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性化作文谈片
个性化作文谈片
徐建群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学生作文应是抒写心灵、展示个体生命过程的窗口。个性写作就是要启发学生,运用创造心理写出属于自己的“哈姆莱特”,张扬自我的个性。华丽是美,朴素也是美;明朗是美,含蓄也是美;波涛汹涌是美,泉水叮咚也是美。“郊寒岛瘦”、“关东大汉”与“妙龄少女”各臻其妙,摇曳生姿,方构 成了五彩斑斓的中国文学史。
“文必己出”是古往今来的写作原则;崇尚个性,抒写自我,勇于质疑,勇于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和灵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 阔的写作空间。”这些纲领性的语言表述,体现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它的一个主要精神,就是倡导学生作文个性化。即引导并鼓励学生用独特的语言去再现个人独特的思想,充分展示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老师只有训练学生养成有个性表达的习惯,才能摆脱功利性写作的镣铐,成为写作的主人;才能发挥积极性和创造力,写出洋溢个性的文章,才能童心飞扬,写出独抒性灵的作品。
一、解除束缚,唤醒学生作文主体意识,凸显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张扬个性,放飞心灵,就必须打开套在学生心灵上的精神枷锁,开启作文手脚上的镣铐。凸显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习作的主动性和社会性,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酝酿,去有创意、有个性地表达。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作文教学的主宰者为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给学生创设自由写作的天空,采取以下开放型作文教学措施:
目标自定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定所要达到的写作目标,如文体的选择、表现手法的运用等,不搞统一要求,不提统一标准。一般说来,由于目标是自定的,较切合各自的实际水平,无论其是否具有挑战性,都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写作欲望。况且即使是针对同一事件,学生往往也会因为手脚的放开,而从不同的角度拟出不同的题目,运 用不同的技巧进行表达,五彩纷呈取代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腔、丁篇一律,自然会强化兴趣,启发创新。
过程开放写作过程中允许学生独立构思,也可互相讨论;可一人多篇,也可多篇各有分工合作完成。一句话,只要学生在“写”,教师对“写”的过程、方式尽可能不加干涉。教师要用民主的指导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由的合作小组,引导他们大胆准确地表达。学生作文完篇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互改,好作文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改出来的;不是教师改出来的。教师批改多了就会越俎代庖,妨碍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引进作文评价的多元价值观作文评价体系更多的应考虑语文因素如构思,语言、章法、韵致乃至文字规范、标点运用等,立意只是其中个方面.它不该过于霸道,君临一切甚至把握生杀予夺的大权。对学生的作文立意不应刻意苛求,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应该允许学生写一些“中调”甚至“低调”的文章。譬如我们向来不鼓励学生写“悲愁”题材的作 文,如果学生写了一篇悲悲切切的文章,但它能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能扣击出良知的火花,难道因为立意不是“昂扬向上”就没有理由把它评为好文章吗?要真正实现学生作文个性化,必须以价值多元化为依托。各级考试特别是高考这根至高无上的指挥棒,在新世纪里应该义无反顾地指向“多元化”,否则.创新教育、素质教育都将成为空洞的口号。
二、指导学生关注生活,写出真实的自我。“作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体验人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独特地思考。像刘锡庆教授所指出的引导学生“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因为,有了‘我’,才会有个性,才会有真情。而无‘个我’,无‘真情’恰恰是造成文章‘假、大、空’的根源”。要重视学生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意。情意是文章真正震撼人心的地芳,没有情意的作品,就像是泥胎,木偶、纸花,是没有生命力的。
“写真我,做真人”,这是个性化作文的根本要求。如果学生从小就说假话。没有诚信,长大后能有益于社会吗?无论如何,当今时代不是“代圣人立言”的时代,不是“四人帮”横行“说假话”的年代,做人必须说真话,实事求是,这样才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旺发达。作文立其诚,写真感受、真体验,作文个性化也就有望实现了。
总之,个性化写作就是倡导自由的表达。自然地流露性情。倡导率真的本色写作,让每一位学生说自己的真心话,让每一个公民说自己的良心话.是从血管里流出的血.是从清泉中流出的水。个性化写作更是一种刨造。写作过程就是思想独特的酿造过程,像蜜蜂酿蜜.采的是花粉。酿出来的是蜂蜜 不同的蜜蜂酿的是蜜;而个性化作文展示给读者的,有时是 蜜,有时是泪,甚至泪中带血。不管是蜜还是泪,都是作者个人心智的结晶、个体的独特的发现,是思想的独到之光,永远是“这一个”。即使面对同样的风景.展示出来的春色也还是各有千秋。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该更多地为中学生朋友提供创造的园地.放飞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生长出于姿百态、摇曳多姿的创造之苗。
发表于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年11期
第二篇:中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策略谈
中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策略谈
顾:从小学进入初中,新知识的增加引发了许多新的变化。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改变,刚刚步入中学门槛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按照思维发展规律,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教与学互动双方的协作程度,如何缩短这个过程,尽快使学生转变思维方式,适应中学数学学习的需要呢?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衔接既是教学的关键,又是教学的难点。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衔接,还主要体现在教师教法的衔接上,更主要体现在学生学法的衔接上。因此,我们试着从教法与学法的沟通入手,努力削缓小学与中学两学段之间的“陡坡”,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进行探索。因此,我们今天研讨的主题确定为“中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策略”。
下面请现任初一班主任阎岩谈一谈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特点和中小衔接应遵循的规律。
