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汉语“名量”式复合词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9-05-14 19:5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有关汉语“名量”式复合词的几个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有关汉语“名量”式复合词的几个问题》。

第一篇:有关汉语“名量”式复合词的几个问题

有关汉语“名量”式复合词的几个问题

董志翘

(2013-05-03 16:26:33)转载▼

【摘要】“名量式复合词”是汉语中极具特色的一类复合词(如马匹、车辆、船只),它是随着汉语复音词的大量产生以及汉语中量词的趋向成熟而形成的。目前学界对此类词已讨论很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对于此类词的定义仍不相同;对于此类词的鉴别、认定也存在较大差异;至于此类词的起源,或上推到先秦,或着眼于近代,相差近千馀年。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如:因为定义不同,于是鉴别认定各异,鉴别认定各异,故产生时代就不同。而产生时代看法不一,相应标准也就难以一致)。我们认为:对于这一问题,必须放在整个汉语史的历时层面上来考察,而不能仅停留于现代汉语共时层面上的讨论。本文拟从汉语史的角度,从汉语词汇复音化及汉语量词的产生发展历史入手,比较各家对“名量式复合词”的定义,分析各家所举例词及鉴别标准,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想法,在此基础上,推测出“名量式复合词”的产生及成熟年代。【关键词】名量式 复合词 认定 起源

在汉语中,有一类较为特殊的双音节合成词,它们是由一个表事物的词素在前,一个表该事物计量单位的词素在后组合而成的。这类合成词在语法属性上体现为名词,从词义上看,这类名词的所指为该词中表事物词素所指事物的总称,具有集合义。比如“布匹”、“银两”等。

应该说,这是汉语词汇从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产物,它们的数量不多,可以说是一种较为封闭双音词形式。学术界对此类现象早有关注,也多有论及,但是直至今天,对于此类复合词的性质、命名、范围、内部结构类型以及词义,认识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且尚无定论。

李丽云(1)对于目前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看法作了初步的回顾总结,文章认为:“对于现代汉语‘名+量’式复合词,学者们已经有所探讨,而且讨论的焦点大多集中于这类词的语法结构类型归属以及范围广狭的界定。应该说,大家普遍地认识到了这类词在语素性质和结构方式上的独特性,但是对于是否将其划入汉语复合词的基本类型,具体应该归入哪一种类型的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分歧。”然后论文将目前学界的观点分为五类,即:

(一)补充说:认为可以将“名+量”式复合词并入补充式,“因为后一表计量单位的词根,可以说用来补充说明前一表示物件的词根。”持此观点者有胡裕树(2)、张斌(3)、黄伯荣、廖序东(4)、葛本仪等(5)。

(二)偏正说:认为这类词属于“N—M类(N为名词性语素,M为量词性语素)”有人认为“N—M类是名词性语素修饰量词性语素,其中量词性语素是整个词的中心。”有人则认为“定中格复合词中,还有一些逆序词,它们用作修饰、限定的字位置在后,被修饰、限定的字位置在前。其中一小类即‘事物+单位’类,是单位修饰、限定事物。”持这种观点者有赵元任(6)、朱德熙(7)、周荐(8)等。

(三)附加说:认为“名词后面加上一个相应的量词,使原来的单音词变成双音词。„„量词加入构词以后,意义虚化了,不再表量,所以可以看作近于词尾的构词法。”“附在成名词语素后面的成量词语素就是真词缀的一种。”这类词缀“由量词转化而来,意义虚化了,表示计量单位的意思已经丧失殆尽,读音上都有轻读的趋势。由成量词语素构成的词多半有[集合义]。”持这一观点的有任学良(9)、马庆株(10)等。

(四)并列说:列举了三点理由:“(1)一个量词由于经常与某个名词搭配,且可以单独指代名词,逐渐获得了名词的意义,或者至少是在语言使用者心中造成了与某个名词相关的联想,于是由于词汇双音化的作用,在说到某个名词时就将经常与其搭配的不同程度获得了与名词相同意义的量词联想到了一起。(2)这些词在产生的时候,量词应该是和名词搭配较为经常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搭配范围太宽的量词如“个、枚”等久没有构成这样的词,因为它不容易获得某一特定名词的意义和联想。(3)这些词多半有[集合义],这也和一般由同义语素并列构成的复合词是一样的,如房屋、土地、、树木、牲畜、书籍、报刊、人民、粮食、村庄、坟墓、墙壁。”持这一观点者有李宗江(11)。

(五)另立他类说:有人认为“基于‘名+量’式合成词在构词成分和结构方式上的独特性,有必要将这类词独立出来,将其看作与其他基本类型平行的新的结构形式”,如“注释格”“表单位格”。持此观点者有武占坤、王勤(12)、刘叔新(13)等先生。

李丽云文中总结的五家,其实都是认定此类复合词为“名+量”结构,只是在内部结构关系的分类上不同而已。

其实,学界也有不承认此类词是“名+量”结构者。持这一看法者最早为陆志韦先生,他认为:

“诸如‘个性、对虾、布匹、马匹、银两、船只、车辆、纸张、文件、案件、稿件、事项、事件、米粒’之类的复合词,不论是‘量—名’还是‘名—量’,实际上都不过是‘名—名’。”(14)

而杨锡彭则从根本上否定了“名量”复合词的存在。他认为:

“上古时期的N+(Num)+Mw(单位词Measure word,Mw)跟现代汉语中‘车辆、船只、人口、物件、布匹、书本、画册、房间’之类合成词之间有何联系,还缺乏有力的历时研究成果的证据支持。我们认为,从共时平面上看现代汉语中这类词的内部结构,所谓‘名+量’复合词中的后一成分与出现在‘数量(名)’短语中的量词,不管是功能还是意义,都是不同的。我们在上文曾指出,不能根据‘绿’作为词出现时的功能、意义来代替‘绿’以构词成分出现时的功能和意义。现代汉语中的‘车辆、人口、物件、布匹、书本、画册、房间’之类的合成词中后一成分性质复杂,它们不仅不能划归量词,而且也不能简单、笼统地划一处理。比如‘车辆、布匹、书本、船只、’可以看作与‘窗户、国家’相同的偏义复词,‘物件(比照“文件、工件、零件”等)、画册(比照“分册、底册、名册”等)、房间(房子内隔成的各个部分)’则可以分析为偏正式复合词。

总之,不能把‘车辆、船只、人口、物件、布匹、书本、画册、房间’之类的合成词中后一成分看作量词性的,它们与同形的量词不具有同一性,所谓‘名量’复合词是不存在的。”(15)

李丽云是倾向于“另立他类说”的,在此基础上,她又为确定“名量”式复合词的范围,提出了四条判断标准:

(一)第二个构词成分必须是量词性的,语义上还没有衍生出名物义。(其中引用了朱彦文章中的一段话:“然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能产的构词量词由抽象的量词范畴义逐渐发展出具体的名物义。„„‘朵、件’等语素已发展出名物义,构词能力强,在现代人的语感中更像名词而不是量词。”(16)翘按:这一标准本身就存在着误区:从汉语史上看,大多数物量词是从名词转变而来的,孰先孰后不能颠倒)

(二)两个构成成分逆序之后,前加数词可以构成数量名结构(如:马匹:一匹马;花朵:一朵花;人口:一口人;灯盏:一盏灯„„)

(三)从语义上看,整个名量式合成词表示的是名词性语素所指事物的总称,具有集合义。

(四)从句法功能上看,名量式复合词不能受数量短语的修饰。在此四条标准的对照下,李丽云遴选出了19个“最严格意义上的名量式复合词”,分别为:马匹、车辆、船只、枪支、书本、纸张、花朵、布匹、人口、银两、灯盏、田亩、地亩、皮张、煤斤、画幅、兵员、牲口、舰只。

本人认为:讨论这一类词,不应该在现代汉语一个共时平面进行,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演变和发展,如果不是从汉语史的视野进行历时的研究,那么,有许多问题是无法讲清楚也无法取得一致的意见的。

首先,汉语中的物量词大多源于名词,而从名词发展到量词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在鉴别“名名”式复合词还是“名量”复合词时,就存在一些困难,这就是造成过去学界对“名量”式复合词的界定不一,对哪些词属“名量式”复合词归类结果也不同的主要原因。

刘世儒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指出:“因为‘缺乏历史的基础’,就会‘陷于被禁的领域中’;从平面上和表面上来观察、理解‘本国文的材料和形式’常常是不能深入乃至不能正确的。”(17)

刘世儒先生将汉语的物量词分为三类:

(一)陪伴词(作用只在陪伴名物,不是核算分量的,这是虚量。这是纯然的语法范畴,同实际称量没有关系)其中又分为(1)泛用的陪伴词:这类量词的适应能力最强,几乎无所不能适应。如“枚”、“个”等。(2)次泛用陪伴词:这类量词数量最多,适应能力也最参差不齐。如:“口”、“本”、“支(枝)”、“只”、“粒”、“片”、“间”、“件”、“幅”、“张”等。(3)专用陪伴词:这类量词适应能力最弱,和第一类量词正相反,除了某一种乃至某一个特定的事物可以适用外,其他事物虽在同一义类也一律不能援例使用(有时同次泛用的量词可能发生交叉,但这种情形不多),如:“两(辆)”、“匹(马、驼)”等。

(二)陪伴·称量词(既具陪伴词性质又具有称量词性质的一种量词,定数几何量词,如:一双,不定数集合词:一群)

(三)称量词(实际称量名物的,这是实量:度量衡制称量法:如“丈”、“匹(布帛)”“两(金银)”、“斤”、“亩”、“顷”、“里”等;普通称量法:一把、一聚。一般都是借来的,有借用名词,有借用动词)

在这三类中,第一类“陪伴词”中的“泛用陪伴词”,当不在讨论之列。因为它们称量之物太泛,正如李宗江所言:“这些词(“名量”复合词)在产生的时候,量词应该是和名词搭配较为经常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搭配范围太宽的量词如“个”、“枚”等就没有构成这样的词,因为它不容易获得某一特定名词的意义和联想。”(18)

只有第三类“称量词”才是最纯粹的量词,因此,也只有“名+度量衡称量”组成的复音词称为“‘名量’式复合词”才是最少歧解的,如“布匹”、“银两”、“煤斤”、“田亩”、“地亩”等。

那么,一般来讲,称量物的数量词可以用在名词之后,也可以用在名词之前,从构词的角度而言,正常的构成应该是表“量”的语素在前,而表“名”的语素在后,也就是说,应该构成“量名”复合词,而不是“名量”复合词。我想,最初,大概是与当时的名量的用法有关,比如: 【布匹】

目前见到的“匹”作为量词量布帛的用例,如:

《世说新语·德行篇》:“刘道真尝为徒,扶风王骏以五百疋布赎之。”

《魏书·封懿传》:“赐布帛六百疋,粟六百石。”

梁慧皎《高僧传·诵经篇》:“神施以白马一匹、白羊五头、绢九十匹。” 《宋书·五行志》:“仰视若曳一匹练。”

但是,在古汉语中,当数词为“一”时,数词可以省略,单用“量词”来称量,如 “匹布”、“疋帛”、“匹绢”、“匹练”

三国魏嵇康《嵇中散集》卷十“家诫”:“过此以往,自非通穆,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绝之。”

《晋书·载记·石季龙下》:“时东南有黄黑云大如数亩,稍分为三,状若匹布,东西经天。”

《晋书》:“九月甲寅申时,回风从东来,入入胤儿船中西过,状如匹练,长五六丈”

