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六年级复习课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六年级复习课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复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引导学生将平时所学的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加以总结,整理出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系统化知识。从中培养学生自我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用准确、简洁的语句进行个性化表述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加工,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系统化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并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复习重点:
将平时所学的方法加以总结,整理出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系统化知识。复习难点:
学会运用多种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用准确、简洁的语句进行个性化的表述。教法学法:
回忆交流、讨论理解、引导点拨、练习强化 复习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回忆方法,复习理解。
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文章的基本要求。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篇《读写例话》,谁还记得其中介绍的两种方法?(生回答,师板书)
2、我们究竟该抓住文章的什么去读,去想呢?师生讨论、交流。(师适时板书:重点词句、重点段落、文章题目)
三、复习理解:抓住文章的什么去读,去想
1、翻看目录,看看这两学期,哪些文章曾经深深地打动了你,将课号圈出来。
2、请同学们看学习卡,在回忆的基础上填写。
3、全班交流:抓重点词句来体会的文章有哪些?抓重点段落体会的文章有哪些?抓题目来体会的文章有哪些?
四、复习理解:抓住这些内容,怎样去读,去想
1、翻到最打动自己的文章,找到最打动自己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同桌交流:你体会到了文章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么体会到的?
2、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总结出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重点段落、题目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预设:读文章想画面、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结合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等)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复习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重点段落、题目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接下来,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五、练习强化,迁移提升。(注意进行指导性的点拨、评价)
1、请翻到《难忘的一课》
2、口头提示阅读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思考:你体会到了文章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些具体内容体会到的?
3、学生阅读,老师巡回指导。
六、展示阅读成果,检查复习效果。
七、总结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理解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一些常见的、具体的方法,并进行了运用。做什么事都得讲究方法。学习也不例外。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错了,事倍功半甚至是劳而无功。因此,我们要注意对方法进行总结。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再举一反三,进行灵活的运用,我们才能学得更加轻松、快乐。板书:
体会文 章 的 思 想 感 情 设身处地去读、去想
重点词句
读文章想画面
重点段落
联系生活实际
第二篇: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开县敦好镇中心小学 肖英
文章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中的核心。
语文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两种能力:一是感受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二是把感受和体会到的说出来和写出来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教师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展现。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教材都凝结着作者丰富的感情,闪耀着理想和智慧的光芒。作为教师,应该把握文中的感情脉络,付出全部感情,以此去感染、熏陶学生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共同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心灵和情感的净化和升华。因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语文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应用——词语的理解、句段的理解、主要内容的理解——没有这些方面的理解,要想深刻地体会是不可能的。怎样体会呢?
一、从文章的题目上去体会: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伟大的友谊》、《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我们抓住其中的“伟大”、“舍身”两个词,就可以明确这是作者在歌颂他们。
二、从文章的开头结尾去体会:
有的文章一开头,作者就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露出来。如《桂林山水》一开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欣赏桂林的山水。”一个“甲天下”,一个“观赏”就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表露了出来。
三、从文章的内容上去体会:
例如大家熟悉的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作者没把寓意写出来,但是我们可以从南郭先生在齐宣王时可以混在许多人中装作会吹的样子而获得俸禄,但到了齐湣王时南郭先生却要逃跑的事实对比中想到:因为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单独地吹,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在要表露真才实学时,他怎么能不逃跑呢?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光靠伪装,总有一天会露馅的。如果我们再追问一句:造成南郭先生伪装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齐宣王喜欢许多人一道吹,这就造成了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入其中。这些感受是通过内容思考而得到的。
四、从分析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去体会。
上海放三年级教材中有篇文章叫《公仪休拒收礼物》,公仪休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他的学生子明吃了午饭来上课时问:“老师你吃饭了吗?”老师说:“今天买了一条许久未吃的鲤鱼,味道太鲜美了,一顿就吃光了。如果天天有鱼吃,就心满意足了。”正在这时来了一个管家,提了两条活鲤鱼说:“您为国为民太辛苦了,给您补补身子。”可公仪休却说:“这鱼不能收啊,你不知道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吐吗?请您务必转告你家大人。”学生子明不理解,问:“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我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反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
推敲一下这段中的四句话:
第一句:公仪休喜欢吃鱼,是他的爱好,而人家送鱼,投其所好。这时如果把握不住,就很容易被人攻破,体现了他的防微杜渐。
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两个假设句的递进:第一个假设是法纪角度考虑,说明公仪休对法纪的重视,对后果想得很深远。第三句,假设再往下想,这样做对自己的危害。
第四句:从反面来说现在多么自由——虽然不能天天吃鱼,但是可以想吃就自己买。他能从法律角度,又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的辩证思想,不正是他廉洁奉公的来源吗?
