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性化作文特点
作文个性化只是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更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把学生的作文和教师的作文教学从传统的模式化、强制化和一统化转化为自主化,个体化和多元化的过程,是反璞归真,还予作文之本义和作文教学的本来面目。个性化作文的基本要素是需要、真实、自主、健康、创新。
需要:学生对生存的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以及对人生、生命、人情有所认知、感情和情感体验,为与他人交流、沟通而用自己的书面语言作文。需要,是作文个性化的前提。
真实:因交流、沟通需要的作文,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认同和共识,学生作文就必须用各自的思想、认识、情感、经验、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与自然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人生对话,与生命对话,写的是真话,抒的是真意,这是个性化作文的基础,自主:学生的作文是自己积累的素材,自己选择的材料,自己确定的表达中心,自己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自己决定的表达形式,自己选者的恰当表达方式,这是个性化作文的动力。
健康:学生对自己作文所写的内容,能辩分析真假、美丑、善恶、正误,能辨证地分析问题,对人、事、物、理,能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判断,这是个性化作文的灵魂。
创新:语文课程标准要学生作文“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我们说的“有个性”、”“有创意”,是指学生作文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 的情感,有自己的态度,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有自己的表达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这七个“自己的”就是“有创意”,就是个性化,这是个性化作文追求的目的。
第二篇:竞聘演讲的个性化特点
竞聘演讲也称竞职演讲,是演讲的一种,在市场经济社会是领导者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功。总体上看,竞聘演讲不仅具有口语性、群众性、时限性、临场性、交流性等演讲的一般特点,又由于它是针对某一竞争目标而进行的,所以还具有自己的个性化特点。
·竞聘演讲的个性化特点
(1)明确的目标。
这是竞聘演讲区别于其他演讲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演讲者一上台就要鲜明地亮出自己所要竞聘的目标(或厂长、或校长、或秘书、或经理),另一个就是所选用的一切材料和运用的一切手法,也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使自己竞聘成功(使听众能投自己一票)。
与此相比,其他类型的演讲虽然都有一定的目的,但其目标却有一定的模糊性、概括性和不具体性。
(2)竞争性的内容。
与其他演讲相比,竞聘演讲的全过程都是听众在候选人之间进行比较、筛选的过程,竞聘者如果谦虚、不好意思说自己的长处,表示自己也是一般般,就不能战胜对手。因此,演讲者必须“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无论是讲自身所具备的条件,还是讲自己的施政的构想,都要尽最大可能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的胜他人一筹的“优势”来,甚至还要把本来是“劣势”的东西换一个角度讲成“优势”。
(3)主题的集中。
所谓主题的集中,是指所表达的意思单一,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这就是说,在表达意思时,必须突出一个重点,围绕一个中心,而不要搞多重点,多中心,不能企图在一篇演讲中解决和说明很多问题。
实践中,主题集中就是要求竞聘者应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演讲,避免立意分散,要“立主脑”“减头绪”“镜头高度聚焦”,以使听众心中燃起共鸣之火,达到演讲的根本目的。
(4)实用的材料。
竞聘演讲是竞争,但并非是比赛谁能吹,谁能用嘴皮子甜人。听众在听演讲的同时,也会掂量演讲者的“话”是否能在现实中发挥作用取得效果,而只有发自肺腑讲实际的措施才是听众最欢迎的。所以,必须采用实用的材料,即所选材料既是符合实际的,又是对自己竞争有利的,也就是无论讲自己所具备的条件还是谈任职后的构想,都要从自我出发、从实际情况出发。
请看下面的竞聘演讲片段就做到了这一点:“恕我直言,我无力为你们迅速带来财富,提高你们的工资,增加你们的奖金,我能做到的只能是:第一,诚恳地倾听你们的呼声,热忱地采纳和奖励你们的合理建议,我准备成立一个由新老工人和技术人员一起参加的‘智囊团’,让大家提出优良的改革方案和科学的管理措施。第二,现在咱厂瘫痪的原因是因收不上来几百万的外欠款,我要是当了厂长,我一方面要用法律解决问题,一方面设立奖励制度,谁要是能完成任务,就奖励20%。当面点清,说话算数。第三,目前当务之急是把积压产品销出去。这就要调动全厂工人的积极性,要把专业推销员和业余的结合起来,按效益提成。……”
(5)“准确”性的语言。
在竞聘演讲中,“准确”性的语言往往显得更为重要。它不仅要求演讲者要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还有另外两层意思:一是所谈事实和所用材料、数字都要“求真求实”,准确无误;二是要注意分寸,因为竞聘演讲的角度基本上是以“我”为核心,如掌握不好分寸,夸大其词,就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自己的演讲效果。
(6)“程序”性的思路。
竞聘演讲不像一般演讲那么“自由”,它除了题目和称呼外,还要讲究思路的“程序”性。所谓“程序”,是指演讲中先讲什么后讲什么的顺序;而思路就是演讲者的思维脉络。
实践中,竞聘演讲一般可分为五步:一是开门见山讲自己所竞聘的职务和竞聘的缘由;二是简洁地介绍自己的情况,如年龄、政治面貌、学历、现任职务等一些自然情况;三是摆出自己优于他人的竞聘条件,如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四是提出假设自己任职后的施政措施;五是用最简洁的话语表明自己的决心和请求。
(7)条理性的措施。
所谓条理性的措施,就是指演讲者在讲述自己的措施时,一定要注意条理清楚,主次分明。通常情况下,为了把措施讲得有条理,演讲者可用列条的方法,如“第一点”“第二点”或“其一”“其二”等表示。同时,在每一“步”之间要用“过渡语”来承上启下。如,当自我介绍之后,可以说:“我之所以敢于来竞聘,是因为我具备以下条件”来引起下文。如此等等。这样不仅能做到条理清楚,还能使演讲上下贯通,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
第三篇:个性化作文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
摘要:当前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不切实际,教师茫然无措。倡导“个性化作文”,使学生张扬个性,言来有物不是朝夕工夫。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多借鉴历史名家成材之路,也要注重把现实的发展作为依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个性化 作文 借鉴 依据
一、我国传统作文教学的历史借鉴
