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若两生花
爱若两生花
许仙对白娘子说:“两三次的邂逅的确不多,也许姑娘不觉得什么。可是人生不过七十,除了十年懵懂,十年老弱,就只剩下五十。这五十又要除去一半的黑夜,便只留二十五。再想吃饭饮茶,沐浴更衣,做工生病,东奔西跑,又耗费了多少时日?真正留下来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的日子,掐指一算,其实少得可怜。我并不想让姑娘觉得我是个花言巧语的登徒浪子,可如果我这辈子只有两三次机会与姑娘邂逅,我已错过了两次.剩下的这次,又怎么能够放过?” ——《白蛇传》
有段时间,心情低落时,总喜欢去看一场电影。一个人。不问片名,也不问缘由,随遇而安地选一个偏僻的位子坐下来,等大幕挂起,便是红尘世间事,一场悲欢。台上的人,谁爱上了谁谁又负了谁,演的缠绵悱恻跌宕婉转,台下的人,拈着爆米花吸着可乐,坐在角落里,安静地看。
随悲随喜,随着剧情微笑或者紧张,不顾形象地泪流满面。然后大幕落下,电影散场,踩着一地碎银似的月光慢慢回家,一颗心却渐渐清寂,归于安宁,像是瞬间偷偷走过了他人的一生。
也会不经意地,路过别人的爱情。
妹妹打过电话来,说,姐,我失恋了,心里很空很空,像弄丢了一样东西,忽然觉得一个人,真的不容易。电话那头的天,落了雨,深深的黯然。电话这头的我,安静地听,然后轻轻问,二十多年走过来了,没有他,你一直是一个人。她不语。一个人花开,一个人花谢,一个人听听音乐看看蓝天,孤单却并不寂寞,认真生活。亲爱的,穷其一生,这样的日子不多。况且,你一定是忘了小时候青蛙王子的故事了。公主要吻过多少青蛙,才能遇到真正的王子,而妹妹,你还是要受过伤流过泪错过很多注定要错过的人,才终能明白,谁是你的那杯茶。痛吗?一定很痛啊。年轻时候的爱,像一朵柔软的花,因为太用力地盛开,往往带来撕心裂肺的疼,留下一道道的疤。可知道吗,这总好过流年嬗递光阴轮转,当一切已成定局时,有天忽然你却遇到了对的那个人。
一个朋友,与男友正处于拉锯战中,每次见面都会向我倾诉她的爱恨纠结。她将自己变成了祥林嫂。从大学开始,爱了五年了,她细细对我说着两个人的曾经,他如今的坏,他往昔的好,爱的甘甜与恨的不堪,说到泪水涟涟肝肠寸断。我问她,既然如此,为何不分开?她一脸茫然,抬头看看我,可是,我还爱他啊。你还爱他,你还爱他。我轻声叹息。是旁人坐壁上观,我能清楚地看到,那个男人,已经不爱她了。这场戏唱下来,精疲力尽。曾经的对月成双,如今只剩下台上她自己,而今日种种痴缠嗔怨,只是她一个人,心有不甘。她找一切能找得到的借口,也许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也许是他工作太忙太累„„像是陷在一场泥淖里,进不得退不得,不知所措。我试着从旁边提醒她,有没有想过,他或许可能已经不爱你了?她瞪大眼睛望着我,恨恨地说,那他以前都是假的,骗我这么多年?我一定不会放过他!这次轮到我默然无语。我知道再也讲不通。
当初爱你,是真的,现在不爱了,也是真的。都是真的。不是所有的树都会开花结果的,也没有谁可以保你爱情基业屹立万年。还有什么能比世事更无常的?往往是说好永远的,不知道怎么就散了。怨恨吗,能怎样!他没有错,错只错在这场相遇太长,缘份太浅。况且勉强天勉强地,最不能勉强的,却是一颗人心。忽然想,会不会这些道理,她都懂。只是往往有些时候,懂是一回事,可以接受是一回事,能坦然去面对,却是另外一回事。
却有些羡慕她们了。是怎样爱一个人,才可以如此不顾一切?肯为他赴汤蹈火,肯为他丢却性命,肯为他点燃整个天空。一步一莲花,步步都为他。这样的爱,一生总有一次吧,此后心门渐锁,花红柳绿,再不入眼。
