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党员修养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党员修养--重温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陈俊卿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所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方针。作为科学发展观践行者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其党性修养水平高不高,势必直接影响到能否卓有成效地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发表70周年之际,我们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与实践,重温我党历史上这第一部共产党员修养理论的开山之作,更加重视并自觉加强自身修养,无疑意义重大。
“修养”一词,出自孟子的“修身以养性”,是古人倡导的一种传统的自我身心培养方法,其最初的意思是指通过内心的反省来培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我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很早即提出了“修己以安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涵极其丰富的修养系列思想,都非常重视个人修养问题,把修养与政治联系起来,强调为人应该讲修养、重品行,才有可能实现远大的政治理想。党性修养,是较之古代先贤“修养”说更高层次的修养,它是党员和领导干部按照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过程。少奇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员,是近代历史上最先进的革命者,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现代担当者和推动者”,自身使命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质和能力”,力争“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党员和领导干部加强修养,旨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志向和气节,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与水平,以坚强的党性和优良的作风更好地践行党的宗旨,践行科学发展观,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摆在我们每个党员面前的一个严肃而永恒的课题。
一、为政之要:加强政治修养
政治修养是党员政治素质、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的集中体现,它是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第一党性修养,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少奇同志指出,共产党员要“增强自己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意识和品质”,必须有“明确而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正确而纯洁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能够代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为党员加强政治修养提出了明确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强国富民目标的重大战略思想,贯彻落实好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员和领导干部的重大政治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加强政治修养,更深刻准确地认识、把握党员的职责、义务和使命,更深刻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作为谋划建设、促进发展的指导方针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与根本要求。
加强政治修养,一要强化政治坚定性。首先是要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
/ 7
共产党员的人生精神支柱,在根本上决定着党员的人生活动轨迹,是党员的立身之本、为政之基。唯有志存高远,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高于一切,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践行好科学发展观。其次是要不断强化忠诚坚贞的政治品质。党员要始终保持忠贞高尚的政治操守,做到坚贞不渝、诚实可靠,光明磊落,襟怀坦荡,能经受住公与私、生与死、胜与败、成功与挫折、重大政治风险与复杂局面的考验,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推进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二要强化政治自觉性。共产党员必须始终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把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放在首位,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上下真功夫。三要强化政治敏锐性。要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并切实践行。四要强化政治责任感。要有服从大局、服从指挥,恪守政德、守土有责的政治责任感,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善于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本地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勇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二、本固则枝茂:加强理论修养
理论修养是党员修养的基础,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提高科学发展谋划力的重要基础。少奇同志告诫我们,马列主义的理论是我们“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党员务必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高度修养”。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借鉴当代世界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以现代意识、前瞻意识、科学头脑、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能力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去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党员的理论修养必须把握好科学发展观这一核心内容。
从理论修养的角度出发,学习科学发展观务必讲究实效。一是要真学。真学,就是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性,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联系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联系本地本部门与自身实际来学习与思考,认真地学而不是敷衍地学,主动地学而不是被动地学,系统地学而不是只言片语地学,深入地学而不是浮光掠影地学,持之以恒地学而不是一朝一夕地学。二是要真懂。科学发展观既是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思想成果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当今社会实践的总结和概括,更是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因此要在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改革的高度、战略的高度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在深刻把握其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上下真功夫。三是要真用,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努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来科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既充分把握实现科学发展的有利条件,又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的不利因素,切实解决好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努力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工夫,在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科学谋划并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上下功夫。我们只有
/ 7
真学、真懂、真用科学发展观,才能具备少奇同志所要求的“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修养”,成为政治上坚定、清醒,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上有作为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立世德为先:加强品德修养
品德修养,是党员修养至关重要的内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内在动力。人生于世,以德为先。少奇同志反复强调党员要“培养革命的品质”,加强无产阶级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努力“使自己变成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革命家”。党员和领导干部由于自己所负责任与所处位置,决定了自身道德品质影响力处于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故其更当自觉加强人格的锻炼,培养与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良好道德品质,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和谐统一起来,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道德形象,凝聚并带领人民群众把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不断推向前进。