阎:虽然初一和六年级的学生在年龄上只相差一岁,上学时也只是进出的校门不同而已,有的甚至已经在我们学校学习生活了六年,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差异有天壤之别。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12-13岁是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时期。小学数学主要以简单的四则运算和应用题为课本内容,课件设计往往注重简单明了。然而,这种设置给刚升入初中的学生造成了不便,在他们的意识中还认为初中数学也是仅此而已,由此学习效率不高。中、小学的管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确存在差异,使得不少学生感到很难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课堂上知识容量和难度太大,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由此产生学习信心不足、兴趣减弱、成绩下降等诸多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强调直观与形象,而初中数学教学更侧重于在直观、具体基础上的抽象。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进入中学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符合学生实际的个性化教学,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应遵循思维发展规律
思维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思维发展有五个明显的阶段。学龄初期(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离开具体形象,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进行”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而进入少年期(初中分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即经验型思维水平”。这时学生(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即经验型思维水平“。这时学生(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虽有了很大提高,但还需要具体形象和经验的直接支持。
2、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应遵循认知过程规律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数学认知过程,即新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就发生作用,数学学习便进入相互作用阶段。新旧知识相互作用阶段的关键是学生头脑中是否有相应的知识与新知识发生作用,学生不但必须具有与新内容相适应的知识,而且必须能顺利地提取出来。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查明学生头脑中是否具有相应的知识,并通过恰当的手段促进原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相互作用。
顾:既然不同阶段的学生是有差异的,那么中小学数学知识又有哪些变化特点呢?下面请现任初一班主任战业华谈谈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变化特点。战:从小学进入中学,数学知识的变化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
1、数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从小学进入中学,学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测量温度,当气温在零度以上时,学生能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其温度的高低,但当气温在零度以下时,就难以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了。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样初中所学的数,就由小学所学的正整数、正分数和零扩大到包含正数、负数和零的有理数范围。之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于是又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数的范围又扩大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在内的实数的范围。
2、数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升入中学,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乃至实数之后,虽然与小学相比难度大大增加,但其形式上的差异几乎没有。问题在于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一个点、一条线段的长度、一个数值都可用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表示出来了,但是一类数又如何简单地表示呢?比如,用n表示整数,2n就表示偶数,2n+1就表示奇数,这样就解决了所有奇偶数的表达问题。一个简单的代数式就表示了无数个现实的数。这样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生了变化 在未引入代数知识之前,解决实际问题用的是算术方法,即由若干已知数值,采用的直接推出的办法得出结果。而引入代数概念后,给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加简捷的途径。把问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问题所求的结果——未知量,均视作已知,按照数学逻辑,建立等量关系,然后通过运算求出未知数。这种方法就是方程方法。这一变化可以看出,从已知数开始,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最终得出结果的算术方法,把未知排斥在外,具有单向性,反映在思维方式上,是单向思维;而从一开始就把所求结果——未知数与已知数放在平等地位,寻求并建立等量关系,再通过等式变形等运算,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方程方法则具有双向性,反映在思维方式上,是“双向思维”。算术方法向方程方法过渡,实质上是“单向思维”方式向“双向思维”方式的转变。
4、思考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小学解决数学问题使用的是直推法,由已知数间的关系直接推出结论。中学解决数学问题,使用的是假设法,即先假设所求的未知数为已知数,把它和其它已知数按照题中所给出的关系组成等式,然后再通过求解得出结论。如一个数的3/5是6,求这个数。用算术方法解答为6÷3/5=10,而用方程方法解时,则首先假设所求数为X,然后建立关系式:3/5 X=6解得X=10。
顾:中小学数学知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变化,对中学初期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教学内容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请现任初一备课组长刘颖以几何为例谈一谈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不同。