是过客,才会如此清醒。我不保证如果某天自己身陷其中,是不是真的能够从容面对,优雅转身。
也曾年少痴狂过。那时风润春衫薄,那时满楼红袖招。负过人。也被人负过。犹记得最初的爱,有人曾问,可不可以给我一句承诺,我愿意颠倒整个世界。我却在关键时刻退缩,亲爱的,对不起,我不可以。犹记得当年的雪,和雪地里那个对我微笑的少年,我以为即使自己是一只刺猬,也情愿忍住痛,为他拔掉身上一枚枚刺,这样够不够爱?他却终于丢了我。两年后他回头,我长大了,我明白了,我们还能不能回去呢?可太晚了,时间已让一切波澜不惊。我留给他一个执拗的背影,却始终不敢抬头看那张忧伤的脸。我是一条怕受伤的鱼,是那种即使一颗心像琉璃一样,碎了一地,自己赤着脚走在锋利的碎片上,被割的伤痕累累鲜血淋漓,仍然能看到花开,仍然会对人微笑,依旧满面阳光的人。昔日某人的话至今犹在耳边:你倔强地,让人心疼。是坚强吗?是清醒吗?也或者,是太过敏感吧。知秋凉,怕落花。看得清那华美衣袖上的污垢,明白繁华过后会是一地阑珊。可美人总会迟暮,将军终会白头,这世间哪有永不谢幕的席筵!那么是谁,要爱的怎样天翻地覆,才值得我不留一切退路,宁可拚上一生光阴!
终没遇到,或者是恰好遇到的,是一个不愿负我的人。所以今生至此,从没狠狠地疼过,也就从不曾真正地刻骨铭心。
那年在一本名叫《青春不解疯情》的书里,遇到一段文字。一行行看下来,融融地暖:
我相信每个男人都会遇到一个让自己心甘情愿放下一切尊严与面子的人,和她过马路的时候你会紧紧抓住她的胳膊而不是手,而自己走在车流奔往的那一边
吃东西的时候你会把所有好吃的全部给她还非常严肃地告诉她你讨厌吃这些
你会帮她买喜欢的月刊从不间断
会记得她的生日纪念日节日还有生理日
会有时觉得自己很罗嗦但又觉得有些东西必须得叮嘱她:比如天凉了记得得加衣,要好好学习,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不要为了减肥而节食等。
会因为她的眼泪而觉得她没有错全是自己的错,即使看见她犯了错也不是她的错而是自己的眼睛看错
……
会相信两人最终能走到一起,即使以后也许不可能,也会觉得无怨无悔
会一起积极地面对生活,相信这个世界上本该相信的美好事物。
这样的男人会抚平你的一切顾虑与不安吧。所以我停下来,安我一世凤凰巢,为君素手做羹汤。然而,是鱼不安的天性吗?还要在内心里,固执得苦守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花园。那句话说的多好:每个人都是人海中的一个岛屿,花开的时候,忘记过去。花开,花落,宛如一场盛大的演出。但我们都还记得,在心中大段大段地独白。告诉自己,其实很孤单,虽然亲爱的人就在咫尺之内,虽然自己的生活看似完满。
昔年看《白娘子传奇》,小青爱上张公子,太爱了,以至于忘了自己是一条毒蛇。张公子因此病入膏肓。然后在小青盈盈泪眼里,白素贞用一个“忘”字,洗去了他们所有的曾经。这场戏,看得触目惊心。假使世间情缘,都可以如此轻易抹去,你愿意不愿意?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和我一样,不愿意。无论多伤多痛,纵使曾经的爱恨情仇早已兜兜转转,不知所踪,我还要记得你的笑,记得当年好,记得岁月里年轻的容颜。无怪乎法国皇后玛丽·安东尼特的指环上那句名言能够流传于世:“一切都让我想起你.”
是啊,不管怎么说,我还是那个到了80岁仍然相信爱情的女子。依旧喜欢琼瑶。只因她为千千万万有情男女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童话。童话谁不爱看呢,里面全是圆满。你不喜欢月亮吗?它就像天上的月亮啊。摘不下来也得不到,能抬头看看也足够安慰,不是吗?