因此若以“量名”顺序结合,则义为“一匹布”、“一匹帛”、“一匹绢”、“一匹练”,当为偏正短语,不能成词。

而数量词用于表布帛的名词之后,当数为“一”时,数词亦可省略,不过,这时,往往名词表示总称,而量词表示分述:如:

《南齐书·王敬则传》:“及元嘉,物价转贱。私货则束直六千,官受则匹准五百。所以每欲优民,必为降落。令入官好布,/匹堪百余,其四民所送,犹依旧制。”(此句唐杜佑《通典》卷五“食货五·赋税中”引为:“今入官好布,/疋下百余。其四人所送者,犹依旧制。”)

《魏书·张普惠传》:“今宫人请调度造衣物,必度忖秤量,绢布/疋有尺丈之盈一,犹不计其广,丝绵斤兼百铢之剩,未闻依律罪州郡。”

唐杜佑《通典》卷九“食货”:“官欲知贵贱,乃出藏绢,分遣使人於三市卖之。绢/疋止钱二百,而私市者犹三百利之。”

这种情况下,“布(帛、绢)”与“匹”不属一个层次,前面的“布(帛、绢)”乃总称,后面的“匹”乃分述(相当于“其中一匹”)。

然而,这种跨层单位在线性次序上的连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凝结成了双音词——“布匹(帛匹、绢匹)”,在这个词的内部,“布(帛、绢)”还是表示总称,而“匹”的计量功能逐渐淡化,成了类似词缀一样的成分,就这一意义上,本人赞同任学良、马庆株先生的“附加说”。

正如董秀芳所云:

“跨层结构是指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表层形式上相邻近的两个成分的组合。有一些跨层结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变成了词,由这一渠道产生的多是虚词(翘按:其实也不一定都是虚词,就如同“地方”,可能最早是由“其地/方千里”这类跨层结构凝聚而成),其内部形式非常模糊。跨层结构的词汇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变化,即从非语言单位变为语言单位的变化。” “这一类词的形成完全是由于两个单位在线性次序上紧密相连。在语句的理解过程中,两个邻近单位如果被聚合为一个组块而加以感知,二者之间原有的分界就可能被取消,造成结构的重新分析。由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的双音词在双音词总数中的比例很小,由此可知跨层结构的粘合是要受到很多限制的。”(19)

因此,此类“名量”式复音词,其产生年代自然比这种跨层的用法要晚一些。

《汉语大词典》:“〔布匹〕布以匹计,故统称布为布匹。《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恰好有个姒大的妻子,生女不育,就送些布疋之类,转乞此女过门。”(翘按:《词典》未收“帛匹”、“绢匹”)

《东周列国志》乃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所撰,以此为首见例当然过晚,据本人调查,最早似见于唐宋时代:

唐李筌《太白阴经》卷八“暴兵氣”:“云气一道,上白下黄,白色如布疋,长数丈。”(按:这个句子,如果按照四字句节奏,当标点为“云气一道,上白下黄,白色如布,疋长数丈。”其实这就是处于“布匹”成词的初始时期)到了宋代后,“布匹”(帛匹、绢匹)这类“名量”复合词即已成词:

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后集》卷十八“占候三”:“白气起,广六丈,东西亘天者,兵起。有云如布疋,亘天者,兵起。”

宋王安礼等重修《灵台秘苑》卷四“气”:“赤气如堤、如坂,前后摩地。或如山堤、如林木、如大盖、如布疋、如旌旗、如粉沸楼台。”

宋彭百川撰《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熙宁)七年十二月,天下免役计缗钱一千八百七十二万九千三百;场务钱五百五万九千;谷石、帛疋九十七万六千六百五十七。”

宋袁甫撰《蒙斋集》卷七:“凡物十千之价者,只两千可得,米石、绢匹,色色如之。” 元陶宗仪撰《说郛》卷四一:“是时救左藏库人尤众,辇出金银、帛疋莫知其数,积於城墙之上。”

至明代,则已多见:

明何孟春《何文简奏议》卷一“恤边疏”:“调征官军,俱给银两、布疋,无非欲大施惠泽,振作士气。”

明何孟春《何文简奏议》卷五“强贼激变疏”:“那受所积金银器皿、牛马、罗段、布疋等件,不知数目。”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三二“边防记二”:“嫁娶富者以猪羊毛毡、布疋、粟麦为礼。”

【盐斤】

“斤(字亦作“觔”)”为度量衡量词,以“斤”称量“盐”,宋代已见:

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七六“修羽化河车法”:“待干,取五斤盐,用消石炼过两度了,细捣筛取。”

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二九“兴国太守太守赠太保王公綯神道碑”:“令招集耕农,贷以种粮,初至斗米斤盐,率直三千。”

同理,数量词用于表盐(茶)类的名词之后,当数为“一”时,数词亦可省略,不过,这时,往往名词表示总称,而量词表示分述:如:

《宋史·光宗本纪》:“惟清曰:‘臣见官卖盐/,斤为钱六十四,民以三数斗稻价方可买一斤。’乃诏斤减十钱。”

《宋史·食货志下》:“两浙亭户额外中盐,斤增价三分。已而张察均定盐价视绍圣斤增二钱,诏从其说,仍斤增一钱。”

《宋史·食货志下》:“太平兴国三年,右拾遗郭泌上言:‘剑南诸州,官粜盐/斤为钱七十。”

这种情况下,“盐”与“斤”不属一个层次,前面的“盐”乃总称,后面的“斤”乃分述(相当于“其中一斤”)。

然而,就是这种跨层单位在线性次序上的连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凝结成了双音词——“盐斤”,在这个词的内部,“盐”还是表示总称,而“斤”的计量功能逐渐淡化,成了类似词缀一样的成分。

《汉语大词典》:“〔盐斤〕亦作‘盐觔 ’。指盐。《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分明是你這奴才揽载了商人的盐斤,在路夥着押船的家人任意嫖赌花消,沿途偷卖了。’ 清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谷·解给》:‘恐有盐觔罪赎,不可早放。’ 建南《盐场》:‘今天的盐斤被秤手扣刻得太多了,明天的担子便加得重一点。’” 除《词典》所举,明清文献中用例甚众:

明倪元璐《倪文贞奏疏》卷九“胪陈生节疏”:“若无京引、纲引,不许过关桥,取掣其引价盐觔。及馀课割没等项,悉照标盐往例,毋得故违损益。” 《明史·兵志》:“班军本处有大粮,到京有行粮,又有盐斤银,所费十馀万金,今皆虚冒。” 清《御制诗集·五集》卷六八“书志一首戏用重字体”诗按语:“向来私贩盐斤,例禁綦严,尚难断绝。缘人情趋利,虽犯法而不顾。”

【田亩】

“亩”是计田亩的专用量词。《说文》:“畮,六尺为步,步百为畮;秦田二百四十步为亩。”“亩”作为量词量田地的用例,先秦已见。如: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

晋陶潜《归园田居五首》之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宋书·郭世道传》:“墓前有数十亩田。”

而数量词用于表田地的名词之后,当数为“一”时,亦可省略,这时,往往也是名词表示总称,而量词表示分述:如:

汉王符《潜夫论·实边》:“而口户百万,田/亩一金,人众地荒,无所容足。”

《後汉书·灵帝纪》:“税天下田,亩十钱”

北齐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一“种谷第三”:“《汜胜之书》曰:‘稗既堪水旱,种无不熟之时,又特滋茂盛,易生芜薉,良田/亩得二三十斛,宜种之备凶年。”

《齐民要术》卷二“小豆第七”:“《泛胜之书》曰:„„故曰豆不可尽治养,美田/亩可十石,以薄田尚可亩取五石。”

唐杜佑《通典》卷六“赋税下”:“贞观二年四月,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以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 《宋史·贾似道传》:“买公田以罢和籴,浙西田,/亩有值千缗者,似道均以四十缗买之。” 宋郑樵《通志》·卷十下“晋纪”:“六月癸巳,初税田,/亩二升” 《礼记·王制》:“司徒上地,家七人,八鸠而当一井。上地/亩一钟。” 《宋书·沈昙庆传》:“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史·兵志》:“视山坡川原,均给人二顷。其租秋一输,川地/亩五升,坂原地/亩三升,毋折变。” 这种情况下,“田(地)”与“亩”不属一个层次,前面的“田(地)”乃总称,后面的“亩”乃分述(相当于“其中一亩”)。

然而,就是这种跨层单位在线性次序上的连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凝结成了双音词——“田亩”、“地亩”(翘按:《词典》未收“地亩”),在这类词的内部,“田(地)”还是表示总称,而“亩”的计量功能逐渐淡化,成了类似词缀一样的成分。1 《汉书·王莽传》:“外则王公列侯,内则帷幄侍御,翕然同时,各竭所有,或入金钱,或献田亩,以振贫穷。”

《晋书·冯跋传》:“今疆宇无虞,百姓宁业,而田亩荒秽,有司不随时督察,欲令家给人足,不亦难乎?

《旧唐书·杨炎传》:“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 《宋史·五行志上》:“是秋,荆湖北路江水注溢,浸田亩甚众”

宋王溥《五代会要》卷二十“县令”:“如先无租税,即据所营地亩,且收半税,并放二年差徭。”

明马文升《端肃奏议》卷九“处置银两以济边饷事”:“自弘治十四年为始,每粮一石,暂增银二钱,每草一束,暂增银二分,则数十万两之银,可立而得。况出自地亩,分所当然。明《端肃奏议》卷九卷十一“一恤百姓以固邦本”:“虽丰收之年,度其仓廪,有余之处,亦量蠲免地亩税粮,什一而税。”

与此类似的还有“马匹”、“车两(辆)”等,因为“匹”、“两”属于“专用的陪伴词”(它们并非从名词演变而来,似来自于表单、双的数词),刘世儒云“这类量词适应能力最弱,除了某一种乃至某一个特定的事物可以适用外,其它事物虽在同一义类也一律不能援例使用。(有时同次泛用的量词可能发生交叉,但这种情形不多)”

【马匹】

《汉语大词典》:“ 〔马匹〕亦作‘ 马疋 ’。马的总称。马以匹计,故称。《易·中孚》:‘**,月几望,马匹亡,无咎。’《类说》卷三六引汉应劭《风俗通》:‘马疋,俗说马比君子,与人相疋,或说马夜目明照前四丈,或说马纵横适得一疋,或说马匹卖直一疋帛。’《水浒传》第二十回:‘见众头领尽把车辆扛上岸来,再叫撑船去载头口马匹,众头领大喜。’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他们有的人站在马匹和文件驮子旁边,有的在桃树林里来回走动。’” 从《词典》引例来看,似乎“马匹”一词先秦已见。其实这是误解《易》经文意所致。《易·中孚》之“马匹亡”不当分析为“马匹/ 亡”,而是应该分析为“马/ 匹亡”。

魏王弼《周易注》卷六:“月几望,马匹亡者,弃群类也。若夫居盛德之位而与物校,其竞争则失其所盛矣,故曰绝类而上,履正承尊,不与三争,乃得无咎也。”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二:“‘月几望,马匹亡,无咎。’虞翻曰:‘讼坎为月,离为日,兑西震东。月在兑二,离为震三,日月象对。故‘月几望’;乾坎两马匹,初四易位,震为奔走,体遁山中。乾坎不见,故‘马匹亡’,初四易位,故‘无咎’矣。”

