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制材料
走进法学院
高铭暄:30年磨一剑
85万字刑法学巨著出版引反响
9月29日,北师大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高铭暄学术报告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与发展完善》出版座谈会上,中国刑法学实务界、理论界“四世同堂”,对84岁高龄的高铭暄教授出版85万字刑法学巨著表示了衷心的祝贺,同时对高老师30年来为中国刑法学所作的贡献表示了真诚的感谢。
围绕高铭暄教授书中对新中国30年来刑法起草、研究、制定、修订整个过程的梳理,与会代表们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姜伟,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军,中央政法委司改办副主任、政法研究所所长黄太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主任王尚新,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副厅长黄海龙,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申诉检察厅副厅长罗庆东,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韩耀元,著名刑法学教授王作富、储槐植、曹子丹、丁慕英、周道鸾、江礼华、李文燕、陈兴良、黄京平、阮齐林、刘仁文、黎宏,以及北师大刑科院暨法学院院长赵秉志、常务副院长卢建平,李希慧、刘志伟、王秀梅、左坚卫、阴建峰等出席了座谈会。
一位工作人员的札记
我们国家的立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在立法工作上有不同的反映。据悉,高老师这本书第一次被叫做“一个工作人员的札记”,也就是说,该书忠实地记载了当时的情况,当然,说是记载,就不是速记,而是经过高老师自己系统的归纳和整理,这样的记载,忠实地反映了立法原意。
高铭暄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与发展完善》的写作过程。他说,“从1954年10月搭班子起草刑法,我就参加了,当时,我才研究生毕业,连讲师资格都没拿到,王作富先生对整个事情十分清楚,尽管他比我小,但是他比我早一届,是我的学长。当时我就被人民大学刑法教研室指派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参加立法工作,我当时也是满怀高兴的心情。1979年刑法出台前,有38个稿子。在那以后,只要全国人大开始准备起草刑法,我基本上都参加了,也是多蒙领导的厚爱、提携与照顾,才使我有机会自始至终参加刑法起草的全过程。”
谈起写作该书体会,高老师认为有两点,第一,力求客观、完整、准确地反映我们的立法工作过程;第二,重视积累资料,做学问要多动手、多思考
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
王作富老师和高铭暄教授认识已经有半个多世纪,长年的友谊让他们彼此都非常熟悉,所以王老师的发言尤为真挚、有分量。
王老师直言,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司法干部来说,要了解刑法是如何规定的,就需要了解立法精神,而高老师的这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答案,这本书对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研究刑法来讲,都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
“《孕育与诞生》这本书,把每个条文怎么来怎么去的过程写得非常具体,只有高老师一个人能完成,为什么?因为,高老师对1979年刑法第一个草案开始自始至终都参加讨论,对整个过程非常熟悉,另外高老师有个非常大的优点,喜欢积累资料,无论对学术问题还是立法的问题,只要他参加研讨会,他都认真做记录,有很多会高老师和我都参加,我就没这个优点,就没有积累那么多原始的资料。”
王作富教授评价道:“可以说,1979刑法从第一稿开始,之后的历次修改,对每个条文的来源,怎么规定的,当初有多少种考虑、多少种方案,为什么不采取那个,而采取这个,高老师的书都给予了回答。高老师对学术问题,对立法问题的严肃、认真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一本解读刑法精神的教科书
姜伟副秘书长认为,该书从内容上看是解读刑法精神的教科书、描述刑法发展变化的编年史、介绍刑法条文沿革的路线图;从编写体例来看,该书既有对刑法发展历程全景式的叙述,又有对刑法条款具体内容详尽的解析;该书力求客观、完整、准确,文风朴实、文字简练,没有故弄玄虚、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直面问题、娓娓道来,读起来通俗易懂。