那个传说里,有一种花叫两生花,是海里的一种奇特的植物。它的根系在水里聚成球型,漂浮在海中,于是在没开花时,露出水面的是一截小小的淡黄色草茎,看上去像枯草,草茎顶是一个小花骨朵,呈淡蓝色。
两生花,三十年一开,每次只开一天,凡人难得一见。花开在白天,是素雅的白,到了夜间,就变成了闪着淡光的幽蓝。从开花那天的第一束晨光降临,它开花,过了一天在开花的同一时刻,它枯萎。白色时,它是一种神奇的药,此时采摘可救重伤之人,到了晚上再摘,它就是一种见血封喉的奇毒。
多像爱情!
爱若两生花,可杀人,可救人。却常常是明知有毒,却教人含笑饮鸩酒,“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心甘情愿。
第二篇:电影两生花影评
颠倒人生
——《两生花》影评
人站在镜子前,总认为镜中的自己与自己一样,却不知道那其实是自己的反面。镜中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一个存在在现实的世界,一个存在于镜中的世界,演绎着相同却又相反地生活。这就像灵魂与肉体,肉体存在于现实,而灵魂却飘荡在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
影片中,波兰的维罗妮卡坐在去克拉科夫的火车上,透过一颗玻璃球看车外的景物,看到的是折射在玻璃球上与现实相反地映像。而她自己不正也是法国的维罗妮卡在镜子中的映像。影片之后法国的维罗妮卡在镜子中看见了波兰的维罗妮卡在舞台上演唱,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
波兰的维罗妮卡和法国的维罗妮卡,她们有着相同的容颜,爱好,并且都会在心有所感时找自己的父亲述说。她们是如此的相同,一个在镜中,一个在镜外,是一个生命在同一时间存在于两个地方。但她们又如此不同,一个在波兰,一个在法国。波兰的维罗妮卡对音乐如痴如狂,她只有高中音乐文凭,而且也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却在一次选拔中胜出,从而在一场音乐会中担任女高音。法国的维罗妮卡有着出色的音乐天赋,却决定放弃音乐,成为一名音乐教师。在生活的十字路口,她们选择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如同镜外的人与镜中的人看似相同,其实是相反的。但在同与不同之间,又由一根神秘的线连接着。那位老妪、法国的维罗妮卡在车站遇到的曾经与波兰的维罗妮卡同台演出的妇女、那根鞋带、和那一直在法国的维罗妮卡耳边回响的歌,把两个本无任何关系的人连在一起。
卞之琳在《断章》中写道: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谁是我们镜中的自己,又或者,我们只是某个人镜中的映像?
如果从哲学的角度看,影片中阐述的则是人的肉体如何追寻灵魂。人的灵魂和肉体是分开的,正如开头所说,人的肉体存在于现实世界,而人的灵魂却存在于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人之所以会痛苦,往往是因为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对此叔本华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一是死亡,二是艺术。
波兰的维罗妮卡所代表的正是灵魂,她的生命是艺术的生命,最后也为艺术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法国的维罗妮卡代表的则是肉体,波兰的维罗妮卡猝然死去,也寓示着灵魂的死亡。灵魂与肉体彻底分离,因此法国的维罗妮卡才突然感到很孤独。之后法国的维罗妮卡在一次木偶表演中听到波兰的维罗妮卡演唱的曲子后,一直在追寻波兰的维罗妮卡,亦可说肉体在追寻与灵魂的结合。一根鞋带,一盒录音带,指引着她慢慢靠近波兰的维罗妮卡,也指引着她获得爱情。当法国的维罗妮卡看到照片中与自己相貌相似的波兰的维罗妮卡时,她心中大恸,痛哭失声。此刻两人终于四目相对,灵魂与肉体终于合二为一,并以一种新的形式存在于现实世界,就如木偶剧中的住在盒子里的芭蕾舞者,想跳舞却跌断了腿,最后变成了蝴蝶,以一种新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理想。
