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问题研究(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9:0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问题研究》。

第一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问题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 的问题研究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重要。从中国国内来看,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而且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文化问题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汹涌而至的全球化浪潮中,不仅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发展进程,也对人类的文化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日益紧密,文化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态势。全球化己成为各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背景和内在因素。如何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本文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将以往“传统与现代”的看问题方式置换为“全球性与现代性”的视角,用“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全球化开阔了人们的文化视野。全球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必要基础。另一方面,风靡全球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带来猛烈冲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文化发展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求同存异,主动融合,全面创新。中国文化既要保持自身的特质,又要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共享的财富和资源。

【关键字】 综合国力 双刃剑 流行文化 经济全球化 精神力量

内在因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问题

1.一体化与多元化的关系问题

近年来,在关于全球化问题上学术界较为流行的观点是: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政抬和文化是多元化。全球化仅仅被限于纯粹的经济领域,而多元化则被限定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全球化和多元化只是作为外在的对立两极而存在,按照这一思路,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将在逻辑上被分为两种模式:在经济上要融入全球化;在政治和文化上要坚持多元化、拒斥全球化。而实际情况是不仅经济领域有多元化,而且政治和文化领域也有全球化。一体化与多元化之所以构成全球化的基本矛盾,就在于全球化的基本主体是民族和国家。[1]随着全球化步伐加快,一方面,跨国界和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越来越成为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普遍形式,各个民族和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相互依存性越来越强,所关注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价值取向和追求的利益等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各种摩擦和冲突也在更深的程度上和更广的范围内展开。简言

之,日趋紧密的全球化联系使各个民族和国家原有的“静态差异”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和范围内“转化”为摩擦和冲突,从而利益的分化,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和“自我认同”也就成为全球人的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当然,“一体化和多元化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体化’标识的是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相互依存性。[2] [3]

2.东西方文明的关系问题

伴随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尤其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关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这一问题上,国内不少学者把目光转向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条件下文明关系的理论,以寻求思想资源。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条件下的文明关系,用“三个从属于”作了最直接、准确的阐述。“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②“三个从属于’,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历史条件下文明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至今依然存在,而且有着继续强化的趋势。今天全球化条件下各个国家、各种文明之间不平等发展的格局和秩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4]

3.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就文化而言,文

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世界性的文化共性,只能存在于文化的民族个性之中。正如我们只能找到一个红的、青的或是大的、小的苹果,而不可能找到一个“普遍的”、“一般的”苹果一样,就是说这里仍有一个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是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世界上的人类文化都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呈现不同的形态。世界各民族文化之中又贯穿着一般的东西,即共同的、普遍的属性,也就是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它们反映着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有着差异、对立,但这种差异、对立并不是彼此分立、相互脱离的。[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面临的发展机遇

1.有利于吸收先进的思想观念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从而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使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必将会促进各种文化的繁荣,赋予各种文化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人们开阔视野,打破人们禁锢的思维模式,由封闭僵化走向开放灵活.我国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和互补,在相互交流中补益和发展自己.由于日益广泛的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各民族、国家的文化纷纷进入中国,加速了文化融合,赋予了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以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机遇.这就使得中国人的视野开阔了,对于打破人们原有的思维模式,理性地思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关系、探求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

行提供文化上的支撑,对增强人们的现代化观念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人们的现代文明水平和工作效率都具有积极的影响。[6]

2.有利干我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在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纷至沓来、不断渗透的情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应对无策,竞争乏力,甚至影响削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主流文化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但是,也无庸讳言,由于传统文化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在长期“左”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作用下,以及长期相对静止、封闭、孤立的环境,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基本上属于封闭性的文化,以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为主调,严厉排斥其他文化价值的输入;强调思想文化之间的对立斗争,排斥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导致主流文化理论储备不足、文化创新能力不强的局面,唯上唯权的意识、本本主义的观念,不仅严重禁锢了自身文化的发展,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愈识形态也因为思想僵化和缺少新的思想材料而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缺乏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当代现实、回答当代问题魄力,空话、套话盛行,思想和表达显得苍白无力和枯燥乏味,而且容易导致人们的逆反心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是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渗透的过程,打破了改革开放前很长一个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相对静止、封闭和孤立的状态,提供了一个社会主义文化与当代各种思想学术体系对话、交流并论争的舞台,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侄桔中解放出来,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在参与全球性的多元对话中丰富和提高自己,并在和外来文化的比较中发现自身价值,加强其对外辐射。[7]

