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记作文――浅谈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听记作文――浅谈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摘 要:听记作文,顾名思义,即听别人朗读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听的过程中摘记关键词,再根据记忆,在所记录的词语的提醒下,把文章记录下来。这样记录的文章大致与原文相似。听记形式的作文训练形式,听有具体的行为对象,有客观的内容所在;记有具体的语言对象,学生从听的过程中学习积累语言;对写来说也有具体的参照物,相当于老师们说的仿写,但比仿写更具创造性和趣味性。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三方面的尝试:内容由浅入深、形式丰富多样、合理评价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虽然教学中的尝试非常肤浅,但确实在实践中使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关键词:听记;积累语言;习作兴趣;习作水平
第一次接触“听记”作文,是在一年前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上。有幸聆听了一个关于《初中作文教?W设计及策略》的讲座,一个个生动的课例深深吸引了笔者,笔者浅谈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听记”作文的概念
听记作文,顾名思义,即听别人朗读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听的过程中摘记关键词,再根据记忆,在所记录的词语的提醒下,把文章记录下来。这样记录的文章大致与原文相似。
老师们平常习作教学中强调的往往是学生的观察,但学生只看到表面的几个现象或动作,展不开来写。这是为什么呢?不言而喻,问题出在表达,表达涉及他们的内部语言,学生的内部语言和思考、阅读的积累分不开,所以学生观察写文还是有点难度。
二、内容由浅入深
听记(写)存在哪些转换呢?从听到记(写),把客观的事物转化为人的语言思维,在语言思维活动中吸收别人的语言,经过大脑加工,转化成自己的表达。刚开始,不知从何入手,随意拿了一篇文章就去练习,结果呢,由于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差异太大了,于是,笔者在训练内容上作了由浅入深的安排。
1.听记、扩句练习
课例1:《小明说:“老师,笔者错了”》。
老师:这节课,老师们来听写,请大家拿出练习本。(老师念出句子:小明说:“老师,笔者错了”)
学生:把自己听到的句子写下来,并修改自己写的句子。(标点符号书写、位置的规范)
老师:投影出示句子,分析,小明说:“老师,笔者错了”。
(提示语)(语言)
老师:你能把提示语放到后面吗?(投影,修改)
老师:你能把提示语放到中间写下来吗?(学生完成修改)
老师:累了吗?接下来老师们来变个戏法,把这八个字变得更多的字,好吗?
老师:给这个句子加上“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学生: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师巡视,给予指导)
老师:老师根据这句子做示范动作,让学生说出表演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学生:把刚才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老师抽出优秀作品展示)
老师指导时循序渐进,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说话、表演等活动中,完成了对这个句子的大变身。让学生知道了,简单的一个句子出可以演绎的如此精彩。学生对习作的畏惧感减弱了。
2.听记短小文章
一篇短小文章,如何让学生听懂它、记住它并且能记下主要内容,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训练:
教师第一遍读范文,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在大脑给文章分类。是写人、记事、写景还是状物?
