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摘要:《红楼梦》中林黛玉具有书香和世族人家清雅高贵兼而有之的血统。又有身处逆境却不失赤子之心、纯真之情的特征。她于现实生活中执著地沉酣于意境,顽强的张释着灵性。孤高自许、才比天高,目无下尘的傲慢,有文人的骨气和精神的洁癖。愁、弱、病、廋是其特征却不失坦率,天真的小性儿。她在跳人生之舞,把生活当做诗。她是极端的、敏锐的洞察力、奇高的文采、终其一生,她本身就是一首诗。潇湘馆的千百竿斑竹,垂地的湘帘成了她岑寂灵魂的物化。天性纯高,为社会带来情感的瑰丽诗美的神圣。她是花的灵魂,诗的化身。在过于现实和功利的世界若有一天绝了这类人,那么世界就缺少了动人的美感。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灵性
性格特征
精神世界
一、不平凡的出身扬释着灵性的宠儿
1、林黛玉的出身与启蒙
林黛玉的祖上曾袭过列侯,其父林如海乃前科探花,被钦点淮扬盐政,后又升兰台寺大夫,若论学历文凭,为《红楼梦》全书中最耀眼的牌子即是林如海的探花。既是世禄,又满溢书香雅气的家庭环境,使黛玉具有书香人家和世族门第兼而有之的血统,造就了她清雅高洁的诗人气质,使之成为追求诗境人生,扬释灵性的宠儿。她敏感精微的艺术天赋,总是让她在敏锐中体悟着诗意生活。同时也体会到那个时代的阴冷和凄清。如《葬花吟》,她写出了黛玉对美的陨落的感悟与珍重,展露了她那滚滚而纯美的灵魂,字里行间都是人的原生悲哀,对人生无常的普遍感叹。春来春去,自我生命的去来亦当如此无言无闻,其意旨神韵实难以明言。难怪脂砚斋评点家举笔再四难以下判:“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这充分彰显了黛玉过人的才华和自身的聪慧。
黛玉自身具有灵心慧性。父亲林如海还为女儿请了一位进士出身的家庭教师——贾雨村,为六岁多的孩童启蒙,这样黛玉便占据了治学的高起点。来到贾府以后,读书、论文、写作又不愁没有人观摩以及论辩的对手,使其文人才气更盛。在‘元妃省亲’时以一首《咏菊》技压群雄,令其都刮目相看。且看黛玉只是说随便做了几首,这是何等的轻狂和傲慢啊!这一切的外部因素和自身的灵心慧性,便成了黛玉的外因内联。
2、林黛玉独有的文人气质
特殊的身世为黛玉披上了不幸的外衣。生在一个长期有书香满溢的家庭,使她对封建礼制和家长制的强烈反抗。天生要为神瑛落泪终生的她,年少时痛失母亲,失去母爱的呵护,使她对人生、对生活的态度由积极乐观逐渐走向消极、绝望。造成尖酸刻薄、争强好胜的小性儿,对事物过于敏感。
黛玉作诗,不屑硬作。只需开启闸门,其纯真的诗性天赋和超常的诗感才华便顷刻而出,具有永恒的美感。其生活意味不言而喻,连自己丫鬟的名字都这样有意境和情趣——‘雪雁和紫鹃’多么有诗意啊!黛玉不仅常常营造蕴藉悠长的文化氛围,她更长于把现实生活当作诗来细细品尝,从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乐趣,韵味之绵长可见一般。她不擅表露、忠于情感,在自己的知己面前更是显得孤高自傲、难近人情。
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家道中落寄人篱下、泪洒潇湘痴情话
‘二进’贾府注定她的一生。愁、弱、病、瘦的黛玉自幼年丧母后、父亲又病逝、家道中落。她孤身一人记着母亲生前的教诲,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小心翼翼的揣摩着每个人的心思。从维扬登舟到初到贾府,她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直至见到宝玉,又觉似曾相识,由远而近的画轴才渐渐清晰。“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说明她流动着感性的的光环,而‘浓烟’显示出她的轻、柔、弯的特点,且显得那么自然、和谐。眼睛是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闪烁着慧性灵心的光彩,幽深、清澈、俊逸令人难以捉摸。给人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美感。不具有相应的文化修养水平和理解观察能力是不知道林姑娘复杂多样的、变幻着的内心的波澜。笑靥却漾出淡淡的哀愁,此时的病态反而显得无限的娇美。进贾府后,在一系列微妙的不明显待遇上,慢慢的体悟,这种气质给人感染和号召。但贾母在面对这时袅袅婷婷、幼小失恃的亲外孙女儿,竟是百般爱护。黛玉虽然丧母别父,但在贾母的爱抚下并没有立刻感到那不同的温差。相反的,她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独养女儿的娇气。在送宫花时,她竟当着周瑞家的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是的,那时她那钦点的父亲尚在扬州,她这掌上明珠、候门千金如何受得了剩的东西呢!
但待到父亲病故,第二次进贾府时,她已变成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女,在人屋檐下依栖了!极强的自尊心、自信心、敏感性使她产生了主观愿望和客观环境之间的强烈矛盾。黛玉现在没有权倾内外、财资巨万的家做靠山,使他身处逆境,他就愈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正是她散发的迷人的魅力、馥郁的芳香,令人有种沉醉的醇和美。不错,在尔虞我诈的贾府里,能保持一片纯真之情、玉洁之心是很难的。试想在一个等级森严及家长制的高度控制下,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莫不要受到自上而下、左右周围有形无形的牵制,不仅个性难以发展,种种高压使人的思维方式在框束下曲折变转。然而黛玉能出淤泥而不染,让人在一片浑浊之中突然嗅到了芬芳,这使得这种无势的纤弱女儿愈发地显示出她的风采。风声鹤唳,没有压低她那高昂的头;穷欢极娱,没有动摇她那高洁的性情。不失赤子之心、纯真之情正是她身处逆境时表现出来的高尚气节和情操。
2、天葩吐芬芳、潇湘葬花情
黛玉是重情的。温煦的人情如大旱中的云霓,滋润了黛玉的心田。她不觉就把心扉全部敞开,委屈难烦是要在亲人跟前诉说的,这里没有什么自尊不自尊的问题。她的处境自己看得清楚:“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从四十二回宝钗规劝黛玉时起,黛玉便有了亲人抚爱的温馨感,好似在风雨中感受到阵阵暖流涌上心头。不仅如此,宝钗还为她仔细地分析了病情,提供了进补的办法。使纯情的黛玉由不得感叹起来,心头的薄冰豁然开朗,她引咎自责、虔诚忏悔,使少女的心平伸出海天一样宽阔的境界,一片片真气进注其间。痴心痴情的黛玉啊!这是人格魅力的特有体现,也是她儒林文化传播的境际。
黛玉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纯美,这也是这一时代最高尚、最美好的品格。没有被封建礼教所污,像一面明镜,平坦光滑、清澈无尘。自宝玉第一次见黛玉时,就被这种难描难画的风露清愁、只存在于理想之中的形象所打动。突然就出现在宝玉面前,他既震惊又感似曾相识,被这种稀世之俊美所吸引,不禁说出‘标致’二字。而且黛玉的才情学问又使他倾倒,黛玉的思想心意又与他契合,二人同行同住、同止同息。在二十七回中写三月中旬,大观园落红成阵,来了一位肩担花锄、手拿扫帚的林姑娘,越发使得这春天的画面绚烂起来。树下、池里、石上、水中无处不是诗情和画意。在这百无聊赖的恼人天气中,一进潇湘馆,就看见那阔叶的芭蕉、满地苍苔呈现出青、翠、碧、绿的不同色调,一切都显得静谧无常。原是黛玉正睡午觉,宝玉走近窗前顿觉一缕幽香,从碧纱中暗暗透出,使潇湘馆里特有的人和风韵更加有美感。使得这幅画面更有意境,而此时的林黛玉正情思萦逗,不知窗外有耳,自觉说出《会真记》中的话语,宝玉不仅听到她的叹息,而且看得见她伸懒腰的姿态。写出了少男少女梦绕魂牵的爱情,使他感受到她那柔情似水的爱。在秋窗风雨中的对话,两人表达了对对方的关心和爱慕。表现了黛玉内心对宝玉执著的爱、那纯真至美至善之情真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黛玉葬花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埋葬的落花确实饱含着她的深情。通过《葬花吟》把她的性格、气质、命运、归宿都做了不同凡响的凝聚和体现,它几乎负担着涵盖她一生的作用。在二十六回和二十七回中写宝黛一起葬花,尊重女儿的宝玉对落花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恐怕脚步践踏了花瓣儿就把它兜起来,抖在池水里。而黛玉对落花的感情更深,早已为它准备了花囊、花锄、花冢要保护这美丽又凄凉的身躯,让它免受蹂躏。芒种节葬花是第二次,在这个沿袭已久的风俗里还包括着一种令人怅惘伤感的内容。大观园的众人都在送花神归位,只有黛玉她惊愕!她伤悼!她无力挽救风飘万点、落红成针的局势!她深知明媚鲜妍绽于枝头是何等的短暂,转眼间离枝脱叶、一身飘零、随风婉转、难觅难寻,竟想自己和落花的命运如此相似,她甚至听到花和鸟发出的悲歌,伴随着长长的叹息,谁还有这种悲慨绝俗的幽思?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不足和空虚,是一种精神的饥渴,她不断地找寻自己的生活和爱情,给它们赋予了诗的象征。
三、“儒林”骄子的苦愁
1、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傲世情怀
红学研究者清人徐赢说:“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红楼梦》之最,物色有在矣。乃不得于姊妹、舅母、外祖母,所谓曲高和寡者,是耶非耶?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排之;其势然也’。于是黛玉死矣。”她腹有诗书才华,有了这样的文学艺术的陶冶教养,黛玉才表现出一种灵芬秀异迥异于一般女子的不凡风貌。阴冷的环境、昏暗的前途使她一头扎进传统文学中去,她从诗书中觅得生存力量,才有了她深厚的功底。当然,这与她的家世有关,父亲是前科探花,母亲是侯门千金,黛玉自幼假充养子,受过极好的文化教养。对于诗,她不仅是阅读,而且有独到的见解和颖悟,认为只有在诗的海洋里蜉蝣后,才能得出其中继承与创新的丝缕以及那些看似无似却有关的血缘关系。对她来说,诗是一片奇妙的天地,投入它的怀抱之后,黛玉会忘记一切宠辱烦忧。‘喃喃负手扣东篱’的她衣履飘飘、神思专注,是一幅浑然天成的自画像。无怪乎刘姥姥一踏进潇湘馆就感到这位姑娘的房间迥异于他人的独特风格,她看见‘床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满屋子里是墨香、书香,少了粉香、脂香。的确,在林姑娘的多愁善感中的一言一行,散发着一种‘美人香草’韵味和清气逼人的风格。
