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文化常识120
2017年高考复习之文化常识100题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转载]2016年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100题1。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
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C.床:古代的坐具。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13.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1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1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 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② 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 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
则表示暂代官职。C.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 “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21.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 “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2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1答案: B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2答案: 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答案: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答案:C(“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
5答案:C “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6答案A【解析】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7答案.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8.C 【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9答案A “左迁”必是降职。10.【答案】D。【解析】皇帝的庙号。
11.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A(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13.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为“崩”。)14.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15.B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
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16.C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十二时辰制
子时(23时至01时)丑时(01时至03时)寅时(03时至05时)卯时(05时至07时)
辰时(07时至09时)巳时(09 时至11时)
午时(11时至13时)未时(13时至15时)
申时(15时至17时)酉时(17时至19时)戌时(19时至21时)亥时(21时至23时)17.(3分)A(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18、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19.(3分)A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20.D(“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21 答案C。“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22.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23、【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24.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25.(3分)【参考答案】C【解析】“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26.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答案: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29.D(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30.B(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第二篇:2018高考文化常识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准确识记,合理推断
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知识的内容。
——教育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明代。
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吏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
C.“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六合”,指天地四方。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就是这个意思。C.“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D.“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有很多地方都有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白下、石头城、京口等。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后用来比喻极细微的数量。
C.“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过秦论》“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D.“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B.“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对亲生母亲的称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子女称作庶出。
D.“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1.明确范围,知晓途径
什么是文化知识?至今未有统一定义。且不管其定义如何,最要紧的是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范围。据目前较权威的说法,它应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目录辞书、古代数量词、古代计时单位、古代少数民族称谓、文化现象等。合起来总共主要有四大类(按照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的说法):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
应该说,古代文化知识浩如烟海,那么我们应从哪些途径去积累呢?
(1)教材内容及注释。这是最主要的途径,也是考试取材的主要途径。如《过秦论》中的地理方面的知识、《滕王阁序》关于官职方面的知识。
(2)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中的《古代文化常识》。(3)平时做课外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
另外,要积累常见常用的文化知识,对那些冷僻、古怪的“知识”大可不必去识记。2.分类积累,准确识记
古代文化知识面广量大,积累起来十分困难,这时特别需要分类归纳整理,如按照姓名称谓、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等类别归类,使内容繁多的文化知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清楚的知识“网络”,甚至可以采用表格分类记忆法。
归类固然重要,但识记尤其要准确,不可似是而非。如2016年全国卷考到了吏部、礼部的职责范围,这就需要明确“六部”的职责范围,否则,难以选对。尤其是文化知识中的人、时、地、职等要素要了然于胸。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祚等等。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祖贵,户科给事中。父宝,永州知府。顺之生有异禀。稍长,博贯群籍。年三十二,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引疾归。久之,除吏部。....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明朝使用这个年号共45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长的年号(最长的是万历)。B.“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C.“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D.“兵部主事”指兵部职方司,全称“职方清吏司”,是明清兵部四司之一。掌理各省之舆图(地图)、武职官之叙功、核过、赏罚、抚恤及军旅之检阅、考验等事。至清朝时,兼掌关禁、海禁。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1.了解试题特点
