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铝电解槽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19-05-14 19:0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铝电解槽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铝电解槽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篇:中国铝电解槽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铝电解槽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

望*

杨振海 孙淑萍 邱竹贤

摘 要 全面叙述了我国铝电解槽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指出目前常用控制技术的优缺点及可能的改进,并较详细地介绍了自适应控制和分布式系统的原理及其在铝电解上的应用,指出中国铝电解控制技术将发展成为以氧化铝浓度自适应控制为基础的智能模糊控制系统。关键词 自适应控制,分布式系统,氧化铝浓度。分类号 TF?821 Review and Prospect of Computer Control System for

Aluminum Smelters in China

Yang Zhenhai, Sun Shuping, Qiu Zhuxian(School of Materials and Metallurgy,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6,China)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in past thirty year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trol technology for aluminum smelters in China were systematically presented.The weakness,advantage and possible improvement of each control methods were analysed.The principle of adaptive control and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applied for aluminum electrolysis were introduced elaborately.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 for aluminum smelters in China is developing in intelligent fuzzy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the adaptive control of alumina concentration.The quality of alumina and prebaked anode,functions and stability of controller,and stability of cell current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control effectiveness.More studies on alumina dissolution in molten electrolyte and on conductance of molten electrolyte are needed to develop the control technology for aluminum smelters.KEY WORDS adaptive control, 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alumina content.(Received September 29,1998)常规铝电解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

我国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电解铝上的应用开始于70年代初,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这方面的控制技术一直在不断更新和提高,现在已在许多方面与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取得了同步发展。

1972年冶金工业部组织有关单位赴罗马尼亚考察后,组织有关单位迅速开展铝电解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研究和实验。

1974年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与抚顺铝厂合作, 研制成“多台槽巡回检测和阳极自动调整装置”[1],并在抚顺铝厂101车间部分槽上运行。同年两单位又研制成第1台64?kA中间打壳下料的预焙槽模拟式控制装置。

1975年10月,东北工学院研制成1台工业控制用计算机LSK-74系统,在抚顺铝厂对135?kA预焙阳极电解槽进行自动调整极距和预报效应的初步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80年代初贵州铝厂全套引进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160?kA预焙槽控制系统,它是二级集中式控制系统,第一级上位主机采用PDP-11/84小型机,主要完成系列208台电解槽的数据采集、过程解析、操作命令发布以及信息管理等项控制任务;第二级槽控箱只按上位主机发布的操作

[2]命令完成相应的动作时序。主机每隔2?min统一对采集的全系统所有槽的槽电压和系列电流进行解析,将其计算成平滑电阻,并与相应槽设定电阻比较;此外,主机每隔2?min对系列所有槽的加料进行一次解析,通过槽控机驱动槽下料装置下料,完成按等间隔时间定期定量打壳加料(NB)过程。可以看出,该控制技术与现在相比是简单和粗糙的,难以满足铝电解控制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在此之后,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开发研究了青海铝厂铝电解槽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上是“日轻”技术的翻版和自建,除中央控制机及其附属装置采用引进设备外,槽控机、外部接口箱等均采用国产设备。该系统于1987年投产时开始在线控制运行,基本安全可靠,各主要控制和管理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这表明我国已有了独立开发和制造铝电解控制系统的能力。

最初的贵铝一期、青铝一期、包铝二期都采用这种电解铝计算机控制系统(已改造),二级集中式控制,在主机和槽控机之间采用并行总线相连。这虽使铝电解生产指标有了一定提高,但系统造价高、可靠性差、缺少灵活性、难以满足复杂实时控制的要求,需要有更先进的技术来取代。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开发应用

随着现代电解铝工艺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外已由多极分布式控制系统代替了70年代采用的一级或二级为主的集中控制及区域控制结构。适应这一发展,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研究开发了基于BITBUS总线技术的铝电解槽分布式控制系统[3],在1990年和1991年与抚顺铝厂、青海铝厂进行了合作研究和现场运行,并在青铝二期工程中推广使用。该系统的设计为大型预焙槽计算机控制创出了一条新路。控制系统框图如下。

图1 BITBUS分布式控制系统框图 自适应控制的研究开发及原理

1991年,贵州铝厂和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联合完成了大型预焙槽滞环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开发,在贵铝二期5台槽上进行了试验,并开发出新型风动点式下料装置。

高效能电解槽的特点是能长期处于十分稳定的状态下生产,具体讲这种电解槽的能量收支和物料收支是平衡的,槽况是可以自我调节的,依靠的手段是计算机控制,这种电解槽的电解温度、氧化铝浓度、电解质结壳形状等技术条件基本是一个常数。所谓自适应控制,就是使电解槽在能量和物料平衡的状态下工作,槽子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滞环非线性自适应律如图2。

图2 滞环非线性自适应律

在这个滞环里分3个区域:1区为欠量加料区,范围是ABGHOA;2区是正常加料区,范围是BCFGHAN;3区是过量加料区,范围是CDEFGBC。欠量区和过量区包含了正常区。根据槽电阻斜率的变化,进行欠量、正常和过量3个状态的切换控制,使系统渐近稳定于滞环区域内工作。

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思想是根据Al2O3浓度与槽电阻对应关系,利用槽电阻“辨识”Al2O3浓度,然后控制Al2O3加料速率。贵州铝厂在二电解#150槽上进行了多次特定条件下的槽电阻与Al2O3浓度测定,将采集系统得到的并经过平滑处理的槽电阻与化验分析得出的Al2O3浓度作成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槽电阻与Al2O3浓度关系曲线

同期,抚顺铝厂和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得出相似的Al2O3浓度与槽电阻关系曲线。通过槽电阻变化间接“测量”Al2O3浓度,并据此改变加料速度(即正常加料、欠量加料、过量加料3个周期)达到Al2O3浓度控制的目的。智能模糊控制和专家系统的发展

自1992年起,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和抚顺铝厂共同承担了有色总公司“八五”攻关项目“智能型铝电解槽工业试验”,于1994年通过了技术鉴定,在抚铝135?kA铝电解槽上推广应用。该试验采用了以PCBUS(管理级)+BITBUS(通讯网络)+STDBUS(控制级)构成的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并运用先进的Bitbus工业控制网络、高速V/F转换系统、信号的无融点检测电路等新技术开发了槽控机,具有较完善的阳极升降保护、过欠压保护及硬件自诊断系统,并开发了与工艺技术相适应的数学模型和应用软件,使智能化技术在我国铝电解生产上首次得到了应用。

