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朱自清抒情散文的结构艺术 (5000字)
朱自清抒情散文的结构艺术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特别是他的抒情散文,一向为大家交口称赞。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有诗一样的意境、优美的语言、清丽隽秀的风格。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安排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在所有的文章体裁中,散文的形式是最自由的,艺术家能够自由地安排结构、发挥自己的特长。就朱自清的散文结构来说,可以分为纵式结构,横式结构,自由结构。纵式结构的散文一般以时间、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为序,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如朱自清的《执政府大屠杀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松堂游记》、《背影》、《旅行杂记》等。横式结构的散文不注重对事情发展始末进行记叙,而是集中笔墨写出几个剖面片断,用主旨联贯内容,浑然一体,如他的《春》、《冬天》、《南京》、《威尼斯》等。自由结构的散文,其记叙、议论、抒情融洽无间、纵横自如、生动跳跃,如诗歌般敏捷灵活、驰骋无际,如《温州的踪迹》、《匆匆》、《儿女》等。朱自清的散文并无定态,但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值得读者玩味借鉴。
波澜起伏 曲径通幽
自古谈文章作法,无不强调“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过于率直呆板、一览无余,常常会使人感到乏味。就像是公园的路径总要曲曲折折、遮遮掩掩。就是最有条件修筑笔直公路的草原和沙漠上,也是要故意在必要时修上个弯道,其作用就是在变化中避免乏味。变化的刺激,原是人心理的爱好,在文学创作中,当然是不可忽视的。陈望道从人的心理特征上阐述了文学艺术结构形式多变的必要性,他说“,大抵唤起意识须变化,保持意识的觉醒状态也是需要变化的。若刺激过于齐一无变化,意识对它便将有了滞钝停息的倾向。”朱自清的散文构思精巧、结构多变,他很讲究层次间起伏跌宕。他虽然没有长江大河浩荡奔腾的气势,但有涓涓细流的曲折委婉,别有一番滋味。《松堂游记》在他的散文中可称典范,这篇散文是作者一九三四年游西山松堂后所写。他在松堂曾逗留三天,对松堂内的景物观察体味是很深的。但到他写游记时,却不是一下子就着笔写松堂。而是层层设屏障、段段翻新意,不自觉地引诱你渐入佳境,饶有趣味。开头,他先写“出发的前夜,忽然雷雨大作,枕上颇为怅怅,难道天公这样不做美吗?”下笔不可谓不远,先不写松堂,也不写行途所感,竟先写头天晚上的天气变化,别有用意。因为要去游览,必然先有一番思想准备,想到松堂景物之宜人,不免兴奋不已,但这时一场风雨把燃烧的兴致浇灭了一半,读到这个开头,你会和作者一样心里蒙上一层不快,有点扫兴了。
这种写法是先让文章充分地松弛,不要紧巴巴地写下去。当我们正想着,既然下了大雨,恐怕游不成了吧?且慢,作者能巧妙写来,令你转忧为喜。“第二天清早,一看却是个大晴天。上了车,一路树木带着宿雨,绿得发亮,地下只有一些水塘,没有一点尘土,行人也不多,又静,又干净。这真是喜出望外”。文章一转,气氛变了,令人扫兴的不利因素却意外地转化为有利条件。文章开头的失望情绪顿时烟消云散。你不能不带着兴奋的心情读下去。但作者仍然曲折写来“想着到还早,过了红山头不远,车却停下,两扇大红门紧闭着。门额是国立清华大学西山牧场。拍了一会儿门,没人出来,我们正在没奈何,一个过路的孩子说这门上了锁,得走旁门。旁门上挂着牌子,?内有恶犬?,小时候最怕狗,有点趑趄,门里有人出来保护着进去,一面吆喝着汪汪的群犬,一面只是说?不碍不碍?”。这里我们且不研究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的极为传神的描写,而来继续看结构上第二层、第三层的曲折。要进门,门却紧闭,又是扫兴不快,是为一层阻碍;好容易叫开了门,里面又有恶犬汪汪,令人心悸。又是大煞风景,是为又一层屏障;哪有心跳不停,战
战兢兢地游玩的呢?以上,从开头写来,好像没有一笔写松堂景物,但细想又不知不觉地得到了不少。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一个真实的境界中。
综其描写叙述,作者用暗示手法交代了好几件事;第一,清华大学西山牧场座落在北京西一个偏僻的山上,松堂就在牧场内,第二,平常松堂很少有人来,是个宁静的处所;第三,作者是在大雨后的一个清晨去松堂游览的;第四,作者游兴很浓。在不动声色中,交代了这么多内容,真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样层层设屏、步步迂回,就是为了造成文章的曲折,引人入胜。文章写到恶犬之声,我们可能会感到,这次游览无论如何是不理想的旅行了。但作者却能在山穷水尽之中,写出云破月来之景。只用一句话就把读者引到松堂。过了两道小门,真是豁然开朗,别有天地。于是,作者集中地写松堂景物,院子、白皮松、松堂、堂后山的景物等等,再写晚饭后观云赏月。“老等月亮,可月亮老不上来,一会儿,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云越积越厚,看不见月亮了”。这又把笔墨集中在写等待月亮。其实偷偷地写了云、写了树影、松堂院子的光线以及观景者的爽然自得心理,以至觉得自身没入夜的海里,只有听见犬吠才使人觉得原来在人世间。全文结构看去自然,却是费过苦心安排的。元遗山说过:“作文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松堂游记》是曲径通幽之作,其实“变化”是一个概括说法,如何变才见出功力。王朝闻说:“有变化而不和谐就零乱,统一而无变化就单调。结构又要变化,又和谐”。为变化而变化,常常表里生硬做作,变化得自然合理才是高手。