教师第二遍读范文,学生把听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脑中做一番整理:写人类,听记清写的主人公是谁?他的特点是什么?通过哪些事表现人物品质或特点?记事类,听记清楚事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形式丰富多样
学生在听记作文中享受到了写作的成就感,老师们教师就要想办法让这个热度持续不断。简单机械的重复肯定不可取,因此,教师就必须在训练形式上下功夫。笔者结合实践经验,联系学生实际,做了如下的训练。
1.听记广告、新闻
广告语应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朗朗上口,新颖独特,富有情趣,可读性强,抓住听众的眼球和听众的心。学生比较会感兴趣去听去记。学生在兴味盎然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无形之中可以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积累。养成听新闻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同学关心时事、议论事物的能力,有利于培养敏感的品质,有助于在写作时细致地刻画人物。由于新闻播放时速度快,语言简练,所以在听时,一要注意力集中,二要抓住关键词。
2.听情景对话
(1)学习中创设情境。利用作文课堂,教师事先创设对话情境,让学生边看边说,说完即记,训练学生善于倾听的耳朵,训练自己有意去倾听,随时随地去注意别人讲话;训练学生耳朵的灵敏性,能抓住有用的内容去听,去分析;训练学生听懂别人的话,边听边想边理解边分析,用以加强语言积累运用,提高口语交际和作文水平。
(2)生活中抓住情境。学生在家里,与父母交往,外出时的社交、购物、聚会等这些特定的活动中,特定的情景中,有特定的人在说话。对话的目的性、针对性都很强,让学生听记住主要内容。这也是一个训练的途径,进行这样的训练,一开始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大概记住主要内容就行。教师在批改后,选择有代表性的,让全班学生一起来斟酌润色,让学生根据内容情境加上“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使文章更加精美。
四、合理评价,不吝啬对学生的鼓励
通过学生的习作,老师们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可以洞察学生的思想,甚至是学生的困惑。因此,在作文批阅过程中,不仅要合理评价,更要给予更多的鼓励,这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结束语
语言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老师有计划地、科学地指导学生作指向性的语言与技法的积累,都是为学生以后成功地进行创新作文的写作服务的,学生习作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参考文献
[1]李浩成.改变旧观念创新教作文――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体会与经验[J].中学教学参考,2014(33):10-11.[2]周海红.中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浅谈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1(13):84-84.
第二篇: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反思
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写作是学生进行自主、真实、创新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农村初中语文作文的实际教学中,多数写作课只是把作文题一布置,等着收上作文本,挑出分数较高的习作一念就算完了。这是很明显的不适应素质教学的写作方法。在体现素质教学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地关注,学生是不是通过写作展示了自我的个性和创造的价值。本文主要对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做分析阐述,并从教学实践中提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广大农村语文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农村初中学生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语文综合素养都有了较快的提高。但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斥着中学课堂,从总体上看,农村中学写作教学还不尽如人意。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
1、作文教学中忽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应试作文教学 在一般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写作知识和方法的教学,虽然能使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对于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也比较有利,但它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缺陷——把写作能力仅仅看成是一种只与写作知识有关的、操纵文字符号的能力。在写作课上,教师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等方面进行指导,让不少学生产生一种共同的印象:写作文首先要把写作方法学好,把写作知识掌握了,就能写出好作文来。这样,许多学生到书店里专拣“作文技法”之类的书买,以为买到了这类书,就得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
《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我们在传授诸多的写作知识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注重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维高度。
2、作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情感 在传统的中学写作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的是写作理论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调动,忽视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更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中学生的情感世界是异常丰富的,他们思维活跃,敏感自信,易激动也易漠视,易亢奋也易消沉。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调动他们的情感,或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在平时,我们就要注意引导他们满腔热情地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去热爱、体验身边的事物。命题时,可以努力捕捉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火花,拨动他们的心弦,开发他们灵感深处的宝藏,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从而使他们在浓郁的写作欲望的催动下进行心灵激情的燃烧。关于写作前的指导,宜因人而异,采用不同方式。总之要有启发性,要能营造一种急于倾诉的情境,来开启学生思维和情感的闸门,使之产生一种写作的冲动和灵感的兴奋。只要我们善于敏锐地把握写作动情点,有的放矢,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抒发自己欲罢不能的感慨,总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作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现实生活
