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语文说课标-李绿叶2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
”说课标,说教材”
作者: 李 绿 叶
职称:小学语文一级教师
单位:鲁山县磙子营第七小学
时间:2016年4月
电话:***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说课标,说教材”
鲁山县磙子营第七小学 李 绿 叶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关于课标和教材的关系,有人说,他们是母子关系,因为教材的编写必须听课标的指示。也有人说,他们是师徒关系,有了课标的基本要求,教材才能一标多本,异彩纷呈。我觉得,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和谐共生的,只有二者共赢了,我们可爱的孩子们才能快乐地学习,不断地收获……今天,我就试着从四方面来解读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教材,即说教学目标、说课标、说教材,说教学建议。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部分:
一、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 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 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 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过程方法: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知识与能力 :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2.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 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3.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4.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 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5.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2)培养学生积极发言、勤于朗读、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3)培养学生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4)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和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2、汉语拼音:
巩固汉语拼音知识,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 167 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 199 个。(2)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语句通顺,态度大方。
(2)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能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转述其基本内容。
(3)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背诵指定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注意默读速度。(4)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知道课文大意。(5)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
6、习作:
(1)学习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通字顺的短文。
(2)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等标点符号,认识破折号。
7、综合性学习:
(1)突出学生的自主性。(2)重视学生主动性。
(3)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参与精神。
二、说课标
1、说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我们研读教材,制定教学目标的标准和依据。课程标准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分为四个学段,这册教材处于第三学段,我将其与第二学段的目标进行比较发现,本学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分析如下:
在识字与写字方面:第二学段要求学生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第三学段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书写做到行款整齐,美观大方,有一定速度。
在阅读方面: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则要求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基本表达方法。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在习作方面:第二学段是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和感受。第三学段则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和想象作文,习作有一定的速度。
在口语交际方面:第二学段要求学会倾听,把握说话内容,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要求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抓住要点简要转述。
在综合性学习方面:第二学段观察自然社会,能提出问题,并学会合作,尝试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能策划简单活动。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第三学段的目标设计更重视阅读和习作教学,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说内容标准
本册共有课文 32篇,还有8次积累与运用。通过本册教材的教学,要让学生逐步达到以下要求:
①、引导学生学会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美观地书写171个汉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②、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主动积累好词佳句,并能背诵指定内容。
③、能独立预习课文,能发现提出问题,并主动研究解决。④、能用普通话,举止文雅地进行口语交际。
⑤、留心周围事物,养成勤于观察和乐于动笔的习惯。写作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说教材
(一)编写特点: ①、选文生动,视野开放。教材注重从儿童的视角,关注儿童感兴趣的事物。选用寓言、成语故事等多种体裁,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领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兴趣导学、易学便教。教材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的编排,体现了“易、活、实、趣”等鲜明特色。
③、激励自主、追求创新。教材十分注重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如《小兵张嘎》的课后题“把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别人听。”这种题型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编写体例及目的:
1、层次分明,循序渐进。课文从精读到批读,到略读到自学,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扶到放,有讲读到自学的设计思路。
2、意脉贯通,浑然一体。本册教材按专题组织教学,注重了各主题之间的意脉贯通。由一单元的自然景观到爱的颂歌、真情世界、智慧人生、科学视界、尊重生命,革命传统、到最后的欣赏传统文化。这八个单元的主题循序渐进,浑然一体,它们犹如热情的向导引领学生由身边的一事一景走向自然,走进生活,拥抱世界。