1995~1997年间,青海铝厂与中南工业大学共同承担了“智能模糊控制技术在160?kA预焙铝电解槽上的开发应用”,并于1997年8月通过总公司鉴定。该系统采用“模糊控制槽控机(DCC级)—工控微机(SCC级)”的二级分布式控制方式。控制软件主要由DCC级的“实时控制(专家模糊控制器)”,SCC级的“电解质温度与槽膛内形在线仿真”,“槽况诊断”,以及“组织与监视”等4个子系统构成。系统综合应用了智能控制的三大块,即模糊控制、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并进行了工艺技术条件优化和相关设备改造。新系统投入运行后,在技术指标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同期,贵州铝厂、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与北方工业大学合作开展了智能模糊控制技术在180?kA预焙铝电解槽上的开发应用,其内容与上文所述青海铝厂的技术基本相似,这里就不再重复。总结

以上是我国铝电解工艺自动控制发展的基本动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1)应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动作控制,不对电解槽状态进行分析、检查、判断和处理,过程控制大多采用简单的定值控制;

(2)自适应控制阶段,即根据电解槽所处的状态,分析、判断槽子需要氧化铝或调整的状况,作出相应的处理。这种控制为闭环最优控制系统;

(3)开发专家系统并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现在正着手进行,主要任务是形成控制铝电解生产的专家系统。专家系统对电解槽的控制是根据电解槽的状态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槽子状态的优劣,并对槽子作出相应处理。现阶段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总体来说,我国铝电解控制技术在很多方面都已接近了国际水平,在控制算法、槽况诊断、动态仿真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铝电解厂的生产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从生产原料来看,首先是氧化铝来源不稳定,经常是同时使用国内几家工厂的氧化铝,或既用国内的,也使用国外的,而对物料特性要求不严格,从而给自适应控制带来一定困难;其次,阳极炭块的质量需要得到保证,这是许多工厂面临的问题。

从硬件设备来看,槽控机的功能和稳定性还需提高,下料装置、升降装置等机械电气设备的性能还需加强,并要有及时可靠的维修保证。电流的稳定既需要良好的整流装置,也需要电厂等其它单位的配合。

此外,还需要能力好素质高的现场操作人员及严格的管理制度。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铝电解控制技术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达到或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技术指标也能达到世界先进铝厂的水平*杨振海,男,25,博士研究生; 邱竹贤,男,78,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9574018).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沈阳 110006 参考文献

[1] 抚顺铝厂,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多台铝电解槽巡回检测和自动调节装置。轻金属,1978(1):23 [2] 周铁托,殷恩生,刘永刚,等。铝电解槽计算机控制技术综合评述。轻金属,1998(4):35 [3] 姚恩秀, 张毓海, 刘红兵。用为总线技术构成的分布式电解槽计算机控制系统。轻金属,1992(8): 8

第二篇:2015年中国铝市场回顾与2016年展望

2015年中国铝市场回顾与2016年展望

12月20日,在“2016年大宗商品市场高峰论坛”暨“我的钢铁”年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文献军作了题为“2015年中国有色市场回顾与2016年展望”的主题报告,重点解析了铝工业市场的现状并作展望。

今年大宗商品价格大跌,但相比钢铁、煤炭等全行业亏损状态,有色金属行业经营情况较为乐观。

2015年1-10月,国内8651家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1965家,亏损面23%,较去年增长5.5个百分点;亏损额413亿元,同比增长27.7%。1到10月份,国内电解铝产量2646万吨,同比增长11.3%,预计全年可达3180万吨,同比增长15%。9月和10月,产量环比分别下降1.1%,1.8%。铝材产量6月份达到顶峰,7月份开始下降,之后保持在稳定的水平。铝进出口情况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在投资方面,铝冶炼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自2013年起开始回落,今年前10个月,完成固定资产479亿元,同比下降5.6%。铝压延加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自今年9月起首次出现下降,今年前10个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2亿元。整个来说,1到10月份运行情况还是不错的。中国铝工业1到10月份数据,电解铝产量2646万吨,同比增长11.3%,提高了3.6%,消费增长8.8%,铝材4735万吨,同比增长10.6%,利润总额为425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矿采选、冶炼,加工分别盈利26亿元,—22亿元,421亿元。10月份状况急剧恶化,铝价快速下跌,原因主要是成本下降,第二供应过剩的预期,第三是消费增速下降的预期。为什么用预期,确实有供应过剩,但是供应过剩多么严重?增速是在下降,但是下降的速度有多大?我认为这三个因素在市场上都在发展。我也说了自己个人的观点。在10月份以后,尤其是10月14日以后,空头活跃,铝价出现非理性下跌,跌破行业平均现金成本。铝的价格非常透明,铝的价格基本围绕着成本线上价格浮动,但是今年情况不一样,本来是期货保值的一种工具,但是今年倒过来了,今年生产企业做多了,空头对铝的市场很看空。今年就整个乱套了,我对多空双方不做评价,因为我是一个协会,我没有太多切身利益。但是今年跟交易所在一次交流的时候,我不得不说,我毫无隐讳个人的观点,实体经济有就业,背后有稳定,有可能我的观点目前多头一些,不构成大家的投资建议。10月份价格急剧下降,在今年10月份青岛召开的一个会议,他说铝价要到9千5以下,我说不可能,但是据说那个技术专家分析了以后,有的说9千3,有的说9千以下,根据是什么?根据就是产能过剩,第二个成本下降。所以今年重点从三个方面,从成本、供应、消费分享一下个人的观点

成本到底下降了多少?我们供应过剩有多么严重。消费有那么悲观吗?价格与成本能偏离多远?多久?有70%的企业在亏现金流,我都不知道这种情况能不能持续,有人说今年电价下调,铝价就会下跌。前几年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成本的下降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肯定会改变,我们看一下1到10月份,铝平均用电量下降了15%多,电价的调整对大多数企业的产能没有影响。我们测算了一下,平均用电价格对行业经营成本贡献143元。2015年11月,中国氧化铝现货均价为1942元,较年初下降28%。把这些主要影响成本合并以后,中国电解铝平均完全成本为12300元,较年初下降10%,平均现金成本为11360元/吨,较年初下降12%,价格的下跌远远高于成本的下跌。今年黄线都在上的,10月份每年现金流在减少,这个问题就严重了。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的话,有可能接到铝厂停产的电话。如果大面积突发性关闭铝厂,转不动了,必然会引起价格的暴涨。所以市场要发挥作用,政府也要发挥作用。

供应过剩有多严重?供应确实过剩,这是前几年投资快速增长、建成集中释放的结果,2015年1到6月份产量快速增加,6月份月产量达到创记录的276吨,日均产量9.19万吨,折合年产3354万吨,与此同时,传统消费领域投资增速逐月回落。确实消费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房地产,房地产投资增速逐月在回落,因为房地产在铝消费中占三分之一。近十年,中国电解铝市场总体处于供需过剩格局,预计2015年中国电解铝市场供应过剩为50万吨。