值得回味的是,法国的维罗妮卡在波兰的维罗妮卡死去时正与男友亲热,在法国的维罗妮卡终于追寻到波兰的维罗妮卡后(看到了照片),也是在和木偶师亲热,故事又回到了开头,仿佛一切都未改变,又仿佛都改变了。生命在不断循环中前进,也许另一个维罗妮卡会在下一刻起点出现。
第三篇:观两生花有感
命运之锁
那天坐在颠簸的公交车上,望着窗外夜色中的城市,突然想要一个维多尼拉手中的魔术球,我想看看魔术球中颠倒的彩色世界是否也如这夜色中一样,我想着,人落在这个世界上,总是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哪里才是自己的最终归属,到底要怎样或是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无际飘荡?寻找到自己真正的扎根之处。人在世界上真的是独一无二的吗?那又怎么理解“世界绝不是绝对的”这句话?还是我应该相信灵魂在另一个世界,做着另外一件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事情,在这个天空同一个帐幕之下。
这让我觉得很好笑,想起了两个风格大相近庭却有着可爱相似之处的电影,贾樟柯的《小五》和基耶洛夫斯基的《维多妮卡的双重生活》,两部电影几乎都开始于车上。靠窗位置上,维多妮卡用魔术球看着世界,似乎一开始就在告诉我们,看呐!世界变成两个了!那么此时坐在公交车上的小五在干嘛呢?小五没有坐靠窗的位置,还似乎是坐在了维多妮卡的旁边,关注着“维多妮卡”,更确切的是关注着“维多妮卡”口袋里的钱包。这幅画面不有趣吗?维多妮卡正着迷于魔术球中世界的影子,而“旁边”的小五呢,正沉迷于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小偷。
于是故事,人生也与这开动的公交车一起发动了起来。
维多妮卡的故事发生在法国与波兰,生在波兰的维多妮卡和生在法国的维多妮卡,她们的名字一样容貌一样,甚至都习惯用戒指整理眼睛的下睫毛,当然她们也同样喜欢音乐,耳边常常响起的也都是但丁《神曲》中的“天堂”篇。两个生活在不同体制之下不同社会文化之下的人,却有着某种灵魂深处相连的共同之处。这种对身份以及某种相同在不同地区产生的迷惑彷徨,都是来至对自身位置的困惑以及怀疑,怀疑着自己究竟可以是谁,而又不会是谁。电影在一片柠檬黄和青柠檬色调中开始,雨中的女高音盘卷而来呜咽不止,生活在波兰的维多妮卡告诉父亲要去见姨妈,她所决定的事情以及即将要做的事情,几乎都在一种无意识中却又是有一种指引之下必须而行的,生活在家族出生入死的环境之下,却未感到孤独。于是当她在克拉科夫得到歌剧主唱的角色时,在那个动荡正在爆发游行冲突的广场,她看见了法国的维多妮卡,而维多妮卡坐在红色的旅游车辗转拍下了她的照片。
色调开始从柠檬绿向着法国芥末绿转型,温暖的柠檬黄开始在浪漫的法国红色法兰绒中亦步亦趋,而法国的维多妮卡却感到孤独,当她抬着钟玲叮叮当当走过奔跑的孩子,在教室遇见那位探讨追求内心意识层面的作家以及木偶剧者时,法国的维多妮卡在同样的歌剧音乐中,看到了孤独看到了作为作家印在那绿色舞台幕帘的游离孤傲的脸,舞台上正在上演着死亡以及死亡之后的重生。
波兰的维多妮卡在痛中推掉满是金黄落叶的街台,法国的维多妮卡在逃跑中透过红色铁艺门看着作家上串下跳的偷窃暗喜,红色和柠檬绿在交织之中,而迷惑彷徨也在两个躯体之下,交换替代着。这就像永远都在纠结着自身身份的波兰人一样,何处是归处,何处是故乡,而何处又该是装入我躯体里的灵魂,我们无从改变我们所处的物质环境,那么我们的精神存在状态又应该是怎样的。是否将波兰的维多妮卡埋葬掉,就可获得法国自由的维多妮卡,而自由充满的躯体内,灵魂是否就找到了位置,就不再困惑挣扎而日想美好。显然,孤独却是法国的维多妮卡,而寻找也成为了法国的维多妮卡的主题,她在接到各个不同邮件中,看到鞋带如同波兰维多妮卡的曲谱带子,听到了录下各种声音的录音带,而后她尾随这样的声音而去,也在最后,她找到了自己的全部,还有另一个世界的波兰维多妮卡的照片。
一个离去的灵魂指引着另一个鲜活的生命,去寻找自己所应处的位置,去完成未能拥有的遗憾,她们都听从着内心的召唤,改变着现世中的人生轨迹。
而在公交车里,小武在偷窃了邻座的钱包之后,影片的镜头从小武的手切换到这辆正在行驶中的公共汽车的前方景色,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的正中间,庄严地供奉着毛主席的标准像。