刘: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简单几何图形的知识占了很大篇幅,这些知识基本上都是属于实验几何的范畴,让学生用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等方法学习一些几何知识。小学几何重计算不重逻辑推理、不重视抽象思维,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中学几何已经由几何体抽象出几何图形,教材基本上是按照公理化的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小学有关几何知识的教学既要注意各阶段的不同要求,又要注意教材的衔接和教法的衔接。
在小学阶段,几何图形的一些性质和几何结论让学生记住就行了,而中学几何的教学不应满足于只记住现成的结论,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注意搞好衔接。教材中是循序渐进地引入推理论证的,先提出一些只要求回答“是”与“不是”(如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的问题,然后解决由一个根据推出结论的问题。最后再引入根据多个条件推出结论的问题。在推理论证的过程中,要训练学生由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化。
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已经学过直线、射线、线段、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的简单性质,其目的是利用几何图形的直观性来加深对数的概念的认识,熟练数的运算技能;而初中平面几何的教学,要从数的学习转入到形的研究,要从几何的本质属性方面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概念,要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把握图形性质,因此,要理清知识脉络,加强知识衔接,小学教材已有的,并且在提法上与小学教材无本质区别的内容不再作为新知识处理,而采用复习方式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如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概念;小学教材已有的,但在提法上较片面、不妥当,或者模糊不清的在教学中应予以完善纠正。如线段的定义、互相垂直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在中小学几何教材中内容的叙述不完全一样,教学时应向学生特别指出中小学几何的不同;小学教材已有的,但缺乏理论根据的,教学中应先重新复习小学教材的处理方法,然后再上升到理论上去论证。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定理,在小学教材中是由实验得出的,学生较熟悉。因此,在教学中既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又要强调说明不能满足于实验,而必须从理论上给予严格论证。
小学生以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时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初中生以逻辑思维为主,而初中几何是以推理论证为主的,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依靠直观、形象说出常见图形的名称、概念,初中平面几何从点、线、面的分析与综合开始,逐步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和圆的性质,进行平面几何图形中各种组合与分解的运算和证明,通过对图形的平移、对称、翻折等研究,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顾:这些变化因素,给我们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增加了许多难度,下面请牟晓琳谈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难点。
牟:数学学习实质上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
由小学到中学,数学知识发生了诸多的变化。数的扩展,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就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新的难题。其
一、负数不能表示具体的实物个数,与学生的惯性思维——正数可以表示实物个数不一致,学生容易混淆。其
二、负数与减法表现形式一样,学生在运算中极易把两者混为一谈。这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难点之一。
数的扩展引入无理数的概念。一是有些无理数的表示方式特别。学生难以理解它也是数,学习中不易接受。二是用无理数表示实物,对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难以理解。如√2这个无理数,对初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既不易接受,又不易理解,用√2表示一条线段的长度,学生就很难在想象中建立一条线段是5厘米一样的直观感觉,这是数学思维活动的难点二。
从数字运算过渡到代数运算,学生对运算中出现的字母难以驾驭,学生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认为:一个字母就表示一个数;字母a就表示正数,-a就表示负数。对于一个字母可以表示一系列数字,a可以表示负数,-a亦可表示正数,心存疑惑。由于上述疑惑的存在,学生对含有字母的数量关系,不能准确地用文字语言表述;对文字语言表述的数量关系,也很难完满地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更何况是运算。这是数学思维活动的难点之三。
引入方程方法后,虽然解决实际问题简便多了,但在多因素交汇的困惑中,寻求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本身就不容易;加之,建立起的方程,又包含了负数、字母、无理数、代数式等学生跨入中学后才接触的新知识,众多新知识和难点知识的累积,给学生熟练掌握方程方法造成诸多困难。小学六年形成的习惯直接推出的“单向思维”方式,迅速转向把未知数视作已知量、建立等量关系、最后求值的“双向思维”方式,很不适应。这是数学思维活动的难点之四。
中小学数学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数学教学进度又要求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个转变,这一对矛盾的存在,是难点之五。
小学数学中,数学术语、逻辑术语、数学符号与中学相比非常少;小学数学中的判断推理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远远没有中学的多,大量带有符号、具备特殊形式化的数学语言的出现,并且要依靠这种语言进行思维,其抽象性不言而喻,学生理解困难。这是数学思维活动的难点之六。
上述诸方面问题的存在,给学生由小学顺利过渡到中学,适应中学数学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给教师教学增加了难度。
顾: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顺利衔接,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思维发展规律,运用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遵循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认真分析研究,探寻破解难点的途径和突破口。
既然我们面临着这么多的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而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呢?下面请尹红玉谈谈中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如何进行衔接?