从消费来讲,尽管传统消费领域增速明显放缓,房地产今年,包括明年也看不到多大的希望,但是新的消费领域,像商用车轻量化、建筑模板,铝合金过街天桥等新的消费领域增速强劲。2015年1到10月电解铝消费量增长8.8%,尽管增速降,但仍为较高的增长速度。像全铝挂车,汽车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消费手段,像一些罐车也是一样的,还有封闭的挂车。我到一个企业,他们跟我说,租用五年,五年以后一百块车卖给你。还有铝合金厂敞篷运煤车,汽车车身薄板,还有铝合船舶,建筑模块,护板,合金桥梁等。现在一个南宁20多个铝合金桥。因为城市要修地铁,地铁多数在公路下面,如果下面太重的话,对将来修地铁就有影响。所以桥梁在铝合金消费中不可忽视。还有日用消费品不得了,可以做成桌子、椅子,做的都非常轻,像模具,铝合金在日用消费品领域也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传统消费领域虽增速有所下降,但是鉴于基数较高,仍将保持一定增长,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出现,这个是不错的现象。近年来铝价一直介于电解铝行业平均完全成本与现金成本之间。2015年11月份以后,铝价已跌落行业平均现金成本。现在行业都是自救,纷纷实施弹性生产。行业自律主动实施弹性生产,日均产量由最高的9.19万吨逐月回落到10月份的8.63万吨,供应过剩状况改观,地方政府也有苦衷,中央政府发挥作用,降低调控成本。我们对铝工业市场展望,从供给端来看,新增产能速度明显放缓,行业自律意识增强,弹性生产力度进一步加大,僵尸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在需求端,房地产难有起色,但是我们还有起来的信心。

房地产明年也将有所拉动,毕竟是我们第一大消费领域。汽车占铝总消费的五分之一,我对汽车还是充满信心,2015年11月,汽车行业总体产销量创新高。新能源全铝公交车,2016年协会将全力推进发展全铝城市公交,这个公交车对城市排放贡献是很大的,继比亚迪在2010年推出新能源公交客车后,陆续有车企推出新能源公交客车。电动公交是很好的方向,而且很重要一点不要忘记,政府的补贴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容易落地。大飞机就不说了,毕竟也是一个发展的方向。

在过去十年里面,中国经济总量每增长1万亿元,需要加铝消费64万吨,预计这种相关性还将维持5到8年。预计中国铝消费的峰值将达到4400万吨每年,即仍有1000万吨以上的增长空间,并将在峰值水平维持很长一段时间,预计平台将在2020年以后出现,2016年预计原铝消费3280万吨。

第三篇:回顾与展望中国证券市场

中国证券市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如果从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算起,已有十二年的历史。我亲身经历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切的体会:早在1990年12月19日,我曾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在上海宣布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1995年5月,我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并兼任国务院证券委主任,1997年5月我又兼任中国证监会主席。2001年5月我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的身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执法检查。2003年6月,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修改起草组的组长,牵头负责《证券法》的修改工作。

作为一名金融战线的老兵,我从1951年起一直在金融系统工作,已52年。有幸见证了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地区性市场到全国性市场,从手工操作到电脑交易的全过程。尤其是1995年5月至2000年初,我担任国务院证券委主任和中国证监会主席期间,经历了中国资本市场走过的一段艰辛而复杂的道路,期间有不少工作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深入客观的分析和研究这段历史,“以史为鉴”,对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中国的证券市场,对今后的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无疑是会有些帮助的。

十年股市成绩斐然

正确认识中国证券市场的地位与作用,是证券市场得以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证券市场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环节之一,证券市场发展的任务重大、责任重大,作为监管者,我们要担起历史责任,切实履行职责,为建设一个健康发展的证券市场而奋斗。

正确认识中国证券市场的地位与作用,是证券市场得以稳定健康发展的前提。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我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今天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98年5月,我主编《证券知识读本》时,请江泽民主席为该书作批语,有这样一段话:“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有证券市场。建立发展健康、秩序良好、运行安全的证券市场,对我国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筹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批语,充分肯定了我国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十二年是辉煌的十二年,十二年走过了国外数十年走过的道路,浓缩了国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所经历的波折与坎坷。我接触到的不少国外专家、学者都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表示惊讶和赞叹。

十几年来,证券市场为国民经济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支持国民经济的增长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截至2003年6月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已达1250家,总市值约4.16万亿元;1991年至2003年6月底,证券市场境内筹资总额已超过7000亿元,为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促进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开辟了直接融资渠道。

十几年间,一大批大中型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实践中起到了先导和示范作用。我国证券市场已经拥有相当一批发展前景良好、受投资者青睐的优秀企业。它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盈利水平和竞争能力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如此,证券市场的发展还增加了国内居民的投资渠道,改善了我国的金融结构,对推动当前经济稳定增长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empirenews.page--] 据统计,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开户数已达到6884万户,股票、债券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居民重要的投资品种。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证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伴随着市场的发展,一大批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评估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市场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证券公司130家,总资产约5700亿元,营业网点2900多个,基金管理公司29家,证券投资基金78只,基金规模1375亿元,他们创造的价值构成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十几年间,我国证券市场法制和信息系统建设也取得显著的成绩。经过努力,到2002年底,我们先后颁布实施了200多项法律法规,1999年7月1日,历经风雨的《证券法》正式施行。初步形成了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与此同时,经过前几年的清理整顿和不断加强监管,基本控制住了市场潜在的风险。在“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方针指引下,证券市场得到健康发展。证券信息系统的建设、网上交易的发展、集中统一的中央登记结算系统的建成等,都大大提高了市场效率,提高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在充分肯定我国证券市场取得的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证券市场毕竟还十分年轻,还存在诸多问题。自2001年股市大跌以来,广大投资者的损失已达数千亿元,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沉重打击。证券经营机构面临非常严峻的困难局面。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还不高,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健全;市场中介机构诚信观念、法制意识还较薄弱;弄虚作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投资者结构不尽合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机制还不完善;资本市场建立较晚,规模较小,直接融资比重很低,市场的结构、功能、品种以及服务等方面还存在缺陷和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证券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相关,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市场发展的特定阶段相关,还与社会文化、传统思维和法制环境密切相关。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证券市场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环节之一,证券市场发展的任务重大、责任重大,作为监管者,我们要担起历史责任,切实履行职责,为建设一个健康发展的证券市场而奋斗。

