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情感世界作文

时间:2019-05-14 19:3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动物的情感世界作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动物的情感世界作文》。

第一篇:动物的情感世界作文

动物的情感世界作文

动物的情感世界作文一:母爱(740字)

从我小的时候到现在经历过许多事,有高兴的、悲伤的、难忘的、有趣的……但这些事都没有感动过我,只有一件亲情的事感动了我。这件事是动物之间的亲情,让我看了不得不感动。

那是在暑假的第一天,我带着一只狗,从姐姐家往回走,我走在树林里的宽天大道上,狗跑在我前面。

突然我的狗放慢了脚步,悄悄地向前走着,好像嗅到前面有什么野物似的。

风猛烈地摇撼着路边地两行树,树随着风欢快地唱着歌、摆动,我随着无比宽阔地道路望去,望见一只幼小的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一对小翅膀,它嘴角鲜艳嫩黄,头上长着绒毛,一对圆溜溜的眼睛十分明亮,这分明是刚出生不久就从巢里掉下来的,显得无比的可怜、悲伤。

狗慢慢地靠近小麻雀,用鼻子嗅了嗅,张开了血盆大口露出锋利的牙齿,当它要吞食这只刚出生的小麻雀时,眼前出现了不可思议的情形,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了下来,好像一块石头似的扑落在狗的面前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用尽全身的力量,绝望地尖叫着,一对圆溜溜的眼睛里流露出乞求的目光。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用自己的生命拯救自己的小幼儿。可是因为太紧张,所以它浑身发抖,直冒冷汗,发出沙哑的叫声,它呆立着不动,准备一场巨大的搏斗。在它来说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呀!自己多渺小无比,再加上心里害怕。可是它也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地树枝上,眼睁睁地看自己的小幼儿被狗吞食,当成一顿美餐吃掉呀!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他从树上飞下来。

我看得目瞪口呆,感动地说不出话来,狗也惊讶的很,但它又张开了它的血盆大口,伸出长长的舌头,它可能也没想到老麻雀有这么巨大的勇气,慢慢的,慢慢的向后退缩。

我急忙唤回我的狗,带着它远远的离开了。

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没想到动物间也有这么深的亲情,作为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也有如此的关心与爱护。

动物的情感世界作文二:动物世界里的母爱(696字)

“砰!”我把房间的门用力关上了,我坐在床边,一脸怒气。就在刚才,妈妈还在和我吃饭,她不知怎么就提到了学校补课班的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向来敏感,因为我最讨厌上补课班了,妈妈却执意让我参加,这个问题说过几次了,今天又提出来,我很生气地说:“我不参加。”妈妈又劝我,于是我把饭碗一丢,赌气回房间去了。

我十分生气,在房间没事做,也不想再听妈妈的唠叨,我就无聊的打开电视。“怎么又是关于父爱母爱的话题?”我看了就烦,刚想换台,主持人讲的一个故事吸引了我。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前几年,由于气候异常恶劣,西北部地区严重干旱,连人都不能生存了,还好国家政府及时拨款赈灾,每天都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水过去,但每人每天只有定量的三公斤的水,所以人们都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水。

有一天,一户人家养的母牛偷偷跑了出去,拦在送水车经过的道路上,任凭人推它打它都不动。它的主人来了用鞭子抽它,牛背上抽出了一条条血痕,老牛还是不动,连它的主人看真血痕,都心疼地不得了。突然,老牛慢慢前屈弯下,后退也这样,它跪了下来!所有人都为之一震,那个送水的战士,再也看不下去了,就从车上取下三公斤的水让它喝,宁愿自己受处分。只见母牛向西边叫了几声,一只小牛跑过来喝水,喝完水母牛和小牛一起离开了。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的心灵也被强烈震撼,原以为老牛要自己喝,没想到是让自己的孩子喝,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啊!可能这些水就意味着母牛的生命呢?母牛还是给了小牛,在这一刻,我终于理解了母爱,理解了她含辛茹苦把我养到大的这份爱,她让我参加补课班也是为了我学习好,以后能生活得好一点,才这么苦口婆心地劝我要学习,学习。

我明白了,于是我转动了门锁,打开了房门!

动物的情感世界作文三:动物世界的爱(570字)

动物世界的爱

在自然界里,人类拥有丰富的情感,而那些小动物们呢。它们也懂得爱,懂得感恩,懂得知恩图报。在动物们的世界里有的是爱!

去年的某一天,我在奶奶家的田地里尽情的玩耍嬉戏,阳光也格外灿烂。但与此同时,殊不知一条蛇正在慢慢逼近我身后那颗树上的鸟窝,碰巧,我发现了这一幕,试图要阻止,但太高了,我打不着,忽然,鸟窝莫名其妙地从天而降。瞧!里面有两只鲜活的生命,说时迟那时快,不甘心的蛇有窜了下来,它犹如一只凶狠的怪物想把小鸟一口吞掉,这时,一切都太巧了,一只老鸟——似乎是小鸟的妈妈突然飞了回来,它挺立在那儿,迅速展开双翅,像一位身穿黄色铠甲的勇士。一霎间,鸟妈妈不顾一切地冲出去,要与蛇拼个你死我活,但蛇不甘示弱,吐长了舌头,发出“呲呲”的声音,好像在向对手示威。只是几分钟,鸟妈妈的羽毛就变得七零八乱,身上都是斑斑血迹,“怪物”可全然不顾,大口向小鸟扑去……鸟妈妈在保护小鸟的一瞬间,我深深的感受到,这就是母爱!在危险来临之时,不顾一切地保护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爱的表现。

在日本,一个小男孩,曾在一次旅行中,无意间救了一只小狐狸,多年以后,当小男孩遭遇雪崩时,这只狐狸竟救了他一命,从而成了小男孩的再生父母。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们无不是在向我们诉说:动物也有情感,动物也有爱。

是啊!动物的世界里也有真爱。也正因为爱,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第二篇:书写情感世界

书写情感世界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其文学和艺术深深地印含着中国独有的元素。书法艺术这一国粹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心绪变化的,体现了中国人对艺术追求中的情感的渲染和寄托,不仅书法家用自己的情感灌输着书法艺术,而且历代的书法理论家也认为书法是心与意的交融。

一、扬雄――“书,心画也”

扬雄的《法言》虽本不是专论书法的著述,然其中所表现的论书思想屡屡为后人所征引和推崇,成为中国书论的开山之作。他在《法言?问神》篇中有一段涉及“心”与“言”“书”关系的文字:

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白日以照之,江河以涤之,灏灏乎其莫之御也。面相之,辞相适,?贾行闹?所欲,通诸人之者,莫如言;弥纶天下之事,记久明远,著古昔之昏昏,传千里之??胝撸?莫如书。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这段话前一层意思强调了“言”与“书”的社会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交流思想,通过“书”来记载古往今来、天下四方的事物,起到沟通古今、联络远近的效用。后边则是说,“言”和“书”是人们心灵的体现,由此可以窥见人的内心世界。语言文字源乎情感,思想的高低、品德的优劣,在“言”和“书”中都被反映出来,即“君子小人见矣”。两者可以体现不同层次的人的精神品格,是人们用来表达感情心绪的手段。

扬氏这里所说的“书”,非指书法,而是与“言”相对,指的是一切书面文字、书面语言,比如经典著述与文学作品,但是在广义上自然包涵书法这一艺术形式。书面语言与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的意义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书法则借助作品的艺术形态表现人的情感意趣。然“书”除了表“心”的性质与作用外,更兼有抽象图画的性质与直观表达的效果,因而扬氏的“心画”说便很自然地为后人引发到书法艺术中来,即书法作品是书家心灵的图画,从而成为揭示书法艺术与书家思想情感密切关系的最精要的论断。要想在艺术上有所造诣,首先应该提高艺术家自身的品德修养,这启示了后来的书论研究,并为中国书法“尚意”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书论中注重书家个性品格与书风关系,以人品胸次、道德修养、气质节操为衡量书法品第的祈向即滥觞于此。

二、蔡邕――“书者,散也”

书论发展至东汉,出现了汉代书论的集大成者――蔡邕。继西汉扬雄之后,蔡邕更加深入地指出了书法创作与作者情绪之间的关系。其《笔论》中说: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只一“散”字就揭示出了中国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本质属性。所谓“书者,散也”,也就是说,书法是抒发思想感情的艺术。这一论断意义重大,蔡氏对“书”这一概念做了全新的艺术理解:古代的词书、字书以及经传等对于“书”的训释,都是言其实用的功能,而蔡氏的“散也”,则是抛开文字、书法的实用记事功能来讲书法的表情达性的功能,这是对书法的艺术品格最明确的认定。蔡氏认为书法创作的关键在于“散”,作者的性情散淡,神意舒缓,然后才能使作品风神萧散,不粘不脱。同时他又首次揭示了书法作为一种纯艺术所需要的创作心理,既然书法的追求如此,则书写时首先要抒散怀抱,要放任情感、纵恣性灵,如被它事纠缠而不能做到,书作便不会佳美。就是说书写要有饱满而强烈的创作欲望以及充沛而自由的情感与性灵。在蔡氏看来,书法创作的过程,就是书家性灵情感借笔墨抒发的过程,只有书写中做到了“任情恣性”,才能写出展现书家真情至性的上佳之作。下文又讲创作中要保持虔诚专

