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与法制国家[合集]

时间:2019-05-14 19:2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制与法制国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制与法制国家》。

第一篇:法制与法制国家

第二十六章/同步练习/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古代先秦诸子的论著中就已经提出了“法治”的观念。如《管子?明法》有:“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商君书?任法》有“任法而治国”,《韩非子?心度》有“治民无常,惟以法治”。以上的“法治”重在强调(B)。A.法治是一种依法办事的原则

B.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 C.法治是良好的法律秩序

D.法治是种有特定价值取向的社会生活方式

2.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其本身又应该是制定良好的法律。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位思想家提出的?(D)A.托马斯?阿奎那 B.哈特

C.雅克?马里旦 D.亚里士多德

3.下列哪一项可以作为衡量法治水平、质量和规模的重要尺度?(A)A.法律秩序 B.法律的强制力 C.法律文件的多少 D.该地区的经济状况

4.法治的经济基础是(D)。A.自然经济 B.计划经济 C.产品经济

D.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5.从世界各国来看,法治国家的根本政治基础是(A)。A.民主政治 B.君主立宪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总统负责制

第二十六章/同步练习/多项选择题

1.关于在现代社会中法治的价值基础和取向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有(BCD)。A.法治社会中应该实行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各类待遇毫无差别 B.法律必须体现人民主权原则,并以维护全体人民的综合利益为目标 C.法律必须承认、尊重和保护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D.法律必须承认利益的多元化,对一切正当的利益施以无歧视性差别的保护 2.下列表述不成立的有(ACD)。

A.法律制定的过程必定是正义实现的过程 B.法律思维是站在人性恶的立场上进行的 C.法律后果就是法律制裁

D.法治社会没有政策存在的空间

3.民主政治的特征包括(ABD)。A.遵循预定的程序

B.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 C.凡事决策须经全体一致通过 D.容许保留少数意见

4.法治需要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由此要求的文化要素包括(ABCD)。A.科学精神

B.公民意识及权利和义务观念 C.平等和自由观念 D.社会契约观念

5.某县人民法院为向企业提供经常性的法律服务,制定了国有企业司法联络员制度,为全县50家企业每家确定一名司法联络员。联络员定期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和流通等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同时为企业营销人员上法制课。针对这一事件的评论表述正确的有(ABC)。

A.这可能会影响人民法院的中立立场,不利于审判独立 B.这反映出地方人民法院的“地方化”色彩 C.这可能会影响人民法院公正司法

D.这表明司法机关的审判力量富余,可以大量减少法官编制

.简述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参考答案:法治与人治是两种对立的治国方略。不过,这种对立在古代和近代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是不尽相同的。在古代中国,法治强调把社会关系纳入法律的轨道,用带有权威性、强制性的法律规范或严刑峻法治理社会。人治则强调“为政在人”。在古希腊,法治强调法律的理性及其一般指引作用,人治则强调圣贤的智慧及其解决具体问题的个别指引作用。近代以来,法治与人治的对立主要表现在民主与法制、主权在民与主权在君、法律与当权者个人意志的对立。总体来说,人治与法治的对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主体上,法治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人治是一个人或几个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法治依据的是反映人民大众意志的法律,人治则依据领导者个人的意志;当法律与当权者个人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法治国家中的法律高于个人意志即“人依法”,而人治国家中则是主权者个人意志大于法律即“法依人”。

2.简述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参考答案:法治是依靠法律治理国家,而德治是主张国家应通过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来治理。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代以来,主要强调“德主刑辅”、“隆礼重法”,这种意识形态到今天仍有很大的影响。在现代社会,规范体系不仅承担着调整私人关系和私人行为的任务,而且负担着巨大的社会组织功能。由于法律出自国家,具有肯定性、普遍性、可预测性、结构完整性和国家强制性等特征,所以它不仅能够调整个人行为,而且首先具有调整社会阶级关系、重大利益关系,使统治秩序合法化、固定化的功能;不仅能够调整社会成员的普遍社会关系,而且还能够负担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组织任务,因而是实现国家职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经常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它具有道德机制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社会生活中必然起着主导作用。当然,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有其固有的局限和弱点,需要由道德辅助和补充。