张军大法官指出,这本书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史,当然首先是刑法的发展史;同时该书是法学人、法律人必读的教科书;该书对各级法院的刑事审判工作,对刑事法官了解立法的脉络、理解立法的精神,处理好当前的案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军大法官说,高铭暄教授的善于积累以及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堪称我们学习的榜样。从1954年到1981年,再从1981年到1931年后的2012年,这不是十年磨一剑,而是三十年磨一剑,这样的积累,这样踏实的学风,文风,真的是一代楷模,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王尚新主任评价说,这本书具有文献性质,是法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这本书更具有唯一性、具有权威性、具有指导性,因为这本书不是高老师像普通学者著书立说那样谈自己的观点,而是一个大工程,是对我们国家30年刑事立法过程的介绍和梳理。
一个刑事立法理由书
储槐植教授认为,一本书长期存留图书馆并不少见,而一本书长留人们心中是很少的甚至并不多见,高老师这本书就是史诗般的,可以长留人们心中的著作。他说:“高老师比我长5岁,他勤奋的工作和研究精神,值得我学习。”
作为高老师的弟子,陈兴良教授回忆说,“像我们这一代的中青年刑法学家是读着高老师的书成长起来的,高老师的《孕育和诞生》这本书是我们的启蒙著作。我在1982年9月20日购得此书,距今已有30年零9天。30年过去了,这本书由一本比较薄的书变成了这么厚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演变过程就是我国刑事立法完善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刑法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
陈兴良教授认为,高老师这本书也是一个立法理由书。在立法中,为什么这样立法,这样修改,他都是有理由的,在有些国家的立法中都要写立法理由,立法理由对我们了解立法的原意,是具有重要帮助的。我们国家没有写立法理由的传统,我们在一个法律通过时有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对法律的起草和修改的有关情况做了说明,从这里面也可以看到一些理由,但这是不全面的,是零散的,而且刑法有几百条的条文,你要把理由全部说出来,由立法机关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高老师这本著作,实际上是给出了立法理由,对每个条文不仅仅是资料的编排,而且是立法理由的阐述,对我们正确理解刑法条文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一部行进中的中国刑法
卢建平教授则用他一贯幽默的语言风格表达了对高老师学术思想的崇敬之情。他说:“高老师刚才出去的时候对我耳语一下,要我提批评的意见。我就斗胆提两点批评意见:第一,书名太长,这本书书名翻译成英文,我看是直译过去的,但是很长。我想借用一部央视纪录片„行进中的影像中国‟的名字,我觉得这本书是„行进中的中国刑法‟,即Chinese criminal law on moving(developing,walking);第二,高老师说他的书第一原则就是要力求客观准确完整。我看了高老师的书觉得有些不过瘾,还有些贪心不足。我希望高老师把大脑中潜藏的自己一生参与新中国刑法的立法,一生研究中国刑法理论和实践过程中的那些独到的见解和主观感受能在下一本书中有更充分地体现,我们期待着……”
仰望法治的星空
先哲泰勒斯仰天观星而不慎摔倒的轶事,道出了人们往往不得不在“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之间做出艰难选择的困境……在这个最好而又最坏的时代,法律人和知识人的使命就在于诚实,无论是执著于脚踏实地的法律实践的推动,还是执著于仰望星空的法律精神的守护
□黄兴超
法律人的使命在于诚实
先哲泰勒斯仰天观星而不慎摔倒的轶事,道出了人们往往不得不在“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之间做出艰难选择的困境。不过,在非此即彼的二元视野里,人们可能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它们的对立。在这个最好而又最坏的时代,法律人和知识人的使命就在于诚实,无论是执著于脚踏实地的法律实践的推动,还是执著于仰望星空的法律精神的守护。如果说商家清仓大甩卖代表的是经济繁荣,同样的情形发生在思想领域,其代表的常常就是思想的贫困。“专家没有精神,纵欲者没有心灵”,韦伯的概括在近一个世纪前也许不过是洞察先机的预言,而今天却可能已经变成了陈词滥调的抱怨。的确,如今太多的法律知识分子将注意力放到附庸风雅或斤斤利益之上而沾沾自喜,却罔顾自身真正的使命——思索人生的意义,捍卫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价值,并免于不断的迷失与沉沦。一个真正的法律知识分子,永远走在公义之路上,无论是平川大道还是荆棘满途,他都不应忘记坚守某种法律理想。“法统之外必有道统”——这可能也是本书要给读者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
