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

时间:2019-05-14 19:0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

第一篇: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

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 休 ①②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②(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

一、二两句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暗颂了村民的勤劳。

B.

三、四两句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D.最后两句中山翁见诗人到来,热情地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E.此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缠绵颓废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解析:选DE D项,“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有误,应是表现了山翁好客的性格特点;E项,晚唐诗风不是“缠绵颓废”,而是“绮丽纤弱”。

★(2)本诗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6分)答: 解析:第一问,概括山翁的性格,注意尾联的关键词“留、笑、指”。第二问,考查“熟”字的妙用,要明了“西坡瓜豆熟”对于农民的重大意义。正是因为丰收,所以才会有和乐美好的乡村生活。

答案:最后两句诗通过刻画山翁殷勤地留宿和“笑指”等词语的渲染凸显了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3分)本诗在末尾用一“熟”字回应上文“满塘黑森森的香蒲”与“田头地垄的桑柘”以及“蚕娘洗茧”等情景。(3分)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11分)

秋登越王台 康有为

秋风立马越王台,混混龙蛇最可哀。十七史从何说起②,三千劫③几历轮回。腐儒心事呼天问,大地山河跨海来。临睨飞云横八表,岂无倚剑叹雄才?

[注] ①越王台:一名粤王台,为西汉南越王赵佗所建,位于广州越秀山上。此诗作于光绪五年(1879)秋,此时康有为22岁。②十七史从何说起:用宋末文天祥语。文天祥被俘后,元人劝降。文天祥答道:“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意谓事情太多,一切无从说起。③三千劫:印度佛经记载,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叫作一“劫”。“三千劫”意谓天灾人祸之多。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并感怀,“秋风”渲染气氛,“混混龙蛇”喻君子与小人混杂,“最可哀”表达作者的政治情怀。

B.颔联运用典故,写得很含蓄,像是说史谈经,实则针对现实,通过反思民族灾难沉重的历史,展现多灾多难的社会现实。

C.颈联实写祖国壮阔山河,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腐儒”是作者的自谦之词,“呼天问”意指向天发问,诉说内心无限感慨。

D.尾联“临睨”是居高临下的意思,“八表”即八方之外,借自然景象表现作者的气

虞 美 人 秦 观[注]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注] 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词的开篇“和露”两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作者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不道春难管”,与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E.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解析:选BC B项,“轻寒细雨情何限”一句写花在暮春轻寒细雨中的动人情态和作者的惜春情绪,并非“以动衬静”;C项,“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错,应为“表达了对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

★(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问是问碧桃这一形象的特点,紧扣这两句中的“乱”“深”“可惜”“如画”“为谁开”可以概括出桃花美丽、生长环境恶劣、无人欣赏的特点。第二问是问这一物象的作用,秦观叹碧桃实则是寄寓自己“不为世所用”的身世之感,这一点借助注释也不难答出,作答时应指出手法。

答案:碧桃的特点:①美丽。“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艳。②生长在偏僻之地(生长环境恶劣)。“乱山深处”一“乱”一“深”,写出碧桃托身非所、处地荒僻。③无人欣赏(不得意的遭遇)。“为谁开”的疑问写出了碧桃不得意的遭遇。(每点1分)用意:作者以花自喻(托物抒怀),(1分)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2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南 邻

杜 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③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 ①杜甫住的浣花草堂不远处,有位锦里先生,因在南边,杜甫称之为“南邻”。②乌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隐士的打扮。③野航:乡村过渡小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人客居成都时,住在成都浣花草堂。此诗写了诗人到南邻锦里先生家造访,锦里先生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

B.由“未全贫”可见锦里先生家比较富裕,从他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知道他很满足于这种小康的田园生活。

C.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它们,这渲染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气氛。

D.本诗写主人的殷勤接待,客人的竟日淹留。因这是访问农家,故应重点写“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不写这类事情是本诗的失误。

旅人多忧思,寒江复寂寥。尔情深巩洛[注],予念返渔樵。

何因适归愿,分路一扬镳。

[注] 巩洛:巩、洛二古地名的并称,今河南洛阳、巩义一带,此处代指京城。(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的前四句为写景,后四句为抒情,五、六两句情景相合,挽结上下,章法井然。B.第三联是抒情,诗篇后四句的归隐之叹由此生发而出,是前四句写景过渡到后四句抒情的桥梁。

C.第四联“尔情”和“予念”形成鲜明对照,诸君一意追求功名富贵,而诗人却无留恋之意,一心归隐。

D.诗人在第四联的言外之意是,诸君宦情不薄,而“我”却毫无恋栈之意,一心归隐。E.最后一联感情一转,以渴望受到当权者赏识作结。怎样才有机会得遂志愿,与归隐分道扬镳?这一问题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渴望。

解析:选BE B项,第三联情景相映;E项,最后一联以陈述对归隐的向往作结。★(2)这首诗是如何描写夕望江桥所见景色的?请简要赏析。(6分)答: 答案:作者由远及近地描写了夕望江桥所见的寂寥景象:

一、二句描写了夕阳西下,倦鸟远飞,残霞渐消的远景;(3分)

