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寸丹心空许国满头白发却言诗
一寸丹心空许国,满头白发却言诗
——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作品赏析
主讲:陆宁昌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四首之一、二 陆游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陆游,字务观,别号放翁,晚号九曲老樵。宋徽宗宣和七年十月十七日(1125年11月13日)诞生于淮河边,宁宗嘉定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210年元月10日)逝世于会稽石帆别业。享年86岁。
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诗歌的基本主题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观长安城图》、《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等。
陆游诗歌的主要精神是一心报国,景慕前贤。如《夜读兵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哀郢》、《书愤》等。
陆游诗歌的一贯态度是反对投降,痛斥权贵。这是统一祖国、一心报国的壮志无法实现的必然结果如《关山月》、《出塞曲》、《战城南》、《追感往事》、《读夏书》。
陆游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关心社会,同情人民。爱国和爱民是同一思想的两个层面。如《太息》、《书叹》《岁暮感怀》等。
陆游诗歌的重要题材是热爱家乡,钟情山水。如《游山西村》、《思故乡》、《夏日六言》等。
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与他的人格力量是紧密结合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爱国主义思想是以人格力量为支撑的。在他的诗歌中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坚定的以身许国的信念。如《书愤》、《书志》、《宝剑吟》、《金错刀行》等。二是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思想。如《投梁参政》、《楼上醉歌》、《冬夜不寐》等。三是严格的注重操守的修养。如《西村醉归》、《古意》、《落梅》等
四是顽强的决不屈服的精神。如《寄李德远》、《示儿》、《春日登小台西望》等 五是高尚的信守仁义的道德。如对前妻唐琬的怀念的词《钗头凤》等。
共6页—第1页
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一)陆游的爱国之心 一是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陆游大量的诗作中,有许多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历史文化的优秀作品,如:
其二
耕佣蚕妇共欣然,得见先生定有年;扫洒门庭拂床几,瓦盆盛酒荐豚肩。
其三
村南村北鹁鸪声③,水刺新秧漫漫平④。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⑤。
其四
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注释】
①桑柘(zhâ):柘为黄赤色的落叶树,可喂蚕,故“桑柘”常常连用。
②陶诗:陶渊明的诗。
③鹁鸪:鸠的一种。
④水刺新秧:出水如刺的新秧。
⑤邻父:邻居父老。
(二)陆游的忧国之情
游山西村①
莫笑农家腊酒浑②,丰年留客足鸡豚③。山重水复疑无路④,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⑤,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⑥,拄杖无时夜叩门⑦。【注释】
①山西村:山阴的一个村庄。②腊酒:过年时的酒。阴历十二月称腊月。③足鸡豚:有足够的鸡和肉。豚,小猪,也泛指猪。④山重水复:山重叠水回环。⑤春社:农民春天向社稷神(土地爷)祈祷年成的节日。在立春以后的第五个“戊”日。节日近时,农家都吹萧打鼓。⑥闲乘月:有闲时趁着月光出行。⑦拄杖句:拄着手杖随时敲门过访。
二是对祖国大好河山遭受侵略无比气愤,决心为收复国土而献身。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选一,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①,五千仞岳上摩天②,遗民泪尽胡尘里③,南望王师④又一年!【注释】
①河:指黄河。此处为夸张。②岳:夸张指西岳华山之高。五千仞,古时八尺为仞。摩天,碰到天。③遗民:指沦陷区百姓。胡尘:比喻金国侵略者铁蹄下滚滚风尘。④王师:指南宋王朝军队。
三是爱民。
木兰花
三年流落巴山道①,破尽青衫尘满帽②。身如西瀼渡头云③,愁抵瞿塘关上草④。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旙判醉倒⑤。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注释】
①“三年”句:陆游乾道六年(1170年)十月下旬至夔州,始见巴山。八年正月即离夔州赴南郑,虽前后经三虚年,实则只有一年零三个月。杜甫《同谷七歌》之七:“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年走荒山道。” ②青衫:下层管理所著官服。
小园
其一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①。卧读陶诗未终卷②,又乘微雨去锄瓜。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③西瀼:即瀼西,夔州地名。④瞿塘关:《入蜀记》:“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杜诗云‘白帝夔州各异城’,盖言难辨也。关西门正对滟滪堆。” ⑤戴银旙:当时立春的风俗。《岁时风土记》:“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裁为小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辛弃疾《汉宫秋·立春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判: 共6页—第2页 拚;甘愿之辞。
(三)陆游的报国之志
绍兴十年,金兀术率兵大举南侵,被岳飞等爱国将领打得落花流水。但赵构听信秦桧谗言,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十二月,南宋与金人定立可耻的“绍兴和议”,宣布投降。岳飞的爱国,秦桧的卖国,少年陆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小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注释】
①江左:即江东,长江自江西九江至江苏南京段,为西南往东北走向,故江东也就是通常说的江之南岸。形胜:地势便利、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之地。②古徐州:即镇江。徐州为古九州之一,东晋时,曾以镇江为徐州治所,后又称南徐州。③孙刘:孙权,刘备。甘露寺有许多关于孙权、刘备的故事,其地尚有历史遗迹。④曜(yào):照耀。⑤“万灶”句:貔貅(píxiū)是传说中的猛兽名。古时行军,画貔貅于旗帜上。后世遂用以比喻勇猛的军士。⑥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以后用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指方滋。方滋,字务德,桐庐人。当时知镇江府事;乾道改元,任两浙转运副使。⑦汉江:即汉水,流经襄阳。
夜读兵书
孤灯耿霜夕①,穷山读兵书②。平生万里心③,执戈王前驱④。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⑤。成功亦邂逅⑥,逆料政自疏⑦。陂泽号饥鸿⑧,岁月欺贫儒⑨。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⑩?
