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制调查报告
关于公民法制观念的调查报告
姓名:王禹班级:矿业工程学院矿物加工1102班学号:2011002517
序: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并精辟阐述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与法制建设目标。但作为一个法治的社会并不仅仅是去制定大量的法律、法规,法治实现的过程, 要以公民的法律意识的提高、公民对法律的全方位认识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根据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关于公民法制意识的文件精神,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现目前广元市公民法制意识的建设状况,为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市区新面貌而提供参考意见。我们结合目前广元市法制意识建设的实际情况,经过连续几天的走访和调查,深入调查广元市常住居民的法律法制意识,我们初步了解了广元市的公民法制意识状况。这次的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为主,通过和他们交谈,指导填写问卷,并以宣传单页和一对一讲解的方式,对一些关乎市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识进行普及宣传。使得市民们能在遇到常见问题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特别是农村的法律服务与支持系统缺乏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区城镇居民法制观念的相关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是巩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和保障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实施农业宏观调控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城镇居民的法制观念,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直是各级各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
调查对象分析:
本次调查我们主要分年龄段对人们进行法制意识的分析,从而整体的表现出广元市的公民法制意识。年龄段分为20岁以下,20—30岁,30—40岁,40岁以上。不同的年龄段由于思想意识不同,社会阅历不同,接受的文化程度不同,对于法律意识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分年龄段分析有一定的合理性
调查问题分析:
20岁以下年龄段公民法制意识的分析
对于20岁以下的人群我们主要针对15—20岁的人群进行调查,在这一人群当中,绝大部分属于学生群体,包括中学生和一部分大学生,因此总得来说,法制意识还是比较强的,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较少用个人手段解决问题。因为调查地点的缘故,我们调查对象的人群男女比例为2:5,有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整体上还是能正确的反应调查结果。
1、对于法律基本常识的了解。
在我们关于对全国法制宣传日的问题中,有50%的人能够很正确的了解到是在12月4号,而有45%的人是将全国法制宣传日和3月15日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混淆了,只有5%的人选择其他答案,对于全国法制宣传日没有一点概念。另外这说明了人们对于法律的常识知识了解的相当少。
2、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在问卷问题中,都是涉及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法律的应用,而调查显示,在消费维权方面只有只有5%的人选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多的是找商家退货。但当我们很笼统的问道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怎么办?有70%的人们会选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说明人们懂得法律的用处,知道可以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是认为日常琐事,不需要用法律就可以解决。
3、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任度。
在问卷的中,我们问到了人们对于法律的信任程度,20岁以下年龄段的有80%的人对执法机关比较相信,只有20% 的人完全相信,这说明我们的执法机关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让人们充分的了解它们。并且只有45%的人认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这说明人们的意识里,法律是用在大事情上的,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多大的用处。
4、公民对于法律的需求
我们了解了公民对于法律的需求,在这个年龄段的人们有53%的人对人生安全方面的法律需求最多,而对于日常的生活方面的小事情则不太多注重法律。
5、制约公民法制意识的因素。
公民法制意识低下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文化程度的低下,法律维权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社会环境的影响,政府等相关机构落实不到位,国家对法律只是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而且就我们的调查显示,在这一年龄段得人们受这些因素影响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这些原因都存在,因此,要改变这种面貌,需要国家和人们做的还很多。
20—30岁年龄段公民法制意识的分析
根据以上统计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此年龄段的人们法制意识普遍淡薄,许多常识性法制知识不了解,没有几人法制观念成熟。
1、对全国法制宣传日的认识。此年龄段的36人中只有1/3的人才选择了正确的答案,选择错误的有两种情况。一,44%的公民根本不知道哪天是全国法制宣传日,就随便填了一个日期,全凭想象,感觉。这种情况反映出这部分公民对于国家政令不关心,对于法制知识不关心。二,26.7%的公民选择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由此得出,这部分公民对于全国法制宣传日和3.15消费者权益日混淆。认为法制宣传日就是消费者权益日。
2、对于在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大家有不同意见。大部分公民任务应该找商家退
货,自己的合法权益受伤害应该有理由找商家退货。只有较少的公民认为个人去找商家退货或许会碰到商家不退货的情况,他们认为应该找消费者协会投诉,这部分公民或许曾经遇见过此类情况,也或许是有较好的法制意识。当然也有很少部分的公民认为消费者协会和商家同流合污不能给他们解决这类事情,他们认为应该直接去法院申诉,将这类奸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最后一类公民则对买到假冒伪劣产品选择了认命和接受,他们不相信消费者协会,不相信法律,找商家退货遭到拒绝,他们选择了忍让,这类人认为吃一堑长一智,大不了以后不再那里买东西了就是!这类人法制意识淡薄,同时对于不法奸商忍气吞声。
