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动漫流行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日本动漫流行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姓名:邢增果
学号:201424030146
日本动漫(漫画、动画)我想,对我们大到大学生,小到幼儿园的小孩,都是极有诱惑力的作品。就我个人而言,小时候最喜爱的日本动画是《犬夜叉》和《名侦探柯南》,每次放学后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它们的播放,每天都有所期待。日本漫画我是高中才开始看的,但只是零零碎碎的看。上大学后我是看的最疯狂的,基本把视频里能播的全看了一遍,有些甚至看了三四遍。不得不说日本漫画就是有一种魔力,能够在无形中吸引着你。有时候看完了,会让你思考,会让你有所启发、感悟,影响着你的思想。日本动漫对我个人的影响可以说挺大的。所以我想,日本动漫的流行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小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探讨日本动漫流行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日本动漫的发展史
对于日本动漫的了解,只要是中学生大学生甚至是工作中的人们,大部分人应该都能说出几部日本动画吧!《新世纪福音战士》,《灌篮高手》,《蜡笔小新》,《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这些应该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吧!1946年,手冢治虫的《新宝岛》问世,大受欢迎,迈出了成为现代主流映像漫画的第一步。长谷川町子的《海螺》从1946年4月起开始在名古屋、札幌、福冈的三家地方报纸上连载,这些作品揭开了战后日本漫画的帷幕。他们两人在战后昭和漫画史上都是拔尖的高手,地位极为崇高。尤其是手冢治虫对日本之外的漫画界也影响深远,他利用电影运镜手法,使漫画映像有了革命性的变革!手冢的漫画大大超越二战前的故事漫画,其成功的秘密就在于他的漫画画面构成具有显著的特征,即运用电影的拍摄技巧。他制作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拍摄一样,有变焦、广角、俯视……变幻无穷,令读者爱不释手。手冢治虫追求的是漫画与电影艺术的有机结合。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不但风靡日本本土,就是越洋过海来到中国大陆也一样受欢迎.他的《再见萤火虫》更是成功登陆欧美,风靡世界,让世界多少人为之落泪。它所重视的不是面相的可爱,服装的漂亮,也不是单纯的逗笑,而是给人更深层次的感受,在小孩眼里,它是一种趣味,给你希望与梦想,告诉你成长的道路,而在成年人眼里,它则是一种回忆,让你拾回失去的童真,想起那被遗忘的过去……而且在画面上对场景的细致刻画,气氛描写,人物动作,内心的感触,表情的讲究,分镜的运用还有配乐等等,都能让你置身于童话世界。
二、日本动漫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积极的影响
在动漫迷大军中,青少年的阵容最强大。青少年自然就是漫画读物最忠实也最基础的消费群。那么,赶潮流的青少年喜欢哪些漫画呢?据一次随机调查显示,男生喜欢看战斗科幻类漫画,女生则钟爱少女漫画(一些有暴力倾向的女的比较喜欢看战斗科幻漫画)。对此,问卷调查表明,其中,喜欢《火影忍者》者居多,达65.48%。《网球王子》、《海贼王》、《灌篮高手》次之。另外《犬夜叉》,《浪客剑心》,《名侦探柯南》的受欢迎程度大概在34%-47%之间。最为普遍的一个原因是日本漫画的搞笑,幽默,轻松吸引了青少年的视线。调查显示,平均每20个青少年中便有18个觉得日本漫画搞笑,幽默,使人觉得轻松愉快。由此可见,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之下,大部分青少年以轻松搞笑,具有幽默感的漫画和有积极向上意义的漫画作为调节剂。大部分日本漫画营造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人放松心神,调节身心。同时还能起到缓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有利于青少年的个性的张扬, 增加参与意识。
二、消极的影响
动漫作品深受青少年的喜爱, 但也有网上流行的动画内容参差不齐, 其中不乏充斥了暴力,色情, 迷信, 反动的东西, 有些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受到了精神的毒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是多样的, 其心理特征是动态多变的。在动漫的世界里, 他们出现逃避现实, 游戏人生, 意志消沉等等不良现象。从而也导致了一系列的浮躁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言行。首先,容易导致了青少年对人生的认识肤浅。动漫作品轻松诙谐, 很有趣, 动漫的题材本身也很轻松, 再加上在动漫作品里很少涉及严肃的内容, 一切为了观者的享受出发, 在教育性上有着很大的缺失, 这些都让青少年误以为追求享乐是人生的目的, 把世俗的观念当作人生价值的真谛, 在失去了根本方向之后无法区分或者不愿意区分哪些流行文化是社会生活必需、哪些仅仅是休闲娱乐, 只是盲目地跟在流行文化后面跑,更多地关注外表的时尚而忽视文化内涵的提高,追求感官享受而不是美的陶冶。