【注释】
①耿霜夕:在秋夜发出光亮。
②穷山:此处指云门山,在绍兴市东南三十二里,为深山。陆游父亲陆宰在此建有别业,自己在云门寺西侧建有“云门草堂”。
③万里心:指收复沦陷区、建功立业的抱负。
④“执戈”句:《诗经·卫风·伯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戈,古代兵器。前驱,在前奔走、卫护。
⑤妻孥(nú):妻子和儿女。
⑥邂逅:不期而遇。
⑦逆料:预料。政:同“正”。疏:迂阔,疏于事理。
⑧陂(bâi)泽:地势低洼之处,比喻困苦的处境。饥鸿:比喻受饥挨饿的百姓。鸿,大雁。
⑨贫儒:穷苦的读书人,陆游自指。
⑩“叹息”二句:意谓为镜中的颜面叹息,怎能生得丰满而滋润?
投梁参政
浮生无根株,志士惜浪死。鸡鸣何预人,推枕中夕起。游也本无奇,腰折百僚底。流离鬓成丝,悲吒泪如洗。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远冲三伏热,前指九月水。回首长安城,未忍便万里。袖诗叩东府,再拜求望履。平生实易足,名幸污黄纸,但忧死无闻,功不挂清史。颇闻匈奴乱,天意殄蛇豕。何时嫖姚师,大刷渭桥耻? 士各奋所长,儒生未宜鄙。覆毡草军书,不畏寒堕指。
水调歌头
多景楼
江左占形胜①,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③。千里曜戈甲④,万灶宿貔貅⑤。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⑦。
共6页—第3页
⑥
哀郢(二首选一,其一)
远接高周祚最长, 北盟齐晋势争强。章华歌舞终萧瑟, 云梦风烟旧莽苍。草合故宫惟雁起, 盗穿荒径有狐藏。离骚未尽灵均恨, 志士千秋泪满裳。
山南行
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略东西出。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明曹。苜蓿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将军坛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暮。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清:肃清。旧京:故都,本指长安,这里暗喻北宋汴京。以上四句是说,人生在世,不能出世成仙,应当为国破敌。④金印:古代文武大臣所佩黄金印信。煌煌:光辉的样子。种种:头发短的样子。这两句是说,功名未就,而年齿已衰。⑤古寺:指成都多福院。⑥岂:难道。手:这里指人,以部分代全体。哦:吟咏。寒螿(jiāng):一种体型较小,呈青红色的蝉。这两句是说,难道像我这样能上马破敌的人,就只好老是吟一些像寒蝉之鸣那样凄楚的诗吗?⑦兴来:高兴起来。市桥:成都濯锦江上的一座桥。⑧磊落:错落不齐的样子。⑨豪竹哀丝:动听的管弦乐。丝指弦乐器,如琴、琵琶;竹指管乐器,如箫、笛。哀即悲,豪即壮。中古时期,人们欣赏音乐,多以悲哀为美。剧饮:痛饮。⑩巨野:巨野泽,古时今山东巨野境内的大湖泊。据《史记·河渠书》记载,汉武帝元光年间(前134~前129),黄河从瓠子决口,水向东流,注入巨野泽。这里用来形容剧饮,有如黄河决口,注入巨野。⑴匣:指剑鞘。有声:传说宝剑可以通灵,在匣中能够自己发出声音表示斗志或警戒。⑵何当:如何能。凯还:凯旋,胜利归来。飞狐:古代关隘名,在今河北涞源。这里泛指边境要塞。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部队能够大胜而归,哪怕是三更天下着大雪,也要大摆庆功宴。
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长歌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①,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②,手枭逆贱清旧京③。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④。成都古寺卧秋晚⑤,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⑨,如巨野受黄河倾⑩;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万人惊。国仇末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⑴。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⑵。【注释】
①安期生:先秦时著名仙人,传说秦始皇曾与他交谈过,汉武帝曾派人入海找他,以求长生之术。②李西平:唐德宗时名将李晟,封西平郡王,故称李西平。③枭(xiāo):枭首,杀头后将头高挂在木竿上。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朱泚反叛,占据首都长安,次年,李晟收复长安,朱泚被杀。逆贼:本指朱泚,这里暗喻金人。
⑥
⑦
⑧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①,将军不战空临边②。朱门沉沉按歌舞③,厩马肥死弓断弦④。
戍楼刁斗催落月⑤,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⑥,沙头空照征人骨⑦。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⑧!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令宵垂泪痕⑨!【注释】
①和戎诏:指宋王室与金人讲和的命令。戎,指金人。②空:徒然,白白地。边:边境,边塞。③朱门:指富豪之家。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朱门酒肉臭。”沉沉:深沉。按歌舞:依照乐曲的节奏歌舞。④厩(jiù):马棚。⑤戍楼:边境上的岗楼。刁斗:军中打更用的铜器。⑥笛里:指笛中吹出的曲调。《关山月》本是笛曲。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奈)金闺万里愁。” ⑦沙头:沙原上,沙场上。征人:出征在外的人。⑧干戈:代指战争。亦:也。闻:听说。岂有:哪有。逆胡:对北方少数民族之蔑称。这两句是说,共6页—第4页 历史上少数民族也曾入侵过中原,但哪有让他们长期盘踞,以至于传宗接代的? ⑨遗民:指金占领区的原宋朝百姓。望恢复:盼望宋朝军队收复故土。这两句可参读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⑪
天宝胡兵陷两京⑫,北庭安西无汉营⑬。五百年间置不问⑭,圣主下诏初亲征⑮。
熊熊百万从銮驾⑯,故地不劳传檄下⑰。筑城绝塞进新图⑱,排仗行宫宣大赦⑲。冈峦极目汉山川⑳,文书初用淳熙年。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⑴。首蓿峰前尽亭幛⑵,平安火在交河上⑶。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注释】
⑪大驾:御驾,皇帝的车马。西凉府:今甘肃武威,即诗中的凉州,其时早被 西夏占领。长句:七言诗的别名。