3.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的灵魂,它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8]

当前,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显得重要和突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推。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面对西方国家的 强势经济和科技,“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五千多年历史的累积,是民族优良传统的历史积淀,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磨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精华和坚定志向。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仁民爱物、忧乐天下、自强不息、与时偕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参考文献

[1]、李景源:论文化的综合创新.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5(5).[2]、陆贵山: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论建设.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赵刚:全球化时代的“软权力”与文化安全策略.国际论坛,2004(2).[4]、聂锦芳: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创新与哲学重构.湖南社会科学,2005(1).[5]、李秀丽:全球化时代文化产业的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03(6).[6]、麻国庆: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0(4).[7]、晏有琼:始终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术探索,2003(1)33.[8]、方永刚:互联网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6)25.

第二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从二十世纪后半叶开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到如今,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使人类逐渐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但是,经济全球化绝不是政治一体化,爱国主义仍是当代维系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能放弃、也没有理由忽视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下必须发扬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的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它导致主权概念、国家利益的关系和矛盾复杂化,这种情况使一些人对自己的归宿感产生了困惑,甚至认为爱国主义在今天已经过时了。事实上,爱国主义并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现实情况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的挑战,而且也必然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甚至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显得尤为重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各种挑战,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当然,我们也不能迂腐不化,一味奉传统爱国主义为圭臬。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能不能跟进历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个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这就提醒我们,爱国主义的内涵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不断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

当前,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教育实效,我们既要注重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内容,更要把握全球化时代的特点,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为爱国主义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我们必须意识到,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全球化,国家仍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代表着,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观念并存的时代。所以,我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应该是开放的、兼容的,而不是封闭的、排他的,其内容应该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而非单调的。

由此看出,当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我们建立在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国情及其现实客观的认识基础上 ,允许并鼓励人们对国家和民族文化进行理性的分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才能使爱国热情持久不变,落到实处。新时期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应该是科学的爱国主义,要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爱国主义,使其具有丰富政治内涵和鲜明伦理特征。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仍然应该是我们秉承的精髓。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全球化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处理,既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既不盲目排外,又不盲目崇洋,这样才能塑造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良好形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全民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尤应如此。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向来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基础性工程。就目前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而有的人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一部分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爱国主义的全民教育显得迫在眉睫。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广大青少年。他们再经过十年八年即将走上社会,将是新世纪的主角,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将由他们去绘制,变成为现实。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爱国感情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未来公民的爱国之心,立国之志和报国之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这对于培养青少年具有爱国的情感、志向和报效祖国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增强全体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精神,这样才能推动全体人民奋发前进的,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当代大学生来,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我们需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我们需要认识到:

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差别,但报效祖国不受限制。无论是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如何,也无论在何种所有制企业中作,作为中华儿女,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来报效祖国。应当说,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个人报效祖国消除了许多障碍或阻隔,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间。

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的无国界性,无损于科学家与自己的祖国命运攸关的亲缘联系,也不等于科学运用的无国界性。

爱国主义是人类在长河中逐渐形成和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14亿中国人,更需要这样一种凝聚力。当今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坚决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尊严,认真贯彻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A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若干问题再思考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发展若干问题再思考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得到了积极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基本问题。在理性分析经济全球化实质的基础上,着重思考了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对新世纪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城市化;城市竞争力;城市系统

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是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渗透和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深的必然结果,它具体表现为世界各国经济不断整合的过程,这种整合过程既是一种合作,更多地包含着竞争。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客观理性的认识经济全球化现象的实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灵活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使本国的城市化及经济社会得到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城市化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必将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从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来看,城市化进程较为稳定,城市发展基本有序,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关部门对经济全球化抱有积极的态度,但更多的是缺乏理性的思考。本文力图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经济全球化现象的本质,总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对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进行了探讨,以引导我国城市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1经济全球化现象与中国城市发展