清理整顿遏制风险

五项清理整顿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积极成效,并且没有引发大的社会问题,主要原因可概括为采取“先降温,后处理”的办法;实事求是、疏堵结合等五个方面。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各国资本市场,受害各国金融体系几乎崩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预测当年全球的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0.6个百分点,东南亚国家和韩国会下降3个百分点,可见金融危机影响之大、破坏之重。我们看到,金融危机所涉及到的国家,首当其冲的是资本市场。尽管当时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开放,但当时的证券市场状况确实令人堪忧,一是全国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尚未形成;二是非法发行证券和交易活动猖獗、场外交易混乱、证券公司大量挪用保证金、期货市场突发事件频频发生。

为了依法规范和维护金融秩序,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1997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通知》。《通知》指出“有些地方和部门设立大量非法金融机构”,“股票、期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大量存在,一些地方擅自设立股票(股权证)交易场所,隐藏着很大的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突发性强、波及面广、危害极大,一旦爆发重大问题,就会危及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稳定,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empirenews.page--] 按照《通知》精神,我们立即组织学习,统一认识,抓紧部署,贯彻落实。国务院为此专门成立了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和整顿证券期货市场工作小组,由我担任组长。清理整顿的范围包括五项内容:清理整顿场外股票交易市场、清理整顿证券交易中心、清理整顿证券经营机构、清理整顿期货市场、清理整顿原有证券投资基金。从1998年4月开始,经历一年半的时间基本结束。

首先是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

这项清理工作,当时面对的情况非常复杂。全国涉及18个省市,未经国家批准,非法设立的[1][2][3][4]下一页 股票交易场所41家,有520家企业在这些场所上市交易,涉及340万投资者,市值300亿。如果搞不好,就会酿成全国性的金融风险,甚至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此项工作开始前,我们用了近半年的时间进行了调查摸底,力争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具体清理措施本着积极稳妥、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精神,区别不同地区、不同交易场所和不同挂牌企业,采取不同的办法,成熟一个,解决一个,不搞简单的“一刀切”。

场外非法交易场所是一些地方政府越权批设的,尽管从事股票交易是非法的,但我们还是采取了给出路的政策。比如对清理挂牌企业,就采取了七条政策措施,分别是:具备一定条件的分别采取赎回股票、鼓励收购、吸收合并、股权转债权、推荐单独上市措施;不具备条件的动员原有股东继续持有股份,享受股东权益,并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全部业务清理完成后关闭,符合条件的可以转化为证券营业部。整个清理整顿工作是按照先停止扩容、再清理业务、最后关闭场所三个步骤来进行的。

为了在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妥善化解风险,我们与有关省市的领导密切合作、反复协商,逐户落实清理整顿方案,并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及时化解了几十起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事件。到1999年底,涉及全国18个省市和340万投资者的41个非法股票交易场所全部关闭,520家企业全部摘牌,在没有花中央财政一分钱、没有出现大问题的情况下,基本化解和消除了风险隐患。

其次是清理整顿证券交易中心。

证券交易中心是在九十年代初期的历史环境下,一些地方越权批设的。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技术手段日臻成熟,证券交易中心原有的一些功能大为削弱,管理的问题和风险隐患逐渐暴露出来,主要有:证券交易中心直接参与股票的买卖;挪用会员清算资金;从事房地产等实业投资;开展虚假的国债回购交易;开展场外非法证券交易等。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安全运行和规范发展,而且扰乱金融秩序,蕴含着很大的金融风险。

清理整顿证券交易中心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按照彻底整顿,妥善处理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目的是通过清理整顿,撤销证券交易中心,强化证券交易所一线监管,建立全国统一的证券交易清算系统,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清理整顿的对象和范围是26家证券交易中心及其投资设立的证券登记公司和STAQ系统。清理整顿分三步进行,即清查资产、分流业务、撤销机构。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清理整顿成本,充分利用证券交易中心的人力、物力资源,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对撤销后的证券交易中心给予三条出路:一是可以由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收购,改组为证券交易营业部;二是符合设立证券经纪公司条件的,可以申请改组为证券经纪公司;三是几家证券交易中心可以联合组成一家证券公司,符合综合证券公司条件的,可申请设立综合类证券经营机构。[!--empirenews.page--] 这项工作开始于1998年11月,1998年年底完成了对证券交易中心的资产清查和财务审计工作。1999年4月底,完成了各项业务的分流工作,提出机构改组的方案。1999年6月底,证券交易中心撤销完毕,人员安置工作基本完成。

第三是清理整顿证券经营机构。

在清理整顿证券经营机构前,我们从审计机关了解到,全国证券公司普遍存在违规吸收社会资金、挪用客户保证金以及违规从事同业拆借活动的行为,涉及金额达1000多亿元。有的证券公司大搞帐外经营,用于房地产开发等长期投资,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有的已开始发生支付危机,债务纠纷不断增多。尤其是挪用客户保证金,数额巨大,蕴藏着极大的金融风险,必须进行清理整顿。

从1999年起,我们深入开展证券经营机构清理整顿工作。对证券公司进行分类指导,对严重违规的进行严肃处理,如君安证券依法受到了处罚。对一般违规的,没有采取简单关闭的办法,对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证券公司,按照中央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有关规定,由原主办机关负责清偿债务,妥善处理。同时,将现有证券公司逐步按条件规范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鼓励证券公司之间以合并、收购等方式重组。同时,积极开辟融资渠道,形成一批规范经营、守法遵规的证券公司。

经过一年多的清理整顿,在我离开证监会之前,全国90家证券公司,有35家证券公司完全归还了挪用的客户保证金,15家证券公司增资改制,批准了4家证券公司为综合类券商,11家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第四是进一步清理整顿期货市场。

纵观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史,从1986年就开始了理论探讨。开始试点后基本上经历初步形成阶段(1990年-1994年)、清理整顿阶段(1995年-2000年)、规范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期货交易所为核心的较为规范的市场组织体系,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受不规范的交易方式和缺乏充足有效的监管体系等因素影响,中国期货市场在开设初期出现了盲目发展和无序状态。从1994年开始,证监会就对期货市场进行清理整顿。1997年5月,我担任证监会主席,继续加强对期货市场的管理。主要对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纪机构进行结构调整,并重新调整了期货合约。清理了非法从事境外期货交易的期货经纪公司,清理规范境外期货代理业务资格,取缔非法外汇交易和境外期货交易。

经过清理整顿,原有14家期货交易所撤并为3家;交易品种由原来的35个压缩到12个;179家期货经纪公司完成了增资和重组,期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与此同时,加强了期货市场的法规建设,出台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四个配套管理办法,从此,期货市场开始步入规范试点的阶段。

