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追求有效课堂,从关注学生开始

时间:2019-05-14 02:0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b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追求有效课堂,从关注学生开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b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追求有效课堂,从关注学生开始》。

第一篇:b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追求有效课堂,从关注学生开始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追求有效课堂,从关注学生开始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不仅要把学生看成认知体,也是‘生命体’,更要唤起这些生命体进入状态,而不能还在‘沉睡’或者‘昏迷’之中„„”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用眼睛多看看他们,走到他们身边看看他们在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学不会?多提问提问他们,即使没有举手。任何学生每个细微的进步,你都能给他微笑或赞赏的眼神„„让他们从心里感到自己是老师关注的对象。【关键词】

关注 发展 个体差异 课堂成长 生命状态

记得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说过:“课堂教学不仅要把学生看成认知体,也是‘生命体’,更要唤起这些生命体进入状态,而不能还在‘沉睡’或者‘昏迷’之中„„”那么,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什么呢?我个人认为:

一、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

关注每一个学生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在我们农村的大班教学中,我们可以多看看他们在做什么,问问还有什么问题,想想他们为什么学不会?学生每个细微的进步,你都能给他微笑或赞赏的眼神„„让他们从心里感到自己是老师关注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邀请羞于举手的同学第一个发言,不管发言是否正确,我都会赞赏他。因为他思考了,表达了,对他来说,这就是勇气。然后,我再叫敢于举手的学生来发言,之后,我再叫那些积极思考又善于表达的学生来回答。最后,我再次请第一类学生来回答,谈一谈自己新的感受。这样,一堂课下来,每一位学生都会有不同层次的进步。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知道,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你们的成长。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正如多元智慧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情况,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1、允许“独树一帜”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就是要将这种差异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是啊,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练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课堂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和魅力,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2、允许学生“出错”

有人说:犯错误是儿童的天赋权利。有人说:学校就是允许儿童犯错误的地方。还有人说:错误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标志,是一种学习经验,也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错误也是一份资源,这种思想无疑体现着新课标的理念。所以,善于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将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勃勃生机与活力。

一位老师教学《林海》一课时,学生把课文中说大兴安岭与秦岭的“大不一样”错读成“不大一样”。这仅仅是一字之差,但没有被老师的倾听疏忽。于是,课堂生成了一个教学新环节。

师:“大不一样”与“不大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生:“不大一样”是只有一点儿不一样。“大不一样”是非常不一样。这里区别可大了。师:说得好。“大不一样”是十分不一样。那么大兴安岭“岭”与秦岭的“岭”大不一样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根据,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多美的一个错误,多好的一份资源!由此,我想到,作为教师要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引领学生从错中求知,从错中探究,这正是一种别样的教育境界!

3、允许自主选择

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中,教师讲、学生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命题,学生作业„„一句话,学生必须亦步亦趋,不折不扣地应命行事,无任何可供选择的余地,这是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具体表现。试想,学生的一切课堂学习行为都得听命于教师,又哪里会有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培养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学会选择的能力,在选择中学会判断,给每一个学生自主性的活动实践的机会,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才能使语文教学具有真正的价值。在检查学生是否读通课文时,可让他们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来读,有时让学生邀请老师或同学一起读,或者找出自己的阅读难点,请同学读给自己听,找出好词佳句反复品读等;在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只要学生能抓住文章的一部分或文章所反映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进行理解,有独到的见解,教师都要充分肯定,让他们有选择学习的权利;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练习,允许学生在作业上有一定的选择,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关注学生的课堂成长

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所以,我们应以变化、动态、生成而不是静止、僵化、一成不变的观点来关注,从事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1、充分预设,生成课堂

我以为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课堂的开发,把执行教案当作课堂教学的起点。悉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的,有利于促成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鲜活资源,并以此来调整教学行为。从“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课堂必将成为孕育人性发展的沃土。一位教师在教学《养花》时,初读课文后有学生提出:“文章不太真实,作者在搬花时忙得腰酸背疼,还说‘真有意思’!要是我,讨厌还来不及呢!”教师放弃了预设,紧紧抓住“为何说有意思?这样真实吗?”这一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地投身于朗读、探究之中,经过反复思考和交流,踊跃地参与了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最有乐趣!

这堂课中虽然教师的教案搁浅了,但学生的思绪却已远航,他们学着并快乐着,在感悟出老舍养花的乐趣后,又进一步形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不只是预设,更是动态的生成。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成为一门艺术,才有了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才呈现出勃勃的生命气息。

2、平等对话,“互动”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二年级古诗《草》一文时,精彩生成,鼓动生本对话,课堂上流淌着生命的灵性。于老师让小朋友通过朗读,基于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图画来描述诗句的意思,让学生在交流互补中领会了诗句的正确意思,真正实现了平等对话,实现了课堂的互动。

文本是一种交流的平台,是一种载体,当中蕴涵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包容着作者的思想境界,囊括了作者的情感历练。在于老师的教学片段中,学生感受到的己不再是“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本身,而是诗句中所蕴涵着的生命的涌动。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学 只有引领学生潜心体会文本,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人类文化的经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语文课堂才能进入一个充满诗意的、散着有文化馨香的意境,语文课堂才能成为一条流淌生命的灵性之河。

3、适度拓展,“开放”课堂 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有位老师在让学生自学《万里长城》后,初读课文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鸭绿江”在哪里?“结晶”是什么意思?“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一问一答逐个解决的话,势必影响了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开掘和难点的突破,同时造成语文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又挤掉了一部分学生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时间。于是老师就选择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词语“结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教学。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不仅意会了“结晶”这个原本较难解释的物理名词的意思,而且对课文中心句的字面意思也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样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的自己质疑,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兴致必然高昂,精神必然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火花竞相迸射。

四、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多元交流的生命历程。它充满着灵性,充斥着智慧、灵感的碰撞。所以,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创造。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慧生命,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价值生命。

不久前,我有幸聆听的《丑小鸭》一课的教学就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儿童的生命世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理念。教学中,教师始终体现一份浓郁的人文关怀,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文中的写道:“这是一只又大又丑的丑小鸭,它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因为长得丑,丑小鸭在生活中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遭受了各种痛苦的折磨与煎熬,这是对生命的漠视与摧残!一开始学生并不明白长得丑不是丑小鸭的错,长得丑更不该遭到鄙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教师没有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因为长得丑,大家都不喜欢丑小鸭,你喜欢它吗?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学生错误的观念得到了正确的引导,情感得到了升华。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再次朗读。在学生用心的诵读中,体会到情真意切的怜惜和关爱。在教学丑小鸭来到森林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在充分感受丑小鸭的悲惨命运之后,引导学生讨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论:在家里,在森林里,大家都不喜欢丑小鸭,谁都欺负它,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呢?有的说:“丑小鸭也是一个弱小的生命,它们这样做是不对的。”有的说:“丑小鸭你要坚强活下来。”„„

这些不仅是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是学生与生活的对话,学生与生命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研读转向人文的关怀,体现了生命的尊重,对弱者的同情与声援。尽管丑小鸭遇到那么多的不幸和困难,但它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依然坚定而执著,从来没有放弃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教学丑小鸭看到美丽的天鹅从空中飞过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设问:丑小鸭望着这群美丽的鸟儿,它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通过充分的想象让学生再一次走进丑小鸭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与美好。让学生体验那种永不放弃、勇于追求的人生态度。语文课堂是人本的课堂,更是人文的课堂。所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也应成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不懈追求!