动笔之前,我有诸多顾虑,所想所感太多,却生怕自己生涩的文字不能准确加以表达。堂上课下、茶余饭后,我们不断得益于谌洪果老师的言传身教——不只有精神世界的启迪和引导,还有对现实世界的关注与剖析。谌洪果老师相信绝对真理的存在,并一直孜孜不倦地为之求索。他拒绝简单的解构和相对的虚无。尽管就个人而言,强调绝对真理可能导致一种智识上的懒惰,进而使一个人从此不由自主的自负,从而摒弃其他的可能和解释。但以我的了解,这样的担心在谌洪果老师身上完全是多余的。我们看到他投身于真理和正义的渴望与努力,看到他对每一种声音的尊重,并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是源于共识而存于争议的。他的谦逊绝非故作姿态,而是时刻存有敬畏之心;他的坚持与骄傲更是建立在知道自己无知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在这个维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本书的判断与指向:需要反躬自省的,永远都不只是别人,更包括了自我。在现代社会,身处韦伯语境之下的“铁笼”之中,面对弥散于社会方方面面的规训权力,知识分子在各种各样的异化面前确实显得相对绵弱无力。像他一样的法学知识分子们自然也有生命的困惑与苦难,也要面临各种诱惑和魍魉,也要经过几许挣扎和彷徨。诺诺千人抑或是谔谔一士,本就是一念之差的事情。谌洪果老师作为一个真诚的作者,交给读者的显然不只有自己的观点、信心和论证,还包括自己的怀疑、焦虑和犹豫。
法律人的救赎之道
身为一个法律人,“职业共同体”的荣辱得失似乎如影随形。无论我们充满期许地将之视为促进法治社会实现的载体,还是冷峻地将其看做“一群学会游泳的鱼”,总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我们自己的命运将不得不和这个共同体绑定,共同分享荣耀,也分担耻辱。本书最为重要的视角之一,便是透过现实与影像,考察那些“联体兄弟”的不同命运。作者通过对法律影像和著述的评介,审视学术努力的方向和法律人行动的意义;通过对司法个案的观察,对法治的问题作出把脉和诊断,从而展现珍重法律职业逻辑的重要性。他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各种如秋菊那样的鲜活生动的芸芸众生,以此探究法律运作的奥秘,触摸法律的精细脉络。
显然,与那些动辄宏大的叙事不同,谌洪果老师更关心具体制度下那些活生生的个体命运。“安逸的人心里藐视灾祸,这灾祸常常等待滑脚的人。”是的,如果我们轻看那些生命个体所经历的起落浮沉,那我们所谓的审慎省察又能多中肯呢?谌洪果老师试图去触碰每个职业伦理的边界,去探讨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个性的可能。他想证明,在没有英雄的时代里,对于法律人而言,只有“尽日常的义务,做那日日的工”(歌德语),才是救赎之道。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不停地鞭策自己,旋转出最自在的生命之弧。谌洪果老师就不只是一个冷眼的旁观者,还是一个切实的参与者;不只是一个静立的沉思者,更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他的思考嵌在语言深处,读之清新爽朗,看似风轻云淡,字里行间却总有着对社会阶层和个体隐痛的切肤感受。这种切肤之痛,也保证了他思考的深度和言说的力量。
制度与伦理的互动关系
关注制度与伦理的互动关系,可以说是本书的又一特色。托克维尔就曾深刻地指出:“对法律做过特别研究的人,从工作中养成了按部就班的习惯,喜欢讲究规范,对观念之间的规律联系有一种本能的爱好。”法律人似乎对制度有着近乎偏执的爱好,但是现实残酷地告诉我们,即使是良好的制度,没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基本良知做背景,也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想要其有效地运行不亚于天方夜谭。我们不由得问:制度与人心,何者更为重要。作者对型塑职业伦理的关心,显然不是回归到他所反对的“以德治国”。他注意到,一个“坏的制度”最大的危害实在是对人心的戕害。精明的人们一定会下意识地计算成本与收益,为了能最大化的利用制度而设
计自己的行为方式。简言之,人被制度教坏了。依照同样的逻辑,我们也能期许一个“好的制度”能在塑造人民的性格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所以,人心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但是问题在于,“人心不古”这是一个既存的事实,而非一个选项。我们不是在“重人心”还是“重制度”之间从容选择,而正是要解决如何重整人心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也许加强制度建设是我们“次好”的选择——正像柏拉图晚年看待法治一样。我们所要做的——也是所能做的,就是在制度设计时更多考量人心当中最弱软的部分,借以彰扬人性的光辉。
总之,本书文字的背后,承载着更多的深沉关怀。这种关怀当然也体现在谌洪果老师和学生之间兄弟姊妹般的融洽关系当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由于这种体验和关注,才赋予了本书超越一时一地的局限、摆脱快餐读物命运的可能。但这里不得不提醒的是:阅读本书也是一种奇异的冒险——如果读者轻易为谌洪果老师的文字所俘获,进而将本书中的思考、结论视为圭臬,恐怕反而是他的失败。我们不能用他的思考代替我们的思考,一个成熟的读者一定是在谦虚接纳的基础上保留自己公允见解的人。解除独立思考的恐惧是一个人最大的幸运,本书让我们感受到了勇敢迈出这一步的力量。透过这些熟悉的文字,我仿佛又看到那张真诚得让人难以拒绝而又带着孩童般狡黠的脸;仿佛又听到他在说,如果我们注定要轻信某些东西,那我宁肯选择相信康德的话:“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评的时代;任何东西都无权逃避这种批评。……因为只有经得起理性所做的自由和公开的审查的东西,才配享受理性的尊崇!”
