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公平发展5篇

时间:2019-05-15 12:0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公平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公平发展》。

第一篇: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公平发展

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公平发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

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加强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营养状况。发展学前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继续增加中央财政教育投入,提高使用效率并强化监督。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发展民办学校。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们要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第二篇: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推进和高校的“扩招”,使近年中国教育处在一个大发展的阶段。但是,在大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媒体对中小学择校、教育乱收费、“教育产业化”等问题的批评不绝于耳。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比较突出的不公平,主要体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上,地区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国情之一。与教育过程、学业成就方面的不公平相比,现阶段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问题仍然是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在农村,教育不公平仍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教育;在城市,教育不公平主要集中在普通高中和大学阶段。

形成教育不公的原因,除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之外,传统的以中央为主、忽视地方的资源配置模式,以及无视地区、城乡差距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成为导致教育不公的制度性原因。一些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公规则加剧了业已存在的教育不公。农村教育中,影响教育普及、导致流失辍学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费用过高、教学难度过大。后者主要是无视发展差距的“城市中心”导向所造成的。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阶层之间的教育差别开始显现,这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收费不同的支付能力和贫困学生的问题。由于家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不同,城市社会中不同阶层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影响,人们开始重视和追求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平等。

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实现教育公平:

首先,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最基本的途径。通过制度创新、政策调整开放教育,吸引和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的流动,满足教育快速增长对教育经费的强劲需求。

其次,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的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

最后,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同时,应当重视和切实解决流动人口、贫困阶层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问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距极大的发展中大国,应当将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原则。建立教育发展“地方化”的思路和管理模式,改变无视地区、城乡间巨大大一统模式,从而矫正全国一刀切、整齐划一的教育体制的弊端。矫正高度国家化、城市化的教育发展取向,是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选择。

第三篇:当下社会发展之公平优先

当下社会发展之公平优先

我认为政府在行使社会职能时,应该优先考虑公平,其次兼顾效率。

政府的社会职能有四: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上述社会职能的名称中,就可以直接体现一点——政府是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其基本要求为公平公正,这样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政府作为人民的公仆,其政府人才必定也是通过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而来。当下社会提倡精简政府部门,其中有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而考虑,然而我认为政府部门的精简恰恰是政府行使社会职能的公平体现,它保证了政府人才来源于公平公正的选拔;提供人民公平公正的监督渠道;体现政府倡廉执政,保障社会公平。

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基于中国落后的经济发展现实,国家政策号召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了“效率优先”原则,这是对当时我国国情的一个正确判断。在改革进入中期,党中央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新思路,力求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优化结合。但也正是当时“先效率后公平”的政策,市场经济追求效率,导致了如今社会分配不公,人民收入差距过大,影响国家经济平稳良好发展。从十六大到十八大,在分配上越来越强调公平问题,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公平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基于当下改革正处于水深火热阶段,我们的社会发展理念就应该进行相应调整——由“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这里的“质”主要是指社会品质——公平正义。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及“公平”达20多处,并明确强调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这就明确彰显了公平正义的执政新蓝图。

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政府行政讲究公平优先,在文化教育方面同样一丝不苟。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柏拉图被认为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现下,我国教育不断改革,从优先到公平,不仅是教育领域的进步,更是社会发展的进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一项项关乎教育公平的新政,无不着眼于固本培基,从百姓最关注的教育民生出发,让促进教育公平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温暖。

综上,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社会财富越增加,公平越重要。当下社会发展需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第四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论述。。

从1993年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经济界、学界对效率与公平问题的讨论再掀热潮。赞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人认为它符合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现在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改变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就是要坚持效率优先。反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人认为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过大,原因是讲效率多了而不重视公平,这与我国的基本制度安排以及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相抵触,妨碍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人提出效率和公平同等重要,两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

7月29日,由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所、北京城市学院等单位联合召开讨论会,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

本报记者 柏晶伟

效率优先 增进公平

黄范章(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

最近几年,中央文件开始的提法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后来提法变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在思想界、理论界引起了一些误解,认为效率优先不能提了。也有人公开讲改革初期提“效率优先”可以,现在已经不合适了。我的观点是,效率优先,增进公平。

我不否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提法在改革初期是起到过重大作用的,没有这个提法就没有小平同志讲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不可能有市场经济。当然,现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些公平问题突出了,因此这些年文件里没有提。虽然没有提效率优先,但提了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我很赞成坚持效率优先,然而仅仅提重视公平我感觉还是不足,因为重视公平只是表明市场经济有缺陷的一方面,而且对于政府的操作性不很明确,如何重视没有明确的操作性。因此我提出来要增进公平。

我认为效率优先、增进公平表明效率与公平不仅有负的相关关系,还有正的关系,效率优先是增进公平的前提和条件,而增进公平是效率优先的归宿和目的,效率优先的结果是增进社会公平。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进公平可以给我们的政策操

