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中医药发展
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一、中医药特点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不断吸收和融合各个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1、重视整体。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人体内部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重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认为精神与形体密不可分,强调生理和心理的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在健康与疾病中的相互影响。
2、注重“平”与“和”。中医强调和谐对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健康在于各脏腑功能和谐协调,情志表达适度中和,并能顺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其根本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疾病的发生,其根本是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人的整体功能失去动态平衡。维护健康就是维护人的整体功能动态平衡,治疗疾病就是使失去动态平衡的整体功能恢复到协调与和谐状态。
3、强调个体化。中医诊疗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体现为“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采集的症状、体征等个体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中医诊疗着眼于“病的人”而不仅是“人的病”,着眼于调整致病因子作用于人体后整体功能失调的状态。
4、突出“治未病”。中医“治未病”核心体现在“预防为主”,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中医强调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密切关系,主张以养生为要务,认为可通过情志调摄、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有常等,也可根据不同体质或状态给予适当干预,以养神健体,培育正气,提高抗邪能力,从而达到保健和防病作用。
5、使用简便。中医诊断主要由医生自主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收集患者资料,不依赖于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中医干预既有药物,也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许多非药物疗法不需要复杂器具,其所需器具(如小夹板、刮痧板、火罐等)往往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推广使用。
二、建设“健康中国”,中医药大有可为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和预防保健“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显现出来,越来越被学术界、产业界以及国际社会所认同和重视。国庆期间,李克强总理在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贺信中指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做出巨大贡献的体现。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必定大有可为。
1、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改善民生福祉。中医药作为我国重要的医药卫生资源,具有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的特色和优势,十分符合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要求。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有助于实现“关口前移”,使民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有助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建立政府承受得了、群众负担得起、财政可持续保障、中西医并重的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发展模式,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目标。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创优势的资源,有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特点,是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随着中医药更加广泛地走向世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有助于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给力“美丽中国”。中医药作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节约型产业。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推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有助于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发展中药产业,有助于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减少环境污染,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做出贡献。
三、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中医药单设一章,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规划纲要》要求遵循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升健康服务水平。明确“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重大疑难病、危急重症临床疗效。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适宜技术,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方法,加强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运用,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制度,制定传统知识保护名录。融合现代科技成果,挖掘中药方剂,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不断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发展。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加快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保护重要中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及动态监测。建立大宗、道地和濒危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提供中药材市场动态监测信息,促进中药材种植业绿色发展。
