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
1、就业领域单一。
2014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虽报名门槛抬高、基层艰苦岗位增多,但仍吸引了全国141万名大学生报考,“国考”竞争比达64:1。都知道考“国考”就像买彩票一样,即便那么难,但是每年都有好多大学生挤这条“独木桥”。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求稳定的心理,他们往往对工作时间固定、双休日稳定、工作压力较少、工作环境舒适等一些岗位比较“上心”,所以找工作时挑肥拣瘦,更多的愿意去党政机关、大公司、科研单位、大型企业,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
• •
2、就业地区集中。
在我国沿海城市及北京、上海等地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城市企业多、机会多、薪酬高,文化氛围浓,成为大学生毕业首选的理想就业地。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到上海、北京和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中小城市,扎堆“北上广”,加剧了这些发达城市的人才过剩和大学生就业难。
• •
3、就业期望偏高。
有的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单位”,但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一部分看重稳定职业和理想环境及较高报酬的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选择单位不切实际,放弃多次选择机会,一味等待观望,甚至不惜主动待业,就业愿望过于理想化,不愿去基层单位和第一线,对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苦脏累的工作,更是不屑一顾。
• •
4、就业稳定性差。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人平均5年至少更换一次工作。而在高学历人群,这种现象更为凸显。2014年6月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结果显示,2013届大学毕业生34%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4%,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3%。中国大学毕业生三年内跳槽偏高不下,2010届为69%,2009届为71%,2008届为71%。
第二篇: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 要 :众所周知,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极其宝贵和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来,我国整体就业环境并不轻松,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是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就业难产生的原因来自社会、高校以及毕业生本人。要缓解就业难问题,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的途径,社会、高校、大学生三者必须从自身做起。各尽其责。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问题 ;对策;人才市场
正文: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才和成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难与社会新增岗位有限、事业单位人员精简的影响有关,但与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不足有密切关系。关注大学生就业,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很多人把主要原因归结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问题,认为只要转变了就业观念,就能大幅度的缓解这个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众多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已经在下降,应届大学 毕业生对月薪 的预期 连年下跌。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依然没有缓解。显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拿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来做说辞了。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反思。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之 一,来自高校,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对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到位。高等院校往往被看作人才的生产基地,招生和就业是人才生产的入口和出口。在市场 机制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必须符合需求取向,做到产 销对路。但是一些学校 出于行政业绩 和经济效益的考虑,不考虑市场的需求,不考虑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定位,某些专业大幅度盲 目扩招,造成这些专业的毕业生“ 积压过 剩”。另一方面,学校在扩招的过程中,出现了师资短、设施不足、生源 素质下降等现象,由此而产生了教学质量下降,大学生的质量下滑,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问题之二,来 自高校就业部门,就业部门对自身工作 内容的认识较模糊。