第二篇:浅析朱自清散文艺术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摘要
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结构上,抒情上、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散文体现的丰富文化意蕴,探求了朱自清散文在中西文化撞击下所走的民族化的道路。朱自清散文真挚、自然,深秀,在结构上注重“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把“明断”与“暗续”统一起来,体现了漂亮缜密的特点;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景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和理趣美;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清新,雅俗共赏的作风。
关键字: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文化艺术
一、绪论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中的“和氏璧”,不是以具夺目的外表取胜,而是以不撒谎、不矫情的朴素自然的美,和经过认真提炼的群众口语谨严质朴的美吸引人。他的散文以委婉细腻、诚挚平易的风格描述了他所经历的各种生活,接触的各种风物,娓娓而叙亲情、友情、爱情,精雕细刻青山、绿水、鲜花,抒情坦荡如砥,沁人肺腑,状物比喻丰美、形神兼备,令人耳目一新。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都烙上鲜明的艺术特色。那就是构思的漂亮精美,结构的严整缜密,情感真挚委婉,语言的朴素清新。
二、结构的艺术
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构思,十分注重“文眼”的安设。
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光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1]惟有“文眼”,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惟有“文眼”,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一会有疏密严整。
《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
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说杨塑的名篇《雪浪花》“是叫浪花咬的”一句中的“咬”字,是作品的“文眼。”[2]确实这个“咬”字用得好,内涵丰富,安设得巧妙,但总是有点雕琢的痕迹,不如“一年之计在于春”显得平易,自然,朴实。这一特点,可以从《冬天》一文中得到印证。《冬天》打破时空的限制,记叙了不同时间、地点的三个冬夜的三件事。第一件事,写自己少年时候哥儿三个和父亲一起冬夜煮豆腐吃,父亲当时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第二个事,写十多年前自己在一个冬夜与朋友S君和P君去西湖泛舟,在美丽的湖光月色中,兴意酣浓,但此后彼此就分离了。第三件事,写自己的爱妻还在的时候,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这个山城的冬天虽然十分冷寂,但“家里却老是春天”。写了这三件事后,作者最后总结说:“无论怎样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3]这是点明主题思想的一笔,很明显,作者把“温暖”当作整篇文章的“文眼”。三幅画面,三种情味,亲切地表现了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夫妇之情;在严寒冷寂的自然气氛中透出一股感情上的“温暖”[4]。这样,三件本来互不相关联的生活小事就由“温暖”连成一个整体,构成这篇艺术的散文。三件小事件“顾注”后篇的文眼“温暖”,而无斧凿之痕。
2、散文的艺术构思,还表现在线索的贯穿上。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一般说来,线索有“纵贯式”和“横贯式”两种形式[6]。
朱自清在《背影》中缺着重描绘父亲的背影,这是用诗的具象方法来构思的。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话。父亲是他十分熟悉的任务,对于太熟悉的任务,往往可以从任何一处微小动作、任何角度的观察发现其全部性格特点。散文是最可以自由创作的,文无定法,固守别人的成功经验是没有出息的。《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闭“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跪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纵贯式的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8]。