四、传承发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12月,在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张氏经络收放疗法”获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张氏经络收放疗法是在人体经络关键腧穴上与管辖的气血“骨血、筋血、皮血”有机结合,以金、木、水、火、土走穴定位,按阴阳五行生克乘侮之理,施以金收、木放、火收、水放、土生长独特的拇指点压手法为主以调节人体脏腑功能失衡的气血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从而达到人体阴平阳秘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该疗法看似按摩非按摩、看似针灸而不用针,具有安全无创、见效讯速、适应症广的特点,属于我国中医富有特色的外治组成部分。
经络收放疗法的操作手法分为“收血、放血、正骨、移血”四种。所谓“正骨”即指将骨骼畸形矫正;所谓“移血”,指身体某部血气不足,借别处血气以补济,即调解脏腑气血;所谓“收血”,指补益不足之血气;所谓“放血”,指祛除体内郁滞之血气。收放,即指补其不足,损其有余之意。而经络收放的具体手法则是:手指点穴时顺时针方向正转为收,逆时针方向逆转为放,上推为收,下捺为放,轻压为收,重点为放。在临床具体应用时,又包括“骨血、筋血、皮血”的经络收放、五行穴位的经络收放和五运六气的经络收放。该疗法讲究“力发全身、至于指端、透表达里、滴水石穿”不但能治愈表阳之症,而且可以治疗阴经里症,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传承经络收放疗法,弘扬中医民族文化。结束语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重要,已成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将学习借鉴各种现代文明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切实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服务于健康中国建设。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同时,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医药等传统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探索医疗卫生保健的新模式,服务于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医院
2018年1月30日
第二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1-8-
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蒋勋功
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对提升农业产业素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市将在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上下功夫。
一、发展现代农业要从实施品牌战略发力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根据衡阳实际,我们认为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必须从实施品牌战略上发力。
1、实施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增加,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但随之而来的生产盲目性,导致结构调整多变,主导产业不突出。目前全市只有粮食、生猪、家禽、黄花等几个产品产值过亿元,产值过10亿元的只有粮、猪、禽三个项目。实施品牌战略,能凭借名牌产品广阔的市场,通过生产组织体系的连接,实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和专业化生产,形成农业区域合理分工,逐步做大规模,以优质的产品质量,获得市场认同,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我市衡东县为了做大做强蛋鸭产业,培育了衡金优农的“红心”牌咸蛋黄和亚峰食品公司的“香香”牌皮蛋两个品牌,带动3000余户农户养殖蛋鸭200万羽,2006年销售鸭蛋制品3亿多枚,实现产值过5亿元,使蛋鸭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2、实施品牌战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是产业升级的基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依托名牌产品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超额利润,驱动农业生产者重视科技进步,增加科技投入,在种子选用、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全过程,积极采用先进科技,实行科学管理,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农业向集约方向转变。如我市衡东县爱平养殖集团为了提高生猪养殖效益,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了种猪扩繁场,从美国引进良种猪改良品种,实行科学饲养和管理,生猪品质得到改善,“爱平”牌生猪以体壮味美、生态安全享誉国内外市场。去年销往香港、澳门等地3万多头,出口创汇3000万元,一头猪所创效益是普通猪的2倍。
3、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农业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龙头,是“船”,而品牌是引领企业开拓市场的旗帜,是“帆”。品牌效应越大,“帆”的推力就越强,抗风险能力越大。通过创名牌,将促进企业创新经营机制,并依靠名牌的辐射扩散效应对企业产生强大的牵引带动,真正起到龙头作用。同时,通过“同创共保”名牌,可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增加相互信任,逐步形成利益共同体,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村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组合,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如我市祁东的黄花菜以前是家庭作坊式小生产,处于“散兵作战”状态,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益极其低下。映武黄花集团成立后,改进了生产加工技术,开发出了新产品,注册了“映武”牌黄花菜,通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带动16万户农户种植黄花菜18万亩,产品销售收入跃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位,2006年完成产值3.74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00多元。
二、衡阳的农业大而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品牌农业发展不快