其次,观看动漫过多易导致青少年沉迷于动漫的虚拟性, 行为心理幼稚化从青少年迷恋动漫中还可看出部分青少年脱离现实, 社会情感建立不健全, 迷恋虚幻世界,不愿面对现实世界。他们宁愿沉浸在动漫的虚幻世界里不能自拔, 也不愿意接受现实生活。这反映了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有很多困扰他们的东西。多疑、害羞、闭锁、社交恐惧使得他们惧怕人际交往。同时沉迷于网络和动漫又加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紧张情况, 形成了恶性循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动漫对于当代社会尤其是当代青年的影响可谓褒贬皆有,从总体上来看,相比于国产动漫而言日本动漫有其优秀之处。日本动漫额写实风格和原创性无疑是日本动漫走向世界的根本原因。不管是国产动漫还是日本动漫我们都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
在动漫如此发达的今天,日本动漫依然以稳健的脚步不断发展着,不断超越着,在各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日本动漫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却从未停下过,一只在寻找进步。现在动漫产业已经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之一,日本动漫也早已充斥着中国市场。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保持清醒,冷静地思考中国的动漫产业为什么一蹶不振。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中华传统文化存在着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佳品。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璀璨文化为什么今天会发展成这个样子?我们不仅没有走出中国市场,却被日本动漫抢占了本土市场。
他山之玉,可以攻石。日本的动漫产业在不断地创新发展着,并推动着全球的动漫业,深深影响着世界。中国可以从日本动漫中获取去多有益的借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发展壮大本国动漫使其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袁建文,论中国动画与日本动画[J],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王攸然,从动画看日本神鬼文化[J], 长江大学学报2012,2 [3]徐菲,浅析动漫流行对青少年的影响[J], 池州学院学报2007,12 [4] 董雪静,卡通化生存:日本动漫对青少年行为方式的影响[M],电影文学2011,8
第二篇:日本动漫音乐解析——关于当代动漫音乐特点分析
日本动漫音乐解析——关于当代动漫音乐特点分析
“And can you fee1 the love tonight,It is where we are,It’s enough for this wide—eyed wanderer,That we got this far„„”这是风靡一时的 《狮子王》的主题曲《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很多人听了以后不相信这是动画的主题曲,固有的观念认为动漫的内容很幼稚,主题曲也很幼稚,不过是给小孩子听的儿歌罢了,这种观念完全是错误的。“动画”其实是一种与电影相近的艺术表现手法,区别只在于电影是拍摄镜头,而动画则是绘制镜头。关键在于内容和音乐的诠释。在现代大部分的动画主题曲都已经和欧美主题曲和欧美流行曲相差无几了。
动漫音乐的旋律有级进式和重复式。级进式,既二度音程间的进行下行级进:由于力度逐渐缓解,紧张度逐渐放松,所以适合表达一些深情,忧郁,哀伤,以及沉重的的情感。比如 《火影忍者》里面白之死里面的音乐《sadness and sorrow》,音乐先由violin和bass奏出引子,引子很简单,由二分音符下行级进式,时值的延长表达了沉重的,哀伤的心理,作者在bass声部,用沉重的声音,模仿复调的手法再次奏出,就像有两个声音在对话,violence说:他走了„ bass说:他确实离我们远去。重复式,同高度音的重复,其的表现特点是由不停的重复一个音,有着突出强调的作用,适合表达坚定,蓄势待发的情感,适于用在战斗音乐中,比如 《火影忍着》中的战斗音乐《fighting》用同音反复固定低音来表现紧张,蓄势待发的情绪,再如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也是用了重复时的进行。
音乐的音色使用,他们经常把日本的特色乐器与管弦乐器等欧洲乐器相结合,形成富有特色的民族风格,比如 《火影忍者》中的 《sadnes s and sorrow》主题由violin和bass引出,主旋律由日本民族乐器尺八来担当,尺八:尺八发展到宋代形成五孔尺八,并经由当时日本的遣唐僧东传日本,保留至今,其技巧复杂,音色独特而有古味。尺八把苍凉、空灵、恬静的意境表现得很好,火影忍者里的经典配乐,日本传统乐器与现代乐器的完美结合,使整首音乐透出浓浓的哀伤,正如乐曲名。在火影忍者中多次出现,尤其是白之死章节,将自身世的凄苦和自死的悲伤渲染的淋漓尽致,催人泪下。后面用日本民族弹拨乐器三味线的弹拨表现凄凉、孤独的哀伤,三昧线: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的三弦,大约成形于 15世纪左右。
