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校园中的隐性人身伤害
关注校园中的隐性人身伤害
对少年儿童而言,隐性人身伤害发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不同场所。
在校园中,隐性伤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人为的对身体和精神所造成的伤害,另一种则是由于外在物质设施的不当而引起的身体或精神的伤害。本文中的隐性伤害主要是前者,即校园情境中由于教育方法、治理方式、办法的不完善或失当等引起的学生隐性人身伤害。这种伤害,由于不太明显且发生效应较为迟滞,很轻易被人们所忽视。但它往往对少年儿童脆弱的心灵造成无法估量的消极影响,有的甚至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弥补。
隐性伤害:孩子心底最深的痛
案例之一
1998年,北京某学生因成绩较差无法升学,父母应学校的要求往医院为孩子开具了一张“中度智力低下”证实。不料学校很快将此公布开来,老师在课堂多次当众欺侮学生是“弱智、白痴”,其他学生也常以此来嘲笑、殴打该生,后来该学生被诊断患了精神***症。学生父母向学校提起了赔偿诉讼,要求学校为擅自泄露学生的个人隐私、造成其精神障碍一事承担责任并赔偿相应的经济和精神损失。(张维平主编《中小学校学法用法案例评析》)
案例之二
某地一初中女生平时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有写日记的习惯。一次课间偶然的机会,一女同学无意中发现其书包里的日记,好奇地翻看,并将日记中记录其爱情心理活动的一段文字摘抄下来,汇报给了班主任。第二天,班主任老师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全班同学眼前朗读出来,并斥责说考试在即却不好好学习、作为女生不思检点等。当该生失声痛哭时,老师将此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说学生“要哭出往哭,知道要面子就别写那样的日记”。消息传开,学校中到处有人对该生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该生觉得再也无脸见人、前途无看,回家后仰药自杀。(张维平主编《中小学校学法用法案例评析》)
这种较为极真个隐性伤害事件在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而造成的少年儿童自杀、精神***等现象并不鲜见。但是,在现实学校生活中,少年儿童所受到的隐性伤害并不都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而大多数只是在他们的心里投下了一丝阴影,其伤害何时会显现,程度如何,却没有人能够确切地知道。
案例之三
一位小学生由于写错了17个生字而被老师惩罚倒立30分钟,此后几天一直觉得头疼、恶心,经常呕吐,然而却什么也不对家长说,怕的是老师加倍惩罚他。其母亲这样描述儿子的变化,“原来调皮出了名,现在蔫的像变了个人,一个暑假都很少找伙伴玩,总爱躺着。”(《中国青年报》2000年9月7日)
案例之四
一位被确诊患有精神***症的少年在离开学校两年后,仍然不想说学校的事,以为老有人欺负他,而当初在学校时,每次考试后倒着排名次的公布方式使他总是第一或第二。他的旧日同桌,另一位因成绩较差而备受歧视的少年则坦言,老师曾找他及其父母做过工作,劝其转学或弃学,以免影响班级的均匀分。他承认,在学校里觉得很压抑,并以“再往,我就要疯了”的言语说服了父母,整整一年没有往上学,老师也没有再往找他。(《南方周末》2001年9月13日)
正是由于这些伤害的“隐性”,使我们很难正确地估量它们会给这些成长中的稚嫩心灵带来多大的危害。而当这些伤害引起人们的重视时,往往已经发生了非常严重的、难以逆转的极端后果,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产生了恶劣的消极影响。也正是这种伤害效果发生的潜伏性及凸显的迟滞性,隐性伤害始终未能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校园生活本应布满欢歌笑语,但对很多受到隐性伤害的孩子来说,却可能成为可怕的梦魇。
隐性伤害:当今校园中状况究竟如何?
2002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和法律探究所劳凯声教授和中国少年儿童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共同主持完成的“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新题目探究”课题,对校园中少年儿童的隐性伤害进行了深进探究,在北京、上海、重庆、山西、山东、湖北、陕西、广东、浙江、辽宁等10省市近6000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在校生中进行的问卷调查,为我们熟悉校园隐性伤害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事实和依据。这项探究以为,在学校制度中,很多强制性的制度、治理办法以及来自教师、同伴的行为和语言伤害,都给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潜伏的危害。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构成隐性伤害。伤害的主要方式是不当教育惩戒及教师的心理惩罚、学生间的肆意欺侮等,包括老师或学生群体之间私下起外号,嘲讽、取笑学生的有关私人新题目(如家庭背景、父母职业、个人缺陷或日常行为习惯等);向他人脸上吐唾沫、泼粪便、剥衣服等,强令他人从跨下爬过;在公共场合的惩罚或带有示众性质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对隐私的侵害,如侵进他人私人领域(书包、日记、通讯、身体等)并予以公然宣扬,擅自公布他人隐私;校园暴力所带来的不平安的校园情境,对学生人身平安的危险及威胁所造成的学生身心伤害„„
哪些孩子更轻易受到伤害?
