只要中心点确定正确,不管什么形状的纸片都能旋转起来,而且在旋转时都会呈现出圆形。为了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有关转动的感性经验,设计了“旋转的纸片”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猜猜、做做、说说中探索、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同时借助这一载体,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目标
1.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有关转动的经验。
3.乐意针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体验愉快的情绪和探究的乐趣。活动准备
1.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蜡笔等各若干。
2.实物投影仪。
3.猜测记录表人手一张。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究兴趣
1.投影展示各种图形,幼儿观察讲述都有哪些图形和们玩转陀螺的游戏。2.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形状的纸片比较适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
1.提出制作与观察的要求:先选一张圆形的纸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2.幼儿制作、玩耍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3.请幼儿说一说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
幼A:的陀螺转动起来是歪歪斜斜、摇摇摆摆的。
幼B:的陀螺先是慢慢的,后来越转越快,最后就停下来了。幼C:的圆形陀螺转起来也是圆形的。幼D:陀螺转动起来它的形状有点模糊。
(评:在这里,教师因势利导,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先选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这样既有利于幼儿习得制作陀螺的方法,也有利于引导幼儿更多地关注陀螺在转动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为下面的环节作好铺垫。)
三、在猜猜、试试、说说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出圆形 1.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 “问号”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试一试。把们的猜想画在问号下面,等一会儿把尝试后的结果画在小手下面。
2让幼儿猜一猜三角形、椭园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
3.个别介绍自己的猜想。幼A:三角形转动起来是三角形、椭圆形转动起来是椭圆形、正方形转动起来是正方形,不会变的。
幼B:它们转动起来都会变成圆形。幼C:转动起来会变成花形。
幼D:正方形会变成圆形,三角形还是三角形.(评:“猜测与假设”有助于激活幼儿的思维。动手前先动脑,幼儿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这无疑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里,对幼儿的任何猜测都不作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是什么形状的,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表达与讲述。一方面请猜想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幼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从而帮助幼儿自建构正确的知识。幼A:试下来发现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幼B:猜对了,这些图形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
幼C:发现三角形转得很快很快的时候,当中是圆圆的,边上还有一圈花边呢!就像一个荷包蛋。
幼D:三角形不容易转起来的。
幼儿E它们在快要停下来的时候,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
(评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一种表述的潜力’和倾向,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以及与同伴间相互的信息交换,孩子们不但建构了有关图形转动的正确知识。还在无形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6.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简单小结。活动延伸
1请幼儿去活动区试试其他的物体在快速转动时,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2在纸片上涂上美丽的颜色,在区域中观察、感知陀螺转动后色彩的变化。活动总评
本次活动中.教师将幼儿科学教育要实现的核心价值,从追求使幼儿掌握知识,转移到了使幼儿乐于探究解决问题、乐于获得知识、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这些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大目标上。
纵观整个活动,教师汲取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始终从幼儿的自身需求出发,立足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猜猜、试试、讲讲中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由于受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幼儿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猜测实验结果,因此幼儿的猜测有时贴近实验要求,有时却不着边际,但们看重的是猜测可以让幼儿的思维动起来。如:猜想过程中,有的幼儿认为不管是什么形状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有的则认为纸片是什么形状的,转动起来也就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一部分幼儿的猜测则漫无边际。对幼儿的任何猜测,们都不作任何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正是有了多种多样的猜测,幼儿才会产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验证过后.有的欢喜雀跃,有的恍然大悟,还有的则观察得更仔细,发现得更多。这一切都悄悄地向幼儿传递着一个信息,那就是: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要亲手试一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经验.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能力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第四篇: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设计:旋转的纸片
活动背景自从体育区有了各类民间体育玩具后,孩子们个个玩得不亦乐乎。在玩耍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转陀螺游戏情有独钟。于是我便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生成了主题活动“有趣的转动”,并在科学区提供了各种形状的纸片和积木,让幼儿制作、探究。有趣的是,我发现孩子们在制作、玩耍时,一般都会选择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选择其他形状纸片的幼儿少之又少。其实,只要中心点确定正确,不管什么形状的纸片都能旋转起来,而且在旋转时都会呈现出圆形。为了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有关转动的感性经验,我设计了“旋转的纸片”这一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猜猜、做做、说说中探索、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同时借助这一载体,使幼儿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动目标1.探究、发现各种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会呈现出圆形。2.在讨论、记录、交流中积累和提升有关转动的经验。3.