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繁荣论文

时间:2019-05-15 07:1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诗繁荣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诗繁荣论文》。

第一篇:唐诗繁荣论文

唐 诗 研 究 课 论 文

学院:新联学院

班级:

姓名:杨跃南 学号:1209172034

浅论唐诗繁荣的原因

摘要: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之作。今天可考的唐诗作者三千七百多人,存世唐诗五万四千余首,而这只不过是唐诗的一部分,但从中我们已经可以大略窥见当时诗歌繁荣的面貌。唐诗之所以在这时如此兴盛,这与当时社会的各种因素是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音乐,绘画,舞蹈等都对唐诗的繁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有唐人的生活态度,性格特征也决定了他们创作出的诗歌的水准。而唐代诗歌之所以流传之广缺少不了传唱者,他们使诗歌更多的为人们所接受,所以唐诗才能千百年来盛传不衰,才能历久弥新,在今天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唐诗;繁荣;统治者;文人;传播

唐代诗歌,无论就其作者之众多、题材之广泛,还是就其艺术之高超、影响之深远来说,都是空前的。要缔造出这样顶级的文学样式并不是任何朝代都可以的,需要鼎盛的外部环境,而唐代正符合了这样的条件。正因为唐诗如此的成就,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的学者专家去研究,唐诗研究队伍挤身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队伍中庞大的一支,对唐诗繁荣成因的研究便是基础,从中可反映出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精神对唐诗发展的影响,能更利于了解唐代社会风貌、唐代诗人的现实生活态度等。而且唐诗不仅仅是文学艺术,而是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一千多年来,唐诗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并输注给后代诗人最丰富的精神养料,对今天新诗的创作与繁荣仍然起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对唐诗繁荣原因等问题,仍有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我们要继承和研究唐诗这份宝贵的遗产,吸收其精华,期望有一天再创造出一个中国诗歌的新高峰。

我国的诗歌起源于上古时期,从《诗经》、《楚辞》到汉赋、乐府诗,再到建安文学、南北朝民歌,到了唐代,我国的古典诗歌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无疑是中华文坛上浓墨重彩的笔触,更是世界文化发展发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后世所考的唐诗大部分都收录在《全唐诗》,共计 900 卷,有二千二百二十九个诗人的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诗,这与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遗留诗歌总数比较还超出两到三倍!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其中共收录了77位诗人共 311 首诗(也含唐诗三百首赏析),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诗数量之多,名家之众,质量之高,流传之广,影响之深,都超过了它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千年以来,传诵不已,它不仅被文人传唱,供在文学艺术的殿堂上,也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至今仍然鲜活而生机盎然。大唐盛世,经济、政治、文艺、宗教、文人创作的热情及对诗歌的推广等等都对唐诗的繁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就算是威如汉,强如元,都没有这样的成就,因为造成唐诗繁荣的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它们在唐代这个特定的时代相互柔和,才创造出如此辉煌灿烂的诗歌。唐代诗星璀璨,名作辈出,诗风万端,流派纷呈,题材闳阔,内容丰富,诗体完美,古今皆备。本文正是从唐代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丰厚的文化积累,文人特性及诗歌传播这四方面来层层解析唐诗繁荣原因的。

一、强大的国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统一的帝国(疆域约 1100 多万平方千米)。并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文明的国家!在唐鼎盛时期不仅物质富庶繁华,而且文化也极其繁荣,而诗歌尤其得到发展,是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一)在政治上

1、由于统治者的重视,诗歌被推广。皇帝的提倡开启了崇尚诗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唐代的统治者之好诗词歌赋,尤甚往朝,唐玄宗更是自制新词,尤好乐章,编为乐府,在宫廷中演唱。不仅如此,王室中的后宫佳丽,公主王孙,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必然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他们对诗歌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政治开明,广开言路,重视百姓,重视文人,因而基本上没有人心惶惶的“文字狱”,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宣宗有《吊白居易》,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集出版。如此宽容,历代少有。这就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许多束缚,诗歌体裁宽广,咏史诗,讽谕诗,直露且锋利非常,反映的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正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把官吏的享乐与百姓的苦难做了鲜明的对比,抨击朝廷腐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二首》)揭露了百姓生活的苦。“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 3

枝来。”(杜牧《过华清宫》)更是讽刺了玄宗不惜为了妃子劳民伤财。而白居易更有政治讽谕诗《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是为民请命的好作品。如此诗歌并不在少数,唐代的许多诗人都有抨击时政的作品。

2、一系列政策的实行,为唐诗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唐代统治者在社会发展中解除了很多的束缚,在一些政治变革、经济变革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由“门阀仕族拢断政治”局面已基本结束,许多社会底层的人士有机会参与国家社稷,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思想大大解放,从而为诗歌创作开拓了视野,诗歌艺术得到了“活水源泉”。因此他们的作品,大多是有为而发,有感而发,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在唐代,上至宫廷秘闻,下至生活百景,大千世界无一不可入诗,而且诗中都溶入了诗人的人生感受和艺术创造,使诗句更有感染力,流传千年仍鲜活如昔。再者,作者除了文人,帝王将相外,更有“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和尚尼姑”等等,无论身份贵贱,有感便可发,有诗便可诵。

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推动文人对诗歌的学习研究。唐承隋制,取消了保护士族特权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考试,这刺激了时人发愤学诗,把大部分精力投入诗歌创作,这有利于诗歌艺术形式的不断完善和创作经验的广泛传播。严诩《沧浪诗话·诗评》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还有许多人向达官名流谒求进用,也用诗歌来表达。如李白便是以诗文获得很高的社会声望后由友人推荐入朝。