另一种是所谓“横贯式”的线索结构。是以内在的思想感情的红线连缀各种不相关的生活片断或画面,并列地组织材料。如《给亡妇》、《冬天》、《春》、《南京》、《蒙自杂记》等等。《给亡妇》一文,是作者为怀念他死去的夫人而写的。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亡妇生前家庭生活的琐事,而且并不相互关联。于
是作者写亡妇“为了孩子”,“为了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这两层意思[9],用“横贯式”的线索来结构全文。一件件、一桩桩生活琐事,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来,而是把两层意思并列地归类地写出来。使那些并不连贯的材料凝成感人肺腑的艺术整体[10]。较之“纵贯式”的线索结构,“横贯式”结构文章较为困难。刘熙载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
也。”[11]因为散文把一件事情按其发展过程,有始有终地写出来比较容易,把许多各不相干的材料连缀起来,既要明断,又要暗续,这就不容易了。
(二)缜密的结构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产生了要去“日日走过的荷塘”寻找“另一番样子”的念头。之后他来到那条幽僻的小路,“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身心渐入静界,有了“自由”的感觉。于是,他开始“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
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可以这样说,结构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单纯结构,一定的思想内容总是呈现着一定的结构形式。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5]前文所述的“背影”是“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织全文结构的经纬,因而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而又主题突出。《背影》一文的结构表现着、服务于主题。《春》的结构主要由盼春、描春、颂春三个结构层次组成。其中以“描春”为重点。朱自清巧妙地把主观感受与客观景象结合起来,把时空交汇互织在一起,细致入微而又繁简得当地描绘了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依次而写,层层展开,展现了色彩缤纷、春满人间的巨幅图景,表现了作者因春之来临的无限兴奋情怀。可以看出,“春”是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结构。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中间的“描春”再现春的生机蓬勃图景,结尾的“颂春”回应开头,同时盛赞了春意盎然的青春活力。《春》一文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结构谨严有致,很好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抒情的手法
(一)、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朱自清十分重视感情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①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不是靠浓词艳句织就的过眼云霞。朱自清抒情的特点是:真诚,含蓄,适度。真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出;适度就是浓淡相宜,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朱自清曾在他的日记中表明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觉得感情无谓者,宜节产。”可见,感情冲动,是他创作的缘由。随着喜怒哀乐的不同,作品的色调呈现异彩;感情是他文章主题思想的根基,又是其作品内在联系的纽
带。而寓情于事(景),情事(景)交融的情感表现方式,对文章主题作了细腻、朴实、感人的体现。朱自清曾这样赞扬荷兰画家冉伯让:“他与一般人不同,创造了个性的艺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这个人放进他的画里去。”其实,朱自清自己,正是将他的思想感情放进他的作品中的有特色的作家。他的抒情散文之所以历久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作者有自己的抒情特点,读者观其文如见其人。
(二)、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与画意的结合朱自清原是一个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诗人本色,郁达夫称赞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荷塘月色》中,清华园一个平常的荷塘,一到这位散文大家的笔下,简直无美不备:那“田田的叶子”,“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不使我们想到那“荷叶罗裙一色裁”的画面?荷叶中“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如浴的美人”;写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花叶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写“杨柳稀疏的倩影,却又象是画在荷叶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写树色“象一团烟雾”,树缝里漏出的一两点灯光,“是渴睡人的眼”。各种景色在这里是那么和谐协调,活画出了一幅清幽静谧的荷塘夜景。