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和跨国公司的高度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期,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加入到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节点,尤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的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取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其对我国城市发展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产业结构低层次化,房地产泡沫迭起,接受“污染转移”危害,城市两极分化,城市自我管理权益削弱等[2],这就需要对经济全球化现象进行客观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化范围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优化配置与重组,是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和融合的根本表现[3]。从概念本身而言,经济全球化表现为一种世界各国经济的整合过程,是全球经济发展向高层次化演进的结果。然而,从各国经济及城市发展实践来看,为什么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未能在经济全球化中得到像发达国家城市那样的效果,而反而承受人口拥挤、贫富悬殊、环境恶化和社会不稳定的危机呢?从根本上说,这里存在一个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等地位”问 题[2],可归结为两点:(1)全球化力量与地方化力量的不均等性。如在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上,跨国公司常处于控制地位,尽管许多地方企业被拉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之内,但它们很难成为合作关系的核心成员,多处于次要地位;(2)由于在生产和交换中不同产品

和服务的经济利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了发达国家(地区)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获取巨额利润,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当中,则成为发达国家资本积累的对象[4]。基于这种认识,把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归结为一种后殖民主义现象也不为过。发达国家通常以资本和技术为手段,将目光瞄准发展中国家,适度转移生产基地,极力开拓产品市场,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的。与传统殖民主义时代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因迫切需要发展本国经济,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渗透抱有积极的态度,而往往忽视了其负面效应。

我国的城市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已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分工,使我国的城市,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面貌也泱然一新。然而,鉴于对经济全球化的理性认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肯定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城市发展所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必须要冷静客观地思考一下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认识上的误区,以利于中国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2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基本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2.1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的匮乏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基本上存在“左”和“右”两种思路,代表着两种发展倾向,前者过于激进,后者偏向保守,其中“左”的发展思路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急剧转变,“引进来”成为一种时尚。吸收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种发展思路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刻板的效仿、机械的引进,使我国城市建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大规模拆除重建、高层建筑叠起、开发区遍地开花、街道等市政设施的更新改造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重心。对此做一冷静的思考,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问题不在于对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在于对城市建设的方向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单纯注重城市物质环境建设(而且这种物质环境建设往往缺乏从整个城市及区域背景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忽视城市的地方文化特色,致使城市从形态到功能出现趋同现象,城市建设缺乏个性,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匮乏。

人文精神是把人作为人类活动与行为的发展与归宿,它关心人、关怀人类命运,它是城市建设文化的灵魂。这就要求在城市建设中,规划师、建筑师以及社会精英阶层要有人文关怀的胸襟、素质与责任感,可惜现在缺陷太多。城市是人的物质寓所,城市也是人的精神家园。城市归根结底是文化、是历史,而不是工厂所引进的生产流水线,任何技术都可以引进,唯独作为本城市的文化特征不能引进[5]。考虑到城市具有生产和生活的双重属性,立足于城市资源(包含物质的、文化的资源等)的综合经营,建设有现代化的功能设施,又富地方特色,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现代化城市应该是今后城市发展的方向。