乐意针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体验愉快的情绪和探究的乐趣。活动准备1.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纸片(中心有小孔)、可制作陀螺的塑料小棒、蜡笔等各若干。2.实物投影仪。3.猜测记录表人手一张。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究兴趣1.投影展示各种图形,幼儿观察讲述都有哪些图形和我们玩转陀螺的游戏。2.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什么形状的纸片比较适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发现圆形的纸片在转动时也是圆形的1.提出制作与观察的要求:先选一张圆形的纸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转动起来是怎样的。2.幼儿制作、玩耍陀螺,引导幼儿观察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3.请幼儿说一说陀螺转动起来是怎样的。幼a:我的陀螺转动起来是歪歪斜斜、摇摇摆摆的。幼b:我的陀螺先是慢慢的,后来越转越快,最后就停下来了。幼c:我的圆形陀螺转起来也是圆形的。幼d:陀螺转动起来它的形状有点模糊。(评:在这里,教师因势利导,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先选圆形的纸片制作陀螺,这样既有利于幼儿习得制作陀螺的方法,也有利于引导幼儿更多地关注陀螺在转动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为下面的环节作好铺垫。)
三、在猜猜、试试、说说中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都呈现出圆形1.出示记录表,介绍记录方法:“问号”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试一试。把我们的猜想画在问号下面,等一会儿把尝试后的结果画在小手下面。2让幼儿猜一猜三角形、椭园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是什么形状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表格中。3.个别介绍自己的猜想。幼a:三角形转动起来是三角形、椭圆形转动起来是椭圆形、正方形转动起来是正方形,不会变的。幼b:它们转动起来都会变成圆形。幼c:转动起来会变成花形。幼d:正方形会变成圆形,三角形还是三角形.(评:“猜测与假设”有助于激活幼儿的思维。动手前先动脑,幼儿的思维会处于一种激活状态+这无疑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里,我对幼儿的任何猜测都不作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4实验验证并记录结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不同形状的纸片在快速转动时是什么形状的,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5.表达与讲述。一方面请猜想与实验结果一致的幼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特意请刚才猜想错误的幼儿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从而帮助幼儿自我建构正确的知识。幼a:我试下来发现三角形、椭圆形、正方形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幼b:我猜对了,这些图形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幼c:我发现三角形转得很快很快的时候,当中是圆圆的,边上还有一圈花边呢!就像一个荷包蛋。幼d:三角形不容易转起来的。幼儿e它们在快要停下来的时候,就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了。(评幼儿在探究之后,都有一种表述的潜力’和倾向,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以及与同伴间相互的信息交换,孩子们不但建构了有关图形转动的正确知识。还在无形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6.结合幼儿的讲述,教师简单小结。活动延伸1请幼儿去活动区试试其他的物体在快速转动时,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2在纸片上涂上美丽的颜色,在区域中观察、感知陀螺转动后色彩的变化。活动总评本次活动中.教师将幼儿科学教育要实现的核心价值,从追求使幼儿掌握知识,转移到了使幼儿乐于探究解决问题、乐于获得知识、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这些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大目标上。纵观整个活动,教师汲取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始终从幼儿的自身需求出发,立足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猜猜、试试、讲讲中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由于受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幼儿常常用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猜测实验结果,因此幼儿的猜测有时贴近实验要求,有时却不着边际,但我们看重的是猜测可以让幼儿的思维动起来。如:猜想过程中,有的幼儿认为不管是什么形状的纸片,转动起来都是圆形的;有的则认为纸片是什么形状的,转动起来也就是什么形状的;还有一部分幼儿的猜测则漫无边际。对幼儿的任何猜测,我们都不作任何评价.而是留待他们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通过自己的操作来发现与验证。正是有了多种多样的猜测,幼儿才会产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验证过后.有的欢喜雀跃,有的恍然大悟,还有的则观察得更仔细,发现得更多。这一切都悄悄地向幼儿传递着一个信息,那就是: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要亲手试一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经验.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能力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第五篇:中班音乐:旋转木马
中班音乐:旋转木马
中班音乐:旋转木马
活动目标:
1、幼儿感受乐曲旋律,能在音乐中自然地表现三拍子乐曲及弱起拍的音乐节奏。
2、激发幼儿喜欢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并愿意表现音乐形象。
重点:幼儿能跟着音乐有节律地表现动作。
难点:幼儿能准确地表现弱起拍的节奏。
活动准备:
音乐(杜鹃圆舞曲),幼儿有感受音乐的经验,旋转木马的视频,小木马头饰(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在今天集体活动之前,幼儿对乐曲旋律有感受。
1、教师引导幼儿回忆乘坐过旋转木马的活动体验。
t :你坐过旋转木马吗?坐在木马上,你感觉怎样?
活动小结:骑旋转木马的时候你会感到上上下下,很舒服的样子。
二、主要过程;
教师引导幼儿扮演旋转木马,子在游乐园的情景中表现音乐。
1、我们也来坐坐旋转木马吧!帮助幼儿回忆乘坐过旋转木马的活动体验,边看视频边听赏音乐。
2、教师引导幼儿听赏音乐后,用语言、动作、表情表述自己的感受,教师对幼儿的感受反应予以相应的回应。
教师重点表现幼儿所说的:骑旋转木马的时候会感到上上下下,很舒服的样子。
在动作中表现三拍子,弱起拍的音乐,并进行示范,让幼儿有完整地感受与理解。
3、幼儿在旋转木马的音乐中,尝试用动作表现音乐旋律。
教师引导步骤:
1)教师再次利用视频,帮助孩子感受音乐。
2)提示音乐卡片,教师和着音乐表现旋转木马的起伏动作,并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木马是在什么时候蹲下和升高的。
3)提供音乐片段,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模仿木马旋转地样子,根据幼儿地理解,教师运用有节律的儿歌:“转 呀 ——转 呀——,多可爱的小木马,转呀——,转呀——,多快乐的小木马”进行引导,帮助幼儿运用儿歌熟悉旋律,理解节拍,并能逐渐跟上节拍,表现弱起拍音乐。
4)引导幼儿进一步进入旋转木马的游乐园情景中,表现旋转木马。
t:我们的旋转木马都会高高低低地动起来来,我们围成一个大圆圈,让小木马们都能看见自己的朋友。(变换队形,让幼儿有参与活动的兴趣)。
5)鼓励每一匹旋转木马都能到圆圈中间来,表演给大家看。其他小木马继续在原来位置表现弱起平拍的三拍子旋律。
活动小结:我们都是可爱的小木马,会在有高低的音乐中,上上下下,真快乐。
三、活动延伸:
幼儿在有情节的故事中扮演小木马:在乐曲中表现小木马的各种动作,‘当听到小朋友来啦,’的信号,小木马准备好,开始上上下下,让那个小朋友乘坐,表现小木马的动作。在音乐中,小木马们快乐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