(1)随文命题,所考文化知识是附着在文中专用实词上的,实际上就是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只不过这个实词是专用的,含义是指向文化内涵的。
(2)难度不大,以识记为主。
(3)选择题型,“三正一负”,即使是负项(不正确的一项),也是大部分正确,只是个别词语有误。因此,设误点极其细小。
2.掌握解答方法
(1)细心阅读,不放过任何一个词语。尤其关注词语中有关人、时、职(职务、职责范围)、名(名称)等相关因素,这是命题者设误的常见点。如2016年全国乙、丙两卷都是在“职”上设误,乙卷关于“有司”的解释,实际上是扩大了“有司”的职务范围;丙卷对“礼部”的解释,也扩大了职责范围,把本属户部的“土地、户籍”职责放在了礼部中。
(2)结合文本,合理推断
部分选项的设定与原文及相关背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答题时可结合相关信息进行推断。如某选项中有“刺史,古代官名,自唐设立”的说法,而选自《南史》的阅读文本中有“(崔祖思)年十八,为都昌令,随州刺史垣护之入尧庙”的句子,可见“刺史”这一官职最晚也应出现在南朝,在唐朝之前,所以选项中“自唐设立”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
(3)同做其他选择题一样,用好排除法和认定法。
答案精析
Ⅰ
1.C [“科举”起源于隋朝。] 2.C [“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C [“人定”在“黄昏”后。] 4.D [“山东”指的是崤山以东。] 5.A [“京口”是镇江的别称。] 6.C [“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的正妻的称呼。] Ⅱ
1.D [“除”“拜”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 2.A [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3.B [录取者称为“贡士”。] 参考译文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唐顺之的)祖父唐贵,曾任户科给事中。(唐顺之的)父亲唐宝,做过永州知府。唐顺之颇有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博览了众多的文献典籍。在三十二岁时,他参加了嘉靖八年的会试,荣登榜首,(以进士资格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曾为会试主考官的张璁与翰林学士们过不去,将诸位翰林学士调任其他部门,只想留唐顺之继续供职于翰林院。唐顺之坚决地辞却这一特别恩惠,于是调任兵部主事。(为此唐顺之)称病归家休养。过了一段时间,唐顺之被任命为吏部官员。
4.C [“察茂才”“举孝廉”与“征”“辟”不一样,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 参考译文
何攀,字惠兴,是蜀郡郫县人。在州任主簿。刺史皇甫晏被牙门张弘杀害,诬陷他谋反。当时适逢何攀正在为母亲守丧,于是(毅然)到梁州上奏章,证明皇甫晏没有谋反。所以皇甫晏的冤情得以申雪。王濬为益州刺史,征召他担任别驾之职。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诏令第二次接见,于是命令张华与何攀筹划讨伐事宜。王濬还派何攀拜访羊祜,当面陈述讨伐吴国的策略。何攀善于传命,皇帝爱惜他,让他参与王濬军事。等到孙皓向王濬投降,王浑却因为晚到一步而生气,想要攻打王濬。何攀劝王濬把孙皓送给王浑,由此矛盾化解。
知识储备 文言文中的专用词语
一、表示官职方面的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拜:授予官职。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元史·贾鲁传》)除:任命,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授:授给、给予官职。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传》)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放:放逐。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左迁:贬官,降职。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徙:一般的官职调动。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转:调动官职。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张衡传》)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7.表示出仕或离开仕途
(1)表示出仕的词有“进”“下车”等。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表示离开仕途的词有“退”“告老”“乞身”“乞骸骨”“致仕”“解官”“移病”等,其中“移病”是指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例: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宋史·欧阳修传》)
二、表示生活方面的词语 1.表示年龄
(1)襁褓:未满周岁。(2)孩提:两三岁。
(3)始龀:七八岁。(4)黄口:十岁以下。
(5)幼学:十岁。(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7)知非之年:五十岁。(8)耳顺:六十岁。
(9)耄耋:八九十岁。(10)期颐:一百岁。2.表示生活用品
(1)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稔、熟、刈、籴、粜、廪、禀、丰、饶、赡、足、给、饥、饿、馁、馑。
(2)与布匹有关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绮、绦、缟、缯、桑。(3)与房舍有关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4)表生活中时间的:旦、早、朝、晨、夕、暮、昏、晚、日中、隅中、食时、蚤时、晡时、初、正、夜半、鸡鸣、平旦、日出、日昳、日入、黄昏、人定。
三、表示人物个性、品行方面的词语 1.人物个性
耿(光明)、厚(仁)、矜(仁)、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梗(正直)、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谀、谄、谲(欺诈)。2.人物品行
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四、表示传统节日的词语(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2)人日:农历正月初七。
(3)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即元宵节。
(4)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5)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等。汉族传统节日。节期因地而异,旧时江南一带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
(6)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钩(即今天的拔河运动)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7)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8)伏日:又称伏天。指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第五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第二个庚日叫终伏,也叫末伏。(9)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赏月的佳节。
(10)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的习俗。
(11)冬至: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
(12)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这一天做腊八粥,吃腊八粥。
(13)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第三篇:北京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天天练32 古代文化常识(二)
[基础过关] 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咨询。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还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为“梏”。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该词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来定赏罚。
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顿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故称“顿首”。也用于书信的起头或结尾,表致敬。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为四锱,一锱为六铢,后用“锱铢”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C.三辅,本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方。
D.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撰述的官职。唐时称“翰林学士”,为文学侍从,参理机务,起草诏书,有“内相”之称。