另外,在唐代,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治理,统治者极为重视边功并加大封赏,刺激了时人赴边从戎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文人,纷纷奔赴边塞,投佐幕府,随主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获取功名成为一种时尚。边塞的征戎生活,异域的奇丽风光,增长了他们的见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一大批寄情于边塞的诗人应运而生。他们写诗或描绘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或描绘奇异的风土人情。于是有了边塞诗派,丰富了唐诗体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4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

(二)在经济上

由于经济的普遍提高,给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广泛的来源。

唐代交通发达,南北畅通无阻,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大好山河,激发诗情,写出了许多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李白便有《游天门山》,《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唐代经济富裕,百官经常宴游,并互相唱和,蔚然成风。在唐代,诗歌活动是高品质生活的表现。凡庆典、饮宴、游览、欢会、送别等场合,都要有诗歌活动。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就曾记载了诗人郎士元和钱起的故事:“自丞相已下,出使作牧,二君无诗祖饯,时论鄙之。”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官员外任,照例要举行宴会,照例要有人作诗送行,而为官员饯行的宴会一定要有当红的诗人参加,如果当红的诗人没有到场,那么这一活动就会黯然失色。如“渭城朝雨浥青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便是有名的出使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又是一首送别诗。

安史之乱后,唐室中衰,内忧外患,虽国力,经济受到影响,但诗歌创作并没有因此停止,反而又富创新。这时的诗人大都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这又丰富了他们的生活素材,刺激了他们的文学创作灵感,郁结之情,借诗歌来表达,唐诗又多了抒发家愁国恨的内容。杜甫就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则写了对朝廷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

二、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

(一)宗教自由

在唐代,统治者深知宗教对国家的影响。唐代以李姓为国姓,开国初为神话统治,便尊李耳为祖,奉道教为国教。太宗时,僧人玄奘奉命西去求经,为佛教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贡献。武周时,更是广建庙宇,大兴佛教。如此一来,加上历代统治者对儒家的重视,儒,释,道三教并存,终形成了以儒家政治伦理为基础,佛道学说兼收并蓄的盛 5

唐独特的统治思想体系,既巩固了统治,又促进了三者相互吸收,不断完善。在这种氛围下,人们的宗教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也为诗歌创作扫除了许多障碍。

(二)与外族的交往

唐朝统治者奉行的政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同邻国交往政策相对宽松,(这可能与唐朝统治者出身有关,高祖李渊的身上就有一半的鲜卑族血统)与边境各族实行的是经济、文化交流政策,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在传统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影响,(印度、中亚国家)这些新鲜事物,对诗歌内容和风格都有积极影响和启发作用,同时也给诗人们以宽敞良好的艺术熏陶。诗人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柳宗元的《冬雪》“千山鸟飞绝,万迹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杜甫写成都草堂前的春景的《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些诗句所写的内容都如画一般。唐诗还形象地描述了公孙大娘舞剑,琵琶女弹琴,画家挥毫泼墨,宫女长袖歌舞等场面,用语言来表现音乐是很难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更是被推为写音乐经典诗句。另外还有杜甫的《画鹰》,高适的《画马篇》,白居易的《胡旋舞》,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更是直接描绘了绘画和音乐。

三、丰厚的文化积累

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发展一方面有对以往文学艺术的继承,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变革和发展,这也是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从先秦到汉魏六朝,诗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五言、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诗、绝句也基本上跨越了试验阶段,无论是创作方法、文体特征、艺术技巧,还是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财富。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唐朝的诗人们博采众长,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从先秦到六朝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像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及五言、七言古诗,而且发展了各种形式和技巧的艺术传统,如歌行体的样式,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还创造了风格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中唐后期,古文运

动、传奇小说以及佛经古诗促成了这个时候诗歌的散文化,曲子词的兴起又给晚唐诗歌拓宽了新境界。

前人的成果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因此也为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诗人们是在前人的文化遗产上,发扬光大才有可能兼收并蓄,难能可贵的是唐诗人对待文学艺术遗产并不是简单的拿来,而是采取了批判继承,取人之长,推陈出新的科学态度,把中华诗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大诗人李白所继承的传统,首先是《楚辞》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他受屈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发扬了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极大地拓展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其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便是显著的标志。如从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中就能够看出来。而李白仿效,化用前人诗意,诗句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杜甫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对于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对此作了很好的总结:“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直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其五》),“未及前贤更铁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其六》)。后人评价他“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总之,唐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古体近体两种诗体共生,包容万象,灿烂辉煌。

四、文人特性及诗歌的传播

(一)文人性格对诗歌影响

由于当时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当时统治阶级开明的政策,当时的文人们大多关心国家大事,为社稷建言献策,或驰骋沙场,渴求建功力业,表现出热切的关注和极大的热情,许多文人同时把这种心里折射到诗歌中,这就形成了昂扬豪迈,积极进取的诗风。初唐“四杰”便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如杨炯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的激扬豪迈的格调。著名诗人岑参有:“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中表现的乐观豪迈的气概,正是盛唐时期时代精神的体现。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7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写不遇的悲怆,但其中蕴含的是自信和抱负,情怀壮伟,苍凉辽阔,哀而不伤。