3.简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的内容。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国家或法治社会的基本标准应该是:(1)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社会关系均应纳入法律治理的轨道。(2)法律建筑在尊重民主、人权和潜能,保护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3)建立法律至上的信仰,树立法律权威。(4)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因性别、种族、肤色等特殊情况而有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差别。(5)认真对待权利,公民的权利、自由和利益机会非经正当程序和充足的理由不受剥夺。

4.简述法律的一般性的含义。参考答案:法律一般性的含义是:(1)法律对社会生活的一般性调整。它指法律规范设定人的行为的两种模式,把允许、肯定和鼓励的行为概括为权利,把禁止、命令和否定的行为概括为义务,使人除了情感和思想外的所有存在都被吸收入这两种最简单的调整范围之内。(2)法律内容的一般性表述。它指法律规范需用专业性的概念高度抽象地概括人的行为而使权利和义务成为一般性的条文。(3)法律实施中的一般性适用。它一方面是指法律规范地全域约束力;另一方面是指法律规范的逻辑适用,即“类似情况类似处理”和“类似情况反复适用”。

5.简述审判独立的内涵。

参考答案:审判独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法院的审判权独立。审判权独立意味着审判权只能由法院专门行使,任何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个人无权裁判专属法院管辖的法律案件。(2)法官裁判案件的独立。法官的个人独立地位主要体现在法官审理案件的责任制度上。针对承审法官的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制可以促进法官必须严格地遵循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地审判原则,并恪守法官职业伦理,从而有利于案件得到公正准确地裁判。

6.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是法治国家的理由。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是法治国家。这是因为:(1)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需要以法治国家的形式来实现。没有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民主制度的最恰当存在方式是法治国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内在活力是激发市场主体最大限度地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以法律的标准判断题市场经济,可以说市场经济即是权利经济。任何权利的最可行最实际的保护都是法治状态下的保护,所以市场经济对法治的依赖不仅表现在设定规则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对权利和利益的制度保护上。(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使国家走向富强、民主和文明。文明的最主要的标志是社会的法治化。(4)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法治作为保障。(5)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交往也需要法治。

1.试论法治的基础。

参考答案:实现法治国家并不是无条件的,而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为基础。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法治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纵观法治的发展历史,法治总是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相关,而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以国家垄断为内容的产品经济、计划经济无缘。法治实现的程度取决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程度。因为商品生产越是发达,人们越是相互依赖,商品交换的规模越大,频率越高,法律规则的数量就越多,覆盖面就越广。相反,商品生产和交换萎缩,权利和义务趋于简单,法律规范的数量就相应地减少。(2)法治的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法治国家在国家制度上的典型表现是采取民主政治,核心要求是权力的合理分工与有效制约。法治必须由民主政治来支撑,民主政治也必然是法治政治。首先,民主政治是一种科学的程序性政治。各政治主体必须按照法律既定的规则和程序参与政治,这样才能创造一种公平竞争、和平共处和稳定合作的局面,才能真正实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随着法治意识的增强和法律技能的普遍提高,公民对规则的要求和对一切政治活动必须符合法律程序的要求会越来越强烈,从而推动政治活动的法治化。其次,民主政治决定法治的本质和效能。民主政治还决定了国家的权利结构应该是分工制约的关系。而国家权力的分工和制约有利于公民对国家机关活动的监督,从而制止各种破坏法治的行为。(3)法治的文化基础是理性文化。理性文化是以科学的思想观念及现代的政治道德为内容的文化。就厉行法治来说,科学精神、公民意识、权利和义务观念、平等和自由观念、社会契约观念等理性文化要素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社会整体文化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的时候,法治的理想才能实现。