写作教学要关注现实生活。离开了生活,作文将是无源之水。现在写作教学却面临着生活缺失的危机,一篇篇作文只能在狭小而有序的空间——教室里,精心打造,只要没跑题、只要符合一系列要求,一篇所谓的好作文就出炉了。按照课本编排的写作教程亦步亦趋地完成操作、守着课内的那点阅读材料精讲细练、捧着几篇范文写法不敢越雷池一步、视学生作文中不符合课堂学习的思想为洪水猛兽等等不一而足。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吸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新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写作介入关于社会,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思考,让学生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之中,把握时代强劲的脉搏;同时把写作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写作教学体系,从而使语言文字的封闭教学变为生活化的开放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写作教学只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不少老师习惯于在写作课上朗读一篇或几篇范文作为写作指导。老师推荐这样那样的范文,也说明你老师很喜欢这样的作文,那就是让学生学它,学生能不不遗余力地学习仿效吗?所以结果只能落入范文模式,写出来的文章机械生硬,毫无灵气和创意,更不见独特个性和思想。
不少教师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作业大检查不得不要求学生写作文。作文交上来,赶紧埋头苦改,给个分数,缀些评语,然后匆匆发下去,在迎候第二篇作文的“洗礼”。对于老师来说,写作教学就是完成每学期六次或七次的大作文的批阅就行了。至于学生作文的横向对比或纵向分析,每次作文是不是都有闪光点,就无暇顾及了。
只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写作教学,很明显抛却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违背了学生为中心教学观,也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更不能达成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独立自主、和谐发展、有创新精神的人。
(二)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之原因分析
对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客观的外在环境的干扰,同时更要看到主观的内在因素的影响。1 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影响深远
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集中体现的不足是:以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整个作文教学过程全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以教师的认识作为评价标准,以教师的态度作为价值取向,而学生只是不得不完成一篇莫名其妙的作文而已。即使有学生的活动,也只是恭听指导、突击作文和愧对讲评。而下一回作文,还不知道老师会从哪里抓一个题目来,再来一次临阵交锋。这样的教学模式,置学生的主观体验、个人感情及自身积累于不顾,完全忽视了主体的个体差异和情感价值,最终只能算是老师完成一学期若干次的大作文任务而已,对学生能力的发展、价值的提升,效果微乎其微。2 当前的农村教育体制不健全
以取得高分为能的写作教学中,必然会使教师更注重写作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生命创造和价值升华的尊重;也必然会使教师更强调大众化的或中考的要求,而漠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思维独创;甚至会使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课内和基础,而忽视对写作应有的重视,这是因为基础和课文掌握不了说不过;而作文,只要写了,差不离都能得上些分,何况功夫下得多也不见得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3 教师自身素质制约
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应该是人类文化的代表和人文精神的体现者,但在中学语文老师中,的确存在着不少的素质不高者。很多的教师一旦工作稳定、业务熟悉了,就满足于现状,不再去关注、学习新的事物、不再去充实自己那“一桶水”的容量和提高那“一桶水”的质量,满足于在课堂上能勉强“浇灌”就行,只抱着那点已日益老化的知识对学生粗暴指责。再比如批改,宜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与学生互批、共批相结合,可以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会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写作效果好,评改质量高,批改费时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4教师无明确的写作教学计划
如果查教学计划,哪一个单元哪一课什么时候讲、几课时,肯定在计划上写得清清楚楚,但如果要看写作教学计划,一学期下来该怎么安排写作,却很少见有陈述者。因为课文一篇一篇在课本上,有目共睹,而写作,只要完成那几篇作文就行了。就像有的老师说的:“课文是硬任务,作文是软任务。”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一个写作训练的目标和能力提高的梯度。有的采取走马观花式,即写作训练跟着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文体的课文,写什么体裁的文章。有的老师甚至靠“临场发挥”。我就见过一个语文老师抱着一摞作文本往教室跑,边跑边说:“这次写什么呢?写什么呢?”可以想见其“灵感”会来得有多快,因为不久学生们就在那“写什么”中抓耳挠腮地构思了。6学生生活面窄
学生的生活范围只在那两点一线(住校生就几乎只有一个圆点了),他们所感受到的、体验到的生活非常有限。而我们知道,“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对于要达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目标的写作活动而言,更离不开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壤,只有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在生活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才能真正体现写作的初衷。