近年来,我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挖掘农业资源优势,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市已核准注册的农业产品商标167件,其中,国家认定商标8件,拥有湖南省著名商标15件,获得市级名牌产品称号达98件。品牌农业已成为促进衡阳农民增收的亮点。但是,我市品牌农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名优品牌农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还不大。这种状况与我市农业大市的地位不匹配,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究其原因,一是创建品牌意识不强。重有形资产的拓展,轻无形资产的增值,没有把创名牌放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不高,我市农产品注册商标数量占各类注册商标总量的比例仅为十分之一,而先进地区(浙江省)一个地级市的比例则高达五分之一,像“蒙牛”、“长白山人参”等那样称雄全国市场的农业品牌还是空白。二是产业竞争优势不足。我市是传统农业大市,粮食、生猪、家禽产量居全省第一,油料、瓜果居全省第二,黄花菜、藤茶、席草、香芋、葡萄在全省以至全国都占据“一席之地”,但从总体上看,我市农产品初级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原料性的产品多,终端消费品少;传统产品多,与高新技术相关联的产品少,难以形成品牌竞争优势。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小,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全市7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只有1家,过5亿元不到3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农产品仍存在“诸候割据、各自为政”现象,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比如生猪,我市年出栏在900万头以上,按城乡消费标准,全市内销300万头,每年600多万头生猪销外地,而本市的猪肉加工是空白,更谈不上肉食加工品牌,远远滞后于市场的需求。三是品牌运作策略不巧。一方面,品牌创建水平不高。政府品牌扶持政策比较零散,重申报评价,轻后续跟踪管理,忽视品牌的策划、宣传和维护,尤其是企业品牌运作短期化,未进入农业企业和企业家的核心理念,对商品品牌的认定与保护研究不够,缺乏高水平的品牌管理人员,创品牌工作零敲碎打,对产品质量管理不严,像衡山的“湘黄”鸡、衡东的“爱平”猪、祁东的“映武”黄花菜、衡阳的双低油菜、衡南的“环球”饲料等一批有着较好市场发展前景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一直未能把品牌真正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品牌优胜劣汰机制不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业不发达,农产品进入市场手段简单,一些企业和农民受眼前利益驱使,竞争行为不规范,赚取短期超额利润,影响了品牌的美誉度。
基于上述分析,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发展品牌农业作为提升现代农业关键举措来抓。总的思路是:按照“树立一张品牌,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地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坚持用“品牌的理念,市场的机制,科技的支撑,产业的思路”来实施品牌农业战略,全面提高衡阳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十一五”品牌农业建设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各类农业企业上市农产品商标注册率达90%以上,新增全省著名商标20个以上,实现全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新完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各100个,在粮、猪、禽、烟、草、茶等六大主导产业中形成1—2个区域性优势农产品大品牌,培育出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竞争实力强的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三、实施农业品牌带动战略重在培育做强上下功夫
市委、市政府拟出台《关于加强培育农产品品牌工作的意见》,从工作重点、发展载体、基地建设、扶持措施、奖励办法等方面具体部署。从具体措施上主要抓:
1、突出龙头企业建设,培育品牌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品牌建设的重要主体和先导力量。优势品牌的形成,有赖于一批龙头企业的崛起和带动。一是落实政策扶强龙头。我市从2004年起,已集中5亿元以上的资金扶持农产品龙头企业。我们将继续贯彻落实衡政发 [2003]12号文件精神,集中涉农资金,重点扶持金雁、金鲲、金泰、环球为代表的粮食产业龙头,以爱平、怡农、华港、唐人神、新五丰为代表的生猪加工龙头,以达冠、亚峰、衡优、温氏集团、巨东勤业为代表的家禽产业龙头,以金鹏、逢缘为代表的席草加工龙头,以湘竹木业、天天见梳篦、开福家俱、岑芳木业为代表的林产品加工龙头,不断扩张企业规模,形成一批大的集团,增强企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二是招商引资提升产业。近年来,已经有新五丰、温氏集团、唐人神、华港、巨东勤业等一批知名企业进驻我市。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责任,优化招商引资环境,鼓励外来资本依托我市的粮食、生猪、家禽、蔬菜等大宗优质农产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力争年内新增20家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境外企业先进的技术、资本和管理优势,与市内企业强强联手,实现企业改造提升。三是引导服务推进品牌。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者深化对品牌的认识,树立品牌兴企的理念。进一步强化服务,鼓励和支持温氏集团、新五丰等已有一定规模和市场潜力的企业办理商标注册,引导新五丰、怡农、金雁等已有注册商标的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加大新品牌、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品质,提升商标信誉,形成一批有影响、有竞争力、有较大市场份额的知名品牌。
2、突出优势产业带建设,夯实品牌基础。发展农产品品牌需要有优势特色产业作支撑。自2004年来,我市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建设规划,集中抓好优质稻、优质猪、优质禽等19类具有衡阳特色和地区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目前特色仍不明显。为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带建设,我市将围绕一个优势产业,确定一名负责领导,成立一个专门班子,扶强一个龙头企业,开发一个知名品牌,实行专班专抓负责到底,推进形成区域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生产基地,形成几乡一品或一县几品的产业带。一是抓好粮食产业建设。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30亿公斤以上。大力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突出抓好衡阳、衡南、耒阳、衡东等4 个商品粮基地和90个乡镇的高档优质稻基地建设,力争2007年全市发展优质稻500万亩。下大力气抓好粮食深度加工转化,打响粮食品牌,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力争2007年全市粮食产业的总产值由现在的60亿元提高到80亿元。二是抓好畜牧产业建设。围绕推进“双万工程”,大力发展以生猪、家禽为主要内容的养殖业,重点抓好以322国道和107国道为轴线,年出栏300万头的优质生猪产业带,以衡南、衡阳、耒阳、衡东、衡山为重点的优质家禽产业带,力争全市出栏生猪1200万头,出笼家禽过亿羽。大力发展生猪和家禽的饲料、加工等各个环节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到2007年底,全市生猪、家禽产业产值分别提高到120、50亿元。三是抓好特色产业建设。立足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产业。进一步抓好衡南、耒阳、常宁、祁东等地的优质烟产业带,衡山、祁东、衡阳、常宁等地的席草、龙须草产业带,发展优质烟20万亩,席草18万亩,龙须草10万亩。