一、虚静平和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随意所适”,任凭情感驱驰的保证。蔡氏这一论述成了后世关于书法创作心态的传统观念,后来欧阳询《八诀》中的“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以及唐太宗《笔法诀》中所论及的“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等论断都是与蔡氏的观念一脉相承的。

“书者,散也”的观念,显然是承袭西汉扬雄“书为心画”而来,可是扬氏之论原是指书面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并非论书法。只是后人顺理成章地引发到书法上,遂成了揭示书法艺术功能的名言。然而两相对照,“书为心画”只是客观地说明了书法艺术是怎样的一种事物,而“书者,散也”则道出了书法艺术的根本追求,即它的能动作用,这就比扬氏之论深入了一步。

三、王羲之――“意在笔前”

西晋书论以卫恒的《四体书势》为代表,主要是对以草书、隶书为主的今文字各体的书法形态美的意象描绘与赞颂,同时也提出了书家主观心意的问题。书法表现物象的方式不同于绘画与雕塑,它仅仅通过流动的线条和笔墨技巧来体现物象,因为书法创作不单纯是模仿的艺术,而具有抽象的象征性质,故与人的思想感情、品格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随着文字脱离了早期象形的阶段、加重了表意的成分并且日趋简练,“心”“意”就成了书论家十分重视的范畴了,西晋书论著述中就有这样的趋势。如:

“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成公绥《隶书体》)

“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卫恒《四体书势》)

“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卫恒《四体书势?字势》)

“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同上)

“科斗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索靖《草书势》)

书法是表现“象”的艺术,由“象”可以通“意”,故它又有表意的作用。西晋书论家注意到了书法艺术以物象表现思想意识的作用,因而指出了书法创作中“心”“手”相合的问题。成公绥关于“心”“手”“意”三者关系的论述,开启了后代对此命题讨论的先河,稍后的卫铄、王羲之等人提出“意在笔先”的主张即为这一理论的发展。

东晋书论,虽然都是后代的伪托,但仍体现了东晋士人们书法实践的总体追求。涉及到其尚“意”观念的首先就是卫铄的《笔阵图》,云: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这是《笔阵图》中最值得注意的“意前笔后”的重要观念,论述了书法创作的立意与书写的主次关系,这一提法继承了前代赵壹的“书之好丑,在心与手”,以及蔡邕“欲书先散怀抱”的思想,明确提出“意”的美学概念,对“心”与“手”“意”与“笔”之间的主次关系做了正确的定位,对创作主体的心意在书法创作中的主导与决定作用做了肯定。

这一观念在题为王羲之撰的《论书》与《题卫夫人后》里被论述得更加淋漓尽致,归结为“意在笔前”,也就是说在下笔书写前先要很好地立意构思,书写时才不至于“心手不齐”。

王羲之的书论体现了晋人尚意重韵的艺术祈尚。随着玄学的兴起,西晋书论中已经出现了重视“心”“意”的倾向,书法不再只是一种具备形态之美的艺术,而且有了表现人们心理意愿的作用。因而,“意”变成了王羲之书论的核心。这里“意”的含义除了指书法的意趣,即后人所谓的“晋人尚韵”的“韵”字之外,更多的是指作书者的情感、心态或是创作前的立意、构思。由此,他强调了书家的意绪和情操,认为书法可以表现人的内心,从而接触到了书法创作中主客观沟通的问题,即所谓书能“称意”,《书论》中说“大抵书须存思”,也是这个意思。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右军《兰亭序》言‘因寄所托’,‘取诸怀抱’,似亦隐寓书旨”,便一语道出了王羲之书论的精核。

“心意者,将军者;本领者,副将也……”(《题卫夫人后》)

“夫欲书者,先乾研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养、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同上)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书论》)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同上)

王羲之“尚意”的观念在中国书学理论的发展上有着重大的意义。一切艺术从根本上都是为了表现人之心灵的,中国书法艺术更是这样。王氏把“意”看成是书法艺术的根本追求,这就把握住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真谛,使中国书法理论在“尚象”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并为后代书学理论的健康、深入发展指明了道路。

四、王僧虔――“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南朝齐书法家、王羲之四世孙王僧虔作为当时书坛翘楚,受汉、魏、西晋以来哲学上有关“形”与“神”的探讨以及东晋画论中“传神”观念的启发,借喻于“人”的躯体与精神,把“笔意”升华到了“神采”这一重大的书法美学范畴。《笔意赞》的序文说: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所谓“神采”,即精神风采,本指人的精神品格的外在表现,它是性格、气质、才情、怀抱的总体显现。借用于书法,笼统地说,就是笔墨间的精神意蕴;具体地说,就是作品的风神、气韵、意趣,它是书法家精神气质、个性情怀的笔墨体现,也是书法作品的最精彩动人之处。张怀??曾评汉晋时草书家“精魄超然,神采射人”(《书议》),是说作品之所以呈现光彩照人的神采,是由于书家具有高卓不群的精神特质,这两句话便道出了书家的精神品格与其书作“神采”的关系。

从书法艺术的内涵来说,书法是表“心”的艺术,它可以凭借笔墨形态直接体现创作主体独特的个性精神与特定的情感心绪,即所谓“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张怀??《文字论》)。在这一点上,其他艺术诸如文学、绘画的功能均有所不及。书法的表“心”,主要是体现创作主体大致的精神品格,即主体不同的个性修养决定其书作或庄重、或妍美、或恣肆、或严谨的审美取向,进而形成总体艺术风格,这艺术风格又象征性地反映出主体大致的人格精神。譬如:王羲之风神超迈,其书灵和秀逸;颜真卿厚重刚直,其书正大雄浑;苏轼旷达高致,其书蕴藉丰美;黄庭坚卓荦不群,其书瘦劲奇宕,正所谓“书如其人”。王僧虔看到书法艺术的精神美是书道最精妙之所在,并赋予了与“形质”相对应的“神采”的美学观念,既指明了书法艺术内涵的首要性质,也把传统的“以人喻书”推向了极点。至后代,苏轼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王澍所论“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必备,都是对王氏之论的补充与发挥。

书法不但是表“心”的艺术,而且是以“手”表“心”的艺术,“心”与“手”在创作中起着决定作用,而“心”又主导“手”,因而人的个性、气质之于书法艺术,关系重大。王氏之论的要点在一“忘”字,即必须做到心手两忘,才能创作出“求之不得,考之即彰”的神采高卓的作品来。如果说“心手相应”是一般创作要领,那么“心忘于笔,手忘于书”的两忘状态,则是艺术创作中的最高精神境界。所谓“忘”,即“心”不为“笔”缚,“手”不为“心”累,而进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所谓释知遗形,物我两忘,使精神获得一种大自在。如此一来,就是因为书法的真谛全在表情达性,只有在这种“忘”的状态下,才能屏除万虑,“书不妄想”做到了无挂碍,而“心手达情”,使书法创作过程成为直抒胸臆、袒露至性、倾泄真情的过程,从而写出灵性满纸、神采射人的作品来。正如清代周星莲所说:“至于熟极巧生,值便化大,并执笔、运笔之法亦皆忘之,所谓心忘手,手忘笔也。”(《临池管见》)

抒发创作主体美好的情感,是一切艺术的本质,更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根本特质。王氏继蔡邕的“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后将“情”作为“神采”的内质而提出来,在王氏看来,如不能“心手达情”,则无“神采”可言。而在其另外一篇《书赋》中,一开头就提出“情凭虚而测由,思沿想而图空”,则说明书法就是要把创作主体不可见的情感、思绪化成可视的艺术形态,这就把“情”提到了书法艺术灵魂的高度。

王僧虔的“神采”论是东晋“尚意”书论思想的理论总结和深化,并开启了唐代书论的“风神”说与“表情”说,从而使中国书法的“尚意”理论达到了高峰。

五、张怀??――“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张氏书学思想的核心是对书法“意象”理论的阐发,这是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特质的深刻揭示,也是他对中国书学乃至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贡献。

“意象”问题是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意象”这一概念是由主体的“意”与客体的“象”合成而来的,“意”与“象”关系的阐述最早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意。”东汉王充在《论衡》中首次把“意”与“象”合成“意象”,而首先把“意象”引入文学理论,用以表现审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构思的,则是南梁的刘勰。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创作者的头脑中来,与其情意契合,就会产生审美意象;而艺术作品中的意象,则是其心中所营构的意象的外在表现。它是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统一体,也是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客体的审美特征相融合的物化形态。意象既然是创作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自然融合着主体精神、情感的意蕴之美。这种意蕴之美不是浮现在书法形态的表面,而是潜藏在其深层。纵观古代书论,从最早的崔瑗《草书势》中的大量意象描绘,蔡邕的“纵横有可象者”(元郑杓《衍极》中作“纵横皆有意象”),到西晋众多书势类著述的无数意象比况,再到孙过庭的“同自然之妙有”,无不是把意象的营构当做书法创作的追求与书法鉴赏的标准。而张怀??的贡献则是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第一次把“意象”这一重要概念引进书法艺术,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全面的阐发,进而又高屋建瓴地拈出“无声之音,无形之相”一语对书法的意象特质做了精辟的概括。