尹:首先,中小学老师要加强交流,强化概念的衔接。中小学数学教师应主动、积极地进行相互间的联系与交流,了解彼此的教学方式的特点与要求。初中教师在传授新知识时,必须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识的本质。如,学习有理数乘法法则与小学数学的乘法法则的不同点时,仅在于需确定积的符号,而讲解重点则应放在符号法则上。又如,讲解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可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引入讲解等,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其次,融洽师生关系,进行学习心理衔接。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够稳定和持久。鉴于这些特点,教师必须要注意融洽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特别在课内,要根据不同的学生,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讲话幽默风趣,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还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次,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注重认知规律衔接。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在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同时进行思维的,而初中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过渡的过程,需要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借助使用实物、模型、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待学生对特殊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及时注意把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抽象,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理解。顾: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抓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改进学习方法。如何重视学法上的衔接呢?下面请初二班主任贾爱霞谈一谈如何进行学法衔接。贾:
1、注重预习,利用学案指导自学。预习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因此,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训练的方法可从布置按要求完成的预习作业开始,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再布置一些数学概念、定理、应用题等课型,从布置预习慢慢地过渡到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础。
2、专心听讲,勤于思考。中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应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
3、强化训练,每日一测。就书面练习来看,我们的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作业书写格式单一,虽然学生独立意识日趋提高,但并未成熟,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对答案等。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样子;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要求其纠正。三是通过每日一测检验作业情况,并做到日日清。
4、及时复习,温故知新。一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可准备“数学反思本”即及时将平时作业、单元练习中技巧性强的题目(如一题多解的题目、变式题等等),错题收集成册,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顾: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不仅包括教师的教法问题、学生的学法问题和心理问题,还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问题、班级管理等问题,只有综合的研究和运用,才能使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学习任务、面临的升学压力、所处的环境与在小学时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要学的数学知识在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作为中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有关问题,切实加强中小学之间的数学教研,为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做平稳过渡,保持优异成绩,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只要我们把这次“衔接活动”的体会、感想,融入我们平时的每一节数学课,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轻松、愉快地进入初中。
第三篇:《白鹅》个性化阅读教学例谈
《白鹅》个性化阅读教学例谈
【关键词】《白鹅》 个性化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069-03
在以往多次执教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白鹅》一课中,笔者往往锁定“高傲”一词引导学生思考“白鹅的高傲表现在哪里”,最后拓展练笔写学生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反思教学,这样的常规教学是否选准教材语料,用足教材语料,真正激起学生读写的冲动呢?再次细读《白鹅》一文,笔者对“鹅狗争食”的这一段文字进行潜心会文时发现,文中的“侍候”一词反复出现,笔者灵机一动,何不以“侍候”为切入点解读全文,促使学生孕育创意读写,尝试个性化阅读教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分析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
教学片段一:初读“侍候”,概知全文
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老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有一个词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你能把它读准确吗?(课件点击词语“侍候”)
生1:寺候(“侍”误读成平舌音)。
师:你们都同意这样读吗?
生2:侍候。
生3:侍候。
师:好,读得字正腔圆。老师让这两个字穿越到了古代,它们是这样写的(边板书画篆书“侍候”,边讲解字理):“侍”一个人弯下腰在旁边耐心地陪着,“候”又一个人低着头在旁边恭敬地等着。(生齐读“侍候”)
师:文中带有“侍候”的这三句话你能读好吗?(点击课件,逐句出现)
(指名读)
师:读这三句话,你通过预习了解能读出是谁侍候谁吗?
