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诗研究论文
魏晋南北朝与唐代诗歌比较
2010级古代文学研究生班
顾明佳
魏晋南北朝与唐代文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是乱世文学,后者是治世文学,也是盛世文学,两者在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也有很大的差别,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我看来,总的特征表现为前者充满了凄婉哀怨,而后者却豪迈开阔、激情昂扬,在诗歌中更是这种体现。当然,这并不是一定的,其中也有其它方面的特征。这两个时期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可能在创作风格上各有其特点,表现对象上也有不同,但是他们都无不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两者的不同表现,以及产生这种表现的原因:
一、时代的不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汉末的战乱,三国的纷争,西晋统一不久发生的“八王之乱”,西晋的灭亡与东晋的建立,接下来是北方十六国的混战,南方东晋有王敦、桓玄等人的作乱,北方北齐、北魏、北周等朝代的一次次更迭带来的斗争,南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更迭带来的斗争,以及梁末的侯景之乱,再加上东晋、南朝的北伐,北朝的南攻,在这三百多年里,几乎没有多少安宁的时候。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特征。战争使很多人丧生,伴随着战乱而来的饥馑、瘟疫以及人口的大规模的迁徙,不知又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这种状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曹操的《蒿里行》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还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这些都向我们描述了那个时代残破的画面。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唐太宗时期就打败了突厥等国,这些蛮夷国家都把唐朝君王推尊为天可汗,成为东亚的盟主。唐朝势力的强大,延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而达到顶峰。在经济上也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得到发展,至天宝中上升达到顶点。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唐代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整个唐代,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都达到了全面繁荣,呈现较为开放的风气和多样化的趋势。总之,一切都在朝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二、诗人经历以及思想感情的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个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福祸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但是在其中却处处可见诗人的无奈,这种看似的发达,其实是一种身处乱世,抱负理想无法得到实现的凄苦悲哀。这一时期创作最多的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的诗歌,都是一种无奈的逃避,逃避这个乱世。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门阀制度和门阀观念在这一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士族和庶族的对立,下层寒士的仕途遭到阻隔,使他们心中郁结着愤懑与不平,更多的出现了凄婉的感伤情调在诗歌里。如鲍照将寒士的不平倾泻到诗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还有左思的《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形象的反映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情况。时代不给予他们机会,他们只有在诗歌中寻求一种解脱和表达这种苦闷。
在上面论述唐代的社会情况后,可想而知唐代诗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国力的日渐强大,为世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唐人入仕,较之前代有更多途径。所有的这些都使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中的不少人,自信与狂傲往往集于一身。如陈子昂的气概“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李白更是这样一位自视甚高的人,他自比管仲、吕望、谢安,要立盖世之功,然后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鵕兔何足言”。高适、岑参、王昌龄等都是如此,高适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岑参的“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即使是以沉郁顿挫著名的杜甫也要“致君尧舜上”,而自比稷、契。这些都可看出唐代士人对功名的渴望,积极入世,在诗歌中反映了出来,表现出昂扬的情调。唐人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是不得不提的事实,他们热爱山水游赏,成为一代风尚,名山大川的游历,反映了唐代诗人对于自然美的向往,李白的“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开阔了视野,亲近自然,陶冶了情趣,给诗歌带来了一种开阔清新的美。读书山林的风气在诗歌中表现为一种清幽明秀格调。
三、魏晋玄学与唐代佛道在诗歌中的反映
魏晋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它和老庄思想是联系在一起的,其中也有佛学的影响,但是不占主要方面。玄学中有几个重要的命题,与文学艺术联系较为密切的是崇尚自然、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个道理对于诗人和读者都不陌生,中国艺术的精髓说到底就在这里,而这正是受到魏晋玄学的启发而得到的。其实玄学作为一种思辨性的哲学是不宜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一个直接转化的例子就是占据了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的玄言诗,其中包含了宝贵的理趣。诗人们将玄理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艺术特色,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美相混合就产生了玄言诗。这一时期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有孙绰和许询,但是这种诗也有很大的缺点,淡乎寡味、缺乏形象。孙绰的《道贤论》、《游天台山赋》等,都包含有玄理。支遁的《咏怀诗》五首也是典型的玄言诗,第一、二首直叙老庄哲理,语言枯燥,内容玄虚;后三首有游仙诗的意味,形象与玄理未能统一。第四首中所说“近非域中客,远非世外臣”,正是东晋士人受到玄学思想影响的表现。