3、在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此年龄段只有20%的人任务应该寻求法律途径解决。其余的人则认为私下解决、忍气吞声、私下报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后面这三种情况反映了人们法制意识淡薄,在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同时采用私下报复触犯了法律。
4、在对于法律能否维护自身合法利益时。20—30年龄段的大多数人认为法律还是
能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但综合上面一些答案我们可以得出这类公民还是相信法律能解决自己的权益受害等问题但是他们不懂的如何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或者说他们不了解法律,不知道法律能在哪些情况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法律根本不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法律不了解,没有信心。
5、在法律的执行监督方面,绝大部分人认为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才是最有效的方式。只有极少部分的认为群众监督有用。这种情况是在现今传媒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人们相信电视媒体,对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不够信任。或者说是有点儿信任。
6、当人们发生纠纷时,大多数人认为是双方和平解决。这是中国人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即使是自身合法权益受害也抱着息事宁人的原则双方和平解决。
30—40岁年龄段公民法制意识的分析
通过调查,得出30-40岁年龄段公民法制意识情况,30-40岁年龄段公民,在社会中都有一定的职业,从事各种工作,不同程度地和法律打交道,相对其他年龄段来说,他们接触法律问题相对较多,比如《劳动合同法》、《保险法》等,所以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都太过于局限,且认识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刻。
在法律了解方面,60%~70%的人对全国法制宣传日和3.15宣传日区分不清,对法制认识模糊,造成法制意识不强!当他们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为了顾及个人面子问题,大多数人采取私下解决或忍气吞声,很少有人寻求法律援助,例如当买到伪劣商品时,如涉及金额不大时很多人选择认命,感觉这点钱算不了什么,当金额过大时多数人会找商家退货,极少数人运用法律手段,怕把事情搞大对自己事业影响不好。在日常生活中,公民对法律也有一定的需求度,然而对人身安全方面的法律需求较多,其次在消费维权方面,其他方面就相对较少,说明公民十分重视人身安全,注重人身安全相关法律的运用。在生活中,公民对法律都有一个整体的评价,多数人认为法律有一定重要性,但对法律的信任程度不高,对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的信任度更是如此,说明相关法律职能部门在此方面做得有些欠缺,导致公民不是很相信法律。而在众多法律监督机构及部门中,公民比较看好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舆论监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反,群众在法律执行的监督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总体来说,公民对法律常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法律作用认识方面基本到位,在制约公民法制意识的因素方面有一定的认识,但是都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公民法制意识有待提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公民的法制意识,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大对法律的宣传力度,定期开展法律类知识讲座以及法律类文艺汇演,以激发公民对法律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自身的执法力度和效率,提高信誉度,增强公民对政府部门的信任程度,真正做到为人民排忧解
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要继续发挥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舆论监督作用,加强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机关的监督,充分发挥群众在法律监督中的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到执法公正,执法高效,拉近公民与法律的距离。再有就是,对公司企业进行定期检查,检查相关法律是否落实具体,最重要的是,政府等相关机构必须对国家出台的法律政策执行到位。
40岁以上年龄段公民法制意识的分析
就该段年龄的公民而言,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社会经历,对社会了解相对较深,遇到的法制问题相对较多。调查结果显示,该段人员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50%的人会选择忍气吞声,普遍有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他们没有青年的冲动和血气方刚,但是处理问题相对消极。在对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信心方面,50%的人对法律还是有信心,说明我们法律的贯彻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是有一些不足,他们大多数人对执法机关表示不太信任,说明我国的执法机关在贯彻依法治国、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方面力度不够,个别仍然出现执法不公的现象。这些原因使经历社会较多的他们对我国的法律权威信心不足,因此,加大对该年龄段得人员普法宣传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该年龄段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受教育程度相对不高,这也是他们对法律信心不足的原因,这直接导致了他们法律意识相对淡薄。新闻媒体方面,应当加大对严格执法的优秀事迹的宣传报道,增加公民对法律的信心;国家监察机关应当在监督法律的贯彻方面加大力度,保证有法必依。
对于40岁及以上公民而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相对稳定,难以改变,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法制观念深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对法律缺乏信心的现状。同时,开展实质性的活动,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可以采取一些适合该年龄段公民并且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他们参与到合法维权,合理维益的活动中,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法律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