中国是文章大国,作文教学历史悠久,有实物查证的,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诗言志”的概括,已经言简意赅地切中了写作主体与内容的本质,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为我国作文与作文教学理论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中央教科所徐同先生也指出:“‘作文个性化’本不是什么创举。古人早有‘言为心声’,‘言以足志’,‘文如其人’之说,陆机的‘文外曲致’,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刘勰的‘情在词外’等都主张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提出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读写原则。明代公安派袁宏道等人提出‘独抒情灵,不拘格套’,清代诗人袁枚提倡‘性灵说’,都强调要抒写个人对外界的独特感受,表现自己真实的感情和个性。”历朝历代的好文章更是无不打上深深的个性烙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鲁迅的泼辣与犀利,朱自清的朴质与清婉,都以独特的个性魅力倾倒千万读者。也正是由于视“个性”为教育的宗义,为写作的核心,为创造的灵魂,才有了古今中外卷帙浩繁,彰映青史的教育名著对“个性”所做的不计其数的诠释与论证,这一切无不遵循着包括“写作”在内的教育源于个性的本意来寻觅它完美的社会价值。
改革开放后,广大语文教育者和研究者积极思考、著书立说、大胆实验,我国教坛上相继涌现出许多新的语文教育观,新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流派,他们在推进我国中小学语文科学改革,推行新的教学方法进程中,特别在弘扬人文教育功能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们在个性化作文教学有不少理论。如:以中央教科所编写的“初中《作文》实验教材为代表的按‘记叙—说明—议论’为文体线索进行写作的训练的体系”,以北京的高原等为代表的“观察—分析—表达”的模式进行写作训练的“作文三级训练体系”,以湖南杨初春为代表的“快速作文训练体系”等等。于漪“尊重人、关心人、关注生命主题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形式”的人文教育观,有钱梦龙的“教学生会做人,建构自立人格”的教育中心观,有魏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具体指导观。总之,他们的观点的共同点都是想通过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展示自己,培养学生人格的魅力。但是反思当前的作文教学,由于受到应是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多已变成了与个性、心灵毫不相干的东西。如今,翻阅历史,有无数的经验可以汲取,又有痛心的教训激励我们另走一条新的改革之路。我们已经艰难地翻开了新的一页,共性划一的教学模式正在隐退,独立自主的社会心理正在萌发,市场经济的形成,重新确定了人的主体地位,理性思考的求真,使得社会生活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存在,为建构新的教育大环境注入了个性的活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个性化作文”教学提出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教育部《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规划》,确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21世纪教育框架。素质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整体素质优化的人才”为目标,以促进个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使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平衡协调发展为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教育内容,设计教育课程,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法,以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主要质量评估标准的教育体系。素质教育是培养自由人格的个性化教育,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能为自己和他人负责的,积极参与生活的、有独立劳动能力的公民,这一目标,需要个性化教育来实现,而个性化教育就是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但是,我国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将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在了中心位置,而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性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师必须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作文教学的模式化和程式化,作文评价的单一和僵化,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当然就谈不上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个性化作文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在一切教育的时空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任务是相吻合的。
三、《语文课程标准》对“个性化作文”的指引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语文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是语文教学的航标灯。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阐述,代表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关于作文的新理念中的一个主要精神就是倡导学生作文的个性化。顾振彪在《关于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对话》中,将新课标中关于作文教学的28条阶段目标中最重要的一条归结为:作文教学要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课标明确指出:“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刚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第四学段)。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可以看出,能独立写作,自主写作是达到个性化作文的第一步。
在新课程标规定的各学段课程目标任务中,第一学段“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伟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二学段“乐于写作,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不拘形式,自由写作,相互交流,分享快乐。第三学段强调“加速写作个性化进程,提高写作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说真心话,抒发真感情,表达真切体验,并强调“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表达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表达,写出个性,有创意。我们不难发现,课标中各学段的作文教学突出了个性化这一特点,所提出的作文教学的任务,对于我们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倡导个性化作文,培养创造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思路。
第四篇:个性化作文