学生感受不到生活的广阔,那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引导他们走进家庭、走近社会,体验生活。如树立大作文教学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今天我当家”、“给妈妈洗脚”、演讲比赛、辩论会、诗歌朗诵比赛、古诗词欣赏、名著人物评说、民间采风、记者调查活动等等,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在活动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思考生活,从而不断的过滤和积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7学生阅读不足
老师和家长经常慨叹:学生写作水平怎么那么难以提高?其实学习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写作更需要长期的积累。这个积累既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也包括阅读感悟的积累。即如杜甫所言,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可见,作文能力低下,关键在于平时缺乏积累。老师和家长只是让孩子对着作文本,每周写,天天写,却忽视了原始积累,这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作为语文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刊杂志,并利用阅读课与自习课让学生相互推荐好的文章,也鼓励他们课间交流,交换阅读体验。
如果说生活是作文之源,那么阅读就是作文之流,欲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就应该把生活和阅读结合起来,实现开源引流。
三、对农村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是新课标对“人”与“文”离合问题的正确解答。所以,我们要突破“为作文而作文”的传统模式,纠正片面强调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而忽视培养人、发展人的不良倾向,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意识。毕竟写作只是手段,发展健康和谐的个性人格、促进生命体的良性变化和改革才是最终的目标。1.鼓励思维内容上的创新。这需要教师高度自觉地培植学生独立的人生立场和自主的人格体系,力克盲目从众;需要教师毫无保留地发展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敢于怀疑既成定论。如果没有这种对学生精神品格和文化心理的重构,作文的创新性就失去了逻辑起点。其次,要鼓励思维形式上趋向发散。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倡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问题,将会获得不同感受和体验,即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摆脱了思维惯性和惰性,才能极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生命深处的创造性能量,发展创造性思维。
思维内容的“标准化”必将外化为语言表达的标准化。这就是作文为什么会有“学生腔”、为什么会“千篇一律”。新课标旗帜鲜明地呼唤“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就是呼唤真实的个体活生生的语言,而不是俗语、套话、人云亦云。我们知道,真实的个体生命之间是充满着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因此,只要是“属于自己”的,属于个体生命的语言就会闪烁着个性色彩,就是最具有个性的别致的语言。归根到底,作文语言的个性化取决于为人的个性化、思想的个性化。2.提倡作文评价开放化
传统的写作教学评价模式是“学生习作,老师批改”。显然,这种教师单方面注入式教学,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教学原则。我们传统的做法是:吹毛求疵→玉中指瑕→多找缺点;精批细改,老师全批全改,学生不改。这样既耗时间,又难出成效,还严重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民主开放的写作教学评价观是:沙里淘金→多找闪光点;多评少改,评而不改;全体评议全体改,教师指导学生改。
提倡作文评价开放化,首先要对每一篇作文,都要挖掘它的亮点。哪怕只有一句话、一个词语用得好,我们也要给予表扬。通过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我能写好”的自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其次,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允许学生想评什么就评什么,想怎样评就怎样评,并鼓励学生多角度去评,多鼓励地评。3.突出“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目的是生活应用,写作更是如此。只有把写作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写作教学获得本质意义上的返璞归真。突出“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就是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感悟,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做一个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的、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的严峻挑战的、人格全面发展的人。
4.扩大实用性文章的写作范围
反思我们的写作教学,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文写作”却常常被忽略。教学中即使有此内容,也未被列为重点学习的对象,常是轻描淡写地走过场。因此,我们应该重点扩大实用性文章的写作范围,作文依托生活,生活需要作文,写作教学必须要向社会性、应用性、实践性发展,让学生在阅读写作实践中吸取大量的适合日后发展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培养生存和竞争的本领,以便能对付将来生活的挑战。
最后,要说的是,写作不仅是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只有在做人的真切甚至强烈的体验中生发出自生命本体的写作需要,才可能吸引和推动学生主动投入到写作的活动之中,使写作可能真正同教师育人学生做人相交融。如果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写作对于自己生存的必要性,感受到了写作中自我表现的满足和自我实现的乐趣,他就会乐于写作。如此,写作也就成了学生内在的主动的需要,才能真正写出好的文章。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体会
教学反思从狭义意义上来讲是教师的一项本能,它是教师自动自发的一种表现,自动自发地将课堂内容运用实践,把相关的知识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最终得出指导性的教学反思。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体会,欢迎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体会篇一