如果说,南齐王僧虔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论断,还是就书法艺术的本体揭示出其最高审美境界之所在,那么张怀??在其书法批评著述《书议》中明确提出的两条相关的评鉴原则则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提出了书法创作与鉴赏审美标准,即:“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

“风神”,张氏书论中或称“神采”“神气”“神情”,即风采神情,它是书家天赋的精神品格、情感心绪的笔墨体现;而“功用”,即工夫,就是书家后天学到的笔墨功力。“骨气”,即骨力气势,它是书作笔墨形态的力度、动态所形成的美感;而“妍美”,则是书法形态缺乏骨力气势的表面、浮华之美。显然,张氏最高的审美追求是光彩照人的精神美与骨力劲健、“生动可奇”的形质美二者的完美融合。

张氏的“风神”说,显然承袭并发展了王僧虔的“神采”论。王氏只是说“神采为上”,而什么是神采,并未说明。张氏则阐发说:“夫草木各务生气,不自埋没,况禽兽乎?况人伦乎?猛兽鸷鸟,神采各异,书道法此。”(《书议》)意思是说,书法的神采就是书家个性独具的“生气”,即书家与众不同的精神品格、个性才情的体现。他还说:“状貌显而易明,风神隐而难辨,有若贤才君子立行,言则可知,行不可见,自非冥心玄照,闭目深视,则识不尽矣。”指出了神采隐寓于书法性质的深层,就像君子的品德那样不可直观,只能透过其人的形貌、言语去心悟、意会,这就阐明了神采的玄妙形质。

张氏还说:“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文字论》)深刻地指出,高层次的书法鉴赏,旨在与创作主体精神层面的交流,而那些神采卓异的书作,其笔墨之精妙自不待言,从而把书法的神采观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绝对高度。

书法作品的构思、布局、变化,是意念感情集中在笔尖上,还未形成实在的形象;而书法的造型,回旋转折,进退往复,严容神姿,笔毫随着作者的意念、感情而动,是已经见诸实在的构思。人欢喜时,心气和谐,写出来的字就舒放;人发怒时,心气粗闷,写来的字就险绝;人悲哀时,心气忧郁,写出来的字就内敛;人高兴时,心气平和,写出来的字就秀丽。总之,人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趣、向往追求都会从字的神采、风格上反映出来。

第三篇: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内容提要:伟大诗人李白的诗歌无论是在唐代以及唐以后,都有着特殊的内涵和特殊的魅力。盛唐气象,孕育了这位狂傲不羁的诗人,他以超脱世俗的人性智慧,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仔细品味诗人笔下那些充满奇思异想,奇情异彩的情感世界,我们可以对诗性李白获得更丰富更有趣的理解,本文从这就从这四个方面对李白的感情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 李白 爱国之情 山水之情 酒友之情 爱妻之情 一、“盛唐风骚绝往昔,更添风华一谪仙”—李白的一生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时的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但是,此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李白的爱国之情

打开《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作于青年时代,李白在赋中以大鹏自比,抒发自己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志向。后来李白在长安,政治上虽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赐金还山 ”,屡有失望之情,但并没有因此志气消沉,大鹏的形象,始终激励着他努力奋飞。同样,他在《上李邕》诗中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 ①

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也是以大鹏自比的。大鹏在李白的心里是一个带着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展示了李白的爱国的壮志,济世的雄图。

(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政治抱负。诗人的命运必须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通,李白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和“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政治抱负。他一生保持着功成身退的处世态度和不事权贵的傲岸品格,这样他必然不为当权者所赏识,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就受到两次大蹭蹬,他报国立功的志向终究没有实现。前一次李白正值中年,由友人所荐,被唐玄宗召入京师,供奉翰师。李白一贯“戏万乘如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他哪里愿做那些权贵大臣和斗蹴鬯之徒的御用文人,他毅然摆脱了豪华的宫廷生活,告别长安,浪迹天下。后一次,李白已到晚年,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无辜遭到囚系浔阳。长流夜郎(今贵州遵义附近)的处分。李白的这一次不幸遭遇和庐山密切相关。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春,李白偕同妻子宗氏由北往南,经安微宣城一带,最后上了庐山。这时他已经五十开外,老人的心境更能领会五老峰传说的含义,他更加喜爱五老峰了,说: “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五老峰东侧是九叠屏,山连山,相连十余里,绵延如屏,又称屏风叠,李白就在这样一个僻静幽谷筑有“太白读书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李白真是感谢大自然为他在人生长途跋涉中,安排了这个短暂歇息的住所,他高兴地唱道:“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诗人以五老为邻,以云松作伴,避居下来。

(二)“大盗割鸿沟,如风扫落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怀。李白栖遁山林,他的爱国热情却丝毫没有冷却,他一直关注着动荡不安的政局。山村的长风曾给他送来远方的讯息,耳畔的松涛曾激起他心中的波澜。他一直深切怀念着备受战争苦难的北方人民。当他得知安禄山攻陷东京洛阳,在那里做起大燕皇帝时,极为愤慨,挥笔疾书: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想起自己一生漂泊,不被赏识,当此国家存亡之秋,自己仍然无所用力,悲凉之感油然而生。但他对当时境遇并不甘心,他写诗策励自己:“大盗割鸿沟,如风扫落叶。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他在积聚心中的力量,等待着报效祖国的时机。

安禄山叛乱不久,唐玄宗就弃宫逃避到四川,途中下诏予第十六子永王李璞,为山东南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和江陵郡大都督,委以军政大权,保卫唐朝东南的广阔地域。天宝十五年(公元758年),永王起兵东巡到浔阳,因为钦慕李白的声名,他三次派人到庐山请李白去做僚佐。第三次的聘使是韦子春,李白在<<赠韦秘书子春>>诗中说:“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披云睹青天,门虱

③②

话良图。留候将绮季,出处未云殊。缍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琼都”即指庐山。李白引用一个历史典故,故韦子春比作张良,把自己比作商山四皓中的绮里季,为了保卫汉惠帝,是张良建议把深居商山的四皓请下山来的。如今,韦子春又再三声言永王之师以抗胡平乱为宗旨,所以李白觉的“辟书三至,人轻礼重,严期迫切,难以固辞。”他盼望着能借此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这年十二月,李白兴冲冲地离开庐山,踏上永王的楼船,自浔阳东去金陵。这时,他的激奋之情喷洒在诗句中间:“永王正月东出师”,“云旗猎猎过浔阳”,“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以东晋大破前秦苻坚百万众的宰臣谢安自喻,渴望辅佐永王荡平荡乱,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

然而,李白参加永王幕府的爱国之心,很快就在永王李陵和他哥哥肃宗李亨两个王子的内战中受到难以承受的打击,突现在诗人征途面前是一场飞来横祸。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永王和肃宗在丹阳干戈相见,永王兵败,军心涣散,死的死,走的走,李白也一气逃到江西彭泽。“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往柱,悲歌难重论。”这是他南奔途中留下的诗篇,此时此地自身难保还念念不忘“清中原”之志呢!可是,附逆的罪名却已经如同阴影一般跟在他的身后。不久,他便被肃宗囚于浔阳狱中。他在永王军中一共不过两三个月,却蒙受如此不白不冤,不禁“万情结缉,忧从中催!”悲愤和痛苦折磨着位老人。在狱中他写有<<万愤词投魏郎中>>: 南冠君子,呼天而啼。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沉迷。兄九江兮弟三峡,悲羽化之难齐。穆陵关北悉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

离开浔阳的第二年,李白沿长江西行,向流放地夜郎走去。到了夔州的白帝城时,碰到大赦,白也在被赦之列,得以释放,这真是绝处逢生。到达江陵后,诗人心中热情的火苗一下子点着了,诗句从口中奔涌而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是脍灸人口的千古绝唱<<早发白帝城>>。李白很快回到了浔阳,又登上庐山,尔后返回南昌家中。

(三)“一醉累月轻王候”、强烈的叛逆性格,积聚了诗人了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情感。李白自己对隐居庐山“仆卧香炉顶,餐露嗽瑶泉”的那段生活常在心头怀念,在他晚年还希望再度上山隐居:“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不过这个愿望最终并未实现。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他“将不可求之事求之”的真实目的,是借以挥斥“人生在世不称意”的幽愤,是要永远辞去那个“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间,只是把虚无缥缈的神仙无界当作没有权贵的世界来追求罢了。李白从庐山回到家后,安史之乱尚未平息,乱战频仍,李白纵目河山,心绪焦

⑤④

急,“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他还不顾六十二岁的高龄,参加太尉李光弼平定叛乱的东征,但在半途因病踅回来了,第二年便病逝于当途。李白到了晚年直至离开人世之前,他的爱国热情还象人们在庐山含鄱口看到的朝霞那样燃烧着,熊熊的燃烧着。

李白的性格“狂傲不羁”。他愤世嫉俗,蔑视权贵,“一醉累月轻王候”、“天子呼来不上船”。特别是经历了二次放逐后的晚年,具有更加强烈的叛逆性格,这是他强烈的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以及体验社稷苍生、探寻兴衰治乱政治热情的积聚而形成了指点江山、叩问苍天的情感冲动。