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国家宏观调控,各级政府和学校推荐,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许多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就只是 :介绍就业形势、宣传就业政策、制定就业办法、发布需 求信息、开展毕业教育、编制就业方案等,就业指导力度远远不够。问题之三,来自大学生本人,大学生择 业观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曾有专家预 测,随着大学生的不断增多,社会、家庭、大学生本人对就业的期望值会不断下调。然而事 实并非 如此。由于受计划经 济的长期影 响,大学 生就业观念还存在着偏差,“ 精英情结 ” 在很 多人的头脑 中根深 蒂固,“ 精 英情结 ” 的泛化 使得 大学生 把择业 目标定得过高,高薪、白领、大城市仍然是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有学生谈及心 目中的理 想单位时写道 :“ 钱多 事少离 家近,位 高权
重责任轻,每日睡到自然醒,薪水数 到手抽筋。”而大量的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却无人问津。一边 放着 现成 的工作没人要,一边因找不到好工作而高喊就 业难,这一矛盾正是 目 前 大学生 就业的 真实写 照。加之,大学生 就业中,学历、专业、地区等方面的供需结 构性矛盾的突 出,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 岗位不对 口现象的增多,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利影 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学生在就业中仍固守传统观念,一味强调专业
对 口,对物质待遇 以及就业工作环境提出不切实际的想法,就会大大地缩小自己的择业空间。问题之四,来自用人单位,用人观念与实际工作需要错位。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思考
据教育部公布 的数字显示,2 0 0 6 年 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人 数为 4 1 3 万,比去年 增加 了 7 8 万。预计我 国高校大学生人数将逐年 增加,到 2 0 1 0 年将达到 7 0 0万左右。因此,如何解决目前就业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的首要任务。首 先,高校要转变观念,找 准定位,谋 求发展。这里面有 四个 层次 的 问题 需要 解决。一是 高校 的领 导要 转变 观念。以市场 为导向,从 自己学校 的实 际出发,不拔 高,也不贬低,准确 定位 办学思想和理念 ;在专业 设置 和招生 计划制定上,要从实 际出发,以不 同专业的签约率为指南,合理设置 ;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真 正培养出有真 才实学 的大学生 ;适应市场 的需要,抓住人才出 口,扩大 “ 产品” 销路,走出一条适合 自己发展的道路。二是学校 的招生部 门要 转变工作思路。招生部 门要及时 了解和准 确把握 就业形势,在制 定招生计 划时,绝不能闭门造车,要 以市场 需求 为指南,摸清市场人才需 求走 向,以学校就业部 门提供 的各 专业 大学生 签约率为依据,为学校合理设置 新专业,适 度确 定招生计划 提出意见和建议。四是 学校 的就业部 门,要转变其职能,廓清指导 和服务的现实内容,真正做到以人 为本。就 指 导 而言,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再认为仅仅只适用 于大学生,要从学生进校之日起,就 加强 对其的就业 教育 ;不 能再停留在就业技 巧的指导上,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职业生 涯的设计 和规划的指导上 ;对大学生的教育也不 能仅仅 只是教 育其降低就业 期望值,而要为他们指 出一 条如何 面向西 部、面向基层 的就 业之路 ;对于服务,不能再认 为仅仅 是为大 学生办理 就业手续,重要 的是要 真正从 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教育部部长周济的要求,想尽千方百计,道尽千言万语,踏遍千山万水,为大学 生寻求就业 岗位 ;对于就业推荐,不能坐等用人单位,而要主动去 找用人单位。因为,毕竟 目前的就业市场 已是买方市场,学校已失去了其主动地位而转为被动,而要化解这 种劣势地位就 只有 主动 出击 ;正确认识就 业率,现行的就业率的统计方法,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有一定 的积极作 用,但也有 一些不完善之处。所以,在关 注大学生就业“量”的同时,更要关注大学生就业的“ 质” ;在关注“ 显性 ”就业大 学生 的同时,更要关注那些“ 隐形 ”就业的大学生,多给他们关心和指导 ;加强对大学生的跟踪调查。
第三篇: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外加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2014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而2014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1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生,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七)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名牌效应
首先,名校与一般院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名校学生给予自己就读学校的牌子,基于自己心理优势和面子问题,许多人有傲气甚至霸气,期望值很高,缺乏“下嫁”心态,就业理性也不够。一般院校学生自感没有明显优势,甚至于有些自卑,期望值较低,就业选择更趋务实,主要差别体现在对地区选择、工资要求、行业选择、工种选择和跳槽选择等方面。
用人单位方面:厚“名牌”轻“一般”
