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时间:2019-05-13 08:4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第一篇: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中共**镇委员会

**镇人民政府

(2012年2月24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谋划新的一年全县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强决心。我们**镇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的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始终坚持教育优先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我们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发展教育摆在全镇工作的突出位置,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由党政主要领导担当第一责任人,对教育工作负总责、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问题,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分管领导抓教育

工作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到工作考核体系。广泛宣传发动全社会积极主动地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集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向教育事业倾斜,在全镇上下形成时时想着教育、人人支持教育的联动格局。同时不断加大校园周边环境和治安综合整治力度,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创造安定和谐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打牢教育基础

教育投入是支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为此,我们将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优先保障的理念,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元化筹集教育经费的机制,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撑。充分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教育事业,扩大社会投入规模,凝聚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镇村发展总体规划,在新农村建设和新镇区开发中留足、留好教育用地,并确保新建的居民集中居住区内全部配套建设幼儿园。

三、立足惠民根本,不断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人生发展起点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所在,也是必不可少的民生实惠。我们将把教育惠民,为人民群众创造平等的教育环境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切实抓

好、抓出成效。一是配置好教育资源,既要增加资源投放,做大优质资源“蛋糕”,更要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着力缩小镇村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让每一个孩子都尽可能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保障好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确保让每一个困难家庭的子女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让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重视学生宿舍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求。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服务体系,使留守儿童能够正常接受教育,在社会关爱中健康成长。三是巩固好义务教育成果,在继续巩固免费义务教育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补助力度等措施,进一步推进教育惠民利民。与此同时,坚持用规范管理来维护教育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各位领导、同志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这次会议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力推动**的教育事业不断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提升,以教育的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意见

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

市教育局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

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

渠政办发〔2009〕16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市教育局等八部门联合制订的《达州市贯彻〈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达州市贯彻《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实施意见市教育局 市发展改革委 市民政局 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市卫生局 市编办 市残联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四川省贯彻<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就进一步加快我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把特殊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1、充分认识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残疾人是一个困难群体,需要特殊的关爱和支持。针对他们的身心缺陷进行教育、训练和补偿,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提高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残疾人本身和家庭,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关心特殊教育”的战略决策,切实把特殊教育摆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位置,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得力措施,抓紧抓实抓好,推动我市特殊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2、强化和落实发展特殊教育的职能与责任。重视、支持特殊教育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地方政府的职能之一。各县市区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展特殊教育的职能和责任,在保障残疾孩子入学、孤残儿童抚育、新生儿疾病筛查与治疗、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师编制配备、工资待遇、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特教学校企业税收减免、残疾人口统计等方面通力合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教育、民政、残联等部门要加强对特殊教育民办机构的监管,按照标准,对其办学资质、办学条件和教师资格及时认证,将其教师培训纳入师资培训计划。针对民办特殊教育学校存在的实际困难,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

3、明确全市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特殊 1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继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创新办学模式,增加经费投入,提高普及程度,基本形成具有咸阳特色的、适应残疾人教育与发展需要的特殊教育体系。力争到2012年,渠县、达县、大竹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逐步达到当地正常儿童少年水平,其他县市区儿童少年三类残疾入学率要逐年提高;65%以上的残疾儿童能够在幼儿园(所)及学前康复训练机构接受2—3年的学前康复训练、早期智力开发;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40%以上的残疾少年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4、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各县市区要大力宣传特殊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助残重教的优良传统,让支持帮助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成为更加广泛的社会共识,为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捐赠及免税的政策,积极鼓励个人、企业和民间组织支持特殊教育,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努力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特殊教育良好氛围。

二、统筹协调,不断完善特殊教育工作体系

5、必须将残疾儿童少年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将残疾

儿童少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坚持以普及为重点,在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将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与水平的重要任务,继续按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推进不同地区、不同类别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持续发展,千方百计地满足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

务教育的需求,努力做到残疾儿童与正常学生的义务教育同步发展、同步提高。

6、促进各类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均衡发展。当前,我市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难问题比较突出,各级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机构要按照“视障儿童教育省统筹,听障儿童市统筹,智障儿童教育县统筹”的原则,认真分析当地残疾儿童少年的数量及分布特点,科学提出区域内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方案并认真实施。在新建和改扩建学校建设项目规划中,重点发展智障儿童教育,努力满足广大智障儿童的教育需求。要逐步对重度肢体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等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7、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各县市区要在巩固提高残