三、“儒道释山水,出入亦关情”——李白的山水之情

李白自幼喜爱山水,有不少咏山水的佳句。诗人融情于山水,真切地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他在青年时代写的《大鹏赋》借大鹏的视力扫描祖国辽阔壮丽的河山。大鹏是李白的化身,他要实现他那伟大政治抱负,使祖国更加兴盛。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那“视三山”、“观五湖”、“抚四海”、“吞八荒”的魄力,既表现出他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又表现出他对祖国辽阔疆土无比热爱的激情。

一是描山绘水,抒发炽热奔放的感情。李白性格豪放,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写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诗人大胆地运用极度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手法,使这些山水的形象更具扣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他笔下的大河,总是在读者的心中浩荡飞奔,狂泻不已。这不仅突出了祖国山川的雄奇壮丽,而且给人一种激励和鼓舞。在《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喷涌而出的瀑布描绘得极为生动传神。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的流水,简直就是从天而降的银河!“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写的是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诗人的心中,楚江是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连天门山都被它冲开了!诗人豪情满怀,登高远望,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茫茫九派,白波汹涌,浪高如雪山。长江景色写得意境高远,气象万干。一切景语皆情语,以上诗句,情景交融,那奔腾怒泻的河水就是诗人心中激荡的感情浪涛,充满着磅礴的气势和力量,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襟怀和昂扬的气势。

二是寓情于水,抒发怀乡思友之情。以山水为形象,抒写绵绵不尽的怀乡思友之情,也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色。

开元十三年(725)春,二十五岁的李白出蜀远游,船经荆门山一带,诗人观看两岸的景色,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故乡的水啊,多么可亲可爱,你奔流万里是为游子送行吗?诗人寓情于流水,流水即乡情。至于思友,李白与杜甫的交谊当值一提。《沙邱城下寄杜甫》之尾联,“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具体表现了李白对杜甫的深切怀念: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以汶水喻思君之情,创造了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天宝十二年,当诗人听到好友晁衡溺死海上的传闻时,写悼诗《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如果说“明月”比喻晁衡的高洁品德,那么“碧海”则象征着诗人无限的哀思,愁深似海。语含悲悼痛切,这种感人肺腑的情谊,催人泪下。

三是幽思如水,抒发政治上失意的忧郁之情。李白的政治理想和诗歌一样,也很有浪漫主义色彩。他曾受诏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满以为到长安就可以“济苍生„安社稷”。然而在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的现实中,那是绝对行不通的,诗人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心情十分苦闷, 忧郁之情往往借流水倾泻而出。

天宝年间,诗人被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作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诗人登台远眺,江水悠悠,思潮悠悠:当年凤凰翔集,众鸟群附的盛事已随水逝去,唯有空台流水任人凭吊。在怀古的幽思中,抒发了政治上失意的忧郁之情。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反差,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诗人无奈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的比喻奇特而富于独创性,自然贴切而富有生活气息。那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烦忧是何等相似!

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的酒友之情

李白为人热情豪爽,广泛交游,在和朋友的唱酬中写下不少赠别之作。这类诗往往取材于临别时的江边湖岸,诗人把眼前的实景信手拈来,以饱蘸离情的彩笔,描绘了一幅幅意境开阔、感人至深的画面。

(一)以水喻情,对朋友感情之深、思念之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结尾两句借流水写友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伫立江岸,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宽阔明丽、流动变化的图景。朋友乘坐一叶孤舟,挥手告别,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远方,留在诗人眼前的是碧空如洗,高远辽阔,是江水东流,滔滔不绝。一片空阔明丽的天地,一个怅然若失的诗人,那浩浩东流,绵绵不尽的流水不正如诗人追随友人而恋恋不舍的深挚情怀吗?凝眸流水而心驰神往,久久伫立而天地不见,足见诗人对朋友感情之深、思念之切。

《赠汪伦》也是写朋友之间的送别之情,与前一首诗人送别友人不同的是,这首诗写的是朋友送别诗人。结尾两句是这样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先是夸张桃花潭水深达千尺,美丽诱人;再是就境设喻,以水喻情;最后出人意料,凡语翻新,“不及”一比,凸现出朋友情深似海,义重如山。友情之纯洁、厚重全通过一个否定性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把抽象的离情别意变为具体的形象,情真意切而又耐人寻味。

(二)纵情狂饮,朋友的感情之深厚。重李白才情绝世,嗜酒如命,常常烂醉如泥,尽管如此,他常常也是醉眼朦胧,诗性大发,这个时候临江看水又是另外一种风趣。《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写醉游洞庭,抒愤懑块垒。“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诗歌之美美在幻想之天真奇特,感情之深沉厚重。李白和族叔李晔两人泛舟洞庭,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诗人突发奇想,“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表面上是要铲去君山,让浩荡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是抒发他的愤懑不平之气。后两句写诗人醉眼看世界,纵情狂饮,烂醉如泥之际,诗人竟然把洞庭秋水看成是无限酒海,把君山红叶看成金秋醉颜,曲折地流露出诗人久积于心的愁闷,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湖水似的无限美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千古愁,万古愤。四句诗两次幻想,写烟波浩渺,写江流浩荡,全是从一双“醉”眼出发来观察世界。抒愤懑,豁胸襟,只有伤心如李白者,才能写出如此醉意朦胧,奇妙天真的诗句来。李白的另一首诗《襄阳歌》也有类似写法,诗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诗人豪情放纵,酒兴大发,脱口而出,直抒胸臆。他醉眼朦胧地四方眺望,远远看见襄阳城外碧绿的汉水,幻觉中就好象刚酿好的的葡萄酒一样,啊,整条汉江若能变成春酒,那么单是用来酿酒的酒曲,便能垒成一座糟丘台了。奇妙的想象,动情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神采飞扬,无拘无束的李白,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一种精神舒展,个性解放的人生乐趣。一江春水,无限美酒,活现李白潇洒快意,放浪形骸的醉乐人生。让我们随李白一道为生活,为生命而狂歌纵饮吧!

五、“莫怪篇篇吟妇女,别无人物与形容”—李白的爱妻之情

“赠内诗”,顾名思义,就是写给妻子的诗。作为盛唐时期有“诗仙”之称的才子,李白在诗歌上的成就是斐然的。关于唐代诗人的爱情、婚姻生活,人们比较熟悉的是杜甫对于妻子的挚爱,李商隐对于爱情的忠贞,元镇对于亡妇的眷恋。在李白流传于世的大量诗篇中,“赠内诗”所占的分量并不多,只有十余首。但即

便是这为数不多的十余首诗,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大致窥见李白情感世界的这一方天地。

李白的婚配、家庭情况,在现存记载里,当以李白友人魏颖《李翰林集序》里的一段话为最详尽:“ 白始娶于许,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刘,刘诀,次合于鲁一妇人,生子曰颇黎,终娶于宋。”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李白娶于许的许氏夫人和娶于宋的宗氏夫人应该算是他的正式妻子,至于刘姓女子和“鲁一妇人”很可能是他的侍妾一类,李白的赠内诗,就是写给许氏夫人和宗氏夫人的。

李白与许氏夫人结合于今湖北安陆,时在开元十五年,那年李白二十七岁,这一情况,可在他于开元十八年所作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看得很清楚:“(白)南穷苍梧,东以涉溟海,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梦有七泽,遂来观焉。而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至移三霜焉。” 天宝十二载,李白在宣城作《秋于敬亭送从住禹游庐山序》中己说自已“酒隐安陆,磋跄十年”,可见李白与许氏夫人结婚后安家于安陆达十年之久。许氏夫人的祖父(也许是曾祖父)“许相公”,即许困师,他在高宗显庆二年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李白对能娶到故宰相家的孙女,颇感荣幸。这也不足为怪,因为在唐代婚配很重门第,时尚如此,李白未能免俗,诚如陈寅格所说“盖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

李白结婚后,继续出游四方,谋求政治出路,其妻许氏夫人则居于安陆家中。开元十九年前后,他旅居长安、洛阳、南阳等地,写了《寄远十二首》其中主要是赠内诗,也有数首是自代内赠诗,在寄内诗里,李白抒发了对于妻子深深己 云的思念之情。也想象着妻子会深深地思念。如:“ 其一”云:

三鸟别王母,衍书来见过。肠弦断若剪,其如愁思何? 遥知玉窗里,纤手弄曲交。奏曲有深意山,青松皎女萝。和写水井中,同泉岂殊波。秦心与楚恨,皎皎为谁多?