加强品德修养,一是要坚持“四自”。“四自”即“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重,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党员的形象,珍惜党员的名节;自省,就是要时常省察、检点自己的言行,即古人所谓“吾日三省其身”,经常严格解剖自我,自觉改正自己的失误和过错;自警,就是要以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经常警示告诫自己“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励,就是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要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开拓创新,奋发向上,负重奋进,建功立业。二是要坚持“慎独、慎微”。“慎独、慎微”,是古往今来人们非常重视的一项品德修炼要领,这也是今天我们修养应该坚持的一项准则。“慎独”,就是要做到个人独处时仍能严格恪守道德和行为准则,做到“进不失廉、退不失行”;“慎微”,就是要时时处处注意小节、小事,做到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慎独、慎微,说到底,就是要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严格自律,很好地把握自己,能够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八小时内外一个样,有无监督一个样,顺境逆境一个样,始终能很好地以自己无瑕的品质展示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三是要恪守诚信公道。诚实守信、公道正派是党员和领导干部必备的道德素质。诚实守信是“政事之本”。党员和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讲诚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以取信于民,赢得群众的信赖和尊重,使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社会动员力和组织凝聚力基础得到进一步强化。公道正派是一种纯洁的品质和高尚的行为。党员和领导干部事事要出以公心、不偏不倚,处处要公平公正,正直无私,由此积极影响全社会更好、更普遍地树立诚信的道德规范,强化全社会的公正意识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公信力。总之,要做到心灵上自省、思想上自警、人格上自重、精神上自励。四是要做到见贤思齐。见贤思齐是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有效方法。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说,与人相处,要以良好的心态向德行好的人学习看齐,见到德行不好的人或现象就要及时自我反省,引以为鉴。五是心境要宁静坦荡。诸葛亮曾告诫其后人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竞争日益激烈,诱惑日趋纷繁的环境里,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以淡泊的心境固守节操,达到宁静致远,以坦荡的胸襟奉献事业,完成美好的人生追求,这是党员和领导干部品德修养的一种境界。在生活与工作实践中,我们要切实做到淡泊
/ 7
名利,即对待名利恬淡如水,心胸豁达平静如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求满足、但求知足,不求名利、但求名节,不求有位、但求有为,始终保持一份从容不迫、举重若轻的定力;要切实做到宁静致远,即为人处世透明如水,面对挫折坚韧如水,听得进逆耳忠言,容得了非难误解,咽得下酸甜苦辣。六是意志要坚韧不拔。古人有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训诫,是从政者的箴言,但作为党员和领导干部,则无论“穷”、“达”都当始终如一地洁身自好,做一个品行高洁的人,且当始终如一地“兼济天下”,以天下大事为己任,以国家的强盛、人民的福祉、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自己的终身使命,始终坚定不移地把精力放在推动工作、促进事业发展上。
四、关乎事业成败:加强作风修养
作风修养,是共产党员修养的重要环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少奇同志要求党员必须“要有坚持党内团结、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有善于联系群众”、“要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修养”。面对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和领导干部以什么样的作风正确对待权力和责任,以什么样的作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这关系到党的形象和人心向背,关系到党的大政方针能否切实贯彻执行,关系到能否开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员队伍的作风建设,长期倡导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与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和作风,这都是我们作风修养的重要内容。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要求来看,今天的作风修养,我们还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大力强化宗旨意识,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表率。温家宝总理在题赠友人的书信中曾誓言“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是我们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身体力行的座右铭。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必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暖民心,做到挺身而立是把伞、能为群众遮风挡雨,俯下身躯是头牛、甘为人民鞠躬尽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成果。第二,要大兴真抓实干之风,做奋发进取、勤政善政的表率。毛泽东同志说过:“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雷厉风行的风貌、鞠躬尽瘁的精神抓工作、促事业,不说空话,多干实事。第三,要大兴清正廉洁之风,做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表率。要坚守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处世的准则,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情色所惑,自觉净化“生活圈”、“交际圈”、“娱乐圈”,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要时刻把好关口、守住底线,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染,不法之事不为,决不因“一念之差”变为“一生之痛”,努力以高尚的精神追求书写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美好人生历程,以有限的人生奉献于科学发展事业。第四,要大兴团结协作之风,做谦虚谨慎、和谐创业的表率。团结协作,同舟共济,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一要严于律己。在实际工作中,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得到表扬不骄傲,要在成绩中发现问题;受到批评不反感,要在意见分歧中冷静反思;遇到坎坷不悲观,要在逆境中从容淡定、穷且益坚;遭受挫折不气馁,要在磨砺中完善自我、升华人格。二要宽于待人。世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胸怀。与人相处,一定要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团结,必要时甚至要能忍辱负重。三要以阳光心态促进和谐。要始终做到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真情待人。既要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想和
/ 7
行为作斗争,更要正视和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同时要在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中不断增进友情。“与人有怨,辄思其好以释之;心中有憾,辄思己过以宽之”,做到政治上相互信任不猜疑、工作上相互支持不拆台、思想上相互交流不隔阂、生活上相互关心不冷漠,努力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风清气正、心齐实干的局面。
五、常怀敬畏之心:加强纪律修养
纪律修养,是推进党的各项事业、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坚强保障。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是共产党员的重要特质之一。少奇同志引述列宁的话告诫我们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内部需要实行极严格的集中制和极严格的纪律“,”才能使无产阶级正确地、有效地、胜利地发挥自己的组织作用”,并强调这是“共产党员必须遵循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政治生活准则和言行规范。加强纪律修养,是提高党的战斗力,有效践行科学发展观、确保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法宝。
纪律修养是一种重要的内在机制,它需要时时处处对修养主体的思想、言行进行反省和制约。如果缺乏纪律修养,任何外界的制约也难以真正奏效,因此,加强党的纪律,除了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外,最根本的还得靠个人高度自觉的纪律修养。加强纪律修养,要强化党的纪律观念。我们党的纪律既是铁的纪律,又是自觉的纪律,能否自觉遵守纪律,这是党员党性观念的表现。因此党员要在思想上真正认识纪律的重要性、严肃性,并使之成为一种内在的要求,自觉地遵守和维护纪律。加强纪律修养,要“常怀敬畏之心”。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我们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还要“有所畏”。“有所为”,就是要努力履行党员职责,多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有所不为”,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无益甚至有害的事坚决不做;“有所畏”,就是在党纪国法面前、在道德底线面前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敬畏之心。当所为则积极作为,不当为则坚决不为,当所畏则绝不越雷池半步。加强纪律修养,要处处严以律己。一方面要自觉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在党内形成协调中相互制约、制约中相互支持的和谐共事局面,另一方面要恪守党的各项纪律,变外在的强制为内在的自觉,做遵从法律、恪守纪律、接受他律、严格自律的表率。