三、四句分别从视、听的角度描写了风吹竹动,水波荡漾,长桥倒映的近景。(3分)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两首诗写的都是送别,送别的地点都是长江岸边。B.严维之友是从江南渡江北上,李白之友是顺江而下。C.严诗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的季节。D.李诗用“烟花三月”点明送别是在拂柳如烟的春季。E.严诗中有诗人出现,而李诗中则看不到诗人的形象。

解析:选CE C项,“秋”语义双关,主要写心情;E项,“唯见”的主语是诗人,不能说诗中“看不到诗人的形象”。

★(2)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分)答: 答案: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离去,很久都没有离开,直到很晚,寒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描绘了一幅江边送别的画面,(3分)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3分)(要点一:描述画面;要点二:表达感情)

第二篇: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之语言与形象2

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之语言与形象

1、【18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9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列小题。(11分)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要与俗世隔绝。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淸悲苦,再到恬静澹泊。E.对于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写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切动人。【答案】 BE

(2)苏拭在《东坡题跋·书摩诘》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6分)

【答案】 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②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解析】答出“诗中有画”的画面的内容“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概括画面的内容和意境特征。

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2、【18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11分)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

杜甫

大家东征逐子回①,风生洲诸锦帆开。青青竹笋②迎船出,白白江鱼入③馔来。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注】①大家,典出《后汉书》:“帝召(班昭)入宫,号曰大家。”东征,班昭随儿子到陈留赴任时作《东征赋》。逐子,跟随着儿子。②竹笋,典出《楚国先贤传》:“孟宗母好食笋,冬月无之,宗入林中号,笋为之生。”③江鱼,典出《后汉书》:“姜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姜夫妇尽孝,力作鱼脍以奉,舍侧忽有泉涌,味如江水,每旦辄出双鲤,以供母膳。”(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暗写王十五判官奉母归养之事,呼应标题中“扶待还”三字,领起下文。

B.“风生洲渚锦帆开”实写归舟之景,景中融情;“离别不堪无限意”则是直接抒情。C.颔联用叠词“青青”“白白”写竹笋、江鱼之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D.尾联写诗人为友频举酒杯,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E.全诗层次分明,多处用典,增强了内容的厚重性。语言有的含蓄隽永,有的通俗。【答案】 CD 【解析】C项,“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错误,这一联用典,借以赞美友人王十五对母亲的孝养之情。D项,“表达了对友人还黔后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热忱祝福”在诗中缺乏依据。(2)本诗的颈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诗人自言承受不了无限的离别之意,表达了送别友人王十五判官时的惜别、留恋;②诗人称王十五有济世救时的才干,表达了对堪为济时之才的朋友的赞赏和钦敬;③诗人希望有人能力

挽艰危的时局,表达了对艰危时局的忧虑。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颈联中的中“离别”“不堪”“艰危”“济时才”分析。

3、【18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11分)

送狄宗亨 王昌龄

【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鸣皋:山名,在河南嵩县东北。

(1)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王诗前两句写景,融情于景,既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三、四句的抒情作铺垫。B.王诗第二句虚实结合,送别之地洛阳的树色在暮色中苍茫一片,作者由此想象朋友要去的地方鸣皋也是烟雾朦胧。

C.王诗第四句中的“惜”是全诗的诗眼,全诗语言虽朴实,却含意隽永深沉,表现诗人对狄宗亨的感情之深。

D.骆诗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别离之景,却可以让读者联想起一个激昂壮别的场景。

E.骆宾王精于遣词,“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江水之寒,更写出自己对友人的万般不舍之情。

【答案】CE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项,“愁”是全诗的诗眼。E项,“万般不舍”错,骆诗的情感更多是借古抒怀。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2)两诗在抒情方面各有什么特色?请具体分析。(6分)

【答案】 王诗:借景抒情,一、二句用深秋苍茫之景,烘托作者的离愁别绪,表达自己因朋友离去的无限忧愁和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骆诗:借古伤己,作者歌咏燕太子丹及其宾客送荆轲时怒发冲冠的情景,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和自己人生失意的无限感慨之情。

4、【18届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11分)

渼陂 [宋] 李騊

望极空濛清满怀,更寻遗迹步高台。日斜林杪增光去,风静山尖倒影来。万顷层澜春涨碧,一川秀色暝阴开。坐中自有江湖兴,未放陂南画舸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春日里游览胜地,独步高台,极目远望,一时心旷神怡。B.“清满怀”的“清”既指空濛水气,又总说渼陂美景特点。C.颔联以细致笔墨,从虚实角度描写渼陂在暮色中山水静谧景致。D.颈联写的是动景,生动地描绘波澜重重、阴云滚滚的壮观画面。E.天色将晚,陂南仍停着画船,表明渼陂风景让作者流连忘返。【答案】CD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从虚实角度”错误;颔联“日斜林杪增光去,风静山尖倒影来”是从光影角度描写,而非虚实角度,故错。D项,“万顷层澜春涨碧,一川秀色暝阴开”,颈联后一句写的是暝阴昏暗遮蔽不了一川秀色,故错。