安史之乱以后,即唐代社会由盛变衰的转折阶段。经过这场大浩劫的中唐时代,各种矛盾更为尖锐,统治阶级更为腐败,人民生活更为痛苦不堪,因而这时期的诗人们表示了对于国家的关心、对于黑暗现象的抨击和对于民生疾苦的同情,渴望王朝中兴,饱经沧桑,稍有迟暮之感,但政治热情仍未衰退。杜甫在诗中提出许多的社会问题,反映愿望和理想,时代与个人心灵的脉搏在他诗中跳动得强烈有力。他有“致君尧舜”的抱负,而一生却穷愁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杜甫在战火中流离转徙,写下了《北征》等表现民生疾苦的诗作。战争中许多重大事件、战争带来的破坏、战火中百姓的心态,在杜诗中都有极为生动的反映。他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深有感触,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春望》《登楼》《登岳阳楼》都是这样的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百感交集,既是身世之感又是家国之悲。中唐诗人刘禹锡因参加过“永贞革新”而受到守旧派的迫害,一贬再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也没有沉论,仍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他在《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扫古代诗词中的悲秋情绪,身处逆境而心胸坦荡,胸襟开阔。在《扬州逢乐天席上见赠》一诗中,他又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豪情、哲理来鞭策自己,鼓励友人。

晚唐朝庭更加腐败,这时出现了大量写得非常好的咏史诗,杜牧是写咏史诗的大手笔,对于历史的思索其实是对于现实的感慨,历史感和现实感在流丽自然的形象和感慨苍茫的叹息中融为一体,《江南春》是咏史佳作。

与这些诗人表现的关心政治不同,另一类诗人却寄情山水,于秀美山川中陶冶心性,享受农耕乡野之乐,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境。并诉诸于诗歌当中,产生了许多情韵盎然,语言清新,恬静雅淡的田园诗歌。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如王维的山水诗融诗情画意于一体,把人引向秀丽明净的境界,那境界里洋溢着蓬勃生机。《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江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孟浩然善于用最省净的笔墨,写山水田园的秀美。“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写做客田家的喜悦,恬静的农舍,真挚 的友情,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宿建德江》,只用20个字,便写出了无尽的情思韵味:“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在这朦胧而明净、深远而静谧的境界中,弥漫着一缕淡淡的乡愁。

在唐代,上至宫廷秘闻,下至生活百景,大千世界无一不可入诗。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除了上述这些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的;勾勒山水风景,享受农耕之乐的;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诗仙李白是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代表盛唐诗歌高度艺术成就的,他性格豪迈、感情奔放、不受拘束而又向往建功立业的诗人。他的诗充分表现了盛唐社会士人的自信与抱负,神采飞扬,充满理想色彩。又亲眼看到唐代社会的衰败,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反差。又抒发了自己既有建立不世功业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控诉抨击朝廷黑暗之情。他说自己是“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有才华而不得重用;而痛斥那些庸才却春风得意,“骅骝拳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直骂那些奸佞之徒“董龙更是何鸡狗!”即使处在失意的境况中,他也不忘报国。安史乱起之后,他前后两次从军就是证明。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爆发式的抒情、变幻莫测的想像和明丽的意象。他的诗写得有如行云流水,感情喷涌而出时,便如黄河之水,奔腾千里,一泻而下。他的诗想像瑰奇,常常想人所想不到处。前人评他的诗,说是“发想无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例子。我们读《将进酒》、《梁甫吟》、《行路难》等作品时,就会深刻地感触到希望与失望,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追求与痛苦在其中的交织与斗争,就能听到李白那些发自内心的呼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些个性色彩与抒情味极浓的诗句,深深地叩击着每个读者的心弦。

李贺是一位灵心善感的诗人,在他的诗里,充满青春乐趣的五彩缤纷的世界,以及人生寥落的悲哀,与过早到来的迟暮之感交织在一起。他的诗,想像怪奇而丰富,意象色彩斑斓,而且组合密集。在众多诗人中独树一帜,被后人称为“诗鬼”。

李商隐的爱情诗深情绵邈,隐约迷离,刻骨铭心而又不易索解。他的不少诗(特别是无题诗)情思流动是跳跃式的,意象组合是非逻辑的,意旨朦胧而情思可感,往往可作多种解释。他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极大地扩大了诗的感情容量,为

唐诗的发展作出了最后的贡献。《夜雨寄北》是情感丰富感情细腻的代表作。“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正是这些性格各异,充满色彩的诗人把他们的情感都寄托于诗歌,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诗歌创作的高峰,是他们赋予了诗歌生命,使它生生不熄。

(二)诗歌的传播

在唐代,皇帝、诗人、歌者分别担负起诗歌活动的组织者、创作者、传播者的角色,他们一同促成了诗歌活动的繁荣,其间的关系可以作如下表述:皇帝的提倡开启了崇尚诗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广大士人激情的充分释放使他们写出了大量高品质的诗作;歌者以歌传诗的传播方式造就了庞大的诗歌欣赏队伍。诗歌在唐代不仅是诗人的行为,其中还有官方组织、歌者传唱、商人贩卖和教师传授,是他们共同促进了诗歌活动的繁荣。唐代诗歌活动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原因正在于此。读诗、赏诗、写诗,在当时知识分子中蔚然成风。并有不少诗人的诗传诵于“牛童、马走之口”,“衒卖于市井之中”,书写在观、亭、寺、驿的墙壁上,有的还流传至西域与海外,受到少数民族与国际友人的青睐。“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生动概括。

正是如此,在唐代,诗歌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全部中,更多的为人们所接受,更多的被人们流传下来,造成了唐诗繁荣灿烂的景象。

参考文献

[1]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见傅璇琮:《唐人远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第 493 页。

[2]吴相洲:《唐诗繁荣原因》,原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6卷第5期,2009 年9月。

[3]闻一多《唐诗杂论、四杰》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 [4]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1986年第一期 [6]陈贻焮《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张伯伟 《全唐五代诗格校考》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

[8]罗宗强 《中国李白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9]郁贤皓《李白学刊》第一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10]陈贻焮《杜甫评传》下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13--1329页

第二篇:唐诗论文

感悟诗里的灵魂

唐朝,追溯那个极其繁华的朝代,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处于世界的前沿九鼎之位。或许,唐诗正是这样背景才有这个时代的缩影。而我们今天看唐诗或许真的只有叹嘘不已吧?