日本动漫以久石让为代表的作曲家,善于用欧洲管弦乐器,华丽的管弦乐与极富张力的变现方法,强调多种配乐手法与主旋律结合,充分结合了管弦乐的抒情性和电子音乐的节奏性强,富于动感的特点,将管弦乐的张力表现到极致。
不难看出整首乐曲的特点,运用了民族乐器尺八来表现了苍凉,悲痛的心情,弦乐用和声手法做了背景铺垫,吉他分解和旋式的作为第二声瓢首先在音色使用上,使整首曲子充分的体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音乐动机的选用,日本音乐中音阶可分为阳音阶和阴音阶,样音阶包括各种类型的无半音五声音阶:阴音阶则包括各种一个或两个伴音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日本音乐红构成旋律的基本单位不是八度音阶,而是四度三音列都市传统音乐,它们的旋律多数是取材于日本都市的传统音乐,而都节(市)音阶则是构成这种典型日本味几旋律的基础:都节音阶它虽然也是一种5声音阶,但与中国和东方许多民族常用的无半音5声音阶不同,包含了两个小2度(半音)音程,这种特殊的 5声音阶便成为构成通常人们所熟悉的日本音乐风格的最基本要素。日本音乐的曲调常用do、mi、fa、ra、xi五音,而中国民乐则常用宫、商、角、徵、羽五音,这使得中华民族音乐充满了富丽堂皇之感,而 日本民族音乐则蕴含了浓浓的物伤情结。
正如 《sadness and sorrow》中动机也是由二度和四度构成的,也就是说这首动漫音乐中的动机来 自于日本本土的民谣音乐而弦乐和吉他的分解和弦都是根据欧洲传统和声进行来完成的,这在旋律和和声又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第三篇:日本动漫对中国高中生影响
日本动漫对中学生的影响
一、纯粹的日本漫画的影响 从1980年代末开始,随着动漫画的进入,中国的青少年开始介入一个动漫画时代。同时,在视觉文化的逐步强势过程中间,“读图时代”开始主宰平民化的阅读领域。随着这个领域范围的不断扩大,日本动漫画可以说已经登上了中国动漫市场的首席。长期以来,它以其独特的魅左右着中国不同年龄动漫迷们的视线。在动漫迷大军中,中学生的阵容最强大。中学生自然就是漫画读物最忠实也最基础的消费群。那么,赶潮流的中学生喜欢哪些漫画呢?据一次随机调查显示,男生喜欢看战斗科幻类漫画,女生则钟爱少女漫画(一些有暴力倾向的女的比较喜欢看战斗科幻漫画)。对此,我们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喜欢《火影忍者》者居多,达65.48%。《网球王子》、《海贼王》、《灌篮高手》次之。另外《犬夜叉》,《浪客剑心》,《名侦探柯南》的受欢迎程度大概在34%~47%之间。由此可见,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之下,大部分中学生以轻松搞笑,具有幽默感的动漫画和有积极向上意义的动漫画作为调节剂。大部分日本动漫画营造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人放松心神,调节身心。在此基础上,我们请50名中学生谈谈他们喜欢日本动漫画的原因。其中,80%以上的中学生被片中人物酷酷的造型和连贯的情节所吸引。最为普遍的一个原因是日本动漫画的搞笑,幽默,轻松吸引了中学生的视线。调查显示,平均每20个中学生中便有18个日本动漫画搞笑,幽默,使人觉得轻松愉快。除此之外,也有人认为片中人物的叛逆性格吸引了他们,这一选项的点击率为3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中学生也同样存在叛逆心理。所以,叛逆人物在一部分人群中深受欢迎,也不足为奇!还有其它原因如“前卫时尚”“口袋型漫画小巧,易携带”“科学性强 ”“有点色情,很诱人”“暴力,血腥,刺激,过瘾”等也是日本动漫魅力之所在。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动漫画其实良莠参半。那么,就此而言,我们中学生在对其丰富有趣的情节顶礼膜拜之余,对其某些不良因素可能也会全盘接受。据调查显示,有92.2%的中学生认为日本动漫画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让人觉得轻松和兴奋”占85.52% “对中国动漫画感到悲哀”占96%;“对其中的人物很崇拜”的占76.37%;“说不出什么影响”的也有4%。由此可见,日本动漫画对中学生的影响逐渐加强。而其对中国中学生的影响虽大部分是比较积极的(如放松身心,获取一些科学知识等)。但另一项调查也显示了日本动漫画的弊端。平均每10个学生中便有9人有过在课堂上偷看漫画的经历,且次数超过10次有33%有对其产生迷恋的心态。这些表现严重的影响了中学生的学习,这是不可取的。如果中学生迷恋的是健康的动漫画精品,那么就某种意义而言,的确会对中学生有益处。但俯观整个中国动漫市场,色情,暴力的动漫画横行于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极易误入歧途。例:《吻痕之恋》这部漫画书是讲几个男生在女生脖子上轮番展示亲吻的技巧,画面十分露骨。这种漫画书是明显不适合我们中学生看的。因为我们未成年人心智还不是很成熟,看这样的书只会增加误入歧途的机率。通过全体成员的分析讨论,我们得出了日本动漫画对中学生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赶潮流是这一时期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极易受某些画质华丽,人物造型独特而空洞内容的迷惑。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早期的日本动漫画一直以清朗的面目出现。发展至今,日本动漫画的表现手法日益成熟,在描摹人性方面更经验老到。然而,剥去其诱人糖衣,可窥见其丑陋的精神内涵和一再重复使用的商业元素。在这种背景下,尚未具有够鉴赏能力的中学生因部分日本动漫画表现出来的恶俗取向与虚荣心理而走偏路。所以,中学生的自身素质尚待提高。