(2)“昔事东流共不回,春深独向渼陂来。乱前别业依稀在,雨里繁花寂寞开。却展渔丝无野艇,旧题诗句没苍苔。潸然四顾难消遣,只有佯狂泥酒杯。”这是唐人郑谷写的《渼陂》,两首诗的尾联在抒情上有何不同。(6分)

【答案】李诗是间接抒情,抒发的是作者对渼陂美景的喜爱之情;郑诗是直接抒情,抒发作者重访渼陂,伤感往事流逝,唯有借酒浇愁,排遣心中孤独寂寞之情.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本题中,从题干来看,是比较题,比较的点是“抒情的方式”,考生需要回顾抒情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回答即可。

5、【18届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

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

岑参

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不曾台[注]上种,留向碛中栽。脆叶欺门柳,狂花笑院梅。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

台:御史台,汉代御史府中多植柏树,后因称御史台为柏台或柏府。(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青青色”描绘柏树的特征,“移”字是作者的行为,其原因是十分喜爱柏树青葱的秀色,也点名标题中的“新裁”。

B.第二联“台上”与“碛中”相对比,“碛中”指沙漠,表面说无由栽种在华堂大厦,只能栖身于荒漠,实际是表达愤恨不平。

C.第三联用字精妙,“欺”字前面冠以“脆”就写出了叶片脆弱易折,“笑”字前面冠以“狂”就写出了花的媚俗。

D.第四联意思是不用发愁岁月已近冬日,那些寒冷哪里能令柏树摧损呢?实际言近旨远,作者自明心志。

E.全诗表达技巧独特、借柏树来托物言志,又将柏树与柳树、梅花进行对比,还运用夸张的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答案】BE 【解析】B项,“表达愤恨不平”分析不正确,应该是“引以为自喻”。E项,“夸张”应为“拟人”,如“脆叶欺门柳”。

(2)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①礼赞了柏树枝叶青葱,扎根沙漠、不畏霜露、坚忍不拔的品格。②勉励朋友和自己追求为人正直、志行高洁的品质。③抒发自己百折不挠、建功立业于沙漠边塞,隐蔽后人的雄心壮志。④对“门柳”“狂花”及像它们这类人的嘲讽。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和主要的环境分析情感。

6、【18届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本溪市高级中学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5分)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首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答案】 BD 【解析】B项,“仍然未写到杜鹃花”错误,“寄芳丛”写到杜鹃花;D项,“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相生”。

(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5分)

【答案】 ①本诗借“望帝啼血”的典故,写杜鹃鸟千古归心不改,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满山的杜鹃花染红。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②《琵琶行》中,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或“借景抒情”)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每点3分,句意、手法、情感各1分)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的托物言志和衬托。

7、【18届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的“画图”二字可谓诗眼,其后五句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画图中景象,尾联以不舍之情作结。

B.中间四句精当传神的描写,是首句中的“画图”的抽象概括,是末两句的“勾留”之情的基础。C.颔联和颈联中,诗人以华美新奇的笔触,用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勾画出西湖山水的旖旎风光。D.诗人在山水诗中嵌入农事,别出心裁地把农事诗化了,不仅体现出作者对湖区劳动者的关怀,同时在诗的写作上也是一种变格、一种出新。

E.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不仅结构上曲折委婉,而且借景深化了诗旨。

【答案】AB 【解析】A项,没有“虚写”的内容;B项,不是“抽象概括”是进一步的具体描绘。

(2)此诗作于白居易在杭州为官时,同一时期他还创作了《钱塘湖春行》一诗,同为描写西湖春光,两首诗在意象选择和画面营造上各有侧重,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答案】 钱塘湖春行》选择了早莺、新燕、暖树、春泥、乱花、浅草等意象,动植物结合,富有生机,别有意趣,移步换景,画面具体、微观;《春题湖上》选择了乱峰、翠松、湖中月影、早稻、新蒲等意象,画面开阔,从宏观到微观,从湖山风光到农田景象,画面涵盖丰富。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意象和意境的不同,注意分析。

8、【18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语文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①

杜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B.“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C.颔联用“转蓬”比喻自己飘泊的生活,借“仰天高”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D.“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E.本诗即景抒怀,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答案】 CD 【解析】C项,没有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D项,不是把“霜露”比喻成“雪”,而是把“月光”比喻成“霜雪”。

(2)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6分)

【答案】“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此题主要从反衬的手法上分析。

9、【18届全国省级联考山东省、安徽省名校高三10月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11分)

宿五度溪仙人得道处

常建

五度溪上花,生根依两崖。二月寻片云,愿宿秦人家。上见悬崖崩,下见白水湍。仙人弹棋处,石上青萝盘。无处求玉童,翳翳唯林峦。前溪遇新月,聊取玉琴弹。

【注】常建:唐代诗人,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联写溪花生根依附于崖壁,借此渲染了此处清幽秀丽的环境。B.第四句借《桃花源记》“秦人”之典,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之情。C.第三联有李白“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惊险。D.得道石上攀附的只是青萝,这既是写此处的幽僻,又是写作者的失落。E.叠词“翳翳”,写出诗人满眼的茂林和重山,又再次表现此处的清幽。【答案】CD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C项“惊险”错,本诗第三联只表现“幽僻”,并没有表现“惊险”。D项“失落”错,虽然诗人并未寻到仙人,但得此美景,诗人并不“失落”。

