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景物描写作用和修辞手法作用
景物描写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例如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一条不很整洁的巷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这句景物描写用了“黄晕”、“ 模糊”、“ 惨淡”、“ 阴暗”四个形容词,来烘托小说的典型环境。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暗的夜。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他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而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等描写又显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四、四、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例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脱现实。他借荷塘月色抒发的正是这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
答题技巧:通过描写...,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修辞手法作用:
比喻:(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夸张: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排比: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反复: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设问: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第二篇: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范文模版)
修1. 比喻辞
手法及其作用
作用:将体形象,刻的似点, 用具体、见的深奥物解比方人深解。
2.拟人作用表达的内容给人以鲜明印象,根
据
浅显、常
事物对 生疏的事 说,即打,帮助
入理
:
把
说得深 事
物
生动具的相
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体事物人格
化,语
言
生
动
形3.夸张
作用:提 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
起
联
想
效
果 4.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使
文
章的节
奏
感
加
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
达强 烈的感情(表
达效果)。
.
对偶
他具象。
氛 :
作称用
:
整奏
齐感
匀强
,高
度
概
括,节易于6 .
: 1.隔)离去2.记忆反复连续反复 例句谷回。
间隔反复作用,有
音
乐
美
感。
(中
间
无
其他
词
语
间
:山 音,他
刚
离
去,他
刚
中
间
有
其他的词
语):
(主复咏叹达要,强
运表烈
用 的在诗文中,起到反
情感的作用。同
时,反复 的可序,而又7.设作修以 回问用
环:
起
伏,充
满
语
言
美。
辞使
手诗
法文
还的 格
式
整
齐
有:引起注意,启发读 者明描写 人动例儿它的物物。句为质问问
、反
诘、诘
问)
: 的 :什基
花么础
这。
样
红?
首
先
有
思
想
活
思,考结
;构
有紧
助凑
于;
层可
次以
分更
好
地8.反(激作用
:加强语气,发人深 思,激
发
读
者
感
情,加深读者印象,增 强说
9.引用
文服
中力的。
气
势
和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10.借不事是或物借事 物借具体体代代部来代抽分
代种象。
替类、:部
特分
征代
代全
事体
物、、整直,用代接而与 说 它
有
密
切
相
关的人
出
所
要
表
达的人
或作增精强炼语,用言语:突的言形富出象于事性变物的本文幽
质笔默
特简感
征洁;,使化和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
鲜
明、具
体生
动的效果。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
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
去
代
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
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
烟
正十年。(《梅岭三章》)④工具代本
体。
例如:
,等已(《⑤的体到有榆专人事惊八钱名或物蛰户饭代事的一亮》泛物名
犁了)称的称
土囤的底
季,揭
节不,十开
家锅。
。专。
用用
具名
有称
典代
型替
性本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
个
李
公
朴
站
起
来
!(《最后一次讲演》)
11.反:
用子表达,以与本说
本意反
意 话的方
式
加
强
表
达
效
相
反的词
语
或
句语
果。有的讽刺 揭示露亲,密
有友的好
表的 感
情。
12.对:
对者同一的互比较的格比
比是事物两个 一种。
.把两
方
面
辞
种
不,放
同
事
在一
物
或
起
相 呼
告
并且(它)。
感染。
写文章时,对著不 在面前的人
或
物
直
接跟他
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
叫
做
呼
告
运用呼告,能增
加
抒
情
效
果,力
呼
唤
加
强,8.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
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第三篇: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12.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20.呼告
写文章时,对著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呼告。
运用呼告,能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
8.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第四篇: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用修辞手法及作用
教学目标1、2、能辨析、认识常用的修辞手法。
能够熟练地运用修辞手法和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辨析和运用修辞手。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和分析修辞作用。
一、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小组讨论回答)
二、修辞的一般表达效果:(1)比喻
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2)拟人 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生动+思想感情。
(3)夸张
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答题方法: 故意扩大(或缩小),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对偶
含义: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增强表现力.(5)排比
含义: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答题方法:加重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6)引用
含义: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等等。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答题方法:言简意丰,以简洁的文字营造了+意境,表达了+思想感情。
(7)反语
含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句子表达本意。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答题方法: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8)反问
含义: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再说答案了。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答题方法:加强语气,引发读者思考。
三、检测达标
分析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2、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5、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似雪。
6、(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7、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8、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
9、这能全怪我吗?
第五篇: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饯,买一碗酒。”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具体的人文特点。
再如《一面》中第5段“门外,细雨烟似的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暗含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驿路梨花》中的开头部分“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向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句话写出了山高、山大,同人物当时反映出当时人物焦急的心情。
又如该篇课文第六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
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优美的景物衬托出人物愉悦、轻松的心境。
三、展示人物性格
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① “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两个字:‘请进’” ②“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磊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③“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这都反映出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的性格。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烈日下的景物描写和暴雨中的景物描则展现祥子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同样的悲惨的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突出故事主题。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听潮》中大海上遗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嵌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
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表现作者对静谧的大海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