课件点击出示:()侍候()
生4:文中的“我”侍候一只白鹅。
生5:一个老人侍候从朋友家抱来的一只鹅。
师:哦,在几千年前,繁体“鹅”字是“我”骑在“鸟”上的,几千年后,“我”却侍候起这只大鸟来了,这个“我”是什么人呢?你知道吗?
生6:丰子恺老先生。
师:对,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点击课件出示作者人物像),他精通音乐,擅长书画,又是著名散文家。今天,这样的老人居然侍候起白鹅来,而且(引读)――一旁侍候,站着侍候,非侍候不可,侍候得那么甘心情愿!说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7: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生8:这位大作家为什么要侍候白鹅?
生9:这只白鹅到底有什么魅力让我们的大作家非侍候不可呢?
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自由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小结】开课以“侍候”为切入点,就像在文本中发现一粒饱满的胚芽,比“高傲”一词更具有粘合力、突围力和生长力。因为鹅高傲,主人愿意像堂倌一样“侍候”,而且是“一旁侍候”“站着侍候”“非侍候不可”。因为主人的“侍候”,这只鹅显得越发的“傲慢”,对于这样一只高傲的鹅,作者对它最明显的情感表现就是“侍候”。对于“侍候”一词,学生容易读错,教师找准学生的预习错误切入点,避免学生学完了课文还是读成“寺侯”。教师再从“侍候”出发,找准文本的突围点,引出三个最难读的带有词语“侍候”的句子,便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最后从谁“侍候”谁这一角度,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丰子恺的简介,把一个和蔼可亲的学者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由“侍候”走进课文《白鹅》,为接下来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打下基础。
教学片段二:对比解读,创意读写
课件出示句子:
(师指名两生读)
师:看来咱们没见过净角出场吧,来,相信你看过之后一定会有所启发的。(课件演示)
生1:净角出场很有架势,大模大样的。
师:说得真好,那你能读出鹅的架势来吗?
生2:读得很大气。
生3:加上了动作读。
师:这鹅跟鸭子走路一样吗?我把鸭子请出来,你能读出鸭子跟鹅走路有什么不同吗?大家一起练习练习。
生4读: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
(男女生对读,注意读出鹅与鸭的不同。)
师:同学们,这一小节明明是在写鹅的步态,却写起鸭来,你说写鸭是多余的吗?
生5:这里作者把鸭和鹅作对比,更加突出了鹅步态的傲慢。
师:哦,看样子对比是个好方法(板书:对比),我们来看这段话,你能具体说说作者是怎么作对比的?
生6:作者用鸭的急速来跟鹅的从容对比,用鸭的局促不安来跟鹅的大模大样作对比,这样一对比,鹅的步态就更加傲慢了。
师:原来写鸭是为了衬托鹅的傲慢呀!这傲慢的鹅呀,有时还会火力升级,遇到人也毫不相让,欺人太甚,不信你看!
生7(读):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师:见有人来,鹅是这样的,那么鸭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对比的方法写一写吗?
课件出示小练笔:
练笔一:你能用对比的方法来写一写鸭子吗?
见有人来,鹅与鸭大不相同。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而鸭却■。
(生写后交流)
生8:而鸭却撅着屁股,摇摇摆摆地缩到墙角边,那模样儿真像丑媳妇见公婆――羞羞答答。
生9:而鸭却嘎嘎惊叫着往回跑,连打个趔趄也不敢停留一会儿,看那?逖?,真是“鸭在?逋尽卑。?
生10:还没等来人看见,鸭就拍打着翅膀,战战兢兢,跌跌撞撞,跑得无影无踪,颇像影片里偷了东西的小贼。
师:把你们写的鸭和鹅一对比,你又可以发现了什么?
生11:再这样一对比,我觉得鹅就更傲慢了。
生12:鹅是多么目中无人,霸气十足。
生13:鹅是一副天下唯我独尊的架势。
【小结】“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读出鹅与鸭的步态不同,发现语言之“形”,实现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挖掘和把握,品味表达之妙,揣摩、咀嚼这些句子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这样表达到底好在哪里,妙在何处,从而获得语言的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但学习语言形式不能停留于理解、感悟、内化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学以致用”。教师创设新的语言情境,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写一写“见有人来,鹅与鸭大不相同”,在原有教材中巧妙地挖掘语言训练点,再次回到“对比”的语言形式上,使学生兴趣盎然。从练笔反馈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语言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很有情趣的画面感。这样教学,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语言,又走向新的语境,在特定语言形式中品味揣摩,由浅入深地理解鹅的傲慢,品悟语言表达的独特,达到内化语言、锤炼语感,真正做到获其言、得其意、悟其法。
教学片段三:巧用反语,创作创意海报
(师点击课件逐行出示“狗偷鹅食”这一画面文字,配乐《爸爸去哪儿》伴奏)
师:老师请你听着音乐,看着这段文字,听完了,看完了,来说说鹅狗在干什么。
生1:鹅和狗正在抢饭吃。
生2:狗偷鹅的饭吃,他们正在上演一场食物争霸赛。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看着这样的文字,你们似乎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狗?一只怎样的鹅呢?