调查总结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虽然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城市建设意义重大,但目前广元市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公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普法宣传流于形式,公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公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心理结构。这种对法律的陌生感决定了公民在遇到问题时一般是拒法律于门外的,更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决问题,绝大部分主要采用双方和平协商的方式私下解决。
(2)权利意识淡薄。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制在公民的心中的都是政府管理的工具,着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法律工具主义色彩比较浓重,而忽视了法律维护公民权益这一功能。公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权利意识淡薄,主体意识模糊,缺乏维护民主权利,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和实践活动。不少公民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虽已知道,却信守“民不与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亏是福”等传统观念,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敢抗争,一味忍让。比如在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50%以上的人选择自认倒霉而非向消费者权益协会投诉,任由其继续欺骗其他消费者。
(3)对法律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认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起不了相当大的作用,法律的作用只能作用于大事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没有用法律解决的必要,只要利益冲突不是太大能忍则忍等一系列不正确态度。没有正确对待法律在公民群体中的作用。
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法律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经过四个五年普法宣传教育,人们的法律意识也逐步提高。但如上所述,目前广元市公民的法律意识总体来讲还十分淡薄,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广元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思想的影响。众所周知,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儒家政治文化观念根深蒂固。虽然自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逐渐传人并影响国民的观念和生活,但直到现在,部分地区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仍然十分深重。一方面,由于人们仍主要生活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社会关系中,传统的“无讼”、“和为贵”思想及家族意识等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遇到矛盾纠纷时,或忍气吞声,或依靠有威望的长者或小区干部调解来解决。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诉诸于法的,法律在百姓心中占据着很不起眼的位置。另一方面,受“权力本位”思想的影响,不少基层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头脑中“人治”思想作祟,认为法是管老百姓的,而自己却不受法律的约束,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以言代法、以权代法。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公民对法律价值的非认同感。
(2)广元市普法工作较为薄弱。公民法律意识淡薄与政府的法制宣传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已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计划,但总的来讲,广元市普法宣传工作收效甚微。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只是简单地发放普法法律法规选编,普法流于形式,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法制宣传中较注重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灌输,忽视人们对法律权利的认识,注重实体法,而不重视体现法律正义的程序法等等,这势必使公民对法律产生厌倦的心理,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
(3)国家执法机关与群众联系不够密切。执法机关在群众眼里就是群众的领导,有着上下级之分,有很大的隔阂感,于是很多小事情都不想找执法机关用法律解决问题,于是出现了小的事件宁愿吃点亏也不愿运用法律的问题。
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
(一)加快对我区新型农村干部的培养,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管理与教育
在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工作中,干部问题是关键的因素,因此培养大批重民主、懂法律、能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的村级领导干部显得尤为重要。我区可从各级各类大专院校中选拔大批优秀大学毕业生直接到农村服务,这样可以提高村级领导的领导水平、知识水平和民主法制水平。此外,有计划地对原有农村干部进行系统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保证农村民主法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发展广元市教育事业,提高公民文化素质
如前所述,文化素质低下是影响公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重要因素,而文化素质与受教育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发展教育,提高广大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增强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发展教育首先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经费保障的政策。只有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投入增加了,教育才能有较大发展。公民的文化素质才能得到提高,法律意识的提高才有了基础。
(三)加强广元市立法工作