我们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不是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那就是告诉我们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自主性学习,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将它作为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这样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扬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用于习题课,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我们传统课堂习题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这个的主体,习题上课学生做,教师讲,纯粹的是以教师对答案为主。学生围着教师转,学生只是一味的听,判断自己做的对与错,上课只是死的知识灌输,无休止的 填鸭,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到的是的是 死 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培养出没有主动学习精神的人,培养出不会学习的人。那学生能力的提高就更不可能了。
因此我认为,在习题课上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我校的 1236 的教学模式运用于习题课,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习题课上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在课堂中教师坚持六个 凡是 :凡是学生都知道的不讲解,凡是学生能说回答的就不解释,凡是学生能思考的就让学生思考,凡是学生能讨论的就让学生讨论,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只是适时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在九年级教学中,原来辅导学生训练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的时候,我采取的仍旧是传统的模式,学生先做,然后我就逐题逐题的分析讲解。但我发现课堂上学生变成了死记答案的 机器,变成了被填的 鸭子,而实际收获甚微。本周我在引导班上的学生复习八年级上册的文言文知识时,就采用了学校教学模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做了尝试,收到了好的效果。
一、自主学习
教师课前要优化习题,能突出教学重点,并能以此拓展延伸。然后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去完成习题。这是一个 独学 的过程,是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期间老师可来回巡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做题动态,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与问题。在学生们做题的过程中,我穿梭于各学生中间,发现习题中基础部分掌握的很好,像实词理解、句子翻译及文体常识都能熟练运用,但是内容理解、拓展延伸就有些力不从心。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学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合作学习
在发现问题之后,我采用了 1236 环节中的第3环节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进行训练。学生们能熟练掌握的习题便让小组内的学困生在组内交流,这样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巩固,更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找到学习的乐趣。而难度较大的习题则由小组长主持在组内交流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时我会鼓励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比一比,哪一个组交流得更认真,学得更有效率,分析得更依据。只要放手让他们组内去解决,他们对答案的理解往往会更 有理有据,会常常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一环节是对知识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了 弱势群体,也体现了 兵教兵 兵练兵 兵强兵 的特点,这就是 对学 与 群学。当我把任务说明白后,沉闷的气氛被打破了,我看到了孩子们变得活跃了,表情也轻松了许多,我看到了他们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三、分享学习
这一环节是生生、师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习题中的问题与困难,小组内能解决的就在全班展示提升,使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成果,如果其他组在分享中有所启发,又有更好的解答方法,也可以在全班分享。这样语文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就得到呈现,这种教学不仅容量加大,教学进度加快,教学效率高,而学生的理解、掌握、体会也变得更深更透更快。一节课下来,原定的两节课的内容一节课就解决了。在综合复习了八年级上册的文言知识后,我对知识进行了汇总,把握知识内在联系,触类旁通。从他们的表情上我看得出来他们学得很轻松也很快乐。
无论是哪种课型,作为教师我们更多是要给学生创造这样自主机会,更要善于去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多方面地去探究问题,支持学生的那些与众不同,而又合情合理的答案。而不是要求学生的思维和精神随着自己的转,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没有拼时间的焦虑,没有拼习题的兼备,有的是课堂上运用智慧的愉悦。总之,在课改路上,我们只有迎着课堂改革的强势东风,以自己的热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描绘课堂上最美丽的风景。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体会篇二
本学期以来,语文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主导,狠抓常规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新课程教育,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实效。