六、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修养
科学文化修养,是党员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少奇同志曾指出,党员要加强“各种科学知识的修养”,“不要使自己失去对于新事物的知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成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革命家。”他在《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一文中还强调“不努力学习的人,是不能做好一个共产党员的。”蜂以花为食,故能酿其蜜;蚕以桑为食,故能成其丝;江海广纳百川,故能成其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优异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应对当今社会的各种挑战,才能担负起科学决策、科学推进事业发展的重任。
加强党员科学文化修养,一要强化终身学习意识。上世纪末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提出过“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的重要观点。终身学习是一个进步的人类生存理念,它主张通过一个永续不断的学习修养过程来不断完善自我,使我们有可能与时俱进地获得人类生存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全部知识、价值与技能。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朱熹说:“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 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要达到成功的彼岸,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今天我们只有自觉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学习型的 5 / 7
科学发展观践行者,才能不断接受新挑战,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中更好地发挥潜能。二要有“本领恐慌”意识。毛泽东同志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指出过“本领恐慌”问题,今天这仍然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习近平同志曾批评某些官员在新形势面前“话语平庸”:“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这种话语平庸现象,显然与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平庸、学养平庸与本领平庸有密切关联。有本领恐慌意识,就会因自身科学文化水平和能力可能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正是我们强化自身进取精神和内驱动力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坚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认真学习现代经济、科技、历史、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用新观念武装自己,用新思路谋划工作,用新举措推进工作,充分履行好自身责任和义务。三要强化学以致用意识。胡锦涛同志曾向全党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等“八个方面”的优良作风,这是新形势下党员作风修养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文化知识和科技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我们必须在发展理论、科技、文化知识等方面都站在时代前沿,牢牢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努力学习和掌握新时代的一切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和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用知识拓宽眼界、用科技丰富本领、用文化升华精神境界,要在刻苦学习中完善,在实践磨砺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成熟,成为懂管理、善经营、掌握新技术、把握新知识的行家里手。要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不断丰富知识武装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努力将我们的所学所得转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与能力。
七、立大事者须有超世之才:加强执政能力修养
执政能力修养,是党员修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提高科学发展执行力的关键点。少奇同志早就要求“党员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努力增加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执政兴国的根本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执政党党员只有执政能力强,才能确立科学执政理念,贯彻好科学执政方略,才能科学有效地履行执政职责,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处理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才能充分运用我们党的执政经验,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全局,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加强执政能力修养,就是要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实践能力,始终把心思用在干事谋事上,把精力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把功夫下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要提高推进发展的能力,既要会办事,做到办事有谋略、有技巧、有修为,该办的事情认真办,能办的事情马上办,难办的事情尽力办,一切事情依法照章办,又要会抓大事,尤其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的大事能抓、能出成效,更要能按科学发展规律办事,能正确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牢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面对新问题、新挑战,积极谋求新发展,努力开创新局面。要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要提高统筹兼顾、统揽全局的能力,善于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关系中、从经
/ 7
济政治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把握正确方向、掌握工作大局,善于以宽广的眼界、辩证的思维来审时度势,以宏观的战略思维分析全局、洞察全局、谋划全局、总揽全局,在重点突破中推动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要增强应对复杂局面、保持稳定的能力,准确认识国际国内大局的深刻变化对各项工作的影响,准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各自领域的新要求,正确把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切入点,积极构建新形势下的和谐社会关系,从源头上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全面提升推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要提高创新能力,以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来保持不懈奋斗的昂扬锐气,以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来破除思想障碍,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激活发展的新动力,开拓发展的新境界,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推进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这是共产党员修养应该达到的境界。刘少奇同志谆谆告诫我们,“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都“必须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重温其教诲,至今仍有振聋发聩之感。我们一定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党性锻炼和自身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定要遵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而不断作出新贡献。
/ 7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读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读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新农村建设是对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理论的具体实践。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和指导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成为造福亿万农民,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的“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