个性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这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教学中提倡个性化写作,就是个性教育在写作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个性化写作做如是阐述:“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
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语文课程标准对个性化写作的阐述,涉及了三个层次的问题,或者说从三个维度提出了个性化写作的目标要求:
(一)从个性出发写作,强调写作教学回归生活,关注自我;
(二)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写作方式,完美地表达和呈现生活;
(三)为了个性发展而写作。通过写作改善自己的生活,促进个性的成长与生活的完善。
一
过去的写作教学,有两种突出的取向:一种是强调写作知识的学习;一种是代言式写作。前者从写作手法,到谋篇布局,再到各类文体知识,写作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掌握一整套写作的规范知识系统。写作不是对自己整个生活的一种反思、选择与批判,而是对外在化的、规范化的写作知识及技术的接受与学习。后者倡导“代圣人立言”,更有甚者要为“天地立心”。这种写作教学取向经达历代统治者的不断强化之后,演变成为一种脱离个体实际生活的虚假而僵化的“宏大叙事”模式,一度时期“代言式写作”、“意识形态写作”、“模仿式写作”甚至成为写作教学的不二法门。这两种写作取向的共同特点是远离了学生生活,置学生的个性发展于不顾。如果说第一种取向是把写作看作是一个封闭的、抽象的与学生生活隔绝的知识体系,那么,第二种取向则把学生的写作限定在那些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的社会生活上,放弃了学生的真实的生活世界。
英国哲学家穆勒认为,个性是人类幸福的首要因素。现代文明发展表明,社会的活力和发展与社会保有的充满个性自由的人有很大的关系。个性自由非但不会对社会构成威胁,而且,是构成社会活力及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为个性自由的发展往往表现为独创性、想象力及创造力的发展,从而导致整个社会首创性的发展。[1]实质上,肯定个性的价值体现了人的尊严和对人的真正尊重。基于此,现代教育理论主张个性教育。从课程的角度看,个性教育的核心不是仅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是注重“人的全域发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个人”为目标。个性教育理论主张对人的天赋和潜能开发,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表现自己,直到唤醒自我,发现本真。个性教育强调通过教育培养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即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以独立的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活动。他“既不会随意地苟同于群体意见,也不会为了个体的利益而损害群体。所以,有个性的人,是有责任感的人,是独立地思考、处事的人。”个性教育是“教会学生会思,独立地想;同时要在社会群体中会行,独立地做,真正成为独立的社会人。”[2]
作为个性教育理论之实践构成,个性化写作认同个性教育倡导的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主张在学生广阔而真实生活世界表现自我,塑造和发展个性。从语文新课程的有关阐述看,个性化写作所主张回归生活世界包括:
在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世界写作。在语文新课程视域中,传统的以知识为主的写作教学是完全割裂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把写作降低为一种纯粹知识性、技术性的训练,根本见不到人。而“代言式写作”所竭力表现的生活是成人的生活,所表现的人是所谓“公共的人”,即受意识形态话语支配,以社会良心与正义的代言人自许的“普遍主体”。在这一“公共性”的背后,唯独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的人。两种写作教学模式致命点在于,所学习的知识是一种成人的知识,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成人的生活,与成人生活相比,儿童的生活及经验是没有价值的。博比特的话就代表了这种观点。他认为,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儿童的生活。在此情形之下,假话、空话、套话充斥于学生的写作中,就不足为奇了。写作教学完全失去了个性价值和自身发展的功能。新课程倡导回归生活,不但肯定了真实生活世界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而且强调学生自身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的不可替代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就强调了学生自己真实生活世界之重要价值。因为只有学生经验的才是其自身的,它不是被客体化了的,存在于其以外的。“儿童,他们对于生活的需要,愿望、期待主要都寄托于他们正在进行的生活之中,当然,他们对于今后所要经历的成人生活也会有憧憬,也寄予希望。但是,他们最主要的需要是:正在经验中的生活是快乐的、健康的,是‘天天向上的’、是充满阳光的。”[3]因此,写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借助语言去充分体验和表达他们成长中的快乐和悲伤,去享受所经历的阳光和雨露,也“引导他们去获取解决现在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的种种经验”,把现在正在进行的生活构建得更加美好。
在反省的生活世界中写作。“人是一种思考与反省的存在。”“人的本性深处有一种寻求这样一种意义的向往,一种无法抵抗的内在冲动迫使我们从内部来尝试和说明生活,使它完全成为我们自己的生活。”[4]个性教育倡导回归生活世界,事实上,回归的不仅仅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甚至不仅仅是学生真实的外部现实世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进而进入自己的内部精神生活世界。某种程度上,写作是借助语言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省和选择,是杜威所说的“对一种生活方式而非另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用现象学教育学理论的话语说,写作就是通过文本形式将生活经验的实质表达出来。在写作中,文本成为有意义事物的重新体验和反思。在这里,写作不仅仅包括外在的规范知识的学习,也包括个体情感、价值、内在精神和信仰的唤醒,它们之间是融为一体的。多元智能理论说得更明白:“写作是一种随时可供我们运用的探索方式,可以导致发现、察觉,以及对自己本身、我们的感受和一般的世界有新的学习。”[5]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野中,写作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作为一种表达活动,它通过交流与沟通,分享体验思想的快乐、人性的美好和交流的喜悦。作为一种探索自我活动,它寻求潜伏于内心的自我及意义;二者之中,后一种写作“似乎更能使现实体验具体化,比现实世界更能触及事情的核心。”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狄尔泰强调;“正像我们的身体需要呼吸一样,精神也需要在情感生活的回应中实现并扩展其存在。”[6]在个性化写作中,写作的学习是
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反思其生活,积累、扩大生活经验和反思经验的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有的学者指出:“作者是他自己作品的产物。写作是某种自我制造或自我塑造。写作是为了检测事物的深度,也是为了了解自身的深度。”[7]