二、中国漫画界的衰败与日本漫画对中学生的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日本漫画之所以在中国有如此火暴的市场,主要是因为中国漫画界的衰败。中国漫画界的衰败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1:画片的概念的错误认识以及对观众年龄层的狭隘定位: 对漫画的观念太老化了,总认为漫画就是动画片,是那些7岁以下孩子的爱好。其实漫画并不是那些只有7岁的孩子才看的东西。英语中把漫画分为儿童看的“CARTOON(卡通)”和青少年看的“COMIC(漫画)”,在动画界也是同样。在日
本,动画片分为了3个等级,分别面对3-12岁;12-18岁和18岁以上的年龄层。解决方法:尽快改变对动画片的认识。2.题材陈旧且无聊:国产动画片的题材似乎除了“葫芦娃斗妖怪”、“琴岛和海尔”就是“大灰狼和小白兔”、“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些东西,小学2年级以上就没人看了。说得再不客气点,日本的三流科幻片《咸蛋超人(奥特曼)》(按某些人的习惯把它归入动画片)都比它们来得好看。解决方法:考虑采用受欢迎的剧本(如金庸小说)或年轻人写的剧本(接近青少年喜好)3.技术落后或盲目使用“新”技术:看起来,中国动画恐怕还停留在老式的“塑料纸+水彩笔”的“幻灯式动画片”阶段吧(未证实),既没美国的数字化技术流畅,动感强,也没有日本的“赛璐璐+喷笔”柔和,美观。偶尔有赶赶时髦,用电脑着色的作品也是用“画笔”一类的简单软件“填空”。色彩方面已不是缺乏过渡感,而是干脆完全没有。不要说与美、日的优秀CG(电脑绘图)相比,就连传统的手绘也不如,充其量也就是比小儿涂鸦略高一筹。解决方法:采用真正的新技术或更美观的传统技术(比如水墨画)。4.计划经济时代的荼毒:我国的动画片大多出自“XX电视台动画部”或“XX美术制片厂”,这些都是国家资金在支持,经济效益当然要排在社会效益的后面。于是乎,动画片成了没人爱看的“幼儿公益广告”或“幼儿教育节目”,当然也就比不过外国的“文化侵略”啦。国家与其不厌其烦地投巨资生产既没市场又没观众的垃圾片,不如花点力气营造一个良性动画市场。解决方法:动画制作商业化、市场化。5.外行指挥内行或外行指挥外行加上缺乏敬业精神: 现在什么样的人都在搞动画,内行也搞,外行也搞,只是因为它赚钱。而国外“加工片”的泛滥,更导致了我国本来就少有的有能力的专业动画人员的思路匮乏,不思进取,夜郎自大。既然“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小孩本来就没有欣赏的能力,也就用不着花大力气制作”,因而也就有很多人可以以此为借口偷工减料。解决方法:培养专业的动画制作队伍,并合理使用;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由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造成现今日本漫画在中国如此鼎盛的原因与中国漫画界的不重视亦有很大关联,我们所说的文化侵略实际上在某一程度上也是由我们自己所造成的。n年前X市(还不是一个小地方、好像是深圳吧)某人发起的“全市中、小学生联名告别卡通”的闹剧。最后我们还不是看漫画?所以我们要说的是:防止“文化侵略”,靠“告别”是没有用的,只有制作出真正吸引观众的精品才行。《宝莲灯》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最高水平了。实际上,《宝莲灯》的水平绝对不低于日本(当然《EVA》还是没法比),但它还是失败在题材上--这种老掉牙的题材,如果不经过再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当看到晚报上提到《宝莲灯》首场由于张信哲而爆满且初中女生占大半时,我的心情的确只能用“悲哀”来形容一部动画片需要歌星来拉票房,不是动画业的悲哀又是什么!有此也可以看出中国漫画界对中国漫画的不重视所引起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但是在其中还是不凡有优秀的作品的,像《风云》这部漫画就深得人心。中国漫画的在模仿形式上也有很大弊端,我们可以从这次调查问卷的第10题看出 前一段时间,52集动画片《隋唐英雄传》每晚7点15分在北京台青少频道播出,在片中,王世充是中国籍伊朗人,喜欢李世民的哥舒芸是土耳其人,此外剧中还有波斯女王青英、土耳其人拔力峰、南洋国公主娜黛等。而且,和传统的连环画形象不一样,片中的隋唐人物有着鲜明的日本漫画风格,人物造型更是怪异:片中虚构人物哥舒芸服装非常省布,袒胸露腿开高衩;李世民的妹妹李世宁是穿短裙的高校生。对传统的中国历史故事改造后加入这些新颖的成分,你有何看法? 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改编不是很好,总结下来的结论大都为:在模仿日本漫画的同时不应该歪曲历史,并认为这样的改编很荒唐。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漫画界只知道模仿,却不知道如何模范,实际上日本漫画在画古代人物时并没有把人物的衣服画的很现代化(从《浪客剑心》,《犬夜叉》等多部漫画都可以看出来)。由以上几个方面我们认为要切实可行的解决日本漫画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我们中学生自己要提高自身素质,来抵御日本漫画的不良侵害。而中国漫画界也应该引起注意,应该画一些让我们大家既爱看又有教育意义的漫画.