立法是法律运行的前提和起点,依法治城首先要有良法可依,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也必须先有良法可信。加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新形势的立法工作,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必要举措。
(四)加强广元市执法工作,提高法律运行成效,树立法律的权威性
“徒法不足以自行。”“良法”制定出来后能否发挥其作用,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并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关键在于法律能否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贯彻执行。法的执行决定着人们能否通过此过程得到法的公平正义的价值体验,而价值体验的状况又直接影响到人们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形成。因此,加强广元市执法工作,提高法律运行的成效,就可以为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创新广元市法制宣传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增强广元市普法工作的实效性。普法是法治的基础,普法教育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广元市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广元市法制建设和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普法工作实效性较差,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广元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因此,要创新广元市法制宣传教育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增强普法的实效性。加强和改进广元市普法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普法内容要创新。普法内容要突出重点,加大与公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法制宣传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上,更重要的是要让老百姓理解各种涉农法律法规的本意和精神实质,特别是要让老百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不法侵害后的救济办法。从而维护其合法权益。二是普法对象要有突出。首先要突出对基层广元市干部的法制教育。广元市干部直接同公民打交道,他们能否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关系到公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公民对法律功能和价值的评判。因此要加强广元市基层干部的法制教育,使其树立起依法办事、依法治人的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广元市各项事务。可集中对广元市基层干部进行法制培训,严格考核,并以此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2)要抓好广元市在校学生的普法教育。孩子是广元市的未来,是新广元市建设未来的依靠力量,法制教育要从小抓起,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将普法教育纳入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课教学。(3)普法的方式方法要创新。现行的法制宣传仍然是一种政府主动策划实施,公民被动接受的模式,方法单一,流于形式,鲜活度不够,不易为广大公民群众理解和接受,效果不明显。因此要改进和创新广元市普法的方式方法,增强广元市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结合公民群众文化素质较低、认知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在法制教育中改变单一的说教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采取以案说法、在农贸集市设立法律咨询点以及法制文艺演出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公民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识。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进行广元市普法工作。只有增强广元市普法工作的针对性,不断拓展普法工作的渠道和方式,才能增强广元市普法工作的实效,真正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第二篇:社区法制调查报告
关于东门社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调查罗源电大2012年春行政管理本科黄仰进
为深入了解我社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现状,探索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更好地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2013年2月5日-3月20日,对本社区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展开了调查,分别走访了街道社区、社区有关人士参加的座谈会,查看了相关资料,听取了工作汇报,发放调查问卷,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基本情况
罗源县东门社区采取多种措施,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和内容,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作了有益尝试,维护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促进了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增强。
1、抓组织,健全网络。社区专门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区服务站;在机构改革中组建了法制工作机构;社区普遍为中小学校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2、抓载体,创新形式。充分发挥学校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绝大部分学校把法律知识教育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基本上做到了“计划、教师、教材、课时”四落实。在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中,各地普遍采取了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让服刑劳教青少年现身说法、法律征文比赛、参观展览等形式,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学法热情,提高趣味性。社区把每年的11月份作为“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月”,集中开展宣传教育。这些活动的举行,都有力地促进了青少年学生学法用法工作的开展。