五、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上去体会:
我们说看一个人主要是观其行、听其言、察其效,将这三点结合起来就能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从小女孩的一出场,就能感受到她的悲惨生活——“在这大年夜,在这极冷的天气里,她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叫卖火柴。然而,一整天,谁也没有买她的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分钱。”读到这段话时,你就会想到这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多么的悲惨。
接着作者又写到:“她擦亮一根火柴,想暖暖自己被冻僵的小手。这时,在她面前出现的是:火炉、烤鹅、美丽的圣诞树。”这时你如果想,她眼前怎么会出现这些东西呢?联系前面的内容想一想,你就会知道,她多么地寒冷,多么地饥饿,多么地痛苦,这些东西不正是目前她最需要的么?然而这些东西只能在幻觉中出现。此时你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就会油然而生。
“但是随着火柴的熄灭,她眼前出现的这些很快就消失了,在她的面前,只有一堵冰冷的墙。”——这无法穿越的墙(社会制度)让你感到惋惜,感到悲伤。
“最后卖火柴的小姑娘在痛苦中擦亮了火柴,见了她的奶奶。”她多么需要亲人的疼爱啊,她就在这幸福中死去了。“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这样的制度下,她只能在幻想中悲惨地死去。
通过这样地读与思的过程,从小女孩卖火柴——产生幻觉——在幸福中死去——无人理解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到穷人的悲惨、社会的冷酷、作者的一片同情心和对黑暗的社会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六、揣摩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
例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高尔基在信中写道:“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却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取‟快乐。”
当我们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想一想:高尔基这封信为什么要分三个自然段写呢?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段重点写具体事件——儿子留下的花,讲我对儿子留下花的感受。
第二段,从具体的花,提升到“一切美好的东西”,教育儿子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这样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第三段,概括了为什么感到愉快,最后再次指明:“给”永远比“拿”愉快,教育儿子做人要多奉献少索取。
以上谈的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各种方法,告诉我们:要一边读,一边想,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不断去思考,去解决,一旦形成了探索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良好技能,那么读书就会变成一种
第三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一、学会学习文章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是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体会《七子之歌――台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文章的特点: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而发。
二、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学生默读,适当圈画。
2、讨论: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哪些?设身处地;感情朗读。
3、复习前面学过的课文,用以上一种方法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七子之歌――台湾》。
1、介绍时代背景,将自己融入当时的社会之中,谈谈自己的感受。
2、自由读短文,讨论生字词,提出疑难。
3、边读诗歌边想象画面,然后将头脑中的画面描述给同学听。
4、讨论:体会到什么?(台湾人民的悲惨生活,渴望解放的强烈愿望,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5、齐读。表演读。
四、歌唱《七子之歌――澳门》。
第四篇:小学六年级语文复习研讨课体会
六年级语文复习研讨课心得体会
月31日,我们在镇中心小学参加了六年级语文复习研讨活动,我收获颇多。
首先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老师的复习课后,我认为她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她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以文带文的形式,对人物的拓展品读,激发了学生的无限乐趣。整节课在刘老师的优美生动的语言中层层展开,使学生思路紧紧相随,回味无穷。
其次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老师充分的做到了这点。她通过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分类收集古诗名句,分组展示并逐一加以理解,体会感情。
第三、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这也是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现代社会,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群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要转变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现在,需要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树立新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这次活动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成长,培养良好的习惯!