犹记得那句话,学习唐诗是为了寻找自己的语言!或许是因为恰似我心中的想法。如老师所言,诗歌,是一种精粹的语言。我不曾奢望有诗圣李白作诗时一气流贯,俊逸风神的侠客情韵;不曾奢求如杜甫写出深入浅出而韵味绵长的诗,让妇孺皆知;也未曾想过会像李商隐那样腹有文章气自华,词藻华丽,典故信手拈来。我只是忧心假如远离这些文字而致词穷,致人浮躁。希望诗词可以静我心,抚我伤,享我乐罢了。

是的,历史上是奇才骚人已经将诗推向了顶峰,今天的人唯有遥望唐诗,我们只有透过历史的烟尘,撩开历史的云雾,隐隐约约地遥望张若虚笔下江边的那摇情落月,那似霰花林,那婉转江流,依稀朦胧的春夜。这春江花月夜,读起来,朗朗上口,不觉痴迷于其中。诗人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不能只用美字来寒暄的春夜图,也将我引入了宇宙的思考,人生起源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个问号,追溯到世界起源点上,延绵至天与地交融的平线。

看着上面的文字,我不敢停下敲在键盘上的手指,因为就像老师说过的,讲唐诗若是停下了,便很难再提起那股气继续下去了,所以,要一鼓作气,才会一气呵成!庆幸的是,我貌似已经可以静下心,去触摸藏有灵魂的诗词了,并且,跟着诗人的笔尖,看见纸上跃动的生命。我慢慢地,感动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情,承受“深深”之通感;感慨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痴情,让我相信世间真爱无价;羡慕“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闲情,让人无心顾暇烦嚷复杂的世事,寻求内心一份宁静。飘逸而风流蕴藉,蕴含道家韵味。

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赫赫有名的“李杜”不难理解会被人称之为唐诗双子座, 难分轩轾。一个李白,戴着“诗圣”的光环,高歌“天生有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言,也许,唯有他配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他,身负傲气,不畏权贵,不甘做政治傀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满腹才情与抱负,却始终得不到统治者真正的赏识,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我曾经也在幻想,背着行囊独自漂游,终在现实中无奈流产。或许云游这才是属于他的生活,无拘无束。政治容不下他,诗词欣然接纳他,他将满腹情怀借着诗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得一身白衣侠客风韵。正似”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里的少年调笑倜傥,开朗的性格、率真的情感以及洒脱的气质,脱口即成绝唱,饶有余味。静得颜色美,动得姿态美。一个杜甫,虽命途多舛,心系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要不是心怀天下,哪会忧心天下寒士冷暖?他处在唐由盛转衰的时期,就注定他无法像李白那样有仙人道骨般的闲情云游四方,他注定是要为那摇摇欲坠的后唐而揪心的。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的“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里面所描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记得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声情并茂地给我们朗诵了杜甫这首诗,我很是喜欢,在那平仄起伏的声调里,觉得自己似乎真的就看到了萧萧落木,滚滚长江,跟着杜甫心中的惆怅叹息。也喜欢杜甫笔下纯自然景物的诗,像初学唐诗时的“两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虽只是单纯的冬去春来景色,简单的意象却富有诗情画意。曾经看过电视剧的一个场景,将此诗四句化为四道寓意小菜,更是风趣。《江畔独步寻花》里“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热闹而有生机!

或许是因为李杜二人都才情满腹,亦为唐诗中的两朵奇葩,世人喜欢将他们来作比较吧。不管学术界还是在民间,或是在网络上,总会有人在为谁更胜一筹争得面红耳赤。我无法很刻意地去喜欢某一个诗人和他的诗,潜意识里总觉得他们是不可以如此活生生地被割裂,也就因为各自不同才会有唐诗绚丽风采。或许真的像谁说的那样,“李白是一个潇洒的负剑游子,杜甫则是一个苦吟的草堂诗人。李白近道,杜甫为儒,拿金庸的武侠小说来比较,李白像是飘然出世的令狐冲,杜甫则似执著入世的郭靖。”觉得比如得挺恰当,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撑起了唐诗一片瑰丽的天空。无法想象,倘若唐诗缺席了二位,将是怎样的一个遗憾?