一、关于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秉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认真总结、科学概括国内外建设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发展概念和理论不断升华的结果,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道路。[2]
二、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的、全局的重大影响。[3]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两年之后,我党重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此可见,这次的新农村建设是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理论指导下的新农村建设,是对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理论的具体实践,这次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在指导思想、根本途径上与先前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有着根本的差别,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理论才能导致正确的实践。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4]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解读新农村建设,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读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读
1、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解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问题,也就是建设“怎样”的新农村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回答了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建设目标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义和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这20字方针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整体综合目标,既不是以往单一的只注重经济建设,也不是片面追求村容整洁,而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生产发展”是首要任务,体现了物质文明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目标中的生产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产发展,强调“健康状态”下的生产发展,是一种理性的,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前提下的可持续生产发展,生产的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依靠,通过优化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农村生产和消耗方式。“生活宽裕”说明生产发展的最直接目的是改善农民的生活。新农村是为农民建设,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生活宽裕”要求不断改善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使农民过上衣食无忧、居住舒适、用品齐全、医疗有条件、教育有能力、生活有档次的宽裕生活;我党把目标定为“生活宽裕”而非“生活富裕”充分体现了党对当前农民生活状况的准确把握,也说明了新农村建设是一种稳步可持续发展,而非“跃进式”发展。“乡风文明”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要求,要大力发展和繁荣农村先进文化,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向上的生活观,要使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与时俱进,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的体现,要求为农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表现为农村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和基础设施合理,生态条件、自然环境、卫生状况良好,绿化、美化、生态化;“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的要求。所谓村民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的制度和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实现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环境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充分体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发展手段与发展目的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发展内容与发展形式的和谐统一。[5]
2、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途径的解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问题,也就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说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在于统筹。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重视三农问题,为什么没有解决?过去“三农”问题的解决,可能更多地注重于农村内部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而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提出了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其中,既要建设现代化农业,也要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增加农民的收入,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封闭在农村内部,要和城市结合起来,包括加快推进中国的城镇化,使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中去,从事非农产业,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格局,逐渐为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找一个新的前途。[6] 城乡统筹不仅需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关键还在于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更加主动地支持农业农村的发展,由过去的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转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予”就是要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少取”就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让农民休养生息。“放活”就是深化农村改革,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放活农村经营,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出来。其次,从地方层面来看,新农村建设要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关系,以及物质的发展和人口发展的关系等,最关键的是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方位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致富的造血功能。在社会实践中,人是决定性因素,人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人口自身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因此,全方位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是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3、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以农民为本的解读
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上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7]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说明了新农村建设要以农民为本,这就回答了由谁建设新农村和为谁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其一,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新农村建设是为了农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农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农民需要、实现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上。其二,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新农村建设坚持发展依靠农民,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其三,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新农村建设成果由农民分享,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农民享有不断扩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由政府发起和推动的,中央和各级政府需要倡导、扶持,但支持是为了调动农民的组织发展能力,要始终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决不能本末倒置,否则会重蹈“乡村运动,乡村不动”的覆辙。所以,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把政府支持、依靠全社会力量和农民出资出劳结合起来,尊重农民的“话语权”,反映农民的意愿,培养农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使他们对新农村建设有一种主人翁意识。唯有如此,新农村建设才能造福亿万农民,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8]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又涉及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内涵全面丰富,任务繁重艰巨,工作千头万绪,其目标要求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跑步实现,而是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始终坚持科学发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成为惠泽广大农民、得到百姓认可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参考文献】