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的前提下,以职业教育为主,积极发展残疾人中等教育。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高中要举办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开展残疾人劳动技能和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中要为残疾人入学提供条件和支持,努力创设残疾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宽松环境。市特殊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优势,以创建全省一流特殊教育学校为目标,全面改善办学条件,拓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8、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积极鼓励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满足残疾儿童

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各级教育、民政、卫生和残联等部门要相互协作,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鼓励社会

2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

9、广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各级残联、教育和民政等部门要以就业为导

向,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鼓励和扶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加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和开发符合残疾人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强化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提高残疾人实用技术操作水平。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投入,在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安置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

三、强化管理,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10、不断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开展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疾学生都能够通过差异性教育得到和谐发展。要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开展个别化教学,提高其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和劳动、就业的能力与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1、加强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大指导和监控力度,提高随班就读教学质量,努力降低辍学率。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要定期组织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随班就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推广和应用国家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加快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加强教师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普及学生微机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和校园网络,积极实施多媒体进教室项目。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整合与应用,提高残疾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3、积极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各县市区教研机构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特殊教育教研人员,密切关注特殊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主题,组织并指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教育科研专题要紧密结合实际,切忌专题宽泛。要深入研究与当前教育工作和残疾人发展密切相关的针对性问题和困惑,使教育科研成为提高特殊教育教学 质量的有效增长点。积极倡导特殊教育工作者结合各自工作实践开展特殊教育专题研究,并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予以支持,逐步建设一支理论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队伍,提高特殊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14、健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机制。各级教育部门要把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依托市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要逐步对普通学校特教班、随班就读和民办特教学校的在职教师进行轮训。特别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各县市区每年要选派2--3名优秀青年教师到专业特殊教育机构接受学习和锻炼。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招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校长的培训,不断提高

3校长管理特殊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15、畅通特殊教育教师调配渠道。有关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需求量大的特点,尽快组织专项调研,按照有关政策文件,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并保障教师和管理人员足额到位。要选派责任心强,热爱特教工作,且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员充实到特教队伍,积极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任教。

16、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各县市区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关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的规定,确保特殊教育教师享受每月不低于工资15%的特殊教育岗位补助津贴,有条件的县市区应适当提高标准。对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的人员,要将其工作情况列入绩效考核的内容。在职称评定、评优树模、晋升晋级等方面要给特教工作者必要的照顾和倾斜。

五、完善机制,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措施

17、多渠道保障特教经费。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成本较高,各县市区要采取多种形式,统筹各类资源,保障特殊教育经费。各县市区政府必须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经费标准不得低于同类正常学生省定公用经费标准,并逐年提高。各级残联要从残疾人保障金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持当地特殊教育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各级民政部门要从社会福利募捐款中划拨一定比例金额,支持特殊教育事业。要使用管理好中、省特殊教育补助专款,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当地特殊教育的项目投入和无偿捐赠,拓宽特殊教育资源。

18、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坚持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实行免杂费、免书费和对寄宿生补助伙食费的“两免一补”政策,逐步提高困难家庭学生生活补助费标准并免除住宿费。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学校也要酌情减免相应费用。要将民办义务教育特殊教育机构纳入免费体系。积极动员社会有关方面捐助残疾儿童少年顺利完成学业,努力提高特殊教育的普及程度。

19、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相关县区和部门要组织实施好国家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落实乾县、武功两所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和市特殊教育学校扩建项目的配套资金及师资配置。市残联创建一所咸阳市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校。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相对较多,尚无特殊教育学校的县,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2012年前,新建或利用现有学校改建、扩建一所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标准,确保质量。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康复机构,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和倾斜。

20、加强督导检查。市县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特殊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经费到位、师资培训、普及程度落实情况。要把特殊教育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当地教育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内容,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两基”巩固提高的重要指标。今后,凡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不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的,不得申报教育强县、强乡(镇)。

第三篇:关于大力实施名校战略,加快推进教育名城创建步伐的思考

关于大力实施“名校”战略

加快推进“教育名城”创建步伐的思考

区委办调研室、综合科

2011年6月,王咏书记立足张店教育发展实际,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打造“教育名城”的发展目标。在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更是把建设“文化教育名城”作为“幸福张店”建设的重要支撑,摆上了战略位臵,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区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近日,区委办调研室、综合科围绕打造“教育名城”,在充分借鉴国内部分城市实践成果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以实施“名校”战略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教育名城”创建步伐进行了广泛调研和初步思考。