在生成性与创造性的生活世界中写作。和既定的、一成不变的科学世界不同,生活世界是一个生成的、创造的世界。因为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是能动的,创造的,因此,生活世界是生生不息的,充满变化的世界。当然,由于时代和历史条件诸多限制,生活世界的生成性和创造性并不是永无止境的,但是,非预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赋予了生活世界的范围不断拓展,样式不断增多,最终指向“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无限丰富的生活,是富有的人、完整的人或全面的人。”[8]个性化写作主张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要求学生在面对生活世界时,冲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不要把生活世界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机械地可以摹写的客观世界,而是一个变化不已的充满活力的世界,写作时不仅要抓住这一特点,而且,作为生活世界的主体,还要以独特的方式积极地参与和建构自己的生活世界,尤其是置身网络世界,学生更有传统生活时代所无法经历的独特生活与体验,学生更应该将它们表达出来,从而使生活世界变得摇曳生辉、异彩纷呈。如是,写作就不是一项硬要完成的枯燥而乏味的任务,而是构建美好生活,寻求和书写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过去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抱怨学生生活面狭窄,缺乏积累,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让学生面对生活世界,没有引导学生关注、体验和反省自己的生活,更没有参与建构自己的生活,当然,更谈不上让学生找到适合表达的个性化方式,因此,学生害怕写作就可想而知了。
二
个性化写作离不开语文课程的学习。个性化写作不是不要课程,而是通过课程学习塑造个性、发展个性。在语文课程中,阅读和写作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写作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个性化写作不仅仅是学习写作的问题,阅读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和形成个性化写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那些历经各个时代检验而流传下来的经典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蕴含丰富,而且充满着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与特色。因此,是个性化写作学习的首先课程。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直接从中获取个性化写作教益,诸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富有个性化语言、个性化思想及表达方式,等等。学生个性化写作方式往往就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中获得。有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后布置相关的写作的训练,以充分展示学生异彩纷呈的个性化世界。当然,个性化写作实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的“化”绝不是一蹴而就。
个性的发展以生活为前提和基础。个性化写作实质上是通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个体的真实而独特的生活及感受,从而以个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社会的发展增添活力。
对于今日学生而言,生活已经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个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及国际的各个角落的范畴。一方面,学校生活比过去变得更加丰富
多彩;在学校,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观察生活的视角,体验着成人所无法体验的人生中最重要发展阶段的生活滋味;另一方面,借助网络和其他现代媒体,学生可以和毫不相识的陌生人进行交流,也可以及时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及国际间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毫无疑问,网络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生活空间,也给学生个性化写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应该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和表现自己的真实生活,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发展提供支持和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针对网络时代生活的实际,学生应该在教师及课程要求下,利用现代资讯手段,广泛获取社会生活信息,开阔视野,丰富写作资源,为个性化写作积累素材。近几年,各地语文教师大力倡导日记、随笔、网络作文及博客的等形式自由写作,就是个性化写作的积极尝试和探索。
倡导个性化写作并不奢求每个学生在写作上都达到形成独特风格的目标,比较适切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寻求和发现适合于个性充分表达与发展的独特方式和空间。因此,多样性和独特性是个性化写作追求的重要目标。赞可夫说:“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因此,要求一律,就会压抑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力量,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也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9]在个性化写作中,应该淡化过去写作训练中的严格的体裁、格式的要求,尤其是削弱命题作文等形式上的各种条条框框,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形式训练中寻找到适合自己个性表达的方式。当然,个性化写作也不能把个性化与形式完全对立起来。从个性的表达和发展看,形式是第二性的东西,但它又是思想和个性负载的不可或缺的东西;从写作学习看,对于学生而言,个性化写作形式的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有一个过程,因此,在个性化写作中,基本的形式训练是必要的,只有通过一定的形式,学生才可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表达方式,直到形成独特的风格。不过,这种形式的要求不能过于刚性,而应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和余地,总之,就形式看,个性化写作一方面要在形式上获得一个更为自由和宽松的空间,另一方面是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个性表达的方式。
三
学校课程的价值就在于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用人本主义课程的话语说,写作是一种兼具学术性和“自我觉醒和自我发现”功能和价值的课程。它以人性意义的探索为其主要意义。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呢?或者换句话说,如何通过个性化写作造就一个更富有个性的人呢?