生3:这是一只猥琐的狗,一只傲慢的鹅。
生4:那只狗像个滑稽的小丑,这只鹅是像个气得干瞪眼的老爷。
生5:作者笔下的狗再也不像生活中见到的那么神气,更像是贼眉鼠眼的小偷、强盗,而鹅就是这么三眼一板,架子十足!
师:我们如果把这“狗偷鹅食”的情景拍成一部微电影的话,那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我们今天要创作的这部微电影需要一个最佳配音演员,谁能把这段话读得最有趣最好玩,谁就是最佳配音演员了,试试看吧!(生自由练读,创设情境,寻找最佳配音演员)
师:读到这儿,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段话的主角是鹅,怎么却用了那么多的话是来写狗呢?(课件呈现描写狗的句子)
生6:这也是一种对比,用狗的猥琐来对比鹅的三眼一板。
生7:我认为也是对比,这样一对比就衬托出了鹅老爷是多么的高傲。
师:仅仅是对比吗?我们再仔细读一读带有“侍候”的这三句话?你又可以发现什么?
生8:鹅是老爷,人是奴才,人低声下四地侍候鹅,还责怪它“架子十足”。
师:你感觉到作者讨厌鹅老爷了吗?
生9:没有,反而更喜欢鹅了。
师:这就奇怪了,喜欢又不直说,你发现作者写作的秘密了吗?
生10:这是在说反话。
师(板书:反语):对,这就是反语,正话反说也能表达情感,还能让我们感觉很幽默。
生11:哦,我明白了,作者为了写出这么一位高傲的架子十足的鹅老爷,用鸭子的步态来对比,用狗的猥琐吃相来对比,再加上用反语的写法就把这只白鹅写活了。
师:说的太好了,对比、反语这两个方法很实用,特别是在广告宣传海报上。我们的微电影为了吸引广大观众,还得有一张海报宣传,咱们能不能用对比、反语的方法来尝试着创作这份微电影海报?(生自由创作《鹅狗争食》微电影海报,课件出示微电影海报)
生创写1:题目“新版战争与和平”,内容:一只猥琐的狗小贼竟要在鹅老爷这位太岁头上动土,失手?还是得逞?《新版战争与和平》让你笑掉大牙,笑出眼泪。
生创写2:狗小样低头猫腰把饭吃,鹅老爷昂首阔步已来迟,鹅老爷恼羞成怒把人斥,丰老先生添水加饭把鹅侍。
生创写3:骄阳似火,鹅老爷饱餐中,狗小贼饿肚中,趁着鹅老爷找水的当儿,前进,前进,前进,进!顶着鹅老爷的炮火,后退,后退,后退,退!
【小结】以往教学本环节,教师总是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写一写,学生也有“读写结合”的意识,但这种“读写结合”中的“写”只是一种“要我写”,大部分学生的练笔走进了一个低情、低趣、低效的“死胡同”。上述教学片段把目光聚焦到语言文字上,紧扣“对比、反语”来创作“鹅狗争食”的微电影海报,把“对比”进行到底,将“反语”尝试着写,在这种影视文化的撞击下,学生思维的闸门被迅速打开,有了不能不写的理由,有了言语表现的强烈欲求与冲动,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以愉悦的心情、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到练笔中来,学生的练写有情、有趣、有效。
(责编 杨 春)
第四篇:作文人物个性化语言设计例谈
作文人物个性化语言设计例谈
在记叙文写作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可以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文章的情节发展,使文章的表达形式更加灵活。进行人物语言的描写,不是随心所欲,想怎样写就怎样写,而应该像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出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物语言呢?