3、抓预防,重在教育。在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过程中,各地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纷纷成立机构,制定方案;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社区开展“远离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大讨论,进一步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整顿学校周边环境,治理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文化、娱乐和其他场所。
4、抓协作,发挥综合效应。在全社区范围内开展了“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在侦查、检查、审查涉及青少年的案件中充分考虑青少年身心特点,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展扫“黄”打“非”、禁毒工作;严厉打击针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活动;重视对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做好安置帮教,预防和减少失足青少年重新犯罪;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对劳教、服刑的青少年进行改造、帮教;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积极为权益受到侵害的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积极做好孤残儿童的收养登记工作。在广大青少年中倡导文化、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加强对青少年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净化文化市场,净化青少年精神生活空间;发挥舆论、传媒优势,普及有关法律知识,大胆揭露、曝光侵害青少年权益的现象,并对典型案例进行报道,效果显著。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免费向青少年开放,义务讲解科技、法制知识,还走村串户,进行法制教育,帮助青少年戒赌,促进了该村治安状况的好转。
二、存在问题分析
社区在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工作开展不平衡;二是青少年法
制宣传教育实际效果有待提升;三是社会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存在死角盲区,亟待加强;四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五是青少年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加强社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建议
1、充分利用现代传媒
要根据青少年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精力旺盛、好奇心重等特点,进一步探索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有效形式,彻底转变靠书本灌输、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青少年学法用法的兴趣,增强青少年的法律素质。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用优秀、生动、形象、直观的法制教育内容,抢占各类传媒阵地,引导青少年抵制消极、丑恶的影视作品和黄、黑、恶网吧的负面影响。
2、加强青少年学法用法。要加强青少年学法用法与其它普法对象学法用法的结合,把青少年法制教育纳入到全民学法用法的总体规划中,用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良好表率激励青少年的学法积极性,促进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发展。
3、要结合道德规范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开展青少年学法用法活动。法律与道德规范有着天然的联系,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对法律知识的学习领会也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法律、道德、文化三者在内容、形式上都互为补充,互相衔接,搞好三者的结合,一举多得。
4、要把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打击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不仅仅要让青少年学法、用法、护法,更重要的是要让青少年守法、用法、护法,提高用法律保护自身和他人合法权益的能力与水平。积极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运用法律手段帮助青少年解决困难和问题,使每一次法律服务都成为一场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
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家庭、个人三方的整体作用,促进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
第三篇:农村法制意识调查报告
实践方案
调查对象:村民、村干部
调查目的:了解农村法制现状,加快农村法制化进程。调查方法:问卷调查、现场走访、调查地点:大坡乡所辖三个行政村
调查时间:
2012年9月6日——9月13日
大坡乡农村法制意识的调查报告
我国已进入“六五”普法时期,在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普及法律知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掌握了一定法律知识,人民群众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办事等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农村法制化进程不断推进,然而,我国的法制化进程仍然缓慢,特别是农村群众的法制意识仍然处在较低水平,甚至一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农村群众的法制意志待提高,法制化进程极为缓慢。怎样推进法制化进程,迫切需要我们调查分析和认真总结。调研中发现问题及解决办法:虽然我国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然而我国仍然是比较典型的农业国,一个有着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为此,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关于权利意识的调查:
一、九大政治权利意识:
一是法律没有规定的事可不可以做,目的是考察村民们是否意识到了“法无明规定即可为”。完全意识到这一点的人数为约40℅,对这一点比较模糊也有约40℅,有20℅村民的理解与这委现代法治基本原则 的内容恰好相反。看来村民权利意识不段提高的同时,还留有“义务法”传统的烙印。
二是在婚姻问题上子女与父母发生争执应该听谁的,中有1℅的村民选择了“听了父母的”,这表明几乎所有人已经意识到当事人拥有婚姻自主权,父母再也不能包办子女的婚姻了。但66℅的“看谁有道理”的答案也告诉我们:人情——这个传统社会遗留的伦理因素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还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三是儿子与女儿谁优先,表明绝大部分村民赞同“男女是平等的”。但约16℅“各家情况不一样”的答案又一次提醒我们”“情“这个因素的重要。虽然“人情”不必然与“国法”相冲突,但不能排除冲突的可能性,好在我们的调查中没有发现种情况。