⑫这句是指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叛变,先后攻陷唐帝国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⑬北庭、安西:唐代设置的两个都护府,前者是汉代乌孙国故地,后者是汉代黾兹国故地。唐卓元时代,两都护府先后被吐蕃侵占。⑭五百年:本诗作于淳熙七年(1180),上距天宝十四载,计四百二十五年,说五百年,是举整数。⑮圣主:指宋孝宗。⑯熊罴:这里用来作武士的代称。銮驾:即大驾。銮:一种铃铛,用来悬挂在车驾上。皇帝的车子上有八个銮铃。⑰檄:在这里指具有宣告性质的文书。这句是说只要檄文传到原来的领土上,那地方就可以拿下来,不用费事。⑱绝塞:极远的边塞。这里指唐北庭、安西两都护府原来的辖区。新图:新绘制的筑城图样。⑲排仗:排列仪仗队。宣大赦:由于国家收复失地,取得重大胜利,所以宣布大赦。⑳极目:望到尽头。⑴这两句形容进驻部队服装华美,声威显赫。周制:天子有六军。错:交错。错锦绣,穿着各色各样华美的服装。⑵苜蓿峰:峰当作烽,故址当在于祝(今新疆乌什)境之胡芦河附近。亭嶂:国境上的碉堡、了望哨。⑶平安火:晚上在固定地点和时间燃起用来报告前线平安无事的烽火。唐制:边境上每三十里置一烽堠,平时每夜举烽一炬,称平安火。交河:今新疆吐鲁番西,源出天山。唐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就在那里。
落梅(二首)
雪虐风饕愈凛然①,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②,耻向东君更乞怜③。
其二
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④。向来冰雪凝严地⑤,力斡春回竟是谁⑥? 【注释】
①雪虐风饕(tāo):冰雪肆虐,寒风逞威。饕,本是传说中凶恶的野兽,这里借以形容风势凶猛。②自合:自应,本该。③东君:春神。古代以东南西北四方配春夏秋东四季。又谓春神主管花木生长。这里实借东君喻指朝廷,说自己虽困居山乡,被朝廷闲置无所用,但耻于向当权者乞怜。④桃李:借喻逢时得意的朝中权贵们。⑤向来:当初。凝严:深深冻结。⑥斡(wò):旋转,引申为挽回,扭转。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①,中原北望气如山②。楼船夜雪瓜洲渡③,铁马秋风大散关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⑤。出师一表真名世⑥,千载谁堪伯仲间⑦。【注释】
①早岁:年轻的时候。那:哪。②中原北望:北望中原。气:壮志。③楼船:高大的战船。瓜洲渡:在今江苏镇江对岸的长江边上,大运河入长江处,为宋时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隆兴二年(1172),陆游曾在镇江当通判,当时金人南侵的战火尚未尽熄,沿江气氛仍十分紧张。④铁马:披挂铁甲的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当秦岭咽喉,扼川陕交通要道,是当时宋金交界的关隘重镇。这两句回忆早年的战斗经历,上句回忆任镇江通判时,与当时的主战大臣张浚督军江淮,操练兵马,增置战舰;下句回忆乾道八年(1172)在南郑王炎幕府,曾有一段
共6页—第5页 金戈铁马的军中生活。⑤塞上长城:南朝刘宋时,名将檀道济临被杀时,愤怒地对宋文帝说:你这是自毁长城。唐代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比喻为长城。空:徒然,白白地。斑:花白。这两句是说,早年以国之长城自许,那真是太天真了,如今壮志未酬,对镜自照,已是两鬓斑白。⑥出师一表:诸葛亮出师北伐,临行前向后主刘禅上表,申明伐魏兴汉之决心,此表称《出师表》。名世:名传后世。⑦堪:能够。伯仲:语出杜甫《咏怀古迹》:“伯仲之间见伊吕”,是杜甫称赞诸葛亮的话。伯仲,原指兄弟顺序,长为伯,次为仲,后用以指两者相差不远的关系。这两句是说,诸葛亮《出师表》真是闻名天下,千载之下,有谁能与他相比呢?
谁解听。空江秋月明。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选一,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①,尚思为国戍轮台②。夜阑卧听风吹雨③,铁马冰河入梦来。【注释】
①僵卧:长期卧病休闲。自哀:顾影自怜,自感痛苦。②尚:还,仍。戍(shù):守卫。轮台:地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汉武帝曾派兵在此守卫,唐代也曾在此驻兵,古人诗词中多以轮台作为边塞(边疆)的代称。③夜阑(lán):夜深。这两句是说,风雨之夜,卧床静听,风吹雨打之声在睡梦中化成了铁马行进于冰河的声音。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
伟大而杰出的诗人,洋溢着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壮丽诗篇,将永远感染和激励着我们!
长相思
云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云水中。月明收钓筒。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尊谁与同。
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锺。
面苍然。鬓皤然。满腹诗书不直钱。官闲常昼眠。画凌烟。上甘泉。自古功名属少年。知心惟杜鹃。
暮山青。暮霞明。梦笔桥头艇子横。蘋风吹酒醒。看潮生。看潮平。小住西陵莫较程。莼丝初可烹。
悟浮生。厌浮名。回视千锺一发轻。从今心太平。爱松声。爱泉声。写向孤桐 共6页—第6页
第二篇:诗 言 志7
诗 言 志 7/21/2012
高考要求 4.鉴赏评价 D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和作者,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一、诗言志:诗人形象在诗歌中的体现
(一)关于“志”—— 由“小我”的真挚情意过渡到“大我”的永恒执着追求(悲天悯人);有时也体现为“矛盾无奈”。
1、羁旅诗:游子的矛盾、孤苦之思乡念家之情。
2、山水田园诗:隐士的怡然自得之情,以及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
3、咏史诗:吊古讽今,人事沧桑、盛衰无常、自然永恒的感慨。
4、咏物诗:借“物”自抒怀抱,表明作者的某种境遇与品格。
5、送别诗: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6、边塞诗:慷慨悲壮,豪迈激昂,坚定的报国之情;对兵士生活和人类痛苦生活的同情。
(二)关于“言”
1、“言”第一层意思为“抒情”。
(1)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直接抒情通常说成“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通常是指“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通常分为:“情景交融”与“乐景写哀情”。(2)与抒情相应的“表现手法”与结构上的“起承转合” “起”是起因,可以是领,也可以是引起,诗的开头;
“承”是事件的过程;