唐代文学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人生信仰、社会思潮、生活情趣与生活方式上,时时杂入了佛与道。佛教对于唐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反映到作品中来。如孟浩然在《陪姚使君题上人房》中的“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李颀在《宿莹公禅房闻梵》中的“始觉浮生无住著,顿令心地欲皈依”,白居易在《观幻》中的“有起皆有灭,无暌不暂同”,这些都是在诗中对佛理的直接讲述。还有的表现为一种禅趣,一点禅机,如王维在《酬张少府》中的“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在《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诗中的空寂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就是从这里来的。佛教更为直接的影响,是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如著名的“九僧”,还有惠崇等人。
道家思想对于唐人的影响主要是要求他们返归自然,多一点对于自然的亲和力,尤其在人生信仰方面非常突出,如在神仙思想的影响上,唐代的很多诗人都有神仙信仰。唐诗里有很多神仙世界的描写,李白笔下的泰山、天姥山等神仙幻境,李贺笔下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李商隐笔下的圣女、嫦娥等形象,都是道教影响的显例。就连以写实著称的白居易,也在《长恨歌》的结尾幻想了一个神仙世界,使唐诗富有浪漫色彩。
四、著名诗人的对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鲍照可以算是一个典型代表。他生在乱世,将满腔的悲愁苦闷之情与怨愤不平之气发而为诗,这是其诗歌的突出内容,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比如他的代表作《拟行路难》十八首,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暗示了失志后无可奈何的悲哀,表现了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和诗人怀才不遇的慷慨之情。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都是哀怨凄婉,细致感人,总是带有一种忧郁的情怀,这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诗歌氛围。
毋庸置疑,大唐的诗歌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李白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那种奔走的气势出现在他的每首诗里,敢于表现自己愤激不平的情绪,有着“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想象发兴无端、变幻莫测,展示了他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抒情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豪逸悲慨、激昂向上,富有阳刚之美。他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洒脱的气质,作诗气魄宏大、意象优美。代表作品更是数不胜数,《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等,都呈现了他的诗歌风采。当然,这也代表了大唐的诗歌气象,开阔宏大、感情激烈。
以上就是我对这两个时期诗歌的一点认识,还处于十分肤浅的阶段,希望在今后的不断学习研究中,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1]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第二篇:唐诗论文
感悟诗里的灵魂
唐朝,追溯那个极其繁华的朝代,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处于世界的前沿九鼎之位。或许,唐诗正是这样背景才有这个时代的缩影。而我们今天看唐诗或许真的只有叹嘘不已吧?
犹记得那句话,学习唐诗是为了寻找自己的语言!或许是因为恰似我心中的想法。如老师所言,诗歌,是一种精粹的语言。我不曾奢望有诗圣李白作诗时一气流贯,俊逸风神的侠客情韵;不曾奢求如杜甫写出深入浅出而韵味绵长的诗,让妇孺皆知;也未曾想过会像李商隐那样腹有文章气自华,词藻华丽,典故信手拈来。我只是忧心假如远离这些文字而致词穷,致人浮躁。希望诗词可以静我心,抚我伤,享我乐罢了。
是的,历史上是奇才骚人已经将诗推向了顶峰,今天的人唯有遥望唐诗,我们只有透过历史的烟尘,撩开历史的云雾,隐隐约约地遥望张若虚笔下江边的那摇情落月,那似霰花林,那婉转江流,依稀朦胧的春夜。这春江花月夜,读起来,朗朗上口,不觉痴迷于其中。诗人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不能只用美字来寒暄的春夜图,也将我引入了宇宙的思考,人生起源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个问号,追溯到世界起源点上,延绵至天与地交融的平线。
看着上面的文字,我不敢停下敲在键盘上的手指,因为就像老师说过的,讲唐诗若是停下了,便很难再提起那股气继续下去了,所以,要一鼓作气,才会一气呵成!庆幸的是,我貌似已经可以静下心,去触摸藏有灵魂的诗词了,并且,跟着诗人的笔尖,看见纸上跃动的生命。我慢慢地,感动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情,承受“深深”之通感;感慨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痴情,让我相信世间真爱无价;羡慕“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闲情,让人无心顾暇烦嚷复杂的世事,寻求内心一份宁静。飘逸而风流蕴藉,蕴含道家韵味。
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赫赫有名的“李杜”不难理解会被人称之为唐诗双子座, 难分轩轾。一个李白,戴着“诗圣”的光环,高歌“天生有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言,也许,唯有他配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他,身负傲气,不畏权贵,不甘做政治傀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满腹才情与抱负,却始终得不到统治者真正的赏识,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我曾经也在幻想,背着行囊独自漂游,终在现实中无奈流产。或许云游这才是属于他的生活,无拘无束。政治容不下他,诗词欣然接纳他,他将满腹情怀借着诗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得一身白衣侠客风韵。正似”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里的少年调笑倜傥,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以及洒脱的气质,脱口即成绝唱,饶有余味。静得颜色美,动得姿态美。一个杜甫,虽命途多舛,心系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要不是心怀天下,哪会忧心天下寒士冷暖?他处在唐由盛转衰的时期,就注定他无法像李白那样有仙人道骨般的闲情云游四方,他注定是要为那摇摇欲坠的后唐而揪心的。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的“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里面所描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记得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声情并茂地给我们朗诵了杜甫这首诗,我很是喜欢,在那平仄起伏的声调里,觉得自己似乎真的就看到了萧萧落木,滚滚长江,跟着杜甫心中的惆怅叹息。也喜欢杜甫笔下纯自然景物的诗,像初学唐诗时的“两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虽只是单纯的冬去春来景色,简单的意象却富有诗情画意。曾经看过电视剧的一个场景,将此诗四句化为四道寓意小菜,更是风趣。《江畔独步寻花》里“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热闹而有生机!