一、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同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张店教育也走过了一个抢抓机遇、奋勇争先的历程。1993年,率先在全国完成“双基”任务,成为首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江北4个区县之一,张店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平台。2002年,率先在全国以区县为单位实现“班班通”,教育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截至目前,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5所,在校生7万余人,专任教师4672人,办学规模在全省140个县市区中处 1

于领先地位,教育教学工作处于全省一流行列。

张店教育成绩有目共睹,每年流入学生趋之若鹜、入学难度加大等现象就可见一斑,但面对目前教育发展实际以及未来发展形势来看,张店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仍显不足,使得“择校热”、“上学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二是城乡教育差距明显,尤其是镇村学校的设施、师资、生源等方面与城区优质学校存在一定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城区压力和农村的弱势。三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学前教育农村弱,城区学前教育多为企办和民办,多数规模和档次不高;高中教育数量相对较少,竞争激烈,教育发展后劲略显不足。四是教育观念仍需转变,传统观念、就业压力、选拔式中考和高考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学校教育中重“育分”、轻“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家庭补课、社会办班、考前冲刺等异常火爆,学生的各种负担日益加重,影响身心健康。五是教育科研稍显薄弱,各类学校重教轻研现象普遍存在,名师、学者型、研究型师资团队和教育专家队伍较为薄弱。

这些问题,已经或者正逐渐成为影响张店教育发展的瓶颈,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加以克服和改进,使张店教育真正与经济发展同步。

二、国内部分城市的工作实践与启发

实施“名校”战略,是有效破解“择校热”、“上好学”等问题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效最大的一条重要路径,也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优质教育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的一个最优选择。杭州、北京朝阳区、吕梁离石区等部分城市在这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与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一)实施“名校”战略要政府推动、政策保障。实施“名校”战略,政府是第一责任,政策是第一保障。杭州市委、市政府先后3次出台《关于进一步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的实施意见》和一系列配套措施,从“四有”(有钱、有人、有房、有章)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保障了名校集团化全面推进。我区成立了建设教育名城领导小组和五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应当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加强领导、深入研究、细化任务,尽快制定出台相关配套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同步推进“名校”战略有序实施。

(二)实施“名校”战略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实施“名校”战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名校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来说,需要一种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创新意识和拼搏精神。离石和江阴,一个在吕梁山区,一个在长江之滨,2010年跨省合作,组建了“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仅一年时间,高考升学率就达到90%以上,2011年初中部招生,300人的名额,竟有1800人报名。3

思路一变天地宽。我们在主动引名校、大力建名校、全面学名校等方面应当锐意进取、大胆实践,积累经验、创新发展。

(三)实施“名校”战略要舍得投入、优化环境。教育是百年大计,投入大、见效慢,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杭州市结合名校集团化战略,积极推进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先后新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49所,2007年以来累计投入40.9亿元。北京朝阳区每年投入7500万元,扩大公办学校接收规模,超9成打工子弟进入公办学校。围绕打造“教育名城”,要加快硬件建设、强化师资培训、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乡环境、丰富文化内涵,等等,这些都需要持续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四)实施“名校”战略要强化考评、打造品牌。品牌是学校最宝贵的资产,最核心的竞争力。杭州市出台了名校集团化办学考核评价办法,从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干部队伍与师资品质等5个方面树标杆、创特色、育品牌。早在2000年,成都市输出名校品牌,新建了8所颇具规模的民办学校,融资超7亿,相当于成都市政府12年教育投入总和。实施“名校”战略,我们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努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积淀深厚的学校文化,使更多学校拥有更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实施“名校”战略的基本思路、主要模式和工作重点

(一)基本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各级中 4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扩大和优化配臵为目标,以引进、共建、自建、新办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名学校为重点,迅速提高全区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化、多样化教育需求,致力打造“教育名城”。

(二)主要模式:“集团”模式,就是以名校为龙头,以名校输出品牌、师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等为手段,整体带动新校、弱校、民校、农校等共同发展。“嫁接”模式,就是按照“名校加盟、独立运作”的模式,名校只输出办学理念与管理流程,加盟学校使用名校品牌的质量标准,实施名校教育的管理流程,从而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联盟”模式,就是按照“借势合作、错位发展、合作双赢”的办学理念,实施“校校联盟、强强联手”办学策略,通过多所学校联姻,重组教育资源,构建合作平台,实现快速成长。“移植”模式,就是坚持把横向移植名校的先进教学管理模式与纵向继承自身优良的教学传统紧密结合起来,焕发生机活力,彰显自身特色,培育学校品牌。“托管”模式,就是名校作为托管方,借鉴现代企业集团连锁管理的模式,派出强有力的优秀教育教学团队对受托管的学校实行“团队契约式管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整体进驻”。