第五是清理规范原有的证券投资基金。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依主管机关不同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1997年,由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监管机关。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基金有25只,在大连、武汉、天津证券交易中心联网交易的基金数量达28只,但此时基金规模很小,运作也很不规范,俗称为“老基金”。而且专业性基金管理公司也很少,不足10家。第二阶段是1997年11月至今,在《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向社会公布后,由证监会作为基金管理的监管机关。在《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指引下,“新基金”开始规范运行。[!--empirenews.page--] 1999年3月前,各地擅自或者越权批设了75只证券投资基金,总资产90多亿元,涉及22个省市、120万投资者。这些基金,大部分管理混乱,资产质量差,风险隐患大。1999年3月,证监会发出了对原有证券投资基金进行清理规范方案的通知,各证券交易中心交易的基金逐步摘牌,在交易所上市的基金也分别不同情况进行清理与规范,清理规范工作于2000年6月底以前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1999年是清理规范原有基金最关键的一年,同时也是是基金业大发展的一年,新基金迅速增加到22只,资产规模跃升为484.2亿元。至此,基金业的发展逐步纳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以上五项清理整顿涉及范围之广、清理难度之大,是我国证券市场历史上所没有过的。我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积极成效,并且没有引发大的社会问题,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中央高度重视,正确领导,集中部署,较好地统一了各方面的思想认识,这是清理整顿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

2、在清理整顿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反复调研,听取意见,基本摸清了风险隐患和问题的症结,明确了清理整顿的目标,及时确定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3、采取“先降温,后处理”的办法上一页[1][2][3][4]下一页,逐步化解风险,避免矛盾的激化。

4、按照实事求是、疏堵结合的原则,扎扎实实地逐户落实清理整顿方案,一个一个解决问题,消除风险,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指导,先易后难,各个击破。

5、依靠地方政府,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六项政策推动发展

监管部门不能抱着听其自然、任其发展、无所作为的态度,要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积极主动引导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正确的政策措施,能够促使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反之,错误的舆论引导和不当的政策措施,必然阻碍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股票投资是投资上市公司的未来,有一定的投机性,但不能过度投机,否则就会破坏股市的正常健康发展。我国股市建立的时间很短,容易出现过度投机的现象。1996年股市过热,股指出现超常暴涨,经常是全线飘红。成千上万基本不懂股票的普通百姓,抱着赚大钱的想法盲目涌入股市。当时面临香港回归和“十五大”的召开,大家都普遍认为政府不会让股市下跌,即使下跌,政府也会托市。我们冷静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股市过热的状况极不正常,如不及时遏制,必然会造成严重后果,一方面通过发表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从舆论上进行正确的引导,树立理性投资的观念,明确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选择,获利归己、风险要自担。另一方面,宣布新股发行规模100亿和实行涨跌停板制度等措施,从而有效地抑制住股市的过度投机。

通过精心治理,1997年的股市基本保持平稳,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在周边股市危机四伏的情况下,我国股市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成绩来之不易。总结原因,主要有:

1、国家宏观经济环境良好,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为股市的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及时消除了泡沫经济的隐患,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

3、从我国实际出发,没有盲目对外开放资本市场。[!--empirenews.page--] 但是,在随后的近两年时间里,股市曾经一度处于低迷状态,特别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者中有种种关于中央支持不支持股市的担心与疑虑。据统计,1998年境内筹资比1997年减少了484亿元,下降36.6%;成交总量比上一年减少7177亿元,下降23%;印花税减少27亿元。同时,受市场低迷影响,公司上市速度明显放慢,一级市场新股发行困难,二级市场价跌量缩,投资者信心不足。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当年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继续向好,而股市却与整体经济形势的走向相背离。我认为这种现象并不正常,是我国证券市场新型加转轨所特有的,政府对此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宏观调节,否则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监管部门不能抱着听其自然、任其发展、无所作为的态度,要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积极主动引导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为此,我组织证监会有关部门对市场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于1999年初,酝酿了一份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证券市场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请示国务院。经过方方面面的协调和修改,1999年5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这份包括改革股票发行体制、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融资债券、扩大证券投资基金试点规模、搞活B股市场、允许部分B股H股公司进行回购股票的试点等6条主要政策建议的文件,也就是通常说的搞活市场六项政策。由此引发了著名的“5.19”行情。

客观的讲,六项政策的出台对引发“5.19”行情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宏观经济形势。首先,继1998年以来,国家以增加投资、扩大内需为主要内容的各项经济政策逐步发挥效应,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增长结构和企业效益状况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为证券市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经过近两年的清理整顿和法制建设,证券市场运行秩序明显好转,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证券市场具备了规范发展的基础条件;再次,在1997年以来股市持续下跌过程中,众多上市股票的市盈率大幅下降,投资价值日益显现,客观上市场存在着上升的内在要求。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沪深股市才出现了恢复性上升。证券市场进一步转好,投资者信心逐步增强,为证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发展奠定了基础。

就市场而言,我认为,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都要用,不是只用无形的手,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需要,都是可以用的。我在任期间曾两次组织撰写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第一次阻止了当时股市的过热,在亚洲金融危机来临之前,提前消除了股市泡沫,对全民进行了一场风险教育,从那以后,“股市有风险,入市要谨慎”逐步深入人心;第二次肯定了股市的恢复性上涨,把握了时机,推动了股市的发展。1998年,我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证券委主任、证监会主席,曾经到美国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对美国运用利率杠杆进行宏观调控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我认为,作为宏观管理部门要为证券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适时进行宏观调节。纵观世界各国对证券市场在必要时没有不进行干预的。遇到重大问题,进行适当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点,美联储主席表示认同。[!--empirenews.page--] 当股市出现大幅波动的时候,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极大打击,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受到严重威胁,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调节,包括经济的、法律的、政策的、舆论的多种手段。美国“九·一一”事件后,美国政府采取多种手段对股票市场进行了宏观调控,总统布什先后十次就股市发表演讲,树立投资者信心。香港遭遇亚洲金融危机时,也果断成立调控基金入市进行干预。为应付金融危机,香港动用了1000亿港币稳定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正确的舆论引导和正确的政策措施,能够促使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反之,错误的舆论引导和不当的政策措施,必然阻碍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方兴未艾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必须抓住的战略机遇期。国家的战略机遇期,也就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有着远大发展空间与美好前景的证券市场必将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回顾过去,把中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十二年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说只是一次瞬间的跨越,展望未来,证券市场方兴未艾,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看中国证券市场,既要看到过去的成绩,也要看到现在的问题,更要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国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就是证券市场改革开放与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可以从五个方面认识发展证券市场的重要性:

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我国经济总量在未来20年内要再翻两番。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大量、持续的投资投入,这就要求我国证券市场无论在规模、还是容量上都要有一个较大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纵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必须抓住的战略机遇期。国家的战略机遇期,也就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段时期,我国证券市场应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是只有促进证券市场发展,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衡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银行储蓄大幅增长,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今年上半年就增加了17000多亿元。企业融资包括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流动资金,绝大部分都靠贷款,在我国企业负债率比较高,自有资本金比较低的情况下,银行面临着很大的潜在风险。而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比重过低,特别是近上一页[1][2][3][4]下一页 两年来受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据统计,我国2002年直接融资占间接融资的比重仅为9%,而世界许多国家直接融资比重至少占70%以上。这种局面已难以为继,必须加快发展证券市场逐步求得解决。

三是我国众多企业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需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直接融资比重过低,证券市场规模迟迟不能发展扩大,很难适应企业要求改制上市、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筹措资金的迫切需求。[!--empirenews.page--] 四是商业保险、社会保险正在迅速发展,急需通过证券市场运作,确保合理的回报率,这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而直接融资比重过低、规模过小,使商业保险面临连年亏损的局面,社会保险也不能有效地增值,这样发展下去难以为继。

第五,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面临着机遇和竞争,如何应对当今世界上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探索货币市场、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显得更加紧迫。

我相信,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有着远大发展空间与美好前景的证券市场必将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回顾与展望

回顾与展望

----2004-2005第二期学年总结

随着2004-2005第二学期的结束,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也顺利的划上句号。在这一学年里,我们系经过不断的摸索,从一棵树苗长为参天大树。回顾本学年,我就自身的问题和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一一汇报。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成绩】

1、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

在2004-2005第一学期的教学管理中,我们系一切从零开始,不断的揣摩和探索,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因此,在本学年中我系虽然毕业生达到808人之多,位居全校第三,且对于我系而言,毕业生的教学档案修正和处理又是第一次。但是,在本学年的毕业生教学档案的管理和修正中,我们秉承“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沿用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将毕业生教学档案一一落实到实处。

2、期末考试的安排和监考:

期末考试是大学生整个学期学习的大检阅。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下一学年的学习和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做好期末考试安排,是促进我系稳定发展的关键。我系教务办公室根据教师教学计划和学生课程安排,合理利用教师、教室的不同时间段,将我系教师所任班级的考试细致认真的安排下去。

监考是期末考试的另一大事,为了确保学生能在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场合下顺利的完成本学年学习的检阅。我们采取严格、严厉和严禁的态度,对每个学生都严厉要求遵守考场制度。因为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安排中,我系教务工作繁忙,加之学校事务较多,因此在监考中,监考人员严重不足,我系老师皆以大局为重,不顾身体疲乏,一周之内监考了十多堂考试,确保了期末考试的顺利完成。

3、毕业生资格审查和毕业证学位证的办理:

在XX老师的带领下,我系根据学校的规定,对每个毕业生的资格都进行了严谨和慎重的审查,确保没有学生因为资格审查的问题而导致其证件的发放。

7月1日,我跟随教务处到校本部办理毕业生毕业证和学位证。在其中,为了准确的办理其证件,我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对待工作,使我系毕业生的证件办理正确率达到100%,顺利的完成了学生毕业证件的办理。

【2004-2005第二学期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本学年工作中,我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也透过工作表现出来。

1、同事间沟通不够,工作进展不顺利:

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但是在工作中常常和XX老师发生争执,不懂得利用委婉的语气和委婉的方式进行沟通,从而导致在工作中进展不够顺利。

2、缺乏稳重、性格毛躁:

本学年,因为毕业生的事情较为繁多,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因而在工作中,当事情紧迫时,不能抑止自己的脾气,表现出性格毛躁的一面,不能保持应该有的持重。

3、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本学期,我出任XX级计维班主任,因而在工作中,有些时候不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从而导致某些工作延滞,效率不高。因此在下一学年中,应该积极主动寻求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方法,达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目的。

当然,我还有许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XX老师和各位同事指出批评。

【对2005-2006第一学期工作的几点建议】

1、泾渭分明、各司其职:

在本学年中我们教务这一块,虽然分工比较上学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做得不好。从而导致在教学工作中出现重复、吃回锅肉的问题,也容易导致因分工不明而出现失误时推卸责任。新的学年中,我们应该分工更加明确,避免吃回锅肉现象和相互推卸情况的发生。

2、次重分清、缓急分明:

2005-2006第一学期的工作中,我觉得应该把持住缓急分明、次重分清这条思路。这样,在开展工作中就能够避免避重就轻、主谓不明的问题,我们也能够及时、准确的干好我们的工作。

3、奖惩明确、责任连带:

在本学年中,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就没有规定有明确的责任关系。我以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将各项工作所带来的责任与工作挂钩,严格要求。这样我们应该严厉指出和批评工作中的错误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能在开展某项工作同时就不用担心另一项工作的进展或者失误。

4、合理搭配、协调发展:

合理的搭配能够使工作中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而协调发展则是正确处理各项工作的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充分发挥协调的精神,大家互补,做到协调发展、合理搭配,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当然,以上建议谨为自己一时之想法,还不够成熟,还望XX主任指正。

这就是我2004-2005第二学期的工作总结,虽然不如人意,但我想终是我肺腑之言。我真诚的希望,在2005-2006第一学年中,我们的各项工作能蓬勃的开展下去,我们系在XX主任的领导下茁长成长。

第五篇:山东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山东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摘要 本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山东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现状;第二部分介绍了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模式与特点;第三部分介绍了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对策。

山东省现有耕地771.24万公顷,主要种植作物是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大都采用一年两作或二年三作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无水浇条件的旱地约占267万公顷。山东省农机部门为了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从1991年开始就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和生物技术措施相结合,发挥机械化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水和地表水,形成了深耕蓄水、带水播种、暗管输水(微机管理)、喷灌、微灌等一整套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到1999年底,机械化旱作开发面积达240万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达258.33万公顷。

针对山东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开发现状和技术特点,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利用自然降水和地表水为目的,以科技为先导,以整地改土、培肥地力节水灌溉为重点,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开发生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综合治理,逐步实现旱作区农业稳产高产,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到2005年对我省267万公顷旱地全面开发。围绕上述目标,在发展思路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机投入多元化、农机服务社会化、农机经营产业化;在发展布局上,要坚持突出重点,主攻薄弱环节,重点解决旱作系列机具的配套问题,提高机具的配套比,促进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协调发展;在工作措施上,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既要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引导力度,为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又要加强农机服务组织的自身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开发组织,实行产业化经营,全面促进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