3、内容结构,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由“课例”和“积累与运用”两部分组成。现以第七单元为例 分析如下: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是《贺龙钓鱼》、《小兵张嘎》、《江姐》、《骄傲吧,祖国》。其中前三篇是精读课文,后一篇是略读课文,还有一次积累与运用。
本单元的专题是“歌颂优良的革命传统”。《贺龙钓鱼》讲述了红军在草地上行军中遇到断粮的困难,贺龙带头钓鱼解决困难,并把兄弟部队支援的牦牛肉送给伤员,赞扬了贺龙元帅乐观、开朗、幽默的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小兵张嘎》主要讲小兵张嘎与区队长一起机智地消灭鬼子的故事,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的少年英雄形象,从而为学生树立了光辉榜样。《江姐》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面对死亡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让人可佩可敬。《骄傲吧,祖国》讲述了第一个涉足南极文森峰这个死亡地带的女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为祖国争得荣誉的事情,歌颂了中华儿女热爱祖国的情怀。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紧扣单元主题的。
4、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①横向整合, 内容上:人物光辉形象的塑造都是在特定环境中,如《江姐》选取的是临刑前,因此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细节上:教材在细节处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展开,如《贺龙钓鱼》和《江姐》,巧妙地融情于细致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描写之中,可谓是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情怀,真情四射。
形式上:积累与运用中的“互动平台”先告诉我们写读后感要注意些什么。接下来“口语交际”让学生对看过的影视作品进行交流。最后的“习作百花园”则请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一篇读后感,整个内容真可谓是主旨鲜明,环环相扣。
②、纵向整合
纵观十二册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各册专题之间的纵向整合。如第六册第三单元“祖国山川”这个专题,第八册第二单元又以“风景名胜”为专题,第十册第一单元以“自然景观”为专题,十二册第一单元又以“旅游胜地”为专题。第十册设置了“读书交流会,制作读书卡”这一综合性学习,十二册第一单元习作要求“写一篇游记表达出真情实感”。可见在主题的设置上是由低到高,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
5、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这为我们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们本册阅读教学应着力解决的问题。首先,从学段之间衔接联系来看,既要巩固学生学到的语文阅读基本功,又要完成本册的阅读目 标任务,还要透渗下学期至六年级的有关阅读要求,为学生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因此,我们要本着“抓 住重点不放,兼顾非重点不忘”的原则,把要在五年级完成的阅读教学任务作为教学重点,并具体落实到各组、各课的教学之中。同时,已学过的阅读基本功要注意巩固,后面的阅读目标要渗透的应尽可能渗透。
四、说教学建议
㈠说教学建议:高年级教学应侧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注重读写结合。必须回归到扎实的“识”“悟”“读”“说”“写”。
※识:识字教学: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教学要更加放手。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一律不再注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识字上,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针对容易记错和写错的字,我主要采用 “比较记忆法”如〔买和卖〕,“联想记忆法”〔和衣服有关的如:裤、袜、裙、袖等这些字都带“衣”的偏旁〕,效果都很好。
※悟:让学生深入思考,开展讨论,用创设情境,想象画面等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感悟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在“交流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读:阅读教学,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读的指导,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的指导,要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适当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领和点拨,使之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我在教学《江姐》时,努力让学生敞开心扉去感受语言,多层次,多角度品读。如读江姐英勇就义一部分,有的学生认为这几句应读出江姐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应自豪地读;也有学生认为这毕竟是面临牺牲,应读出悲壮之情;还有学生认为应读出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此,我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因此,课堂上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出现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好景象。
※说: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经常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话题多样,形式多样地开展活动,如“辩论会”、“我是小导游 ”等。对表现出色的发放“智慧星”“卡通头饰”等小奖品,充分调动学生说的欲望。※写:习作教学,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续写结尾„„自自然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根据生活需要练笔。应帮助孩子认识到习作是学习、生活的需要,是倾诉、表达的需要。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引导、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服务生活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
另一方面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开始宜“放”,使学生感到想写的内容很多,教师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最恰当的内容来写。至于怎么写的问题,在打开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的过程中渗透,在写作中、在交流草稿的过程中指导,指导的内容不外乎习作目的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顺序是否清楚,选词用语是否合适,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等几个方面。
习作讲评重在激励。讲评的时候,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使每个学生通过讲评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平时,我很注意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如“班里的小明同学课堂表现和以往有何不同”。在此基础上,每天课前5分钟指名口述一件自己看到或者亲身经历的事;并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写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或一件事,从而让学生明白“作文来自生活”,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轻松习作。
㈡评价建议:
评价是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利用好这个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评价。
①学生自评