[1] 陈冬生,孙守春.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151.[2]张晓明.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和谐社会构建[D].重庆:西南交通大学,2006:12-13.[3]范海英,聂廷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陕两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21.[4]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43.[5]李健,张建诚.五个文明目标的和谐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的新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7.[6]陈锡文.城乡统筹破解三农问题[N].光明日报,2003-3-31.[7]十七大报告解读: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Z].新华网,2007-11-12.[8]陈冬生,孙守春.科学发展观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7,(6):152.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中国城乡一体化研究
[摘要]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文章以广西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例,通过对几个核心概念的解释和现状的分析,提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增加农民收入,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城乡一体化体系等举措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得出广西城乡一体化建设任重而道远的结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城乡一体化;广西;二元结构
[基金项目]基于要素结构环境功能的西部地区知识经济发展能力研究(41061013/D010201)
[作者简介]赵铜,广西大学商学院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1)03-0031-0004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共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中央2010年一号文件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作为重要主题,明确提出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中国城乡一体化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一、核心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核心概念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来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2.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而引起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发展变化,进而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3.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乡一体化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乡一体化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统筹规划、综合研究,促进城乡在各方面的一体化,打破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政策平等、产业研发互补、国民待遇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实惠,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城乡一体化不仅仅是简单的统筹城乡发展,而是五个统筹面面俱到。
(二)研究意义
城乡一体化问题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不单纯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是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问题。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不仅有利于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学科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事关社会正义与公平,事关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事关维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国家安全稳定,事关城市化的实现,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现状分析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广西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广西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农村建设蒸蒸日上,城镇化水平显著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2000~2009年,广西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834元增加到15451元,增速为1.65倍,平均增速为16.5%;广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865元增加到3980.44元,增速为1.13倍,平均增速为11.3%;城镇化水平由2000 年的28.15% 提高到2009 年的39.2%,具有广西特色的城镇体系初步形成。尽管党和国家、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长期以来受各种历史和经济等原因,以及思想观念落后、工作措施不当,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日益显露,再加上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转型升级和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多发,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一)二元结构的长期制约
由于各种历史和经济原因,我国社会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以及与城乡二元经济相对应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已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瓶颈。譬如,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分割,农民工总体上无法融入当地城市,享受不到当地城市待遇,再加上自治区范围内的社保动态管理体系无法建立。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因此推进制度的创新特别是户籍制度改革将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任务。
(二)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
由于城乡之间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非常明显,第一、二产业的绝对差值不断扩大(见表1),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市。从表1可以看出,广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绝对差值在逐年扩大,由2000年的175.38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2189.63亿元;同时,可以计算出广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6.2%,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的36.1%。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
居民的收入水平一般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反映(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广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绝对差值同样在不断扩大,由2000年的3969元扩大到2010年的12521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6.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1.3%,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5.2%。