诗也使她倜傥潇洒、气度恢弘。明明是压卷之作,却往往由于评论者的正派论观点使她屈居于人下。奇怪的是,黛玉并不在意,她已得到艺术创作的满足、精神饥渴的浇灌,这就够了。你听,当她吟出‘无奈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的时候,才明白林姑娘唯一的乐趣:是诗使她沉醉。在七十六回中写黛玉和湘云在凹晶亭赏月时,二人就用‘凸碧’和‘凹晶’来形容山的高低、水的远近。湘云用的不多,只举出了陆放翁的‘古砚微凹聚墨多’这一句,而黛玉却有接连举出《青苔赋》《神异经》《画记》三种,还说了个‘不可胜举’,此时诗渴如狂的湘云便露出了稍逊一筹的迹象。然而我们何尝看见黛玉炫才露己、不可一世的自我膨胀!此刻沉浸在创作冲动之中的她已忘记他人合家团聚、自己零丁孤苦之感,她兴致好、神采飞扬、每每张口就笑,她连连称赞湘云做的好。甚至会又叫好、又跺足,我们何曾见过这等神韵,那夸张的动作表明她满腔的热情。吟出‘冷月葬诗魂’压倒湘云后,却十分自然坦率的取笑说:“不如此,如何压倒你”,她敏锐、聪慧、性灵,把诗当作正经事去做,内向发展。成为她性格中的一部分主要要素,也是她生活中赖以寄情的唯一安慰。
2、深沉的悲悯、觉醒的抗争
黛玉才思泉涌的奇逸才情,成为她的诗情雅致,使人感到她的胸襟气魄突然拓展加大,哪有什么‘小性儿’啊!黛玉这样一个养在深闺,终日流泪的女子的死,不知使多少人口掩鸣咽,心酸落泪!似乎她平时的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等,都因为这样不幸的结局,而得到了宽恕和谅解。当她说出最后的遗愿时;我们试想,谁是亲人?是贾母吗?那她为什么断送了我的一生!谁是知音?是宝玉吗?那他为什么竟这样薄辛!他的离合悲欢早已超越小小的潇湘馆。落花,新颖贴切地描绘出深闺自怜、无法抗拒命运的黛玉形象。
当宝玉用《西厢记》中的妙词表达对黛玉的倾心时,却大大地刺伤了她的自尊。宝玉啊,宝玉!你为什么不想想,人的尊严不可辱,怎么可以如此放言无忌,黛玉会认为这是在侮辱一个无父无母、无家可归的孤女啊。有时,误会可能会勾起她那最痛心的身世孤凄之感。就这样她一夜未眠,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第二天就写出了《葬花词》。花,终于谢了!红消香断,难觅难寻。明媚鲜妍的花如何抵得过一年三百六十日的风刀霜剑!风啊!雨啊!无情把它摇落下来,人们又残忍地把它踩在脚下,使它蓬首垢面!面对如此绚烂的生命,她终于悄悄的叹了最后一口气、留下了最后的一滴无法自主命运的眼泪。
黛玉爱情的破灭和死。从两小无猜的一双小儿女脸对脸地躺在床上,说那小耗子的故事,称她为‘最标致的姑娘’,可见少年间的爱,充满了无邪的天真。在第二十九回中写张道士给宝玉提亲时,气得她啼哭,一行是泪、一行是汗,贾母竟说:“他们是两个不懂事的小冤家儿”。他们还不懂事呢,谁让他们彼此都有些感觉了呢!“不是冤家不聚头”竟使两人同时悟出“冤家”的甜味,他们的爱情纯洁的像一道清泉。当晴雯把宝玉的旧手帕换掉后,奇怪的是黛玉并没有生气,这纯洁无暇的思索,令人不解其意,给宝黛爱情传递了一缕明快的色调。黛玉竟往手帕上题诗,第一首有泪,第二首有泪,第三首仍有泪,她是用泪浇灌着爱的花蕾。秋窗风雨时,两人心意相通,饱含着不寻常的爱,这是多么的难得啊!但命运是无情的,当紫鹃告诉她宝玉定亲时,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反抗——死。弥留的黛玉,决意不给负心的宝玉和冷酷的世界留下一点儿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后绝食、睡不盖衾,表现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格魅力。她是如此执著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相知之情,最后她绝望了,烧掉那旧日的题帕,那里曾有宝玉的泪,保留着宝玉的温馨。曾经用自己的忠贞、坚定、生死不渝的誓言写成的诗,可惜的是直到黛玉死去,也没有让宝玉看到这三首诗,她绝望地烧掉了!此时的黛玉被曾经深情的幸福、痛苦、期待、追忆搅得如痴如醉。之后,她的病情急转直下,她吐出的痰都带着一丝的紫血,丝丝颤动,这是生命在一块一块的分割!黛玉脸色如雪、神奇昏沉、气息微弱,贾母安慰道:“好孩子,你养着吧,不怕的”!黛玉微微一笑‘把眼又闭上了’。紫鹃对她苦劝说:“姑娘不信,只拿宝玉的身子说起,这样的大病吧,怎么做的亲呢!”黛玉微微一笑‘也不答言’。一生只以泪洗面的她,竟笑的这样真切,这是一种视死如归的笑、极其凄惨的笑以及这笑中包含的情绪、神采、内容都移到了潇湘馆里来了。这是她经过大惊、大怒、大悲、大愤之后,对人生绝望的冷静的笑,一个唯求速死而坚定无比的笑。她坦率、刚直、天真又幼稚、执著难性的性格特点此刻凸显的淋漓尽致。黛玉死后只留下了潇湘馆外的风动竹梢、月影移墙、斑竹嘶鸣的声音。
四、总结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流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具有书香和世族人家清雅高贵兼而有之的血统和高尚的文人骨气。身处逆境却不失赤子之心、纯真之情,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傲世情怀。她沉酣于意境,张释着灵性,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决心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为社会带来情感的瑰丽、诗美的神圣。潇湘馆外千百竿斑竹成为她岑寂灵魂的物化,为她跳起人生之舞,对生活、爱情执著专一的追求,灵芬秀异钟于一人,为《红楼梦》之最,才情人品最高。悲凉凄惨的命运使她成为神瑛泪洒相思地的归宿,满腹锦绣成为历代文人的精神支柱。对坎坷际遇、不幸遭逢相通,甚至充满了百忧万愤、怨时伤世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人们从她身上感受到切身的体会以及精神上的感召。若在这个充满功利和现实的社会里,突然有一天若绝了这类人,那么这个世界就缺少了动人的美感。参考文献:
1.曹雪芹 《红楼梦》[m] 2004年第二版,北京燕山出版社(第1~560页)
2.温宝麟 《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分析及心理阐释》[m] 2004年第一版,中国科学出版社(第127~129页)
3.崔耀华 《否定群雄解红楼》[m] 2007年1月第一版,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第41~45页)4.邸瑞平《红楼独步》[m]2010年8月第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5~50页)
第二篇: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
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
林黛玉——坦率纯真、才华横溢、自尊自重、尖酸小性、多愁善感、姿容绝世、冰雪聪明、孤傲清高、敏感多疑
贾宝玉——聪明灵秀、温柔多情、乖张顽劣、文思敏捷、重情重义
薛宝钗——温柔敦厚、博学多识、豁达大度、世故圆滑、阴险奸诈、品格端方 王熙凤——聪明机变、精明能干、两面三刀、八面玲珑、心狠手辣、脸酸心硬 史湘云——豁达开朗、热情豪爽、心直口快、单纯乐观、文才不俗、善良细心 贾探春——敢做敢为、办事练达、决断果敢、刚强聪慧、心思缜密
主要丫鬟的性格
晴雯——聪慧美丽、风流灵巧、叛逆勇敢、爽直莽撞、机敏尖刻、嫉恶如仇 袭人——温柔和顺、处事稳妥、机心深重、平儿——聪明清俊、心地善良、机智能干、公正平和
紫鹃——赤诚忠心、聪慧机敏、温柔娴静良、心地高洁、不卑不亢、坦诚纯真
水浒传人物形象及主要事迹
1、宋江:
绰号:及时雨
性格特点: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主要事迹: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
2、李逵: 绰号:黑旋风
性格特点: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主要事迹: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
3、武松:
绰号:行者
性格特点: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主要事迹:景阳冈打虎 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
4、鲁智深:
绰号:花和尚
性格特点: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主要事迹: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
5、杨志:
绰号:青面兽
性格特点: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主要事迹: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
6、林冲: 绰号:豹子头
性格特点: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 主要事迹: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7、吴用:
绰号:智多星
性格特点: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主要事迹:智取生辰纲
西游记的重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孙悟空:本领高强爱好自由疾恶如仇敢于斗争 猪八戒:憨厚纯朴吃苦耐劳面对妖怪,从不屈服对事业缺乏坚定的信念遇到困难,就畏缩动摇爱占小便宜嫉妒心强好搬弄是非贪财好色 沙和尚:憨厚纯朴对师傅忠心耿耿诚实 唐三藏:信守宗教信条的佛教徒无原则的慈悲胆小弱偌有时误信谗言,颠倒是非 主要情节: 《西游记》由3部分组成.第一回至第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写取经的缘由.第十三至第一百回,写孙悟空和猪八戒 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经历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得成“正果”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蓝天整理)