或许是因为李杜二人都才情满腹,亦为唐诗中的两朵奇葩,世人喜欢将他们来作比较吧。不管学术界还是在民间,或是在网络上,总会有人在为谁更胜一筹争得面红耳赤。我无法很刻意地去喜欢某一个诗人和他的诗,潜意识里总觉得他们是不可以如此活生生地被割裂,也就因为各自不同才会有唐诗绚丽风采。或许真的像谁说的那样,“李白是一个潇洒的负剑游子,杜甫则是一个苦吟的草堂诗人。李白近道,杜甫为儒,拿金庸的武侠小说来比较,李白像是飘然出世的令狐冲,杜甫则似执著入世的郭靖。”觉得比如得挺恰当,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撑起了唐诗一片瑰丽的天空。无法想象,倘若唐诗缺席了二位,将是怎样的一个遗憾?
当然,像诗鬼李贺,李商隐这些个人物,也是唐诗的瑰宝。以前不怎么注意李贺的诗风,后来才觉得他是个颇有趣之人。《南园》有句“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落英缤纷,随风飘零。同是此景,却与别人眼中笔下不同,又让人很喜欢他这种奇特。虽只是只言片语就已经记忆深刻。有些东西是会少而精的,比如人的情感表露,整天挂在嘴边好不一定就是好,可能越是深沉越是隐秘。比如一个小小的动作已经将你内心所想暴露无遗。张籍《秋思》里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个“又开封”的细节描写便可见深情,诗人思乡念亲的愁绪不言而喻。或许,比起以前,我更愿意探究诗词背后的情感寄托而不是咬文嚼字地锱铢必较,过分地在乎形式有可能牵绊思绪的抒发。应该说,每首诗都有她的灵魂,诗人的情感。而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八股文般的科举考试,是藏着的思想和思想的外延。
看,那一本本泛黄的书稿上,有一群踮起脚尖跳舞的精灵……
第三篇:唐诗研究《大纲》2009
唐诗研究复习提纲
一、唐诗的繁荣
唐诗繁荣的盛况:
1、古调新声,各体该备;
2、风格多样,流派纷呈
3、朝野上下,人工篇什。唐诗繁荣的原因:
其一,社会渊源:
1、唐代社会阶级变化,劳动者身份提高,自我意识觉醒;
2、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级形成;
3、行政、司法、赋税、兵役、科举制度调整;
4、以寒士为主体的唐代文人漫游科举从政拓宽的唐代诗人的视野。
其二,思想渊源:任侠与儒释道并列为唐代四大思潮,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注重文艺的社会功能,遍及下层民众的佛教和上层社会的道教偏重于艺术形象及意境的追求。侠源自春秋战国时代没固定职业在社会上游荡,受雇于某个集团用暴力替雇主完成使用的人,称为游侠,渐渐上升为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的社会品德。唐代一统王朝,北方游牧民议族尚武之风给游侠活动增添了血液,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为游侠活动提供了基础,唐代礼教松驰强调个人自由,侠风之盛为六朝门阀政治和宋明专制所不可比拟,以李白为代表,唐诗呈现大开大合,高蹈飞扬的局面。
其三,文学渊源:唐诗继承了诗经、离骚的写实精神和浪漫气息。唐诗由宪章汉魏,取材六朝打开大门,中期以文为诗,博极其趣,后期诗词合流,骈律互参,走入尽头。
思考:唐诗繁荣的根本原因还是社会渊源,正是唐代社会阶级关系的变革和由此带来唐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为诗歌创作繁荣提供的历史的需求与可能。
二、唐诗的分期
1、四唐分期说的形成过程: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以时为体,提出五期论,将唐诗分为唐初、盛唐、大历、元和、晚唐;
元朝杨士弘《唐音》音律正变,“三期论”;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声律、兴象、文词、理致”说,提出四期论:早、盛、中、晚。
2、后人对四唐分期说的意见:
明清诗论家对四唐分期说的攻击:高棅四期说最大破绽在于:李杜分列问题,元白诗坛的归属问题。四期说的理论基础“正变”观念是我国古化文论的重要传统,正即本源,变即流别,由此带来认识误差:唐诗发展至杜甫已出现变的倾向,但为了维护杜诗的权威,只能归在盛唐;元和诗坛时而划入中唐,时而入晚唐。明七子是较之高棅更为正统的格调论者。
近现代学者对四唐分期说的修正:胡适《白话文学史》提出以安史之乱将唐诗划为前后两段。闻一多,陆侃如也同此说。苏雪林《唐诗概论》按文艺思潮变迁将唐诗分五期:其一,唐初宫廷诗。其二,四杰至盛唐的浪漫诗潮。其三,杜甫至元和年间的写实思潮;其四,李贺李商隐的唯美思潮;其五,唐末诗坛。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唐诗选前言》提出八期说。
3、对唐诗分期说的再思考:
分期是为了更好地揭示唐诗演进中的逻辑性,将唐诗分为三段:唐前期——唐初至安史之乱前(618-755),唐诗的成长期;唐中期——安史之乱爆发至穆宗长庆年间(755-824)唐诗的转变期;唐后期——敬宗宝历到唐末(825-907)唐诗的衰蜕期。即初盛唐、中唐、晚唐。
三、唐诗的流变
唐诗的准备阶段(618—712):
绮而不靡的贞观诗——唐五古之始;