“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是时空上的拓宽与加深; “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李白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统领全诗、奠定基调——过渡照应,伏笔铺垫,层层深入——卒章显志 衬托或渲染,抑扬变化,托物言志,象征,对比,以小见大等
2、“言”第二层意思为“描写”。扣紧“感觉”(视、听、想象等)各种描写组合:动静、虚实、远近高下、点面结合等 各种积极修辞:比喻、拟人、借代等
与古诗的特殊表达有关:即各种消极修辞。主要有“词性变化、词序颠倒、省略成分”三种
描写与抒情(答题)
阅读时要注意:描写过程中对象的处境、感觉中形象的表现及特点 答题时注意:概括——层深
第一,概括描绘之意境(对象通常为“时地”组合);具体分析(引诗释意——各意象特点)
第二,指明特殊,分析出层次性(包括表达技巧、词语的特殊用法等)(意象的丰富性)
第三,找原因(结合层次性看诗人之“志”——诗人形象)
3、注意古诗的传统底蕴。主要是借代的运用。如
“杜康(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代酒;
“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鹧鸪”“杜鹃”寓有悲愤;
“长安(《滕王阁序》中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代国都(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使用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霓裳羽衣曲》——歌舞升平的景象;《后庭花》——萎靡亡国之音; “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边声(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定声响氛围的借代;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长亭”“柳岸” “阳关”“折柳” 寄托离别,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丝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借代音乐;“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关山月——多写征戍离别之情;梅花落——冷落孤单的感受;
“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4、注意诗歌的个性化语言特点(1)清新
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清新”往往与“自然淡雅”相连。(2)平淡
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词绝对不是平淡,相反,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发的力量。(3)绚丽
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岑参的诗奇丽。(4)明快
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明快”往往说成“明白通畅”。“浅显”说成“明白如话”,反面说即为“不加修饰”。
(5)“沉郁顿挫”与“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相连;还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体现在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诗句中。其他如含蓄简洁也不是那一个诗人所独有的,大部分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事实上,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往往连起来说,比如简洁明快,清新平淡等等。而诗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所能够概括的。例如:“简洁”又可表述为“洗炼(练)”、“简练利落”等。
三、分类例析
第一类:羁旅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送”,拟人化,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楚。诗人面对着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春光流逝,怎能不更加思念故乡?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引诗释意)游子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醒来之后发现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这时,天已三更,月上梢头,子规鸟正在枝间哀哀啼鸣,越发激起游子思乡的哀伤,以景传情(寓情于景),构成一片(楚城暮春之夜)清冷、凄凉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作者形象)写游子孤独哀伤。
颔联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特别之处)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春城败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寓情于景物,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比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恢弘。
第二类:田园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中写了幽美淡远静穆之景,悠然自得之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永深长。“静穆”与“淡远”的结合。
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比拟(移情于物或拟人)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已的归宿。
第三类:咏史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今昔对比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从这一变化发出的盛衰无常(人事沧桑、自然永恒等)感慨。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淡而有味。
