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年毛泽东的言志诗与抗日志向
青年毛泽东的言志诗与抗日志向
青年毛泽东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加大侵略中国的沉重历史脚步声中成长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从懂事时起就立下了救国之志。这个“志”也就是他所说的反帝、反封建。反帝,在当时最要紧的就是要反对对中国侵略和压迫最深的日本帝国主义。
毛泽东是一位诗人,青少年时代就展露了了不起的诗才。诗言志,毛泽东青年时期写的一些言志的诗都与反抗日本侵略、救国救民的志向有关。
“孩儿立志出乡关”
毛泽东17岁那年,改写了他认为是日本志士西乡隆盛的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很明显,这首诗表达了少年毛泽东的志向。那么,这位西乡隆盛何许人也?署名西乡隆盛的诗是怎样写的,是何人写的?毛泽东是怎样知晓这首诗的,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改写这首诗的?
西乡隆盛出生于鹿儿岛下级武士的家庭,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乡隆盛率领的萨摩藩军队和木户孝允率领的长州藩军队,是讨伐乃至推倒封建幕府的两支主力。署名西乡隆盛的诗是这样写的:“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死不还。埋骨岂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这首署名西乡隆盛的诗,其实是幕府末年僧人月性所作。之所以被误传为西乡隆盛的诗,是因为西乡隆盛特别喜欢这首诗,并将其一直随身带着。而他自己也有一首诗同月性诗一起作为励志诗被日本人广为传颂:“几历辛酸志始坚,丈夫玉碎耻瓦全。一家遗事人知否?不为儿孙买美田。”
毛泽东是什么时候读到日本志士的这首诗并改写后送给父亲的?当时毛泽东家里的经济状况相当于富裕农民的水平。毛泽东有了一些文化之后,父亲希望他不再上学,在家里帮忙记账、干活。毛泽东不同意父亲的安排,希望出去求学,干一番大事业。那首改写日本志士的诗作,就是他这一时期夹在账本里送给父亲的。
《毛泽东年谱》编者查对当时的出版物,那首署名西乡隆盛的诗1916年曾载于《青年》杂志第5号。但毛泽东肯定不是在《青年》杂志上读到这首诗的。因为他送诗给父亲的时间比《青年》杂志上登载这首诗的时间要早得多。
毛泽东读到日本志士的这首诗并改写后送给父亲的时间,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1910年秋上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之前。在韶山,毛泽东常去听从外地回来的维新人士李漱清老师讲各地见闻,特别是维新变法的故事;他在秀才毛麓钟家读书时,“读了许多当代的文章和几本新书”。1936年10月,毛泽东对斯诺说:“也就在这个时期,我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我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甚至现在我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它叙述了日本占领台湾的经过,朝鲜、越南、缅甸等国被外国侵占的情况。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也许就在这期间,毛泽东了解到日本明治维新的情况和这首诗,在上新学校之前改写了这首诗送给父亲。
第二种可能是:上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之后。毛泽东在这所新式学校里认识了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教员,从这位教员嘴里了解了很多日本的事情。毛泽东对斯诺回忆道:“在这所新式学校里我能够学到自然科学和新的西方学科。另外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是教师中有一个日本留学生,他戴着假辫子。很容易看出他的辫子是假的。”“许多学生因为假辫子而讨厌那个‘假洋鬼子’,可是我喜欢听他谈日本的情况。他教音乐和英文。他教的歌曲中有一首是日本歌,叫作《黄海之战》„„我当时知道并感到日本的美,并且从这首歌颂日本战胜俄国的歌曲里感觉到一点她的骄傲和强大。”(《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6页)“立志出乡关”的诗也许是这时听到的并改写后送给父亲的。
比较这两种可能,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这位教员对日本的了解和所谈的日本的事情,肯定比毛泽东在毛麓钟老师那里听到的和在书上看到的要多得多。署名西乡隆盛的诗和毛泽东改写的诗有共同点,都是要“立志出乡关”,干一番大事业。但具体内容是不同的,西乡隆盛之志在通过维新强大日本;青年毛泽东此时之志已表露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救国心迹,要解决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欺侮问题,尤其要解决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欺侮问题。毛泽东通过《黄海之战》这首日本歌,既感受到日本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也感受到当时的日本是一个傲慢和野心膨胀的国家,更严重的是野心膨胀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还在步步加深。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1911年春,毛泽东开始到省城长沙读书。1914年春,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遇到了对他影响最深的老师杨昌济。后来,毛泽东对斯诺谈起在长沙读书的情景时说:“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杨昌济,他是一位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我后来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毛泽东自述》,第26页)毛泽东与杨昌济的“密切的关系”,包括受杨昌济思想的影响,被杨昌济推荐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娶杨开慧为妻等等,其中也包括与杨昌济的交往加深了他对日本的认识。
杨昌济去英国留学之前曾在日本留学了5年。1903年春,杨昌济同陈天华等从上海乘船去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1906年,杨昌济升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08年春,杨昌济离开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进入苏格兰北淀大学文科学习。杨昌济同陈天华一样,也是救国心切的海外学子。回国任教后,他不仅向毛泽东讲湖南人曾国藩、谭嗣同,也自然要讲他的湖南同学陈天华。毛泽东认为陈天华是湖南人的骄傲,对陈天华以蹈海警醒国人一事,他曾在《湘江评论》第4号评价陈天华“感愤国家的危亡,蹈海而死”,这是湖南“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45页)1921年农历端午节,毛泽东的好友易白沙,只身赴京刺杀北洋政府首脑没有成功,然后南下组织军队北伐也没有成功,于是他选在屈原投江的日子跳海自杀,以唤起民众。毛泽东为易白沙写了挽联:“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去年追悼陈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萧永义编《毛泽东诗词对联辑注》,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60页)。
杨昌济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教修身课的老师。他主张从实际出发,从特殊性出发,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说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毛泽东除了听杨昌济的课之外,课余时间还经常与同学好友到杨老师家请教、谈心。杨昌济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曾在《达化斋日记》中记载了毛泽东自述的家世、个人简历,并赞赏他“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他还写道:“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乃至在去世前,杨昌济还致函好友章士钊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8、55页)