三鸟,即三青鸟,在《山海经》里该鸟主为西王母取食,后借指使者或传递书信的人。首两句言许氏夫人托人捎来书信,大约信中颇多忧愁苦思之言,所以第三、四两句便表达对妻子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无可奈何之意,以下四句,李白揣想妻子时常会在窗下抚弄云和(乐器名,如筝而稍小),借此表达自己对于丈夫坚贞不二的爱情。最后四句,是说自己思念妻子一如妻子思念,恰似两水泻入一井,难判多寡,难分彼此。时李白在长安,地属秦,许氏夫人在安陆,地属楚,故有

“秦心”、“楚恨” 之语。泻水山泉之喻,非常新奇、妥切,形象地表现出李白对于妻子的真挚感情和平等态度。“其三” 是李白与妻子分别三春后作: 友本作一行书,殷勤道相忆。一行复一行,满纸情何极?瑶台有黄鹤,为报青楼调。未颜凋落尽,白发一何新?自知 未应还,离居经三春,桃李今若为?当窗发光彩,莫使香风飘,留与红芳待。

诗人作家书,本不打算多写,孰料一旦走笔,便如涌池之泉,于此足见李白对于妻子的深厚感情。由于离家日久,诗人自觉衰老许多,他向妻子诉说“ 朱颜凋落尽 白发一何新。”这既可视为在向妻子叹苦。但又何尝不是在企盼得到妻子的慰藉呢。结尾一句用暗喻法,希望妻子善自珍重,等待自已的归去,全诗感情真纯,思致跌宕,有殷勤的忆念 有磋跄的磋叹,还有美好的祝愿,确实写出了李白对于妻子的眷眷深情。

在这组诗的其他几首里,还有一些抒写相思之情的佳句,如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其五)“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其六)“相思千方里,一书直千金”(其十)恩“情婉妾忽为别,使人莫错(亦作“错漠” 犹索漠,寂寞之意)乱愁心”(其十二),阅读这些洋溢着诗人真情实感的清词丽句,我们很难不为之感动。

当然李白的赠内诗于夫妇感情之抒发,并不都是火山喷爆,大江腾涌式的,也有写得、活泼轻松、妙趣横逸的。如:《赠内》: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此诗作年,据安旗主编之《李白全集编年注释 》,系于开元二十五年。此诗通俗明快,似是李白与妻对面谈说时的调侃之语,惟“太常妻”一词典出《后汉书 周泽传 》 “(泽)为太常,清絮循行,尽敬宗庙,常卧病斋宫,其妻哀泽多病,窥问所苦,泽大怒,以妻干犯斋禁,遂收送诏狱谢罪”。当世疑其诡激,时人为之语曰“生世不谐,作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汉官仪 》此下云:“一日不斋醉如泥”读此诗,固然可以知道李白嗜酒如命的个性,却也能看出他与妻子亲密融洽的关系。

宗氏夫人与许氏夫人一样,也是宰相之后,其祖父宗楚客是武则天从姐之子,在武则天和中宗时曾三次拜相。李隆基起兵诛杀图谋纂位的韦后、安乐公主时,把依附韦后的宗楚客也杀了,尽管如此,李白对于这门亲事也是满意的,因为宗氏夫人毕竟出身于“三作相”的名门望族,李白与宗 氏夫人在梁园(在今河南商丘东)结合后,继续漫游各地。天宝十四载,李白在宣州秋浦,收到宗氏人托人

带书信,询问其归期,李白于是作五言《秋浦寄内》诗,一方面回答说准备去寻阳(今江西九江),一方面也流露出“虽不同辛苦,怆离各自居”的孤独之感和思念之情,同年秋天,李白又作五言《秋浦感主人归燕寄内 》诗,诗人看到胡燕(燕之一种)别主人,“双双语前檐。三飞四回顾,欲去复相瞻”大受感动,己高度赞扬胡燕“岂不恋华屋,终然谢珠帘”的不慕荣华毅然归乡的义举,又联想到自已飘泊他乡、欲归无计的窘困处境,感慨万分,禁不住吟道:“我不及此鸟,远行岁已淹,寄书道中叹,泪下不能缄”这四句诗 充分展示了李白对于妻子无限思恋的满腔深情。南宋人陈藻《讲读李翰林诗》云:杜陵樽酒罕相逢,举世谁堪入此公?莫怪篇篇吟妇女,别无人物与形容,这确是极为精到的看法。

理想化的人生设计,浓烈奔放的情感,自由狂傲的性格,热切渴盼成为英雄的李白,注定在这纷繁多变、权势倾扎、尔虞我诈的现实中惨遭失败。才华横溢、孤独漂泊、始终不渝追求理想的李白,尽管在每个人生阶段李白都有他特别彰显的个性,但他的“逸”、“狂”、“愤”、“醉”始终交织、贯穿和影响了他的一生。

参考文献:

①《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8月版 ②《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年4月版 ③ 李白: 《李白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④ 李白诗选注编选组:《李白诗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⑤《元白诗笺证稿 》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12 页 ⑥《李白全集编年注释 》安旗主编 巴蜀出书 1990 年版

⑦《李白与杜甫 》 李白杜甫年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 年版 ⑨《李白和他的诗歌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页 ⑩《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 《散文》2003年12期

第四篇:走进乡愁的情感世界

走进乡愁的情感世界

————《乡愁》教学案设计

★罗盘指航: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以及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教学重点: 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 知识储备:

※乡愁诗韵: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我知道的乡愁:。※作家身影: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产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灵河》、《石室之死》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 书声琅琅,体会节奏之美

温馨提示: 朗读技巧: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语速、语调、停顿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 重音——朗读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语气——朗读中语句的“形”“神”结合体; 节奏——语句中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往复。最重要的是理解诗歌情感,读出自己的体悟。

1、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读诗歌。说一说自己这样处理的理由。

2、听读配乐朗诵,谈谈自己的感受。

3、给诗歌划分朗读停顿: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走进诗歌,品悟情感之美

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2、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歌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 乡愁形象化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你对诗歌最后一节怎样理解?

★深入探究,欣赏语言之美

赏读,品味语言: 仔细品味诗歌语言,你认为哪些词语最有助于情感的表达:

4、对诗中“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形容词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学习席慕容的《乡愁》

这首诗共三节七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共用了三个画面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一下这三个画面,并说说这三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开放拓展,表达生活之美

一、欣赏下列诗歌,完成后边各题。

【甲】 乡 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2分)2.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2分)

最欣赏的句子: 欣赏的理由: 3.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3分)

“我”的心理活动:

“断肠人”的倾诉:

二、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写: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悲伤是---------------痛苦是---------------

爱是-----------------

三、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容说“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如果有一天离开了家门,你最惦念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四、推荐作品欣赏: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乡愁四韵》,席慕容的《出塞》。

教学反思:对于现代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读。因此我设计了朗读教学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朗读,体会诗歌的美,学生在读中逐渐深入文本。这首诗歌作者的乡愁之情好理解并不是难点,难在对诗中意象的把握,对语言的品味。这也就成了这节课的重点。从授课效果来看,整节课的设计由浅入深,由知识到能力,由课文到生活,层层递进以读贯穿。学生主动参与,有所提高。我很困惑的是:对于诗歌的教学,重在赏析品味,设计过多的问题,把诗歌拆分的支离破碎,总感觉破坏了诗歌的整体美感。可不设计问题,又不知怎么引导学生理解。

第五篇:《平凡的世界》中的情感世界浅析

《平凡的世界》中的情感世界浅析

【摘要】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建构起了一个宽广、丰富的情感世界,并对爱情的发生、发展、演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英雄崇拜式的爱、功利主义的爱……,最令人深味的是在中国社会的变迁中,爱的内容与方式也各有不同。在这芸芸众生的爱情历程中,让人感触最多的是,除了爱情本身带来的震颤,还有透过爱展现出的时代的印证、社会发展的足迹。

【关键词】爱情 社会观念 传统文化 时代 模式 诠释

— 绪论

情感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纽带。人自生而死,一直被情感缠绕着,享受着情感的快乐,也遭受着情感的折磨,因为情感,人们不断变化着生活方式,我们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情感的世界可以概括地归结为——情与爱,然而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当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内容。爱,这个令人陶醉的字眼,创造了多少五光十色、斑斓绚丽的生活的花环,酿造了多少甘甜芬芳、醇香四溢的幸福美酒。爱,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她像一朵洁白的花,带来了生活的芳香;似一块无暇的璧,雕琢出心灵的向往。爱是生命的甘泉,她带给人们智慧的火花,希望的彩霞,理想的风帆,未来的图画。谁能说人类的智慧中没有闪耀着爱的火花? 爱,包容着广袤的内涵,囊括着深邃的哲理,鸣奏着青春美妙的旋律,构筑着人类觊觎的灯塔。爱是人类的灵长,万物的精华,她赋予生命和万物以魅力。爱是人生最温柔的伴侣,“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女子不怀春”?从襁褓中的婴儿到孤独的老人,从孩提时代的稚梦到晚年的寄托,无不充满着对爱的期待、憧憬、希冀、追求和渴幕。同时,爱情并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的,爱情的萌发、成长,以及发展成为不同的状态,与时代、文化、生活、性格、心理等外部和内部因素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观念的作用下,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将这些外部的影响内化为各自不同的心理内容,并由此阐发出对爱情的不同诠释。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学艺术就是对爱情的不同认识的系统地加工整理,而现实主义文学摒弃抽象、空洞的爱情观念,用有血有肉的形象来体现爱情。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当陕西作家路遥采着陕北高原的山丹丹,一身黄土、一路悲歌地在文坛上行走时,谁也不会忘记,他就以诚挚而纯情地表现人的苦难、情怀而获得整个社会的青睐。《平凡的世界》以古朴、传统的现实主义叙述形式,描绘出特殊的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上生活着的人们的情感生活画面。短时效的政治事件对普通人日常生活、心理情绪的影响和长时效的由陈旧的生产力方式、稳定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广大农村人民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心理定势,构成了黄土高原上立体多样的人生世界。这样的人生世界里蕴藏着具有极大覆盖面和统摄力的爱。正是这种爱和缘于这种爱的人生理解,以其全部的惟妙、全部的丰富、充沛的个性建构了小说丰富的情感世界,小说中各式各样的人物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各自的爱情。