(三)工作重点:

一是重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是实施“名校”战略的首要基础。就我区来说,重要抓手是深入实施培育“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三名工程。一方面,要积极抓好区实验、张店七中、张店八中等当下名校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全省范围打造一批新型名校,包括扩大既有名校的影响力、带动一般学校发展、推进校长专业化进程、建立健全教师培养体系和流动机制等等。2007年以来,我区先后投资4亿余元新、改、扩建中小学校22所,在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校长专业发展研修培训基地,先后对全区148名校干进行了专题培训,首批选送5名教师到全国名校北京十一学校学习交流,这些都为实施“名校”战略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关于加快教育名城建设的意见》中,我们明确提出到2016年,全区要建设10-15所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的基础教育学校,发展1-2所特色化、国际化优质民办学校,拥有20名以上省内外知名校长,全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要达到100%,研究生达到15%等基本目标。围绕这些目标,我们要一项一项拿方案、定措施、明职责、抓进度、促落实,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为实施“名校”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重视创新实践办学模式。创新实施符合我区实际、切实可行的办学模式,是推进“名校”战略的关键所在。参考国内部分城市先进经验,以下几种模式较为成熟,值得学习借鉴:“名 6

校+新校”,即由政府投资的新建学校,原则上只建新学校,不取新校名,不挂新校牌,由名校来管理,实现政府教育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最优化。比如,今年我区共有11所中小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将开工建设,对于新建学校,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调研论证,科学规划,创新实践。“名校+民校”,即名校、民校联手,集聚民间资本,促进办学体制改革。比如全区目前共有各类民办学校74所,其中中小学校8所,东方双语、建桥实验、修文外国语等都是市级名校,知名度都非常高,优质民校资源十分丰富,在名校、优质民校联合办学方面发展空间巨大。“名校+名企”,即通过品牌、管理、资金、专业技术人员、实习培训资源、行业发展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实现名校与名企共赢。比如地产教育,一方面名校品牌极大地提升了楼盘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在教育配套、学校建设上自觉加大投入,有效扩大了教育资源。“名校+弱校”,即通过名校对弱校的重组或引领,提升弱校的办学质量。比如按照区域位臵,采取名校与相对薄弱学校结为学校联盟、办学集团或互助对子,通过加强教学经验交流、师资队伍流动等,以强带弱,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名校+农校”,即通过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城乡中小学结对互助活动,促进农村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名校+企校”,即通过合校、撤并、合作等 7

方式,促进名校与企业剥离学校的深度融合,探索走出一条企业剥离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比如我区现有企业剥离学校14所,存在办学条件差、生源不稳定等现实问题,应当在教育投入、教师培训、资源整合等方面予以扶持,全力提高企业剥离学校办学水平。“中外合作”,即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理念、方式方法,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比如我区部分学校常年组织的赴韩国、新加坡、法国交流活动,可以不局限于夏令营式的“体验式”交流,进一步拓展活动范围、丰富活动内容。

三是重视优化全区教育布局。进一步修订完善《张店区2011—2020学校布局规划方案》,深入研究“十二五”期间我区城市化发展趋势,全面启动新一轮的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广泛采取政府出资、学校自筹、企业捐助、企业建设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学校的建设力度,形成“多点开花、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以适应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需要。特别是在实施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居民小区建设项目的同时,要坚持做到教育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交付。当前,要重点抓好全区今年开始新、改、扩建的11所中小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着力打造10所以上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的基础教育学校,努力实现年内全区所有中小学要全部达到山东省基本办学条件的目标。

四是重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校长队伍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实行校长职级制、建立科学的校长素质测评机制、创新校长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在著名高校设立校长专业发展研修基地和校长实践基地等举措,努力建立一支理论素养高、管理能力强、办学思想独特、个性鲜明的校长人才梯队。探索建立教师合理流动长效机制。按照“城镇支援农村,近郊支援边远,强校支援弱校”的原则,各级各有关部门在核定教师编制时应向农村学校倾斜,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优质学校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逐步实现中小学教师资源均衡配臵。探索建立现代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坚持“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职责明晰、分类管理”的原则,深化特色学校内涵式发展,创新优质教育品牌学校孵化机制,逐步建立专家参与教育咨询和社会参与教育的评价机制,构建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评估三者相结合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