在遇到纠纷或麻烦时,农民们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一般不会用法律来解决,法律方式 往往是他们迫不得已的最后一招。他们经常选择的解决方式往往是找家族内或是村内有威望的人调解。如果纠纷再大一些,就会去找村干部解决,在遇到纠纷时选择通过民间调解方式和通过行政方式解决的农民远远多于选择通过法律解决的。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来维护自身的权利不受侵害在农民的中仍然是一片陌生的领域。总之。不到万不得已,农民们一般不会直接选择通过法律方式来解决纠纷。相较法律而言,它们似乎更相信人的力量,只要通过人与人这间的协调可以解决的事情就没有必要去通过法律解决。而且还有相当部分人认为,找官比法律管用,因此出现了信访不信法的误区。
二、权利与权力发生冲突时怎样办
一中家时原田上种 什么谁璾了算:9℅的群众选择了干部了算,8℅的群众选择农技部门说了算,84℅的群众选择了自己说了算。
二是承包合同谁说了算:15℅的是村里说了算,13℅的不清楚,72℅的是与村里商量。
三是交税以后,村、乡还应不应该向你们收钱:不应该的30℅,应该的11℅钱是用在老百性身上就可以收的59℅.四是农村土地是谁的:是国家的24℅,是集体的17℅,是个人的45℅,是家庭的14℅.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农民的政治权利意识总体较底,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于诉讼意识的调查:
“没有救济便没有权利”。在现代社会,诉讼是救济权利、解决纠纷的最正规途径。而在传统社会,人们习惯于一种“无法”的社会生活,把到司法机构打官司的人视为“败类”,而把司法机构视为破坏既定和谐的不祥之物,是“一个包庇叙利亚的机构”。可见,人们对诉讼的认知度、评价度、参与度是反映其法律意识的重要方面。
一是怎样看待打官司行为:值得鼓励占20℅,认为的斤斤计较的占17℅,正常的占63℅.二是打赢官司主要靠什么:靠律师的占19℅,靠和法官的点18℅,靠自己的诉求合理合法的点63℅.三是亲朋借钱,是否需要立字据:不好意思提出的占21℅,需要,以便于今后查证的占28℅,没有想过的占51.四是当您与邻居发生了,您如何解决:找双方都信服的第三人评理占49℅,找村干部占44℅,到派出所反映或到法院起诉仅只有7℅.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在坡乡的农民,已经不认为打官司是不光彩的事了,有90℅的人认为这里“正常的”和“值得鼓励的”。然而绝大多数纠纷在非讼程序中得以解决的事实也是农民对诉讼参与度不高的原因看来,几千年传统文化烙印在中国人心屡深处的“息讼”观念仍然严重。同时,70℅以上的人认为“打赢官司主要身权利的信任。但只有30℅的人认为亲友之间借钱需要写欠条,这表明村民们保证据的意识还有特进一步加强。
总结:
目前,农村接受法律知识的渠道还较单一,法律知识面还较窄,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人还较少,而其中年轻人居多,而中年人,老年人占较低的比例,农村普法的形式还停留在集市上的宣传单。上述情况表明,要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必须管齐下,既要政府主动安排,还要民间的积极组织,既要农民主动去学,还要以安说法,通过多种形式家民有更多机会
接触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用法知识武装大脑,既要便农民养成维护其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又要使其形成人人遵守法律的公共意识。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力实施普法下村,还要使其成为一项制度加以落实。
群众农民法律知识的欠缺是导致群众法制意识水平低下的首要原因。正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所以群众才会对法律有很多的不解与迷惑。也导致了他们不信法、不用法。如此一来,便形成了很严重的恶性循环:由于不懂法而不用法,越不用法则更加导致了农民不去学法,不去了解法。群众对于法律知识了解的有限性,既使有所了解也只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上,甚至根本了解的就是错误的信息。要全面提高农村群众法制,必须将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法治精神的建立,作为农村法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第四篇:农村法制普及情况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投放问卷和交谈走访相结合的方式,旨在了解农村法律普及现状,掌握一手资料,为以后普法活动提供一定数据支持。
此次调查共计投放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100%,共随机调查了大塘、同德、赶场三个村,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农村现状
1、人口结构大龄化、文化程度偏低
被调查人员中60%为男性,40%为女性,统计表明:被调查者中56岁以上的有31人,而41岁以上的共有57人;同时初中以下学历的有77人,主要集中在41岁以上阶段。走访中了解到,由于很多法律宣传过于深奥和单调,群众理解比较困难,虽然有不少从普法活动中拿的资料,但很少细读。
2、法律需求大
71%的调查调查人员努力尝试运用所了解的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虽效果迥异,但均表示掌握法律是有用处的。如果有法律培训的话,98%的男性表达出自己想参加的愿望。
二、农村法律存在的困境
1、普法宣传与群众需求脱节
调查表明:男性最想了解的法律法规前三位为:促农富农(37人,占男性61.7%);人身伤害(20人,占男性33.3%);农民工基本权益(20人,占男性33.3%)。
女性最想了解的法律法规前三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4人,占女性23.3%);促农富农(14人,占女性23.3%);婚姻家庭(12人,占女性20%)。
同时不难看出,经济的欠发达并没有阻碍,农村中男女对法律的需求的差异性,男性更多的是基于事业发展而去了解法律,更多的是关注对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工作安全保障类。女性更多的是关心家庭稳定和睦,从而关注家庭健康保障,经济收入,以及家庭稳定类的法律。
但不无遗憾的说,过去我们普法由于经费、人员等原因,往往忽略了这一差异,大而统的宣传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对法律渴望多样化的需求。希望以后我们执行的时候应尽量加强针对性,保证我们的普法活动能为民所用,确保我们的辛苦并不是群众眼中的流于形式。
2、媒体宣传与群众实际有很大出入
调查显示:93%的被调查群众(男55人、女38人)了解法律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电视、广播或网络。可见媒体对法制普及的巨大作用。
在与他们交流中,我们发现,不少群众对刑法尤其是对抢劫、杀人等恶性犯罪的惩戒有深刻认识,并能准确说出不少相关法条。这主要归功于《拍案说法》之类的法制节目。但让我们尴尬的是:当问及民事纠纷相关问题时,绝大部分群众并不能答上几句。只能让我们感叹:法律离农村很近,但离生活很远。
3、解决途径存在隐患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30%的男性和25%的女性选择私了。而男性有40人、女性有28人选择向村干部或政府求助,以期纠纷得到解决,占到调查人数的68%。
然而这两种群众常选择的解决方法都存在不小的隐患:
(1)私了由于其往往是事故双方在事故发生后自行商量解决,而大多数人对事故本身没有明确的认识,致使私了结果具有不确定性、随意性,同时其不具有法律约束性,不少事主在私了之后,又继续纠缠,乃至发生暴力事件。例如,走访中了解到:我镇大塘村有一人被狗咬伤,私了决定600元包干,但治疗中伤者因病毒感染致使产生数千元医疗费,再次协商时,犬主坚持以当初谈妥600元包干为由,拒绝村镇两级调解,从而让处理人员十分棘手。