第四类:咏物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①著:值,遇。②一任:完全听凭。③ 碾:轧碎。
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陆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
上片感遇。“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下片咏梅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从中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托物言志,物我相融。
第五类:送别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开心。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殷勤告别的话已说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对孤单朋友的牵挂)集中体现。
第六类:边塞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二两句,展现出广阔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的军事要塞——孤城玉门关。这幅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这是“盛唐之音”的具体体现。总的写法为反衬。
第三篇: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
一、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褒贬,来表达对某种精神品质或理想的颂扬或鞭挞。
二.写作思路:
1、既然咏物,先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然后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三.思想内容:
(1)赞美或鞭挞所咏对象
(2)表自己志向或品格或揭露批判邪恶。
四.艺术手法:
(1)描写:(物)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2)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3)表现手法或修辞
象征、比喻、对比、拟人、五、鉴赏要注意的点: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六、实战演练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士人。(2分)
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1分)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2分“象征手法”、“写景寓志”只提及其一即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1分)
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1分),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对比。诗中以春日之柳与秋日之柳对比。前两句着力刻画春日之柳,写春柳的万条丝绦随风舞动,写乐游苑的繁花似锦,也写到了春日乐游苑舞筵的热闹盛大。似乎让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光融融、舞袖飘飘。总之,呈现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诗的后两句
则极言秋日的凄清。秋是清秋,阳是斜阳,蝉是寒蝉。一系列的凄冷意象组合成凄冷的秋景。前后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给人情感上造成巨大的冲击。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柳树比作朝廷中的奸臣,描绘出了他们得意时的形态:“柳絮漫飞,蒙蔽日月”,这跟奸臣施展伎俩蒙蔽皇上是相通的。其一、二句描写凌乱柳枝,虽“未变初黄”,方吐新芽,却凭借春风吹拂而乱舞狂飘。诗中巧用比拟之修辞手法,抨击、嘲讽、蔑视其“乱条”,即所谓趋炎附势,得志一时之小人。其三、四句描写飞花(柳絮)既飘忽摇摆,亦妄图遮天蔽日。岂不知秋天的清霜能令柳枝枯萎,廓清澄宇。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写景:写自然界中的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诗人托物言志,在咏物中寄情寓兴。作者在这里把自己比喻成了画眉鸟,朝廷就好象是‘金笼’,将作者牢牢的困在了这里,此时此刻,作者才深深的感受到了以前未入仕途时,自己生活的自由与安详。由此也发出了对自由生活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
第四篇: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初二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27分)
1、古诗词名句积累(10分)
1)闲来垂钓碧溪上。2),悠然见南山。3)落红不是无情物。4)醉翁之意不在酒。5)
,俶而远逝。6)安得广厦千万间。
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8)漫步古诗苑:
漫步于古诗苑,让我们含英咀华,接受诗歌美的洗礼。无论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韩愈的 ,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不同季节独特的美景;无论是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还是李白的,;都让人真切感受了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执着追求;无论是辛弃疾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还是李商隐的“,”都抒写了人间真情中那份和谐美好的亲情和忠贞不渝的爱情。
2、综合性学习小组进行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研究活动(15分)。⑴重温课文,同学们又一次领略了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感受了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请你为下面一段文字填上相应的拼音或汉字。(6分)