注:王宁.生活世界:充满活力的城市本源资源.“城市资源经营与城市竞争力”研讨会交流材料.杭州,2001/1

2.2城市化的“过度”与不足

城市化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实现城市化的健康稳定发展已成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城市化将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就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城市化的“过度”与不足。这看起来很矛盾,但事实上却蕴含着两个实质性的问题。所谓城市化的“过度”是指以人口或用地等单一指标衡量的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机械提高的现象,这是当前对城市化发展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通过增加建制镇数量,扩大县、市行政区范围等方式实现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通过城镇建成区“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来实现城镇用地规模的扩大,并以此来机械地实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种认识是十分肤浅的,也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举措。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6]。基于这种认识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事实上却是相对不足,具体表现在:(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能够积极有效地向城镇转移,形成一大批无序流动人口;(2)城市经济结构转换速度较慢、效率低,就业压力大,很难吸纳大量的城乡剩余劳动力;(3)城市软、硬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且带有一定盲目性;(4)单纯注重城市物质环境建设,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全面提高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要求相去甚远。面对现实,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是当前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2.3城镇系统无序状态的膨胀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然而就其结果来看,仍然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城镇系统的无序发展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种城镇系统无序状态更有膨胀之势:(1)各级城市为了招商引资,大搞开发区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同时也形成恶性竞争;(2)城镇系统内许多城镇出现产业同构现象,且造成基础设施大规模的重复性建设;(3)建制镇数量一增再增,然而建制镇发展水平却相对较低;(4)城镇密集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且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地方自主权的扩大、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目标,城镇规划管理与实施不力等,但其根本上在于缺乏区内、区际各利益主体的协调,具体包括城镇系统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区域之间,交通、城建、环保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城镇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与周边地区的协调)。缺乏协调能力是市场经济的一大弱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加速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区域城镇系统因缺乏区内、区际协调而陷入无序发展状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化,必将有利于促进区域城镇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化。

2.4城镇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各地区城市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因具备区位优越、国家政策倾斜等有利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及国外资本投入,城市建设发展水平较高。而内陆地区城市,受区位闭塞、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环境较差等因素影响,城市建设步伐较慢,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沿海与内陆城市发展水平的差距有进一步

扩大的趋势。当前,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为内陆地区城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也同时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内陆地区城市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的实践为内陆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借鉴,也有警示。毫无疑问,内陆城市发展不应该走东部城市发展的老路,然而事实上就当前内陆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来看,却有这种倾向,这个问题应该值得关注。同时,东部地区城市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地融入到全球城市体系当中,是实现我国城市稳定持续发展的又一重大问题。归根结蒂,因地制宜地选择切合地方实际的城市发展模式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3新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方向选择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基本问题,根本上在于明确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方向。3.1树立经营城市资源的观念,着力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是多种资源的复合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领域,理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对绝大部分的城市资源实行市场化经营,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经营城市资源观念是对城市发展理念的大胆创新,随着我国城市逐步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当中,城市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树立经营城市资源观念,发挥城市资源经营在城市发展中的主导和基础作用,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必将是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经营城市资源就是政府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及人文资源等进行市场化运营,以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利用,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从当前各地“十五”计划制定情况来看,加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已成为“十五计划”纲要的核心。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宁越敏等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成果值得借鉴,他们在综合分析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相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竞争力模型:以经济综合实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构成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核心因素,并且受金融环境、政府作用、基础设施、国民素质、对外开放度、城市环境质量等基础和环境因素的支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括7项指标(分别是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对外对内开放度、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政府作用、产业结构)26个因子在内的城市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为城市竞争力的定量研究打下了基础。3.2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提高城市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 注: 王永昌.合理经营城市资源不断提高杭州城市品位和竞争力.“城市资源经营与城市竞争力”研讨会交流材料.杭州,2001/1 ② 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城市资源经营与城市竞争力”研讨会交流材料.杭州,2001/1

推进城市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7]。然而,鉴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寻找合适的途径,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在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着重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到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把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7]。

发挥政府、企业、个人等多种经济运行主体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以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单一的或以二元为主的城市化动力,以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模式替代分散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8]。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使得推动我国城市化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政府、企业、个人等多种经济运行主体得于充分发挥各自能动性,必将积极地推进我国的城市化。同时,我国的城市化不仅要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要求,即城市现代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以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模式代替分散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变单纯注重城市经济增长及城市物质环境建设为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优化整合,稳步推进我国的城市化。