第四篇:浅谈当代广告文化的社会影响
浅谈当代广告文化的社会影响
内容摘要:当代广告文化对社会生活有着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当代广告文化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其二,当代广告文化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其三,当代广告文化侵蚀了当代文化心理。
关键词:广告文化 价值观念 文化心理
说到广告这个词,大家马上会想到报刊上的广告文字,电视中的广告画面,网络上飘来闪去的Flash……也就是说,广告离不开现代传媒。那么,农村靠近马路边的院墙上写着“学裁剪,到霞飞”,这算不算是广告呢?还有,据《水浒传》所写,宋朝时酒店前都插着酒旗作为酒店标记,这酒旗的作用就是告诉过路人,这是酒店,可以来喝酒,那么,这是否也是广告呢?如果我们承认这是广告,那么,过去穷人家卖孩子、卖妇女,在被卖者的头上插一根草,来广而告之,这也应该算是广告了。由此可见,作为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广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可以说古来就有,但很显然,过去的广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今天的广告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却已经达到了我们不能不关注的地步。从乡村靠近马路的院墙,到大都市、小城镇的街道,再到广、电、网、报,可以说,广告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所有空间,叫你无处躲藏;而且,许多缺乏创意的粗劣的广告一遍又一遍地“顽强”地在你面前出现,像“过年不收礼呀,收礼就收脑白金”,像“你买了吗?买了吗?买了吗?!”这样的广告简直就是广告暴力,它对人们视听感觉的强暴,丝毫不亚于其它暴力!因此,研究当代广告文化的社会影响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我认为,当代广告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影响上。我们知道,古代社会,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如果有人寅吃卯粮地去消费,人们肯定要骂他是败家子。鲁迅的小说《**》中,九斤老太看到小孙女六斤晚饭前还吃豆子,就认定这是一代不如一代,这个家肯定要败了。但是,我们今天却鼓励人们贷款买房、买车,买其它奢侈品,然后再分期还款,这种寅吃卯粮的提前消费,使得许多高收入的白领时常处于囊中羞涩的贫穷状态,而事实上,他们却又认同这是一种合理的,或者说是时尚的消费观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认同提前消费这种消费观念的呢?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经过研究,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提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代广告不断刺激所造成的。[1]一般来说,人的需要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类是满足人们生存、发展所必须的,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觉得很痛苦,这类需要,我们可以称之为匮乏性需要;另一类需要则是在某种文化观念影响下产生的,比如爱情需要、身份地位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这类需要得到满足,他会感到很愉快,得不到满足,他也不会觉得特别痛苦,这类需要,我们可以称为丰富性需要。
当然,也有人会认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把丰富性需要看得比匮乏性需要还重要,但这是特例,我们不作讨论。根据上述划分,我们可以发现,现代生活中的许多消费,都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匮乏性消费,而是在广告宣传诱发下产生的丰富性需要。也就是说,现代生活中,人们的许多需要都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被制造出来的。比如,人们本来并不认为住房一定要搞木质装修,出行一定要开私家车,穿着一定要名牌,各种生活用具一定要美观时尚,但是,由于各种广告的不断宣传、鼓动,人们居然逐渐认为,如果没有好的房子,好的车子,上档次的穿着,这还叫生活吗,所以,即使贷款,也要买房、买车。那么,问题是,广告究竟是怎样把人们的“丰富性需要”变成“匮乏性需要”的呢?美国学者杰姆逊认为,当代广告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广告形象把人们无意识深处的欲望激发成消费需要的。[2]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广告文本分析来说明这个问题。
二十年前的一些广告往往只是介绍一下产品的性能,然后再拿出几张奖状,说是省优、部优,来证明一下它的质量可靠,就完了。我们知道,那时的广告产品大多是针对人们匮乏性需要的,而人们对生活必需品所关注的事实上也就是它的性能与质量,所以,那时的广告很少玩什么花样。现在的广告可大不相同了,我们不妨看一看“雪碧”饮料广告,画面是一个非常漂亮而又入时的白领女孩向一位年轻而帅气的男上司递交辞职报告,说要去日本,男上司诚恳地挽留她,但她还是走了,但刚到门口,她又回来了,男上司很惊喜,但女孩回来只是为了拿饮料的,她拿起饮料很潇洒地一甩秀发,又来一个飘然欲飞的优美转身,歌唱般地说:“雪碧,透心凉!”对于这个广告文本,我们可以发现几个特点:一是具有故事性,而且故事差点遮蔽了广告的意图;二是广告形象代言人不仅是酷男美女,而且是有身份有地位的酷男美女;三是画面的色调、音乐具有一种大都市气息,令人向往。我们知道,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在潜意识中会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或者把主人公想象成自己,从而发生同情。