(2)村镇两级调解本是一种有效解决民事纠纷的选择,且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性。但实际中,虽然村镇两级都建立了纠纷调解室,但村镇干部大部分未学习过相关法律,同时也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如双桂镇,共建村级纠纷调解室12个,镇级纠纷调解室1个,在村镇两级调解干部中仅有镇调解室2名工作人员接受过司法培训并专职调解,村级调解室多为村支两委干部兼任而且仅村支书接受过几天相关调解培训,他们在调解中往往凭借的是几十年的工作经验。诚然,不少同志的工作经验在不少调解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同时很多经验跟法律、法规有出入,甚至相悖。
4、对司法程序不清楚
在针对女性的调查表明:在40名女性中,大都不走司法程序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具体该找那些部门,走过不少弯路(19人,占女性47.5%);觉得诉讼时间过长,费用太高,得不偿失的人数亦不少(18人,占女性45%)。
走访中亦了解到群众对司法的诉求主要集中在一些民事纠纷,但苦于找不到方向或觉得诉讼时间太长,而放弃对自身权益的追求。
三、解决方案
1、图文并茂,将法律资料通俗化。
走访中我们发现,群众对安全防火知识掌握比较充足,询问中得知,原来他们手头的安全防火资料是用漫画和浅显的语言展现出来的。这有效的解决了部分群众由于文化和理解力等原因而使宣传乏力的困惑,值得在农村普法宣传中广为采用。
2、多种方式相结合,向民事等方面倾斜
(1)电视传媒对现在生活的印象是毋庸置疑的,由于其法制节目为了收视率等多关注重大的、轰动的案件,而这种案件多为恶性刑事,虽然教育了群众,但却并不具有太大的教育意义。因此,适当的向民事、劳资、致富等法律法规倾斜,让广大群众获得真正有操作性的法律。
(2)调查中,有30%的群众也通过报刊、杂志学习法律知识。走访中了解,这些喜欢读书看报的人多为附近村民的主心骨,不少群众常常向他们了解一些法律法规。只需我们在平面媒体上运用案例和法条相结合的方式,诠释法律,就能通过他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平台资源,开展教育学习。远程教育系统内的资源涵盖了农村生活的多方面,其中也有许多贴合农村实际的法律法规,其采用专家讲解的方式,直观的将法律法规展示出来。现在远程教育点已经基本覆盖各个行政村,只需我们合理利用,也能为法律普及做出重要贡献。
3、加强基层调解人员培训,提升业务水平。村镇两级调解能得到68%被调查人数的青睐,这既是群众对我们村镇两级干部的信任,也是巨大的危机。广大村级调解员的素质,决定了这一平台的作用的大小。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纠纷层出不穷,因此对农村调解员的培训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培训需要常态化、生活化,将农村常见案例和新兴案件作为教材,让优秀调解员现身说法,保障经验与法律的双重并重。
4、结合群众需求,制定普法方案
(1)根据群众需求,组织专项法律下乡。不要贪大求全,不求一劳永逸,一次只针对单一群体的单一需求,开展相关活动。如针对男性对劳保方面的法律需求,举行劳动法规下乡,切实满足群众诉求。
(2)针对农村私了行为,制定相关指导。私了作为群众自己解决矛盾的方式,可以继续存在,但为了保障双方合法权益,避免后续纠纷,可以尝试将已有矛盾纠纷归纳出来,如损失轻微,可以明确判定的纳入私了;不能确定损失的建议递交上级。从而提高纠纷解决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5、组织流动法庭,游走乡间。群众司法诉求多是简单的,可执行简易审判的案件,因此可以尝试建立流动法庭,巡回于乡间,走进院坝,在群众中审判,既能解民之所需,又能将法律更生动直观的传播到群众中去。
四、本次调查的反思
本次调查,在外调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完成得比较圆满,但由于自身原因仍存在不少问题:
1.调查表设计仍有欠缺。虽然再三对调查表进行修正,但由于团队人员均缺乏足够调查经验,调查统计中发现不少设计问题,如未能设计出被调查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使在分析中缺少了职业对法律需求的分析、没能为走过司法程序的人员单独设相关问题,致使我们少了深入了解相关情况的机会等不能不说是本次调查的遗憾。
2.问题表述不明确,未能让群众理会调查者本意。如第8问,不少群众误认为只有司法程序才算运用所了解的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导致有29名群众未能按设计者意愿填写,使该问分析并不十分有代表性。
3.写作团队离农村实际仍有段距离。如未根据农村文化程度低、大龄化严重的基本情况设计问题,导致不少分析根本不能从调查表得出。幸好,我们的外调人员极其负责,在了解到相关情况之后,采取了提问方式了解了部分问题,使得分析得到有效的一手资料支持。在此笔者向外调人员表示感谢。
第五篇:大学生法制意识调查报告
在校大学生法制意识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人员: 班
级: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 调查地点:
调查内容:
调查方法:
大学生法制意识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分析和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是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可以映射出法制贯彻的效果。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急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培养。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同时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很多大学生在他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会选择极端的方法,而不是用合法的法律手段去争取他们的利益,这就会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会越来越淡,导致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更好的把我国建设成为法治国家.二、调查方式
采用网络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为了使调查能够真实、客观的反应调查者的思想,我们对法律各个方面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筛选,对相关法律专业术语也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方式主要是采用封闭式的回答方式,即预先设计好四种可能答案,将这些答案全部列于问题下面,由被调查者从中选择一种答案作为自己的答案,均为单选题。收回有效的调查问卷共113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试卷由两道身份判断题、十道单项选择题及两道主观题构成。四道身份判断题用于辨明不同人群,单选题及主观题用于查看调查人群的法制意识。1.性别:男52% 女48% 2.年级:大一28% 大二26% 大三29% 大四17%(大四学生在校人数不足)3.从何时开始接触法律:
(1)小学 16%(2)初中 29%(3)高中 16%(4)大学 39% 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接触法律的年龄普遍偏高,很晚才开始了解法律知识。只有少数人是从小接受法律的熏陶。
4.您认为法律与你的学习和生活有关系吗 ?