3、突出标准化生产,提升品牌质量。一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加强工业“三废”和农业废弃物的管理,从根本上杜绝农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引导农业投入品的结构调整和优化,逐步淘汰高残毒品种,大力推行有效低毒低残留品种。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动植物无疫区建设,抓好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力争今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定面积100万亩,新增“三品认证”60个。二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遵循创建知名品牌的要求,加大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实施力度,在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按照规定的质量标准控制,实行名牌农产品生产经营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规模化。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和灌溉、养殖用水,积极推行先进的动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完善检验检测体系。继续完善市农产品和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推进7县市和南岳区的检测站建设,抓好各县市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与各乡镇农贸市场的检测站建设,建立三级质量监测网络。全面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杜绝有污染、不安全的食品流入市场。
4、突出科技创新,推进品牌做强。一是大力开发优质特色产品。加快建设和巩固优质稻育种基地、优质苗木基地、良种家禽和鱼苗繁育基地,突出抓好农业示范园、市种畜场、市中心苗圃、农科所等优质种子种苗基地建设,逐步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种苗产业体系。积极实施“优质种苗”工程,大力推广超级杂交稻、杂交猪、名贵鱼等良种,力争我市农产品优质率上升5个百分点,达到60%。二是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和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先进种养技术、信息技术和贮藏加工技术,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增强安全性和保健性。推进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核心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引导环球科技、新五丰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成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运用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质量控制设备,提高名牌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三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业企业家、农业科技人员、农民的整体素质。优化和整合农业科技力量,鼓励科研组织和农技人员以技术入服的方式参与品牌经营。组织科技人才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创新,重点研究和攻克优质高产多抗动物品种选育、农产品深度加工等技术难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5、突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促进品牌营销。一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合作社法,在资金投入、税费优惠、注册登记等方面予以支持,在农产品优势产区培育农业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100家。帮助专业协会制定和完善章程,让农民自主参与协会的管理和决策,自觉维护会员的权益,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带领农民发展生产、创建品牌、搞活流通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多种模式,完善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结起来,提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衡阳西园农产品市场、祁东果蔬市场、衡东城关农贸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在重点乡镇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农贸市场,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乡镇集贸市场为依托、以省内外农产品大市场为窗口的农产品销售网络。积极扶持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业发展,广泛运用现代配送体系、电子商务等方式,增强农产品市场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三是大力推进品牌营销。科学制定有效的品牌战略,强化品牌创意和营销策划。深入挖掘衡阳丰厚的文化底蕴,开发农业的生态、生活和文化功能,以“特”扬名,以“土”取胜。充分利用省农博会、西洽会、珠洽会等国内外农业展示展销平台和网络、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和推介农产品品牌,扩大品牌影响,促进产品销售。(作者系衡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第三篇:中国中医药发展论坛
会议说明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华民族卫生协会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环球中医药杂志社 支持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承办单位:北京国际交流协会
名誉主席:顾秀莲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主席:宗淑杰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郁德水中华民族卫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沈志祥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
秘 书 长:栾红燕北京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
二、拟邀请领导和专家
韩启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桑国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张梅颖全国政协副主席
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全国政协副主席 洪虎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国强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丹珠昂奔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张大宁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李大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陈可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 高思华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振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姜再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秘书长、世中联美容学会会长 刘张林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 许志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