提倡风骨的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是一群地位不高而才名颇盛的年轻诗人,热切抒写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与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慨,推动诗歌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领导唐代寒士诗歌的第一个潮流,杨士弘的〈唐音〉把他们定为唐诗的“始音”,承认他们开启了一代诗风。此后诗坛出现复古的陈子昂,和以沈佺期、宋之问为代表的两种对立倾向,分别发展了四杰的骨气与声律部分。
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武后时期的新一代宫廷诗人,因出身寒微,在应制颂圣方面表现自己真切情思。总结了齐梁以来对诗歌声律的种种探索,实现了五七言律诗格律形式的基本定型化。
注重声律的珠英学士派——盛唐之音的基础。公元七〇〇年,武后诏学士四十七人修《三教珠英》。此后,这些人便被称为“珠英学士”。包括沈佺期、宋之问,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
言近旨远的梵志体——通俗诗之源。梵志:唐代著名白话诗僧,写过许多劝世诗。其诗风别具一格,称梵志体。
唐诗的兴盛阶段(713-765):
诗歌体裁形式的发展
律诗规范确定,七言地位渐高; 乐府面貌改变,歌行发达成熟; 绝句创体创格,蔚为诗国新声。诗歌题材风格的发展
(1)、从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和高岑的边塞诗看盛唐之音的本质:
王孟山水田园诗继承了陶渊明写田园和谢灵运写山水的传统而出以变化,以田园的情趣写山水,以山水的眼光赏田园,较多表现诗人的隐逸思想和闲适情怀,多用五古五律。
高岑的边塞诗接受了北朝诗人边塞题材而加以扩大,把军旅生活、边地风俗、塞上风光收入笔底,结合建功立业的怀抱,气象开阔,情调悲壮。常用七绝或七言歌行。
两者在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明显分流,印记着唐代诗人自身二重性的矛盾投影,在抒情写影中保留着清新明朗的基调,共同构成盛唐之音,矛盾而统一。
(2)、李白浪漫主义风格及其歌行绝句的魅力: 李白站在盛唐高峰之巅,以宏放的气魄、奇绝的才调、叛逆的性格,唱出时代的最强音,唐代寒士追求功业,关心世务,爱好自由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三位一体的发扬。广泛吸收了诗骚汉魏左陆鲍谢及乐府民歌的精华熔于一炉,形成天马行空,飘逸不群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人难以追摹的典范。把古典诗歌言志抒怀的功能和写景抒情的的技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歌行体绝句成就最高,在保持乐府民歌朴挚风格的基础上,融入楚辞的意境和六朝文人清新俊逸的气调,纵横多变。
(3)、杜甫的现实主义诗史及其对叙事古体诗、抒情律诗的贡献。杜甫大力发扬了诗歌感事写意的功能,直情时事。正是安史之乱期间所写的那些编年式史诗,奠定了我国古代以时事入诗的诗史精神。
杜甫善于通过个别人物的命运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交织诗人自身的遭遇和感慨,诗情与史实并茂,杜甫是第一个将普通人民形象广泛引进诗歌作品的诗人。加强了文学写照社会的深广度,也照示出时代的典型人物,历史主题和审美趣味的更新。如《三吏三别》
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中。如果说沈、宋是律诗体的确立者,那杜甫就是名副其实的奠基人。其抒情律诗的特点:一是将叙事与议论的成分引入诗中,抒情写景紧密交织在一起。二是正反相形艺术手法相互映衬。三是布局上注重屈曲盘旋。四语言锤炼见功夫。五在诗歌音律、体制上有新的创造。如《登楼》。
唐诗的转折阶段(766-835)
大历之风尚浮
(1)、“本子昂之古雅而益之以气骨”的箧中集派:元结在安史之乱期间收录故交沈千运、孟云卿等七人的诗作命名为《箧中集》,用以鼓吹他崇尚的雅正宗旨。箧中集派诗人大多活动于开元天宝年间,继承陈子昂复古倾向,诗中没有盛唐诗那种慷慨豪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他们是最先感受到衰败景象到来的一群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自己的诗作却大大跨越了这个范围。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
(2)、“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之以风神”的大历十才子:唐代宗大历年间十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李益、卢伦、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闱、夏侯审十人。大多是失意的中下层士大夫,撤长五七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以王维为宗,偏长诗歌形式技巧,格律规整,字句精工。
贞元之风尚荡
(1)、盛唐诗风的继承者刘长卿、韦应物等;
刘长卿,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也称刘随州,身历玄、肃、代、德宗四朝,其七律被称为中唐之首。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