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
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
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
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
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
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10、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
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
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曹操的人物特征:
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
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10、马谡的人物特征:
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
2、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11、司马懿的人物特征:
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
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12、陆逊的人物特征:
1、陆逊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
2、陆逊还治国安帮有方,深得百姓信任。
13、姜维的人物特征:
1、姜维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诚于蜀政权。
2、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杰出统帅。
3、他还继承了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4、魏延的人物特征:
1、魏延称得上是一员武功高强的大将,但是他轻敌狂妄,行事卤莽。
2、他还居功自傲,听不进劝阻,追逐名利。
3、不服从调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
15、貂蝉、糜夫人、孙夫人的人物特征:
1、貂蝉是一个聪慧机敏、知恩图报、忠义、勇敢的奇女子。
2、糜夫人的果敢坚决、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真的是许多男子都不及其万一的。
3、孙夫人也是一位忠贞、坚毅、刚烈、聪慧的女中豪杰。
16、董卓的人物特征:
1、董卓是一个凶狠残暴、荼毒百姓的乱世奸臣。
2、他独揽大权、篡汉自立、贪欲无度、飞扬跋扈。
3、董卓还是一个气量狭小、性情暴戾之人。此外,董卓贪得无厌、贪恋女色之徒。
17、王允的人物特征:
1、王允是一个东汉末年少有的忠贞节烈之士。
2、他还是一个胆识智慧过人,有勇有谋的贤臣。
18、杨修的人物特征:
1、杨修为人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博闻强记。
2、他恃才放旷,好卖弄学问,藐视他人.最终被曹操所杀。
第三篇:浅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
论文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 之一。书中,作者对女儿之美的敬爱与歌颂是这部名著的一大特色。本文聚焦“金 陵十二钗”之一的林黛玉形象进行分析,力图从黛玉的“外貌、性格、爱情”三 方面挖掘她自身所散发的艺术魅力。
一、林黛玉的外貌。作者对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但 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黛玉——一个美貌出众,清新脱俗的女子跃然纸上。
二、林黛玉的性格。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有血有肉,文中的她纯真率 直、实话实说;心地善良、待人真诚;文中的她又时而多疑、小性、爱发脾气,总之她是一个立体的形象。
三、林黛玉的爱情。黛玉与宝玉的恋爱是全文中的经典恋情,黛玉用眼泪 去浇灌爱的花朵,无奈的是眼泪并没有挽回他们的婚姻。本段通过两个方面分析 宝黛二人爱情破灭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浅析
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不知倾倒了多少代人,这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之一。作者将他一生辛酸的血泪史,将他的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和感受,借作品中这一虚拟贾府的兴荣衰败折射出来。在这样一个大观园里,上演着人间百态,其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这样的初级红迷如痴如醉。不管你有怎样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只要你愿意去读,便可以享受到其中不同层次的艺术魅力。
书中作者对女儿之美的敬爱与歌颂是这部名著的一大特色,在百花争艳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着妩媚丰美的薜宝钗,有直爽天真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才貌不亚于其姐的宝琴等等众多人物。曹雪芹笔下的女儿个个如花似玉,他毫不吝惜地赞扬她们每一个人身上的美好品质,休凉着她们的不足与过失,最终发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一千古绝唱。曹雪芹这位“造物主”,也只将“精华灵秀”钟情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这一角色。
黛玉,小说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也是他毕生难忘的恋人。这是一位集美貌、灵性,才华于一身,纯真率直又敏感多思的女子。她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许多年来,黛玉身上所散发的魅力折服了很多读者。
为什么这么多人挚爱林黛玉,挚爱这位身体不好,脾气不好的侯们千金小姐呢?到底她的身上有什么可贵之处,吸引那么多人为她笑,为她哭,为她狂。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从“外貌、性格、爱情”三个方面浅析这一人物形象,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林黛玉的外貌:
黛玉是小说中最有思想,最清醒的一位。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此处的“我”当然不区分男女性别,但事实上真正有思想的女人从来就不多。更有哗众取宠者说什么“漂亮的女人没思想,有思想的女人不漂亮”未必,不过凭心而论,在有思想的女人中,不漂亮的比漂亮的要来得多,而我们这位“造物主”,将这为数不多的可能性统统给了他笔下的林黛玉。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墨水。然而,就是那不经意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美丽印象。我们可以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脱了草本之脱换得人形。”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清秀非凡之美,作者虽没有直接描述黛玉的美,但相信在读者心中早已对这“仙草修成的女休”心仪已久了!就连雨村也说:“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度其母不凡,故生此女,今知为荣府之外孙,又不足罕矣!”
我们再看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甬路。”“金陵十二钗”中唯有黛玉的住处有竹相伴。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表示着文人的刚直不阿,有节气、有骨气,这也预示着这名封建弱女子的不凡。走进潇湘馆看一看,“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粉香和脂香被这满屋子的墨香和书香代替,难怪刘老老道:“这必定是那一位哥儿的书房了”,“那里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呢!”这样的潇湘馆也只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居住最为适合了。在读者初见黛玉时,作者也没有大手笔从头到脚的直接描写,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黛玉的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她便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算看见了!”这话虽没有直接写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一句“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黛玉的形象: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者有意将林黛玉的外貌与西施联系起来,又借宝玉的口给她取名“颦颦”,更显得黛玉楚楚动人,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已跃然纸上,宝玉因这样一个神仙妹妹没有和自己一样的“通灵宝玉”。将其怒而掷之,清新脱俗的女子谁不喜欢呢!