在开学初,我为每个学生发放成长档案袋,成长袋中可放学生认为最优秀的作业,如最得意的习作,最美的字画,最满意的答卷等。让学生通过自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②小组评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我制定了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如下:通过组评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具体表现。
③教师评
在教学中采用多方面综合性评价学生,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如“你有进步了要坚持哟”另外,制定语文学习评价表,如下: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自己应努力的方向。④家长评
让学生也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定期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如周评、月评、期评,进行阶段性评价。以此增进家长对学生的了解,让学生明白家长对自己的期望。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要立足课本,挖掘语文教材资源。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参、工具书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资源。教材资源本身 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我们应改变简单“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要联系生活、创建环境资源。我校利用图书室、绿化园地、校园墙壁、黑板报等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学习和实践的有利环境。
三要加强渗透,整合学科资源。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和整合。在教学中,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等都是可利 用的课程资源。
四要重点训练,培养主体资源。班级中总有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都是有效的 课程资源。将这些资源开发出来,并利用好,教师可以省去很多“教功”。
总之,教学中,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深入其境方知教材别有洞天,品尝其味方知教材魅力无限。王敏勤教授曾经说过“无论课程怎样改革,钻研教材,驾驭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相信,有了时代新观念的教材和富有探索精神的广大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必将迎来“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繁华盛景。
第二篇:语文说课参考(本站推荐)
《胡同文化》
各位老师,晚上好,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我对《胡同文化》所做的讲课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其实说是一篇散文、小品文更合适,作者从建筑学的胡同、胡同文化和胡同的衰落三个层次,写出了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并用审视的眼光来看待它的衰败与没落,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但很有味儿,亦不失典雅之气。
〔二〕教学目标
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
2、正确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并引导学生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来对待它。;
3、体味本文语言特色。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具有京腔京调的韵味,而且《大纲》中还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应该抓住这个很好的机会帮助学生体味语言的特色。
其中训练学生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对胡同文化思想内涵的正确理解。因为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理解较难,应该作为难点来对待。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今年暑假新教材培训时济南一中的耿文波老师曾讲到,“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我深受启发,后来在网上查阅资料时也见到类似的文章,于是在授课中我经常尝试使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预习,自主探究,可布置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文学常识,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探讨传统文化走向没落的问题。
三、说媒体
除了板书,我将采用一下媒体:
1、电视。播放歌曲,展示北京胡同的图片。
2、投影。展示李国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片断。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请同学们听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然后我就问学生:这首歌有什么特征?学生七嘴八舌后我就抓住“大碗茶体现了北京人的生活特点”这一点,让学生找出歌词中还有哪些内容也能体现北京人的生活特点,学生会说出“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等,最后我做总结,这首歌京味十足,充分体现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体现了一种北京文化。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胡同文化,并板书。
〔二〕明确目标〔略〕
〔三〕介绍作者,由学生自己介绍。
〔四〕分析课文
先给学生3分钟时间,自读,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先问学生:这篇文章思路是否清晰?
学生回答不一,先请回答是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尤其要说出自己是如何分析思路的,以便其他同学学会分析课文的方法。其实本文只要抓住第5段在全文中的过渡作用,其他便迎刃而解。
2、概括胡同的特点,然后总结它的总特点
胡同的五个方面特征不难概括,一般都会准确找出,但“方正”世胡同的总特点需要点拨,正确理解“方正”不只是北京城的特征,更体现了胡同的方正,是一种方位意识极强的特征,同时借助文中“北京城就像一块大豆腐”这个比喻,板书一个正方体(豆腐形),并在“胡同”二字下,写出“方正”二字,以加深学生印象。
3、概括胡同文化的特征,老师先提出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其实质是什么?
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课堂交流。
前两问也不难,学生回答出“封闭”特征时及时板书在“文化”之下,而其实质是“忍”则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京市民安土重迁,逆来顺受的表现就是由于“忍”的精神造成的。并在正方形(豆腐)中心板书“忍”。
以上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概括重点,用时12分钟。
4、正确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内涵,讨论胡同文化的前景
刚才讲到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那么“忍”的精神应不应该提倡?学生回答后,要引导他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能一味否定。
再提出:胡同文化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个问题,估计部分学生会受本文影响,只看到胡同文化的衰败落后的一面,学生讨论、交流之后,再用投影展示李国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的片断,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胡同的消亡。这也是对鲁迅的拿来主义的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正在趋向衰落的传统文化存在?比如京剧。你将如何去做?