走进云南的歌会,那淳朴本色龙吟凤哕()的歌声洋溢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聆听老北.京的吆喝,那招lái()顾客清脆悠长的叫卖声音引发人无尽的遐思;品尝端午腌()制.的鸭蛋,平淡的生活也能让人咂摸出诗意的滋味;畅游初春的满井,那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的美景带来若脱笼之hú()的惬意;站在罗布泊边缘,那如同大地裸()露着胸.膛般的荒漠显示着沧海桑田的遗迹;走入北极,看到北极旅鼠的挑xìn()性自杀行为,启示人们千万别鼠目寸光。
⑵在对名胜古迹的资料查寻中,同学们找到了许多精彩的对联、题咏,既开阔了眼界,也丰富了见闻,现择选几条与你共享。
A、你能指出下面楹联中所写的名胜古迹的景点吗?(3分)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2)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3)六朝金粉微风后,一味清凉上月时。()
B、以下是醉翁亭前的一则楹联,下联不够工整请你修改(2分):
饮既不多缘何能醉? 未年迈奚犹自称翁。”
下联修改为:
(3)出外旅游已成为许多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暑假朱睿语同学想去滁州琅琊山游玩,但是妈 妈觉得这个景点不够“热”,请你利用课文《醉翁亭》相关内容来说服妈妈同意。(4分)..
3、仿写:
6月20日,宁海分校举行了热烈而又隆重的初三毕业典礼,初三的同学们以热情洋溢的诗朗诵表达了对母校的依恋和惜别之情。请你选择校园具有代表性的或触发你情感的事物,再写一句把诗句补充完整。(2分)
啊,母校,我不忍和你道别!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承载了成长岁月的快乐和忧伤 真想再坐一回幽静的长廊,真想再闻一闻紫藤萝的芳香 真想 无数个真想,让人依依不舍而又无限惆怅。
二、阅读(43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岑参 „„„„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两句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边塞天气的(1分),更描绘了一个奇异的景象,请你结合具体词语作简要的赏析。(2分)
二)古文阅读(14分)
(甲)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丙)己卯上元,余在儋耳⑴,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2)杂揉,屠酤(3)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⑴今属海南省,宋朝时为蛮荒之地,人烟稀少,苏轼经过多次贬官,最后被贬至此。(2)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3)指卖酒的;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吾谁与归()其岸势犬牙差互()...
6、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不可知其源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予欣然从之 乃记之而去 ....C、放杖而笑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以其境过清 不以己悲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8、人生总有得有失,孰为得失?乙文中作者对得失的理解和感悟是。(用乙文语句填空)(2分)
9、三位作者经历相似,而思想境界相差迥异,请你运用乙、丙文的中的语句及所了解的背景知识对甲文作者写几句劝慰的话。(3分)
(三)12分
⑴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大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⑵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漆,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⑶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10、琦君的散文语言平和细腻而又耐人寻味,请你仔细品味文中划横线的语句。(2分)
11、琦君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写到了母亲,她笔下的母亲充满“母心、佛心”。本文也不例外,请你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作者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3分)
12、“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汪曾祺绘声绘色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所钟爱的鸭蛋的特点。你能否也能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作者儿时品尝春酒时的情形和感受。(两三句话即可)(3分)
13、从选文看,“八宝酒”的制作方法也颇为简单,但作者结尾却说“可是叫我到哪里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从选文中看“真正”还包含哪些丰富的内容?(2分)
14、家家户户轮流邀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自古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下面四个选项中哪一句诗最接近本文所表现的氛围和情境。()(2分)A、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B、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C、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四)14分
⑴在广阔无垠的大海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海洋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赋予了它们奇妙的求生本领和手段,其独特的功能和习性也大大地促进了人类仿生学的发展。至今,已在许多方面改变和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