近年来,受人才高消费的影响,一些地方和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学历和“出身”,动辄非名牌大学生面谈,“宁要名牌大学的草,不要一般院校的苗”。在他们的心目中,名牌大学生代表高水平、高质量。同样的专业,同样的学历,是否来自名校,情况就大不一样,甚至有天渊之别。在一些人看来,凡是名校的学生能力必然强,因为他们享受较好的教学条件,有好的学习气氛,他们再进入高校时的基础就好,因此这些出身于名门的“望族”发展潜力就比较大,那么将来为单位带来的收益就大。1而对一般院校的本科生十分冷淡,对专科生、高职生更是不屑一顾。
很多大学生为了投身名牌不惜复读一次两次,有的选择进大学再考名校,选择考研的道路,还有的花费人力物力进行高考移民„„对名牌院校的追捧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
贫困大学生是中国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交不起学杂费,生活费也很低,按现在一般标准每月生活费低于150元。其中月生活费低于9-元者为特困生。他们主要来源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城市低收入者家庭、城市中体制外无技能家庭和残疾人或长期患病者家庭。贫困生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呢?早在1994年9月3日,《改革时报》便以《大学上得起吗?》为题发表文章。该文开头便惊呼:“大学的门槛越来越高了。”作者举出湖北、南京两地先后有女生因无力缴纳学费而服毒自杀的惨剧,以此向全社会发出令人心颤的警告。
贫困大学生不光生活成问题,心理问题也很值得关注。他们在特定环境成长,以往的生活模式已经形成了心理定势,一旦进入新环境,并且遭遇挫折后,就会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是,起心理素质的缺陷变会表现出来。如性格内向、沉郁压抑、过于自卑、不善与人交往等心理特征在贫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些因素与青春期大学生内在矛盾一旦交织在一起并且激化,就会导致他们心理失衡,这也是贫困大学生心理疾病高于其他大学生的其他原因之一。
那么贫困大学生就业状况是怎么样的呢?贫困生上学难,就业又遇到困难。高校大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再苦不能苦求职,再穷不能穷包装。”大学生求职包装越精美,各种费用连年看涨,过高的求职成本不单单给许多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有的毕业生甚至为了求职面试去整容,这些费用带来的经济压力对于大学生,尤其贫困大学生来说都是不堪重负的,而对于这个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来说,考研更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梦里水乡”。
第三,女大学生——传统歧视的延续
为什么说女大学生是一个边缘化的就业群体呢?首先,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在大学生找工作这个问题上仍然有所体现。台湾学者李美枝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性别角色的刻板形象,认为一个典型的男性形象是刚强、独立、胆大、冒险、智慧、理性,而刻板印象中女性则是温柔、内向、仔细、体贴、情感细腻、胆小、依赖。不仅如此,男女职业刻板印象中在某些方面也设立了规范,他鼓励男性走出家庭,从事社会性的劳动,赋予男性从事可以尽力发挥1 谢维和、王洪才著:《从分配到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5页,第216页,第218页。
他们才能的职业,而规定女星必须为家庭服务,并以此为天职。
而现在的女性,我们这里特指女大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她们和男生一样进入了高等院校进行深造。她们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他们热切希望毕业后和男生一样走向社会,报效祖国。但他们又是女性,妇女就业的种种问题必然在他们身上有所反映。
有学者在2002年5月22日至28日对天津南开大学98级本科毕业生及99级硕士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在被问到“在应聘过程中你是否曾因性别、身高、容貌等原因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这个问题时,回答“有的”占总体的19.2%,其中女生因以上原因遭拒绝的共有82人,占女生总数的31.3%,男生有42人,占男生总数的10.9%,即,男生中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因为身高等原因遭到拒绝,而女生则每3个人中就会有一个因为自己的容貌或者性别遭到拒绝。2
社会上的偏见和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在考研和就业中做选择时,不少人选择了牵着,于是形成了女本科生就业难就考硕士,女硕士生就业难就考博士,女博士就业更难这样一个怪圈。
第四,高学历崇拜症
近年来,我国的高学历崇拜症愈演愈烈,许多用人单位为学历是瞻,已经到了“万般皆下品,唯有学历高”的地步了。几年前,中专生、专科生还能从容就业,现在他们连招聘会的大门也难以迈进;二本科生的就业道路也坎坷了许多。
“高学历崇拜症”的传染性是极强的,教育领域,特别恨死高校时中感染区,表现的特别明显。一流大学强调教师博士化,没有博士学位根本不能迈过这座高门槛,三四流高校在引进教师时也强调博士优先,特殊专业可招硕士,本科生免谈。也就是说,没有博士学位,要进入高校从事教学难度越来愈大,而已在高校工作的教师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样,许多高等院校的老师成为考博热的一股最重要的力量。这个问题不止存在在教育领域。如今世界第一考——中国高考都取消了各种条条框框比如年龄,结婚限制等,司法考试却提高了考试门槛,非本科毕业不得报考,有的人尽管拿到了本科文凭,但有关部门认为不“正宗”,还是不得参加考试,就算通过了,也难获得“通行证”。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研,那么考研到底是致力于学术还是逃避就业竞争?考上了研究生的学子,你研究的是什么?