交流之后,可让学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
以上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用时12分钟。
5、体味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的京味特色,须通过朗读才能体味的深刻,我先让学生听8—12段的录音,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语言特点,再在男女同学之间展开朗读比赛,重点读8、11、12段,看谁读得像,读得好,鼓励创新读法。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是能够做到的。
以上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用时12分钟。
6、小结,布置作业:作同步训练中的语言知识巩固题和拓展练习。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应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易于回忆,具有直观性、艺术性。
<<桃花源记>>说课教案 新泰市泉沟中学 薛启华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有五篇文言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语文书上已明确指出: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
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需用两课时。具体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对教学程序的安排
(一)、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学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
2、注意正确断句;
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
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5、让学生起来复述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以检查学生对目标2的完成情况。
第三步、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问: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 生:美,我没想去。师:那好。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正气,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
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
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第四步、四读课文,品位研读、主题探究。完成教学目标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
总结: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
(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2、思考: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若有若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3、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4、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第五步、拓展延伸:
品读《桃花源诗》
1、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第六步、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
要:()咸()云()
具()语()为()
2、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 古义:()今义:()
绝境: 古义:()今义:()无论: 古义:()今义:()
(四)布置作业:
课下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作。
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最球,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1、初读课文,朗读指导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3、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
4、四读课文,品位研读、主题探究
第三篇:三年级语文说课标说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说课标说教材
麻李小学
韩琳
我要解读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我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部分对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进行解读。说课标从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两方面来进行,说教材从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立体式整合四方面展开。说建议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说课标
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两项内容。我先来说语文学科的总体目标。2011版课标的语文课程总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总目标共10条,其中1、2条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4、5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6---10条侧重于知识与能力。与旧课标的总目标大同小异,只是文字表述上作了修改,增加了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的表述。其中特别突出了几个思想: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我今天要说的三年级下册属第二学段的内容,下面我就重点来说第二学段的学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展开解读。
1、识字与写字:课标要求学生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认识常用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独立识字能力。学会查字典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姿势正确。
2、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默读,学习略读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学会复述,学会质疑,体会句号与逗号的用法,了解冒号和引号的用法,积累优美词句段,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
3、习作:乐于书面表达,观察周围世界,会写简短的书信和便条,尝试运用积累的语言,学习修改习作中的错误,正确使用标点.4、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倾听、请教与商讨,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能清楚讲述见闻,力求具体生动.5、综合性学习: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学会合作,尝试用语文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学段目标在课程标准中占三分之一的篇幅,可见学段目标的重要。教师的教学,要以学段目标为基本依据。2011版课标的第一学段目标与原来的相比,在具体要求上有了一些变化。具体表现在:
1、识字与写字:旧课标要求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
2000个会写;2011版课标要求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从中不难看出要求会写的字减少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在写字习惯、美观等方面提高了要求。
2、关于中段习作增加了表达方面的要求“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写清楚”是中段习作的新要求。
以上是我对课程目标的解读,下面我还是从刚才的五个方面来说内容标准。
二、内容标准。识字与写字:
1.认识会读25个生字。
2、会写42个生字,书写楷书。
3、规范书写,姿势正确。阅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感情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妈妈的账单》。
2、通过多种方式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母的爱、友情的价值、小姑娘美好的心灵、母爱的无私与无价。