黛玉超群出众的天生丽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同样,她的内涵更不能忽视。
二、林黛玉的性格:
1、多疑、小性、爱生气
一直以来,人们都习惯性的将多疑、小性、爱生气,目无下尘等等这样的评价用于黛玉。
看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让坐,宝钗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是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
富有的皇商家的小姐薜宝钗容貌美丽、温柔大方,赢得了贾府上下的一片称赞,鲜明地表现了宝钗在婚姻问题上的绝对优势,这无疑让黛玉那原本就不松的心弦绷得更紧了。所以不安的她赶到梨香院,当她看见宝玉和宝钗在一起时,心里是不高兴的。她本能找宝玉泄气,可又不好直说,到底是大家闺秀,用了一个较为含蓄的表达方法,让宝玉也明白是在说他,宝钗问起来,她给的回答也可以自圆其说。都说爱情是自私的,不要说黛玉多疑小气,如果换了别人也会有这样的心理反映,至于是否处理的比她好就不得而知了。
再看第十七回:
“少时黛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不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必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黛玉听说,走过来一瞧,果然一件没有,因向宝玉道:‘我给你的那人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就不能够了!’”
这事还得从“大观园试题对额”说起,宝玉得以大展其才,贾政的小厮们上来闹着玩,将宝玉身上的佩物一起解了去讨赏。黛玉以为她送给宝玉的荷包也被人拿走了,所以生气。也许有人会不理解:这幸好是一场误会,就算是真给别人拿走了,宝玉身上的佩物又不差一个小小的荷包,谁都不闹不气的,偏偏黛玉生气,不是她爱生气是什么。依我看,一个最后可以将自己的情敌当成好姐妹的女子,气量是不会小的,她对情故都可以坦露心扉,姐妹相称,却唯独不放过一个小小的荷包,这其中必有原因。我个人认为归根结底,便是一个“情”字,除了宝玉,她还送给别人亲手做的小饰品吗?没有,只是宝玉一人。虽然荷包谈不上什么定情信物,可我们按照常理分析,黛玉有可能是借荷包来试探宝玉。荷包虽小,情意深重。如果宝玉真将黛玉看来如此贵重的试情之物随便送给他人的话,那么黛玉有充分的理由生气,气宝玉,也气自己。“你连我送的东西都不在乎,对我的人也就更不在乎了!”
多疑、小性、爱生气,这些在黛玉这一角色中多有体现。可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更不能用一种世俗的眼光去点评经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这对这个人物角色分析本身是不客观,对作者也是不尊重。我们说,分析人物要将人物和当时的环境相联系。
让我们看看黛玉的生活环境。她是独身女,聪明可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原来的生活非常幸福,但她的幸福生活到她母亲病逝后就结束了。父亲认为女儿在外祖母身旁能有个照应,即使黛玉不愿意去,仍安排她住进了与众不同的贾府。小小年纪,单身外出,又寄人篱下,那种害怕、孤单、紧张的心情可想而知。再加上贾府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仕宦家族,处事要小心,她时刻以“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来要求自己。在这种压力下,她的这种复杂矛盾的个性也就形成了。
2、纯真率直、实话实说
在那么一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荣国府里,每天都发生着“坐山观虎斗”、“借刀杀人”、“推倒油瓶儿不扶”的事情。小姐探春说得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森严等级制及家长制的控制下,能保持一片纯真之情、玉洁之心的恐怕要数黛玉最能代表了。
第四十八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
香菱是个十分可爱的姑娘,无奈被无情的命运玩弄股掌之中,一段学诗的日子,也便是她唯一的阳光明媚的生活了。
这里有个问题值得推敲。宝钗让香菱给她做伴,这么一来,香菱每天都可以和宝钗见面。我们都知道,宝钗的才学不在黛玉之下,为什么香菱没有拜宝钗为师呢?
原来很简单,当她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宝钗说出心中所想时,宝钗不但没有支持,反而给她泼冷水,讥笑她是“得陇望蜀”,“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为做诗着了迷,乃至“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在宝钗看来可笑透顶,与她相比较,黛玉对香菱的态度就显得可亲可近,随和多了。
香菱来到潇湘馆,将她的这一迫切想法告诉黛玉,黛玉立刻以诚相待。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并将自己的诗集本借给香菱“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此外,她还耐心地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习作中好的地方给予肯定,不足之处当场指出,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她可不会像宝钗评香菱的诗那样,说话说半截“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你别害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怎么说。”黛玉的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有这样一位老师,香菱当然愿意请教了!
黛玉的才华在大观园里是有目共睹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一个诗化了的才女。这和她的家世,是有关系的,父亲是前科探花,母亲是侯们千金,黛玉自幼充养子,受到过极好的文化教养。在元妃省亲宝玉做诗,宝玉眼看就要江郎才尽之时,黛玉略一思索,便欣然替他作了首《杏帘在望》向元妃交了作业。没想到这道诗竟成了宝玉所做四首诗之冠,深得元妃赞赏。诗一直陪伴着她,她也用诗来发泄和悲愤,用诗去抒发欢乐和爱情。诗让她拥有与众不同的迷人气质,如果没有诗,黛玉也将是不完整的。这里,我们仍可以从做诗中看到黛玉的纯真率直。
第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赏月,两个女孩子无拘无束的即景联诗。沉浸在创作冲动中的她已忘了自己孤苦伶仃的处境,她的兴致极好,神采飞扬,每每张口先笑。当湘云对了一句好诗,她便真诚的回应“好对!比我的却好。”对到忘情之处是“又叫好又跺足”这些夸张的举动正是黛玉纯真可爱的真情自然流露。当她集中思维,全力以赴对出“冷月葬诗魂”的好诗句,湘云拍手称赞时,黛玉也十分自然坦率的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
总之,在黛玉的生活里找不到半点虚假成分。如果将那位人见人爱,懂得为人处事的薜宝钗作为圆滑的代表,假的象征,那么黛玉便是真的化身了!
3、心地善良、待人真诚
黛玉的善良,我们可以从她与宝钗之间的相处便能了解。起初黛玉对宝钗是存有敌意的,因为她们都爱上了同一个男人,更何况那“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十分妩媚的宝姐姐在才貌方面与黛玉不相上下,再加上宝钗又有黛玉最为忌讳的“金锁”,更是让黛玉心存警惕。
如第二十九回的金麒麟事件:
“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象是我看见了家的孩子也带着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她才是留心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需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在一起,黛玉便会找机会打趣对方,不是宝玉便是宝钗。可这两名女子的关系越往后相处越好,直到最后像姐妹一般,就连宝玉也感到吃惊,这全在于宝钗对黛玉的略表关怀,善用心计的宝钗分二步实现她的计划。书中第四十二回,黛玉在行酒令时,一时不甚将《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脱口而出,被宝钗记下,闹着玩的要审她,将个黛玉羞的“满脸飞红,满口央告”。宝钗见时机已成熟,便不往下问,款款的告诉她道:“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聪明的宝钗找到两人的共同爱好,一下拉近了二人的距离,逐渐瓦解黛玉对她的敌意。再以一种长者的口吻规劝黛玉“咱们女孩儿不认字的倒好。”可怜的黛玉顿时感受到亲人抚爱般的温馨感,虽说她在荣国府里一直有外祖母的疼爱,可外祖母身边的人毕竟太多,与人交际又不是她的强项,要让黛玉挤入那是非,也是不可能的事。再说黛玉姓林,不姓贾,这样细致入微的话怎么着也用不到贾母来说,所以黛玉平日里很难听到这样暖人心的话。不仅如此,宝钗还仔细分析了她的病,认认真真提供了进补的方法。心地善良的黛玉不由感叹起来,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谢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怪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别人的几句软话,几两燕窝便滋润了黛玉的心田,她将平时里对宝钗的陈见一一推翻,一枝烛光般的温暖竟化开了她心头的薄冰。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这些我们在感叹黛玉的痴情之余,更欣赏她内心的天真善良。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前面所提到的她教香菱作诗以及她的葬花之举中同样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形象是有血有肉,一个立体的形象。文中的她美貌出众、清新脱俗;文中的她纯真率直、实话实说、心地善良、待人真诚;文中的她又时而多疑、小性、爱生气,作者立求在人物的塑造上驱于完美。他没有忘记,从古至今,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女子可以没有沉鱼落雁的美貌,可以不用才思敏捷,但一定不能没有爱情,尤其是有思想的女人,她们更懂得感情。
三、林黛玉的爱情:
黛玉与宝玉的恋爱,是全文中的经典恋情,从二人的初次见面感觉便非同一般。一个心中想到“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一个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到的。”二人这“远别重逢”似的感觉注定了他们之间要有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即将发生。更何况黛玉那孤独无依的生存状态为她的爱情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和心境。她没有父母的指教监护,黛玉可以与宝玉忘形的亲呢,相对自由地发展他们心中的爱情,这微妙细腻的感情一直缠绕着他们。在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场景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宝黛之间的亲呢无忌。两小无猜的一双小儿女,脸对脸地躺在床上说那小耗子的故事。宝玉巧妙的借小耗子的嘴称赞他爱慕的小表妹是“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却又是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听的黛玉翻身爬起来,又笑又拧,好不热闹,二人的爱充满了无邪的天真。
秋窗风雨夕宝玉挑灯而至,临别时,刚刚披裳戴笠的出去了,又翻身进来,问道:“你想吃什么呢?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他经常刚下台阶,又复翻身回来,几个重复地问着:“你夜咳嗽几次?醒几遍?”这种繁琐重复的语言不仅黛玉听懂里面所包含的不寻常的爱,连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那不同的份量。