开学之初就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最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务处、学部下发的各种文件,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材既要讲得精,又要渗透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人文、自然和社会、人生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交流活动,做好备课组的组织工作。通过听课、评课、分析研究,找到不足,研究对策,很好地落实了课堂效率。重点研究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何全面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课堂上不仅有漂亮的板书、精彩的教案、完美的课堂设计、精心制作的精美课件,还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资源,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本”,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设情境、情景,让学生多动、多思,展开联想,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形成了有“生命”的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我们组织参加了市区、学校组织的各项语文活动,如:昆明市中学生语文知识竞赛,初一年级“我爱北大附中”征文竞赛,初一、初二年级“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爱我附中”演讲比赛,初一教师说课比赛。开展了中学部语文教师人人参与的自编、自导课本剧的活动,写字比赛、朗读比赛、手抄报比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了学生的潜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学校和年级的好评,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青年教师胡伟参加官渡区初中语文教师说课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为个人,学校赢得了荣誉。为此,官渡区教研室把说课活动的优胜者的展示课集中在我校举行,有近200位各学科的教师参加,充分的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体会篇三
一、学生是主体关爱每一个学生
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
1、给优生以雄心
优秀的学生有他扎实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还有独道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要定下更远更高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给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是吊在中间,因而好多易满足的同学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而过,懒懒散散,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成绩。针对这种心理,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励他们通过努力赶超优秀生,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他们努力赶超,扩大了优生的范围。原来有些人成绩平平,但到了现在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3、给差生以上进心
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应该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我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尝到了一点学习的甜头,也就多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二、把情倾洒给每一个学生
1、对好生注入严厉的情感而非宠爱。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
2、对中等生关爱并非溺爱。
教会她们协调各科的关系,树立她们单科精品意识。发挥自己的优势科目,不放弃自己,因此,这类同学的语文成绩往往保持优秀。
3、对差生包容而非放弃
差生,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课堂上犯一点点小错误,如听课走神,作业做不完等,但并没放弃。
三、把业授给每一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创造者。
1、课堂进度顾及每个学生
我通常上课的进度不快,我的每堂课要能使每个同学听懂,每个同学有所得。
2、课堂提问针对每一层学生
提问中我因势利导,难题抛给优生,而易题留给了中下等同学,这样优生感觉有挑战性,而差生也不会因答不上而尴尬,失去学习的信心。
3、课后辅导落实每一类学生
培优补差是落实的重点,对待优生我在课堂上进行拔高训练,比如写作技巧的指导,阅读的综合能力的提高,让这类学生真正优起来,而对于差生则注重基础的训练,有关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浅易的阅读等达到一个巩固过程,这样因地制宜,适得其所。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坤都岭中学邓淑贤
毕业后,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虽然在别人看来 单调无味,但本人却乐此不疲,耕耘语文这片田园,日出而作,夜半而息,辛苦却别有一番乐趣,为别人所不能体会。多年来,一直求真务实的教学,积累了点地体会,仅供同行参考。
进入初中,好多学生都围着我问同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我就对他们这样说:
—。积累。
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和前提。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需要积累的东西很多,但是我不会让学生无从下手,一般会做出这样的安排:
1·初一阶段,重点做常用字词,成语,谚语,歇后语,格言等方面的积累,并指导学生用积累的字词句 说话,相互交流,品评,相互促进,相互学习。2·初二阶段,在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字词等方面的积累任务以外,增加阅读内容,阅读范围一般限定在寓言,童话,神话,科幻等方面的题材,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并在语言方面做相应积累。
3·文学常识,古诗文佳作,现代名篇美文的积累要坚持经常,不能间断。进入初三,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听说读写齐头并进,在平时积累工作做得好的同学将会体现出很大的优势。
二·阅读。
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大量阅读可以有效的丰富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可见读书更可以怡养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操。要让学生养成 良好的读书习惯,这对他们学好语文很重要。三·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说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巨大动力。
四·勤奋。
无论学什么,勤奋刻苦都是第一位的。要学好语文更应该这样。
除此而外,我觉得还有一点因素必不可少,那就是情感。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用真心真情去学习语文尤其对教材中精美文章,教者·学者·作者的情感应该是交融的,突破时空限制的。只有让学生的 情感和内心受到感染,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 目的。
另外,我也通过个人学习的体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 指导,人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啊!