3、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懂得关心父母,树立正确的友情观,懂得回报,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习作:
1、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写发生在自己与父母之间感人的事。
2、要表达真情实感。口语交际:
谈谈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自己应该怎样回报他们。
综合性学习:
1、调查周围环境。
2、回忆、父母的关心爱护。以上是第一部分说课标。
第二部分说教材
一、编写特点:
人教版教材有一下几方面特点,下面我来一一解读。
1、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从导语到课文、语文园地,不仅围绕专题合理安排,而且加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听说读写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也都联系本单元专题,加强了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2、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
综合性学习涉及的范围广,针对性强,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及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一些听说写的训练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还为学生课外阅读指明的方向,同时加强了课堂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3、大量更新课文,精心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类型。新编选的课文更加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语言活泼,生动有趣,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不仅学到语言,在思想上也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得到熏陶。精读要认真研读,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
4、着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改进了课文的导学系统和课后练习的设计,采用多种形式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学习运用语言,安排了适量的小练笔。
5、保持“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和创新。“口语交际”和“习作”两个板块提前,增加了“成语故事”、“趣味语文”,使语文园地的学习内容更丰富有趣。
6、完善图像系统,注意图文并茂。
增强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给师生的审美感受创造良好条件。
二、编排体例
人教版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单元的前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后有会认、会写的生字和练习题。为了体现和中年级的自学能力的提高,教材还安排了8篇略读课文分散在每个单元内。语文园地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五个固定栏目和“宽带网”、“趣味语文”、“成语故事”机动栏目。与人教版相比,北师大版则以主题单元的形式从内容上进行整合。每单元包括主体课文、课后思考题、语文天地。不管那个版本,无论怎样的编排,都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内容结构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围绕专题整合了八组教学内容,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待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其中第3、4组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意识,促进心理健康成长,属于人与自我范畴;第5、7、8组培养学生爱亲人,爱祖国、爱和平的情感,属于人与社会范畴;第1、2、6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属于人与自然的范畴。
第五单元围绕走进科技的世界这一专题安排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三方面内容。课文有四篇:记叙文《可贵的沉默》、记叙文《她是我的朋友》,童话《七颗钻石》,记叙文《妈妈的账单》。前三篇是精读课文,第四篇是略读课文。
四、立体整合
我从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两点来谈。
1、以“走进科技的世界”为专题横向展开
本单元教材从课文到语文园地,设计了听说读写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每项活动都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专题展开,以不同层次、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法清表现、诠释、实践这个主题,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地感受人间真情。
2、纵向整合
关于“亲情、友情”这个主题,从一年级开始就贯穿人教版教材的每一册教材。
一年级:《借生日》、《雪孩子》、《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
二年级:《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窗前的气球》、《假如》 三年级上册:《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 本册内容有所拓展,也更为深入,由此可见编者十分注重人文教育,注重学生人生素质的提高。
到了四年级也有关于爱的专题,比如《去年的树》、《卡罗纳》、《给予是快乐的》等课文。
纵观相关的单元专题,三维目标的实现呈螺旋上升,整体推进。以上是我对教材的解读。
第三部分
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单元专题教学建议:
以专题为整体把握,注意内容间的联系。
教材按照专题整合各部分内容,单元课文围绕着一个专题,而且内容间相互照应。本单元的重点是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展开综合性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课堂上阅读有关亲情、友情的文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体验、实践这种亲情和友情。
2、第五单元教学建议
下面我继续从五个维度来说第五单元的教学建议。1)识字与写字:
2011版课标: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习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更注重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建议:把握年级段特征,系统训练;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做到天天练。2)阅读:
2011版课标:各个学段阅读教学都重视朗读和默读。第二学段目标中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会默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对于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需求的多样性,心理的独特性,而老师应该是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对话者之一。
《妈妈的账单》属略读课文。可以限时默读,然后设计几个有思考价的问题测试,检查阅读效果,然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和感受。3)口语交际:
2011版课标:能用普通交谈,学会倾听和请教,能清楚明白地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力求具体生动。
第五单元要求学生以谈谈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为了使学生有话可说,在综合性学习中,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感人的事情,让他们有目的地通过程途径去寻找、感受这份爱,“说”时才能情意饱满。
4)习作:
2011版课标:让学生乐于表达,愿分享习作的快乐。观察周围世界,把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重视写作与阅读、口语交际之间的联系,关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还要合理利用信自己技术与网络的优势。5)综合性学习:
2011版课标: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学会合作;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综合性学习要贴近现实生活,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强调合作精神,开放多元地进行设计。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