一、根据说话人的身份设计语言
人的身份包括年龄、性别、阅历、职业、职务、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等多个方面,正是受诸多因素限定,才使某一人物只会讲出这一句话而绝不可能是另一句话。成功的语言描写必定符合人物的身份,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愚公移山》中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个人的话,语意相似,但绝不可以调换。因为愚公妻作为愚公的妻子,说的话是从关心角度说的,语气是怀疑中带着担心。而智叟作为愚公行为的反对者,说话的措辞和语气显然是在轻视和讥笑愚公。“甚矣,汝之不惠”,这样讥讽的话愚公妻是绝不会说的,“且焉置土石?”这样关注工程细节的话智叟也不会说,因为他根本反对愚公移山,不会关心这技术性问题,他们不同的身份决定了他们说不一样的话。《范进中举》中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地位的变化而变化。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地说“岳父见教的是”。中举之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可见,不同身份的人,他们所讲的话是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身份变化后,说出的话,说话时的语气、语调、用词、风格和表达方式也是不相同的。这正如我们平日对朋友、对长辈、对熟悉的人、对关系不同的人说话时会有不同的内容,也会用不同的口吻一样。在写作时,我们必须想清楚是谁在说,和谁说,注意人物身份的差异,设计出充满个性的语言。
二、根据说话人的性格设计语言
性格开朗的人,讲话往往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性格内向的人,讲话往往谨慎小心、语言简练……说话人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语言。《故乡》中对杨二嫂的语言描写,是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不认识了吗?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不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在这里,无需更多描写,杨二嫂尖酸刻薄、爱贪便宜的人物形象已十分鲜明。《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在听到狗的主人不是将军时,表示要“好好教训他们一顿!”,骂狗是条“疯狗”、“下贱胚子”、“弄死它好了”;当听说狗的主人是将军时,马上换了一副嘴脸,一种腔调,把小狗奉为“名贵的狗”、“娇贵的动物”,称赞它“怪伶俐的”。瞬息之间,一人之口说出两种互相矛盾的语言,他的谄上欺下、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变色龙”性格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可见,只有了解和把握了说话人的性格,才能写出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我们在设计人物语言时,一定要进入角色,设身处地地从描写人物的性格角度出发设计人物要说的话,使人物语言闪烁人物的个性光芒。
三、根据说话人的心理设计语言
语言描写不应是简单地告诉读者他们在讲话,而应是通过人物所讲的话,看出他们内心的忧虑、喜悦、迟疑、痛苦、矛盾、不安、赞美、害怕……《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面对邹忌“吾孰与城北徐公美?”的提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人回答中,其妻先从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再与徐公比较,语气极尽赞美,表现了一种偏爱的心理。妾的回答与妻相比,肯定程度有所不同,不像妻那样热情称赞,表现出一种逢迎邹忌欢心的畏怯心情。客人的回答用陈述句,语气更轻,表现出一种敷衍逢迎的态度。三人回答语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也略有变化,表达了不同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和不同心理。《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节课中所讲的关于语言的一段话,表现了他对祖国、祖国语言、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深刻揭示了韩麦尔先生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复杂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可见,成功的语言描写,必能一针见血地展现出人物内心活动、思想感情。我们进行语言设计时,可以通过分析此时此地说话人的内心想法,根据说话人的心理考虑措辞、语气,使人物的语言富有情感性,生动起来。
四、根据说话时的情境设计语言
同一个人,对同一个对象,在不同的情境中,说的话是不同的。《曹刿论战》中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有三次。第一次和第三次曹刿的答话内容都比较详细地说出了为什么,而第二次和鲁庄公说话,只是“未可”、“可矣”这样简洁的句子,这便是由说话的情境决定的,第二次对话是在战场上,用“未可”、“可矣”这样简洁的句子,与当时战场上的紧张局势相称,符合客观实际。第一次和第三次是战前和战后,有的是时间,说话便用不着那么急促了。《我的叔叔于勒》中母亲在想着于勒发财回来让她们过上好日子时,就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当得知于勒穷困潦倒时则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母亲对于勒的不同评价是在不同情境中说出的,绝不可以颠倒。可见,进行人物语言设计时还要弄清说话的时间、地点、条件和矛盾冲突,根据这种情境,思考说话人的措辞、语气、说话方式等,使人物的语言和具体的情境相协调。
总之,在进行语言设计时,要从人物身上找出最精练的、最能典型地反映出该人物身份、个性特征、此时此地的内心世界,甚至人物鲜明的时代性语言,在写作时,还要注意思考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及有关动作,将语言描写与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结合起来,使人物语言更有回味,人物形象更活灵活现,提高其艺术鉴赏性。
第五篇:个性化作文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
摘要:当前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不切实际,教师茫然无措。倡导“个性化作文”,使学生张扬个性,言来有物不是朝夕工夫。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多借鉴历史名家成材之路,也要注重把现实的发展作为依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个性化 作文 借鉴 依据
一、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历史借鉴