五是重视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实施“名校”战略,必须特别强调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比如到2016年,我们已经明确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要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要达到98%,30%的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等等,在此基础上,应当进一步研究制定全区优质幼儿园覆盖率、优质义务教育覆盖率、优质高中教育覆盖率等 9

衡量全区优质教育资源的类别指标,逐步实现优质教育平民化、普及化。其次,要有科学的规划。切实将“名校”战略办学优先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扶持优质教育加快发展。第三,要有具体的举措。对探索实施“名校”战略办学的学校,在资金投入、校园建设、设施设备配臵等方面应予以优先优惠政策,新建和改扩建的公办学校,区财政应给予充足的经费投入。对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大力扶持民办学校建设,凡新建、扩建民办学校应当按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对捐资举办的民办名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并加快落实民办教师的人事管理、定向交流、职称评审等方面有关政策规定,保障民办教师发展,解决民办教师的后顾之忧;在引进民办名校时,在政府收益与民办名校利益发生碰撞时,要舍得让大利,牺牲眼前利益来谋求长远得益。

第四篇:郸城县大力实施质量兴县战略加快

郸城县大力实施质量兴县战略加快“三化”发

展步伐

郸城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涛

近年来,郸城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理念,大力实施质量兴县战略,全面加强各行业质量工作,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金丹公司去年荣获“市长质量奖”,今年又获得了“省长质量奖”,财鑫糖业公司荣获了“市长质量奖”。目前,我县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9件,河南名牌5个,省名优产品4个。有15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5家企业通过国家计量检测体系认证,13种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其主要做法:

一、政府推动扶持,健全质量机制。

一是完善质量工作机制。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拉动、企业主动”的模式,建立健全了质量工作机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质量兴县工作领导组,出台了《郸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县战略的意见》。二是开展“质量”活动。采取电视宣传、设点咨询、进企业宣讲服务等多种形式,在全县深入开展“质量兴县、质量兴企、质量兴厂、质量兴业”活动,让广大群众、特别是企业真正认识到质量兴县的重要性及意义,积极参与质量建设,使质量兴县战略 1

真正得到有效落实。三是设立“县长质量奖”。该县设立了“县长质量奖”,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奖励现金20万元,对获得省著名商标、河南名牌、省名优产品的奖现金10万元。去年以来,先后对金丹乳酸、金丹搪瓷、财鑫糖业、迪冉药业4家企业进行了奖励表彰。

二、实施名牌带动,提升质量效益。

一是科学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金丹乳酸公司是一家以玉米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乳酸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属于典型的农产品深加工外向型企业,非常符合平原农区发展工业的实际,为发展高效农业、订单农业、标准化农业开辟了一条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路子。目前,金丹乳酸公司的产量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二。二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财鑫、金丹等骨干企业为依托,促进特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县已经创建了金丹乳酸、百年康鑫、天豫粉丝、文玉米线等国家和省名优产品,促进了食品医药、生物化工、服装纺织三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互动发展。三是加快战略合作。大力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加快战略合作,引进了山东金正大集团、武汉人福集团落户郸城,优化了资源配置,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今年前三季度,三大支柱产业实

现增加值31.6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5.3%。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8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9.5%。

三、提升产品标准,夯实质量基础。

一是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坚持把实施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标准化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以优势技术和特色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提升产品质量水平。财鑫糖业公司也是一家以玉米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并已做大做强。该公司和金丹一样都是郸城县实施科技创新和“质量兴县”的结晶和代表。二是积极引导企业起草国家标准。金丹乳酸公司作为第一起草单位起草并发布了乳酸国家标准。目前,正在积极争取财鑫集团起草生物活性肽国家标准。通过参与标准制订工作,深刻体会到了标准制订的含金量,传统产业要做大做强,争取更好的效益,积极参与标准制订可谓是有效之举。三是督促企业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督促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标准体系。天豫薯业公司制订完善了《脱毒红薯生产技术规程》等21项优质脱毒红薯生产标准体系,申请建立了国家级优质脱毒红薯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并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目标考核,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红薯示范种植基地。