(2)、中唐诗变的先行者皎然,顾况;
皎然:谢灵运十世孙,湖州人。中国茶文化始祖,被称为诗僧,茶僧,著作《诗式》。顾况:为人熟知的是他和白居易之间的一段轶闻: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元和之风尚怪
(1)、元白的化俗为奇
元稹《连昌宫词》感怀史事,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敷设故事,这类叙事长诗围绕主人公悲欢离合的情事,加以集中的剪裁和委婉的铺叙,真正做到写情入微,绘事如见,在艺术上取得很高成就。其坦易作风出自批评时政的需要。
(2)、韩孟的由险得奇 韩愈、孟郊的奇险习气导因于对现实人生的不满,诗歌不拘常格,雕琢文字,屡险如夷。
唐诗的创新阶段(836-907)
(1)、幽艳晚香的特色:
1、重视技巧,忽视功利的唯美倾向;
2、咏史感怀,悼古伤今的悲剧色彩;
3、工丽巧切、妙逼盛唐的七言绝句。
(2)、主要流派:
苦吟派:李洞、方干、姚合
雅正派:朱庆余、章孝标、项斯、斯空图
写实派: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 创新派: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思考题:
(1)、声律风骨始备的盛唐之音是如何形成的?
殷潘的《河岳英灵集叙》以“声律风骨始备”作为唐诗进入全盛阶段的主要标记。唐人的乐观情绪与建安文学中的英雄性格及屈原以来的理想精神相结合,构成了唐诗的风骨。扬弃了汉魏风骨中感概悲凉的成分,而着重展开其豪壮明朗的一面,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特有的素质。初唐四杰代表唐诗由宫廷向寒士转变的征兆,陈子昂更进一步扫荡六朝颓风,并提出“兴寄”说。
唐诗的声律来源于齐梁新体诗(理论纲领即沈约的四声八病说)而有所发展,将四声作了平仄二元化的处理,超越各种消极的病犯禁例,利用平仄相间的原理,构造出一套明白易懂,切实可行的声律定式。唐人特别重视诗歌作品的音响效果,力求将外在的声韵节奏与内在的情感运动结合一致,文意兼美,声情并茂。声律的讲究是唐诗区别于唐以后诗歌的重要标志。在辞章方面,唐诗炼词炼句,灵动多变,取得浓缩凝炼的效果。既有“截取横断面”的表现方法,又有大开大合的气度。
唐诗注重兴象与韵味,将唐诗诸要素连接在一起,呈现唐诗整体风貌,即气象。并产生了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
(2)、李杜诗风有何不同,试举例说明。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传统的李杜并称表明他们的诗歌成就有如双峰并峙,辉映千古。比较李杜,并非强分优劣,而是认识他们风格的异同,历史地位的差别,在诗史上的不同作用。
李白年长杜甫十一岁,彼此间又有交游酬唱,应该属于同一时代。但这十一岁之差,在安史之乱这样急剧变化的历史关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李白主要活动在安史之乱前,诗风在此前定型。杜甫生逢乱世,代表性诗篇多作于变乱期间。李白被视作盛唐之音的天才歌手,杜甫则被视为变乱时代的伟大诗史。李白的重要作用在于继往,杜甫的巨大作用则在于“开来”。李杜的区分不仅是唐诗两个阶段的标志,甚至是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前后两大历史时期的分界。当然杜甫诗中也有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言志述怀人诗歌传统,抒情浓郁的艺术风味。李白后期诗作也预示了时代的遽变和诗风的转折,正中有变,变中有正,这就是李杜的辨证法。
李白: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批判的写实主义诗人
3、明朝胡震亨《唐音统签》“唐至开元而海内称盛„„前有青莲少陵,后有昌黎香山。这段话代表了一种什么观点?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此语大致阐述了时代变迁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4、宏道云:文章之气一代薄一代,文章之妙一代胜一代。联系唐诗发展的历史谈谈你的看法。
四、唐诗的研究
1、唐五代唐诗研究概况:
唐朝主要是选诗、品藻、述事:殷潘的《河岳英灵集》标举风骨声律兼备的宗旨,体现盛唐气象。元结的《箧中集》揭示雅正主张,代表沈千运、孟云卿古淡趣尚。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鼓吹理致清新,以大历十才子为楷模。晚唐《唐诗类选》为最早一部综合性选本。
2、宋金元唐诗研究概况:
宋代是唐诗研究的飞跃时期。整佚理旧,制作诗话,南渡以后又着眼于对江西诗派的反拨,自张戒发难后,公开批评宋诗流弊,转趋唐人。永嘉四灵复吹唐音。严羽《沧浪诗话》述及有关唐诗的根本问题:师法盛唐。
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叙写了唐朝278位诗人的传略,附带述及的另有120人。并结合诗歌创作的品评和诗歌流变的论棕,内容丰富,可以看作整个唐代诗歌史的雏形。杨士弘的〈唐音〉收录取179位诗人1341首诗,标以始音、正音、遗响的名目和初盛中晚的分期,实际上是把严羽的观点用于选诗,成为唐诗选学上第一个以盛唐为宗的选本。
3、明代唐诗研究概况: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九十卷录六百多家诗近六千首,分体编次,在品第之中反映出唐诗的历史分期和源流正变。