2.试论法治的基本理念。

参考答案:在长期的法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法治的基本理念。认清和坚持这些理念,有助于推动社会决策机制的合理化以及法治秩序的渐进。具体而言,法治的基本理念有:(1)法律至上。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总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存在。如果公众心目中认同的最高权威不是法律,那么这个社会就肯定不是法治社会。(2)法律必须具有一般性。具体包括法律对社会生活的一般性调整,法律内容的一般性表述和法律实施的一般性适用。(3)法律必须具有公开性。因为法律规则如果不为民众所知悉,人们将对如何安排自己的事务感到无所适从。(4)法律不溯及既往。因为一旦法律溯及既往,人们信赖原来法律所作的行为就可能因新法的施行重新受到裁判,这无疑会极大地损害法律的权威。(5)法律必须具有稳定性。法律规范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的行为。要发挥这一作用,人们确信法律不会频繁变动、朝令夕改是一个必须的条件。(6)法律必须清晰明了。这点体现在法律语言的准确无误、通俗易懂和简洁凝练,以及法律内容的明晰确定。(7)法律必须具有统一性。这就要求法律体系中的法律规则不能自相矛盾。这将会保障案件裁判依据的确定,从而有利于法律权威的维护。(8)法律普遍得到遵守。法律得到遵守是法治社会的一个比不可少的原则,否则立法就会失去意义。(9)审判独立。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对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制约,从而维护法律的权威。(10)诉讼应当易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对权益受损者及时给予救济,而这又是维持民众法律信仰的必要条件。

甲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党委和政府要求当地司法机关要切实为外商办实事,净化投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后有一德国商人来该地洽谈合作项目,但入住宾馆后不久行李被盗。书记、市长严令公安机关限期破案,公安机关倾巢出动,设卡排查,第二天就将小偷抓获。书记、市长当即批示司法机关一定要严惩这个小偷。后书记、市长亲自登门将行李送还德国商人,并表示一定会对小偷严惩不贷。但之后这个外商却中止了投资谈判并离开了当地。(根据司考试题改编)问题:结合案例谈谈我国的法治现状。参考答案:(1)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和法治的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必须要有法治的保驾护航。因为在频繁的商品交易和来往,人们尤其需要对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有一个预期,否则将会无所适从。德国商人之所以会离开甲市,也正是因为看到了甲市法律运作的不合理。他无法通过法律规范获得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确定预期。(2)审判独立是法治的一个基本理念。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侦查权,不受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小偷犯了盗窃罪,该如何定罪量刑处罚,应是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规定作出处理的事。书记、市长为了迎合外商,对案件的处理发表指示,这干预了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外商听到书记、市长要求司法机关严惩小偷,可能会心生疑虑:今天他们为了吸引我投资,可以调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为我服务,但当我在生产经营中与政府发生矛盾,如果诉诸法律,到那时司法机关是听法律的,还是书记、市长的呢?由此不难理解外商的离开了。(3)尽管我国强调依法行政,但我们的一些党政领导还是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应有的法律观念,甚至潜意识里把司法机关当成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而随意发号施令。这种做法显然是与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理念相悖的。要建成法治国家,就必须做到司法独立,党政分开,坚决依法办事,从而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

第二篇:法制与生活

法制与生活

603张奕妮

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治国的基本方略。率先建立文明法制教育,大力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水平,是我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创环境新优势,建设经济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根本保障。

邓小平同志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青少年普法重点在于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使他们初步了解与青少年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行为习惯,增强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自我保护和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能力。

在生活中,法制也给了我们的保护,有许许多多的例子可以证明,比如《我有我尊严》这个例子也可以证明法律给了我们尊严,内容是这样的:有一次上体育课,体育老师说了为了安全,口袋里的东西都拿出来,放在教室里。上课铃还没响,同学们都跑到操场上了。上完体育课接着是自习课,教室里还是吵吵嚷嚷的。呼想,小倩惊叫了一声:“我的钱包不见了。”教室里马上安静了。突然,有人说:“会不会是小晶?”有人说:“那可不一定了,小晶家很穷。”小倩急了,大声地问小晶有没有拿。小晶没有拿,所以说她没有拿。可是没有人相信她,小晶哭了。这时,有人说搜她的书包不就行了。小倩马上打开书包,可是没有发现,小晶哭得越大声了。老师知道后,马上来处理,最后的结果还是公平的。老师还为同学们讲了法律常识:公共场合未经允许搜书包是对他人人格的一种侮辱,是侵犯别人尊严的行为。小晶虽然是一个穷孩子,但也是公民,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因“贫富”差距而有差别,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最后,老师还跟我们说真正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同学们听了惭愧不如,马上向小晶道歉。

