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留守学生的情感世界
2013年度湖南省家长学校研究会论文评选
走进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
——衡南县茅市镇初级中学 全裕伦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留守儿童,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注重三种教育:一是赏识教育;二是人性化教育;三是爱的教育。
【关键词】:感情;留守儿童;赏识;人性化;爱的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情感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一方面,情感可以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留守儿童从事物中体验到一种浓厚的愉悦的情感,有时甚至可以达到如痴如醉的境地,这种情感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驱使人们乐于克服种种困难,表现出一种积极投入的倾向。良好的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是促进人走向成功和成才的一种持久的重要因素。浓厚的兴趣可以激发人的思考、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一方面,情感具有动力作用。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发展,是激人奋发进取的动力源泉。课堂上,如果学生能体验到丰富和生动的情感,能保持愉快恬静的心境;就能使学生精神振奋,尽展潜能,以乐观的心态去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春雨得意马蹄疾,一日春风长安花”,这样就能使学习产生增效的连锁反应。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的彩带,将学生悄悄地拴住,搅动他们情绪的波澜,树立自信乐观、勇往直前的斗志。
学生的感情是纯洁的,我在教学生学习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时,选其中的一段让他们分析,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我很高兴,随口说道:“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人生一大乐也’。”一位学生情不自禁地问道:“老师,包括我吗?”。我立即回答:“概莫例外。”您看学生单纯得多么可爱!
学生喜欢我朗读课文,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高声地朗读课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在我的影响下,学生读课文的兴趣渐渐浓厚起来。学习《钦差大臣》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兴趣盎然,读得栩栩如生,教室里掌声不断,这使我认识到,学生是热爱老师的。当教师的示范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的时候就是学生开始敞开心扉的时候,也就是教师走进学生情感世界的最佳时刻。
我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让学生谈自己父亲的动人事迹,有的学生说着说着就动了情,声音更哽咽了。他们认识到父亲是伟大的。学生的感情是多么纯洁而真挚啊!
文学的生命是情感,如果一篇文章缺少情感因素,那么这篇文章也就显得苍白无力,要培养具有丰富情感的学生,靠的是富有情感的教师的点拨和启迪。
对真、善、美而不求、不怜不爱、无动于衷;遇假、恶、丑而不愠、不憎不怒、不置可否,又怎能起到感化学生的作用?
润物细无声,育人无痕,情系其中,自然发之于外。
滴水,经久不息可以穿透顽石,微雨,稀疏不断。可以滋润幼苗,慈爱,可以医治心灵的创伤,循循善诱,能荡涤歪风恶习,一分严格之水再加九分情感之蜜才能酿成甘露。情感教育是教育的“润滑剂”,理解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信任是转化后进的良方,关心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力量,身教是率领学生前进的无声命令。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校教育收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对学生来说是校园,也应该是家园。学生离开家,学校是学生的家,学生离开父母,老师就是学生的父母。学校要求教师以“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作为工作出发点,使学校成为一个充满温馨的大家庭,一个学生喜爱,家长放心的乐园。
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班主任成了呵护学生的有心人,天冷了,教师提醒孩子们不要着凉,考“砸”了,鼓励孩子不要灰心,有了成绩马上给予肯定,有了困难大家及时帮助。体察学生心灵深处的奥秘,把握学生感情的脉搏。
走进学生情感世界,就是对学生的爱。爱是教育的源泉,一个教师有了爱,就能和学生推心置腹地沟通,就会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就能用大海撑船的胸怀去宽容学生,钟爱学生、智慧的花朵就会悄然开放!