课堂让我们关注的地方还有很多。我觉得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绿荫来。”用我们的心打动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火点燃孩子们的火,关注孩子们!关注课堂!

第二篇:高效课堂从关注学生感受开始

高效课堂从关注学生感受开始

——《圣雄甘地》一课的启发 东莞高级中学 曹军辉 前言

感受的基本感念是指感官侦测到外境的能量变化,于个体内在所产生的生化反应。感受是生物的基本能力,辨别有无生命活动的重要凭据,同时感受也是外境与内心的核心介面,个体对外界所有的理解和认知,经验的累积,都是基于感受。而学生感受则是指学生在听课过程当中根据老师授课内容的变化而引起相应的心理反应,也是学生对新知识生成自我认知的过程,同时学生感受还是学习产生效果、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衡量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出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方式重心指向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使课堂教学主体互动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真正做到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就必须从关注学生的感受开始。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不能通过试验重演,因此要增强学生的感受,要通过多种资源途径、教学策略来实现。我所选择的《圣雄甘地》一课,由于时间、空间、文化的差异,学生特别难以理解,是一个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课例,我想通过对此课教法的探究,挖掘关注学生感受的课堂魅力。

一 在自我陶醉中发现问题 1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整个过程以老师讲述概念和过程为核心。

导入:以电影《甘地传》作为开头,引起学生注意。过程:

第一介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定义。

第二介绍讲解甘地其人和甘地思想形成的原因和背景。

第三详细介绍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间、经过、原因、结果等)第四根据所学知识来讨论如何评价甘地和其思想。2 自我陶醉

在我看来,《圣雄甘地》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相当有难度,学生对于印度和甘地本人知之甚少,所以我在授课过程当中追求详尽,努力呈现印度的背景,每个概念的解释,每次具体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都详细讲解,希望给学生一个尽量完整的知识结构,甚至连如何评价甘地都有参考答案。在我看来绝对是面面俱到,详尽到了及至,在授课过程当中我也是讲的酣畅淋漓,自认为自己准备充分,讲述到位,一定会赢得赞赏和喝彩。在调查中惊醒

课后学生调查:(以谈话方式进行)老师:你如何评价这堂课?

学生:“您讲的很详细,但是我们感受不是特别深刻,内容有点偏多。”

学生的回答可谓当头棒喝,让我内心一头雾水,自认为天衣无缝洋洋自得的课(本以为学生会大加赞赏),到头来竞混了个“感受不是特别深刻”,让我着实“伤心”了一番。

老师:你觉得“感觉不是特别深刻”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一切都是您讲述的,我们被动的听自己思考的少,所以感受就不是很深刻。

同时在搜集了夏老师研究课题里的“中学历史优质教学课堂评价量表一:学生评价表”,发现打分较低的集中出现在2、3、5项,和学生反映的问题吻合。

仔细想想非常有道理,我在这堂课中只关心了自己的感受,是这堂课不成功的最大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由于想全面详尽地呈现面面俱到,造成重点不突出。

第二、认为学生基础背景知识缺乏,老师“满堂灌”,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第三、学生关注度不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被很好地调动。第四、事件间因果联系不强,缺乏系统性。

暴露问题:整个授课过程我高度关注了自己的讲授,陶醉于自我讲述。二 在集体教研中研讨问题推进思路(第二次授课,全科组老师听课并录像)

首先,是对详略做了处理,将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事件列表,挑选其中最为典型的第二次进行讲解,用典型案例代替三次罗列。其次,加强了师生的互动,选取部分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例如: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形成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总结。再次,我加强事件的因果联系与系统性,注意讲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和联系,突出知识结构框架,采用整体宏观知甘地,环环相扣识甘地,全面思维悟甘地的逻辑结构,特别是在导入方面,采用流行语代替视频,统领全课,作为本课的突破口和灵魂点。

科组老师评课:

孙老师:详略得当,知识体系严密,逻辑性强,基本功扎实,比较充分地挖掘了教材,整体来说很不错。

毛老师:思路清晰,老师比较全面的呈现了甘地跌宕起伏的一生,能够很好地把握教材,驾御课堂,讲述生动,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是堂出色的课。

其他老师对此纷纷表示赞同。

我认真看了每个老师的“中学历史优质教学课堂评价量表二:课堂观察评价表

”,数据统计显示,这堂课受到了同事高度的肯定。大家普遍认为讲述到位,逻辑清晰,结构完整,是一堂不错的示范课。再次做学生调查:

老师:你如何评价这堂课?

学生:您讲的很详尽,但是还是觉得甘地很难理解。老师:你觉得最大的问题出在那里?

学生:我们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思考太少,缺乏历史体验。

学生的回答再次刺激了我,一堂老师普遍任课的历史课,在学生这里不过还是个勉强及格,原因何在?经过多方反馈和调查,我发现一堂真正的优质高效的课,它只所以成功关注点绝不仅仅是老师自身感受,也不是听课老师的感受,而应该是听课学生的真实感受。

结论与共识:整个授课过程要关注学生感受,在师生互动中推进教学。三 在磨课中不断走近学生(第三次授课全体科组成员参加并进行录像)

1、从现在走向过去: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引起思考,引发感受历史的兴趣通过对“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的导入说起。

老师: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历史人物:他说“我们下代的子孙恐怕很难相信,世界上真有过这样一个人”。而我们生活当中确实很多人很难理解他,用一句流行语来评价他就是“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那么他是否真的只是个传说?到底我们“要不要迷恋他呢?”。通过今天的学习,答案自有分晓,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辉哥课堂”。

(1)课前预习所反映的学生学习的困惑

在预习阶段学生早已困惑不已,“什么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是怎么将印度民众团结起来的?”“甘地为什么会选择非暴力的斗争方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什么会成功?”。对于环环相扣的概念,学生很难寻找到突破口,特别是对甘地思想和做法的理解更有难度,完全不是中国人的思维,思维的高度和精神的高尚度远远超出学生认知程度,那么如何才可以让学生领会甘地精神,读懂甘地呢?这个问题一直刺激着我的神经,偶然的机会我来了灵感——流行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2)网络流行语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用最精炼的流行语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发大家思想的共鸣,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相,还原客观历史人物的热情。怎样才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呢?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课堂感受,只有我们真切的考虑了学生的感受,学生才会被真正的调动和吸引,这时历史教学和教育才会真正意义上地逐步展开。