(三)、情景交融
《春》中,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真是“一切景物皆情语”。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
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在朱自清散文里,这种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比比皆是:明丽的色彩,生动的形态,素淡的情致,融成一体,真可谓妙手丹青。
(四)、写人抒情,真挚的美
通过一系列人物生活中典型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自然而然地变人物的“生活细节”为感人的“抒情细节”。父亲“买桔子”的细节,妻子”照看“儿女”和“我”的细节、“儿女”吃饭的细节等等,这些细节寥寥数笔,不事渲染,而却又真挚吐露质朴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天伦之乐,具有真实之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一文,朱自清抓住在电车上看到一个“小西洋人”的面部表情变化的细节的描写,继而转化为“抒情细节”。“小西洋人”的面部表情由“和平与秀美”变化为“粗俗、凶狠”,作者抓住这一细节加以特写,来表现“我”的内心情感。“我的心空虚了,四面的压迫很重,使我呼吸不能自由。”他的脸上便缩印一部中国“外交史”。这一描写的细节转化为“抒情细节”,抒写个人的屈辱,抒写民族的愤怨。尽管作者没有高呼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这一类口号,没有正色辞严地要求民族平等,但是,在字里行间却掩盖不住作家的视民族尊严为至上的爱国热忱。从文题“骄子”后的惊叹号上,可以看到朱自清那难以遏止的愤激感情。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蒋荫楠、严迪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国现代文学比较研究》冯锡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3.《朱自清人生风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年版。
4.《现代文学纵横谈》蔡清富,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5.《散文艺术论》付德岷,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6.《现代中国文学专题史》李复兴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朱自清散文艺术论》吴周文、张王飞、林道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欧秀蓉,《名作欣赏》,2005(16)。
9.《近百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曼君,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10.《朱自清全集》(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三篇:记叙文、抒情散文结构模式
记叙文、抒情散文结构模式
一、画面组合式
就是围绕一个中心,连续将几个不同场景下的画面排列在一起,给人以电影蒙太奇式的感觉,结构层次简单,如同一组图片连接在一起。有的是不同人不同事的横式排列,有的是同一人的不同画面的纵式排列。比如,2007年北京卷优秀作文《沉默的父爱》,展示给读者的是6岁、16岁、昨天、今天四个不同时间的不同画面,形象化地传达出父爱的内涵。
二、扇面展开式
以一句话、一个字为中心,四面展开布局,呈扇状结构。比如写“假如我是一只小小鸟”,就可以段段都以“假如我是一只小小鸟”为开头:“假如我是一只小小鸟,勇敢地在风雨中翱翔,告知世人什么是奋斗和拼搏……”“假如我是一只小小鸟,我将让盲人听到世界上最动听的歌儿……” “假如我是一只小小鸟,我将衔来橄榄枝,让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变得安定和谐……”等等。
三、单一直线式
这种结构以一条线索贯穿始终,将故事或情感的波澜围绕线索逐步展示出来。一件事,分成不同的阶段。事件是连续的,情感变化是顺应时间变化的。比如,2007年江苏高考的一篇优秀作文《怀想天空》,按时间顺序描绘了星期一升国旗时,农民工自觉参与升旗仪式的感人画面,一点(中心)一线(线索)一事件的简单结构为思想感情的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篇:朱自清其人及艺术特色
朱自清其人及艺术特色