⑵科学家发现,鲸鱼进行联络同伴、寻找猎物不是通过眼睛而是通过回声定位。它从鼻下产生声波,在海中遇到障碍物后再返回到耳朵。因而,不论是清澈的深海,还是浑浊的浅海,鲸鱼都可以准确无误地确定位置,获得猎物。科学家们认为,鲸鱼的回声定位法所产生的图象,远比人类医学上最先进的超声波扫描仪的图象还清晰。受此机理的启示,人类发明了声呐系统,安装在舰艇和潜艇上。
⑶比目鱼能分泌出一种乳白色的剧毒液体。当鲨鱼进攻时,比目鱼放出毒液,使鲨鱼麻痹;而一种红海中的扁鱼分泌出的液体的毒性较比目鱼大得多。若把鲨鱼放在扁鱼分泌的水中,它先是表现得极度兴奋,随后由强烈的不安转化为全身麻痹,直至死亡。假如人们经过研究,合成了这种毒素,则可以利用这种“化学武器”来保护自身安全。
⑷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北极熊的毛发,是一个个中空的透明管。每个管可以吸收来自太阳的光能,阻止内部热量的散失。而北极熊毛发下黑色的皮肤又可以将穿过毛发的光能吸收至体内。因而,即使在零下40度的北极,北极熊还常常因为“大衣”太热而卧在冰上乘凉。假如人们制作这样的衣服,就可以很好地御寒。大家知道,水中身体散热的速度是空气的25倍。因而,大多数在深海中的落水者不是淹死的,而是热量散尽后活活冻死的。而海兽体内有厚厚的脂肪层,能帮助它们将身体与寒冷的海水隔开,抵御寒冷。假如人们能设计一身类似北极熊皮毛的衣服,就可以长期在水下生活。
⑸海洋动物求生本领不光给人们带来了这么多的启示。座头鲸在进化过程中发明了用气泡捕鱼的绝招。当它们遇见鱼群时,便将它们围住,为阻止惊慌失措 的鱼群下沉,它们便在鱼群的下方吐出一串串气泡,将鱼儿吓昏,使它们一个个向中心集结,形成圆球,再一口吞食。人们根据这种方法,在下网捕鱼时放置了一台机器,用压缩空气通过输气管道法,从水底下喷出气泡,用来恐吓、驱赶和拦截鱼群,使鱼儿受惊浮起,落入网中。
⑹众所周知,水下的鱼儿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以相互交流,传播信息。因而,人们发明了与鱼的叫声频率相同的声波,使鱼儿前来落网。人们甚至通过对鱼儿和海兽的各种声音,如吃食、危险警报、联络和求偶等来指挥和调遣鱼类和海兽的行动。或许有一天,大批的鱼儿和海兽不用捕捞,只要在海洋动物加工场处放置几台机器,模仿鱼儿和海兽的觅食声,则大批的海洋动物就会浩浩荡荡、义无返顾地奔向加公车间,任人收获。.........⑺想象一下未来,人们眼睛上戴着根据鲸鱼回声原理发明的微型超声波探测仪,直接在眼睛上呈现出清晰的立体彩色图象; ;携带着一台小型微机和发声装置,随时利用它们与海洋鱼类和海兽交流对话。届时,人们直接在海洋中生活,操作和调遣整个水下生命的觅食、繁殖、养殖和捕捞,进行海洋牧场的放牧工作,并控制各种海洋生物的数量和改变其习性。那时候,人类才真正成为海洋的主人,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球人。
15、为什么即使在零下40度的北极,北极熊还常常卧在冰上乘凉?(2分)
16、根据文意,在第⑸节空白处填写合适的语句。(2分)
17、体会第⑹段中加点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2分)
18、爱因斯坦说“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结合文章内容,发挥你的想象,给第⑺段横线上填写出一个你所想象的相应内容。(2分)
19、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加个合适的标题。(2分)
20、海洋一直是人们向往的神秘世界,海洋的广袤无垠和海底的高深莫测也曾令科学家“望洋兴叹”,而被公认为是“现代科学之父”的(人名)(1分)所写的《海底两万里》却把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带我们作了一次愉快的科学与幻想之旅。请你写出文中一个能体现幻想与科学巧妙结合的事例、情节或片段。(3分)
三、作文(30分)
一声“硬面——饽饽”,声音厚实,词儿朴素,仿佛又让时光倒流,把我们带回了老北京城的大街小巷;“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在这位胜利预言家的叫喊声里,我们感到了一种英勇无畏、鼓舞人心的力量;“喂——出来!”,年轻人头顶上传来的奇怪的叫声,使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海伦心里多少次无声的呼唤,最终迎来了再塑自己生 5 命的人,创造了人间的奇迹。四月的大雁吹起的联合的号角,洒下的带着野性的诗歌,让我们尽享了大自然的盎然生机与无限情趣。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你一定会听见,一定能听懂,只要你用心聆听„„
请以《有一种声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
1、文体不限,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中心明确。
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3、字数不少于600字。
宁海分校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7分)1、1)忽复乘舟梦日边;2)采菊东篱下;3)化作春泥更护花;4)在乎山水之间也;5)佁然不动,往来翕忽;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7)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8)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每题1分。
2、⑴huì ;徕 ;yān ;鹄 ;luǒ ;衅;每个1分 ⑵A、岳阳楼、杜甫成都草堂、南京清凉山;每个1分。B、下联修改为:年犹未迈奚自称翁。2分
(3)、能利用课文写出琅琊山醉翁亭美丽的自然风光,得2分;能利用课文相关知识写出琅琊山醉翁亭的文化内涵,得2分。
3、示例:真想再听一听喷泉哗哗的流淌;真想再看一眼睛熟悉的操场;真想再看一眼三月樱花的飞扬。写出具有代表性的或触发情感的事物,得1分,符合诗句形式1分。
二、阅读(43分)
4、奇寒,1分;“动不翻”写出了尽管风刮得猛烈,雪花纷飞,但辕门上的红旗被雪冻住了却一动不动,突出了动静的强烈对比;“红旗”写出了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的一点,反衬整个景象更洁白,写出了色彩上红白相衬之美。2分;如果仅翻译描述画面只得1分
5、归依;参差不齐;每个1分。
6、C、3分 7、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看到溪水象北斗星那样曲折,象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步行到了城西,进入和尚寺庙,穿过小巷,(看到)汉人和少数民族人混杂,屠夫、卖酒的很多,回到住处已经三更了。每题2分。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分;若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得1分;
9、所写句子应含有劝勉安慰之意,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放杖而笑”等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中。3分,酌情给分。