查德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 洪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司长 刘维忠甘肃省卫生厅厅长 范兵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段云波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夏祖昌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董明培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闫希军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乔世波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荣明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三、会议安排
(一)开幕式
1、邀请国家有关领导人及相关部委领导出席开幕式、讲话、致辞。
2、主旨报告:邀请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民委等领导,就中医药发展政策和中医药“十二五”规划的目标策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民间医药工作的意见》等做主旨报告。
(二)专题活动
1、中医药文化发展论坛 中医药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与构建 中医药文化源流及内涵研究,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民族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
2、中医药防治专题论坛
心脑血管、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慢性病,传统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案诊疗研究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中医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中医临床诊断技术研究
中医、中西医结合感染病学与中医疫病防治体系研究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技术体系和支持体系构建
3、中医养生、中医美容专题论坛中医养生文化探析
中医养生产业模式分析中医美容产业预测与分析中医养生、中医美容项目推介
4、民间中医文化瑰宝挖掘与发展专题研究 民间医药政策及近期重点工作
民间名医经验交流,祖传秘方、偏方市场化策略
民间秘方、验方及特殊医疗技术合作 民间医疗机构生存状况及政策诉求,中医药名医工作室创新发展
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筛选评价和推广应用
5、中药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论坛 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药用植物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6、中医药转变发展方式及机遇专题对话会
参会须知
一、论坛时间:2012年8月11~12日(10日报到)
二、论坛地点: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京民大厦
报到地点:京民大厦(北京市朝阳区华严里10号)
三、出席对象:
政府分管领导,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人,中医药(民族医药)研究、教育教学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中医院、专科医院等诊疗机构负责人,中药科研单位、生产厂家负责人,专利技术持有者以及其他中医药领域相关专业人士等。
四、参会纪念:
1、获赠开幕式纪念光盘1套;
2、获赠国家领导人接见全体代表合影照片1张;
3、获赠中医药文化传播功勋纪念章1枚;
4、获赠《中医药宝典》(会刊)1册;
5、获赠相关对话、演讲光盘;
6、经申请,获颁《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证书》;
7、经申请,获颁《中医药养生保健、特色疗法交流培训证书》。
五、配套活动:
1、中医药事业系列成就推选活动:为了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表彰在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促进产学研合作,组委会将开展“特殊贡献奖”、“特色疗法”(中医养生、中医美容等)等征选活动。同时,将评出“继承与创新奖”和先进单位、个人。
2、论文征集与评奖:为配合论坛的召开,及时总结和交流部分中医药领域工作者近年来取得的优秀学术成果,会前,组委会将举办“第七届中医药发展论坛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本次论文评选
设置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五个奖次,并为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现向社会公开征稿,参评稿件若属于已经发表稿件,请在右上角注明发表刊物名称。
3、专项展示:会议期间将开展中医药新技术、新产品、新疗法专项展示活动。
4、信息发布:参会企业可填写信息发布表,在会刊和官网进行发布、部分企业可现场推介,信息包括专利转让、技术转让、连锁加盟、合作经营、投融资、项目招商等,组委会将根据信息需求安排配对洽谈,整理后将呈送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国外相关交流机构。
5、专题宣传:会议期间将邀请新华网、中国经济网、39健康网、大众健康报等媒体,对在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和推介。
六、参会费用:
特邀嘉宾每人1280元。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七、报名办法:
请将填好的《嘉宾出席确认表》邮寄或传真至组委会,并请将论坛注册费300元(不含在参会费用中)提前寄来,以便及时注册并办理会期相关事宜。
八、组委会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0号豪柏大厦C1栋8层邮编:100048收件单位:北京国际交流协会
论坛网站:联系电话:010-51906759传真:010-52721463联系人:刘明电话***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北新桥支行 开 户 名:北京国际交流协会 银行账号:0200 0043 1902 6402 389
第七届中医药发展论坛嘉宾出席确认表
联系人:刘明电话:***
信息发布、对接表
第四篇:实施一统三分战略推进区域跨越发展
实施一统三分战略推进区域跨越发展
今年以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直各部门的帮助支持下,以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全市三级干部会议精神为主线,以“抢机遇、定规划、办试点、促发展”为着力点,坚持不懈的扬资源之长、举项目之旗、走招商之路、用服务之力,积极探索区域发展新路子,努力谋求发展新起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刻领会全市三级干部会议的精神实质,全面积聚实施“一统三分”战略的精神斗志