第五篇:阅读复习指导(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阅读复习指导
(三)复习要求:
知道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指什么,能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部分,通过抓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分析题目等途径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用准确、简洁的语句进行个性化的表述。
复习提示:
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具体说是作者想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抒发什么感情,说明什么道理等等。如果我们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1、指点迷津,引导体会。
2、明确要求,强调深入思考。3、总结方法,强调运用。
在复习指导中要注意两点:
1、指点迷津,引导体会。
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相联系是思想感情表现的基本形态。在复习中,要自觉地随机地揭示、总结这方面的写作规律,使学生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文章体裁、类别、表现形态的联系,显然有助于学生在复习训练中明确方向。
应该让学生了解:
1、写人或记事的文章一般都是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或事的情理;
2、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都是表达一种情感;
3、寓言、童话一般都是说明一个道理等等。
应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表现的基本形态,比如,写景状物的游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纵式,所谓“移步换形”,如《长城》、《草原》,文中的每一部分都包括游踪(观察点)、风貌、观感三个方面,思想感情必然集中包含在观感当中;另一种是横式,所谓“分类摹写”(如《桂林山水》),它总是离不开“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形态,思想感情的语言标志必然在“总”的部分。
2、明确要求,强调深入思考。
在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存在着相当普通的“浅尝辄止”、“生搬硬套”的现象。所谓“浅尝辄止”,就是找出“有关词句了事,而不能真正入乎其内。”其实以记叙性文章说,思想和倾向大多渗透和体现在文章的整体中,作者有时点化,甚至直接评说,只是为了加强所描述事实的说服力而已。通常所说的“寓论断于叙事”、“寓观点于事实”、“寓想象于形象”、“寓感情于画面”,正是记叙文表达感情的特点,所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环,复习中更应当在感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应该是理解的深刻性与概括的精辟性的综合体现。
所谓“生搬硬套”,就是“公式化”,用几个现成的词语、句子作“筐”去“套”、去“装”。因此,在复习中有必要强调深入思考,使体会归纳真正“到位”。
以《鸟的天堂》为例,学生体会归纳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试想一下,把这里换成桂林或别的什么地方,那些文章的“思想感情”不也就有了?这不仅“空”了,而且阅读的思维过程简单化了,文章的个性、学生的个性也失去了。我们应该让学生对文章最后一节“文眼”——“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留恋”和“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从而领悟到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从而准确地归纳出属于《鸟的天堂》自己的思想感情。
3、总结方法,强调运用。
复习中总结具体方法,对于学生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很有好处。但是在运用中鼓励学生试用多种方法体会,拓宽他们思考的天地,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相互形成补充,在总体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⑴ 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⑵ 抓住重点词句概括中心思想。⑶ 通过分析题目概括中心思想。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
⑴ 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穷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在等待丈夫归来的时候,发现西蒙已悲惨地死去,就立即抱回她的两个孩子,渔夫知道后,也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孤儿的事。根据这一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想想作者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归纳。
有时只要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分析,就能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文章的重点部分是4—8自然段。主要写邱少云被烈火包住时仍然纹丝不动,当时他只要在地上打几个滚或脱掉棉衣就可以扑灭烈火,但是为了战斗的胜利任凭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它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直到最后一息,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他都一动不动?”学生就可以体会到邱少云同志即使牺牲也要严守革命纪律的崇高精神。
⑵ 抓住重点词句概括中心思想。
在有些文章中往往由重点词句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些句子叫做中心句。还有一些文章中的重点词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只要在阅读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词句适当作些补充、修改就能顺利地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些重点词句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
还有一些关键词句常常在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例如《林海》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亲切、舒服”,从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就是文章的中心。再如《伟大的友谊》、《为人民服务》等。
⑶ 通过分析题目概括中心思想。
我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文眼”,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我们分析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灵魂——中心。
例如《穷人》一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明明是写“桑娜、渔夫、西蒙及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什么以“穷人”为题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悲惨生活是沙俄时代穷人的生活写照。桑娜、渔夫的善良、勤劳是穷人品质的体现。理解了为什么以穷人为题的深刻含义,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
在运用以上三种方法概括中心思想时,还要注意作者写文章时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
当然体会归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不止这些,我们认为进入文章的角度和方法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