从以上所引前人对于《易·中孚》:“**,月几望,马匹亡,无咎。”的解释,都可证明此中之“匹”乃“两马为匹”之“匹偶”义。

而《类说》引汉应劭《风俗通》“马疋”云云,此例亦值得怀疑,从所述内容看,应劭旨在说明“马”何以称“匹(疋),未必当时有“马匹”这样的“事物+单位”复合词。查《太平御览》卷897“兽”部“马五”引《风俗通》作:“马一疋,俗说马比君子,与人相疋,或曰马夜行,目明照前四丈,故曰一疋。或说马从横适得一疋。或说马死卖得一疋帛。”《太平御览》是北宋太宗赵炅命李昉等14人编辑,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成于八年(983),为朝廷钦定之类书。而《类说》为南宋曾慥个人所辑汉以来笔记小说材料,所以引文明显有脱漏。且编于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六年(1136年),时代上也比《太平御览》晚150年,故当以《御览》所引为准。

虽然说,“匹”作为“马”的量词,似乎很早。如: 《书·文侯之命》:“用赍尔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左传·襄公二年》:“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 《宋书·符瑞志》:“魏武帝尝梦有三匹马在一槽中共食。”

但正如刘世儒云:“大约在当初,‘匹’是可以泛用于一切有‘匹偶’可说之物的。

比较下边的用法,最容易看出来这种关系:‘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皇疏:‘谓为匹夫者,言其贱,但夫妇相匹配而已也。’ 《文心雕龙·指瑕篇》:‘疋夫疋妇亦配义矣。’„„可见‘匹’对于‘人’‘马’原本都是可以适用的。只是后来发展,‘匹’用成量词,才逐渐专用于‘马’,‘人’另配有量词,不再使用‘匹’来称量了。”。我们认为:“马匹”成为一个真正的“名量式复合词”,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一)“匹”已经发展为真正的量词(已不带“匹偶”义),如: 《史记·大宛列传》:“其富人至有四五千匹马。”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灌顶王法复有八万四千匹马,亦以纯金为诸乘具,金网覆上。”(2—68)(再如《宋书》中的“三匹马”)。

(二)因为名量式复合词的“马匹”往往表示对“马”这一名词类词根所表示的名物的总称,因此往往是无定的,至少不是单数的。

(三)在汉语中的双音词有了较大发展以后。(因为根据调查,“名量”结构的双音名词总体上比其他结构出现更晚)当然,这些条件也适用于对于其他“名量式复合词”的鉴定。另外,“马匹”一词的形成,本人认为也是经过跨层单位在线性次序上的连用而凝结起来的。除了上举“月既望,马/匹亡”例(此例中的“匹”为“疋偶”义)之外,再如: 《汉书·武帝纪》卷六:“天下马少,平牡马/匹二十万。”

《颜氏家训·书证》:“周礼:圉人职,良马/匹一人;驽马丽一人。圉人所养亦非騲也。” 《隋书·炀帝纪》:“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 因此,真正作为一个词出现的“马匹”,可能要到中古才见。但又肯定比《词典》所举的明代的《水浒传》及现代的《保卫延安》例要早。如:

《魏书·樊子鹄传》:“及(元)树众半出,子鹄中击,破之。擒树及(萧)衍、谯州刺史朱文开,俘馘甚多。班师,出帝赍马匹。迁吏部尚书,转尚书右仆射。寻加骠骑大将军、开府,典选。”

《全唐诗续拾》卷四十《易静〈兵要望江南〉》:“临阵次,马匹忽然惊,欲悚欲谦多退缩,牵缠不动自迟情,回首免军惊。”[1]

因为有了一些真正的“名量”复合词以及这类词的造词模式,所以当后代量词比较成熟,词汇的复音化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就可能经过类推而造成一些新的“名量”复合词。这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资治通鉴》卷二九四“后周纪五·世宗睿文孝武皇帝下”:“丙午唐主遣冯延己献银、绢、钱、茶、谷共百万以犒军。” 胡三省注:“银两、绢匹、钱贯、茶斤、谷石各以万计,其数共为百万。”

此例中,宋代司马光用“银”“绢”“钱”“茶”、“谷”几个单音词,而到了元代胡三省笔下,一律变成了“银两”、“绢匹”、“钱贯”、“茶斤”、“谷石”等“名量”复合词(虽然,它们仍处于成词的初始时期)。但是几乎同时期出现的一些例证,却已是确定无疑的“名量”复合词,如: 明通容述《丛林两序须知》:“库内要多发银两买办,当会议监寺,或知客,禀白方丈。(续63—674)

明曹学诠《蜀中广记》卷三一“边防记”:“下潘州白利等番挾牛羊毡毳來,或由阿玉岭、或由铁门墩出,抵寒盻,祈命诸寨贸易茶斤,岁以为常。稍失防防,衅端辄起。”

明黄训《名臣经济录》卷二一“奏兴利补弊以禆屯政事”:“逐年查考,收买谷石,贮积各仓。”

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一九:“陛下不许科罚人户钱贯,今则有旬日之间追二三千户而科罚者。”

从中可见当时类推之势。

【船只】

“只(原应作“隻”,《说文》:“隻,鸟一枚”,所以单说一个的就可以用“隻”,它与“匹”、“两”似来源于表示单、偶的表数词)”作“船”的量词,且大都可置于“船”之前者,唐宋已见。

唐白居易《初到忠州赠李六》诗:“一只兰船当驿路,百层石磴上州门。”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臣能止得吴军,不须寸兵尺剑,唯须小船一只,棹椑一枚,„„。” 宋非浊集《三宝感应要略录》:“同行船有十只,忽遇恶风顿起,九只船沒。”(51—853)宋宗晓编《乐邦文类》:“活计惟撑一只船,流行坎止只随缘。”(47—230)

正因为此,“船只”作为“名量式复合词”表“船”的总称,宋时已经多见(而《词典》首引例为元代)。如:

《太平御览》卷三二三“兵部五十四”引《三国典略》:“初,轨潜於清水入淮口,多竖大木以铁锁贯车轮,横截水流,遏断船只。”

宋廖刚《高峰文集》卷五:“臣自到官,尽籍管内所有船只。”

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又命浙漕及绍兴府守臣办集船只,衹备师相回阙。” 宋岳珂《金佗续编》卷二十五:“掳劫出城避难人民船只,其势猖獗。”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诸色杂卖”:“街道巷陌,官府差顾淘渠人沿门通渠道污泥,差顾船只搬载乡落空间处。”

因为“只”同时也可称量“牛”、“驼”等,所以,后来也类推出“牛只”、“驼只”等名量式复合词,不过仅昙花一现而已。

宋吴潜《履斋遗稿》卷四:“目前粮种、牛只、农具不知何所取用。”

元陆文圭《墙东类稿》卷十二:“告元帅薛直千掳掠平民,夺要牛只,邀取金银等罪” 明黄训编《名臣经济录》卷四“军民利病奏”:“然军士贫窘者多,牛只、器具一时莫措。” 清《御制诗集》五集卷七一:“于正月二十四日前抵西宁,所有驼只、马匹及应行裹带之盐菜、口粮等项,预备敷馀。”

清《钦定八旗通志》卷七七:“或用附近庄头车辆,或雇觅驼只车脚。”

除此以外,其他的物量词大多属于“次泛用陪伴量词”,这类量词数量最多,适应能力也最参差不齐,且原来大多来自于名词,所以,当它尚未发展为成熟的量词之时,当然属于名词。比如:

【花朵】

原来就当为“名+名”结构,《说文·木部》:“朵,树木垂朵朵也。” 段玉裁注:“凡枝叶华实之垂者皆曰朵朵,今人但谓一华谓一朵。”故“朵”本指树木枝叶花实下垂堆聚貌,后多指堆聚之花实。所以早期的“花朵”实为偏正结构,乃“花之实”也。如: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复铸铜人十二枚,坐皆高三尺„„皆缀花朵,俨若生人。” 唐刘禹锡《和乐天春词》:“新妆粉面下朱楼,深锁楼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唐输波迦罗译《苏悉地羯啰经》:“上色妙香花,中色香花,下色香花,随事分用。或用取花条,或用花朵,以献妃天等。”(18—608)

宋法天译《妙臂菩萨所问经》:“其色如金,或如珊瑚。或广或长,相状多异。或如虹霓,或如电闪,或如孔雀尾,或如莲花朵。”(18—756)

从上举例子中可见,“花朵”与“花条”相对而言,且“花朵”还不是“花”的总称,故可称“莲花朵”,可见此“朵”非量词。因此,当时还有“钗朵(钗头镶饰的花朵状珠宝)”、“钿朵(用金银贝玉等做成的花朵状饰物)”、“梅朵(梅树之花实)”等词。如: 北周庾信《春赋》:“钗朵多而讶重,髻鬟高而畏风。”

唐元稹 《送王十一郎游剡中》诗:“百里油盆镜湖水,千重钿朵会稽山。” 前蜀韦庄 《和李秀才郊墅早春吟兴十韵》:“草根微吐翠,梅朵半含霜。

此三词均出现在诗歌的对仗句中,以“钗朵”对“髻鬟”、“油盆”对“钿朵”、“草根”对“梅朵”,内部结构当相同(均为偏正)。况且在实际语言中,我们也没有“一朵钗”“一朵钿”、“一朵梅”这样的称量法,所以此中之“朵”非量词明矣。

《汉语大词典》虽将葛洪《西京杂记》中的“花朵”释为“花”,但绝对不可能是“名量”式复合词,只能是“名名”式复合词。因为“朵”作为花的称量词,王力先生认为最早见于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20)而刘世儒先生认为南北朝已有萌芽,但是“在南北朝这还是个刚刚兴起的量词,使用频率还是很少的。”(21)至于量词“朵”用来称量“花”且用在名词“花”之前(也就是量词“朵”的成熟形式),则最早见于宋代。

宋李幼武纂集《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五“邵雍”条:“有生便有死,有盛必有衰。且如一朵花,含蕊时,是将开;略放时,是正盛;烂漫时,是衰谢。”

宋苏轼《三朵花诗并序》:“房州通判许安世以书遗余,言吾州有异人,常戴三朵花,莫知其姓名。”

宋法贤译《众许摩诃帝经》:“王即以五朵花奉上于佛,然后头面著地礼其双足。”(3—962)

宋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师与长庆保福入州见牡丹障子。保福云:‘好一朵牡丹花!’长庆云:“莫眼花。”师曰:‘可惜许一朵花。’”(51—371)

因此“花朵”原为“名名”式复合词,且内部结构为偏正关系,后来因为“梅朵”、“莲朵”等用法,使“朵”也具有了“花”的义位,所以“花朵”就成了“名名”式、内部结构为同义并列的复合词,而这类同义并列复合词也多数带有集合义。如:

《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只见他家常打扮,穿条元青裙儿,罩件月白袄儿,头上戴些不村不俏的簪环花朵,年纪约有三十光景。”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你打倒了我,立刻盘了银子去,那怕我身带重伤,一定抹了脂粉,带了花朵,凑这个趣儿。”“只是我要问问∶怎生输了的便该擦胭抹粉戴花?难道这胭粉花朵的里头便不许有个英雄不成?”