(2)作者在另一首《西山》诗中写道:“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试分析本诗的尾联与此联的异同。(6分)

【答案】同:两者都写了诗人在月下弹琴,都借此寄托了诗人清静旷达的隐逸情怀。异:①内容上,本诗写的“月”是“新月”即弯月,突出溪中月的静态美。《西山》诗写的是“圆月”,“逗”字突出了水中月的动态美。②表达技巧上,本诗尾联是一般叙述:“圆月”句却巧妙运用拟人、通感的手法,达到了以形写声、以琴声的摇曳形象生动地抒写自己的情怀的效果。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10、【18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再小题。(11分)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5分)

A.诗的首联写诗人早年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而如今他已经成为一个客居边城,心神俱疲的人。

B.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对比之中流露出诗人离群索居的悲凉情调,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色,后泛指官职卑微,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答案】 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把握。选项中,D项,“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错误,诗歌前四句主要通过记叙的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

(2)本诗“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历来被世人称道,请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加以赏析。(6分)

【答案】 ①内容:这一联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唤起诗人对军中戎马生涯的怀念和向往。②情感:衬托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功业难就的情感。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

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第三篇: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之艺术手法

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之艺术手法

【山东省烟台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记载:“宋元熹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B.第二句写凤凰飞去,只有江水仍然日夜不停地流着,表现了作者略带伤感的情怀。

C.颔联写吴宫已经荒芜,东晋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不在,这与首联的“凤去台空”没有关联。

D.颈联看似写景,实则寓意深沉,其中的“落”和“分”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败落百姓流离失所的伤痛之情。

E.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2.简析尾联的手法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答案】 1.CD 2.运用比喻手法,以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君王被奸邪小人所蒙蔽的忧虑,以及贤者不能得到任用、自己有志难酬的感慨。【解析】

1.试题分析:C“这与首联的‘凤去台空’没有关联”错;D“其中的‘落’和‘分’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败落、百姓流离失所的伤痛之情”错。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则该题不得分。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

赠曹雪芹 [清]敦敏

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酕醄白眼斜。

【注】酕醄:máo táo,大醉的样子。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A.首句写景,为下面所写“门巷”提供了一个阔大而美丽的背景。薜萝门巷,是说曹雪芹的住所,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足烟霞”是指这里常有烟霞雾霭,宛如神仙境界。

B.颔联写曹雪芹艰辛却充满诗意的生活,这两句一写精神生活富足,一写物质生活艰难,对照中显出了曹雪芹精神境界之高。C.“燕市狂歌悲遇合”,流落于北京的曹雪芹,因悲叹家庭的变故以酒买醉,其心态表现正如醉酒狂歌的接舆。

D.“秦淮残梦忆繁华”,是说曹雪芹从前的那种锦衣玉食的富足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它们只停留在曹雪芹的残梦与记忆之中。E.尾联的“新愁旧恨”,指曹雪芹心中种种不快。“白眼斜”是用嵇康“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的典故,写曹雪芹见到世俗小人、庸碌之辈,就翻起白眼,傲然相对,表现曹雪芹鄙视世俗的个性。2.首联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河南省八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测评】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湘江① 杜审言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绝句漫兴九首(其九)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渡湘江: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于这次流放途中。②迟日:春日。③造次:匆忙。

3.下面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渡湘江》是诗人在流放途中写的,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绝句漫兴九首(其九)》写诗人客居他乡伤春、惜春的心情。

B.“迟日园林悲昔游”写因眼前的春光回忆往昔的春游,“悲”从中来,着一“悲”字,为全诗奠定悲伤的感情基调。

C.“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接着写湘江来点题,以“水北流”反衬“人南窜”。

D.“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不能自拔。“不醒”刻画出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

E.“边愁”是因被贬谪到荒凉偏远的南方面产生的思念京国的愁绪,“客愁”则为诗人漂泊他乡而产生的思乡之愁。4.《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九)》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两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

李白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③,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安北渭水上。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③星芒尽:指战争结束。④霍嫖姚:即霍去病。

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

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场景,在“弯弓”“插羽”之间就迅速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紧张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E.尽管全诗笔力雄健,气势雄浑,基调乐观高亢,意境壮美,但作者在结句仍不免流露出怀才不遇之意。

6.作者采用哪些手法塑造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 1.CE 2.首联采用了烘托的手法。虽然曹雪芹居所简陋,但所处环境极优雅:绿水青山,曲径通幽,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烟霞氤氲而生,宛如仙境。这两句通过写景烘托曹雪芹住宅环境之幽雅,进而以环境之美烘托曹雪芹人格之美。