当然,像诗鬼李贺,李商隐这些个人物,也是唐诗的瑰宝。以前不怎么注意李贺的诗风,后来才觉得他是个颇有趣之人。《南园》有句“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落英缤纷,随风飘零。同是此景,却与别人眼中笔下不同,又让人很喜欢他这种奇特。虽只是只言片语就已经记忆深刻。有些东西是会少而精的,比如人的情感表露,整天挂在嘴边好不一定就是好,可能越是深沉越是隐秘。比如一个小小的动作已经将你内心所想暴露无遗。张籍《秋思》里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个“又开封”的细节描写便可见深情,诗人思乡念亲的愁绪不言而喻。或许,比起以前,我更愿意探究诗词背后的情感寄托而不是咬文嚼字地锱铢必较,过分地在乎形式有可能牵绊思绪的抒发。应该说,每首诗都有她的灵魂,诗人的情感。而我们要学习的,不是八股文般的科举考试,是藏着的思想和思想的外延。

看,那一本本泛黄的书稿上,有一群踮起脚尖跳舞的精灵……

第三篇:唐诗研究论文

魏晋南北朝与唐代诗歌比较

2010级古代文学研究生班

顾明佳

魏晋南北朝与唐代文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是乱世文学,后者是治世文学,也是盛世文学,两者在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也有很大的差别,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我看来,总的特征表现为前者充满了凄婉哀怨,而后者却豪迈开阔、激情昂扬,在诗歌中更是这种体现。当然,这并不是一定的,其中也有其它方面的特征。这两个时期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可能在创作风格上各有其特点,表现对象上也有不同,但是他们都无不取得了较高的文学成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两者的不同表现,以及产生这种表现的原因:

一、时代的不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汉末的战乱,三国的纷争,西晋统一不久发生的“八王之乱”,西晋的灭亡与东晋的建立,接下来是北方十六国的混战,南方东晋有王敦、桓玄等人的作乱,北方北齐、北魏、北周等朝代的一次次更迭带来的斗争,南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更迭带来的斗争,以及梁末的侯景之乱,再加上东晋、南朝的北伐,北朝的南攻,在这三百多年里,几乎没有多少安宁的时候。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特征。战争使很多人丧生,伴随着战乱而来的饥馑、瘟疫以及人口的大规模的迁徙,不知又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这种状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曹操的《蒿里行》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还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这些都向我们描述了那个时代残破的画面。

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唐太宗时期就打败了突厥等国,这些蛮夷国家都把唐朝君王推尊为天可汗,成为东亚的盟主。唐朝势力的强大,延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而达到顶峰。在经济上也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得到发展,至天宝中上升达到顶点。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唐代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唐太宗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整个唐代,从文学艺术到生活趣味、风俗习惯,都达到了全面繁荣,呈现较为开放的风气和多样化的趋势。总之,一切都在朝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二、诗人经历以及思想感情的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个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福祸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但是在其中却处处可见诗人的无奈,这种看似的发达,其实是一种身处乱世,抱负理想无法得到实现的凄苦悲哀。这一时期创作最多的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的诗歌,都是一种无奈的逃避,逃避这个乱世。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门阀制度和门阀观念在这一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士族和庶族的对立,下层寒士的仕途遭到阻隔,使他们心中郁结着愤懑与不平,更多的出现了凄婉的感伤情调在诗歌里。如鲍照将寒士的不平倾泻到诗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还有左思的《咏史》其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形象的反映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情况。时代不给予他们机会,他们只有在诗歌中寻求一种解脱和表达这种苦闷。

在上面论述唐代的社会情况后,可想而知唐代诗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国力的日渐强大,为世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唐人入仕,较之前代有更多途径。所有的这些都使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他们中的不少人,自信与狂傲往往集于一身。如陈子昂的气概“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侯。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李白更是这样一位自视甚高的人,他自比管仲、吕望、谢安,要立盖世之功,然后像范蠡那样,功成身退,“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鵕兔何足言”。高适、岑参、王昌龄等都是如此,高适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岑参的“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即使是以沉郁顿挫著名的杜甫也要“致君尧舜上”,而自比稷、契。这些都可看出唐代士人对功名的渴望,积极入世,在诗歌中反映了出来,表现出昂扬的情调。唐人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是不得不提的事实,他们热爱山水游赏,成为一代风尚,名山大川的游历,反映了唐代诗人对于自然美的向往,李白的“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开阔了视野,亲近自然,陶冶了情趣,给诗歌带来了一种开阔清新的美。读书山林的风气在诗歌中表现为一种清幽明秀格调。

三、魏晋玄学与唐代佛道在诗歌中的反映

魏晋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它和老庄思想是联系在一起的,其中也有佛学的影响,但是不占主要方面。玄学中有几个重要的命题,与文学艺术联系较为密切的是崇尚自然、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个道理对于诗人和读者都不陌生,中国艺术的精髓说到底就在这里,而这正是受到魏晋玄学的启发而得到的。其实玄学作为一种思辨性的哲学是不宜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一个直接转化的例子就是占据了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的玄言诗,其中包含了宝贵的理趣。诗人们将玄理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艺术特色,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美相混合就产生了玄言诗。这一时期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有孙绰和许询,但是这种诗也有很大的缺点,淡乎寡味、缺乏形象。孙绰的《道贤论》、《游天台山赋》等,都包含有玄理。支遁的《咏怀诗》五首也是典型的玄言诗,第一、二首直叙老庄哲理,语言枯燥,内容玄虚;后三首有游仙诗的意味,形象与玄理未能统一。第四首中所说“近非域中客,远非世外臣”,正是东晋士人受到玄学思想影响的表现。

唐代文学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人生信仰、社会思潮、生活情趣与生活方式上,时时杂入了佛与道。佛教对于唐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反映到作品中来。如孟浩然在《陪姚使君题上人房》中的“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李颀在《宿莹公禅房闻梵》中的“始觉浮生无住著,顿令心地欲皈依”,白居易在《观幻》中的“有起皆有灭,无暌不暂同”,这些都是在诗中对佛理的直接讲述。还有的表现为一种禅趣,一点禅机,如王维在《酬张少府》中的“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在《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诗中的空寂境界,明净和平的趣味,淡泊而又深厚的含蕴,就是从这里来的。佛教更为直接的影响,是唐代出现了大量的诗僧,如著名的“九僧”,还有惠崇等人。