从课堂导入阶段开始,我就开始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兴趣,我曾有过三种导入方式的思考设计,第一用电影片段(《甘地传》当中的开篇)视频的作为导入,但是弊端是时间长,手段并不新颖,况且大部分学生已经看过,此视频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大大降低,第一次授课时采用了此做法,反响一般。第二考虑过利用名言导入,主要是想用世界名人对甘地的评价,但是缺点是生硬,缺乏活力,难以在瞬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第三种我是从学生口味入手进行思考,利用流行语“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一个传说,那么我们是否要迷恋他?他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呢?”来作为引导,在学生和甘地间建立一种联系,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考虑到本课的主线,最终我选择了这种导入方式。

学生反映:绝大多数学生用笑声反映了他们的关注度,就连坐的姿势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学生的神情和眼神告诉我,他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3)网络流行语与理解甘地人生的联系

选用“是否要迷恋哥,哥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其实是考虑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对于甘地是陌生的,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如此对于他的评价和赞赏度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用这句流行语真实表达了学生心中的困惑,同时整个课堂紧紧围绕着这两个问题,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是在回答学生甘地的生平事迹(包含印度的背景,甘地大事件等等);是否要迷恋他则是要解决如何评价甘地的问题。一个贯穿整个课堂的导入,抓住学生心理感受,加强了整个课堂教学的系统性。

甚至对于一个字我也做了大量思考,考虑学生的感受,防止误导学生,加强导向,在关于是用“我们是否要迷恋“哥”?“哥”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还是用“我们是否要迷恋“他”?“他”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传说呢?”当中,我思考了很久,一个是“哥”,一个是“他”。最终我选择了用“他”,理由如下:第一前面已用“哥”做了导入,适当幽默引起学生注意,点到为止,如果后面继续使用“哥”会使学生容易产生戏化甘地的思想,(甘地毕竟被称为印度的“圣雄”)而用“他”则可以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幽默中而不失去理性。多方合围: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增加学生对历史感受的强度(1)从图片与<<辞海>>里找到对甘地的最初印象

首先在音乐声中(印度音乐,创造学习气氛),集中播放甘地不同时期的照片,每张照片下方陪以犀利的文字,引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多方面的感受。

伴随着印度音乐和图片播放下列文字:

甘地啊!想说爱你不容易!有人说甘地是一个奇迹!有人说甘地是一个乞丐!有人说甘地是印度的福娃!有人说甘地是祖国的叛徒!有人说甘地你总是心太软!有人说甘地你真的很勇敢!有人说甘地是爱的化身!有人说甘地一出生就是用来崇拜的!有人说甘地的一生就是一个传说!

设计意图:设计情境,感受历史(评价)用印度音乐不经意间将学生在带入一种情境,用冲突性和对立性的语言展现世人对甘地的评价,告诉学生关于甘地的评价其实是多元的,主要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刺激学生思维,观看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己思想与知识间交流的过程,同时在此也埋下伏笔——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甘地,有没有权威的说法?

老师:众多资料和观点,一方面为我们了解甘地提供了众多资料,但是同时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困难,如何才能够客观快捷的了解真实的甘地呢?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种非常权威方便的方法——查找《辞海》。下面请同学根据甘地照片和《辞海》词条说出你对甘地的第一印象。下面开始阅读词条。“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在印度被尊称为“圣雄”。留学英国。曾在南非进行反种族歧视斗争,提出“非暴力抵抗”口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印度倡导对英国殖民政府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长期领导印度国大党。主张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和妇女与“不可接触者”的地位平等。1948年在教派纷争中,为印度教极右派分子刺死。” ——《辞海》1963页。

设计意图:给学生介绍一种历史学习方法,在研究历史人物时可以查找《辞海》,启发学生在遇到历史问题时,不仅要查阅资料,而且要注意资料的真实客观性,同时之所以选择这段介绍,是因为它基本概括了甘地的一生,后面讲述的核心都可以在这段文字中有体现,所以这段文字既做到了宏观展现(达到了整体宏观知甘地的目的)又可以顺利向后面过渡。

吴颖诗:“他看起来有点像印度版的犀利哥,(笑声)虽然穿的破烂,但内心最知人间冷暖” 李嘉裕:“睿智而又仁慈的老人”

黄妙玲:“他表里不一,看上去是一个很干瘪的小老头,但是内心却蕴涵了极大的力量,领导了这么多的运动,最关键的是他的内心有爱”

刘晓君:“他的外表看上去像泥土一样质朴,但是他有一颗强大的心灵”

吴国钊:“我想用两个词来形容他,一个是复古,一个是非主流,即穿着复古,行动和做法非主流” 谭杰熙:“我想用关汉卿的话来形容他,他就是一粒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烂,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因为他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且即使受到了镇压也绝不退缩,因此真是响当当。”

分层评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我努力的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平台,给学生发挥特长的机会、肯定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2)“食盐进军”视频赏析中重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历史现场

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于“非暴力”定义的不理解,我决定用一段典型视频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同时也是用具体的史实来解读概念,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当中用心去体味曾经的历史。

电影片段:“非暴力不合作”(食盐进军)

为了第一时间捕捉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和感受,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看这段视频,请大家看完之后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

设计意图:用电影片段展现非暴力的画面,首先是让学生用眼睛看到非暴力不合作的具体做法;其次通过画面展示,让学生感到困惑(很难理解印度人的做法),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与发问;再次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直观感受,利用视频的强大冲击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最后,因为是谈直观感受,是一个感性问题,类似于感想,这个问题是针对所有同学的,只要他认真看了就会有想法,只要谈了自己的真实感想就是值得鼓励的。

学生观看:很认真,不时还发出“啊!好残忍啊!”等感叹。利键衔:“我想用一个词形容:震撼” 李嘉裕:“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笑声)张素恒:“很暴力”

刘晓君:“我被感动了,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人退缩” 谭杰熙:“很傻,很天真”

老师:傻,傻在那里?天真,天真在那里?

谭杰熙:“傻在站在那里不动被人打!天真就天真在还认为这样的做法很有效!” 老师:还有其他感想或问题吗?

蔡旭如:“他们为什么是一排排走上去?而不是一齐上去?一起上去不是更有威力吗?”