法律,给了我们公民予保护,所以,我们要多读法律,走到哪里都是文明人,不被他人欺负,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三篇:政府与法制

自由并不廉价

作者的观点:大概延续了这个思路:两种保障——在自由社会里不应承受的收入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对某种经济地位的保障只有在一个按军事方式组织起来的社会才有可能——经济保障日益造成另外一些人的无保障——对保障日益增长需求的意义所在。

绝对的保障将是我们牺牲自由甚至生命为代价才能换取的,引用富兰克林既适应我们个人生活,也适用于国家生活的一个句子:那些愿意放弃基本自由来换得少许暂时保障的人,既不配得到自由,也不配得到保障。

当一个人并没有信心靠自己的奋斗找到前途时,而单纯将自己的前途附庸在集体的保障上,那么在他身上也很难找到独立的精神和坚强的个性,也找不到自由的人格。

作者首先对保障进行了阐述,并划分出了两种保障类型:

(一)有限度的保障:

1、基本的生活保障。

2、提供应对普通意外事故的准备。这种保障确保人们维持基本生计的需求,可以是大家都能够获得的,是人们可期望的正当目标,并不会对自由造成影响。

(二)绝对的保障。这种保障可以用来保障某一种生活水准,并且只能向一部分人提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会以一种特权出现。

第二种保障对自由具有潜在的巨大危害:

(1)这种保障只是在不同集团之间做出选择,而不是全体。保障越来越变成特权的样式。这就会造成个人能力的颓废、不安全感的增加、积极性的降低。因为事实上,当一个人所处的工作拥有绝对的保障的话,那么他将不在依据个人喜好和自由来选择工作,因为他选取工作的收益损失不再由自己承担,这是适用于主观评价的报酬,而不是与个人努力地报酬相符合;是由掌握有效收入的分配者承担,那么他选择工作的自由也由分配者来承担。同时由于缺乏自由竞争的奖惩措施,那么制裁最终将付诸绞刑官。为了经济的保障,人们最终将付出自由甚至生命作为代价。这种保障的类型最终则会建立相似于军事化的管理模式。

(2)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仍比一个只有得势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要好些。绝对的保障产生了刚性的社会。有职业保障的人和无职业保障的人之间造成了绝对的鸿沟。那么获得保障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将会越来越高昂,甚至以自由为代价,也在所不惜。我们越试图用干涉市场制度的方法来提供更充分的保障,有些人就越缺乏保障;并且,更糟的是,在作为一种特权而得到保障的那些人的保障和没有这种特权的人日益增加和无保障之间的对立也变得越大。并且,保障越具有特权的性质,而没有特权的人所面临的危险越大,保障就越为人们所珍视。随着有特权的人数的增加,在这些人的保障和其他人的无保障之间差别的增加,就逐渐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社会价值标准。给人以地位和身份的不再是自立,而是有保障,一个青年人拥有领得年薪的确定权利比对他怀有飞黄腾达的信心更是其结婚的资格,而无保障则成为贱民的可怕处境,那些在青年时就被拒绝于受庇护的领薪阶层之外的人,要在这种处境下终其一生。

(3)对待商业竞争精神的蔑视造成个人自由竞争和创造力的退化。雇佣一百个人被视为剥削,指挥一百个人却是光荣的。这种传统在德国首先得到体现,然后正是德国,这样一个吏治国家,几乎在任何一个领域,最终沦为了当局的指导。