道家思想对于唐人的影响主要是要求他们返归自然,多一点对于自然的亲和力,尤其在人生信仰方面非常突出,如在神仙思想的影响上,唐代的很多诗人都有神仙信仰。唐诗里有很多神仙世界的描写,李白笔下的泰山、天姥山等神仙幻境,李贺笔下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李商隐笔下的圣女、嫦娥等形象,都是道教影响的显例。就连以写实著称的白居易,也在《长恨歌》的结尾幻想了一个神仙世界,使唐诗富有浪漫色彩。

四、著名诗人的对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鲍照可以算是一个典型代表。他生在乱世,将满腔的悲愁苦闷之情与怨愤不平之气发而为诗,这是其诗歌的突出内容,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比如他的代表作《拟行路难》十八首,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暗示了失志后无可奈何的悲哀,表现了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和诗人怀才不遇的慷慨之情。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都是哀怨凄婉,细致感人,总是带有一种忧郁的情怀,这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诗歌氛围。

毋庸置疑,大唐的诗歌是以李白为代表的。李白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那种奔走的气势出现在他的每首诗里,敢于表现自己愤激不平的情绪,有着“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想象发兴无端、变幻莫测,展示了他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抒情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豪逸悲慨、激昂向上,富有阳刚之美。他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洒脱的气质,作诗气魄宏大、意象优美。代表作品更是数不胜数,《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等,都呈现了他的诗歌风采。当然,这也代表了大唐的诗歌气象,开阔宏大、感情激烈。

以上就是我对这两个时期诗歌的一点认识,还处于十分肤浅的阶段,希望在今后的不断学习研究中,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1]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第四篇:唐诗与酒文化论文

唐代诗人的诗酒情节

马成龙 B12020113 电子科学与技术

唐代诗人的诗酒情节

摘要 借酒抒情也成了我国唐代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古时的佳酿已无处可寻.而中国唐代诗人的“诗酒情结”,在醉境中忘怀世俗的荣辱得失,感悟生命的意义是历久弥浓,经久难衰。诗与洒的相映生辉,相映成趣,不仅形成追求与自然造化同一的人生境界,从而从心灵上超越人生,实现了绚烂的文明景观.而且这种传统的诗酒文化将绚烂千年,魅力自我的人生价值永存。

关键字 杜甫 李白 杜牧 团聚 饯行 犒飨 独饮

引言 唐朝自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国势强大,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加之国家政策开明,朝廷百官宴游,唱诗互和,以为谈佐之乐。这些共同促成了唐诗空前绝后的繁盛之势。诗人多爱饮酒,诗歌的繁盛隐映着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可以说,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是酒后兴起而作。诗人借酒表现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不经意间也展现了唐代的酒文化;酒文化又反过来促进诗歌的发展,正所谓诗酒相融成一家。

正文

白日放歌须纵酒

提到杜甫,不能不提的一个词语就是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一个理应忧思满腹的诗人,却也“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半生穷愁潦倒,历尽坎坷,看尽世道,诗中惊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到后来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这点浊酒也喝不上,茅屋还被秋风所破,可他仍在那里“语不惊人死不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在旅途中闻听到官军收蓟北时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高兴得要发狂,为了表达这种心情,又是放歌又是纵酒,多么形象。“纵酒”中的“纵”字特别传神、贴切,符合此时的狂态。

杜甫还写了《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诗仙酒仙 唐代一大诗人李白,一生曲折坎坷,面对狂风暴雨血雨腥风,李白这个痴狂之人,唯有用诗歌、用美酒来麻痹他的心灵,来显示他的洒脱。虽然李白仗着他的才气,可以在皇帝,在权势,在恶势力面前, 适才放旷,但真正能让他心情解脱的,还是他的诗他的酒,李白斗酒诗百篇,也是人们家喻户晓的,他几乎所有的诗、词、文、赋,皆是在酒后创作的。

《将进酒》一诗,则是太白借酒消愁、以酒抒愤的名作!此诗成于太白被赐金放还长安之后,仕途中的伟大抱负无法施展,诗人只能借酒消愁。在这愁苦的意境中,诗人却从反面述说忧愁使人衰老,以黄河水之流逝联想时光蹉跎,而后,“人生得意须尽欢”,豪放的诗句表现了对权贵的不屑。依稀仿佛,还能看到太白轻蔑的笑。“古来圣贤皆寂寞”,又有一种哀愁。无言,却愈加悲伤。特别是在《将进酒》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任情倾泻,真可谓“天然去雕饰”,酒这时已经不是单纯的酒已经成了一种象征。李白诗歌中在写酒时都在言志或写壮志难酬后的悲慨、消沉、失落、苦恼,都是诗人那一颗积极愤世之心的具体体现。

李白借酒抒发自己的旷放豪情,表明对不合理的社会人生的藐视。“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上高楼”(《梁园吟》),何等洒脱!李白用酒向世人表达自己的激烈壮怀、难平孤偾,发泄自己的郁勃不平之气和抑不住的万千悲慨。“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何等悲怆!李白借酒展示自己裘马轻狂的青年时代,描述自己恣意行乐的放诞生活。“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何等痛快!李白借酒向青天发问、对明月相邀,在对宇宙的遐想中探求人生哲理,在醉意朦胧中显露自己飘逸浪漫、孤高出尘的形象。“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且停杯一问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何等潇洒!李白借酒抛却尘世的一切琐屑和得失,忘情于山水,寄心于明月。“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何等的逍遥和洒脱!