作提供一个原则性的导向。

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何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效率优先指的是什么?兼顾公平是指什么内容?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说清楚,讨论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的不同观点。我的理解,效率用在经济学上就是劳动生产率。我国的劳动生产率高还是不高?实际情况是,虽然经济的盘子很大,但是效率低下。为什么有人现在反对效率优先,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把效率和经济增长区别开来,把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作为效率优先来看待,因此认为现在只重经济增长不注重社会公平。事实上,GDP的增长不等于效率优先,效率优先可以和经济发展同步。也可以不同步,我国现在是经济发展了,但是效率没有优先,各级政府只注重经济增长,而不注重效率优先。

公平指的是什么?是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比分配公平范围广得多,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权利平等,不公平首先是指社会利用资源的机遇上不平等、不公平,由于政府的设计和政策的制定而造成社会成员在资源利用上不公平,结果造成收入差距扩大,最主要的是垄断行业收入过高。行政垄断行业的设置使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收入差异扩大,对于这些社会不公平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而不是废除效率优先。现在一些不公平现象,即便是将公平放在优先地位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是再分配的问题。初次分配由市场来决定,再分配由政府来做。所以我认为要想解决分配不公不是兼顾效率优先,而是应当对政府进行改革,深化政府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垄断行业市场化,舆论监督社会化,这才是解决当前

分配不公的最根本的办法。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局限性

吴忠民(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提法在改革开放初期具有重要价值。但如今的中国改革已经结束了初期的启动阶段,而进入现代制度建设时期,在这样的时期这个提法就逐渐显示出局限性。第一,这一提法没有区分价值观和具体政策这样两个层面上的公正。第一层面是作为基本价值观的公正,这个公正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基本制度的设计和安排,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讲,现在社会在基本制度建设安排方面必须以公正这样的价值观为基本的依据,在这样的层面上公正是最为重要的,不存在公平和效率谁是优先的问题。第二层面上的公正问题是具体的政策制定,这涉及到我们经常谈论到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也就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段经济效率和再分配两者的分量谁轻谁重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解决公正和效率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某个历史时段偏重于效率是正常的,但是这种趋向应以不损

害社会的基本制度为前提。

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对初次分配重效率、再次分配重公平这样的定位是不全面的。社会公正是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基本依据,无论是在社会再分配领域还是初次分配领域都必须遵循,初次分配领域如果不重视公正问题会增大再分配的难度,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严重问题。现在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重视初次分配的公

正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第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意味着政府主要职能的错位。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公正,在改革开放以前政府扮演着全能型的政府角色,而在开放以后试图扮演经济型的政府,以取代企业家和相关职业群体的位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就是一个经济型政府职能定

位的明确表述,这是它的局限。

正是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说法存在上述的缺陷,所以这一提法对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中国经济发展、对于现代社会的制度建设必定产生不利的影响。现在的制度建设必须以现代的价值观包括现代的社会公正观来进行,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样的提法是轻视了现代的基本价值观,尤其轻视了社会公正观,从而会延误中国社会的建设发展。

防止效率和公平双缺失

赵人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我认为,效率和公平兼顾是一个一般规律,但是在发展基本阶段特别是初期阶段要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现在的问题是,目前在中国效率和公平双缺失,很难说哪个优先哪个兼顾。有人认为现在效率问题解决了,要重视公平了。效率问题真的解决了吗?我觉得没有,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廉价劳动力、高能耗、高污染,虽然比起解放以前我们好了很多。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已经沿用了50年,是不是可以从这种思维方式里摆脱出来了?我觉得不要多重视提法,要重视机理分析。马克思分析问题不像斯大林,马克思不在乎表述,而重视机理分析。我们在学经济学的时候,学到关于资本主义的表述,结果从斯大林思维回到马克思思维也找不到具体的经典表述。整个资本论是把剩余价值本身怎么产生、遵循了什么方式进行了分析,是机理分析才创造了这样的理论,而斯大林讲了那么多基本经济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用处却不大,说明机理分析是重

要的。

对效率和公平也要重视机理分析。效率和公平关系实际上是互补的,瑞典的人均GDP原来是世界排名第三名、第四名,后来降到第十六名。瑞典人的健康状况没有下降,可是生病请假的日期越来越多,平均每个人请病假的时间越来越长,结果影响到GDP,说明瑞典的公平搞过了。对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要放在具体条件下分析,不好笼统地讲谁先谁后。

市场主导效率,政府主导公平

王珏(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

效率优先,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效率优先也应该是必须遵循的。今后任何时期没有效率优先就不可能出现、也不可能维持社会公平,所以对效率优先不能产生任何怀疑。

公平问题,严格地说,它是政治方面的问题,也就是社会的问题,为什么?公平就是起点的公平,从分配角度说它必须是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者的分配,生产资料的分配结构决定了消费品的分配结构。生产资料被少数人垄断了,或者说被有些人垄断了,那肯定就不可能有公平,所以公平在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必须多样化,必须对过去的那种所谓的国有制、集体所有制进行彻底改革。市场主导效率,政府主导公平,第一次分配主张效率,第二次分

配应该重视公平。

目前在有关效率和公平的讨论中,有人利用公平领域矛盾过多而主张回到原来的计划经济时代,这个我不能理解。因为我们在改革之前从农村来说有2.5亿人吃不饱饭,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只有3000万人解决不了吃饭问题,怎么说我们的改革不公平了?公平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所谓不公平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或者更长远地说是历史遗留