我认为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注意三种教育:一是赏识教育;二是人性化教育;三是爱的教育。
赏识教育:赏识出自信,激励促成功,倾注情感,关注生命。“你把学生当天才教,你会教出天才,你把学生当庸才教,你会教出庸才”已成为教师的座右铭。赏识,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人性化的教育:其意义在于它是一种生命和生命的对话;一种人格对人格的影响,一种灵魂与灵魂的碰撞。因此,教学应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进入 学生的生命领域。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渗透人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了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教学中获得价值取向,情意感染,文化熏陶的独特感受。
我们认为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的过程。
管理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制度不是约束人而是激励人,激励人的精神中潜藏的能量。管理秘诀是尊重、制度的核心是真爱。
诺贝尔说:“人是给予大自然雕琢的宝石”,教育必须唤醒最基本的人性,唤醒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觉醒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我校在彰显人性化教育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
三是爱的教育。邓小平同志说得好:“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滋养我生命的是一片5000年文明的土地。
我们的生命之河涓涓流淌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感情。作为人民教师理当用整个生命传承历史文化和播种爱的教育。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徐国静在国际会议中演讲时,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徐女士说:“我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大家,有八个兄弟姐妹,小的时候,家里有好吃的水果,母亲总是让我们把最好最大的留给爷爷奶奶,我们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母亲说:‘你们很小,吃的日子还很长;他们老了,吃的日子不多了。’也许是因为母亲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和期盼,也许是因为母亲采用的时间比较法唤醒了我们对生命衰老的同情心和怜爱心,所以,我们总是愉快地把好吃的东西主动地送给爷爷奶奶,以致后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长大成人后做了母亲。有一天,我对5岁的儿女说:‘这盒巧克力你不能吃,要送给奶奶。’他不高兴地问我:‘为什么我不能吃?’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便想起小时候,母亲对我说的话:‘你还小,吃的日子长着呢,奶奶老了,吃的日子不多了。’女儿眨眨眼睛看着我,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过些日子,我从外地出差回来,女儿捧着一盒松子给我:‘妈妈,这是我给你留的。’我问她:‘那你吃了吗’?她天真地看着我说:‘我不吃,因为我还小,吃的日子长着呢,你老了,吃的日子不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就是这样播种的,这就中国家庭的教育。
古语说得好:“敬人就是敬己,助人就是助己,爱人就是爱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行春风,难得春雨。”同样道理:爱学生就是爱自己,爱学校就是爱自己,爱国家就是爱自家。
中国人在宇宙万物之间建立了和谐秩序——文明中充满爱的智慧; 中国文化提倡孝悌思想,实际上提倡的是爱的教育。
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以对生命的沉思和对心灵的呼唤,创造出关爱人类健康成长的爱的教育——“仁爱”。
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应随课文内容而变化,有时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如虹,气吞山河;有时如花丛中鸟语低吟、呢喃,情意缠绵,象落花漂过流水,象微风拂过琴弦,从而激起师生情感的共鸣,教师走入学生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演讲与口才》、《中学语文》
电话:*** 电子邮箱:657726909@qq.com
第二篇:走进乡愁的情感世界
走进乡愁的情感世界
————《乡愁》教学案设计
★罗盘指航: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以及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教学重点: 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 知识储备:
※乡愁诗韵: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
我知道的乡愁:。※作家身影: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产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灵河》、《石室之死》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 书声琅琅,体会节奏之美
温馨提示: 朗读技巧: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语速、语调、停顿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停连——朗读中的标点符号; 重音——朗读中画龙点睛的一笔; 语气——朗读中语句的“形”“神”结合体; 节奏——语句中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往复。最重要的是理解诗歌情感,读出自己的体悟。
1、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读诗歌。说一说自己这样处理的理由。
2、听读配乐朗诵,谈谈自己的感受。
3、给诗歌划分朗读停顿: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走进诗歌,品悟情感之美
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2、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歌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 乡愁形象化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你对诗歌最后一节怎样理解?