4、清代唐诗研究概况:
清代,沈德潜倡格调论,宗唐;翁方纲宗宋;袁枚《随园诗话》主性灵,其好友赵翼《瓯北诗话》发扬完整。
彭定求编定《全唐诗》录2200位诗人49800首诗付梓,有唐一代诗大致备录。咸丰年间始刊的一部通俗选本《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孙洙编,经过不断翻刻与注评,成为家弦户诵的唐诗读物。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宋代是唐诗研究的飞跃时期?
答:
1、宋代作了大量辑佚理旧的工作,唐诗抄本经印刷术普及,便于保存;
2、整理唐人别集的同时,编纂了几种重要的诗文总集如《文苑英华》、《唐文萃》;
3、宋人的诗话制作,北宋长于纪事,南宋长于品评,上升到理论概括阶段;
4、南宋对唐人别集的辑补、校勘、编年、笺注工作有更大进展。(2)谈谈你对“唐宋之争”的看法。
一、站在尊唐的立场上,宋诗也有似唐诗者。选者或在宋诗尚处弱势地位时,借唐诗之尸,以还宋诗之魂,如元方回之编《瀛奎律髓》;或当唐宋诗之争激烈之时,通过编选宋诗而行贬抑宋诗、巩固唐诗地位之实。总之,在不同的条件下,这是一种双方都可利用的策略。宋诗固然与唐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此而选宋诗,则其真面目自然难以尽显。
二、宋诗既有对唐诗的继承,更有对唐诗的发展,强调宋诗与唐诗之异,如清吴之振等所选之《宋诗钞》。这在宋诗的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唯其如此,宋诗方有可能取得与唐诗分庭抗礼之资格。
三、在充分肯定宋诗价值的同时,以唐诗矫宋诗之失,并进而将唐宋诗视作一个整体的审美范畴,力图兼融唐宋,自立一家,如晚清之宋诗派。如此,才算对宋诗的利弊与真精神有了一个比较完整、辩证的认识。
四、当然,实际的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有时往往几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一种思潮被击败之后,又会卷土重来。
但从总体上看,宋诗的地位经过数百年的斗争,最终得到了确立。至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2]之论出,唐宋诗之争始随之暂时告一段落。
必读书:《唐诗学引论》,陈伯海著
参考书:《唐诗百话》,施蛰存著;《唐诗风貌》,余恕诚著
第四篇:唐诗研究复习题
一、平仄、韵部 忆东山 其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其二
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绝句平仄四型: 仄起式A1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起式A2(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起式B1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起式B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绝句平仄类型:注:斜体位置表示可平可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仄起式
A1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A2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起式 B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B2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的平仄类型: 仄起式A1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A2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起式B1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诗的平仄类型: 仄起式A1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〇仄平平仄仄平,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A2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平起式B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平起式B2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二、典故
李白:
1、“铁杵成针”故事;
2、“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3、《酉阳杂俎》谓李白曾“三拟《文选》”现存李白集中有《拟恨赋》《明堂赋》《大猎赋》明显是对六朝辞赋的拟作
董大:盛唐之时,汉地崇尚胡风。中原流行西域乐舞。琴师董庭兰生计日艰,中年改行,到西域学习音乐。高适的《别董大》意在慰勉这位音乐家:不必气馁,不必犹疑,你既然能成为传统音乐的大师,一定也能学成西域音乐,收获更多的知音!