(1)关系密切51%(2)不大37%(3)没关系9%(4)不知道,说不清3%
分析:大多是都认为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说明我们当代大学生还是比较重视法律的。还有一点同学认为不知道,说明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不良现象,作为一个大学生连自己的想法也不知道,可想而知这是很可怕的事,这一体现出了我国教育应试的失败。5.对我国的法律体系认识程度有多少?能清楚说出我国的几部大法吗?(1)高;能23%(2)中;勉强能61%(3)还可以,一般的能14%(4)低;不能
分析:对我国比较重要的法律大学生大多都知道,不知道的人几乎没有。6.您的法律知识主要从何而来?(1)学校上课和宣传42%(2)家庭教育15%(3)社会宣传(广播、电视、报纸)42%(4)其他1% 分析: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大多来源于学校,家庭教育很有帮助,总之大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较多。社会宣传也有很好的效果。7.您知道自己有哪些具体的权利义务吗?(1)全部知道9%(2)主要的知道40%(3)小部分知道40%(4)不太清楚11% 分析:对于自生的权利和义务知道的占大多是说明大家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相当强。
8.您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1)3月15日 4%(2)11月1日4%(3)12月4日67%(4)不知道25% 分析:大多是大学生都知道法制宣传日,也有少数人根本不了解。说明一些大学生不够诚实,明明对法律专业方面的知识不太了解还是要装的自己很有法律常识,不过有很多大学生还是不知道法制宣传日,这说明大家对法律不够重视。9.在生活中遇到侵害自己权益的事情时,您会如何处理?(1)向亲人,朋友,老师求助40%(2)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自认倒霉了。20%(3)犯我者,虽远必诛,用武力解。34%(4)向有关部门寻求法律保护6% 分析:生活中遇到侵犯自己权益的事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向亲友和老师寻求帮助,而很少的人选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说明了我们当代的大学生用法维权意识较差,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易冲动。10.你认为法律意识与教育程度有关吗
(1)有密切的关系57%(2)有一点关系27%(3)毫无关系13%(4)不太清楚3% 分析: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11.您认为对法律的执行哪些监督是最有效的
(1)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舆论监督42%(2)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领导机关的监督22%(3)群众监督26%(4)执法机关自我监督10% 分析: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大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支持社会舆论的人占大多是。说明政府自己监督自己是不被当代大学生认可的,我们更加相信群众的眼睛和媒体舆论的力量。
12.您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法律是否重要(1)非常重要,国无法不行40%(2)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46%(3)一般,可有可无的东西10%(4)基本没用,法律不如关系有用4%
分析:法律的重要性是被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可的,只有少数几个人认为法律不重要。说明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逐年上升。13.问答题,你认为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存在哪些问题?你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有哪些建议? 分析:在回答中发现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比较薄弱,自身要求太低,认为法律的作用不大,积极性不高。
建议:多开展与法律有关的活动如讲座、知识竞赛,高校开设基础法律知识课程,大学生应当多关注有关法律方面的电视节目(如:CCTV12、法制频道等)。14.问答题,你认为造成大学生法律教育薄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当代大学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是法律教育活动本身具有局限性。
四、问卷总结
综合本次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接触法律的年龄偏高,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较为缺乏,法律意识总体来说比较薄弱,遇到问题并不习惯于使用法律的武器来解决。但对于我国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持比较信任的态度,也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在逐年上升。问卷也同时反映出了,他们认为自己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
五、原因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以及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多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这种被动的法律意识更多的是一种守法教育下的结果。例如,现在一些高校内的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都以描述违法犯罪的案例及其所受的惩罚居多,往往使得大学生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法律的铁面无私和无情,甚至有个别大学生得出了只要自己不违法,就无需学法的错误结论。守法教育固然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如果将守法教育代替整个法制教育,以守法为法制教育的初衷和归宿,则不仅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和现代法律意识的人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悖逆。只有彻底转变法观念,以培养人们的法律信仰和权利的积极行使为出发点,才能在更深层面上对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和建设法治国家做出回应。
六、总结
针对此次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我们能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应该多组织专家讲座,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以及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让大学生从实际中获得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而且实际生活中获得的法律知识比从课堂中学到的效果会更好。尽量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的同时也为国家的法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