二 本论

(一)几种一般的爱情模式。

作品对于各种人物的各类爱情给予了全面、广泛的关照。金波与军马场的藏族姑娘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金波与藏族姑娘在歌声中相识,在歌声中传达情意,在歌声中相爱,歌声是他们爱情的唯一见证。他们唯一的接触是在军马场相见的短暂瞬间,他们完全是精神世界的相通,即使相隔遥遥万里,爱情在金波心中依然保持着纯洁与神圣。正如保加利亚哲学家、心理学家瓦西列夫所言:“男女在‘纯粹’的精神享受中在云端邀游。他们的嘴唇从来不会碰在—起,双手总是拥抱着一无所有的空间,思想是云雾朦胧的一片。”①金波与藏族姑娘的这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是没有肉体接触的灵魂的溶合。孙少平与惠英之间,也包含着这种精神恋爱的因素。她们各自原有的爱人先后在灾难中丧生,在悲痛中他们成为对方的精神依托,并且在生活中相互给予彼此精神上的慰籍。

小说还写出一种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爱情一一郝红梅对顾养民的感情。郝红梅出身于贫寒的“地主”家庭。在那个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里,这无疑是她背负沉重十字架。坎坷的人生经历,对未来的憧憬,郝红梅给自己的爱情附加了一项使命一一帮助她摆脱现状,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家世好、有风度的顾养民自然成了她梦寐以求的恋爱对象。基于此种目的的交往给他们的感情掺和了本不该属于爱情的因素一一功利性。作品还表现了——一种英雄崇拜式的爱情;曾经被侯玉英肆意伤害过的孙少平竟在洪水中冒着生命危险救了她,侯玉英完全被那种人格的力量震撼了,折服了,自此,孙少平成了她心中敬着、爱着的英雄。

(二)作者倾力表述的几种典型爱情模式。

事实上,以上几种爱情模式并非作品关注的重点,作者倾力表述的是下面几种生长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爱情模式:

1、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孕生的爱情模式。

封建王朝统治中国两千年,封建文化根植中国两千年,我们可以更新政治、变革社会,却无法切断文化的传承和沿袭。封建儒学正统的道德观、伦理观、人生观、价值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并且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它固执的痕迹至今仍然难以被抹去。在这片特殊的文化土壤中孕生的男人和女人自然无可避免地被打上了特殊的烙印,那是传统文化的标记,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些对爱情的理解和选择:

在爱情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中,压抑心中真爱,转而归从于“男子立业成家”的传统婚恋观,寻找一种更贴近现实的、“过日子”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发展模式在孙少安与田润叶、贺秀莲的感情中有鲜明的体现。孙少安心地善良,人品正直,情操高洁,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男子观念中的理想者。然而,唯其怀有人间美好的感情,唯其对村党支部书记的女儿、县城的女教师田润叶的爱之深,唯其饱尝农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极度贫困之苦涩,他才不忍心让这种苦涩的生命之果降临在她的头上,他才忍痛割爱.把对田润叶的爱情,深深埋在心底。润叶对少安来说,并不是一个梦境中虚幻的姑娘,她和他一块长大,青梅竹马,相互熟悉和亲切得像兄妹一样,如果真能和她在一起生活,少安对自己的一生会多么满足啊!所以当他看到润叶给他的简单的示爱信后,他“站在公路上幸福地哭起来,他感到一股巨大的暖流在他的胸膛里汹涌澎湃,感到天旋地转,整个世界都眉开眼笑,成了另外—个样子……一直到他走进他家院子的时候,手里僵硬地握着她的那封信……”。温暖而幸福的激流很快就退潮了,他立刻回到了自己所处的实际生活之中,不论是润叶的工作还是家境,对于他所拥有的简直是天壤之别,孙少安痛苦地得出一个简单、明白而又残忍的结论;这是不可能的!—方面,善良的少安出于对润叶深深的爱,不忍心让亲爱的人陷入像自己一样的生活困境之中;另—方面,少安有着厚重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他不能自私地为自己的幸福而放弃家庭。扛起一家人的生活、扛起弟弟妹妹的前途,是他的心酸,更是他的骄傲。还有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传统观念对他的左右;他家与润叶家门不当户不对,他高攀不得,而且,在孙少安的潜意识里依然认为男人才可以是一家的主宰,“如果男的在门外工作,女的在农村,这还正常。女的在城里当干部,男的在农村劳动,这哪里听说过?”就是在这种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少安眼睁睁地、痛苦而又心甘情愿地埋葬了自己的爱情。

田润叶在尚未真正审视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的叫候,生活就把婚嫁这个人生重大问题摆在了她面前。当她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眼前就立即浮现出了孙少安的身影,他们“在不懂得害羞的年龄就在一块了,他对她来说,就像自己的家里人一样习惯和亲切”。虽然以前润叶没有认真想过少安就是她以后的爱人,但是当她第一次考虑的时候,第一个就想到了孙少安,这连她自己都吃了一惊。是的,生活常常在不经意中,潜移默化地把爱一点一滴地根植在两个人的心中,田润叶一旦明白地意识到这一点,就勇敢地正视自己的爱情。她想到了少安现在是农民,而她已经算是公家人了,她认为“这又算什么呢?古时候,还有皇帝的女儿看上平民老百姓的哩!……天上的神仙都可用死来殉情,何况凡间人田润叶只是个小学教师罢了。”跟这自己所爱的人,即使受一辈子苦,她愿意。她大胆地放飞了爱情的信鸽,然而一次又一次,少安的态度令她痛苦、焦急又无可奈何。她相信少安是爱她的,也理解少安的处境,坚守着门当户对不如两厢情愿的爱情理想,然而少安结婚的消息粉碎了她的爱情梦想。而且,二妈、李向前、李向前的父母是她无法摆脱的困扰和压力,润叶完全陷入了痛苦的漩涡。

孙少安以为把生活的苦果留给自己,田润叶就一定能够获得幸福和甜蜜,然而,生活和爱情绝非他所想象的那样简单。西方著名学者、心理学家弗洛姆说:“如果我们真正爱一个人,我们就会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如果我们能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们就一定能够说:‘我因为你而爱每个人,我通过你而爱这个世界,我由于你而爱我自己。”② 可见,爱情把人与世界、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更把恋爱的双方连结为一个整体,爱情不可能因为一方的退出而在两个人的生活中同时终止。孙少安无奈地拒绝了田润叶,痛苦地埋藏了爱情,他以为这是由他独自品尝的苦涩,他以为可以换来爱人广阔的幸福天地。他却不知同样的痛苦和苦涩依然残酷地成为润叶的生活内容,他也不能明白,在这段感情中,他与润叶是合二为—,一焚俱焚的。

孙少安是农村青年中出类拔萃的一个,在他身上更多地保留了传统精神和文化观念,他的爱情、婚姻也有着更多传统文化思想的投影。他一边在内心深处哀悼自己的爱情,一边遵从家人的意愿从山西带来了秀莲。对秀莲的选择,更多的是受制于传统的旧观念——男人应当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男人肩负着家族的责任和使命,却与爱情无缘,又一次重复了“先结婚后恋爱”的传统婚恋模式。秀莲却是对孙少安一见钟情,从心底深深地爱恋上了他。秀莲热烈的爱情,善良、勤劳,朴实的品质,一次次温暖着少安的心。婚后,身体上的结合,生活中的磨练使两个人的心灵越靠越近,相互成为对方的精神支柱,并建立起一种夹杂着友情、亲情的深厚爱情。

孙少安的情感历程几乎是陕北高原上几代人情感生活的写照,他们在黄土地上耕耘、劳作,有黄土地一般的沉默、质朴、宽厚.在那片土地上,重复和沿续着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对于他们而言,爱情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婚姻是暖烘烘的热炕,香喷喷的饮食,实在而可靠。黄土地资源的贫瘠,使得他们必须竭尽全力创造物质生活,几乎丢失了思想的空间。因此,虽然走过了严格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爱情却依旧是头脑中短暂的—个念头,婚姻就是找个能相帮扶着过日子、生儿育女的人,“情投意合”在他们心中并不那么重要,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奢望。孙少安却又有所不同,他懂得爱情,也感受到了爱情,他的痛苦也正缘于爱情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他的痛苦更是那一代思想觉醒的农村青年的痛苦。通过少安内心的矛盾挣扎.我们或许能体会得到那么多农村青年面对爱情的幸福、心酸、无奈。