6.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宫廷舞曲。曲原为西域乐舞,后经唐玄宗改编增饰并配上歌词和舞蹈,于天宝年间改用此名。
B.牺牲,古代祭祀时用的纯色体全牲畜。毛色纯一的叫“牺”,体全的叫“牲”。
C.期颐,“期”是期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指人八九十岁,年事已高,指望儿孙赡养。
D.先,可作为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归有光《项脊轩志》“妪,先大母婢也”中的“先”就是此意。
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
B.夷夏,古代泛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古代汉民族自称“夏”,而将处于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称为“夷”。
C.城隍,城墙和护城河。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佛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古代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时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能力提升] 8.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苟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指曲意逢迎。B.“舅姑”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易”指的是《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经典,是“六经”之一。
9.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耄耋”常用来指高龄、高寿。“耄”指八十到九十岁,“耋”指七十到八十岁。
B.“从弟”指堂弟,“从”指堂房亲属,比如有“从兄”“从父”等。
C.古代人都有名和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举行成年礼后起的。
D.“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0.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更衣”在古代有更换衣服的意思,也是上厕所的一种委婉说法。
B.“山东”,在战国、秦、汉时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C.“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D.“避席”,古人布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就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
1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卑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指出身低微、为人粗野。B.“青庐”指青布搭成的帐篷,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常使用。
C.“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12.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免胄,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如“崩驾”“崩殂”等。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1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礼,古代在确立婚姻过程中的六种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B.车裂,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辆车把人体撕裂致死,俗称“五马分尸”。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破秦入关,把关中之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D.阳,指水南、山北;阴,指水北、山南。如“华山之阳”指的就是华山的北面。
1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B.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似簸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C.乡试,明清两代,指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D.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郡下设道,唐代曾分全国十五道,清代在省与州府之间设道。
1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风,《诗经》中各国的民间歌谣,自《周南》至《豳风》,共分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春秋五霸,春秋时担任领导地位的五位诸侯,指齐宣王、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学政,古代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生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
错题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天练32 古代文化常识(二)1.C “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孝。
2.D 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3.D “宿儒”的意思是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
4.A “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5.A “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错,行顿首礼时,头碰地即起。
6.C 期颐,指人百岁。人八九十岁称“耄耋”。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花甲指六十岁,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7.C 不是“佛教”,应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8.C 只有“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才能称为“太子”。9.C 在古代,一般是男子有名有字,女子很少有字。10.D “避席”指的是起身离开原位,“坐在没有席子的地方”错。
11.C “社”指的是土神,“稷”指的是谷神。12.C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13.D 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华山之阳”指的是华山的南面。
14.B 箕踞是一种倨傲无礼的姿势。15.B “齐宣王”错,应为“齐桓公”。
第四篇:高考文学文化常识学案
文学、文化常识背诵材料
一、文学常识
(一)先秦文学 ①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等。(刘安:《淮南子》)②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在“五经”后增加(《乐》)。“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B.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国语》。“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课文《祸兮福兮》。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课文《论修身》。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论民本》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神游物外》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③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课文《氓》《伐檀》《无衣》《鹿鸣》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有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A.两汉文学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②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我国最大的编年体史书是《资治通鉴》,作者是宋朝的司马光,宋神宗为其命名的含义是“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司马迁的《史记》则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共130篇,鲁迅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四史”,这三部史书的作者分别是班固、范晔、陈涛。司马迁,西汉朝人,字子长,自称太史公。③.《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B.乐府民歌和赋。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发展的高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咏》.赋是我国古代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都很有名。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散文