第三十四回,晴雯把宝玉的旧手帕放下后,冰雪聪明的黛玉马上就体会出宝玉赠绢的意思。有人认为作者在写宝玉赠帕情节与明代冯梦龙所编《山歌》中的一首歌词有关。歌曰:“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巾寄心知,知心拿了颠倒看,(1)横也丝(谐音“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我个人认同这种解释,黛玉领会其意,便提笔在帕上写了三首诗,第一首有泪,第二首有泪,第三首仍有泪,她要用眼泪去浇灌爱的花朵。
遗憾的是,眼泪并没有挽回她与宝玉的婚姻,像其它作品一样,如此美丽,圣洁的爱情之爱被无情的蹂孽,最终枯萎调谢。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我想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他们心中所向往的爱情是一种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这与当时的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相矛盾。“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把薜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处,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
第二十五回,凤姐借吃茶说笑话,赤裸裸地将黛玉和宝玉放在一起比较出来:“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还亏你么?” “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儿配不上?根基儿家私儿配不上?哪一点玷辱你?”这分明是从各方面拉开两个人的差距门第、根基家私这些个法砝顿时使宝黛的爱情天平失去了平衡。黛玉的才华学识,在以贾母为首的封建家长眼里,又值得了多少,他们需要的是门当户对,这一条黛玉就通不过。
其次,宝玉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他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印。但是,他同贾琏、薜蟠之流相比,确实别是一样的性情,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任做官,立身扬志,光宗耀祖的所谓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骂薜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以。”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侯们之家?绫锦纱罗池不过衰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只不过填了我这类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和封建正统观念是相对而立的,而黛玉和宝玉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是混帐话,也从来不说宝玉所讨厌听到的混帐话,她认宝玉为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基础上的。因此贾母是不会成全他们的,她还希望宝玉身边有一个能将他引入正途的人,很显然,林黛玉不是。
多少年来,黛玉那无力表达自己要求时,拿着绢子,指着箱子,喘成一处也说不出话来,只得闭了眼的形象。还有黛玉那接到诗帕,瞧也不瞧,挣扎着伸出另一只手来,狠命地撕那绢子,却只有打颤的分儿,那令人心酸的样子是如此强烈震憾,弥留的黛玉决意不给负心的宝玉和冷酷的世界留下任何一点儿属于自己的东西。最终,她完成了最后的反抗,痴情的黛玉在莫大的遗恨中熄灭了自己的爱情之火,凄然离去。
这便是曹雪芹笔下命运多难的凄美形象,在黛玉的身上有很多优点,最为可贵的便是她的率直和真诚。其实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优点也会是缺点。正因为她的率直,说话直来直去,才会在不经意间得罪了人;也正是因为她的率直,也就注定她不可能像王熙风、薜宝钗那样的八面玲珑、圆滑世故。
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而不可及。“黛玉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时代悲剧、社会悲剧,它产生着巨大的反封建力量,林姑娘虽然死了,但她的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中形成了思想感情的沉淀,时间愈久,停蓄愈厚,魅力愈大!以致林黛玉已
(2)成为一种世界性共名。”
总而言之,曹雪芹在黛玉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心,他既没有把她写成完人,也没有夸大她的缺点,我想这可能是为什么《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都给人真实感的原因吧!今天我关注黛玉,今后我将会继续关注下去。黛玉是真实而又虚幻的,她是我们的一个理想,她代表我们心底的某种呼声,那个在我们心灵深处时时会响起的一个声音。若不是,我们又怎么会在这样一个《红楼梦》的世界里邂逅的一个黛玉,找到了这样一条回家的路。
尾注:
(1)、蔡义江著《红楼韵语》第24页(2)、邸瑞平著《红楼撷英》上编
典型形象鉴赏
第25页
参考书目:
1、《红楼梦》
2、《红楼韵语》
3、《红楼撷英》
4、《红楼梦研究》
5、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悲哀的林黛玉》 点评:
该同学以林黛玉形象为研究对象,题目大小适中,论文观点鲜明,严格遵照论文规范,结构严谨,逻辑层次清晰,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对黛玉诗才的表现稍显薄弱。综观全文,不失为一篇较好的本科毕业论文。
第四篇: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论点:通观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出中国古代封建家族、封建社会衰败没落,“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巨大悲剧;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只是贯串其中一支主要的咏叹调对唱,却也是注定的不可逆转的人生悲剧。由伟大作家曹雪芹栽培和浇灌,宝玉黛玉的爱情之花,具有一种永远的凄艳之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是民主主义的萌芽,是作者真善美的寄托,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其爱情形象的悲剧魅力,永远留在读者的心中。
本论: 总述
一、林黛玉主要性格特征类型。
1、林黛玉小气纯真的性格特征。
2、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
3、林黛玉小气多疑的性格特征。
二、造成林黛玉复杂性格的原因。
三、林黛玉一生的爱情悲剧。
结论:林黛玉的思想性格有其鲜明的阶级烙印和时代烙印;她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并没有脱离封建主义的思想而独立。而后这种情况又是与当时虽有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但这种萌芽尚不能脱离封建主义经济母体而独立发展的状况相一致。
目 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一、林黛玉主要性格特征类型„„„„„„„„„„1
1、林黛玉小气纯真的性格特征 „„„„„„„„„1
2、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 „„„„„„„„„2
3、林黛玉小性多疑的性格特征 „„„„„„„„„4
二、造成林黛玉复杂性格的原„„„„„„„„„„5
三、林黛玉一生的爱情悲剧„„„„„„„„„„„6 注释„„„„„„„„„„„„„„„„„„„„„8 参考文献„„„„„„„„„„„„„„„„„„„8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 林黛玉的思想性格,既有尊重自我、敏感、尖刻、孤高、脆弱的一面,又有尊重别人、篤实、宽厚、谦和、坚强的一面。前者是外在的,后者是内在的,二者在她身上是辩证的统一。其内在联系是:从人生哲学上说,就是黛玉的谁尊重我,我就尊重谁的处事原则,这种处事原则饱含着近代平等观念的萌芽。从政治思想上说,就是黛玉的坚持叛逆本阶级给青年一代所指定的人生道路和价值观念。从婚姻观上说,就是黛玉的坚持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前提,而爱情又必须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作基础。这三者,也就形成了林黛玉的思想性格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
脆弱;坚强;叛逆;小气;宽厚;自尊又自卑;
[正文]《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最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她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自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姐妹兄弟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字相伴,进入京城后,便长住贾府与宝玉相亲相爱。她生性孤傲,纯洁率真,小气多疑,是封建的叛逆者。她藐视功名权贵,和宝玉有共同的理想和志向,真心相爱,但爱情被王夫人等残忍的扼杀了。林黛玉德才兼备,天生丽质,便到头来既在无奈中香消玉损,留下千古遗愿。为什么造成这样的悲剧?下面就分别从林黛玉的性特征表现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林黛玉主要性格特征类型
(1)林黛玉小气纯真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寄人篱下,因而什么事情都显得小心在意,唯恐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本来性格的外面有“小心眼”的一面。林黛玉的“小心眼”谁都知道,可她“小心眼”的背后是坦诚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真是相爱,但她也面临着许多的压力。她把薜宝钗、史湘云看成情敌,说话刻薄尖刻,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如薜宝钗生病,贾宝玉去探望,本来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她来了,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薜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然而率真的林黛玉在表露着自己缺点的同时,也向人们畅开了她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的眼中,容不得半点微尘,但也不见前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就锋芒毕露地相对。但也就事论事,论过之后也丢在了一边,正是这种坦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不把她当外人。有时候缺了她,大家都感到空虚寂寞。她的灵魂是清澈的,“小心眼”、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瑕疵罢了。在大观园里,她把薜宝钗当情敌,但后来又坦诚相见,结为姐妹,谱写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她被薜宝钗的善意批评所感动,深情的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而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既太感谢激你,往日既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表面“小心眼”的林黛玉却能做到,再说小气是说不过去的。林黛玉不仅在十二钗面前表现很宽容,就是丫环面前也不例外,丫环紫娟就曾为林黛玉和贾宝玉经常闹别扭的事批评林黛玉:“宝在