相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上课表现较乖的学生而言,那些成绩较差、上课时小动作较多、爱说话或者爱和老师对着干的学生更轻易受到隐性伤害。由于老师责罚他们的频率更多,力度更大。在一个以学业成绩为首要衡量标准、以秩序为首要保证的校园情境中,这一类少年儿童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而性格内向、较为内敛、孤僻的少年儿童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更大,即使是同样的伤害情境,这些孩子受到伤害也会比别人更深更重。调查显示,有相当多的少年儿童(19.9)在受到委屈或伤害时采取了“谁也不告诉或无人诉说”的应策略略。其中,中小城市的孩子多于大城市的孩子,男生多于女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多于成绩较好的。由于不想说或无处可说,而把委屈或伤害默默地埋躲在心底,久而久之,小小的心灵隐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也留下了一道道伤痕。他们将独自啜饮痛苦,体验心灵的孤寂和无人言说的痛楚。本不起眼的伤害,可能会在长期的积郁中逐渐壮大,对其心灵造成更大的伤害。
少年儿童在学校中最怕什么?
调查数据显示,30.8和29.5的少年儿童最怕“老师批评或体罚”和“被人瞧不起”,其次是“考试”(19.4),“被同学欺负”(11.3)。
“老师批评或体罚”是近年来反映较多的一种校园伤害事件,有如此多(三分之一)的学生惧怕老师的批评或体罚,已经使人感到那一棵棵稚嫩心灵上的重重伤痕。而调查还显示,在学校中,经常有“被老师罚站罚跑”、“放学后被罚留校”、“被老师讽刺、讥讽、责骂”、“不让进教室听课”、“罚抄课文或作业多遍”、“被老师打”等经历的学生,累加起来占学生总数的17.1(均匀为2.85),偶然有此类经历的学生均匀为24.1。害怕“老师批评或体罚”的学生,在中小城市、西部大城市和东部大城市分别为34.1、32.7和27.6。
调查还发现,处于12至15岁之间的少年儿童,明显要面对更多的此类新题目的困扰。说明这一年龄段的少年儿童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也更轻易体验到此类伤害的存在。此外,女生中害怕“老师批评或体罚”的明显高于男生。
有29.5的少年儿童最害怕“被人瞧不起”。而这种隐忧显然不仅仅来自于自身的学习成绩、日常表现、老师的态度等等。调查显示,选项结果和居住地和父母学历水平有明显相关,城市少年儿童害怕“别人瞧不起”的远高于县镇和乡村,因而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可;而随着父母学历水平的增高,少年儿童也更多地在意他人的目光。
有19.4的少年儿童最害怕“考试”。调查数据表明,无论大中小城市,还是县镇乡村,无论男生、女生,在“考试”上均存在着较大的焦虑。这种焦虑情绪随着少年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加剧,也和学习成绩形成了极其明显的相关,学习成绩越差,考试焦虑越大。这种对考试的惧怕和焦虑有不少来自父母对子女高期看的压力,尤其以父母学历水平不高的子女更明显。
校园欺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较严重的世界性校园新题目,往往直接导致少年儿童的身心伤害,并在一定程度上和校园暴力有所联系。从11.3的少年儿童最怕“被同学欺负”可以看出,欺侮现象在我国校园内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目前学校中比较常见的几种隐性伤害:
——教师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类
体罚是一种以有意识地造成学生身体的痛苦来制止和预防学生某些新题目行为的惩罚方式,多以罚站、罚跑、罚抄课文或作业、放学后留校、打骂等为代表形式,在传统教育中一直被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而被广泛地使用。直到今天,尽管有关教育法规早已明确禁止对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体罚或变相体罚,但这种不良现象仍在全国范围内有相当程度的存在。
调查显示,“经常”被老师罚站或罚跑的少年儿童占2.6,“偶然”有此类经历的则高达37.7,表明此类事件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比较普遍;“经常”和“偶然”放学后被罚留校的分别为2.8和26.2;“经常”和“偶然”被罚抄课文或作业多遍的分别高达4.4和33.4。此外,“被老师打”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体罚,调查数据证实,媒体时有报道的恶性体罚事件决非空***来风,尽管和其他惩罚现象相比,“被老师打”的发生率要低得多(“经常”和“偶然”分别为1.5和13.9),但仍然应该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教师的心理惩罚类
这是一种并不以明显的身体伤害为目的的惩罚方式,旨在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威慑,使他们不敢违反老师的任何规定。学校中的心理惩罚一般包括讽刺、讥讽、嘲笑、责骂,冷落、孤立、排斥,拒尽学生进教室听课或学习,公然学生的个人隐私或秘密并加以宣传、渲染,任意公布、肆意评说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等。和体罚相比,心理惩罚给少年儿童的心灵造成的伤害更大,其影响也更深远。