法律人的成长与感悟
我不遗余力地表达自己对法治的热情。我不喜欢“法律形同虚设”这样的消极表述。法律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心灵
□丁国强
在剧烈变化的时代,讨论法治话题是必需的,虽然它没有那么诗情画意,也不浪漫多情。
1993年,我在基层法院乡镇派出法庭干书记员。卡夫卡也曾干过这个角色。我的职业生涯一开始就和社会矛盾、民间秩序、民生疾苦保持了很近的距离。法庭里整日处于吵吵闹闹状态,不时会有哭喊声传出来,表达着一种极端的情绪。看似琐碎的诉讼事务,却与生与死、爱与痛、是与非、正义与邪恶、卑鄙与善良紧密关联。
法律是一种抽象化智慧,一种文本化智识,往往将具体生活中极其复杂的东西浓缩成十分简单的表述,常常会使人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感慨。法治作为一种理性建构,会在无意中忽略或压抑生命的内心感受。后来,我从基层法院一步步走到了副省级城市,直到现在到北京供职,远离了乡镇法庭的繁杂事务,也感觉离“直面惨淡的人生”的鲁迅精神越来越远。当然,这个时代或许未必真的需要战士、猛士,做一个清醒平和的人其实也挺好,只是不能放弃应有的担当。
法律人的洞察力和体悟力离不开对人间万象的直接面对。法学家喜欢渲染司法职业的专业化,我却更愿意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读社会、读人心,既需要揣摩、思量、静观,更需要倾听、奔走和对话。在基层干小司法官的那些岁月,我也从事着类似田野调查的工作,民间有高人,也有高明的智慧。他们讲不出概念、写不出论文来,却满嘴是风趣睿智的话语。基层语境中没有伪问题,全都是些实实在在的题目。在日后的讨论中,我常常给法学院出身的年轻同事讲我在县里乡上的事情,他们并不理解,只是以为我怀旧或者吃老本。
人生经历不同的人之间,有一种说不出的隔阂,鸡同鸭讲一般。在陌生人社会里建构一个“法律帝国”,肯定比乡土社会更具可能性。但是,乡土社会的那些观念和方法并非一无是处,而且也不会完全与城市生活绝缘。于是,我试图用随笔的方式思考社会、人生和法治。置身于学界之外,没有人给我布置写作任务,也没有什么功利目的。但是,我相信唯有不放弃独立判断、反思和追问,才会有自信与尊严。
我不遗余力地表达自己对法治的热情。我不喜欢“法律形同虚设”这样的消极表述。法律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心灵。吴经熊先生说:“吾人研习法律,应当知道‘正义’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目的,而以‘美’为本质„„正义的‘美’是不能用言语来描写的。”相比之下,我们研习法律的功利目的过于强烈,表达过于直白,法律职业理想过于实用,法律思想过于浅薄。法律技艺固然是法律职业人的立命之本,但是,仅有对法律技艺的熟练掌握是远远不够的。把法律当成饭碗,是危险的。英国近代著名法官柯克之所以强调法律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是因为法律知识无法同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分离开来。在法律界,指挥钻书卷的书呆子是不可能讨好的。法律人的高明不在于照本宣科,而在于在规则与事实之间游刃有余。
中国的法官并不在知识分子的主流位置,长期以来,中国法官群体里面没有贡献出思想家、哲学家甚至是名副其实的法学家。中国法官的话语影响力似乎仅仅局限于政法界,且发言者多是法院院长这样的政治角色。法官群体更多的是一个沉默的司法事务的忙碌者,很少追问法官职业的意义。
法条没有穷尽法律,法官担负着阐释法律的职责,而阐释法律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透彻理解。法官所面对的法律事实,从根本上而言也是社会事实。所有法律事实都是社会矛盾的反映。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法官的阐释就可能是一堆无用的真理。因此,法官不仅应当推动法学,而且也应当推动政治学、哲学、社会学、修辞学、心理学等等。法官的影响力大小,甚至可以看作是法治成熟程度的一个标志。法官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参与不仅应当广泛而且应当深入,否则,司法就会反日常、反人性。
法治是民族精神的反映,也体现着一个时代、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方式。法律话语应当贯穿于人的生活全过程。人们不应厌倦任何关于法律的宣讲与诠释,如同不会厌倦空气和水一样。博登海默说:“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指南,如果不为人知而且也无法为人所知,那么就会成为一纸空话。”
因此,我写了大量法律随笔,来重复法律常识、重申法律立场。我相信这一切都不会是徒劳。法治从来都是主动运作、积极参与的结果,法治不可能无为而治,当然,他有可能是一种更高的理想状态。法治不是高手和圣人的事业,它属于日常生活,属于芸芸众生。法律人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和利益冲突中去发现法律、理解法律。法律不是世俗理性,却又植根于世俗生活之中,不断地追问现实生活的合理性、正当性。唯有如此,才能准确判断真假、是非和曲直。司法权本质上是判断权。只有正确合理判断,法律规则才能渗透到人世生活中,最终形成人们对法律的内心认同。
现代社会是公共社会,注定不能像老子那样过一种小国寡民的生活。法治是人类摆脱困境的最好方式,因为法治所关注的是日常政治、日常生活,司法所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权力与权利的冲突,这比追随天才人物的才智、仰慕先贤圣人的品德难度更大。以法治的眼光看待和解读世界,是一项基本的生活功底。法治是一种常态的生活环境,尊重人的尊严、理解人性的弱点、善于理性沟通,会使人们离幸福生活更近。也可以说,法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人法律信仰、法律思维缺失,就不能说他的心智发展是健康的。安全、秩序、权利、合作是人生道路上的不可或缺的东西。法律理性越发达,极端、任性、盲目、冷漠等受到遏制的程度就越大,这不仅是情绪克制的层面,而且也意味着价值取向的成熟。正如伯尔曼说:“法律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法律理性可以让人更加坚定地生活下去,无论多么嘈杂、混乱,都会保持说服的努力、交流的兴趣和抗争的勇气。法治并非是乌托邦的反面。乌托邦主义过多地进入社会治理者的大脑,往往造成意志善断和个人膨胀,损害了整个话语空间的互动和平衡。法律人的成长,必然要接受诗意、浪漫、幻想流失的现实,这也许是必要的代价吧。