【灯盏】

原来也是“名+名”结构,《方言》卷五:“盏,桮也。”郭璞注:“盏,最小桮也。”故“盏”原指一种浅而小的杯子。

唐杜甫《送杨判官使西蕃》诗:“边酒排金盏,夷歌捧玉盘。”

因古人用油灯照明,故用来盛油的浅而小的器皿亦称盏。故“灯盏”原来即指“灯碗”:东晋佛陀跋陀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瓦器者,从大瓮乃至灯盏,是名瓦器。”(22—244)

隋智通译《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初四肘乃至八肘五色作,须十六罐子安水及花果子,须十六具香炉、十六灯盏。若作四肘坛,安四罐子、四具香炉、四枚灯盏”(20—22)唐输波迦罗译《苏悉地羯啰经》:“五色线,谓青黄赤白黑,童女所合线。金刚杵、灯炷、灯盏、瓦碗,五种彩色。(18—622)

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次具灯盏,一一著油,各各然灯。”(18—889)

唐颜真卿《颜鲁公集》卷九“晋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魏夫人仙坛碑铭”:“姑与道流寻访,见龟在坛中央,其下得尊像、油瓮、枪刀、灯盏之类。”

上举例子中“香炉”与“灯盏”,“灯炷”与“灯盏”相对而言,且“灯盏”也不是“灯”的总称,故可称“四枚灯盏(量词是“枚”)”,可见此“盏”非量词。因此,当时还有“瓦盞(陶制的小酒杯)”、“酒盏(小酒杯)”等词。

根据刘世儒的调查:(盏)后来发展,就用作“灯”的个体量词,这是由‘灯盏’义引申出来的(如许浑诗‘小殿灯千盏’,又如《八相成道变文》:‘身上燃灯千盏’)许浑(约公元791—858年)为中晚唐人,而前举释智通(公元公元553—649年)为隋末人,亡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颜真卿(公元709——785年)为初唐人,均早于许浑,则例中“灯盏”之“盏”非量词明矣。至于量词“盏”用来称量“灯”且用在名词“灯”之前(也就是量词“盏”的成熟形式),则最早见于中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三:“於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 至宋代即多见。

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小书楼下千竿竹,深火炉前一盏灯。”

《朱子语类》卷十五:“譬如一盏灯,用罩子盖住,则光之所及者固可见,光之所不及处则皆黑暗无所见。”

虽然此时“盏”已经成了成熟的量词,但据穷尽性调查,唐宋时期,所有的“灯盏”仍为“名名”复合词,且为偏正关系,目前能见到的“灯盏”泛指“灯”的用例,为元无名氏 《锁魔镜》第二折:“我做妖魔一百个眼,个个眼似亮灯盏。”但这里面的“盏”仍然是名词性的,因为“灯盏”经常连用,故“盏”也可指“灯”,所以“油灯”也可称“油盏”,如许地山 《萤灯》:“她却说:‘没有油盏,怎样点呢?’又一个说:‘就使有油盏,一千盏灯,得多少人来点?” “灯盏”的内部结构应该是同义并列。而同义并列的复合名词往往有集合义。再如: 【人口】 “口”原名词,乃动物身体的局部,后因“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法而用于表示动物的全体,如“人”,因此有:“男口(男性佣人)”“女口(为奴的女子)”“老口(老年人)”“小口(未成年人)”等一系列“偏正关系”的复合词。而“人口”则是“名名”式同义并列复合词,故带有集合义。类似的还有“丁口”、“民口”等词。【书本】

“本”原为名词,《说文》:“木下曰本。” 本义为“根”。引申为校勘或抄录所依据的底本。再引申为稿本、书册。因此有“账本”、“课本”、“稿本”、“院本”等“名名”式偏正结构复合词。因为“书”也有名词“书籍”义,因此“书本”又可作为“名名”式同义并列复合词,故带有集合义。类似的还有“书刊”“书籍”等词。[2]

最后,本人认为:“名量”式复合词古代就有(最早中古已经出现),但数量有限,较少歧义的是由“度量衡称量词”及“专用的陪伴称量词”与名词构成的“名量”式复合词(前者如“布匹”、“盐斤”、“田亩”、“地亩”;后者如“马匹”、“车两”、“船只”等)而它们最初的结合可能是由两个跨层单位在线性次序上的连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凝结成了双音词。当然,当此类造词模式形成以后,后代也有些“度量衡称量词”根据类推原理,作为语素置于名词性语素之后,构成新的“名量”式复合词,如“银两”、“茶斤”、“煤斤”、“牛只”、“驼只”等(不过这些词始见时代较晚,一般都在宋元以后)。这些“名量”式复合词都是带有集合义的。

更多的“名量”式复合词,其量词属于“次泛用陪伴量词”,而它们多源于名词,故原来是“名名”式复合词,且大多内部结构为偏正结构(如“花朵”、“灯盏”、“牲口”、“房间”等)所以,它们好多原来没有集合义,前面可以受数量短语的修饰。如:

隋智通译《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初四肘乃至八肘五色作,须十六罐子安水及花果子,须十六具香炉、十六灯盏。若作四肘坛,安四罐子、四具香炉、四枚灯盏”(20—22)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卷十一“江都市孝妇屠身”:“我看孝妇分上,家中有一头牲口,遇水可涉,逢险可登,日行数百里,借你乘坐。”

《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就说我的话∶合他们借两个牲口,添上帮套,拉这辆车。”[3] 《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又转过一重屏门,方是一个大院子,上面五间大厅,居中是三间统厅,两头两个房间。上头悬着一块匾,是“崇耻堂”三个字。”(按:“房间”原来指居旁的屋室,与“堂间”、“灶间”、“庋间(储藏室)”“廒间(粮仓)”等相对应。)《官场现形记》第三回:“况且有了这个房间,就是外国人来拜,也便当许多。”(按:这里是专指一间)

不过,此类词中,也有的虽同属 “名名”式复合词,但随着后一名词意义的演变,内部结构成了同义并列复合词,如“花朵”、“灯盏”、“人口”、“书本”等(一般时代也较晚,大致都在明代以后),因为同义语素并列构成的复合词,多半也有集合义,所以这些词也就具有了集合义。又因为这些词中的后一个名词性语素后来也都演变为称量词,而“名量”式复合词也具有集合义,所以这类词到底是属于“名名”式复合词,还是“名量”式复合词,不太好区分,但从历时的角度观察,似乎将它们分析为“名名”式复合词更符合发展过程。当然,还要注意的是,当已经产生“名量”式复合词的构词模式,而汉语中的许多名词又演变为成熟的称量词之后,根据类推原理也新造了一批“名量”式复合词,如“纸张”、“枪支”等,这些“名量”式复合词,一般都出现在近代晚期。

有鉴于此,我既同意刘世儒的说法,“名量”式复合词产生于中古时期(不过范围比刘说要小,仅指“马匹”、“车两(辆)”、“田亩”、“地亩”等)[4],但是从总体上看,王力先生的“直到宋元时代,单位词才用作词尾。”(22)的说法也不无道理,因为较多的根据“名量”式复合词的已有模式,类推新造(或重新分析的)的“名量”式复合词,是宋元以后才多起来的。

参考文献:

(1)李丽云.汉语名量式合成词的结构及其界定[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5).(2)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3)张斌.现代汉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朱德熙.语法讲义(重印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9)任学良.汉语造词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0)马庆株.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87.(11)李宗江.语法化的逆过程:汉语量词的实义化[J].古汉语研究,2004,(4).(12)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纲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13)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重排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4)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修订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p.52.(15)杨锡彭.汉语语素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p.233.(16)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25(17)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 [M].北京:中华书局,1964.p.2.(18)李宗江.语法化的逆过程:汉语量词的实义化[J].古汉语研究,2004,(4).(19)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 [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p.273.(20)王力.《汉语语法纲要》(新一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21)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 [M].北京:中华书局,1964.p.189.(22)王力《汉语史稿》(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p.224.附注:

本文所引史书均为中华书局校点二十四史本,佛经材料为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正编、续编(例句后括号中前面数字为册数,后面数字为页数),其他均引自文渊阁《四库全书》。

“田亩”连用,出现的时代很早,如:《汉语大词典》:“〔田亩〕1.田地。《书·盘庚上》:‘惰农自安,不昬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东观汉记·郭丹传》:‘ 郭丹爲三公,典牧州郡,田亩不增。’其中的‘亩’恐为‘田垄’之义,为名词。《诗·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朱熹集传:‘亩,垄也。’《国语·周语下》:‘天所崇之子孙,或在畎亩。’ 韦昭注:‘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故《词典》所举两例“田亩”尚为“名名”式复合词,且为偏正结构。

[1] 关于这一问题,本人“关于汉语中的名量式复合词”一文中有详述,参见《汉语学报》2010年第2期。

[2] 《汉语大词典》:“〔书本〕装订成册的著作。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后汉书》:“酷吏樊晔为天水郡守,凉州为之歌曰:‘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州府。’而江南书本“穴”皆误作“六”。学士因循,迷而不寤。’”其实,此例中的“书本”,乃“抄本”、“写本”之义,为偏正结构。而真正同义并列结构之“书本”,要到明代才见到,如:明何良骏《四友斋丛说》卷四:“今久不拈书本,传注皆已忘却,闲中将白文细细思索,颇能得其一二。”李乐《见闻杂记》卷十:“大学士徐文贞公语余曰:‘大凡书本上话头,听信不得多。’”详见本人“关于汉语中的名量式复合词”一文,载《汉语学报》2010年第2期。[3] “牲口”与“人口”当作不同的分析,因为“口”可引申为“人”,如《新唐书·孔戣传》:“南方鬻口为货,掠人为奴婢。”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一:“其所给者,大口月三斗,小口半之,至五月蚕麦既收,随即住支。”另如我们口语中的“缺人少口”、“连家带口”等。“人口”可以分析为“名名”式同义并列复合词,故有集合义。而单音名词“口”始终未引申出“牲畜”义,我们不能说“圈中少口”,故“牲口”为“名名”式偏正复合词。也就没有集合义。

[4] 向熹先生在《简明汉语史》(上)中认为:“上古晚期这类(翘按:指名量式)复合词偶有出现。如《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吏员自佐使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其中‘吏员’就是官吏的泛称。”(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p.514)对此种说法,刘世儒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早已否定,並说:“(量词)词缀化构词法的形成——在这个时代以前(翘按:指南北朝以前),这种构词法一般说还没有形成。偶然出现几个零星的例子,也只能说还是一种‘萌芽’,又因为数量太少,又多有问题,还不能形成为一种范畴。„„但到了南北朝,情况就大有不同。因为这是量词空前发展的时代,而由这种方式构成的合成词又是如此之多,还说它仍然是‘名名’的构词法,那显然是说不通的。”(p.16)为了证明这一论断,刘先生列举了南北朝时期八个例子(车乘、钗朵、蒜颗、书本、书卷、马匹、首级、荆株),不过刘先生所举八例中,仅“马匹”一例可以成立。详本人“关于汉语中的名量式复合词”一文,载《汉语学报》2010年第2期。

词汇的聚合关系

(2008-08-09 13:01:48)标签: 分类: 学生论坛 杂谈

不论在书面语言还是在口头语言中,词都是一个表达单位,说母语的人对词都有一种普遍的识别能力。那么,词究竟是什么呢?“词是指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和固定的语音形式、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词是语言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中最小的自由的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实体单位。” 词汇的数量成千上万,而且在语言交际中起到建筑材料的作用,那么有没有专门的学科来研究它呢?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就像语音学对于语音的研究,句法学对于句子的研究,形态学对语素和成词过程的研究一样,词汇学就是对于词汇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在语文学时期,词汇学、语音学、语法学曾经被并列看作是语言学的分支;但是在现代语言学里面,一般认为音系学、句法学以及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词汇学被看作是语义学的一个分支。作为语义学分支的词汇学也包括两个分支,即:

▲ 狭义的词汇学

狭义的词汇学从社会对语言影响的角度考察、描写、研究词汇。这是一种历时的研究方法,其研究重点主要是词汇的历史、来源和词汇的社会性分类。

▲ 词汇语义学

词汇语义学首先研究词汇单位的语义问题,现代词汇语义学认识到词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它可以分解为几个部分,主要是指称意义和意谓意义,另外还有语言内部意义和种种附加意义。但是词汇研究不能局限于词汇单位的语义研究上,同时还要考察整个词汇体系的语义结构,即研究词汇的系统性,也就是说词汇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本文从词汇语义学角度出发,选取词汇的聚合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笔者结合实例来具体分析词汇的聚合关系。