★深入探究,欣赏语言之美
赏读,品味语言: 仔细品味诗歌语言,你认为哪些词语最有助于情感的表达:
4、对诗中“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与“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形容词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学习席慕容的《乡愁》
这首诗共三节七行,非常短小,但却别出心裁,诗意隽永。把乡愁写得缠绵悱恻,令人感叹不已,全诗共用了三个画面来表达乡愁,请你描绘一下这三个画面,并说说这三个画面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开放拓展,表达生活之美
一、欣赏下列诗歌,完成后边各题。
【甲】 乡 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2分)2.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2分)
最欣赏的句子: 欣赏的理由: 3.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3分)
“我”的心理活动:
“断肠人”的倾诉:
二、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 乡愁是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仿写:乡愁是--------------
幸福是---------------
欢乐是---------------
悲伤是---------------痛苦是---------------
爱是-----------------
三、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容说“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如果有一天离开了家门,你最惦念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四、推荐作品欣赏: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乡愁四韵》,席慕容的《出塞》。
教学反思:对于现代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读。因此我设计了朗读教学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朗读,体会诗歌的美,学生在读中逐渐深入文本。这首诗歌作者的乡愁之情好理解并不是难点,难在对诗中意象的把握,对语言的品味。这也就成了这节课的重点。从授课效果来看,整节课的设计由浅入深,由知识到能力,由课文到生活,层层递进以读贯穿。学生主动参与,有所提高。我很困惑的是:对于诗歌的教学,重在赏析品味,设计过多的问题,把诗歌拆分的支离破碎,总感觉破坏了诗歌的整体美感。可不设计问题,又不知怎么引导学生理解。
第三篇: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
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
山东省滕州市西岗镇中心中学王 云邮编:277519电话210612
5语文教学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把握美的特征,寓美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语文教学魅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把美育教育结合到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潜力,培养美好的情感,塑造纯洁的心灵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作品的情感入手,抓住学生的激情,为学生创设一个令人入迷的如痴如醉的课堂情境,让学生随着作品的内容而产生情感流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美感效果。
一、充满激情的诵读,让学生感受作品之美
诵读课文,是把书面语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的再创造活动,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特别注意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语调、顿挫、节奏等,并灵活运用到具体的朗读中。“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要根课文所蕴涵的情感,定好读的格调,或豪壮雄浑、或慷慨悲壮、或凄凉深沉、或清新明快。。。成功的范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进入审美的情境之中。
二、创设目标情境,营造情感氛围,让学生理解、鉴赏作品之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凡文皆有情,无情不成文。纵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无不深蕴着作者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正确理解文中之情,让作品的情感先感动自己,然后再去感动学生。即“报情以入文”,把文章中的“情”移到学生心里,以情动人,让学生“郁郁乎情生”,主动接受美的情感熏陶。这种情感要靠教师去引导,教师要交给学生走进作品情感大门的钥匙,让学生抓住作品的情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让作品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去鉴赏作品之美。
三、展开联想、想象,使感情升华,让学生创造作品之美
蕴涵于文章中的情感,有时似高山飞瀑,撞击着学生的胸膛;有时似清甜甘露,滋润着学生心田。教师要抓住这种情感氛围,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领悟作品之美的深邃,感受深刻的启迪,从而使这份情感得以升华。在学生领悟了作品之美后,教师可巧设题目,让学生创造一个新美。如此激发情感,开启心灵,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在实践中一定能得到提高。中学语文教材是一个美的源泉。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来看,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师生共同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利用作品之情陶冶学生心灵,使他们从中感受到美,鉴赏到美,从而达到创造出美的境界,这也可以算作一条有效的通幽之径吧。
第四篇:多元体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
多元体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究与尝试。本文中,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为例,以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为基础,从妙用电教、、联系生活、编演剧本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包涵。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原有模式的僵化和不足,如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元化、使学生能够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探索的主题之一。笔者通过多年探索,逐渐认识到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激发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妙用电教,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的课文文本往往内容简单、元素单一,如果只是单纯依靠课本进行讲述,整个课堂设计就会显得单薄、乏味,难以使学生体会到课文作者的内心活动。通过运用电教设备,则能够轻而易举地为语文课堂注入许多新鲜元素,让课堂“灵动”起来,变得异彩纷呈。