下来的。

效率优先核心是资源配置效率

周为民(《学习时报》总编辑):

迄今为止,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原则的批评主要的问题在于概念是不一样的,效率指的是什么?很多人理解为仅仅是生产效率,实际上从经济的角度、从经济理论的角度讲,所谓效率不仅仅是指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指社会的经济效率,核心是资源配置效率,而资源要达到有效配置必须有良好的制度和机制,也就是说有市场经济。兼顾公平,这个公平指的是什么?指收入分配当中的在一定程度上的收入均等,中央的历次文件到十六大报告都是在这个意义上用的,所以不能把公平的概念理解得过于狭窄,以至于和社会公正混淆起

来。

有人批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往往是以否定市场化改革方向相伴,往往批评的就是市场经济,这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中央现在强调,根据现实当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要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够简单地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效率优先不对了,因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不是在改革初期所谓为了当时的什么情况提出的,而是在1993年也就是说改革进行了15年之后提出的,同时中央是在关于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提出的,这就是说,是我们最终明确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提出的。市场经济收入分配制度基本特征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因此要否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话必须提出三个证明,才可以有逻辑地否定,这三个结论需要证明: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对的,要证明发展是硬道理过时了。第二要证明不能搞市场经济。第三要证明收入分配制度不是起激励作用,而是首先保证大家分配的均等。事实上,只要赞同机会均等就是赞同效率优先,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也是这样的原则。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所谓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一个秩序良好、规则公正的市场分配过程,也就是说一定要保证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个原则能够贯彻。所谓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与市场配置资源是同一个过程,所以要否定效率优先,必须否定在收入分配不能搞平均分配,如果不能证明以上三点,就不能否定“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与公平相辅相成 傅正泰(北京城市学院院长)

效率跟公平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公平说的是公平的竞争、公平的机会。假如没有效率,我们中国就无法发展了。在当前的形势下不搞市场经济是不行的,所以竞争是公平的竞争,国家只有具有竞争力,民族才有生存权。国家只有发展了,社会才有公平,只有有了效率,国家才能发展,我觉得这两点不矛盾。

造成当前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是腐败,造成垄断的也是腐败。效率和公平是相辅相成的,公平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不同的生产关系上有不同的标准,只有生产发展了,公平的标准才能变化。追求平均主义是错误的,所以我认为现在要大力发展教育,要有更加宽松的环境,使得大家能够参加公平竞争,要反对不公平的竞争,反对垄

断。

公平是相对的。我们可以把公平分为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公平是注重规则的无差别性的公平,即所有的人都遵循同样的规则。从这种意义上说,机会公平也就是规则公平。平等待人,就是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得其应得,就是按人的能力和贡献分配。机会公平所奉行的是激励原则,它充分尊重主体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激发主体的活力。

市场经济就是通过机会公平即平等竞争的原则,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这是由资源稀缺性和人的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决定的。只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

与机会公平不同,结果公平是注重人的差异性的公平,即充分考虑人的个体差异,特别是人的先天禀赋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规则。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人们的先天禀赋和社会背景是不同的,这是无法选择的。由于人的起点不同,即使是平等竞争,仍然会导致结果的差别:能力强者会获得更多的资源,而能力弱者会获得较少的资源,甚至丧失掉已有的资源。可见,机会公平实际上是默认了“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5页)因此,对于由于先天禀赋和社会背景不同所导致的差异,我们必须贯彻补偿原则,“最大限度地增加处于最不利状况的人的期望。”(罗尔斯语)通过社会再分配的方式,对于弱者给予补偿,实现结果公平(当然,结果公平决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确保弱者的基本权利)。我们之所以强调结果公平,是由人类社会的整体性所决定的。无论强者还是弱者,每个人都应享有基本的权利,即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不可否认,强者获得更多的财富固然与他们个人的努力相关,但财富的获得离不开社会,即使强者的先天禀赋也与社会息息相关。所以,对富人征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合理的。更重要的是,通过结果公平,使更多的人提高主体选择能力,甚至提升人的先天禀赋的能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以上对效率和公平的分析表明,尽管效率和公平是两个不同的价值目标,但二者又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当然,它们的联系比较复杂,是对立的统一,是动态的平衡。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如果没有效率的提高,就只能是贫穷,而在贫穷的条件下,不可能有公平的进步。因此,要实现公平的不断发展,惟一的正确途径就是提高效率。效率的提高恰恰依赖于公平。没有平等竞争,就不会产生高效率。所以,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公平,特别是取决于机会的公平,当然也取决于结果的公平。可见,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曲折地表现为效率与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关系。机会公平是通过激励的方式促进效率,结果公平则是通过补偿的方式促进效率。这就是效率与公平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表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效率,是把蛋糕做大。而提高效率、把蛋糕做大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要保证公平,就是把蛋糕分好。也就是说,不是等把蛋糕做大之后再来解决分蛋糕的问题,而是在做蛋糕的同时,就开始了蛋糕的分配(初次分配)。不然,蛋糕是永远做不大的。当然,蛋糕做大之后,也需要进一步解决分蛋糕的问题(再次分配)。由此可见,效率包含着公平问题,公平隐藏着效率问题。效率离不开公平,公平也离不开效率。效率和公平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关系。我们不能把效率和公平截然分开,更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