法官的精神追求
仅仅了解和接受某一法观念是不够的,它必然导致片面的结论和不良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研究和借鉴三种法观念,自我更新、自我超越我们的法观念,并以之指导法官的知识建构
□王梓臣
法官的精神追求,首先是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这是转型社会对人性关怀的现实需求。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和多样化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中国法院、法官和司法的运作是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文化氛围当中。培育人文精神,一要继承和发扬东方人文精神,复兴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价值秩序;二要学习和借鉴西方人文精神,传播西方现代文明思想中有益价值。在法院管理方面来看,培育法院人文精神,是转变法院管理模式,提升中国法院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培
育人文精神首先应更新领导观念,党组成员、部门负责人要通过解放思想,引导、启发和激励全院法官,实现领导班子和全院法官同呼吸、共脉动;其次应更新法官观念,激励法官自发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管理,真正实现民主管理、科学管理;通过锻造人文精神,培育和提升自己着眼大局、心系全局的精神,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精神和敢于创新、敢于负责的精神,为法院提升和培育司法人文精神注入强大的领导力量。
在执法办案方面来看,应在审判中融入法官的人文精神,把枯燥、僵硬的法条变成温暖而有人情味的法律适用,展现法的灵魂和精神,正确妥善处理每一个案件。不论古今中外,社会对法官的期许和要求都有其共同性和确定性,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官不仅要继承和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还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特色,才能使我们的法官比以往、比其他社会制度下的法官更加优秀创造各种条件。
法官一方面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职业道德,深刻的人文关怀精神,高度的廉洁自律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深刻领会立法原则和精神,在法律滞后和法律有空白的情况下,善于运用法律推理和法律解释,以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去正确运用法律原则,弥补法律空白,作出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裁判,树立起法律的权威。
其次是对科学精神的追求,这是以事实为依据的真理探寻要求。司法审判需要法官具有科学精神,司法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管理科学。我们认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适用法律的过程,就是法官对科学探究精神的贯彻过程。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法律显然是确切的知识,属于科学范畴。法院工作虽然属于社会科学,但是某些方面也包含自然科学的因素,如司法鉴定。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的必然要求,其内涵丰富,概括说来,爱国主义精神、求实创新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是当代中国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也正是科学精神培养的主要目标。
我们以团队协作精神为例,说明学习型法院对科学精神的培育。这里有个前提,即把法院整体视为一个大型团队,每个庭室可以视为一个中型团队,每个合议庭又是一个小型团队。为建立公正高效的审判运行机制,最高人民法院多次对合议庭工作做出规定,2010年2月1日又施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合议庭职责的若干规定》。这些规定是从外部运作形式上对合议庭的约束。合议庭也需要法官从内心精神世界进行自我约束。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主张从人的内心世界出发来研究外在的世界,强调人内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习型法院对传统文化如果发掘得力、运用得法,必将改善合议庭乃至整个现代审判制度的心智模式。
第三是对法律精神的追求,这是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应有之义。“三个至上”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宪法法律至上,法院的基本职能就是适用法律。法律精神是法治精神主要内容之一。法律精神,意味着规则之治。“规则之治”含义复杂,写一本书也未必能穷尽其内涵。简单来说,审判中的规则之治的意思是容易理解的,就是法官在审判时要按照法律的规定来办。那么,在法律精神指引下的法官,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到底哪些规则是法律?如何对待这些法律?