如在苏教版语文《黄果树瀑布》一课,课文主要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讲述了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景色,为了让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景色有更生动的认识,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我运用PPT按照课本中作者的游览顺序进行了场景搭建,还在PPT中整合了黄果树瀑布的形成原因、历史故事等与课本相关的信息。在课堂的讲学过程中,我每对黄果树瀑布进行一段讲解,就会有相应的图片或者文字资料出现,帮助学生进行内容理解和情感激发,学生一边在文本中畅想,一边在教师建立的场景中遨游,获得了极佳的情感体验。课堂顺利结束后,我询问了几个学生的听课感受,大家都表示这样的教学方式,唤起了他们对黄果树瀑布的向往,大家对黄果树瀑布充满了好奇,不由自主地就更加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解。
学生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个触发媒介,而音视频或者图形图像等显然是最直观的触发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电教技术进行引导工作,必然能够使得语文教学更加多元化,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接受方式,从而使得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大大增加。
二、联系生活,深化情感
语文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而语文的教学内容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是对生活体验的高度浓缩,因此,日常生活就是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将课本内容与生活进行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情感,从而深化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燕子》这一课中,主要向学生描述了美丽的春天景象,文中几只燕子的描写尤为生动优美。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文字描述,学生是无法完全体会到这种景象的美感的。于是,我进行了这样的课堂设计:在讲完课本上的内容后,我让学生每个人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下自己在平常生活中见到的燕子的样子,并与课本上的燕子进行对比,看自己看到的燕子和作者看到的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后,我挑选出几个画的不错的,让这几个学生每个人上台讲了一下自己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心里的在想什么。学生的分享,成功地勾起了大家对春天的记忆,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教师成功把课本里的“燕子”带到了学生身边,课本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会使得学生对课本内容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把有限的学习的空间无限化。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在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多下功夫,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生年龄较小,其对情感对直接的体验就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选取合适的机会和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三、编演剧本,升华情感
当代教育学家本杰明?布卢姆曾说:“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层次较低,存在注意力易分散、无法长时间集中的情况,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将枯燥的文字生动化,就很容易把课堂变成自己一个人的“满堂灌”,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采用了编演剧本的形式进行教学改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虎门销烟》一课中,为了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情景有更深刻的体验,感受林则徐的爱国情怀,我给学生布置了课本剧编演的作业,让学生参考教科书上所讲述的事件发生过程,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进行历史景象还原,并尽可能地进行延伸和扩展深化,能够表达出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后续影响。学生在接到作业后,立刻自由分组,积极地开展了准备工作,充分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进行资料的查询、搜集和整理,组内成员也经常在一起进行剧本内容更多讨论和修改。最后,课本剧演出取得了完美的效果。
通过课本剧编演的形式,学生的能动性能够被完全调动起来,其注意力将是无比集中的,而对剧本内容的不断修改,其实也是学生对课本内容的不断咀嚼和消化,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对课本知识达到相当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三点,就是笔者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点教学经验和感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三点进行灵活应用,相信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启蒙教学,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全身心的投入,努力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为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而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梅.体验学习――21世纪重要的学习方式[J].华南师范大学,2013(10)
[2]朱冬妹.枝枝叶叶总关情――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语文学刊,2014(02)
第五篇:走进留守儿童
走进留守儿童
毕业第一年,我在温暖的九月进入了长中附小,经过报名的各个程序之后,我满怀期待的步入教室,教室里稀稀落落的坐着一些学生。有的在看书,有的在发呆,似乎在想些什么?此时一个学生让我眼前一亮,他全神贯注的看着作文书,我走到他旁边轻轻的问道:“在看什么呀?”他笑呵呵的答道:“看作文书”!不知为何,这笑容让我有些心疼。
日复一日,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了,对于这群孩子,我大概有了些了解,每天和他们一起上课、吃饭、午休、就寝。我们班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天气冷了,只有年迈的奶奶一步步走着送来衣被,最让人心疼的是个别单亲孩子。平时,他们没有哭,没有伤心,甚至还有些调皮,但是没有人知道他们怎么想的,但有一件事改变了我的看法。有一个孩子每天午休不睡,那天我拉着他的手哄他睡觉,晚上也是如此,可他一句话让我眼眶潮湿。我问他:“你怎么不睡呢?”“我睡觉每天都会做噩梦的,每次都梦到我爸爸死了”他说。你根本想不到一个笑容不断的孩子心理会如此害怕睡觉。
留守儿童,没有父母过多的关爱;没有父母在身边嘘寒问暖;更不能感受到父母手中的体温。所以我呼吁关注留守儿童,走进他们的内心,和他们心与心的交流。让留守儿童在校园里得到同学的互助、老师们的关怀。也许我们解决不了留守儿童这个社会问题,但我们可以走进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在学校也有一个温暖的家。
教师:余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