浅论公共政策选择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洪瑞沣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坚持“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重要历史经验。当前,随着政府在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中相关职能的转变,公平与效率问题已不仅仅是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分配过程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政府公共政策选择的基本问题。

一、公平与效率是公共政策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目标

根据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政策一般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是政府用来调控社会利益的基本工具,公共政策制定必须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优化为根本目标。公共行政的价值取向必须是体现对人的关怀、对公民权利以及社会进步的关怀。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公正的社会。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应把公平与效率问题作为公共政策选择的基本政策目标。公平是从属于价值理性范畴的概念,效率则被定位于工具理性的界限之内,作为公共政策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政策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其本质的涵义。

效率原则是现代公共行政的一项原则,它要求行政主体在公共政策行为的过程中,应当以经济、有效的方式,以尽可能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功效”。而公平作为现代公共行为的基本价值目标,要求公共政策行为体现公平的结果,尽可能满足社会主体(公众)的公平需求,恰当地运用公平原则,统筹短期和长期利益、微观与宏观等因素,兼顾个人、集体、国家等不同主体的利益主张,平衡与之相关的利益冲突。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政策带来良好的行政效应。这实际上意味着行政管理者(包括公共行政主体)不能是价值中立的,他们应当担负起实现社会公平的责任,应当把出色的行政管理与社会公平作为一种新的公共行为的基本原理、应履行的必要职责和应遵循的社会准则,同时,社会公平这一社会准则本身又赋予新的公共行为以新的使命,即它有责任改革那些妨碍社会公平的公共政策与影响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二、公平与效率两者紧密相关,辩证统一

其实,如何看待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社会科学界曾经存在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效率和公平无关论,即效率和公平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二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追求效率不必考虑公平,追求公平也无需关注效率。第二种观点:效率和公平“两难选择”论;认为效率与公平二者不可兼得。上述两种观点,把效率和公平截然对立起来,完全割裂了二者的关系。第三种观点:效率与公平是倒U型曲线论(此消彼长论),即在效率不高的初始阶段,比较公平;伴随效率的提高,贫富差距扩大;只有在效率极大提高的阶段,才能实现公平。第四种观点:效率与公平互动论,即公平离不开效率,效率也离不开公平,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现在学界普遍认同“效率与公平互动论”,这种互动论在公共政策选择上可以理解为:一方面,如果公共政策缺乏效率效应,则政府就不能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社会将进入无序状态,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人民生活更加贫困,从而必将破坏并无法实现公平。相反,经济效率的提高则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因此可以说,经济效率甚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条件之一。另一方面,如果公共政策中贯彻公平理念,则可以博得公众的信任、支持、配合,从而提高政府的威信,取得良好的行政效应。

三、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是公共政策选择的努力方向 高效率的行政活动具有稳定社会经济的作用,并能克服官僚主义“拖拉扯皮”的弊端。但是如果公共政策片面追求效率,则往往会侵犯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因此,行政主体进行决策时,必须做出权衡,在公平与效率的价值上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根据公共政策特有的背景、情势以及轻重缓急来定夺。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价值目标,在其国家经济落后或者当公共政策对公众权益影响较小时,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当国家经济发达或者公共政策对公众权益影响较大时,则应当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通常认为,现代公共政策所追求的公平应当是达到效率目标的公平,现代公共政策所追求的效率应当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效率。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原因:

一方面,公共政策行动中的效率一般分为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等不同的层次。从微观层次上看,每个具体的社会政策行动都有投入和产出的关系,都应该强调少投入、多产出。例如,我们的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社会福利服务部门等都应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而提高其自身运行的效率。这与市场经济行为中的效率原则是一样的。从宏观层次上看,公共政策行动的效率涉及到资源投入、资源分配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高效率的社会政策模式应该是在资源投入量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更加合理的资源分配和制度安排而达到更好的社会效益。例如,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而使社会政策能够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更好地达到缓解贫困、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降低文盲和提高平均受教育程度、改善人们的住房条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目标。从宏观层次看,公共政策行动中的效率与公平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公平的原则要求社会政策行动始终遵循正确的社会价值目标,而效率原则要求公共政策行动高效率地达到其目标。另一方面,公共政策行动中效率复杂性还表现在其测量和评价体系的模糊性。在市场经济行动中,可以通过同样的货币单位来测量投入和产出,因而比较容易评价其效率(投入一产出比。但在公共政策行动中,投入的资源 经费 可以用货币单位来测量,但其产出的健康、安全、人力资本、教育水平、居住条件、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等无法用货币单位测量,因此也很难对其效率作出精确的评价。这是导致人们忽略公共政策行动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它说明提高公共政策行动效率的难度更大,因而向公共政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而言之,公共政策以维护社会公平为其基本目标,但同时也应该注重效率。一味将公平与效率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做法都有害于公共政策的选择和推行。正确的做法是采用合理的机制,达成公共政策选择上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作者单位:市民政局)