救国,自1894年以来最急迫的课题,就是要抵御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步步加深的侵略。杨昌济自然会经常向毛泽东谈论这个问题。他对日本帝国主义1894年侵略中国、朝鲜以及辛亥革命后与袁世凯的勾结,始终抱有警惕。在讲课时经常联系现实,以王船山的民族主义教育学生,这些教诲在青年毛泽东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毛泽东遇到恩师杨昌济的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乘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先后卷入战争,无力东顾之机,加紧扩大侵略中国。1915年1月18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为换取日本对其恢复帝制的支持,9日答复接受日本提出的条件,只表示第五部分中有几条“容日后协商”。这一“亡国条约”激起强烈的反对,也激起湖南一师师生们的愤慨,他们编印了揭露日本侵华和袁世凯卖国罪行的《明耻篇》一书。这件事更给毛泽东以极大的刺激,他在《明耻篇》一书的封面上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抒发抵抗日本、救国图存之志。
这期间,毛泽东同班同学易昌陶病逝。毛泽东送了一副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滞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殁,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毛泽东还写了一首长诗来悼念易昌陶,其中一段如下:“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子期竞早亡,牙琴从此绝。”悼诗和挽联,既有对易昌陶的怀念和英年早逝的惋惜,更有对日本和沙皇俄国侵略中国的忧心如焚。悼诗和挽联同“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之语是相呼应的。“磨砺以待日本”
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和混战的局面,日本对中国之患日益加深,却未引起国人的普遍警觉。1916年7月25日,毛泽东在致萧子升信中写道:“日人诚我国劲敌!感以纵横万里而屈于三岛,民数号四万万而对此三千万者为之奴,满蒙去而北边动,胡马骎骎入中原,况山东已失,开济之路已为攫去,则入河南矣。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吾之内情,彼尽知之,而吾人有不知者;彼之内状,吾人寡有知者焉。吾愿足下看书报,注意东事。”(《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1-52页)
这封信反映了青年毛泽东对中日关系深远的洞察力。
第一,毛泽东认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正在步步深入,其目的是要吞并全中国,称霸亚洲。有鉴于此,对日本的退让,只能助长其侵略的气焰。虽然当时还没有出现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但毛泽东预测“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
第二,为什么中国的国土远大于日本,人数远多于日本,却屡受日本欺负呢?毛泽东认为关键是大多数中国人处在酣睡而不清醒的状态,国大而无组织力,人多而无凝聚力;日本则图吞并中国之心久矣,谋侵犯中国之术细矣。“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吾之内情,彼尽知之,而吾人有不知者;彼之内状,吾人寡有知者焉”。
第三,怎么办?毛泽东提出“要注意东事”,“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砺以待日本”。就是要观察日本,研究日本,要改变毫无防范的被动挨打的状态,要清醒地拿起手中剑,把它磨成锋利之剑,只要中国拿出敢战的精神,日本侵略者就不会得逞。
必须指出,青年毛泽东立下“磨砺以待日本”的救国之志,却鲜明地将日本政府与日本人民、日本侵略者与日本进步势力区别开来。他欣赏西乡隆盛是一个例子。
还有一个例子,毛泽东对支持中国民主革命,与孙中山、黄兴结下深厚情谊的日本友人白浪庵滔天(即宫崎寅藏)先生,给予极高评价。1917年春,白浪庵滔天来长沙参加黄兴葬礼。期间,毛泽东和萧三致信白浪庵滔天,信中写道:“先生之于黄公,生以精神助之,死以涕泪吊之,今将葬矣,波涛万里,又复临穴送棺。高谊贯于日月,精诚动乎鬼神,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毛泽东早期文稿》,第641页)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文化,许多是通过日本传播过来的,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从日文译过来的。1918年春,毛泽东发起成立新民学会时,也曾计划去日本求学。这之后,毛泽东一度热心日本的新村主义,曾草拟了一个颇为详细的“新村”建设计划,但是他很快认识到整个社会没有根本改造之前,“新村”建设是难以实现的。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俄国十月革命作为新的学习榜样。
第二篇:诗 言 志7
诗 言 志 7/21/2012
高考要求 4.鉴赏评价 D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和作者,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一、诗言志:诗人形象在诗歌中的体现
(一)关于“志”—— 由“小我”的真挚情意过渡到“大我”的永恒执着追求(悲天悯人);有时也体现为“矛盾无奈”。
1、羁旅诗:游子的矛盾、孤苦之思乡念家之情。
2、山水田园诗:隐士的怡然自得之情,以及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
3、咏史诗:吊古讽今,人事沧桑、盛衰无常、自然永恒的感慨。
4、咏物诗:借“物”自抒怀抱,表明作者的某种境遇与品格。
5、送别诗: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6、边塞诗:慷慨悲壮,豪迈激昂,坚定的报国之情;对兵士生活和人类痛苦生活的同情。
(二)关于“言”
1、“言”第一层意思为“抒情”。
(1)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直接抒情通常说成“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通常是指“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通常分为:“情景交融”与“乐景写哀情”。(2)与抒情相应的“表现手法”与结构上的“起承转合” “起”是起因,可以是领,也可以是引起,诗的开头;
“承”是事件的过程;
“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是时空上的拓宽与加深; “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李白 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统领全诗、奠定基调——过渡照应,伏笔铺垫,层层深入——卒章显志 衬托或渲染,抑扬变化,托物言志,象征,对比,以小见大等
2、“言”第二层意思为“描写”。扣紧“感觉”(视、听、想象等)各种描写组合:动静、虚实、远近高下、点面结合等 各种积极修辞:比喻、拟人、借代等
与古诗的特殊表达有关:即各种消极修辞。主要有“词性变化、词序颠倒、省略成分”三种
描写与抒情(答题)
阅读时要注意:描写过程中对象的处境、感觉中形象的表现及特点 答题时注意:概括——层深
第一,概括描绘之意境(对象通常为“时地”组合);具体分析(引诗释意——各意象特点)
第二,指明特殊,分析出层次性(包括表达技巧、词语的特殊用法等)(意象的丰富性)
第三,找原因(结合层次性看诗人之“志”——诗人形象)
3、注意古诗的传统底蕴。主要是借代的运用。如
“杜康(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代酒;
“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鹧鸪”“杜鹃”寓有悲愤;
“长安(《滕王阁序》中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代国都(汉唐是汉民族强盛的代表,所以后世使用多少寓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霓裳羽衣曲》——歌舞升平的景象;《后庭花》——萎靡亡国之音; “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边声(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定声响氛围的借代;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长亭”“柳岸” “阳关”“折柳” 寄托离别,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丝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借代音乐;“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关山月——多写征戍离别之情;梅花落——冷落孤单的感受;
“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4、注意诗歌的个性化语言特点(1)清新
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清新”往往与“自然淡雅”相连。(2)平淡
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李煜的词绝对不是平淡,相反,带有一种强烈的感发的力量。(3)绚丽
比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岑参的诗奇丽。(4)明快