“我该有个家”,是黄土高原上世代生活着的男人们萌生爱情的契机,建立小家庭的渴望是男人们追求爱情的动力,而妻子们的心理模式也惊人的统一,“他是我丈夫,所以我爱他,”孙兰花与王满银就是这样走近我们的.“不知那一天,逛汉王满银睡在自己冰凉的光土炕上,突然想到他要娶个老婆.脑子里把前后村庄未嫁的女子一个个想过去,最后选定了双水村孙玉厚的大女子兰花.那女子长得还俊样!再说,身体又壮实,将来砍柴、担水、种自留地都行……”。“老婆、孩子、热炕头”,是陕北高原上无数光棍汉对爱情和家的憧憬,也是王满银目前对生活和爱情单纯而现实的理解。选择兰花,与其说是王满银的爱情选择,倒不如说是他对那种古老的生活内容和模式的沿从与期待。而兰花“看这个穿戴一新,脸洗得白白亮亮的青年,这样热心和她说些叫人耳热的话,心里不由地直跳弹”,平时她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整天山里家里操磨,从来也顾不上想这种事。“现在,罐子村这个胆大的家伙,把她心中沉睡的少女的感情 一下子唤醒了,就像一堆干柴被火点燃,熊熊地燃烧起来”,义无返顾地选择了王满银做丈夫。尽管在所有人看来,王满银都不是一个好女婿,但兰花却死心塌地,从不抱怨。“这个忠厚善良的农村姑娘,始终在心里热爱着这个被世人嫌弃的人一一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个男人,曾在她那没有什么光彩的青春年月里.第一次给过她爱情的欢乐”。即使后来王满银带回个外地女人并且关系暖昧,兰花在伤心过,挣扎过之后,仍然凭她炽热执着的爱和宽容,包容了丈夫的过错。另外,我们也不难觉察,支配着兰花行为的除过爱情,还有传统道德观念,在她身上仍烙有“礼教”的印记,她对爱情的理解中,依然包含了儒学正统的思想内容,就像那句古老的谚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从另—个角度来看,兰花和王满银的感情中还包含有其它的内容。弗洛姆:“如果看不到男人的爱如何在期望从另一个女人那里再找到母亲,与期望脱离母亲,去寻找任何—个可能与其母亲形象有差异的女性之间徘徊,就不能理解男人的爱情生活……当婚姻开始的时候,很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即这个女人并不是一个母亲形象,但婚后的生活中,她小心地操持家务,常常成为男人远离其童年期望进行新的冒险的训练者”。③王满银幼年丧父,是母亲用辛劳把他抚养到十九岁,母亲死后他就一直在社会上游逛,无着无落。所以,他对具有和母亲一样勤劳、质朴品质的兰花就产生了一种像对母亲那样的依恋情绪,并认定她就是白己的老婆。婚后,兰花任劳任怨,照顾他的生活,给他以母亲体贴的温暖和妻子温情的甜蜜。犯错时,用母亲般宽厚的胸怀包容他,纵容他的顽劣,默默地为他守住一个家,随时带给他温暖,兰花对他来说不仅是妻子,还是母亲。因此不论他流浪在何处,也总会记得回家,到中年,他厌倦了流浪的生活,厌倦了其中的沧桑,迫切地想要回家,回到兰花身边,寻找抚慰。这是丈夫对妻了的依恋,也是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他知足、快乐地依守着他的兰花,并用他活泼的性格,带给兰花生活的情趣,为她平淡的生活增添一抹亮彩。而在兰花的情感中,作者注入了大量的道德内容,透过她对王满银不离不弃的爱情,我们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勤劳、善良、宽厚、淳朴、从一而终。兰花对王满银的关怀甚至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一位妻子,更像一位母亲,闪耀出母性的光辉,她的爱情也因此而更加朴实,更加博大、更能触动人心。孙兰花的形象在我们面前逐渐丰满起来。通过她,作者展现出陕北高原上无数像兰花一样的劳动妇女,她们的悲喜以其质朴的方式感染着我们。

2、社会更新的历史阶段生长的爱情模式。

走过浩劫,迎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社会开始勃发出新的生机,政治上的宽松带来了文化的繁兴,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新的生活观、道德观、价值观、政治观、经济观在新一代青年的心中萌动和成长,新的爱情观念也随之 逐渐产生,对于爱情,他们有了不同于父辈的理解和诠释。在新、旧交错并存的状态中,形成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爱情。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是爱情生长的“催化剂”,在理想与现实的交锋中 ,跃身向前,开辟了未来的新征程,并赢得了美好爱情.更为可贵的是,他们注重内心的溶合,注重爱本身,而不是社会地位的对等.家世背景的般配。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田润生与郝红梅的爱情就是社会更新的历史阶段生长的爱情模式的不同表现。

孙少平和田晓霞是从相识、相知一步步走进爱情的殿堂的。在他们最初的交往中,相互的钦佩大于感情。孙少平被田晓霞丰富的知识,对实事独特的见解及爽朗的性格所吸引,田晓霞也因孙少平有思想、有见识和不同于其他农村青年的气质而与他拉近了距离。同时,田晓霞男孩子般爽快大方的性格,也使他们的交往抛开了性别的因素。愈加和谐、自然。保加利亚哲学家基里尔·瓦西列夫说过:“爱情的基础总是相互的好感,彼此中意”④。少平和晓霞就处于这种状态,各自的性格特质使他们靠近,对知识和理想的共同追求使他们有了更多精神层面的交流。所以,自然而然地,这两个人之间多了一种比其他同学更深的友情。

不过,孙少平和田晓霞之后的感情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那个年代里,高中毕业是人生的转折,这次抉择很大程度上确定着一个人一生的道路,城市里的晓霞和农村的孙少平将走上有着天地之差的两条路。显而易见,身份、职业、家庭、境遇就会成为横在两人之间的鸿沟,他们都意识到,也许今后俩个人的生活再也不可能出现交点。回到农村的孙少平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他不安于像祖辈那样在黄土地上生活,他要开始自己的开拓和奋斗,他来到更宽阔的天地之中,孙少平对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又一次为他赢得了爱情的机遇。虽然生活的现实一次次将他们分隔在截然不同的生存空间里,扮演不同的角色:城市——农村;大学生­--揽工汉;省报记者——煤矿工人,但是在辗转中,双方惊异地发现对方依然是唯一能与自己进行深层精神交流的人,他们的心在一次次波折中一步步靠在一起,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弗洛姆说过:“爱不为什么,爱的唯—重要性就在于爱本身,爱是人类的自我表达,是使人类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式。在以功利,创造和消费为企图的文化中,人们根本失去了认识这爱的能力。”⑤诚然,在这过程中,孙少平徘徊过,退缩过,动摇过,因为他感觉到种种客观的、现实的、功利的因素在他与田晓霞之间拉开距离,也曾经畏惧过这功利力量的强大。但孙少平终究是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年轻人,当头脑中传统的世俗观念一旦被摒除,他立刻坚强起来,战胜了自己,走出了困扰,形成了自己对爱情的新的认识,有了对爱情崭新的诠释——两个人能够真正相爱才是最重要的。这无疑是对传统爱情观念的超越,在爱情的选择中,第一 次将“爱”放在首位,令爱情真正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孙少平精神世界的要求很高,他可以忍受贫穷和饥饿,却不能容忍精神的匮乏和空虚。正因为如此,他不满足现状,开始个人奋斗的历程,在奋斗中一步步走向成熟,形成独立的人格。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不断的自我实现,他的爱情观在这不断的转变与实现中完善起来。而且,他的爱情是一种新生的力量,是—种勇于突破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力量是潜在于中国肌体之中的新的生机。孙少平的奋斗历程和爱情的曲折,预示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在曲折中前进,在碰撞中完善。

执着无悔地追求爱情,让炽热的爱火燃烧自己,温暖爱人的心,为她照亮通向爱情的道路。李向前正是这样把田润叶带出往昔的情感伤痛,带进爱的圣殿。应该说田润叶一直对恋爱和婚姻有一个简单而固执的理想模式——有一个跟自己相爱的人是幸福的,只有这个人才能成为婚姻的对象。当她爱了孙少安,并把自己满腔少女的热情献给少安,换回的却是逃避,留下的是一个伤痛的结局。失恋的痛苦把田润叶带进一个绝望的世界,她从此关闭了心中情感的大门。对于李向前执着的爱,她体会不到幸福;相反地成为—种负担和痛苦。李向前对田润叶的爱却到了一种近似痴迷的程度,他不会激情的表白,只会默默地给予,不求回报的给予。对他而言,为所爱的人奉献,就是一种幸福,并在给予中领略着快乐。如西方一位心理学家所言:“正是在给予中,我领略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对我的盎然生机与活泼能力的体会使我欢乐溢心。我体悟到自身的博大威力,沛然活力,流畅生机,由此感受到无限欢悦。”⑥ 然而,遗憾的是李向前执着于给予的时候,却未曾真正了解田润叶的内心世界,也就注定了他难以走进这个世界。失恋的痛苦,外界重重的压力,使田润叶无力选择,她根本没有足够强大的精神力量帮助她走出困境,最终为了她二爸的“政治命运”,被迫与李向前结婚。但婚后田润叶坚决不与丈夫同床,这让李向前还未来得及品味新婚的甜蜜就陷入了绵长的痛苦之中。痴情痴心的痛苦使李向前借酒浇愁,酒后开车,在车祸中失去了双腿。在李向前绝望时,田润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理想爱情观”,开始认真思考白己的婚姻——“几年来她—直沉湎于自己的痛苦之中,而从来没有去想那个人的痛苦。想起他,只有一腔怨恨。她把自己的全部不幸都归罪于他。平心而论,当年这桩婚事无论出自何种压力,最终是她亲口答应下来的。如果当时她一口拒绝,他死心以后,这几年也能找到自己的幸福。正是因为她的一念之差,既让她痛苦,也使他备受折磨,最后造成了如此悲惨的结果。”这也是润叶对自己灵魂深处的拷问,是她品格中善的升腾。因此,田润叶决定回到李向前身边时,包含有一定的赎罪心理。同时,女性身上特有的母性开始在她心中复苏,“母性是一种承受苦难能力最强的载体,是种能唤起苦难中男人再生的妙药,是一剂对苦难者包容的灵丹”(路遥)。就是这种“灵丹”,让李向前重生,有了品尝幸福的机会,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李向前和田润叶才真正地彼此了解,打开心门,共同建立起爱的家园。