二、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则

第一,民主化原则。

这也应该是公民教育过程当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

决策的民主化是现代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公共政策要体现公共利益,每一个利益主体都能够参与进去,让自己的利益需求都能够得到体现,这样制定的政策才能符合绝大多数的利益,它追求社会公正,强调公民参与。

第二,规范化原则。

制定一个公共政策必须具有严格的规范,不是随意的,也不是任意的。规范化是现代公共政策制定的另一个基本原则。社会中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复杂性,都要求遵循规范化原则,不能是拍脑袋决定。比如过去我们南京地区的有些公共政策,现在看起来是缺乏科学的论证和规范的程序,可能是某个领导的主观决定的。如果我们有规范的程序,一些负面的、现实中很难操作的公共政策,可能就不会出台或者会被取消。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因此,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规范性行为,必须有严格的规范化的制定程序。

第三、合法化原则。

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宪法、法律和相关的法规。公共政策的制定不能违反国家的根本大法,所以公共政策的制定之前我们一定要分析是否符合宪法,符合我们相关的法规。这里所指的法规既有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也有地方性的法规,我们在法律效力层次上一定要强调这一点,宪法效力最高,其次是法律,然后是法规。公共政策应该在次一点的地位上。在法学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个原则:下位法不得和上位法相抵触,那就是公共政策不得和法规相抵触,法规不得和法律相抵触,法律不得和宪法相抵触。我们制定的公共政策也许合情合理,但有可能会不合法。因此,我们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就不能仅仅关注利益,利益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有合法和非法之分。所以我们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要坚持合法化原则,要坚持把我们正当的利益、合法的利益贯彻到我们的公共政策的制定的过程中。

第四,公开化原则。

这个公开化原则要求我们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当中,要透明、公开。这也是民主化的具体要求。听政会就既是民主又是公开,在我们国家的个人调节税法律修改的过程中,就召开了听政会。我们在社区要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也应该事前公告,告诉大家我们要制定一个公共政策,可以进行民意调查,要制定一个初步的意见,请大家参与,一步步的制定草案,制定的规范化内在地要求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化,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避免“黑箱”操作。,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建立容纳多种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的科学的论证制度,严谨科学地对待“异见”。

(二)完善公共政策制定的咨询系统和信息系统

继续发展咨询机构,可以考虑形成一些综合多学科专家、多种优秀人才的大型智囊机构;建立咨询工作的程序制度、预算制度,增强其独立性;政府要真正重视咨询机构的作用,为专家学者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采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建立民间的咨询机构等。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公共政策学: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与系统内外诸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和相关性研究,探索公共政策的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属性

1、价值相关性。与政策的价值相联系的是其利益相关性,多数公共政策都涉及到对以利益为核心的的社会价值的分配。

2、合法性。政策的合法性应该通过法定程序获得,这种法定程序可以通过立法机关通过,或者经过得到立法机关明确授权的有关部门的认可。

3、权威性。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与其合法性紧密相关,而权威性又与强制力相联系。

研究对象

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是组织而非个人的决策行为;并非所有的组织的决策行为都属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只有公共组织的决策行为才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政府组织的决策行为是研究对象的核心和重点。公共政策执行的各种手段。

(1)行政手段——最基本的手段,是行政机关采用规章制度、命令指示、组织纪律等方式来推进公共政策的执行,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具体性、无偿性、发挥作用快等特点,值得强调的是,行政手段容易产生“一刀切”、瞎指挥等现象,因此不能滥用,必须有强而有效的监督。

(2)法律手段——通过法律、法令、司法、仲裁等工作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种关系,除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和程序性的特点。

(3)经济手段——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具有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等特点。(4)说服引导手段——较少有强制性,采取循序渐进、耐心说服的手段,是更易被政策对象接受的执行方式。

(5)技术手段——采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科学技术,改进政策执行的方式,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例如网上工程招标、网上征税等电子政府工程的实施。

第五篇:推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第一篇形势·任务·课题

一、新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发展教育作为改善民生之首,明确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

二、新的发展

要求

面对党的十七大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兴文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实施“科教立县”战略。在“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发展总要求可表述为:学前教育打基础,实现‘普三’;义务教育促均衡,推进‘两全’;高中教育抓协调,扩张职高;各类教育创品牌,质量升位,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突出五个方面,紧扣“五个发展”。一是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全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协调发展。稳定普高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普高和职高规模大体相当,促进普职的的协调发展。三是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社会力量办学,以学前教育和艺体教育为重点,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导,正确管理、依法管理,促进全县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四是内涵发展。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创新学校管理,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彰显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打造教育软实力。五是安全发展。深化“警校共育”,抓好安全工作,打造平安校园,努力实现教育的稳定和安全发展。