作为罪犯,作为一个小偷,小武的扒窃行为并不仅仅是由于生活所迫或者说是由于生存需要,是对自我的茫然,自己到底应属于哪,自己的价值是什么,自己真正的身份又到底是什么。影片的中心情节明显地由三大块组成:被背叛的友谊;对情感的渴望和落空;跑回家里躲避……这是一出表现最终在劫难逃地遭到抛弃的戏剧——一次朝向主人公存在意义上虚无的命运流程。
作为一个惯偷,小武暂时中止偷窃的结果只能是朝向再次重蹈覆辙。这与许多国家一样,都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犯罪:一种是上层的犯罪,譬如小勇,他曾是小武的亲密朋友,即是一个受尊敬的体面人,被树为楷模;另一种是底层的犯罪譬如小武,被有失公正地惩戒,尽管一切都表明这两种类型的犯罪在实质上并无二致——本质相同的原则被处于不同的社会,区别仅仅在于社会地位有别,生意数额的大小。
作为小勇的朋友,小武原来相信自己能够被邀参加朋友小勇的婚礼,当得知自己被拒之门外后他深感失望。被拒绝的理由是:他狼藉的名声会给暴发户小勇脸上抹黑——小勇不仅找借口拒绝他出席自己的婚礼,甚至拒绝接受他送来的礼物——一叠钞票,他不无虚伪地指责这些钱来路不明。这样一来,小武受到的损害变本加厉。
心情阴郁的小武指责梅梅没有尽到歌女的职责。梅梅只好为他的性格承担责任——歌厅老板为了平息事端,迫使梅梅陪伴小武直到天黑——这段闲暇时光构成了影片中最美妙的段落之一。这里暗含着一种不易察觉的隐喻:此时的情景已被精确地规定,人物之间的契约关系也已经确立,一切表明一场犯罪眼看就要发生,但偏偏事实上什么都没有真正发生。小武跟梅梅一起散步,他现在有的是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梅梅是他的囚徒——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和这个空间里,梅梅是属于他的。正像我们看到的,小武显得非常拘谨。在这段时间里,小武不
很清楚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只是一味地由着梅梅给母亲打电话,陪着她上美发厅去做头发——正是在抵御这个规定情景所要求他做的一切的过程中,这个年轻人产生了爱情。作为这个规定情景里的导演,小武付钱给梅梅让她在一部影片里和自己共同度过一段时光——他完全可能爱上她的,不必有一个事先精确地写好的剧本。爱情驱使小武设法来到梅梅的住所寻找她。他在梅梅的床上同她肩并肩地坐在一起——这是一个用长镜头拍摄的异常优美的场面,自始至终伴随着县城里各种噪音的节奏。小武对梅梅的爱可以概括为两点:他需要这种有人相伴一起歌唱的时光;他需要这种能够使自己脸上绽开微笑的时光。
小武在光天化日下行窃时被当场抓获,被一名警察带到一个看似不大可能的地方。起初,人们以为,这个地方是一个住家:警察让小武坐在沙发里,他的身边还有一个小孩。直到好几个警察从里屋鱼贯而出,影片才向观众表明:此地并非住家。这种感觉上的距离并非是由于影片作者对中国现实的无知,而是来自他以谨慎的断裂所处理的场面调度。在这个地方,小武既被善待却又其实是另一种虐待,他只好蹲在地上忍受着被铐在摩托车轮上的屈辱,那名警察过来为他打开了电视机,本意是想让他得到消遣,没想到结果却是让他再次蒙受了羞辱——他不得不观看着电视里正在播放的有关自己被捕的报道,以及一个同伙坦然地在镜头前所发表着的无情言辞。通过这个奇特的地点,浓缩了影片的两大主题:看热闹的人群和电视机。
如果说维多妮卡的生命像被一双操控娃娃的手控制的,那在小五身上其实也是有着一双命运的手操控着一切,自己的命运自己无法把握,记得梅梅在问小五的工作时,小五腼腆的笑笑说自己只是个手艺人,小五一方面知道自己工作的不光荣色彩。小武感觉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很清楚自己必然要被淘汰。但是命运之锁已扣上,又有多少人能轻易挣脱。
世界一个极端占据上面的时候,世界的另一端便在下面,一面在暗时,另一面却是阳光明媚之时。不同的身份带给同一个人,究竟会是一个怎样的改变,是不是会彻底改变身处之地,同样的迷惑同样的彷徨却是人之共性,人却不可因身份转变,就可解决。法国的维多妮卡在最后开车打开车窗,伸手触摸那颗大树时,她或许已经明白了,波兰维多妮卡给与她的孤独,是她自身无法解决的孤独,也不是艾利克斯可以填充的,没有地土的依靠,人就无法像树一样深扎其中,可是,那便不是自由了。果然,自由与固守,都不能相一而终,我们永远都会有迷惑彷徨,关于我们所应处之位置,在这个世界之上灵魂之光中,那片散去的墓地,或许才是我们的归宿。