老师:对呀,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一步来学习这一课,相信大家会在最后找到答案。

视频的冲击力很快的显露出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感受,都对非暴力有了自己的看法,虽然有些不深刻,但是他们已经开始用他们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甘地了,同时还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说明她独立思考了,而且看出了一些问题。

(3)从甘地的语言里感受甘地的内心世界

老师:请大家根据以下三则材料寻找关键词(提炼非暴力思想的基本内涵。)看看哪个小组速度最快。

材料1: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甘地

材料2:人必须有勇气接受多次打击,表明自己虽不还手但绝不退缩,以唤起人的本性,使对方减少恨意,起尊敬之心。——甘地

材料3:对我而言,羔羊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珍贵。我可不愿为了人类的身体而取走羔羊的性命。我认为,越是无助的动物,人类越应该保护它,使它不受人类的残暴侵害。——甘地

设计意图:首先让大家抢答看谁速度快,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其次在查找的过程就是领会非暴力基本内涵和定义的过程,达到学习的目的;再次通过材料寻找共性基础,突出爱的主题。

老师:点评学生回答,总结非暴力思想的基础——爱与善。继续提出问题,印度有3亿人,为什么是甘地提出了非暴力思想?下面就请大家根据教材的第一部分提取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的原因?在你看来哪个条件是最重要的?

陈敏玲:“我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人生经历吧,英国的法律学习生涯,南非的工作经历让他产生了非暴力思想,应该说经历改变了甘地” 陈恪恒:“我出生在一个中下阶层的家庭,从小我就形成了一个既内敛又腼腆的性格,我还曾去英国学习法律,接着我还有幸到了南非,还遭了几顿打,从中体验到了暴力的残忍,所以我最终产生了非暴力思想。”

老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我们班的甘地,谢谢!”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进一步地熟悉教材;其次在合作探究讨论中理解甘地非暴力思想产生的原因;再次通过对学生回答的点评,最终点透国情元素和甘地成长共同成就了非暴力思想。多元评价: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在全面思维悟甘地这个教学环节当中,我就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对前面知识整合挖掘学生心中的甘地。

(1)世人眼中的甘地

老师:“通过对甘地的学习,我们发现他不是一个传说,但是我们是否要迷恋他呢?其实也就是我们要面临一个如何评价甘地的问题,一直以来,关于甘地都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展示图片和文字:

图片:教派冲突,新德里恐怖事件,孩子渴望的眼神,印度军舰、导弹等等 文字:他是“人类良心的代言人。——马歇尔” 他是“印度自由的工程师。——蒙巴顿”

他是“一位纯粹用人性尊严对抗欧洲残暴,而不屈服的人。——爱因斯坦” 他“为人类的爱与和谐而战。——网友”

“印度政府正在用实际行动反对甘地主义。” ——网友 “印度正在积极研制洲际导弹和核武器。” ——新闻

“印度火车纵火案”、“印度新德里连环爆炸案”、“印度遭恐怖袭击” —— 社会现实 “印巴冲突使美丽的克什米尔变成杀戮、冲突、核战争的代名词。” ——人民网

老师:“印度曾经积极的在推进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是今天印度却花23亿购买了航空母舰,积极研发导弹,地区宗教冲突不断,恐怖事件接二连三,这个现状十分发人深省,印度通过非暴力实现了独立,可是当他独立之后又逐渐的走向暴力,这里面我们看到了期待的眼神,印度人正在逐步放弃非暴力,而作为中国人你觉得甘地当何去何从?非暴力思想当何去何从?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

(2)“我”眼中的甘地

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评价甘地。指标数 大爱指数

甘地得分(0——100分)感动指数 勇气指数 智慧指数 实用指数

可以添加……

学生讨论,给各项指标打分,并说明理由,老师过程点评。

刘晓君:“我想评甘地的感动指数,我给他90分,另外10分我是给了他的支持者,他们的行为一样感人。”

老师:“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甘地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李嘉裕:“我想添加一个感染指数,给他打100分,因为据我所知他的这种非暴力思想和行为还被世界其它国家的人民所学习,比如越南”

老师:“很好,也就是说甘地的思想被其他国家继承和发扬,大家思考一下,世界上还有甘地第二?甘地第三吗?比如美国有吗?南非有吗?”

学生:马丁路德金、曼德拉。

张素恒:“我给他智慧指数100分,第一军事上,他很聪明,因为打不过英国,所以就采用非暴力来斗争,而且在行动上,他身体力行,增强了感染力和号召力;第二在经济上,很有经济头脑,号召印度人自己织布发展民族工业;第三在思想策略上,利用众多粉丝,采用多次绝食,而且把非暴力和宗教信仰相结合来发动群众;所以他是军事家,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的组合体,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

老师:“其实这位同学给我解答了为什么甘地被称为“圣雄”。”

谭杰熙:“我也是打智慧指数,我给他100分,我觉得他和中国的不结盟思想很像,中国不与苏联结盟,维持了中美关系,同时不与美国结盟,维持了中苏关系,中国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取得了一个平衡点,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甘地也是,他用采用非暴力的方式在英国统治的时候不会引起英国殖民者的绞杀,而又因为非暴力而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他在群众与英国殖民者之间取到了一个平衡点,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我觉得他的智慧指数100分”

老师:“其实这位同学提到的是有原则的妥协,不战而屈人之兵,高!实在是高!。”

陈恪恒:“我要反对两点,第一勇气指数只能60分,因为我觉得他从小内敛腼腆,他的勇气真实来源应该是民众,因为他是一个精神领袖,他不得不有勇气,所以他的勇气是外在的,别人施加给他的。(老师:用现在的流行语就是“被”,是吧?)第二我觉得他的智慧也不应该得到高分,因为他对英国殖民者抱有很大的希望,他幻想英国放弃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结果他是失败的。”

黎秀娴:“我想添加评价他的幸福指数,我给他80分,首先在他整个领导民族运动的过程中他的妻子、朋友、群众都非常支持他,追随他实现愿望,虽然有着很多困苦,但是依然可以朝着自己的目标方向前行,所以再苦也是幸福的。” 刘晓君:“我想添加一个创新指数,在别国都走暴力革命道路的时候,他却选择非暴力,同时他也开创了一种别样的领袖模式,当别人用枪炮和武力建立功勋的时候,他却“柔情似水”、爱心满怀地选择用爱来感化敌人,用强大的感染力来征服敌人,所以我给他100分。”

老师:“这里告诉我们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暴力可以使一个民族走向独立,非暴力也可以使一个民族走向独立。”

陈恪恒:“我想添加一个健康指数,(笑声)首先他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我给他90分,但是他经常绝食来反抗英国人的统治,这样的行为无异于自虐,所以我给他30分,综上述所述平均下来给他60分。”

毛楠:“我想评甘地的勇气指数,我想给他打100分,为什么呢?因为他在长枪大炮面前他不露怯色,在宗教冲突面前可以面带微笑,国家危难之时能够勇敢的挺身而出,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欲求民主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甘地用他瘦弱的肩膀担起了印度文明之痛苦,他引导印度人民勇敢地站起来,他明知道前方有虎,却挺胸阔步向前,不畏艰难,勇敢地穿越历史的长河鼓舞着我们,他们的勇敢就像星辰一样闪耀在夜空之中,所以我给他100分。”(掌声!)