1.山东省旱作节水农业现状

1.1自然特点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自然资源条件比较优越、农业特产富饶的农业大省。山东省气候类型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1-14℃,年平均降雨量在550-950mm之间,无霜期180-220天,日照时数2300-2900小时,10℃以上的积温一般在3800-4600℃。全省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适应多种农作物生长。全省土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6%。其中平原占55%,山丘战35%,河流、湖泊、洼地占10%。全省现有耕地771.24万公顷,人均0.076公顷。全省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066.6万公顷左右,复种指数162%。

全省总灌溉面积达到514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70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350万公顷,机排灌面积431万公顷。全省规范化节水灌溉面积已达258万公顷,其中渠道防渗69万公顷,管灌160万公顷,喷灌23万公顷,微灌7万公顷。灌溉水利用率达40%以上。

全省共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096.57万千瓦。拥有各种拖拉机137万台,农用汽车达到10万辆,联合收割机和机动收割机4.24万台,农用三轮车达到48.97万辆。农业生产中由农业机械承担的劳动已占到60% 以上。全省机耕、机播面积分别达89%和36%以上,机械植保面积200万公顷。

山东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6,全省降雨量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份,其它季节雨水稀少,极易发生干旱。近几年随着工副业用水的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每年大约缺水100亿立方,超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增加,大量机井报废,滨海地区海水内浸,水资源的短缺成为我省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全省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267多万公顷,亩产量一般不到400公斤,由于缺水全省每年造成减产粮食40亿公斤。

2发展历程

1.2.1布点试验示范

1989年山东省农机部门根据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机械化旱作农业试验示范的总体方案,安排在淄博市进行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探讨机械化旱作农业农艺规程,形成了以秋后机械深耕沟播小麦,夏季玉米行间深松、秸秆覆盖为主要技术措施的农艺流程。

1.2.2统一规划,全面开发

1991年,山东省农机局组织力量对全省旱田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制定了《山东省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规划》,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山东省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规划》,提出了旱作开发的目标和实施步骤,同年10月在邹城市召开了全省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工作会议,部署全省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任务,会上成立了“山东省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技术咨询小组”,通过了“山东省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实施方案”和“山东省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技术要求”。自此,山东省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在齐鲁大地全面展开。1999年底,全省累计完成开发面积240万公顷,取得了重大开发成果。在狠抓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工作的同时,我省农机部门与水利部门一起,推广各种节水灌溉新技术,在水库区大力推广渠道防渗技术,在渠灌区、井灌区应用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灌溉区广泛推广窄畦浅沟灌溉、水稻湿润灌溉、膜上灌溉、抗旱补水灌溉等节水工程技术。在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中发展微喷、滴灌工程。

1.3开发成效

1.3.1在开发区实现了粮棉油的增产增收

1991年至1999年,全省逐年累计完成旱作开发面积分别是23万公顷、53万公顷、87万公顷、113万公顷、153万公顷、186万公顷、200万公倾、226万公顷和240万公顷。全省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平均亩增产分别是54公斤、61公斤、45公斤、和21公斤。九年来累计增加粮食产出100亿公斤,花生10亿公斤,棉花1亿公斤,仅粮棉油三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近100亿元。

1.3.2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涉及到深耕整平、修筑梯田、深松覆盖等作业环节,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机械化作业充分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九年来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主要作业环节节省劳动力6亿个工日。由于劳动力的节省,使更多的农民或者说农民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二三产业的生产,创造更大的价值。旱作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开发的投入,进一步促进了开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全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3.3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规范

在全省各级农机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规范,可概括为“整平深耕多蓄水,培肥覆盖保好水,沟播镇压巧用水,耐旱品种抗缺水,科学管理节约水”。根据耕作制度的不同,分别形成了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制,小麦、玉米、花生(地瓜)两年三作制,小麦、棉花一年两作制等机械化旱作农艺流程。配套应用了整平深耕、深松镇压、小麦沟播、小麦旋耕沟播、小麦穴播、小麦收获高流茬覆盖、地膜覆盖、机械深施肥等技术。同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抗旱良种也被旱作区广泛应用。

1.3.4促进了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农机工作的社会地位

按照“提高县一级,完善乡一级,加强村一级”的工作思路,建立了县农机开发服务中心、乡镇农机开发服务站,村级也成立了开发服务队开展机械作业、节水设备及机械配件供应、维修等系列化服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增产增收,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充分提高了农机工作的社会地位。2.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技术模式与特点

2.1技术模式

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开发模式有三种,分别适用于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制,小麦、玉米、花生(地瓜)两年三作制,小麦、棉花一年两作制等三种形式。

2.1.1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制

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制的生产过程循环周期为一年。其循环过程为:①从小麦播种整地开始,在收获玉米后,一种方式是常规的做法,即用深耕梨深翻整平土地,用小麦沟播机(或穴播机)播种小麦;一种方式是用小麦旋耕沟播机一次进地完成整地和播种作业。②第二年,一种做法是在小麦收获前15天左右套种玉米,用小麦联合收获机高留茬收获小麦;另一种做法是先用小麦联合收获机高留茬收获小麦,再用玉米贴茬播种机直播玉米。③在玉米长到5-7个叶时,用行间施肥深松机进行深松施肥镇压,或先播施化肥,后深松镇压。随后要将收获后的麦草均匀覆盖在行间。④玉米成熟后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或人工收获玉米。循环下一过程。

2.1.2小麦、玉米、花生两年三作制

小麦、玉米、花生两年三作制耕作法两年为一个循环周期。①第一年冬季深耕整平。②第二年春天用花生播种铺膜机铺膜播种花生或栽地瓜。③秋季机械收获花生或收刨地瓜。④旋耕沟播或穴播小麦……收获玉米(重复上2.1.1②-④),第三年又重复这一循环。

2.1.3小麦、棉花一年两作制

小麦、棉花一年两作制的循环周期为一年。①第一年棉花收获后,机械深耕整平土地。②留棉花套种行沟播小麦。③第二年用棉花播种机套种棉花。④高留茬收获小麦。⑤机械中耕灭茬,追施化肥,机械植保。⑥收获棉花,重复下一循环。

近几年的节水灌溉技术也形成了五种基本模式。一是渠道衬砌,就是根据工程条件的不同,将渠道建成U形、弧形底梯形、弧形坡角梯形等断面形式,减少渠道渗漏损失;二是低压管道输水,就是用塑料或混凝土管道输水代替土渠输水,减少渗漏,水利用率可达95%以上;三是喷灌,就是通过水泵加压、管道输水、喷头均匀喷水;四是微灌,就是采用微喷灌、滴灌、渗灌等低压灌溉的方式,该技术主要用于蔬菜、瓜果、花卉等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上。五是除上述灌溉方式之外的节水灌溉技术,如短窄畦灌、沟灌、膜上灌等。另外,我省还进行了行走式条带灌水播种的小面积试验,由于实用性差,推广效果不好。