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当然此类事情中,紫娟有许多不明就理的,但林黛玉也却一声也不责怪她。在这些方面,被人们视之为“小心眼”,“行动爱恼人”的林黛玉表现得非常豁达和宽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当宝钗提出给她送燕窝时,林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别人不知,还以为林黛玉真是个多心的人。其实,林黛玉怀疑薜宝钗是有原因的,薜宝钗确实对林黛玉奸诈过。林黛玉对她怀有戒心是很自然的。而当林黛玉处在孤苦、愁闷的心境下,薜宝钗给她捎来一点燕窝说几句悄悄话之后,就把心都全盘掏出来给薜宝钗,把内心的秘密都说给了薜宝钗。在这里,林黛玉仅凭几件小事就相信了薜宝钗,不仅改变了对她的看法,还把自己过去对她不尊敬的看法也直率地告诉了对方。这一切并不是她幼稚不知,而正是反映了她朴实纯洁而直率的美德。
(2)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
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的是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种表面现象,在其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着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林黛玉母亲去世后,进入京城寄人篱下。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心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母亲说过,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惟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的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说话尖酸刻薄等事情都是和她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像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微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在《红楼梦》的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难囊,贺元春归省庆元宵”中,宝玉一时高兴把身上的所佩之物都给了众小厮们,林黛玉知道后,以为自己送给他的“荷包”也给了小厮们拿走了,就道:“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说完就赌气回房,把原来正替宝玉做的香袋儿“拿过来就咬”。后来宝玉跟她解释过后,她也知道了那“荷包”宝玉珍藏在怀里,可还是生气,当宝玉向她赔不是时,她还边哭边说:“你不用对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最后禁不住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的短赔不是。咋舌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太小气了,简直有些无理取闹的架势,但只
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心眼”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美好品德,正是她那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自尊心,是这种强烈自尊心的表现。[1]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到怡红院敲门,刚好碰到晴雯生气,没听清是林黛玉的声音,而不开门,林黛玉就错疑在贾宝玉身上,就“独立墙角边花阴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回去后,又“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薜宝钗史湘云都曾受过贾宝玉不留情面的顶撞,她们也不过是满脸通红而已,而林黛玉却只因一点误会受了点委屈就撕心裂肺的痛苦,实可见其自尊心的强烈了。要列举林黛玉为捍卫自己的自尊心而表现的事例太多了。但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莫过于林黛玉在处理爱情问题表现出的尊严,生命与爱情皆可抛了。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中,林黛玉发现宝玉看的是《会真记》后,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并也笑道:“果然有趣”。可当贾宝玉借机说出:“我就是一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表达自己的爱意是,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顿时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生气地指着宝玉说:“你这该死的的胡说,好好的把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说到欺负时,早又把眼睛弄红了,;转身就走。这一切,可见林黛玉的自尊心是何等的强烈了。总而言之,对林黛玉来说,自尊和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所以,她时时刻刻在人面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饰她内心的自卑。
(3)林黛玉小性多疑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在性格上是有些缺陷的,使得她有时在贾府内不受一些人的欢迎,那她是怎么样小性多疑的呢?在《红楼梦》第二十六回中,有这么一段“„„二人正说话,只见紫娟进来,宝玉笑道:“紫娟,把你们的好茶沏碗我喝。”黛玉道:“别理他,你先给我舀水去罢。”紫娟道:“他是客,自然先沏了茶来再舀水去。”说着,沏茶去了。宝玉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共鸳账,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林黛玉登时急了,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的了。”一面哭,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逼得贾宝玉慌忙赌咒发誓:“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好歹别告诉去,我再敢说这些话,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明明是两人一同看的《西厢记》,书中这些言语,林黛玉早就烂熟于心。这时宝玉随口一说倒成了“调笑”她了。细揣林黛玉的心理,大概是因为当时有紫娟在场,不得不矜
持一下,生怕被别人取笑了去。而紫娟对林黛玉却是忠心耿耿,甚至为了她不惜顶撞贾府“正经主子”。林黛玉对自己身边贴心的人尚且如此防备,可见其生性多疑。还有一次林黛玉夜访怡红院的时候,正遇着晴雯和别的丫头拌嘴,没听出她的声音,林黛玉叫门不开,便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了„„只听见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两人。林黛玉心中越发动了起,左思右想,忽然想起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告他的原故„„然后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久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在这里,林黛玉不仅多疑,想象力更是丰富,可以将完全不相干,不合情理的事情掺杂在一起,从而坐实了贾宝玉的无情的罪名。而在此之前,宝玉就对她说过,掏心窝子的话“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姐妹,宝姐姐是两姨姐妹,论亲戚也比你远;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从小儿一处长大的,她是才来的,岂有个为她远你的呢?这样掰开揉碎的明白话,都不能打消她心头的疑虑,可见林黛玉实在是一个不明白的人了。再从逻辑上推敲,就算是现在单元楼,站在门外也不可能听到里面人们正常的音量的对话声,再加上宝玉宝钗都不是会大声喧哗的人,林黛玉站在大门外,是绝对不可能听到。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两人,这些只不过是林黛玉疑心病发作引起的幻听而已。这跟林黛玉生性多疑是分不开的。
二、造成林黛玉复杂性格的原因
从上可以看出,林黛玉本来是个纯洁、率真、热情大方、温柔体贴的人,但由于 各种环境因素影响,造成了各种复杂性格的特征。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到夜间下雨,宝玉要从黛玉那里回去: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下来,命点一枝小蜡,递与宝玉道:“这个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了打破了,所以没有点来。”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怎么忽然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这些开启黛玉的心扉之处,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息,其心地何等之纯净而美好!但黛玉又“小心眼”说话尖酸刻薄、小气多疑等。比如,第十九回“意绵绵静玉生香”一节中,宝玉闻得林黛玉袖中发出一股幽香,便拉住要瞧笼着何物,林黛玉说:“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说:“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的香”。林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 6
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霜儿,雪儿替我泡制,我有的是那些谷香罢了。”当宝玉识趣地避开话题后,她又说:“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害得宝玉一时解不下来,就问:“什么‘暖香’?”她却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后来还是宝玉解得围。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有“冷香”的就是薛宝钗一人,而林黛玉说的那个“人家”当然就是指宝钗了。从这里比方出来,一句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画出来了。亏他相的确良倒出快!”这一番明褒暗贬的话,倒是着实刻画出了林黛玉的小气多疑。从林黛玉这么多的生活事情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造成这样复杂性格的原因。林黛玉生活的贾府是一个典型传统势力十分顽固的封建没落家族。在这里我可以找到,许多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比如正是这种觉醒了的人的价值观念,所以她挚着地追求着实在的人生和真正的爱情,热恋着“心王熙凤“戏效彩斑衣”那样令人恶心的“孝心”。宝钗在饮食、穿衣、点戏、猜谜等各个方面对贾母所献的殷勤和在作诗方面对元妃的奉承以及在丫环面前的所作所为。王夫人在人面前的假慈悲,“薜姨妈的爱语慰痴颦”等封建社会的遗毒。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虽是个弱女子,但她选择的却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绰渠沟”的人生道路。这样她那高洁的不肯折节媚俗,孤极傲世的性格就必然和世俗隔隔不入。因此,由于林黛玉坚持其固有的高洁本性,因而就不见容于这污绰世俗的更大不满。就是这些原因,循环往复的作用,形成林黛玉性格与现实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就形成了林黛玉丰富复杂格特征。