三、对策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问题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在当前条件下,广西要立足区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业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壮大和增强农业经济;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城乡经济发展活力,推进城镇化,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提升农民就业增收空间。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破除二元结构
由于各种历史和经济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与城乡二元经济相对应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已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的瓶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明显,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亟待解决。第一,加快推进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第二,加快推进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城乡科教文卫水平;第三,改革不合理的城乡管理体制和制度,加强制度创新。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苏南模式,以新城市主义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山东模式,以城乡统筹规划带动城乡一体化的上海模式,以工农协作、城乡结合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北京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广西作为祖国大西南的腹地,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区情,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体系,即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重点,以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创新为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四、结论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涉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对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广西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思考,广西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二元结构的长期制约,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现阶段,广西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重点,以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周琳琅.统筹城乡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吕学山.城乡和谐发展进程中的动力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3]杨娜.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河南省偃师市为例[A].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文集[C].2010.[4]夏春萍.湖北省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6).[5]刘安炉.破除二元结构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J].理论导报,2010,(5).[6]闵行区人民政府.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J]上海农业经济,2010,(3).[7]高德成.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商界,2010,(4).[8]刘丽萍.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6).[9]鲁长亮,唐兰.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与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0]张琳琳.城乡一体化构建的意义和措施探析[J].世纪桥,2010,(1).[11]童长江.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增收问题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0,(1).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低碳生活 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低碳生活
摘 要: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在当今的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点之一,更是十七大提出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低碳生活;低碳经济
引言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传统生产模式致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芬兰和德国学者公布的最新一项调查显示, 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可能是第一个消失在汪洋中的岛国。
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据世界银行统计,如以20世纪整整100年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典型代表,那么在这100年当中,人类共消耗煤炭2650亿吨,消耗石油1420亿吨,消耗钢铁380亿吨,消耗铝7.6亿吨,消耗铜4.8亿吨,同时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使大气中CO?浓度在20世纪初不到300ppm上升到目前接近400ppm的水平,并且明显地威胁到全球的生态平衡。我国人口数量众多、能源消耗巨大、产业调整艰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加之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工业比重远高于发达国家,因而来自于能源、环境的压力十分巨大。据我国资源网上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CO?排放总量在54亿吨左右,平均每万元GDP的CO?排放约1.9吨,平均每人的CO?排放约4.1吨,平均每平方公里的CO?排放约540吨。
在2010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提交的与“低碳”有关的议案、提案占提案总量的10%左右。传统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给我国所造成的巨大压力由此可见一斑,因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倡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在中国现实国情下势在必行。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之一,它是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可持续发展”,即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低碳生活的本质是可持续理念的具体实践,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因而,在当代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威胁到人类可持续发展,且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能源需求量还将持续增加,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由此带来的气候变暖问题还可能进一步加剧。气候变化早已不仅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发展问题。由此,人们对“低碳生活”的呼唤也日趋强烈,探索“低碳”发展之路无疑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选择。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化石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迅速增加, 能源安全和碳排放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我们就会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窘迫局面。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顺乎世界潮流,合于中国国情,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把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把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念,也论证了在当代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低碳生活