法律首先表现为知识,这些知识当然包括前人的智慧的结晶。但是,学习型法院建设更应该关注的是知识的更新。深厚的学养,无疑是取得卓越成就的必备条件。至于如何才能具备这个方面的条件,找不到一用就灵的秘诀,需要通过学习型法院建设,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法官知识更新的途径。要根据学习型法院的系统思考立场,正确认识和评价自然法、制定法和活的法之间的关系。这三种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向我们揭示了法这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法律观,防止以某一种法律观来概括对法的认识。
当前在我国就有不少的人片面地认为法就是一种规范或规则体系,这种看法显然基本上属于规则法观念,明显落后于时代。如果我们了解了的“活的法”观念之后,自然就不会抱住这一观点而停步不前了。与此相联系的是大部分人对“法治”的理解:严格地遵照已有的法律规则办事,而不问这些法律规则是否合乎实际和情理,只要这些法律规则是立法机关制定出来的。这种法治观念显然也是落后的规则法的产物和表现。由此看来,仅仅了解和接受某一法观念是不够的,它必然导致片面的结论和不良的后果。所以,我们应该研究和借鉴三种法观念,自我更新、自我超越我们的法观念,并以之指导法官的知识建构。
第二篇:法制讲话
你们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正值花季,你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生活常识,有了一定的独立意识,普遍希望得到社会的支持、理解、尊重和赞扬,以体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但年龄特点决定了同学们的幼稚、不成熟,可能会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情,甚至因法律意识的淡薄而导致一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有些现象,以前在我们学校也曾经发生过,比如:有的同学在我们学校上学的时候,不遵守纪律,不听老师的教育,爱小偷小摸,小到拿别人一支铅笔、一块橡皮,大到偷钱、截钱、偷自行车等等,还有的同学爱打架,总之在他们小小的年纪,就已经有了许多劣迹。当他们走出我们的校园,或早或晚,几乎都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其中就有一名学生在北郊监狱被管制了几年,还有的犯罪情节更加严重被执行了枪决,有的现在还在监狱里服刑。他们最后走上这一步,并不是一步走成的,其实他们就是在你们这个阶段、你们这个年龄开始一步一步不听教育,渐渐变坏的。因此,这的确应该引起我们全校师生的高度重视。
而法律水平,就一个国家来说,是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保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法制越来越重要的也成为一个人成长所必须掌握的武器,你们今后要立足社会,谋求发展,法律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潮的涌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在渐渐地影响到了我们的学生,使我们的孩子要变坏真是太容易了,比如网吧,对你们的成长就极为不利,你们也知道有多少人因此而荒废学业甚至犯罪啊,因此,我们完全有必要一起来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来尽量减少直至完全避免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借此机会,我特别向大家提出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认真学习,贯彻和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它是规范学生们行为,提高学生们素质的最好的教材,如果能完完全全按照《守则》和《规范》〉来做,就一定是一位好的学生。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大有用处的栋梁之材。
二、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我们大家要知道,法律是一把双刃剑,他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不能跨越法律一步,不能违法。同时也是我们保护伞,法律也是武器,它可以保护我们,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所以我们认真学习法律,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三、各班要召开一次讨论会。会后,各班要以这次法制教育报告会为契机,就在这次报告会中受到的启迪、教育、以及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展开一次讨论会。认真落实报告的精神,并结合有关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展开讨论,从而不断懂得少年儿童应从小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不良行为倾向要及时纠正,要不断增强道德法制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四、通过这次法制报告会以及各班的法制讨论会,或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每位学生至少写一篇有关法律知识的文章,或体会文章(指中高年级,低年级可以说一说)。以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提高,并且借助写、说来提高对法律知识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挑选写得好的文章办一期法制手抄报或“法制园地”专栏,也可以办“法制之窗”来广泛宣传法律知识,使之深入人心。
五、各班举办一次以“法律在我身边”为主题的中队会或班会。
通过主题队会或班会,唤起每位同学的法律意识,使同学们认识到法律无处不在、法律无时不在,遵法、守法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中的我们无论校内、校外都应遵法、守法,既避免伤害别人,又懂得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各班开展一次法律知识竞赛
通过法律知识竞赛,了解法律的神圣和威严,增强做一个“守法小公民”的意识,用法律
之剑去和不良现象作斗争,使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学生们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总之,作为学生,学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
1、学法、懂法、守法、不违法、不犯法。
2、知法、用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同学们,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祝愿我们的广大教师和学生一同举起生命的盾牌,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做一个守法的小公民,依靠法律这把双刃剑,平安、健康、茁壮的成长!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法制伴我们健康成长。在这社会大家庭里我们每个人如何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呢那就是共和国华丽雄伟的大厦下一座坚实、永恒不变的根基——“法”。它使我们每个人明确是非的界限而这也是共和国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回首新中国跨越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建立了新中国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成文宪法。从此无数中国人开始认识法律、关心法律。以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领导集体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为开创普法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江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将这一方略载入国家根本大法现在胡锦涛总书记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法治国描绘出宏伟蓝图。
提起法律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离我们很近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道德、习惯、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有了法律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才使我们的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国有国法校也有校规。我们常常讲要遵纪守法可见遵纪是守法的基础。不要忽视遵纪的作用“以小见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会酿成将来大的失足。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做起才能在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后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同学们生命无疑是可贵的她带给我们激情与活力。同样它给了我们展示一切才能的机会让我们的生活可以绚丽多彩。希望全体同学都能把安全作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第一准则。同学们我想大家对生命都充满了无限憧憬与期望那就让我们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我们校园的和谐美好在以后的生活中增强安全法制观念提高防范意识。
第三篇:青少年法制
一是坚持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结合。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其理性思维比较弱,所以要注重借助于形象思维的方法,通过举办文艺演出、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法律知识水平,强化法律观念。通过组织撰写读后感和编辑《法制小报》,定期召开法制主题班会,举行升国旗仪工和重大节日庆祝及重要法规颁布周年纪念活动,组织旁听司法公审大会等,以生动、直观、形象的活动形式,使青少年从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法律熏陶。二是坚持学校教育与部门教育相结合。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必须坚持学校与社会同唱一台戏。学校在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职能作用同时,还要定期邀请政法干警到学校举行法制讲座,要主动争取执法机关的配合,对侵犯学生权益、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人和事进行及时查处;要大力向社会广泛宣传,争取人民群众教育的更大支持。
三是坚持按章管理与依法治校相结合。首先,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带头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典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其次,学校必须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违纪违法责任追究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再次,把依法治校作为学校常规管理的突破口,及时把学生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第四,由政府带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实现社会齐抓共管,净化校园环境。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都寄希望于广大的青少年。为推进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全社会都应当行动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第四篇:法制论文