三、林黛玉一生的爱情悲剧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顽固的封建礼教是允许他们之间的爱 情存在的。于是,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向他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今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大灾难中,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作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儿象林妹妹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毁灭了,林黛玉赢得了爱情却没得到美满的婚姻。林黛玉毕竟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得到封建势必力的认可,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她没有贾宝玉那样自信,她担心着将来不知如何,更多是预感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显得无能为力。事实是有一团乌云 7
笼罩在他们的爱情空上,而乌云的制造者是贾母,贾母对她的心肝宝贝宝玉的配偶的选择是长期萦绕于心的重要问题。林黛玉成为她安排中的一个牺牲品,林黛玉小心眼儿,在大观园中得罪了周围很多人,婚姻之事也没有替她着想,她的性格孤傲,对别人没有一点而顾忌,直率惊人,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她的叛逆思想,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是那样的勇敢绝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此外,她强烈的自尊心也是造成她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比如,在第二十六回“萧湘馆春困发幽情”一节中表现得也很充分。当宝玉当着林黛玉的面对丫环紫鹃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时,林黛玉是气得“登时撂下脸来”,还哭着说:“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哭着下床往外就走。林黛玉为什么这样大发作呢?当宝玉来时就明明听到林黛玉在床上忘情地长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这足以说明林黛玉心中对宝玉的爱恋是无限火热的。每日都为宝玉神昏不定,思曲缠绵,而且自己口中说的就是那所谓的“混话”。本来宝玉话中的内容、词语的实质是可以带给林黛玉爱情的喜悦的,但宝玉表达爱情的方式却伤了她的尊严,令她无法接受,可见,她这种强烈的自尊心注定了她的爱情悲剧。这样一个美丽、柔弱、勇敢的悲剧形象,永远铭刻在读者的心中,屹在中国文学史上。[2] 总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性格特征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多侧面性。其性格特征是时代所赋予的,是在与污绰的世俗斗争中形成的。她的艺术形象深入人心,打动读者,令人同情。但这个形象又是鲜活的。她那纷繁复杂的性格明显的弱点,和敢于反抗,追求爱情的鲜明个性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使我们感到,她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人,是成为我们深深喜爱的人。《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说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成了千古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
注释:
[1]马建华:《一个封建礼教的回归者------林黛玉性格之我见》,红楼梦学刊,199901期。
[2]何大堪:论《红楼梦》的人物系统,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文选,1985年。
参考文献:
[1]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十二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2]曹雪芹:《红楼梦》,岳麓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3]田兴爱:《林黛玉人物的思想品格》,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002期。[4]刘继保:《红楼梦》评点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5]吴敏、赵谦、王占梅:《林黛玉性格浅析》,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 9
度期。
第五篇:试论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试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提纲:
一、多愁善感
1、《红楼梦》中的宿命论和轮回说奠定了多愁善感的基调。2、寄人篱下的悲惨命运是多愁善感的家庭因素。3、体弱多病的身体和天赋感染力的诗人气质是多愁善感的生理因素。
4、艰难曲折的爱情是多愁善感的感情因素。
二、叛逆性
1、因爱而叛逆,对封建统治阶级人生价值的叛逆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
2、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对权利人物不阿谀和对下层人物不欺压。试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内容摘要: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杰出的艺术典型之一,其最显著的性格特点就是她的多愁善感和叛逆精神。这主要与她多病的体质、寄人篱下的处境和她希望渺茫的爱情有关。她同贾宝玉一样,在对待仕途科举、功名富贵等问题上充分体现出她的叛逆思想;此外,还表现在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她对封建社会的一切卑劣庸俗的东西表示鄙视,对权贵不阿谀、对下人不欺压,自尊而纯真。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性格
多愁善感 叛逆
《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一部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作品,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史上的最高峰。《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他们各自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征。林黛玉是曹雪芹按照现实生活中本来面目创作的最杰出的典型人物之一。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女性人物长廊中最为耀眼的女性形象之一,林黛玉的性格复杂,她既坦率真诚又尖酸刻薄;既敏感多疑又脆弱易伤;既心高气傲又自怜自卑。本文试从其最突出的两个性格特征,多愁善感和叛逆性进行分析。
一、多愁善感
林黛玉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她的多愁善感、凄苦忧郁。她的“多愁善感”具有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社会政治 内涵。这主要与她那多病的体质和那种天赋感染力异常的诗人气质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她寄人篱下的处境和曲折艰难的爱情有关。因此,她爱哭,爱流泪。正如蒋和森所论:“你是眼泪的化身、多愁的别名”。笔者认为,形成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红楼梦》中的“宿命论”和“轮回说”奠定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基调。小说原著,将她说成是“饥餐秘果”“渴饮灌愁水”的“绛株仙子”。“绛株”本就是血泪的意思。这绛株仙子在没有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前,曾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君畔的一株绛株草,时赤瑕神瑛侍者(贾宝玉前身)以甘露灌溉滋养,才修成女体。她入世就是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甘露滋养之恩”,就是“自己受他甘露三惠,我并无此生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把我一生的眼泪还给他,也还得过了。”这就象是交响乐的第一个音符定下了她那悲惨命运的基调。
二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悲惨遭遇是其多愁善感性格形成的家庭因素。由于黛玉心惠,更由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变得异常敏感。初到荣国府,她留神观看一切,她似乎谨记母亲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可多行一步路。”一天傍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过,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管你是谁”,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青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卑卑切切,呜咽起来。”别人无意的话,她认为是对她的轻辱。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在骂她的外孙女,黛玉却认为在骂她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她有太多敏感和自尊,但这一切是由于在她内心深处,有一个解不开的隐痛,因此,别人的无心之言,她却认为是影射自己,可以反复回味,黯然神伤。这就是她年幼便失去双亲,寄人篱下的悲惨命运。
三是体弱多病的身体和天赋感染力的诗人气质是其多愁善感性格形成的心理因素。黛玉生来有“不足之症”“五内郁结着缠绵不尽之意”,没有史湘云健康的身体和那“英豪阔大宽宏量”的乐天气质。她有两弯似蹙非蹙的眉,因此,宝玉一见她就送她一个表字“频频”,说得更明白就是“病如西子似三分”,西施的美就在于她的病态,美在她心痛而皱眉的愁容。林黛玉之美多半也是由“愁”字得来的。关于她的笔名“潇湘妃子”,探春是这样解释的:“当日娥皇女英泪洒竹上成斑,故今斑竹有叫湘妃竹。如今他住在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那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林黛玉先天弱“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早晨在潮地里站了一会儿,就觉得腿酸”;“元宵节闹了一夜,几天没有歇过来,浑身酸 疼”;“螃蟹鹿肉虽爱吃,却不敢多吃甚至不吃”缺乏了人生的一大享受;十几岁的少女竟是个“美人灯”,风一吹就受不了……作品反复地强调黛玉的体弱,自然有他的道理。“一日药吊子不离火”,一年四季多数时光是在病中度过。这样的身体素质使她对外界的反应自然比别人敏感。不见黛玉连淡雅的香水也禁不住吗?这种体质当然会影响到精神。“众人都体谅他在病中,且素日身体娇弱,禁不得一丝委屈”。“多愁”的原因虽不全是“多病”,却有一部分是由此引起来。与林黛玉处境相似的史湘云却豁达大度,这不能不说与其身体健康、活泼好动有关。林黛玉多病的原因,也许是聪明太过思虑太过造成的。“他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是眼泪不干的。先是有人劝他,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屈,只得用语宽慰劝解。谁知一年一日竟常常如此,把这事看惯,也都不理论了。”王夫人常对宝玉说:“我想你林妹妹素日是个有心的。”宝玉最了解黛玉,知道黛玉爱多心,总怕得罪了她。这种心细的病从何而来?那是因为黛玉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太过,思虑太多,故忧虑伤身结成病。同时,黛玉还有天赋感染力的诗人气质也是她多愁善感的另一原因。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她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 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实则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是用诗来发泄痛苦和悲愤的。