三、新的重点课题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相继下发了切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我县义务教育阶段校点多(199个校点,占全县学校的99%),学生众(学生6.5万余,占全县学生数的92%),战线长(跨越两个学段九个年级,在1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学校星棋罗布),队伍庞(2686名小学和初中教师占全县公办教师的88.9%),投入大(2006年全县教育财政支出为1.0235亿,义务教育占84.1%)的特点,决定了义务教育在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占据的关键而特殊的地位。而义务教育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已成为教育公平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因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全县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县教育发展的“难中之难”。

㈠基本内涵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坚持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体现教育的均衡性和公平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平民教育。温总理指出,李镇西和他的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影响家长、关爱孩子”3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抓住素质教育的关键,并对李镇西所走的乡村平民教育给予充分的肯定。均衡教育是平民教育,草根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淘汰教育。以平民情结举办平民教育,面向大众百姓,面向所有学生,机会均衡,受教育的起点均等。做到进城务工子女和残疾少年儿童有地方读书,困难家庭学生读得起书,所有学生能够读得好书。其次是优质教育。均衡的含义在于优质教育的普及,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均衡教育不是杀富济贫,削峰填谷式的均等发展,而是高起点、高水平上的资源重构、造峰扬谷式的共同发展。不是短期发展、单一发展,而是持续发展、整体发展。提升质量普及优质教育,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让百姓子弟接受优质教育。最后是特色教育。学校不是千校一面的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以个性的发展培育教育特色。每所学校都要体现自己的个性,办出特色。

㈡基本要求义务教育学校的建制与规模、场地与校舍、经费与保障、校长与教师、课程与管理、质量与效益等方面的标准配置是一个发展中的动态指标。市教育局和市财政局将参照上级规定并结合全市实际,先期制定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要求和标准。总的来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六句话:即办学条件良好——标准化,教师配备达标——合理化,办学经费够用——稳定化,学校管理到位——规范化,质量效益提升——优质化,办学特色明显——个性化。

㈢工作目标到2012年,消除城区和县镇薄弱学校,全县70%的乡镇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力争用5年左右的使县域内镇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益公平,使命神圣、责任如山,雄关漫道、任重道远。

第二篇成绩·困难·问题

十六大以来,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在逐年提升。与此同时,由于受历史、经济、社会等诸多

因素的制约,全县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主要成绩

㈠普及程度逐年提高。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8%、95.9%,辍学率分别为0.05%、1.5%以内,完成率分别为98%、98.6%,毕业率分别为99%,98%。义务教育规模稳步发展,高中教育规模空前扩大。普高生07年较02年净增2701人,增长108.6%。

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5年共消除d级危房危房74766m2,新建校舍74766m2。布局调整、危改工程、“四化”工程、校通工程有效推进,加快了我县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步伐,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㈢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全县教师本科、专科、中现学历分别占20.4%、54.9%、中师学历占23.8%。幼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3%、97.5%、96.9%、74.79%。通过“136”名师工程,建设三支队伍(校长、教师、教研员),广大教师师德素养、精神面貌、业务素质不断地提升。

㈣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06年兴文二中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实现历史性跨越,首破200人大关,比02翻了一番。全县中考成绩和小学抽考成绩有较大幅度提升。2007年高考和中考继续稳中有进,连续两年受到了市教育局表彰。全县教育质量在全市由长期的“八九不离十”(偶尔第八、九名、多为第十名)提升至“七上八下”(多数指标第七位,少数指标第八位)。

㈤管理体制基本落实。确立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做到了“三个确保”,即确保按时、足额、统一发放教职工工资,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拨付,确保农村中小学危改经费落实,教育经费实现了“三个增长”。

二、现实问题

㈠教育投入不足,运转和发展十分艰难。

1、教育债务包袱沉重。全县教育债务近5000万元,05年偿还296万、06年偿还488万。截至2006年12月31日,债务4221万元。税费改革前,义务教育负债主要通过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向学生收费等方式逐年偿还。税费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乡镇和学校无力还债。

2、拖欠占地补偿未决。全县学校建设占地有194亩土地遗留问题未解决,如一次性解决学校占地补偿(征用)需700万元以上。

3、维修资金缺口巨大。全县仍有危劣房4万多平米,安全隐患较大。加之我县应于2011年实现“两全”目标,按“两全”标准,标准化建设仅义务教育一项全县需1.2亿以上的投入。

4、学校自身运转困难。学校公用经费不足。政策规定学校公用经费不能用于还债,面对产生债务利息和债主追债影响教学秩序等问题,非常棘手。

㈡校舍日趋紧缺,大班和超大班比较普遍。

1、入学高峰来势迅猛。十一·五期间,我县面临初中生入学高峰,年均净增1200-1500人,即30个班,相当于每年新增1所单设初中。

2、城区超大班额普遍。2007年春期,古宋一校、二校、三校共40个班,超员772人,65人以上的超大班28个,占70%,80人以上的特大班2个。香山中学32个班,班均60人。2007年秋期虽收购了双语学校、扩建了古宋三校,城区学校基本上在起始年级消除了超大班,但压力仍在增大。

3、学校校园占地不足。由于学校占地不足,致使很多学校活动场地狭小或无法新建急需的教学用房和生活用房。一部份学校生均占地和校舍不及国家标准的1/2,甚至1/3。按标准化建设规划,全县学校在“十一五”期间需征地近300亩。