3.3强化区内、区际协调,实现区域城镇系统有序发展

构筑合理有序的区域城镇系统,其关键在于编制切实可行的城镇体系规划,并强化规划的管理和实施。规划应当贯彻科学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改变观念,调整内容、突出重点,尤其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开放竞争的观点,打破以“区”论“区”,局限于行政区划内的传统方式;(2)树立网络系统观,重视新技术革命(快速交通、信息技术)对城镇发展和体系结构的影响;(3)树立空间观,从区域整体空间角度,研究城镇空间的发展。合理划分区域的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4)树立现代城市等级职能观,对中心城市的定位应当从现代城市功能由生产型转向经营服务型的态势出发,从城市本质是服务或组织区域生产生活的要求出发,而不是强调某些产业或行业;(5)树立生态观,改环境保护规划为生态环境规划[9]。以这几方面为重点,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可促成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协调,最终实现区域城镇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新时期的城镇体系规划,关键要做好各利益主体的协调,因而其有效的编制途径是在组织方式上应“自上而下”,在规划编制研究操作上应“自下而上”,上级部门在组织编制各地、市、县的城镇体系规划时,负责统筹安排,抽取相应地、市、县经验丰富的规划人员(代表地方利益),吸取他们的建议要求,与上一层次的规划工作者(代表整体利益)一起,最大限度地协调好各方利益,在得到多方认可的前提下,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城镇体系规划来[10]。同时要重视规划的管理和实施,使规划落到实处,最终实现区域城镇系统的有序发展。

3.4 因地制宜,选择切合地方实际的城市发展模式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城市发展条件及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需要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切合地方实际的城市发展模式,推动各地区的城市建设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全球化对该地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合理地融入世界城市体系当中,实现东部地区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强化几个特大城市的国际性职能(如上海、北京、广州等),有条件地建设几个国际性城市,带动该区城市尽快融入全球城市体系当中;(2)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城市经济结构向高层次转化,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3)综合经营城市多种资源,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优化整合,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4)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区域市场,强化城镇群及城镇连绵区的网络组织功能,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我国内陆地区的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给该区城市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鉴于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及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西部地区的城市应该走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主要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重点加强城市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着力提高城市的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2)依托地方优势资源(如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等),发展城市特色经济,实现区内城市职能分工,以及区内城市与区外城市职能的互补;(3)有效治理城市环境污染,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实施西部城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11];(4)在完善现有大型城市功能和设施,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大型城市的基础上,考虑到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等资源环境制约因素,该区应该把发展中、小城市作为城市化的主攻方向;(5)加快乡村城镇化进程,推动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敏感区的乡村聚落人口向小城镇集聚,在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区域城镇化。

4、结语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的城市得到了积极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取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鉴于对经济全球化的理性认识,不难看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匮乏,城市化的“过度”与不是,城镇系统无序状态的膨胀以及城市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显著等。中国的城市已从对外开放中获得良益,不应该也不可能退回到封闭状态。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实现我国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坚持树立经营城市资源的观念,着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强化区内、区际协调,实现区域城镇系统有序发展;因地制宜,选择切合地方实际的城市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等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徐巨洲.有关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发展问题的若干困惑[J].城市规划,1999(11):8-11

[3] 王鹤.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J].世界经济(京).1999(3):21-24 [4] 李小建,张晓平,彭宝玉.经济活动全球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0(3):225-233 [5] 张在元.“茧居”-城市特征之思考[J].城市规划,1995(1):60-61 [6] 陈为邦.世纪之交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2001(1):7-10 [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M].人民出版社,2000 [8] 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5):470-477 [9] 崔功豪.新时期城镇体系规划的新趋势[J].规划师,1999(3):32 [10] 牛慧思.城镇体系规划要兼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J].规划师,1999(3):34 [11] 沈建国,董锁成.中国西部地区城市化战略[J].城市规划,2000(4):34-37

The Rethinking of Urban Development Problem o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y Globalization in China

Abstract: being confronted with the macro-background of economy globalization, it makes great development for cities in China,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o be existed.Based on the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economy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se basic problem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presents several basic way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Key words: Economy globalization

Market economy

Urbanization Urban competitiveness

Urban system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

经济全球化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政治和文化,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其前途和命运已经史无前例地融入了世界的格局。面对百年以来沉重的历史负荷和千年际遇,要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做到:

一、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2)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全球化直接威胁各民族国家的经济安全,同时也弱化了国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全球化对各民族国家的主权会有所削弱。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对各民族国家进行文化渗透。