总之,语文是一片宽广无边的大海,学好语文 是一项漫长而辛苦的历程,但只要执着而认真的去探索追求,相信你会发现别有洞天的风景!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体会
浅谈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体会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以其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完美结合,在众多学科中独占鳌头。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教学更具优势,能将文章中蕴涵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文化知识等等展示给学生,并借助音乐、电视等艺术手段,创造一种特殊的学习氛围。
使其在美的熏陶和情的兴奋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操。下面结合初中语文的教学,谈谈如何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巧妙整合的一点教学体会。
一、让学生走进精彩的世界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是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面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如教学朱自清学生的《春》,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灵动,使人仿佛感受到春的活力,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讲的 轻松,学生学的自如,在教学中遇到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2.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比较直观 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3.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助于加快教学速度,在课堂上有足够的 时间让学生练习巩固,在普通的课堂上,老师要用粉笔板书,这样浪费时间,教学中常常出现完不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利用多媒体充分利用时间,也有效利用时间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4.通过多媒体教学,深刻体会;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从而促使我 去认真学习计算机操作,学习制作课件,在网上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以便于提高教学成绩。
五、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像放电影一样,知识点没有特别突出。老师讲解、板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而多媒体没有学生思想的形成过程。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思想。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使用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流于形式。是教师自己尽心设计、自己导演的一出精彩的教的画面,虽然知识之间环环相扣。
建构致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的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的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是知识建构的辅助工具。学生在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多媒体只是助成认知的工具。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需要助成认知工具,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恰当讲解、学生的思考三方面的共同完成。这也正符合构建自己专家
系统所说的“学生必须界定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分析因果关系,构建逻辑关系规则库。”因此,在一节课中,课件放映时间、速度、方式、教师的讲解、板书要与学生视觉、听觉、思考进行恰到好处的衔接,不能违背学生认知生理规律。实质就是要解决多媒体课堂中的师生有机互动问题。由此两个教学理论就是把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机的结合。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作为在第一线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教学《小石潭记》时,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能表现小石潭美景的古画、摄影等图片,用power point制作精美的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把小石潭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小石潭的清、幽、雅的景致,体味作者在小石潭边时那乐忧
相间的心情,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初中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的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以往在讲解一些抽象的写景散文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对书中描绘的景象,感觉也总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现在,运用多媒体手段教授这类课文,就方便、实效多了。仍然以讲授《小石潭记》为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小石潭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再结合音乐、动画与文章进行学习。学生既清楚的感知到了潭周围的景致美,又真正的体悟到了文字的韵味美,也对理解作者情感变化奠定了基础,朗读起来还声情并茂,兴趣盎然。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亦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理解含义深刻的一些句子。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课件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如:“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等,一一表列出来,逐一解决,则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
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众所周知,现在的初中教育,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中、中考来学习,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总之,合理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多媒体课堂教学形象、生动、直观,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
每位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做到合时宜,使其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六、总结
多媒体介入教学,为语文教学开创了新天地。当然,计算机只是 一种辅助工具,并不能取代师生间的交流,不能取代教师对学生诸方面影响。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会为语文教学增添姿彩,为教学方法的探讨提供广阔的空间,为培养学生语文教学的各种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总之,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生动的形象,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形神兼备,静动结合的优秀平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在相同的时间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有利于促进我们老师学习,提高教学能力。
2010年7月8日
浅谈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和劣
——以成安县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为例