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明快莫过于白居易。“明快”往往说成“明白通畅”。“浅显”说成“明白如话”,反面说即为“不加修饰”。
(5)“沉郁顿挫”与“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相连;还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体现在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诗句中。其他如含蓄简洁也不是那一个诗人所独有的,大部分诗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而已。事实上,在做题的时候,我们往往连起来说,比如简洁明快,清新平淡等等。而诗的语言风格也远不是这些词所能够概括的。例如:“简洁”又可表述为“洗炼(练)”、“简练利落”等。
三、分类例析
第一类:羁旅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送”,拟人化,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楚。诗人面对着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春光流逝,怎能不更加思念故乡?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引诗释意)游子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醒来之后发现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这时,天已三更,月上梢头,子规鸟正在枝间哀哀啼鸣,越发激起游子思乡的哀伤,以景传情(寓情于景),构成一片(楚城暮春之夜)清冷、凄凉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作者形象)写游子孤独哀伤。
颔联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特别之处)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春城败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寓情于景物,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比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恢弘。
第二类:田园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中写了幽美淡远静穆之景,悠然自得之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永深长。“静穆”与“淡远”的结合。
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诗歌巧妙地运用了比拟(移情于物或拟人)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已的归宿。
第三类:咏史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今昔对比的作用。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从这一变化发出的盛衰无常(人事沧桑、自然永恒等)感慨。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淡而有味。
第四类:咏物 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
①著:值,遇。②一任:完全听凭。③ 碾:轧碎。
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陆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
上片感遇。“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下片咏梅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从中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托物言志,物我相融。
第五类:送别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开心。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殷勤告别的话已说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对孤单朋友的牵挂)集中体现。
第六类:边塞
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二两句,展现出广阔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的军事要塞——孤城玉门关。这幅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这是“盛唐之音”的具体体现。总的写法为反衬。
第三篇: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
一、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褒贬,来表达对某种精神品质或理想的颂扬或鞭挞。
二.写作思路:
1、既然咏物,先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然后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三.思想内容:
(1)赞美或鞭挞所咏对象
(2)表自己志向或品格或揭露批判邪恶。
四.艺术手法:
(1)描写:(物)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2)抒情方式:
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3)表现手法或修辞
象征、比喻、对比、拟人、五、鉴赏要注意的点: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六、实战演练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士人。(2分)
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1分)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2分“象征手法”、“写景寓志”只提及其一即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1分)
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1分),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对比。诗中以春日之柳与秋日之柳对比。前两句着力刻画春日之柳,写春柳的万条丝绦随风舞动,写乐游苑的繁花似锦,也写到了春日乐游苑舞筵的热闹盛大。似乎让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光融融、舞袖飘飘。总之,呈现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诗的后两句
则极言秋日的凄清。秋是清秋,阳是斜阳,蝉是寒蝉。一系列的凄冷意象组合成凄冷的秋景。前后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给人情感上造成巨大的冲击。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柳树比作朝廷中的奸臣,描绘出了他们得意时的形态:“柳絮漫飞,蒙蔽日月”,这跟奸臣施展伎俩蒙蔽皇上是相通的。其一、二句描写凌乱柳枝,虽“未变初黄”,方吐新芽,却凭借春风吹拂而乱舞狂飘。诗中巧用比拟之修辞手法,抨击、嘲讽、蔑视其“乱条”,即所谓趋炎附势,得志一时之小人。其三、四句描写飞花(柳絮)既飘忽摇摆,亦妄图遮天蔽日。岂不知秋天的清霜能令柳枝枯萎,廓清澄宇。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写景:写自然界中的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诗人托物言志,在咏物中寄情寓兴。作者在这里把自己比喻成了画眉鸟,朝廷就好象是‘金笼’,将作者牢牢的困在了这里,此时此刻,作者才深深的感受到了以前未入仕途时,自己生活的自由与安详。由此也发出了对自由生活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
第四篇:“托物言志诗”学案
“托物言志诗”鉴赏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知识链接】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这就产生了咏物诗。仅《全唐诗》中就已存托物言志诗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
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鉴赏方法】
1.“读清”全诗。
2.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所咏之物(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技巧点拨】答题技巧总结:
⑴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⑶答题模式:
①通用: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②形象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③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④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
【牛刀小试】
[一](2000京皖卷)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3)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二]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2)试析此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四]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总结升华】
内容上:
思想上:
情感上:
常用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诗歌”学案答案
【牛刀小试】
一1)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2)只要品性高洁,名声自然远扬,无须外在凭借。3)托物言志
二1)“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2)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3)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三1)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2)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四1)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总结答题要点:手法+表达作用。
【总结升华】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上——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拓展补充】
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⑵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如白居易《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再来看看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再来看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
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像初唐诗人虞世南,曾写过一首咏蝉的诗(《蝉》):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瑞”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他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啊!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⑷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⑸托物言理类——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琴诗》就是最好的例子。诗中写道: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是通过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第五篇: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
咏物言志诗鉴赏
教学目标
1、把握咏物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重点目标
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难点目标
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课时安排:五课时
【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或表达喜爱之情,或托物言志、托物咏怀。
如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二.咏物诗的特点:
1、标题: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① 单纯咏物。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② 托物言志(寓意)。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的理想,或者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己伤时。如宋代名相李纲的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首诗歌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③ 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道出只有主体与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样的道理。
④ 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
⑤咏物抒怀: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A、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例如: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这首诗歌中的“菊”,实际上是诗人自我写照,表达了诗人清高自守,不图高官厚禄,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格。
B、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例如: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晚唐河朔人。本为寒士,屡试不第。本诗是他再次落第后写给高侍郎的。永崇:唐时长安的坊名。芙蓉:荷花。
前两句说,碧桃、红杏靠着甘露滋润、太阳煦照开出娇艳的花。“天上”、“日边”象征中第者地位陡然上升,“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 “和露种”、“倚云栽”比喻这些人凭恃靠山,特获宠遇。
三、四句转过来写他自己,说江上的芙蓉却不具备这些优越条件,只能在秋风中迟迟地绽放,但它自甘冷清,既不怨天尤人,更不肯趋炎附势。
3、思想感情
① 托物言志: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与豪情壮志。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② 以物比喻:或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运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 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
4、常用手法: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
咏物诗不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诗人更注重对所咏之物的神韵、品格进行发掘,即不但要形似,而且还要神似。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其常用的手法有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整体构思看,其常用的手法有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从抒情方法上看,主要是托物言志、5、咏物诗常见的主题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学习过程】
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2、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把物象的特点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把物象的环境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把物象的遭遇或发生的变化与诗人的经历联系在一起。