㈢教师严重缺编,数量和质量差距较大。

1、教师紧缺,结构不合理。2002年以来,全县中小学净增了165个班,学生8206人,增长了13.6%,而教职工却减少了59人。造成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村小大量缺编,一年比一年突出。2007年教师缺编近600人。十一·五期间中小学生将净增10000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7000人,高中阶段学生3000人),应净增教师500人以上。因此,十一·五期间我县教师的缺口在1000人以上。现有的教师结构表现为“四多四小”,即:“五大生”多,“全日制”的较少;文史专业的多,数理化和外语的少;进修选择专业随意性的多,与所教学科对应的少;城区(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多,乡村小学骨干教师少。

2、村小告急,代课教师多。全县多数村小充斥着大量代课教师,呈现出“三低三大”的特点,即:学历低(多数是初中生)、工资低(月工资300到400元)、质量低(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低),数量大(全县代课教师高达460人,占在岗教师总数的16.3%)、流动大(走马灯似的换人,学期中途走人的多)、意见大(教学质量差,家长和社会各界群众意见很大)。工资低,请代课教师难,且请的多数是企业招工不要的或暂时不出去的。每逢开学,“请个人来支个桩”成了农村校长最头疼的事。

3、待遇偏低,激励无经费。新机制规定学校公用经费不能用作教师津补贴和教学质量奖。没有教学奖励经费和津补贴导致了激励机制缺失,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受挫,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4、工作辛苦,队伍不稳定。由于教师的大量缺编,导致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加大。随着各级党政、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教育质量和学生安全的日益重视和关注,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农村教师的吸引力和队伍的稳定经受着考验。部分青年教师跳槽、改行的欲望强烈。外单位从教育部门随意借人或调人的情况时有发生(2007年转行27人,借用10人)。

㈣办学水平不高,质量和效益提升较慢。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与教育改革发展形势要求不相适应。教育普及基础脆弱,初中辍学较严重,残疾学生入学较困难;教育质量整体不高,品牌学校少,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每年有数百名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远赴泸州、成都、宜宾等地名校入学。既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又造成了大量优质生源外流,还动摇了家长对本县教育的信心。

㈤教育结构不合理,普高和职高发展失调。由于专业设置、师资设备、就业出口、就学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我县职教发展十分艰难。2007年秋期普高在校生4047人,职高在校生仅982人,普职比4:1,比例极不协调。

㈥依法治教乏力,监管和规范办学艰难。社会力量办学层次较低,以幼儿教育为主。点多面广,规模小,师资差,条件差,安隐患大,规范办园,规模办园与要求办园矛盾突出。教育部门行使行政执法权较难,因此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监管和规范比较艰难。

㈦管理体制未顺,乡镇和部门责任削弱。实施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后,乡镇政府和部门对教育的责任和积极性减弱,乡镇中心校的职能未真正发挥,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同时,全县教育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不不平衡的现象大量存在,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成绩与问题同在,动力与压力共生,机遇与挑战交织。看不到兴文教育取得的巨大成绩是不公正的,这会丧失发展的机遇期,找不到起跳点;看不到兴文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是不冷静的,会丧失发展的紧迫感,找不到着力点。我坚信,兴文教育成绩大于问题,动力大于压力,机遇大于挑战。

第三篇思路·实践·探索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的工程。均衡是渐进的,生成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浮躁,急功近利。可以说,全县义务教育真正实现均衡发展之日,就是实现了“双高”普九之期,更是全面小康社会到来之时。需要系统策略——全面统筹,科学规划。重点策略——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不能把短期目标定得过大过于理想,不能把目标定得过多。渐进策略——逐年推进,滚动实施。

㈠把握一条原则

——政府主导、以县为主。中央和省、市文件明确规定,县政府的基本教育职能就是保障教育公平,因此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政府行为,而且是县政府的职责,即政府主导,以县为主。

㈡突出两个重点

——教育质量提升和薄弱学校建设。教育质量是生命线,是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最核心指标。薄弱学校建设是是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关键环节。薄弱学校一般是指学生少、条件差即硬件和教师差、质量低、问题多的学,这里主要指办学条件差(硬件和师资)的学校。

㈢体现三个倾斜

——均衡配套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向乡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

㈣抓住四个关键

——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质量和扶弱助学。

㈤构筑五大保障

1、以科学规划为统揽,优化学校布局。

强化政府行为,科学合理地调整中小学布局,构建一批区域性示范学校和寄宿制学校,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是推进我县“两全”目标的突破口、是整体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必然选择。

落实四个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校和基点校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县城和乡镇所在地集中。