借问酒家何处有

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在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中酒旗的飘舞不仅给人以动感,使江南春色显的更加生机勃勃,而且它仿佛在挑逗,引诱着游赏山水的人们,在饱览这如画的风景时不要忘记饮酒助兴。

杜牧小杜甫九十一年,所以后人称之为小杜,他是晚唐诗人中的佼佼者,在诗坛享有盛名。二十六岁中进士三十六岁做京官,他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尤擅诗词与文字,出类拔萃,风格独特,题材新颖,自成一统,独树一帜。他的诗,情思绵长,风格俊迈。与李杜,白居易一样,很多诗词都涉及到了酒。然而,与其他人相比,他在诗中对酒的描述则是独特的,喝酒也很讲究,他不像李白那样狂醉,杜甫那样贪杯,白居易那样伤感。在他的诗词中,凡涉及到酒的时候,不是京华的盛宴,尽情地酣饮,酒后的狂颠----。诗文所描述的是酒在生活中的情趣及给生活带来的韵味。尤其那首让我们欣赏回味至今,广为流传称赞《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可以想像,孤独的人离家在雨中行走,身心倍感清冷和纷乱,此时只有一个心愿,急切地想找一个酒家,烫壶热酒来两口,好好暖和被雨水淋湿的身体和寂寞的心。很高兴热心的牧童给他指出了不远处那片杏树的林子就有一处酒家。想象得出,假如是个驿站,而没有酒,那一切将变得索然无味了。

唐诗中酒场合十分丰富。

宴会亲友,叙团聚之喜悦。“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时。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张继《春夜皇甫冉宅欢宴》)偶然的久别重逢,喜上眉间,煮一壶清酒共饮畅叙。此刻,再多的悲愁也将散尽,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感溢于言表。唐代写酒的诗歌中,宴会酒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饯行好友,叹离别之情愁。好友将远行,作为其挚友,为临行客设饯行宴。此间共同回味两人之间的美好友谊,为其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并表达自己的绵绵离愁,这是唐朝大多数文人会都有的饯行之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少离愁尽现于此。

犒飨将士,咏为国捐躯的英雄豪迈。唐边塞诗中,那些为国守边的将士,他们心中既有报效祖国的豪情,又有背井离乡,远离亲友的悲戚,于是借助酒兴,在荒凉大漠的衬托下,谱写出无数悲壮的战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视死如归的悲壮和激昂令人钦佩。

小酌独饮,抒人生之感慨。唐朝诗人们或感慨人生的仕途失意,怀才不遇,或悲叹生命旅程的坎坷艰难,或发泄放荡不羁的情怀,所有的感情最后都付诸于杯酒之中,以酒抒情,托物言志,咏成许多千古诗酒作。“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悠然之态尽显于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苦闷的内心可见一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少侠之气颇具感染力。

借酒抒情也成了我国唐代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古时的佳酿已无处可寻.而中国唐代诗人的“诗酒情结”,在醉境中忘怀世俗的荣辱得失,感悟生命的意义是历久弥浓,经久难衰。诗与洒的相映生辉,相映成趣,不仅形成追求与自然造化同一的人生境界,从而从心灵上超越人生,实现了绚烂的文明景观.而且这种传统的诗酒文化将绚烂千年,魅力自我的人生价值永存。

参考文献 红酒世界网《唐诗中的酒文化》

新浪博客 《唐代诗人和他们的酒诗》

百度文库《浅谈李白的诗酒人生》

第五篇:唐诗与酒文化论文

好酒生诗——酒文化对唐诗的影响

许子桓 Q15010312 贝尔英才学院理工强化

好酒生诗——酒文化对唐诗的影响

摘要:美酒配好诗历来是文人墨客们喜爱的,尤其是唐代,酒对于唐诗的影响着实非同小可。酒可以让诗人们从生理上放松,去除防备,解放心中奔腾的创意,同时,酒又可以在心理上给人以激励与暗示,从而去抒发清醒时难以表达的情绪或志气。

关键字:酒,唐诗,影响,生理和心理作用

引言:众所周知,酒对于艺术家的作用就好比战鼓对将士的作用,犹如催化剂,可以减少思考的时间,提高创作的效率,尤其是对唐朝诗人这一群体,对他们而言,酒后作诗是一种生活风气,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诗是酒之华,酒乃诗之媒 好的唐诗几乎有一半是在酒兴中写出来的。且不说像王绩的《过酒家》、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醉时歌》、王维的《渭城曲》等一系列的咏酒诗,就是那些不 是咏酒的许多名诗,也大都是诗人酒后之作。而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唐诗中有 6 0 0 0多首咏酒及与酒有关的诗 ,酒中或酒后创作的诗数量更多。

诗人离不开酒,“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酒也灌溉了诗人,“无如饮此销愁物,一饷愁消直万金。”诗人和酒就好像一对兄弟,共同存在、互相依赖。但客观来说,酒只是一样物品,本身并没有生命,不能对人产生依赖感,所以酒和诗人的羁绊说到底还是诗人需要酒的作用,酒可以对诗人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对于唐代诗人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诗人生理作用的物质层面,二是对诗人心理作用的精神层面。其中有积极的影响当然也有消极的,不过纵观全局,酒对诗人的意义完全可以忽略那一点瑕不掩瑜的小缺点。