人是社会的存在。个性是在社会中得陶冶的.“我们不可能用非人性、非人格的手段、方法,把人造成更富人性的人.”[10]探讨学生个性的发展首先必须把它放到学校师生关系中。
因为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外,教师的言行都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个性化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来说,他不能再以权威者自居,而应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势,以引导者和对话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写作活动,为学生的写作学习营造一个充分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民主和谐的氛围。概括地
说,教师的职责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引导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写作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的确,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给学生以如坐春风的感受,学生就有心灵放飞的自由,学生的个性就会得以健康的发展,思想的火花就会得以迸发。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个性教育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主持的那场师生五人关于个性和志向的讨论,经典般地展现了他对个性教育的追求。在他的课堂上,弟子们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个性直率的、腼腆的和内向的都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想法。孔子不但积极加以鼓励,而且能以宽广的胸怀包容。实际上,孔子不仅展示和塑造学生的个性,也在引导他们充分地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教育是服务于人的个性的东西”。个性教育的目标是塑造学生的个性。个性是在个体充分自主和自我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那种刻意把学生塑造成某种类型的个性和气质的模式是违背个性教育的实质的,是对个性教育的曲解和误读。教师在学生的个性塑造中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自由,让学生在个人的发展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自我选择能力,从而获得不同兴趣和价值观念,并在面对各种价值冲突和道德选择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持有主见,从狭隘的目的中超越出来。如果要说个性教育有共性的话,那么,“每个人都成为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个体”是个性教育的“唯一统一性”。[11]个性化写作亦如此。教师在学生个性化写作学习中,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设计和提供培养方案和目标,而是在充分洞悉学生个性特点基础上,从理解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出发,设计多样化的写作方案和方向,让学生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以充分发掘其个性成长的潜能和特长。当然,教师在学生个性化写作过程中,不是放任不管,放弃指导的职责。相反,教师的重要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和选择符合自己发展个性的写作方式,当学生偏离其个性化写作轨道时,给予及时地提醒和纠正,必要时还要鼓励学生尝试其它方式的写作,丰富和促进个性化写作。
个性教育的目的是形成自主发展的个体。自主性个体形成的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12]“为了成为个体,一个人不得不在社会中生存成长。”[13]换句话说,个体是在“社会中生成成长”的,它与社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对任何个体来说,他的生活都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关他自己的幸福的;另外一部分是有关他的道德责任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怀特说:“实际上,与别人之间协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完美,减少一些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因此,帮助别人完成他们的目标同时会帮助我们认识自己。”[14]个性化写作不仅仅是有关个人日常生活的独白和叙事,还有社会和道德的责任。也就是说,具有社会价值和道德意义的生活和题材是个性化写作重要内容。不能因为强调写作的个人性而放弃个体所应承载的社会和道德的责任。特别是处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人们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淡化,暴力色情等犯罪活动充斥于网络,个性化写作的这一要求意义更加突出。实际上,个性化教一方面指个性发展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是指通过教育手段使个性向着正面的积极的人性方面变化发展,从而达到个性的丰盈与充实。当然,个性化写作在表现具有社会生活和道德意义的题材时,与传统的代言式写作和意识形态写作不同:它是通过个体的主动选择和积极思考所得出的,具有体验性质,其视角是个性的,而不是对意识形态或概念符号的简单图解。实质上,个性化写作不是放弃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题材的写作,而是把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写作融入深刻的个人经历与个人经验之中,在混合着自我的意义追问中,反映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生活。它对意识形态不是采取服从的态度,而是以一种批判的、反省的态度去理解和认识。个性化写作的重要内涵应该是指向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更具有个性化表达方式与视角的写作。当然,在个性化写作过程中,或许学生在表现具有社会价值和道德责任的题材时,还比较稚嫩,或难于达到应有深度,但写作是一个过程,个体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是逐步深化,日渐成熟的。个性化写作在每一阶段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感情体验都是个性发展的结果。
[1] [美]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1页。
[2] 舒志定:《理解个性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8期。
[3] 鲁 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3期。
[4] [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51页。
[5] [加]马克思·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宋广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46页
[6] 李文阁:《回归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34页。
[7] [加]马克思·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宋广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66页。
[8]李文阁:《回归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34页。
[9] [苏]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51页。
[10] 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59页。
[11] [英] 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李永宏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43页