齐抓共管,根治青少年违法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浙江中学生徐力弑母案件和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件,以及2007年4月16日发生的美国史上最血腥的校园枪击案件,造成包括凶杀赵承熙在内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33人死亡,这些震惊世界的大案都暴露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方面存在弊端。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
一、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2002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要经常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少年强则国家强。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和守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国家兴旺和民族崛起的保证。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人生有好多十字路口,紧要处只有几步”,很富有哲理。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学做人的人生关键时期,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非常活跃,但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辨别是非观念差,自控能力弱,在外界的不良诱因下容易产生冲动情绪,对自己的行为往往不计后果,甚至会误入歧途。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很突出,根据2005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统计,从2000年以来,我国未成年犯罪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向低龄化、智能化、团伙化方向发展。究其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其中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确是一个重要方面。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养成教育,需要从小抓起,通过不间断地教育、灌输、逐步形成遵纪守法、恪守规范的行为习惯,使青少年自强自律、自重自爱,养成向上、向善、向美的心理素质和优良品格。把住人生的每一个关口,这是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希望工程。
二、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形成党委领导、齐抓共管的局面,社会各界和各部门没有形成合力。尽管政法委设立综治办,有关部门设立“关工委”、“未委会”,在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在实际运作中各有关职能部门缺乏共同支持配合,法制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职能部门对法律教育工作的职责不明,缺乏统一协调的主管部门,无法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导致对一些青少年,特别是社会闲散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教育出现真空,既没有抓到位,也缺少有效的方法。
2、学校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多数学校“重智育轻德育”,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只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二是学校法制教学中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除部份学校开设的《德育》、《思想政治》课中有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到高中均无法制教育的正式教材;学校对法制重视不够,本来法制课程应该从《德育》和《思想政治》课中独立出来。三是中小学缺少法学专业教师。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或政治课的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各校按照规定都有聘任综治副校长,但实际上名不符实,大都是为了应付检查的,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是校园文化单调,学生厌学情绪加剧,导致学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五是部分学校教师对“问题”学生帮助教育不够,把后进生、双差生和失足生归为“问题学生”,视为“包袱”、“害群之马”,置之不理,甚至歧视对待,助长了“问题”学生不良品行的发展;六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学校与家长缺乏稳固的联络渠道,部分学校不重视家访工作,根本就不知道学生课外究竟在做些什么?七是职业技术教育薄弱,一些初中毕业的青少年踏入社会后,由于文化水平低、竞争能力弱,在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难有立足之处,加上受不良因素影响,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减少违法犯罪的具体措施
(一)由党委、政府负总责,切实重视教育
各级领导要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国民教育。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负责并层层落实,建立由党委政府牵头的严密的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保护网络。切实把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作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成立领导小组,配备专职人员,由党委第一把手亲自负总责,层层签订责任状。团中央、司法部、教育部、中央综治办、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曾经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青少
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各地开展创建青少年法制学校的活动,取得一定成效。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培养合格学生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重要场所。要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教育要做到“三个结合一个联系”,即: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法制教育必须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密切学校同家长、社区的联系。
1、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按照国家的“五五”普法规划,以教材为载体,把法制教育纳入课堂教育,主要学习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旗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治安处罚法》等。
2、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由学校组织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或者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演练,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制作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墙报和宣传栏;印发普法宣传材料,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形式,与当地的街道司法办、法庭和公安派出所结成友好共建单位,利用每年的“12•4”法制宣传日,配合司法行政主管部门上街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或者劳教所进行现场警示教育,旁听法院有关刑事、民事、经济和行政案件的开庭审理活动,聘请有办案经验的公、检、法人员和律师开办法制讲座,深入浅出,以案析法。向家长印发宣传材料,让学生送法回家,与父母共学法,开展“争当守法公民”的主题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充当小警察,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习交通法的基本常识,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牢记“红灯停、绿灯行”、“骑自行车不准载人”规则,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宣传栏等媒体,对好人好事、助人为乐的典型事例进行大力表扬,弘扬正气。
3、学校法制教育必须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坚持把思想道德品质放在为首位,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教育者必先接受教育,学校老师都应当是德育工作者,要真正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学校既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又要更多的关爱落后学生。在具体工作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必须长期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任何违法犯罪都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开始的,学校要抓住青少年品德、个性、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
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努力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不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文明执教。四是定期聘请医院医生来校进行健康教育,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主要解答《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和《青春期的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心理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拒绝各种不良的诱惑。
(三)以家庭教育为主渠道,养成良好习惯