其实,人们在看这个具有故事性的广告文本时,就像阅读文学作品一样,在潜意识中往往也会不自觉地的发生同情,并在现实生活中很可笑地把喝饮料,与萧亚轩,与白领生活,与都市情调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口渴或并不口渴的时候手中都拿着一瓶饮料。也许你并不赞同这样的分析,但广告创意人与他的老板肯定认同这个看法,否则,他们就不会花费那么多投入来讲这个并不有趣的现代生活故事了。其实所有当代广告文本,其广告形象都会使人们不自觉的把广告所宣传的产品与想象中的所谓现代生活、现代情感联系在一起,从而激发起消费欲望。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从儿童消费中也许能看得更明显些。我们知道,日本的卡通片制作是世界一流的,据说,当初他们花费了很大本钱制造《铁臂阿童木》、《变形金刚》、《玩具总动员》等卡通片,后来居然无偿送给世界各国电台播放,当时人们都感到很不理解,后来,当人们看到日本厂家按这些已经深受儿童喜爱的卡通形象设计的儿童服装、食品、玩具、文具等无不畅销市场时,才恍然大悟。我们只要留心看一看,就会发现,现在小孩吃的、玩的、用的无不与广告形象有
关,尤其是与上述软广告中的形象有关,现在的小孩如果在街上看到一个用他所所熟悉的某个卡通形象制造的玩具,那是非买不可的,这就说明,当代儿童的许多消费欲望是被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本来就有的。
那么,广告通过广告形象制造人们的消费欲望,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除了给商家带来好处以外,还有那些影响呢?我们认为,从社会角度来看,一方面,只有不断制造消费欲望,才能拉动经济增长,这是由我们当前的市场经济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这又造成人类并不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严重浪费,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不治之症,所以,当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过分鼓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甚至可能有害。再从个人角度来看,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虚假需要只有不停地工作,尤其是大都市的白领,工作压力非常大,在工人农民的眼中,他们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但事实上,市场经济就像一台无形的机器,通过为他们制造层出不穷的虚假需要,从而将他们牢牢地拴在这台机器的要件上,可以说,他们的生活状态距离马克思所说的自由解放也许比普通工人农民还要远得多。
当代广告对社会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现在人们评价事物,往往不再看重其实质,而更看重其外在形象。过去人们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都是嘲笑的,现在可不是这样了。比如,我们买一套西服,谁也不会像过去买衣服那样,看这件衣服的布料、做工究竟值不值它的要价,而是首先看一看它的牌子,看一看它的样式,即使选料、做工再好,如果它不是名牌,或者样式不好,我们往往也会认定它不值一千块钱一套,如果是杉杉、雅戈尔、苹果、Playboy等名牌,即使布料、做工差一点,我们也不会怀疑它定价两千元一套的合理性。正是由于当下人们看重事物的外在形象、看重商品的牌子,所以商家往往不惜血本在广告上投入巨资。据说,飞人乔丹为Adidas做广告的收入比Adidas全球生产基地的工人工资总和还要高。此外,厂家付给媒体的费用也是非常高的,中央一套黄金时段的广告费是一秒几千万,甚至上亿。我们知道,这些广告费肯定不会由商家补贴的,而是要算入产品价格中,由顾客来买单。问题是,现代人们为什么会这么近乎荒谬地追求名牌呢?商家的宣传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我认为,这仅仅是外因,起着根本作用的内因是我们社会结构的变化。
我们知道,我们现代社会的结构与古代、近代社会是大不相同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再也没有稳定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了,你今天是政府官员,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明天也许就是一介平民,你今天是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明天也许就会破产成为穷光蛋。所以,人们也就没有了过去贵族、官员那样有明显的标志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任何时候有钱有势的人一般来说又希望能够夸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我们发现,在当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惟有通过消费品味的不同,才能将自己与别人区别开来,所以,有钱有势的人消费的往往并不是消费品本身,而是消费品的外在形象。美国学者杰姆逊把这种消费称为“形象消费”,也有学者把它称为“夸示性消费”。我想,商家是熟知消费者心理的,所以,他们花费巨资
为产品做广告,其实是在无意识中与消费者完成了一次“合谋”行为。当代广告对人们“形象消费”与“夸示性消费”心理的迎合,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很大的,主要就是我前面讲过的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上。现在,不仅是人们在消费时关注商品的形象,在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也是如此,比如,人们崇拜明星,实质上就是崇拜明星的形象,而不是崇拜明星实实在在的本人。