[12]舒志定:《理解个性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8期。
[13] [英] 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李永宏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86页。
[14] [英] 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李永宏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118页。
第五篇:作文个性化
开生活之源 砺习作之剑 扬个性之帆
“作文个性化与学生的个性化生活研究”实验报告
山东省兖州市实验小学尚传设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认识不断加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以人为本、尊重人性、张扬个性,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作文是最具个性的学习和创作活动,是写作主体个人进行的一种精神产品的独特制作”。习作过程是学生主体思维、主体创作的过程,是学生启动积累、独立思考、组合加工的过程。作为发展中的儿童,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经验、独一无二的个性和深不可测的创造潜能。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一个精神产品的各不相同。要使习作体现学生的个性,就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尊重主体的志趣、思想、情感、个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激发习作兴趣,激活内部需要,开发创造潜能,培养良好学习品质,不断提高作文质量。
由此可见,尊重作文的本质意义和学生的习作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语文素养,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而当前作文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恰恰是过分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形成了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言不由衷的“成人化”、无话可说、无情可抒、害怕作文、讨厌作文之顽症。究其原因,主要是几十年沿袭下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所致。一是作文脱离生活。学生关在屋子里,闭目塞听、闭门造车,作文成了无源之水。二是教师包办。从作文命题、立意、选材到评改,教师一手包揽,学生只能按教师设计“按图索骥”,习作的自主权被完全剥夺。三是读写脱节。阅读不能很好地为写作服务,割断了语言积累、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密切联系。凡此种种,使原本是学生表达和交流的需要,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愉悦的习作,陷入了“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的尴尬境地。
近几年来,我校在语文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地探索。吸收借鉴山东龙口语文“双轨”教学和中央教科所“大成全语文教育”的先进成果,通过改革语文课堂教学、韵语识字,大量读写、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加大学生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作文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改革作文教学,2003年我校申报了中央教科所“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子课题“作文个性化与学生的个性化生活研究”,力求通过先进理论的指导,构建习作与阅读和生活密切联系、习作与做人相互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互动,观察、想象、表达同步训练为主线的习作教学新框架,以习作教学的高质量带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
二、研究目标
(一)通过研究,引发我们对习作教学的深层思考和教育观念的全面提升,初步形成作文个性化教学的新体系。
(二)以学生的个性化习作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为切入点,探究作文教学的规律。在关注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同时,注意与之相关的诸如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课外阅读等语文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三)探讨习作个性化与学生生活个性化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学会观察、想象和表达,使学生的生活与习作成为一个有
机的整体。
(四)探索以师生自主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习作指导、评改新模式。使学生自能作文、自能评改,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
三、理论依据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认为,传统的智力观过于狭隘,把智力主要局限于语言和数理能力,忽略了对人类和个体的生存及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其他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每个儿童的智力特长是不一样的,因而不能以固定统一的标准来评价、要求不同的学生。同样,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受和表达能力也各不相同,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学生,要正视学生在习作方面的差异,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生命教育理论
教育的本质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发展生命。生命教育不仅是人们所理解的重视生命、维护生命、关注生命健康的教育理念,还是一种尊重生命尊严、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主张。课题组徐同老师认为,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要义,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健康发展和创造性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使他们的心灵更加充盈,生命更加饱满。
(三)活动建构理论
活动建构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活动”在学生知识掌握与一般发展中的作用,把“活动”看作是学生建构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基础。个性化作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引导学生在自主的活动和写作中提高认识、丰富情感、建构知识、升华思想。
四、实施策略
(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对学生来讲,作文不应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个性的自由渲泄,情感的自由表达。当学生爱上了作文,欲作不快、欲罢不能的时候,作文教学的一切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的一切工作应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习作自信心上下功夫。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降低难度、放缓坡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1、提前起步,有序训练。根据课标要求和儿童身心特点,整体规划小学阶段习作训练序列。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指导学生写话,从一句话到几句话,从教写到仿写,不在长短,重在参与,在写话中体会到乐趣和成就感。二年级重点进行看图作文训练,由单幅到多幅,指导学生观察、想象、表达,提高思维和有序表达能力。