老师:“我仿佛听到了甘地的颁奖辞!”

蔡旭如:“我想添加一个矛盾指数,我给他打100分,因为我觉得他本身就是一个超级矛盾综合体,第一他生性内敛,但是为什么他又要在很多人面前演讲;第二他接受了英国的教育,但是他又教育他的民众不要接受英国的奖章,教育等等;第三他运用非暴力抵抗英国,但是他又以支持英国的战争为筹码争取印度的独立;第四他同意印巴分治,但是当印巴分治的时候他又很忧伤的躲起来,还说印巴为什么要分治呢?我觉得他这样很矛盾。”

设计意图:首先用新颖灵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通过打分的过程让学生感悟和评价甘地;再次就是设计了学生可以添加项目,决不束缚学生思维,保证学生的思维广度和创造力。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宏观上再次感悟甘地的爱,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学习伟人的优秀品质,达到知识的巩固,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在课后思考题设计环节当中,我尽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依托所学知识,大胆设想、推测、判断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精神,综合考察学生历史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实践性、创新性,在思考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最终想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提升认识。

设计思路:没有预设答案,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把历史学习当成一种思考过程,从历史中汲取历史智慧,最终发展学生的能力。

设计原则:坚持梯度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说;坚持开放性设计,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坚持深化主题性设计,解答问题的过程即运用所学知识和感悟领会所学知识的过程;坚持趣味性设计,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或有疑问的话题。(课后思考题:“甘地曾五次被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但始终未获得。你认为他是否该获此奖项,如不应该请陈述理由,如应该请为他撰写一份100字以内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辞。”)

评课:

孙老师:“这次授课想学生之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推进和演绎教学,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相信学生在课堂中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收获,而且成功地解决了上节课的问题和缺陷。”

毛老师:

第一,借助流行语言,在“以问诱趣”中演绎了精彩的历史人物。第二,借助知、识、用,在追寻甘地中呈现了统率课堂的灵魂。第三,借助多元评价,在钩沉思想中点亮了当今的智慧。

实现了老师和学生真实的交流,说实话,一堂课能让学生有如此的高度和认识,恰恰说明了曹老师在本节课中有了最让人欢喜的成功之处。

反思:

从师生互动交流来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届一届的毕业生从我们手指间流过,有些教师教过70后、80后、90后,将来还要教00后。但是凭心而论,我们对自己的学生了解几何?确实,我们手中的90后有时新潮,有时另类,有时飘忽不定难以琢磨,但是有多少老师真正进入了90后的内心?有多少老师真正感知了90后的喜与悲?有多少老师真正和我们的90后在心灵上做过细致的沟通?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我们的90后也是如此,他们出生在一个强大的信息世界里,他们对新鲜事物和热点事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他们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考和呼声,对待历史他们也有着自己犀利的眼光,所以作为今天的历史老师,我们决不可以忽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决不可以盲目地灌输知识,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依托,建立起一个顺畅的沟通渠道,这个沟通渠道的起点首先应该是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一切顺理成章,没了兴趣的知识对于学生一定是味同嚼蜡。

从课程标准来看,新课标以来,一个声音被无数次放大,那就是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但是如何以学生为本?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两个问题一直触动着我的神经,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喜欢用“你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你们应该如何如何等等”,却很少问学生“你在想什么?你想了解什么?你还有其它想法吗?”。我们不经意间忽视的学生感受,其实恰恰是我们最迫切需要了解的,因此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回声,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去探索和发现问题,远胜于老师直接告诉他问题的所在。正如卡里·纪伯伦在《先知》中所说“你可以把爱给他们,但别灌输思想给他们,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在我看来老师不应该轻易去做学生人生的导演,每个学生都有自主的愿望和想法,我们要积极关注学生课堂的真实感受,从不同角度入手,引导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学会自我成长。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适当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备课应该备学生,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教师要与学生交流的互动,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目标学习活动的要求、学习过程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准确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想准确引导学生,就必须需要对学生上课的感受有个及时的反馈,只有我们清楚学生现在的真实感受,才可以更好的引导他们向前迈步。一个问题绝不可能是为所有层次的学生准备的,但是在题目的设计当中我们可以将它设计出层次,给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难度系数,但是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获得自己对知识的一个感知,承认问题多元,答案多元,让学生在多元中解读和感悟知识。

“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叶澜

所以,备课绝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需要备学生。一堂成功的课,不是我们老师讲了什么东西,而是学生学到了什么;一堂成功的课,关键不在于我们如何设计教学,而在于我们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一堂成功的课,应该是在师生思想的互动中前行。关注学生感受其实就是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索和体味课堂教学。具体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激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分层,使学生各有所得;反馈,使学生因势利导;探究,使学生化客为主;放开,使思想百花齐放。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感悟知识。

我想通过对《圣雄甘地》的反思性研究,尝试了解学生的心声与感受,在信息反馈中推进历史教学,同时反思在关注学生感受过程当中的经验、技巧与不足。

本案例不能解决太多问题,只是我开始在历史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感受的尝试,里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做法和想法,但这一切都不影响我继续努力和探索教学。

第三篇:[论文]关注小学新教师,从教案开始

关注小学新教师,从教案开始

目 录

1.封面········································(1)1.1学生姓名 1.2学号 1.3班级 1.4专业 1.5系别 1.6指导教师 1.7日期

2.目录········································(2)3.正文········································(3)前记

摘要

关键字

正文

4.参考文献····································(6)

关注小学新教师,从教案开始

前记:

关于毕业教研论文,我很认真的在看待它,作为一名标准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以“教师”作为将来的第一理想职业,相信很多同学都是这么考虑的。我的知道老师,黄老师对我说过:确定主题最为重要,不要求刚毕业的学生们去大谈阔论什么教育制度、课程改革,只要对当前或者自己周边的教育经历的一个小方面、一个小问题上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提出自己有可实际性的意见,这就算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了。之后,我个人想过很久,觉得还是由我个人在校期间经历和在校外实习的经历为基础,对我所遇到过的困难及发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思考,才能做到真实,有价值。因此,我选了这么一个题目------关注新教师,从教案开始。摘要:

本篇文章主要以小学新教师为对象,对刚进入工作岗位和工作一两年的两类新教师们所面临的学校到岗位过渡和部分新教师常出现的“稳性不够”、难以“稳中出新”问题的个人看法,主要的具体落实对象则放在教案方面,文章其他方面则考虑到了教师与学生的两方面的情感因素,毕竟人的能动行为潜力很大。关键词:

新教师 教案 抓实基础 美育 正文:

在这篇文章中,先要明确,所要关注的新教师的范围:这里的新教师分为两类,一类是刚进入学校没有工作经验的;另一类是刚刚工作一两年,教学经验不充足的教师。

那,又为什么要关注这两类新教师呢?先从第一类说起,在校期间,我个人多次参加过小学里的见习实践,因此作为新教师的感触颇深,当第一次走进教室,站上讲台,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出现了-----“如何更快的适用融入课堂,如何把学校里学到的理论与当前的授课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没有经验的新 2 教师,很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翻开教案,干巴巴的给学生读、讲。在校期间的“雄心壮志”去哪了呢?同样,这样的课堂把学生的兴趣直接打回了原形。由于大部分新教师无法脱离教案,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好的利用教案,让它成为新教师们“适应课堂,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和纽带。

其二,对于第二类教师,工作一两年之后,发现工作前的理想与工作后的教学现实相差很大,而且由于年龄特点的限制,年轻气盛、心浮气躁等不平和的心性还存在着,从而会导致对多次重复的教材及课堂的厌烦,甚至带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而此时的教师一般会生搬硬套之前的教案模式,让课堂全无新意可言,机械式的运转着。对于这类年轻教师,虽然有些经验,但“量”不足,不足以引起“质”的变化,教学过程中也无法脱离教案的辅助,随心所欲的授课。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十分正常,但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对此进行修正优化是很必要的。在我看来,要改善这种状况,从教案下手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优化基本、原始的教案,让教案充满美,动起来。

对于第一类新教师所面对的状况,在教案方面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考虑,作为一名全新的教师,谈创新改革还是有点早,最重要的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抓实基本功。首先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一定要牢靠,小学生就是张纯白的画布,小学教师作为孩子们第一人正式的知识传播者,其最基本的知识是不能有错误的,否则以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很可能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造成影响。其次,就应该从教案抓起,新教师写好教案虽然也是基础功的一部分,但从教案对新教师的辅助性来看,它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新教师在初步面对课堂时,对这种新体验没有把握,因此很是依靠教案中的计划。教案的构成有:课题名称、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备注等。而教案的形式多种多样,见仁见智,但最重要的应该是对编写教案内容的把握。明确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第一,做到四个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知识结构的内在规律与学生发展规律的最佳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最佳结合;教的方法与学的的方法的最佳结合。第 3 二,处理好五个关系。展与收的关系;详与略的关系;密与疏的关系;断与续的关系;深与浅的关系。第三,处理好五项注意。注意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确定好教学的难点和突破难点的措施;注意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策略;注意预见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做好准本;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努力的学;注意保护学生的健康,使学生精力充沛的学。以上看来,虽然教案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但要做到扎扎实实,也是需要用心投入的去钻研,只有基本功扎实,才能谈提升学生的能力、拓展他们的特长。

对于第二类工作一两年的年轻教师可能出现的状况,也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是纠正这类教师的心态,第二仍然把教案作为具体的落实角度。在这里,教师心态的纠正后,其新的发展提升后的教学认知就要在教案上体现出来。孔夫子不愧为至圣先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非常深刻,知识和道德的修养都必须有感情的支撑才能完成。关注现在教师的状况,几年内连续对同一本教材或者同一片课文进行不止百八十遍的反复,很多心态不成熟的教师都会出现厌烦的情绪,而此时,对这类教师进行提升教育,让他们学习更新的教学理论,接触更宽博的教学情绪。之后,就需要落实到教案上,让教师情感知识提升的最终目的体现到学生身上。而改进优化教案也可以分为两方面,第一,在情感方面要端着态度,从教师方面看要让课程千变万化,很大程度上就改进教师的消极情绪,我个人观点就是把“美”渗透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中去;从学生方面看,要坚持“生本”理念,明确最终对象是学生。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一个著名论断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去塑造。塑造与被塑造,构成教与学的双方。二者都离不开美的规律,因而美的规律当然体现于教育人的全过程。人们提倡“读书破万卷”“熟读唐诗三百首”就是因为长期大量读书使人潜移默化地提高文化艺术修养,艺术熏陶对少年儿童来说尤为重要,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育。而文化知识学习的全部内容都是为 4 欣赏美、创造美进行的理性教育。美学常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自然的渗透,比如教材内容涉及某一美学概念时,在不破坏教学整体效果的前提下,适当地解释甚至稍微的展开一下,往往会使学生得到意外收获,并使教学显得更丰富。因此,把“美”融入到教学中尤为重要。第二,先进的教学方法跟所授班级的具体情况联系起来,辩证的使用不同的先进教育方法,算是一种站在伟人肩膀上的行为,就以小学英语教学为例,对CAI的熟练使用,对阿谢尔的TPR英语教学法、简笔画教学法等先进方法的合理使用,不仅可以使课堂不枯燥,甚至变得更生动,让孩子们的思维更开阔。捷克斯洛伐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他不会使教师感到烦扰,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能使教师与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

我个人即将踏入工作岗位,将以更严谨的工作态度面对以后出现的问题,在对待教育教学上,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明确教育最终目的:一切为了孩子。

参考文献:

《教育改革手册》主编:冯克诚 西尔枭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日期不明)《教师美学》主编:杨明森 职工教育出版社 1989年12月第一版 《备课技能 训练指导》主编:杨春生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年9月第一版 《小学教育与小学生》《小学教研》主编:庞云凤

第四篇:b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学语文过五关

知识改变命运百度提升自我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学语文过五关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字、词、句、篇的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而语文自学能力的形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关键是在课内外阅读中练就过“五关”的本领。

第一关,初读,解决字词障碍。

通过认真仔细的阅读,把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利用工具书解决,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对于比较简单的生词,还可用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深化理解,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第二关,再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在阅读中边读边想,即读完一段就停下来想想文章先写的是什么,再写的是什么,最后写什么,在此基础之上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意思深奥难于理解的句子、段落或者精彩、重点的句子、段落,可用笔圈出反复阅读。例如《赤壁之战》一文,先交待了战役的起因,接着写了双方做的战斗准备,最后写了火攻的经过和结果。其中在讲火攻经过时,先写黄盖写信给曹操愿意投降,再写黄盖前去曹营假投降,然后写黄盖点燃了曹军的船只,最后写曹军大败。知道了这些,对《赤壁之战》的内容就有了清楚的了解。

第三关,感读,感受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首先,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阅读只有联系时代背景,才能了解作者所处的环境,感受作者为什么写,感受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小橘灯》一文,只有了解、联系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在重庆的白色恐怖、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人民群众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这一时代背景,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对小姑娘的赞颂,对光明就在前头的欣喜之情。

其次,站在作者的一边,设身处地的替作者想,把自己的身心置于文章描绘的情景之中,1

也会对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更深的体会。如读《开国大典》,当读到“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时,就会很自然地体会到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升腾起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感情。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感情。因为有感情的朗读能增强语感,再现课文描述的情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只有有感情的朗读才能体会作者对总理的怀念、热爱之情。最后,反复读,反复品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思想感情不是一次能体会透彻的,体会之后再读时感情会更真挚,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得会更深刻。