当代广告对当代文化也有深刻影响。当代学者常常批评当代文化是“快餐文化”,用了就扔;是“工业文化”,缺乏精神向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代文化缺乏精神指向,成为一种实用主义文化的呢?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当代广告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当代广告对当代文化的影响最为明显之处就是许多文化人涉足广告,做产品形象大使,做产品代言人,或者出演广告,如巩俐出演“野力干红”葡萄酒广告,前面提到的萧亚轩出演雪碧广告,甚至许多大导演亲自执导广告,如“爱多”VCD广告就是张艺谋执导,成龙出演的。文化人涉足广告,这只是广告影响文化的表面现象,广告影响当代文化的更深层面在于广告意识对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的腐蚀。现在,出版图书,即使是严肃的学术著作也需要策划、包装,也就是说,需要一切广告手段,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希望藏于名山大川,自信“酒好不怕巷子深”。
很严肃的文学批评居然也会成为一种广告手段,比如,一些文学批评者靠骂名人而出了名。鲁迅在《阿Q正传》中讲到阿Q因为说他姓赵,和赵太爷是本家,被赵太爷扇了一巴掌,因为与赵太爷发生了打与被打的关系,阿Q就和末庄的名人有了联系,所以,末庄的人居然有点敬畏阿Q了,我想,靠骂名人出名的文人肯定是熟悉阿Q成名史与当代广告心理学。还有,学术圈内经常召开一些学术会议,这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事,但其往往会变质,成为会议召开者的变相广告。试想,会议召开者居然能把全国那么多专家、学者请来,他肯定有水平、有面子,所以,他评职称、评硕导、博导时,谁还会不给他面子呢。
参考文献:
[1]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2]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第五篇:日本动漫论文
关于日本动漫的感想
专业:10级电子信息工程二班 姓名:毕播 联系电话:***
关键词:日本动漫,童年记忆,时代象徵,人类导师
内容提要:日本动漫是一个风靡全球的名词,它的每一部作品都深受广大的人群的喜爱,可以说它是每个孩子童年最好的朋友,它带给我的是快乐,同时也教导我们道理,让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体会到快乐。是什么造就了日本动漫?是什么魅力让它是全球亿万人群为它疯狂?它的背后有代表了什么呢?它是神明给予我们人类的礼物吗?今天在这里我们来说一说日本动漫,让我们了解它的“生命”旅程。
在我们的孩童时代,我们提到最多就是动画片的话题。而其中又以日本动漫为最流行,为什么日本动漫能吸引如此多的人去追捧它呢?我想这是日本人会生产漫画,销售漫画,会在这个大人看起来有点幼稚的东西中寻到商机。下面我们来说一说日本的漫画经历。
日本动漫,是日本动画和日本漫画的总称。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动漫强国,其动画发展的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漫画里近乎逼真的亚洲人的美和各种鲜明的文化影子,这些都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动漫是日本的第一产业链,在全球没有国家可超越。日本漫画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17-1945—萌芽期,1946-1973—探索期,1974-1989—成熟期,1990至今—细化期。
1917—1945——萌芽期
1917年,下川凹夫摄制《芋川掠三玄关·一番之卷》,北山清太郎制作了《猿蟹合战》,幸内纯一创作了《锅凹内名刁》,此三人为日本动画的奠基人。其中,下川凹夫创作的《芋川掠三玄关·一番之卷》被公认为日本的第一部动画片。
1933年,日本第一部有声动画片《力与世间女子》诞生了,它是由政冈宪三和其学生懒尾光世制作完成的。二战期间,懒尾光世拍摄了“桃太郎”系列动画片,鼓吹侵略,美化夸耀日本军国主义,其中的代表作是1944年制作的《桃太郎·海上神兵》。
1946—1973——探索期
1945年,日本战败后,反战题材的动画影片颇受欢迎且影响深远,期间的代表人物是被日本动画界誉为“怪人”的动画大师——大藤信郎,他于1927年拍摄了黑白版的《鲸鱼》,并于1952年摄制完成了彩色版的《鲸鱼》,该部动画片成为首部获得国际大奖的日本动画片。大藤信郎把流传在中国数千年的皮影戏和日本独有的千代纸结合起来绘制动画。大藤信郎在日本知名度极高,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藤奖”更成为日本一流的动画片奖项。
1974—1989——成熟期
1974年,日本动画进入了成熟期。
70年代初期,日本涌现出大批科幻机械类动画(即Science Fiction动画,简称SF类动画)的动画大师,代表人物有松本零士、富野由悠季、河森正治、美树本晴彦等。其中最著名的富野由悠季是“GUNDAM”系列的创始人之一,他执导了《机动战士GUNDAM》(1979年)等SF类动画电影。1982年,河森正治在为《超时空要塞Macross》担当机械设定时,开始崭露头角,随后他出任导演监制了《超时空要塞》的系列剧场版动画影片。
鲁邦三世,也在70年代成功转型向少年化,取得了巨大成就,TV2系列更是真正使日本观众把动画与漫画结合,开创了动漫时代,取得了从学生至成人们的一致好评,八九十年代也成功的海外进出。据统计拥有惊人的13.5亿人的粉丝,至今已有43年历史并仍在放送中。
同期的宫崎骏摆脱了SF类动画风格的局限,以剧场版动画为契点,走出了一条“宫崎骏式”的唯美、自然、清新的风格,传达着天、地、人、神的和谐。影片的思想触及人类心灵的深处,启发着人对神的敬畏,对生命的思考。1984年的《风之谷》奠定了宫崎骏日本动画宗师的地位。2001年宫崎骏摄制的《千与千寻》获得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大奖和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宫崎骏在日本已成为动画的代名词,其成就与地位无人能及。
1990至今——细化期
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动画产业的进一步完善,日本动画的种类、形式、内容、题材以及从业人员发生了明显的细化。随着动画风格的多样性,日本动画进入细化阶段。