2.试题分析:首句写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一样幅图画:青山挺秀,绿水环绕,小径曲曲弯弯,于青山绿水间或隐或现。这为下面所写“门巷”提供了一个阔大而美丽的背景。薜萝,薜荔和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薜萝门巷,是说曹雪芹的住所,门上墙上攀缘着绿色的薜萝。“足烟霞”是指这里常有烟霞雾霭,宛如神仙境界。这两句采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写景烘托曹雪芹住宅环境之幽雅,进而以环境之美烘托曹雪芹人格之美。越写环境美,越显得住宅好,越显得主人公人品好。或说者,正因为人品好,所以才显得住宅好,又显得环境美。两者是相得益彰的。3.AC 4.两诗都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加重了去偏远南方的哀愁;《绝句漫兴九首(其九)》中,诗人见花开,则深怨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解析】

3.试题分析:A项,“客居他乡伤春、惜春的心情”不当,应是因客愁而恼春的心绪。C项,“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不当,结构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前两句的忆春、伤春转入叙事抒情,感慨自己从京都流贬到荒僻的南地。“独”字下得有力,使全句生神,激活全篇。

4.试题分析: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今春”指出渡江的时间。“花鸟”概括春景,虽没有直接描绘声色,而鸟语花香的境界已在眼前。“作边愁”,是说今春的花和鸟不同往年,它们也含愁带恨。这里用了移情入景的手法,以比兴表达诗人的愁思。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令人惬意的春光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诗人移情于景,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

【解析】

5.试题分析:C项,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E项,作者并没有在结句透露出“怀才不遇之意”。

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的题目,答题分关键是答出手法,然后解释,此题通过“骏马”“鸣鞭”看出是侧面烘托,“弯弓”“插羽”是正面的动作描写,“霍嫖姚”实用典。

【山东省菏泽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秋山行 岑参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①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③。

[注]①飒飒(sà):风声。②旻(mín):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③萧辰:秋季。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诗人之所以“卧”,是由于山色幽雅宜人,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B.颔联通过写“吹空林”“如有人”将幽深静寂的环境十分生动。C.颔联、颈联正如唐代殷璠所说“宜称幽致”,写出了诗人雅致逸兴的心境。D.正是岁暮时节,迎萧瑟秋风,诗人百感交集,而其感情基调是一“悲”字。E.“万籁”表明其声响之多,然而这一切声音只能越发触动诗人悲愁心绪。2.本诗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诗句任意两处赏析。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空囊 杜甫

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①,吾道属艰难。不爨②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注】①[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②[爨(cuàn)]烧火做饭。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出两层意思,一层写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实柏,权且充饥。另外“明霞”“翠柏”均非凡人之物,表现杜甫虽生当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B.颈联进而具体写贫状。诗人皆从“寒”字来入笔。上句说“不爨”,并非因为“井晨冻”,严冬季节,却晨炊无米,夜寒难御,可见一贫如洗。

C.尾联点明“空囊”题旨,已是身无分文,却还要强留一钱在空囊之中,以免他人笑话,这举动本身就是一种反常,显得轻松而诙谐。

D.这首五律措语平实,庄谐间出,颔联以谐语抒感慨,尾联以庄语见清操,两联相得益彰。而音节拗折,是一首拗律,不示谐声,但声情并茂。

E.《诗经》中有“瓶之罄矣,惟罄之耻”的话,陶渊明也说“尘爵耻虚垂”,这充分表现士大夫阶级对贫穷的幽默,杜甫“囊空恐羞涩”的“羞涩”可能是从《诗经》和陶诗的“耻”字学来的。4.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句诗有何深层的含意? 【答案】 1.AC 2.①以马的疲卧于山行,衬托了人的倦于奔波。②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写出了环境的幽深寂静。③颔联、颈联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了山间的幽静空寂,衬托出诗人空虚惆怅的心境。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本诗多处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诗句任意两处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首先应理解“衬托”这一手法,诗歌创作中,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首联写“疲马卧长坂”,这是借马之疲写人之倦;颔联“山风吹空林,飒飒①如有人”,以山风吹空林、空林似有人来表现山林之空、环境之幽。3.AE 4.运用对比的手法。颔联两句,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所谓“世人共卤莽”,指人多苟且偷安。“吾道”,是不原苟得之直逼,忠勇报国之达道。将杜甫高尚不俗的品格鲜明地凸现出来了。【解析】

3.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B项,上句说“不爨”,并非因为“井晨冻”,而是因为没有粮食。C项,“这举动本身就是一种反常,显得轻松而诙谐”应为“诗人正是以这种貌似轻松诙谐的话,渲染自己心里沉重悲苦的情绪”。D项,“颔联以谐语抒感慨,尾联以庄语见清操”应为“颔联以庄语见清操,尾联以谐语抒感慨”。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题目要求分析颔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理解诗句深层的含意。颔联写道:“世人共鲁莽,吾道属艰难。”诗人这里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鲁莽”就指说话做事不经过考虑,轻率,或者粗疏,莽撞。“属”即是。“吾道”就是报国之道,为民之道。所谓“世人共鲁莽”,就是指人多是过着粗疏的生活,甚至是苟且偷安地过。然而,一贯忠君爱国怜民的杜甫,即使贫寒得“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也没有忘记自己责任。接着在下句说,报国之道确实是艰难的。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弃家鄜州,独自奔赴灵武,而在中途陷于叛军