聚合关系,索绪尔原本叫做联想关系,是指在结构的某个特殊位置上彼此可以相互替换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在现场的成分与不在现场的成分之间的关系。词汇学所研究的聚合体主要包括:同义词、反义词,同音异义词、一词多义和上下义词,但是这些类型都不能构成面,语言中数量最多、含义最广的是词汇语义群。词汇之间的这些关系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和使用词汇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结合实例对以上几种类型进行讨论和分析。

1.同义词(Synonymie[德])

同义词,也称为同义关系,指两个或多个语言表达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义关系。同义词可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个方面。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绝对的等义词是不存在的,比如“火柴”和“洋火”这两个词汇,“洋火”是过去使用的词汇,是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特殊的产物,现在人们很少使用“洋火”,基本上被“火柴”取代,因此在词汇方面,语言的经济原则是不会允许所谓的绝对等义词存在的。但是近义词却不一样,在语义基本上相同的情况下,加上具体的语境,具体的语法条件以及具体的修辞手段,就还能进行进一步细微的区分。同义词的出现,使语言表达不再枯燥,也避免了词汇的重复使用,使表达更加得体、更加准确。

从语体,语法,和地域角度出发可以将近义词分为三类:

(1)从语体角度出发

sterben/einschlafen(死)a)Ihr Ehemann ist im letzten Jahr gestorben.(她丈夫去年死的。)b)Ihr Großvater ist eingeschlafen.(她的爷爷永远的睡去了。)sterben和einschlafen 都有“死”的意思,但是这两个词在语体方面是有明显区别的。第一句中的sterben是没有感情色彩的,显得很直接,但是第二句中的einschlafen要委婉和形象了许多,“永远的睡着了”把“死”这个状态描写的十分的传神。

(2)从语法角度

achten/beachten(注意)a)Beim Übergueren der Straße muß man auf die fahrenden Wagen achten.b)Beim Übergueren der Straße muß man die fahrenden Wagen beachten.在过马路的时候要注意行驶的车辆。)achten 和beachten两个词语都是“注意”的意思,但是他们在语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别,achten是一个不及物动词,要和介词auf在一起使用,介词auf后面要加名词的第四格形式,但是beachten是一个及物动词,不需要任何介词直接就可以接名词的第四格形式。德语里面这样的近义词很多,像antworten/beantworten(回答),treten/betreten(踩)等等,他们都是在语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别。

(3)从地域角度

由于地域性不同,人们表达同一意思,但是使用不同词汇,也可以称其为方言。例如:Autumn/fall, flats/apartments, tube/subway Autumn/fall这两词都是“秋天”,但是英国人使用autumn,美国人却使用fall。flats/apartments这两个词都是“公寓”的意思,英国人住flats,而美国人住apartments。tube/subway这两个都是“地铁”的意思,英国人要坐tube,美国人要坐subway。Samstag/Sonnabend(星期六), Brötchen/Semmel(面包)Samstag/Sonnabend同时表达的都是“星期六”,但是在南德人们倾向于使用Sonnabend,而在其它的地方人们习惯于使用Samstag。同样的,Brötchen/Semmel都是指“面包”的意思,但是南德人吃的是Semmel,其它地方的德国人吃的却是Brötchen。

2.反义词(Antonymie[德])

反义词,也称作反义性,表示意义相反的语义关系。在语言表达中使用反义词可以增加对比的色彩,同时使表达更加生动、具体及形象。反义词可以分为三类: a)反差型(kontradiktorische):表现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极端,没有中间过渡,非此即彼。b)过渡型(konträre):在两极之间存在过渡带。c)互补型(konverse):双方互为生存条件,因为对方而存在,失去甲、乙就不存在了。

每种类型的实例如下: a)legal-illegal(合法-不合法)wachen-schlafen(醒-睡)gut-schlecht(好-坏)wahr-falsch(对-错)männlich-weiblich(男-女)b)lang-kurz(长-短)dumm-klug(傻-聪明)früh-spät(早-晚)groß-klein(大-小)kalt-heiß(冷-热)c)Eltern-Kinder(家长-孩子)geben-bekommen(给予-得到)Gastgeber-Gast(主人-客人)Vater-Sohn(父亲-儿子)Ehemann-Ehrfrau(丈夫-妻子)

3.同音同形异义词(Homonymie)

具有相同的发音形式,相同的词形,但是意义是不相同的,其词源也经常不同。下面是几组关于同音同形异义的实例: Ton W1(单词1)Ton B1(意义1)粘土 W2(单词2)Ton B2(意义2)音调 Reif W1(单词1)Reif B1(意义1)(指环)Ringe W2(单词2)Reif B2(意义2)(白霜)Rauhreif W3(单词3)Reif B3(意义3)(发育成熟的)entwickelt

4.一词多义(Polysemie)

一个表达形式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含义,这些含义有它们的共同点,且源于同一个基本含义。例如: Hund Tier(狗)B1(意义1)Förderkarren im Bergbau(矿车)B2(意义2)Schimpfwort für Menschen, Metapher(骂人的话,畜牲,是一种比喻的使用方法)B3(意义3)

5.上下位词(Hyponymie)

上下位词是指词的种类归属关系,下位词和上位词位于不同的语义层次,上位词的内涵小、外延大,下位词除了含有上位词的内涵外,还包括附加义素,以致它的外延变小。例如:

Landschaftsform(景观形式)

Gebirge(山脉)Gewässer(水域)Wüste(沙漠)

fließendes G.(流动水域)stehendes G.(静止水域)

Teich(池塘)See(湖泊)Bach(小溪)Fluß(江)Strom(大河)

上下位词和词汇语义群相互关联,词汇语义群这个概念笔者在文章的开始作了简单的介绍,在德语语言学里面称其为语义场理论。下面就对这一理论做一介绍:

6.词汇语义群(Wortfeld[德])

由于笔者参考的文献大多数都为德语语言学文献,所以笔者在下文使用“语义场理论”这个概念代替“词汇语义群”。语义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被切割成若干个由意义密切相关的词义群组成的义场,这些义场相互界定。每个义场内部的各个词的含义不是孤立的,一个词义的确定取决于其他和它有关的词汇。例如:(1)Note(分数)Ungenügend, mangelhaft, ausreichend, befriedigend, gut, sehr gut(不及格,不及格[劣],及格,及格[令人满意],好,很好)(2)menschlicher Körper(身体部位)Kopf, Hals, Nacken, Scheitel, Nase, Lippe, Wange, Stirn, Schläfe, Auge, Haar, Ohr,......(头,脖子,颈背,头顶,鼻子,嘴唇,面颊,额头,太阳穴,眼睛,头发,耳朵,......)(3)Verwandtschaftsbeziehungen(亲属关系)Vater, Mutter, Eltern, Sohn, Schwester, Tante,Neffe(父亲,母亲,父母,儿子,女儿,姑姑[婶婶],外甥[侄子])(4)Kochen(烹饪)kochen, anbraten, backen, braten, grillen, rösten, schmoren(煮,炒,烤,煎,烤,烤,炖)(5)颜色

赤,橙,黄,绿,青,蓝,紫......(6)动作

走,跑,飞,爬,游......

第二篇:动补式复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动补式复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提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系的汉语动词的最大问题是:不了解该动词于母语中相应对的动词在表意上是否存在一致,是否可以规则性类推使用,存在那些细微的甚至是较大的差异;由于差异的存在,致使其具有哪些制约性条件句法构造与句法关系有何不同,使用时受到哪些限制。由于这些问题是学习者普遍而常见的,所以习得者会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偏误。动补式复合词是一种特殊的致使结构类型,在语义上表达的是一种致使性关系,在对这类词进行释义时,总是要或隐或显地提示出这种致使关系。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等辞书中动补式复合词释义的穷尽性考察,我们归纳出了同义词语释义、说明式释义和综合式释义三种不同的释义方式。本文以分析研究角度以汉语习得者常见偏误为主,针对问题谈教学要点及教学策略问题。

关键词:现代汉语 动补式复合词 释义方式

一、动补式复合词的研究背景

动补式复合词也叫动结式复合词、补充式复合词、述补式复合词、VC(Verb-Complement)复合词、后补式复合词、VR(Verb-Result)复合词等,它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复合词结构类型。动补式复合词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和一个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的补语性成分组合而成。从结构上来看,动补式复合词通常表现为“动素+动素/形素”的组合形式;但从内部语义关系上来说,动词与其后的补语性成分之间构成一种后对前的补充说明关系,这种补语性成分的作用正是用来“说明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趋向、状态等,也

①可以是对动作行为的一种评价”。

从狭义的角度上讲,一个双音节形式的语言片段要成为动补式复合词,一定要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要具备双音节结构的复合词的性质;另一方面,是要具有语素之间的动补关系。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补语性成分往往不局限于动词或形容词,有些介词语素和量词语素也可以出现在动词后面充当补语性成分。像“寓于、给以、归于、加以”等就是动词性语素和介词性语素组合而成的动补式复合词;而像“翻番”则是由动词性语素和量词性语素组合而成的动补式复合词。此外,像“滞后”、“提前”和“落后”这类由动补短语凝缩固化而成的词似乎也可以归入到广义的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里。也就是说,广义的动补式复合词实际上可以包括由一个单音节的动词和任何可能作为补语性成分的单音节词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双音节复合词,这个补语性成分可以是动词性的、形容词性的、② 也可以是介词性的、量词性的,甚至可以是方位词性的。

二、动补式复合词的研究范围

根据上文对动补式复合词概念的介绍,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确定本文所研究的动补式复合词的范围:

(一)、从形式上看,本文研究的动补式复合词应该是“动+补(动词/形容词)”的结构形式。其中能够出现在“补”的位置上,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结果或状态的词以动词或形容词为主,朱德熙也曾指出“补语只能是谓词性成分,不能是体词性成分”。也就是说,这样的动补式复合词的两个构词语素之间必须具有补充说明的语法关系。例如“降低”一词,从语法关系的角度来看,“低”是“降”的补语,是对“降”所表示动作的结果或状态进行补充说明;再如“进来”,“来”是“进”的补语,是对“进”所表示的动作移动趋向的提示说明。因此,我们把《词汇与汉字大纲》和《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动+补(动/形)”形式的动补式复合词作为统计和分析的对象。

(二)、从意义上看,本文研究的动补式复合词能够表达“动作+结果/趋向/状态/评价”的语义关系,而且这种“动作”是导致“结果、趋向、状态、评价”产生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像这样的动补式复合词的两个构词语素之间存在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而这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在词的内部也常常表现为一种具体的致使关系。例如“改进”,只有发生“改变”才会有所“进步”,“改”是致使“进”的原因;再如“扩大”,尽管“扩”的结果不一定是“大”,但是“大”却是在“扩”的原因促使下才发生的。

三、了解动补式复合词

动补式复合词是汉语中一种非常特殊而且重要的复合词,这种结构也最能够体现出汉语意合性的“以简驭繁”的语义特点。虽然动补式复合词在形式上只表现为一个简单的“动+补”的结构形式,但它所能传达的意义内容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或行为,而是由至少两个彼此之间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逻辑上的因果关系的动作或行为组合在一起而构成的复杂的致使性事件。动补式复合词与动补结构之间存在无法分割的密切联系。从形式和语法功能两个方面来看,由单音节的动词和结果补语组成的双音节粘合式述补结构都“跟述补