2.2技术特点 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就是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和生物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水,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的综合技术。具体地说就是利用机械工程措施对山丘旱地整平深耕、沟播(穴播)镇压、培肥覆盖、并结合运用科学测土配方施肥和选育优良作物品种等先进农业技术,从而达到蓄水保墒,有效利用自然降水,促进增产增收的目的。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2.2.1整平深耕、作物行间深松,是整地改土、储蓄水分的技术核心

针对山东省丘岭坡地多、耕层浅、蓄水能力差、水土流失多的特点,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核心就是利用机械措施对山丘旱地进行凿岩放炮、开山铲运、推土整平、建成等高梯田或反坡梯田;通过机械深耕措施,改变土壤结构,增强其蓄水保墒能力。从而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

机械深松是“伏雨秋用”的关键措施。山东省的气象特点是春、秋、冬季干旱少雨,夏季多雨,机械深松技术就是在雨季到来之前,在作物行间进行深松,通过深松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减少径流,达到“伏水秋用”的目的。

2.2.2、机械沟播(穴播),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是农机化技术的关键

小麦机械沟播是我省旱田小麦播种的传统技术,能形成沟垄相间的地表,将有限的自然降水(雨雪),储存在沟内,被小麦生长发育所利用。小麦穴播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就是在第一年秋季播种小麦的同时覆盖地膜,降水流到沟内,渗入土壤中,地膜限制水分蒸发,从而有效地利用了自然降水。

2.2.3培肥覆盖,保持土壤水分,是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

旱田缺水瘠薄,通过利用作物残茬、秸秆和地膜覆盖在土壤表面,减少水分的蒸发,秸秆腐烂后,变成宝贵的有机资源,培肥地力,增强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从而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增产。

地膜覆盖播种花生和棉花、春膜秋覆播种小麦,都是保持土壤水分的优良措施,是旱田增产的重要手段。

2.2.4节水灌溉技术与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的结合是提高水的生产率,促进增产增收的最有效途径。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前提是有一定的水源,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的含义是没有水浇条件的机械化农业,后者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有水源的时候,必须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机械化旱作农业在工程建设和田间作业时必须为节水灌溉创造条件,如在山区旱作开发的同时要建设输水管道,春膜秋覆技术为膜上灌溉创造了条件等。节水灌溉技术与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可有效地提高水的利用率,达到水的最高生产率。

2.2.5选用良种、配方施肥、科学管理是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重要配套措施

旱地必须选用适应性好、抗病虫害能力强,品质好、抗旱耐瘠的作物品种。合理施肥可起到以肥调水的作用,要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症下药。要适时中耕划锄,及时防治病虫害。这些技术是保证旱田增产的重要配套措施。

3.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对策

我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关键技术环节的部分机械还不成熟,机具质量不过关。如深松机、旋耕沟播机等有待于继续改进完善。二是开发服务组织尚不健全,闲散机械未投入开发,部分地区大型开发机械少,没有专门的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服务组织,机械设备利用率低,开发效益低。三是财力投入不足,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四是大部分地块只是应用技术措施单一,未进行综合技术开发,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未发挥应有的效益。因此提出以下对策:

3.1明确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结合我省农业生产情况和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现状,我们确定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利用自然降水和地表水为目的,以科技为先导,以整地改土、培肥地力为重点,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开发生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开发一片成功一片,逐步实现旱作区农业稳产高产,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制定全省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措施,到2005年对我省267万公顷旱地全面开发。围绕上述目标,在发展思路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机投入多元化、农机服务社会化、农机经营产业化;在发展布局上,要坚持突出重点,主攻薄弱环节,重点解决旱作系列机具的配套问题,提高机具的配套比,促进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协调发展;在工作措施上,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既要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引导力度,为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又要加强农机服务组织的自身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开发组织,实行产业化经营,全面促进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

3.2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统筹规划

我国加入“WTO”,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必然带来一定的冲击,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给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必须把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去,把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规划纳入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计划,在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都要把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作为重要内容和措施。在旱作区要以种植耐旱、需水少,消耗水分少的作物为主,大力开展农作物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要制订鼓励和扶持政策,坚持谁开发谁受益,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和开发组织自觉投入人力、物力和才力进行开发。要组织大型旱作开发机械开展跨区作业,这既可避免重复购置机械,减少投资,又可提高机械利用率,降低作业成本,提高有机户的效益。

3.3不断研究农艺和配套机械化技术,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机具

要结合农艺要求,积极研究旱作节水农业所需机械化技术和机械设备,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所需机具的研制,列入科技计划,组织多方面专家协作攻关。特别是对现阶段急需的旋耕沟播机、深松机、春膜秋覆播种机等联合作业机械要加快研究,对已有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要加大推广力度,尽快普及应用。

3.4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加大投入

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涉到农机、水利、农艺、土肥、种子、财政等多个部门,必须统筹安排,搞好协调配合。特别是各级财政必须对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开发给予资金支持,各级要解决好开发工作中涉及到的政策、经费等问题,促进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下载中国铝电解槽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铝电解槽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人口政策的回顾与展望[模版]

    中国人口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对话 何亚福 甲:现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实行不同的人口政策,有的是鼓励生育,例如日本;有的是限制生育,例如中国。那么,你能不能......

    2006年中国展览业回顾与展望

    2006年中国展览业回顾与展望 时光荏苒,我们虽然似乎还没有从繁忙的工作中回过神来,365天已经匆匆而过,转眼又到了盘点收获、总结教训、展望未来的时节。那么,刚刚过去的2006年中......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回顾与展望

    一、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一)进出口快速增长,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200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全年进出口总额达6207.68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大......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回顾与展望

    政府流程再造的基础理论与现实意义 姜晓萍 [摘要]政府流程再造,是当代行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旨在阐释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内涵与特性,分析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与目标,为......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

    财政体制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特别是1994年的财政分税体制改革......

    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展望

    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展望 一、A型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单选题。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标注其相应字母】 1.我国能源发展面临许多问题,我们必须以煤为......

    中国沼气发电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沼气利用现状和沼气发电工程市场前景的调查与分析,描述了沼气发电技术发展现状及其能源利用市场潜力,对影响沼气发电商品化和市场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和主要障......

    回顾与展望(合集五篇)

    回顾2012年,我市老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