之手。逃出来之后又因两次直言上奏,受贬去职。可以说,不但在战乱中,或者在朝廷“参政”时,“吾道”都“属艰难”。诗人通过“世人”和“吾”的对比,突出了自己的高尚不俗的品格以及有志难以实现的苦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传记阅读之鉴赏评价 单元测试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传记阅读之鉴赏评价 单元测试

(时间: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传奇的首相 糟糕的母亲

①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8日上午因中风平静去世,终年87岁。正在西班牙访问的英国首相卡梅伦听到死讯后,立即缩短行程返回唐宁街。卡梅伦盛赞撒切尔夫人不仅领导了英国,而且拯救了这个国家。他表示,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和平时期最伟大的首相。

②撒切尔夫人没有资格享受国葬,但她将享受与英国前王妃黛安娜和英国王太后相同的葬礼待遇,将有军乐队伴奏并在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举行葬礼。

③来自保守党的撒切尔夫人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也是英国政坛的传奇人物,执政时间前后长达11年半之久。撒切尔夫人出生于一个杂货店店主家庭,1959年当选英国下议院最年轻的女议员。1970年英国保守党上台执政后,她担任教育和科学大臣职务。1975年,她出任保守党党魁。从1979年开始,她领导保守党连续3次赢得选举,成为英国历史上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首相。

④在英国政坛和国际舞台,撒切尔夫人素有“铁娘子”的称号。她反对东西德统一进程,担心一个强大的德国对英国构成威胁,因此与德国前总理科尔在各种问题上针锋相对并在背后相互贬低对方。在欧洲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撒切尔夫人也是坚定地站在对立面,始终不放弃英国的任何主权。

⑤撒切尔夫人与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是铁杆政治盟友,许多英国人至今还把她视为英国的“里根”。里根总统也把撒切尔夫人说成是“英国最佳的男人”。撒切尔夫人则把里根当做“我生活中第二个最重要的男人”。撒切尔夫人与里根从心底里把前苏联视为最大的敌人和威胁。撒切尔夫人与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私交甚笃,她的一句名言是:“我喜欢戈尔巴乔夫先生,因为他帮助结束了冷战,我们可以一起打交道。”撒切尔夫人与里根一样,把结束冷战作为自己最值得骄傲的政绩。

⑥在经济政策上,撒切尔夫人与里根总统都反对扩大政府开支,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美国人把这一政策称为“里根经济学”,英国人则把这一政策立场称为“撒切尔主义”。西方认为,在撒切尔与里根同时执政期间,美英这两个世界上最重要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联姻”使得自由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撒切尔夫人在欧洲率先推行私有化和执行自由政策的时候,她发表了一句“撒切尔夫人是不会转弯的”名言。

⑦信奉市场经济的撒切尔夫人在英国推行了许多新政,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效仿,比如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去监管化、减税、取消汇率管制、打击工会组织,以及颂扬财富创造而非财富再分配。在那一个时期,英国保持了经济年增长7%的成绩。法国总统密特朗起初在私有化的问题上与撒切尔夫人唱对台戏,但后来被迫接受私有化。撒切尔夫人乐不可支地说:“人们不再担心染上英国病,他们排队来领取英国的新药方。”

⑧政治评论家认为,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使英国当时摇摇欲坠的经济恢复了生气。但是反对者批评说,她的经济政策使富人更富,穷人被遗忘在一边。然而最值得英国人自豪的是,英国在1982年与阿根廷为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爆发了一场战争,英国大获全胜,下达战斗命令的就是这位铁打的女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继承者是工党前首相梅杰,他评论说:工党不同意撒切尔夫人的大多数做法,因为她永远是个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但我们非常尊重她的政治成就和个人魅力。

⑨作为西方政治家,撒切尔夫人在国际政坛叱咤风云,上个世纪里没有哪个女人能与她媲美。但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撒切尔夫人很不称职。撒切尔夫人女儿卡罗尔·撒切尔的前男友乔纳森·艾特肯曾在回忆录中爆料称:“铁娘子”的家庭生活并不和谐,与女儿卡罗尔的关系不融洽,双方少有亲人间的温情。卡罗尔虽对母亲的事业充满敬意,但对她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非常不满。她曾当面抢白撒切尔夫人说:“你是个伟大的首相,同时也是个糟糕的母亲。”由于家庭矛盾的折腾,撒切尔夫人悔不当初。她曾表示,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她不会步入政坛,因为从政对家庭生活和家庭关系伤害太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撒切尔夫人从一个杂货店店主的女儿,经多年的不断奋斗,成为英国政坛上成绩显著的第一位女首相,因此被人们称为“铁娘子”。

B.撒切尔夫人信奉市场经济,在英国积极推行新政,使英国长期保持了经济年增长7%的成绩,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效仿。

C.撒切尔夫人没有资格享受国葬,但她将享受与英国前王妃黛安娜和英国王太后相同的葬礼待遇,这也体现了英国政府和人民对这位传奇首相的无比敬重和悼念之情。

D.撒切尔夫人喜欢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先生,因为戈尔巴乔夫结束了造成东西方对立的冷战,使自己最大的敌人和威胁前苏联垮台。