调查显示,有3.3的少年儿童“经常”被老师讽刺、讥讽、责骂,“偶然”有此类经历的为23.4;“经常”和“偶然”受到老师“不让进教室听课”惩罚的少年儿童分别为1.5和10.6。这和学生的年龄、性别和学习成绩明显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采取这些惩罚的频数也日趋增高,有此类经历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多于成绩好的;而受到老师讽刺、讥讽、责骂的城市学生要多于县镇和乡村学生。
探究以为,来自教师惩罚时的不当处理,如讽刺、讥讽学生,刻意贬低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给学生起一些欺侮性的、有损其自尊的绰号,使学生处于一种被轻视的无助状态,往往会造成学生自我评价偏低或不正确,因而自暴自弃,有时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歧路。
教师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在校园生活中,不少教师常出于好意,对学生的书包、日记及信件等进行监控,试图把握学生的最新发展动态,以便及时把不良苗头抹杀在摇篮中。尽管如此,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在很多时候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反感。而当教师将把握的信息有意或无意地透露出来,则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沉重的压力。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日记、信件以及个人秘密(如身心疾患、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地位及其婚姻状况等)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并为其保密。否则,就可能给少年儿童带来伤害,有时还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后果。本次调查的少年儿童中,自己的信件“经常”或“偶然”“被老师私自翻看”的,分别占1.8和6.6。张榜公布成绩 “减负”以后,考试排名次逐渐被人们所扬弃,但调查发现,张榜公布成绩这一现象仍在很多地区较为广泛地存在着,甚至有成为排名次的替换品的危险。在被调查的少年儿童中,只有59.7“从没”经历过张榜公布成绩,而“经常”和“偶然”经历的分别高达15.3和25。其中,中小城市要高于大城市。调查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学习成绩的好坏就越敏感,对学校张榜公布成绩的做法就越不满。
——校园风气类
校园欺负 在学校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现象并不少见。调查显示,“经常”和“偶然”有“高年级同学欺负低年级”经历的学生分别为6.1和32.5。这种情况在城市、县镇和乡村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其中,中小城市比较突出。和女生相比,男生更轻易受到同伴的欺负;而父母学历水平较低的少年儿童,受同伴欺负的可能性更高。起绰号 调查显示,分别有10.6和31.4的少年儿童“经常”和“偶然”有“老师和同学给其他同学起刺耳的外号”的经历,说明这种现象在校园生活中并不少见,而城市明显地高于县镇和乡村。学习成绩较好和较差的学生都有较多的此类经历。
——由学习活动带来的隐性伤害
这类伤害往往是由于学习时间过长、课业负担过重、老师和父母对少年儿童施加了过高的期看而造成的,假如少年儿童自己对自身也有较高的成就期待,就更轻易产生隐性伤害。一些少年儿童因此而产生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厌学情绪以及学校惧怕症。
专家评说
隐性伤害形成原因
参和此项课题探究的北京产业大学高教所王辉博士对隐性伤害的形成原因作了深进的分析:
教育生活中的严重压力 在我们的教育中,学校并不是一个可以让人身心无忧的地方。事实上,学校一直是一个令少年儿童又爱又恨的地方,那里有无穷的知识,有同龄的伙伴,有新鲜的事物,同时也有繁重的课业、无尽的烦恼。一旦进进学校,学习的压力、纪律的束缚使孩子们原本童真的心灵布满了压力和烦恼,他们过早地开始感受到“苦”的含义。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习成绩(更严格地说是考试分数)和班级或学校名次,就成了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社会衡量他们学习是否努力,智力如何,个人可否造就的终极标准,一切都围绕着以分数为中心的学习生活而无奈地旋转。少年儿童也就无形中成了这种天翻地覆的学习生活中一只小小的陀螺,被外界众多的压力鞭打得无法停止转动。同时,我们的教育和西方国家相比,更夸大约束和服从,夸大教师的主体性而非学生的自主性,夸大秩序而非活力。往往就是在秩序井然、有条不紊的学校生活中,孩子的天真、活力、想像力、创造力却被慢慢地消磨殆尽。