三、四年级重点进行游戏作文和想象作文训练,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校内校外活动,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五、六年级重点进行素描作文、写实作文训练,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感悟生活、认识社会的能力。
2、由听到写,由说到写。把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起来。从三年级开始进行听记训练,积累优美词句和精彩语段;每天一次见闻、故事交流,中午轮流演讲,每周一进行国旗下的讲话,训练学生遣词造句、运用语言的能力,给每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上好口语交际课,加大口语交际训练的力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多维互动;学生把自己说的话记录下来,感到非常容易,“写作难”的状况得以转变。
3、在游戏中感悟,在故事中习作。小学生天生爱玩。学生在游戏时,全身心投入,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玩后让学生谈一谈,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听故事也是学生的最爱,开展经常性的讲故事比赛,教师学生轮流登场,听后让学生试着写下来,讲给别人听,学生兴趣很高。这种训练,寓写于“乐”,效果良好。
(二)整合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习作需求
学生写好作文,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语言的积累,二是生活的感悟。教师的习作教学,自然也应从此入手,指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语言,从活动中寻找灵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把生活、阅读与习作密切结合起来,构建立体的语文教育网络,为学生习作开发丰富的资源素材。
1、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建立班级书架,开设每周两节的大阅读课。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和读书笔记,开展古诗文背诵,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结合阅读教学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把课标规定的每个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层层落实,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2、作文训练与各科教学相结合。
学科融合是基础教学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各科教学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和习作训练元素。把这些资源开发利用起来,为学生的个性化习作提供材料。如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办数学手抄报。品生、品社课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科学课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观察日记,把课堂上的实验过程、情绪变化、感受体会等,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就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我校赵卫东、陈芳老师执教的《烧不死的小金鱼》和《神秘的死海》两节课,都做了有益的尝试。
3、作文训练与课外、校外、社会生活相结合我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致力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开展丰富多采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少先队阅兵式、科学探究活动、航模船模比赛、七巧板比赛、运动会、春游、参观博物馆、科技展览、高新农业示范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在家长中广泛开展创建“书香家庭”、“学习型家庭”等活动,号召家长与学生共同读书,一齐成长。营造出浓厚的读书氛围。与上海虹口区飞虹路小学联合举办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对上海、曲阜、泰山、微山湖等旅游资源和传统文化进行综合考察,撰写研究报告,并结集成册。这些活动,丰富了生活积累,增加了生活体验,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智慧,也为习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三)优化教学途径,开拓学生作文视野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采。由每个丰富多采的个性绽放出来的精神火花,必然是绚丽多姿、光彩夺目。一篇具有个性的作文,主要在于独特的感受、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语言,融入了学生特有的灵气、童真,洋溢着强烈的文化色彩和个性气息。实现这个目标,必须给学生以自由,在习作教学中实行全方位的开放。
1.开放作文内容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也有自己的视角,不愁没东西写。但太多的限制使得丰富的生活进不了作文。苍白成了学生作文的流行色,更可怕的是导致语言的干瘪、思维的萎缩。所以,“个性化作文”最重要的给学生以自由,减少束缚、放飞心灵,开放习作的内容和立意,让学生写“放胆文”,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尽情写入文章,“我手写我心”,真正使习作成为学生反映真实生活,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需要。
2.开放作文过程
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作文,这种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己的写作活动作为教学的主线。实施先作后导,放手让学生尝试作文。教师按照作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对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以具体、有效的辅导和帮助,或者引导学生互相帮助,这样更有针对性,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3.开放作文时空
学生拥有很大的写作潜能,需要一个自由写作空间。每周一次的训练无法达到课标对习作的要求。我们提倡随机作文,化整为零,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开放习作空间。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学习日记;结合阅读写摘记、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结合影视观看写内容提要、情节记录和感想体会;假期组织学生自己编书等。让学生时时感到作文就在身边,渗透随时运用习作表达的意识,强化作文的实用意识。
4.开放作文评改
完善评价机制是实现作文个性化作文的重要保证。我们废除单一的评价标准,进行多元评价。改以往的教师单一评价为合作评价,即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互评、自批互批,家长评、面批、重批相结合,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
(四)搭建展示舞台,树立学生作文信心