先从生理上说,酒可以短暂麻痹人们心理上的创伤或放大人们心理的悲怆,这两种相反的情况随机出现在不同的人身上,无论哪种,我们都必须承认是酒让人生理上从一个平稳的状态进入一个被激发的状态,这种激发态刺激了诗人的大脑,放大了诗人的感情,从而激发了无穷的灵感。最广为认识的还当数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正表明了李白在一生中对酒的定位,他把酒作为人生尽欢的标配。《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是他煮酒的快意;《山中对酌》中“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是他对饮的畅快;《金陵酒肆留别》中“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是他最后不舍的劝酒······“夜台无李白, 沽酒与谁人?”是啊,李白已经将酒融入了自己的人生,酒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调整生理上各种情绪的必需品。无数的诗人饮酒放纵,放荡自己的想象,让自己的创意在半迷半醒中徜徉飞翔,在肆意的想象时,佳句自然而然酒到渠成。白居易“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是这样,晏几道“今春玉钏宽,昨夜罗裙皱。无计奈情何,且醉金杯酒。”是这样,黄庭坚“顾影又徘徊。立到斜风细雨吹。”更是这样。但是在任何时候酒都是一把双刃剑,在某些时刻酒对人的生理作用会让诗人们尴尬,甚至事后后悔。曹操曾在醉酒后激动中杀了一位诗人,虽然清醒后后悔不已,但一切为时已晚。李白也曾在酒后对皇上皇后做出不敬之举,加剧了皇上对自己的不满,促成了后来的赐金还乡。这样的事件不计其数。亲爱的朋友啊,为了自己,为了别人,酒后言行要慎重啊。分析完酒对诗人的生理作用后我想着重探究一下酒对诗人精神层面上的心理影响。酒可煽情,亦可壮胆。说到酒对人心理情绪的影响,相信大家第一反应便是送别诗:贾至的《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友人们既共叙美好回忆,又对未来充满憧憬,绵绵的离愁,真诚的祝福,都留在饯行的酒席上。把所有的离情别绪全都倾注在浓浓的美酒中。只有酒最能品出友人间的情谊,只有酒能代表心中种种说不出的感情。酒除了在离别诗词中有重要地位,更在思乡思人时常常出现:李白一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古往今来多少异乡游子吟诵着这首诗望着皓月,想着故乡。司徒空一首“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又读哭了多少人。肚中有酒便仿佛眼前有人,家乡的一切也自然而然浮现,思乡心切的诗人们永远都会向一个地方眺望,那就是家乡。除了这些最常有的主题还有一类便是饮酒咏志诗。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李白的《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经历感受过很多辛酸后的李白在这首充满醉意的诗中抒发了自己虽然现在不得志,但是却坚信总会有长风破浪之日,毫不吝惜地表露了自己的伟大志气。除了李白的出世之志,还有另一种志气,这种志气叫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首诗写出了陶渊明的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这便是陶渊明超凡脱俗的志!对于我而言,最欣赏的,还是杜甫的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即使自己处境再难,也不忘借酒通悲国之苦,期望得到广厦千万间的他只希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中的志向不胜枚举,每个人有喜欢的、不喜欢的。但无论你欣不欣赏,都不能否认了诗中的志向,诗人们常常只有在饮酒后才能壮起胆,提起笔,写下平时不敢写下的勇敢,这些志向无论大小贵贱都值得后人去品味挖掘。

有人说妙笔生花,我认为这个成语可以改一下为好酒生诗,这诗不是简单的诗,而是好的可以传诵的诗。唐朝诗人们用一杯杯酒饮出了一首首诗,或表达思乡心切,或咏出壮志难酬,或抒发爱恨情仇。酒给予了诗人力量,诗人也寄寓给了酒与众不同的意义,供我们细细回味。

参考文献:诗酒风流——试论酒与酒文化精神对唐诗的影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唐代诗人的诗酒情节(马成龙)

下载唐诗繁荣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诗繁荣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唐诗(合集5篇)

    李白杜甫诗歌艺术比较 论文摘要:“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二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和不朽的诗歌。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

    唐诗鉴赏论文(五篇模版)

    《题都城南庄》鉴赏 班级:金融12-1 姓名:吕迎春 学号:201205000668 论文摘要:《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

    唐诗

    唐诗简易版 五言绝句:行宫(元稹登鹳雀楼(王之涣) 新嫁娘词(王建) 相思(王维) 杂诗(王维) 鹿柴(王维) 竹里馆(王维 )山中送别(王维) 问刘十九(白居易) 哥舒歌(西鄙人 )静夜思......

    唐诗

    唐诗 引言 中国两千多年诗歌史,唐代长达二百八十多年,留下的诗篇统计如下(载《东方杂志》第四十卷第八号) 体载时期数量 五言古诗初唐663 盛唐1795 中唐2447 晚唐561 七言古诗......

    唐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唐诗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

    唐诗与酒文化的关系论文

    题目:唐诗与酒文化的关系 摘要:唐代诗人的生活与诗与酒都密不可分,酒酣之际诗兴大发即挥毫赋诗一首,偶得一联妙句便豪饮而庆,此两者可谓缺一不可。 关键字:唐诗 酒 文人风骨 引言:......

    论文:文化繁荣根在自信

    文化繁荣,根在自信摘要:文化是孕育梦想的精神家园,是民族强盛的重要支撑。习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