教育过程中的不当教育方式 在教育生活中,学生要面对无数次教师的教育,教师稍有不慎,就会给学生造成伤害。由于传统上对师道尊严的推崇和敬畏,形成了很多教师潜意识中的惟我独尊、容不下学生丝毫冒犯和违反的“一言堂”作风。不少教师喜欢那些顺从听话、唯唯诺诺的乖孩子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不太顺从、固执己见或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不感喜好。不当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使用体罚或滥用各种惩罚粗暴地处理各种学生的不良行为,对成绩好坏不同的学生予以分类分别对待,使学生看不到教师惩罚的依据和标准,丧失对教师和学校的信任感。这种现象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仍有较大的市场。
教师素质偏低,是造成当前体罚及变相体罚屡禁不止的不正常现象的一个方面,但同时,教师职业所带来的“过劳”现象和此也密切相关。在有些时候,教师并不是存心往伤害学生,体罚事件只是在其身心极其疲惫的情况下,一种***状态的情绪宣泄和开释。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职业像教师这样布满了辛劳和挑战,他们要随时面对几十个性情各异、活蹦乱跳的孩子,在承担着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随时预备处理学生在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新题目。而在长期处于神经紧张、极度疲惫的身心状态下,很多教师很难做到完全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学校教育中的“过度社会化”策略 学校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参和社会而做预备。但在教育过程中,校长、教师经常自觉或不自觉的从学校秩序的稳定或便于治理等角度出发,采取一些不良的教育策略,从而产生了一些不应有的后果。这种现象就是少年儿童“过度社会化”,它使少年儿童缺乏自信和自尊,布满无力感、挫败感和负罪感,使他们为自己有悖于社会期待的言行或想法而敏感和不安,让这些稚嫩的心灵早早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主要表现为:
过于追求“尽善尽美”,苛求于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犯的一些小过失,使学生总是无法得到成就感和自我满足感,总是处于自我苛求之中。过于夸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使学生“规矩有余,活力不足”,过早地社会化,成为“小大人”、“小老头”。
过于宣扬“和人为善”、和睦相处和忍让,只教会了学生有一颗善良、容忍的心灵,却忘记了教给他们自我保护的策略和能力,使他们丧失了和不良行为作斗争的勇气,丝尽不敢反抗外来的任何伤害。
教师素质的低下和其自身的心理新题目 在我们的学校中,大多数教师是怀着一颗爱心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即使有时可能出现失误,也是其无心之过。但不可否认的是,确有一些教师素质比较低,仅凭个人好恶对待学生,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肆意处罚学生,使学生对其布满了厌恶和惧怕。此外,由于职业压力较大,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身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新题目或心理障碍,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因此而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 很多探究者的调查均表明,少年儿童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和自身的某些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瑞典科学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探究发现,儿童中欺侮行为和受欺侮者的发生率较为稳定,小学男生一般约有10涉及到欺侮行为,其中欺侮他人和受人欺侮者各占5。受欺侮的儿童往往自尊心较差,在同伴中不太受欢迎、主观适应性差、和同伴关系表现不良,其身体健康也比适应良好的儿童要差一些。在同样的学校情境下情绪调节能力较差、心理素质偏低的学生更轻易被外界因素所伤害,而在同样的伤害经历中,心理素质较低的学生受到的隐性伤害更大。
传统文化的不良影响和熏染 传统教育所主张的“学而优”的观念今天仍在教育生活中流行着,人们看重学富五车式的知识积累,而忽视了现代教育中应有的对“人”本身的关注。我们的教育仍把学生这一学习中的主体看做是被教育者、被矫正的对象,将教师这一学习中的辅助者视为教育活动的主宰者。少年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作为不可侵犯的“人”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利在校园中大多被削减或抹煞。
如何面对少年儿童隐性伤害
少年儿童隐性人身伤害是当前无法回避且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新题目。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办法,减少少年儿童面临隐性伤害的危险,真正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平安的成长环境。