要努力提高家长素质,不断改进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质会影响了子女的素质,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不易走上歧途。“子不教、父母过”,据统计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家庭要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青少年儿童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家长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不让学生登陆黄色网站,不打电脑游戏,不长时间地看电视或者上网QQ聊天。引导子女把课余时间的旺盛精力投入到有益的学习或者体育活动中去。家长要多学习、少应酬,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制意识,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注重言传身教,与子女建立平等的关系,尊重小孩子的隐私权,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认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子女的成长。
(四)以社会教育为主格局,优化学习环境
社会各界、各个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社会教育的框架体系,认真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政法、工商、文化、教育主管部门要统一协调,联合行动,综合执法,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对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台球室、网吧“三厅一室一吧”和商贸摊点等场所,进行必要的清理整顿。该关闭的要坚决关闭,对其它不健康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规范运作。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公共娱乐场所。共青团、“关工委”、工会、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团体组织要向青少年伸出热情的双手,多层次、全方位地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青少年在温暖的集体中接受教育和锻炼,茁壮成长,成为国家有用之材。政法机关和共青团要积极开展创建“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组织青年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总之,青少年失足犯罪,是我们最不愿看到,也是无法杜绝、不能根治的社会顽疾。它不仅直接危害着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减少违法犯罪,创建平安社区,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法治化步伐。
第五篇:法制资料
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拉伦茨
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基希曼
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黑格尔
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萨维尼
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强森
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哈耶克
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伯尔曼
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陈弘毅
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
——费尔德
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边沁
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
——滋贺秀兰
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霍姆斯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
——波斯纳
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布鲁纳
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庞德
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边沁
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
——拉德布鲁赫
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
——阿奎那
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亚里士多德
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
——劳伦·却伯
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
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虽然可能因其缺陷而失效,甚至根本失效,但它绝不是一种荒唐的玩笑。
——德沃金
法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
——埃利希
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制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位置。首先从稳定局势看,需要深入普法,进行法制教育。当前,我们全国各地政治形势、经济形势是稳定的,社会治安也是基本稳定的,这是主流,是必须充分肯定的。但是,只要国外反动势力对我国“和平演变”的图谋不死,就必然会对我们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当前的改革开放,在我国历史发展中,还处于摸索阶段,目前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着市场疲软,国营企业中“三角债”严重,职工收入不平衡等新问题,也是容易引起不稳定的因素。要保持全社会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就必须在坚持不懈地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同时,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那么,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就显得十分迫切了。只有大力加强法制教育,把法律交给人民,使之成为广大公民的行为规范和维护社会安定的有力武器。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必须与民主教育结合起来。其内容包括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治,民主意识,法律基本知识,革命纪律的教育等等。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首先应帮助全体公民增强当家作主的政治责任感,正确运用民主权利。教育人们懂得社会主义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下的民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和自由,同时又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纪律和法制,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搞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中心的各个法规,成绩显著,但各有关部门的法规,与经济发展的进程相比,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和实施,如计划法、财政立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人们懂得什么是守法,什么是违法,明确是非界限,在全社会逐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人们懂得坚决同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非民主现象作斗争是必须履行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总之,通过民主与法制教育,使整个社会形成一个全民学法、知法、懂法、执法、遵纪守法的新局面。
学校[1]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2]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意外伤害是儿童青少年致伤、致残的最主要原因。在我国,学龄儿童的意外伤害多数发生学校和上学的途中;而在不同年龄的青少年中,又以15~19岁意外伤害的死亡率最高。意外伤害不仅造成了大量儿童的永久性残疾和早亡,消耗巨大的医疗费用,而且削弱了国民生产力。不仅给孩子及家庭带来痛苦和不幸,而且给社会、政府及学校造成巨大的负担和损失。据调查,1999年~2002年间,北京市共发生学校赔偿经济损失的学生伤亡事故360余起,其中有一半以上学校在处理事故时遇到困难。[3]因此,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尤其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已取得了明显成效,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法制教育还有更加深刻的意义。一个法治国家的公民必须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培养其法律意识,不仅可以造就一代守法公民,而且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化的历史进程。
对青少年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四有”是整体素质的具体化。但是,当前较为薄弱的方面仍然是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的要求,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采取生动活泼、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青少年法制和道德观念培养要靠教化,但最终要靠内化,必须把知识教育和行为教育结合起来,把被动教育与主动参与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省结合起来,使青少年在受到教育的同时,通过实践、体验完成行为养成,使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质,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四五”普法规划的要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帮助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实施。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
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三、小结: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自尊自爱,注重小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将来我们才能成为一名遵纪守法,对社会有用的好公民。
教授青少年自我保护二十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