罗隐《赠妓云英》:罗秀才隐傲睨于人,体物讽刺。初,赴举之日,于锺陵筵上,与娼妓云英同席。一纪后,下第又经锺陵,复与云英相见。云英抚掌曰:“罗秀才犹未脱白矣。”隐虽内耻,寻亦嘲之:“锺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见《鉴诫录》。转引自《唐人轶事汇编》。
卢藏用《陈氏别传》:“子昂貌寝寡援”(陈子昂)貌柔野(猥琐),少威仪,而占对慷慨 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蔡家亲,羊祜是蔡邕的外孙,与蔡邕孙蔡袭是姑表兄弟。羊祜将爵禄封邑转给蔡袭。
岑参《沣头送蒋侯》中“徒开蒋生径,尔去谁相携”中所包含的典故。蒋生径: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文选》李善注引东汉赵岐《三辅决录》:“蒋诩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唯羊仲、求仲从之游。”
请指出常建《送李十一尉临溪》中“以言神仙尉,因致瑶华音”中所包含的典故。神仙尉:《汉书》卷六十七《梅福传》:梅福字子真,九江寿春人也。少学长安,明《尚书》《穀梁春秋》,为郡文学补南昌尉。(中略)至元始中,王莽颛政,(梅)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至今传以为仙。
孟浩然《万山潭》“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的典故。“游女”典故:《文选》郭璞《江赋》:感交甫之丧佩。唐李善注引《韩诗内传》:郑交甫遵彼汉皋台下,遇二女,与言曰:愿请子之佩。二女与交甫。交甫受而怀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回顾二女,亦即亡矣。刘向《列仙传》:“郑交甫常游汉江,见二女,皆丽服华装,佩两明珠,大如鸡 2
卵。(中略)手解佩以与交甫,交甫受而怀之。即趋而去,行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
张九龄《感遇》(卷一)“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歧”的典故。泣路歧:《淮南子 说林》: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晋书 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
阮籍《咏怀》:杨朱泣歧路,墨子染悲丝。陈子昂《感遇》:临歧泣世道,天命良悠悠。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卷二)“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的典故。鲁酒:“鲁酒薄而邯郸围”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楚宣王朝诸侯,鲁恭公后至而酒薄,宣王怒,欲辱之。恭公不受命。遂不辞而还。宣王怒,乃发兵与齐攻鲁。梁惠王常欲击赵,而畏楚救。楚以鲁为事,故梁得围邯郸。言事相由也。另一版本,《淮南子》云:“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齐歌:屈原《离骚》: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庄子《应帝王》“壶子四相” :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
王维《谒璿上人》:“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阮家屐典故。“阮家屐”:祖士少(约)好财,阮遥集(孚)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箸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世说新语》)
高适《送浑将军出塞》“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的典故。卫青(霍去病)未肯学孙吴。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李白《古风》其三十五(卷二)“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的典故。《庄子 天运篇》:故西施病心而矉(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李白《古风》其三十五(卷二)“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典故。雕虫:斐然,谓浮丽华靡。雕虫,扬雄《法言》卷二:“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
李白《古风》其三十五(卷二)“寿陵失故步,笑杀邯郸人”典故。《庄子 秋水篇》: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李白《古风》其三十五(卷二)“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典故。棘刺沐猴:燕王好微巧。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即沐猴,一种猕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
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削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安得郢中质,成风一运斤”典故。《庄子 徐无鬼》“运斤成风”: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典故。贡公:《汉书 王吉传》: 3
吉字子阳,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原宪:《仲尼弟子传》: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而去。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沈德潜评:有“三宿出昼”意。“三宿”典:《孟子·公孙丑下》:“‘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孟子曰):‘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予三宿而出昼,於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后以“三宿”比喻恋恋不舍,或逗留逾时。王维《同崔傅答贤弟》中“曲几留书”“草堂棋赌”“三语掾”“风流第一”典故。