学校教育应该人性化 教育是“人”的教育,应该尊重少年儿童作为“人”的权利和尊严,体现对“人”自身的关注,夸大对“人”的发展的促进功能;确立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教育中的“人”,是同等的教育活动参和者的观念。学校制度布置和日常治理常规,都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利,为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应该推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学校治理策略手段的变革,用更加具有“人情味儿”的治理手段来对待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把他们当作独立的、有自身尊严和权利的同等的“人”来教育和治理。教师在进行惩戒和批评教育时应该突出其教育性,注重采用公道的方式。
防患于未然 要针对隐性伤害的来源和成因,对学校教育中的一些弊端予以必要的改革,切实保护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目前应该采取的办法应包括:不断进步教师素质,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开展适当的学生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正确面对伤害和挫折;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学校软环境。学校和教师应努力营造***同等的心理氛围,在学校中倡导教学相长,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慎用各种强迫命令、简单生硬、粗***涉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减轻学习和考试压力 学习和考试压力还是当前少年儿童心头的一大隐忧。尽管长期以来不断在夸大“减轻学生负担”,也确实作了一些努力,但少年儿童所受的此类心理压力并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很多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焦虑或考虑焦虑。减少少年儿童的学习和考试压力,把学习的快乐还给他们,使学校不至于成为“学习地狱”、“考试地狱”、仍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迫切新题目。关注非凡群体的正当权益 在学校生活中,有一些非凡群体的利益更轻易遭到侵害,包括学习成绩较落后的学生,比较调皮、调皮的男生,家庭条件较差、父母下岗或离异的学生,有支属患有精神病或正在服刑的学生,以及那些性格内向、怯懦、寡言少语的学生等等。这些少年儿童因生活中一些不尽人意的事件而轻易遭到教师或同学的歧视,受到隐性伤害的可能性也要比一般学生大得多。女生固然受到各种惩罚的经历比男生少一些,但却对惩罚怀有更多的惧怕,在心理上受到的伤害更大。对这类学生群体,必须在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关心和帮助他们,使他们找到自己的自信,防止他们在隐性伤害中过早地对社会和自己丧失希看,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
第二篇:起诉状范本-人身伤害
起诉状
原告:刁某某,男,汉族,生于19某某年月日,住章丘市刁镇某某村。
被告:刁某某,男,汉族,生于19某某年月日,居民,住章丘市刁镇某某村。联系电话:
诉讼请求
一.请求判令被告赔偿原告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费等费用共计6500元。
二.本案涉诉费用由被告承担。
事实与理由
2012年月日,被告因家庭琐事将原告之妻牛某某打伤,致使其左脚受伤。2012年月日原告刁某某及找被告到村委协商,被告在村委以西用铁管将原告刁某某头部打伤,致使其住院治疗7天。后双方多次协商未果,为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向贵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依法判决。
此致
章丘市人民法院
起诉人:
年月日
引自章丘律师网
第三篇:人身伤害司法鉴定
人身伤害司法鉴定
普通公民不能申请司法鉴定,必须有法院或者公安局委托才能进行鉴定,可以向法院起诉民事赔偿,申请伤残鉴定,但你的医疗费没有正规单据,法院不会支持,但是你有骨折可能鉴定伤残,可以要求伤残赔偿金的精神抚慰金,人身伤害司法鉴定。
《人身伤害司法鉴定争议案例评析》所收集的案件涉及法医病理学、法医人类学、临床法医学等各分支学科领域,大多是人身伤害司法鉴定过程中存在的有争议的经典案例,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所有的案例均经专家们精心的挑选和编写,且对每一例案件进行了深入浅出、论据确凿的评析。读者可从每个典型案例中体会到:司法鉴定的结论与案件定罪、量刑及赔偿有着紧密关联,鉴定结论是刑事、民事案件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法定证据。因此,要求法医学鉴定工作既要符合司法鉴定程序,又要根据具体案情,遵循科学性、合法性、公正性、可信性的原则全面分析,客观、科学地做出鉴定结论。