10、本句运用了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儿时的我对母亲酿制的“八宝酒”的舍不得喝的珍爱之情,符合儿童的动作、心理,突出了“八宝酒”美味、好喝。2分,酌情给分。
11、“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大补了。”;“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这些都表现出母亲的慈爱、温柔、疼爱孩子,充满了“母心”。
“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这些都表现出母亲的热情、淳朴、善良、大度,充满了“佛心”。找出两处的语句只得2分,分析出母亲的形象得3分。酌情给分。
12、例:写出表情、动作、语言等均可,酌情给分。3分
13、“真正”还包含有儿时充满童趣的生活、淳朴厚道的民俗民风、慈爱善良的母亲的亲情、浓浓人情味的故乡,写出三点即得2分,写2点得1分,酌情给分。
14、C、15、因为北极熊的毛发,是一个个中空的透明管。每个管可以吸收来自太阳的光能,阻止内部热量的散失。而北极熊毛发下黑色的皮肤又可以将穿过毛发的光能吸收至体内。2分
16、对它的习性了解和利用还给人类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捕鱼方面。
17、这两个词语把海洋动物拟人化,写出了人们捕鱼大丰收的场面,人们获得了巨大利益,突出表现了对鱼儿和海兽的各种声音的模仿和利用所发挥的巨大作用。2分,酌情给分。
18、例如:手里握着根据毒鱼类原理发明的化学武器以抵御海兽的袭击;或身上穿着模仿北极熊毛发原理制成的服装来御寒。意思对即可,2分,酌情给分。
19、例:海洋生物与未来生活。酌情给分,2分;
20、凡尔纳;1分;有关阿基米德定律、光的折射和亮度、大气压强等都可以,酌情给分,3分。
三、作文评分标准同中考评分标准,略。
第五篇:“托物言志诗”学案
“托物言志诗”鉴赏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知识链接】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这就产生了咏物诗。仅《全唐诗》中就已存托物言志诗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鉴赏方法】
1.“读清”全诗。
2.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所咏之物(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技巧点拨】答题技巧总结:
⑴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⑶答题模式:
①通用: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②形象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③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④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
【牛刀小试】
[一](2000京皖卷)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3)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二]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2)试析此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四]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总结升华】
内容上:
思想上:
情感上:
常用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诗歌”学案答案
【牛刀小试】
一1)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2)只要品性高洁,名声自然远扬,无须外在凭借。3)托物言志
二1)“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2)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3)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三1)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2)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四1)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总结答题要点:手法+表达作用。
【总结升华】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上——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拓展补充】
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⑵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如白居易《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再来看看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再来看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
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像初唐诗人虞世南,曾写过一首咏蝉的诗(《蝉》):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瑞”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他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啊!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⑷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⑸托物言理类——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琴诗》就是最好的例子。诗中写道: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是通过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