为学生搭建展示舞台,给予成功激励,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感受习作的乐趣,增强习作信心。学校举办经常性的演讲比赛、手抄报评选;开展假期“自编书”、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活动;组建学校“芳草地”文学社,鼓励学生向“红领巾”广播站投稿;参加各级举办的优秀作文评选,向儿童报刊杂志社投稿;班级编订优秀作文选,鼓励学生编印自己的优秀习作集;每班教室内建立“习作园地”,学生自由粘贴;在学校网站上展示学生优秀习作、精彩演讲稿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评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摘取成功的果实,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我校教师对个性化作文的理解、认识不断加深,个性化习作教学的途径不断拓宽。学生由“怕作文”到“爱作文”,习作兴趣、语文能力以及人文素养不断提升,为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教师对作文个性化的认识不断提升,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专业技
能不断提高。
实验中,老师们通过参加课题组举办的年会、研讨会、观摩会,聆听专家报告,学习相关材料,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与各兄弟实验校相互交流,深刻认识到“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增强了改革作文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那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作文就是学做人,自主发展、求真求实,既是个性化习作的要求,更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真实是个性化作文的生命,创新是个性化作文的灵魂。围绕这两点,激发学生的习作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信心,把写作的权力交给学生,鼓励自由表达,真正体现了“教育是人的解放,而不是枷锁”这一核心理念,按照这种理念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改革,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不断实践,反思、总结,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有50余人次参加各级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获奖,20余篇研究论文在省级及以上教育报刊发表。4位教师的研究论文在作文个性化“课题通迅”上发表,7位教师参加总课题组举办的个性化作文发展研究课堂教学大赛,均取得良好成绩。2位教师荣获中央教科所“中小学生个性化作文发展研究”优秀科研指导奖。6位教师被总课题组评为个性化作文发展研究先进个人。
(二)探索构建以学生自主作文为核心的习作教学指导模式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是“命题-指导-习作- 批改-讲评。”这其中有四个环节都是教师在做,学生只负责写,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依据作文个性化教学的先进理念,老师们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构建了“搜集材料—尝试作文—分类指导—协作修改—完善提高”习作教学指导新模式。把搜集材料、写作和修改的任务全部放给学生,教师根据习作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选择典型例文,通过实物投影给学生展示,教给学生修改方法,指导学生自行修改、小组内互改或班内集体评改。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实践中悟学法、找规律、寻途径,不仅习作的质量提高了,作文、改文的能力也有了较大提升。
(三)学生对于作文的兴趣不断提高,习作成为学生表达与交流的需要,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教师习作教学观念的转变带来的是作文教学流程的变化,是学生对习作感受的变化。调查发现,我校中高年级学生对作文喜欢或基本喜欢的人数由原来的46%上升到实验后的82%。很多学生养成了写日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有的班级学生自愿组成文学社,共同学习,互相借鉴,定期开展读书、习作交流活动。中、高年级学生在假期中编出图文并茂的“自编书”;很多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编辑打印了自已的习作专辑;有的班级每学期每生出一篇优秀作文,编辑成册,给学生留作纪念。三年来,我校共有1300余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章或在参赛中获奖,学生个人编辑整理的文集150余本。学校编印了《启明星》小学生创新文集和《放飞心灵》学生个性化习作文集等。
(四)个性化作文实验带动了学校语文教学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涌现出更多的名优教师,“树名师,育名生,创名校”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通过个性化作文课题研究这一平台,我们与教育专家零距离接触,与各兄弟学校相互交流,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在一次次课堂教学、研讨交流、论文竞赛中,老师们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把学校声誉传播四方。学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国家级、省级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优质课获得者、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奖者61人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实验,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科技教育实验等一批具有影响的实验项目先后结题。学校被评为全国科普创新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小记者培训基地、全国先进作文教学单位、山东省教育教学改革先进集体、山东省文明学校、山东省科研型重点实验学校、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优秀研究基地等。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小学生百科知识竞赛”优胜团体奖、首届“梅花杯”全国青少年作文大赛集体银奖、全国“创新杯”作文大赛优秀奖、山东省第二届当代小学生作文书画大赛优胜奖等荣誉称号。
六、问题与思考
探索是艰辛的,收获是令人喜悦的。三年来,参与实验的每一位教师都伴随着这一课题研究学习者、思考着、体验着、成长着。教育思想的更新带来的是教育行为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质量的提高。“个性化”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扎扎实实的实践。“求真、真实、求活、求新”不单是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更是教师实验研究中的追求。看着学生一天天地喜欢上作文,读着学生洋溢着个性、灵性的文章,教师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探索没有止境,作文个性化实验同样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一)对于“个性化”的理解,特别是习作与做人的关系、个性化发展与生命成长、学生习作的内在心理机制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研究、探索,在理论上提升、在实践中总结、在反思中提高。以促进“十一五”课题研究在更高的境界、更深的层面上进行。
(二)习作不单单是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感悟,对人生目标、价值、意义的认识与追求。正所谓“情动于衷而行于言”。把习作放在生活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丰富阅历,升华感情,提高对生活、对人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将是我们习作教学追求的目标。
(三)习作训练需要遵循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语文习作教学的内部规律,如何有序进行,如何创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习作训练序列和习作模式,使学生不但现在喜欢作文,还要形成习惯,在没有教师指导、督促的情况下,仍然把阅读和创作作为人生乐趣,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我们更加辛勤不懈地努力,真正找到一条省时高效,事半功倍的习作教学新路子。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