1998年6月18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上海市司法鉴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上海市司法局,这是全国第一家省级司法鉴定工作委员会。在履行对上海司法鉴定工作监督、管理和协调的同时,曾组织策划、编辑、出版了《司法鉴定实用指南》、《察疑·释惑·求真——司法鉴定案例精逊、《司法会计鉴定理论与实务研究》、《人身伤害司法鉴定操作指南》等专业书籍,推进了上海市司法鉴定工作的发展。
在司法鉴定中人身伤害的规定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鉴定机构应当在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委托事项的鉴定。但是,在实际的鉴定实践中,往往比这个规定的时间要长,有的到四十五天,或者两个月,司法鉴定《人身伤害司法鉴定》。因此,以鉴定会完成后,实际通知的时间为准。
2、如果委托鉴定的内容,涉及复杂、疑难、特殊的技术问题或者检验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经鉴定机构负责人批准,完成鉴定的时间可以延长,延长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三十个工作日。也就是说两个月应当是延长过的鉴定期限了。如果鉴定机构还要把时间后拖的,如果没有其他特殊情况,应当属于超时鉴定的违规行为。患者及其家属应当积极督促鉴定机构出具鉴定结论。
3、如果司法鉴定机构与委托人,对完成鉴定的时间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的时间,出具鉴定报告。
4、在鉴定过程中补充或者重新提取鉴定材料所需的时间,是不计入到鉴定时限的。如果是由于当事人的原因没有按时、充分的提供鉴定材料的,造成鉴定时间的延误的,应当由延误的一方承担法律责任。
5、鉴定专家的抽取和确定
一、鉴定专家的确定
司法鉴定机构受理鉴定委托后,应当指定本机构中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委托人有特殊要求的,经双方协商一致,也可以从本机构中选择符合条件的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与医疗事故鉴定不同的是,司法鉴定的机构本身就是有专家库的,鉴定的专家就是从本身的专家库中根据专业的要求抽取的。不同于医疗事故鉴定一个非常大的专家库,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专家的名单。
司法鉴定机构对同一鉴定事项,应当指定或者选择二名司法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对疑难、复杂或者特殊的鉴定事项,可以指定或者选择多名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与医疗事故鉴定的单数表决制不同,每一位鉴定专家的鉴定意见都应当在鉴定意见书中体现出来。并且在鉴定结论中有每一个专家的签名或者盖章。医疗事故的集体负责制,司法鉴定的个人负责制。
二、鉴定专家的回避
1、司法鉴定人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委托人、委托的鉴定事项或者鉴定事项涉及的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其独立、客观、公正进行鉴定的,应当回避。
司法鉴定人自行提出回避的,由其所属的司法鉴定机构决定;委托人要求司法鉴定人回避的,应当向该鉴定人所属的司法鉴定机构提出,由司法鉴定机构决定是否回避。如果委托人对司法鉴定机构,是否实行回避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撤销鉴定委托。
2、司法鉴定人应当回避的原因
如果委托的案件是进行重新鉴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鉴定人应当回避:
(一)参加过同一鉴定事项的初次鉴定的;
(二)在同一鉴定事项的初次鉴定过程中作为专家提供过咨询意见的。
这在法律上,是为了避免,鉴定专家在参见以前案件的鉴定过程中,避免主观上造成“先入为主”的情况。使鉴定结论客观、公正。
3、司法鉴定机构的自我监督
在鉴定机构就委托的鉴定事项完成后,司法鉴定机构可以指定专人对该项鉴定的实施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是否采用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等情况进行复核,发现有违反本通则规定情形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予以纠正。
第四篇:人身伤害赔偿标准
人身伤害赔偿标准
当遭受意外伤害、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侵权行为,导致当事人人身受到损害,或残疾,甚至死亡的,受害人或其近亲属应如何向加害方请求损害赔偿呢?根据法律规定,受害方可向加害方提出下列损害赔偿的请求:
1、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的,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2、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