注重四个结合——布局调整与改善办学条件结合,与薄弱学校建设结合,与新村建设相结合,与构建区域性示范学校相结合。

初中按照“收缩九年一贯,扩建单设初中,形成规模效应,发挥品牌示范,带动区域发展”的思路,重点打造单设初中,撤并15所邻近的小学的初中部(即建武小学、文印小学、沙坝小学、四龙小学、新坝小学、高滩小学、和平小学、兴堰小学、鱼跳小学、东阳小学、同乐小学、中棉小学、博泸小学、富安小学、丁心小学),使全县单设中学能承担全县85%以上的初中教育。保留毓秀、玉屏、仙峰、石海等乡镇中心校初中部和万寿学校、城西学校初中部。县职业技术学校撤并初中部,不再挂民族中学的牌子,集中力量办职高。小学按照“撤并收缩村小,集中高段年级,提高出口质量,做大做强完小,构建特色学校”的思路,加快村小的撤并,每年撤并5-10所。到2015年撤并村小51所。

2、以增加投入为保障,硬化办学条件。

省市已明确,从2008年起,新增教育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县的义务教育基建设投资保持在每年1500-2000万元。分轻重缓急,先考虑雪中送碳,再考虑锦上添花。建设一所即达标一所。在推进2007年确定的收购扩建双语学校,扩建香中、建中,迁址扩建大坝中学、义合小学的基础上,建议2008年将单设初中和个别中心校作为建设重点(如大河初中、五星初中、兴文中学、太平小学)。村小的建设要吸取过去未充分考虑生源和发展趋势而大兴土木,现因近40多所村小停办,造成数百万元资产闲置的教训。村小的基建一定要慎之又慎,从严控制建设规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覆盖所有学校,即“模式三”覆盖单设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模式二”覆盖基点校,“模式一”覆盖规划保留的村小,初步形成“天网地网”有机结合的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

3、以队伍建设为根本,强化核心支柱

首先是解决数量不足的问题。当务之急是按照市上要求“三年内清退完代课教师”和重申“实行省定教师编制标准”的这一有利契机,积极争取,清退和补充同步,解决好教师缺编问题。

其次是解决队伍素质的问题。认真落实好教师资格制、全员聘任制、服务年限制、城乡交流制、支教走教制、定期检测制、校本研修制、学区负责制等有关教师任职和晋职,培训和进修,教研和科研,考核和评估等方面的制度,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的通道。要进一步加大校长和后备干部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校长科学治校、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水平。

最后是解决激励机制的问题。政府投入为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建立义务教育激励机制。切实推进136名师工程,强化名师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农村教师工作津贴,各种评优、评先向农村教师倾斜,努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以创新管理为基础,深化教育改革。

一是要理顺学校管理体制。按照“行政管理有限授权制,业务指导学区负责制,教育经费校材局管制,考核评估乡镇捆绑制”继续理顺学校管理体制。目前,中心校有职无权,履职无钱的现象不容忽视。要全力推进中心校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中心校与基点校、村小在人事、经费安排、行政管理、考核奖惩等方面的统一。可考虑将乡镇内规模较小或地域相近的基点校(法人学校)与中心校合并,以强并弱、以大兼小、以优扶弱,形成责任共负,资源共用、利益共享、荣辱共担的捆绑制机制。二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学校法人、校务公开、社会公示和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人文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为重点,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以健全竞争、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为重点,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三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学校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严禁分快慢班、实验班、强化班。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更加关注进城务工子女、家庭贫困学生、适龄残疾少年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入学问题,更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更加重视学生巩固和辍学问题。做到“两开、两增、两减”,即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增加课外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减少课外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

5、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亮化质量效益。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是以德育为首位,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提高德育实效为目的,养成教育为基础,德育活动为载体,校园文化的打造为契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同时,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和突破口,扎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二是突出“质量为本”,提升质量效益。以抓质量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围绕课堂抓业务,围绕教学抓管理,围绕学科抓突破,围绕质量促发展。全力缩小各乡镇内教学质量差距,确保教学质量“校校提升,年年有进”。

总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理想境界,更是一种价傎取向;既是是一种发展目标、又是一种教育发展过程;既是教育发展的目的,更是一种促进教育发展的途径;既是政府的行为,又是学校和

下载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公平发展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公平发展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中共**镇委员会 **镇人民政府 (2012年2月24日)各位领导,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

    促进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篇申论范文 1、改善教育环境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周运来 刘中顼 教育环境是教育活动涉及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所构成的环境,包括教学场所环境、图书资料环境、......

    发展教育事业

    发展教育事业 振兴乡域经济 —谷金楼迎接市政府评估督导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2007年5月22日) 各位领导﹑专家: 你们好!首先我代表乡党委﹑政府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们莅临我乡检查指......

    如何解放思想,促进我县教育事业跨越发展”心得体会

    “如何解放思想,推进我县教育事业跨越发展”心得体会 长顺教研室教研员:杨丹 思想是一种认识,一种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认知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达出来,是一种“思......

    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金江实验幼儿园简传丽当前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就我县目前农村幼儿园发展而言,由于受经济条件和......

    关于促进全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关于促进全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的 讨论意见我校于2012年9月17日上午第一节课召开校委会议,传达9月16日县教育局召开的校长会会议精神及《关于促进全县教育事业跨......

    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 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当前,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促进校外教育事业发展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促进校外教育事业发展 —在全省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教育厅副厅长 旦智塔 (2011年5月15日) 同志们: 今年是全省教育系统教育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