摘要: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在一定时间内为学生传导最多的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应尽可能地扩大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问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课堂的密度。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服务 的,应以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为第一要素,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更有效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字:语文; 多媒体; 想象力; 兴趣; 课堂气氛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尽量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然而,正如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一样,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握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出发,使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让多媒体技术真正服务于中学语
文教学。
首先,我谈一下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多媒体应用能提供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容量。
语文课是进行语言信息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在一定时间内为学生传导最多的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应尽可能地扩大课堂
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问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课堂的密度。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灵感。在讲解课文时,采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海燕》这首散文诗的时候,考虑到教材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学生比较难于把握持的主题。于是采用多媒体循图入文:让学生观看海燕在风卷云集的海面上高翔的画面,感受到海燕矫健、勇猛、不畏强暴、勇于博击的雄姿。同时,播放朗诵录音,用形象的图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调动学生感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
兴趣。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四、利用多媒体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用多媒体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欣赏力。
(一)、利用动画功能进行教学。在多媒体动画功能的辅助下,我对输入和修饰好的诗词及有关解释,逐字逐句进行动画效果设置,将文字的动画效果与教师的朗诵速度保持一致,让文字产生动感。
(二)、用图像背景进行教学。图像背景设置是将一个图像文件设置为一幅幻灯片的背景。让幻灯片具有形象生动的画面和文字,以求诗词互为衬托,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图像背景可以是一幅国画,画中突出当时的细雨的景色和依依惜别的气氛。画中还有两个表情愁苦的人正在持酒对饮。此情此景,最能体现王维当时内心对元二的牵挂与担忧。这就为学生深层理解王维诗歌的诗歌内涵和艺术特色起到
烘托作用。
(三)、必要时配置音乐进行教学。音乐是流动的画面,悦耳的诗篇。给古诗词配置音乐,使欣赏古诗词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配乐可以是萨克斯的
曲《送别》。曲中描绘的意境与《送元二使安西》恰有异曲同工之感,让人产生联想,情不自禁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这正是本课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借助多媒体手段,与古诗词欣赏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对平时感到乏味的诗词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似乎在学生的思维中注入了“兴奋剂”,让他们紧跟着“感觉”走,眼前会浮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和阅读欣赏水平,激发了创造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并能促进
身心健康。
其次,多媒体也有它的劣势:
一、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忽视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多媒体一大优势就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适当巧妙的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等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达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却片面利用这一优势,走入一个极端,过于注重课件的动画、色彩、音响的效果,认为设计课件就是让学生感到花哨、有趣、热闹,认为这样就是课堂气氛活跃。而结果恰恰相反,这样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了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成了旁观者,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有些教师把所有的教学内容和环节都做在课件中,把整堂课用多媒体课件控制了起来,而没有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环节,其结果是课堂教学活动呈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模式,教师成了实现这一模式的
“机器操作工”,学生成了观看屏幕的观众,整个课堂的主体既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而是多媒体和课件。这就违背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原则,也违背了现代教育应遵循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和协调学生多种分析的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和具体授课内容出发来运用多媒体,使多媒体真正服务于学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高效的教学。
三、只重视课件教学,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有些教师认为,只要使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就是一堂高质量的课,就能体现教学的先进性,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教案及课件是由教师设计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进行的,学生学习收获的大小与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因此,多媒体教学不能只是把多媒体当作教学的指挥棒,让老师与学生一起跟着多媒体走,减少了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甚至抑制了他们思考的欲望,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教师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工具更生动地讲授课
程。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误区,并提供一些方式、方法来规避这些误区,才能让多媒体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而服务的,应以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为第一要素,不能刻意追求动画的演示,否则可能会舍本逐末。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界面要突出教学内容,背景不能过于花哨,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有效的学习应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现代化的课堂结构更
便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从而使过去的学生单纯听说变为多角度的思考,这更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实践意识。学生的视野是多角度的,思维是多方面的,不少学生在电脑这方面很有兴趣,因此有些上课的相关多媒体资料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准备,有些声音、图片、动画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设计,有些操作过程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完成,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更有效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