外部的强大压力,双方又缺乏沟通,再加上处理问题的极端方式,曾给李向前和田润叶带来无尽痛苦。在痛苦中的相互认识和自我审视,使他们的爱情出现新的生机,双方也在爱情中获得重生。李向前和田润叶是作者竭力刻画的完美形象,他们有同样的善良,同样的温厚,对爱情同样执着一念,可正是执着的两份爱,将他们分隔在各自的世界里。灾难唤起了他们性格中的善良和温厚,田润叶和李向前分别开始了内省式的自我审视,坚冰融化了,他们开始相互理解和体谅。在他们爱情获得重生的过程中,“善”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田润叶和李向前是作为道德形象走入读者视野的,他们依靠本性的“善”驱走了痛苦,换来了爱情。这也是作者想要树起的一面旗帜——德,德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将如此。

在苦难的体验中成长,在苦难中发现爱情。田润生在姐姐田润叶和姐夫李向前的不幸婚姻中开始懂得了爱情,通过姐姐和姐夫的教训,他得到一个认识——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悲哀的、不幸的,只有在爱情的基础上建立的婚姻才能让双方得到幸福。长期以来,他腼腆和怯懦的性格使他不习惯跟人尤其跟女人相处,而郝红梅因生活的挫折产生的自卑感却意外地激活了他男子汉的意识。在郝红梅面前,田润生才会感到自己是个真正的男人。因此,他一方面出于善良的本性热心地帮助她、同情她的遭遇,一方面他也越来越喜欢与她在一起。不经意间,润生对郝红梅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强烈地意识到,他而今到红梅这里来,不再仅仅是要给她送一些维持生活的用品,更渴望见到她”,她那孔贫寒的窑洞,总能带给他温暖,让他身心放松。很显然,起初的同情一点一滴地转变成了爱情。

郝红梅不成熟的初恋以失败告终,心灰意冷中她嫁了人,幸运的是丈夫爱她、体贴她,而且他们还有了孩子。在她重新体验到人生的幸福时,灾难再一次降临,丈夫的死又把她推进了痛苦的深渊。接二连三的生活不幸,曲折的感情经历及严酷的现实生活,使郝红梅从一个对未来怀着美好憧憬和理想的少女,变成一个沧桑的小妇人,并学会用“麻木”封闭和保护自己。直到田润生的出现,她冰冷的生活中才又有了阳光和温暖,渐渐地,她依恋起这个带给她温情的男人。这是她悲惨岁月里的爱情,因此这爱深沉而又深刻。

他们的爱因“苦难”而深情,他们各自对“苦难”的目睹和体验,让他们心灵融合,他们在“苦难”中建立起深沉而顽强的爱情。凭借着深刻的爱情带来的力量,田润生和郝红梅克服种种世俗的障碍走在了一起。苦难常常是不幸,但有时候也可以成为一种财富。田润生在对亲人苦难感同身受的体悟中,变得善良、坚韧,郝红梅在人生苦难的体验中逐步成熟,在苦难中,他们的爱情生根、发芽,开出红艳艳的花朵。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苦难别样的光彩。在润生父母对他们爱情的不理解和反对中,我们还能看到城乡交叉地带,大多数人的思想状态一一虽然较早地了解新思想,并能给予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但是当新观念将在自己身边发生作用时,他们照样不可思议,照样害怕,照样排斥,在他们内心深处,依然顽守着传承了千年的思想阵地。要改变这种状态,还有更艰难的路要走,还需要长时间地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新旧交接时,还有这么—种状况:在两种爱情的选择中,却丢失了爱情。杜丽丽和武惠良原本是—对自由结合的恩爱夫妻,多年的家庭生活一直幸福美满,他们的婚姻有着比较深厚的敢情基础。武惠良用情专一,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他庆幸自己与爱人共同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并依恋着她。杜丽丽则是一位现代女性,除了家庭、爱情,她对文学有自己的追求,她崇拜新文化、新文化,喜爱新事物,还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女诗人,三十岁的她依然有二十岁的光彩鲜嫩。新诗诗人古风铃的出现是杜丽丽和武惠良婚姻裂变的契机。这位诗人有激进、前卫的思想,更有艺术家飘忽不定的风流本性。他留着长发,穿着写满字的牛仔裤,嘴里说出的是“超越”,“嬗变”、“集体无意识”。这一切对丽丽而言是一股强大的吸引力,使她痴迷。她崇拜古风铃,崇拜这个“新”的代言人,并让这位风流的大诗人轻易地闯进她的生活、她的世界,杜丽丽的确是—位新女性,她努力更新自己的思想,勇于接受新事物:她也的确是一个不成熟的新女性,对—切新的事物她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对古风铃盲目的爱,最终让自己陷入情感的困扰,给丈夫带来痛苦,导致家庭的破碎。在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的冲击下,一部分人“顽强”地抱残守缺,而另一部分人则勇敢地向传统发起挑战。杜丽丽属于后者。在新与旧的对峙中,一些人以客观的态度,正确的认识,科学地将新旧融合互补,而另一些人则完全被新浪潮淹没,迷失了自我,形成了夹缝状态中极不成熟的文化观、道德观、审美观、爱情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杜丽丽同样属于后者。

路遥笔下的杜丽丽热情而开朗,对于新鲜事物永远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希望生活始终充满浪漫色彩,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她用新眼光发现了新爱情,她却绝对不是一个可耻的婚姻道德背叛者。在对两种感情的取舍中,我们可以发觉,与其说她爱古风铃,倒不如说她爱新鲜事物,是古风铃身上从内到外、从头到脚透出的新感觉令杜丽丽痴迷。对“新”的欣喜,对“旧”的不舍,才使她徘徊在十字街头找不到出路。作者通过杜丽丽内心世界的变化、矛盾、挣扎,折射出当时不少人对目前生存状态的迷茫——家庭、事业、婚姻,当然还包括爱情。他们都需要很长的时间重新构建新旧融合的,而非单一、对立取舍的思想观念体系,才可以找回他们失去的珍贵,填补他们曾经的缺憾。

三 结论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情感的世界,人们期待、憧憬、希冀、追求和渴慕爱情。但爱情并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的,爱情的萌发、成长,以及发展成为不同的状态,与时代、文化、生活、性格、心理等内部因素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观念的作用下,不同性格类型的人将这些外部的影响内化为各自不同的心理内容,并由此阐发出对爱情的不同诠释。在平凡的世界里,芸芸众生演绎着平凡而又奇异,平淡而又触动人心的爱情故事。在这些爱情里面,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我们自己对“情”的感悟,对“爱”的理解。而且,随着时代变化,社会进步,爱情内涵将会愈来愈丰富,愈来愈迷人。

————————————

【参考文献】

[1]:瓦西列夫《情爱论》(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84页。

[2]:艾·费洛姆.《爱的艺术》(李健鸣译)商务印刷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3]:陈学明、吴松、远东著.《爱是一门艺术——费洛姆·马尔库塞论爱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

[4]:瓦西列夫《情爱论》(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43页。

[5]:陈学明、吴松、远东著.《爱是一门艺术——费洛姆·马尔库塞论爱情》.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7页。

[6]:艾·费洛姆《爱的艺术》(李健鸣译)商务印刷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下载动物的情感世界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动物的情感世界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5-1 我们的情感世界 教案

    我们的情感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和了解情感与情绪的关系。 2.能力目标:认识情感的丰富性,提升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握情感的作用,学会......

    色彩的情感世界(教学设计)

    色彩的情感世界 ——《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是人教版七年级下期《美术》教材内容。 视觉传达是指人类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

    《色彩的情感世界》教学设计

    《色彩的情感世界》教学设计 宜兴市和桥第二中学 陆全华 教学对象:初一(6)班 教学内容:七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多变的颜色》第二课《色彩的情感世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多元体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

    多元体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究与尝试。本文中,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为例,以......

    中华百年经典散文情感世界卷

    中华百年经典散文·情感世界卷 中华百年经典散文·情感世界卷 作者:中华百年经典散文·情感世界卷 类别:人物传记中华百年经典散文·情感世界卷正文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弘一法......

    走进留守学生的情感世界(推荐五篇)

    2013年度湖南省家长学校研究会论文评选 走进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 ——衡南县茅市镇初级中学 全裕伦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留守儿童,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注重三种教育:一是......

    动物作文

    供不会写动物作文的同学做参考我家的小狗我家养过许多宠物,如:活泼可爱的小金鱼,善解人意的小猫,快活的小鸟和活蹦乱跳的小兔子,其中我最喜欢我家那只可爱的小狗——波比了。 波......

    作文:动物

    小鸟 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小鸟,它们的颜色鲜艳,种类繁多。小鸟很可爱,是一只讨人喜爱的小动物,不仅可爱、小巧玲珑,而且歌喉非常响亮,令人喜欢。所以,有许多户人家都养过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