在这一期间,日本动画的种类丰富多样。有以浅香守生为代表的美少女动画,作品有《魔卡少女樱》(1998年)、《Chobits》(2002年)、《GALAXY ANGEL》(第一部:2001年;第二部:2002年);有以大地丙太郎为代表的搞笑动画,作品有《邪流丸》(1998年)、《水果篮子》(2000年);另外,押井守创作的《攻壳机动队》(1995年),自成一种风格,以得到观众的认可;今敏创作的《千年女优》(2002年),采用了扑朔迷离的叙事手法,探索了一种全新的动画表达方式。总之,日本动画以“机器人”、“美少女”为契点,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深具自身民族特色的动画之路。
“二战”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漫画在日本的社会地位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变化。手冢治虫把日本现代漫画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战后的头十年):“玩具时代”,漫画只是供孩子娱乐的道具。
第二阶段:“清除时代”,漫画被视为低俗浅薄的读物。
第三阶段:“点心时代“,父母和教师勉强允许孩子可以在不妨碍学习的条件下看一点漫画。
第四阶段:“主食时代”,1963年TV动画《铁臂阿童木》在电视上连续放映,许多家庭中的大人和孩子一起观看,漫画得到社会肯定。
第五阶段(二十世纪70~80年代中期):“空气时代”,漫画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六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记号时代”,漫画成为青少年之间相互沟通的记号。
日本漫画经过上面四个时期的发展也演化出了很多不同的类型漫画,其中包括:战争,机器人,战斗和决斗,青春,偶像,美少女,美少年,宠物,刀剑,魔法,超能力,神话传说,历史,情感,生活,校园,反派角色,孤儿,心理学,侦探推理,不死小强,永生之人,完美,破坏,穿越时空,喜剧,悲剧,双重人格,英雄,妖魔鬼怪,理想,残酷,重要事件,后宫,治愈,恶搞,内涵这几十种不同类型的漫画,大大的满足了人们对于漫画的需求。漫画也有原先在低俗读物慢慢的为人们所接受,日本政府也意识到了动漫的重要性,随后的时间里,日本动漫高速发展,逐渐向海外推广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为日本的国民经济带了巨大的收益。目前,世界60%的动漫作品来自日本,动漫产业占日本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日本第三大产业。同时,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产业创作输出国。
日本动漫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一代代得人,不仅仅对日本本国国民产生了意义非凡的影响,也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一:日本动漫学文化的兴起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漫画是以人们的想象为资本,不占用任何资本,也不影响环境,不产生废弃物,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又能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可以说这是一种最环保的生产方式,而且它所带来的收益也是丰厚的很。二:日本在二战过后,全国的人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但是日本政府通过以漫画的形式来抚慰人们在战争过后受伤的心灵,这是日本能够在战后很快恢复过来的有一重要策略。
二:日本动漫产业的产业链和相关效果。70十年代,随着电脑硬件和电脑图形象软件的发展,电脑游戏也随之产生。90年代起动画和漫画的制作开始使用电脑,由因特网普及带动了网络游戏。21世纪,又迎来了手机的动漫游时代。随着新科技,新媒体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的的、进步,新的产业的发展无可限量。而日本动漫在这中间担当了连接的作用,他为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仅2003年一年就带来了3739亿日元的巨大收益,其中电视节目的播出占1898亿,影院动画占377亿,影像制品占1464亿。同时动漫中的人物和动物的形象也是为日本的经济带来巨大收益,同时也为日本的本土文化做足了宣传,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是日本在经济发展中的聪明之处。
三:日本以动漫的发展为契机,大力的兴起动漫兴国战略。由于动漫产业在经济上有如此巨大的连锁效果和雪球效应。日本在“失去的十年”经济萧条中,达成了无形知识财产财富增值的“Soft Power Up”,日本的大众文化席卷了世界,成为一种新的全球文化,在国际上能发挥出巨大的软力量。日本政府自2000年起打出了振兴软产业的改革政策,提出了e-Japan的构想和ABCDE五个理念,即All-Japan, Brand Japan , Cool Japan , Digital Japan 和E-tech Japan。他的主要内容围绕如何有效的发展日本的内容产业,把它提高到国家战略支柱的地位。
从以上的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独特发展经济的方式,值得我们去学习,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新型经济体会逐渐的显示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为日本在日后的经济大战中占尽优势。俗话说的好:“控制一个人的身体不是最好的选择,控制精神才是最好的利器”,现在的日本走的就是这条道路,用他们的软文化来攻城略地,这让我们不得不警惕起来,也让我们明白在现在的高科技发展的社会,我们的任务更加的艰巨,所以我们要向一切值得我们学习的国家学习,这样才能在社会的发展中不被淘汰,更加的适应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社会形式。让我们努力起来吧,为世界明天创造出更好更理想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