③ 式复合词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有的述补结构在语义上也相当于一个动词”。

(一)、了解动补结构

动补结构与动补复合词形成对立动补结构是句法结构,其实质是短语(phrase);动补复合词作为复合词(eom-Pound)的一种,尽管其内部有类似于动补结构的语义结构关系,但在句法功能上它等同于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单纯词“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动补结构和动补复合词一般都是双音节形式,这实际上涉及对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补组合性质的认识”众所周知,词的分界可以依靠形态标志,形态变化比较多的语言,词的界限很明确,困难不大,但汉语词的形态标志极其贫乏,在动补结构(短语)中出现的词大多数又可以同样的形式出现于动补复合词中(这是就一般情况来说的,个别情况下两者并不一致,详见后文),因此,单从成分的组合方式和文字形式上看,很多动补结构和动补复合词是没有区别的。

动补结构中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1)、动补结构中的动词是核心词,补语是附加语。按这种观点,汉语属于“附加语构架语言”。其实,“动补结构”这个名称已经意味着动词是核心语,补语是附加语。这也是大多数人的观点。(2)、动补结构中的补语是核心语,动词是附加语,起修饰补语的作用,“漂出”实际是个“状中结构”。按这种观点,汉语属于“核心语构架语言”。指这种观点的依据主要是Bloomfield“向心结构”的理论(endocentric construction)的理论:在一个组合式结构中,如果一个成分的功能相当整个组合的功能,这个结构就是“向心结构”,这个成分就是

④机构的“核心”。如李临定用“缩减”检测法证明补语是核心:

我已经吃饱了→我已经饱了/?我已经吃了 小孩子吓哭了→小孩子哭了/?小孩子吓了

我听懂了你的意思→我懂了你的意思/?我听了你的意思

马希文用“增扩”检测法证明补语是核心:

帽子掉了/?帽子吹了→帽子吹掉了 铅笔折了/*铅笔写了→铅笔写折了 头发白了/*头发愁了→头发愁白了

(3)、动补结构有的是动词为核心语,有的是补语为核心语。按这种观点,汉语是“附加语构架”和“核心语构架”混合类型的语言。任鹰考察主宾语可以交换位置的动补结构:

A 老王喝醉了酒 老师讲烦了课 大家吃腻了剩菜 B 就喝醉了老王 课讲烦了老师

剩菜吃腻了大家

他认为A列是动词为核心,B列是补语为核心,因为B列的补语有“知识”的意义。这样分析的前提是认为“醉、烦、腻”这样的形容词在现代汉语里仍然有致使的作用和用法。

柯理思认为汉语动补结构的补语自身也能充当谓语的主要动词,如“漂进”的“进”,⑤跟英语的into纯粹是虚词不一样,因此汉语史混合类型的语言。用缩减法或扩展法究竟能不能检测出动补结构的核心来?袁毓林认为马希文只是那受事做主语的句式,那么只能证明⑥动词是核心语,如下面的例子,补语能缩减而动词不能缩减:

大风吹掉了(帽子)*大风掉了 大风吹了 哥哥写折了(铅笔)*哥哥折了 哥哥写了 爸爸愁白了(头发)*爸爸白了 爸爸愁了

缩减法似乎证明下面的动趋式是趋向补语为核心语:

走进来一个人 进来一个人 * 走了一个人 跑出去一个人 处于一个人 * 跑了一个人

但是换了一下动词,情况就变了:

扔上来一包烟 * 上来一包烟 * 扔一包烟 寄回去一包书 * 回去一包书 * 寄一包书

因此,“向心结构”的理论也许是正确的,但是缩减法和增扩法并不能检测出动补结构的结构核心。

(二)、关于汉语动补结构的历史来源

要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分开,在古代汉语里,动词和形容词都能很自由地表示致动意义,例如“远之”是“使它离得远”的意思,“败之”是“使它失败”的意思。但是这种致动用法在现代汉语已经衰退,现在如说“白了少年头”,那是古代汉语的残留,不是主流。俞健萍提到动补结构可能有两种来源:

来源甲:B→A而B→AB 如:远之→推而远之→推远他 来源乙:A→A而B→AB 如:推之→推而远之→推远他

俞健萍认为,动补结构AB主要是从甲式发展而来的,即由B扩展而来,因此补语B是核心。

⑦有人因此还认为汉语经历了核心由后项B转移到前项A的过程。

其实动补结构的产生跟动词形容词致动用法的衰落是切相关的,即“推远”的产生和普遍使用跟“远”的致动用法的衰退比切相关。因此不能认为现代动补结构中的补语有致动用法还有普遍性。

从历史上看,动补结构应该是从双核心的连动结构或并动结构通过后核心的虚化弱化演变而来的,而不是从核心在后的状中结构核心前移转变来的。例如:

The dog barked John awake

狗叫醒了小张。

英语宾语john插在动词和补语之前,现代汉语动词和补语先形成了一个句法单位“叫醒”(动补复合词),然后再跟上宾语“小张”。但是在中古汉语,语序和英语是一致的:

唤江郎觉(《世说新语•假谲》)

这话总分离时的连动(或兼语)结构式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来源。原来前动词和后动词都是核心(“万物灭尽”也可以说成“万物尽灭”,前后动词可以颠倒),后来动词“觉”虚化,虚化了的成分会失去独立性,变成为粘附于前动词,早场动补结构,即;唤江郎觉→唤觉江郎。虚化乐的成分结合面宽,例如,从“击杀之”(连动式)变出“愁杀人”(动结式)后,“杀” 意义虚化,已经失去“杀害”这种事在意义,表示程度深这种抽象的意义,它的结合面变宽,⑧除了跟动作动词结合还可以跟“愁、笑、妒、看”等心理动词结合。

因此,即使从历史演变来看,现代汉语动补结构也是动词是核心语,补语是附加语。结论是,现代汉语属于“附加构架语言”。

对外汉语教学中,动补结构的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弄清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特点,并将它与其他语言加以比较,这也许有助于这方面的教学。

四、研究目的

首先,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动补式复合词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复合词的结构类型。虽然复合词是各种语言中都具备的词汇类型,但并不是所有语言中的复合词都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方式。换而言之,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复合词来说,大多数复合词的结构类型是各种语言中所共有的,但是也有极少数的结构类型是某一种或几种语言中所特有的。而动补式复合词则恰恰是这极少数例外中的一类,它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既特殊又重要的一种复合词的结构类型,但它在其他语言中却是比较少有的。在其他语言中,也可能存在“动+补”的结构方式,不过这样的组合方式在语法属性通常是短语而并非是我们所说的复合词。例如,像“看破”、“加快”、“下来”、“下去”、“提前”这些词都是汉语中的动补式复合词,它们在英语中所对应的英语词分别是“see through”、“speed up”、“come down”、“go up”、“bring forward”,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中确实也存在“动+补”的结构方式,尽管这样的组合方式是以短语的形式呈现出来,但并非是汉语中的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类型。因此,我们说动补式复合词是汉语复合词中一种特殊的结构类型,也是最能体现汉语复合词有别于其他语言的复合词的结构特点。对于动补式复合词的分析和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揭示汉语复合词的构成方式和结构规律。

其次,与其他结构类型的复合词相比较,动补式复合词更能凸显汉语“以少驭多,以简驭繁”的语用特点和表达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凭借一个最简单的双音节词的形式来表达由两个彼此之间具有因果联系的子事件所构成的复杂事件的意义内容,这是汉语中其他类型的复合词所无法比拟的,对于其他语言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在其他的语言中,相同的意义内容通常需要用短语或是句子的形式来进行相关的表达。正是由于动补式复合词在语义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具有其他复合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和优越性,我们认为很有必要结合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动补式复合词进行研究,全面考察它们在具体教材中的使用情况,进而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好、更快地掌握汉语中的动补式复合词。

最后,由于前人对动补式复合词缺少足够的关注,特别是对于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动补式复合词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所以这里仍是一片有待于开发的新领域。本选题的撰写也正是为了弥补目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对于动补式复合词研究的不足。目前,大部分学者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补语的教学上,也就是侧重于对语法中补语的教学。然而,对于词汇方面的动补式复合词的研究却很少有人涉及。既然动补式复合词是汉语词汇中一种非常特殊而且重要的复合词的结构类型,是其他语言中不存在的词汇现象,那么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帮助汉语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动补式复合词,我们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为《词汇与汉字大纲》)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教材中的动补式复合词进行深入调查和统计,明确动补式复合词在《词汇与汉字大纲》和《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的分布状况,并予以分类,进而加深汉语学习者对动补式复合词的理解,使不同程度的汉语学习者更 加有效快捷地掌握和使用动补式复合词。

五、教学难点

(1)明确动补式复合词的词性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词性的引入是一个的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明确汉语复合词的词性,可以使汉语学习者对汉语复合词的用法和语法功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动补式复合词作为汉语双音节复合词结构类型中的一种,和其他类型的复合词相比较,最重要的一点差别就是:其他类型的复合词在词类属性上存在不固定性,可能是动词,也可能是形容词、名词或副词等;而动补式复合词从词类的属性上看绝大部分都是动词。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动补式复合词内在的构成方式。通常情况,动补式复合词是由一个主要动词加上补充性说明成分来构成的,而一般认为这个主要动词在整个复合词中居于句法上的核心地位,也就决定了动补式复合词在词类属性上的归属。正是由于这种内在的构成方式也就决定了它们总是作为动词来发挥其自身的语法功能。因此,在动补式复合词的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汉语学习者明确动补式复合词的词性。(2)明确补语性成分的作用和形式

动补式复合词具有其内在独特的结构方式,即由一个主要动词加上补语性成分来构成。这种双音节复合词的结构现象是其他语言中所不具备的,会给汉语学习者在学习和理解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让汉语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其中补语性成分的作用和形式也就成为动补式复合词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所在。因此,在教授动补式复合词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其补语性成分所表示的语义特点给以充分的讲解和明确的说明。根据上文中所归纳出的四种类型的补语性成分,我们可以从作用和形式两个面来讲解各种类型的补语性成分。

六、动补式复合词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策略

(一)从教材编排出发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补式复合词,我们可以从教材的编排上给予以下两个方面的改进:

1.动补式复合词在教材生词表中有所体现《发展汉语》综合教材在对动补式复合词进行标注时,并没有遵循《词汇与汉字大纲》中的标注方式——即只是使用拼音分写的形式进行提示,而是为动补式复合词标明了具体的词性。在教材的初级阶段,采用英文动词 verb 的字母简写形式“v”来标注词性,在教材的中、高级阶段则用汉字“动”来标明词性。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已有标注方式的改进,使词性的标注更为合理、更为科学。但是,笔者觉得这种方法也并不能很好地引起汉语学习者的注意。所以,我们建议在编写对外汉语教材中时,对生词表中的动补式复合词进行特殊的标注。使生词表中的动补式复合词和一般性的动词或短语加以区分,从而引起汉语学习者的注意和重视。我们可以尝试在原有字母简写的标注方式上加以改进,变为“v-c”的形式,即用“Verb-Complement”的形式来进行标注。我们也可以在动补式复合词的后面直接加注“动补”两个字,例如:初级阶段的词“出去——(v-c)”,中级阶段的词“摆脱——(动补)”等。2.动补式复合词的类型情况要重点安排

能够将动补式复合词的类型情况做出重点安排的,在目前所了解到的对外汉语教材中,我们还没有发现。因此,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为了突显动补式复合词与一般性动词的差别,我们可以在教材初、中、高各个不同阶段的生词表后,将动补式复合词的类型情况做出重点的安排,同时也可以适当增加动补式复合词在课文中和课后练习里的复现率,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汉语学习者加强记忆,避免学习过程中遗忘现象的发生,从而获得较好的词汇学习效果。