直面历史,不得不承认哈耶克的担心在诸多共产主义国家的历史实践中成为不断重复的人类灾难。人类对保障的向往也正是人类对幸福的渴求,然后在绝对保障的追求中,我们难免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如哈耶克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坦白的认识到一个事实:即只有付出代价才能得到自由,并且,就我们个人来说,我们必须准备做出重大的物质牺牲,以维护我们的自由。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生活的本源。”如果罗素先生的这个判断是真命题,那么任何违背多元化谋求一致性的努力都将产生负面的效果,无数伟人“环球同此凉热”的愿望或许最后都将以社会积蓄的反扑而告终。如同那些远去的热烈的社会主义鼓吹者,从没有人质疑她们伟大的道德情操以及坚韧的超人品质,然而如果他们的终极梦想就是建立一个个人人都要具备伟大道德情操随时准备牺牲的社会,这个社会恐怕也终难以持久。

最后引用一句话:“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我们所奢望的天下大同的绝对保障,难道不是如此吗?

第四篇:论法制与法制

论法制与法制

“法制”与“法治”是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两个词,人们有时甚至不加区分地使用。实际上,“法制”与“法治”是有一定内在联系但内涵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词。“法制”与“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内容,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制度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法律秩序。它包括三个部分,即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因此,从广义上看,法制是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的有机结合。,“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简而言之,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是法治内在的本质要求。

由上述定义可以知道,法制与法治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之所以要这样来理解法制与法治,在弄清两者不同的目的后,就一目了然了。也就是说,必须在弄清楚“法制所要维护的是什么”和“法治所要维护 的是什么”之后,才能深刻地理解这两个概念。法制是一种现实性的工具,是国家机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既有的现实服务的,是为国家及其统治者服务的。法制的目的就是维护现存秩序,实现统治者意志,它服从于特定国家的主旨或意志。不管现存秩序和国家意志合不合理,法制都得去执行它的维护和实现的职能, 法制既强调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也强调每个公民守法。而法治则不同,它强调的主要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是一种合理性的价值观念及其实现形式,法治本身就包含了目的、途径和手段。法治是为它自身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服务的。法治的根本目的,就是制约权力、保障民主权利,进而保障人性自由并实现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合理衡平。法治在其法制含义的层面上,当然也服务于国家意志,但这个国家意志本身也要服从于法治精神。当国家意志和行为违反法治精神时,法治思想和原则将通过权力制衡机制对国家意志和行为进行调整,当法治国家蜕变为非法治国家时,它就不再是法治国家,也就无所谓法治了。法制具有现实性,法治更具有合理性。法制所要维护的是现存秩序,它不具有泛化和超越意义;法治所要维护的,是法律主治的治国方式,是与此相应的国家结构和运行机制,是保障自由和民主权利及人与社会衡平、人与自然平衡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这是现代法治的要义和精髓所在。

作为与人治相对应的法治,它与法制有如下区别:

(1)法制既指一国的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也可指严格依法办事的一

种方式、制度。而法治概念的含义则主要在于主张执政者严格依法治 理国家。

(2)当法制作为法律和制度或法律制度的简称时,它指的是具有实体性的法律、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强调加强法制是强调要有治国的工具。而法治是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相对人治而言,强调法治就是强调法律、制度这种工具在治理国家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国执政者特别看重法律、制度的作用,以法治国,即为通常所说的法治。

(3)法制既强调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也强调每个公民守法。而法治强调的主要是一切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4)在近现代,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亦即都有某种意义上的法制。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以法治国,都有法治。

但法制与法治又有密切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制是法治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不仅当法制意指严格依法进行国家管理时,与法治含义相同,当法制意指一国法律制度简称时,与法治也有密切联系。因为,一国法律制度的健全需要有法治理论指导,执政者没有法治观念,不重视法律制度在治国中的作用,不重视对法律制度的执行和遵守,就不可能真正加强法制。同时,法治这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实现,又需要以健全法制为条件,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是

1、人民民主

2、法制完备

3、树立宪法法律权威。“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执法必严就是严格执法,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遵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实行“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略,只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从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一、积极培育发展市场经济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先决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建筑总是随着经济基础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具有同构性。作为上层建筑构成之一的法律,其根本原则与经济活动的原则是一致的。按照上述