朱自清(1898-10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六岁随父移居扬州,一九二0年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二五年被清华大学聘为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一生笔耕不辍,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等各类著作二百多万字。他的创作成就以散文创作最为突出,尤其是其中的写景抒情散文,语言凝练明快,关于工笔描写,文笔清新秀丽,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公认的白话美文的典范。他的散文名篇《绿》、《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的篇目,为培养文学青年、繁荣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借鉴。归纳起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深挚亲切。这一点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那淡淡的哀伤,拳拳的亲情,总是深深的感染着读者,拨动读者的心弦。如《背影》中写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勾画父亲年迈体哀的背影以及作者的情感体验,处处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给亡妇》中,作者对亡妻的悼念与深深自我忏悔,让读者不由得滋生一丝悲恻之情。而《儿女》中洋溢着的幽默情趣和温馨气氛,则让人倍感亲切。
二.意境生动优美。朱自清精深的诗歌造诣使得他的散文创作中保持着诗人的本色,后人评价他的散文是“文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亭亭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这素雅而静谧的一切,全然就是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让人留连忘返;在《桨声灯影里秦淮河》中描写灯影波光里的秦淮河夜景,更是笼罩着浓重的六朝脂粉气氛,给人有“夜泊秦淮”这感;又如,作者笔下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构思缜密精巧。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背影》一文,娓娓道来,层层铺垫;人之常情,一吟三叹,收到了“平淡中见真情”的艺术震撼效果;《春》则大笔勾勒,工笔细描,在多层次多角度的描述之余,轻松自然地点出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四.语言清闲典雅。朱自清的散文有其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读起来又有着清秀之气,如朱德熙所说“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如《背影》语言的质朴亲切、《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典雅,而《桨声灯影里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值得注意的是,叠字的运用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是朱自清一种独特的节奏感韵律美。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二十六个叠字,而《桨声灯影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七十二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的听觉美感。朱自清的文章优美,朱自清的人格更美。一九四八年六月,饱受胃病折磨的朱自清的体重不到四十公斤的情况下,坚持签名拒领美国援助的面粉,并嘱告家人的拒买配售的美国面粉,保持了一个民主战士的爱国节操。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高度赞扬朱自清的铮铮傲骨,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一九四八月八月十二日,年仅五十一岁的朱自清先生在北京病逝,安葬于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
第五篇:朱自清散文的叠字艺术
写气图貌 属采附声
——评朱自清散文的迭字艺术
蒋传一
翻开朱自清先生的文集,诵读他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的散文,一个个迭字迭词就似珠玉般迸溅而出。朱德熙先生说:“朱自清很喜欢也很善于用迭字。”迭字与迭词的使用,成了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试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塘月色》)