②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代表者,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最强大的行为主体,是促进经济全球化正常发展最具实力的制约力量。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也非经济利益一体化,各民族国家仍然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仍需保护民族工业和品牌;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一体化,爱国主义仍是当代维系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保障。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文化一体化。文化的民族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二、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

1)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木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爱国主义反映了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

2)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更是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拒绝日本人入内是爱国吗?不吃麦当劳是爱国吗?当爱国以如此敏感和狭隘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究竟应该庆幸还是悲哀?无聊的口舌之争,又让我们在多大意义上接近爱国的精神内涵?爱国本来无错,但是当人们把爱国当作一场时髦的运动,随便找个靶子吐口水的时候,严肃的热情就异化为滑稽的狂热,爱国就在无聊的炒作中病变了。作为当代公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的祖国。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提高中国的综合实力,积极应对挑战和风险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经济方面的挑战,也必然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西方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自己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2)当今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较量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当代公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的祖国。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

四、以全球视野和开放意识来建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体系 1)民族意识与全球意识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世界经济、政治及意识形态的一体化,相反各国各领域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因此我国人民尤其是当代学生,既要具有全球意识,更要具有民族国家意识。

2.)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时代,人们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它摆脱了人身依附条件下只有义务而无权利的“臣民”时代,走入了“公民”社会。事实上,国家的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不可分割的。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相结合,只有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振兴中华是每个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3)爱国主义和忧患意识的统一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正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安全环境,决不允许我们淡化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将忧患意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才能使当代学生认清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形势和地位,增强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强烈的民族复兴情感,自觉地把自己的学习、工作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宏伟大业联系起来,真正地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具体行动。

4)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每个中国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参考文献:

[1]杨学兵主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西北大学出版社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教出版社

第五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

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

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国家

正文: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

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

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

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

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

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

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四、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任务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

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任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献身现代化事业、献身祖国统一的事业

五、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

(1)经济全球化非经济利益一体化,各民族国家仍然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仍需保护民族工业

和品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2)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一体化,在全球化条件下,一些西方强势国家倚仗其经济实力

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称霸世界。但是各国的政治制度是不同的,这不仅是对别国的侵害,而且是根本行不通的,只会危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以,要弘扬爱国主义。

(3)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文化一体化。文化的民族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的发展需弘扬爱国主义。

六、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

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2)正确处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

全球化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

为一个国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发达

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他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促进祖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再次创造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3)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粮食耕地问题,水资源供应问题,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爱国主义在新的 历史 时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 自然 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 化强国。(4)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义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更是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建设初期,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他们放弃海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历尽艰辛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无论是身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如何,作为中华儿女,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报效祖国。应当说,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个人报效祖国消除了许多障碍或阻碍,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间。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的祖国。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认真理解,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处理好各种关系,做一个新时代的爱国者。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问题研究(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问题研究(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当今时代,全球化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现在世界范围内也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大学生......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曾有过两次高速增长时期。第一次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4~1997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国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医药企业品牌战略研究

    “公司的发展在于其产品的推动,而决定公司价值及其市场则在于品牌。以产品来维系公司命运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今天,如此迅猛地发展使得产品已经不再是竞争的焦点,有效而富有推......

    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电子商务立法

    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电子商务立法 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作者:佚名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摘要: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开展的商务活动,具有与传统......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离开美国科技产品15天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离开美国科技产品15天 都说美国是一个科技大国,美国的科技十分发达,因为它的发达让我们的生活也实实在在便利了许多,但是要是离开了美国的科技我们的生活会发......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仲裁全球化趋势 [精选五篇]

    仲裁,作为诉讼外解决经济纠纷的一种重要法律制度,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作用,目前国际商事仲裁已经成为解决国际私法(民商事)纠纷的主要方式,经济全球化背......

    浅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国际营销战略

    浅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国际营销战略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国际营销战略 知识经济摘要: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国企业必须对自己的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做出调整。本文主要从企业......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完善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完善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开始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针对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理论为基础的公务员制度的弊端,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