(二)从教学原则出发

《词汇与汉字大纲》和《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出现的动补式复合词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它既与一般的动词具有某些相同的语法功能,又因其自身结构的特殊性和补语性成分的复杂性,而与一般性的动词有所区别。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我们在教学原则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先补语性成分原则

我们可以将动补式复合词的教学过程一分为二,先把动补式复合词中四种类型的补语性成分引入到词汇教学中,让汉语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对不同类型的补语性成分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再把动补式复合词中“动+补”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讲解和释义。在动补式复合词的教学中,补语性成分都是比较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动补式复合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补语性成分的讲授上。2.基本分散,相对集中

从动补式复合词在《发展汉语》综合教材中的分布情况来看,我们会发现动补式复合词存在教学范围跨度大和不易集中讲解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课文中出现的顺序,采取随堂教学的方法,逐一讲解,各个击破。同时,还应该把汉语学习者的实际理解情况作为动补式复合词讲解数量的参考,而不应该期望在一堂课内就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也不应该要求汉语学习者在学习以后就能立刻掌握和运用,教学的重点则在于不断巩固,逐步深化,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把已经学过的动补式复合词与相关的语法点相结合,进行相对集中的句法操练,帮助汉语学习者从语法项目的角度增强对动补式复合词的理解,也可以从动补式复合词的某些用法来复习和巩固语法点的教学,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三)从教法出发

在动补式复合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语言对比的教学方法——即针对以不同语言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使用该种语言中的词汇或语法现象与汉语中的动补式复合词进行对比式教学。让汉语学者明确汉语动补式复合词在用法和表达形式上与该语言中相似的复合词或短语的不同点,进而更好地克服或摆脱其母语的影响。但这就给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对不同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现象有所了解。我们以英语为例,观察英语中是用怎样的方式和结构来表达汉语中的动补式复合词,从而使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更为深入的理解这种复合词的结构类型。

注释:

① 李丽云 现代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② 李丽云 现代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③ 梁银峰 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演变[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④ 李临定 《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汉语学习》1984年 第二期 ⑤ 柯理思 《汉语方言里连接趋向成分的形式》,《中国语文研究》2000年第一期 ⑥ 袁毓林 《叙述式的结构和意义的不平衡性》,《现代中国语研究》2000年第一期 ⑦ 李丽云 现代汉语动补式复合词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⑧ 柯理思 《汉语言方言里连接趋向成分的形式》,《中国语文研究》2002年第一期 ⑨ 袁毓林 《述结式的结构和意义的不平衡性》,《现代中国语研究》2000年第一期

参考文献:

[1]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下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梁银峰.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演变 [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3]卢福波 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王 力 汉语史稿[M] 新1版 北京:中华书局,1980.[5]孙德金 对外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 [M] 北京:商务印图书馆,2006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教案:化学式式量

九年级化学教案:化学式式量

化学式式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化学式的学习,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此节课是学生是否学好化学的一个分化点,对于元素符号记不下来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补救工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要精讲、精练,抓规律、做示范。使学生理解化学式的意义,对化学式的计算必须做到“正确”、“规范”、“熟练”。

教学建议:

从检查学生对元素符号、名称及物质的分类入手设疑激趣: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而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即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化学式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而是前人经过多次的精密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后推算得出来的。每一个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都可以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同时可展示球棍式分子模型,使学生形成一种直观概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归纳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以及书写化学式的方法。然后用课堂练习对化学式加以巩固、熟练。

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组成物质各成分元素的质量比和质量分数。学生对计算应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对化学式的真实涵义的理解,尤其是对化学式中的符号、系数、右下角码的意义的理解,应及时分析、强调。培养学生依据化学概念、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②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③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化学式的涵义,书写化学式。

2、难点: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小测验:

①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

铁、镁、氧、碳、硫、磷、汞、银、铜、钡、钙、氯

②指出物质类别:

水、空气、二氧化碳、氧化汞、铁、氧气、糖水

(学生整体测试,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5分钟后讲评)

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

学生阅读课本P39,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注意:化学式是通过实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计算的出来得。每种纯净物都有它固定的组成,所以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

用分子模型展示一些物质分子的结构。例如:

氢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等。

化学式除了能表示这种物质外,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

2、意义:(学生看书,归纳总结)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③表示构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

例: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写法:(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归纳)

①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a、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碳C 硫S 铁Fe 铝Al

b、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构成的。

氦He 氖Ne 氖Ar

c、非金属气态单质分子大多数为双原子分子。

氢气 氧气 氮气 氯气

②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只讨论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小结:氧化物、氧在后:

非氧化物、金前非后:

练习:

1、根据名称写化学式: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氧化钾

2、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二、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学生先阅读课本P41,教师再举例分析、规范格式。

投影例题:

已知尿素的化学式为,求:

①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③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④要使某农田增加5.64千克的氮元素,问应向这块地施加尿素多少千克?

⑤若改施硝酸铵(),则需硝酸铵多少千克?

解:

① 的相对分子质量

注意:明确化学式中角标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之间用“+”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号。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注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即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不可写成:或。

注意:表达式不能写成 的形式,应为

④设应施加的尿素的质量为,则:

注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⑤设需硝酸铵的质量为,则:

探究活动

以邻桌同学为一组,做下列有关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书写的练习,并互相订正。

1.用化学符号表示:①两个氢原子 ②三个氮分子 ③几个水分子 ④5个氦分子。

2.写出氯化钠、氧化铜、氧化铝、三氧化硫的化学式。

3.读出下列化学式的名称:、、、、

第四篇:主题式汉语教学有感

主题式汉语教学有感

王娜

经过层层选拔与漫长的等待,2017年6月份我接到了国家汉办的正式通知:美国纽约州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Geneva学区任教小学汉语语言与文化,任期两年。接下来是紧张的培训与各种繁杂的出国手续,虽然申请签证一波三折,但总算有惊无险,2017年美国东部时间8月底经过近20个小时的长途飞行过后,我抵达了纽约州罗彻斯特机场,早饭过后同一学区的朱梦薇老师开车接我直奔学校,参加全体教师会议介绍自己与大家交流认识。会后在袁媛老师的带领下我一一见了学校校长及即将合作的18位CT,处在初到的兴奋与倒时差的混沌中,我的大脑几乎一片空白,记忆指数降至极点,又加上一个个晦涩拗口的名字,所以我发现自己转了一圈儿一个人名没能记得住。好在后来有一个星期的交流学习时间,我在本子上随时记下一个个老师的名字,才不至于在见面打招呼时尴尬。

Geneva位于纽约州上区,是一个古老而又幽静的小城市,拥有三座大学:著名的常青藤大学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及农业研究所、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私立大学,还有一所当地的社区大学。这里居民以白人为主,也有一部分波多黎各人和黑人。Geneva学区有四个校区,小学(幼儿园-5年级)两个,初中(6-8年级)、高中(9-12年级)各一个。我被分到了北街小学任3-5年级18个教学班级的汉语语言与文化课,每个班接近20个学生,全校总共500多个学生,跟我学汉语的有320多个。

Geneva学区开设西班牙语和汉语两门外语,在幼儿园-2年级和部分3年级班级开设了汉语沉浸式教学班,每天都有汉语课。我带的是3-5年级汉语语言与文化课,属于走班课---我每周到18个不同班级上课,我上课时CA和TA都会在班里,学生不配合时他们会出面帮助。每周每个班一节汉语课(30分钟),没有教材,内容老师自己安排,真的是挑战蛮大的。课堂设计既要有趣又不能幼稚,学过的内容他们又不复习,所以这周问他们上周学习的内容没人能答上来是常事,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设计不同的活动复习学过的内容。

在过去十多个周的教学中,我尝试以话题为线索把分散的语言与文化教学串联起来,在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同时通过不同的活动层层递进巩固,实现语言知识的螺旋式呈现以旧带新、以新温故。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所设计的教学话题,与大家交流探讨。

主题一:问候

在刚开始的三周中我以自我介绍为起点引出打招呼、问好、询问姓名、道谢、再见等语言知识,同时学习了汉语儿歌“你好”,然后通过游戏活动、对话表演等方式完成了“问候”这一主题。通过反复的演练,大部分孩子学会使用这些简单的汉语对话,并且能熟练演唱“你好”歌,11月份孔院舞蹈团来学区汇演的时候,北街小学的孩子还现场即兴演唱了“你好”歌呢。

主题二:我的家

上课时间从中秋节前一周开始,先通过图片学习家庭成员的汉语称呼,先用汉语拼音及图片帮助学生掌握发音及意思,然后让学生带来一张家庭合影或者自己画一张全家福下节课使用。为了避免一些学生因家庭关系复杂而尴尬,我事先提醒他们: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去画全家福,比如你想有个哥哥,但实际上你没有,没关系,在图片上画出你想象中他的样子。第二节课的那一周正赶上国内的中秋节,这样我就利用“Hello China”素材带领学生了解了“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还有中秋节对中国人的意义以及庆祝方式:那是合家团聚的节日,是一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的日子,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全家福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使用“这是我的爸爸”这样的句型。当然让他们记住那些发音很难,老师要适时提醒帮助,以鼓励为原则。接下来的一节课我设计了手工制作小小书“我的家”:用一张A4纸巧妙折叠成一本可以打开小书,封面上写上“我的家”,里面的每一页上指导学生写上自己的家庭成员包括宠物,然后放手让孩子们设计图案装饰自己的作品,他们可高兴做这些活动了,设计得很认真,做得也很美,我忍不住拍下了好多照片。第四节课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小小书,同时印了BETTER CHINESE 的阅读小册子:我的家,让学生通过阅读对比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我的家,同时使用主题一的内容:你好,我叫---.完成后说:谢谢,再见。好多孩子完成后都很自豪,问:老师,我可以把这个带回家给家人看吗?我说:当然可以,给他们看也要告诉他们汉语的称呼啊。

这样我用四节课循序渐进地完成了“我的家”这一主题学习,同时穿插进了中秋节的文化学习,同一主题的不同活动也避免了单调的复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

下面是我在进行这一主题过程中的感悟:

本周上课主题我设定的是中秋节简介和学习介绍自己的家庭,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重要节日~中秋节的传说与庆祝活动,另一方面结合上周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练习使用家庭成员的词汇,同时中秋节是家庭团聚节日主题。今天上了四节课,学生表现让我很满意,这些是今天下午在Mrs.Case班级里我拍下来的学生的画作,虽然稚气十足,却透着满满地认真劲。第八张是一个可爱的小黑孩儿画的,等他一个一个认真地介绍完后我说:你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呀,一共9口人呢!他认真地对我说:事实上我有14个兄弟姐妹,我只画上一半好吧,真的是有点被shock到了。

在看完后裔射日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后,一个学生举手问我,老师,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传说故事呢?我说,那是因为中国有很长很长历史,期间发生了很多很多故事,再加上人们的想象,很多有趣的传说就出来了呢。他恍然大悟的样子:哦,我想听更多……

越来越觉得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喜欢上中文课堂,愿意主动地去学习更多。当然这个做起来不容易,好多材料都得去搜集整理。没有退路,只有加油啦!