中国是文章大国,作文教学历史悠久,有实物查证的,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诗言志”的概括,已经言简意赅地切中了写作主体与内容的本质,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为我国作文与作文教学理论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中央教科所徐同先生也指出:“‘作文个性化’本不是什么创举。古人早有‘言为心声’,‘言以足志’,‘文如其人’之说,陆机的‘文外曲致’,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刘勰的‘情在词外’等都主张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提出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读写原则。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等人提出‘独抒情灵,不拘格套’,清代诗人袁枚提倡‘性灵说’,都强调要抒写个人对外界的独特感受,表现自己真实的感情和个性。”历朝历代的好文章更是无不打上深深的个性烙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鲁迅的泼辣与犀利,朱自清的朴质与清婉,都以独特的个性魅力倾倒千万读者。也正是由于视“个性”为教育的宗义,为写作的核心,为创造的灵魂,才有了古今中外卷帙浩繁,彰映青史的教育名著对“个性”所做的不计其数的诠释与论证,这一切无不遵循着包括“写作”在内的教育源于个性的本意来寻觅它完美的社会价值。
改革开放后,广大语文教育者和研究者积极思考、著书立说、大胆实验,我国教坛上相继涌现出许多新的语文教育观,新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流派,他们在推进我国中小学语文科学改革,推行新的教学方法进程中,特别在弘扬人文教育功能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们在个性化作文教学有不少理论。如:以中央教科所编写的“初中《作文》实验教材为代表的按‘记叙—说明—议论’为文体线索进行写作的训练的体系”,以北京的高原等为代表的“观察—分析—表达”的模式进行写作训练的“作文三级训练体系”,以湖南杨初春为代表的“快速作文训练体系”等等。于漪“尊重人、关心人、关注生命主题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形式”的人文教育观,有钱梦龙的“教学生会做人,建构自立人格”的教育中心观,有魏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具体指导观。总之,他们的观点的共同点都是想通过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展示自己,培养学生人格的魅力。但是反思当前的作文教学,由于受到应是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多已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如今,翻阅历史,有无数的经验可以汲取,又有痛心的教训激励我们另走一条新的改革之路。我们已经艰难地翻开了新的一页,共性划一的教学模式正在隐退,独立自主的社会心理正在萌发,市场经济的形成,重新确定了人的主体地位,理性思考的求真,使得社会生活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存在,为建构新的教育大环境注入了个性的活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个性化作文”教学提出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教育部《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规划》,确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21世纪教育框架。素质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整体素质优化的人才”为目标,以促进个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使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平衡协调发展为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教育内容,设计教育课程,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法,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主要质量评估标准的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是培养自由人格的个性化教育,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为自己和他人负责的,积极参与生活的、有独立劳动能力的公民,这一目标,需要个性化教育来实现,而个性化教育就是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但是,我国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在了中心位置,而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性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作文教学的模式化和程式化,作文评价的单一和僵化,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当然就谈不上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个性化作文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在一切教育的时空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是相吻合的。
三、《语文课程标准》对“个性化作文”的指引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语文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是语文教学的航标灯。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阐述,代表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关于作文的新理念中的一个主要精神就是倡导学生作文的个性化。顾振彪在《关于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对话》中,将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28条阶段目标中最重要的一条归结为:作文教学要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课标明确指出:“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刚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第四学段)。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可以看出,能独立写作,自主写作是达到个性化作文的第一步。
在新课程标规定的各学段课程目标任务中,第一学段“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伟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乐于写作,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不拘形式,自由写作,相互交流,分享快乐。第三学段强调“加速写作个性化进程,提高写作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说真心话,抒发真感情,表达真切体验,并强调“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表达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表达,写出个性,有创意。我们不难发现,课标中各学段的作文教学突出了个性化这一特点,所提出的作文教学的任务,对于我们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倡导个性化作文,培养创造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