①“三曹”.“三曹”即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曹丕的《蒿里行》,曹植的《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都很有名。
②“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③“竹林七贤”。阮籍、稽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刘咸
④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桃花源记》《归去来辞》《归园田居》是传世之作。
⑤此外, 诸葛亮《出师表》、范晔(yè)《后汉书》、陈寿《三国志》、王羲之《兰亭集序》、刘勰《文心雕龙》、郦道元《水经注》都名垂史册。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南北朝梁人刘勰(xie)的《文心雕龙》,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是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补:《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现存的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2.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①志怪小说以干宝《搜神记》为代表。《干将莫邪》。②轶事小说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周处》。(四).唐代文学 1.唐诗
①“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②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③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
④“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燕歌行》、岑(cén)参(shēn)《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浙》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名篇。
⑤“小李杜”。李商隐《锦瑟》,杜牧,著有《樊川文集》。2.唐代散文。
①韩愈。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昌黎先生集》。代表作《师说》《祭十二郎文》.②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3.唐人传奇。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都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五)宋代文学 1.宋词和宋诗
①以苏辛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其诗、文、字画都有极高成就。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著有《苏东坡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
②以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人为代表的宋词婉约派。柳永《八声甘州》,李清照《声声慢》。
③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陆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伶仃洋》。
2.宋代散文
①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②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
3.宋人话本。话本是“说话”艺人的底本.著名话本有《大宋宣和遗事》(内有水浒故事)《三国志平话》(后演进为《三国演义》)。
(六).元代文学 1.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其代表作品分别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墙头马上》。王实甫,元曲杂剧作家,代表作是《西厢记》,男女主人公是张生(瑞君)和崔莺莺,为男女主人公传递信息的是红娘。纪君祥的代表作《赵氏孤儿》。
2.十大悲剧占其六
①关汉卿的《窦娥冤》②纪君的《赵氏孤儿》③白朴的《梧桐雨》④马致远的《汉宫秋》 ⑤洪晟的《长生殿》⑥孔尚任的《桃花扇》此外还有⑦冯梦龙的《精忠魂》⑧孟称舜的《娇红记》⑨李玉的《精忠谱》⑩方成培的《雷峰塔》。
3.王实甫和他的《西厢记》。王实甫字德信.《西厢记》的主题是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爱情幸福.(七).明清文学
1、明清小说
①.明代的章回小说和“四大奇书”.明朝人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金瓶梅》的作者叫兰陵笑笑生,该书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现实。
②.此外还有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清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清人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曾朴的《孽海花》被列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③明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吸收元杂剧的某些优点发展起来的,最杰出的作家是汤显祖,《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剧本写了柳梦梅和杜丽娘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在晚明思想革新运动浪潮的冲击下,青年一代灵魂的觉醒。清传奇最著名的作家是洪昇和孔尚任,时有“南洪北孔”之称,代表作分别是《长生殿》和《桃花扇》。
④.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刘鹗的《老残游记》。
2、明清诗文
①.明代。刘基字伯温,著有《诚意伯集》宋濂,字景濂,著有《宋学士文集》;徐宏祖号霞客,著有《徐霞客游记》。张溥,字天如,著有《七录斋集》
②.清代。顾炎武,著有《日知录》。方苞,著《方望溪全集》是桐城派始祖。姚鼐,是桐城派大散文家。著《惜抱轩诗文集》。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著《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
③.清代有一个颇有影响的古文流派,叫桐城派,方苞是该派的创始人,姚鼐是该派的集大成者。④.清代中叶以后的龚自珍,是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作家,他的诗歌《己亥杂诗》明确地表达了要冲破封建束缚、解放人才的思想,相关诗句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⑤.王国维,近代著名学者,著有《人间词话》,书中说到学问的三种境界是: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位女词人是:李清照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编撰于大明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18.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二、文化常识
【年龄称谓】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期颐之年:一百岁 【五岳】
〖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三经】《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寿经》、《尔雅》、《孟子》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书》、《南史》、《北史》、《唐书》、《新唐书》、《五代史》《隋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六十甲子】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介于推)。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1.清明乾隆年间编修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有按经、史、子、集分类,故称“四库。”
2.(1)临安,即今天的杭州。锦城,是今天的成都。(2)南京,历史上曾称建康金陵、建业、江宁、白下,简称“宁。”(3)“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镇江。(4)“姑苏城外寒山寺”中“姑苏”这个地名,就是今天的苏州。(5)“维扬”是中国古代扬州的别称。3.我国古代把农历的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尾最后一天叫“晦。” 4.一年分四季,一季分三个月,常用孟、仲、季的顺序来称呼。
5.古代科考制度,主要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中考中的人称“举人”,殿试中考中的人称“进士。” 6.生、旦、净、丑是我国传统戏曲的四种角色的名称。
7、人的称谓:
(一)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二)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三)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四)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五)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 柳宗元称柳柳州
(六)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8、科举考试知识: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9.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②称天子:殿下
③称将军:麾下 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⑤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⑦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10.三坟五典:三坟:伏羲 神农 黄帝 ;五典:少昊 颛顼 高辛 唐尧 虞 舜
第五篇:2018高考文化常识专题训练题及答案
高三文言文文学常识专题练习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时代用来称呼殿试考取的人。考中进士的人就是 状元、榜眼,探花。
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 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五服”制度是中国统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D.“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 者需离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 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 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 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不肯视事为高 视事:到职办公 B.数为显陈舀世便宜 便宜:合乎时宜之事
C.瑰亦好士,深然之 好士:优秀的读书人 D.宠闻而 疑其故,使吏案行 案行:调查巡视
6、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7、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B.“典边”在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与“举”等词。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曲笔,这里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殉情避讳,而不直书其事的记载方式。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阳。C.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1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D、赠,既指把东西无偿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小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迂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16、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 “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传”,即传记。B.尚书,即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并称 “三省”,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主要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C.“淳化二年春”,是中国古代四种主要纪年法中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另外三种纪年法分别是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D.“崩”是指古代帝王去世,王后去世为“薨”,诸侯去世为“卒”,大夫去世为“不禄”。
1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 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本文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佛教。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23、下列各项古代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社稷:社,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稷,指土地之神。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B.古诗文中经常提到“岁寒三友”,它们是松、竹、梅。
C.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D.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下车;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乞骸骨。
24、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召指的是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B.陟指的是官吏的晋升,进用。C.封事:原是奏疏体之一,百宫上奏机密事,为防泄露,便要密封呈进,故称封事,亦称“封奏”“封章”。后来泛指奏疏。
D.符瑞: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的一种所谓的祥瑞符号。
2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下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并列的三省之一。
B.丁„„忧:丁忧是祖制,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二十七个月。
C.《晋书》: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D.薨:古时不同朝代不同级别的人的死有不同说法,《唐书·百官制》:“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清代皇室成员中,皇帝皇后死称“薨”。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高三文言文文学常识专题练习题答案
1、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2、A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分录取考
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录取者 为“进士”。
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4、D(应为“纪传体”)
5、C(好士:爱惜人才)
6、A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7、B典边:“典”有主持镇守之意,“典边”在此文中意为“镇守边疆”
8、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荐。举:推选,推荐。“察”和“举”与“擢”意思不同。
9、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10、C
11、A曲笔:这里是徇情枉法的意思。
12、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13.B
14、C 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15、A,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
16、C(“左迁”为贬官。)
17、A,考查古文化常识,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谥号。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此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18、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19、B(A “传”是为经书作注的著作。C “淳化二年春”是年号纪年法。D 帝王和王后去世叫崩,诸侯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也称薨),大夫死叫卒,士死为不禄。20、D(《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至于《资治通鉴》算不算正史,说法不一。
21、B(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22、C(“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错)
23、A(不是中午12点)
24、A社,古代指土地之神;稷,指谷神,即农业之神。
25、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26、D(符瑞:符,符命,儒家、方士所说的表明君主“受命于天”的一种所谓的祥瑞征兆。)
27、D(皇帝的死称“崩”,皇贵妃以下到嫔的死称“薨”)
28、D(“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