迭字迭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所谓迭字,就是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单纯词,如上文中的“田田”“亭亭”“脉脉”。所谓迭词,就是词的重迭,其中有单纯词的重迭,如“星星”(名词)、“密密”(形容词)、“层层”“粒粒”“缕缕”(量词);也有合成词的重迭,如“曲曲折折”(形容词)。迭字迭词,借助声音的和谐,增强了语调的和谐,造成了节奏明朗、韵律动听的音乐美;又借助声音的繁复,增强了语感的繁复,读来或舒徐雍容,或柔婉流畅,或清越激扬,增添了语言的情致。迭字和迭词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原是屡见不鲜的,但朱自清散文中迭字迭词的使用,却自有特色。
首先,朱自清善于使用迭字迭词,使读者从他的散文里获取立体的感受。请看《温州的踪迹·绿》中的一段文字: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这一段描写梅雨潭水的文字,连用了四个迭词:用“松松”地皱缬着的裙幅摹写潭水的形状;用“轻轻”地搏动着的处女的心,摹写潭水的动势;用“滑滑”的明油、蛋清、皮肤,摹写潭水的质感;用“清清”一色的碧玉,摹写潭水的色泽。这些绘形、拟声、摹色的迭词。配以富有想象力的、新鲜贴切的比喻,使读者的视觉器官、听觉器官、触觉器官获得了“共振”,产生了立体的艺术美感,朱自清所创造的梅雨潭这个艺术形象,就深深地印入于读者的心中。这样的妙用迭字、迭词的范例,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是并不少见的。
其次,朱自清善于使用迭字迭词,使静态的景物,呈现神采风动、生气勃勃的景象。
“化静为动”,是朱自清在散文写作中刻意追求的艺术技巧。他在《欧游杂记·序》中曾经总结了这一方面的经验。他觉得显示景物间的关系;常常要用到“是”字句、“有”字句与“在”字句;但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怪沉闷的,必须设法改变。他还具体说了这改变的句例:这两组句例中,由于改变了动词谓语而“化静为动”的②句,长处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第二例,改动后更是憨态全出,可谓一字传神。而在这一方面的追求中,迭字迭词的妙用尤不止于此。《欧游杂记·瑞士》中就有这样的适例。
这是小小一片高原,在明西峰与少妇峰之间,320英尺长,厚厚地堆着白雪。雪上虽只是淡淡的日光,乍看竟耀得人睁不开眼。这儿可望得远了。一层层的峰峦起伏着,有戴雪的,有不戴的;总之越远越淡下去。山缝里躲躲闪闪一些玩具般的屋子,据说便是交湖了。原上一头插着白十字国旗,在风里飒飒地响,颇有些气势。山上不时地雪崩,沙沙沙沙流下来像水一般,远看很好玩儿。
这一段雪原景物中,“白雪”“日光”“峰峦”“屋子”“国旗”原来尽是静态的。作者除了使用迭词“厚厚”“淡淡”“层层”绘形、绘色外,又巧妙地使用了动词迭词“躲躲闪闪”,替换了原先的“是”或“有”,远处交湖山间的屋子,就拟人化了,情趣盎然了。文末又用“飒飒”、“沙沙沙沙”等拟声迭字,写出了旗帜的拂动、雪粒的崩泻。静中有动,动静交映,小小的高原,整个儿写活了。
最后,朱自清善于把迭字迭词集中使用在散文中最关键的部分,让它穷形极相地描写景物,尽情极致地抒发感情,以取得最大的艺术效果。笔者曾就朱自清四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使用迭字迭词的情况,作了分段统计,列表如下:
(表中圈码数字系自然段序数)
这四篇散文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③④⑤段,集中描写了在秦淮河大中桥河段泛舟夜游所见的景物,是全文的重点部份,迭字迭词数为41,占总数的61 1%;《绿》第②段写梅雨瀑,第③段写梅雨潭,为全文的核心部分,迭字迭词数占总数的100%;《荷塘月色》第④段写月下荷塘。第⑤段写塘上月色,第⑥段写荷塘周围景物,为全文重点部分,迭字迭词数为19,占总数的70 37%;《春》第③—⑦段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与春天的人,迭字迭词数为18,占总数的90%。上述统计数字表明:朱自清正是在散文的节骨眼上,集中使用迭字迭词,发挥它绘形、绘声、绘色的优势,浓墨重采地渲染气氛、描写景物、抒发情怀,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朱自清散文中迭字迭词的使用,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现象,而有其深远的文学渊源。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初创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是由写诗而入于作散文的。朱自清曾在清华大学担任过多年的“诗选”与“歌谣”等课程的教授,对于从《诗经》到现代诗的我国诗歌,都有精湛的研究。他曾经把《诗经》、《汉乐府》与现代歌谣对照着讲,指明其中的继承演变,这些讲义现在还存于《朱自清文集》之中。众所周知,大量地使用迭字,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语言特色。
刘勰在论及古典诗歌中的迭字艺术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并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刘勰在这里以《诗经》中的六个迭字为例,高度评价了古典诗歌中迭字的作用。他认为迭字既描画了景物的神气和形貌,又显示了语言的文采和声韵,它们是写景抒情的千载不移的语言艺术。朱自清先生在自己的散文中,既继承了这一古典语言艺术的瑰宝,又吸取了现代口语中的迭字迭词,使迭字艺术成为“朱自清式”的自然、清新的语言风格的组成部分。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