第四关,研读,斟酌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即作者为了达到写作目的采取的方式、方法、技巧等。方法为目的服务,思想感情解决“写什么”,表达方法解决“怎样写”。斟酌文章的表达方法通常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结构特点。在阅读中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如:记叙文《跳水》、《月光曲》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写景文《第一场雪》就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写,解说词《故宫博物院》就是按空间位置转移的顺序写。还有倒叙、插叙、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等,都是结构方面的写法。

其次语言特点,即分析文章在语言应用上的特色。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运用到景物的描写上。还有个性化语言的描述,在阅读中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句子分析体会,看其如何表现人物性格,达到写作的目的。

第五关,悟读,说出自己的感受。

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的最终目的是收获感受,给人启发。感受就是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善恶标准评价文中内容的是非曲直,把自己喜欢、憎恶、崇拜、向往、同情等感觉说出来。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相同、相似、相对、相反的事例或自己的经历,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点到面、由因及果把事理或经历联系起来;可以运用联想,举一反三,浮想联翩。例如:读《乌塔》一文,对于乌塔的出游,有的同学认为乌塔不该一个人外出旅游,并且说出了年龄小、社会上有坏人等一大堆理由;有的同学认为可以单独外出旅游,因为做了充分的准备,能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这些看法和想法都是自己的思考,都是自己的感受。语文阅读过“五关”,犹如爬山、登楼,下一层是上一层的坚实基础,上一层比下一层更高也更难。只有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登上阅读的高山。

第五篇:b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学生在生活中作文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学生在生活中作文 ——小学生写作动机探

摘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一直被语文老师所关注。习作方面一直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困境。对小学生作文写作动机进行探讨,分析小学生写作动机的特点,研究激发小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生 写作 动机 特点

写作是指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心智活动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曹雪芹曾在写《红楼梦》时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可见,作者在写《红楼梦》时的复杂心情和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情感的苦闷。大师如此,更何况是小学生,因此,他们对写作有困难和苦恼也是可以理解的。

面对小学生写作难,我们该怎么办呢?著名心理学家柯.尼.列昂捷夫提出了“从动机走向目的”的活动心理学理论。动机在《现代汉语》中解释说:“动机,推动某种行为的念头。” 柯.尼.列昂捷夫认为作文是动机支配的活动,体现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需要。儿童的作文需要通常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儿童的教育转化而来的,这种需要是多层面的,它主要有:

1、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作文不合格或作文成绩下降威胁的需要;

2、渴望同父母、老师、同伴交流见闻感受的需要;

3、希望自己作文成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公平的评价和称赞,获得同伴尊敬的需要等。

从中可以看出,要使学生不怕写作,善于写作,乐于写作,就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动机就是:推动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念头。)任何人不管做任何事,都是出于自己的需要。而任何需要都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产生的,即在一定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或个体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小学生作文反映的是小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符合小学生心理,采用得当的方法。

一、动机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作文的主体是小学生意识活动的产物,不管是客观的记实叙事,还是主观的议论抒情,从根本上只能来源于客观现实。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生活如同源泉,文章是溪水。这句话就说明:要是文章有活力,那么生活就是源泉。

既然儿童的文章是客观现实的反映,那么我们从文章里来看看儿童的世界:

“小鸟欢乐地飞翔在蔚蓝的天空中/鱼儿自由地穿梭在碧绿的湖水里。/惟独只有我,/只能坐在那已熟睡的书堆里,/毫无情趣地背着那些唐诗三百首。/妈妈,请给我一个自由自在的星期天吧!/我那颗压抑的心早已盼望这一刻的到来。/我太累了,也该歇歇了,/离开了书堆我那美好的童年会更加五彩缤纷。/妈妈,是鱼儿总要西游/是雄鹰总要飞翔/我已不在是那稚气的孩童,以为已十四岁,/十四岁已有更多的故事让我们去创造。/我不想再一个人被困在家里发呆/我不想整天面对着墙壁而无奈。/妈妈,解铃还须系铃人,/请敞开你那双温暖的手/让我去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这样你的女孩才会经风历雨茁壮成长。/妈妈,亲爱的妈妈/请给我一个新的生活吧。”

这是来自树人小学陈宇同学的一篇名为《请求》的文章。(树人小学马广兰老师提供)是一篇针对现在老师,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孩子在重压下对其发出求救的文章。现在孩子的大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多数时间被一些兴趣小组,特色活动所占据,没有很多的自由空间,他们渴望回到自由的空间中去。文章中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小作者渴望过小鸟,小鱼一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不想被束缚,有自己的空间。

小学生能用自己诗化的语言来传达心声,可见,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写作在小学语文中占有相当重的位置,写作能力体现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小学生写作动机的特点

1.求知欲,好奇心,认识兴趣。这是儿童写作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从心理学表明,儿童观察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获得新知识的满足,倾吐感受是的愉快,这些对个人有吸引价值的动机,确实成了他们一次次作文活动的直接的巨大的动力。如,绍兴市树人小学实验四(2)班金晓蔚小朋友的作品(树人小学老师马广兰提供)《品茶》:

“我小小地啜了一口,哦,好苦!我皱了一下眉头;而后有小小的啜了一口,咦?这次感觉变味了,变得无比甘甜了,真是苦尽甘来,令人心旷神怡。再细细地一看这托在手中的小巧的茶具,嘿!能工巧匠给他刻上了鬼斧神工的高山流水,花草树木,这茶配得上这样的茶具有在这样的环境中,真的是雅致之极。由品茶而让我想到,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懂得生活其实就和品茶一样,先苦后甜。漫漫人生路,有苦有甜,何时才能走得完?用快乐包装起来吧,相信我们的生活不会再有枯涩!”

这位学生从生活的平常处——品茶,从中来描绘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茶的先苦后甜,茶具的精致,联想到生活,也是先苦后甜。并把这种需要作为一种倾吐的需要,变成文字,给更多的人分享!