今年初召开的全市三干会,在我市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其核心标志是正式确立了“一统三分”发展战略。全市三干会召开之前,陈书记等领导同志于正月初九(2月3日)到竹溪对“三农”工作进行了调研,首次提出“发展分区域、区域分产业、产业带动就业、就业带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并要求竹溪先行一步、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全市三干会分开之后,陈书记在省、市相关报刊上发表了署名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推进“一统三分”战略的思路。
竹溪县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抓好全市三干会精神和陈书记在竹溪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的学习、贯彻、落实。一是迅速在全县掀起了学习贯彻全市三干会精神、陈书记在竹溪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的热潮。县委及时把陈书记在竹溪调研时的重要讲话整理出来并印发全县,组织县四大家领导、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认真深入的学习讨论,全市三干会召开之后,县委及时召开四大家领导联席会,传达贯彻全市三干会的精神,并在随后召开的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上,对贯彻全市三干会精神和陈书记在竹溪调研时的重要指示、积极实施“一统三分”战略进行了安排部署。二是迅速展开区域规划编制等相关工作。陈书记到竹溪调研之后,县委迅速制定了工作方案,成立了区域发展领导小组,抽调专人组成专门办公室,及时启动全县区域规划编制等相关工作。区域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县区域规划编制等相关工作进行研究,进一步廓清了全县的发展思路,确定了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三是迅速将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督促各单位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全力以赴的开展工作。
在学习贯彻全市三干会精神和陈书记在竹溪调研时的重要指示过程中,全县上下一致认识到:“一统三分”发展战略,是市委、市政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高层次加快区域发展的一次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次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竹溪作为一个边远山区县,虽然具有资源优势,但发展的制约因素也很多,推动竹溪的发展必须走“一统三分”的路子。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把发展目标、发
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措施搞明确,用规划凝聚干群的精神斗志、推动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城乡,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长期坚持“扬资源之长、举面目这旗、走招商之路、用服务之力”的发展方法不动摇,不断加大资源开发、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服务发展的工作力度;必须长期重抓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加大各项工作的落实力度,以过硬的作风推动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促成了思想的高度统一,也为各项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全县上下激发了空前旺盛的精神斗志,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激情,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
二、迅速启动科学规划的编制工作,形成实施“一统三分”战略的明确纲要
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以规划确定方向,以规划推动工作。把编制区域发展规划作为实施“一统三分”战略的关键环节,依托武汉大学和市直有关部门为技术支撑,反复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目前,《规划纲要》基本成型定稿。
(一)分区域规划,划分三大功能区。根据国家、省、市对竹溪的功能定位,我们提出建设“畅通竹溪、人文竹溪、生态竹溪、能源竹溪、宜居竹溪和特色竹溪”的总体目标。在空间布局上,按照地域接近性、资源相似性、产业趋同性的原则,把全县分为率先发展示范区、特色资源开发区和生态旅游建设区。
1、率先发展示范区。主要以305国道为轴线,东起县河西
至关垭,区域内分布县河镇、水坪镇、城关镇、龙坝乡、中峰镇、蒋家堰镇等6个乡镇,占全县20%的版图面积、60%的人口、70%的经济总量。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通过实施百里长廊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镇功能,引导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提高城镇化水平;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增强对鄂渝陕毗邻地区的辐射作用;加快交通建设步伐,提高公路通达水平,逐步实现通组达户;加大村庄改造和环境整治,在305省道沿线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有序、乡风文明的农村新型社区。力争到2015年,把该区域建成“一线穿六珠”的城镇带、辐射全县的交通枢纽、优势工业聚集区、现代服务业中心、生态环保先行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建成百里绿色长廊、百里产业长廊、百里文化长廊和百里文明长廊,在全县实现率先发展。
2、特色资源开发区。主要以“水天路”和“兴界路”为轴线,区域内分布新洲乡、兵营乡、天宝乡、鄂坪乡、汇湾乡、泉溪镇、丰溪镇等7个乡镇。该区域资源富集,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梯级开发汇湾河、泉河及万江河流域的水电资源,有序开发以板石、古生物大理石、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加快开发以农林特为主的绿色食品资源。进一步整合水电、矿产开发企业,规范开发秩序,到2015上,初步建成全省小水电基地、十堰矿产工业基地。不断优化农产品区域化布局,扩大茶叶、烟叶、魔芋、板栗、油桐、中药村等优势农产品产业规模,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板块基地。
3、生态旅游建设区。以十八里长峡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向坝、源2个乡镇。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完好,秦巴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珙桐、红豆杉等保护完好的珍稀特种资源,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开发十八里长峡生态旅游业为核心,外联堵河源头、巫溪、神农架风景名胜,内联摩崖石刻、关垭、偏头山林木公园,这里将成为省级风景区,并加快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二)分产业布局,培植优势产业带。依据区域功能划分,立足县域资源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优势产业带,一是坚持“南烟北茶、适度兼抓”的思路,发展生态资源产业。其中,茶叶以水坪、县河、汇湾、新洲、兵营、天宝等乡镇为核心区,建设板块基地,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延长茶叶产业链。到2015年,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产量5万吨,产值15亿元,带动2万户7万人增收,建成湖北茶叶强县。烟叶以向坝、桃源、丰溪等乡镇为核心区,建成湖北茶叶强县。烟叶以向坝、桃源、丰溪等乡镇为核心区,稳步发展老烟区,逐步扩大发展有潜力的新烟区,到2015年,全县烟叶面积达到6万亩,产量0.75万吨,产值1亿元,带动3000户1万农户从事烟叶生产。生物质能源以油桐、油茶、为重点。到2015年,生物质能源产业基地规模达到50万亩,产值1.5亿元。