“曲几留书”:“曲几书留小史家”,沈注:王羲之事。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草堂棋赌”:“草堂棋赌山阴墅”。沈注:谢安事。苻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中略)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三语掾”:“更闻台阁求三语”,沈注:阮瞻之三语掾。《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附《阮瞻传》:阮瞻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时人谓之三语掾。“三语掾”——《世说新语 文学》:阮宣子修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衍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
苏模棱的故事:味道善敷奏,多识台阁故事,然而前后居相位数载,竟不能有所发明,但脂韦其间,苟度取容而已。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是号为“苏模棱”。(《旧唐书 苏味道传》)
“风流第一”:“遥想风流第一人”。沈注:谢琨风流第一。谢鲲通简有识,不修威仪。好迹逸而心整,形浊而言清。居身若秽,动不累高。邻家有女,尝往挑之。女方织,以梭投折其两齿。既归,傲然长啸曰:犹不废我啸歌。其不事形骸如此。(《世说新语 赏誉》)
三、评论 评诗的形式:
1、圈点、摘句(提点诗眼、警句)
2、简释、短评(用简炼的语言解释和评论诗歌、适当联想和引申)
3、鉴赏、批评(以某一篇或某一组作品为中心,对作者背景、创作背景进行适当的交待,将诗意进行展开逐句疏释和评论)
4、评论、研究(以某一位作家、流派或某一文学现象为中心,进行全面地阐释或深入挖掘,往往以学术论文、著作为其表现形式)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平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蓬门以示房子的简陋。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古人好饮新酒,杜甫因无新酒感到歉意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向客人征询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他边扫着开满野花的小路边乐滋滋地想着: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第五篇:许渊冲论文: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许渊冲论文: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中文摘要】翻译学在当今世界变得原来越重要,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通过翻译活动处理政治事务、协调全球经济贸易、促进文化交流。当今世界思想文化、角色力量、话语权力等被称为“软实力”的因素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国对中国的文化文学产生出更浓厚的兴趣。同时,国内学者正迫切地将更多更优秀的中国文学与文化推而广之,以便更好地宣传中国,令世界各国共享中国的文明文化,共同构建和谐的世界。在国内众多从事中国典籍外译的学者当中,许渊冲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位90岁高龄的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能将中国诗词用英法文进行互译的翻译家。他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坚持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法文诗体诗。许渊冲先生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成就卓著,许渊冲的一生是翻译实践的一生,年事已高的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继续翻译事业。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实践与理论成果丰富繁多,异彩纷呈,本文仅选取冰山一角进行研究,希望以一叶而知秋之大体,窥一斑而知豹之要义。本文选取许渊冲先生成就最为卓著的唐诗英译作为研究对象,以研究传统诗歌翻译理论争议问题为基础,系统论述许渊冲先生唐诗翻译的理论体系,并对比其他译者的译论和译文,阐述许渊冲先生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及体...【英文摘要】Translation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nowadays.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deal with political affairs,coordinate global economy and trade, promot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translation.In the world today, soft power such as idea and culture, power of the role, right to speak is being much more emphasized than before.Countries are becoming more interest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scholars are popularizing more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so that they...【关键词】许渊冲 唐诗英译 理论 实践
【英文关键词】Xu Yuanchong Tang poetry translation theory practice 【目录】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3-46-7法11-13Abstract
4摘要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引言6-1
3二、研究概况7-1
1三、本篇论文的结构及研究方
1.1 诗歌的第一章 诗歌翻译理论概述13-24可译性与不可译性13-1515-19
1.2 诗体译诗与散体译诗
第二章 许渊冲诗歌翻译
2.2 “三1.3 直译与意译19-24的原则与标准24-362.1 “三美”论26-29化”论与”神似”论29-3131-3
32.3 “三之”的”艺术”论
第三章 许渊冲唐2.4 “创优似竞赛”论33-36诗译作范例比较分析36-4736-
423.1 李白《长干行》英译比较
3.3 陈子昂
一、翻译3.2 李商隐《锦瑟》英译比较42-4
4结束语47-51《登幽州台歌》英译比较44-47
实绩:成就卓越贡献巨大47-4848-51参考文献51-52
二、翻译精神:翻译界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