观点去考察市场经济与法治关系,不难发现,人类步入法治社会的过程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亦即积极培育发展市场经济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先决条件。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推进民主政治的进程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政权结构形式上,实行代议制、普选制,人民的权力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机关来实现;人民代表机关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能够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有一套分权制衡的机制,能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监督,保证其合法运行;公共权力运行程序必须符合民主的最一般规定和基本原则。由此可见,民主政治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也正是法治所要求的。可以说,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否,是现代社会能否实现法治化的关键所在。

三、健全法制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固然为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具体法律制度作保障,实行法治也只能是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空想。综观各国实践,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无一不是与健全法制相伴随的。中国要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目标,形成完善的立法、公正的司法、严格的执法、深入的普法的法制体系,同样也不能超越这一规律。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有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才能做到有法可依,这是法治最基本的要求。

四、坚持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内容,并且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对我国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实施全面领导。在依法治国中坚持党的领导,是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我们的依法治国与资产阶级所奉行的法治有着本质区别。我们的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赖以建立并为其服务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它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广大人民快速富裕为根本目的;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以广大人民当家作主为本质特征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些都决定了我们坚持和实行的依法治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依法治国,依的是社会主义之法,治的是社会主义之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是一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因素众多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长期性的特点。所以,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把各种形式的依法治国实践放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做到统一决策、统一指挥、统一步骤,避免政出多门,法出多道,各行其是。

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四个条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也才能进而从根本上推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我国目前应从各方面下大气力,做积极的努力,创造这些条件并使其不断成熟,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以新的姿态迈向二十一世纪,为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第五篇: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模版]

文章标题: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

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孜孜以求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

在今年2月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

班上,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对“和谐社会”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同时,胡锦涛同志还把“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作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主要工作之一提了出来。因此,准确把握依法治国科学内涵,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按照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和要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要靠法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治理国家的最佳选择模式。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同样证明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关键。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呢?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治国的主体;二是治国的客体;三是治国的依据;四是治国的实质。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是最高层次的主体。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其中国家事务是依法管理的重点。只有将国家事务纳入法律调整和控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才能真正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实质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必须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民主是内容,法治是形式,离开了民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至少需要满足下列五个条件:一是建立健全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是实现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三是健全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四是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五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制队伍。根据这些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在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民主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将其成功的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现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

司法公正是最根本的社会公正,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建设法治社会以司法公正为重要标志,在民主立法的前提下,司法的公正是最根本的社会公正。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要以保证司法公正为目标,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形成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使公正的法制通过公正的司法来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也只有首先实现司法这一最根本的社会公正,才能充分发挥法律规范对其他一般社会规范的良好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倡导诚信友爱等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

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必须首先是一个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这必须靠法制来提供最基本的支撑和保障。应该说,在尊重、保护、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关系方面,我们的法制建设还只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还需要进一步地健全、完善和具体化,还需要有配套的规章制度来贯彻实施。我们在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共同的长远利益等方面,还是法制建设的薄弱环节。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如何协调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问题,更需要法制的强有力约束与规范。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法治必须先行。

《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谈法制与和谐社会。

下载法制与法制国家[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制与法制国家[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德与法制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学校:东二营中小 姓名:王凤敏 时间:2016年9月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

    道德与法制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金鸡小学 苏钦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

    道德与法制

    一.填空题 1.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它们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电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电脑有电脑()。农药可以:( )。 2. 我们要( )。 3.......

    德治与法制

    德治与法制 摘要:道德和法律的动态系统--德治和法治,作为调节人类社会的两个手段,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法治、德治作为上层建筑是要建立......

    道德与法制

    《我长大了》教学设计 (一)学生准备 能够反映自己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生活的照片或事情。(二)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感情,以及父母与家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了解学生如......

    道德与法制

    浅谈农村小学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与探索 2016年教育部将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材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更加表明了我国提高小学生道德和法治意识的决心。修改后......

    法制与学科

    威宁民族中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教学培训总结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 学科:地理 教师姓名:张涛 总结: 一、通过培训,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法制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

    124法制

    124法制宣传国旗下讲话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律法建设,我国自2001年起,将每年的12月4日确立为全国法制宣传日,今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