主题三:数字

这一主题看似简单,但可以串起很多话题。我暂时已完成的有以下内容:学唱从1-10的数字歌,掌握发音,认读:一、二、三、---十等数字。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如拍苍蝇、哪个不见了等,让学生反复练习巩固。熟练之后,学习11-99的表达方法,掌握1-10后,4、5年级的学生很容易掌握后面的数字,但也需要活动练习巩固,我设计了数图形、填漏掉的数字、连一连、抓数字阄然后询问四位不同同学的数字并填写在表格中等由易到难的活动操练,期间部分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我根据各班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活动设计并鼓励学生。

待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数字的表达后,我设计了“我的生日”活动,介绍自己的生日,通过图片学习“月”与“日”两个字及意义,学会“一月、二月---十二月”的说法,然后又学习了年份的读法,有了前面的练习,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个。操练活动是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生日,对于程度好的班级我还设计了介绍自己家庭成员的生日,这样又复习了主题二的学习内容。

第三个活动我设计的是:你几岁?我---岁。介绍了十二生肖,同时学唱儿歌:一二三四五六七。再一次使用数字巩固练习。这些活动环环相扣,相互巩固,效果明显。

接下来围绕数字主题我还准备安排:今天星期几?星期---.现在几点?等教学活动。目前因为要安排春节的庆祝活动,我就暂停数字主题,开始下一主题。

主题四:春节

针对这一主题,我设计了:

1、画灯笼,学说“新年好”“画画”;

2、涂色练习,“放鞭炮”,学唱“新年好”儿歌;

3、剪纸,剪小花、雪花、双喜等,了解中国的春节文化;

4、写毛笔字,了解中国的书法,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写一些简单的汉字。在此期间,我们还要排练春节汇演的歌曲,所以在春节前也是安排满满。

在近四个月的教学活动中,我由小心摸索到大胆尝试,自己逐渐有了一定信心,孩子们的汉语学习兴趣逐渐被激发起来了。四年级一个叫Julian的小男孩就成了一个小中国迷,每次看到我都会到我面前给我一个拥抱,他爱读书,读了不少关于中国自然与历史的书籍,总有各种各样关于中国的问题。一次我问他:长大后有机会愿意去中国吗?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这样的孩子总会给我满满的鼓舞。

满怀热情洒下一颗种子,用心血浇灌,用智慧引导,说不定某一天它就会长成一颗郁郁葱葱的小树,它会摇摆着自己的枝叶呼朋引伴,带动更多的成长---这是我,一个在美国纽约州Geneva学区工作的汉语言与文化教师的理想,希望有更多有理想有情怀的老师结伴同行,交流分享,共同进步。

作者简介

王娜,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英语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英语专业教育硕士。2017年8月始任教于美国纽约州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Geneva学区北街小学。

第五篇: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读书笔记

学号1212080228

关于《汉语语法问题分析》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2009-2010学第二学期

院(系)名 称:文法学院

专 业 名 称:对外汉语

学 生 姓 名: 张芳芳

指 导 教 师:赵志强

关于《汉语语法问题分析》的读书笔记

张芳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文法学院 对外汉语专业 2008级02班)

指导教师:赵志强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创作的一部语法理论著作。这本书篇幅不大,不到七万字,但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全书以语法分析为纲,结合我国语法学创建八十年来的历史和现状,对语法研究中几乎所有的问题,特别是涉及语法体系的问题,作了一个总的检讨。吕先生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多年来想写一篇文章谈谈汉语的语法分析问题。主要是为了说明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何以成为问题,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借以活泼思想,减少执着。同时也可以安抚一下要求有一个说一不二的语法体系的同志们的不耐烦情绪,让他们了解,体系问题的未能甚至不可能定于一,不能完全归咎于语法学者的固执或无能。这是本文的主要用意。当然,如果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说明,能把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步,那也是‘固所愿也’。”

全书按“一 引言”、“二 单位”、“三 分类”、“四 结构”四部分展开论述。主要是摆问题,促使读者进一步观察和思考,但也常常摆出几种看法加以比较,指示解决问题的途径。著作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语法单位及其划分”、“词类及其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和句子分析”等方面。这些问题有大有小,大的如“结构关系”、“主语和宾语”等,小的如“量词”、’“是字句”等。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一个个问题串联全文的,但是这些问题不是凌乱地堆积起来,而是被作者组织在一个语法体系之中。可以说,作者既注重摆问题,同时也照顾到了语法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不同的问题,作者的原则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所以有的问题是长篇大论,如“语素”、“补语”等,而有的问题则是一笔带过,如“词根”、“定语”等。在讨论中,作者主要是摆问题,分析各种处理方法的利弊得失,同时也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下面我就从“单位”、“分类”、“结构”这三个方面作简单的摘要。单位

对语言进行语法分析,就是分析各种语言片段的结构。要分析一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必须先把它分解成多少个较小的片段,这些小片段又可以分解成更小的片段。结构就是由较小的片段组合成较大的片段的方式。所以,要做语法结构的分析,首先得确定一些大、中、小的单位,例如“句子”、“短语”、“词”。

1.1 语素

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语素可以定义为“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语素有三方面的问题:大小问题,异同问题,以及与汉字对应的问题。

1.1.1汉语的语素,单音节的多,也有双音节的,如疙瘩,逍遥,还有三个音节以上的,如巧克力,奥林匹克,都是译音。这是语素大小问题。

1.1.2 一个语素可以有几个意思,只要这几个意思连得上,仍然是一个语素,例如“工”有工作、技术、精巧等意思,都联得上,只是一个语素。如果几个意思联不上,就得算几个语素。例如“公”,有共同公平的意思,又有公侯、公婆、公的、母的等意思,这两组意思联不上,得算两个语素。这是异同问题。

1.1.3汉语的语素和汉字,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是也有别种情况。语音、语义、字形这三样的异同互相搭配,共有八种可能。这是与汉字对应的问题。

1.2 词和短语

1.2.1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单位。“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1.2.2 短语是由词逐层组成的语言单位。在词的定义中,用能否“独立运用”来区分语素和词,用是不是“最小的”来区分词和短语。分类

给词分类有“向下看”和“向上看”两个角度。向上看--看这个单位是怎样由下级单位组成的,例如把词分成简单词、复合词,又把复合词分成并列式,主从式等。向上看—看这个单位在上级单位里担任什么角色,例如一些词经常在句子里做谓语,算一个类,称为动词。

2.1 名词

名词这个类里面最困难的问题还是怎样区别哪些动词已经转变成名词(兼属两类),哪些动词只是可以“名用”,还没有转变成名词。

2.2 量词

量词和数词也许是词类中问题最少的两类。只是量词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有那么一些词,前边可以直接数词而后便不要求有名词,如年,季,天,夜,块(毛),卷,章,节,页等。这些词可以算是特殊的名词,直接和数词组合,中间排斥量词;也可以算是特殊的量词,语义上可以自足,不需要另有名词。比较起来,似乎后一种处理较好,因为这种“自主量词”有时候也可以像一般量词那样用,如“一年时间,三天工夫,两块钱”。

2.3 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大同小异,可以合称为为谓词。这里首先涉及的是二者的分合问题。它们有很多共同点,并且是重要特点:都可以直接做谓语,都可以用不否定等。因此,如果把它们分为两类,在讲句子格式的时候就常常要说“动词或形容词”,很累赘。但是如果把形容词合并于动词的话,又有一个问题出现,那就是:一般所说形容词,其中有的只能修饰名词,不能做谓语,如果形容词并入动词,这一部分是带不过去的。

2.4 动词和介词

我国语法界一直有一种流传颇广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没有介词,所谓介词实际都是动词,这话”有一定道理。汉语里的介词几乎全都是由动词变来的,可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它们一般已经失去做谓语的能力,就不便还算做动词了。介词内部也不均齐。“把”和“被”跟其余的不同,只有句法功能,没有实在意义,绝对不能当动词用。“给”字兼有这两类的性质,有时候有“给予”的意思,有时候意思空泛,接近把、被。动词分为及物和不及物,是很有用的分类,可也是个界限不清的分类。按定义,能带宾语的是及物动词,不能的是不及物动词。一个动词有几个义项,有的能带宾语,有的不能,这个动词就兼属及物和不及物两类。问题在于“宾语”的范围,是不是动词后边的名词都是“宾语”?如果把“宾语”限于代表受事者的名词,那么及物不及物的分别还有点用处,虽然“受事”的范围还需要进一步规定。

2.5 代词

代词有代替、指示作用。这里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代词都有称代的作用,有的只有指别的作用。指别和称代是不同的句法功能,把代词分成代词和指别词两类也许更合理些。

2.6 连词

连词也有范围问题,一方面要跟有关联作用的副词(又、越、就、才)等划界,另一方面要跟有关联作用的短语(一方面、总而言之等)划界。

2.7 副词

这个类的大问题是形容词修饰动词的时候要不要划入副词,这个问题本来就不简单,又由于书面上分别“的”和“地”,问题就更加复杂起来。现在通行的说法是形容词可以修饰动词,只有

在语义明显分别的场合才算是同形的副词,“的”和“地”的区别跟词类无关,“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结构

3.1 句子成分和结构关系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句子里边一个成分和另一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需要用一个名目或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另一方面又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看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比如动词谓语句里出现一个或几个名词,它们跟动词的语义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语义联系决定它们在句子里的活动方式,仅仅把这个标为宾语,把那个标为补语是不够的,要考察这样的名词同时可以出现几个,各自和动词发生什么样的语义关系,什么关系的名词和什么关系的名词可以同时出现,各自在什么位置上出现等。

3.2 主语和宾语

主语和宾语的问题在于位置先后和施受关系的矛盾。在多数句子里,代表施事的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前(主语),代表受事的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后(宾语)。但多数不等于全部,在两项标准不一致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意见。

3.3 状语

状语一般指动词前边的修饰性词语,除修饰性的状语外,还有关联作用的状语,如首先、最后、同样、反之、此外,例如等。

3.4 单句和复句

句子根据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这里区分单句和复句涉及三个因素:一.只有一个主谓结构还是有几个主谓结构?二.中间有没有关联词语?三.中间有没有停顿?这是拿主语是一个还是几个这个标准来说,要是拿有没有关联词语这个标准说,同样有露面不露面的问题。并且这两个标准会闹矛盾。总之,像汉语这样不爱搞形式主义的语言,要严格区分单句和复句,确实困难。

以上就是我关于《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些简单的读书摘要,不过我认为本书中也是存在一些不足的。比如在融合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以及转换生成等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吕先生未能很圆满地协调好各种理论和方法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表现出了一种游移不定的倾向等。

不过应当说明的是,这本书的主旨在于摆问题、提思路,并不是要建立一套严密的语法体系,因此,有些问题并非吕先生的疏漏,而是由著作的性质造成的。

参考文献: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2005。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签名:

年月日

下载有关汉语“名量”式复合词的几个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关汉语“名量”式复合词的几个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问题式教学法

    关于问题式教学法 贵州省威宁县牛棚中学 雷斌 等啊等,终于接到了到上海学习培训的通知,2012年5月18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一早就出发了,经过三天的旅途奔波,5月20日,终于到达了期待......

    问题式教学法

    摘要】 依照新课标,英语教学改革主要体现为: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

    借名买房问题汇总

    “借名买房”若干问题法律分析 【概念】 “借名买房”房屋的实际出资人借用他人名义购房,并以他人名义登记房屋所有权的行为。房屋的实际出资人为事实购房人或者真正购房人、......

    化学式式量初中三年级教案5篇

    知识目标: 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

    汉语和越南语名量词对比研究及汉语名量词教学建议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 ............................................................................ 1 1.2 前人研究概述 . ..........................

    试论问题式教学法

    试论“问题式”教学法 【摘 要】新一轮国家中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力......

    所谓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与高效课堂 所谓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

    浅谈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浅谈“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城区一中教研室 有道是:聪明的人会说,精明的人善听,高明的人善问!学问、学问!就是学习问的,不是学答的,可我们现的教学就是很多情况是是学答的。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