《文艺争鸣》杂志曾刊登过两位学者的文章,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水平太低,上海学者许纪霖说:“我做了将近20年的大学教师,现在的博士研究生,只相当于过去的硕士生;现在的硕士生相当于过去的本科生。”
第五,应试教育
提到中国的教育,不得不提应试教育这个定性。应试教育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来指导学校教育工作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升学考试进行,是一种淘汰选拔教育。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小学生、中学生乃至大学生,创新能力缺失,每天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拿大学生来说,应试教育最典型的就是四六级和计算机考试,专业反倒排在这两位之下,而考研,说白了就是考英语和政治,这两门课程都是以考“背功”见长。
应试教育不光带来创新能力缺失,更是能够导致思维能力退化,中国的教育历来就忽视传授和训练新的思维方法,更不讲究思维方法的科学性。大学阶段,本该是思维最活跃的时期,可是在应试教育中,在题海战术中,大学生更善于背诵而不善于思维。
传统应试教育造成的另一个恶果是知识面狭窄。在中小学阶段,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引下,学生在学校里学的,在课外做作业练得,许多都是简单的重复,学生知道的就是课本上拿点东西,死记硬背得来的,稍微时间长一点就都忘了,进入大学,我国本科教育的2 王小波,《性别差异与性别歧视——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实证分析》,2002年第9期。
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上,专业设置是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对应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文科学生对理科知识一窍不通,理工科学生对文科知识知之甚少,就是这一制度造成的恶果。
第六,大学生就业失信
大学生就业失信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的就业包装。就业包装必须注重实效,表里如一,比如精致的简历、求职信,适当的衣着,优雅的贪图和礼貌待人来衬托自己的修养,学识,这都是可以的。但是我们的毕业生很多都错误理解了包装,有的甚至去哄骗用人单位,各种华而不实的包装纷纷出笼,有的还故意贬低自己,以博取同情,比如“从小父母双亡”,“在冷眼中顽强成长”,这种效果非但不理想,还会被用人单位视作“煽情”。更有人致力于拍写真集,在衣着打扮上费工夫,记过丧失了真实的自我,反而引起用人单位的反感。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报告 胡解旺
从非配到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 谢维和 王洪才
第五篇: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就业难度日益突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步增多,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能对人力资源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通过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政府、教育机构及社会各界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力,提供有效参考。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不断呈下降趋势,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目标,跟风现象严重
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在不少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都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一些知名企业或者是热门岗位,受到了大多数专业学生的青睐,不少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这些热门企业相一致,条件是 否符合那些热门岗位的需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尽管大学生非常重视追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能的发挥,但在现实面前,他们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出现就业迷茫,续而从众跟风,大家都觉得好的工作单位一哄而上。
2、非高薪不干,非大城市不去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忽略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及用人单位要求,他们往往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结合,忽略了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比较功利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且,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不愿到不利自身发展的地方去。
3、求职材料弄虚作假,用人单位核查露破绽
部分大学生为取得用人单位的垂青,达到吸引用人单位注意的目的,在求职材料上做手脚,夸大自己的成绩,为自己任意添加求职的筹码,制造虚假证书欺骗用人单位,或是在简历上作假,任意拷贝他人的实习经历等,诚信意识薄弱。结果,协议签订后,有些用人单位一核查,问题便出现了,从而协议也解除了。
4、能签约先签约,签了后约毁前约
缺乏责任意识,不履行承诺行为。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漫天撒网的向很多用人单位散发自荐材料,一接到单位的签约通知便匆忙与之签约。毕业生签约的单位若不是自己理想的单位,遇到更好的单位那上就与原单位解除协议,从而用人单位需要重新招录毕业生,增加了招聘成本。或者有的毕业生对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对就业协议书的具体内容不了解,随意的就在协议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当觉得自己吃亏时,只好选择违约,从而造成事实上的诚信缺失。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增大
最首要的,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却缓慢,客观上引发了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难。当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大学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大学毕业生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其次毕业生就业难予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也有一定的关系,像是很多经济、金融、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找工作就显得颇为吃力,很大部分人只有改行。再者,大学生的薪水预期与用人单位的薪金待遇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2、就业期望过高,就业观念更新滞后
人生价值观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观,特别是受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冲击,不少毕业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就事论事多,不作长远规划,过多考虑待遇问题,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准备。还有的人自我认知上存在偏差,现在部分大学生不能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盲目乐观,过高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以为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暴露出了过于理想化的求职心态。
3、就业市场环境缺乏公平公正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很多障碍,如专业学历条件苛刻、户籍档案壁垒、就业歧
视等,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年代,缺乏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问题的基本对策
1、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自身的期望值。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提高毕业生为国家服务的自觉性,引导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其次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课堂,高校应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核心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完整体系,并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大学生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大学生如果缺乏科学、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就看不清社会的前途,认不清前进的方向,走不好人生的道路,担不起社会的责任。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的教育。
3、加强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高校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为学生搭建课堂内外实践的平台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实习等活动,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参加这些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培养社会责任感。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开展择业心理咨询,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根据大学生活不同阶段及各层次、各科类学生、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尽管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比较严重,但只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这种现象一定会有所好转的,希望大学毕业生们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