3、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4、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还有权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
第五篇:人身伤害鉴定
人身伤害鉴定
《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 1990年6月20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规定, 以医学和法医学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结合法医检案的实践经验制定,为轻伤鉴定提供依据,人身伤害鉴定。第二条 轻伤是指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各种外界因素作用于人体, 造成组织、器官结构的一定程度的损害或者部分功能障碍,尚未构成重伤又不属轻微伤害的损伤.第三条 鉴定损伤程度, 应该以外界因素对人体直接造成的原发性损害及后果为依据,包括损伤当时的伤情、损伤后引起的并发症和后遗症等,全面分析,综合评定。第四条 鉴定人应当由法医师或者具有法医学鉴定资格的人员担任;也可以由司法机关聘请或者委托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鉴定人有权了解案情、调阅案卷、病历和勘验现场,有关单位有责任予以配合。鉴定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应用科学的检测方法,保守案件秘密,遵守有关法律规定。第二章 头颈部损伤 第五条 帽状腱膜下血肿 头皮撕脱伤面积达20平方厘米(儿童达10平方厘米);头皮外伤性缺损面积达10平方厘米(儿童达5平方厘米)。第六条 头皮锐器创口累计长度达 8厘米, 儿童达 6厘米;钝器创口累计长度达6厘米,儿童达4厘米。第七条 颅骨单纯性骨折。第八条 头部损伤确证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和近事遗忘。第九条 眼损伤(一)眼睑损伤影响面容或者功能的;(二)眶部单纯性骨折;(三)泪器部分损伤及功能障碍;(四)眼球部分结构损伤,影响面容或者功能的;(五)损伤致视力减退,两眼矫正视力减退至0.7以下(较伤前视力下降0.2以上),单眼矫正视力减退至0.5以下(较伤前视力下降0.3以上);原单眼为低视力者,伤后视力减退1个级别。视野轻度缺损;(六)外伤性斜视。第十条 鼻损伤(一)鼻骨粉碎性骨折,或者鼻骨线形骨折伴有明显移位的;(二)鼻损伤明显影响鼻外形或者功能的。第十一条 耳损伤(一)耳廓损伤致明显变形;一侧耳廓缺损达一耳的10%,或者两侧耳廓缺损累计达一耳的15%;(二)外伤性鼓膜穿孔;(三)外耳道损伤致外耳道狭窄;(四)耳损伤造成一耳听力减退达41分贝,两耳听力减退达30分贝。第十二条 口腔损伤(一)口唇损伤影响面容、发音或者进食;(二)牙齿脱落或者折断2枚以上;(三)口腔组织、器官损伤,影响语言、咀嚼或者吞咽功能的;(四)涎腺损伤伴有功能障碍。第十三条 颧骨骨折或者上、下颌骨骨折;颞下颌关节损伤致张口度(上下切牙切缘间距)小于3厘米。第十四条 面部软组织单个创口长度达3.5 厘米(儿童达 3厘米),或者创口累计长度达5厘米(儿童达4厘米)或者颌面部穿透创。第十五条 面部损伤后留有明显瘢痕, 单条长 3厘米或者累计长度达4厘米;单块面积2平方厘米或者累计面积达3平方厘米;影响面容的色素改变6平方厘米。第十六条 面神经损伤致使部分面肌瘫痪影响面容及功能的。第十七条 颈部软组织单个创口长度达 5厘米或者累计创口长度达 8厘米。未达到上款规定但有运动功能障碍的。第十八条 颈部损伤出现窒息征象的。第十九条 颈部损伤伤及甲状腺、咽喉、气管或者食管的。第三章 肢体损伤 第二十条 肢体软组织挫伤占体表总面积6%以上。第二十一条 肢体皮肤及皮下组织单个创口长度达10厘米(儿童达 8厘米)或者创口累计总长度达15厘米(儿童达12厘米);伤及感觉神经、血管、肌腱影响功能的。第二十二条 皮肤外伤性缺损须植皮的。第二十三条 手损伤(一)1节指骨(不含第2至5指未节)粉碎性骨折或者2节指骨线形骨折;(二)缺失半个指节;(三)损伤后出现轻度挛缩、畸形、关节活动受限或者侧方不稳;(四)舟骨骨折、月骨脱位或者掌骨完全性骨折。第二十四条 足损伤(一)2节趾骨骨折;(二)缺失1个趾节;(三)庶骨2节骨折;跗骨、距骨、跟骨骨折;踝关节骨折或者庶跗关节脱位。撕脱骨折除外。第二十五条 四肢长骨骨折;膑骨骨折。第二十六条 肢体大关节脱位、关节韧带部分撕裂、半月板损伤或者肢体软组织损伤后瘢痕挛缩致关节功能障碍。第四章 躯干部和会阴-部损伤 第二十七条 躯干部软组织挫伤比照第二十条。第二十八条 躯干部创口比照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九条 躯干部穿透创未伤及内脏器官或者重要血管、神经的。第三十条 胸部损伤引起气胸、血胸或者较大面积的单纯性皮下气肿,未出现呼吸困难。第三十一条 胸部受挤压, 出现窒息征象。第三十二条 肩胛骨、锁骨或者胸骨骨折;胸锁关节或者肩锁关节脱位.第三十三条 肋骨骨折(一处单纯性肋骨线形骨折除外)。第三十四条 女性乳-房损伤导致一侧乳-房明显变形或者部分缺失;一侧乳-房乳腺导管损伤。第三十五条 腹部闭合性损伤确证胃、肠、肝、脾或者胰挫伤。第三十六条 外伤性血尿(显微镜检查红细胞>10/高倍视野)持续时间超过二周。第三十七条 会阴-部软组织挫伤达10平方厘米(儿童酌减)或者血肿二周内不能完全吸收的。第三十八条 阴-茎挫伤致排尿困难;阴-茎部分缺损、畸形;阴-囊撕脱伤、阴-囊血肿、鞘膜积血;一侧睾-丸脱位、扭转或者萎缩。第三十九条 会阴、阴-囊创口长度达 2厘米;阴-茎创口长度达 1厘米。第四十条 外伤性肛裂、肛瘘或者肛管狭窄。第四十一条 阴-道撕裂伤、子宫或者附件损伤,伤残鉴定《人身伤害鉴定》。第四十二条 损伤致孕妇难免流产。