E.作为西方政治家的撒切尔夫人在国际政坛叱咤风云,上个世纪里没有哪个女人能与她媲美,但她的政治生涯也给她的家庭生活造成了严重伤害。

答案:CE 解析:A项,强加因果。B项,“长期”说法欠妥。D项,“戈尔巴乔夫结束了„„冷战”有误。

2.请根据全文概括“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取得了哪些显著的政绩。答:

答案:①她领导保守党连续3次赢得选举,成为英国历史上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首相。②在欧洲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坚定维护英国主权。③和里根一起结束了冷战。④在经济政策上,坚持“撒切尔主义”,在欧洲率先推行私有化和执行自由政策。⑤在英国推行了许多新政,使英国经济实现年增长7%。⑥夺回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称福克兰群岛)控制权。

3.(考点题)本文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答:

答案:本文最后一段运用侧面描写(或者反衬)来突出撒切尔夫人的形象;文章通过撒切尔夫人女儿卡罗尔·撒切尔及其前男友乔纳森·艾特肯的评价,不但揭示了撒切尔夫人鲜为人知的一面,也让人们了解到“铁娘子”为了国家和人民作出了太大的牺牲,用生活上的失败来反衬其在政治生涯中的全心付出和伟大成就;这样写不但符合撒切尔夫人逝世这一客观事实,而且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真实、完整,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

4.文题中“传奇的首相 糟糕的母亲”概括了撒切尔备受争议的一生,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答:

答案:①作为政治家,撒切尔夫人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从一个杂货店店主的女儿成长为英国历史上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首相,用自己十余年的生命为整个英国服务,使英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她的传奇人生将激励着我们年轻人大胆地去追求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②能果断采取行动,力排众议,不在乎别人的非议和责难,用钢铁般的意志和铁腕政策来实现国家利益,她的这种精神是值得那些在困难面前踯躅不前、瞻前顾后的人学习的。③她是一个不太成功的母亲,然而这正说明其在政治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牺牲了太多的亲情,自古忠孝难两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美誉满天下,同样是舍小家成就大家之道。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云淡风轻说废名

韩 晗

“貌奇古,其额如螳螂,声音苍哑,初见者每不知其云何。”——这是一代文宗周作人先生对同时代另一位作家的回忆。毋庸臵疑的是,周作人与此人不但没有矛盾,而且是感情甚笃的多年师生。虽然“额如螳螂”或许有点夸大,但“声音苍哑”却是事实。这位“貌奇古”的作家,就是废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短短的两句诗,让一个叫冯文炳的少年,有了“废名”这个听起来比较怪异的笔名。

作家似乎很多都是孤独的,废名也不例外。废名的孤独,源于他内心深处的隐忧与暗伤。废名的孤独,一直是文学研究界的课题。毕竟从那个时代走来的作家,应该都具备不同的特质,譬如鲁迅的激情、施蛰存的时尚、郭沫若的奔放与朱自清的浪漫,废名与他们一道,缘何低调若此?

废名的内敛、孤独,似乎也应了他的文风,淡定、清爽,如竹林中的一股甘泉、一片白云,飘然而过,除却轻风,不留半点痕迹。

自古英雄不恋家,仗剑独行走天涯,这仿佛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理想生存状态。而废名却对家乡黄梅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谊,每每遇到人生抉择时,就主动回家休养,寻求出路。

最有名的一次,废名回到家乡时适逢抗战军兴,当时他在北京穷困潦倒,其师周作人在“伪北大”供职,主动致信邀请他来北大。废名不但不为所动,还只身跑回黄梅老家,在黄梅一所中学执教,借此糊口。

家乡对于废名,宛如大地对于巨人安泰一样,可以赋予其超群的智慧、思考的能量和无与伦比的清丽文笔。废名在这份孤独中,自在坦然。

纵观废名的一生,不计得失,淡泊名利,构成了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帮助好友冯至编辑创办“不谈国事”“不为无益之事”的《骆驼草》期刊,还是屡屡发起“聚餐会”或“沙龙”,他都积极买单付账,而不顾自己是否还有买米买菜的余钱。哪怕当年从北京大学被下放到吉林大学,他也无怨无悔,只要能摆下一张书桌,就是废名的逍遥世界。

废名笃信禅宗,这让他本身的孤独又增添了一份平淡,从他的师承关系上看,他的精神导师当是笃信佛教的周作人。周作人的苦雨斋也是废名的精神港湾,冬烘烛下参禅悟,扫雪烹茶读佛经,这是周作人最为欣赏的生活方式。深受周作人影响的废名,在生活方式上,也与周作人极其相似。

有人说,废名学佛但不信佛,因为废名本身是佛;我说,废名学佛但不信佛,是因为废名知晓,他无法成佛,只好以平淡之心,远远观望。

恬淡返璞的废名,也有因佛而怒的时候。

发怒,是佛家一大忌讳,废名却易怒,这似乎也印证了废名并非真正的佛教徒。废名最著名的一次发怒,乃是因为另一位学者熊十力。两人对于佛经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一言不合,废名竟然冲上前去,与熊十力扭打起来,周围的学生都无法把他们扯开。但这并未影响到两人的友谊,多年以后,两人依然是学术界的患难之交。