2.好胜心,求成欲,威望需要。这是儿童作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追求他人对自己尊敬并获得他人赞扬与肯定的成就动机。他实质上是一种取得成就或获得在集体或朋友中威望的需要。如绍兴市塔山中心小学四(4)班何妍的作品(塔山小学罗晓宁老师提供)《第一次买早点》:

“人生中有许多第一次: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写字,第一次做家务„„今天我就来讲一讲我第一次买早点的经历。

元旦放假的第二天,我和爸爸妈妈休息在家。上午快九点钟的时候我才起床。正准备享受早点呢,可是以前这时候热热闹闹的厨房,现在还是那样的冷冷清清。我这才发现爸爸妈妈比我还要懒,还在睡懒觉呢。真拿他们没办法,又不能打搅他们,可是早上吃什么呢?家里除了几块饼干,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填肚子了。我只好拿出零花钱,去超市买早点。

真的,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去买早点。走出家门,我的心立刻紧张起来:路上会不会有小偷偷我的零花钱,会不会出现人贩子把我卖掉,还会不会„„一个个奇怪的念头飞快地从我的脑海不停地闪过,使我更加害怕。“嘀嘀!”一声短促的喇叭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定睛一看:哦,不知不觉我已经来到了离超市不远的十字路口,我心里一阵高兴,看了看路两旁的车辆,就迫不及待地冲向超市„„ 等我回到家里,只见爸爸妈妈正在为他们的女儿突然失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当他们看到我买回来了早点,个个喜出望外,不停地夸奖我。这会儿,我才恍然大悟:哦,原来买早点这么简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第一次,这位小作者从自己购买早餐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于是在自己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感情,他想让别人也能分享他的收获和快乐,就用文字作为载体,以此博得他身边的人的肯定。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3.责任感,自觉性,交际需要。由于儿童受到家庭,学校,社会所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和集体注意熏陶,从而逐步产生了社会责任感和学习自觉性。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常常想到四化建设中,日常生活中处处要用作文——这一交际工具,所以人人要练好作文。如,绍兴市树人小学五(2)班葛雍俊的作品(树人小学马广兰老师提供)《地球的危机》:

“呜、呜、呜”是谁在哭?太阳哥哥环视四周。咦,怎么是地球妹妹?“地球妹妹你不是挺好的么?干嘛这么伤心?”太阳哥哥仗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地球妹妹对太阳哥哥哭诉起来:有一天,太阳系要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我准时赶去参加,水星,木星他们见我来了,连忙让我坐下检查,但是检查出来的结果让我担心不已:血液里有数不清的杂质,使血管堵塞,皮肤污染;头发又严重脱落;还得了肺炎,呼吸不畅,隐患严重。医生嘱咐必须好好休养,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大家都关心地问我怎么会得这么严重的疾病。我便向他们吐露了我的苦衷。

这位小作者,从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出发,并且感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个人的责任,于是从内心发出了一声呼吁:救救我们的地球。就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拟人的手法,把地球的污染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写成了这篇《地球的危机》,来表达他的心声。

三、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动机

1、从求知欲,好奇心,认识兴趣这一动机特点,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作文的工具作用,把作文训练和科学实验,手工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绘画,种植饲养等能体现学生聪明才智,展示成就的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运用作文倾吐自己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威望的需要。

2、好胜心,求成欲,威望需要这一动机特点,教师应努力把作文训练同儿童生活中的其他各种实践活动,如班队活动、科技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各种课外活动,卫生清扫,生产劳动等有机地联系起来。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考察、实践,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认识世界,陶冶性情,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在各种活动中注意培养激发儿童认识、倾吐的需要,并运用迁移的规律,把儿童对自己所喜爱的兴趣迁移到说话、写话和作文活动上来。以培养具体、生动、直观性强、情绪色彩浓的初级阶段的动机,为以后逐步形成高级的理性的动机打下基础。3.责任感,自觉性,交际需要这一动机特点,作文教学应注意按照言语交际的需要进行改革。不仅记叙文写作训练应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日常会话,打电话,即席发言,转述等口头表达训练,以及写信,写海报、贺词、公益广告、制作说明、实验报告等实用文的练习,注意发挥作文的社会功能。

四、激发小学生写作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1.命题要贴近儿童生活,好的作文题目能够帮助儿童打开记忆的大门,激起儿童的需要和欲望。儿童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在他们的生活中有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课堂学习,课余生活,和同学们的游戏等等,这些都被孩子们所认知,经过情感体验储藏在记忆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题目出到孩子的心坎上,强化作文题目对儿童想表达自己意思的诱发力,要启发他们的思维、想象,激发他们主动去探索,推动他们关心生活,当然,作文题目要与儿童的心理状态相适应,即,题目要能拨动儿童的心弦,触发记忆,引起倾吐的需要,让儿童自己把内心的意思和情感借助作文题目,集中起来,加工整理,倾吐出来。

2.命题方式要新颖多样,命题内容要有新意,要适应儿童在发展中的动态心理。内容新颖的题目能满足儿童好奇,好胜,探索,求成的心理,燃起他们作文的激情。因此,教师在让儿童练习作文时,要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比方说,教师可以将要求相同,条件不同的作文编成一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一个题目。如“我们的好()、()的小故事、热情的()。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3.改变“临考式”和“奉命式”的命题方法。这里就是要教师对小学生要早出题目,传统的命题作文教学,总在作文课上才出题,儿童完全处在无准备的状态,一次作文对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突袭,因而,他们从心理上产生了恐惧和焦虑,抑制了小学生记忆中情感和表象的复呈。

教育心理学还指出:教师的正确教学动机是促进学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儿童进步、成材的内动力。因此,教师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甘情愿地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教师职业献身。教师自己应该有广泛的兴趣。语文和艺术有很多联系,语文老师对音乐、舞蹈、美术都应该有所接触,要做一个“杂家”,做到一专多能。只有教师自己有广博、深厚的求知兴趣和因此而获得的多方面知识经验,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激起儿童的作文动机。

我们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会观察孩子,从孩子的特点和心理出发,根据教学规律,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思考的习惯。让小学生从小就爱作文,善作文,乐于书面表达。

下载b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追求有效课堂,从关注学生开始word格式文档
下载b5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追求有效课堂,从关注学生开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减负提质.从有效课堂开始

    减负提质 从有效课堂开始 腾冲县芒棒乡中心小学:引路人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真正的“减负提质”,我认为在课堂教......

    有效科学课堂从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开始

    有效科学课堂从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开始 桐乡现代实验学校 祝海勤 [内容摘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教学目标定位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课堂......

    扎扎实实追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扎扎实实追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六套中心小学徐云云 身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现在的语文学习的时间在减少,却没改变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量,甚至要掌握的......

    让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开始

    让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开始 新库尔勒市第十四中学乔贞军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

    “有效课堂”的教学追求

    “有效课堂”的教学追求 655811 云南省罗平县九龙第三中学杨关所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课改理念普遍认同,但课堂教学涛声依旧。不同的教师上同一节课(甚至同一个知识点),教学效......

    聚焦课堂 追求有效教学

    “聚焦课堂追求有效教学”教研活动 2014.10.23 听课人员:各班主任,副班主任深入班级。 2014.10.24 听课人员:课任教师,班主任深入班级。注: 1、听课教师,自到一楼综合实践室取......

    有效教学从有效备课开始——心得

    有效教学从有效备课开始 海丰仁荣中学刘静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如何备好一节课,对每位教师而言,永远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在实施新课程......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