第四篇:若能有爱诗歌(范文)
和你相识总无言,两情恰巧美结缘。
何况友谊晚凉炎,披上美景守平原。
独自徘徊想停闲,谁知东风却无眠。
要人悲伤怎含言,笔墨细腻写流年。
巧妙不分满缠绵,何许从容摆红颜。
第五篇:练笔生花
“练笔”生花
小将镇中心小学 石莉莉
*** 妙笔能生花,可作文这朵花儿如何培育,怎样才能生成呢?我们总是苦于无章可循,或能从叶老处寻得:“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而最终实践中如何“练成”,又成了一个最大的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循着这盏指示灯,我在教材中顺藤去摸瓜,摘叶往根寻,看着每一课后的“课堂小练笔”,不禁恍然大悟:花,原来是可以这样“练”成的!
小练笔是“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小练笔这一得天独厚的形式,就能够为教师叫苦、学生喊难的作文作“奠基”。也曾在许多的教学观摩中看到很多教师惯常将小练笔安排在课的临结束时,呈现的形式也很是琳琅。但可惜的是难有一见能将其用得在其所,有其妙的。纵观各年段小练笔在教材中的呈现,不难发现其中的丝丝缕缕联系,更不难体会到“进步的阶梯”性。基于此,我查阅了很多关于课堂小练笔的各家精论,从中自然受益匪浅,而更多的是结合自我的思考:
一、小练笔,仅限于课堂吗? 固然,课堂是激发学生练笔的最有利的场合。文本学习正如火如荼,课程中发现的特殊句式、精彩片段,及至文本中的“留空”之处,全都还历历在目;在教师的极力渲染下,在有声的语言感染中,在无语的入境感悟中,群情激昂,情不自抑,自也不在话下。当时当刻,佳机难得,笔尖滑动,自会有流光溢彩。
可我总觉得这有“下套”之嫌,实践中,第一二回下来,惊喜于学生学得真不错,什么样的好句,什么样的好段,似乎都不是问题了。可三番五次下来就发觉不对了:这是小练笔吗?这不是依葫芦画瓢,画了一个又一个吗?怎么在学生的实践作文中就是没发现有出现呢?叶老的话里又一次看漏了一个好词“举一反三”!同时,我又有了更深的思考:小练笔,能仅限于课堂吗?
二、小练笔,畅言课前可行吗?
“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学生实际是什么,对于小练笔的学生实际又是什么。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是不是可以让这最好的老师引领我们的学生畅言“小练笔”呢?许多时候,最浓的兴趣不在学中,不在学后,而在学前。让学生自己的兴趣来引导他们自己的练笔,不正迎合了“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吗?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就一直有这样的小尝试,在每一预习课文的安排中都有这么一个“小插曲”:写一段有关本文的学前话。看着学生各言其妙,各表所见,很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感。
三、小练笔,阶梯性怎么走? 小练笔贯穿着各年段学习过程,如何将这有机地进行衔接处理?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小练笔虽小,却也同样五脏俱全,“小”字辈不输大文章!但要走好这一步步阶梯却不是看起来那么容易,这既要关注师生的个人素质,又少不得教师间的协同合作,尤其在跨年段交接班级的情况下。具体要怎么走好小练笔的“步步阶梯”呢?
虽然留给我的困惑依然在,更可能会在以后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我践行:“条条大路通罗马”,小练笔不应该仅仅流于形式,而应安排得合理、高效,真正变为学生的“乐作”,这样的小练笔必将会是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美文佳作的“花儿”不日就会盛开在这方亟待耕耘的天地里——“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