废名先生的照片,我基本上都看过。他很少穿西装,经常穿一袭白衫,在瘦削的脸庞下,白得清澈透明。白色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亮丽的一抹颜色,汨罗江畔屈原的头巾、阮籍的玉佩、竹林中郑板桥的长衫、唐伯虎的扇面,还有李玉的一捧雪——都是清白如玉、透明如水的白。废名也欣赏这种白,这种白,似乎也合了废名的性格。

一个优秀的作家,依靠的是精神的延续以及作品的流传。废名做到了这点,哪怕他的名字已被人遗忘。废名独特的田园诗风以及他洒脱恬淡的性格,像一个潜伏的灵魂一样,游弋在现代人与当代人的思绪之中,构成一个又一个文学的传奇。

书评人车前子说,废名是孤独的海岛,所谓寂寥忧伤,全被潮水般的激情包裹。我说,云淡风轻,恬淡自然,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废名。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许多作家似乎都是孤独的,废名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的孤独和内敛一如他淡定、清爽的文风。

B.周作人和废名是感情甚笃的师生,但因为废名在穷困潦倒时拒绝了周作人让他去北大的邀请,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不满。

C.废名笃信禅宗,恬淡返璞,却也易怒,曾因对佛经的不同看法和另一位学者争执扭打,产生嫌隙,直到多年后他们才恢复交往。D.废名也许已被人遗忘,但他的诗风及性格构成了一个又一个文学的传奇,依靠着作品的流传,他成为了优秀的作家。

E.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而充满诗意,形象地展示了废名人格、性格等方面的特点,使读者对废名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答案:AE 解析:B项,“但因为废名在穷困潦倒时拒绝了周作人让他去北大的邀请,周作人对废名产生了不满”的说法无中生有。C项,文中说“但这并未影响到两人的友谊,多年以后,两人依然是学术界的患难之交”。D项,依靠的还有精神的延续。

6.(考点题)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答:

答案:①结构上,照应题目。②内容上,总结全文,概括出废名总的特点:云淡风轻,恬淡自然。

7.作者在文中突出表现了废名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答:

答案:①内敛、孤独。②对家乡难以割舍。③不计得失,淡泊名利。④笃信禅宗。⑤洒脱恬淡。⑥易怒。

8.(考点题)作者对废名的塑造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

答案:①侧面描写,开头用周作人对废名的回忆侧面描写废名的形象。②对比手法,“鲁迅的激情、施蛰存的时尚、郭沫若的奔放与朱自清的浪漫,废名与他们一道,缘何低调若此”,将之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突出废名的孤独。③类比手法,“家乡对于废名,宛如大地对于巨人安泰一样,可以赋予其超群的智慧、思考的能量和无与伦比的清丽文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废名对故乡的依恋。④比喻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废名是孤独的海岛,所谓寂寥忧伤,全被潮水般的激情包裹”,写出了废名的孤独。

第五篇:高三诗歌鉴赏专题之诗歌形象鉴赏教学设计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之诗歌形象鉴赏教学设计

考点展示: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形象鉴赏·人物形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等关键字词。

2、答题模式:

(1)明特点(关键词);(2)找依据(语境);(3)析主旨(主旨)。例、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宋末诗人,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志士,宋亡不仕。参考答案:.什么形象:本诗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形象特征:主人公“独行穿落叶”,“独”和“闲”表明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只能藉“数”流萤以遣闷,更其寂寞无聊,悠长的渔歌和远处水面上飘动着的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主人公倍添凄凉孤寂。

3.形象意义:传达了主人公心中旧君故国之思,国破家亡、飘泊无依的无限伤感。(不能停留在悲秋上)

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参考答案:

诗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形象鉴赏· 景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1)筛选景物;(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

2、组织答案落脚点:

(1)明特点(关键词);(2)绘图景(语境);(3)析情感(主旨)。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描摹图景:诗歌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2.概括特点: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3.作者情感:暴风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三、形象鉴赏·物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物象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它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1)捕捉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鉴赏依据);

(2)联系诗人经历和社会环境,揣摩所托之情,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精神。

2、组织答案落脚点:

(1)明特点(关键词);(2)找依据(语境);(3)析情感(主旨)。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步骤1: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雪未消”,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下载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 古诗词鉴赏之形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古诗词鉴赏练习

    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 玉楼春 (宋·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高三古诗词复习

    高三古诗词复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晚次鄂州 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

    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

    一、黄鹤楼 - 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舞阳中学吴睿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词鉴赏的中考考点,熟悉考查诗歌内容、情感的常规题型。 2.掌握描绘画面、品析情感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

    古诗词鉴赏之知人论世近读苏樱女士的《一生最爱纳兰词》,感慨良多。 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三国时代的诸葛瑾和弟弟诸葛亮,堂弟诸葛诞都有很大的名望,各为一国效力,当时的人们都......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

    古诗词鉴赏之选择题(一)关雎(诗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

    古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 文档(模版)

    古诗词鉴赏学案之诗歌题材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形象鉴赏公开课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高考备考专题复习:诗歌形象鉴赏教者:谢小平 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教学楼五楼会议室 授课班级:高三(6)班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