四、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质量安全。

一是完善质量监管机制。财政投资350万元建立了县质

量检测中心,完善了监管机制,扩大了抽检覆盖面,加大了抽检频次,全面加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监管。二是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今年,我县先后抽检企业产品53批次,合格率94.3%,比去年同期提高6.6个百分点,全县39家食品企业全部取得了生产许可证,254家食品加工作坊全部签订了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三是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全县79万平方米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合格率100%,教育园区第二实验中学工程通过省专家组验收,符合省优质工程标准,正在积极争创“中州杯”奖。我县通过“质量兴县”实现了全县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和结构调整,用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在偏僻农区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第五篇: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市国土局课题组

实施“金土地工程”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重大举措,是国土资源部门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已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和“民生工程”之一。为进一步加大我市“金土地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今年我局专门组织力量对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通过调研全面总结回顾了近年来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土地工程”如何进一步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建议意见。

一、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土地工程”。特别是2005年底省政府《关于实施四川省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工作的通知》下发后,2006年元月,市政府主要领导就专门主持召开了全市实施“金土地工程”工作会议。之后,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市政府党组关于全市实施“金土地工程”的情况汇报,通过了《宜宾市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同意成立了宜宾市“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市政府于2006年2月印发了《宜宾市专项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宜宾市2006—2015年计划实施土地整理面积105万亩,新增耕地不少于12万亩,建成60万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去年4月份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召开后,市政府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了传达贯彻。9月份,市政府结合贯彻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实施“金土地工程”的通知》精神,专门下发了《关于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通知》。市政府对这个《通知》非常重视,从全省加快推进“金土地工程”建设现场会后就开始起草,先后多次征求了各县(区)和市级有关部门的意见,修改期间市政府还专门组织各县(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领导到资阳和成都进行了实地考察,市“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也专门召开会议进行了研究。这个《通知》已成为目前指导全市“金土地工程”的纲领性文件。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全市“金土地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2006年,全市实施了翠屏区宋家乡、江安县桐梓镇、筠连县沐爱镇等3个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3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38585亩,新增耕地5151.35亩,总投资4605万元。2007年,全市实施了珙县上罗镇、长宁县下长镇、宜宾县泥南乡、南溪县南溪镇、江安县四面山镇、铁清镇、翠屏区李端镇、筠连县武德乡、宜宾县蕨溪镇、高县嘉乐镇和屏山县锦屏镇等11个地方投资土地整理项目。这11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117608.25亩,新增耕地17026.81亩,总投资12597.04万元。2008年,全市实施了屏山县新发乡、中都镇、翠屏区李庄镇、宜宾县双龙镇、筠连县筠连镇、兴文县共乐镇、大河乡、麒麟乡、古宋镇、南溪县汪家镇、罗龙镇、高县月江镇等19个土地整理项目。这19个项目共整理土地面积115571.87亩,新增耕地15591.76亩,总投资14643.94万元。

二、实施“金土地工程”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搞好“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加强领导和落实责任是前提。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法定义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全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从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按照中央关于土地管理工作严而又严的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和“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确保了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为此,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金土地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市政府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市政府已将“金土地工程”纳入了对各县(区)政府的目标考核。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都能主动争取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形成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

(二)坚持规划为先,认真组织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金土地工程”实施必须以规划为先导。各县(区)都积极开展了“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工作,认真编制了“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在编制“金土地工程”规划过程中,专门组织各乡镇领导和国土资源所人员到村、到社现场逐片调查核实,确保有条件进行开发整理的村、社和区域能全部列入“金土地工程”规划。

(三)积极申报项目,严格项目立项审批。项目申报立项和入库工作是实施“金土地工程”的先决条件。没有项目作为支撑就谈不上“金土地工程”的实施。近年来,按照“项目有一批在可研报告编制阶段、有一批在申报阶段、有一批在实施阶段”的要求,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积极申报项目,做到了每个县(区)都有项目储备。我局对各县(不含扩权试点县,下同)局、分局申报的项目严格把关,明确要求县局、分局必须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核实,重大项目必须要有县(区)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我局组织人员对各县局、分局申报的项目,逐一进行现场踏勘、复核,对不符合立项条件的坚决不予上报。全市所有项目都是通过我局严格审核把关后再转报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立项或直接批复同意立项的,有效地提高了全市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和确保了项目的完整、真实、可靠。