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总之,咏物诗中的物常常象征人或暗喻人,明写物实写人,要把物当成人来理解。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二.咏物诗常见的考题形式如下:
(1)判断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意象(物象)是什么。
(2)通过分析意象(物象),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主要形象特征。
(3)通过分析诗歌中意象(物象)的寓意,进而分析诗歌蕴涵的思想情感或主旨。
(4)分析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模式: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三、实战演练,感受高考
1、(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或)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又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作了铺垫。(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自洁自清、一尘不染、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来喻自己,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或)这首诗在表现山泉的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2010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咏素蝶诗
刘孝绰(南朝)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2分)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1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3分)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
3、(2007年重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宋)苏轼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参考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苏轼 的《海棠》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诗人由担忧、惊怯之情升华了爱花之情,表达了达观、潇洒的胸襟。白居易的《惜牡丹花》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方法归纳
由上面的例题分析可见,对咏物类诗相关考题的把握其关键是要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意象(物象)是作者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含有诗人情感的事物形象,有时就是诗歌抒情主人公的化身。
2、分析形象的特征是了解所咏之物寓意的前提。分析形象的主要特征一定要认真品味修饰性的形容词和副词,还要注意形象所处的环境、所受的遭遇。
3、一定要注意咏物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这一特点。了解所咏之物的寓意(或象征义、比喻义),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前提。
4、分析思想感情要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要体味物的“冷”“暖”不同色调,结合诗歌标题、诗歌中的重要语句来理解,还有可能的话可从作者的人生经历、诗歌所附的注解来体会。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3.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答:
。(2)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差异?
答:。
4.(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木芙蓉
吕本中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答: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答:。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7重庆卷)海棠(宋)苏轼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答:。
6.阅读下面这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最高楼•咏梅
陈亮①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深院落,斗清妍。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②。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衣带水,隔风烟。铅华不御③凌波处,蛾眉淡扫④至尊前。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词人,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光宗绍熙四年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②钿(diàn):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③“铅华不御”这里指以美丽闻名于世的宓(fú)妃,后被天帝封为洛神。④“蛾眉淡扫”这里指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此人有才貌,因杨玉环受宠,被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
(1)词的上阕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4分)答:
。(2)下阕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答:。
7.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答:。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答:。
8.(20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9.(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光。帙,包书的布套。⑴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⑵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
⑶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1)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2)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3.(1)“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李诗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曾诗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4.(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5.(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6.(1)①手法:拟人、比喻、对偶。(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②梅花的特点:开花时间早,颜色形态美好,清高绝俗。(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2分)。用宓妃和虢国夫人的典故,与自己的报国无门、怀才不遇进行对比;“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一句,“堪怜”的不是梅花,而是自己虽怀绝代之才,而终将老于乡土的境遇(2分,分析出一处即可)。
7.⑴(4分)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⑵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8.(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9.⑴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⑵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⑶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