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2011版课标在实施建议中对评价建议的表述是: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多种功能。
2、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3、重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4、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5、具体建议。
新旧课标对比,新的评价建议条理性强,更为清晰明确。分为5条,原来并未按条划分。
在具体建议上,新课标根据不同学段的目标分学段提出了评价要求:
1、识字与写字: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
2、阅读:侧重考察学生通过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
3、习作: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鼓励表达真情实感和有创意的表达,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及获取材料的方法。
4、口语交际:主要评价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5、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根据以上评价内容,我们可以采取“你真棒”“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一系列的口头评价,还可以采取书面性的评价,如:学生情感态度评价表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还可以采取展示性评价、奖励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以及过程性评价。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从最大限度的用好课内资源和合理
开发课外资源两方面进行。
课内资源包括用好教材资源:插图、资料袋、综合性学习、其他版本教材。用好教师资源,教师的知识、情感、个性、教学技能。用好学生资源,课堂的生成,资料的准备。
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课内资源的同时,要合理的开发课外资源。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学校的图书馆、校园建筑、校园绿化等都是可开发的资源。我们还可以与社区,居委会建立稳定的联系,合理开发这些社会资源,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另外,我们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也是可合理开发的课外资源。自然风光、地理位置、民风民俗等。另外,网络媒体也是我们可开发的资源,学生可以进行网络学习、看报、看电视等学习。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教学,多途径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上就是我对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解读,感谢各位教师的聆听,不足之处请您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四篇:小学五年级语文—小学语文说课通用
小学语文《 》说课稿
(一)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大家辛苦了!
我是语文组2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年级()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 》是一篇精读(讲读)课文,主要描述的是。课文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给人很深的启迪。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能够认读本课生字、词。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了解重点语句所隐含的情感色彩。(如: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习主人公--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一句话): 难点(一句话): 教学时间: 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2、3个课时。若为几个课时,则说明现在讲的是第一课时,同时后面讲课过程中要说明第一段主要讲说明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时间控制1分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时间控制5分钟)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 [U8],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教师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出几个代表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我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时,用多媒体展示“”画面。这一幅幅画面,不仅讲学生们带入 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 ”、“ ”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最后,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图画,引读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如:草原的无限热爱)。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再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陪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两道课后作业: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优美词句》小笔记本上;作业2:根据课文内容。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时间控制1分钟)
第五篇:桥 _五年级语文_语文说课
《桥》 说 课 材 料
【教材简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设计理念】
《桥》一课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根据教材特点,本案设计了“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 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通过比较,思辩文章的矛盾之处,了解作者结尾布局之妙。
4、体会《桥》的深刻涵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读课文,感悟老支书沉着镇定、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难点:体会《桥》的涵义及文章结尾布局的巧妙。三:教学流程:
(一)、播放洪水视频,导入课题
从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二):感受洪水的肆虐
课文中的作者谈歌又是怎样描写这场洪灾的呢?请孩子们打开课文,将直接描写洪水的句子用“——”勾出来,再次感受一下这场洪灾!
1、学生交流。
选择其中的两句来读读,通过你们的读,让全场的老师们都感受 到洪水的凶猛与可怕。(出示第一句和第三句)
面对唯一可以逃生而又随时可能崩塌的桥,如果乡亲们还是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跑,会有什么后果?是谁在中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品悟英雄的言行
1、孩子们,现在请你们拿出一支笔,静下心来,读7—23自然段,从中找出
最能表现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用“———”划出,反复读读,用心感
受,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谈感受 展示句子
你从这个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
读是一种训练的过程,指导学生在感悟之后会读的更好
多么矛盾啊!原来急于逃命的小伙子在生死关头却让老汉先走,而老汉呢,先是揪出小伙子,此时又推,这都是为了什么?读了文章结尾,你就会明白了。
(四):思辩“矛盾”之举
矛盾一:师:急于逃命的小伙子在生死关头却让老汉先走,我们不难明白这是————生说(小伙子这样是出于对父亲的爱)
矛盾二:明白这一切我们再看看,老汉从队伍里揪出儿子,此时又推儿子,这不矛盾吗?
(五)领会“桥”之真谛 你们说说这是一座什么桥啊?
是的,那是一座精神桥,在危难关头,一瞬间的生死抉择诠释了大爱如山,让我们再次饱含深情的读读课题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