(四)集思广益,扎实做好项目规划设计。项目规划设计是“金土地工程”实施的基础,项目实施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为了确保项目达到科学、实用、经济的规划设计标准,全市每个项目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国土资源部门都要同规划设计单位一道,专门组织县级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等部门有关专业技术人员,会同项目所在乡镇、村、社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认真勘察,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居民点等各项工程措施。项目规划设计阶段还设置了征求群众意见程序。规划设计方案形成后,国土资源部门主动将方案交由项目所在乡镇征求村、社干部群众的意见。省级占补平衡项目在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前,我局要组织专家进行认真评审。专家组由市政府在国土资源、农业、水利、农机、林业、财政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市政府专门行文予以明确。专家组制定了专门的评审细则,确保了评审工作不走过场。

(五)多管齐下,狠抓工程施工质量。工程质量是”金土地工程”实施的关键。所有项目承担单位都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组建了专门的项目部,派专人在施工现场进行质量监督,对工程的质量负总责。项目部都设在了项目所在村。项目部通过狠抓项目现场管理,建立现场管理值班制度、日志制度、交接班制度、工程例会制度、情况汇报制度和隐蔽工程监管等制度,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驻项目现场监理人员充分发挥监理职责,独立履行监理职能,配合项目部把好施工质量关。项目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县级部门相关技术人员对工程施工情况进行评价,查验质量,对不符合项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的事项,及时予以纠正。我局对全市所有在建项目定期和不定期进行进度检查和现场指导督促,实行施工动态管理,确保项目最终实施效果。我局把今年明确作为“土地开发整理质量年”,并于5月份在屏山县中都镇召开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现场会。这次全市土地整理工作现场会是继2007年全市土地整理(长宁、江安)现场会后召开的又一次土地整理工作现场会。调研期间我局还要求各县(区)对全市2004年以来已竣工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开展了一次调查回访,对回访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整改。

(六)建章建制,严格规范项目管理。要搞好“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健全制度是保障。2006年以来,市政府和我局先后印发了《关于规范社会投资土地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宜宾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关于全面加强“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招标比选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市级占补平衡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金土地工程”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大力实施金土地工程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全面加强了项目实施各个环节的管理。这些文件现已汇报成册。各项目承担单位能严格遵守国家和省有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土地开发整理的各项规定。在项目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各个环节,按规定该招标的一律实行了招标,该比选的一律实行了比选,同时邀请当地招监部门全程监督,尽可能避免了暗箱操作,确保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全市所有项目工程完工后,都按照规定认真进行了财务决算和审计,并将财务决算和审计结果作为竣工验收的必备条件。

三、“金土地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土地工程”规模偏小。近年来,全市“金土地工程”规模从纵向看逐年有所提高,而且提高幅度很大,但从横向看同成都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实现以工代农、城市反哺农村的目标还相去甚远。前两年我市为了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施的“金土地工程”项目基本上都是地方投资,没有省投资项目,投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这也是我市“金土地工程”规模相对偏小的主要原因。

(二)“金土地工程”功能单一。目前,我市的“金土地工程”还仅仅停留在农地整理项目,“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项目”还没有切实开展起来。在“金土地工程”的指导思想上还停留在注重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新增耕地方面,“金土地工程”内涵不丰富,功能较单一。从成都等地实施“金土地工程”的实践来看,“金土地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密切,“金土地工程”内涵相当丰富。如何围绕耕地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目标,进一步丰富“金土地工程”内涵,突出区域综合性、多功能性、多效益性的特点,通过“金土地工程”实施促进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将是我市在今后“金土地工程”实施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项目规划设计标准偏低。由于“金土地工程”的功能单一,直接导致“金土地工程”的层次和项目规划设计标准比较低,项目实施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新型城镇化结合不够。项目工程措施主要集中在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三个方面,少有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居民点方面的工程内容,项目投资强度不够。项目规划设计都没有考虑土地整治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我市目前已实施的“金土地工程”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都还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土地整治。

(四)项目实施效果还不完全尽如人意。近年来我局虽然下大力气狠抓了项目施工质量,工程质量同前些年相比有明显提高,但项目实施效果仍然不完全尽如人意。项目实施效果不能完全等同于工程质量,项目实施效果不是

一、两个项目就能抓出成效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也不是

一、两个部门就能完全解决的。项目从选址、可研、设计、施工到后期管护,每个环节都对实施效果有影响。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设计单位、项目区乡镇、村、社和群众都对实施效果有直接关系。严格来说,项目区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才是项目是否取得成效的主要标志,但从已经实施完工的“金土地工程”项目来看,要做到项目区基层组织和农民群众都满意还有一定距离。