四是爱情的曲折艰难加深了其多愁善感的性格。爱情是黛玉生活中的唯一望见的光芒,甚至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意义。这种爱情产生于她和宝玉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极其曲折,极其艰难地发展起来的。爱情的阻力是她背上的一副精神枷锁。她无法摆脱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当作不道德行为这种社会意识的支配。因此,爱情给她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痛苦和哀愁。父母双亡的境地、“金玉良缘”的宿命观点、不祥的预感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折磨着她。于是她更加的多愁善感了。她对宝玉的恋情尽管是真挚而热烈的,但又为封建礼法所不容,也为她那“主子姑娘”的身份所不容。这样,就显得非常矛盾:一方面她热恋着宝玉,把生命的孤注押在上面。另一方面,她又要维护她“主子姑娘”的地位。如她见宝玉命晴雯送来定情的绢子“不觉神醉”,“再想到 私相传递,又觉可惧”;在宝玉多次说:“你死了,我做和尚”时,她“登时放下脸来”说“想是你要死了,胡说的什么?你们家倒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几个身子做和尚呢?”甚至到痴情的紫鹃替她的终身担忧,劝她“拿主意要紧”,说“万两黄金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时,她竟然说:“我明日必回老太太,退你回去,我不敢要你了。”这些情节真实而又确切地表现出来这个“春困发幽情”的林黛玉,强烈地渴慕自由爱情而又不敢触犯封建礼法,并想维护贵族小姐身份的复杂而又矛盾的心境。她的爱情也被打上了封建贵族阶级的烙印,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的局限,所以她在追求纯真爱情的同时,却又背负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她的心思也只有宝玉最清楚:“你皆因总放不下心的缘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会一日重似一日。”宝玉所指的病,显然不仅是身体上的病,而是身体上的病和心理上的愁的总概括。如同《枉凝眉》中所说的:“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到冬,春流到夏。”为自己的处境,为自己的爱情,她的眼泪越流越少,渐渐走向“泪尽夭亡”的宿命归宿,应和了那个“还泪”的神话。
二、叛逆性
林黛玉出生于书香门第,由于父母双亡而寄居贾府。这种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她一方面多愁善感,另一方面又时时处于防范、自卫的状态,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她有很多看上 去“过敏”“多心”的言行,实则蕴涵了一个寄食者的自尊和自卫。而封建社会要求女子要甘于卑、伏于弱,所以林黛玉的自尊和自卫的本身就是一种叛逆。林黛玉的叛逆性格是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在她身上有一定的追求个性解放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她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文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艺术境界里。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的贾宝玉引为知己,结为同心。
一是因“爱”而叛逆。主要表现为她对封建统治阶级人生价值的叛逆和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林黛玉同贾宝玉一样,她也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她的叛逆性格在她和贾宝玉的爱情上表现得最充分,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反封建的共同思想基础上的。此外,在对待仕途科举、功名富贵等问题上也具有叛逆思想。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基础上。林黛玉爱贾宝玉,主要还不是由于贾宝玉的品貌才情。在曹雪芹笔下,林黛玉是美丽动人的,但薛宝钗外貌的美丽完全比得上林黛玉,有些地方似乎还要美丽一些。但为什么林妹妹能赢得贾宝玉的心,而宝姐姐却得不到贾宝玉的爱呢?这主要原因是因为薛宝钗的人生理想跟宝玉是不协调、相冲突的,她是以封建统治者规定的人生理想为理想,没有自己独立的人生理想;而林黛玉的人生理想才和贾宝玉一致的。如第三十二回中有一段情节很能说明这一点。这一回史湘云和袭人所谈的是一些女孩们的私房话,由于她们的谈话,引出了史湘云对宝玉的规劝,又由于宝玉对湘云的态度,引出了袭人转述宝钗用同样的话劝宝玉所受的难堪。接着袭人又对宝玉对黛玉的态度作比较,于是便引出了宝玉这样一句话:“林妹妹不说这些混帐话,要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这个情节从正面表现了宝玉否定封建社会为他确定那一条升官发财、封妻萌子、光宗耀祖的正规道路,这是宝玉反封建思想的核心,是他全部性格的基础。尽管他对宝钗是非常尊重的,对湘云也是非常喜欢的,他对任何女孩儿从来很少疾言厉色给以难堪的,但是宝钗说了,他咳了一声,一跺脚就给了宝钗一个无言的鄙视。湘云说了,他就要湘云到别的屋里去坐“我这里仔细腌杂你这样知经济的人”,给湘云一个当面的难堪。而林黛玉则不同了,她从来不说这些混帐话,她同情和支持贾宝玉那些不被一般人所理解,而常遭人们申斥的叛逆言行。林黛玉之所以把爱情献得贾宝玉,并不是宝二爷在贾府的地位,而是因为宝哥哥不仅和她自幼耳鬓厮磨一起长大,因而感情更加亲密;最主要的是,她觉得贾宝玉是知己,并且后来明确地知道了贾宝玉也把她当作知己,就在这一回的场面里,贾林的关系又有了进展,不是先前那样云遮雾障、疑虑重重,而是晴光乍展、推心置腹了。林黛玉无意听到了宝玉对她这个评价,于是“又悲又惊,又悲又叹”。我们看到了这个孤独少女,她陷入了无法解脱又无法申诉的苦海情波之中。她太单纯了,对封建社会太没有认识了,她只想到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只想到自己体弱多病,不能久持。她没有想到封建势力的魔网在已笼罩在她的身上,当她和宝玉的感情一步步向前发展的同时,这张魔网也在一步步地慢慢紧缩。
二是黛玉的叛逆性格还表现在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对周围现实的傲视和鄙视上,和虚伪、狡诈的大观园格格不入。在大观园里,黛玉和宝钗的面面俱到、八面玲珑相反: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爱恼就恼,爱说就说,一片纯真,毫不矫饰。她对权利人物不阿谀,不奴态,不惧怕。宝钗在贾母、王夫人这些权利人物面前极力逢迎、百般讨好,黛玉在这些权利人物面前不说一句阿谀话,不做一件奉承事。如第七回中,王夫人的陪房丫头周瑞家的,受薛姨妈之托,分送十二枝宫花给众姐妹。在贾府中,王夫人地位巩固,周瑞家的气焰嚣张,众人也都投鼠忌器。周瑞家的女婿打官司,居然能搬动凤姐从中周旋,就可见非同一般。宝钗对她非常亲热。有一次,周瑞家的寻常串门到宝钗处,宝钗正在描花样子,一见周瑞家的“便放下笔,转过身,满脸堆笑,让周姐姐坐。”周瑞家的送花至迎、探、惜春处,迎、探春“忙收了棋,欠身道谢”,惜春也与周瑞家的“大家取笑了一回”。惟独黛玉不然,周瑞家的来时,黛玉正在宝玉房中作解连环的游戏。周瑞家的进来笑到:“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素知黛玉目无下尘,忙与周瑞家的敷衍,并接过宫花。黛玉只就宝玉手中一看,便问到:“还是单我一个,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周瑞家的道:“各处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到:“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周瑞家的一声也不言语。黛玉就这样一步步失掉人心,不但失去了贾母、王夫人的欢心,除了贴心的紫鹃和知心的宝玉外,没有什么知己,非常孤立。又如第十八回中,为庆贺元妃省亲和大观园的建成,元妃先提一绝句,却平平不见诗才。她让诸姐妹提一匾一诗,嘴里虽说“随意发挥,不可为我微才所缚”,但又让宝玉就大观园四景“各赋五言律诗一首”,明显是想借“自幼教授”的宝玉来抬高自己。宝钗和黛玉各作一首诗,宝钗的诗处处逢迎元妃,而黛玉没有只字阿谀。虽然她的一首诗被指为四首之冠,显示了才华,但元妃让众人住进大观园的口谕中,久久不提及宝玉、宝钗,所赐的礼物也是宝玉和宝钗的一样。黛玉先失掉人心,后失掉天心,却在另一方面体现了黛玉的纯真与不谙世事。虽有满腹诗情,却不能作好“人情练达”这篇文章。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相反,她对待“下人”却从不欺压,从不疾言厉色。她对待紫鹃,亲同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宝玉说,她对晴雯 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门发钱,见了她,就抓了两把给她。香菱学诗,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待,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让她“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堪称“诲人不倦”。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人必诽之,其势然也。”群芳宴时,众姐妹以花为谶,黛玉抽的是“风霜清愁”的芙蓉签。芙蓉一直是高洁的象征,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秉性,花不能容众的同时,自然也会被众花所拒。签上的“莫愁东风当自嗟”,点出了林黛玉的悲惨结局一部分也是由于自身性格酿成的。
可以看出,作者曹雪芹通过多方面的、立体的手段把各种生活场景同时展现出来,精心刻画了林黛玉这一典型形象。黛玉是这样一个人,她不懂妥善地去保护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也不懂巧妙地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的隐秘,更不懂得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利用某种手段。机诈奸巧、虚伪权谋这些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完全与她无缘;逢迎阿谀、苟合取容,这些哈巴狗式的奴才哲学更与她无分;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容忍退让这些中庸之道,她似乎也没学到。她是这样的自尊,自己的人格尊严不能受到半点侮辱和损害;她又是那样的高傲,鄙视那个社会的一切卑劣庸俗的东西。她爱宝玉,仅仅 是因为情投意合、思想一致。富贵荣华不是她选择的条件;聪明秀惠也不是她倾心的根由;仕途经济不屑一顾;光宗耀祖从不挂齿。“金玉良缘”这个宿命观点她敢于勇敢冲击;杂书野史她也敢于大胆玩味,她秉绝世才华、具稀世俊美、锦心绣口捷才敏思。她勇敢而又柔弱,聪明而单纯,多愁善感而又坚强不屈,超凡脱俗而又热爱生活。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旧时代的中国女性在优秀古代文化熏陶之下,所具有的一切美丽和诗情。参考文献:
1、《红楼梦》原著;
2、赵景深《中国小说从考》;
3、霍松林主编《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