第四十三条 外伤性脊柱骨折或者脱位;外伤性椎间盘突出;外伤影响脊髓功能,短期内能恢复的。第四十四条 骨盆骨折。第五章 其他损伤 第四十五条 烧、烫伤(一)烧烫伤占体表面积 浅二度5%以上(儿童3%以上);深二度2%以上(儿童1%以上);三度0.1%以上。(二)头、手、会阴-部二度以上烧烫伤,影响外形、容貌或者活动功能的。(三)呼吸道烧烫伤。第四十六条 冻伤比照本标准相关条文。第四十七条 电烧伤当时伴有意识障碍或者全身抽搐。第四十八条 损伤致异物存留深部软组织内。第四十九条 各种损伤出血出现休克前期症状体征的。第五十条 多部位软组织挫伤比照第二十条。第五十一条 多部位软组织创伤比照第二十一条。第五十二条 其他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损伤, 致人体组织、器官结构轻度损害或者部分功能障碍的比照本标准相关条文。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多种损伤均未达本标准的, 不能简单相加作为轻伤。若有三种(类)损伤均接近本标准的,可视具体情况,综合评定。第五十四条 本标准所定各种数据冠有“以上”或者“以下”的均含本数。第五十五条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法医学鉴定。第五十六条 本标准自1990年7月1日起试行。
《人体轻微伤鉴定标准》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体轻微伤的评定的原则方法及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公、检、法、司及院校系统进行损伤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违反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造成的轻微损害。总则
2.1本标准根据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以医学和法医学的理论及技术为基础,结合我国法医工作的实践经验,为鉴定轻微伤提供科学依据。2.2轻微伤是指造成人体局部组织器官结构的轻微损伤或短暂的功能障碍
2.3 鉴定人应当由公安机关及有关执法部门委托的法医人员或经培训过的兼职法医人员担任。鉴定人进行鉴定时,有权了解有关案情、现场勘查情况和调阅病历档案。有关部门必须给予协助。
2.4 鉴定时,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人体损伤当时的伤情并结合损伤的预后作出综合评定。
2.5 轻微伤的鉴定应在被鉴定者损伤消失前作出评定。
2.6 本标准为轻微伤的下限,上线与轻伤鉴定标准(试行稿)衔接,未达到本标准的为不构成轻微伤。头颈部损伤
3.1 头皮擦伤面积在5cm2以上;头皮挫伤;头皮下血肿。
3.2 头皮创。
3.3 头部外伤后,确有神经症状。
3.4 面部软组织非贯通性创。
3.5 面部损伤后留有瘢痕,外伤后面部存留色素异常。
3.6 面部表浅擦伤面积在2cm2以上;划伤长度在4cm以上。
3.7 眼部挫伤。
3.8 眼部外伤后影响外观。
3.9 眼外伤造成视力下降。
3.10 耳损伤造成一耳听力减退26dB以上。外伤后引起听觉器官的其他改变。
3.11 耳廓创在1cm以上;耳廓缺损。
3.12 外伤后鼻出血;鼻骨线形骨折。
3.13 口腔粘膜破损,舌损伤。
3.14 涎腺其导管损伤。
3.15 外伤致使牙齿脱落或者牙齿缺损。
3.16 外伤致使牙齿松动2枚以上或三度松动1枚以上。
3.17 外伤致下颌关节活动受限。
3.18 颈部软组织创口长度在1cm以上。
3.19 颈部皮肤擦伤,长度在5cm以上,面积在4cm2以上,或挫伤面积在2cm2以上。躯干部和会阴-部损伤
4.1 躯干部软组织挫伤面积在15cm2以上,擦伤面积在20cm2以上,躯干皮下血肿。
4.2 躯干皮肤及皮下组织单个创口长度在1cm以上或者创口累计长度在1.5cm以上,刺创深达肌层。
4.3 肋骨一处单纯性线性骨折;确证肋软骨骨折。
4.4 女性乳-房浅表损伤。
4.5 外伤后血尿。
4.6 会阴-部软组织挫伤。
4.7 会阴、阴-囊、阴-茎单纯性创口。
4.8 阴-囊、阴-茎挫伤。
4.9 脊柱韧带损伤。
4.10 损伤致孕妇先兆流产的。四肢损伤
5.1 肢体软组织挫伤面积在15cm2以上;擦伤面积在20cm2以上。
5.2 肢体皮肤及皮下组织创口长度在1cm以上,刺创深达肌层。
5.3 肢体关节、肌键损伤,伴有临床体症。
5.4 手、足骨骨折。
5.5 外伤致指(趾)甲脱落,甲床暴露,甲床出血。其他损伤
6.1 烧烫伤
6.1.1 躯干、四肢一度烧烫伤,面积在20cm2以上,或浅二度烧烫伤面积在4cm2以上;深二度烧伤。
6.1.2 面部一度烧烫伤,面积在10cm2以上;浅二度烧烫伤。
6.1.3 颈部一度烧烫伤面积在15cm2以上;浅二度烧烫伤面积在2cm2。
6.1.4 烫伤达真皮层。
6.2 牙齿咬合致使皮肤破损。
6.3 损伤致异物存留体内。
6.4 其他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所致的轻微损伤。参照相应条款。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附加说明
A1 本标准未作规定的轻微损伤,可以比照本标准相应的条款作出鉴定。
A2 未成年人损伤下限为本标准损伤的50%;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损伤下限为本标准损伤的60%。
A3 两种接近本标准以上的损伤,可综合评定;同类损伤可以累计。
A4 本标准所说的以上、以下都连本数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