在重点抓好上述三大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魔芋、贡米、中药村、养殖、蔬菜、林果、生漆等特色骨干增收项目。到2015年,全县生态资源产业基地总规模达到140万亩。
二是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培植水电、绿色食品、医药化工、矿产建材四大产业集群。其中以建设全省水电大县为目标,组建大型电力集团,到2015年,全县水电总装机达到70万千,实现产值15亿元、税收1.5亿元。绿色食品以茶叶、魔芋、有机贡米、豆制品、果汁、山野菜为主,到2015年,加工产值达到15亿元。医药化工依托创艺、华驰等骨干企业,开发以黄姜为原材料的皂素、双烯、沃氏氧化物系列产品,形成高、中、低端医药化工企业集群。到2015年,产值
第五篇:国资委:实施“一五三”战略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
国资委:实施“一五三”战略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
7月25-26日,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时提出,国有企业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全面实施“一五三”战略,着力抓好各项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紧扣“一五三”战略 推进三个转变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蒋洁敏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国有企业要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发挥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把“一个目标”、“五大战略”、“三个保障”构建的“一五三”总体思路上升为全国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培育世界水平跨国公司为目标,继续全面深入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强企、和谐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完善监管、加强党建,在“一五三”战略实施中,着力推动三个转变。
首先,推动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近些年的发展说明,简单依靠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增长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未来国有企业的发展需更加注重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向企业主业集中;需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以提高传统行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需更加注重管理提升和职工素质的提高,用一流管理和一流员工队伍打造一流企业。
其次,推动从国内经营向国际化经营转变。国有企业要树立全球化战略意识、建立全球化治理结构、构建全球化经营网络。继续培育全球整合资源的能力,统筹国际国内市场,立足全球配置资本、技术、市场等各类资源,同时打造一批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此外,还要熟悉掌握和运用国际市场规则,发挥大企业的引领作用和群体“走出去”的协同效应,增强国有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力。
再次,推动从产业链过度延伸向专注高端转变。国有企业要加快推进现有资源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集中,强化自主创新,率先在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打造一批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和国际知名的高端品牌,占领行业发展制高点。此外,要发挥高端环节的牵引带动作用,以形成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合作共赢的产业格局。落实“一五三”战略 完成工作任务
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要求国有企业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在“一五三”总体战略的指导下,今年下半年全力以赴做好实现保增长目标、大力推动调整转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张毅指出,国有企业要认清当前面临的形势,增强搞好国有企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既要看到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也要看到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更要充分认识自身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责任。
国有企业要把实现保增长目标作为硬任务,不断强化对经济运行和市场变化的跟踪分析,扎实做好经济运行分析监测。要狠抓管理提升和降本增效,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清理低效无效资产的同时加强风险管理,严格财务杠杆边界管理,有效控制债务风险。同时,国有企业需大力调整转型。要充分认识调整转型是提高发展质量、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性措施,必须把调整转型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加大调整重组力度,突出主业整合资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层级和加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抓出成效。
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要深入研究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完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规范的董事会建设,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继续推动三项制度改革,建立更加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薪酬激励制度、激励约束机制以及规范的分配秩序;研究解决企业办社会职能等问题。
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国有企业要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党员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激发出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凝聚职工群众智慧力量、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今年下半年,国有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要继续落实“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