(一)低碳生活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乃至于气候变化有关。比如一张A4纸的能源含量接近0.1kW·h电,由此就可算出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够采取低排碳的适度消费的方式。那么“低碳经济”的实现是有可能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低碳生活不只包括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还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的细节。对于目前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每个人生活中浪费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看似相对微小。而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很多人已经自觉第接受了支撑低碳经济的低碳生活方式,他们愿意放弃享受,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关掉暖气到放弃驾车上班。今天欧洲人越来越喜欢乘坐火车出行。一个主要原因是乘高速列车带来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飞机的1/10。简约生活,也正在成为更多中国人家庭生活的准则。一些收入早已进入中产阶级的市民,也会穿着旧衣服去早市买便宜青菜。骑自行车出行。使用最老款的手机。煮鸡蛋早关一分钟煤气、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随手关灯、打印用双面纸等习惯早已深入到那些最有教养的阶层中去,从而带来心灵的宁静。
然而,能够自觉接受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做到适度消费的人是不多的。追求高消费依然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绝大部分情况下低碳经济还只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概念。低碳生活也只是处在令人尴尬的纸上谈兵阶段。在实际生活中,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比例太高。一方面在努力实现“低碳经济”,一方面又不停地挥霍。这些都是消费主义文化使然。
(二)低碳生活要有制度保障
2010年6月13日。湖北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直机关办公建筑能源审计结果,包括省建设厅、交通厅、发改委在内的20个省直机关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电量为80kW·h,是普通民宅的3-4倍。而在这之前,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湖北省政府都发布了节能降耗建设节约型机关的通知,并且还作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政府部门的规定不能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务人员的节能纯粹是个人道德、认识的体现,即使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也只是柔性的,没有一种刚性的制度约束来催逼人们节约能源。如果政府对节能的要求有制度性的保证,那么公务人员一旦不节能,就会受到组织、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惩戒,那样将会极大地推进节能措施在政府层面的有效落实。
结束语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做到的其实有很多,节约使用生活用纸只是其中之一。如果我们在出门时将饮水机关掉,如果我们中午休息时随手关闭电脑,如果我们在夏天将空调温度调高1度,如果我们将办公室的打印纸正反面充分利用,如果我们坚持每周少开一天车,如果我们在停车等人时将车熄火??,也许我们从未意识到,就在这点滴中节约的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油,使我们降低了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就在我们的身体力行中被实践和发扬。是否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能力。因而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树立科学发展观, 并将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付诸于实践,从点滴做起,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2] 封泉明.低碳经济概念评述[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 姬宏伟、刘筠.低碳生活与低碳经济实现途径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6).[4] 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14).[5] 王孔雀.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新形态[J].生态经济,2010(2).
第五篇: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修养
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修养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造就一支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有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党员干部队伍。并把“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作为党员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提了出来。提高推动科学发展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离不开各级党组织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养,更要靠每个党员干部的主观努力,加强修养,强素质,树形象,真正使自己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推动者和模范实践者。
党员干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根本目的是要把自己培养成忠诚纯洁的优秀党员干部。当前,这种忠诚纯洁很大程度上要体现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自觉性和坚定性上。有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决心和信念,才能够自觉地、满腔热情地为实现科学发展而奋斗。因此,党员干部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从实现共产党人远大理想的高度,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把科学发展观融入灵魂深处,深扎信仰之根;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努力做到,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全力以赴去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就毫不含糊去改。不论前进道路上遇到多少困难、矛盾和风险,都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念,毫不动摇地以求真务实的行动推进部队建设的科学发展。
领导科学发展,光凭热情不行,还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如果看形势不能把握趋势,找问题不能抓住要害,抓工作不能驾驭全局,是不可能领导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的。因此,党员干部要注重提高把握方向、掌握全局的能力,善于从政治和全局高度处理问题;提高科学统筹、科学管理的能力,推进各领域的工作密切配合、共同进步;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提高改革创新的能力,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开创部队建设新局面;提高指挥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带领部队出色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具备了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挚情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推动科学发展才有价值归依和力量源泉。因此,党员干部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对人民群众高度关爱;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发挥官兵在部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官兵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官兵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官兵请教,衡量发展成效由官兵评判,把推进部队全面建设与官兵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调动官兵的积极性,激发官兵的创造性。
求真务实、尊重科学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要义,也是党的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把尊重科学、求真务实作为党性观念来增强,作为思想境界来追求,作为领导原则来坚持,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主要心思和精力用在管根本、蓄底气、利长远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上,坚决反对做表面文章;勇于发现问题、揭露矛盾,对上敢讲真话,对下乐听实情,坚决反对说假话、报虚情;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坚决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坚持依靠科学、运用科学,把尊重科学与艰苦奋斗结合起来。
“修身正己”历来是为官从政之要。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完善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相协调的人格道德,坚持做人与做官、修身与立德相统一,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党员干部要按照党的先进性要求加强党性修养,培养和树立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高风亮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提升精神境界,培养高尚情操;坚决抵制腐朽思想意识的侵蚀和影响,不攀比钱财,不贪图享受,对名利保持一颗平常心,对事业保持一颗进取心,以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推动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