(五)部门协调和资金统筹安排还有待进一步改进。“金土地工程”实施工作涉及部门较多,部门协调工作必不可少。我市在部门协调方面虽然普遍都建立了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但涉及到具体项目如何把工作做细做扎实,个别部门仍然主动性不够,办法不多,措施不力,部门分工负责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乡镇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基层干部群众的参与程度不够。对乡镇和村、社来说,项目多数还是“要我干”而不是“我要干”。目前,我市在“金土地工程”资金投入方面,还没有建立长效资金保障机制。除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能全部安排用于“金土地工程”外,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耕地占用税和土地出让收益还没有安排进入“金土地工程”专项资金。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中低产田土改造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六小工程”资金、农村道路建设资金、农业开发资金等,也还没有打捆纳入“金土地工程”专项资金统筹安排。

四、下一步“金土地工程”实施思路

(一)要明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金土地工程”实施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各地的大量实践已经证明,加快实施“金土地工程”,实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并使之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相结合,的确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共荣的好平台。我市要尽快调整思路,明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金土地工程”的主要目标。在规划设计理念上要彻底改变过去只注重新增耕地指标的做法。全市“金土地工程”实施要把有效推进项目区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指导思想上要真正树立以“金土地工程”为抓手,以破解“三农”难题为突破口,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产业升级与城乡产业互动,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二)要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新的理念和思路立足长远抓紧制定“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和修编专项规划。目前全国、全省正在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机会结合辖区内的土地后备资源和相关部门专项规划认真做好“金土地工程”专项规划。在规划理念上要做到锦上添花、好上加好。要搞好各项涉农规划的统筹协调工作,加强同规建、农业、水利、农机和交通等部门的衔接,做好相关规划的协调工作。

(三)在编制“金土地工程”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的同时,各县(区)要立足当前抓紧实施1到2个示范项目。示范项目要有典型意义,有示范效应,要出形象,上档次,要能对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起到带头作用。示范项目要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地区和城乡结合部集中。示范项目不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分别制定不同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山区地区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主;平坝地区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城乡结合部以推进城乡统筹、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主,积极组织开展挂钩试点工作。

(四)要积极探索项目实施工作机制和项目区转移农民政策。项目实施和质量管理要充分调动乡镇和项目区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要把乡镇作为”金土地工程”实施的主体,尽快实现项目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项目按规定应进行招标的必须进行招标,但可由项目区农民承担的土地平整、水土保持等工程可探索采取交由村、社组织农民实施,让农民在项目实施时就得到收益。积极探索“金土地工程”项目区转移农民政策。对农民自愿“四放弃一转变”(放弃宅基地、放弃自留地、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放弃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转变农村农业户口为城镇居民户口)的,可以给予经济补偿和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的相应待遇。同时,要千方百计解决好“金土地工程”项目区农民的就业问题。

(五)要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好项目区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地推进“金土地工程”。项目选址应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同意,坚决不搞群众不愿搞的“金土地工程”项目;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初稿出来后,要充分征求相关部门、乡镇、村、社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意见,避免设计缺陷和资金浪费,确保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在项目区内进行公示;要依法做好项目区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经营权权属调查、登记、调整工作,并经土地权利人的书面同意,对权属存在争议一时无法解决的,暂不要纳入项目区范围;在项目实施环节,要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组织当地村、社代表对工程进行全面监督;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新增耕地要严格加以保护,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项目竣工后,要按照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将工程设施及时移交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采取承包等有效措施落实工程后期管护责任,确保“金土地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涉及农房搬迁、集体土地流转和土地规模化经营要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在农民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有序进行;特别是农房搬迁,要实行申请制或报名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搬迁,宜宾市山区面积大,农房集中度不宜太高,项目中心村或居民点规划建设要本着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充分考虑项目区群众生产劳作半径的要求,禁止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要让农民通过“金土地工程”得到实惠,严禁加重农民负担,真正把“金土地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惠民工程”。

下载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力实施县城优先发展战略

    大力实施县城优先发展战略近年来,##县通过实施县城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县城建设同发展产业相结合,同聚焦生产要素相结合,同改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不断增强县城的竞争力,县......

    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全面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

    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 大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肖乐农 (2005年11月)近年来,在省、盐城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丰市坚持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丁锡国 新华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近日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强调,要认真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全局和战......

    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公平发展5篇

    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公平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 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

    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加快推进人才开发

    大力实施“四大工程” 加快推进人才开发 青理东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根本的要素,人力资源被称为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加强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事业

    加强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事业 质量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而高素质的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本小组根据赴港研修班学习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